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的理解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5 15:33: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字教育的理解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字教育的理解

篇(1)

数字化实验技术(又称手持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实验技术手段,由于其可以借助众多类型的传感器(如温度、压强、电导率等)进行实时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将实验结果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将数字化实验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1]选修模块第3章第2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的第1课时《弱电解质的电离》一节中,“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是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之一。传统的教学注重对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学生往往感觉内容较难理解且较为枯燥。本研究应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探究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获得直观、动态的数据,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进而自主完成该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教学片段及评析

“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片段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基于数字化实验技术设置多个实验探究活动,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建构相关知识体系。

1.温度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实验一:(1)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及pH传感器(含电极)、温度传感器。打开计算机

(2)用蒸馏水淋洗pH传感器电极,并用滤纸吸干附着在电极上的水。向100ml烧杯中加入约0.1mol・L的醋酸溶液20ml。

(3)将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电极放入烧杯中,使玻璃环完全浸入液面以下。待pH和温度传感器稳定后,系统将自动显示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和温度。

(4)打开磁力搅拌器,开启加热功能,记录随着温度的升高,每隔3摄氏度,溶液的pH变化。

实验数据:

图1 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随温度的变化

问题探究:(1)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随温度的变化呈现怎样的趋势?

(2)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问题解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醋酸溶液的pH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减小的趋势,其酸性增强。醋酸的电离平衡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促进了醋酸的电离,由此可知醋酸的电离过程为吸热过程。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由个体到一般得出温度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

评析:通过数字化实验技术将温度对醋酸pH的影响,直观、动态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紧接着通过两个问题探究,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中自然得出温度对醋酸电离的影响,进而拓展到一般弱电解质。过程之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锻炼学生图像分析及解释说理能力等。

2.浓度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实验二:(1)向250ml烧杯中用酸式滴定管加入约0.1mol・的醋酸溶液10ml,将pH传感器电极放入烧杯中,使玻璃环完全浸入液面以下。待pH传感器稳定后,系统将自动显示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

(2)打开“组合图线”,添加“t-pH”图线,向烧杯中迅速加入90ml蒸馏水,系统将自动记录混合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3)用酸式滴定管移取0.1mol・L的醋酸溶液10.00ml,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线。向100ml烧杯中加入上述稀释后的醋酸溶液20ml,测定pH值。

实验数据:

图2 0.1mol・L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释过程pH随时间的变化

表1 相关溶液的pH数据

问题探究:

(1)0.1mol・L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pH呈现怎样的趋势?

(2)结合表1数据分析浓度对醋酸电离平衡的影响。

问题解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0.1mol・L的醋酸溶液随着蒸馏水的不断加入,其pH越来越大,酸性变弱。通过盐酸和醋酸溶液稀释10倍其pH的变化异同可以知道,若醋酸的电离平衡不发生移动,则0.01mol・L的醋酸的pH应为3.86,而事实是3.28,pH的变化相比盐酸较小,可以推出在此过程中醋酸的电离被促进了。

总结提升:推而广之,弱电解质的浓度越小,其电离程度越大。

评析:浓度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理论分析学生很难接受的是:为什么浓度越小,醋酸的pH越大,酸性减弱,其电离程度却是增大的。本研究中通过数字化实验技术实时得出图像和客观数据,引导学生通过盐酸和醋酸稀释过程中pH数据的分析,让学生逐步构建浓度对醋酸电离平衡的影响,从而有效突破该难点。

3.同离子效应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实验三:取上述0.1mol・L的醋酸溶液20ml,按实验二操作测定其pH值;再向其中加入约1g的醋酸铵固体,充分搅拌后,按实验二操作测定其pH值。

实验数据:

表2 相关溶液的pH数据

问题探究:已知醋酸铵固体在水溶液中为中性,结合表中数据分析醋酸铵的加入对醋酸电离平衡的影响?

问题解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由于醋酸铵溶液显中性,排除了自身pH对醋酸溶液pH的影响,由此可以推出应该是醋酸根的引入,使得溶液中醋酸根离子的浓度增大,从而抑制醋酸的电离平衡,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引起pH的升高。

总结提升:同离子效应抑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评析:此处巧妙引入醋酸铵这种在水溶液中显中性的物质,测其加入前后醋酸溶液的pH,讨论其加入对醋酸电离平衡的影响。学生结合醋酸铵的特点及实验数据,很容易从化学平衡原理的角度分析其对弱电解质电离的影响。

二、教学小结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76-03

教具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器材。《机加工实训》和《钳工实训》是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实训课程。装配钳工的拆装实训课程需要一些实用的教具。机加工实训的过程通常是用车床、铣床等机械加工零件。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把两个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当结合,即《机加工实训》课程中加工的零件用来制作教具,用于装配《钳工实训》课程中拆装项目的零件测绘和装配调试等教学内容,也可用于冲压模具设计课程中冲裁力的检验。这样实现了在真实生产环境进行实训教学,同时,实训课程中材料也得到更多的有效利用。为此,我们在这方面尝试制作了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希望在《机加工实训》课程中加工的零件制作成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该压力机又可用于钳工实训教学和冲压模具设计的课程教学中。

一、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的制作

在《机加工实训》课程中,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车床、铣床、钻床等机床的结构和基本操作方法,能够根据零件图纸的加工要求编制加工工艺。为了达到实操的技能,实现《机加工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求学生在机加工实训期间制作了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因为实训课程的重点在于机加工,所以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的结构设计部分由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完成,数字显示装置也是由教师提前准备制作好,机械加工需要的钢材材料和加工工具也提前准备充分。实训期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机械加工部分,并按设计要求将加工的零件安装完整,并调试合格即可成功制作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学生制作的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的结构如图1所示。

在制作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过程中,学生主要加工了机架、工作台、垫板、手轮等部件,这些都是在校内的现代制造中心机加工实训室加工的。指导教师主要采取边讲边练、现场教学、任务驱动等授课方式,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掌握了不同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了零件加工工艺,学会使用多种不同量具,能够较熟练选择夹具和刀具。这样学生加工的零件不仅仅是单个的零件,而是可以用各个零件装配成的一个完整的机械,学生在整个实训学习中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责任心。他们很清楚自己加工的零件有特定的用途,所以在整个加工制作过程中非常细心和认真。学生制作的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实物如图2所示。

二、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在模具专业《钳工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把模具安装到压力机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装配工作,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安装模具。模具安装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生产安全、模具寿命和劳动效率。学生在学习安装模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基本要求:①凸模和凹模应该互相对准,间隙要均匀;②凸模和凹模的压力中心要重合;③有适当的闭合高度;④安装要紧固可靠,模具在冲压过程中无任何松动;⑤冲裁结束后能够顺利卸料、顶出制件。冲压模的调整工作是模具制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模具装配好以后,需要通过试生产对制品的质量和模具的性能进行检测。我们在实训过程中,应分析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对冲压模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维修,以期望获得合格的制品。我们制作的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就可以用来试生产以及检验模具的装配质量、检验模具的维修效果。模具装配好以后就要进行试生产,教师需引导学生检测制品的质量和模具制造与安装的性能。首先检查冲裁件的外观质量,包括冲裁件的断面质量、表面毛刺、翘曲等情况。根据上述外观质量检查的结果,一是查看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值及模具刃口,再根据间隙值分析冲裁件断面质量、表面毛刺、翘曲对冲裁件外观质量的影响;二是检查凸、凹模的表面加工质量,主要是凹模刃口的侧表面加工质量,因为它直接影响冲裁件的外观质量;三是检测冲裁件的尺寸是否符合图纸规定的要求。如果冲裁件的检测尺寸与图纸规定的要求不相符,分析如下几种可能:①模具刃口尺寸在制造时就已经超出误差;②由于模具的定位装置不可靠,在冲裁过程中,毛坯发生了窜动,引起冲裁件尺寸的变化;③冲裁后产生回弹,造成冲裁件尺寸超出误差;④压边力过小。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冲裁件尺寸不符,就要引导学生结合模具的结构、定位装置的可靠性、压边力大小以及凸、凹模刃口尺寸等来分析判断。

三、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中,冲裁力的计算是一个重点内容。冲裁力是指冲裁过程中的最大剪切抗力,计算冲裁力是为了合理选择压力机和设计模具,避免因超载而损坏压力机。在讲授“压力中心确定”及“冲裁力计算”这节内容时,应该让学生掌握冲裁模压力中心的确定方法和降低冲裁力的方法。如果压力中心不在模柄直线上,压力机滑块和上模将发生歪斜;凸凹模之间的间隙不均匀,滑块就要承受偏心载荷。这将导致滑块导轨和模具不正常的磨损,模具刃口就会迅速变钝,模具寿命降低甚至损坏,严重时会因为凸凹模间隙不均导致产品产生很大毛刺。几何形状对称的冲裁件,压力中心位于其图形轮廓的几何中心;几何形状不对称的冲裁件,其压力中心的确定采用解析法和图解法。授课时我们以《机加工实训》课中自制冲裁模的冲裁力计算为工作任务,同时还要计算卸料力、推件力和顶件力,并通过我们前面自己制作的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进行检验。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将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的制作丰富了我们实训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加工的零件,由学生自己动手装配为成品,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产过程中的责任心,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压力机模型装配上模具后,可以模拟冲裁的整个工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模具的结构、模具装配、模具调整等方面的内容,深化巩固了理论课的知识。装配后的压力机的机械结构与实物基本相同,可以作为模具拆装实训课程的教具、机械基础课程的零件测绘内容等,使得实训材料及加工的零件进一步发挥了作用。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自主开发实物教具,既锻炼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又能结合自己学校的实训课程开设情况,开发实用的教具,能够做到物尽其用。在实训课程中开发制作的成果还可用来支撑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也得到有效锻炼,而不再停留在靠复制和改造前面已有的产品零件来完成任务的水平。在加工制作的过程当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压力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模具的结构和安装过程,能够将以前仅是在理论课中学习的知识加以升华和领悟。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次压力机的制作仅仅是我们模具专业实训教学的一次尝试,效果比较理想。在以后的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中我们将更多地制作与专业课相关的实物教具,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学水平,更好地教育学生,服务学院,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柏青.高职院校实物教具自主开发及应用的探索[J].职教研究,2009,(6):40-42.

篇(3)

我国理工科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其教育模式的“唯专业论”很普遍,艺术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校园文化生态单薄,教育理念中的“工具化”特征明显。可喜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教育观念的更新,近十几年来,理工科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得到了普遍提高,而且一些理工科高校为了能进一步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水平,还成立了艺术专业,让艺术专业教育带动和提升艺术素质教育,使艺术素质教育具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在艺术教育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教育“功利性”的引诱。艺术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生源多、收费高,能迎合办学主体的功利性追求。如果是这种缘于经济利益驱动而掀起的艺术教育浪潮,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办学盲目、特色模糊、竞争力缺乏等弊病。虽然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大都为艺术素质教育的延伸产物,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欲望相对较弱。但分析其客观现状,办学仍存在盲目趋近艺术专业院校办学模式的“硬伤”,如果再有硬件设施不配套、管理方式不兼容、师资队伍构成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就会使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受挫。同时,也削弱了艺术素质教育。因此,分析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一般很难跳出专业艺术高校的办学“窠臼”,其办学目标不明确,学科建设相对传统,缺乏有实战意义的艺术实践。尤其在音乐、美术和表演类专业中十分突出,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大都与专业艺术院校雷同,唯恐不够“专业”,这种“拿来主义”的办学惰性是有悖于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的特殊性的。

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有其自身的优势。艺术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研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知识,参加不同学科的学术活动,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渗透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技色彩。所以,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应发挥这一优势,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砥砺下,培养全面的素质,激发多方面的创造力,成为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举、文理兼容、一专多能的“通才型”艺术人才。

艺术教育是一种倡导教育艺术化、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创造力、反对标准整齐划一的教育。①艺术教育所强调的是百花竞秀,突出个性和特色的教育。而理工科高校的艺术学科就能“近水楼台”地与其他专业进行学科交融,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从而创立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特色性艺术学科”。比如,与管理专业结合,培养艺术管理人才;与计算机专业结合,培养动漫设计、视觉传达、音乐制作人才;与土木专业结合,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与机械专业结合,培养工业设计人才;与经济、法律专业结合,培养艺术市场经纪人;与心理学专业结合,培养音乐治疗师等,或许就能成为一个新的特色艺术专业领域中的“领军者”。这便是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如果离开了这个优势办专业,与专业艺术高校比拼“纯艺术”专业,那就是“舍近求远”。为此,艺术专业必须更好地融入理工科大学的教育格局中,正所谓理工搭台,艺术唱戏。借理工科大学的优势,创艺术专业教育的特色。这样不仅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而且理工科高校的艺术学科借理工之势也具有了与一流专业艺术院校进行艺术交流和学术对话的资格和特色优势。

二、艺术专业教育不能等同于艺术素质教育

艺术素质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虽同属艺术教育范畴,但两者具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艺术素质教育不仅是一般性艺术知识、艺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开放性的艺术审美、艺术情感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普及教育,在培养对象和教学内容上强调的是“面”,是美育;而艺术专业教育是培养艺术的专门人才,侧重培养艺术专业技能,是关系到艺术专业学生的择业方向和生存技能的问题,强调的是“点”,属于智育。

有些理工科高校把艺术素质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办了艺术专业就不必再花大力气进行艺术素质教育了。此种做法,笔者认为弊大于利。因为,艺术专业教育的工作重心是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化教育,是培养艺术家或职业艺术工作者。如果理工科高校只重视艺术专业教育,而忽视了艺术素质教育,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使艺术的受益者仅仅是少数的艺术专业学生,而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只能在艺术的大门外徘徊、观望。如此一来,就背离了理工科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这是一种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特色。

三、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

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应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应该相互渗透、彼此支撑,共同打造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特色。其一,艺术专业教育是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制高点”,是提升艺术素质教育水平的核心力量。艺术专业师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投身于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使艺术素质教育能够获得稳定的艺术能量。

其二,艺术专业除了向全校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艺术素质课以外,还要组织各种艺术社团和艺术活动,将艺术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艺术专业教师与不同学科的学生一起探讨艺术规律,交流艺术心得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们的艺术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也提升了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艺术教学的能力。

其三,艺术专业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广泛地活跃在学校的各种艺术社团中,并在其中担当艺术骨干,发挥指导和引领校园艺术活动的作用。这种氛围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自我整合、更高的效率以及客观的自我评价,并使刺激、检测和评估新的认知成为了核心。②因此,艺术专业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文艺活动的艺术实践中更直接地检验自己的艺术水平,查找不足,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其四,艺术专业的各类艺术成果展示,如画展、艺术设计作品展览、音乐会等都能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最直接地触摸到鲜活的艺术,学生们在观赏与聆听中激发想象、提升审美、陶冶情操……这便是艺术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一种直接延伸。

总之,在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中,不仅提升了艺术专业在理工科高校开办的专业价值,而且艺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与各类艺术活动也为艺术专业的师生提供了更广阔、更丰富的艺术实践平台,从而达到了共赢的效果。

四、建立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队的重要性

由于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不是以“纯艺术”为主,不能直接为学校提供纯艺术的作品或演出,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艺术专业的专业优势,吸引优秀的艺术专业师生真正融入到理工科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大局之中,学校就必须搭建一个纯艺术的高端平台,将全校的“艺术精英”汇聚到一起,在这个平台上所展示的是学校最精华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节目。这个平台就是在高校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艺术团队。它如同一个“艺术特区”,持续地释放出巨大的艺术能量,辐射到整个校园。艺术团的人员构成应以优秀的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特长生为骨干,并吸收有文艺专长的在校各类专业学生共同组成,聘请高水平的艺术专业教师担任艺术指导。艺术团应是服务于学校和广大师生,把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作为首要任务,不断传播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并代表学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交流和艺术赛事。它是学校的艺术形象使者和大学文化的传播者。艺术专业教师可以在这里指导优秀的艺术学生,共同研究更高境界的艺术奥秘;艺术专业学生可以将这里作为艺术实践的基地,为将来从事艺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艺术特长生有了释放艺术激情的舞台,全校师生有了心灵休憩的“艺术氧吧”。

五、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金字塔结构”

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目的除了具有艺术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外,还要兼顾非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所以,理应被赋予更多的教育内涵和使命担当。笔者是一位在理工科高校任教多年的艺术专业教师,不仅担任艺术专业教学,而且长期从事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尤其在大学生艺术团担任艺术指导10余年。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中,根据理工科高校的办学特点,归纳总结出一套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金字塔结构”模式:

“金字塔结构”共分为塔基、塔腰与塔顶三个等级。

塔基:艺术普及教育,是针对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主要为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精英教育提供各类艺术实践的平台和各种艺术传播的途径。包含以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和综合艺术五大序列为主的艺术审美教育课程体系的课堂教学,供不同基础、不同兴趣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开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讲座和艺术培训班;各类大学生艺术协会、沙龙、兴趣小组,以及广泛开展的艺术审美体验活动等。艺术普及教育是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其特点就在于最大限度地为理工科专业学生普及艺术,满足不同艺术层次的学生对艺术的需求,让每位大学生都能体验到艺术的美和快乐,从而实现艺术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塔腰:艺术专业教育,是以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为特色的理工科特色艺术专业教育。艺术专业教育具有多重任务,除了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标志的艺术专业教育以外,还要担当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不仅为大学生艺术团(艺术精英教育)输送艺术尖子生,提供不同艺术类别的艺术指导,还要为艺术普及教育提供各类艺术选修课,举办各类艺术讲座和组织艺术培训班等。艺术专业教育处在“金字塔”的塔腰,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艺术精英教育的“人才库”,是艺术普及教育的“正规军”。

塔顶:艺术精英教育,是以“纯艺术”为特色的艺术实践教育。主要为艺术专业教育提供高端的专业艺术实践平台,为艺术普及教育提供高品质的艺术作品,即校级大学生艺术团。它集中了学校中最优秀的艺术教师和艺术学生。根据理工科高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艺术团可下设合唱、舞蹈、器乐、戏剧、书画、工艺等艺术分团队,创作出学校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排演出学校最精彩的艺术节目,定期举办艺术作品展览、音乐会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示学校的大学文化以及丰厚的艺术教育成果,不断向“塔腰”“塔基”辐射出艺术的能量,是高雅艺术传播的主阵地。

通过塔基、塔腰与塔顶三个层面的彼此协作,相互影响,理工科高校必然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艺术教育模式,引领着理工科高校的校园文化步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结语

艺术与科学本来就是人类文明的两股伟大洪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发展的两个支点。艺术是以丰富的形象和情感来表达人类的美好心愿与精神追求;科学是以深邃的思想和探索的精神来研究宇宙的永恒秩序,以及人在其中的定位。艺术绝不是科学的附庸或补充,而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和获得身心幸福的源泉。英国科学家赫胥黎曾经说过:如果这个世界只有科学而没有艺术,那么人性就已经丧失了!因此,大学绝不能将艺术当成是游离于人本的一种附加技艺,或等同于吹拉弹唱、艺文谐趣、雕虫小技之传授,而应作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一环,将艺术传播的真善美作为做人的根基,③把艺术教育的存在意义真正作为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必要条件和构筑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相对薄弱的理工科大学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艺术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理工科大学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让理工科大学插上艺术的翅膀,让理工科的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对科技人才与艺术人才的全面培养。笔者认为,在艺术与科学的相互激荡、融会贯通的过程中,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既能产生如达・芬奇一样的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大师,也能产生如爱因斯坦一般的具有艺术修养的科学大师。到那时,“钱学森之问”便会迎刃而解了。

(注:本文为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建设研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注释:

①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7.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 理解 自信

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敢于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不轻易言败;而缺乏自信心的人,容易沮丧、灰心,在困难面前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甚至逃避。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自信心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自信心应成为每位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数学的学科特点而言,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不再为难以理解的新知识而苦恼?

当一个学生觉得新的知识很难理解,特别是当他看到别人都已经能够灵活运用了,自己却还没明白“是什么”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此以往,渐渐地对此学科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学好此学科的自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做的是恢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运用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课的教学具有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感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的。”教学的理论和实际昭示: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那么,在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其参与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延伸旧知识,渗入新知识

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技能的形成过程,都是循序渐进的,一个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大部分是其在基础的积累和对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的把握上形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是教师的最高技巧所在。”

从知识形成的体系来说,所有的新知识都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人的成长过程也是如此。

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善于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引用”旧知识,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

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使他们在课堂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比如:在讲解锐角、直角与钝角大小比较时,教师先出示一个自己用卡纸做好的能转动的角,再发给每生一个,这是同学们喜欢的玩具。把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做出锐角的形状,第二组做出直角的形状,第三组做出钝角的形状,让每组派一个代表带着做好的角上台比一比哪个角的开口大。这样很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了三个角的大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小主人,有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完成后,教师再归纳总结,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事实证明,只要一提这些旧知识,学生就一触即发,然后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就会觉得惊奇。这兴奋、惊奇,足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参与兴趣。

二、探索新知识,培养参与勇气

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自我展示的欲望和受别人重视的心理,如果这种心理能够得到满足,对学生来说就会形成良性的循环;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机会,二是自身知识的问题),就会变得缺乏自信,失去或者转变自己对此的兴趣,课堂上变现为:只要老师一提问,就像霜打的茄子――无精打采,生怕老师点到自己,或者是做一些搞怪、另类的事情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要解决孩子的这种缺乏自信的心理,就要培养其勇于试一试的勇气。

作为教师必须创设一个宽松的气氛,使学生无所顾忌、大胆参与。不要打击学生的表现欲望,特别是当其变现得错误的时候,应当多鼓励、引导,不可用简单粗暴的语言来伤害学生。

要想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能大胆参与,教师首先要以自身的勇敢精神熏陶和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参与勇气。如教师在讲授小数点的移动变化时可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放松。喜马拉雅山脉海拔8848米,有一天小数点到喜马拉雅山去游玩,走着走着累了,便在山上睡着了。等它醒来时,发现山变矮了,变成了884.8米。让学生发挥想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让那些平时缺乏自信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十倍。孩子们轻松掌握了新知识,不会再为学新知识而畏惧,从此敢于探索、乐于学新知。

篇(5)

自适应课程创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教师需要分析自适应课程如何才能在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中起作用。因此,设计专门用于支持自适应系统开发和评估的方法及工具对于教师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一些国外研究者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课程的生命周期螺旋开发模型。在这一模型中,首先,教师(或教育内容设计者)使用创作工具开发课程,并将其加载到课程交付系统中;然后,将课程交付给学生,并搜集学生与系统(日志文件)的交互;接下来,教师借助数据挖掘工具检查日志文件,检测课程可能失败的地方或弱点,并提出改进课程的建议;最后,教师按照这些建议,利用创作工具对课程进行相应的修改,并再次在交付系统中加载课程。

用上述方法,教师可以改进每个周期的课程。然而,方法虽然可行,但对于非专业用户来说,使用数据挖掘工具分析交互数据并解释结果可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帮助教师和课程设计者掌握分析数据的方法。本文将展示一些海外案例,介绍如何采用关键节点法、使用决策树来协助开发AEH课程。

使用关键节点法发现学习者的自适应问题

AEHS的学生模型属性或维度与不同的AEH系统,甚至同一系统的不同课程都是不同的,它们包括先前的知识、语言、年龄和学习风格等,且学生模型的维度就是学生的特征。学生可以在自适应课程中遵循不同的活动路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活动路径中了解学生选择的某些路径是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以及这些路径是否与学生的特征相关。因此,在自适应规则中寻找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在用户与AEHS的交互中寻找不良适应的潜在症状。通过这些症状就能够检测到相关的自适应问题,而发现这些症状的方法则是数据挖掘技术(Web挖掘)。

关键节点法就是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决策树)寻找潜在的症状,以表明系统中存在适应不良。该方法利用可读输出的C4.5算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清理阶段。选择活动类型为实际活动或测试的记录,所有条目必须包含每个活动成功或失败的指标。

②应用C4.5算法,具体参数如下:

属性,学生模型的维度和活动变量的名称。

分类变量,成功变量指标。此指标表示学生是否通过了一个给定的实际活动或测试。该变量有Yes和No两个值,Yes表示学生成绩高于教师指定的最低要求,否则其值为No。

③u估结果。生成决策树,该树包含每个属性的节点。换句话说,该树由与学生基本特征维度相关的节点组成,并且节点与活动变量的名称相关。树的叶子是分类变量的值也即成功指标。然后根据指标找出症状:选择成功指标的值为No的叶子,这些叶子表示学生在给定的某个活动中失败;分析从先前选择的叶子到树根的每个路径。对于每个路径,需要两个步骤:①在路径中查找具有活动名称的节点并存储。自适应问题应该与此活动密切相关。②在路径中找到学生基本特征的值。

关键节点法的两个应用案例

下面为海外研究中关键节点法应用的两个案例。这两个案例使用了Simulog和Weka两个工具。Simulog用于生成日志文件,Weka用于分析这些数据。Simulog是能够模拟几个学生基本特征的日志文件工具,其中包含不良适应症状。Weka提供学习算法的实现,如分类技术、关联规则和聚类。此外,Weka包含的各种工具可用于预处理数据和数据可视化。在下面的案例中,日志文件是由一门有关交通规则的记录良好的课程生成的。

第一个案例的数据是来自240个模拟学生的互动,第二个案例的数据是来自480名学生。

TANGOW教育系统中日志文件的条目由以下几个属性组成:户名、基本特征、活动、完成、等级、访问次数、行动、活动类型、合成时间、成功。如下表所示。

用户名为s100的学生的条目示例为:

“s100,年轻,西班牙语,新手,S_Ag_Exer,0.0,0.0,1,初次访问,实践活动,否”

“s100,年轻,西班牙语,新手,S_Ag_Exer,0.0,0.0,1,离开原子活动,实践活动,否”

第一个条目显示,具有“西班牙语,新手,年轻”基本特征的学生s100参加了“交通警察标志练习”活动(S_Ag_Exer),完成0.0,等级0.0,是这次活动的第一次访问。第二个条目表明,学生离开这个活动,没有完成活动(完成=0.0),并且在练习中得分不足,为此,成功设定为否。

案例一:

研究者首先对Simulog生成的240名学生的数据进行研究。交互数据包含的不良适应的症状为70%具有“西班牙语、新手、年轻”基本特征的学生在“交通警察标志练习”活动中失败。

接着,根据关键节点法分析数据。第一步(清理阶段)是清理数据。它包括清除日志文件中不同于“LEAVE-ATOMIC”和“P”的活动,最后记录集包含960条。第二步(应用C4.5算法)是生成决策树(如下页图1)。最后一步(评估结果)是找到节点活动和学生基本特征,具体描述为:在树中,只有一个叶子的值为No。这个叶子有77%的良好分类的例子,节点活动的值是“S_Ag_Exer”,学生基本特征是“年轻”“新手”“西班牙语”。

决策树表明很多学习西班牙语版本的课程,具有新手经验且年轻的学生在S_Ag_Exer活动中多次失败,但需注意的是,该树的良好分类例子的百分比很高。这一结果是由于当学生与不良适应症状无关时,可变等级中缺乏随机效应,因而学生总是能完成这一活动。

案例二:

研究者首先对480名学生的数据进行研究,由Simulog生成了两个不良适应的症状,并在可变等级中增加了随机效应。因此,在该案例中有两个噪音来源,它们分别是症状的数量和随机效应。这些症状有60%具有“西班牙语、新手、年轻”基本特征的学生未能通过S_Ag_Exer(交通警察标志练习)活动,60%具有“英语、新手、年轻”基本特征的学生不能通过S_Circ_Exer(循环标志练习)活动。

本案例中,关键节点法的第一步与案例一相同,都要实现清理数据(清理阶段)。第二个步是应用决策树算法处理清理阶段最后产生的1920个记录(如图2)。最后一步得到以下结果:

①在树中找到值为No的两个叶子。两个活动与两个叶子相关,因此可以找到两个可能很强的不良适应症状。

②第一个叶子的No与节点“活动=S_Ag_Exer”相关,学生的基本特征是变量“经验=新手”“年龄=年轻”和“语言=西班牙语”。

③第二个叶子的No与节点“活动=S_Circ_Exer”有关,学生的基本特征是变量“经验=新手”“语言=英语”和“年龄=年轻”。

z测到两个不良适应的症状,由于两个为No的叶子的良好分类例子的百分比(超过70%)相当高,因此,学习西班牙语课程和英语课程的新手经验的年轻学生分别在S_Ag_Exe、S_Circ_Exer活动中都有很多困难。

篇(6)

          在先进性教育征求意见环节中,为抓住找准粮食局领导班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我们通过召开2个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信50余封,公布热线电话、设置意见箱,走访和个别座谈等形式,向机关全体、老干部、基层干部职工、社会粮食经营企业、种粮户及有关部门广泛征求了意见和建议,经过认真梳理,现汇总如下:

        一、意见:

         1、粮食局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务实、拼搏创新的好班子。能够担当粮食系统工作的重任,促进了我市粮改工作的顺利进行,但在粮改细节上要认真研究。

         2、与干部职工交心谈心不够。工作上见面多,思想上见面少,需进一步加强与干部职工的思想交流。

         3、 学习不够。应进一步处理好工学矛盾,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

         4、组织活动不够。应进一步妥善安排日常事务,多组织团体活动,增强机关活力和凝聚力。

         5、搞好购销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经营分配机制,促进企业发展。

         6、附营企业改制应进一步加快步伐。

       二、建议: 

          1、搞好市场监控与指导,协调社会粮食经营企业,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搞活全市粮食流通。

          2、继续搞活购销企业经营,建立信息收集,系统,加强业务指导,为企业经营服务。加强对外协调,帮助企业协调银行贷款,统一协调有关部门工作,经常研究解决企业改革中的难点、主要问题,全面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

           3、 完善购销企业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及分配机制,为基层企业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服务。定期开展专项审计,清查工作,查找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及时整改完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4、做好粮食企业改革的后续工作,实现改革的平稳过渡;给困难企业制定优惠政策,指导开展多种经营,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增加职工收入。

          5、附营企业应加快改革,降低改革成本,积极征求企业意见,创造条件,成熟一个改制一个,积极稳妥运作。

          6、  班子领导要多深入基层,准确把握各时期、各阶段的工作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 科学决策,抢抓机遇,促进发展。

         7、利用各种形式活跃机关文化生活,多找职工谈心,倾听职工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机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8、设立老干部活动室,经常与老干部保持联系,多组织老干部、老党员开展党性教育活动。

       

篇(7)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156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influence by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applied in permanent colostomy patients on postoperative early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68 patients receiving permanent colostomy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ostoperative therapy and nursing,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Postoperative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and self-care abil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3-month nursing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higher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 (ESCA) scores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research group had better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ll P

【Key words】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Colostomy;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低位直肠肿瘤患者在实施根治术后, 由于全部直肠以及部分结肠被切除, 需要进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虽然该术式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但由于患者的排泄方式以及功能均受到严重的破坏, 势必影响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状况[1]。同时, 术后长期佩戴结肠造口袋对于患者的自护能力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患者克服自身心理及生理障碍, 还要掌握科学合理的自我管理技术, 以最大限度地缓解造口术后不适感, 改善术后生活质量[2]。因此, 如何增强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 促进患者早期实现家庭与社会的全面回归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本院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患者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 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现将研究内容与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5年9月期间本院接受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治疗患者68例, 均符合临床直肠癌诊断标准, 且无其他器官转移, 均在本院胃肠外科第1次实施永久性结肠造口术, 排除合并精神神经疾病、语言及认知能障碍、其他身体伤残或严重疾病(如脑卒中、脏器功能衰竭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且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4例。研究组男21例, 女13例, 年龄32~82岁, 平均年龄(56.79±8.41)岁;文化程度:7例小学, 18例中学, 4例中专, 5例大专及以上。对照组男25例, 女9例, 年龄34~77岁, 平均年龄(57.02±6.67)岁;文化程度:9例小学, 16例中学, 2例中专, 7例大专及以上。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参照《外科护理学》[3]中大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执行。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 患者在入院初期确定将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时, 即由科室护士长、护理骨干若干组成的自我管理教育小组, 小组成员均经过系统的专科护理知识培训, 实施全程规范化造口护理管理。教育前均对患者的健康知识状况、自护能力与健康教育需求进行评估, 制定科学的自我管理教育方案, 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法如下。

1. 2. 1 住院阶段

1. 2. 1. 1 术前自我管理教育 ①入院确定造口手术时: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 评估其心理状态, 并针对性予以帮助、安慰、支持及鼓励等心理干预,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②术前3 d:向患者及其家属展示造口袋及其造口护理附属产品, 并介绍其名称、性能、用法、安全性及价格等。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配合口头讲解, 结合术后造口的目的、功能、部位及护理等相关知识, 以提高患者对造口术的正确认识。③术前第2天:讲解标准的造口护理流程(ARC流程)宣教, 术后造口的护理问题, 使其初步掌握造口袋的使用及日常健康知识, 落实更换造口袋物品准备。④术前1 d:讲解心理因素与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关系, 介绍常见心理问题、症状、危害及其干预方式, 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掌握心理调试方法, 开展术前定位。⑤术日:手术当天让患者及其家属观察或触摸患者的结肠造口, 并鼓励患者主动表述其内心感受, 针对性予以心理疏导和安慰。

1. 2. 1. 2 术后自我管理教育 根据科室的造口手术平均住院时间制定造口护理宣教及造口用品更换制度, 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4~5次的护理宣教。①术后第1~2天:仔细观察并评估患者结肠造口部位以及周围皮肤情况, 鼓励患者主动触摸造口。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标准的ARC造口护理流程(佩戴-揭除-检查), 使用造口袋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更换造口袋时, 应以温水或温盐水清洗造口周围皮肤, 柔软纸巾抹干, 适当涂抹皮肤保护粉、3M液体敷料, 以保护局部皮肤。②术后3~4 d: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造口袋清洁与粘贴方法、造口周围皮肤情况观察与评价(有无粘胶残留、红肿、破溃等)、掌握术后衣着及饮食注意事项, 并针对性予以心理干预, 使其逐渐参与更换造口袋。③术后5~6 d:强化造口袋使用技巧与注意事项指导, 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细致的心理护理, 并鼓励患者家属主动帮助患者, 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讨论并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方案, 如造口袋更换、造口及周围皮肤并发症观察及预防、日常饮食、活动、心理调节以及自我保健等方案。④术后7 d直至出院: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标准的ARC流程, 独立完成造口袋的更换, 护理人员判断其自护能力, 评估其对造口的认识, 同时以书面和口头形式对患者做好细致的出院指导, 告知出院后造口门诊定期复诊, 做好电话回访等后续工作。

1. 2. 2 院外康复期阶段 患者出院后1周, 1、1.5、2、3个月各1次专科护理门诊复诊、电话回访、微信或邮件访视等, 了解患者的造口护理能力、术后排便习惯及能力重建情况等, 详细记录和分析患者的情况, 并耐心解答其自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指导其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定期组织患者参与每个月1次的造口人阳光之家健康知识讲座和造口联谊会等, 增强其对疾病自我监测、并发症预防、情绪调节、活动以及饮食等方面的健康知识, 使其不断巩固和更新相应的知识,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 参照ESCA量表[4]评价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主要包括自我护理技能、认识、概念及健康知识水平四个方面, 得分越高则表示自我护理能力越好。参照Kingsley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评价量表[5]进行评价, 分为社会适应能力(0~30分)、负性情绪(0~20分)及正性情绪(0~30)分三方面, 总分0~80分, 得分越高表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干预前后ESCA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ES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均得以显著性提高, 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2. 2 两组干预前后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均获得显著提高, 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由于对造口处于陌生、恐惧状态, 几十年的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心理往往难以接受和适应, 严重影响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传统对于结肠造口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主要集中于造口围手术期护理, 但临床实践表明, 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护能力与临床护士护理具有相当甚至更重要的作用[6], 本院胃肠外科实施阶段式目标健康教育和围手术期护理, 住院期间增加造口袋更换次数有利于患者及家属掌握造口自我护理技能。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结肠造口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4]。心理社会适应是维持结肠造口术患者术后康复、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的关键, 也是患者主动接受、调整和掌控术后生理状况、维持最佳身心状态的重要历程。因此, 完善护理健康教育指导,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接受和适应有造口的生活, 促进患者回归家庭、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持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是一种计划性、针对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健康教育过程, 能够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从而增强患者的自护能力。文献研究认为, 通过将自我管理理念纳入健康教育中, 并将教育由手术前、手术后阶段延伸至出院后康复期阶段, 通过阶段性、循序渐进性和计划性的健康教育, 能够增强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与自我管理能力, 激发和强化其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主动接受和执行康复治疗与训练, 实现“知”、“信”、“行”水平的提高, 进而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5]。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在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后, 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评分(负性情绪、正性情绪、社会适应能力)、ESCA评分(自我护理技能、认识、概念及健康知识水平)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显著改善(P

综上所述, 在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中开展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有利于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改善其社会心理适应能力, 促进术后康复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细平. 延续护理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8):471-473.

[2] 程芳, 许勤, 戴晓冬, 等. 内行患者计划的实施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的影响.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2):45-47.

[3] 李乐之, 路潜. 外科护理学.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463-477.

[4] 皋文君, 袁长蓉. 中文版造口患者适应量表的信效度测评.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8):811-813.

篇(8)

1引言

汉代焦赣在《易林小畜之无妄》写道:“道里夷易,安全无恙。”众所周知,“安全重于泰山”。安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是提高全国公民安全意识的需要。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与发展,布鲁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体系被不断修订,数字布鲁姆应运而生。将安全教育科普信息化是新时期科普工作的指引方向,不仅体现在科普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渠道的新变化,还是科普理念和模式的一次洗礼。而当今社会形势下,人身安全遭遇损害甚至消亡的例子不断涌现,因此基于数字布鲁姆加强安全教育的科普力度势在必行。

2概念及内涵

2.1数字布鲁姆

布鲁姆(Bloom)在1956年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了6个层次,在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工作有极大的指导作用。L.W.安德森(Anderson)等人在2001年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1]。美国教育专家MichaelFisher在2009年首次提出了“数字布鲁姆”。国内学者祝智庭教授团队在2011年研究并构建了中国版数字布鲁姆,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可视化可视化,为国内教育领域工作者和所有学习者提供一些技术支持[2]。数字布鲁姆的提出,不仅为教师和学生选择数字化工具提出了依据,更为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式。从数字布鲁姆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仍然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分成6个层次,但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其能力内涵更为丰富,这6个层次赋予信息化时代新的关键行为和可能进行的学习活动及其使用的软件,分别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建”。数字布鲁姆不仅仅只包含用来实现教育目标的信息技术工具,还包括数字时代关键行为与动作,以及使这些行为与动作产生的教学活动。中国版“数字布鲁姆”体现的核心思想是让学习者选择利用适合自己的数字化工具来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数字布鲁姆作为一种理念出现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来说就是教师没有掌握数字布鲁姆的概念与特点,但其理解并运用这一理念: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促使学习者实现教育目标,贯穿教学始终[3]。以这个角度出发,数字布鲁姆就是一种理念,数字布鲁姆的教学活动即意味着用到了信息技术工具来实现学生的六个层次教育目标的教学活动。直至今天,多样化的数字化布鲁姆样式和数字化学习模式层出不穷,关于其内涵阐释亦不断涌现,这一创新思维模式仍备受学界关注。本文认为,数字布鲁姆是一种学习支持方式:为实现数字布鲁姆目标,不同目标层次选择运用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发生目标层次对应的数字化关键行为,进行数字化学习活动。

2.2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指采用一种和缓的说服、诱导的方式,授人以改造、改善和控制危险的手段和指明通往安全稳定境界的途径[4]。通过安全教育,可以达到控制、预防、排除及避免意外伤害事件,以维护身体生命安全的目的;达到提高警觉心态,以确保生活的安全,及工作的顺利的目的;达到由个人身体、生命,与生活之安全,进而达到团体活动、社会运作、国家生存之安全的目的。因此,安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公民安全意识的需要。本文认为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技能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第一,安全知识指在遇到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安全隐患的预防措施等情况时,为了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到最低,以文字、图片、漫画和视频等形式存在的关于事实、信息的描述。安全知识教育旨在使人学会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要从事的活动和面临的形势,用安全的观点解释和处理自己遇到的新问题。第二,安全技能指为保障安全而实践预防危险、应急措施、事故处理等一系列活动的系统实践知识,并激励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践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使其掌握在触及人身安全的环境下能正确并安全地做出反应,以期保障人身安全。安全技能教育旨在使人学会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和理解已发生的活动和面临的形势,用安全的行动处理自己遇到的状况。第三,安全思想指人对待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的理解、认识及态度,要求人们正确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恒的理念,了解各种安全知识技能的优缺点,扬长避短,进而促进人们重构原有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做到积极预防、冷静应对。安全思想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为安全筑起一道思想防线,从根本上控制和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3基于数字布鲁姆的安全教育科普路径

根据数字布鲁姆内涵,可以将其结构分为目标、行为、工具这3个层面来认知,目标层面分别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建6个层次;行为层面具体体现在为了达到6个层次的目标使用具有信息化时代典型特征的行为;工具层面主要表现为可以用来实现6个层次目标的数字工具[5]。将数字布鲁姆作为一种学习支持方式,映射到安全教育的科普过程中,可以为安全教育的科普过程提供新思路。根据安全教育的特点,其科普过程的活动不是所有都必须到达6个层次的目标,当然也并非所有的科普内容都需使用数字布鲁姆才可以达到科普目标,有些科普内容只需通过一部分数字化的方式来达成目标,因此只需按照科普对象对科普内容的不同目标层次需求,设置相应的学习行为,开展与科普目标层次相对应的科普活动。安全教育是一项理论化、系统化的工程,不同内容的安全教育科普需要采用不同的数字布鲁姆目标层次的行为和工具来实现。安全技能教育通过应用、理解、识记层面的行为和工具来科普,而安全知识教育则需要通过6个层次具体行为和工具的不断提高,才可以达到安全知识这方面的目标。安全思想是在整个科普过程逐渐内隐形成的,因此,安全教育贯穿整个科普过程。

3.1安全技能教育

安全技能教育是安全教育的关键一环,实现安全技能教育的科普需要数字布鲁姆的识记、理解、应用层次的行为与工具,并使科普对象对安全技能的掌握能达到识记、理解、应用的层次。基于数字布鲁姆的安全技能教育科普目标需达到3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1)识记层次是布鲁姆能力目标分类中最底层的能力目标,要求科普对象通过简单的学习能回忆并区分所学技能即可习得相关技能。如:红灯停绿灯行;工具安全用前查,用后存放要规范,切忌使用不合格;岗前穿戴防护品,损坏失效勿使用,切忌违规错使用等;2)理解层次要求科普对象能理解不同形式呈现的安全技能及其涉及的原理、规定、步骤等内容,科普对象只有理解安全技能的要求、步骤及规定,才能掌握安全技能。如:火灾逃生的四要点(用湿毛巾捂住鼻子,防烟熏;避开火势,果断迅速逃离火场;有效地寻找逃生的出路;趴在地上等待救援)中为什么不用干毛巾?为何要趴在地上救援而不是站着?等;3)应用层次要求科普对象利用已有模式进行操作或实践,安全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与实践才能达到应用层次,做到习得技能。如:地震应急演练,只有通过演练才能确保在地震来临时,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等。安全技能教育的科普路径的关键行为有:认出、描述、找到、指出、列出要点、添加书签、搜索、百度一下;阐述、总结、推断、分类、解释、举例、高级搜索、发表博客日志、批注、注释;实施、实行、使用、执行、运行、玩游戏、操作、上传、分享。科普对象利用百度等检索方式,检索所需习得的安全技能的相关内容,运用高亮或是添加书签,保存当前的页面,加以记忆与区分,从而获得技能;科普对象通过总结、分类与安全技能相关的知识,学习后再通过博客等网络平台来表达自己对所需习得技能的见解,举例表述解释其在不同情景中的运用,进一步牢固掌握技能;科普对象通过具体的技能操作、演练以及实践,在新浪博客上传安全技能实践相关的信息,与其他对象操作与实践过程的心得与体会,能进一步促进安全技能的习得。安全技能教育的科普路径应用的技术工具有:安全教育平台、IE浏览器、火狐浏览器、MSoffice、QQ日志、微信收藏夹、优酷、土豆、腾讯QQ、新浪博客等。

3.2安全知识教育

相较于安全技能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在范围与层次结构方面更加繁杂。安全知识教育在安全教育的系统科普过程既起到基础作用,又发挥关键作用。在安全知识教育中,科普对象不仅要通过识记、理解和应用来掌握安全知识,还要通过分析、评价和创建来发展、扩充安全知识的内涵。基于数字布鲁姆的安全知识教育科普目标需达到6个层次,前3个层次与安全技能教育相同,就不再赘述。1)分析层次要求科普对象把科普材料或相关分割成几个小部分,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每一部分与已掌握知识的联系。如: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安全知识的优势?不同内容的安全知识应该以何种方式呈现给哪些大众?等;2)评价层次要求科普对象以既定的关于安全的准则和标准做出判断。如:学生对校园消防通道的设施配备是否完善做出评价等;3)创建层次要求科普对象利用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将各种要素整合创建成果,或者对已有的知识或技能进行重新架构产生新的认知结构。如:将乱丢未灭的烟头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可能引发火灾的安全事故案例)等。安全知识教育的科普路径的关键行为有:对比、组织、找出要点、建构、整合、建立超链接、绘制思维导图;假设、批判、检验、判断、评论、发表、合作、建立网络关系、反馈;设计、建构、制作、发明、创作、编动画、发表博客、发表视频、视频编辑、发表作品。科普对象对比以各种形式呈现的安全知识,找出其特征,确定应用范围,整合后内化;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知识检索,并能进行评论、批判等行为;通过设计、制作、发表等行为使信息化工具丰富安全知识网络资源库,进一步为安全教育科普过程服务支持。安全知识教育的科普路径应用的技术工具有:安全教育平台、XMind、幕布、腾讯QQ、微信、新浪博客、新浪微博等。

3.3安全思想教育

篇(9)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慧臣(1982―),男,河南永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知识可视化与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

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享受着信息化带来的实惠时,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迈开了大步伐。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教育中,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幼儿自主、合作、创造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拓宽幼儿的视野,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1]数字化学习资源给幼儿带来趣味、快捷和方便的同时,也给幼儿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针对性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问题。

一、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学前教育,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断丰富,如何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引起人们的关注。反思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能够为优化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提供参考。

(一)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断丰富

在1996年―2000年,音像教材、投影和教育电视成为儿童学习重要资源。课堂教学使用幼儿音像教材为幼儿教学提供了可视可听、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料。投影教材作为在幼儿园应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表现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幼儿电视教材作为用电视传递信息的教材形式,可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及创造能力。对于教育电视的效果,王淑君(1998)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它使幼儿在对社会行为的观察学习过程中与榜样模式发生共鸣,自身行为也不自觉地与榜样行为相接近。[2]

20世纪末以来,电脑成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载体,幼儿计算机辅助教学出现。例如,南海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坚持以计算机为认知工具,开展“讲故事、认事物、做游戏、玩电脑”“四结合”的教改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期间,美国1999年的《儿童媒体与新千年》报告指出儿童花在计算机上的时间与在校上课时间基本持平。

2005年后,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主题网站成为幼儿数字化学习的重要资源。幼儿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推动师幼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发展。其中,上海学前教育网作为汇集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信息的资源库和集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的资源库,通过共建共享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学前教育信息化。

2007年后,互动学习软件和教育游戏等教育软件应用到学前教育中,尤是其数学、英语等学科类教学软件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另外,电脑游戏与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有机整合,可以给幼儿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快乐。英国某教育机构的研究人员曾对700多名幼儿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电脑游戏能够显著地帮助幼儿提高逻辑思维技巧,开发潜在的智力。

2010年后,随着人机交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郁晓华(2011)认为多触控虚拟学具相比于实体学具,在感知维度、扩展重用、状态保存方面都更具竞争优势,将打开技术支持下新型幼儿动手操作学习的新局面。[3]另外,平板电脑、电子书包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流行,但在实践中却由于存在误区可能会对幼儿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形式上更加多样(从投影、录音、音像教材和电视拓展到网络平台、教学软件、教育游戏和虚拟学具等)、共享更加方便(投影、录音、音像教材和电视等共享性差些,而网络平台、教学软件、教育游戏等则具备较高的共享性)、更加注重集成(投影、录音、音像教材和电视只是单个的学习资源类型,而网络平台、教学软件、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等能够集成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不断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数字化学习的需求,但幼儿游戏沉迷、近视率提高等问题也不断出现。例如,“儿童因痴迷于观看电视中播放的动画片和电视剧,或者长期观看卡通漫画书籍,不知不觉地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而逐渐降低乃至失去文字深度阅读的兴趣”,[4]导致思维的简单化和平面化。

(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方法的梳理

在电化教育应用于幼儿的较早时期,相关学者已经提出需要认真分析幼儿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其中,李平毅(1996)提出要想充分发挥电化教育对幼儿教育活动的促进作用,就必须针对幼儿的机体发展特征、情感因素、注意特征等,开展幼儿园的电化教育。[5]但在不同类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中,所提的设计方法也有所侧重。

在投影教材、教育电视等方面,对于幼儿园投影教材的编制,宋明责(1996)提出要熟悉幼儿的生活,了解幼儿的心理,根据幼儿的情趣,表现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塑造好投影教材中的形象。[6]对于幼儿教育电视选题,陈静宜(1997)提出要切合幼儿早期教育的需要,内容选择要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表现方式要符合幼儿的兴趣,摄制中着力营造适宜幼儿学习的氛围。[7]对于幼教电视教材的编导,凌巍(1997)认为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出:强化宜真宜趣,突出娱乐性;遵循幼儿实际,突出教学性;力求音律和谐,富有审美性;力求现场抓拍,突出真实性;力求生动活泼,注宜多融性。[8]

在网络学习平台方面,崔琦(2007)提出建设符合幼儿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审美情趣的学前教育主题网站,为幼儿营造绿色的网上家园。[9]朱玉华(2008)认为需要应用图形化的可视界面,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方便舒适的互动空间,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幼儿对知识的渴求。[10]

在幼儿软件设计方面,杨珊珊(2009)介绍了幼儿参与软件设计的情境式设计、参与式设计、信息提供式设计以及合作询问式设计等四种方法。[11]李清(2011)以游戏活动课程为基础,采用幼儿所熟悉的广告与动画节目内容,设计幼儿的媒介素养游戏,以培养幼儿的媒介素养能力。[12]

在教学工具设计方面,郁晓华(2011)认为触控虚拟学具的设计包括:操作平台需要借助隐喻的思想建立幼儿操作学习的虚拟工作区域;建立学习材料库要很好地考虑标准的定义、表现的形式以及所支持的操作行为;组装关系必须在操作逻辑中隐含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13]王济军(2012)针对平板电脑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应用的误区,提出精心设计符合幼儿认知特征教学策略,提高软件的易用性、人性化和交互性等促进策略。[14]

(三)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方法的反思

首先,应用辨证观点反思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弊,但如何趋利避害尚缺乏有效手段,仍然需要针对性的设计理论加以指导。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以辩证的思维,提出是否应该让幼儿使用电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坏的软件不利于幼儿的社会交往和相互教学,好的软件能够增进幼儿的社会交往和相互教学。

其次,提出面向儿童需要、针对幼儿的特点,但如何有效设计还停留在理念层面。例如,在设计幼儿数学类教学软件时,“应充分考虑及认可儿童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软件的教学辅助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进步。”[15]诸如此类观点多体现在理念引导层面,尚待提出有效的设计方法,并且经过幼儿数字化学习效果的验证。

再次,提出面向幼儿生活习惯设计资源的观点,但分析幼儿生活特征的方法有待探索。例如,对于幼儿媒介素养游戏的设计,李清提出基于幼儿园的日常教育,以游戏活动课程为基础,采用幼儿所熟悉的广告与动画节目内容。[16]如何把握幼儿生活中的特征,尤其是游戏学习中的特征以及游戏学习资源的需求,仍然需求科学有效的方法。

最后,提出了儿童参与的观点,但如何引导仍未明晰。儿童有可能直接参与软件设计的任何一个阶段,参与的方式多样,但都受到成人设计人员的限制。[17]尽管儿童参与到软件设计过程中,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与成人如何以平等关系展开合作等问题尚待有效解决。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已经从以设计人员为中心的设计转入以幼儿为中心的设计,强调了对幼儿认知特点、生理特征的尊重,甚至幼儿的参与,以根据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特征,提升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质量。但设计人员仍然保持了幼儿数字化学习局外人的身份,对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设计人员的设想层面。为了获取充分依据来判断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方向,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想法变得非常重要。

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的提出

移情是心理学中感知对方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设计中理解用户。移情设计首先应用于工业产品的设计中,后来拓展到教育领域,被认为可以作为理解学生、基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开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形成满足幼儿个性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一)移情以及移情式设计的辨析

作为心理学上的术语,移情(Empathy)的意思为“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又称感情移入。”[18]根据韦氏词典,移情是“不需要以客观明确的方法完全传达感觉、想法和体验的情况下,理解、意识到、敏感于并间接地体验他人在过去和现在和未来对这感觉、想法和体验”的一种行为或者能力。移情要求个人参与,与其说是一组严格的方法或者工具,倒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和意愿。另外,在《剑桥哲学辞典》中,“移情”具有三种基本含义:对表情的自动模范或对情绪的表现度、注意力的模仿和角色扮演。

对于Empathic Design,孙远波等人将其翻译为移情设计,张广兵、高丽云等人将其翻译为移情式设计。两者的内涵是相同的,但后者更适合我国的汉语语境和表述习惯。因此,除了所引用的文献内容之外,笔者将Empathic Design统一称为移情式设计。其中的移情指采用想象的方式,对优化所处的环境进行重新建构,以理解用户是如何在使用过程中看待、体验和感受产品、环境和服务的。[19]

移情式设计能够帮助设计师理解用户如何感知周围的物质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移情式设计中,“设计师必须针对用户进行一定程度的‘角色沉浸’,并且在实验数据的框架内充分发挥想象,发生对用户产品使用的‘移情理解’,并且在感性直觉和理性概念之间做出权衡,得出产品设计的最佳方案。”[20]

(二)移情式设计不断应用:从工业产品设计到教学设计

“移情作为设计中的重要方法,能够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值得企业为之投入时间、资源和必要的技术。”[21]1997年,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Dorothy Leonard等研究工业产品设计中采用的移情式设计情况,描述了移情式设计在创新性公司的成功实践。2011年(芬兰)Ilpo Koskinen等认为:设计师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功能,还应该考虑与之相联系的主观因素;设计师需要系统的方法才能体现主观因素,而且这些方法一定要能移情地了解用户。

在教育领域,2002 年,Maish Nichani首次提出移情式教学设计的概念。张广兵(2009)认为移情式教学设计弥补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机械化、教学情感匮乏等不足,真正实现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计教学活动。[22]周贤善(2009)应用移情式教学设计优化网络教育,认为可体现在网络教育的主要环节中。[23]高丽云(2010)探讨了抛锚式教学策略与移情式教学设计如何结合,分析了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策略和注意事项。[24]柳铭瑞(2011)认为移情式网络课程设计中,设计人员、教师、学生等需要共同参与设计活动。[25]

移情式设计的应用已经从工业产品设计拓展到教学设计中。在教育领域,移情式设计不断应用,形成了移情式教学设计等话题,被认为可以作为理解学生、基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应用到网络教育、网络课程设计、e-Learning等领域,体现在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设计、学习策略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完善等方面。

(三)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幼儿的数字化学习需求、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方式与成人有较大差别,设计人员需要站在在幼儿角度,思考他们在数字化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什么数字化学习资源予以支持。“因为设计的需要而研究人类行为的时候,用户数据往往是由设计师的个人体验和解释来处理得出的。当我们从理性实际的主题转入更加主观、更加注重体验的领域,在设计时考虑移情设计就非常有必要了。”[26]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指设计人员对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进行移情性体验,从幼儿的角度去理解、感受、体验幼儿的情感,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幼儿及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以设计满足幼儿个性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有助于辨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有益于设计出合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有利于提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适切性,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首先,移情式设计有助于设计人员摆脱自身的局限。设计人员设计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是为自己的孩子或者熟悉的幼儿,而是为了也许从未谋面的幼儿。他们无法观察幼儿数字化的想法和感受:学习动机、情感态度、心智模式、判断标准、学习偏好以及心理冲突。设计人员必须超越自身文化传统、心智模式和认知结构的局限,在真实的场景中通过移情体验,准确预料幼儿数字化学习的行为,以便资源设计中做出针对性反馈。

其次,移情式设计有益于设计人员把握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不同幼儿有着不同的数字化学习经验,具有不同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关注不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还有着不同的数字化学习期待和偏好。“移情设计就是应用我们的自身的洞察力去指导和启发,为那些我们从未谋面的人设计更加有用和愉悦的产品。”[27]采用移情式设计方法有助于设计人员通过观察幼儿数字化学习的外在行为来识别他们的内心状态,预知幼儿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挖掘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深层次需求,为针对性设计开发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支持。

最后,移情式设计有利于拓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方法。传统的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缺乏教师和幼儿的有效参与,仅是设计人员和教学专家之间相互交流。从移情设计的基本步骤(观察用户、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用头脑风暴解决问题和规划解决方案)可以看出它既强调了对用户行为的移情分析,也突出了运用集体智慧来创造性解决问题。移情设计帮助设计人员通过建构幼儿、教师、设计人员等组成的设计团体,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应用更加完善的方法,进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活动。

三、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开展

“尽管设计师在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中都在思考用户,移情是无处不在的,但移情设计只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对所有设计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法。”[28]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为了保证人力、物力和材料等投入能够发挥充分的作用,采用移情设计的阶段应该被详细确定。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中可以采用下列步骤(如图1所示)。

(一)选择幼儿群体,把握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特征

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中,幼儿用户对象研究中需要更加关注目的性,而非机械地参考统计抽样。首先,主要幼儿群体,指经常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幼儿群体。其次,即将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幼儿群体,以设计面向未来幼儿用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最后,非正常的特殊幼儿用户,他们通常会对数字化学习资源有某些特殊的需求。例如,语言表达能力超常的幼儿可能对语言学习类软件具有词汇量大、语句复杂和增强应用等方面的要求。

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中,设计人员既选取一部分幼儿用户代表经常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幼儿,又需要一部分未来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幼儿群体和某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幼儿群体。后两类幼儿群体不但能够为设计师提供有效的设计灵感,而且可以测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主要结论。

(二)采用移情观察,分析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中的观察并非一种远距离和客观的方式,而是设计人员融入幼儿真实情景下的体验。区别于传统设计中的观察,移情式设计的观察是在幼儿日常数字化学习中、在自己的环境(日常生活的)中进行的非干预性观察。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不是简单地把幼儿看作访谈、调查和测试的主体,而是作为有感情的人,站在幼儿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其数字化学习的状况。设计人员观察幼儿日常的数字化学习行为,理解他们不同于成人的数字化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其他纯客观性观察方法所无法获得的信息,有效发掘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

(三)进行角色扮演,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

角色扮演中,设计人员以幼儿用户的身份进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环境中,亲身参与到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中,不仅要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行为的过程,更要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的资源使用,以推测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适用状况。有三种方式可以用于设计人员的角色扮演。[29]

1. 观察幼儿的实际应用,或者在现实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的自然情境中,或者在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原型中。一旦设计人员理解了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情境,则针对性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就会变得轻松许多。

2. 寻找幼儿的参与,记录他们数字化学习行为状况,描述他们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创造性表达数字化学习的效果,以深入探索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

3. 自己尝试使用设计原型,以内省的方式获得幼儿也可能拥有的使用体验。设计人员当然无法实际拥有任何幼儿的体验,但是为了改善使用情境,却可以从自身数字化学习的经验中,预测幼儿数字化学习的反应。

(四)应用头脑风暴,突破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思想束缚

在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中,采用头脑风暴法有利于幼儿通过与资源设计人员、同学交流合作,充分表达各自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意见和想法,可以突破以往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束缚,更大程度上创造性地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

对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不应看作只是设计人员的工作,而应把幼儿、教师等纳入进来;不应仅仅看作一个资源优化设计的过程,而且是幼儿、教师和设计人员等不同观点交流融合的过程。例如,在设计幼儿视频资源时,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展开讨论:幼儿需要视频资源吗?学习过程中的那些阶段需要视频资源?在多种格式的视频资源中,哪一种最合适?在众多的开发技术中,哪一种最适用?

(五)形成设计共同体,构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模型

移情式设计要求设计人员与幼儿、教师等形成设计共同体,将资源的设计者、使用者(幼儿)以及资源使用的引导者(教师)等以有效的方式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的问题,一起探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方案。唯有如此,幼儿、教师才能与设计人员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共同为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做出各自的努力。

根据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一系列的方案,设计人员建立较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模型并提供给幼儿使用,根据反馈信息对模型进行修改完善。由于幼儿的知识基础、学习需求等不同,可以针对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既可以弥补传统课堂资源同一性的不足,又能够支持幼儿多元化的数字化学习。

(六)联系现实状况,开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验证

移情式设计“建立在富有情感的想象之上――即超越现实的想象能力。通过想象,我们能够提前思考未来的使用体验将何去何从,并且产生一些想法去支持这种体验。但是想象也可能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30]那么,设计人员如何准确把握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如何知道他们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怎样判断设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否符合呢?

移情应该作为一种需要在现实中进行检验的特殊想象,设计人员需要在主观移情和客观观察之间做出平衡。具体说来,设计人员需要通过与幼儿的不断接触来激发对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移情,需要根据幼儿数字化学习行为的状况来判断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是否合理,需要根据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来调整移情式设计。

如果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可以满足幼儿的数字化学习需要,下一步就可以开发推广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更大范围上支持幼儿的数字化学习。如果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尚未满足幼儿的数字化学习需要,则需要重新开展幼儿数字化资源的移情式设计,进一步优化、完善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四、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优化

“研究移情设计的目的并不是解决公认问题,而是找出设计切入点,也是为了达到对用户的整体全面的认识。”[31]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面临着设计人员对幼儿数字化的移情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数字化学习信息的表达等问题,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予以优化。

(一)提高设计人员对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移情能力

为了充分理解用户的体验,至少有三种数据可以被应用:语言数据(“说”,表达人们所知道的和讲述的)、行为数据(“做”,观察人们是怎么做的)以及想象的数据(“想”,描述当前群体非语言化的结构性方法)。[32]三者的关系可以通过图2进行说明。其中,语言数据的内容比较明确,行为数据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而想象的数据则是潜在的,不容易被发现。

传统的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较多关注幼儿在数字学习中是如何说、如何做的,而忽略了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更深一层的体验:直觉、感受和梦想,尚未真正地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状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为此,设计人员需要转变关注对象:从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语言数据和观察数据,转变为更多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想象数据;从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转变为更多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的直觉、感受和梦想。

为了获得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的想象数据,设计人员可以借助某些可视化工具,将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想象可视化,以促进其想象数据的传播、理解和加工。例如,“情感工具箱”作为可视的、有趣的、基于故事建构的技术,能够帮助设计者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梦想、忧虑以及愿景。此外,“认知工具箱”包括心理地图、三维模型、关系图表以及流程图等,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将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想象数据可视化,进而开展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移情体验,准确把握其数字化学习的特征及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

(二)幼儿应用可视化方式表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

幼儿表达自己数字化学习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非语言表达的信息可以借助可视化形式来描述。如果幼儿认为清楚地表达、反馈态度和思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么制作拼贴画、绘画、摄影拍照、叙事或者写日记等方法能够帮助幼儿探索自己数字化学习的行为特征,表达他们对于数字化学习的需求,为设计人员提供幼儿数字化学习的丰富语境。

首先,可视化的记录元素(通常为相机)可用于记录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情况,描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其次,视觉日记可以帮助设计人员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情绪和想法,把握其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的行为习惯。最后,说明性的问题卡片、任务书等可用来研究阐释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包括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意见、态度等开放性问题。

(三)基于生态网络构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生关系

为什么某些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学习发挥持久性的影响力,而某些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刚一出现就消声匿迹?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是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研究的切入点。数字化学习资源不仅作为信息产品使幼儿能够寓教于乐,支持了幼儿多样的数字化学习活动,而且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固定组成部分,不断影响幼儿日常的学习生活方式。

对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人员需要超越仅仅看作支持数字化学习的信息产品,而应在生态网络中探讨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关联;不仅仅探讨不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之间的生态关系,而且分析他们怎么融合后融入幼儿的学习生活;不仅仅讨论数字化学习资源对幼儿学习生活的影响,更应阐释如何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幼儿的学习生活,从而通过构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生关系,更大程度上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幼儿学习生活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包红英.电化教学如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1997,(4):39~40.

[2] 王淑君.从实验研究看教育电视在幼儿社会行为教育中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1998,(2):89~95.

[3] [13] 郁晓华.幼儿多触控虚拟学具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33~137.

[4] 李昱.试论儿童媒介素养及其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8,(5):27~31.

[5] 李平毅.结合幼儿生理心理特征 搞好幼儿电化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1996,(4):32 ~33.

[6] 宋明责.浅析幼儿投影教材中的美术特征及意义[J].中国电化教育,1996,(1):48~49.

[7] 陈静宜.幼儿电视教育片创作之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1997,(1):61~64.

[8] 凌巍.谈幼儿电视教材的编制[J].中国电化教育,1997,(2):46~49.

[9] 崔琦.学前教育主题网站的研究与设计[D].曲阜:山东师范大学,2007.

[10] 朱玉华,高薇.构建幼儿教学管理平台推进师幼学习方式的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41~43.

[11] 杨珊珊,郭力平.论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中儿童的参与[J].中国电化教育,2009,(6):61~65.

[12] [16] 李清.幼儿媒介素养游戏的设计及实效性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14~117.

[14] 王济军,王赫男等.平板电脑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07~110.

[15] 张立龙.学前儿童数学互动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12.

[17] M.Scaife,Y.Rogers. Kids as Informants: Telling Us What We didn’t Know or Confirming What We Knew Already[A] .A.Druin.The Design of Children’s Technology[C].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1999,27~50.

[18] What Kind of Research Model is Empathic Design[EB/OL].[2012-12-26].http://cc.ntut.edu.tw/~wwwdtl/93DTL_02/class/93_05_Wang/930323.pdf.

[19] [20] [21] [26] [27] [28] [29] [30] [31] [32] [芬] Ilpo Koskinen,等.移情设计: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M].孙远波,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0,22,34,30,25,22~23,26,28,30,30.

[22] 张广兵,全.移情式教学设计:内涵、方法与实施[J].电化教育研究,2009,(1):86~88.

篇(10)

近些年在各种数学考试中阅读理解题成为新的亮点,这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很多学生由于读题、审题能力不强,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往往不明白其意思,导致在阅读理解题上丢分严重.所以,我认为要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必须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始.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是重视个人发展和深挖智慧潜能的教育理念,数字化的时代引领着我们教育一线工作者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数字化资源中找到利于教学和适合学生的方法,下面我针对整合城乡数字化资源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来进行说明.

一、数学能力提高的基础是学会阅读

科技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已经完全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考虑到阅读能力是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一种基础能力,我们教师对数字化资源更加关注和思考,关注数字化资源的分类和特点,思考数字化资源所能够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帮助和效用.想让学生聪明,可以通过阅读来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对任何一个科目都是适用的.为什么说数学能力提高的基础是学会阅读呢?因为,所有的教材内容和考试中的题目都是需要通过阅读来理解,而后再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答问题,所以,阅读是数学学习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整合城乡数字化资源,来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我是这样做的.

(一)关注度的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我们使用的教材中并没有特别突出的部分来引发学生的关注.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来引发学生的关注,首先,找出所讲内容的电子课件,如,“统计”中的随机抽样,先利用视频讲解的形式代替教师的口头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今天所讲内容,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内容和问题的思考.

(二)求知欲的激发

如果发现我们所使用的教案内容上不够新颖、构思上不具备特点,我们可以参照数字化资源中较好的教案和单篇课程教学思路.学生都有求知的欲望,ξ粗和感兴趣的内容总是充满好奇和关心,我们在讲解新课时不妨把这节课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再去反问学生是怎么做到的?如,在我们生活中要检查数量巨大的产品时,做不到对每一个产品都检查,要如何才能检查该产品呢?这里我们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先了解什么是抽样以及抽样对我们的帮助和作用,再来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数学成绩和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对其内容的阅读和理解,通过阅读来理解数学知识,通过阅读来解答数学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时刻记着引导学生多阅读课本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先从兴趣引导开始

数字化资源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电子信息设备等来体现并让学生感受视听效果.如果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不感兴趣也就无法引导学生阅读,所以,我们先做的就是利用数字化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阅读.

(一)数字化资源教学

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我认为数字化资源不是替代我们教师授课的“可怕”工具,而是辅助我们教学提供便捷的工具,所以,我们要在数字化资源中找寻所讲内容的课件和视频等素材,我们可以运用名师讲解视频、名师录制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进行辅学习.利用数字化资源给我们数学教学提供帮助,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和数字化资源,把枯燥的教学内容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兴趣的引导关键是我们在使用数字化资源时,能够把握一个度,不至于“活而无序,闹而无度”.很多教师在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时候没有控制一个度,导致既没有按照课本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反而耽误了重要的教学安排和设计.所以,我们在使用数字化资源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个度的控制和把握,适可而止,观察到学生兴趣逐渐暴露出来,就引导学生走上正轨阅读课本内容.

三、利用数字化资源中的电子、网络教材

数字化资源内容丰富,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学中要学会运用数字化资源整合一本电子、网络教材,我们需要利用的就是动态的网络教材,可以学习达人的方法找寻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每一个单元和章节的内容,将具有难度和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规整,有利于我们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材内容都是我们重点搜集的内容,学生学习完课本上的内容就可以引导其通过网络教材进行阅读和问题的思考,网络教材充分利用并延伸了有范围的纸质教材的内容,是一个教学的良方.

数字化资源不是替代我们教师的工具,而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我们在有具体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来作为我们的工具,更好地提供给学生,以至于其在学习上不再那么费力.

教育工作的本质是把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和思考的问题.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直接影响我们教育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为学生合理、正确地规划和整理这些资源并利用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化时代的产物.

【参考文献】

[1]王晓光.谈新课程高中数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东方教育,2013(8):64-66.

上一篇: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 下一篇: 高中数学微课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