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4 09:44: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60

这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型的时代,需要具有知识积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术型人才。教师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培养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有新意和逻辑的独特思考方式。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深入事物的内部,看清其实质,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有创见、有新意的想法。更确切地说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之养成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发散――体现思维的活力

发散思维,就是对事物进行发散性探究,寻求不一样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具有创造性、发散性、多样性、流畅性等特征。根据心理学理论,一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是这个人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发散思维能力有多强,他的创造力就有多大。教师可以把发散思维的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某工程队要修一条全长40千米的道路,前4天已修完整条道路的20%,按照这样的进度,还需几天才能修完这条道路?并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尝试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自主完成,方法多种多样:1.40×(1-20%)÷(40×20%÷4)=16(天);2.40÷(40×20%÷4)-4=16(天);3.1÷(20%÷4)-4=16(天);4.(1-20%)÷(20%÷4)=16(天);5.4÷20%×(1-20%)=16(天);6.4÷20%-4=16(天)……这样教学,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开阔思路,教学效果显著。

二、诱发――显现思维的丰盈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有找到的窍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求异中创新。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的公式”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去验证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经过探究,学生发现这种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 / 3。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又会有什么关系呢?”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学生激烈地争辩,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及时安排学生做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以及不等底不等高的实验,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探究活动当中。最后,他们发现:“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底不等高时,圆锥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1 / 3。”有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不等底不等高时,圆柱与圆锥的高和底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使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 / 3?”

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诱发学生提出问题,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深化了认知,提升了能力。

三、独创――实现思维的创新

要想让学生有所创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探究,敢于创见。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才能使课堂碰撞出数学思维的火花。数学程课标准提出要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创性的思维能力。独创性的思维是新颖、独特、有创见的思维,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模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发学生培养有创见的思维,并善于运用这种思维模式去解决数学问题。

篇(2)

工业设计的兴起,要追溯到1919年的包豪斯设计艺术学院,它是由德国著名建筑师和教育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创建,在这里设计作为独立的学科登上了历史大舞台。早在包豪斯时期的探索体系中,就已经涵盖了对设计师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使当时的产品设计能够打破常规,获取思路上的新格局,设计出符合工业化生产、满足以人为主体的社会需求性产品[1]。而如今伴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互联网趋势的强势来袭,先进设计思潮、设计理念的融入,智能化场景时代的到来,工业设计逐渐发展为一个交叉型学科,设计不单单要考虑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更要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超越自然环境、放眼未来、重新认识事物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开拓出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与文化理念的设计方法。对于设计过程中创新能力与思维方法的培养,在探索其前瞻性与重要性的过程中,如何在特定时代环境背景中,将其充分大胆地应用于设计实践中,创新出具有发展前景和价值的设计案例,仍值得设计学科的各位同仁深思。

2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工业设计,本质是一种用于创造新事物的手段,因此启发创造性思维,提高设计师的开创性、能动性思维是工业设计的灵魂。所以,培养工业设计师的重点,在于激发设计者思维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设计师高效地动用思维创造力,打破寻常法则,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全方位、多元化地进行创新实践。以上所提及的要点,既是工业设计过程的本质、也是设计方法的核心、造物的灵魂[2]。

3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掌握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是后天培养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多数创造性设计思维都是需要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培养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方法在两大优势,其一是有利于设计者将设计思维和艺术表达进行结合并应用于设计实践,形成整体性、创新性、系统性的设计方法;其二是使得创造性思维得到全面激发和运用[3]。

3.1从造型上把握对产品的理解

在这两组的设计中,大家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设计师对于产品效果色调和形态的严谨把控,打破中规中矩的设计套路,用发散性思维将自然生物与产品进行解构再重组,保证实用功能的同时使外形特征与其相统一,实现设计之初的意图与最终使用者的体验相符,设计的价值和灵魂不仅是功能的实现,所要传达的设计理念也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应是在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生活方式、时代背景与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将这些情感层面的理论切实体现在产品设计的功能、形态和整体概念之中。海螺灯见图1,设计通过点线面的运用,将形体线条的螺旋上升伴随着灯光的由暗到亮的渐变,产品的点性透光与形体线条形成优美的韵律感,暖色的渐变透光考虑到不同的使用场景,无论在家庭和还是办公场所都会给人以温馨、自然、清新的感觉;整体浑然天成的美丽造型,像沙滩中的海螺描绘出了海滩柔美舒缓的曲线,使设计贴近自然、惬意十足。蛋椅见图2,它已经在国际中享有盛名,运用蛋形的有机形态,流畅的线条具有雕塑的美感,使产品充满了灵性与活力。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能够有效缓解颈椎疲劳,从而起到减轻压力,缓解疲劳的效果;微微翘起的扶手与靠背犹如张开的双臂富有弹性释放出无限温情,形态的表达也正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功能的使用,产品功能的实现和外部造型应是和谐统一的,不能被分开单独考虑,“功能第一”和“造型第一”在现代设计看来都过于片面,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是设计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主要部分。此两款产品都体现了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对创新思维独具匠心的运用。在设计的过程中按照设定的目的、运用创新的发散思维,从产品造型的角度对产品功能进行理解,将脑海中的造型要素:形态、材料、工艺、人机、颜色等加以整合运用,任何产品的的研发与制造都离不开所处环境的物质技术条件,所以作为工业设计师也必须充分了解材料特性、加工技术与社会背景,才能够真正做到让形式美、造型美成为产品的基因[4],并融入时代环境中,体现出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特征。

3.2从功能上把握对产品的理解

从产品本身来讲,使用功能是产品设计的一大要素,视觉上的外形表达之外,使用者对于产品的评价大多是使用价值,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对于功能的考虑一直被认为是设计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设计理念的发展,功能和造型之间孰轻孰重已不再是争论的焦点,相反对于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被多数人所认同,因此在对产品功能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应从整体上把握设计的初衷和要传达出的设计理念。自行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其功能和特点都比较明显。比如早期的自行车,两个车轮,以及连接车轮的车架结构,车身造型非常简单,但基本是可以满足当时条件下功能的需求。但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对于产品功能需求的增加,车的功能性对当造型的影响体现的淋淋尽致。和早期自行车相比,为了满足不同时期功能的需求,现运用到了现代技术材料和工艺制作,在造型中可以看到,折叠车设计为了满足节省空间和便携方便的功能,采用了独特的折叠方式,产品只有普通车的1/4体积,并且形式美也得到了体现,见图3。防盗自行车见图4,设计师巧妙地将可旋转的车座代替了普通车锁,达到功能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解决自行车丢失的问题[5]。从以上车的演变及其设计过程中可以发现,设计思维的发散,很大程度上是以功能的实现为出发点,这便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初期要进行大量的社会市场调研,发现社会痛点,了解人们的消费心理倾向和社会价值观,进行精准的产品定位,巧妙地利用设计语言来实现应有的功能特征。这种思维的针对性也更强——能够更好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将问题综合在创造性的思维中,以此来影响产品定位和创新点的提出[6]。

3.3从产品语义中把握对产品的理解

所谓产品语义,即产品的语言含义,研究人造物在使用环境中的象征特性,将其运用到工业设计中。即通过形体的美观与功能的良好体现出的深层次人为关怀或社会意识的产品[7]。产品语义包括造型语义(形状、尺寸、体量、比例及相互之间的构成关系)、色彩语义(产品颜色的搭配)以及材质语义(质地与肌理)。比如老年人由于生理的衰退,认知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步步衰退的趋势,所以对老年产品来说,用产品语义来指导产品设计就变的十分必要,使产品具有老年人熟悉的产品特征(形状、材料、色彩、位置),让老年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很快的了解与熟悉产品性能,更好的引导老年人的操作使用。中兴老年手机见图5,具有凸起式的鱼鳞键盘设计,超长的续航能力,超大字体的屏幕显示。火烈鸟拐杖见图6,流畅的线条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让手掌更好地去握住拐杖,让前臂更舒适地去依靠,有效分解整个身体的压力,手持部位更是采用皮革的材质,舒适的肌理感给人安心的心理暗示,这些都是产品语义对于设计的指导,产品语义对于提高老年人产品的友好性、精神内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8]。对于产品设计来说,无论是一家企业还是一件产品,只有被赋予一定底蕴与精神,才能够让人们铭记。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引导产品与人之间的联系,注重情感的升华,比如倡导可持续发展、关爱弱势群体、倡导积极生活方式等,赋予产品以意义,努力构建产品与情感的纽带。产品语义作为重要的设计理论基础,又开辟了多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随着设计思维的不断进步,产品语义也已经扩展到更多的设计领域,使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人,更好地满足人们在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

3.4通过国际性设计大赛把握产品设计理念

设计竞赛的吸引力来自于其自身带有的三大特征,分别是学术性、权威性、鼓励性。不得不提的是国际大赛,在国际大赛的平台上,全世界顶级的设计师、设计团队争相角逐,并且国际大赛往往具有超越时代局限的设计主题,所以参赛作品对未来的设计潮流和趋势有一定的远见。德国的"Reddot"、"iF"、美国的"IDEA"被称为国际三大设计奖。赛事尊重并鼓励设计师的独创性、多样性思考,同时为设计师打造了一个宽阔的思维环境,能很好地对设计师设计潜能进行激发[9]。设计竞赛的出发点往往是从现代的设计语境出发,意图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对将来的社会发展进行预想。设计竞赛中包含了大量的前卫理念,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及寻找到既有设计能力又有思维修养的前端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的今天,设计竞赛规模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国际化,设计理念也随之迅速发展。设计师作为物质及精神社会的思考及实践者,更应该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10]。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39-01

目前,“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的灵感和动手欲望,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创新,即不墨守陈规,而且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绘画像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从原始的岩画到现代小学生画,述说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作为新一代的美术从业人员要有自己对美的欣赏,对美的理解,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美的要求,才能创造出最美的东西。对于美术,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对身边的一切都要联想,同时要吸取前车之鉴,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美。现在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重视,对美的欣赏也越来越独特,人们已经把美用在不同的领域了。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了。

1. 美术教育需要给学生设计创造思维能力的情境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五年级美术画围墙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的宣传栏,屋前堆放许多木头砖块,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的。

2. 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1小学生美术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可行性

小学生绘画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艺术。在我们学校教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设立了美育课程,那么美术可教不可教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怎么教,教和学是否具有创造性。凭着一位园丁的智慧、洞察力和判断力,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予以及时的帮助。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绘画的技能、技巧,也要把学生自主发展。全身心投入和自由探索融入教育全过程,克服把美术教育作为单向灌输,束缚学生能动性的弊端;把美术教育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教育全过程,实现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2保护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对新异事物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美术教育中,小学生好奇心的激发,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美术一般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等。

2.3教学者如何对待学生的美术创作所体现的个性

在看学生的创作作品时,教学者应需要建立起美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把是否体现创造性,体现小学生个性作为重要标准,贯穿于美术教学过程中。在美术教学评价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与教学者自己的标准。有许多的绘画技巧虽然很熟练,但并不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而有些学生技法虽不熟练,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谁更具有创造性,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呢?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需要他们用熟练的技巧来达到创新的目的,而是需要他们具备创新的潜能,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被泯灭。而对任何创造形式而言,应该有某种程度的感情自由,学生们在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发展自己的美术特长。

2.4 转变教育观念,走出传统的旧模式

创新性教学就是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教学方式。

2.5鼓励多方联想,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学会了画麻雀就可以掌握类似麻雀的许多鸟的画法。又如在教学竹的画法时掌握画竹叶难在组织,如何将竹叶作为基本功,很好地理解其叶安排。通过联想,在一节课中画窄长形的植物叶如批杷叶、荔枝叶、桃叶等等,就容易入门,由联想升发到创造性的想象,学习的进步就更快。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2.6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如《骆驼和羊》这篇寓言,按照常规理解揭示了这样一个寓意:要全面看问题,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当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这一寓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院子里只有从高高的围墙外伸出的茂盛枝叶,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如果院子里只有草,而围墙上只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学生迫不及待的说:羊会饿死;骆驼会饿死;还有的说:如果他们互相帮助都不会饿死。最后我总结出: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人还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战胜困境走向光明。

3. 总结

社会的巨大变化必定会引发人们认识和观念上的变化。人们将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一切事物,并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价值的独特性,这使得其他任何教育门类和活动都难以取代美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美术教育同科学技术、物质生产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社会文明进程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着相互强化的关系。

[ 参 考 文 献 ]

[1] 司绍喜.浅谈“愉快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A].中国当

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

篇(4)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及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新,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就必须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作为中学教师来讲,在每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是一门最生动、最真实、最精彩的课程。因此,历史教学就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生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全人格”。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就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谈几点看法。

1 注意加强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1.1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首先要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和需求。因为只有激发出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实施创新活动,达到创新之目的。对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学生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有的问题提的可能很幼稚,对学生来讲却是好奇心的满足,也是探索与创新的良好开端。所以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有多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创造良好的热情和欲望,自觉进行创造性学习。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1.2 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创新预示着风险。然而创新活动又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可缺失的主要活动。当创新的难度愈来越高,失败的风险愈来越大时,只有树立起百折不挠的意志,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才有可能获得创新的果实。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经过成千上万的人的努力和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后,才可能得到一次创新的成功;历史上,很多科技重大发明,都是经过科学家的无数次艰苦劳动和无数次失败之后才创造出来的。近代历史上中国革命的成功,正是通过无数革命先烈的艰苦卓绝斗争,经历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才取得的,这样讲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从而逐步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品质。

1.3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总结。善于分析总结是创新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的确要告诉学生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如果都是老师总结的,就算是再清晰,学生也有忘掉的时候,因为那毕竟是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分析,得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去处理相关的问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1 多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围绕解决一个问题多方寻求答案,即发散性思维。目前的历史教材重视了逻辑性,科学性、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的培养有所忽视。需要历史教师在课中弥补,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一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经常开展此类活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会得以极大地提高。

2.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问题是启发创新思维的源动力,能够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求知欲望,通过阅读、分析交流等,发现寻找整理,得出有关结论。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深入挖掘启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其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好是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或是立体思维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以主动的思维状态投入历史学习。例如,如在讲《》时,讲了由于的告密,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失败了,随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告密,会失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时处于愤徘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此时抓住时机,开其意达其辞,因势利导,展开分析,就会使学生领悟其真正原因。若经常把此类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就能够培养他们的独创性,使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3.1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也正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发表独特见解,有的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真正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富有吸引力的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对典型例题设计一组层层深入的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开阔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外通过一题多变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想、判断中深化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外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

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读了《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后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其探索精神非常可贵。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使他们不断进步。

3.2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创新的明显标志是“标新”和“立异”。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应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 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要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要坚持多鼓励、多倡导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坚持精神,要教育学生不但要从成功中获得经验,而且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3.3 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谈不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科学的态度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营造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创新思维的火花尽情绽放,对学生的观点要及时的进行鼓励,保护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篇(5)

    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生拉硬拽还是潜移默化,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要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为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方法。

    班集体活动是一个班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利用班集体活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使之运用在其课业中,是我在班级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创造性是优良的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健全人格的良好特征之一。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在未来社会才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而具备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在各方面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基于这些,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从活动入手,将活动与创造精神结合起来,在活动中使学生逐步了解并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为其创新精神的具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指导并培养学生使他们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具备创新精神呢?

    创造性研究专家托兰斯于1965年指出,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应当遵守以下几条原则:A 、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B、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C、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D、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的机会;E、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根据1973年新的研究成果,他又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成功的做法乃是必须促使认识功能与情感功能都充分发挥作用,提供适当的结构和动机,并给予积极参加、实践以及和教师、同学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

    根据他的这些理论,和自己的一些经验,在班集级体活动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应先从发展想象开始,特别是创造想象,这样创造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为此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的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获得感性经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至开拓他们视野。

    同时在这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指导学生从已知的信息中寻找答案,运用联想和想象法拓展思考范围,由此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例如,带班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一方面在活动中活用所学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将知识内化,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增加他的生活经验,为其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条件。

    二、在活动中拓宽思路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好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每一位班主任都要搞班级活动,但是否能搞好,是否受欢迎就是另一回事了。然而要想班级向心,形成自己的特点,体现自己的班级精神,从而促进学业,班主任还是要费些精力的,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社会的不断发展都要求我们不仅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科技人才,还要求我们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健全的栋梁之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拓宽或分解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我曾组织学生举办了一个小制作比赛,在短短的一周内学生们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各样,就连班里平时不苟言笑的同学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看着这一件件精心制作的精美作品,我想了很多……其实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潜能,就看我们怎样发现,怎样挖掘了,怎样为他们创造时机了。如果我们注意观察,有一双慧眼,我们也会成为伯乐的。而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我们的注意而一展自己的风采。

    小制作比赛结束了,但他引起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就在学生们问我如何处理这些作品时,我的灵感突现,我不动声色的反问“你们说呢?”片刻安静之后教室里就议论纷纷了,有的说当奖品,有的说当礼物,也有的说留给老师做纪念品……这时,一位同学说捐给福利院,捐给希望工程吧,教室里的几十双眼睛投向了我,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又有人说,这些东西虽是我们的心意,但是并不实用。这时间学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我,“我们能否举办一个拍卖会,将作品卖给其他同学,一方面展示自己 ,另一方面组织全校同学参加,人多力量大吗!”听了我的一席话,他们又议论起来了,最终一致通过。这次班会不仅圆满结束,更受到全校同学的支持。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在议论中开拓了思路,这次活动使学生们懂得了解决问题时不应拘泥于一个小范围,就象不应只考虑如何处理作品,而应想一想怎样使我们的作品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样。这为今后学习中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开辟了道路。

    三、在活动中鼓励提问与“随心所欲”,从而培养创造性个个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的个性特征也有关。据教育界多年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孩子富于想象、依赖性小、爱自行学习、尝试困难工作、寻找个人独立性、好沉思、不盲从等。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还要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机会,并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全班创新精神的形成。记得我班在高二时创办了自己的《班级周报》,同学以自由结合的方式写了一期期的报纸,一轮结束后,我们举办了《周报》评比,其中班里的几个女同学办的一期报纸,因其背景简洁明快——简单的图形和浅绿的底色,内容贴近生活且丰富多彩,使人感觉清新自然而倍受大家好坪。这几个女同学正是班里的“小活跃”, 每一次活动她们都是与众不同,每一次开会她们都是问题多多,主意多多。她们的个性有时让人难以接受,但她们善于动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又值得大家学习。对待她们,我从来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优点提出方向,在各类活动中让她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并创造条件,满足她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将其创造性在学习中逐步引导出来,使她们真正认识自己潜力。在这种看似“随心所欲”的发展中,学生们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就连最差的学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的发现自我,不断成长着。

篇(6)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这说明思维的创造性这一品质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来加以培养的。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多思多想;独立地思考;分析问题时克服思维保守、封闭的状态;将知识融会贯通并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怎样做呢?笔者主要应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一、创设思维情境,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数学的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讲解《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课时,设置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

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然后进一步讨论如何把圆柱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得出正确的答案接着提问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从而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由此可见,在课堂数学中,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这是组织教学的常用方法。

二、教给学生猜想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设,是一种合理的推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概念的产生;定理、公式的发现;规律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选择等方面引导学生去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大多数学生易受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影响,作出“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的猜想。这时,教师出示两列数引导学生观察、验证。第1行中“103,76、133、196、263、319、863、166、299”中 9个数的个位都是3的倍数,它们能否被3整除?通过验证,学生意识到原先的猜想是错误的,心中充满疑惑,顿时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观察第2行数“9、21、75、36、27、108、12、 342、243、234”。第二行的数能否被3整除?这十个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你想到什么?接着指出:看来一个数能否被3 整除不能只看个位,也与数的排列顺序无关,那么,究竟与什么有关,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

(1)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

(2)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大数减小数);

(3)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对这些猜想,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行验证,验证结果:“这几个数都能被3整除!”从而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是: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过程中,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新知形成的全过程,大胆猜想,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在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关键是要使学生能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引导学生的思维纵深拓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采用“一题多解”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以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解题方法,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原因,挖掘其内在规律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将一题演变成多题,而题目实质不变,让学生解答这样的问题,能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况思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多题归一”是抓住题目共同的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多思考;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达到创造性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9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20

对于小学生而言,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是运用教师所传授的做题技巧,结合自己的已知知识和解题方法,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提出自己新的看法的过程。由于其思维形式主要是依靠分析、概括、抽象、比较、综合等逻辑和推理,所以对教师的教学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具体来讲,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以下即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探究。

一、教会学生各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数学知识的形成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它是无数的科学家经过上万次的演算和推理而得出的经验总结。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这些数学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某种思维形式,然后运用这些方法和经验去探索更加高深的未知领域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周长的计算公式,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个三角形,问“怎样就能算出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呢?”学生兴趣很浓,一位学生表示出了自己的想法:“把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计算一下,然后再把三条边加起来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了。”我及时地进行鼓励:“真聪明!那么,其他的三角形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进行计算呢?”接着出示其他三角形,让学生进行验证,引申出其他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最后,我出示长方形图形,告诉他们这个长方形的长为8厘米,宽为5厘米,并提问:“要想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我们有哪些方法呢?”这时,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得出如下一些算法:①8+5+8+5;②8×2+5×2;③(8+5)×2,再经过认真的分析和验算后,学生把答案集中到了第三种算法上,认为第三种算法是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最佳公式。这时,我又给学生出示了几个长方形,让他们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经过几次反复的实验,学生成功概括出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周长=(长+宽)×2。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以后,我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知道了正方形的四个边都相等,进而创造出了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边长×4。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不断地在“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让学生懂得巧妙转移组合的方法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前面学到的知识是后面要学到的知识的基础,而后面将要学的内容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延伸和发展。在数学知识体系中,主要是包含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且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组合方法,创造性思维就很容易得到发展。

教学中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时,为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我先让学生计算加、减、乘、除题,如35+12,48÷12,接着要求学生将这些算式变成两步计算的题目,但结果不变。学生经过思考后,变出很多:7×5+12,35+6×2,70÷2+12,(40+8)÷12,48÷(15-3)……这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提问:“这些算式应怎样算?为什么有的算式要添上括号?如果不舔括号又会怎样呢?”这是集中思维的过程。最后归纳出运算顺序。

教学复合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先讲解简单的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之变成通过两步就能计算的复合应用题,再让学生改变一个条件使之变成用三步可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

教学简单组合图形时,教师可在课前要求学生做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并测出它们的长和宽,上课时再让学生自己优化组合。

总之,运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就能明白知识之间的巧妙转移,并且理解更加透彻,同时思维能力也会变得更加灵活。

三、运用联想和逆向联想的方法

联想就是在头脑中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或是由已想起的一种经验又想起另一种经验。联想有单向的,如看到6+2,就想到和为8;也有逆向的,如和为8的是哪两个数相加,可以是7+1,6+2,5+3……

这种教授学生联想和逆向联想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义重大。因为联想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开拓解题思路,认识新知识,产生新设想。

篇(8)

一、创设情境的方法有:

1、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始终以问题为主线,通过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全面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性,激发学习内驱力,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如我在讲述《家鸽》一节时,就是以“大多数鸟类何以能展翅翱翔”这一问题情境作为教学主线,以各种灵活的探究方式实现了师――生合作,教――学合作。

2、竞争情境:老师利用学生好胜、争强心理以分组讨论、个人抢答等多种竞赛形式,鼓励争辩切磋,突出个性,弘扬自信。如在《两栖动物的生死和发育》中,创设竞争情境,运用分组竞赛,代表发言,师生配合的形式创设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活动情境:重参与、重实践、重创造是这一情境的主题。例如:在观察和使用显微镜的操作实验中,我们变结果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首先创设了让学生自主活动,自由观察的情境,学生在对比了纸、头发、西红柿皮、指甲、甚至血液等材料后,自己获得“光学显微镜只能辨析薄而透明的实验材料”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二、激发兴趣:合理的情境创设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探求动机和浓郁的学习兴趣。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中利用谜语、歌谣、故事、俗语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我在《节肢动物》一课的导言设计时,自编了趣味谜语,例“神机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单等飞来将。”、“春天到,百花香,谁在丛中匆匆忙,飞到东,飞到西,酿得百花鲜蜜糖。”“身披铁甲,神武大将军,八足齐上阵,横行到几时。”等,分别引出了几种常见的节肢动物:蜘蛛、蜜蜂、蟹。学生兴趣盎然,在讲授《遗传变异》时,利用故事引入,俗语说明的方式拉近了生活与科学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另外,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或直观实验,通过听、触看等多种感官刺激,培养兴趣。也是很好的方法。还有我在课堂教学中,从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枯燥练习,而是通过妙趣横生的简单的练习游戏为学生的志趣注入了生命力。

三、设疑、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面源于疑”,质疑和释疑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时刻注意留给学生思索和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探索中发展能力。例如在观察鸟卵的结构中,卵的哪一部分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鸟?

篇(9)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古今中外有突出贡献的医学家,在青少年时期大都已具有超常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这种劳动性质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资料分析指出:“获得诺贝尔奖,需要积累,需要有很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下面就谈谈在《人体结构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方法。

一 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联想的主要类型有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1、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于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比如,骨的分类包括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就要想到肌肉的分类包括长肌、短肌、扁肌、轮匝肌。

2、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原因。在《人体结构》中,得益于因果联想的例子很多,比如讲到颅骨连接是缝隙连接时,就可能想当颅内出血时颅骨不会扩张。

二 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二种,即再造想象和幻想。 转贴于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的描述(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例如,生命体的组成教学中,由于生命起源过程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只有借助于教师的语言 和画面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情景和气氛,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思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自由驰聘,各种表象在大脑中变化、组合,学生在理解生命起源过程的同时,也完成了再造想象。

2、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主观意向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由于幻想的结果超越现实太远,有的甚至很难实现,所以人们往往把幻想同不切实际等同起来。其实许多幻想并非是真的不能实现,而只是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才被人舍弃的。培养现实的幻想精神,对于开发智力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在《人体结构》教学中,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幻想的问题。如讲完新陈代谢以后可提出如下问题: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新陈代谢越缓慢其寿命越长,为了提高人的寿命,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三 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 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使问题奇迹般的得到解决。在《人体结构》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扩散列举、同解变型和引申发挥等。

1、扩散列举

扩散列举就是围绕一个问题举出多种可能相关的因素。例如在学完胃的形态时就要想到动物的胃等。

2、同解变型

同解变型就是对同一内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问题。通过变换方式求出答案能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训练发散思维的目的。例如,讲到胃液的作用时要想到盐酸的作用是什么,有助于掌握胃液的功能。

篇(10)

二、巧用探索发现学习法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探索发现学习法是指通过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进行猜测、推断、论证,从而发现新问题、新规律的思维方法。为此,我采用“引导发现法”来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探索能力。例如,在进行《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时,我出示了一幅桥西区自然地理状况图,让学生们担任“城镇规划设计师”,合理地规划机关团体、居民楼区、学校、幼儿园、影剧院、体育馆、银行、商业网点及相应的交通设施,并说明设计理由。活动中,同学们群策群力,设计出了较好方案。最后,我又引导学生们从整体上对设计的理由加以归纳整理,“发现”了这一具体事例中包含的哲学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类比推理学习法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类比推理学习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相同、相似方面来推断他们在其他方面也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在讲授高一思想政治新教材《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二框“消费结构”这一教学内容时,我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恩格尔系数的相关知识,明确了“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再让学生比较不同类型国家“恩格尔系数”的差异(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得出了“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经济越富裕”的结论,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我国1978年恩格尔系数平均超过60%,到2003年降到平均约40%,2010年达到39.76%”这一事实,通过类比推理得出了“我国1978年是贫困国家,2003年已经达到小康状态,但现在仍属于较低水平的小康国家,离富裕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需要全国人民做出更大的努力”这一结论。这一结论生成了新知,弥补了教材在这一问题上的留白,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妙用科学猜想学习法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谓科学猜想学习法就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事实,发挥高度的抽象和联想能力,猜测未知的客观规律,设想未知的变化过程的思维方法。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在讲解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观点前,我经常这样问学生:“假如你是教材的编者,你准备从哪几方面来论证这一问题?”“假如你是企业老总,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假如你是那个消费者,你准备怎样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呢?”等等,这样做十分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多用相互启迪学习法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是要求在探讨某一问题时,通过同学间相互启迪,使新想法不断产生出来,而这也就是相互启迪学习法。为此,我经常让学生们就某个理论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如我要求学生们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与他的学生、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诡辩派的代表克拉底鲁所说的“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一些同学说,既然“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那么,任何人不仅两次、而且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了,你一经踏入,河床、河水、沙石等一切就都不再是以前的一切了,所以克拉底鲁所说的“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比他老师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还正确,更具有真理性。而另一些同学则反驳说,尽管事物运动具有绝对性,但究其存在方式来说,事物又同时具有相对静止状态,所以我们才能够区分和认识事物,假如世界真的如克拉底鲁所说的“一切都变动不居,事物无稳定性”那样,人们对任何事物就都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从而不能认识事物,因而也就无真理可言。这种新见解是在集体讨论中相互启迪出来的。

上一篇: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下一篇: 平面设计和版式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