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的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5 15:33: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煤炭行业的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煤炭行业的发展

篇(1)

一、行业定义及特征

1.定义。政府对煤炭行业的定义是:“主要从事煤田地质勘测、基本建设、生产、设备制造、采购销售以及其他与煤炭相关的科研、教育、检测鉴定等活动的企事业单位。

2.特征。该行业的主要特征为:主要以一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重点建设大型煤炭基地,通过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建设煤炭过剩产能企业创业载体。

3.分类。按行业生命周期分类:它属于成熟阶段。按经济周期的反应分类:属于周期性特征较为强烈的行业。按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煤炭行业属于第二产业。

二、宏观分析

1.指标分析。

(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据显示,2015-201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万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万亿元,增长6%,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但是煤炭行业的发展并不景气。以下是2010--2015年间,原煤的生产总量以及比上年增长的比率。

近年各项工业指标的下降,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基础能源,受到的冲击十分明显,煤炭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比重下降到了64%左右。由此可见,GDP增长是支撑煤炭需求量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

(2)就业率。由于化解产能过剩将会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据中国财经报报道指出,对兼并重组后新企业吸纳分流人员达到30%以上的,以及其他企业吸收化解产能企业分流失业人员且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助。

(3)煤炭消费量。2015-2016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4%,2015年1-5月据统计电力、钢铁、建材、化工四大行业煤炭消费量分别为1.51亿吨、0.55亿吨、0.49亿吨、0.22亿吨,同比增幅分别为-2.9%、-2.7%、-9.8%、8.2%,全国累计商品煤消费量15.58亿吨。

(4)煤炭库存量。截至2015年7月,煤炭企业库存量为1.07吨,同比增加534万吨,增长5.25%,比年初增加2043万吨,全国主要煤炭发运港口的煤炭库存量为3735万吨,同比减少692万吨,下降15.6%。

2.趋势分析。

(1)煤炭行业领先指标。火电增速是动力煤价格变化的领先指标,领先时滞也在1-2个月之间,

(2)煤炭行业同步指标。例如在指标分析中提到的GDP、煤炭消费量和基础建设投资增速等等。

(3)煤炭行业滞后指标。包括煤炭板块指数以及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煤炭板块指数在2016年5月下跌10.7%,而2011到2014年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由26%快速回落至-10%。2015年1月至9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16.5%,创历史新低。

(4)经济周期性特征。宏观经济景气是支撑煤炭行业高景气的基础,煤炭消费受宏观经济调整的影响较大。

3.政策分析。

(1)货币政策。由于国际油价及大宗商品下降及总需求继续回落使得中国经济在未来几个月有陷入通缩的风险,但上半年经济下调也意味着政策继续宽松将显得非常有必要。货币政策的宽松会继续刺激需求的恢复。

(2)财政政策。由于煤炭是典型的下游需求推动能源行业,因此在铁路大力建设,以及随着铁路的大力建设,对煤炭下游行业钢铁、水泥行业的发展将有着直接的刺激作用,将在总体上增加对煤炭的需求与消费。因此,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于煤炭的需求与有效供给两方面都将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为了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女政策,拟对煤矿收取“资源占用费”,遏制煤矿“透支”,这将其也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公司分析。

1.企业简介: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SH:601001)是传统能源行业,在早期的煤炭生产和技术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如今其整体盈利水平每况愈下,前景堪忧,亟待寻找突破口走出行业困境。

2. PEST分析

(1)政策环境。我国能源改革将进一步推进,煤炭企业将进行去产能,兼并重组,有待建立优质大型煤炭集团,电力行业仍将成为用电大户,政府采取措施安置退休人员并推动技术变革。

(2)经济环境。受清洁能源等替代品的威胁,同煤集团近年的盈利水平较差,而且整体经济环境并不景气。

(3)社会环境。效益不稳定导致的员工收入水平较低,对于一些被迫停产的行业,如何安置失业矿工也是一大难题。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4)技术环境。煤矿瓦斯治理有较为明显的改进,通风区采用进口设备,加强监控,但是对煤质的改进仍需提高

3.SWOT分析

(1)优势。同煤集团采煤历史悠久,所以在人才队伍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体系,而且煤储较多。

(2)劣势。融资渠道不畅,缺乏高新技术人才,集团税负也较为严重,而且物流环节在近几年表现出一定的问题。

(3)机遇。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同煤集团成功兼并重组等多家小煤矿,

篇(2)

(一)确立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和实施原则

按照自治区政府《关于自治区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工伤保险实行省级行业统筹管理的通知》(内政办字[2005]335号),2006年全区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全部参加了工伤保险自治区级统筹。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为顺利开展工伤保险各项工作,自治区制定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工伤保险业务管理规程(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规范了业务经办行为,为自治区煤炭行业工伤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平稳运行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构建多层次工伤保险框架体

以维护企业职工权益为宗旨,在不断夯实基础、完善配套制度、规范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工伤保险为主体,职工意外伤害和其他互助形式为补充的多层次工伤保险框架体系,在充分发挥工伤保险主体作用的同时,借助行业和社会的力量,最大程度的保障工伤职工和工亡遗属利益,使这些弱势群体在遭遇不幸后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和较多的经济赔偿。

(四)工伤保险保障范围和待遇水平不断提高

2006年参保人数为10万人,2006-2009年企业政策性破产2.4万人,通过加大工作力度,2013年参保人数为10.48万人;在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工伤保险基金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2013年煤炭行业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6356万元,比2006年的4311万元,增收12045万元,基金规模扩大近4倍。

(五)完成“老工伤”纳入统筹管理工作

从2011年开始,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布置和要求,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稳步开展老工伤实名登记、待遇核定和支付工作。截至2013年,自治区国有重点煤炭企业43949名老工伤人员登记入库纳入了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同时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到中央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政策7667万元。

(六)建设工伤保险信息平台

针对自治区煤炭企业分布于我区各盟市,点多面广、路途远,企业经办工伤业务不方便、待遇赔付速度慢的实际情况,2008年开始建设统一高效的煤炭行业工伤保险系统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2009年11月煤炭行业工伤保险信息系统正式启动运行。目前自治区劳动部门、煤炭社保局与参统煤炭企业之间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网上工伤认定、登记、缴费、审核、支付等功能,起到了方便企业和提高管理水平的效果。

(七)煤炭行业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

工伤保险制度在我区煤炭行业启动并实施9年来,对于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和矿区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参保扩面工作难度大,扩面范围有限。由于各地区工伤保险启动时间不同,造成同一煤炭企业(集团)跨统筹区域参保或选择性参保。二是老工伤纳入基金统筹管理,制度建设仍不完善,对基金支撑和平稳运行影响较大。三是基金支出结构和结余水平不尽合理。四是业务经办专业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当前,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我区煤炭行业工伤保险事业的发展。

二、促进我区煤炭行业工伤保险事业续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1)坚持以维护职工权益为宗旨,努力让工伤保险制度惠及更多的煤炭企业职工,必须不断扩大煤炭企业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覆盖面。工伤保险制度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分散企业用工风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促进工伤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关爱人的生命安全健康为本,维护好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做好工伤保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方面,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将企业劳动合同用工和临时雇佣工作为参保稽核重点,全部纳入煤炭行业工伤保险制度保障范围;二是要将企业跨注册地或行政区域,在异地生产经营的煤炭企业职工采取相对集中方式参加自治区统筹,使工伤保险选择性参保问题得到解决;三是将2006年工伤保险启动以前,已在属地参保的煤炭企业职工转回自治区参保;四是鼓励煤炭企业为职工在参加工伤保险的基础上,积极办理意外伤害险,逐步扩大意外险保障实施范围,研究意外险和工伤保险协调发展的问题,强化意外险和工伤保险的互补性,真正发挥意外伤害补充保险的作用;五是研究全区重点煤炭企业和地方煤矿统筹管理模式,逐步提高这些煤炭企业工伤保险统筹层次,不断扩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工伤保险统筹覆盖面。

篇(3)

任何一个经济行业的发展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机遇,煤炭行业大发展和运作也同样遵循一样的道理。所以,国家应该针对煤炭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和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引导,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来确保煤炭行业的稳定发展。

一、我国煤炭行业目前的形势探究

中国作为世界上资源种类多、使用量大的国家之一,煤炭能源具有储量大、价格低、范围广等特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加剧、科学技术的提高、专业煤炭从业者的加入及新型行业对能源的依赖,煤炭行业在过去的时间中有了明显地发展和进步。通过对我国煤炭行业当前形势的探究,总结出几个有利方面。

1.煤炭行业的创利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从整体上进行总结、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煤炭企业的获利时间大概从21世纪初开始,然后持续到今天,在这个时间段中,我国的煤炭行业的盈利有过持平、缓增,快增等不同的发展趋势。众多的煤炭企业在经过几年的发展、运营之后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现在我国煤炭行业的创利润能力逐渐趋于稳定增长,获利能力较强。

2.料显示,我国的煤炭企业在2009年前后开采的原煤的总产量同比增加了约10%左右,其创造的煤炭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为我国的整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想有序、稳定、持续地发展,就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政府在煤炭企业的发展中,不断地推出相适应的措施和政策,使得我国的煤炭行业有了快速、良好的发展,虽然现在国家政策和措施更新速度与煤炭企业问题的出现频率有一些不协调,但是最后终究会在不断地探究中找到最合适的管理、奖惩方法。

3.我国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得到完善和优化。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国的煤炭行业处在摸索时期,发展目标比较模糊,管理方面比较的松散,这就使得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动力不足。此外,因为一些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不细致、不合理,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水源、大气被污染,妨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些污染严重的地区,人们不得不采取搬迁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生活处在正常状态,我国政府面对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及时出台了相关规定和补偿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4.从事煤炭行业工作人员的酬劳有了增加,工作效率也有了提升。随着物价不断攀升和人们需求的增加,煤炭从业人员的报酬有了新的标准,工资和福利同时有了大幅度提高。以前煤炭企业的从业人员面对的高风险、低收入的现象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煤炭从业者的住房、保险渐渐都会趋于完善,生活质量会有质的改变。

5.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关注,并有了很好的对应措施。煤炭的开采工作一般在地下进行,少则十几米多则几十米,地下的通风和照明都非常有限,加上局限的工作空间,使得其安全难以得到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愈来愈多的科学技术和科学人员投入到煤炭开采设备的研究当中,一些智能的开采设备应运而生,并逐渐投入到具体的开采过程中,加上煤炭工作人员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开采技术,我国的煤炭行业的矿难事件发生率和工作人员死亡率都有了明显的下降。此外,救援技术和救援设备也不断的强化、优化,使得在出现矿难后,能尽快开展全面、可靠地救援,从而将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

二、我国煤炭行业所面临的不利因素

1.我国的煤炭资源储量有限,不足以供应长时间的大量开采。我国地大物博,能源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的多,尤其是煤的储量更是惊人,但随着开采量不断攀开,再多的煤炭资源也会被开采一空。随着社会的发展,煤炭的需求量在快速增加,供求之间呈现了一个反比增长的趋势,不利于长期发展,此外,煤炭的利用还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一些煤炭被随意弃置,或是燃烧不充分,这就使得能源利用率偏低。

2.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环保策略和措施,但是煤炭企业对环境和生态的危害依然存在。煤炭处在地底深处,要想开采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生态环境,由于社会的需求,无法停止能源的开采,也就无法停止对环境的影响。有些污染严重的矿区出现了地面塌陷、水源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还有一些矿区在开采过程中随意存放煤炭,管理不当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浪费,怎样才能将这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成为了目前备受关注的问题。

3.我国的煤炭行业没有明确的价格规定,市场经济表现的比较混乱。煤炭行业随着改革的春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局势比较的明朗,但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比较大,煤炭的价格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统一标准。煤炭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市场价格,而不同的企业在进行煤炭交易时所支付的价款也不一致,这是使得煤炭的整体价格没有可比性和参考性。面对这种状况,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政治策略进行管理、规划、调节,但是收效甚微,煤炭企业之间因竞争也打起了价格战,滋生了市场不良竞争行为。有些区域企业的煤炭价格偏低,使得这些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市场供应积极度也逐渐的下降,或者是囤聚等待涨价,造成了资源的闲置、甚至是浪费。

三、解决煤炭行业问题的策略

1.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大的前提下确保煤炭行业的有序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从实际出发,国家在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时,要从经济体制、市场供求关系、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出发,才能最大力度地保障我国煤炭行业的产业结构和运营模式得到改变和提升。要想从根本上对煤炭行业进行管理和规划,就不能一味地做善意地提示和软弱地管理,要勇于下狠手,按照制定的规则、策略,严格执行,对一些不达标的小型煤矿坚决抵制,根据具体的情况关闭、合并等,绝不手软、姑息。对于一些积极进行改造的煤炭企业,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评估,使这类煤炭企业顺利完成转型,或是帮扶一些有前景,但运转困难的煤炭企业,使其快速的走出困境,为社会创造财富、贡献力量。

2.不断调整煤炭企业的内部改革,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能力。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就要不断地优化自身,让自己从内部到外部都得到提升,煤炭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就要创建出一套符合自身、符合社会的管理体制。逐渐摆脱掉地域、局部供需对企业发展的限制,在企业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将生产线和供应线扩宽、加长,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控制力迅速提高,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活力,提高企业的创效益能力。

四、结语

虽然我国的煤炭行业和煤炭企业在过去的几年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就目前来说煤炭行业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要及时转变思想,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从而促进煤炭行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永红,高良敏,文辉.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03).

[2]陈小毅,周德群.中国煤炭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04).

篇(4)

一、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借鉴国内外煤炭行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域应包括促进煤炭资源回收率、转化率和利用率的提高,煤炭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废弃物排放的减少,矿区及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小循环――煤炭企业

从煤炭的生产开发上就要节能、使用可再循环的原材料、提高资源回收率。在建井设计之初就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考虑矿井在生产期间可能出现大量的废弃物,配套建设洗煤厂、煤矸石热电厂、矿井水处理站、建材厂等。从整体设计规划上,按“输入―过程―输出”进行全过程物质循环利用,由整个生产系统构成工业性的“生态”平衡。

1.集约化生产、提高资源回收率

我国已利用煤炭资源量3469亿吨,其中乡镇小煤矿占用资源达2200多亿吨,而且很多是优质资源,矿井的平均规模只有1万吨/年左右,回采率只有10―15%。小煤矿点多面广,资源占有量大,浪费非常严重。因此,必须从煤炭开发的源头提高资源的回收率,节约煤炭。

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建设高产高效集约化矿井,依据资源条件,合理确定新建矿井规模,重点建设大中型矿井,限制小型矿井,从源头减少煤炭占用量,减少浪费。从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实质性改变小煤炭的生产状况,提升小煤矿的生产能力和回采率,最大限度地开发出已动用的资源。寻求适合我国国情和煤炭资源条件的开采方式,提升煤炭资源的开采范围,制定新的煤炭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制度,限制采用落后生产方式和资源回收率低的矿井生产。

2.清洁开采

清洁开采是立足于煤炭开采的生产过程,通过对采煤方法和工艺、岩层控制以及相关技术、实验研究平台等的开发和建设,改变传统开采工艺造成的生态与环境破坏问题。减少煤矸石排放。改革开拓巷道布置方式,优化采区巷道布置,选择合适的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减少煤矸石的产生。同时,要大力推行井下煤矸石处理技术,从根本上消除煤矸石污染的危害。减轻地表沉陷。根据资源条件和地质情况,采用充填、联合、协调、条带、房柱式开采和离层区注浆等适当的开采方法,控制地表沉陷。减少瓦斯排放。推广高效瓦斯抽放技术,实现综合抽放,提高抽放量和抽放效率。研究低浓度瓦斯的回收、浓缩技术,减少瓦斯直接排放量。减少水资源破坏。开展采矿与排水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加强保水采煤技术的研究与工业性试验,限制和降低煤炭开采过程对水资源的破坏。同时,应采取“清污分流”或“分质分流”等措施,将未被污染的干净地下水用管道排到地面,减少污水的排放量。减少材料消耗。煤炭企业在生产能源的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电力,也要消耗大量的钢材、建工材料、火工材料、油脂及木材等。加之煤矿大多为地下作业,浪费现象时而有之。为此,应在煤炭企业大力推广节能装备、节能工艺与技术,减少生产能源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3.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

瓦斯利用。研究瓦斯地面开发和井下抽放两种方式的适用性与经济性。研究生产适合我国瓦斯地质条件的钻井、压裂和排采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瓦斯发电、瓦斯生产炭黑及瓦斯民用等。研究采煤塌陷土地的土壤特性变异分布规律,塌陷地不同复垦工程方法的复垦土壤重构技术,塌陷地复垦土壤改良技术研究,塌陷区复垦耕地土壤特性的时空变化规律,确定开采塌陷后土地复垦的最佳时机及土壤重构、改良的方法技术,形成适应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开采工艺和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重构技术。煤矸石综合利用,主要领域是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复垦、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及制品及煤矸石制造肥料和提取化工产品,重点应是煤矸石发电和生产建筑材料及制品。矿井水净化。研究矿井水资源化处理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电渗析和反渗透技术,使高矿化度、高硬度矿井水资源化。

4.其他共伴生矿物的综合开发

我国很多煤矿都伴生高岭土(岩)、膨润土、油母页岩、蒙脱石、石膏、硫铁矿、硅藻土、耐火粘土等矿物,加强这些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中循环――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或城市

以煤炭企业为核心,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建设与现有企业配套互补的企业和项目,努力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园区内废物的零排放。并通过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逐步形成产品或废物加工链,谋求工业群落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具体地说,在园区内设计一个产业关联度高、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实现产业链延伸。

1.洁净燃煤

以提高效率、减少污染为宗旨的洁净燃煤技术已成为世界煤炭利用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国际高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推广先进、洁净燃煤技术是提高燃煤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

应用先进发电技术。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和可用率、发电效率、单位煤耗、环保性能、投资和成本等因素,应在全国电力行业大力推广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推广烟气净化技术。应加大力度,推广烟气脱硫技术、烟气除尘技术、烟气脱硝技术和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减少电厂的烟气污染。粉煤灰综合利用,主要领域是粉煤灰制作建筑材料、粉煤灰井下回填和充填矿井塌陷区、粉煤灰筑路和从粉煤灰中提取化工原料。推广循环流化床锅炉。针对我国锅炉煤种供应多变、原煤直接燃烧比例高等特点,用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改造热电联产和小机组。

2.煤炭转化

地面气化。逐步改造和淘汰中小规模和落后的煤气化工艺,发展先进的加压固定床、加压流化床和加压气流床技术。同时,应将大规模高效煤炭气化工艺作为今后的发展和应用方向。地下气化。加强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研究,将气化遗留地煤柱、采用常规方法不宜开采的煤和限制开采的高硫煤为主要方向,以达到回收煤炭资源的目的。多联产技术是煤化工的发展方向。它将多种煤炭转化技术通过优化集成组合在一起,可同时生产各种化学品、液体燃料以及燃气、电、热等洁净二次能源,实现了煤炭价值的梯级利用,使煤炭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得到优化。

(三)大循环――社会

要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变分散治理为集中控制,减少煤炭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污染,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1.使用清洁能源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应发展和使用二次能源和可再生产能源,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推广应用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并形成优质能源优先供应商业和民用的能源供应机制。改变煤炭消费结构,大力推广煤炭洗选加工技术,将大量的原煤直接利用,转变为利用洗煤、型煤、水煤浆等,以提高消费过程中的能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2.清洁贮运

建立封闭贮煤仓,减少露天煤炭堆放量,减少贮煤区的环境污染。建立封闭运煤系统,减少煤炭运输沿线的环境污染。

二、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议采取以下政策

(一) 产业技术政策

要把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煤炭产业政策的核心标准,建立科学的储量管理体系,避免企业为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而破坏了煤炭资源的整体可采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加大推进高产高效、集约化生产政策的力度,加快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建设。加强中小煤矿的管理,强化中小煤矿的技术改造政策,促进煤炭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新建煤炭矿区要规划、设计入手,既规划设计煤炭、洗选、发电、建材等的能源生产主线,也要配套规划设计土地复垦、矿井水利用等的资源开发副线,选择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形成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模式。打破行业、部门的界限,实现煤电、煤化工的有机联合,实行相关产业联营,推动坑口大机组火电、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的发展。延长煤炭产业链,将煤炭转化成电能、气体燃料、液体燃料等洁净能源和化工原料,实现煤炭资源价值的梯级利用,能量转化率。综合开采。鼓励煤炭企业在开采煤炭的同时,对共伴生的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统筹规划,综合开采,加工利用,拓展企业的生产链,减少资源浪费。

(二)技术政策

加强环保手段与洁净煤技术的衔接,推动以煤炭洗选取为源头、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与发电为核心、以加大煤炭转化、优化终端能源结构和控制污染为主要内容的洁净煤技术的发展。制定严格的能效计划,坚决摒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技术,鼓励节能、环保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的开发和使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

加大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再利用技术、工艺、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并强制执行。

(三) 投资政策

篇(5)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在我国的能源产业中,占据主导的无疑是煤炭行业,这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密切相关。如持续发展被广泛认可、普及,煤炭企业都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断探索、实践,推出新模式,谋求新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该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应用措施,具体如下:

一、煤炭行业的概念

所谓煤炭行业是指从事煤田地质勘探、设计、基本建设、生产、设备制造、采购销售以及其他与煤炭相关的科研、教育、检测鉴定等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的统称。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能源需求很大,为此,煤炭行业将在很长时间内作为重点行业,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新模式的探索,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上述概念我们可知,煤炭行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在当前的煤炭行业实践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涉及到了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循环模式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实现循环发展,我们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当前的生态阀值,另一个方面就是地区、全国的资源储量。在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系统的生产循环体系,其中各个要素独立而协同,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生产循环模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清洁生产,还和其他各个部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基地循环模式

在煤炭行业的循环模式中,煤炭能源化工基地的循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利用化工基地,可以聚集诸多的园区,整合、汇聚这些生产群体的力量,利用政府的政策、优惠等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在设定的基地范围内,有政策、制度、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保证,对相关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很强,能够实现集中、循环发展,通过科学的规划,提高生产效率、彼此互助互惠、创造额外收入,减轻污染,减少资源浪费。

3.矿区循环模式

矿区产业循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个循环模式的实现的关键就在于推动产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矿区的工业生产不但投入高、污染大,而且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这和现代产业发展目标不符,需要积极推进转型、改革。

三、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措施

在煤炭行业的探索、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应用的经验,笔者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归纳,具体如下:

1.生产循环模式应用措施

具体来说,涉及到三个层次:其一,引入清洁生产的理念。为了实现循环生产模式,就要引入清洁生产的理论、理念,并将其转化为煤炭企业上下都可以接受的知识、“道理”,这样才能真正将其融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要做好循环生产的规划,积极引入清洁煤炭开采技术,并不断更新工艺、技术,与时俱进。其二,综合开采,避免污染、浪费。在煤炭资源开发中,要依托企业引入的先进装备、技术、工艺,进行资源的综合开发。具体来说,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资源和废弃物,而这些有很多都可以转化为产品,产生新的效益,为此,企业生产部门应该依托新技术、工艺,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体系。在生产过程中,要优选技术,在确保煤炭产业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污染、浪费的情况,真正做到清洁生产、循环发展、生态保护。其三,综合利用。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将煤炭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将产生的诸多“废弃物”综合利用,让其进入新的“生产循环”,创造新的价值,实现矿区环境、生产的和谐,真正做到循环、可持续。

2.基地循环模式应用措施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型的能源化工基地,聚集了了大量的园区、产群体,有大量的石化、冶炼以及相关的服务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十分明显,内部资本流通便利,各个环节的风险大为下降。结合以往的经验来看,在循环模式上主要是选取联系密切的园区实现循环,现在多采取的是煤炭、发电两个行业,将其纳入一个循环体系。将其建立循环,不但可以为电力企业节约成本,还能将工业肥料转化、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产生更多的中间产品,创造额外收入。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因榛地内有大量的制造、服务企业,所以生产要素的供给有保障,为产物、废弃物的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减少了相应的成本,提高了循环效率和质量。

3.矿区循环模式应用措施

具体来说,要采取如下措施:其一,与共生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协调发展。循环发展的一个关键就在于让更多的产品、中间产品、废弃物以“资源”的形式再诸多的单位配置、流动,充分发挥其价值,并且实现生态影响最小化、资源利用充分化,以此来构建循环网络和生态。其二,煤炭企业更新生产观念。煤炭企业是这个行业的核心主体,为了应用矿区循环模式,就需要其制定长期的发展、开发规划,并且积极引入新技术、工艺、设备,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矿区生产方式和生态转型。

四、结语

我国煤炭资源多,但是总能源少,综合利用率低,效能差,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积极应用十分必要。本文对煤炭行业的概念及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模式应用的对策,以期对煤炭周边企业、利益相关者有所帮助,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长龙.探讨对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2).

[2]栗少卿.煤矿循环经济园区低碳化经济分析[J].煤,2013(4).

[3]中国建成首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区[J].电力建设,2009(11).

[4]姚俊义.对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山东煤炭科技,2014(11).

篇(6)

循环经济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基础上,注重低消耗、低废弃和高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资源,实现经济活动向自然生态循环的方向发展,由此建立一种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从而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目标,即:在环境不退化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煤炭工业正处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发展的过渡阶段,在思想意识、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离成熟的循环经济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政府对于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制定激励性的财税政策,以促进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我国煤炭供给能力的必然要求

建国以来,我国煤炭生产能力快速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来,煤炭产量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发展趋势看,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还将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能源的需求也将会不断增长。从目前我国已经探明的化石能源资源储量来看,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较少,煤炭储量占到95%以上,未来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提高我国的能源自给能力意义重大,它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也对我国的能源安全有重要影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煤炭工业在许多方面还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煤炭的有效供给仍面临下列诸多问题:一是人均年消费量迅速增加而人均可采储量比较少;二是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条件较差,开采难度大;三是我国大部分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对较低,煤炭资源的自然禀赋条件对煤炭的长期稳定供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采取措施控制生态脆弱地区的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因此,我国必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增加煤炭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这不仅是促进我国煤炭行业良性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能源长期稳定供给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煤炭行业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大部分与煤共伴生的固体和液体矿物质都是能够利用的矿产资源。例如,煤层气不仅是一种清洁能源,也是用来制取炭黑、甲醛等重要化工产品的原料;黄铁矿是用于生产硫磺和制取硫酸的重要原料,等等。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落后,煤炭企业主要以开采煤炭、销售原煤为主,产品比较单一,生产过程中把与煤共伴生的大量矿产资源当作废弃物直接排放掉,浪费巨大。按照目前我国煤炭的生产量估算,煤矿每年通风排放掉的煤层气大约有一百亿立方米,目前的利用量只占四分之一左右;排放煤矸石和煤泥大约有四亿吨,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的数量约有三分之一;排放矿井水总量大约有五十亿立方米,能被利用的量不到一半。发展循环经济,将与煤共伴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大量减少矿产资源的浪费,而且能够显著地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转变煤炭行业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工业一直按照从资源开发到生产加工、再到废物排放的单向物质流动模式生产,这种传统模式不仅废弃了大量可以再利用的资源,而且使煤炭行业的进一步增长缺乏动力,同时也使一些“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煤炭资源开采完毕之后走向没落。煤炭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从资源开发到煤炭生产,再到资源再生利用,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这种模式不仅使煤炭生产向电力、焦化等下游延伸,而且还能大量减少废物产生。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能以最少的资源和环境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煤碳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转变煤炭行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财税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财税政策与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有效率的配置资源方式,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市场能够对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然而,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着缺陷。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令人满意,因此需要政府干预,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干预的手段有多种,针对发展循环经济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政策支持体系;二是建立技术保障体系;三是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四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政策支持体系中,财税政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引导微观主体经济行为的重要手段。循环经济能够带来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改善,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来说存在着正的外部性,市场机制本身难以引导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足够的投入,因此,通过财税政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财税政策对循环经济公共性的调节

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主要目标,环境和资源在本质上也是公共产品,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特性,这意味着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必然是政府部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财税政策是政府实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市场主体的有限理性和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导致了市场机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失灵,通过税收政策或补贴政策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可以使市场主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和外部收益内部化,从而激励市场主体积极进行环境保护。第二,财税政策也是政府实现资源节约的一项有效举措。财税政策通过影响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自身利益来引导他们的资源开发行为或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第三,财税政策能够引导循环经济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一方面,循环经济的生产技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研发成本比较高而复制成本比较低;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生产技术的研发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技术研发的收益不确定。上述两个方面导致通过市场机制难以使循环经济生产技术的研发者获得正常的收益,财税政策的介入则可以将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因企业研发循环经济技术所带来的成本与风险,同时也能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性激励机制。

(三)财税政策对循环经济外部性的调节

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地引导足够的资源配置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领域。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保护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不能有效地排除其他人在不付费的情况下消费环境改善的成果,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正的正外部性,因此,仅在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下提供环境保护的供给是不足的。环境污染具有负的外部性,排污的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将经济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强加给其他人,因此,市场机制下会导致污染性产品的过量供给。外部性的存在要求政府必须发挥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作用,其中财税政策就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总之,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仅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企业来说,发展循环经济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成本高、收益低,成本和收益的不协调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觉行为是难以见效的;对于消费者而言,循环经济产品的高成本带来的高价格使他们难以承受,消费者往往倾向于购买价格低廉的传统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财税政策,使企业的外部收益内部化,降低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价格。对于那些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通过补贴或减税的形式,弥补因发展循环经济而增加的额外成本,从而增加他们的收益;对于生产污染性产品的企业,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生产成本,进而减少这类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有效的财税政策能够使那些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从而调动起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三、促进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促进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是财政补贴政策。对于投资者来说,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投资大、获利少,有些项目可以盈利,有些项目甚至会亏损,但是由于这样的项目对社会来说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就需要经常性的财政补贴来激励这类项目的投资。结合我国国情,国家对煤炭行业应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主要应包括国有煤矿安全欠账补贴、国有煤矿生产系统配套工程补贴、行业重点科技攻关补贴、关闭破产及由于国家需要而在一定时期内保留下来的部分矿井的非经营性亏损补贴。对上述的这些补贴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根据各自特点分期分批加以解决。二是设立专项资金,为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优惠贷款。发展循环经济对煤炭行业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性产业,该产业需要的投资大、建设周期也较长,因此,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项目提供优惠贷款,以促使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促进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一是调整煤炭资源税。严格来说,我国现行的煤炭资源税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源税,而仅仅是一种级差调节手段。级差性资源税的目的是调节煤炭企业之间的盈利水平,使煤炭企业在比较公平的基础上开展竞争。目前的税制不仅无法充分体现国家保护煤炭资源和提高煤炭开采率的意图,而且不能将煤炭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因而无法遏制煤炭资源被掠夺和浪费的现状。因此,需要对煤炭资源税进行调整,促进煤炭企业综合利用煤炭资源。二是调整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社会性系统工程。为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就要依靠科技进步。对于煤炭企业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的研发投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在税前全额扣除的情况下,各项费用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的部分,应该适当扩大实际发生额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比例,从而鼓励企业不断增加对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三是改排污费为排污税。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将排污费改为排污税,税基以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数量为标准,这一改革有助于激励煤炭企业增加防污设备或改进生产方式,使落后的企业和技术自行淘汰。四是推广采用“消费型”增值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增值税税制都是“生产型”,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这一税制规定抑制了企业投资环保设备的积极性。为促进煤炭企业购置用于除尘、污水处理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环保设备,需要增加对这些设备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的规定。

【参考文献】

[1] 杨中林,汤鹏,毛晓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析[J].中州煤炭,2008(6):36-37.

篇(7)

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煤炭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全行业年煤炭开采量达到近10亿吨。因此,就煤炭行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就浅析一下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分析。

一、影响我国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30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对煤炭的需求。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煤炭行业在整体发展上还处于一个层次低、水平低、效率低的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

1、我国煤炭行业现行状况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煤炭储量总数的33.8%,煤炭可采储量,我国次于美国(25.1%)、俄罗斯(15.9%),居世界第三位(11.6%),达1145亿吨。我国的煤炭行业在过去的50多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煤炭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2、煤炭的供求差距在扩大,出现“煤荒”现象

20世纪80年代,由于小煤窑的发展,我国的煤炭产量增长较快。后因煤矿安全等因素,小煤窑一直处于整顿、关停状态,产量有所减少。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的能源缺口在逐渐拉大,其中,煤炭在2003的可供求量为15.2亿吨,而消费量却达16.5亿吨,供求差达到了1.3亿吨。预计2004年供求差将增加1000万吨,缺口达到1.4亿吨。作为煤炭行业的下游用户,电力、冶金行业的迅速发展,加上国际煤价的上涨,对煤炭需求开始加大;同时,煤电之争、铁路运力矛盾等问题,造成近期煤炭需求量增加,引发“煤荒”现象。

3、煤炭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与其他国家相比,由于我国一些老煤炭企业由于年限长,现场条件差,设备严重老化;小煤矿点多面广,技术设施落后,违章违规操作屡禁不止,事故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产煤国家煤矿事故死亡总数。

4、煤炭开采加重环境压力

煤炭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地下含水层原始径流,采煤区域地下水位下降,造成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水利工程破坏,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因采煤沉陷需要搬迁的村庄越来越多,煤矸石占用土地已超过5万亩,煤炭洗选加工、清洁燃烧和污染排放技术发展缓慢,煤矿抽放的瓦斯85%以上直接排空。

5、煤炭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煤矿办电、煤化工、煤炭液化等战略性工作进展较慢,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还远远不够,大部分煤炭企业至今尚未摆脱单一产业、单一经营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老路。

二、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1、受传统行业限制,发展空间有限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转产经营是所有煤炭企业迟早要面临的问题。相对于其他新兴产业,煤炭行业是一个成熟行业,其成长性受到限制;在“新经济”背景下,煤炭行业的主营业务获利空间面临增长性不足的问题,需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企业要维持再生产就必须拓宽经营领域,培养出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2、煤炭行业市场集中度低,面临着规模效益问题

煤炭行业因本身进入壁垒低、退出障碍高的特点而成为一个分散型行业,即没有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煤炭行业这种市场集中度低的特点,导致了行业内部的过度竞争,企业无法形成规模效益,生产资源浪费较大。

3、煤炭企业的组织分布跨度大,对管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许多煤炭企业的注册地和生产基地相分离,业务组织的分布跨度较大,势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保证业务有序发展,并使企业管理层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需要企业建立健全并完善高效的内部组织管理结构。

4、涉足全新领域,面对新的挑战

从行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看,煤炭业必将逐步实施多元化经营,涉足一些全新领域。由于涉足全新领域面对的是新市场、新环境,煤炭企业应对项目深入调研,以减小项目的投资风险,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多元化经营虽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但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问题,因此,需要企业完善机制,强化管理,尽量避免新领域、多元化经营带来的新的经营风险。

5、加大煤炭运输业的投资力度,解决生产瓶颈问题

从全国范围看,运输是煤炭销售的瓶颈,对煤炭销售形成制约。煤炭企业应加大煤炭运输业的投资力度,在解决生产瓶颈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赢利能力。充分依托资本市场,加大资本运作力度,通过证券市场实施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快速吸收优质资产,提高公司资产质量,将公司塑造成为以煤炭生产加工、物流服务、电力生产等为主业的综合类集团公司。

三、解决影响我国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深化煤炭行业改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煤炭行业出现的问题,几乎都与价格机制以及投融资体制有关。煤炭行业改革已走过了10多年的漫长路程,投资和定价却仍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模式,这已成为问题的核心,也是煤炭行业利益失衡的症结所在。应当说,国家在煤炭资源管理与供应体制上的不合理性是导致“煤荒”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国煤炭行业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从价格到市场准入实行全方位的放开,通过深化改革来彻底解决煤炭行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国是用煤和产煤大国,但在煤炭的利用上,很多还是原始的直接燃烧,煤炭的综合利用、进出口以及整个煤炭能源的战略规划,均应提到议事日程。要由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来统筹安排煤炭发展规划,同时,协调各个能源行业的发展与规划,以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通过兼并收购中小煤矿扩大产能、储备资源,提升主业规模

为改变我国煤炭行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的产业政策应是鼓励大型煤矿集团实施跨行业、跨地区重组,通过收购、兼并,形成特大企业集团。煤炭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占有资源。由于目前大规模的新建矿井很少,因此很多企业都在超能力生产,以缓解市场煤炭紧张的状况。同时,要通过兼并和收购小煤矿的办法,加紧扩张生产能力,为市场竞争储备资源。

3、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煤炭销售收入是煤炭采选类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一些煤炭类上市公司,通过煤炭深加工,提高煤炭的附加值,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这也是煤炭行业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要增加洗精煤的产量,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实施有限多元化战略,延长产业链条

我国煤炭企业跨行业发展起步晚,速度慢,步履维难,大多数煤炭企业仍是单一产业和生产单一产品,而国外大型煤矿一般均采取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同步经营,综合开发的发展路子,企业效益好,竞争力强。因此,要想在能源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煤、电、油以及天然气的混业经营是较好的选择。因此,利用煤炭的资源优势,延长煤炭产业链的战略,已成为煤炭企业的共识。目前,我国煤炭类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煤--电、煤--炼焦--化工等方式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

5、加大煤炭运输业的投资力度,解决生产瓶颈问题

篇(8)

一、耗散结构理论基础

(一)耗散结构的定义

耗散洁构是由比利时物理学家伊利亚・普利高津20世纪60年代末研究提出的理论,它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当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无序的状态转变为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状态。

(二)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要形成耗散结构必须达到四个条件:

1、开放系统。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熵值的变化总是由小变大,系统的状态由有序趋向无序,直到系统熵值最大或无序程度最大的热力学平衡态。

2、远离平衡态。远离平衡态并不是绝对的,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孤立系统从某种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发展是系统自我演替的过程,最终达到最无序的平衡态;而当系统处于衡态(离平衡状态不远的区域),尽管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不断的与系统内部进行交换,其发展趋势也要回到平衡态的。因此,只要使开放系统超出平衡态或衡态的线性区域,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就可以形成耗散结构。

3、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了耗散结构内部动力学机制,在临界点处,由于非线性机制的放大功能把微涨落作用为巨涨落,热力学分支达到非稳定状态,在控制参数越过交界点时,非线性机制对涨落产生调控,使系统稳定到新的耗散结构分支上。

4、涨落作用。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而在通常情况下,多个子系统的统计平均效应可以观测的变量,但系统在任一时刻的实际观测量都在平均值附近轻微波动,有些许误差,这些偏差就叫涨落,涨落是不确定的、随机的、杂乱的。

二、基于耗散结构的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探讨

(一)煤炭行业循环经济产业是一个开放系统

煤炭行业循环经济产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依赖于整个大系统环境。煤炭的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以及分解者企业相互作用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煤炭循环经济产业的稳定运行,必须建立健全生产资源能源输入系统,以及生产的煤炭产品的输出系统。

(二)煤炭行业循环经济产业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

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是构成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部环境、市场机制、法规政策等诸多因素在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响应国家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煤炭生产必须调整原有的生产工艺,从而改变原来的产业链。由此看来,煤炭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各环节、各企业间的关系并非静止不动的,是发展变化的,是不平衡的。因此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

(三)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具有非线性的特征

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组建模式是“煤炭资源―煤产品―再生资源”,其中存在多个非线性表现形式。在产业链中存在着采购设备、生产煤产品、物资循环再生、系统信息管理等非线性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新的价值增值。

(四)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存在涨落

煤炭循环经济发展存在涨落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等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资源总量、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等因素对于循环经济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随时都可能成为发生涨落的力量。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在一段时间内煤炭行业循环经济产业是稳定的,但是这种微涨落现象在系统中从未终止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具有耗散结构特性的,满足耗散结构形成所必需的条件。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耗散结构理论具有可行性的。

三、耗散结构理论对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

(一)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具有开放性思维模式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在系统发展的过程中,组织外部环境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能量、物质、信息在系统内部间不断的交换,涨落形成突变,通过系统内非线性动力学形成平衡、有序的耗散结构。

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管理者要具有开放性的思维模式,要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创新技术,注重研发技术、原料循环再生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能量的阶梯利用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保持技术、人员的开放。再次,通过企业间、企业内的合作,实现要素和资源配置的最佳结合,推动区域规模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实行对内开放,加强内部各个子系统、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增强内部动力。

(二)实施非平衡发展战略推动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

长久以来,在大多数人们的脑中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平衡总是好的,一旦破坏了平衡,原有的规律会崩溃;原有的秩序会混乱。也就是说,不平衡就会引起混乱,所以人们想方设法的保持固有的平衡。然而,实际上,这种看似表面上的平衡往往使煤炭循环经济陷入泥潭中,停滞不前。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摆脱这种平衡状态进入远离平衡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耗散结构。因此,就要打破这种僵化的单一生产模式,引入循环经济,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改变生产工艺,引入技术人才,开启煤炭行业新局面。

(三)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组织系统

在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间的各要素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机制的作用,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才是多种形式,多种结果的过程,不是单一的线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基本上是单一的开采活动,忽视了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忽视了资源社会的循环发展。因此发展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必须要强化企业内部各要素职能的协同,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从多维视角来看待煤炭行业的循环发展,注重各个产业的联系,实现多元全方位发展。

(四)涨落推动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一个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不会孤立、对称的存在的,它们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平衡系统发生微小波动。在平衡状态和衡状态,系统的排干扰能力特别大,会导致涨落造成的偏离不断减弱直到消失,而系统仍保持常态不是稳定。然而,在非平衡的非线性区,各种微涨落会不断被放大,从而使系统达到非平衡性、演化并跨越到一个崭新的有序平衡态。如果把这种涨落机制运用到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中,应在煤炭开采、运输等过程中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制造一些涨落,利用涨落对实现耗散结构的“触发”和“激化”的作用,使系统产生突变,促使煤炭循环经济跃迁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有序状态,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

四、结论

普利高津的耗散理论是对一般系统论的重大发展,并且对于任何动态系统的转型发展都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在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我们要把握循环经济“耗散结构”的客观规律,创造发展条件;努力实施非平衡战略,发展煤炭行业的新的制高点;强化形成非线性思维模式,推动煤炭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多元化发展;利用涨落的思想,切实推动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旗.矿区社会经济系统的非平衡态及其耗散结构模式研究[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2] 周秋蓉.对耗散结构理论的思考[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06).

篇(9)

 

鉴于世界性的能源紧缺状况和煤炭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探讨煤炭行业特别是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特殊意义。。

一、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我国几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家认为,可持续发展一词比较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是指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解为:在法制的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下,运用科学的手段,尽可能合理、有限、科学、节约、环保地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使其对社会和环境的负效应降到最低程度,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约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一)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煤炭行业生产的对象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的煤炭资源,它在地球上的赋存量是有限的。据估计,按目前消费水平,煤炭最多够用300年左右。根据2002年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煤炭基础储量3340.88亿吨,资源量6860.62亿吨,居世界第一;开采储量达2040亿吨,居世界第二,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均占有量就仅有145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因此说煤炭资源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严重的制约着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煤炭资源浪费严重

中国经济时报曾在报道中指出,我国煤炭开采浪费惊人,采1吨扔2吨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我国的煤炭回采率只有30%,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煤炭在我国能源产业和消费结构中占70%左右,是我国首屈一指的战略性能源。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还是相对贫乏。 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煤炭资源浪费却是惊人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原局长张宝明曾痛心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我国从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煤炭资源就浪费了280亿吨。” 据了解,目前全国拥有各类煤矿2.8万座,其中国有大型煤矿2000多座,产量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65%,矿井回采率(开采出来的煤量和可采储量之比)平均只有45%左右;产量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35%的乡镇和个体小型煤矿2.6万座,这些煤矿的回采率平均只有15%-20%。

(三)污染严重

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我国因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面积达40万公顷,平均每开采万吨煤地表塌陷达0.2公顷。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矿井水、洗煤水和矸石淋溶水等未经完善净化就被直接排放,对周围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煤炭开采过程中所释放的矿井瓦斯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是CO2 的21倍,使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之一。 此外, 矸石能自燃释放出的大量SO2 、CO2 、CO等有毒气体,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统计我国目前国有煤矿共有矸石山1500余座,其中长期自燃矸石山389座,严重污染了矿区和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影响着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 据国家环保局统计,目前中国SO2污染产生的酸雨危害面积已达到国土总面积的30%,全国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城市地区已占全国面积的70.6%,我国已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国有煤炭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大有存在,职工素质普遍偏低,有相当一部分职工根本就是文盲,而且人才总量少,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极其匮乏。而目前我国国有煤炭企业的经营者又都基本上是由主管部门任命的,这些任命的经营管理人员也大多出自煤炭行业,对煤炭的开采技术流程较为熟悉但缺少管理经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总体来说国有煤炭企业对人才的管理还基本处于“人事出纳”式的管理状态,人力资源的竞争机制不健全,人员招聘与市场机制不适应。

三、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煤炭企业要想长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结构升级,对原煤进行深加工。煤炭的产业链很多很长,如煤-电-高能载体产业链,煤-焦(气)-化产业链,煤-油-化产业链,煤-路-港-航产业链。可以做成:以煤炭产业为龙头,形成以煤为主,电力、焦炭化工、建材建筑、机电修造、商贸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建成“煤-电-材"高耗能产业链”;“煤-焦-化”高附加值产业链;“资源-产品-废物利用”的环保型循环经济链,实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二)推进资源回收利用

在做大做强煤炭主干产业的同时,还可以围绕煤炭来生产各种配套产品和服务,如锚杆、重介质粉、浮选剂、油脂、胶带、大量消耗性产品以及机电修配、机械加工等行业。同时对整个生产和生活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及垃圾进行科学回收利用,兴办废物和垃圾资源利用的工厂,真正实现“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真正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积极探索发展接续产业

接续产业是煤炭企业的二次创业。依靠市场机制推进老企业技术更新、振兴和发展新兴的电子、制药、畜牧、粮食深加工、绿色食品开发等接续产业。同时,要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研究政策,统筹谋划,加快实施铁、刚才和煤气发电、矿渣水泥、煤矸石发电和发展绿色农业等循环经济项目。

(四)制定合理的人才聘用办法

企业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今后经济的发展必将对煤炭等重要资源有一个很高的要求,因此“拉长资源产业链条”、提高煤炭附加值、吸引优秀人才、发展技术创新应是煤炭企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点。当前应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加快采矿设备更新改造,增加原煤入洗率,实现采矿的现代化。变卖原煤为卖精煤,提高产品附加值,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有效货运量,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 强化生态环境与安全建设

要坚持持续性煤炭开采就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煤炭行业要大力倡导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建立生态小区,绿化矿区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要坚持“安全大于天”的思想,在安全上要加大投入,减少矿井事故发生率。此外,还需进一步整顿矿业秩序,坚决取缔非法的小矿,为大型矿山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总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因此煤炭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上面的几点内容外,还要不断的在科技的创新、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企业文化的创建等各个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水平,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宋洋洋. 浅谈国有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 66.

篇(10)

21世纪以来,煤炭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以及煤炭行业的发展历史等原因,目前煤炭行业的发展并不平衡,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致使大型矿难事故时有发生。在影响煤炭工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才问题是关键因素。我国煤炭行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满足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建立一整套合理的规章制度、法规、政策,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中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开创煤炭行业人才工作新局面的要求,也是促进煤炭行业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发展、保障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才源不断、流不尽,人才在源流上始终可满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和人才资源的管理及使用的科学性。人才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的要求,是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是以人才为根本内容的国际竞争和科技、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1]煤炭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建立一支为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科技人才队伍。

二、煤炭行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受煤炭行业特点及历史因素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煤炭行业出现人才危机,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行业发展趋势的好转,人才问题有所改观,但人才断档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才短缺。由于煤矿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待遇低,各类大中专院校学生及其它高层次人才一般不愿在煤矿工作,致使煤矿企业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才短缺。以河南省为例,目前煤矿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约700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4%;具有大专学历的约2.3万人, 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6;具有高中、中专及技校文化程度的有近1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2%;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31 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2%。[2]在各类煤矿企业一线生产中,真正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采煤、机电、地质、测量、通风、安全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学历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相对较少。[3]煤炭企业人才断流,不利于人才队伍的新陈代谢和梯队建设,加剧了煤炭企业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的不合理性,而且造成了人才队伍的不稳定[4]。

(2)煤炭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日见萎缩,人才培养数量减少。各煤炭院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普遍地对传统的地矿类专业进行了调整、改造、拓宽和转向,由原来单纯为煤炭行业服务改为社会通用的宽口径专业。原煤炭院校地矿类专业的逐年萎缩,使煤炭行业专门人才成为无源之水。据对原煤炭高校的不完全统计,1999~2002年共有毕业生37931人,到煤炭行业就业的只有3538人,占9.3%,其中地矿类专业毕业生1454人,到煤炭行业就业的768人,除了到各级煤炭机关和事业单位就职的,到煤矿一线工作的屈指可数。

(3)煤炭企业一线职工队伍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井下职工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甚至文盲、半文盲的占多数,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较差。

(4)地方国有煤矿人才情况总体上与国有重点煤矿差距较大。某矿务局2004年全局产量182万吨,有职工7000人,工程技术人员只占职工的1.5%,全局从1999年后就没有进过大中专毕业生。实际情况是有些乡镇煤矿只有1~2名中专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

科技人才的缺乏和整体素质的有待提高,影响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矿再招不到大学生将面临“灭顶之灾”!这是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说的话。就在煤炭行业近来得到长足发展的时候,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强化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强煤。全面加强对煤炭行业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培训教育工作,为最终实现人才强煤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煤炭行业科技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煤炭行业科技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领域的具体体现,对煤炭行业这一特殊行业来说更具有时代特征,是指导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煤炭行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从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政策、煤炭行业人员工资待遇、企业用人机制、教育机构教育改革等多方面做起。

(1)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是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基础。煤炭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煤炭行业服务的,所以首先要明确煤炭行业的发展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研究单位和大型煤炭企业编制了《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总结分析煤炭工业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煤炭工业的发展方针、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国务院通过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提出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发展格局,可见煤炭行业在一定时间内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不会改变,这为人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提高煤炭行业相关机构的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煤炭行业人才短缺问题已给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带来重大影响,人才需求矛盾的显现和逐步加剧,给煤炭企业敲响了警钟。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煤炭企业要给予高度重视,增强人才问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要切实把人才规划纳入到企业整体发展规则中,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各煤炭企业应根据各自实际,研究制订缓解当前人才短缺的应急措施和保证人才长远需求的长效措施。要以超前的、战略的眼光,制订本单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提高职工素质的规划措施。从现在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几年的努力,这种困难局面将会得到转变,务必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短视行为和临时思想,切不可效益好了就抓,效益不好就放在一边,因为人才可持续培养需要一个过程[4]。

(3)实施煤炭行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教育工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全面推进煤炭行业相关专业人才素质教育,必须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煤炭行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要求[5]。推进素质教育工程是煤炭行业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4)积极推进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政策改革,为人才发展提供保障和政治基础。煤炭行业的人才队伍是煤炭工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煤炭行业的人才培养,从政策上加以倾斜,给予支持,促进煤炭系统人才队伍的开发、培养、发展和壮大,为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比如在教育制度中设立政府专项经费,对采矿、矿建通风安全、地质测量等煤炭行业特有专业学生减免学费,同时加大奖学金发放力度;在招生政策上,给报考煤炭行业特有专业的考生更大的加分优惠;在分配上实行国家包保的特殊政策; 对愿意到企业和边远地区煤炭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实行国家补助工资和发放安家费等措施;对在煤矿一线工作的煤炭行业特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发放政府专项津贴;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炭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人才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依赖专门人才的外在补充,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不断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6]。

(5)提高煤炭行业人才待遇,这是煤炭行业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伤亡人数居高不下,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煤炭行业人才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必须提高他们的待遇。物质利益是煤矿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必要手段。近几年,煤炭价格上升,经济效益普遍好转,因此煤矿企业要从工资、奖励、住房等多方面,通过一系列优厚的待遇驱动,为煤炭行业留住人才,为实现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6)大力实施企业用人机制改革,按市场规律配置人力资源。为了留住人才,要建立优秀科技人员奖励机制,对在煤炭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制度。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的同时,增设相当数量、较有力度的岗位津贴。要改善环境和条件,搞活系统内人才,吸引系统外人才。通过高校招聘、社会引进、企业内部选拔和培养等多种方式吸收培养人才[6]。

(7)推进教育机构教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教育体制。大中专院校是培养煤炭行业科技人才的主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煤炭行业院校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采矿工程专业,由于对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和拓宽, 对专业课学时大量缩减、实习情况达不到要求等因素,致使毕业生培养质量下降,很难达到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5]的要求,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另外,煤炭行业发展中遇到一些新问题,比如开采深度逐年增加的深井开采问题、煤与瓦斯共采问题,许多问题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没有体现,煤炭院校在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设置上不能满足煤炭行业目前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煤炭行业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需要调整,以适应目前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单凭正规的普通高校教育很难解决目前煤炭行业人才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煤炭行业人才采用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紧缺人才班教育、安培中心、集团培训等多种教育模式,多渠道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

四、结论

煤炭工业的发展,急需我们正视煤炭行业人才问题,加大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实现煤炭工业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7],切实加强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因此,要建立一整套合理的规章制度、法规、政策,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中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开创煤炭行业人才工作新局面,促进煤炭行业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发展,保障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万忠.树立人才可持续发展观[J].中国人才,2005,10.

[2]孔留安,张文勇,李武.河南省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状况透析[J].煤炭科学技术,2006,34(1):16-22.

[3]刘法根谢康兴.从河南省看煤炭行业人才需求[J].中国煤炭,2005,31(7).

[4]中国煤炭教育协会课题组.煤炭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对策研究报告[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3):1-6.

上一篇: 节水农业的灌溉方式 下一篇: 装修的风格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