时间:2023-06-04 09:43: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儿童护理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儿科疼痛管理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疼痛管理已被宣布为人权,并成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除了不愉快的感觉[2],未被治疗的疼痛会给患儿带来许多生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如心率增加、呼吸问题、手掌出汗,引起高血糖和炎症反应增加,导致持续疼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情感紊乱等[3],延长恢复时间。儿童疼痛相关报道显示,疾病患儿仍存在中度至重度疼痛[4]。国外疼痛管理中主导地位由疼痛专科护士承担,我国疼痛专科护理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儿童疼痛管理知识的匮乏对儿科临床护理带来了考验,儿科疼痛管理的临床护理实践效果仍不理想[5],儿童疼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儿科护士不仅是患儿疼痛状态的评估者和大部分止痛措施的具体实施者,又是医师的协作者、患儿和家属疼痛知识的宣教者,其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不仅影响着患儿的生活质量,还影响着患儿的身心健康。本文调查临床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旨在提高儿科护士疼痛管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4月至5月对西安市儿童医院961名临床护士进行疼痛管理问卷调查。纳入标准:①临床一线护士;②工作满1年。排除标准:①非临床护理实践的护士;②实习见习护士;③外院进修护士。纳入护士均自愿参加本研究。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①一般调查资料及疼痛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在参考相关研究[6-8]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最高学历、护龄、职称、科室、是否通过疼痛知识培训、是否借助工具评估患儿疼痛、是否常规评估患儿疼痛、是否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过疼痛相关的健康教育、是否有护士长管理经验,问卷内容经过10名儿科护理专家评价结果为:内容全面,内容效度为0.9~1.0。②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量表(pediatricnurses'knowl-edgeandattitudessurveyregardingpain,PNKAS):该表由美国疼痛管理专科护士Renee设计,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7,Rieman等于2007年进行了修订[8]。英文原始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2,重测信度r为0.6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应用可行性。国内学者柳韦华等[9]将其翻译成中文。中文版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量表共有41项条目,分为4个维度、三种题型,4个维度包含药物镇痛18项、疼痛基本知识10项、疼痛评估8项、镇痛措施5项。题型分布上,是非题1~24项,单选题25~37项,案例分析题38~41项。计分规制:各条目答对计1分,答错或不答计0分,合计41分,分值越高表明对患儿疼痛管理的认知情况越好。汇总问卷答题正确率及各条目回答正确人数占比。
1.2.2资料收集。首先征得护理部同意,由研究者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获得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的同意和支持后,在统一指导下,现场发放问卷,要求接受调查的临床护士在20~30min独立完成,匿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组成员对所有回收的问卷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阅评,双人录入问卷结果并核对。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75份,收回961份,问卷回收率98.6%。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应用n/%描述,并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疼痛管理现状调查结果
本研究调查的961名儿科临床护士均来自西安市儿童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时间(6.3±4.8)年,小于10年的占85.0%,本科及以上护士占73.2%,初级职称及以下护士占68.9%,有护士长管理经验者占6.7%;常规评估患儿疼痛者占28.4%,有疼痛知识培训经历者占22.4%,借助疼痛评估工具者占27.5%。见表1。
2.2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评估情况
2.2.1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答对率情况。调查量表41项条目中正确个数范围为7~28个,答对平均个数为(15.9±3.2)个,正确率为17.1%~68.3%,答题平均正确率为(38.8±7.8)%。各条目答对人数比率为0.0%~81.3%。其中,总正确率在60%以上者15名,仅占1.6%。
2.2.2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答对人数比率最高与最低的5个条目。量表中总正确率排名前5项(正确回答该条目的人数比率50%)、总正确率排名后5项(正确回答该条目的人数比率10%)见表2。
2.3研究对象疼痛管理工具使用情况
本研究使用疼痛评估工具的护士共264名,占27.5%。对儿科护士使用疼痛评估量表的情况进行调查,要求研究对象对临床常用的3种疼痛评估工具按照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列。结果最常用的疼痛评估量表为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占65.4%,其次为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再次为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疼痛专科护理教材,因此疼痛评估、记录等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
2.4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以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得分为因变量,护士的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3。回归方程的进入水平为α入=0.05,剔除水平为α出=0.10。纳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科室、是否有护士长管理经验、是否通过疼痛知识培训,表明该三项指标影响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P0.05,表4),解释了29.7%的变异。
3讨论
3.1调查中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水平总体偏低
本调查结果显示,儿科临床护士疼痛调查问卷平均正确个数(15.9±3.2)个,平均正确率为(38.8±7.8)%,总正确率在60%以上者15名,仅占1.6%。其中41项条目中仅有5条的正确率在50%以上,表明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水平较低,这与王婷等[10]对华中地区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总正确率在60%以上者占7.3%的研究一致。张文燕等[11]研究显示江苏省三级儿童医院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的调查仅9条项目总正确率超过60%,以上均提示儿科护士对疼痛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程度总体偏低,亟需引起重视。此外,正确率后5项条目中有3条为临床给药,2条为疼痛评估,说明儿科护士对阿片类药物知识掌握不足,临床实践能力较低。我国临床医疗工作一直是由医生开医嘱,护士负责执行,因此镇痛药物的使用与否医生起着主要作用。一方面,提示儿科护士缺乏对阿片类药物的了解,同时也提示儿科护士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疼痛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此外,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和指导性资源的缺乏也是儿科护士疼痛管理面临的现状。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疼痛管理过程中护士应为疼痛的处理起主导作用,特别是疼痛专科护士在疼痛处理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12]。临床工作中,若出现患儿镇痛用药医嘱不足,护士多只能通过非药物干预有限地缓解患儿疼痛。另外,国家药监局对阿片类毒麻危险药品的储藏和使用都有特殊的规定,这也降低了护士处理疼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常规评估患儿疼痛者比例偏低,疼痛评估工具单一
本研究结果发现,儿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常规评估患儿疼痛者共264名,占27.5%。疼痛评估工具使用频率最高的为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占65.4%。提示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在儿科护士疼痛评估中的应用较广,原因为面部表情评估较直观简单,容易使用。与王英杰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受到缺乏获得汉化版儿童疼痛评估工具途径的限制,尽管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在儿科护士疼痛评估中应用较广,但评估工具相对单一,缺乏了解其他评估工具,不利于对患儿疼痛的评估,同时会给儿童疼痛治疗带来误导[14]。目前国内缺少统一的疼痛专科护理教材,因此评估、记录疼痛等很难形成一致的标准。只有综合性多参数评估才能多方面反映患儿的疼痛感受。
3.3影响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的因素众多
护理这一词汇在1980年由美国护理协会定义为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1]。临床护理对患者的临床恢复及预后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其护理的目的主要有三,分别是缓解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负面情绪,防止患者出现的紧张、焦虑及恐惧等情绪影响患者的临床恢复及治疗进展;及时指导患者确立新的角色及居住环境,端正态度并积极配合治疗;整体护理,除心理护理及心理指导外,监测患者身体状况及其他基本护理。如今,有关人士提出了一种新型护理措施,即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护理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有关研究表明优质的护理对患者的恢复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次研究就儿童留观室优质护理服务进行探讨研究[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需进行留院观察的患儿,其入选标准包括患儿年龄0.05),具有可比较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在留观室的护理方法分别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进行或常规护理,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包括定时检测患儿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儿临床表现及病情变化、保持室内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安静及患儿病症基本护理等;实验组患儿进行优质护理服务进行护理,优质护理服务顾名思义,即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①加强参与本次研究进行护理护士的思想观念,即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所需,每位患者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积极为患者从各个方面着想。②加强参与本次研究进行护理护士的技术能力,对护士采取15d统一培训制度,即每15d进行1次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紧急情况的处理、医疗护理器械的操作规范、心理护理指导及医患关系处理等。③儿童留观室护士采取平均责任制,每位护士负责1个床位,采取8 h轮流倒班制度,由上级责任组长统一分配。④为了保证护理质量,对每名患者及家属均由首位进行接待的护士完成,包括入院办理、入院介绍及病情评估等,尽可能做到患者满意。⑤每名护士接待患者及家属均需要做到微笑服务,细致、仔细的护理服务能让患者感觉温馨,从而对心情产生影响,有助于疾病恢复。⑥对患儿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及有关疾病知识的传授。⑦采用一患一表的形式每日记录患儿的护理操作、病情发展及具体时间。记录两组患儿的常规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其护理服务效果。
1.3疗效判定 本次研判定患儿临床护理评价从医生对护理工作认可程度、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共组的满意程度两个方面对护理工作进行综合判定。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选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患儿的临床基本资料及本次研究所记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P
2结果
两组患儿及其家属对临床护士的护理满意程度,见表1,以上对护士护理工作的认可程度,见表2。
根据上表中数据所示,实验组护理满意程度达到非常满意的有31例,约占62%,医生对护士护理工作认可程度达到非常认可的有29例,约占58%;对照组护理满意程度达到非常满意的有10例,约占20%医生对护士护理工作认可程度达到非常认可的有8例,约占16%。经统计学比较分析,得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对常规护理治疗方法进行强化,责任制度分配精细[3],促进护理人员提高专业水平[4],力求为患者提供效果明显、服务满意及低消低廉的护理。本次研究发现,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贵霞,关晓辉.急诊留观室优质护理服务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6):1685-1691.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按照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1]确诊的患儿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4岁,平均(6.0±1.5)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个月;发作时伴咳嗽、咳痰39例,伴气喘37例,伴呼吸困难19例,伴白细胞总数增高33例。
1.2 患儿心理特征的分析
1.2.1 恐惧心理 绝大多数的患儿均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不治之症,谈喘色变,加上住院时要进行一些抽血、检查等操作,就莫名地产生了紧张、恐惧的心理压力。再者,当前独生子女多,孩子生病后,父母情绪紧张,对医护人员要求高,更加重了患儿的心理负担[5]。
1.2.2 烦躁心理 由于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会出现一系列的如咳嗽、气喘、憋闷、呼吸困难等不适与痛苦的感觉,患儿就会相应地出现诸如辗转反侧、烦躁不安、难以入睡的表现。
1.2.3 疑惑心理 患儿被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初期,会产生疑惑的心理,内心会对诊断结果产生怀疑,为什么别人没有患支气管哮喘,而偏偏我患上这病呢,一定是医生诊断错了,因此,常常会要求医生与护士重新多做一些检查,拒绝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等,从而导致治疗的依从性较差。
1.2.4 自卑心理 多见于那些学龄期的患儿,涉世未深,但又获取了一定的知识,了解了一些支气管哮喘的医学常识,也可能见过那些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时痛苦不堪的场景,并且有过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痛苦的体验和感受,再加上虚荣心强,害怕受到嘲笑和歧视,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1.2.5 绝望心理 由于大多数人们都认为,支气管哮喘是慢性不治之症,谈喘色变,一旦患上就不能治愈,终生就会受到这种痛苦的折磨,因此,非常容易使患儿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产生绝望的心理反应,认为这病也不能治好,拒绝治疗与护理,严重者甚至绝食、自杀等。
1.3 心理护理措施
1.3.1 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良好的就医环境可以使人具有愉悦的心情,非常有助于恢复身心健康,因此,病房应保持空气清新,布局合理,整洁有序,温度适宜,静谧温馨,使患儿犹如在家一般,从而可有效地消除其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陌生与恐惧感。
1.3.2 对患儿病情适度保密 对患儿的实际病情给予适度的保密,尤其对于那些医学常识欠缺的患儿,尽可能地避其免紧张情绪,消除恐惧心理,最大限度地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恢复。尊重患儿,舒缓情绪,满足其心理需求。护士应尊重患儿并拥有高度的同情心与责任感,态度和蔼,文明、优质服务,不歧视患者,闲暇时可与患儿聊天,播放轻快向上的音乐,以舒缓其紧张、烦躁的情绪,增强其信任感及安全感,从而树立与疾病抗争的信心与决心。对于那些有疑惑心理的患儿,应适当满足其要求行各种检查的愿望,耐心细致地解释说明相关的结果与问题,以解除其疑惑心理,正视现实,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3.3 减少刺激,稳定患儿的情绪 当患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会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不适与痛苦的感觉,并且患儿的自尊心极强,尤其对于那些学龄期患儿来说,会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担心受到嘲笑及歧视,内心极不愿意别人特别是比较熟悉的人看到自己痛苦的场景,所以此时应尽可能地避免熟人的探视,减少不良刺激,稳定患儿的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相应的处理。
1.3.4 悉心呵护,给予针对性的精神鼓励 对于那些有消极绝望心理的患儿,应视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情绪疏导,耐心地解释支气管哮喘虽然是儿科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但又是可控、可治、可防的疾病,只要能积极地配合治疗,都能获得理想的疗效。护士应悉心呵护患儿,给予精神鼓励,还可举出一些身边已治愈患儿的实例,使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精神上得到安慰,治疗上看到希望。
1.3.5 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支气管哮喘患儿由于病程长,即使出院后也需长期坚持巩固治疗,有时不可避免地就会把烦躁情绪发泄到家长的身上,而家长长期的辛苦当不能得到患儿的认可时,也会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从而对患儿失去耐心,因此,劝导家长理解并宽容患儿,共同配合治疗,对提高依从性及促进病情恢复相当必要。
1.3.6 定期随访 坚持定期随访,对患儿提供心理咨询及饮食、生活与用药指导,对患儿的早日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2 结果
通过对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一系列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消除了患儿恐惧、烦躁、疑惑、自卑、绝望等心理问题,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出院后定期随访6个月,无一例患儿因情绪与心理问题而放弃治疗,效果显著。
3 讨论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内容从单一的疾病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面的身心护理。心理护理是护士在进行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语、表情和姿势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病情的发展,因此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6]。
儿童由于各器官的功能及免疫系统的发育尚不完善,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心理素质也较差,因此,护士对支气管哮喘患儿除了做好临床护理外,还要充分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对于有恐惧心理的患儿,护士应采取亲切和蔼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在治疗前做好其思想工作,争取患儿愉悦配合[7],系统正规的心理护理可以明显减轻哮喘发作的症状[8],有助于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决心,以乐观向 上的心态,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坚持定期随访,对患儿提供心理咨询及饮食、生活与用药指导,对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促进早日康复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31.
[2] 张洲慧,彭珉娟.儿童哮喘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2009,20(11):295-297.
[3] 陈育智.儿童哮喘的定义及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9):643-644.
[4] 詹圆圆.心理护理对妇产科手术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1):38-39.
[5] 吕军颖.住院儿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11):1536.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37-02
过敏性紫癜(AP) 是儿童常见的以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炎症为病理基础的血管炎,表现为皮肤紫癜、过敏性皮疹、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蛋白尿等[1]。过敏原复杂,不易确定,且易复发。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仅予脱敏、止血等治疗。为提高治疗效果, 我科对88例AP 患儿,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强系统饮食控制及综合护理干预, 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5月~2011年9月在本科住院的140例年龄5~12岁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AP的诊断标准[2]。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A 组为观察组 88 例,其中男48 例,女40 例, 单纯型10 例,腹型20 例,关节型42 例,肾型8 例,混合型8 例;B 组为对照组52 例,其中男32 例,女 20 例,单纯型10 例,腹型12 例,关节型23 例, 肾型3 例, 混合型4 例。两组患儿从年龄、性别、病情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
1.2 常规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遵循医嘱均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止血、脱敏等对症治疗。
1.3 观察组(A组)干预方法
1.3.1 饮食控制 禁食鱼、虾、蟹、蛋、奶、水果、蔬菜等。待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后再开始进食, 先进食稀饭、面条、淀粉类, 5~7d后再逐渐增加蔬菜、水果(尽量搅碎), 1~2周后添加动物蛋白,开始每天2.0~2.5g,逐渐增加到3.0~5.0g。饮食添加的原则为少量多餐,由1种到多种, 添加饮食时从1种开始,2~3d后无不良反应再添加另1种,逐样添加。
1.3.2 护理干预
1.3.2.1 一般护理 干预急性期卧床休息。病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避免污秽浊气、油漆、花粉等刺激。床铺要平整、清洁,衣被柔软舒松。更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皮肤瘙痒时, 嘱患儿勿用手搔抓, 避免感染。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注射时避开皮疹处,静脉穿刺时在选择穿刺部位血管上端 5~10cm 处用拇指或食指压迫血管, 尽量减少使用止血带。受累关节制动、保暖,取舒适。腹型患儿详细记录大便的性质、次数及量,腹痛时禁忌热敷。
1.3.2.2 健康教育 耐心向患儿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儿及家属认识本病,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其避免过度的紧张与忧虑,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儿入院时、入院5d 后及出院前2d 向患儿及家属发放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表,了解他们在住院不同时期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宣教,1次/d,每次宣教后留一定时间给患儿及家属进行答疑。
1.4 对照组(B组)干预方法
1.4.1 饮食指导 禁食鱼、虾、肉、蛋类及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其它食物不限。
1.4.2 护理干预 同A组一般护理干预。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见表1)
A 组与B 组比较,经x2检验P
2.2 两组患儿复发率比较(见表2)
A组与B组比较,经x2检验P
2.3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
住院时间A组较B组明显缩短,A组平均住院10~30d,B组平均住院28~56d, A组较B 组住院日缩短了10~26d。
3 讨论
AP是机体对某些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小血管炎,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肠壁通透性增强,引起更广泛性充血、水肿和出血,导致肠蠕动增强或规律失调。过敏性紫癜过敏原多为食物、细菌、病毒、药物、昆虫、花粉等,致敏原不易确定。饮食不当常是腹型紫癜及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控制饮食是避免过敏性紫癜复发的有效措施[3]。在抗过敏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避免了接触食物过敏原,限制了异种蛋白进入机体,切断了抗原与抗体的结合,避免了高敏状态下变态反应的发生。严格的饮食控制有利于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病情控制,促进患儿康复。
过敏性紫癜多见于青少年及学龄期儿童,由于过敏原不易确定,治疗中需要严格控制饮食,而患儿往往不能耐受饮食限制而产生烦躁、抵抗情绪,家属因拗不过患儿或同情患儿给患儿偷偷进食食物而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延长住院时间。护士在一般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通过详细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效地帮助患儿及家长减轻痛苦及负担,使患儿及家属充分了解疾病,并掌握疾病的相关治疗护理知识,认识到饮食管理对疾病的早日恢复及减少复发的重要意义,使患儿及家属能自觉的配合饮食控制,配合治疗,早日痊愈,恢复正常的生活及学习。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生活质量。
观察组88例患儿在常规抗过敏等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饮食控制和综合护理干预后,其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和复发率较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单侧或双侧视力减退,我国规定(1985)将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矫正视力低于0.9者列为弱视.据美国著名眼科专家Vov Noorden统计,学龄儿童患病率约为1.3%—3%。而弱视治疗的预后与治疗年龄密切相关,根据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儿眼科总结,大年龄组(9—13岁)的治愈率仅为46%。我科从2009年开始由护理人员参与弱视儿童治疗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8—18岁患儿45例(70只眼),平均年龄(10.5±2.1)岁,其中男性24例(42只眼)女性21例(28只眼);临床类型:屈光不正型28例,屈光参差型16例其中合并斜视5例。对照组回顾性收集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科就诊治疗的8—18岁患儿37例(55只眼),其中男性23例(35只眼)女性14例(20只眼),平均年龄(10.1±2.3)岁,临床类型:屈光不正型23例,屈光参差型14例其中合并斜视3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弱视类型均衡,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所有患儿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外眼检查、裸眼远近视力测定,裂隙灯检查眼前段、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及注视性质、角膜映光法检查眼位等,排除眼底器质性病变后,给予散瞳验光,所有患儿均采用托吡卡胺滴眼液,10分钟点一次,连续点6次,共计时间为1小时后验光,第二天复光后配镜。
1、2、2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配镜后采用遮盖疗法、维视顿弱视治疗仪加家庭精细目力训练。维视顿治疗仪包括视觉刺激训练:CAM+红光闪烁,视觉精细目力训练:苹果下落、迷宫、动物配对等,以及视功能训练:立体视、融合视等,每天30分钟,20天为一个疗程,患儿在医院治疗后回家在加以家庭精细目力训练包括:穿珠、描红等,每次20分钟。
1、2、3观察组在进行以上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跟进采取干预护理
1、2、3、1建立健康档案 详细记录患儿治疗项目、视力、遮盖时间、配镜度数、复诊时间和视力、家长电话、家庭住址等,对患儿进行提醒并督促指导治疗。
1、2、3、2加强健康教育 制定宣传册子、不定期找家长谈心提高家长及患儿对弱视的认识,让已经治愈后来院复查的患儿及家长现身说法,增强他们对治疗的信心,每月一次的多种形式的知识讲座让患儿及家长对弱视的含义、性质、程度、治疗方法、怎样早期发现弱视、弱视训练的必要性和长期性以及弱视治疗的不确定性和反复性等有了更深的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3、3弱视治疗室延长下班时间,方便学龄儿童在放学后能来进行治疗。
1、2、3、4学龄儿童在学校害怕被同学耻笑,所以遮盖疗法依从性差,我们采用贴膜的方式进行遮盖,让患儿乐于接受。
1、2、3、5饮食指导 合理膳食 指导患儿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多吃粗面杂粮、如:玉米粥、小米、荞麦等。少粮细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限制糖类的摄入以促进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发育。
1、3 效果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按照1996年4月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制定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治愈:矫正视力恢复到大于或等于0.9;进步:视力增加2行或2行以上;无效: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1行。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结果采用SPSS 1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56.6%和40.5%,有效率分别为88.9%和70.3%,X2=4.482 p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3、讨论
3、1遮盖疗法仍然是弱视治疗的基础
对于8岁以后的学龄儿童最基础的治疗仍然是遮盖疗法,Hwang DJ 等对年龄大于8岁的学龄期患儿进行分析:发现只要患儿坚持遮盖疗法90%以上的患儿最终最佳矫正视力都有提高。而现实生活中患儿往往怕被同学嘲笑,而且遮盖后正常的学习生活受到一定影响,就会出现不配合治疗,即使强迫遮盖也往往不能持续,我们采取贴膜的方式进行遮盖,使患儿戴镜后外观上美观了很多,易于接受,又配合加强健康教育,使患儿更加认识了弱视治疗的重要性,依从性提高了,治疗得以坚持下去,最终提高了治愈率和有效率。
3、2持之以恒坚持治疗是大龄儿童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由于弱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疾病,它发生在儿童视觉发育的过程中,所以不可能一日治愈。而且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为患者年龄超过视觉发育的敏感期(8岁),弱视的治疗效果就将减退,就需要患儿和家长付出更多的时间来坚持。尤其是在治疗后期,视力增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平台期”而停滞不前,家长及患儿会失去耐心和信心而放弃治疗。我们就针这个问题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家长及患儿这是弱视治疗的必经过程,只要坚持度过这一时期视力将会得到进一部提高,如果不坚持将会造成视力下降,那样还得重新治疗。甚至告知家长弱视即使治愈,也有可能复发,所以应该定期到医院复诊,确保远期疗效。
3、3患儿及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本组病例中我们采用加强健康教育,并且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弱视治疗的全过程,随时给予患儿及家长鼓励,让已经治愈后来院复查的患儿及家长现身说法,增强了他们的治疗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弱视群体为儿童,就必须要求医护人员付出更多的教育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是患儿,但是家长的配合及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7]
4、结论
弱视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提高患儿的依从性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我院在弱视治疗中加入一系列护理之后,提高了大龄儿童及家长的依从性,提高了治疗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护士素质的提升对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对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开展“提高护士素质,创护理纠纷零利率”活动以来,参与活动的23名护理人员进行分析,分别进行道德、心理、仪表形象、文化身体、语言、专业技术等护士素质的培训。结果 活动后护士道德、护士心理、仪表形象、文化身体、语言沟通、专业技术等素质的评价较活动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7.3%;活动前患儿家属满意度为82.8%,活动后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5.8%,活动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素质的提升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护士素质;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143-03
我国自开展“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的护理模式以来,护理工作已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表示[1],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量是73亿人次,医疗纠纷是7万件左右。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为进一步了解医院中医疗纠纷和侵权事件的发生状况,对全国326所医院进行了多项选择式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3],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达98.4%,在纠纷发生中,因“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引发纠纷”占49.5%;“因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存在问题引发纠纷”占29.6%。这一数据表明了护士素质不仅与护患纠纷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是护理质量和医院发展的决定性要素。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开展“提高护士素质,创护理纠纷零利率”活动以来,对23名护理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取得满意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开展“提高护士素质,创护理纠纷零利率”活动以来,参与活动的23名护理人员进行分析,均为女性,年龄22~43岁,平均(31.6±2.1)岁;护龄8个月~ 19年,平均(6.5±1.3)年;职称:护士9名,护师11名,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文化程度:本科5名,大专14名,中专4名。并随机抽取该科住院的500名患儿或患儿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
1.2培训方法与内容
由于该院护理对象和护理工作性质不同,根据医院的要求结合我科室的具体情况和护理结构制定培训计划。
1.2.1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范围内遵守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行为规范[4]。职业道德素质是反映一个人心灵、道德、美德最重要的体现,也是一个人行为修养的体现。对该儿科护士来说,职业道德素质是完成护理工作、促进患儿康复的行为准则。科室根据护士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进行培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护士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患儿得到康复是及其光荣、高兴的事情,认识到自己的职业是神圣的、光荣的,从而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2心理素质随着护理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深入,护士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完成。目前,护理心理学已成为当代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5]。由于我院患儿年龄跨度较大,病情变化发展快,这就要求我们护士具有完善、积极的心理。每周对护士进行一节心理培训,对影响护士心理的不良因素进行分析,给予解释、安慰、转移情绪等方式缓解负性心理,并通过鼓励、交谈、支持等增强护士心理素质,产生正性力量,从而提高护士积极性。
1.2.3护士仪表形象仪表形象是指一个人的风度、行为举止和姿态等外在形象。对护士而言,其仪表形象不仅影响着医院的整体面貌,也直接影响着患儿的心理和病情康复。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指出[6],人的感情全部表达=7%言辞+38%声音+55%体态语言。从护士的衣着、服饰、面容、装扮、头饰、站立、行走姿势、行动姿态、行为举止等方面进行培训,以保证护士形象达到自然、大方、庄重、朝气、健康等效果,从而增加患儿及其家属的尊重感和信任感。
1.2.4文化和身体素质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护理工作的内容和强度也不断增大,护士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加强文化和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护理工作做出贡献。科室每天要为护士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安排护士进行人文、伦理、美学、心理、康复、语言等方面文化知识的学习;由于儿童医院不同于其他综合医院,其工作量大、琐事繁多,使夜班护士常由于负荷过重而感到倦怠、抵抗力下降感染一些疾病,甚至由于疏忽而造成医护纠纷的发生。身体素质是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一切行为活动的最基本要素,科室应在合理安排护士休息的基础上加强护士身体素质的锻炼,安排护士参加一些慢跑、扩胸、广场舞等活动,使护士保持身心的健康,精力的充沛。
1.2.5语言与沟通沟通是人们通过语言及其他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行为[7]。护士良好的语言和沟通可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增强患儿的信任度,从而配合治疗,提高康复率和家属满意度。我科通过对护士的沟通时语气、语调、语序、语体,面部的表情、手势、肢体动作,与患儿及其家属交流时的针对性、严谨性、科学性语言等进行培训,并利用早会时间进行交流探讨,以增强护士的语言和沟通能力,保证在工作中做到亲切和蔼、回答有度、沟通到位。
1.2.6专业技术结合该院和该科室护理内容不同进行专业技术和操作培训,向护士讲解护理操作的流程和步骤,通过视频、演练、操作、对比等手段提高护士的熟练度和准确度,在科室内每周进行一次技术比武,在医院内每6个月进行一次技术比武,使每一项工作都达到稳、准、快、无差错的标准。
1.3观察项目
观察“提高护士素质,创护理纠纷零利率”活动开展前后,护士在道德、心理、仪表、文化身体、语言、专业技术等护士素质方面的提升及患者满意度。
1.4 评价方法与内容
为患儿或其家属发放《护士素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8],通过对护士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仪表形象、文化身体素质、语言沟通、专业技术等6个方面30个项目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90分为优秀,80~89分为合格,≤80分为不合格;满意度评价:满分为100分,分为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70~79分)、一般满意(60~69分)、差(<60分)4级。
1.5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活动前后护士道德、护士心理、仪表形象、文化身体、语言沟通、专业技术等素质评价比较
经统计,活动后护士道德、护士心理、仪表形象、文化身体、语言沟通、专业技术等素质的评价较活动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7.3%,合格率和优秀率均高出活动前10.4%和8.3%。
2.2 活动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经统计,活动前患儿家属满意度为82.8%,活动后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5.8%,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护患纠纷发生率由活动前的7.2%降低到2.3%。
3讨论
素质在广义上多指人们在正常生理、心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品德、学识、思维、审美、气质、性格等方面综合的修养水平[9]。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素质已成为衡量个人能力、修养、内在的综合指标。
护理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患儿的康复和家属满意度,尤其对该院的护士来说,素质是实施一切护理活动最基础要素。田勇丽,仇丽芳,宋静等研究[10]表明护士对工作满意度与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呈正相关;而提升护士素质对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经该组资料结果,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开展“提高护士素质,创护理纠纷零利率”活动以来,在护士道德、护士心理、仪表形象、文化身体、语言沟通、专业技术等素质的评价较活动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7.3%,合格率和优秀率均高出活动前10.4%和8.3%。活动前患儿家属满意度为82.8%,活动后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5.8%,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纷发生率与活动前相比降低了4.9%。笔者在此次活动中各项素质均得到明显提升,通过活动开展,笔者认为,护士道德素质是提高护士整体形象的根本,使我们从内心认识到护理工作是神圣的、高尚的,因每一位患儿通过我们细致耐心的护理得到康复而感到自豪;护士心理素质是调节自身不良心理应激,提高积极性的必要条件。由于每天都面对患儿因疾病痛苦、哭闹,患儿家属愁眉不展、烦躁的负性心理,因此我们护士要学会将积极、乐观、愉快的心态带到工作中,使他们感到希望、增加信心,促进疾病康复;仪表形象是展现护士精神面貌的最直接表现,不仅能为护士带来朝气,还能使患儿及其家属产生乐观情绪,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提高满意度;文化与身体素质是影响与患儿沟通和保证顺利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条件,文化素质可增强与患儿或其家属沟通时的理解性、精准性,对患儿的康复和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操作技术是促进患儿康复,防范护患纠纷发生的最有利保证。对该儿科护士来说,轻、稳、准、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不仅有效减轻患儿痛苦,减轻患儿家属的紧张感,也能增强其信任度,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护士素质的提升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水平,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更快更广的发展,不断学习、探讨、要求自己,才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护理事业做出贡献。
[
参考文献]
[1]翁潇潇.浅谈提升护士素质对护理质量提高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3):542-543.
[2]Guo Bao-ru,Gao Hui-ling,Guo Bao-zhen.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s of Nurse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Training Implemented in the Dialysis Room[J].Wester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4(6):743-746.
[3]余淑嫒,翟惠敏.综合医院低年资护士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3(10):88-89.
[4]李莲业.当前势形下护士如何提高自身素质[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6):116.
[5]He Lin-xi,Zhao Fan,Fan Ling.By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demonstration project” as a turning point,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implementing accountability nursing mode in pediatric surgical ward[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ursing,2013,29(15):2316-2319.
[6]马影玭,李金凤,王丽梅,等.护士心理素质对护理工作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3(6):77-78.
[7]孙志娟.开展护士礼仪培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J].医学信息,2013(19):163-164.
[8]Wang Cui-hua,Observation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pediatric nursing operation[J].China Modern Medicine,2013,20(1):521-524.
在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措施中,特别是对可预防、控制的传染病,计划免疫是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1],家长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程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预防接种率。因此,要提高预防接种率,做好预防保健工作,首先要提高家长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程度,本研究以本辖区2078名0~7岁儿童家长为调查对象,对实施护理干预前后家长的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辖区七个社区常住和流动共2078名0~7岁儿童家长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问卷 根据有关文献及资料设计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一般情况:包括父母文化程度、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属性及户口所在地;②计划免疫相关知识:包括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何种疾病;预防接种程序;疫苗接种前后的相关注意事项;接种疫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相应的处理措施;家长获取计划免疫知识的途径 ;家长对接种二类疫苗的态度等。题目形式为多项选择,家长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回答,对选中的答案打钩,所有题目累计得分。
1.2.2调查方法 ①向儿童家长统一发放免疫规划知识问卷进行调查,全部现场回收,满分 100分,60分为及格,根据每一道题目的知晓人数、得分情况, 计算知晓率、及格率百分比等相关指标;②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采取普遍宣教和重点讲解相结合;传统方式和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现代化立体化干预模式对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知识普及强化。干预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这种计划免疫干预模式的有效性。
1.3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均在SPSS11.0统计软件上进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本辖区五个社区常住和流动共2078名0~7岁儿童家长,干预前后的两次调查问卷均为合格问卷,有效率为100%。干预前后所选择的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属性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本辖区0~7岁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掌握状况并不理想,免疫规划知识问卷得分平均及格率为18.18%,通过采取普遍宣教和重点讲解相结合;传统方式和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干预模式对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知识普及强化,再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问卷得分平均及格率达到90.58%,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按规定接种疫苗,可减少各种传染病的发生机率,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而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程度,这次计划免疫知识调查,涉及的都是基本问题,其中,儿童家长对乙型肝炎疫苗相对了解程度较高, 这与政府部门、卫生部门的重视程度及大力宣传、积极推广密不可分,而家长普遍对1岁内及1岁后的接种疫苗情况了解程度较低,对卡介苗、百白破的了解甚少,获取预防接种知识的渠道不畅通,这些都反映了计划免疫工作中的不足。
我们根据问卷统计分析结果,集中加大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宣传力度,将流动儿童及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作为重点宣教对象,与医院妇产科、托幼机构及学校联合,因需施教,采取灵活多样健康教育形式,如发放有关宣传单及介绍各疫苗的小册子,制作宣传展板,举办讲座,同时提供联络咨询电话以便家长随时咨询,及时并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通过本地广播电视节目、金维信短信,本地互联网络、宝贝计划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等途径对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知识普及强化。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计划免疫相关概念、重要性及计划免疫程序 ( 预约接种时间) 、各种疫苗所预防的传染病 、各疫苗接种前后注意事项、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一类 、二类疫苗的作用及二类疫苗的价格等。
母婴同室是当代产科常见的护理方案,指足月儿或1500g以上的早产儿在产出后与产妇24h共处一个房间,由产妇亲自照顾新生儿的饮食起居[1]。在住院期间母子共同生活,医疗和其他操作每天分离不超过1h。据临床实践表明[2],新生儿在产出后,肢体上的抚触能使新生儿感到安全及愉悦,有助于刺激新生儿发育。除此之外,母婴同室能促进产妇尽快泌乳,减少阴道出血,促进产后恢复[3]。本研究对本院产科于2010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顺产产妇进行对照研究,旨在进一步研究母婴同室护理对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护理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产科2010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42例顺产产妇,设为对照组,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为(26.4±3.1)岁,孕周36~40周,平均(39.3±0.5)周,新生儿体重2150~3800g,平均(3120.9±480.1)g,其中男婴22例,女婴20例;选取我院产科于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例顺产产妇,设为研究组,年龄为20~37岁,平均年龄为(25.1±2.8)岁,孕周37~41周,平均(38.8±0.7)周,新生儿体重2200~3750g,平均(3200.2±510.7)g,其中男婴23,女婴23例。纳入标准:产妇无精神病史;无任何重大躯体性疾病;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悉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及性别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产妇在分娩后,护理人员在确认产妇及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的情况下,将产妇送往病房休息,同时将新生儿送往育婴室。在新生儿需要喂养时,将新生儿交与产妇予以母乳喂养。12h后进行第一次喂奶,随后每隔4h喂奶一次。
1.2.2研究组
新生儿产后30min内,清理其呼吸道,擦干其头部和身体血迹、羊水,剪短脐带后将新生儿置于产妇胸部,引导婴儿的嘴触碰,帮助婴儿吸吮母乳。护理人员应称赞产妇在分娩时的表现,并表扬新生儿的可爱,激发产妇初为人母的喜悦感。鼓励产妇通过亲吻、抚摸等肢体接触刺激新生儿的感官反应,增加新生儿对外部刺激的印象。经过分娩处理后,将新生儿置于母亲身旁,让母子进行共处一室。护理人员应对产妇开展健康宣教,指导产妇护理新生儿的要点、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应从旁协助产妇进行更换尿布、喂养、脐部护理等日常护理。值得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应提醒产妇每2小时母乳喂养一次,并在喂养的同时给予语言的刺激,以柔和的目光与新生儿进行交流,激发新生儿对外部刺激的主动反应。
1.2.3观察指标
①记录并比较2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病及乳腺感染并发症发生状况。②记录并比较新生儿哭闹次数、上呼吸道感染、皮炎及腹泻发生率。
1.2.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2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讨论
3.1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行为,而在分娩后产妇需具备照顾新生儿的知识储备能力,使自身能尽快进入母性角色,以此满足其初为人母的愉悦与满足感。传统的产科护理方案强化了产妇的患者角色,新生儿喂养、更换尿布、沐浴等护理工作都由护理人员完成,这不利于产妇分娩后的角色转换。母婴同室护理强调由母亲作为主导角色,而护理人员从旁协助产妇完成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母婴同室作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强调将新生儿与产妇视为同组个体,激发了产妇的早期母爱,通过感官刺激与抚慰等方法帮助建立母子之间的感情,激发新生儿吮吸、拥抱等本能反应,从而达到刺激新生儿生长发育的目的[4]。
3.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后出血为2.2%、产褥病2.2%,乳腺感染2.2%,对照组产后出血7.1%、产褥病7.1%、乳腺感染11.9%,研究组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这主要得益于母婴同室过程中护士鼓励产妇及早哺乳,新生儿的吮吸作用将刺激产妇催产素分泌,有助于子宫收缩与恶露的尽早排除[5],预防乳腺感染、产褥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产妇身体恢复。产妇产后子宫受创,乳腺分泌物多,极易产生感染,而及早促进产妇泌乳则有利于子宫收缩与恶露的排除,进而降低产后出血、乳腺感染、产褥病并发症的发生。
3.3从2组新生儿各项观察指标可知,研究组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概率为2.2%、皮炎2.2%、腹泻2.2%,对照组上呼吸感染的概率为7.1%、皮炎9.5%、腹泻7.1%,研究组的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因为母乳是新生儿最安全及营养结构最为合理的食物,能增强新生儿机体抗病能力,从而降低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指导产妇开展肢体抚摸、亲吻等行为能使新生儿获取安全感,有助于减少哭闹频率与次数。值得注意的是,产妇缺少有关新生儿护理的知识,极易出现认知偏差,在护理新生儿的过程中可引发潜在风险事件。因此,在母婴同室护理中,护理人员的健康宣教作用起着引导作用,应科学、合理地帮助产妇构建新生儿护理知识体系,并促使产妇认识并发症的诱因以及新生儿照护中的预防举措、注意事项,以最大限度降低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6]。
4小结
母婴同室护理能帮助产妇构建新生儿照护的知识体系及实践技能,可有效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值得在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周荣娟.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86~87.
2万九菊,熊怡,王迎春,等.健康指导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56~57.
3华骅,沈国英.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及临床护理路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49~50.
4邵海珍.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77~7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1997年1月~1998年5月出生的早产儿共98例,治愈91例。98例中男58例,女40例,其中双胎8例;出生在冬春季64例,有45出现并发症;出生夏秋季34例,有并发症5例。胎龄28~36周:≤34周38例有37 例出现并发症;胎龄>34周60例有13例出现并发症,体重<2500g与>2500g均为49例,前者45例出现并发症7例死亡,后者5例出现并发症无死亡。产前用地塞米松者62例有24例出现并发症死亡2例。未用地塞米松36例有26例出现并发症死亡5例。保暖肌注维生素K1及维生素E等共有50例出现一种以上并发症,黄疸21例,窒息12例,RDS 8例;6例死亡,34例患有不同程度的硬肿症,死亡1例,死亡率2.94%,与母婴同室前相比25/152(16.45%),χ2=4.6216,P< 0.005,差异有显著性。
1.2 典型病例 例1,产妇,34岁,孕3产2(在乡镇医院分娩2胎均早产死亡)。孕28周腹部坠痛5天,流羊水1天从区医院转入,经保胎治疗失败平产一男性活婴,重1100g,出生时苍白窒息,阿氏评分1min 4分,5min 6分,立即吸尽呼吸道分泌物。口对口呼吸、给氧、刺激足底3min后啼哭建立自主呼吸,抱入监护室即温箱保温、吸氧、静滴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补充能量合剂,消炎止血等治疗,住院28天,鼻饲20天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无并发症发生。出院时吸吮可,大小便正常,体重达到1770g,平均每天增长24g,3个月后随访,体重增至4300g,发育正常。例2,产妇,26岁,孕1产0孕34周因胎膜早破平产一男性活婴,重1800g,阿氏评分1min 4分,5min 7分,抱入监护室,面色红润,哭声连贯。冬季出生,出生时及出生后同样方法保温、吸氧、用药及母乳喂养;出生后第5天病情慢慢稳定,第6天因当班护士未检查温箱,温箱调节失控。虽测婴儿体温不升已调高箱温至35℃,但箱内外温度误差17℃,接班护士检查温箱,实际箱内只有18℃,患儿体温仍不升,相继出现重度硬肿症、皮肤发花、四肢凉、哭声弱反应差、温箱温度过低的表现。即更换温箱及按新生儿硬肿症处理和护理等抢救无效,于出生后第7天死亡。
2 救治与护理
2.1 救治 (1)母体患有妊高征及慢性疾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早产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本文发现产前用地塞米松3天以上者早产儿存活率高并发症少,与国外报道一致[1]。(2)新出生早产儿体重2000g左右,面色红润,呼吸平稳,哭声连贯,阿氏评分5min 8~10分,根据产前、产时情况用药,常规肌注青霉素,维生素K1,维生素E,地塞米松。(3)静脉高营养;国外学者主张TPN[2],但我院是母婴同室具备人奶库母乳丰富,再者农民和下岗工人对TPN费用的承受力差,所以母乳喂养为主。出生后第1天根据阿氏评分有窒息、呼吸困难早产儿静滴5%葡萄糖加抗生素,一部分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同时,用静脉营养治疗。(4)常规使用维生素K1 3天,可预防新生儿自然出血症。
2.2 护理要点
2.2.1 保暖 出生在寒冷冬春季比出生在夏秋季早产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所以在同等救治方法外,特别要注意保暖。对早产儿有效的保暖已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内容。娩出后应在有辐射灯源的保暖操作台上护理。首先要擦干全身,用预热好的温暖柔软的衣被包裹,再送入预热好的暖箱保温。暖箱先置在34℃预热,待接入产房的早产儿再按其体重、胎龄大小给予调整适当温度(表1)。表1 早产儿暖箱温度、湿度调整 略
新生儿出生后24h复温在36℃~37℃之间。(1)每2~4h测体温1次并记录暖箱温度,根据体温的高低调节暖箱。(2)一切护理操作尽量在暖箱内进行,每2h换尿布更换一次以免局部及肺受压引起局部及肺循环障碍。冬天在暖箱擦浴、更衣、换尿布等。时间越短越好,动作幅度小而快。每日治疗操作要集中进行,避免反复操作以免增加散热。(3)在没有辐射台或暖箱的情况下,可采用电热毯、热水袋方法保温,并设法提高室温防止硬肿症发生。(4)每4h叩背1次,促使肺部血液循环及痰液排出,同时对硬肿症进行按摩。特别是冬天大部分早产儿出现程度不同的硬肿症,护士将手烤热伸入暖箱按摩硬肿处15min。用红花油按摩硬肿效果更好,有助于硬肿的消散。中重度硬肿症同用丹参加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与国内同行稍不同[3]。
2.2.2 营养与喂养 早产儿生理功能低下,表现哭声低微,吸吮无力, 无吸吮与吞咽反射,胃酸分泌不足易患胃肠道感染。肠道毛细管绒毛发育差,妨碍肠对营养物的吸收,胃肠道消化运动功能低下,更易引起腹胀、便秘及呕吐。因此对早产儿的喂养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
2.2.2.1 喂养时间 一般在生后6~12h开始喂糖水1~2次,12~24h开始喂奶,体重越小,胃容量越小应采取多次少量喂养。
2.2.2.2 乳液的选择 因我科有人奶库长期储存健康的人母乳,一般产后3天内乳剂不多,婴儿吃人奶库母乳,3天后乳计增多挤出存入人奶库消毒备用,以便暖箱早产儿24h都有母乳供应。因母乳有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适当等优点。
2.2.2.3 喂奶方法 根据早产儿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胃管法:吸吮及吞咽反射均差的用鼻饲管鼻饲。可减少低体重儿呕吐与窒息,又能保证摄入量。但每次注奶前应抽吸观察有无残余奶,残余奶重新喂注。胃管残余量超过上次注奶量的1/4则应考虑减少奶量。滴管法:有吞咽能力但吸吮力差的可采用滴管喂养,慢慢滴在舌尖上待咽下后再滴入。奶瓶法:吸吮及吞咽反应良好者直接喂哺母乳,必要时采用软橡皮以奶瓶倒竖时能呈滴落状的速度为宜。
2.2.3 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的观察,定时测量体温、呼吸、心率、瞳孔大小及一般情况,如患儿面色、口唇、肤色、肌张力、尿便的次数、鼻饲或哺乳的次数和量并作好记录。注意呼吸的频率、深浅程度,发现呼吸暂停应采取托背、刺激皮肤(如弹足底)等方法,并及时清楚呼吸道分泌物。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差,随时观察暖箱中早产儿的反应,也是保暖治疗中最主要的环节,适宜的温度、湿度,早产儿会很舒适,体温正常。反之,暖箱温度过低,早产儿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如本文典型病例2。皮肤干燥、无光泽说明温度不够。患儿体温升高、哭闹,说明暖箱温度过高应加以调节。早产儿病情复杂、变化快,应做到密切观察。
3 分析与讨论
先进的设备,科学的治疗方法虽然很重要,但对早产儿来说,合理的喂养和保暖等护理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关键。因为24h都是护士接触患儿,如能及早发现问题,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监护抢救措施,对于提高早产儿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是至关重要的。常言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很有说明力。本文病例2由于当班护士缺乏责任心,发现患儿体温不升,未检查暖箱内温度,未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也未向值班医师报告,造成严重后果。这是值得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儿童高血压在患病以后,儿童高血压的饮食工作一定要到位。下面就说说儿童高血压的饮食,如何来有效控制呢?
奶制品和零食选择有讲究。儿童喜欢吃奶制品以及零食,殊不知这也是导致儿童高血压的病因,因此,对于患有高血压的儿童来讲,奶制品和零食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专家指出,凡是受孩子欢迎的零食,往往都含有大量添加剂,偶尔吃一点对身体健康危害不大,但长期、大量食用就会对威胁身体健康,尤其是对患有高血压疾病的儿童来讲,继续吃大量零食,很容易加重病情。例如生活中常见零食:方便面、果冻、乳饮料、蜜饯、火腿肠、薯片等,这些零食不是营养单一就是毫无营养,对于正处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而言,很容易导致肥胖,而肥胖又会加重高血压。
水果应该控制。很多儿童都喜欢吃水果,这本是无所谓,但关键是患有高血压儿童,再吃水果的时候,就应该格外注意了。专家指出,儿童高血压患者,少吃吃些水果是可以的,但切忌过量,因为水果虽然含有大量维生素,但吃多了会导致糖分摄入过多,从而引发高血压病情加重,尤其是香蕉、西瓜、葡萄、荔枝等都是高糖水果,儿童高血压患者应该少吃。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