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33: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安全工程专业网络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27-01
高职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属于迎合时展而诞生的专业,伴随着现代安全事故越来越紧张,因此,高职院校诞生的专业安全人才直接进入社会对整体安全事业有着巨大帮助。我国的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设安全工程专业,不过因为时间尚短,教育经验不足,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为了促进我国该项事业的提升,需要高职院校积极提升该项教育质量。
一、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概述
安全专业包含多种内容,例如矿业安全、建筑安全信息安全、通信安全等,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后续增加了网络安全等。我国人民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缺口也越来越大,为了填补缺口,高职安全工程专业也应运而生。无论是执行安全管理,还是具体的建筑安全、信息安全等,都对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帮助,帮助我国的安全事业进步。我国教育领域已经认识到该专业的重要性,并且积极推动该专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过以长远角度来看,我国的安全专业教学仍然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
二、高职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安全工程课程时,未能突出本校特色,进而使得整体课程存在不合理现象。尤其针对我国而言,安全工程专业整体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一种迅猛的发展态势。为了体现自身课程的特色,需要高职院校明确自身定位,找到自身教学对象,有效的设置课程。不过此要求很多高职院校都未能达到,进而使得安全工程专业整体教学质量较差。
2、教育观念比较陈旧
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不仅仅体现在相应的师资队伍存在不足,很多时候也由于高职院校的自我轻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高等职业教育被认为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本,很多时候,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思路也是沿袭着理论体系,使得整体教育仍然处在传统模式中。安全工程专业教学需要更多迎合时代的内容,例如对当下热点的问题的关注等,但是此类内容在现阶段高职安全专业教学中比较少见。
3、教师综合素质不足
教学体系是否能够贯彻落实,在于教师。现代高职安全教育中,很多教师属于“半路出家”,也就是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学习过相关安全工程专业知识,但是并未将安全管理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但是高职院校中,对应的具有相关经验教师较少,于是很多教师转型成为安全工程专业,负责教学。另外一种原因,便是此行业在我国仍然属于新兴专业,因此,教师能够总结的经验和案例并不多,造成了他们并不能真正的做好总结工作。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开展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时,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得安全专业教学质量不高。
4、重视程度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设安全工程专业,不过是以国家形式进而开设的。总体来说,无论是资金、人力、物力等都不会大量投入到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很多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无法借助学校的力量援助,带来的实际问题便是客观因素的不足。此类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将会被放大,逐渐影响高职安全专业教学质量。高职安全教育中需要具有网络教育,很多时候因为重视不足此种技术类型便会缺少,带来了实际问题。
5、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存在盲目性,并未了解专业学习内容便做出选择,此种选择势必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安全工程专业涉及到的内容较多,需要了解现场管理、通信、电子等多专业领域内容,使得学生认为学习比较困难,难以在学习中以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带来了实际学习问题。
三、提升高职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建议
1、根据安全工程专业合理设置课程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全工程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而为了保证此类特点,需要通过外部保证实现。课程的设置便是实现教学的方向,因此,更需要充分了解安全专业的特点方可设置课程。安全一词涉及到较多领域,课程中同样需要体现多领域的教学,例如现场管理、信息安全等,通过此类领域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对应的安全技能,而且高职院校中更多的便是培养实用性人才,通过有效的培养让学生自身更加清晰的了解专业特点。
2、创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属于教学中的方向,通过合理的教学理念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我国为了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当前高职院校应该领悟文件精神,并且根据文件内容寻找自己的差距,明确自身现阶段存在的不足,积极解决。高职院校办学有着自身明确的办学目的,通过有效的培养,使得高职学生成为社会实用性人才。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有效的创新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富有实践性、开放新和职业性,提升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得高职院校的培养能够和社会对接,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认知,另外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看法。
3、加强力度建设师资队伍
伴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为了迎合国家的需求,同时提升自己的办学效果,高职院校同样应该加大投入的方式来建设自身的师资队伍。笔者认为具体做法主要分为两种:其一便是对现有教师加强培训。培训属于教师的再教育,保证培训制度的普及,可以将培训效果作为绩效考评方式,任何升职等都可以加入培训考评,提升所有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开展培训工作;其二便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招聘条件招募一些具有现场安全管理经验的教师作为专项教师开展教育工作。通过两方面的加大投入,可有效的建设师资队伍。
4、提升重视程度
提升重视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提升,实际工作中,便是应该成立专项资金,保证安全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等全部落实。笔者认为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建设仿真安全培训中心,内部采取各种场景布置,帮助学生可以模拟各种安全问题。当教师想要讲解任何一方面内容时,都可以直接在培训中心寻找到相关设备器材,教学模式转换为实践性较强的具体行为。如果高职院校自身条件不足,便可以和外部企业建立联系,和一些需要安全技术人员的企业合作,通过实践性教学,切实的提升学生的教育成果。
5、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需要良好的外部引导,一方面帮助他们了解安全工程专业的具体组成,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引导他们的人生态度。高校学生虽然整体已经成年,不过由于刚刚在高中充满压力的地方释放出来,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看到高校的生活,很多学生都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过度放松放纵自己等。笔者认为,为了真正的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意识,可以和社会企业接轨,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提升他们的兴趣和认识程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不重视和态度两方面。通过分析问题,提出了对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我国高职院校安全专业教学越办越好。
一、进一步深化安全培训宣传教育工作
1、将培训与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利用社会新闻媒体、开展企业自主教育等途径,加大安全生产社会化宣传教育力度,宣传省委88号和市委66号文件、宣传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和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大力推进基层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社会氛围,促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2、深化“百千万”企业安全服务专项行动。要在去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安全监管部门和培训机构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对企业的安全培训服务,针对量大面广的企业培训需求,积极采取送教上门、菜单式课程选读、分行业分工种分类教学等方式,帮助企业集中开展安全教育,解决工学矛盾。
二、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培训体系
3、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优胜劣汰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全市安全培训网络体系。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机构建设的通知》(杭安监管科技〔2009〕7号)文件规定,辖区内尚未建立四级安全培训机构的区、县(市),要抓紧落实辖区内安全培训机构的培育、设立和建设工作。已批准建立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安监总局20号令的规定,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教学设施、配备专职人员、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各区、县(市)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培训要求的机构要积极采取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报告市安全监管局。
4、严格执行“教考分离”规定,积极推进计算机无纸化考核办法。市本级负责人、安全管理员以及特种作业培训理论考试实行计算机无纸化考核,逐步推选县(市)区域内特种作业理论考试无纸化考核,积极探索特种作业应会知识信息化考核办法。
5、探索安全培训信息化管理,全市各培训机构的安全培训情况均要统一纳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交互式联网方式,实现对各培训机构培训情况的有效监管。
6、规范培训内容。按照学用结合、因材施教的要求,加强培训需求调研,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员的岗位特点和培训需求,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完善培训课程设计,更新培训内容,做到培训内容规范化,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改进培训方法。根据不同培训内容和不同学员的特点,灵活运用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模拟式等多种方法开展培训,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探索远程教育培训办法,充分发挥网上培训覆盖面广、共享性好、灵活性强、成本低廉的优势,开展在线学习、网络教育。
8、推进培训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师资和教材建设,建立健全培训师资库,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积极选聘在职中青年安全生产管理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不断补充新知识、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培训主体责任
9、切实抓好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员的培训,各级政府部门要根据属地管理、分级培训的原则,按照《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的规定,落实主要负责人培训经费,加大培训力度,改进培训方法,培训面达到100%。
10、积极开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员培训。在继续抓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员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一般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员培训,加大宣传和执法检查力度,持证率要达到100%。
11、大力开展企业班组长培训工程。各级政府部门要帮助和指导企业实施班组长安全培训工程,加强班组长能力建设,以班组长和高危行业企业一线操作人员为重点,确保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落到实处。
12、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安康杯”知识竞赛;继续开展对外来务工人员安全知识送培训活动;加强与劳动保障、总工会,以及社区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把外来务工人员安全教育纳入就业、职业技能、社区教育等培训内容,大力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13、深化全员安全培训工程。根据省安全监管局2010年给我市下达的安全培训目标任务,今年我市将完成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43.3万,并列入年度考核内容。各区、县(市)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按照我市考核指标分解(详见附表),认真完成全年的各项培训任务。
14、充分发挥注册安全工程师的作用。积极开展对在杭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情况调研,总结和交流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经验和做法,加强安全生产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15、开展各类人员持证上岗和安全培训情况专项检查。指导和督促企业加强培训管理,加大培训投入,严格执行全员培训合格上岗制度。利用媒体、网络或现场会、座谈会,总结推广安全培训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引导各级管理部门和企业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做好安全培训工作的自觉性。新晨
二、网络教育教材现状分析
网络教育经历了办学形式的转变,也经历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转变,实现了网络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模式创新。从整体上看,网络教育教材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了以单一文字教材为主到文字、音像、多形式电子教材等多种教学资源。但随着网络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教育对象的变化,网络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教学设计不足、适应性与实用性不强、互动性不够等问题不断显现。
(一)教材内容不适用
在网络教育试点初期,网络教学中多借用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对网络教育学生来说,内容偏深,重理论轻实践,不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目标要求。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教材内容滞后于现实网络教基金项目:此论文为东北大学有关网络教育教材立项。作者简介:卢俊杰,男,硕士,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育发展的需要,缺乏应用性。同时编写教师对网络课程和学生能力、素质、知识、水平还不熟悉,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组织,还是在编排的体例,都与传统教育所用的教材没有太大差异,缺乏网络教育特色。
(二)教材结构不科学
网络教育教材、媒体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关联,无整体规划,多数情况将教材、媒体简单组合,缺乏统一考虑。有些网络教材没有跟上网络教育的发展,最为突出的是忽略了学习的内在规律,在学习支持、指导、交互性方面相对缺乏,以及学习材料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经过对网络教育教材的客观分析,加强教材研究与改革,建设结构科学合理、教学设计符合网络教育学生特点、教学内容针对实用的教材,是解决现存问题的途径之一。
三、结合网络教育特点,制定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网络教育的特性决定网络教育具有时间碎片、空间分离的特征,教材作为网络教育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载体,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导学的基本依据,在教材编写上必须强化网络教育教材特色。教材建设应遵循三个原则:
(一)教材建设的整体性
网络教育教材形式多样,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处理好不同媒体的关系,实现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进行整体建设。
(二)教材内容的扩展性
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变化,及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网络教育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即要保证该课程应知应会的基础理论与技能,还要兼顾未来发展要求的前瞻性,才能在面对各种变化时具有一定的应变性。
(三)教材设计的实用性
教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综合考虑培养目标,学生特点、课程特点、教学模式等,要遵循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编制理念。
四、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网络教育适用性教材建设
(一)成立专门的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
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由熟悉网络教育的专家、教师等人员组成,指导委员会对教材建设负全责,建立一套严格的教材立项申报和审核程序和制度,主要负责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审定教材建设规划、审议拟出版教材和检查与跟踪等工作,为教材建设推进提供组织保障。每年进行一次的教材立项申报,要经过申报、初审、评审,确定立项之后,由项目负责人签订协议。在项目中,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中期检查、督促;结题时,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审定。
(二)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网络教材建设
为“网络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项目设立专项建设经费,给予出版资助。为建材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对经过审核的教材建设项目,经费按立项时和结题后两次拨付。经过努力,学院已正式立项网络教育系列教材20本,正式出版教材16本。其中,安全工程专业5本,采矿工程3本,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3本,冶金工程专业2本,行政管理专业1本。
(三)遴选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编写教材
教师是教材编写的主体,由于网络教育教材的特殊性,要求遴选的编著者必须既是学科专家又是网络教学专家。为教材建设提供师资保障主编教师不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扎实的学科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网络教学经验,熟悉网络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者的特征与需求,才能够将教材建设与学科前沿的发展相结合。
(四)立足网络教育实际,优化整合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要根据培养计划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同步进行,同时要处理好编写教材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特别关注教材与教学环境的配合问题,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媒体进行有效整合的问题,保证教材具有较强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和可扩展性。保障纸介和电子教材的并行性、科学性的基础上,提高实用性、导学性、助学性与开放性,增强师生的交互性。
(五)突出学习者的要求,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
参加网络教育的是在职人员,学习背景差异比较大。要使不同的学生达到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要求编写的教材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既要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又要确保达到网络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要兼顾内容、体系、结构、思路、方法的指导、检测、评价等多方面因素,使编写的教材为学习者提供便捷、高效、实用的帮助。
高职教育中基础化学课程要“立足基础知识,普及科学教育,适应专业需要”,使职业教育更切合市场需要,让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更大的提高。因此,基础化学学科教学应该做到从“个体学习”向“协作学习”转变,这种协作不仅是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也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师要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演示,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加强学习指导,利用多种信息手段丰富化学实验资源。信息化教学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也成应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授化学知识时,教师要渗透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对此,教师要掌握更多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但是目前很多职业院校从事基础化学教学的教师化学理论知识强,专业知识略微欠缺。对此,我们可以建设化学基础课程数字化资源库,使各科教师之间有相互沟通的平台。例如,有些内容在某一教材中不是重点但跟后续课程却是有关联的,由于学时限制,教师会选择略去不讲。这导致了“讲授的内容学生不需要,学生需要内容不讲授”的偏差,与后续课程脱节。另外,合并重复性的内容,删节部分理论性太强的内容,也是化学教学设计中的难点。例如,在生物制药、药物制剂等专业的化学学习内容中,教师应重点突出与医药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删除分子轨道理论、晶体场理论、电子互斥理论等过于难深的内容,将原子、分子结构的内容放到有机化学中,与有机分子的立体构型结合,对学生理解分子构型与药物活性的关系有很大帮助;调整实验内容,压缩纯化学的性质及测试,增加与医药学科相关的综合性研究实验和自行设计实验等。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演示
信息化技术使得教师有能力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从而为准备教学提供方便。互联网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很多信息。例如,在讲授卤族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与卤素相关的资料,百度、谷歌、维基百科等都是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在表现原子、分子等一些微观粒子的特征时,在实验的内容存在毒性、危险性时,在一些化学概念、化学原理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时,文字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对此就有着独到的优势。但是课件的设计不应过分华美、花哨,否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的时候可以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合理利用图片、视频等网络资源创设情境,以任务、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体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新课程改革精神。
三、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加强学习指导
为了将更多的信息源带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自己的教学信息资源库,既方便学生按需学习,又方便教师数字化教学资产的积累和共建、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包括课堂信息——多媒体课件及优秀教学案例、电子教案,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扩充知识(包括趣味性、实用性、前沿性的内容),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双语、最新研究等素材。这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从教学素材库里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化学的网站。对于在学习中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材料,通过讨论,最后得到答案,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线练习可及时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在网上聊天室自由发问,也可以与在线教师一对一单独答疑,也可以在论坛发帖,同学间进行讨论。这样避免了重复发问现象,也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使辅导答疑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为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利用多种信息手段建设化学实验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资源建立标准操作的多媒体视频库,指导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标准视频掌握标准化的实验操作。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操作,如滴定操作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预先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减少实际操作中失败的概率,以便更加准确合理地对学生实际实验操作进行监控和指导。另外,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指导教师更好地讲解实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更深刻。网上化学实验资源注重贯彻实验前预习、实验中帮助、实验后测试的全过程实验教学理念,以便于强调对多类别教学任务的适应性。
五、信息化对于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师水平得到更高层次的提高。多媒体电子读物,高效率检索式阅读的备课方式,文字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数字与数值计算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与转化的数字化探索方式,以及运用多媒体影像、Flash 动画的基本实验操作培训方式和利用兴趣实验、探究实验平台的知识拓宽方式,使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多媒体应用能力,网络课程开发的能力、在线测试和评价的能力、软件使用的能力、在线搜索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水平上有显著提高。师生的实验创新能力通过此也会有有很大的提高。
2.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明确化,专业素养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浏览和下载教学大纲、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内容;可以自主预习和复习,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实现网上自主化、个性化、探索式学习。信息化教学注重贯彻实验前预习、实验中帮助、实验后思考的全过程实验教学理念,学生对多类别教学任务的适应性,通过兴趣实验和探究实验,可感受到化学与社会紧密的联系,从而培养自身的专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主体意识。
信息化教学是多姿多彩的,能适应高职化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为师生交互、启发思考、问题探究、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和网络测试及实验等多种教与学的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丁亚明.关于化学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3,41(2):159-160.
[2]张世勇,闫淑惠,黄璃.基于高职化学网络教育资源的项目式学习[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113-114.
[3]徐立恒.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化学类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安全,20 10,(7): 57-58..
[4]印家健,崔扬健,姜李.立体整合——高等农业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7,9(9):34-35.
[5]阎芳,韩玮娜,韦柳娅.基于网络的医药院校化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理念及建构[J].高教研究.
[6]宋玉梅,孟勇.网络化学化工信息资源的分类对比研究[J].现代情报,2009(11):53-57.
[7]杨胜韬,李汪.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学教育[J].广州化工.2012,40(8):193-195.
[8]张欣荣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构想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44-54.
[9]徐雅琴,白靖文,王丽波.有机化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1,8(3):44-65.
[10]熊焰.网络化条件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5(30):293-295.
1.把握总体要求加强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应在总结近年来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要求和水利部党组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分级负责、分类实施,以县级及以下水利基层单位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为重点,以提高水利基层职工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为主要内容,以教育培训为重要手段,以健全和完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为根本动力,着力加大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水利基层实用技术与管理人才规模,改善水利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提高水利基层职工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水利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明确工作重点推进县级及以下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应把解决基层人才瓶颈问题放在突出首位,着力提高水利基层职工队伍学历文化水平、专业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一是应通过制定培训规划计划、建立培训机制、实施重点培训工程,加强县(市)水利局长、水利基层站(所)长和业务技术骨干培训,提高业务技术素质。二是应通过严把新进人员入口关、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和开展学历学位教育等措施,改善基层职工队伍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着力提高基层职工的学历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特别是县(市)水利局领导班子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以及水利基层站(所)负责人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三是应通过技能人才开发和职业资格等级结构调整,使水利基层技术工人队伍中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规模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明显增强。
二、创新载体,着力开创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崭新局面
根据县级以下水利基层职工队伍建设需求和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围绕重点对象,创新工作载体,大力实施水利基层人才开发计划,着力推动水利人才队伍统筹协调发展。
1.实施县(市)水利局长培训计划以县(市)级水利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为对象,以提高水利政策理论水平和推动水利科学发展能力为目的,以水利工作方针政策和重点工作部署为主要内容,组织实施万名县(市)水利局长培训计划。省级水利部门要建立县(市)水利局长定期调训制度,制定专业培训规划计划,制定培训方案,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分期分批组织开展调训工作,确保完成县(市)水利局长全员培训任务。
2.实施水利基层站(所)长培训计划围绕建立水利基层服务体系,以水利基层站(所)负责人为重点,以提高水利实用技术水平与服务管理能力为目的,以水利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组织实施万名水利基层站(所)长培训计划。省级水利部门要建立培训任务分解制度,切实发挥基层水利部门、水利院校和有关培训机构在水利基层站(所)长培训中的作用,加强示范引导,开展检查评估,确保完成水利基层站(所)长的全员培训任务。
3.实施水利基层业务骨干培训计划围绕提高水利基层单位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以基层有培养潜力的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为重点,以提高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为目的,以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组织实施水利基层业务骨干培训计划。各级水利部门要完善政策,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关键岗位人员和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人员作为基层水利业务骨干培训的重点,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制度,扎实推动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4.实施水利基层职工学历文化水平提升计划以水利基层单位中青年职工为重点,以提升学历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为目的,以开展水利专业学历教育为主要内容,实施水利基层职工学历文化水平提升计划。基层水利部门和单位应积极组织职工参加水利电大开放教育、自学考试、函授、夜大和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学历学位教育,支持基层技术工人参加水利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水利基层职工学历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同时,应严把水利基层单位新进人员入口关,保证新进人员具有一定的学历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
5.实施水利基层职工职业技能鉴定计划以水利基层特有工种技术工人为重点,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为目的,以职业技能鉴定和考评为主要内容,以职业资格等级结构调整为重要手段,实施水利基层职工职业技能鉴定计划,着力培养高级工以上的水利高技能人才。各级水利部门要完善水利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实施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积极推动水利基层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鉴定,不断提升高级工以上的水利高技能人才规模,调整水利基层技术工人职业资格等级结构,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三、各司其职,形成统筹推动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
1.水利部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水利部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应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水利基层人才需求,加强对水利基层职工队伍建设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要制定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计划,组织开展面向基层职工的示范性培训、专题培训、水利专业学历教育和水利职业技能鉴定,组织编写水利基层实用技术与管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和培训课件,以及完善水利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标准配套培训教材和鉴定试题库等。加大对西部地区、扶贫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水利基层职工队伍建设的对口支援力度,以点带面推动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2.地方水利主管部门地方水利主管部门应按照中央、地方党委政府和水利部关于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工作部署,围绕推动水利中心工作和落实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目标,把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常态化管理,制定本地区水利基层人才开发、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计划,健全和完善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分解各项工作任务,建立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责任制,整合工作力量,创新工作载体,广泛宣传动员,树立先进典型,不断总结经验,强化监督检查,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完成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任务。
3.水利基层企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水利基层企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是水利基层职工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应根据本单位的人才队伍状况,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吸纳高层次和高素质水利专业人才,应以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适当的待遇留人;应建立和完善促进基层职工终身学习的制度,引导基层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大基层职工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完善职工教育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为职工创造学习培训条件,充分调动职工参加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营造基层职工队伍建设的环境氛围。
4.水利院校和培训(鉴定)机构水利院校和培训机构是水利基层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围绕水利基层人才培养需求,积极开展针对水利基层职工的学历学位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水利中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国家减免涉农中等专业教育学杂费的优惠政策,积极招收水利基层职工参加学习。水利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家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补贴政策,面向基层技术工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水利院校、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面向基层开展的教育培训服务,应千方百计降低服务收费标准,减轻水利基层单位和职工的经济负担。
四、夯实基础,为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健全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省级水利部门应结合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实际,积极协调本地区组织人事部门,建立健全水利基层单位新进人员学历文化层次和专业素质方面的条件标准:县级水利部门及所属单位新进人员一般应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文化程度,乡镇水利服务机构新进人员一般应具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文化程度。应积极落实国家“三支一扶”计划,适当降低水利基层事业单位人员招录学历门槛,不断深化水利基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岗位管理、人员聘用和公开招聘制度,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投身水利基层工作。应加强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水利基层服务机构生产生活条件,为基层职工队伍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应建立基层职工学历文化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与工资待遇、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资格评聘、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适当挂钩的机制,引导水利基层职工钻研业务、苦练技能,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
2.加大水利基层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要把水利基层职工队伍建设经费列入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年度经费预算,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工作需要。省级水利部门要完善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分成等经费管理办法,开辟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渠道。水利基层企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按照规定全部用于水利基层职工教育培训。要积极拓宽水利基层职工队伍建设经费筹集渠道,建立水利部门、单位和职工个人等多元化的基层人才经费投入机制。要切实加强对水利基层人才开发经费的使用管理,确保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创新 风险管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不仅是生存的基本,更是发展的前提。如何进行工程项目安全风险控制及管理创新一直是我们关注与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此结合笔者1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2年多以来对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控及管理创新的实践,具体再就此作进一步探讨,以供同行相互交流、学习与共同提高,从而更好的为工程建设服务。
一、安全管理风险控制与安全创新管理背景
(一)建筑企业原有积弊带来的创新挑战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普遍存在内部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而有些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基层(工人、司机、后勤岗位)直接转岗到管理岗位上来的,虽说有一点工作经验,但是他们的文化程度、管理素质、技术知识、电脑操作水平却也亟待急速提高,必须锐意创新,彻底解决历史积弊,否则不但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还将会阻碍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有的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团队的现状呈现“一高二低”现象,既:(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技术职称偏低)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管理短板)带来的创新挑战
1、安全责任落实方面,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是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有的对违章现象视而不管,部分施工技术人员(专业经理)“一岗双责”、“管施工必须管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二是现场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能确保对施工现场的全面管控,安全管理存在盲区。
2、安全意识方面,作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自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人员流动性大,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能力不强,仍停留在“要我安全”的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3、方案执行方面,施工方案流于形式、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管不到位。一是施工方案执行过程中不能按照要求落实安全技术措施,有的方案流于形式,导致方案的编制与执行形成两层皮;二是对于重大危险源的监管不到位,重点危险区域部位安全防护措施与工程进度未同步进行,存在侥幸心理,消除隐患的主动性较差。
4、安全管理团队建设方面。一是“安全第一” 有停留在口头上现象、“重生产轻安全”思想,造成有专业技术知识(职称)的安全管理人员缺乏。在施工现场小部分人员或施工管理人员对“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科学观点理解不深,甚至有意回避安全问题,“安全第一”往往是停留在口号上,在“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指导下,基本上一些精兵强将都选择在施工管理岗位上,而且施工管理人员的劳动报酬相对较高,因而导致那些有学历、有职称、有专业知识、有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走向了施工管理的岗位,造成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队伍中有文化、有技术、有职称的人员相对缺乏;二是只重视安全管理人员数量而忽视了人员质量。因为有的企业的特定的环境及状况,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对人员的学历、职称、专业等条件考虑较少,注重了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数量,甚至将一些根本没有任何专业技术知识技能和安全管理知识及连最起码的电脑办公都不会操作(打字、收发邮件都不会)的人员安排到安全管理关键岗位。从表面上看项目人员数量符合国家规定要求,但从本质上讲,该类人员在项目部施工现场,连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都不知道,根本谈不上及时发现施工安全隐患,更不知道什么是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及其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该类人员的加入,造成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素质的整体下降,影响了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安全监督工作的质量,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安全隐患;三是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专”。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兼职情况较多。例如司机、通勤、后勤等相关工作都由安全管理人员兼职,现场安全监管覆盖面被削弱。
(三)管理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管理上的创新就是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适应企业发展战略下经营模式的需要,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也是企业文化追求卓越的需要。管理要适应发展的需要,经营机制要适应发展的需要。针对存在的安全管理基础管理短板、发展的短板,一方面,要积极改进基础管理的短板,另一方面,要通过管理创新,努力解决发展的短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科学、健康地发展下去。
(四)管理创新是企业强化集中集约化管理,积极拓展市场,加快发展战略实现的要求
2009年以后,随着部分建筑企业股份上市后的要求,为进一步强化集中集约化管理,积极拓展市场,加快发展战略的实现,原部分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要由原来的粗放型管理转变为适应社会发展市场竞争现状的精细化管理。
二、安全管理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创新内涵和实践
创新安全管理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应主要体现“三个发展”:管理阶段的发展,要从传统的安全生产的事后管理逐步向事前管理发展;管理对象的发展,要从安全生产的事故管理逐渐向安全生产的隐患管理发展;管理手段的发展,要从安全生产的结果管理逐渐向安全生产的预警管理发展。
第一,管理创新,就是要“执行制度”。管理是不断适应市场,与时俱进的体现。制度管理就是强调流程、标准的统一化管理,通过基础管理的加强与落地,真正提升管理水平(见图1-执行力图解)
图1执行力图解
第二,管理创新,就是要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特别是安全监督管理中要善于承担责任、善于提升自己。要强化执行能力,坚决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切实克服敷衍应付、推诿扯皮等不负责任、推卸责任等行为。要真正将各项工作部署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将各项要求落实到行动中、贯彻到措施里、体现到效果上,切实做到不折不扣、求实求效。
第三,管理创新,就是要求向优学习、提高全员能力素质。要提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就必须要重视全员学习、提高安监队伍职业素养,加强安全生产意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能力素质、推动工作开展。
第四,管理创新,就是要求求真务实,用真抓实干的精神把务虚的工作做好,把务实的工作做深。要树立“实干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的工作理念,敢于抓落实,善于抓落实,把每一项管理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说话千遍,不如实事一件。要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做到在落实中破解技术难题和管理难题,在落实中实现更大发展。
第五,管理创新,就是要求乐于奉献,甘愿吃苦,以平和之心待“名”、淡泊之心待“利”、敬畏之心待“位”、精进之心待“事”,一心一意干好本职工作。第六,管理创新,就是要求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业绩。要敢于打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机制、做法的束缚,不断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要善于用管理创新的办法解决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作出新贡献。
第七,管理创新,就是要坚持风险管控。安全监督管理的风险管控就是首先要管控好招投标签约阶段里合同的安全通用条款和安全专用条款的识别;其次要在合同履约阶段进行风险管控;最后是要在发生事件后阶段的对风险进行有效化解,主要是事件发生后怎样规避管理责任上的风险。
第八,管理创新,就是要进行对标找差及短板管理。目前,安全管理对标找差工作还有待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还较薄弱,安全隐患、违章现象未能得到根本遏制,要深入查找存在差距的原因及进行短板分析和采取应对措施,争取早日进入良性轨道。管理无止境,要通过学习、学习制度、与同行业先进安全管理和做法进行对标,结合自身实际,有效运用,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找到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方法。(见图2)
图2 管理创新的步骤图
综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坚持安全管理创新,才能够真正实现:从被动防范向基础管理转变;从专项整治向规范管理转变;从事后查处向预警预防转变;从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从控制伤亡向职业健康转变。
笔者个人认为重点应该从以下四大方面进行管理上的创新:
(一)首先重点在安全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建筑企业应根据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结合企业自身安全生产的实际,在规范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创新安全管理制度,丰富完善安全管理手段,使安全管理工作常抓常新。
重点是需制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及《安全责任追究考核奖罚细则》、《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报告和管理制度》等安全监督管理的管理性文件,要进一步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严格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形成了安全管理投入、技术、检查、考核体系,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二)其次是重点要在安全管理团队建设上的创新
建筑企业应一直将加强安全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安全管理现状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在抓,通过提高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入岗门槛、改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构成、提高安全管理队伍素质和加大履职能力的考核等多方面的进行创新,将取得显著的效果,重点是要加大对安全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及定期对安全管理人员考核力度。从而全面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及履职能力。
(1)、要加大对安全人员文化知识及安全教育培训力度
要针对安全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一线工人、司机转岗,文化程度低、专业技术低、电脑操作水平低、对规范标准不了解、对企业相关制度不熟悉等等的现状,企业安全监督部门要不定期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安全管理相关规范、检查标准、相关制度、施工用电、消防安全、环境管理、综合治理相关知识及内业资料的建立、归档的专项培训,通过学习提高各人员安全管理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安全管理人员参加高等教育考试及高等网络教育学习,从而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文化知识。
首先要提高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入岗门槛,改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构成(学历、职称、最起码的电脑操作水平等等),通过信息化系统、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安全管理队伍的履职能力和素质,推进管理规范。二是要加大引进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力度,每年都要往安全队伍中充实有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改善安全管理队伍文化水平偏低的状况,从而建立建设项目安全系统及公司安全管理系统。三是要改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队伍的职称结构方面,要尽量杜绝无一定文化知识和无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从事专职安全管理工作。四是要定期组织各项目间的专职安全人员开展交流学习活动,使专职安全人员在现场监管方面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五是要通过考核等手段强化安全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六是要在项目总体策划中明确安全员岗位职责,加大对安全管理人员职责落实的考核,并做好安全员考核评价工作。
(2)、要加大对安全人员的考核力度
要按照企业的相关规定对安全管理人员从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及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半年、年度考核,考核采用考核表、安全知识考试和充分听取其主管项目的业主、监理、分包商、项目部对其工作能力的评价的形式,全面对其考核。对不能胜任其履职岗位的安全管理人员,要本着“教育、教育、再教育”的原则,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经教育后仍然不能胜任其岗位的人员采取调换、调离原工作岗位。
3、重点在管理方法上的创新
建筑企业要切实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重点是要在管理方法上以危险源辨识、管控作为安全工作重点进行创新,认真开展危险源辨识,并进行实时、定期和动态监测。要严格按照(按照建质(2009)87号文进行分级),实行重大危险源报告制度及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危险源实行项目部全程旁站管理,企业安全监督部定期抽查旁站监控;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重大危险源实行项目部全程旁站管理,企业安全监督部派人全程旁站监控,以此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控制和防范群死群伤及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首先,企业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要按照《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要求,编制、审核、论证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于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同意开工后3日内,由项目(经理)部填写《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报告表》并报告企业安全监督机构。
其次,项目(经理)部和分包单位应当建立重大危险源公示制度,重大危险源公示内容包括重大危险源名称、出现的时段、涉及的危险因素、控制措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在施工现场入口显著位置和有重大危险源的作业点附近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对检查、检测、检验情况做好文字记录,建立档案。
第三,企业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要建立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台帐,对列入监控范围的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由项目部安全管理部门全程监控管理,企业安全监督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检查和抽查;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或重大危险源由项目部安全管理部门全程监督管理,企业安全监督部派人实施全程重点旁站监督,直至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或重大危险源解除。
最后,项目(经理)部于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施工完成后3日内,填写《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解除表》,并向企业安全监督机构报告重大危险源解除。
4、重点在安全质量标准化(样板工地)工作上的创新
建筑企业应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突出以人为本,强化基础设施、基础资料的建设,按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理论,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质量标准化长效机制,通过安全质量标准化长效机制的实施保证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常抓不懈,实现时时达标,事事达标,促进安全生产的稳步发展,使整个企业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其中我个人认为“五统一”管理和 “1+3”安全监控体系就是安全质量标准化(样板工地)工作上的可推进实践的管理创新成果。
(1)“五统一”管理和 “1+3”安全监控体系的内涵
“五统一”管理即:统一施工现场围墙、统一施工现场图牌设置、统一施工现场进出口车辆冲洗设施、统一施工现场物料堆放及垃圾处置、统一施工现场进出口大门设置;
“1+3”安全监控体系即:通过筛查危险源,并形成针对不同危险源的分级监控,对危险源进行监督、检查、改进、评估等,突出行业安全管理重点,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遏制建筑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苗头。
(2)“五统一”管理和 “1+3”安全监控体系的具体实施
在“文化落地、重在践行”管理上,建筑企业应在施工现场严格推行实施“五统一”管理模式,要求工程参战各方在保证施工质量、进度的同时严把安全生产关,积极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一是做到工地设施定型化、防护工具化,工地大门、彩板围挡、彩板板房、木工棚、钢筋加工棚等临时设施必须完全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设计、制作、安装;
施工现场“五统一”内容为:一是统一施工现场围墙式样及色彩。市区主要路段围墙不得低于2.5米,一般路段围墙高度不得低于1.8米,围墙内、外应粉刷或油漆,形式力求美观。门楼两侧的围墙统一为白底,各施工企业结合企业文化特征,统一企业主色、统一企业标识,要利用围墙宣传企业文化及社会公益广告,有条件的要做到绿化、亮化。
二是统一施工现场图牌设置。施工现场要设置施工现场平面图及工程概况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理电话牌、重大危险源公示牌、导向牌等,要整齐划一,制作美观,安装牢固,式样及颜色做到“一企一牌”。
三是统一施工现场进出口车辆冲洗设施。工地主出入口道路,必须按标准硬化,建立统一冲洗台,配备冲洗设备,沉淀池、排水沟应加统一制作的盖子,不得做成明池、明沟。健全车辆出入冲洗制度。对冲洗设备选用技术参数也作出了规定。对主要干道的重点工程逐步推行自动冲洗。
四是统一施工现场物料堆放及垃圾处置。现场内所有易发生扬尘的物料必须有遮蔽措施,避免扬尘。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要做到日产日清,周转材料及建筑材料堆放有序,并分别设置堆放场地和标识牌。生活垃圾定点集中放置,及时清理。
五是统一施工现场进出口大门设置。大门设置高度要与围墙相适应,大门两侧要绿化。施工现场应设立24小时门卫值班制度,所有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人员必须按社会治安和平安工地创建的具体要求办理相关手续。所有进出施工现场的非施工管理人员实行登记制度并必须佩戴安全帽。现场应设置宣传栏、读报栏、黑板报等,安全宣传设施做到牢固、美观、防雨等要求。
(3)“1+3”安全监控体系的具体实施
1)、“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
1是: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
3是: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动态管理机制、持续改进机制、系统评价机制。
2)、单位应在下列场所确定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作业点,并设置标牌。
a有爆炸、易燃、易发生火灾危险的场所;
b有触电伤害危险的场所;
c有中毒和窒息危险的场所;
d有人员高空坠落危险的场所;
e有机具、物件挂、绞、碾、碰、挤、压、切、撞、割刺危险的场所;
f有灼烫、透水、淹溺、坍塌等危险的场所;
g有落物、崩块伤人危险的场所;
h粉尘超标和环境污染的场所;
i存在噪音、低温、高温、振动、辐射、生物毒性危害危险的场所;
j因雨、雪、风等自然因素和其他容易致人伤害、发生事故频率较高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场所;
3)、单位应按下列标准划分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作业点监控等级。
a单位应组织有分管领导、安全技术人员和职工参加的评估小组,对排查的问题进行评估,确认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作业点,并根据上述监控等级划分依据,确认其监控等级。任何级别的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作业点均应先行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b根据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作业点监控级别,分级登记建档。
c凡通过评估,列入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作业点的监控点统一设置分色标志牌,标明监控点名称、危险等级、易发生事故的种类、预防措施、控制要求、紧急处理预案、责任人、检查周期等,组织职工群众定期进行检查。
A级(红色监控区域):易发生群死群伤,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可能发生重大职业危害事故,对单位造成重大影响。
B级(橙色监控区域):易发生多人伤害,财产损失较大,或可能发生较大职业危害事故,对单位造成较大影响。
C级(黄色监控区域):发生事故的概率较小,伤害程度较轻,财产损失较小,或可能发生一般职业危害事故,对单位造成一般影响。
4)、单位应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动态管理机制。重点是:
a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点实时监控制度。
b建立事故预警制度。
c建立职工教育更新制度。
d建立奖励制度。
5)、单位应急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持续改进机制。重点是:
a建立全员排查制度。
b建立持续改进制度。
c建立创新提升制度。
6)、单位应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系统评价机制。
a职工评价。
b技术评价。
c监管评价。
7)、单位作业场所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重点监控岗位有监控牌(卡);
b作业现场安全警示标志齐全醒目;
c职工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正确;
d各种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装置和消防、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配置齐全完好;
e岗位操作规程和有关制度齐全;
f岗位安全台帐记录完整;
8)、单位作业场所应设置“三图五卡”。
“三图”是: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流程图、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组织网络图、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示意图,并公布在醒目处。
“五卡”是: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卡、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评价卡、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整改卡、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应急救援处理卡、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职工权利义务告知卡
5、 结束语 创新管理,安全先行,安全管理是动态的,意味着要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活动。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不断摸索新的规律,总结管理、控制的办法与经验,在管理上不断创新,从而使安全管理上升到新的高度,因为安全与不安全之间没有过渡,只要踏出100%的安全一步就进入100%的不安全。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认为:在全面合同履约管理过程中,对工程安全管理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及在监督管理上进行创新,是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北京海德中安工程技术研究院,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2].卢安坚,美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规定,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3].W.钱金勒妮莫博涅,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
[4].项目管理者联盟,以WTO原则审视我国工程分包制度,www.mypm.net,2004年7月
[5].张检身,工程项目承包与管理――土木工程精品系,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6].张廷元,建筑施工现场人员安全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