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舆情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4 09:44: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舆情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舆情分析

篇(1)

一是在宣传工作方面,过度依靠传统媒体资源,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系统缺乏足够认识与重视。因此,传播方式僵化、沟通渠道单一成为制约国有大型企业良性舆隋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是在企业机构设置中没有专业舆情管理机构或舆情管理机构不成系统。新媒体通过扁平化传播系统可将信息、观点迅速大量汇聚,构建了基于个人通信终端的大口碑传播系统,而当下大型企业在进行舆情管理的时候对“人人皆媒体”的传播环境认知不足,很容易成为这些“自媒体”的质疑对象。

2010年7月16日,辽宁省大连市开发区新港镇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引发火灾。多名参战消防官兵和公安民警经过15个小时连续奋战,大火被成功扑灭。救灾过程中,大连新潜海面执行清理油污任务的消防战士坠海牺牲,令人扼腕。但与之相关的国企反应却极为麻木,鲜有慰问感谢的表态。甚至其地方分公司还在不久后召开了“7·16”火灾事故抢险救援表彰大会。这种举动经报端披露即刻引起舆论强烈反弹。

正因在突发事件处理上的一系列失误,使火灾事故成为“导火索”,媒体的矛头开始直指这一大型垄断企业,“某某公司发文规范用词禁提垄断”“某某公司中秋节万元礼单”等负面消息不断出现,给企业的社会形象带来损失。

构建舆情管理体系的几个方面

在当前舆情环境下,一些企业也做出了积极调整,初步构建了自身的舆情管理体系。总体来说,这些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官方媒体建设,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机制。面对此起彼伏的网络舆论事件,国有大型企业比较重视官方网站、报纸、杂志的传播价值,发挥其信息公开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推动传统媒体探索传播改革,重建传统媒体公信力,特别调整传统宣传手法和话语模式,建立基于亲民、普适价值的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不断完善更具亲和力、更能够实现舆论引导的信息机制。

第二、不断提升与媒体沟通能力。一旦出现有关企业的敏感不实信息,企业可与媒体有效沟通,控制虚假、等信息的扩散;同时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也保证企业的正面形象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传播。

第三、组建专业舆情引导和管理机构。国有大型企业近年来不断补充相关专业人才,在原有公关(宣传)机构中建立了舆情分析、舆情引导、舆情调控等专业部门。这些专业部门在企业遇到舆情风险的时候可以提前介入,将风险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在无重大舆情时,这些部门也可以通过议程设置,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舆隋环境。

第四、加大舆情监控的经费投入。除上述三方面的资金投入外,还可引入第三方机制,投资购买第三方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聘请专业舆情分析与管理机构,采用更科学的方法监控网络舆情。

虽然,国有大型企业已经重视舆情并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但在舆情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观念上,国有大型企业舆情管理基本上采取的是爆发后灭火加灭火后冷却的处理方式。这属于舆情封堵的思想,这样的观念虽然能够解一时的困境,但很容易在社会大众内心深处积累更多的误解和不满,一旦再次发生舆情,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大,因此堵的观念是影响舆隋管理的首要因素。

篇(2)

关键词大庆精神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分析

企业的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原动力。大庆油田作为中国石油企业的先进代表,它所催生出的大庆精神同样具有时代价值。同时,大庆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指引和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探讨大庆精神的现实意义,大庆精神在构建石油企业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对企业实际工作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紧迫性。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发展形势,坚持用大庆精神塑造石油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持续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一、石油企业文化的内涵及特色

(一)石油企业的文化内涵

石油企业文化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洗礼,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石油企业文化。其中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大庆精神最具代表性,还有在大庆精神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代石油人,而铁人精神就是对王进喜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它集中体现了我国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和人格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形成也为石油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依据。因此,对现阶段石油企业文化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首先,在狭义上分析,石油企业文化是员工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的思想、意识、习惯以及情感,具有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和运行方式,并通过它们来引导员工思想,规范员工行为,统一发展目标。其次,在广义上分析,石油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企业管理中的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与隐形文化等组成部分。简而言之,石油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二)大庆石油企业的文化特色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是大庆精神的高度概括,它始终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在石油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爱国主义精神。大庆精神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行为,同时也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为传承民族精神、凝集员工思想提供良好基础。第二,艰苦创业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体现的是人们群众百折不挠的精神追求和必胜信念,它是一种民族行为的升华,也是石油工人拼搏奋斗的核心力量。第三,科学求实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精神为大庆石油企业文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标准和依据,为实现企业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立标杆、明方向。第四,奉献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一种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不仅是铁人王进喜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也是身为石油人肩负的神圣责任和使命,为百万石油工人的思想和行动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在大庆油田企业文化构建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企业发展中导向作用的发挥,“两论”起家、“两分法”前进、“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岗位责任制”“三基工作”“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当前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我们要传承好发展好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充分发挥精神力量,不断为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二、大庆精神在石油企业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企业文化反映企业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企业而言,在其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理念应该不断被融入和吸收到其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而且企业也应该树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引领员工在共同的目标之下去工作、去奋斗,通过不断地实践构建和维护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员工充分发挥其自身力量,提升企业员工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的运行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大庆精神在石油企业中的具有文化导向作用。在大庆石油企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是一种凝聚了大庆石油人价值追求的精神体现,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不断塑造和完善石油企业文化,形成了一种具有思想性、精细性、情感性的企业价值体系,并逐渐固化成为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大庆油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形成的铁人精神,主要表现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的力量激励着一代代石油企业员工立足岗位、兢兢业业、不畏艰难、拼搏奉献。新形势下,我们更应传承好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坚持对员工的正向引导和人文关怀,有效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我们更应该发扬好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使企业员工深刻地认识到企业的价值追求和使命责任,有效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使员工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树立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提升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大庆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用大庆精神指引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大庆精神具有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首先,它的产生和发展源自大庆油田特殊的行业性质所赋予的独特政治使命,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油田员工能够自主形成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大庆精神具有本土化的特点,它与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符合,它与石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符合,它代表着中国企业的先进文化,因此,它从内涵的表述到思想的精髓都朴实、很亲切,用大庆精神打造出的石油企业文化,会更容易被石油企业员工所理解、认同和践行。其次,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用先进的企业文化育人铸魂。大庆油田开发建设50多年来,始终追求的目标是坚持不懈的探索钻研和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它为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当前石油企业发展面临困难和挑战,我们更应用优秀精神和优良传统锻造队伍、激励员工、凝心聚力、共克时艰,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坚定企业发展的步伐。同时,应大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活动,人人做企业文化的宣传员,向员工传播正能量,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职业追求,通过对石油企业文化地不断完善和构建,提高企业文化的质量效用和核心价值,增强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建设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大庆油田特色企业文化注入鲜活的、进步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石油企业文化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其首要目标就是为人服务。具体地说,就是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紧密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构建石油企业文化中,首先,要关注企业员工的现实需求,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真心实意地了解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切实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渠道,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其次,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引导和激励企业员工坚持好理论学习,组织好主题实践活动,落实好“”制度,开展好形势任务宣传,帮助员工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认清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工作职能和责任,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构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提供系统支持。

(三)建立石油企业员工成长成才的激励机制

帮助和引导员工成长成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文化功能的发挥。首先,要重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物质需要,保证员工的生活质量,建立以物质激励为主体、以精神激励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公示于众。同时,将收入与贡献挂钩,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加大对有贡献的、切实做出成绩的员工的奖励力度,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对人才的吸引和稳定作用,破除长期以来石油企业内部的平均主义,激发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确立以能力和绩效为本位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调动每一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选拔人才要重学历不唯学历,重其学历,更重其能力和业绩,以能力及其对企业的实际贡献作为评价员工的主要依据,采取优胜劣汰的人才选拔、任用、晋升机制,建立公开合理的竞争上岗制度和干部聘任制度,通过公平、有序、互动的竞争模式,破除长期以来石油企业内部的特权思想、人情关系和,让更多的员工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促进员工成长成才,为企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总而言之,我们应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石油企业的文化内涵,准确把握石油企业的文化特色,明确新时期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价值所在,用价值引领、构建理念、建立机制等方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自觉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使之形成与先进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价值理念,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不断促进企业文化的多元化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欣.大庆精神与大庆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篇(3)

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的方法,从多主体协同和客户服务感知视角开展研究,以了解我国竞争情报服务需求及发展现状,并分析各类服务主体现存的服务障碍问题,进而为完善我国科技信息机构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一、实证调研

研究方法以问卷法为主、半结构化访谈法为辅的方法了解竞争情报服务现状。共计发放问卷2300份,回收1375份,回收率为59.8%。

本次调查将竞争情报服务主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公共信息机构,包括区域性科技信息机构、行业科技信息机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二是商业公司,包括产品及咨询类公司、竞争情报软件及在线监测服务公司;三是政府及相关中介,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科技业务中介等。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企业对各种情报服务项目的需求程度和满意度

如表1,从需求程度看,整体介于“比较需要”和“一般需要”之间从满意度看,整体介于“不太满意”和“比较满意”之间。

整体而言,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并不匹配。企业对高知识含量信息服务需求较高,但满意度一般,这是由情报服务项目层次低且实用性不足造成的。此外,中小企业尚处于初级或转型阶段,对情报服务的需求不高,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模式的创新,该需求会日益增加,满意度亦会提高。

(二)竞争情报服务渠道的使用

如表2,企业对所有的服务渠道都有使用,但其使用频率不同。而根据调查,企业对各类服务渠道的使用一般,整体满意度不高。

(三)竞争情报服务质量评价

本文统计了8种使用较多的情报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其中行业协会、商业咨询公司、行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各项情报服务质量相对领先,专利服务机构、本行业科研院所和政府的服务质量次之,图书馆和省市科技信息所的情报服务最为薄弱。

(四)各类情报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各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市场机制不健全,情报服务项目少,服务质量不佳,企业难以寻找合适的中介服务机构。此外,在被访企业中,42.5%的人认为行业协会较为缺乏服务创新意识,38.1%的人认为咨询公司的情报服务价格过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情报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也影响了企业对各服务机构的选择。

总体而言,各类服务主体的整体服务层次较低,服务质量和满意度不高,不同类的情报服务机构和同类机构中不同服务个体的服务差异较大,缺乏满足企业深层次发展需求的服务项目。例如,一位CEO表示,日常运营所需的外贸、技术、市场等各种情报难以有效满足,深层次的情报产品、情报体系导入、培训等服务不到位,市场上尤其缺乏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情报产品和服务。究其原因,现有的情报服务业务很少或能力较弱或其业务没有被企业所熟知,大多机构处于业务战略转型期,其技术情报服务仍有待加强。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调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与对策。

1. 我国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整体供需矛盾突出。鉴于此,各类服务主体要不断创新运营机制,实现服务内容由单一的、低层次的信息服务到综合型、深层次的知识服务的转型,不断拓展企业情报服务项目的层次。

2. 各类情报服务机构的整体情报服务运营能力不强。因此,服务能力偏低的机构可以购买科技与商业信息资源库,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知识管理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拓展服务品种,革新营销方式,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全程式的、免费和低费的、全面的竞争情报与知识服务。

3.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资源不足。鉴于此,各类服务机构要围绕提升服务能力的主线,整合各种服务资源,协力提升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主要包括:整合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力量,完善公共竞争情报服务平台和企业专业服务平台;整合企业服务平台和情报服务专业服务平台,搭建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统一入口;扶持其他类专业服务平台,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等,作为专业情报服务的支撑和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补充等。

篇(4)

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其中包括预算管理控制。预算是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资本、财务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计划,预算管理则是使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作为企业的约束条件,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目前,尽管许多企业都己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建立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每年都会召开预算启动大会,但大多企业预算管理只是流于形式,虎头蛇尾,几乎很少企业对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作出检视。企业在管理层面、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及业务方面存在变数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预算管理执行的效果。

一、企业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个企业预算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在于高层领导的重视度。高层领导应在企业预算管理中起到垂范的作用,上行下效,严格执行预算管理。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预算管理制度,可很难在制度中体现量化考核指标,主要因为:如果预算超支了,业务还得开展,只是审批的流程需要增加难度,这时处罚的标准很难量化;如果预算节约了,应考虑是不是该做的业务没有去做,或者预算偏高本身就存在不合理性,如按节约额一定比例计提奖励显然也不合适。但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制度中奖惩方面作出适当的说明,严格执行才可保障预算管理的严肃性,确保管理过程中各环节的衔接,如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激励,预算管理也只能流露于形式。是否建立有效的预算考核机制,是影响预算执行的关键。

二、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影响预算的管理

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财务部门无疑肩负起重要责任,但在现实预算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会严重影响预算管理的质量。

第一,财务部门习惯把一些较专业的会计术语强加给非财务部门,造成统计口径的不一,最终造成数据可对比性差。企业中不是每一个部门都懂财务,许多企业财务人员在做预算统计时,给一个简单的表格给其他部门填写预算,说明填写要求与注意事项,为了统计的方便,一次性要求做年度分月的预算,一个费用科目不但要做全年的总数,还必须把该总数分摊到12个月中;个别企业的财务更为离谱,要求销售部门把每一个产品类别的销售数量及销售均价在未来的12个月中分配,可以想像一下,预算的准确性又有多高?企业相关部门为了配合只能应付了事。

第二,财务部门对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会去测算,只为预算做些统计工作,不会去分析。如销售部门做了销售预算的同时也做了毛利的预算,制造部门对各产品的产能及产值也做了相应的预算,如果不去加以分析,数据之间可能就会出现矛盾,因为销售的规模要建立在企业产能的基础上,而毛利的水平还要根据材料及制造费用的综合测算评估来判断是否合理。

第三,财务人员对预算执行差异及其原因分析不及时,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的相关信息给管理层参考,对预算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许多企业每年开展预算启动大会,而并没有预算总结大会,虎头蛇尾,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状,原因很简单,因报销结算等方面的时间差异,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在年末准确统计出各责任中心所发生的实际费用,年末要统计数据只能是统计加估计,当年的数据一般要到次年的3、4月份左右才能全部准确统计出来,等到结果准确统计出来后,部门及相关人员等因素早己发生了变化,考核数据己没有多大意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预算管理变得毫无意义。

三、企业业务方面存在变数影响预算效果

第一,部门架构调整对预算的调整有一定的影响。一般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组织架构或多或少都要进行调整,每次架构调整时,往往会伴随人员的调整,部门合并时,把两个部门预算合并还好处理一些,但现实发生部门简单合并的情况并不多见,最常见的是交叉分离、新增部门,人员重新组合,几乎每一个新来的负责人都不认可前任负责人的预算,企业在出现架构变动时,也很难通过考核来实现预算管理;另外,因组织架构变动,财务人员在取数对比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许多前期数据(上年同期数据、历史数据等)是作为预算参考数据主要来源,如果架构变更频繁,历史数据的获得难上加难。

第二,企业经营情况出现异动对预算管理也会存在影响。年度内经营方式变更,主营业务与其他出现异常时,对年初的预算会有很大的影响。如年内对产品的结构、生产的方式、经营的模式等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时,或者年内出现临时、突发的事情较多时,年初所做的预算与实际偏离会很大,如果进行考核时,其执行结果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四、结束语

从上述几方面存在的问题看,企业要想真正执行好预算管理,还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果存在以上多方面的不利因素,建议企业只作年度概算,对企业年度的资金情况及销售利润进行简单的测算。条件成熟后,严格进行预算考核,一方面将预算指标值与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进行比较,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改进以后的工作;另一方面对员工实施公正的奖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R9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185-02

医药行业是海南省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之一,海南医学院药学专业是海南省唯一一个医学门类的药学专业,以“立足海南,服务地方,为医药行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自2001年创办以来,近700名本科毕业生90%分布在海南省40余家企事业单位。随着我省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因此,立足培养实用型药学人才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海南医学院药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单位,药物分析作为药学专业主要课程,已作为海南医学院校级重点课程及精品课程进行建设。由于教学大纲的修订至少五年一次,药物分析教材的再版与中国药典的更新不同步,需要不断调整该课程的教学重点,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为了使该课程教学内涵更能符合实际需求,并使下一次教学大纲的修订有的可失,课题组深入制药企业调查“药物分析知识点与基本技能”的应用情况,以期使该课程的授课内容更能符合海南制药企业的实际需求。国内许多药物分析工作者对于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不过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该课程理论知识和课堂授课方式上的研究探索,也有的密切关注了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核心问题,但尚未深入企业了解该课程知识点与技能在制药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因此,本项研究对于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真正贴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收集及统计

1.1 问卷调查设计与资料的收集

问卷调查由20道选择题组成,可以单选也可以多选,其内容主要涉及药物分析的具体方法、分析项目和仪器设备等方面。调查的对象为海南制药企业中海南医学院药学专业2007、2008级刚进入实习和已就业的学生。作为两组人群,采取不记名形式进行。发放问卷284份,回收问卷284份(回收率100%)。数据收集全面、真实、客观。

1.2 资料统计方法

针对每道题,统计每一选项选择人群的百分数;对不同选项的选择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刚进入实习与已就业两个时间段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得出统计结果;并对于所有问题的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学生在已就业时间段对于调查问卷的选择反映了这些学生在企业体会到的药物分析课程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情况,而学生刚进入实习时间段的选择,由于这个时间段的学生刚刚结束对于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其选择基本代表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点的理性认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0道选择题中有15题的选择在已就业的和刚进入实习的人群中无明显差异,说明教学大纲中大约75%左右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另有5题的选择在已就业的和刚进入实习的人群中存在明显差异(P

2.1 两组人群的选择差异不大且比例都较高的知识点

比如对于《中国药典》的使用,已就业的人群和刚进入实习的人群都有98.9%的人选择,说明中国药典的使用率极高,我们在教学中详细讲解是很有必要的。再如对于一般鉴别试验,已就业的人群和刚进入实习的人群选择“氯化物、硫酸盐和重金属盐”的都占50%以上;一般杂质检查试验,已就业的人群和刚进入实习的人群选择“氯化物和重金属”的也比较接近,都在50%以上,说明教学内容比较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对于“重金属检查”的方法,两组人群选择“炽灼后硫代乙酰胺法”的都占50%以上,提示我们在教学时重点介绍“硫代乙酰胺法”之后有必要再花一定的时间介绍“炽灼后硫代乙酰胺法”,以便于学生掌握满足今后其实际工作的需要。对于特殊杂质检查的方法,两组人群选择“高效液相”的比例相似,都在80%左右。这些结果说明我们教授的主要方法没有较大偏差,能满足多数实际工作的需要。

此外,还有些选择比例较高的知识点,如薄层色谱检查特殊杂质,已工作就业的人群选择“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的占61.8%,这与我们的教学重点一致,但学生掌握的欠佳,今后也要继续强调并使学生充分理解。再如溶剂残留方面,已就业的人群选择“毛细管柱顶空进样升温法”的占到65%,说明实际工作中此法使用较多,我们在实验教学时最好也采用此法。对于注射剂的检查方面,已就业的人群选择“可见异物、热原、细菌内毒素和不溶性微粒”这几项的都占到了50%以上,虽然和刚进入实习的人群比例比较接近,但我们的教学内容偏少,今后也应在实践教学上充实此类项目。对于氯化物检查时的影响因素来说,已就业的人群选择“观察方法”选项的占50%以上,提示我们以后在学生试验时要更加强调观察的方式方法。特殊杂质检查的方法中,选择“气相”的在已工作的人群中占到56%,而刚进入实习的仅占30%,说明“气相方法”在实际中应用也比较多,但在教学时认识不足,今后应有所改善。

上述的这部分知识点和基本技能我们大多已在教学中有所把握,但仍需要对个别内容适当区分为“重点”和“一般”知识点内容,以完善学时分配、教学时有所侧重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2.2 两组人群的选择差异不大且比例都较低的知识点

这部分知识点主要是大纲中要求熟悉或了解的一些内容,比如对于《美国药典》的选择,已就业的人群占37%,刚进入实习的占22.6%,说明《美国药典》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今后教学时要稍微多介绍一点。杂质检查中,已就业人群选择“铁盐检查、水分测定、干燥失重和残留溶剂测定”的比例都在30%左右,但稍高于其它的选项,提示这几项内容在教学的学时分配方面也应有所侧重。对于新技术新方法如“液-质”、“气-质”和核磁共振等,两组人群的选择都在20%以下的比例,说明目前对于海南企业这些技术的使用也不多,让学生自学和仅要求学生了解也是可行的。

2.3 两组人群的选择差异较大的知识点

调查结果还显示,20道选择题中有5题的选择在已就业的和刚进入实习的人群中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教学中部分知识点和基本技能需要加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例如:对于鉴别方法的选择,已就业的和刚进入实习的人群有较大的差异(P值为0.004);其中已就业的人群有50%以上选择“测溶解度和测熔点”,选其它选项的都只在50%以下;而刚进入实习的人群中有60%选择“测吸收系数”,但已就业的人群中只有43.8%的人选择,说明实际工作中“测吸收系数”不是很普遍,而用“测溶解度或熔点”较多,今后的教学可以作相应调整。

再如对于红外、紫外和高效液相等的鉴别方法选择上,已就业的和刚进入实习的人群也有较大的差异(P值为0.007);已就业的人群选择“红外”和“气相”方法的都占50%以上,比刚进入实习的要高,提示以后教学要加强“红外”和“气相”方法的讲解。对于红外鉴别的样品制备方法选择,已就业的和刚进入实习的人群也有较大的差异(P值为0.011);除了两组人群选择“压片法”的都占50%以上外,已就业的人群选择“糊法”和“膜法”的都约为25%,都比刚进入实习的人群高10%以上,说明后两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一定的应用,教学中应加强讲解。对于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选择,已就业的和刚进入实习的人群仍有较大的差异(P值为0.006);虽然选择“高效液相”的两组人群比例都较高,即已就业的人群选“高效液相”的占67%、刚进入实习的占80%,但对于“剩余滴定法”的选择,已工作的人群仍占到了56%而刚实习的只占到27%;说明对于化学药物的含量分析,我们教学中过多强调了“液相方法”而对“剩余滴定法”有一定的忽视,提示在今后教学时应进行改进。对于要进行有机破坏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已就业的人群选择“氧瓶燃烧法”和“高温炽灼法”的都占50%以上,但刚进入实习的人群选择“氧瓶燃烧法”的只占到34%,也存在较大差异(P值为0.002)。提示今后教学应进一步加强氧瓶燃烧法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为使培养的人才符合海南医药企业的需求,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在教学大纲里进行修订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重视,适当强化或补充。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这次调查问卷,我们对“药物分析知识点与基本技能”在海南医药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有了较为准确而深入的了解:大纲中大部分的“知识点与基本技能”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少部分内容我们重视不足或者忽视,使得学生到实际工作时会有所欠缺。对此,课程组老师应该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的反思和加以讨论完善,对教学过程进行恰当、必要的改革,具体落实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上,以满足我们提高药物分析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同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今后教学大纲修订的重点内容,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

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学生考研深造的比例每年都在提高,虽然我院药学专业的就业率每年仍为100%,企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却逐步在提升,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我们今后专业建设的奋斗目标,我们在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同时,加强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将有利于未来社会对于专业建设的需求。提高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组一如既往的追求,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梁山 挂车行业 融资

进入21世纪以来,梁山县挂车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对梁山县域调整经济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最实际的就是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已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瓶颈。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一)从中小企业自身情况看

一是资信度不高。绝大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甚至有部分企业租赁房产经营,难以向金融机构提供符合贷款条件的抵押资产,使中小企业因贷款风险程度高、担保条件不具备等因素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二是信用观念差。少数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多为业务员出身,把握市场能力较强但管理水平较低,信用观念不强,诚信度不高。

三是贷款担保难。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主要依靠高负债方式,且贷款的风险化解和补偿能力较弱,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始终有后顾之忧,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积极性不高。

四是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规模偏小、产品档次较低、管理水平不高、技术装备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产品结构趋同、布局比较分散、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

(二)从金融机构方面看

一是银行市场定位障碍。

我国至今尚未为中小企业设立提供专门服务的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定位主要是大城市、大企业。同时,商业银行为了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了信贷门槛,降低了设备抵押率,致使企业可用于贷款的抵押物减少,可贷款能力降低,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加大。

二是贷款手续繁琐。由于上级银行对基层银行的授权、授信严重不足,而且审批严格、手续繁琐、考察评估时间长,在客观上造成了贷款效率的低下,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季节性和及时性的贷款需求。

三是信贷责任制的负面效应。银行在贷款责任的管理考核上重约束、轻激励,其自身利益与信贷责任极为不对称,产生了“多贷不如少贷、少贷不如不贷”的惧贷心理,从而导致业务工作被动,普遍存在慎贷、惜贷的现象。

(三)从银企外部环境看

一是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信贷的配套措施落实不够、民间借贷方面的政策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因素,也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是融资渠道狭窄。由于梁山县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和渠道非常少,债券融资、金融租赁等方式对企业来说非常陌生,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但银行信贷又不可能对企业的融资需求做到“有求必应”。

三是融资成本过高。当前,一些职能部门和中介机构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收费过高。主要集中在评估、抵押登记费用和风险保证金利息等方面,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需支付的实际利率远高于国家制定的贷款基准利率。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因复杂,是大气候所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努力,全方位动作,实施综合治理。

(一)进一步增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中小企业是推动梁山县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既是梁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机构自身业务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建立银企信息沟通和联系机制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引导金融机构及时了解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资信状况,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全面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三)构建良好的中小企业信贷平台

一是要多方面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二是要改善信贷管理机制。三是要改进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办法,形成有利于服务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机制。四是要重视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问题,建立集体土地有偿使用和抵押制度,方便中小企业使用房地产抵押融资。

(四)增强中小企业内在融资能力

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财务账目透明度,努力增强企业自身素质和社会信用意识,改善财务指标和盈利能力,切实提高资信度,以此来满足金融机构的融资条件。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更新融资理念,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逐步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

(五)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一是要切实加快由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多方共同参与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设,有效缓解本地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矛盾。二是要鼓励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鼓励有能力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联合组建担保公司,通过收取适当的担保手续费为中小企业进行担保。三是要发展中小企业互质的会员制担保机构,借助行业协会或商会等组织,四是要积极尝试引进国内外大型商业性担保机构,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六)加强中小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篇(7)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164-02

引言

工业企业按照年主营业务收入水平可以分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工业小企业,一般情况下,与工业小企业相比,在研究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状况更稳定,且更具有代表性。

2012年,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3 10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3%,高于三季度0.1个百分点,增速排名稳居全国第二。2012年,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是2002年、2006年的10.7倍和4.1倍,十年间翻了三番。从重庆市直辖以来的数据看,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2006—2009年“一年一跃”,2011年突破万亿大关,2012年达1.3万亿,重庆工业经济总体实力在不断地快速壮大。

一、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

1.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概念。所谓财务综合评价分析就是将企业偿债能力、资金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诸方面的分析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所有财务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和判断。

2.构建企业财务状况指标体系的原则。企业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可比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第二,公开性原则与保密性原则。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选出较少个数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也就是说把原有的多个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代表性较好的综合指标,而且这少数几个指标能够反映原来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并且各个指标之间保持独立,避免出现重叠信息。

三、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指标数据分析

1.指标的分类。《重庆市统计年鉴》中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行业分为39类,通过加工和计算,并遵循构建财务指标体系的原则。本文选取了2012年度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项指标作为分析对象,将其进行归类,则以流动资产周转率、产权比率、资本积累率度量企业的资产质量,以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用率、产品销售率度量企业的盈利能力,以资本增值保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度量企业的经营增长情况,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度量企业的债务风险。以下为分析过程:

2.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在下页表1中,共有四个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因此提取相应的四个公因子,这四个公因子可以解释80.876%的方差。

3.因子的命名解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反映因子与各指标的联系程度。观察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列表提取的4个因子分别在11项指标上的载荷,可以得到:因子1在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上均有较大的载荷,与债务风险相联系,因此,因子1可命名为“债务风险因子”;因子2在全员劳动周转率上较大的载荷,与经营增长情况相联系,因此,因子2可命名为“经营增长情况因子”;因子3在流动资产周转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因子3可命名为“资产质量因子”;因子4在产品销售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因子4可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

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由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到的综合评价函数中,主成分系数越大表明各主成分在综合得分中所占权重越大,在企业财务状况评价中越重要。由表达式Y=0.40385Y1+

2.研究建议。针对上述结论,以下对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情况两项提出两点建议:(1)应加强对企业内外部债务风险的关注与管理,避免因企业外部环节引起的债务风险,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的债务管理,有效遏制因管理不善带来的债务风险。(2)响应政府号召,跟随政策走向,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目前,重庆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回升态势已基本确立,在此良好的发展基础上,加上宏观背景的支持和优惠政策的扶助,可以预期重庆市工业企业的发展前景良好。企业家们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状况,制定经营发展计划和目标,抓住时机,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竞争情报是21世纪企业最重要的竞争资源之一,但竞争情报作为一种商战利器,只有通过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转换机制,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使竞争情报系统走进企业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天津市企业应用竞争情报系统的发展步伐比较快,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笔者于2006年3月~12月对天津市的高新技术、机械、化工、轻工、电子、医药、汽车等9个行业,每个行业抽取10个企业,共计90个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80份有效问卷。

一、天津市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1.企业竞争情报部门与竞争情报人员的基本情况

一般而言,企业是否建立独立的竞争情报部门,与企业的规模相关度较高。较大规模的企业,其情报的采集、分析、存储和的工作量都较大,一般需建立独立的竞争情报部门。在调查中发现,国有大型和外商企业都建立了独立的竞争情报部门,比例占28%,另外中型企业一般都建有较完备的技术情报部门,比例占58%,其中相当一部分直接从事着竞争情报工作。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因其拥有的资源有限,情报信息的工作量也相应较少,故不单独设立竞争情报部门,比例为14%。

“科技以人为本”,人始终是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第一要素。本次竞争情报人员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拥有竞争情报部门专职人员的企业较少,占28.57%,而兼职人员的企业比例高达71.43%。关于学历分布情况,以大学本科最多,占65.34%;其次为硕士,占14.22%;再次为大学专科,占18.12%;比例最低的是高中,仅占2.32%。这足以表明竞争情报从业人员的学历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从所学专业来看,以工科专业为最多,高达56.24%;其次为经济管理专业,为25.36%;比例最低的是情报专业,仅占3.16%。由此可见,企业普遍缺乏情报专业人才。关于企业是否经常对员工进行竞争情报知识培训的问题,有28%的企业对员工经常进行培训,而且培训内容广泛,这些企业均来自已经设立了独立的竞争情报部门的企业中。22%的企业只在少数员工中进行竞争情报知识培训;另外还有27%的企业很少对员工进行竞争情报知识培训,23%的企业从来没有对员工进行过任何形式的竞争情报知识培训。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企业缺乏竞争情报知识培训,导致员工缺乏竞争情报意识。

2.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投入情况

调查显示,企业对竞争情报系统的投入经费比较少,年投入经费在1万元以下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12%;1万元至5万元之间者,占16.89%;5万元至10万元者占32.64%;10万元至50万元者,占36.47%。50万元以上的占2%。在经费分配方面,工资所占比例最高,占36.35%;差旅费,占12.23%;硬件和软件分别为14%,8%。从中可以看出多数企业资金投入不足,其中用于行政性支出的经费较多,用于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比较少。

3.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运行情况

竞争情报的收集和整理是竞争情报系统的首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从竞争情报收集模式来看,有23%的企业采用常规、定期的竞争情报收集模式,77%的企业采用以需求为驱动的竞争情报收集模式。从竞争情报人员所采用的收集信息的方法来看,经常使用各类出版物为90.56%,使用专利及科技文献为81.75%。

竞争情报分析是竞争情报系统的核心,是竞争情报的“制造工厂”。从竞争情报分析方法来看,使用SWOT分析法为83.54%,使用财务分析法为66.25%。

竞争情报的工作流程和信息网络是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调查显示,有29%的企业建立了高度规范、科学合理的竞争情报工作流程;45%的企业正在进行竞争情报工作流程的建设;还有26%的企业没有什么竞争情报工作流程。另外,有18%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网络;82%的企业计划在未来几年中建立。调查表明,多数企业竞争情报的工作流程和信息网络的建设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加以改进。

4.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有62.69%的企业认为竞争情报专业人员不足,51.58%的企业认为竞争情报工作预测性不足,45.67%的企业认为反情报没有被充分认识,40.85%的企业认为很难判断情报的价值和有效性,40.34%的企业认为领导不重视,39.23%的企业认为情报部门极少有机会与高层管理人员直接交流,35.83%的企业认为管理层对竞争情报部门的信任程度不高,45.36%的企业认为组织各部门之间不愿分享情报,42.12%的企业认为缺乏资金,37.48%的企业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少、信息来源匮乏。32.6%的企业认为缺乏社会中介服务,35.7%的企业认为政府关注不够。

5.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被调查企业普遍对竞争情报系统的未来持乐观态度,有18.76%的企业认为竞争情报系统的未来前景广阔;15.58%的企业认为会高效专业;11.89%的企业认为会越来越受到重视;5.67%的企业认为会系统化;2.94%的企业认为会更加完善。由此可见,虽然目前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企业和竞争情报人员对未来广阔前景的信心和乐观。

二、加快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的对策

1.大力推进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要坚持“政府推进,市场引导”的方针

政府推进,就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善于从宏观的高度,积极倡导并有效地推进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进程。政府要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把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来加以规划。要鼓励和调动企业在应用竞争情报系统方面的积极性,进而引导企业行为。要大力培育和宣传推广一批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市场引导就是以竞争情报市场为导向来引导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及应用。竞争情报既是企业所需的战略资源,又是知识产品,它是有价值的。大力培育竞争情报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竞争情报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

2.建立健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推广和服务体系,发挥社会中介作用

建立健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推广和服务体系,发挥社会中介作用,针对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培训、咨询、方案推介等多种形式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立及应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指导,帮助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架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3.与企业信息化相结合,带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内的信息共享及信息交流,其中有些企业信息化系统甚至就带有竞争情报功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也离不开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如Internet、Intranet、MIS、ERP和企业信息门户等。可以说,现在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应当是一个由多种功能协调整合而成的、支持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集成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特别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功能更为强大。充分利用企业信息化所带来的机会和条件建设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效率及效果,增强其灵敏性和反应力,还可以整合一些交叉功能,从而避免企业资源的浪费。

4.强化企业全员情报意识

企业领导必须加强对竞争情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和认识,把竞争情报纳入企业日常议程,从思想上做到真正重视,加强情报工作建设。 通过“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出全体员工关注企业竞争生存状况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营造一种“全员重视参与竞争情报”的企业文化。这需要对企业的所有员工进行各种竞争情报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他们的竞争情报意识,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竞争情报的本质以及相关的技术,增加他们的竞争情报能力,并对其日常工作中的情报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

5.竞争情报系统建设要与企业管理变革和创新协同进行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的实质是企业体制的变革与创新的过程,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只有与企业体制特别是管理变革和创新协同进行,才能真正实现竞争情报系统的价值与效益。这种变革虽然由竞争情报技术引发,但真正的价值却不在于竞争情报技术本身。企业需要跳出技术视角的圈子,从管理内涵的变革和创新的战略视角建设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否则,企业的管理效益与核心竞争力不会因为竞争情报技术手段的更新而有多大变化。

篇(9)

关键词情报 离散化 价值流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的高度发展以及人们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阅读时代已然形成。在情报收集和分析领域,信息的碎片化、分散化和因为体量巨大而导致的价值淡化,对情报分析研究工作的影响愈演愈烈。以往文献多着眼于在连续性信息条件下,如何进行情报收集和分析工作,对离散信息的收集、判断、分析和研究较少。本文从情报分析工作的目的出发,以质量价值流为工具,剖析了离散化条件下,信息收集和情报分析工作方面的诉求与应对,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情报工作用户关注要素分析

(一)质量价值流模型

从顾客感知的价值出发,看待a品的价值,从中找到企业对产品价值的目标定义,即为价值流。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称为质量,其中顾客是满足要求的对象,产品的固有特性是组织的质量目标[1],因此,组织需要设置质量目标来实现顾客的感知价值。假设顾客感知价值是一个向量(i=1,2,…n),则组织需要有承接顾客感知价值的对应向量(j=1,2,…m),其中,受顾客感知价值的具体要求、组织技术能力、成本控制等因素影响,n和m常常是不相等的。

(二)离散化情报工作质量价值的传递分析

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成立于上海,作为国家大飞机发动机研制主体,负责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及其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制、试验、销售、维修、服务、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业务。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研制难度大,项目进度要求高,公司从成立伊始就坚持引进、消耗、吸收、再创新的管理模式,在情报收集和分析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通过对这些情报信息产品使用者的民意调查[2],采用标准的问卷,可以将顾客对离散化情报工作成果的抱怨归纳为“连续性差,溯源困难”。仔细分析这些抱怨,就是情报产品用户作为顾客的感知质量要求,然而这些要求是模糊的,复合的,需要借助价值流进行逐级转换,并形成组织的质量目标,即改进离散化情报工作的要素。价值流分析如下:

表1 情报工作质量价值流分析汇总表

顾客抱怨 顾客价值要求 组织质量目标 具体操作要求

连续性差 V1希望获得的情报产品有较好的连续性,能够针对一项技术信息有持久的跟踪 U1情报获取的目标性 U11情报产品应当系列化,并且针对有价值的情报点进行识别和跟踪

U12情报产品应当有显著的标识帮助用户识别并与之前的信息建立联系,实现连续性

溯源困难 V2对于引用的情报应当能够查验到来源,保证情报利用的准确性 U2情报来源的可靠性 U21建立相对稳定的情报获取渠道,并记录每一条情报的来源,保证可查验

U22当多渠道获取情报后,需进行比对分析,在情报产品中公布最有可能准确的信息

基于上述分析,从情报产品用户的抱怨到价值要求,再到组织质量目标,最后落实在具体操作要求,正是情报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传统信息情报工作与离散信息情报工作的差异性分析

(一)在情报获取渠道方面的差异

与传统信息情报工作相比,在信息的碎片化、分散化和因为体量巨大而导致的价值淡化的大环境下,离散信息情报工作注定不可能从稳定、相对单一的渠道获得信息。一方面,信息的源本身就十分庞杂;另一方面,这些信息源之间存在相互干涉,表现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叠加、变异等;最后,信息源本身伴随网络平台的高速发展,其寿命相比于传统信息源也是短暂的,半衰期很短。这些先天条件决定了离散信息情报工作在情报获取渠道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二)在情报产品加工方面的差异

情报产品最终是以有效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载体面向用户的,这需要情报工作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与传统信息情报工作相比,由于信息的碎片化、分散化,在情报产品的加工方面必然需要引入来自不同渠道和时间跨度的信息整合体,而整合的过程就是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必然伴随信息不同程度的失真。另外,由于需要规避信息体量巨大造成的价值淡化,离散信息情报工作还必须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删除处理,以达到情报可读的目标。

(三)在情报预测分析方面的差异

离散信息通过加工构成的情报,如果不经过有效的处理,对信息进行拟合,恢复其连续性,必然会出现在情报预测方面的缺陷,使得用户往往只能被动知悉现状或情报所指的过去发生的事情,对于未来的“情报”失去可能的预测,这也是离散情报工作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三、离散情报分析工作的实施建议

(一)离散情报分析工作实施流程

离散情报分析工作可以从离散信息源出发,通过拟合信息、产品加工等过程交付用户,并从用户处获得反馈,进而持续跟踪,流程如图1所示。

(二)离散情报分析流程关键步骤

为了实施好该流程,有如下建议供参考:

1)在捕捉离散信息源后,由于信息的源本身庞杂,信息源之间存在相互干涉,半衰期很短,需要对信息进行解耦处理,将海量信息中相对独立的信息有效地剥离出来,进行独立提取,并锁定与之最相关的信息源,纳入有效信息库进行后续跟踪管理。

2)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将经过第一阶段获取的信息进行拟合处理,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并形成具有连续性信息源特征的虚拟信息源分组。这里的分组信息源,已经不是现实物理世界的某个或某几个信息源,它代表了一个情报系列中对应的信息来源,是一个链接列表,作为信息源管理对象,减少信息源变更带来的冲击,且方便管理。

3)在形成情报产品的过程中,加工过程一般按照先去除冗余,后拼接信息,最后整理为系列化的程序开展,确保产品的自明性和可读性。

4)产品提交用户后,设计出一套用户关注度评级表单,请用户针对感兴趣的情报,从连续性和溯源性的视角给予评级,并作为有针对性识别和持续跟踪离散信息,提取专业情报的清单的依据。

图1 离散化信息情报分析流程

四、结语

本文以质量价值流为工具,通过用户需求分析获取情报产品最受关注的要素,并从用户需求要素中推导出离散信息情报工作的质量目标和具体操作要点。针对要点开展离散与传统信息源情报研究的差异性分析,并针对离散信息条件下情报工作的难点问题,结合用户需求,给出了离散化信息情报分析流程和工作建议,为提高离散化情报产品的连续性和可追溯性,提供了参考。

篇(10)

Chandler认为,企业的战略和结构会随着企业生命阶段的不同而不同。伊查克・爱迪思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十个阶段,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常态和病态,运用不同的策略予以应对。周曦曦(2014)分析了企业从初创、成长、成熟、脱变四个不同时期考察分析战略规划模式的选择。目前,鲜有文章研究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将调查所得的数据经过因子分析,提炼出影响企业种子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关键因素,力求为企业有效规避危机或者化“危机”为“转机”提供有效依据。

危机情景的因子分析

(一)种子期的影响因素

种子期的企业是指尚未完全成立或成立不久的企业。这时,投资人很难从经营计划书等资料来评价其投资价值,企业的技术风险也远比其他阶段高(杨青等,2007)。在这一时期,企业的生产工艺尚未定型,产品质量不稳定,销售渠道不通畅,管理水平不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也较差,企业属于易夭折期(彭华涛等,2004)。Xi代表企业的影响因素如下:X1:创业者和团队素质;X2:管理开放性;X3:技术含金量;X4:技术的公司化程度;X5:知识产权拥有度;X6:技术链接的延伸性;X7:技术创造的需求能力;X8:政策环境;X9:人文环境。通过表1可以得出五个满足条件的特征值,其样本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797%。种子期成份得分系数矩阵(表2)给出了由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计算的因子得分,由因子分析可以得出,创业者和团队素质在第一个因子上载荷较大,可将其命名为企业素养;人文环境在第二个因子上载荷较大;技术链接延伸性在第三个因子上载荷较大;管理开放性在第四个因子上载荷较大;技术创造的需求能力在第五个因子上载荷较大。

(二) 导入期的影响因素

企业导入期一般是企业初创的前两年。对于导入期的创业企业,一方面要解决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要将新产品投入市场,以听取用户意见,扩大市场规模(杨青等,2007)。具体因素如下:X1:领导解决问题满意度 X2:团队知识经验完备率;X3:企业管理水平;X4:技术成熟性;X5:技术和产品模仿难度;X6:目标市场增长潜力;X7:竞争优劣程度;X8:企业无形资产价值;X9:协作环境。通过表3可以得出五个满足条件的特征值,其样本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6.155%。由成份得分系数矩阵(表4)可以得出导入期的关键影响因素(见图1)。

(三)成长期的影响因素

对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企业组织渐具规模,盈利逐步增加,产品已基本被市场接受,市场需求的特征和份额也较明确(杨青等,2007)。具体影响因素如下:X1:团队管理有效性;X2:企业研发体系;X3:产品竞争力;X4:市场竞争优势;X5:市场增长潜力;X6:企业财务状况;X7:上市可能性;X8:企业市场业绩;X9:技术和产品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表5可以得出四个满足条件的特征值,其样本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6.380%。由成份得分系数矩阵(表6)可以得出成长期的关键影响因素(由图1可知)。

(四)成熟期的影响因素

在成熟期阶段,企业虽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品甚至开创了名牌,但市场已接近饱和。这时,企业应向集团化和产品多样化方向发展,注重产品的更新换代,并以市场为导向不断研发新产品,防止在竞争中陷入被动局面(胡华夏等,2000)。具体因素如下:X1:企业外部环境;X2:市场竞争;X3:企业组织层次;X4:部门间的责任;X5:企业应变能力;X6:企业自身协调机制;X7:企业创造力;X8: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X9:企业处理相关信息能力。通过表7可以得出四个满足条件的特征值,其样本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6.628%。由成熟期成份得分系数矩阵(表8)可以得出成长期的关键影响因素(由图1可知)。

由四个成份得分系数矩阵表,可以绘出图1。在图1中,植物的根部象征企业发展的种子期(A),只有种子发芽,植物才有生长的可能,可以看出,种子期危机情景的主因子分别为创业者和团队素质(A1)、人文环境(A2)、技术链接延伸性(A3)、管理开放性(A4)、技术创造的需求能力(A5)。植物的枝干象征导入期(B),就如同通过枝干,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叶子和果实提供营养。导入期危机情景的主因子分别为领导解决问题满意度和竞争优劣程度(B1)、企业无形资产价值(B2)、技术成熟性(B3)、目标市场增长潜力(B4)、企业管理水平(B5)。植物的叶脉象征企业成长期(C),只有叶脉能顺利进行光合作用,才可以为果实积蓄养分。成长期危机情景的主因子分别为产品竞争力(C1)、企业财务状况(C2)、上市可能性(C3)、技术和产品持续发展能力(C4)。植物的果实象征成熟期(D),成熟期危机情景的主因子分别为企业应变能力(D1)、部门间责任(D2)、企业外部环境(D3)、企业组织层次(D4)。

企业危机情景的动态性特征分析

当企业出现危机时,管理者只有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顺利度过各阶段的危机情景,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在图2中,笔者详细概括了企业的危机情景的发展趋势。

在企业发展的种子期,A1作为第一主因子,代表了创业者和团队素质,其样本方差贡献率最大,达到了33.711%,这意味着该因子在此发展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A2代表人文环境,其样本方差贡献率达到了21.055%。A2、A3、A4的样本方差贡献率在表1中有清晰的描述,样本方差贡献率越高的因子越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A1容器中的液体最少,所以它从容器中流出的时间最短。相应地,阻止液体外流的措施处置越及时,遗留在容器中的液体就会越多。假设液体代表企业的危机情景,外流的液体越少就表明企业出现的危机越少。A2等危急情景的发生和处置,其原理亦如此。可见,企业一旦出现危机情景,就应该立刻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措施,尽量减少危急情景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当危急情景出现时,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阻止其发生(阻止液体外流),另一方面要及时处理已经显现出的危机(使液体更多地从E1出口排出)。当危机出现时,企业要以V1速度进行运转和反应,进而化解危机。如果液体(危机)以V1的速度从E1出口流出,企业处理危机的效率就越高,残留在企业的危机就越少;反之,如果液体(危机)沿着E2出口残留到企业的导入期,就意味着企业对危机的反应不及时。但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如果企业的危机累积过多,企业都可能面临破产。在成熟期如果E8出口排出的危机过多,就可能有破产的危险。反之,如果E8出口排出的危机较少,企业就会迎来新的生机,就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华夏出版社,2004

2.周曦曦.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战略规划模式探索[J].企业管理.2014(1)

上一篇: 知识产权类档案 下一篇: 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