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廉洁风险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4 09:44: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廉洁风险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廉洁风险点

篇(1)

近年来,高校随着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需要,承担的科研活动数量逐渐增多,科研经费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法律束缚,在科研项目立项,经费使用管理、审查监管等过程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导致科研腐败案件也随之增多。据统计,在2013―2014年间,全国范围内高校经费管理与使用违规违纪案件共有七起,其中五所高校的七名教授套取科研经费达两千五百多万元。所以,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廉政风险防控做深入的研究,才能有效地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完善并创新经费使用管理制度。

一、廉政风险

第一,思想道德方面的风险。科研人员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目前由于各类科研课题未实行归口管理,科研管理规定多又杂,不容易掌握遵守。此外,部分教师在利益面前抵制不住诱惑,也易发生学术诚信或道德腐败问题。

第二,制度机制风险。在预算阶段,容易发生科研基本要求与实际科研预算费用管理存在出入这一现实现象。

我国主要采用全额预算制度来进行经费管理,但这一制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与所要求的科研活动标准不相一致。有时候科研经费预算还会影响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这时科研人员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存在的问题,甚至会出现购买虚假发票、实施不合规等行为。

在管理使用阶段,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涉及部门、人员繁杂,再加上高校现如今的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明晰的使用职责,同时,责、权、利划分也缺乏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管理合力的形成。

在监管阶段,监察审计监督作用未能及时、全面发挥,管理监督协调联动机制及考核奖罚机制不尽合理。除此之外,管理过程与监督过程的信息不一致,科研经费管理涉及的部门单位及其相关人员主动管理意识较弱,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协调联动机制。

二、廉政风险防控路径构建

1.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1)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强化不同类别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与管理。具体合理地设置科研预算人员的岗位职责,并指定专人指导预算编制,促进预算编制向严肃性、科学性、合理性方向发展,为严格执行预算奠定基础。

(2)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科研人员反腐防变意识。高校可以开展法律法规、廉洁诚信的日常教育及培训,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通报力度,引导其规范行为,廉洁敬业。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加大政策规定的宣传,协助做好目申报、预算编制、项目实施、项目结题验收工作。

2.控制科研经费管理过程,构建信息网络平台

(1)高校应完善科研项目经济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与权限,同时,还应做到职、权、责、利有机结合,并建立科研经费内部授权审批制度,明确授权审批的权限和工作范围等,构建一套合理清晰的集职、权、责、利为一体的制度体系,减少人为干涉,保障既定预算的执行。

(2)全程监控科研经费的使用环节,构建信息网络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开发构建信息网络平台,专门为每项课题建立包含管理部门、立项年度、当年流水号经费类别等信息的科研账号编号,并将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检查等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公示在网络平台上,便于科研经费的分类管理、责任认定和支出监控,对科研资金使用过程监控,降低廉政风险

篇(2)

2.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廉政风险,是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或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即在行使权力的部门、环节、岗位客观存在发生腐败行为或不廉政行为的风险。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廉政风险普遍存在于社会和组织之中,会对组织存在负面影响,尤其是高等级廉政风险会对组织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廉政风险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和措施是能够防范和避免的,只要不断关注自身和运行及组织的内外环境,通过风险识别来识别预警信号,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就能使组织处于安全状态。高校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创新内部控制,反腐倡廉的方法。高校廉政风险防范防控,是把现代管理理论和反腐倡廉工作实际对接融合,紧紧围绕高校容易滋生腐败的风险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和减少廉政风险的发生。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所决定的,是规范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是预防高校腐败的有效手段,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3.开展高校内部控制和廉政风险防控的内容是统一的、协同的高校是一个系统庞大的组织,实行的是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两套管理机制,在领导体制上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涉及的内部控制领域既有教学、科研、招生、学术等管理内容,也有与其他事业单位相同的财务、基建、物资采购、校办企业、后勤等部门;人员既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也包括教辅人员和服务人员。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目的是抓住学校在决策、执行、监督环节的权利运行特点,控制内部各个管理部门、管理领域、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的权力运行,确保学校的各项内部控制管理职责明确,勤政廉洁,务实高效。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涵盖高校内部控制的基础,一个是从校长控制角度执行,一个是从党委的角度执行。把内部控制和廉政风险防控结合起来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大创新,要把二项工作统一部署,统筹推进。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风险的协同防范管理

1.高校财务部门的主要廉政风险点(1)预算管理岗位:涉及学校资金的调配,具体体现在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指标控制与监管等环节。(2)财务审批岗位:涉及国家政策法规和学校对财务审批制度的执行,决策程序、收入分配、大额资金使用、特殊款项支出等的把关等。(3)财务分析岗位:涉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关系和影响学校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财务监督岗位:涉及财经秩序的维护和财经制度的执行,违反财经政策和纪律行为的协同防范与处理,学校经济利益的维护。(5)收费管理岗位:涉及各种收费项目标准及制定,收费的实施,收费票据的管理,收取资金的入账,收费规范、学费减免的协同监管等。(6)票据管理岗位:涉及各种发票、收据、支票等票据领购、印制、发放、使用、登记、注销等。(7)资金出纳岗位:涉及现金收支、支票开具、票据出具、现金管理、资金安全等。(8)资金运作岗位:涉及银行存贷款的相关业务、银行的选择、存贷利息的结算、存贷资金的安全等。(9)银行对账岗位:涉及学校存款及资金往来状况的监管,特别是对学校已收银行未收、学校未付银行已付款项的实时监控,关系到学校资金安全。

篇(3)

高校不具备完善的科学的财务规章制度加之财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在双重作用影响下我国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一旦高校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往往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就是说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不仅如此,我国高校财务监管也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高校财务风险很难降低。最后,财务管理制度松弛,没有严格地对现金进行管理。部分高等院校没有按照正常的审批程序进行经费报销,账外账、收入不入账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关工作人员挪用公款,贪污公款现象频发。在上述环境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才会频繁发生,想要切实降低高校财务风险必须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只有这样高校财务管理才能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2.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办法

想要控制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就必须对我国高校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通过长期的研究实践,笔者认为,降低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进一步加强岗位分工,对于关键环节应当与严格控制。我国高等院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合格的工作人员,实现定期轮岗制度,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应当做到公正、公开,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廉洁奉公。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政策水平以及业务能力。我国高等院校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设置相关的考核制度,以及人才选聘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建立相关的、完善的、科学的岗位责任制。为了避免我国高等院校出现贪污,挪用公款等现象,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制度,明确出纳不得兼任稽核制,对财务的支出和收入进行明确的记账等制度。

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会增加我国高校财务的风险。不仅如此,高校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明确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再次,建立银行对账制度以及现金盘点制度。高校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出纳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自觉进行对账工作,确保该入账的资金入账,支出的资金记账。我国高校应当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现金的盘点,一旦在现金盘点工作当中遇到了问题,应当及时解决,还应当迅速将问题报告给学校,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我国高校财务的风险。最后,对于印章和重要的空白凭证等,高校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我国高校应当分配专人对支票和印章给予保管,实现分工负责制。特别是高校的财务印章一定要有专人保管。如果相关人员要使用财务印章,那么必须由财务负责人给予书面的授权,不仅如此,还应当将使用情况登记记录,并要求使用人在书面登记中签字。如果高校需要变更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部门应当及时向管理人员手中的财务印章进行收缴,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降低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才能够为我高校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我国高校财务风险只有遵循上述内容的情况下,才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才能够切实促进高校工作的展开。

篇(4)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PDCA循环理论

党的十报告要求“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完善防控廉政风险等方面法律法规,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近年来,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及其科研经费的数量越来越多,有必要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以廉促研。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科研项目风险的理论研究集中在风险识别(党小松,2014)、风险评价(黄瑾,2008)、风险管理模式(冯斌,2007)、风险控制(罗湉,2013)等领域;对高校科研管理风险的研究则涵盖信息不对称风险(王灵芝,2008)、保密风险(潘炜,2012)、经费管理廉政风险(赵云云,2012;刘永林,2013)等方面。张济洲(2011)、达里尔•E.楚宾(DarylE.Chubin)、爱德华•J.哈克特(EdwardJ.Gackett)、小罗杰•皮尔克、王涛、夏秀芹、洪真裁(2014)等学者对同行评议、研究诚信、科技治理、诚实的人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助于探究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防治措施。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以PDCA循环为视角,探究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流程与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是一个涵盖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置(Action)等诸环节、环环紧扣、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

一、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概念与必要性

(一)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概念

廉政风险是指拥有公共权力的公务人员在执行公务或日常生活中发生谋求私利等腐败行为的可能性①。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是指拥有科研管理权力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相关管理人员在组织管理科研项目、配置高校科研资源过程中,因、、、行贿受贿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而导致科研管理腐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与高校集体利益、损及科研管理规范性的可能性。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指针对存在的潜在腐败风险,进行辨别分类、排查评估、科学防控,以防止公职人员在权力行使中出现偏离,化解和降低腐败发生的潜在风险,维护公共利益的一项预防腐败新制度②。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是指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监管主体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科研项目管理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管理岗位的潜在腐败风险加以鉴定识别、排查甄选、评估分级、防控处置,以及时发现科研管理权力运行的廉政风险点,纠正权力运行偏差,提升科研管理效益。

(二)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必要性

1.规范科研管理及经费使用,提高科研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

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着眼于风险梳理和排查,规范科研管理权力运行流程。科研经费违规使用是高校腐败的高发区,科研管理腐败将导致科研经费滥用、浪费,科研资源被侵占等现象屡见不鲜,降低了高校科研成果的效益和质量。据报道,2011年山东省的青岛大学等4所大学进行科研经费审计发现22个项目的费用没有发票,价值515400元③。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持续增长,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与2011年相比,2014年资助项目数量增长12.21%,资助经费总额增长37.17%,高校则是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主体。

2.强化科研道德,改善高校师德师风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了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其中包括“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等行为。要依法规范和约束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管理权力,引导、培育高校科研人员笃学慎思、明辨尚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3.提升高校科研管理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近期频发的高校科研腐败现象折射了高校科研管理的廉政风险和腐败隐忧,不仅造成公共科研经费和国有资产流失,恶化高校科研生态,也损及高校自身的社会公信力。新形势下,要以健全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堵塞科研管理漏洞,以严密的科研管理流程规范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流程,以公开、公平、公正的科研管理制度约束科研管理权力和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提升高校科研管理公信力,提振高校科研管理信心。

二、PDCA循环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中应用可行性

(一)PDCA循环理论基础

PDCA循环理论最早由休哈特(Shewhart)提出,后经戴明(Deming)改进,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管理理论,旨在持续改进和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PDCA流程依次为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PDCA具体表现为:(1)P,计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2)D,执行:实施过程;(3)C,考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4)A,处理: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④。组织按照P、D、C、A循环的顺序进行工作,通过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形成大环带小环、一环接一环、环环紧扣的动态循环管理机制。P、D、C、A四个阶段并非运行一次就自动终止,而将螺旋式上升;一个PDCA循环结束,一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未解决的问题或新发现的问题将触发新PDCA循环;上一个循环是新循环的依据、起点和基础,新循环是上一个循环的拓展、延伸。经历周而复始、循环反馈的进程,质量将得到持续改进。

(二)PDCA循环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中应用可行性

PDCA循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内部控制,有助于及时识别、防范和治理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风险,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流程,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置等风险防控诸流程环环紧扣、相互促进。可结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特点和廉政风险防控需要,将PDCA循环理念融入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全过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方案的设计、运行、考核评价、改进,与PDCA循环所崇尚的系统管理、动态循环、质量本位等理念相吻合。把握PDCA循环管理理论精髓,遵循高校科研管理客观规律,构建廉政风险防控计划(P)、执行(D)、考查(C)、处置(A)动态循环系统,有助于防范、监控和治理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提高科研管理廉洁性、科学性、规范性。

三、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瓶颈

(一)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计划滞后

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计划(P,Plan)阶段,要重点解决风险防控方案与配套制度设计等问题,明确廉政风险防控目标,增强廉政风险防控意识。在科研管理实践中,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计划相对滞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方案缺失,防控目标不明确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工作重心大都在于争取多拿项目,拿好项目、大项目上,对科研内部管理和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视程度不够,未制定操作性强、客观、具体的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方案,廉政风险防控计划工作滞后。现有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目标不明确,重“控”轻“防”,重“查摆问题”,轻“科研管理质量提升”。

2.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思想认识偏差

科研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对廉政风险认识不足,防控意识不强,重业务、轻管理,忽视科研管理和廉政风险防控。科研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习惯于“被动式”防控科研管理风险模式,缺乏主动防控风险意识。

3.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制度不健全

尽管与高校科研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数量众多,但真正覆盖高校科研管理全过程的权威性、普适性廉政风险防控法律与相关规章制度欠缺。高校现有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监管、科研道德建设、科研设备采购等内控制度不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制度的震慑力有限。

(二)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执行不力

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执行(D,Do)阶段,存在组织管理松懈、权责不明、防控方式方法单一、信息系统建设建设滞后、专业人才匮乏、学术权威薄弱等问题,影响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1.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组织管理松懈,权责不明

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实践中,纪检监察、科技管理、计划财务、资产设备管理等不同职能部门常拘泥于本部门业务工作,参与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积极性不高。科研管理权力分散,导致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权责不明,组织管理较松懈。

2.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技术含量不足,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主要采取以“人防”为主的“被动式”防控措施;很少采纳能自动识别、评估、监测与处置风险的以“技防”为主的“主动式”防控措施。高校投入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信息系统建设的物力与财力有限,廉政风险防控信息系统建设裹足不前。

3.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专业人才匮乏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尚未建立专门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人才队伍。目前,高校日常的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主要由监察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同配合。因忙于日常业务性工作,以及所掌握的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知识有限,相关监管者无法有效地对科研管理进行全程廉政风险防控。

(三)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考核评价(C,Check)阶段,要明确“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评价什么”,即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然而,在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实践中,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方法滞后,评价指标体系不明等问题。

1.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主体单一

“由谁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与高校纪检监审部门、计划财务部门、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等部门息息相关,也与学校下属的各学院、校内科研机构等二级机构,以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社科联、科协等单位密不可分,多元主体参与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尤为重要。但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实践中,评价主体主要局限于校内科研项目管理、纪检监审等部门,其他单位或个人参与绩效评价的机会较少。

2.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方式方法滞后

“如何评价”,要求重点解决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方法问题。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实践中,绩效评价方法单一,主要由评价人员根据校内科研管理腐败案件、件数等,对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进行主观判断,较少运用现代绩效评价技术。

3.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指标不明确

“廉政风险管理成效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是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绩效评估过程”⑤。在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实践中,因缺乏客观、具体、可衡量、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工作无章可循、无所适从;现有指标偏重测评科研成果数量、级别及其经济效益,忽视廉政风险防控的质量和水平提升,以及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四)科研管理廉政风险处置不严,责任追究不到位

廉政风险处置(A,Action)要求根据高校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绩效评价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纠正偏差,追究违反科研管理纪律和法规的单位、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的相应责任。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实践中,尽管科研管理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但相关主管部门的反应较为迟缓,未能及时采取启动“追责”措施。校内纪检、监审部门在查办科研管理腐败案件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到学术权威所承担的高级别、科研经费数额大的科研项目时,有时会受到人为因素或行政力量的干扰,案情信息呈报不充分,案件查办浅尝辄止,责任追究不痛不痒。科研管理腐败案件发生后,高校不仅没有及时启动对科研人员的责任追究,对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所在单位主管科研领导等也缺乏严格的责任追究,更谈不上对校外与科研管理腐败有利益关系的单位与人员的责任追究。

四、优化PDCA循环,健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

(一)完善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计划,摸清廉政风险点

1.科学设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方案,明确防控目标

廉政风险防控在计划阶段所做的工作,是要清权确权,明确岗位职责,要认真梳理业务流程,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全面排查风险点,制定廉政风险防控预案⑥。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计划要以科研管理岗位职责为基础,以高校科研管理权力监督与制约为核心,以提升科研管理质量为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廉政风险防控计划方案,明确廉政风险防控的责任主体与防控目标,合理确定监督对象、范畴与内容。

2.加大科研道德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廉政风险防控意识

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科研项目负责人等多元主体的培训教育,切实提升其科研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弘扬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科学民主、追求卓越、团结协作的科研道德规范,倡导廉洁诚信的科研价值观。科研管理部门、纪检监审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等与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有关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增强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意识。积极转变科研管理观念,强化科研服务精神。

3.排查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点,推行高校科研管理权力清单

要基于高校科研管理权力边界,全面、准确、及时识别科研道德、科研管理岗位职责、科研管理流程、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环境等方面的廉政风险点,对科研管理廉政风险加以评估、分级分类,明确廉政风险的信度、效度、强度、频度。主动识别、全面排查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点,按照科研管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危害程度,对各类风险予以审查、认定、评价、分级,并予以公示。将权力清单制度导入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依法确权清权,编制科研管理权力清单,规范权力运行程序,确立廉政风险点。

4.健全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制度,签订风险防控责任制

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内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条例以及配套规章制度,严格规定科研管理内容与范畴、科研项目管理流程,以及科研经费预算、使用与决算等基本要求,明确科研管理纪律,从源头上堵塞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漏洞。建立涵盖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相关部门、二级院系和科研机构、项目主持人的廉政风险防控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不同主体的权责体系,层层分解,力求权责明晰、责任到人。

(二)加大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执行力度

1.健全廉政风险防控组织管理体制,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根据科研管理权力运行流程,结合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需要,明确科研、财务、纪检监审等相关部门在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中的职能边界。加强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组织领导,设立有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职能的科室。推行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防控协调会,实现信息共享。

2.创新廉政风险防控方式方法,实施电子监察

(1)创新廉政风险防控方式方法。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要坚持内部自我预防控制和外部监督检查相结合。一方面,围绕科研管理风险防控管理,省级教育纪检监督部门,以及高校纪检监审机构每年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开展检查。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廉政风险内部防控工作。将现代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些先进方法和技术导入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过程中,创新廉政风险防控方式方法。

(2)构筑廉政风险防控信息系统,推行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电子监察。电子监察是指监督主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再造权力运行流程,规范和监督权力行使,以实现提高行政效能和有效预防腐败的一种手段⑦。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要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为载体,以高校科研管理权力制约与监督为主旨,以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为核心,创新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技术。

(3)强化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的线下监控。定期督点科技计划项目,加强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对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质量、效益、进度、预算编制和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跟踪检查,重点督查科研管理腐败风险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课题和关键科研管理环节,及时查找、发现并分析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及成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3.培育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人才,提升其业务素质

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人才不同于常规的风险管理者,他们不仅要具备突出的廉洁自律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也要掌握与高校科研管理有关的知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洞悉高校科研管理权力运行流程和廉政风险防控程序,熟悉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技术和方法。高校应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选拔、引进、培训、培训、交流与回避等工作。

4.加强高校科研治理,健全科研项目激励机制

(1)加强高校科研治理,凸显科研管理过程中的专家权威。在传统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模式之下,学术权力在很大程度上由行政权力所代替⑧。要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校内学术团体的作用,并通过开展公平、公开、公正的同行评议来减少科研管理腐败风险。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团体要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独立开展科研项目评审等工作。

(3)健全科研项目激励机制。一是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正负强化激励方式增强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将具体的项目组或单位作为奖励单元;二是促进科研管理信息公开,引入科研项目声誉机制,对信誉不良的进行登记、公开,建立科研人员的信用档案,对信誉度较低的科研人员在经费申请等环节重点监督。

5.健全科研管理廉政风险内控机制

项目负责人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财务审计、财务验收等工作,并及时报告项目情况。其次,要加强风险评估,对科研管理风险进行主动识别,确定潜在风险及其表征,对廉政风险因素、程度、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并对风险分级,准备好风险预案,尽量减少风险发生所带来的腐败损失,切断廉政风险演化的通道。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机制,从源头上铲除腐败土壤,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优化资源配置。

(三)改进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考评,拓宽社会监督渠道

1.推动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考评主体多元化,创新评价技术、方法与指标

(1)吸引多方参与,推动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主体多元化。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牵一发而动全身,与校内外很多主体息息相关,如项目申报者、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高校纪检监审部门与管理人员、政府主管部门与公职人员,以及社科联、科协等国家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等。此外,科研项目还与同行评议专家,相关企事业单位等紧密相关。在高校科研项目廉政风险防控过程中,要吸引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

(2)创新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考评方法和技术与指标。评估技术与方法创新是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工作卓有成效的保障。应结合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需要,导入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计分卡、360度绩效评估法等方法。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相结合;肯定性指标与否定性指标相结合;技术性指标与民主性指标相结合;支出指标与回报指标相结合;工作指标与业绩指标相结合;个体指标与团体指标相结合;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⑨。

2.引入第三方监察,拓宽社会监督渠道

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中引入的第三方监察,是一种兼具科研管理监督和科技评估咨询性质的异体监督形式。第三方监察机构可以是专业的科技类评估机构,也可以是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以及特邀监察员。第三方监察者可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独立开展对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的监督,重点监督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与执行、科研资源配置、科研经费使用、科研项目评审等。

(四)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处置与问责,开启风险防控动态循环

1.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处置与问责

建立严厉的科研管理腐败案件查处制度,加大对科研管理腐败行为的惩戒力度。健全高校科研腐败违纪违法线索移交、案件移送制度,畅通科研腐败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创新科研管理腐败案件办案方式方法和手段。落实科研管理部门“一岗双责”制度,坚持行政处分、党纪处分、经济处罚、科研项目约束相结合,对违法乱纪的科研管理者予以严肃查处与惩戒。注重防范和治理科研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钳制科研投机者的科研空间,净化高校科研氛围。

2.不断修正廉政风险防控计划,识别新风险,启动新循环

一是辩证分析廉政风险防控所产生的问题、偏差及其成因,拟定解决办法并及时处理问题。二是采取果断措施,修正、调整廉政风险防控策略,建立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纠错整改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规范科研管理权力运行流程;三是及时总结科研管理廉政防控经验教训,建章立制,将好的高校科研管理经验予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四是主动识别新的科研管理风险,及时进入新的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循环。

作者:邹毅 单位:福州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

注释:

①徐逸伦:《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反腐败工作的新路径》,《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12期。

②郭兴全:《关于完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的思考》,《中州学刊》2012年第4期。

③许敏华:《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与建议》,《中国高校科技》2014年第5期。

④杨晓曦:《运用PDCA循环方法进行风险管理》,《现代商业》2012年第5期。

⑤庄德水:《廉政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广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0期。

⑥孙雪聪:《基于PDCA管理模式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探究》,《领导科学》2014年第1期。

篇(5)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它通过识别和评估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出多样化的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也成为腐败案件的多发区,使高校内审责任和风险日益突出。因此,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风险意识

当前,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要求内部审计把审计监督拓展到学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面临着更新知识的需要,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而且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还需要掌握工程专业的审计人才,同时还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相关软件的应用。目前高校内审人员理论知识单一,往往只懂财务或审计方面的知识,缺乏具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内部审计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这些都影响了审计评价的真实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为此,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内审人员必须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知识体系的培训,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确保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应重视法律、风险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因此,合格的审计人员不仅应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严格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这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对策。

2、应将审计关口前移,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传统账项基础审计的重心在详细检查,因而是滞后的;制度基础审计的重心移到控制风险,向前迈进了一步;风险导向审计则将审计重心再次前移。高校内部审计的方式应逐步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由离后审转向任期审,强化内控制度建设,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新校区建设、重大建设项目由原来的事后竣工结算审计向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审计风险,同时还能提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

高校能否正常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并收到预期效果,通常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内控是否有效等。因为内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及内控制度的低效率,会产生较高的固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审计风险降到允许出现的误差范围以内,就必须降低检查风险,扩大样本量,甚至进行详细审计,这样势必增加审计工作量。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才能取得有效的进展。

3、注重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使用被审计单位的大量信息,同时需要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而目前高校内审仍旧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审计效率较低,已远不适用新形势下高校的迅速发展。在审计技术方面,风险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甚少,由此降低了审计工作效率。据报道,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重视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因此,推行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进一步优化完善审计方式和手段,全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也是高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举措。

4、重视后续跟踪审计,实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

后续跟踪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在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发出一定时段后,审计人员检查被审单位纠正、整改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是否被及时采纳,或者审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了其他相关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后续跟踪审计也要坚持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如果存在的问题较大或性质严重的,不仅分管的校领导要重视后续审计,而且内部审计部门也要投入必要时间、精力,保证后续审计项目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后续跟踪审计,可以及时监督审计提出的建议或决定落实、整改情况,同时树立了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高校实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教职工舆论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纠正问题,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遵守财经法纪的局面,震慑其他相关单位;另一方面对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起到很大的监督作用,在实施高校内部审计结果公示前,审计人员必须反复斟酌公示内容,须经相关领导批准后,才能向外公布。有利于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内审部门的权威性,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充分权衡利弊两方面的影响,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新晨

总之,在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应当将风险审计理念始终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风险顾问”的作用。帮助和督促职能部门(单位)及时发现、堵塞教学、科研、资产、新校区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管理缺陷和漏洞,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投资效益。

篇(6)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地方高校的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采购活动越来越频繁,所涉资金越来越多。若缺少完善的采购方式、透明的采购程序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可能出现各方面风险。要规避各种风险,地方高校就必须对物资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以“五力模型”理念为指导,努力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一、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不明确 权责不清晰

当前,多数地方高校都以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作为物资采购工作的制度依据。实际上,上述法规都只是一种宏观上的指导和规范。在具体采购实践中,由于部分地方高校没有厘清各个岗位的职责界限,也没有科学合理的组织牵制,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有的采购由教学单位进行,有的采购由后勤处进行,有的采购由国资管理部门进行,甚至还存在由个人将采购价格、供应商、采购种类和采购数量等独自确定下来,自行办理采购业务全过程的不良现象。

(二)预算不充分 采购不合理

在物资采购环节,部分地方高校缺少统一的采购标准与管理约束机制,加之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活动本就名目繁多,从而造成采购计划编制困难,采购预算大幅偏差,出现多头采购、过量采购、重复采购、超前采购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降低了地方高校物资采购的效率 [1]。

(三)程序不完善 方式不谨慎

部分地方高校对政府采购的定义把握得不准,或者故意钻空子,为了“省”时间而跳过层级审核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部分采购活动一味考虑小集体、本部门的利益而忽略全局利益,没有认真做好详细的市场调研工作,就擅自采用自主采购的方式,选择供应商也过于随意,往往导致采购到的商品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审核不专业 合同不周全

物资采购中,一些地方高校虽然按规定走了程序,但审核环节很不专业,尤其是在最终签约时,缺乏必要的采购合同签订环节监管。就我们观察到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没有充分考察供应商即签订合同;未经学校法人的有效授权就擅自签订合同;签订合同时未经审计监察部门的批准和咨询法律顾问意见;合同条款过于简单、双方职责及权利义务不明确等。上述各种不周全现象,为地方高校的物资采购埋下了诸多隐患。

(五)结算不规范 风险不防范

在物资采购工作中,一些地方高校存在大额资金未定期核查、与供货商债权债务混乱、预付款项管理混乱、应付款项管理混乱、重复付款、单据不齐等各种支付结算审核不严格的问题,规范意识非常薄弱,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六)沟通不顺畅 监督不完善

部分地方高校的物资采购存在招标时与供货商沟通不畅,导致错失最优选择,或者采购部门与审批部门沟通不畅,导致决策缺陷等问题。部分地方高校内控监管机制不完善,内部监察、审计部门没有真正参与到采购活动中来,无法充分发挥监督引领作用。

(七)验收不认真 控制不生效

部分地方高校的物资采购由于存在各方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验收环节往往出现验收人目标不明确、验收时走马观花、不具备验收资质的人员进行验收等情况,从而无法严格执行商品验收程序,严把采购物资质量关。具体的验收工作中还存在人情验收现象,使得对物资采购的监管控制和努力流于形式,成了无用功[2]。

二、“五力模型”在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一)“五力模型”概述

20世纪80年代,波特提出“五力模型”这一理念。他认为,有五种力量决定某一行业的竞争规模和程度,它们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共同影响着行业的发展。这五种力量分别是: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购买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后来,波特的“五力模型”理念成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时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通过对五种力量进行此消彼长的态势分析,企业就能对自身的内在竞争力和外部环境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制定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市场策略[3]。

(二) 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中的“五力模型”

在实践中,波特的“五力模型”理念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传播和推广。受此启发,我们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梳理出了影响高校物资采购的五种力量,它们是:学校后勤采购部、招投标管理中心等采购部门,对应物资采购部门的执行能力;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等供应食堂物资、实验设备、教学设备等相关物资和设备的同业竞争供货商,对应同业供货商的竞争水平和供货商的议价能力[4];食堂、科研、实验、教学等物资使用部门,对应物资使用部门的评价能力;财务、审计、监察、学校行政等监管部门,对应监管部门的监督能力。这五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了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能够发挥多大作用。

(三)“五力模型”对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的启示

在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中,存在内部监督、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风险评估、内部环境等五大要素。其中,内部环境是地方高校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风险评估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程序严格的控制活动是开展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信息与沟通是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得到真正落实的保障因素。显然,地方高校的内部控制要素和“五力”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适切性,共同组成了一种近乎完美的结合,能有效促进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工作形成良性发展。

1.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在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工作中,后勤采购部、实验与设备处、招投标管理中心等属于主要参与者,财务、审计、监察等属于内部监督者。物资采购部门必须科学编制采购计划和预算,对各部门提交的采购申请进行严格把关,完善物资采购的规章制度,对内部环境进行最大优化。另外,地方高校要自觉接受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不断提升自身勤政廉政建设水平。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学校财务、审计、监察部门必须全程参与监督,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专业的审核,认真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消除工作隐患,防范财务风险[5]。

2.同业竞争供货商。为了在地方高校物资采购中实现成功竞标,各种同业竞争供货商都会以服务质量、价格优势、产品特色等为切入点,在采购部门面前充分展现自身的竞争力,甚至可能会采用一些非正当的竞争手段。地方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必须按照“货比三家”的原则,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加强与供货商的信息沟通,做好风险评估工作,识破各种花招,抵挡住各种“糖衣炮弹”,严格挑选物美价廉的供货商。

3.物资供货商。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供货商进行准确科学的选择。选择供货商,必须利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充分了解供货商的内部环境,严格审核、评估供应商的资质、财务状况、产品质检等方面情况。审核、评估物资供应商,其目的在于降低物资采购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合同风险和责任风险,审核验收单的价格和数量是否与采购单一致、审核付款手续是否健全等都是降低上述风险的有效手段。

4.物资使用部门。只有地方高校的物资使用部门才能客观评价采购回来的设备和物资。物资使用部门对物资价格、质量和性能等的评论,能够充分体现某次物资采购活动是否成功。为实现对物资采购的有效管理,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应保持通畅。只有这样,才能完善采购工作的基础数据,明确采购工作的目标,发现采购工作的问题,正确评价采购的成效,促使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工作日臻完善。

5.上级监管部门。主管地方高校的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政府行政职能部门,必须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从政策引导、制度建设、预算控制、风险评估、流程跟踪、信息沟通等方面对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活动进行全覆盖式的控制,营造合法、透明、廉洁的内部环境,促进信息的充分流动,确保整个采购活动规范有序进行。

三、基于“五力模型”完善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以制度化建设培育良好的内部环境

良好的内部环境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活动的规范化。地方高校的内部环境,归根结底是各种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认为,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活动必须有人员配备制度、岗位职责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招投标制度、审计制度、采购管理办法等制度的支撑。上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要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要密切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有利于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的整体环境。

(二)以专业化评估降低采购风险

物资供货商的多元竞争给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潜在的采购风险。如果地方高校对自身需求、市场信息、行业趋势、供货商详情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科学的分析,潜在的风险就可能更大。降低采购风险,必须借助专业性的人员和专业化的审核评估。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地方高校物资采购人员必须依托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地设定相关采购物资的目标,做好对物资采购的风险识别和分析工作,制定完善的风险应对策略。

(三)以规范化程序加强采购过程控制

地方高校物资采购过程涉及物资使用部门申请,监管部门审批,采购部门招标、谈判、采购等多项内容。如果这些内容在执行过程中程序不规范,必将造成内容的混乱、风险的提升乃至整个采购活动的失控。加强对采购过程的控制,必须从采购计划编制、采购活动审批、采购价格申报、采购合同签订、采购计划执行、采购物资验收、采购经费管理等各个环节出发,严格按照风险应对策略进行规范的程序化操作,将采购过程控制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监管者手中。

(四)以开放和公平促进信息流动与沟通

作为购买方,地方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必须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全面掌握市场供需状况、竞争状况、产品质量、供货商信誉等相关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地方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必须要保持开放的状态,聆听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各种观点的公平讨论,分析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公平竞争,通过信息的充分流动和沟通,过滤掉对采购活动无益的内容。这种开放状态既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功能,更要积极开展线下的部门沟通、市场调研、供需谈判等活动,从广度和深度上保证信息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物资采购工作。

(五)以督查和问责强化内部监督

保障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活动的规范有序,建立完备的制度只是第一步。要将建立好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开展强有力的内部监督,而督查和问责则是这种监督的有效形式。督查者要独立于物资采购活动之外,督查内容要指向采购活动的各个环节、所有相关人员。督查时,一旦发现问题,就应立即启动问责机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督查和问责结果要在全校范围内公布,接受师生员工的质询与监督。只有这样,地方高校物资采购的内部控制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四、结语

波特“五力模型”为我们审视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确定了影响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工作成效的五种因素。从这些因素出发,我们找到了促进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工作良性发展的框架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来完善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活动的制度建设,可以完成物尽其用、廉洁高效的采购活动。这既能最大化规避财务风险,又能满足学校发展需求,适应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潮流,是地方高校发展进程中管理者宝贵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李生贺.基于内部控制五要素分析的ST研究所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2).

[2]罗桂兰.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

[3]邬学敏.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建议分析[J].会计师,2015(24).

[4]杨荻.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着力点[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2).

[5]张晓莉.关于高校财务建立内控制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09).

篇(7)

当前,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要求内部审计把审计监督拓展到学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面临着更新知识的需要,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而且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还需要掌握工程专业的审计人才,同时还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相关软件的应用。目前高校内审人员理论知识单一,往往只懂财务或审计方面的知识,缺乏具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内部审计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这些都影响了审计评价的真实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为此,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内审人员必须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知识体系的培训,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确保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应重视法律、风险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因此,合格的审计人员不仅应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严格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这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对策。

2、应将审计关口前移,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传统账项基础审计的重心在详细检查,因而是滞后的;制度基础审计的重心移到控制风险,向前迈进了一步;风险导向审计则将审计重心再次前移。高校内部审计的方式应逐步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由离后审转向任期审,强化内控制度建设,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新校区建设、重大建设项目由原来的事后竣工结算审计向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审计风险,同时还能提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

高校能否正常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并收到预期效果,通常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内控是否有效等。因为内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及内控制度的低效率,会产生较高的固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审计风险降到允许出现的误差范围以内,就必须降低检查风险,扩大样本量,甚至进行详细审计,这样势必增加审计工作量。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才能取得有效的进展。

3、注重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使用被审计单位的大量信息,同时需要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而目前高校内审仍旧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审计效率较低,已远不适用新形势下高校的迅速发展。在审计技术方面,风险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甚少,由此降低了审计工作效率。据报道,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重视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推行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进一步优化完善审计方式和手段,全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也是高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举措。

4、重视后续跟踪审计,实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

篇(8)

For five links powers are separated, the risk is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in universities//LAN jun

Lan Jun(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Sichuan Leshan 614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have analyze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in the equipment of universities in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nd point out the main risk points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in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fi ve links from each other such as equipment procurement plan, procurement budget, procurement procedures, procurement project evaluation, project supervision in government procurement work, and the various functional departments perform their duties independently, It effectively controls the risks, and has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 in practice.

Key words: Powers separated; Government procurement; The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政府采购法》从2003年1月正式实施以来,政府采购规模逐年增长,财政部于2015年7月对外公布的2014年政府采购规模已达17305亿元。各高校教学科研设备纳入政府采购规模也逐年增长。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在规范高校设备采购行为,节约采购经费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高校采购的透明度及公平、公正,促进廉政建设也起到了很好效果,但是高校政府采购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风险,研究高校设备的政府采购风险防控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设备的政府采购运行模式

高校设备的政府采购是在上级财政部门下达的财政预算基础上,按照财政部门要求报送高校当年的政府采购设备、采购计划。经财政部门批复后,各高校将设备采购任务交给采购机构进行采购。对于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实施部门集中采购或依法自行实施采购。对于集中采购目录以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依法自行实施采购或委托政府采购机构采购分散采购。

二、 高校设备政府采购的风险点分析

政府采购高校设备过程多,程序比较复杂。从采购环节上看,其主要风险点在于设备采购计划的编制,设备采购预算的确定,设备采购程序的实施,设备采购项目的评审,设备采购项目的监督等五个方面。

(一)设备采购计划的编制

编制仪器设备采购计划的总原则,要遵循计划合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及可行性原则[1]。高校设备采购计划的编制一般是具体使用单位负责,如具体某个学院、某个项目主管部门根据当年教学、科研需求进行编制,具体进行设备名称、型号、技术参数、设备数量、单价及总价的制订。主要存在的风险在于使用单位对市场现有设备状况把握不准,无法全面了解市场货物的高低及供货现状,导致编制的设备落后甚至淘汰产品。有的单位在编制采购计划时由部分商家提供,没作详细的、全面的市场调研,导致技术参数带有倾向性和指向性,容易引起潜在供应商质疑。有的单位有时只在网上查询设备技术参数(如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甚至把多个设备参数东拼西凑,把设备形成了一个“兼容机”。有的单位采购计划采用单一商家提供的参数或采用某一产品的参数,也有潜在腐败风险。

(二)设备采购预算的确定

设备采购的预算是采购工作的基础,如何确定一个设备采购项目的预算是甚为重要的工作。目前高校设备采购品种多,专业性很强,采购数量大,预算制定不准确会影响采购设备的质量和采购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设备采购项目预算编制过于充足,会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甚至滋生腐败;另一方面设备采购预算过于紧张,也可能导致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低劣,采购多次流标、废标,造成采购周期增加,采购人力、物力的增加。因此合理进行设备采购的预算编制是一个采购项目成功的重要基础。

(三)设备采购程序的实施

对于每个设备(项目)采购计划的实施过程,也是风险防控的重要部分。在采购过程中,如何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在采购过程中按法定程序公平、公正、公开进行政府采购工作。如何做到采购信息保密,按规范化程序来确定供货商,坚决杜绝采购中的暗箱操作行为。在采购方式的选择上如何按照《政府采购法》,坚持政府采购法规定的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如何克服采购周期长,效率较低的问题等等。

(四)设备采购项目的评审

政府采购项目的评审是由专家评审负责,专家推荐中标候选人或直接确定中标人。但在评审过程中也出现各种问题,如抽取专家不规范,不随机,专家抽取后的信息泄漏。专家数量与评标领域、地域分布不均;专家评审水平和政策水平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项目评审公正性。一些专家权责不清,防反腐能力不强,个别专家甚至与投标商私下交流,导致违法行为时为发生,影响了政府采购公信力。这是政府采购评审中的风险。

(五)设备采购项目的监督

高校设备采购工作是一项敏感性、政策性、纪律性强的工作,加强采购过程的监督也十分重要。对采购监督的不到位或不完整,就可能影响采购程序或工作流程,也可能影响采购过程的公平、公正。因此加强对采购项目整个过程的监督是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

三、高校设备政府采购的风险防控对策

(一)政府采购风险防控的思路

防范各种采购风险,必须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高校要根据《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和有关规定,制定完善政府采购工作流程和采购机构岗位责任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内外部监督管理,确保采购每一环节都按照法定程序执行,确保每一环节权力都能受到制约,保证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和合法性。

(二)坚持“五环节权力”相分离,高校各相关职能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防范各种采购风险,必须从各环节入手,适当控制每个环节的权力,让每个环节的管理部门都不可能决定采购结果,对每个一环节进行权力限制与分离是风险防控的重要策略。具体地讲,设备采购计划的编制由具体使用单位负责,设备采购预算的确定由高校主管单位(如教务处、实验设备处、科技处等)负责,设备采购程序的实施由高校采购部门负责,设备采购项目的评审由评审专家负责,设备采购项目的监督由上级或本高校的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各部门各自履行职责,各尽其责,能有效地防范风险和预防腐败。

科学编制设备采购计划。高校中编制设备采购计划都是各具体使用单位,如各教学学院、科研单位等。既要根据年度经费预算额度进行采购计划的编制,又要根据教学、科研实际不贪多求全、盲目添置,同时要所采购设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各具体单位在编制教学科研设备采购计划时,应该认真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工作,既要充分了解学校现有仪器设备的现状,比如设备的完好率、数量、性能;还要充分了解为下年教学、科研服务所必需的设备。因此在编制设备采购计划时,必须征求广大的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对仪器设备在技术、性能、数量和种类上的要求及相关意见,提高他们编制和实施仪器设备采购计划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减少盲目性和重复性,最大限度地节约经费,减少浪费,使仪器设备采购计划更加符合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要求,保证编制采购计划的准确性、合法性。在编制采购计划时可通过网上查询、设备展示会上进行技术咨询、兄弟院校咨询、有关专家咨询或多个供应商咨询,多渠道获取设备的技术参数、报价信息,从而制订合理、严谨、科学的采购计划。

各具体使用单位在编制设备采购计划后,在学校层面应成立设备技术参数论证委员会,对各使用所编制的采购计划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倾向性、是否符合本校实际等进行校级层面的会诊,使设备采购计划更加科学、合理。

确定设备采购预算。各高校的设备经费主管单位一般为教务处、实验设备处、科技处、财务处等,是对各建设项目进行年度采购经费确定的部门。要严格源头管理,控制预算编制,把部门预算与政府采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政府采购预算细化到每个部门和项目。要强化政府采购年初预算的约束力,控制有关采购人临时追加采购预算。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实施概算、预算及决算控制,预决算及资金控制应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降低采购成本和价格,降低腐败风险。

高校中各具体使用单位在充分市场调研基础上编制好设备采购计划,初步拟定了设备预算。设备经费主管单位如教务处、实验设备处、科技处、财务处等应在使用单位编制预算基础上再进行市场论证调研,核实设备采购成本,确定采购项目预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主要由教务处、财务处、国资处、实验设备处、科技处、部分专家等相关部门及人员组成,对经费主管单位确定后经费预算进行再次论证,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设备采购预算。

规范操作,严格实施设备采购程序和采购行为。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和代购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采购人要认真学习国家、省、市、校关于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自觉遵守和执行政府采购 法的规定。在采购征求意见、招标文件、采购开标过程中阳光务实、清正廉洁做好招标各项工作。 高校要加强各教学院和科研单位对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视程度,解决政府采购改革在单位推行困难,加强对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解决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抵御风险的意识不强、采购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要加强对供应商的宣传教育,解决供应商违反公平竞争原则,在采购活动中串标、围标、陪标等风险问题。 对政府采购每项权力、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规范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制度规章,这样就能防范和降低腐败风险。

采购项目的评审工作。为了实现高校政府采购工作公正性,加强评审专家评审公正,厘清专家权责关系,加强专家管理尤为重要。因此,要按照在《政府采购法》要求,完善加强对评审专家的入库、抽取、评审、处罚和退出机制。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完善政府采购专家建库及管理。对于建立入库的专家既要保证数量,又要保证质量。要细化专家分类,确保评审需要;二是对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和违纪违规惩罚制度。必须一步明确专家的法律责任,依法依规对违纪违规专家采取惩罚措施。一要加强监督检查。着重检查专家是否按程序评审,是否按规定回避,是否按纪律要求保密,是否有违纪违规及评审中吃拿卡要等现象,以进一步规范专家行为。二要建立违法违纪专家“黑名单”制度,对于违法专家采取强制退出,终身不再聘为政府采购专家,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于违纪专家要根据情况采取停止一定评审年限或限制评审;

三是建立评审专家评价机制,主要评价专家工作纪律、从业能力、法律法规政策水平、廉洁自律等情况。采购人、采购机构和财政部门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渠道,从严执行评价制度。评价良好的专家,可以采取给予增加评审机会;

四是随机抽取机制。高校政府采购项目的专家应由本单位(或上级)纪检、监察或审计部门到财政部门政府采购监管部门采用随机抽取方式产生,并严格保密,防止专家信息泄漏;

五是加强专家执业能力培养。政府采购部门每年应至少一次对评标专家进行执业能力培训。作为专家本人应主动加强《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等各项与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执业能力与素养。技术类专家除加强政策学习及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增长外,还应了解法律、经济学、商业运营的基本知识;经济类、法律类专家除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外,也应主动加强一些技术类知识学习。评标专家应按照客观、公正、审慎的原则,依据采购文件规定的评审办法、评审程序独立评审。专家在评审活动中,要严格执行保密、回避制度。

监督设备采购项目。高校政府采购工作也应实行管采分离,科学配置采购权力,合理界定监督管理、集中采购和采购单位的职责分工。采购工作的实施由采购部门负责,采购监督管理一般由高校或其上级部门的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对采购进行全过程监督。纪检、监察、检察、财政、审计等职能机构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一个采购项目从采购计划的编制、采购预算的确定、采购过程的实施,招标文件的制订,开标的专家抽取和现场监督,合同签订、货物到货与验收等环节,监督部门都要积极参与,防止各种风险和腐败的发生。

在搞好监督检查、实施事后效益审计的同时,建立健全供应商行贿“ 黑名单 ” 制度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对政府采购中的腐败行为,要发现一起,打击一起、曝光一起。对受贿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依法从严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

篇(9)

(二)对高校质量运行体系全过程实施监督 近年来,国家有关扶持高等教育(特别是民族高等教育)的政策进入了一个密集期,加之高等教育自身规模扩大,发展提速,审计部门要关注相关政策在高校内部的贯彻落实,强化高校自身审计监督,对相关资金使用的规范程度和效果进行检查,找出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对高校教育管理、后勤服务、人事管理、财务改革等质量运行体系全过程实施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令行禁止。

(三)对高校进行内部风险评估与防控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资金流大大增加,高校快速发展中风险的不确定性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于是,审计部门要构建“事后审计与事中、事前审计并重,财务审计与管理效益审计并举,领导决策风险控制与工程管理、工程造价风险控制并行”的审计新模式,把降低风险成本、增加组织价值贯穿于工作全过程,构建“高危风险环节控制审计模型”,提供审计增值服务。在内部控制中,要变单纯项目审计为项目审计与管理咨询相结合,抓住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内容,集中力量实施重点审计。增加审计服务的超前性、时效性和建设性,彰显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为决策当局风险防范和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四)推进高校不断改革,加快发展 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着眼于全局,坚持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完善制度、优化管理结合起来,并积极寻求从源头上和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从报告使用者的角度,从决策者的层面提出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提升审计质量,促进高校不断完善和优化各项管理控制制度和运行系统,发挥审计监督在推进高校依法治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反腐倡廉、干部人事改革中的助推和倒逼作用。

二、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具体内容与精神内涵

(一)高校内部审计精神文化 审计精神文化包括审计理念、职业操守、审计作风和价值观等。建设高校审计精神文化,要善于从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善于从前进方向上获取力量,善于从群众创造中撷取智慧。要有追求卓越的志气、抢抓机遇的勇气、敢于担当的豪气、敢闯敢试的锐气,最后形成高校审计文化的底气。

(二)高校内部审计学习文化 审计学习文化,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在日常审计实务中,争做勤学善思的表率,创学习型审计机关和个人。认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强化学习组织,引导审计干部职工树立“比学赶超”意识。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业务的学习,提升审计人员对工作科学谋划和善于抓落实的能力。

(三)高校内部审计服务文化 审计服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运用专业的方法,服务于委托人或授权人,并使之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高校内部审计定位于高校,服务于高校,故审计部门工作本质仍是服务,要维护单位经济秩序,搭建事业发展平台,为高校当好“监护人”,做好“守护神”。要以公仆之心呵护教师,以挚友之情善待教师,以保姆之责服务教师。全力、合力、强力推进审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到和谐审计、文明审计。

(四)高校内部审计廉洁文化 按照国家审计署廉政工作会议部署,高校审计机构要通过纪律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方式,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做到职责上桌、制度上墙、标志上门,进一步“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评议”,主动接受服务对象监督。坚持服务教师、服务管理、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深入进行廉政警示教育,开展廉政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树廉政典型,按照公开、公平、民主原则,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审计氛围。

(五)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文化 审计制度是一种独立经济控制,同时也是一种契约安排,是审计关系相关各方权利、责任、利益及基本行为规范的约定。为了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加大审计工作力度、明确审计工作职责以及规范审计工作程序,要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行为、纠错治弊、消除隐患、防范风险,监督财务各项资产的安全,通过建立规范完整的审计制度体系,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高校的贯彻执行。

(六)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文化 高校审计发展文化不仅标志着本单位的品位,还决定了审计部门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及其可能演变为社会组织的行为模式。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解决审计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文化,实乃发展之魂。凝铸高校审计发展文化不是“软任务”,而是服务高校发展的“硬支撑”,是审计部门精气神的体现。凝铸审计发展文化,要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篇(10)

加强廉政建设需要注重财务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违规违纪行为意义重大;加强廉政建设需要民主财务决策机制,对高校重大投资项目、融资规模、经济政策调整、大宗资产处置等经济事项进行论证、分析、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加强廉政建设需要树立民主理财观念,实施“阳光财务”工程,全面推进财务信息公开,自觉接受学校师生对财务工作的参与和监督,确保高校持续安全的财务运行环境,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二)加强高校财务内控管理对防控法人风险有着重要影响

近些年来,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收入风险、债务风险、投资风险、合规风险等)引起了管理者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发现潜在的风险,如何防范,规避和排除风险逐渐成为高校财务工作的重心,因此,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对我校防控法人风险具有重要影响。

二、高校财务内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科学理财、法制财务的观念未能深入人心

目前高校还盛行着“财务内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其他部门只管用钱”的观念,对财务内控存有许多的错误认识或误解,使已制订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二)预算控制缺乏刚性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财务部门在预算下达后, 对经费使用部门的预算执行还无法做到实施监控、跟踪管理和绩效考核,对使用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了解滞后;各经费使用部门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将预算项目变相改变用途和使用方向,经常要求追加、调整预算,报销时将不属于专项经费报销内容的东西放入其中报销。而财务部门对此现象也没能做到严格控制和及时反馈,学校预算控制数屡屡被突破,学校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冲击;预算责任追究机制还不完善,各经费使用的第一审批责任人对自己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视和认识不够,对自己签批的预算经费使用的进度、目标和效益仍缺乏明确概念和全局考虑。

(三)收支行为不够规范

由于存在预算项目直接或变相改变了用途和使用方向的现象,也就导致其收支行为违规;某些高校的二级院系、部门的创收收入与支出,以及某些横向科研课题经费的使用也还存在随意性,支出的范围、项目和用途上出现问题较多,如:未取得批准手续就自行创收、收入不入学校大账、违规使用现金结算频繁、招待费比例过高、礼品支出过大、劳务费发放过频、无预算经费支出过多等都亟待整改。

(四)财务监督力度不够

财务监督不能只就某一项资金运作进行监督,应当贯穿于资金运作的全过程,贯彻在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只有做到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监督,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监督。近年,许多高校的财务部门对全校各项经费使用的监督不是力度不够大就是广度不够宽。其次,各经费使用的审批人对经费审批也责任不明、监督不力。

三、优化高校财务内控管理的措施

(一)严格财会队伍管理,规范岗位责权

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财务人员要忠于职守、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科学理财,要有法律意识,富于责任感,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加强对财务人员统一工作标准的执行力度,要求公开、公正地开展工作,逐步实现阳光财务;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科学设定岗位及明确岗位责权,力求通过财务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带动机构职能优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改善;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重点培养业务骨干,继续鼓励在职财会人员提高学历、提高职称,充分调动财会人员爱岗敬业,创新性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并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严格财务预算约束,规范资源配置

随着高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加强预算管理,科学编制预算并严格执行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任何一所高校优化资源配置、事业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厉行节约,分清主次、确保重点”的原则编制学校整体预算,在确保人员和正常运行开支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事业发展支出;既要保证重点,注重效益,又要注意向教学、科研倾斜,使学校有限的资金、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严格业务流程控制,规范财务行为

规范是为了发展,发展需要规范。只有做到高水平的财务管理控制,才能实现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所有业务必须先预算后列支;业务发生时必须取得合法票据;业务报销的第一审批人必须对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负责;报分管校领导签批前应该如实汇报收支业务的真实情况;分管校领导对签批的业务的合法合规性负责;财务部门的审核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财务规章制度要求进行审核:学校的各项支出应做到在预算内列支、范围明确、标准明确,事由明确,经办人明确等,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票据、违法违纪的开支财务处必须拒绝受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举报;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必须退回,重新更换或补充完整后再受理;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严禁违规支出;财务核算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制单做账,确保核算准确无误;年末,财务部门必须对全校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财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上报学校最高财务管理机构。

(四)严格会计核算监督,规范账务处理

上一篇: 世界贸易全球化 下一篇: 知识产权类档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