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33: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才管理工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事实上,管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难;看似轻松,实则艰辛;看似风光,实则委屈;看似可有可无,实则是企业灵魂所在。就象国家一样。几乎人人都承认科技专家、经营专家的工作难做,是一门极深的学问,对非属自己行当的专业视若畏途;然而却极少有人从内心承认国家管理、政治活动是一门更为艰深的学问。似乎专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官员却是谁都可以当得好的。企业管理与国家管理一样,管理得不好,管理者固然难辞其咎,难逃众人的口诛笔伐;管理得好了,人们又看不到管理者的作用,觉得管理者可有可无。历史上不乏这种现象:值治乱之世,人人痛骂昏、暴之君;值太平之世,人们又击壤而歌,不知有尧,不知有舜。
在我国改革开发不断深化的今天,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对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现代化市场竞争的主体。在新时期背景下,如何做好国有企业人才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人才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实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益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人才管理工作现状
在社会经济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国企为了长远发展,同时也为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在进行人才管理过程中始终秉承科学发展观基本原则,从人才管理理念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等多方面出发,旨在全面保障人才管理工作,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国企人才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结构不合理。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人才结构配置不合理问题较为普遍,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占有比例较大,相应的专业技术以及技能操作人才所占比例比较少;另外部分国企人才层次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问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比较少,专业突出、高学历人才等都严重不足。这种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国企的发展,对其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流动机制不完善。首先,部分国企正常的内部流动机制还不完善,无论是从机制规范性还是从可行性方面都表现不足。换句话说就是指,专业技术含量偏低的工作岗位流动较为频繁,而高技术水平的岗位流动较少;由技术人员转为管理人员情况较为常见,但是管理人员向技术人员方向发展几乎为零,而这是导致人才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二、探究如何加强国企人才管理工作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背景下,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为了提升国有企业人才实力,保障国企竞争优势,在进行人才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以人才为核心,坚持“事业聚才、实践成才、法制保才、机制留才”的理念,为国企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一)更新人才管理理念,优化人才结构。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全面保障和提升国企人才管理工作,首先应当更新人才管理理念,结合国企发展需要选拔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人才基础。在人才管理过程中,应当摒弃人才区别对待的思想,坚持公平公正地对待国企所需的每一名人才。其次,作为国企人才管理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来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提升人才专业素质能力,为企业人才结构的调整及优化提供基础。最后,构建科学合理的选才标准。国企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人才的选拔,过程中不仅要看重人才专业素质,同时也应当注重对人才品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构建以诚实守信为基础,以专业技能为重点的人才管理机制,为国企人才结构的优化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完善国企内部人才流动机制。首先结合国企战略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比例,特别是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人才比例应当适当上调,为国企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另外还应当淡化国企内部“官本位定势,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构建适宜国企发展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深入挖掘人才发展潜力,构建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对人才资源的最佳化利用,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结合人才专业情况,引导高素质专业人才朝主营业务和重点经营产业方向流动,不断完善生产一线人才需要,为国企经营战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完善人才培训管理制度。在过去,国企人才培训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限制了人才能力的发挥,同时对国企本身发展战略的实施也会造成一定的阻碍,基于此在今后的人才管理工作中,必须创新人才培训方式,以人才培养为工作重点,加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力度,这里的投入不单单是指资金,同时也包括管理等软资源方面的投入,例如国有企业的人才管理部门可以结合企业以及人才发展的需要,邀请企业外部专家进行知识座谈,为人才提供专业学习及交流的机会。另外还应当结合人才具体情况为其提供合理的晋升空间和途径,保障人才职业规划的实现,为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平台。另外为了留住人才还应当不断完善国企激励机制,这也是人才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要求在制定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性化、长远化以及合理化等基本原则,一方面这是对人才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为国企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市场环境日渐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才作为竞争的主体对提升国企综合竞争实力,提升市场占有份额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全面保障人才管理工作,结合国企发展需求制定人才选拔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实现人才自我价值,同时也为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性。
一是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乡政府集思广益,筹资16万元在乡政府建起了60㎡人才超市和十一个村村建起了“农村书屋”。书屋配备有书桌、椅子、书架,电脑、电视机和DVD等硬件设施,并安排专人管理。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读书制度、书屋借阅制度、科技培训制度、读书实践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用以鞭策管理人员尽职尽责,让广大社员同志们能够以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用制度监督管理员履行职责。三是组建了一支11人的读书信息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调研,从农民朋友口中知道他们关心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购买、收集相关书籍。目前人才超市和农村书屋共有藏书9000余册、音像制品200余套;其中,各类农业科技书籍6000余册。
二、以科技为依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业。
人才工作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为人们提供人事档案查询,人事档案记录学习、生活、工作经历等重要数据,能够真实地体现出个人实际情况,也关系到在社会中参与就业,是用人单位聘请人才非常关键的依据。由此可见,人才服务中心的人事档案管理非常必要。此外,人才服务中心连接了人才与用人单位,是两者之间非常重要的连接载体,因此必须要保证人事档案内容完整性与真实性。一方面能够为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能够使用人单位了解到更加详细的人才数据。现阶段,实施人事档案管理在新形势环境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以滨州市沾化区人才工作管理服务中心为例,围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展开讨论。
一、新形势下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背景
人事档案在我国有相对久远的发展历史,在一直以来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思维模式与管理体系。新形势下人才服务中心内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大数据技术等多项因素影响下,逐渐体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为此,人才服务中心也必须要结合周围环境做出改变,创新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与此同时,考虑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人才服务中心在实施该项工作时,务必要将重点放在档案管理方法的创新上,积极采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档案信息在线共享,可以更加高效地查询所需要的数据,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提供便利。
二、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问题
结合滨州市沾化区人才工作管理服务中心现状,总结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人档分离、管理方法以及档案管理人员数量这四个方面。
(一)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缺乏正确认知。进入到大数据环境之后,人才服务中心的人事档案管理必须要积极引进大数据技术,但个别管理人员对于数字化转型缺乏充分认识,认为人才服务中心只需要暂时保管人事档案即可,导致其他管理并没有得到深入展开。例如,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数较少,掌握大数据技术的操作不够熟练,对今后档案管理深入实施造成阻碍。
(二)依然面临人档分离问题。人才服务中心内部人事档案管理经常面临的问题,即为人档分离,该问题主要出现在毕业大学生群体中。当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其个人档案会寄存在人才服务中心,如果毕业生所参与的工作缺乏稳定性或者更换工作岗位频率较高,那么这一部分群体档案便会在人才服务中心滞留。面对长期无人过问的档案,人才服务中心在档案信息更新这一方面也会滞后,从而出现人档分离问题。
(三)档案管理模式需要创新。新形势对人才服务中心管理提出新要求,实施人事档案管理,必然要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转变。虽然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已经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建设,但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层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数量缺失。人才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事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但随着工作环境与社会形式的变化,人才服务中心内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发生极大的转变,工作内容更加细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岗位也逐渐增多,面临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理念等多方面要求。但是在人才配备方面依然不足,例如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性以及人数较少,甚至存在一人兼任多岗的现象。
三、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建议
(一)正确认识人事档案管理。人才服务中心在新形势下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务必要对该项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人才服务中心的管理者,要分别从人员编制、人事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培训等多个方面给予重视,并且增加成本投入,能够在新形势环境下了解人事档案管理要求,明确个人承担的职责,从而提升档案管理的专业性。面对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融入,需要建立全新的人事档案观,这就需要加强宣传,明确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创新档案管理方法与理念,真正体现出人事档案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人才服务中心必须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凸显人事档案利用价值,作为管理人员也要明确个人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档案对应的“人”。通过人事档案记录的政治面貌、工作经历等重要数据,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筛选需要的人才。
(二)拓宽人事档案管理的宣传范围。针对人档分离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档案的使用价值。人才服务中心可以到所在城市的社区、企业、高校中进行宣传,特别是高校学生群体,通过人事档案使用价值的宣传,可以了解档案、明确档案流转过程、毕业后档案管理作用,从而能够采取合理的方式处理个人档案,这也为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人才服务中心利用传统媒介与新媒体拓宽宣传途径,最大限度地杜绝人档分离和弃档等现象,尽可能地提高人才服务中心内部档案资源的使用价值。
(三)创新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要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全方位展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引用大数据技术。人才服务中心作为连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载体,在大数据时代深入推进档案管理转型非常必要,需要在软硬件设备升级、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更新等方面增加投入,通过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全方位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效率。除此之外,人才服务中心还应该保证储存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避免重要档案信息流失,给广大服务对象带来损失。基于新形势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人才服务中心需要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重点突出档案管理的开放性,这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种新型模式,是以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为基础进行补充与调整。人才服务中心内部储存人事档案向全社会开放,所有人都能够了解档案内容,通过开放性档案管理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用人单位都能够享受到专业服务,满足档案使用需求。
(四)创建人事档案管理团队。人才服务中心要想保证人事档案管理质量与专业性,就必须要创建专业管理团队,由专业人员负责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例如在人才服务中心内部,根据档案管理要求明确相应数量的编制,聘请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分别从公开招考、人才引进这两个方面加大力度,双管齐下,引进大量有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切实提高管理团队专业水平。所有档案管理人员进入工作岗位前必须要接受培训,如果人才服务中心条件允许,也可以为其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或者聘请档案管理行业领域的专家现场授课,帮助档案管理人员了解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在实践管理过程中总结经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能够为人事档案管理提供专业服务。为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人才服务中心中的人事档案要在各个时间段呈现出独特性,要由管理人员了解对应使用时间政策规范与变动,这就需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视,从人事档案材料的采集、审核、使用等方面着手予以完善。除此之外,作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开展跨专业学习,了解与人事档案管理相关的其他行业领域知识,通过管理团队内部交流丰富个人的管理经验,将管理经验、管理技术充分融合,在新形势下推动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发展。一方面能够切实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今后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积累切实可行的经验。特别是档案交接环节,交接双方除了要重视档案数量、内容等这些基础项目,还要了解档案材料有关政策变动,确保后续个性工作能够有序展开,以免因为档案管理人员变更信息或者信息断层,致使前期档案遗留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在现代社会中,林业人才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大批的林业人才为林业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和当前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林业人才需求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缺乏复合型的人才,基层人员和高层人才都相当缺乏,导致林区人才严重缺失。并且在选人、用人机制不活,人才开发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仍很突出。
当这些问题都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就会造成林业发展的缺陷。因此,全面提高林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林业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人才工作,走人才强林之路。
一、国有林场基层林业人力资源现状
1、林业职工年龄偏大,素质偏低
现在林业人才观念趋于老化,知识过于陈旧,与现代林业的发展难以接轨。由于长期工作生活在林区,受环境所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机会和途径较少,传统林业的影响根深蒂固,知识更新的速度缓慢。
2、林场的森林管护员绝大多数是原来的护林员,很多人的文化水平低
天保工程的实施,则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管护责任由原来单一的护林防火扩大为资源管护、林政执法、森林防火、病虫害监测防治等综合职能,这些工作内容既要求工作人员有一定林业专业知识,还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管护员的工作不能仅凭嘴说,而要看如何学习、领悟和执行国家林业法律、法规,看如何向当地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看管护林业工作日记、责任心和管护工作成效,很多职工难以满足这些要求。要改变这种现状,使职工的素质和技能满足当前林业工作的需要,就必须结合本场的实际,采取必要的培训措施,加以改变。
3、专业人才的分布不适应工作的需要
从学历和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看,的确一部分人来自林业大中专院校,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对口专业而改行,非学以致用。文化程度较高、能力较强和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相对集中在机关,越到基层,专业人才越少,在生产管护一线,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4、现有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较低
过去,一名中专生到林场就是技术干部,是中等层次的技术人才,而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林业劳动已经没有太多纯粹不要知识的体力劳动了,中等水平的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必须跨越的最低门槛。因此,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经济的观念,通过抓职工教育,提高职工素质,提高技术含量,加快林业发展。
5、林业基层所需人才和林业院校培养的的毕业生源存在专业或者自主选择不对口
因为高等林业院校毕业生都在主动积极的跳出“林门”,中等林业院校的学生则是挤不进“林门”。特别是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都是双向选择,所以导致林业基层工作失去了人才的输入。这是因为在很多学生眼里,林区经济困难,自然条件艰苦,一旦到林业一线工作,终身都难有发展机会,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城市中去打拼,去创造机会。所以,根据林业教育的发展,林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如何引导学生到林区就业就成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必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各类大中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到林业基层工作。
二、造成人才资源现状的主要原因
1、前些年对林业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
林业社会地位较低,很多人从思想上不愿意从事林业工作,即便是林业职工子女,只要稍有门路,就会想方设法奔出“林门”,在社会上难以谋求其他职业的人员才迫不得已留在了林业上,实属无奈,文化素质太低。
2、缺乏复合型人才
中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基本上是林业院校出身,业务技能单一;工人大都属于初中文化水平,知识低下。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形成人才结构的单一,造成国有林场特有的“粗放型、低效益”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
3、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木材停止采伐,相应工作岗位减少,对职工人数的需求少,新分配来的技工生,是林场的子女,对林业工作缺少新鲜感、缺少勇于探索的精神。
4、基层林业没有经济能力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科技管理人才
使一些知识面广、勇于创新、个人能力强的人员,为了谋求发展,利用安置富余职工的机会,离开林场,走向社会。
5、林业科技进步周期长,林区就业条件较差
林业职工生活待遇偏低,对人才的吸引和激励能力不强,在日益激励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先天不利的地位。特别是林区条件艰苦、待遇偏低、机制不活、信息闭塞,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的“瓶颈”,严重困扰着林区人才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西部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流失1378名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6.7%流向东部地区,83.3%转换行业。
6、一些地方对林业教育培训工作基础地位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育培训工作列不上议事日程,工作出现滑坡。尤其是在我们西部地区林业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资源缺乏,发展后劲不足,与繁重的生态建设任务极不相称。据有关部门摸底调查,近三年全国林业行业职工年培训率一直徘徊在40%左右,大部分林业职工没有培训机会。
三、提高基层林业人才素质的几点建议
基层实用人才是林业建设最基本、最直接的参与者,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加强基层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1、提高领导认识,高度重视林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人才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比森林资源短缺更为紧迫、更为严重的问题。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当成事关林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紧抓好。
2、加强基层林业人才培训工作
针对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观念趋于老化,知识过于陈旧的现状,应突出基层林业技术实用人员的培训,应分层次,因人而异。广大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以林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积极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加强森林管护人员培训,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林业法律法规,并能在工作中熟练运用。
3、优化基层林业人才队伍结构
科教兴林需要大批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的人才,需要大批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大批林木育苗、植树造林、森林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实用型人才;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急需大批熟悉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建设规划、工程设计、现场施工到检查验收各环节业务的专业技术人才;林业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法律、善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每万亩土地有0.8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而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必须立足现有人才,大力培养、引进紧缺和急需人才,加强培训,更新知识,提高队伍整体能力,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从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适应现代林业发展。
4、制订长期林业人才发展规划
将林业人才发展规划纳入林业发展总体规划,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林业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建设。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要强化人才保障,加强本业务领域的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
5、建立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
坚持公开、公正、平等的原则,在聘任、晋升、奖励、重点培养及带薪学习和休假、挂职锻炼、进修等方面,在综合考虑贡献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均等竞争的机会,提高基层人才的积极性,激励其充分发挥潜力。
一、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概述
人事档案管理是指在开展人事管控活动时,其主要作用是记载和反馈个体情况的资料,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个人经历、学历、社会关系、业务能力以及工作状况等,由人事、组织、劳资等部门的管理,做好这些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人才服务中心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才服务中心存在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分析
1.人事档案内容不够全面目前,人才服务中心在人事档案采集方面,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收集标准,如在个人履历、自传信息和教育程度以及获取证书状况等方面采用的是传统的审核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内容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更多的企业用人单位更加关注的是职员的人才类型、综合的管理能力、专业的技术能力以及较强的心理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能力等,然而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在这些方面没有投入更多的关注。2.人档分离的问题人档分离是人事档案管理中比较显著的问题,这不利于发挥人事档案、信息资料的作用。而且,目前随着我国小微型企业和私营企业不断增多,在人力资源在聘用方面受到市场波动的幅度也在增大,一些职员于是随着调换不同的工作岗位,而职员在调动之际没有充分重视对自己的人事档案进行合理地处置与管理,一部分人甚至觉得这些档案并没有什么用处,将之放置于人才服务中心不予搭理,而人才服务中心对这些资料也没有及时地更新,因此,导致人档分离的问题比较突出。3.档案管理模式的问题人才服务中心在档案的管理方面其模式还是有必要创新的,将以往采取人力进行资料的收集、分类以及筛选等繁杂的工作模式转变为现代化电子管理模式,依靠人力进行资料的采集与分类加大了职员的工作量,同时也降低了对档案的管理效率,因此,采用先进的信息采集、分类技术是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能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三、加强人才服务中心的人事档案管理策略分析
1.丰富人事档案的信息人才服务中心应当不断地获取企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将人才各方面的能力,包括“硬件”能力和“软件”能力,如应聘者的业务能力、个人专长、人才类型和心理素质等统统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并想方设法完善人事档案信息,以为各个企事业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完整的档案文件,方便用人单位更好的掌握各种人才信息和资料,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在档案的管理方面,可采用分级管理和数据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并建立全面统一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分级管理是指根据社会公众的不同发展需要,实施不同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同时将比较有限的人力资源和物力等合理分配到任务比较复杂的档案管理事物中,切实落实档案管理职员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数据化管理方式是指将电子档案管理方式加以运用推广,注意将以往的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的方式加以保存和使用,这便需要创建一个相配套的、合理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将职员们日常的信息采集和分类、保存工作信息化。为方便企事业单位对人才信息的查阅,可建成全国性质的人事档案信息库,并不断提升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统一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为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和调转等工作环节提供相关规范标准和要求,使得人事档案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档案管理者个人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对人事档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档案管理质量提升的要求。首先,需要让档案管理者认识到档案管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强化档案管理者的责任意识,端正工作态度,以文明礼貌的行为服务社会和人民。其次,需要建立适合人才服务中心的分管负责制度,保证每一份档案都有专门的管理者进行负责,防止有档案信息发生遗漏状况。其三,在选拔应聘人员时,须按照严格的选拔标准对应聘者进行筛选和任用;对于在职工作人员,则要加强工作内容的培训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在信计算机息安全防范方面也需要加强,使职工与时俱进,掌握电子信息技术,适应信息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最后,需要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制度,对于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责任心的职员给予表彰,鼓励其再接再厉,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做得更好,更完善;对于工作态度不够端正、考核不合格者则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或者进行岗位的调整,以此来促进职工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结语
总之,人才服务中心在档案的管理方面须从职员素质、制度体系、现代化管理方式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档案的高效管理和利用,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详细完备的人才档案管理和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国有企业人才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发以来,国有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的政府支持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发展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员工的性质也发展的一定的变化,从国家的员工变成了企业的员工,因此国有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养。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为了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激励机制,打破传统的薪酬管理制度,通过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来吸引企业所需的人才,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在人才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必须做好新时期的国有企业人才管理工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做好国有企业的人才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做好人才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一,树立正确的人才管理观念。
新时期做好国有企业人才管理工作,最主要的就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才管理观念,这样才能有效的选出企业所需的人才,进而开展后续工作。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具备的优势,引导大家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同时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鼓励人才的创新意识,更好的组织人才为企业服务,积极培养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队伍,有效的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努力创造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更好的组织、发展企业各种类型的人才队伍,为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创造出新业绩。
第二,完善激励制度,实施对核心人才差别激励。
一个企业是否拥有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对于吸引人才,保留人才,培养人才具有关键作用。国有企业想要做好人才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通过给予人才提供差别的激励来保留住企业发展所必须的人才。一般来说,想要吸引和保留人才,必须注重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长远贡献,所以激励机制可以考虑更人性化,通过给予长效的激励措施,来保障员工积极为企业做出工作,以此来促进员工忠诚度和满意度的提升,自觉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健全人才培训管理制度,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变现有国有企业人才培训方式,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不断加大对于企业核心人才的培训投入,通过邀请外部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给予核心人员提供宝贵的培训机会。此外,要建立关键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的规划,让人才看到在企业中的晋升空间和晋升的渠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划,制订培训计划和培训管理办法,建立“统一部署、分级管理、分层实施”的培训管理体系。
第四,以“人才”为本,重视培养高绩效团队。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有着重要的社会性质,其目的是服务于个人和服务企业的社会事业单位。能够改善原来人员档案混乱的问题,帮助企业了解员工,以及员工的基本情况。也能够帮助个人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让今后在进入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后能够实现档案的调动工作,合理的改善档案不明等问题。实现人员的有据可查,有序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调配。
(一)发挥政府的人事部门的重要作用
政府人事部门的作用就是合理分配人员社会上人才的工作管理工作,保证人才的管理能够有据可查,能够得到相应的合理管辖,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是企业与个人的一个交集,人才需要一定的社会的保障,需要企业为其支付酬薪,而企业也需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为其提供人才的成长情况,一方面是为了调查人才是否存在问题,学历水平。以及相关资格是否达标,另一方面,能根据人才的成长经历为其选择相应的人才培养路线。促进人才的向上,努力工作。
(二)转变职能,实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人才的管理是在原来对于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来说,仅仅是人才的档案的管理,管理工作相对单一,没有相应的服务机制,对于新时期的要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需要能够服务相应的企业和人才,实现服务大众的目标,这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转变措施。
1、从管理转向服务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在人才档案的管理中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没有相应的交流,而变成了一个档案的保管机构,不是为市场筛选人才,不主动参加社会的服务工作,每日的工作就是做档案的整理。然限制器需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做到的事情包括服务群众以及企业,为档案的实际的参考价值出一份力气,增加企业和个人希望在档案加入的东西,让档案别的更有价值,同时保密性也随之提升,保护档案的实用性。减少档案中无用的成分,符合档案的管理机制。
2、建立适应市场化、符合社会化的运行新机制。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合理性,在档案管理的作用之下,市场上用人招聘将走向一个全新的阶段,因为资料更加保密。所以企业能了解市场的上更多优秀人才的资料,让企业能够招聘更多出色的人才。利用档案对人才的状况进行管理,合理使用市场的用人制度,保护企业保持战斗力。既保护了个人的利益有保护了公司的利益。
3、做好基础管理服务,不断拓展新服务项目。人才交流服务中档案的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提供人才的基础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调节现有市场需求,不断进行内容的丰富与扩展,便于政府对于现有人才流动以及管理的了解,帮助政府更好地结合现有人才培养以及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合理地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原有业务,如注册资格审查的存档证明、人才引进、人才测评等不断提高现有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多元化,进而满足企业以及政府的实际人才管理和调查需求。
(三)运用现代技术,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在现代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我国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应该充分借助于现代信息管理技术,运用现代技术,结合MIS、ERP等管理方式,加强档案管理效率,不断加快硬件投入和软件开发,并且实现档案管理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联动机制,能够依据不同企业的需求更快速的对相应人才进行检索,从而切实有效的提高了自身的服务效率以及企业人才检索的有效性。
二、营造社会化环境,加快社会化公共服务进程
(一)以点代面,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其档案的管理,要结合企业需求,在提供快捷、方便、高效的同时,做好已有的基础业务,同时认真解决新的需求服务,基于档案管理为核心,提供菜单化的管理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不同的档案管理服务,结合人才的特性以及企业的需求,进行智能匹配,从而使得企业自身与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全面对接。如建立专业技术档案、业绩档案等不同类型的个性化档案。二十一世纪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现代社会人才管理中,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作为现代人才市场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的职能以及管理的有效性无疑决定了我国现代社会人才交流以及人才流动的速度,在一定程度提升了人才的就业效率以及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本文结合我国现代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实际情况,探讨社会观管理方式的实施对策与方式。
(二)以政策为导向,为社会化管理和服务铺路搭桥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143-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提升办学水平各大高校纷纷引进外籍教师,外教的聘用和管理工作直接影响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对外教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聘用效益,成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者面临的问题。目前在对外籍教师的实际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诸多不科学、不合理之处,需要高等教育办学者和管理者深入思考。
二、当前高校在聘用和管理外籍教师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外教聘用部门与教学院系之间缺乏积极有效沟通
外籍教师管理一般由高校的外事部门负责,包括外教选聘、合同签订、办理签证和居留证等工作。但需要何种类型外教、如何最大化发挥其作用、具体聘用标准却只有教学系部才掌握。目前在外籍教师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外教聘用部门与教学系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未能真正了解教学系部对外教的实际需求,外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对教学工作的长远影响缺乏了解和评估,从而造成所聘外籍教师不符合实际要求以及外教资源的浪费。
(二)外教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仍属于新的办学模式,因此许多高校缺乏外教管理经验和有效的管理制度,造成外籍教师管理与教学工作相脱节的局面。此外许多外教管理人员缺乏对国外文化的了解,在中外文化发生冲突时,不懂得如何有效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教工作管理的效果;有些学校与外籍教师签订的合同过于粗略,对具体教学工作与职责没有详细说明,造成外教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许多外教未能全面考虑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使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无法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些院校的外籍教师甚至出现了整个学期没有教学工作,却照常拿工资的状况,导致了外教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外籍教师管理的缺失。此外,许多院校将注意力过多放在外教的教学工作方面,对外籍教师的课余生活关心不够,这会影响外籍教师的情绪,进而导致外教消极的个人情绪影响到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
三、完善外籍教师聘用和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聘用目标
高校应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其精华,保证质量”的原则,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方向等方面的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外教需求计划,保证聘请外教质量。对于外教引进,要做到宁缺勿滥。外籍教师聘用部门应积极与教学院系共同商议制定出外籍教师聘用标准,明确外教的工作职责。此外,高校应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平台,加大引进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展示高校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增加对外籍教师的吸引力,努力引进更多优秀外籍教师。
(二)建立健全外籍教师管理制度及激励机制
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办学情况,制定合适的外教管理制度,做到按制度办事,有章可循。建立健全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对外教的工作情况进行科学化、常态化的监督,了解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了解其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考评结果良好的外教,应给予奖励,以激励其工作热情。而对于考评较差的外教,应及时沟通反馈,及时调整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坚持以人为本,多关心外教的日常生活
高校要为外籍教师安排舒适的居住环境,尊重其风俗习惯和个人禁忌。并及时解决其所遇困难,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高校环境,从而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四)充分发挥外教作用,提高聘用效益
高校应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如在除正常授课外,还可以安排外教负责硕士、博士的口语课、听力课、写作课等,以及开设专题讲座等。为了增强高校的师资力量,也可以安排外籍教师为学校骨干教师进行外语培训。另外,也可以邀请外籍教师参加外语大赛评委、作为特约嘉宾进行学校英文广播播音等以充分发掘和利用外教资源。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外籍教师的聘用和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各高校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有关外籍人员聘用和管理精神,并结合各实际情况,本着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宗旨,认真做好外籍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外教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使外籍教师在提高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能够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聚集的战略制高点,承担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文化发展、对促进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意义的重任。高校教师,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不仅决定了高水平大学和学院的教学质量水平,也为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为我国在军事、科学等高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做出了巨大贡献。”合理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的管理,对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
广大留学回国人员作为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中有77%、中国社科院科学家的84%、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863首席科学家的80%都是留学回国人员。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大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加强学科建设,在教学质量提高、科研实力增强方面做出了不可限量的贡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加快实现大学跨时展的重要基础,均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为了吸引和引进大量高层次人才,我国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政策不断完善,渠道不断拓展,加大力度吸引高层次人才。截至2010年年底,总共有63.2万的留学人员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二、高校人才引进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形式简单,方式单一。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一般只重视在国内招聘的宣传力度,招聘信息主要在学校的主页上,招聘会一般只参加国内的。上述方法的实施,海外人才是很难搜集、及时了解到相应的招聘信息,所以招聘效果不理想。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模式上,也仍然是不开放的,没有应用灵活的形式使高层次人才可以更好地为高校工作,而是一味地施行全日制模式,这对于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具有很大的负面效应。
2 地理环境和办学条件的限制。高层次人才很难选择去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教学环境、教师的生活水平很难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在基础研究等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高层次人才更愿意选择留在沿海的大城市。因为这些城市可以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高端的科研条件,加上高层次人才具有很多的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很难引进高层次人才,并且高层次人才的昂贵工资也不是他们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承受支付的,加上人才的流动总是趋向于发达地区,所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很难有高层次人才。此外,还有很多因素是高层次人才不得不考虑的。所以,高层次人才很少有会选择去欠发达地区的。
3 缺乏稳定性。高层次人才通常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学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胜入一筹,大学之间的高度重视和对稀缺资源的竞争激烈,因而高层次人才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更多样化的就业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稳定性。
4 对高层次人才的使用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引高层次人才”的宗旨,就是“使用”,一些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缺乏人才引进后的使用和管理及其他配套措施,高层次人才不能成为主角,很多管理者不合理使用甚至是弃用高层次人才,造成高层次人才的极大浪费。
5 对高层次人才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和完善。当前高校人才引进考核侧重于他们的水平和发表的论文等,是相对简单的,是不科学、不全面的。实际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科研水平、教学能力、沟通能力等往往被忽视。
6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缺乏可持续性。许多高校无处不在“重引进,轻培训”的现象,片面重视引进人才高学历、高职称,造成后续培训的费用很高,导致高层次人才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发展缺乏后劲,引进的优势开始逐渐淡出,甚至变成了劣势,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高校人才引进和管理的措施
1 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第一,明确目标人才。大学应该从自己的发展目标、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情况,确定需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类型和数量,对人才市场信息和高层次人才的供给和需求展开广泛的调查,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进行全面评估的原则,引进符合近期出台的学校实际工作人员及目标规划和长期规划,做到有计划,突出重点,有针对性,避免盲目。第二,创新型人才引进方式。高校应该有充分的自,打破常规引入迫切需要的顶尖人才,对顶尖人才实行最大限度的服务,提出服务承诺,在住房、就业、配偶、孩子上学和其他生活领域,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方便。办学条件,学校的地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大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决定你可以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即打破国籍、居住地、地区、身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其他阻碍人员流动的刚性制约因素,在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前提下,“为所有的下属单位使用”的原则,灵活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如聘请客座教授、外部专家讲学指导学科建设等模式。
2 创新高层次人才管理方式方法。第一,坚持“集中使用,适时使用,使用得当,用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其作用和专业技术的岗位上,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并且为他们在各方面充分施展才华提供必要的保障。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施跟踪和管理机制,奖励制度、薪酬制度、科研立项、职称、学术交流等采取灵活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一定的倾斜度,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邀请高层次人才参加学校发展规划、教学改革、科研等工作的改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以人为本,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将优质高效的服务提供给人才,通过改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优化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其他措施来留住人才,建立尊重人才的校园环境,不断在制度环境方面进行改善。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留住人才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既能不断创新工作,又可以安居乐业,提高稳定的团队凝聚力,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多出精细成果。
3 健全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在聘期内明确岗位职责和引进人才的任务和目标,在引进人才聘期届满前进行测评。不断学习先进的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打破将数量作为单一的量化考核的方法,探索建立表现为重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实践教学能力、自主研发能力、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精神等诸多元素构成一个综合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为激活人才潜力,鼓励人才竞争,充分为人才的竞争发展提供机会。
4 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应正确处理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重点对学校的发展和课程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和系统的发展目标,不断提高教学人员的科研水平和业务水平,真正做到将高层次人才放在他们最拿手的领域,使他们不断取得突破,尽快成为本学科领域的领导者。
总之,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系统是一个长期的项目,我们应该正视当前高校人才引进和管理的问题和弊端,从而不断优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完善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机制,不断改进高校人才引进和管理,创建人才引进和管理的新局面,从而为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