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4 09:44: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零售业发展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零售业发展现状

篇(1)

一、上海零售商业的布局变化

根据现行行政区划,将上海市划分为中心城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中心城边缘区(以下简称边缘区)、近郊区及远郊区四个部分。核心区包括黄浦、静安、卢湾三区,这三个区全部位于内环线以内,多为解放前建设的老城区:边缘区包括虹口、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杨浦五区,各区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内外环线之间,多为解放后建设的城区:近郊区包括浦东、闵行、宝山、嘉定四区:远郊区包括松江、金山、青浦、南汇、奉贤、崇明六个区县。其中,核心区和边缘区合称为中心城区。

20世纪90年代。上海进人了人口郊区化的加速阶段,根据上海市第4次、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1990-2000年上海人口共增加321.67万,但核心区的人口呈负增长态势,10年间共减少69.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左右。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近郊区,10年内共增长260.2万人,年均增长6.45%,边缘区人口增长仅次于近郊区,达92.6万人。2000-2005年,由于城市改造减少了流动人口的生活空间,边缘区的流动人口在5年内减少了29,2万人,边缘区继核心区后也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而近郊区作为中心城区的动迁基地和中低价房建设基地最为集中的区域,人口增长迅速。成为中心城区外迁人口的最主要集中地。同期。由于地价因素和政府产业结构调整,远郊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地,由此吸引而来的流动人口成为远郊区人口最主要的增量。与此相似的是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2000-2005年上海中心城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年均增长速度为4.94%,比1995-200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降低5.06个百分点。而在郊区,前者比后者增加了0.42个百分点,其中远郊区的增长速度正逐步加快(表1)。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1995年以来上海郊区的零售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中心城区的零售业并未因此出现衰退。从表2可以看出,2002-2005年虽然边缘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速度较慢,但单位面积的零售总额仍然远高于郊区,而核心区虽然人口长期呈负增长状态,但单位面积零售额始终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因此,目前上海零售业郊区化发展可以说仍处于萌芽阶段。

二、形成上海零售业郊区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改革及城市产业结构所引起的人口邓区化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采取行政划拨的方法无偿分配给用地单位使用,造成土地利用的低效率。1987后随着外资的进入。中国逐步确立了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使地租规律和市场机制在土地利用中发挥作用,低收益的产业逐步从中心城区转移至地租相对较低的郊区,高收益的产业逐步向地租较高的中心城区集聚。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提出“退二进三”,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向郊区的转移,并由此带来工业企业职工迁往郊区居住。1992年起由于土地大量批租,中心城区开始建设与高地价相适应的办公楼宇和高标准住宅。再加上配合市政工程建设所需的拆迁,使得核心区内原有的居民不得不迁居至边缘区或近郊区。1994年政府开始推行住宅私有化,福利分房的取消增加了人们对自有住宅的需求,进一步促使人们迁往房价相对较低的郊区。人口在地域上呈现出的这种郊区化的分布态势客观上对商业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的密度有所下降,但由于商业历史悠久,属于传统的商业区或商业、居住混合区,仍是人流密集的区域,因此付租能力较强的商业设施,如目标客户为全市居民乃至来沪游客的大型百货公司和专业特色商店为了保证客流,仍将驻扎在交通较为便利的核心区。而对于付租能力不强,且以周边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销售日用商品为主的零售业会跟随土地价格的变化和居民的迁移向郊区扩散。

(二)居民出行方式

在美国,随着人口及产业郊区化的逐步深入,郊区零售业发展迅速。由于郊区人口密度低,消费者多自驾汽车购物,加上地价便宜,美国郊区的零售业以占地面积很大的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为主。这类购物中心兼具购物和休闲娱乐的功能,且连接高速公路,附带大量停车位,非常符合美国人的出行方式,因而能够吸引到周边乃至全市的居民,加速了零售业的郊区化。与美国相比,上海的私人汽车拥有量还很小。人们出行主要依赖于公共交通。这样的出行方式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上海中心城区。尤其是核心区的商业建设:另一方面阻碍了零售业向郊区的扩张。上海目前63%的市级商业区集中在核心区。核心区建设于解放前,商业历史悠久,公共交通发达。方便的公共交通和商业区内“一站式”购物消费体验使核心区的零售网点不仅能够吸引全市的居民。还能吸引来沪的游客,促使有资本实力的商家纷纷在该区域落脚。另一方面,在目前上海郊区的公共交通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出行方式使得现阶段上海郊区零售业的主要客源为周边居民或中心城区少量的有车一族。阻碍了近郊区较高级别商业中心的建设,造成大型超市成为郊区社区商业的中心商业设施。

(三)消费者的购物行为

篇(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流已成为企业竞相追逐的“第三利润源泉”,特别对零售业企业的发展影响更大。由于当前是以买方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环境,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个性化,使得新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并以较大优势占领市场,物流对零售业企业在当前的激烈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具有关键性作用。

一、零售业物流的内涵

关于物流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通常可以理解为实体商品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流通过程。零售业的物流是随着零售业产生的,承担着商品从生产者或批发业者到消费者的转移功能,消除生产地或批发地与消费地的空间间隔,弥补商品生产和消费的时间差,并由部分的商品的简单加工。现代零售业物流是零售商在其购、存、销业务活动中,商品从供应商经零售商向消费者移动的物理过程,包括商品输送、搬运、保管、包装、配置和陈列、简单加工以及相关的信息流动等功能要素,创造商品的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及商品的部分形质改变效果。

二、零售业物流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流对零售业的发展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的企业对现代物流高度重视,并认识到物流的发展必须依靠全球化、信息化和一体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零售业的物流存在着很多问题:

1、物流成本高

据统计,国内零售商的物流成本占到社会总成本的20%以上,这个比率在国外是高得不可想象的。一件普通的商品其物流成本大概占成本价的30%至50%,一些对时间、空间要求苛刻的商品的物流成本都达到成本价的70%至90%,因此,国内零售商物流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物流的高成本。

2、物流规模有一定局限

2004年12月我国零售市场已对外开放,外国零售商全面进入我国市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统一的高效采购系统和完善成熟的物流体系,迅速在华扩张。我国的零售企业很多,销售商品种类繁多,但没有实现全国性的经营,因此物流规模还有一定局限。

三、零售业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

针对我国零售业物流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对策研究。

1、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大多数企业惊异于物流成本在商品成本中的比例之高,并想方设法来深刻理解如何降低成本。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流作业被高度集成化,并定位成一种核心能力时,就能够对战略优势起到奠基石的作用,要降低物流的总成本,就要加强物流的供应链管理,即企业能在很好地规划内部资源的同时,整合自身所有的外部资源,就能在强大的竞争环境中保证市场优势。

2、采用现代物流技术,促进零售业物流发展

对于国内的一些零售企业如“人人乐”,要能更有效得加强物流管理,就要实现物流信息化,条形码技术应为更广泛应用。条码技术是在现代化生产和管理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实用的数据输入技术,条形码功能强大,输入方式具有速度快、准确率高、可靠性强等特点,目前主要应用于便利店、超市、商品流通等领域。之后,在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射频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克服了条码识别需要光学可视、识别距离短、信息不可更改等缺点,成为物流自动识别领域一亮点。沃尔玛公司采用条形码技术、自动补发货系统和激光识别技术,也为沃尔玛节省了很多成本。信息化是物流的灵魂,尽可能的将这些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到零售业物流领域,将大大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3、改变物流观念,加强物流配送管理

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第三方物流,即将自己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具体含义第三方物流即专业物流企业指在整合各种资源后,为客户提供包括设计规划、解决方案及具体物流业务运作等全部物流服务的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搞好主业,增强其竞争力,同时也对企业的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实现冷链物流业务,促进零售业物流发展

我国零售业市场中,肉制品、乳制品、农产品、速冻食品占有相当大比例,而对于这类特殊商品,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冷链物流业务逐渐被实现,冷链物流是基于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冷链物流的要求比较高,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由于一些企业不具备专业的冷链物流运作体系,也没有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而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是一项 冷链物流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的服务性工程,建立冷链物流中心显然不适合他们。这些企业可与社会性专业物流企业结成联盟,有效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冷链物流业务,进而促进零售业物流的发展。

四、结论

总之,零售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加强其物流管理,只有采取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措施,结合现代物流技术,借鉴国外成功的物流企业经验,改变物流观念,开拓新的物流模式,才能够使我国零售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更占有优势。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魏修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5

[3]黎继子,杨卫丰.物流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

篇(3)

(一)消费者行为和零售业态发展变化间的关系首先,随着国内零售业态的不断发展与变革,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象征性以及符号性变得更加清晰,消费行为包含了个人的身份、地位、品位、个性及情趣及认同的方面。零售业态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购物发生了改变:例如使得购物场所出现了改变,买菜地点多由超市、大卖场取代了农贸菜场、购物首选地多数选择便利店、超市或仓储式大卖场而不是市中心的百货商店。其次,消费者行为中的购买目的、频率,对商品的种类、质量、价格、消费需求,与要求购物服务的便利及商场的环境、布局、设计及服务质量、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零售业态的选择(张琳,2011)。为此消费者行为影响零售业态发展形势与模式,反过来零售业态的发展也会促进消费行为的更理性化与规范化,两者相互促进与发展。

(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如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国内居民购买能力,大大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与消费额的增加。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借助消费活动方式进行压力的缓释或情绪的发泄,而消费活动又可满足人们部分心理的需要;购买目的或动机及其个人的购物需要变化,成为影响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

(三)国内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趋势首先,各地经济的发展满足并促进了国内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易于使得消费者通过寻找商品之间的细微差别,进而将该差别延伸为个人购物的独特性参考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视对商品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部分费者更是亲手营造这种独特性,达到巩固自身和产品的关系,最终张扬自我个性、实现自身价值并满足自我心理需要的目的。其次,消费者的行为变化还体现在心理及精神需要层次方面的不断增强,自高情感的需要过渡至感性消费需求层次,同时注重消费活动和自我概念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消费者进行购物时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物品的满足,更是追求情感、精神上的满足,通过花最少的钱买到最称心的商品,消费过程也是一种休闲、心灵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满足各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二、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国内零售业态发展趋势

(一)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国内零售业态整体发展趋势我国的零售业业态经历了:缓慢发展——扩张增长——追求效率——寻求差异化竞争这几个阶段。从顾客立场而言,零售企业关注消费者追求基本生活提高必需品的数量消费,再到重视商品的质量、关注消费者个人对商品的个性化消费需求、顾客情感体验及生活方式等相统一的消费过程与需要。零售商业的专业化、现代化与集中化是当前零售业态的发展必然与趋势,因此就意味着国内零售业朝着规模化、连锁化及规模方向发展(陈惠雄,2013)。零售商业的基本格局主要是零售、批发相互渗透(零售渐居主导地位)的发展方式,例如超市、专卖店、百货公司、折扣店、便利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以及网络购物等多种业态的并存。加上各消费群体的消费层次、消费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其消费的偏好与行为具有多样性、个性化等特征,因此导致了多业态并存的局面。国内的消费者对专业化零售要求高,而且现阶段体育用品、儿童服装、皮衣、家电产品等专卖店急剧增加;专卖店有助于提升零售企业及产品的品牌与形象,以便达到迅速占领市场,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目的。超市的专业化发展也是零售业态的发展方向与形式之一。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促使零售业态的定位趋向准确化,导致各种零售业态均要以特色化、准确化的经营与定位进而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例如百货店的发展中,部分中低档商品将被分流出来,进而让位给专业店与超市;高毛利且周转快的商品比重增加,提高服务质量逐渐走上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其次部分百货店还将会以大众消费作为目标市场,进而改变自身的业态,转向大型综合超市方向发展。因此多种业态会根据本行业及销售对象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进而形成独特的经营,准确的定位,有利于零售企业更好地拓展销售空间,提高服务占有更多的市场客户。此外零售业态的连锁经营方式将朝着多行业的业态方向延伸,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已成为当前流行的方式之一,特别是药店与家电连锁专业店的发展更是迅猛。各零售业态还向教育行业、图书馆业以及保健品行业等方向扩展业务,部分企业还出现连锁经营和直销方式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加上各地区大连锁企业间的渗透、控股、收购或合并现象的并存,使得连锁企业相互合作进而共同开发不同区域市场的趋势。

篇(4)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客观必然性

各家银行均已看到,在利润来源中,零售业务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四大业务(公司业务、零售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全球投资业务)体系之一,其业务领域相当广泛。零售业务拥有庞大的客户群,联系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是个人信用活动的枢纽,而且其重要性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我国发展零售业务一方面适应了国家宏观政策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处于高增长、低通胀,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的健康良好状态。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型方式为主,其消极作用显现,并且经济进入了经济高增长与需要抵抗高通胀压力的双重形势。因此,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及时调整业务发展战略。

(二)当前存在着很多对发展零售业务有力的因素

1、市场潜力巨大。

2、传统网点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覆盖范围和营业网点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便于开展零售银行业务。

3、零售银行业务正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近年来,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都已在努力开拓零售银行业务,对于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也受到重视。

4、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极大提高,特别是随着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力度的加大,财富不断向个人转移,而且有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这部分人对投资、理财和各类零售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市场需求很大。

5、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大量新的金融工具的开放,给商业银行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理财产品提供了动力和市场,能最大满足广大居民和中高端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起步晚,和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着很多差距,这就决定我国商业银行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独有的特征。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所处的阶段和其特征

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启动,给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上带来了一系列调整,这些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快速发展,并呈现以下特征:从注重负债业务向注重资产业务转变;从注重资产业务向注重中间业务转变;信用卡业务呈现井喷式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1、客户资源和渠道建设方面

客户信息资源开发落后:国有商业银行对现有客户资源的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明显缺陷, 缺乏完备的个人客户档案和数据库, 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较低层次, 对客户价值的评价缺乏科学的依据。

渠道建设比较落后:网点布局不合理,网点的工作效率低,自助银行服务未能有效分流网点客户。

2、人力资源方面

一是零售业务从业人员总量不够。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营销力量薄弱,人员配备不足已构成零售业务发展的瓶颈。

二是专业人员较为缺乏。银行零售产品功能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 渗透了很强的金融专业知识, 营销战略能否有效实施取决于营销人员的素质。

三是人力资源的激励措施不清晰。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以对公为主, 对公业务人员有良好的职位晋升通道, 但零售板块的客户经理管理缺乏明确的薪酬激励和晋升阶梯, 导致零售业务人员的职业发展受阻。

四是专业化的培训不到位。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培训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没有实现系统性、规范性。

3、产品品种有限、功能单一, 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

一是品种有限, 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零售业务产品品种逐步在创新中丰富, 但总体上功能单一、种类有限。经营中注重传统的低盈利品种而忽视了对高收益业务的拓展。

二是产品创新针对性不强, 缺乏对市场中“有效需求”充分调查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是品牌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习惯以业务名称代替品牌名称,以业务管理代替品牌管理;同时各银行都不同程度缺乏集中本行优势所独创且他行不能替代的核心产品, 无法形成良好品牌。

4、业务结构不合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高度依赖个贷业务, 中间业务占比较低, 个贷业务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零售板块的整体发展情况。

5、风险控制不完善

在当前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房地产泡沫现象屡禁不止、新车价格持续快速下调的情况下, 零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将是银行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客户的发展对策

1、依据客户群细分市场

现代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是指商业银行依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把客户划分为若干个客户群,并以此将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子市场,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来满足这些不同客户群的需要,扩大市场份额,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2、拓宽业务渠道

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开展方面,是以柜台业务作为渠道的。同时,银行要注意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产品的创新、各类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及时调整各类分销渠道的数量和分布结构,使银行分销渠道体系实现成本低、效率高、功能强、效益好的最终目标。

(二) 注重零售业务人才的培养,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业务范围、服务手段的竞争,更突出的是人才的竞争。商业银行要注重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注重培育和发现人才,根据其特长,将其防到合适的位置上,发掘其潜力并发挥其所长。

1、做好人员培训工作。零售业务管理中要把人员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针对现有人员总量和人员结构方面的矛盾,建立专业化的培训制度,对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多渠道的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公关及推销等综合素质,从而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零售人才队伍。

2、改进绩效考核制度。商业银行管理能否最大限度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绩效考评和奖惩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业务结构合理化发展对策

1、扩大零售业务规模

这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分析,制定零售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及计划指标,开发更多的金融服务领域,在人力物力方面配备更多的力量。

2、找准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

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的发展方面,要扩大业务总量,必然要增加业务品种拓宽业务领域。然而根据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对国内外零售金融市场形势的清醒分析,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零售业务转型的重要内容。

结论:

基于之前学者的研究和发现,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我国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要对其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达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孙汉鲲《新经济条件下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浅析》 《华北金融》2004年第5期

篇(5)

一、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零售银行迅猛发展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中国的零售银行从落后的商业银行批发业务脱胎而来的种种隐患,尤其体现在营销方面,许多银行优先考虑的不是客户和零售,而是信用和风险。此外,他们和客户的接触通常是交易性的,因此,银行倾向于把精力集中在交易效率上,而不是服务和销售。在对国内外众多零售银行的研究和零售业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零售银行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 亿以上的客户,每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真正满意。如果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二)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有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如果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

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如果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二、国际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经验借鉴

国际银行业零售业务以并购的方式加速开拓全球零售市场,力求金融服务全能化;加大创新力度,使金融产品多元化、个性化,金融零售服务网络化。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着缺乏科学分类,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营渠道单一,限制发展等问题,应借鉴国际银行业零售业务发展的经验,树立创新意识,逐步优化银行的业务结构,以客户导向为理念,实行差异化服务,通过银行再造,塑造竞争优势。以花旗银行为例对国内银行发展启示:

(一)充分发挥本土优势

也许综合实力上,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还有很大一段差距,但是在华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的优势仍然明显。客户群基数以及银行网点广阔的范围是国外商业银行短时间只能望其项背的。因此,在客户群和渠道上,国内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本土优势,牢牢抓紧已有的中低端客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高端客户。外资银行想要赶超网点数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只要在管理上及各网点服务特点多下功夫,我国商业银行对外资银行竞争力仍占优势。

(二)向国际化取经

在管理上体系成熟,进军中国的外资多为国际性大银行,多年的经验沉淀致使他们已拥有一套完整的高效的流程化管理系统。与花旗集团的H 型组织结构相比,国内商业银行数据直线职能型与地区事业部型的结合体结构,信息反馈成本大,难以充分调动地方资源,不利于零售银行业务的拓展。应在结合自身在华发展的特点上借鉴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组织结构模式,更好的开展零售业务。

在产品上彰显个性化,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产品简单,同质性高,但是相对于外资银行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可改和改进阻力较小。产品是一切业务的首要前提,我们在做到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意识是当前应摆在首位的。

三、促进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对策

要实现零售业务发展创新,就要要创新客户细分,实现财富管理差异化、综合化。充分了解客户,在了解客户的基础上细分客户,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需求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进行不同的资产配置,跟踪资产配置方案并适时调整,实现客户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满足客户安全、便利、增值、私密、鉴赏等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一)对零售业务产品进行细分

1.从客户效用角度分类。银行产品可分为核心功能、预期功能与提升功能,与之相对应,产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产品层、形体产品层、延伸产品层。核心产品层是指产品提供给购买者的直接利益和效用,即产品的使用价值;形体产品层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出现的物质实体外形,是核心产品得以实现的形式;延伸产品层是指产品提供给顾客的一系列附加利益,是消费者接触到形体产品后,所接受或体验到的全部利益,包括寄送、安装、售后服务等,藉此以加强消费者的忠诚度及续购机会。以信用卡产品为例,透支消费是信用卡的核心功能;积分免年费是信用卡的预期功能;白金、钻石信用卡为客户带来的尊贵身份象征则是信用卡的提升功能,是一种附加的价值。

2.从银行经营角度分类。从经营角度,银行产品可以分为关键产品、桥梁产品、品牌产品。关键产品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银行绑定客户,如多数银行都将住房按揭贷款作为核心产品,客户一旦办理,就与银行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一般而言,维系老客户成本要远低于拓展新客户的成本,因此,对于住房按揭贷款等关键产品,即便是微利甚至亏损,银行也绝不会放弃。桥梁产品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银行了解客户。网银、现金管理、支付结算、代收付、综合管理服务等都属于典型的桥梁产品。品牌产品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银行获取高利润的产品。品牌产品一般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是一家银行最有特色、着力发展的产品,如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就是品牌产品的典型例子。

(二)对客户深化细分,实现差异化服务

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的趋势,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将不断加快,客户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推动着商业银行业务快速创新发展。对于银行来说,充分了解客户,在了解客户的基础上细分客户,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需求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进行不同的资产配置,跟踪资产配置方案并适时调整,实现客户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满足客户安全、便利、增值、私密、鉴赏等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1]只有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把更好的资源投入到关键客户上,真正把“以客户为中心”真正落实到实处。同时,针对客户的金融资产情况对全盘客户进行细分,细分出中高端客户、普通客户与潜在客户,并为中高端客户提供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服务和产品来保住这批客户,针对高端客户群体,打造出更好更尊贵的服务,提高中高端客户维护的深入度、细致度和持久度。

商业银行对客户细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商业银行要进行市场细分,实行客户分类管理,依据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具体划分客户等级,针对各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金融产品开发、体系设计、金融服务与营销方式的创新。二是实行客户信息化管理,构建银行客户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客户质量、管理水平及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三是依照细分市场需求特点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经营战略,对优质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的优质金融服务,并创造安全、舒适的服务环境;对重点优质客户则专门配备个人客户经理,建立客户的个人信息档案,实行跟踪服务。根据“帕莱托定律” 银行的80%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因此优质的零售业务客户对银行来讲十分重要,银行应充分保持、维护好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零售业务产品创新

1.进行差异化产品功能设计及应用。基于银行产品分层理论,我行在进行新产品的功能设计时,一是要突出产品的核心功能,一切开发和设计都应紧紧围绕客户现有、潜在、引导性的需求和欲望,并加以充分满足。二是尽可能增强产品的预期功能,在消费者认同和成本合理化的前提下,赋予产品更多的功能。三是重视产品的提升功能,如通过市场的细分化、差异化,增强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客户对产品的认同感。基于产品作用的差异化理论,我行在产品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做到以桥梁产品了解客户,以关键产品绑定客户,以品牌产品赢得客户。

(1)应注重通过对桥梁产品的使用,借助专业的数据挖掘工具,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及发展潜力,有针对性地发展重点客户,改善我行客户结构。

(2)对于关键产品,不应拘泥于关键产品本身的盈利能力,而要更多地看重其所发挥的客户粘合剂作用,以及提供交叉销售机会等带动其他业务发展的综合贡献能力。

(3)集中资源打造我行品牌产品。加大对拳头产品的资源投入,真正将其打造成享有较高知名度与美誉度,能带来高额经济效益的品牌产品。

2.多角度激发创新源动力。根据产品创新源动力理论,应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创新动力:一是通过分析经济金融形势、加强市场调研、举办创意大赛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掘客户金融需求,以需求拉动型创新引领市场;二是继续深入开展同业信息研究,密切跟踪国内外银行同业创新动态,以竞争推动型创新弥补差距;三是利用国家特殊政策优势以及区域金融创新特点,设立产品创新试验行,开展前沿性产品创新,以实验法产品创新抢占制高点。

篇(6)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2

一、零售业物流概论

1.解剖零售业物流的含义

让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认识零售业物流:

(1)零售业物流为顾客提供方便,把货物在一定时间内送到顾客的手里;让顾客满意。

(2)零售业物流的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运输、装卸、保管、包装等活动,而是拓展到信息处理,价值增值等服务功能。

2.零售业物流的个性

零售业的特点随着社会发展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具体表现为:

(1)为物流活动创造升值空间。零售业的各项活动中,物流活动不仅能够支持零售终端的销售顺利实现,而且还能创造出新增的价值。

(2)解决物流活动的繁琐性。现代零售业的经营网点多,商业范围广,商品种类繁多。

(3)信息技术为物流活动创造可依赖的平台,零售业物流活动的依赖性取决于现代管理工具手段的支持。

3.物流活动对零售业的作用

(1)物流活动可以降低零售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零售企业通过对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环节的集中管理,解决各环节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一体化物流,缩短与供应商及顾客间的交易时间,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物流活动可以合理预测商品销量,满足顾客需求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促使零售业库存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加强商品的预算意义重大。

(3)电子商务为零售业物流的发展提供有力武器

进入计算机和互联网迅速发展时代,网络越来越被人推崇,借助电子商务这一平台,人们越来越享受生活、享受消费。电子商务物流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的“门到门”服务更加人性化,网络覆盖面广阔,更能够体现零售业物流的全面发展。零售企业必须抓住电子商务这一平台,建立完善的配送网络系统,才能抓住市场创造价值。

二、了解我国零售业物流的具体情况和分析

1.我国零售业物流现状存在的问题叙述

进入信息时代,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的多样可变性,使得零售商倍感市场压力重重。传统的物流体系越来越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开创新型物流系统迫在眉睫。

2.我国零售业物流存在的主要缺陷分析

(1)物流服务不到位

我国零售业的物流服务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我国零售业物流人才和物流知识缺乏是最主要之一,成为了国内物流业人才供需不足的趋势。

②国内零售企业未能充分的利用现代高科技,目前国内的物流企业,虽然运用了一些现代化的科技,但还是未能完全运用,部分还是由人工来完成。

③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零售业物流管理的软条件极不完善,物流市场被部门、地区、行业等行政壁垒分割着,行业垄断现象严重。

(2)信息技术不成熟

由于购买力的提高和货物配载能力的扩大,迫使零售业物流要求要有较高的技术文化水平,然而在当前我国这一技术发展不成熟,出现的问题由以下几个方面:

①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就零售业物流中的配送系统来看,配送体系不完善,漏洞多,所需成本高。

②物流信息化的运用方式不强。物流信息化所需要软硬件设施调理不清晰、构复杂化,这对使用者来说无疑造成困扰。

三、影响我国零售业物流发展的不利原因分析

我国零售业物流的发展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其中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物流环境

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积极促进连零售企业的发展。在我国零售业物流发展历程中,受到诸多的限制与约束,其中包括地区、行业、部门、利益等分割。无论是对门店的设计,还是物流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分割,这对企业的发展很不利。国外零售业在我国盘踞市场份额大部分被占据,迫使我国零售业发展受到挤压。如何去打破诸多的分割和封锁,做到利益平衡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2.物流人才

吸取国外经验,让我们感受到人才是企业的不竭源泉。在我国零售业物流中物流人才的渴求更是迫切,企业需要人才,更需要高精尖的人才;然而就目前来看还不具备这样的物流人员,在企业当中多数是技术与实际、书本不结合,计算机应用不娴熟,所以如何前培养物流人才需要企业从多个方面考虑,着手做到后备军的供给,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篇(7)

日本的“商业统计调查”是由经济产业省经济产业政策局调查统计部进行,统计结果向社会公开。这是对日本全国的批发业、零售业进行的全面、权威调查,其数据详实、详尽、精确,是研究日本流通业的宝贵资料和基本数据。日本的财政年度是从当年4月1日起到次年的3月31日止,2007年度的统计是时段在2006年4月1日-2007年3月31日间的一个整年。

日本商业统计的基本梗概

(一)日本商业统计调查

日本商业统计调查从1952年开始,到1976年的24年间每两年进行一次。1979年以后,每三年进行一次。1997年以后每5年一次,但在第3年进行一次简易调查。本文所使用数据均来自于2007年6月1日进行的商业统计调查速报。

(二)日本零售业态的分类

日本零售业业态分为八种,分别为:百货店、综合超市、专门超市、便利店、药杂店、其它类型超市、专门店与中心店、其它类型零售店。前四种说明如下:

百货店。百货店可分为大型、中型百货店,大型百货店卖场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东京都特别区及政令指定都市6000平方米以上);中型百货店卖场面积3000平方米以下(东京都特别区及政令指定都市6000平方米以下)。

综合超市。综合超市可分大型、中型超市,大型综合超市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东京都特别区及政令指定都市6000平方米以上);中型综合超市面积3000平方米以下(东京都特别区及政令指定都市6000平方米以下)。

专门超市。专门超市还可分为衣料品超市、食料品超市、住宅关联超市三种。日本“业态分类表”规定服装、食品、住宅关联商品各自占经营商品的70%以上,并且卖场面积在250平方米以上。

便利店。便利店是指以经营即食、饮料为主,每天营业14小时以上,营业面积30-250平方米的连锁经营店铺。

日本零售业业态别基本数据

(一)业态别年度商品销售总额

年度商品销售额是包括消费税在内的销售额,2007年,日本零售业销售总额为1345717亿日元,比上年增加0.1%。其中,各业态别的年度商品销售额情况如下:

百货店销售总额为76883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5.7%,其中:大型百货店销售额为72997亿日元,占5.4%;其它类型百货店销售额为3886亿日元,占0.3%。

综合超市销售总额为74397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5.5%,其中:大型综合超市销售额为69592亿日元,占5.2%;中型综合超市销售额为4805亿日元,占0.4%。

专门超市销售总额为236842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17.6%,其中:衣料品超市销售额为16093亿日元,占1.2%;食料品超市销售额为170535亿日元,占12.7%;住宅关联超市销售额为50214亿日元,占3.7%(其中:房屋中心销售额为30430亿日元,占2.3%)。

便利店销售总额为69609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5.2%,其中:24小时营业店销售额为61880亿日元,占4.6%。

药杂店销售总额为30001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2.2%。

其他类型超市销售总额为62010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4.6%,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销售额为3393亿日元,占0.3%。

专门店与中心店销售总额为794183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59.0%,其中:衣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销售额为84854亿日元,占6.3%;食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销售额为125578亿日元,占9.3%;住宅关联专门店与中心店销售额为583751亿日元,占43.4%。

其它类型零售店销售总额为1791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0.1%,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销售额为1429亿日元,占0.1%。

(二)业态别年度零售事务所数量

2007年,日本共有零售事务所1136755个,比2004年调查减少8.2%。各业态别零售业事务所数量分布如下(下文0.0%数据是因四舍五入所致):

百货店272家,占零售业事务所总数的0.0%,其中:大型百货店246家,占0.0%;其它类型百货店26家,占0.0%。

综合超市1583家,占0.1%,其中:大型综合超市1384家,占0.1%;中型综合超市199家,占0.0%。

专门超市34954家,占3.1%,其中:衣料品超市6560家,占0.6%;食料品超市17882家,占1.6%;住宅关联超市10512家,占0.9%(其中房屋中心4060家,占0.4%)。

便利店43318家,占3.8%,其中:24小时营业店36490家,占3.2%。

药杂店12671家,占1.1%。

其他类型超市57511家,占5.1%,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1012家,占0.1%。

专门店与中心店984600家,占86.6%,其中:衣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152887家,占13.4%;食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273534家,占24.1%;住宅关联专门店与中心店558179家,占49.1%。

其它类型零售店1846家,占0.2%,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1762家,占0.2%。

(三)业态别就业人数

零售业总就业人数为8067072人,比2004年调查减少3.7%。各业态就业人数具体分布如下:

百货店就业人数339903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4.2%,其中:大型百货店就业人数为331459人,占4.1%;其它类型百货店就业人数为8444人,占0.1%。

综合超市就业人数386597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4.8%,其中:大型综合超市就业人数为365952人,占4.5%;中型综合超市就业人数为20645人,占0.3%。

专门超市就业人数1232861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15.3%,其中:衣料品超市就业人数为78953人,占1.0%;食料品超市就业人数为899695人,占11.2%;住宅关联超市就业人数为254573人,占3.2%(其中:房屋中心就业人数为139776人,占1.7%)。

便利店就业人数644688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8.0%,其中:24小时营业店就业人数为577388人,占7.2%。

药杂店就业人数142113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1.8%。

其他类型超市就业人数为456856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5.7%,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就业人数为17080人,占0.2%。

专门店与中心店就业人数4851829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60.1%,其中:衣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就业人数为605681人,占7.5%;食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就业人数为1308803人,占16.2%;住宅关联专门店与中心店就业人数为2937345人,占36.4%。

其它类型零售店就业人数为12225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0.2%,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就业人数为9154人,占0.1%。

(四)业态别零售业卖场面积

2007年,日本零售业共有卖场面积151907000平方米,比2004年调查时增加5.4%。各业态卖场面积分布如下:

百货店卖场面积6368000平方米,占零售业全部卖场面积的4.2%,其中:大型百货店6343000平方米,占4.2%;其它类型百货店25000平方米,占0.1%。

综合超市卖场面积15850平方米,占10.4%,其中:大型综合超市15374平方米,占10.1%;中型综合超市476000平方米,占0.3%。

专门超市卖场面积40065,占26.4%,其中:衣料品超市4743000平方米,占3.1%;食料品超市19333000平方米,占12.7.2%;住宅关联超市15989000平方米,占10.5%(其中:房屋中心10652000平方米,占7.0%)。

便利店卖场面积4971000平方米,占3.3%,其中24小时营业店4330000平方米,占2.9%)。

药杂店卖场面积4762000平方米,占3.1%。

其他类型超市卖场面积9433000平方米,占6.2%,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614平方米,占0.4%。

专门店与中心店卖场面积70196000平方米,占46.2%,其中:衣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卖场面积14882000平方米,占9.8%;食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12060000平方米,占7.92%;住宅关联专门店与中心店43254000平方米,占28.5%。

其它类型零售店263000平方米,占0.2%,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229000平方米,占0.2%。

(五)每一业态别零售事务所卖场平均面积

2007年,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平均每家百货店卖场面积为24586平方米,每一综合超市平均卖场面积为10013平方米。

每一专门超市的平均卖场面积为1146平方米(衣料品超市723平方米;食料品超市1081平方米;住宅相关超市1521平方米(家居中心2631平方米))。

平均每家便利店、药杂店等其他类型的卖场面积如下所示:便利店115平方米,药杂店376平方米,其它类型超市166平方米,专门店与中心店87平方米,其它类型零售店148平方米。

(六)每一业态别事务所年均销售额

2007年,每一零售事业所年均销售额为1亿1838万日元,每一平方米卖场年均销售额65万日元,每个就业人员年均销售额2020万日元。

2007年,每家百货店年均销售额为2826582万日元,综合超市为469977万日元,专门超市67758万日元(其中:衣料品超市为24500万日元,食料品超市95400万日元,住宅关联超市47800万日元(其中:房屋中心为74700万日元))。药杂店为23677万日元,便利店16069万日元,其它超市10800万日元,专门店与中心店为8100万日元,其它类型零售店9700万日元。

(七)每一平方米业态别卖场年均销售额

2007年,日本零售业卖场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65万日元,其中:百货店为115万日元,综合超市47万日元,专门超市59万日元,便利店140万日元,药杂店63万日元,其它类型超市64万日元,专门店与中心店63万日元,其它类型零售店61万日元。

此项调查,除去未作调查的牛奶、自动车(含新车、二手车)、家具、草床垫、加油站、报纸、通信销售等零售业。

(八)业态别营业员人均年销售额

2007年,零售业营业人均年销售额数据如下:综合超市2741万日元,药杂店2732万日元,专门超市2725万日元,百货店2325万日元。其中,钟点工、临时工的劳动时间用8小时为一工作日换算得出。

日本零售业数据分析

(一)各业态共存且药杂店呈强劲发展势头

2007年,日本共有零售事业所1136755家,八种业态齐全完整,能够满足各种消费者在不同时段、不同地点的多样化需求与消费,呈现出一个相互有序竞争又相互补充的一个状态。从数量上分析,综合超市所占比例未超过0.1%,三大专门超市也仅为3.1%。但超市仍是一般消费者日常购物之处,特别是食料品的必然卖场,其消费能力说明了日本流通企业的规模与集中程度。但发展势头最猛的是药杂店业态。

(二)专门店与中心店是零售业的主流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在业态别年度商品销售总额、年度零售事务所数量、业态别就业人数方面还是在业态别日本零售业卖场面积方面,专门店与中心店处于绝对领先的位置,说明日本消费市场、消费需求、消费行为、消费嗜好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同时说明日本零售业经过战后近70年的发展,已经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并与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匹配,现阶段专门店与中心店主要承担与满足着多样化、高级化、安全化及简便化的消费需求。

篇(8)

从2004年12月11日开始,按照我国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零售业走完了三年的过渡期,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零售巨头可以不受限制的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对中国零售企业构成了强大的压力,竞争由东部发达地区逐渐向西部内陆地区渗透。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的零售行业为研究对象,对当前西部零售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西部零售业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3.9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进行,西部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零售行业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我国西部三大高原交汇处,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以兰州为分析基点,概述西部零售业的现状和问题。

1.总体规模小,连锁化程度低

对于零售行业来说,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领先是非常关键的。当年沃尔玛就是凭借运营成本始终比“凯马特”低2.5个百分点而最终打败了对手。兰州市除几家外来零售企业规模较大外,本地零售企业规模还都比较小。兰州市零售行业的连锁化程度偏低。虽然从业态上看,超市、百货店、家电卖场、专卖店等大多数业态都已经实现了连锁化经营,但连锁化程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经营运作的不规范以及物流配送系统的不完善,很多连锁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规模效益。这也导致很多企业对于规模扩张、连锁化经营方式的探索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有些企业甚至安于现状。这些观念极大地限制了零售企业的发展。

2.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

西部地区零售业普遍存在着精通流通业务、懂得现代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员缺乏,流通理论研究和流通技术应用力量薄弱。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不仅如此,有很多连锁企业不注重建立配送中心,商品进货成本高,流转不畅,资金周转困难,看似连锁,实际上仍是单体店分散经营的方式,违反了连锁经营的基本原则,其结果必然是经济效益差。目前,兰州市的连锁零售业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率远未达到规定标准,配送系统的不规范导致连锁企业的规模效益很难发挥出来。

3.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落后,缺乏经营特色

相当多的零售企业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来指导营销活动,不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而是跟着市场热点走,人云亦云,倾向于短期行为,不注重战略规划,营销方式简单粗放。许多零售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千店一面”的情况严重。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价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经营特色,造成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而且,企业往往重视眼前利益,竞争手段仍然停留在价格竞争上,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经营特色。

4.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落后,服务意识差

西部零售企业对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落后。很多企业的经营理念仅仅停留在卖出商品的层次上。这样造成的后果是:顾客与商家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随着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整体消费形态也从以往的“物美价廉”、“节衣缩食”发展到今天的“个性购物”、“健康购物”、“快乐购物”以至于“享受购物”、“体验购物”、“感受购物”的高度。在这种形势下,零售企业如果不摒弃传统的销售观念,着重于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全过程的销售服务,努力使顾客在购物中得到让渡价值最大,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二、西部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

零售行业的特点是发展前景诱人、大有可为,同时又风险极大。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大量的中小型零售企业在适应消费需求、发挥经营特长和保持销售活力等方面也具有自身的优势,是大型零售企业所不能代替的。我们既要看到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凸现的差距,也要看到中国零售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当前,本土优势是中国零售企业,也是西部零售企业具有的最重要的基础优势。准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比较优势,将其发展为竞争优势是西部零售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在与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较量中,西部零售企业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市场的适应性优势

本地消费者和企业对当地的文化有天然的适应性,而外来企业要适应消费者的特点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跨国零售企业是外来者,其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与本地消费者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容易形成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包括经济距离、政治距离、社会心理距离和文化距离。这些距离会妨碍其对市场的适应性。

2.本土化经营优势

西部零售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多年,在西部大中小城市乃至县城、镇以及繁华商业区、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较好的商圈内,百货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的门店绝大部分为中国零售企业所有。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与消费者的交往中更容易被认同,这种认同主要表现在对零售服务特色的认同和对购买利益的认同。

三、加快发展西部零售企业的对策建议

1.继续推广和完善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连锁经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西方国家已有近14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以来,带来了我国零售业一场深刻变革。但在西部零售业连锁化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这种经营形式。

(1)在规范化经营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连锁经营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实行规范化的经营和管理。在西部已开展连锁经营的企业中,不少只是走走连锁经营的形式,运作的规范性较差。为此应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连锁企业法,以保护连锁企业的知识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并详细规定连锁经营的基本条件和标准,规范连锁经营,真正体现起统一进货、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核心,防止连而不锁。

(2)政府适当支持,给予必要的倾斜政策,鼓励其迅速发展。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连锁企业的资金、税收、网点登记手续等现实问题,并调整商业网点规划和布局,使其更有利于连锁企业的发展壮大。

(3)根据具体条件,选择连锁经营的形式。连锁经营的三种类型:直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每种类型都有其实施的条件,也有其利弊。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包括行业特征、经营特色、企业规模、环境因素等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连锁形式。

2.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加强供应链管理,完善物流配送系统

学习外资零售巨头先进的管理理念,吸收和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流通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人才进入零售企业,提高西部零售行业的管理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引进一批先进的物流和信息设备,同时加强企业内部职工的技术培训,以提升西部零售企业的技术水平。

加强供应链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单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零售行业应当充分利用与最终消费者接近,联系密切的有利条件,巩固、发展与供应商、批发商的共生关系,最终实现共赢的目的。现代供应链的建立和管理需要从软、硬两个方面加强:一方面要引进供应链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多功能、集约化的供应枢纽。企业应当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以扩大物流系统的规模。同时,通过先进的物流信息设备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控制,以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物流成本的科学控制,使企业在物流活动中真正实现利益最大化。

3.建立顾客满意的服务体系

篇(9)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我国西部三大高原交汇处,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以兰州为分析基点,概述西部零售业的现状和问题。

1.总体规模小,连锁化程度低

对于零售行业来说,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领先是非常关键的。当年沃尔玛就是凭借运营成本始终比“凯马特”低2.5个百分点而最终打败了对手。兰州市除几家外来零售企业规模较大外,本地零售企业规模还都比较小。兰州市零售行业的连锁化程度偏低。虽然从业态上看,超市、百货店、家电卖场、专卖店等大多数业态都已经实现了连锁化经营,但连锁化程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经营运作的不规范以及物流配送系统的不完善,很多连锁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规模效益。这也导致很多企业对于规模扩张、连锁化经营方式的探索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有些企业甚至安于现状。这些观念极大地限制了零售企业的发展。

2.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

西部地区零售业普遍存在着精通流通业务、懂得现代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员缺乏,流通理论研究和流通技术应用力量薄弱。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不仅如此,有很多连锁企业不注重建立配送中心,商品进货成本高,流转不畅,资金周转困难,看似连锁,实际上仍是单体店分散经营的方式,违反了连锁经营的基本原则,其结果必然是经济效益差。目前,兰州市的连锁零售业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率远未达到规定标准,配送系统的不规范导致连锁企业的规模效益很难发挥出来。

贫富差距过大或扩大过速,导致绝大多数的购买力掌握在少数消费者手中,因其消费总量的有限性使得社会总体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不高,而大多数消费民众的收入份额少,尽管其消费意愿较强,但购买力不足,有效需求还是不旺,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中的“斜、大、乱”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大众的有效购买力。

2.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消费行为的发生既受到购买力的制约,也受到消费意愿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包括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如果即期消费意愿强于预期消费意愿,现实的消费就旺盛;反之,预期消费意愿强于即期消费意愿,现实的消费就疲软。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此消彼长,受到对今后的预期信心强弱的左右。因此,需要通过增强消费者的预期信心,强化消费的即期意愿。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一要加强消费观念的正确引导。通过广泛和主动的引导、宣传,使消费者树立科学而正确的消费理念,在心理上缓解消费顾虑,在行为上做到理性消费;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打破所有界限,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网络,增强人们的保险观念;同时还要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营运管理,提高社会保障的支付信誉和支付能力,减轻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增强预期信心,强化即期消费意愿;三要提高消费环境的保障力度,建立适应人们消费心理、习惯、水平和方式转变的需要的消费环境。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之机,促进消费硬环境优化,通过精心培育市场,营造一个安全与健康的消费软环境,保护消费者的消费权益,激发消费意愿;四要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机制。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要借助消费信贷机制参与运作,积极而稳妥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规范操作程序,防范消费信贷风险,促进消费信贷发展。

3.厂商要切实增加供给创造需求。在研究国内消费时,绝不能忽视企业提供商品的品牌、品种、质量、价格、外包装,以及商品促销方式和手段等因素对消费需求及其变化的影响作用。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诱导需求和创造需求的策略与措施,发挥供给创造需求的功能,促使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厂商要提高增加供给创造需求,一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根据自身的生产意志和能力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的行为和观念,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企业经营机制;二要调整产品生产结构。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规律,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制定科学的生产经营策略,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三要重视产品设计,不断创造新产品。改变传统意义上仅仅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的做法,加强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发挥企业诱导和创造需求的主动性;四要实行市场扩展策略。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消费者消费水准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存在尚未开发或尚未饱和的市场空间,通过实行积极的市场扩展策略,可以发现供不应求的市场亮点,通过增加供给创造需求,寻找企业的用武之地。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并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管何种因素,长期的市场疲软对经济的发展都极为不利。通过对消费市场疲软原因的分析,才能找到实现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增强国力,造福人民,实现经济发展的终级目标。

3.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落后,缺乏经营特色

相当多的零售企业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来指导营销活动,不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而是跟着市场热点走,人云亦云,倾向于短期行为,不注重战略规划,营销方式简单粗放。许多零售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千店一面”的情况严重。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价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经营特色,造成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而且,企业往往重视眼前利益,竞争手段仍然停留在价格竞争上,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经营特色。

4.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落后,服务意识差

西部零售企业对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落后。很多企业的经营理念仅仅停留在卖出商品的层次上。这样造成的后果是:顾客与商家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随着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整体消费形态也从以往的“物美价廉”、“节衣缩食”发展到今天的“个性购物”、“健康购物”、“快乐购物”以至于“享受购物”、“体验购物”、“感受购物”的高度。在这种形势下,零售企业如果不摒弃传统的销售观念,着重于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全过程的销售服务,努力使顾客在购物中得到让渡价值最大,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二、西部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

零售行业的特点是发展前景诱人、大有可为,同时又风险极大。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大量的中小型零售企业在适应消费需求、发挥经营特长和保持销售活力等方面也具有自身的优势,是大型零售企业所不能代替的。我们既要看到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凸现的差距,也要看到中国零售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当前,本土优势是中国零售企业,也是西部零售企业具有的最重要的基础优势。准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比较优势,将其发展为竞争优势是西部零售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在与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较量中,西部零售企业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市场的适应性优势

本地消费者和企业对当地的文化有天然的适应性,而外来企业要适应消费者的特点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跨国零售企业是外来者,其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与本地消费者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容易形成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包括经济距离、政治距离、社会心理距离和文化距离。这些距离会妨碍其对市场的适应性。

2.本土化经营优势

西部零售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多年,在西部大中小城市乃至县城、镇以及繁华商业区、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较好的商圈内,百货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的门店绝大部分为中国零售企业所有。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与消费者的交往中更容易被认同,这种认同主要表现在对零售服务特色的认同和对购买利益的认同。

三、加快发展西部零售企业的对策建议

1.继续推广和完善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连锁经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西方国家已有近14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以来,带来了我国零售业一场深刻变革。但在西部零售业连锁化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这种经营形式。

(1)在规范化经营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连锁经营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实行规范化的经营和管理。在西部已开展连锁经营的企业中,不少只是走走连锁经营的形式,运作的规范性较差。为此应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连锁企业法,以保护连锁企业的知识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并详细规定连锁经营的基本条件和标准,规范连锁经营,真正体现起统一进货、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核心,防止连而不锁。

(2)政府适当支持,给予必要的倾斜政策,鼓励其迅速发展。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连锁企业的资金、税收、网点登记手续等现实问题,并调整商业网点规划和布局,使其更有利于连锁企业的发展壮大。

(3)根据具体条件,选择连锁经营的形式。连锁经营的三种类型:直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每种类型都有其实施的条件,也有其利弊。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包括行业特征、经营特色、企业规模、环境因素等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连锁形式。

2.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加强供应链管理,完善物流配送系统

学习外资零售巨头先进的管理理念,吸收和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流通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人才进入零售企业,提高西部零售行业的管理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引进一批先进的物流和信息设备,同时加强企业内部职工的技术培训,以提升西部零售企业的技术水平。

加强供应链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单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零售行业应当充分利用与最终消费者接近,联系密切的有利条件,巩固、发展与供应商、批发商的共生关系,最终实现共赢的目的。现代供应链的建立和管理需要从软、硬两个方面加强:一方面要引进供应链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多功能、集约化的供应枢纽。企业应当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以扩大物流系统的规模。同时,通过先进的物流信息设备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控制,以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物流成本的科学控制,使企业在物流活动中真正实现利益最大化。

3.建立顾客满意的服务体系

随着商品的日趋同质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过去仅仅以产品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已不能适应现代竞争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零售企业只有以顾客满意为核心,不断创造顾客价值,才能真正提高竞争能力。

零售企业应当加强与顾客的情感交流,对顾客的要求迅速做出反应并加以解决。零售企业除了要让顾客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享受超值的服务以外还应提供人性化的关怀,让顾客感受到其他一些细节,如良好的购物环境、醒目的导购牌、清洁卫生的洗手间、宽敞的休闲厅、快乐的儿童乐园、优美的背景音乐、便利的提包寄存、会员购物优惠卡等等。

西部零售企业要想在跨国零售集团无处不在的环境中获得成功,就应在充分备战的同时认清一些积极的因素:跨国零售集团的进入不仅会带来竞争,同时也可以帮助国内零售企业尤其是西部零售企业共同开发消费者需求,并培训西部零售管理人员、开拓管理视野。竞争的关键在于要学会如何对跨国零售集团避实击虚,在一段时间内找到互利共存的方法,从而在与跨国零售集团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定娜万后芬:零售业国际化营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敏:我国连锁零售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国家统计局贸经司,2004

[3]韦苇姚慧琴: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陈已寰:零售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5]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宋立刚:国际化企业现代物流管理,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

[7]岑丽阳:西部零售业发展思路及对策,商业研究,2005(24)

篇(10)

中图分类号:F724.2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加快发展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积极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发达国家看准了国内的大市场和形形的商机,接连不断的进入我国市场,并采取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管理形式、制度等。大大冲击了我国的零售业,我国零售业也是局限于较低的技术水平和一些片面管理理念的影响,所以也就决定了我国零售业管理松散发展滞后的特点。所以国外先进零售业技术的浸入,对我国的零售业有着整体水平的推动提高作用,在我国的零售业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的重新定位有着重要积极意义。有了新技术和合理的管理理念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我国零售业成为了个经济增长的新的闪光点。我国的国情也决定了我国市场的强大的需求力,起到了强力刺激的作用。可以预见,我国的零售业将以崭新零售业态进驻占领我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利益空间,零售业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2 目前我国连锁经营受发展时间短等条件的制约,技术落后,在经营、管理等层面都不成熟,与国外的连锁经营相比较,就明显的暴露出了我国连锁经营中的诸多问题、矛盾和漏洞。

2.1 传统松散的不成熟的管理体制,是制约连锁经营发展的沉重桎梏

连锁经营跨行业、跨区域的迅猛发展必须依靠新型的合乎经济发展趋势的行政管理体制做基础支持。许多连锁企业的发展由于旧的管理体制的制约,还在挣扎在本行业、本区域“贝壳里”效应里,跨行业、跨地区的连锁经营不能大量涌现势必无法形成合理布局和合理规模。说到底各地区、部门、行业分割的利益刚性成了形成和固化这种人为封锁的温床。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各地区、各行业的主管部门各行其是,在区域或部门内部实施连锁经营的行为模式,才会最大程度的减少社会总体造成重复投资。

2.2 产权关系不明确

我国的连锁经营,没有精准的产权归属分析认定,没有了精济效益做动力基础,企业加入连锁店的内在动力就会大打折扣。不进行明确的产权利益分割造成了我国连锁业在发展中不能规范管理,使连锁经营规模化发展停滞不前。

2.3 产品质量保证是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的命脉

忽视质量管理必然会影响导企业良好商誉的建立,在经济发展的潮兮中就不会有强大的竞争力。连锁商店要建立良好商誉,保证经营的顺畅运营,就要做到三个重要环节的把握,商品质量、购物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目前我国经营食品及日用杂品的连锁店的质量管理在购物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建设方面都有严重不足,与国内、外的商业企业都不能同日而语。我国许多连锁商店管理疏漏,对进货渠道和进货期限把关不严,在非正当利益的诱导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商品超过保质期,假冒伪劣商品、“三无商品”时有出现的现象。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没有良好的企业商誉和企业形象来增加对顾客的吸引度,在这个强胜劣汰的发展趋势下,就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2.4 连锁经营企业门店少,缺乏规模效益

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的自有资金都比较少,企业取得贷款也较为困难,而设置网点的费用又太高。资金的不足,使得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拓展市场十分艰难,从而出现了“不上规模没效益,要上规模没资金”的两难局面。

2.5 配送中心建设落后

连锁经营的发展,配送中心是它的经营核心,是运营中的枢纽工程,它起着厂商和店铺间的钮带作用,只有保证了配送环节的顺利通畅,才能及时按每日的售货品种进行补给,也能有效保证货品的新鲜充足。理论上讲,各连锁店不设仓库,由统一配送中心按每日售货品种进行补给。

3 加快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

3.1 完善我国的流通产业政策

制定及完善统一的流通产业政策,不但可以加强我国各地区以及我国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且可以使外资零售业管理有统一的政策可依,使国内零售业和外资零售业公平竞争。通过流通产业政策引导外资零售业向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投资,缓解国内零售业地区分布不均衡状态和结构矛盾。

3.2 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强规模化商业连锁企业的培育

首先,必须坚决切断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多种相互依赖关系,把企业完全推入市场,真正贯彻优胜劣汰原则,以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风险制衡,转化经营机制,促使其行为合理化、长期化。

其次,对国有商业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以明确产权主体,划清产权界区,把企业追求的多元目标集中在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利润增长和资产增值上,从而建立起“利润――风险”相平衡的连锁商业运行机制。

再次,应在体制和政策上突破“三不变”的限制,消除市场封锁和行业壁垒,大力发展企业资产的有偿转让,逐步建立产权市场,通过企业法人间的相互参股、控股以及兼并、租赁等形式,发展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横向经济联合,培育实力雄厚而又活跃的商业连锁企业。

3.3 启动连锁商业企业自有品牌创建工程,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

连锁商业所面临的顾客群往往是某一特定区域的消费者,我国消费者在购物选择中普遍把品牌作为关注重点,具有较强的“认牌选购”心理,品牌一族已成潮流。在此情况下,连锁经营企业应该开发自有品牌。国际上所有大型连锁企业,都有一定比重的自有品牌商品。当然,目前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因受发展规模的限制,可能暂时还无法全面启动自有品牌创建工程,但应有意识地开展这方面的创新活动。比如,可以寻找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在控制商品质量的前提下,买断全年产量,采取合作方式的后向一体化策略,进而建立自己的品牌。

3.4 加强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的建设,把握好进货渠道和进货品质问题

3.5 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积极发展新型零售业态

结束语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环境也决定了这种经营形式能以其极强的生命力主导经济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虽然目前我国连锁企业在经营上存在“千店一面”缺乏特色,还很难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但是通过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行业管理,采取行政的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和宏观指导,我国的连锁企业必定会按照现代化市场的要求,规模化发展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网络安全市场结构 下一篇: 科研项目管理经验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