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贸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5 15:33: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世界经济贸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世界经济贸易

篇(1)

企业投资进一步扩张,工业生产增温。随着经济的复苏,2004年一季度,企业投资支出较上季度增长7.2%,其中设备和软件投资支出增加11.5%。工业生产除3月份受汽车业产值下降影响仅增长0.1%以外,1月—2月份,工业生产环比均上升0.7%,明显好于2003年12月零增长的情形;工业生产的继续回升也促进了设备利用率的提高,4月份设备利用率已经回升到76.9%,为经济复苏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企业对经济改善的信心增强,商业库存更是连续8个月增长。

通货紧缩压力基本消除,物价上涨有所加速。2004年以来,美国不含食品和能源项目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温和上扬,1月—4月份分别增长0.2%,0.2%,0.4%和0.3%。尽管3月—4月份,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速有加快迹象,但截至4月份,该指数按年率计算上升1.8%,位于美联储认为可以接受的1%—2%范围内,通货膨涨率仍处于有效控制之下,显示美国经济中存在的闲置产能,为经济在低通涨情况下持续扩张提供了条件。

就业市场明显改善。2004年以来,就业市场逐渐好转,截至5月8日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4周移动平均人数从上年年底的35.5万降至33.6万,为3年半以来的最低;3月、4月份美国新增就业岗位连续大幅增长,分别增长33.7万和28.8万,2004年前4个月,美国共新增就业岗位86.7万个,而上年同期只有19.5万个。

进出口贸易增长加快,贸易逆差扩大。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2758亿美元,比上年第四季度增长2.5%;进口4073亿美元,增长4.0%;贸易逆差1315亿美元,增长7.2%。出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供应增长10%,显示美元疲软和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外部需求增长;进口商品中,消费品进口894亿美元,增长2.4%。资本品进口798.5亿美元,增长2.3%。石油产品进口378.5亿美元,增长16.9%。进一步印证了美国需求增长,企业活动增温,以及石油价格上涨的现状。

(二)政策因素

继续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2004财年头7个月,美国联邦政府财政开支总共为1.35万亿美元,比上年度同期增加7.5%。5月1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总额达1700亿美元的企业减税法案,旨在刺激美国制造业复苏和能源生产。在布什向国会提交了2005年财政年度联邦政府预算案,呼吁国会将2001年和2003年推出的减税措施永久化。这意味着通过立法,永久性削减所得税、取消房地产遗产税以及下调股息税及资本利得税等税项。财政部官员多次表示减税措施若无法永久化将有损就业与增长,政府坚信减税政策有利于持续刺激经济增长,并最终会使财政收入增加。

美联储加息在即,但低利率政策余殷仍在。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从2004年3月份开始逐渐增大。美联储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的考虑日益明显,在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5月的声明中,关于美联储在改变刺激性货币政策问题上持有的“耐心”已经悄然消失。但考虑到加息对消费的削弱以及1994年升息过快导致资本市场动荡的教训等诸多问题,其在选择升息的时机和幅度上尤为谨慎,逐步有序地回复中性利率水平成为必然的选择。6月30日,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一致投票赞同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1.25%。

日本经济持续复苏

在内需和出口强劲推动下,2004年以来日本经济继续保持回升势头。公司利润的增加以及股票市场的复苏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企业收益不断改善,投资大幅增加,居民收入下降逐渐终止。就业形势虽然仍很严峻,但失业率已呈下降趋势;通货紧缩虽有所缓解,但仍没有根除。2004年第一季度日本GDP比上一季度增长1.5%,折合成年率为6%,这是日本经济连续第八个季度出现增长。

(一)主要经济指标

个人投资增长,工业生产加速。2004年以来,日本企业实行重组等措施已经取得效果,企业收益得到改善,企业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普遍好转,促使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受出口增长的影响,企业开工率上升,由此带动投资增长。2004年1月、2月企业综合商业投资指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4.7%和12.8%。1月、2月工业生产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9%和6.9%。

居民收入下降逐渐终止,个人消费有改善迹象。2004年第一季度消费者信心上升到3年来的最高点,家庭消费支出和零售额也出现小幅回升。经过季节调整后,一季度家庭消费开支上升了2.9%,这是自2003年7月份以来,家庭消费首次出现增长,个人消费增长1.0%;1月、2月份零售额也分别增长0.9%和1.8%。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失业率已趋于下降。2003年第

三、四季度的失业率分别为5.2%和5.1%,2004年1月、2月的失业率均为5.0%,3月更是降至4.7%,为3年来的最低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失业率已趋于下降。但由于日本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司削减人员开支等,日本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失业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国内企业物价略有增长,消费物价持续疲软,但通货紧缩局势没有完全消除。在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和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上扬的推动下,企业物价略有增长。2004年1月—3月企业物价环比增长分别为0.1%、0.3%和0.2%。而农产品、海产品和电子、机械设备的价格走低。以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上涨,反映了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走势。

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日本经济复苏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出口的强劲增长,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增幅很大。2003年日本实际出口54万亿日元。2004年以来日本出口延续快速增长势头,1月—4月都以双位数字的速度在快速增长。估计2004年出口额将达到60万亿日元。

公司利润增长,破产企业数量减少,商业信心有所改善。根据公司季度财务报表显示,自2002年第三季度以来,日本公司利润已经连续6个季度增长。2003年财年日本企业整体当期利润增长9.7%,预计2004年财政年度的当期利润增幅可达到10.5%。企业破产数量大幅降低。2004年1月—3月,企业破产数量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18.2%、20.3%和14.8%。商业景气也持续改善,特别是制造型大企业对2004年的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二)宏观政策

财政政策。日本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实施“2003年经济和财政政策管理和体制改革的基本政策”。政府的体制改革初见成效,这可以从个人部门盈利改善中反映出来。另外,由于2004年财政年度预算和相关的法规已获通过,如税收改革法等,将会逐步予以实施,这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复苏。为支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2003年日本政府运用超过20万亿日元买人美元和美元国债,以防止日元升值。而2004年1月、2月日本财务大臣宣布分别投入7.15万亿日元和3.34万亿日元干预汇市。

货币政策。目前日本央行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加大放松银根的力度,向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大量的流动性资金。2003年日本央行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多次上调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结算帐户上的余额上限;加大购买商业银行所持国债和股票的力度;直接购买中小企业以资产做抵押的商业票据,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2004年日本银行仍继续此政策走向不变。1月下旬,日本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决定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结算帐户上的余额上限从32万亿日元调高到35万亿日元,以确保向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资金。

由于日本经济在2003年的表现,日本政府和各国际组织纷纷调高对日本2004年经济增长的预测。IMF预计2004年日本经济将继续稳步增长,增长率为3.4%。如果美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需求增长超过预期,日本公司盈利状况将继续改善,日本经济的增长有可能高于预期。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预测,2004年财政年度,日本实际GDP增长速度将在3.0%—3.2%之间。

欧元区经济缓慢攀升

在世界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欧洲经济一度徘徊不前,成为发达国家增长最弱的地区。2004年以来,欧元区经济继上年触底回升后,经济增长势头继续得以巩固。一季度欧元区经济比2003年四季度增长0.6%,比上年同期增长1.3%,已连续4个季度正增长,为2001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的强势表现,预计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0.3%-0.7%,而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可望进一步提高到0.4%—0.8%。

(一)主要经济指标

制造业复苏势头明显.由于新增资本货物订单增加,欧元区工业生产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回升,当年四季度比上年同期增加0.5%。2004年1月—3月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0.6%、1.0%和1.0%。欧盟统计局发表的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第7个月上升,印证了欧元区制造业的复苏势头。

在工业生产增长、尤其是新增资本货物订单增加的带动下,欧元区固定资产投资2003年四季度止跌回升,2004年一季度虽然固定资产投资与上年四季度相比下降0.1%,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0.2%。

通胀水平保持在低位。进入2004年以来,欧元区通货膨胀率持续走低,连续三个月低于欧洲央行设定的“接近但低于2%”的目标(1月、2月、3月通胀率分别为1.9%、1.6%、1.7%)。通货膨胀的粘型下降使得欧元区居民2004年春季实际工资收入偏高。

私人消费增长加快,带动欧元区内部需求的增长。2004年一季度比上年四季度增长0.6%,创历史记录,拉动经济增长0.3%。在投资和私人消费增长的直接推动下,欧元区内部需求2003年四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连续两个季度实现增长,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3%和1.0%。

贸易增长加快。在以美国为首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需求持续增长情况下,2004年以来欧元区出口增速加快,贸易顺差扩大。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04年1月—3月,欧元区出口和进口总额分别为2687亿欧元和2503亿欧元,同比分别增长4%和0%;实现贸易顺差183亿欧元,同比增长1.6倍,一季度出口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自2003年三季度以来,欧元区投资需求开始复苏,特别是2004年5月1日欧盟东扩进一步加大欧元区的投资需求,为其经济复苏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自2001年以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逐年减少,但新人盟10国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明显增加,2003年达到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因欧盟东扩而在投资和经济增长方面带来的益处会为欧盟经济的自身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二)宏观经济政策

欧元区财政政策限制放宽,给欧元区各国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提供了灵活性和有效支持。1997年阿姆斯特丹欧洲理事会通过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希望通过对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的严格控制来保持欧元稳定,从而确保欧元区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然而2001年以后,由于欧元区经济增长减速,各国为刺激经济而纷纷加大政府支出,德国和法国财政赤字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超标,按规定应分别被处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0.5%的巨额罚款。但2003年11月25日欧元区财政部长们却做出了对法、德两国不予制裁的决定,并放宽预算平衡期限,允许两国在2005年内将财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内。欧元区财政部长们的决定表明,欧元区希望在财政政策上表现出灵活性,以应对持续三年的经济衰退。受上述决定影响,欧元区各国进一步加大了以财政手段刺激经济政策的力度。

为刺激欧元区低迷的经济,自2001年以来,欧洲中央银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先后7次降息,至2003年6月初,欧洲中央银行将基准利率下调为现行的2%。这种低利率政策,对于欧元区经济维持增长发挥了很大作用。

加大劳动力市场结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欧元区经济承受困难的能力。欧元区失业率自2003年3月上升到8.8%以来,至2004年3月已连续13个月保持不变,未进宁步恶化,相对于2001年—2003年每况愈下的经济状况,欧元区劳动力市场的上述表现尚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费信心的恢复。

在世界经济增长加快、区内企业财务状况改善以及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驱动下,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增强。出口、投资和私人消费三大支柱的同时复苏将成为2004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利好因素。据欧盟统计局预测,2004年欧元区出口有望比2003年增长4.9%,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增长2.4%(2005年增长3.6%),私人消费有望增加2.6%(2005年增长3.4%)。但由于欧元坚挺以及内部需求增长势头仍然微弱,预计2004年欧元区经济增长情况虽将好于上年,但增长幅度不会太大。欧盟委员会4月7日对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为1.7%。

亚洲经济增长最为活跃

亚洲(不包括日本)经济增长在2004年上半年达到10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东南亚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出口和内需强劲,就业状况进一步好转。2004年第一季度上述三国的经济同比增长分别达到7.5%;6.5%和了.6%。印尼和菲律宾一季度增长率也分别达到4.5%和6.4%。越南经济增长速度也很快,1月—5月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5.3%。得益于美日欧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国际市场电子产品需求增大,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逐渐恢复了较快增长速度。2004年头两个月,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的出口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2.7%、19.6%和5.8%。新加坡的非石油类出口2月份猛增25.7%。同期亚洲区内贸易也非常活跃。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04年该地区平均经济增长率将从上年的5.7%上升到6.2%,为2000年以来的最大增幅。美林公司则预计2004年该地区实际增长率为8.4%。

未来几个月影响亚洲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中国、石油和美国利率。过去两年中国旺盛的进口需求一直是该地区许多国家经济的推动力量。强大的外部需求弥补了该地区许多国家因内需不足造成的经济疲弱。中国经济减速将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产生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支撑了其他邻国的经济复苏。国际能源机构预计油价上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要大于发达国家,因为他们对石油依赖比重较高。东亚国家,尤其是日本和韩国,严重依赖进口石油。美国利率的提高使该地区筹措资金的成本上升,发达国家的投资可能出现回流。

需要关注的“三高”风险

篇(2)

投资利好还表现在全球FDI的迅速增长方面,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联合国贸发会的报告表明,由于并购活动的增加和股价上涨,2006年全球FDI流动增长了1/3,达1.23万亿美元。 世界流动性提高的另一个表现是全球外汇储备的增加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提前偿还外债,2006年所有发展中地区的负债水平(未偿付债务占GDP的比率)均有所下降,债务负担沉重的贫穷国家的负债水平已经降至五年前的一半。 受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重新调整的影响,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继续小幅贬值。由于经常项目的顺差大,韩国和新加坡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度升值,中国人民币小幅升值,而日元则继续贬值。 世界流动性提高以及燃料价格和名义利率的上升,目前尚未引起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发达国家的消费价格上升了2%-3%,发展中国家上升了约5%。发达和发展中地区的消费价格通货膨胀在2005年和2006年期间并没有加速,但在供给缺乏弹性的部门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

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世界货物出口额增长了15.4%,达11.76万亿美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世界货物出口额增长了8%,比2005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而且高于1996年-2006年的平均水平。

2006年货物贸易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非常有利。发展中国家按名义价格计算的货物出口额增长了20%,达4.27万亿美元,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6%,为历史最高水平;进口额增长了17%,在世界货物进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1%,为近二三十年的最高水平。在过去6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货物出口额增长快于发展中国家的总体水平,2006年增长了30%,达108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出口额的0.9%,是198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货物进口额增长了17%,远低于货物出口额的增速,但最不发达国家整体首次出现贸易顺差。

价格上涨、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发展对世界货物贸易影响显著。 2006年世界货物出口额受价格上涨影响十分明显,其中40%的增长可以归因于价格上涨。不同部门价格变化差异很大,根据IMF商品价格指数,世界 矿石和非铁金属的出口价格上涨了56%,燃料出口价格上涨了20%,食品与农业原料出口价格上涨了10%,制成品出口价格涨幅不超过3%。

制成品价格涨幅连续3年小于初级产品,主要由于占世界制成品出口额1/6以上的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 由于贸易条件的变化有利于燃料和其他矿产品出口国,燃料和其他矿产品占出口比重最大的四个地区——中东(2005年占70%)、非洲(65%)、独联体(60%)和中南美洲(37%)按名义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增长很快,由于2006年燃料价格涨幅小于2005年,这些地区的出口额增幅小于2005年。受对燃料和金属等商品需求下降的影响,这些地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不大(约2%),但其进口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独联体的进口增幅最大,约20%;中南美洲的进出口增长均放慢,委内瑞拉的出口下降明显,巴西的出口增长不到4%;非洲与中东的出口增长几乎停滞,进口增速尽管也在下降,但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主要的货物出口国和进口国看,在货物出口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中,8个增长最快的国家(2006年出口额增长超过20%)有5个是石油输出国,1个金属出口国(智利),再就是中国和印度;出口额增长较慢的国家(2006年出口额增长不到10%)包括日本(9%)、法国(6%)、西班牙(7%)和爱尔兰(3%),这些国家的进口增长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货物出口排名前10位的国家同时也是进口排名前10位的国家,尽管其贸易增长差异很大,但除了英国的进口超过了日本以外,其他国家的位次与上年相同。

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 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了约11%,与2005年增速相同,达2.71万亿美元,服务出口增速已连续四年低于货物贸易。 在服务贸易中,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是最重要的三个部门。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了13%,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的出口额分别增长了9%和7%。1990年代,运输服务比旅游服务发展慢,从2000年以来,情况发生逆转。

篇(3)

2006年世界经济发展概况

2006年,世界GDP增长了3.7%,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欧洲经济的恢复,其增速高于2006年初的预期。另外,出口的快速增长拉动了美国经济增长,日本内需尽管没有大的改善,其经济增速也有所提高,中国和印度经济继续高速增长,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也连续三年超过6%。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美国、欧盟和日本政府财政赤字的减少和通货膨胀压力得到缓解;世界流动性提高和较低的实际利率使世界股票市场价格回升;新兴国家股市比发达国家增长更快,其债券与美国政府债券的利息收益差距也在迅速缩小。

投资利好还表现在全球FDI的迅速增长方面,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联合国贸发会的报告表明,由于并购活动的增加和股价上涨,2006年全球FDI流动增长了1/3,达1.23万亿美元。

世界流动性提高的另一个表现是全球外汇储备的增加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提前偿还外债,2006年所有发展中地区的负债水平(未偿付债务占GDP的比率)均有所下降,债务负担沉重的贫穷国家的负债水平已经降至五年前的一半。

受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重新调整的影响,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继续小幅贬值。由于经常项目的顺差大,韩国和新加坡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度升值,中国人民币小幅升值,而日元则继续贬值。

世界流动性提高以及燃料价格和名义利率的上升,目前尚未引起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发达国家的消费价格上升了2%-3%,发展中国家上升了约5%。发达和发展中地区的消费价格通货膨胀在2005年和2006年期间并没有加速,但在供给缺乏弹性的部门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

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世界货物出口额增长了15.4%,达11.76万亿美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世界货物出口额增长了8%,比2005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而且高于1996年-2006年的平均水平。

2006年货物贸易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非常有利。发展中国家按名义价格计算的货物出口额增长了20%,达4.27万亿美元,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6%,为历史最高水平;进口额增长了17%,在世界货物进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1%,为近二三十年的最高水平。在过去6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货物出口额增长快于发展中国家的总体水平,2006年增长了30%,达108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出口额的0.9%,是198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货物进口额增长了17%,远低于货物出口额的增速,但最不发达国家整体首次出现贸易顺差。

价格上涨、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发展对世界货物贸易影响显著。

2006年世界货物出口额受价格上涨影响十分明显,其中40%的增长可以归因于价格上涨。不同部门价格变化差异很大,根据IMF商品价格指数,世界矿石和非铁金属的出口价格上涨了56%,燃料出口价格上涨了20%,食品与农业原料出口价格上涨了10%,制成品出口价格涨幅不超过3%。制成品价格涨幅连续3年小于初级产品,主要由于占世界制成品出口额1/6以上的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

由于贸易条件的变化有利于燃料和其他矿产品出口国,燃料和其他矿产品占出口比重最大的四个地区——中东(2005年占70%)、非洲(65%)、独联体(60%)和中南美洲(37%)按名义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增长很快,由于2006年燃料价格涨幅小于2005年,这些地区的出口额增幅小于2005年。受对燃料和金属等商品需求下降的影响,这些地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不大(约2%),但其进口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独联体的进口增幅最大,约20%;中南美洲的进出口增长均放慢,委内瑞拉的出口下降明显,巴西的出口增长不到4%;非洲与中东的出口增长几乎停滞,进口增速尽管也在下降,但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主要的货物出口国和进口国看,在货物出口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中,8个增长最快的国家(2006年出口额增长超过20%)有5个是石油输出国,1个金属出口国(智利),再就是中国和印度;出口额增长较慢的国家(2006年出口额增长不到10%)包括日本(9%)、法国(6%)、西班牙(7%)和爱尔兰(3%),这些国家的进口增长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货物出口排名前10位的国家同时也是进口排名前10位的国家,尽管其贸易增长差异很大,但除了英国的进口超过了日本以外,其他国家的位次与上年相同。

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

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了约11%,与2005年增速相同,达2.71万亿美元,服务出口增速已连续四年低于货物贸易。

在服务贸易中,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是最重要的三个部门。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了13%,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的出口额分别增长了9%和7%。1990年代,运输服务比旅游服务发展慢,从2000年以来,情况发生逆转。除了北美以外,其他所有出口地区的旅游服务均发展较慢。

从服务贸易的地区结构看,欧洲与北美的进出口增长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也是如此)。在欧盟内部,成员间服务贸易的发展差异很大:法国和芬兰的服务出口额在下降,卢森堡和波兰的服务出口额则增长了1/4以上。独联体服务进出口额增长了约20%,在所有地区中增长最快。

亚洲的服务出口增长连续三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该地区的服务进口增长,因而减少了该地区服务贸易的逆差。该地区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家日本的服务出口增长了12%,进口增长了8%。印度的服务贸易发展很快,2006年其服务(尤其是软件服务)出口增长高达34%,服务进口增长也高达40%,目前印度服务进口额只比出口额低约5%。

非洲与中东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估计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初步统计数据,美国、英国和德国仍然是排名前三位的服务出口国和进口国。如果法国服务出口额确实如初步统计那样下降了,则日本就取代其成为第四大服务出口国,意大利超过西班牙列第六位。根据2006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推算,中国服务出口估计已经超过了荷兰、印度和香港,进入前10,列第八位。

在服务进口方面,前10位的国家位次没有变化,中国服务进口额略低于意大利,列第七位。

2007年世界经济贸易展望

篇(4)

《保障措施协定》由序言、14个条款和1个附录组成。该协定第11条第1(a)款规定:“成员方不得对特定产品的进口,采取或寻求GATT第19条所规定的任何紧急措施,除非此类行动符合依照本协定的规定实施该条。”可见,保障协定已经成为实施保障措施的唯一合法依据。下面依次分析其实施的实体与程序等要件。

1.实施保障措施的实体要件。《保障措施协定》第2条第1款规定:“一成员(包括关税同盟)只有根据下列规定才能对一项产品采用保障措施,即已确定该产品正以大为增加的数量(较之国内生产的绝对增加或相对增加)输入其领土,并在此情况下对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或严重损害的威胁。”由此可见,采取保障措施的要件包括进口增加、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或威胁、以及进口增加与产业损害的因果关系。兹分述如下:

(1)有关产品的进口数量大量增加:包括绝对数量的增加与相对数量的增加。所谓绝对增加,即产品进口绝对值的增长;相对增加是指尽管进口数量的绝对值未见增长,只要进口国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业生产的产品减少了,相对地也就增加了进口产品。

(2)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的威胁:此处国内产业应理解为一成员领土内进行经营的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生产者全体,或指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总产量占这些产品全部国内产量主要部分的生产者,其范围广于反倾销协定和补贴及反补贴协定中所规定的产业范围。

所谓严重损害系指对国内产业的情况有全面性的严重损害:而严重损害的威胁,系指对于损害的造成,有明显而立即的可能性(clearlyimminent)。主管机关在决定国内产业是否由于进口的增加而遭受严重损害或有遭受严重损害的威胁时,必须将对所有与产业的有关情况,并属于客观且可以量化(objectiveandquantifiable)的因素加以评估。

(3)因果关系:实施进口保障措施需证明有关产品增加与国内产业严重损害或威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ausallink)。虽然其进口的增加不须为国内产业损害的主要原因,但其他造成损害的因素不得归因于进口增加。

2.保障协定的程序及其它规范

(1)案件的调查。保障程序的进行,通常系基于相关利益方的申请,并且必须经过调查,调查程序包括对利害关系方的通知、召开听证会、利害关系方提出证据、意见及辩论;主管机关应公布调查报告,记载裁决及时与法律争论作成的结论。

(2)临时措施。保障措施原则上必须在最终调查确定后方可实施,但有时情况紧急,若迟延将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害的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临时性的保障措施。其实施要件为:须初步裁定有明显证据显示进口增加;造成严重损害或威胁;采取增加关税税率的方式;适用期限应不超过200天。

(3)实施方式及程度。由于采取保障措施的条件主要在于成员方履行关税减让和取消数量限制义务而导致的国内产业的损害,因而保障措施最常用的方式应为实施数量限制或提高关税,不过,进口国亦有搭配实施关税配额者。

就实施保障措施的程度方面,保障措施以防止或救济严重损害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范围为限。若采取数量限制,不得减少进口数量使之低于最近三年期间平均进口水准。

(4)存续期间、延长适用与逐步自由化。乌拉圭回合制定保障措施协定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为保障措施设定落日期限,以减少一成员将保障措施用作延长国内夕阳产业存续期限的方式。任何保障措施适用期间不超过四年,经过延长不得超过八年(包括实施临时措施的期间、实施保障的最初期间、以及延长的期间)。

保障措施延长适用的前提是进口国主管机关认为有继续保障或救济严重损害的必要且产业正进行结构调整,且措施的延长不得较最初实施期间终止时有更大限制,而应继续放宽。

保障措施实施期间一年以上,应按固定时间间隔逐步自由化。若适用期间三年以上则应在实施的中期以前检查适用情况,在适当情况下撤销或加速自由化。

(5)通知、协商和补偿、报复。实施保障措施的成员方应对有关严重损害或威胁的调查过程、结论和实施或延长保障措施的决定通知保障委员会,各有关成员方应将临时性保障措施的协商结果及时经过保障委员会通知货物理事会。

提议实施或延长保障措施的成员应向对其有实质利益关系的有关产品的出口方提供事先磋商的充分机会,对受不利影响的成员方提供适当贸易补偿,以维持实质相等的关税减让水准及既有义务。若协商在三十日内无法就补偿事宜达成协议,则受影响的成员方在保障措施实行九十日内,在商品贸易理事会未表示不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暂停实质相等减让义务,进行报复。

(6)实施保障措施时,必须遵守不歧视的原则,保障协定第2条第2款规定:“保障措施的适用,应不问其产品的来源(irrespectiveofitssource)”,明确肯定保障措施实施的无歧视性,但作为例外保障协定允许进口成员方在特定情况下,以某种歧视性方式分配配额。

(二)农业特别保障条款

农业协定第5条即农产品“特别保障条款(specialsafeguardprovisions)”允许成员方在进口量超过某一触发水平(atriggerlevel),或进口价格低于一成员公布的触发价格的情况下,课征额外关税。该条款适用于已将非关税措施转换为等效关税的成员。

任何成员采取特别保障措施,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应尽可能预先即在采取此类行动后十日内通知农业委员会,凡成员采取此类行动应给予有关国家协商适用这些行动的条件的机会。

(三)纺织品及服装过渡性保障条款

为避免进口成员国某项纺织品及服装进口量增加造成产业严重损害或威胁,纺织品及服装协定(ATC)第6条允许成员国援用具有特定性、过渡性的保障机制(transitionalsafeguard)。

过渡性保障措施与GATT第19条及保障协定最大的不同之一在于实施对象的选择性。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第6条第4款规定:“依照本条例所采取的措施,应在成员对成员的基础上实施(onaMember-by-Memberrbasis)”,可见,过渡性保障措施是以歧视原则为指导的,它允许实施对象的选择,而在GATT第19条以及保障协定之下,保障措施的实施必须遵守不歧视原则。

实施过渡性保障措施的方式为限制进口数量,并且采取过渡性保障措施的成员,并无义务对受影响的国家进行补偿。

(四)服务业贸易总协定(GATS)紧急保障措施

GATS第10条第1款规定:“在不歧视原则下,应就紧急保障措施问题进行多边协商。此类协商结果应自WTO协定生效后三年内施行”。此项规定为将来制定的服务业紧急保障制度所设的唯一条件,保障措施必须基于不歧视原则行使。

在服务贸易的紧急保障机制尚未实施前,若发生成员的国内产业由于服务市场开放竞争的承诺而受到损害时,第10条第2项规定了替代紧急保障措施的暂时方式,其方式为准许成员方修改或撤销特定承诺。

二、我国入世后的应对措施

加入WTO在对我国经济带来重要利益的同时,亦会对我国的经济,特别是对我国的产业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其冲击不仅涉及面广泛(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而且影响程度很深,所以在遵循WTO自由贸易原则开放市场的同时,如何充分利用保障制度这个合法武器为我国产业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如何在WTO框架下,汲取美、欧等国家的法制实践,建构起我国的产业保障机制实属必要和紧迫。

(一)健全、完善进口救济的法源依据。《保障措施协定》没有针对每个成员规定具体的实施方式,这就需要各成员在不违反该协定的前提下,由各国国内法加以具体规定,我国应兼顾WTO规则和国家利益,加快我国的保障措施立法,以保护依循明确的实体及程序性规则保障我国的产业,这也是WTO透明度原则所要求的,具体来说其内容主要包括:严格的产业保护程序,如通知、调查、协商等步骤;科学的判断标准,确定国外产品对本国造成损害,需要有一定的标准才能作出判断,如损害认定的考虑因素等;明确执行机构,从国外产业保护实践看,产业保护主要负责部门是该国负责工业和贸易的部门,我国的产业保护机制应以综合经济部门如国家经贸委负责为主,由行业协会、海关、工商等参与配合。申请主体方面,除主管机关得主动调查外,行业协会、产业团体、地方政府均可向主管机关提出。

我国的保障措施立法要涵盖农业、服务业和纺织业等,加入WTO后,我国面对的将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农业,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受到严重挑战;而作为未来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服务业,我国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针对农业、服务业等产业,依循WTO的特别保障措施制订具体的部门产业保护办法实属必要和迫切。

另外,亦应规定相关的积极调整的补救措施,以协助国内产业在受到外来竞争时,能加速进行调整而恢复竞争力;同时建立进口监视系统,当发现进口有大量增加的情形时,经简单的程序和召开听证会,即可要求与出口国进行协商,这样就防患于未然,变被动为主动,相应地亦要建立起行业报告制度,以便主管机关及时掌握信息。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所谓行业协会,是指“某种产品的国内生产者总体,或其产量占该产品国内产量大部分的生产者团体”,按此定义,一国的行业数量成千上万,而不是我国与部门管理体系相连的为数有限的行业的概念。

保护措施协定规定,进口国只有在通过确定大量进口对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才能采取措施限制进口。实际上,单个或几个企业一般是不能提出这种申诉要求的,只有那些产量在该国国内同类行业的生产总量中占有重要比重的产业才有这种行为能力。事实上,要求政府采取保护措施的申诉,大都有国内企业的行业协会或代表提出。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在美国、欧共体及其他一较多使用贸易保护法律的国家中,申诉人绝大多数是行业协会或类似组织,仅此一点可看出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

在开放性市场经济中,行业组织在保护国内产业、支持国内企业增强国际竞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提供WTO所需的有关国内厂商受损的全面、详细、可靠的数据资料。显然,这种工作不可能由一个或几个厂商来完成,政府也不可能及时而详尽地关注每个行业的情况,并对有关行业的情况及时作出全面而详尽的调查。正是因为在这一问题上,单个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的作用受到限制,行业组织才能够在各国使用保障条款保护本国产业的行动中起到发动者和提供证据者的重要作用。

(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进行产业的战略调整。保障协定第5条第1项规定,保障措施以防止或救济严重损害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范围为限。进口救济制度的目的在于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利用贸易保护措施提供本国产业一暂时的舒缓空间,加速本国产业的调整以提高其竞争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产业从事有力的竞争,进而促进其产业升级。对丧失竞争力的夕阳产业过多保护,将无法达成竞争力的维持或提升,将导致贸易及生产活动的扭曲,而使生产者增加其成本。依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速国内产业的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利益和竞争优势,创造我国产业竞争优势。

篇(5)

二、建立贸易评价体系

在贸易交易量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为我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成本上的增加。在国际经济发展规律下,我国应改变传统落后的贸易理论,在新形势下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贸易评价体系。

(一)加强理论研究。首先,我国应研究在国贸中建立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在对国家与国家经济实力、贸易量等方面的对比形成全球化下平台的比较。只有充分结合新时代下经济发展状况,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新理论,表现出国贸领域的巨大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

(二)建立顺差理论。在经济贸易过程中,我国与外国的经济贸易会存在入超与出超这两种情况。这主要是从进口与出口两个方面做出的比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顺差就是全球经济大量集中在某个国家或同一地区的表现。就我国目前经济贸易往来而言,全球产业链在许多情况下是向我国转移的,在过去十几年时间内,贸易顺差由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逐渐转移到我国内陆地区,成为了我国对一些出口量较大国家的顺差。

三、将权益作为国家战略

在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推动作用下,越来越多的无形要素进入了国际经济贸易市场,而且无形商品带来的经济增长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有形商品。我国在这种环境下,必须加大研究力度,研究在多维化、国际化下的经济流通要素组成,保障要素的使用为我国长期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样一来,我国必须在经济上建立长远发展的目标,不能够只看到眼前利益,要将国家经济的总体提升作为战略性发展方向,保障权益的正当利用。

篇(6)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其发展的必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反映在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整体,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各国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世界经济一体化,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企业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中,各个企业间的高度依赖,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的变动,都将引起其他环节的相应变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在每个企业内部,它都尽可能的突破其所在国家市场规模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限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说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有利影响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的引资带来了机遇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建立了一座桥梁,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的引资面临许多有利的条件:

1、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

跨国公司正成为各国大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

2、由于中国经济目前增长的趋势良好

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这将对国际大量的剩余资本形成有利的吸引。

3、新兴国家对外信贷评级降低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使大批新兴国家清偿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对外信贷评级降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将大大减少。这些国家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会使中国的竞争力相对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资中占有不断上升的优势。?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之后,中国不断进行对外开放,因而扩大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具体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9727.6亿美元(目前全球进出口前三强为美国、中国和德国),占当年GDP总额的50%左右,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约合计6.04万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速度为1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我国资本流动加快,并呈多元化趋势。由于可以便利的进行国际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从而为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是我国的资金余缺能在世界范围内调配,闲置的资金可以转变为盈利的资本,使我国的贸易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国内储蓄和资金的积累,从而可以更好的发展对外贸易。

三、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经济的影响

1、世界经济一体化使我国经济波动性增加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逶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我国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军整个经济危机。

2、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国内产业的冲击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我国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结为一体,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过去,我国凭借严格的贸易保护建立了许多本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外国商品和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这些产业将面临外国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有的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

3、世界经济一体化可能危及到我国的经济安全

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经济一体化使我国处于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规则使我国敞开自己的大门,保护自己产业和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3)我国的重要经济领域可能受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操纵,使还很小且不健全的市场和脆弱的民族工业处于困境。(4)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大量投机资本的存在使我国小而不健全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引资的影响

资金是贸易的源泉,中国对外贸易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很好的招商引资。世界经济一体化之后,中国贸易引资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首先是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该地区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将会使欧美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使流向亚洲的资本大量减少,从而给中国2l世纪的引资带来更大困难。?而且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问的双向流动为主的趋势在当前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同时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这使中国引进外资所碰临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另外拉美地区和转轨后的东欧与独联体各国也都放宽了引资政策,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投资热点的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将使中国利用外资在2l世纪初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三)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从货物贸易来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

篇(7)

一、近年国际经济背景介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由于各国经济都或多或少受到危机影响,经济下滑,经济指标上看主要显现在2008年以及2009年。于是世界各国均积极地采取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

2010年以后经济继续复苏,但是之后的国际大事件使得经济复苏降低速度,也呈现出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加剧。美国、欧洲国家、日本等国国债和财政赤字规模之高,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等欧盟国家的债务危机,债务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困扰发达经济体的复苏脚步。日本的海啸、大地震、核泄漏导致日本损失惨重,经济复苏也遇到障碍,真是雪上加霜。因此,发达经济体中美日的经济复苏及其缓慢而曲折,欧洲的经济复苏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可谓领先,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据统计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5%,其中发达国家增长率仅为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则高达7.3%。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通胀压力加大,农产品、资源能源价格走高,但发展中国家尽管通胀压力大,经济总体依然增长强劲,尤其中国和印度。

二、近年中国对外贸易总体情况

据有关资料,2003年-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都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2009年则下降趋势(负增长),明显2009年的下降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刺激政策2010年经济复苏,但复苏过程中,2011年国际上欧债危机、债务危机,日本海啸、通胀压力等事件使得2011年复苏放缓,低于2010年水平。因此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说政府政策刺激作用显现,但也离不开国际大环境经济背景的影响,脚步也放缓了。

三、我国对外贸易特点及改善对外贸易的建议

1.贸易方式有所改善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出口总额较大,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而且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比例接近。以2012年1-9月数据为例,一般贸易48.8%,加工贸易42.2%,其他贸易方式金额很小,比例很低仅9.0%。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比起之前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低于一般贸易所占的比重。当前及今后应不断增加加工贸易的比重,因为加工贸易比一般贸易对资源的消耗要少。在一般贸易方面尽量提高我国商品的加工深度、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样消耗同样的资源我们的利润将大大提高,对外贸易额也大幅增加。我国还应当积极扶持其他贸易方式的出口,促进出口额的增长。

2. 不同性质的出口企业,出口额比重悬殊应谋求积极转变。以2012年1-9月数据为例,出口比重国有企业12.9%,外商投资企业50.2%,集体企业2.5%,私营及其他企业34.4%。由此可见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出口贡献较大,而国企和集体企业出口额仅占15.4%。我国应该加大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出口力度,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出口比重低、说明其内销比重大,打破国企和集体企业严重依靠国内市场的现状,鼓励它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别总抱着家门口的这一块蛋糕。同时还要继续鼓励私营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在政策上扶持它们,帮助它们通过自身技术的提高来提高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

3.对外贸易地理分布不均衡需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根据2012年1-9月数据,我国货物出口额亚洲48.39%,非洲4.16%,欧洲国家19.87%,拉丁美洲6.74%,北美18.67%。大洋洲2.17%澳大利亚1.81%。出口至各大洲比例悬殊,而即使是同一大洲,不同国家的比例也仍旧不均衡。出口至亚洲地区的货物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东盟、日本等地区。出口至欧洲地区的货物主要集中在欧盟国家,出口至北美洲的货物则主要集中在美国。

国际贸易地理结构的过于集中性要求我国应该使出口市场多元化,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否则若我国过度依赖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很容易造成其市场的冲击作用,容易遭到这些国家进行反倾销或反补贴的诉讼,面临着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的惩罚,即使之前已经出口的货物甚至也要补交反倾销税,不仅之前的利润没有了,甚至会变为亏损。而且接下来再出口该货物至这些国家或地区面临着更多阻力,只好提高价格,因此也就没有竞争力了。如此一来,物美价廉、出口的过度集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4.国际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力求提高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制成品的比例

2012年1-9月数据为例,初级产品4.89%,工业制成品95.11%,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又是工业制成品中的关键组成。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改变了之前的初级品占大比例的状况。当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之大,显现出中国工业的发展水平较快,商品结构得得以优化。

我国要继续减少依靠出口资源、能源等未经加工制造的初级品的商品比重,在今后的商品结构中我们应继续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而且要提升这些产品的加工层次、技术含量、使其附加值大大提高,帮助企业技术革新、督促企业采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提升自身水平。鼓励企业多学习、多创新、积极研究开发,不要靠量取胜、要靠质取胜。

四、中国对外贸易前景展望

虽然在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对外贸易呈现负增长,但国家采取一系列刺激政策下2010年我国经济显现出复苏态势。可是复苏过程中,2011年欧债危机、日本海啸、通胀压力等事件减缓了经济复苏的脚步,致使2011年对外贸易低于2010年水平。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对外贸易依旧平稳,数据方面告诉我们贸易方式发生很大的改变趋于合理,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也改变了以往初级品比重大、制成品比重低的状况,我们的国际贸易遍及全球、国际市场在不断开拓中加大,技术进步中我们的产品质量稳步提高、附加值较高。中国的对外贸易前景乐观令人期待。

篇(8)

首先,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困难,继续想方设法限制进口,将国内市场留给本土产业,国际贸易复苏受挫。例如,2012年前三季度,欧盟RAPEX系统对纺织鞋帽类产品共发出1436起召回通报,召回通报的原因集中在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特殊的检验、产品的人身安全、认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被通报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或主动或被动地撤出了市场,召回已售出产品,尚未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则直接被海关拒绝进口。2012年上半年,俄罗斯《少年儿童用产品安全技术规程》正式生效,该规程对少年儿童用产品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技术要求,根据该法规,输俄儿童纺织服装制品要符合吸水性、透气性、甲醛、色牢度、pH值、重金属的要求。同时,输俄儿童产品还要通过俄罗斯强制性认证并贴上上市流通标志。

其次,为促进经济增长,大多数国家继续放宽产业限制,鼓励外资流入,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对国际投资采取了观望态度,国际投资不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12年10月23日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称,由于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企业开始收紧对外投资的趋势明显。从全球看,随着二季度全球经济复苏遭遇新挫折,2012年1至6月全球海外直接投资额为6676亿美元,流入量同比下降610亿美元,降幅达8%。从国别地区看,美国吸收外资数量的降幅最大,达39.2%,欧盟为3.8%。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金砖四国”的吸收外资数量也明显减少,印度降幅为42.8%,俄罗斯为39.3%,中国为3%。

第三,发达经济体为应对危机、刺激经济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致使政府负债不断攀升。目前,发达国家为稳定市场信心、增强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又普遍持续大幅紧缩财政,并通过提高税率、削减社会福利、裁减公共部门就业岗位等方式增收节支,冲击了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造成国际市场需求出现萎缩态势。例如,欧盟统计部门2012年11月22日的初步数据显示,欧元区17国整体消费信心指数在11月份为-26.9。

第四,为刺激经济增长,各国纷纷加大货币政策力度,刺激企业投资与个人消费。但在实体经济缺乏投资热点的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资金很大部分将流入金融、房地产与大宗商品市场投机炒作牟利,助长了市场波动,甚至形成新的经济泡沫,加上不利天气、地缘政治等因素,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大涨大落,影响国际贸易的开展。

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呈现出新的特点与问题。

(一)当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1. 货物进出口增速滑落。据海关统计,2011年全年,全国货物进出口总值为364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其中:出口18986.0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4.6亿美元,增长24.9%。2012年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842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14953.9亿美元,增长7.4%,比上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进口13470.8亿美元,增长4.8%,回落21.9个百分点。2012年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7.2%、8.5%和3%。由此可见,我国货物进出口增速滑落。这一点,也可从2012年广州秋季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得以证实。112届广交会参会人数18.92万人,较第111届、110届同期分别减少10.26%和10.05%;出口成交额326.8亿美元,较上届下降9.3%。

2. 货物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欧盟、美国、日本一直是我国的三大贸易伙伴,但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格局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出口出现多元化趋势。2008年,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份额增加到20.5%,此后逐年下降,2011年下降到18.75%,2012年第3季度下降到16.15%;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份额下降趋势是,2000 年所占份额为20.92%,2012年第3季度下降到17.16%;对日本出口的份额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2000 年的16.7%下降到2012年第3季度的7.19%。在112届广交会上,我国对欧美日出口成交额降幅明显,下降幅度分别为10.5%、9.4%、36.6%。相反,我国对东盟、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出口份额则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对它们的出口份额分别从2000 年的6.96%、0.63%、0.9%和0.49%上升到2012年第3季度的9.46%、2.37%、2.36%、1.72%。我国对南非、澳大利亚等国的出口份额也逐年提高,分别从2006 年的0.59%、1.41%上升到2012 年第三季度的0.78%、1.84%。

3. 对外贸易方式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国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使对外贸易方式不断优化。出口方面:一般贸易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2006年一般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为42.96%,2011 年增加到48.31%,到2012年前三季度这一比例为48.80%。加工贸易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小,从2006年的52.67%下降到2011 年的44.00%,2012年前三季度为42.19%。进口方面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2006 年一般贸易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为42.06%,2011 年增加到57.79%,到2012年前三季度该比例为57.10%。加工贸易进口所占的比例2006年、2011年、2012年前三季度分别为40.61%、26.95%、26.13%。另外,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所以其增速均低于一般贸易出口总额增速。

4. 对外贸易区域布局逐步改善。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东西部的对外贸易一直存在差异。2000年,东西部进出口总额占比分别为92.1%和3.6%。自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与实施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布局逐步在改变,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东部地区进出口增速放缓。特别是2012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进、出口双双强劲增长,对外贸易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出口方面: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21.5%和43.4%;进口方面: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7.9%和13.2%。东部地区由于受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和生产成本上升冲击较大,出口仅增长4.3%,低于总体增速3.1个百分点。

5. 民营企业进出口势头增强。私营企业经营机制比较灵活,竞争力不断提升。自2009年,民营企业全年进出口规模超过国有企业,其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额的比例逐年上升(见表1)。2012年,在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广大民营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拓展营销渠道,深度开发国际市场,取得良好效果。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出口5515.2亿美元,增长19.2%;进口3264.6亿美元,增长18%,分别高于整体增幅11.8和13.2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占比分别为24.23%和36.8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7511.2亿美元,增长3.1%;进口6483.4亿美元,增长1.3%,分别较整体增幅低4.3和3.5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占比分别为49.13%和50.22%。国有企业进、出口增幅明显下滑,其中出口下降3.9%,进口仅增长0.9%;进、出口额占比分别为24.29%和12.88%。

6. 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呈高发态势。在世界经济贸易增速下滑的情况下,一些国家维持自由贸易的意愿降低,寻求更多贸易保护的意愿加强。表现在各国家都在强化出口支持政策,限制海外竞争成为政策制定者选择使用的重要政策之一;以各种名目如绿色环保标准、质量技术标准、卫生健康标准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实行限制,并滥用反倾销、反补贴手段保护国内市场。例如,2011年初以来,欧盟为贸易保护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5月份对我国高档铜版纸征收8%~35.1%的反倾销税及4%~12%的反补贴税;9月份又向我国瓷砖征收惩罚性关税。近年来,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遭遇的保护措施调查和反倾销随着出口规模不断增大,也日益增多。截至2010年,我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0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是针对我国的。近年来,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涉案金额也持续上升。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国际分工地位低,出口产品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我国的对外贸易额虽然位居全球一二,但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耗能高、污染大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上,集中在依靠密集劳动力、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装配环节上;出口产品的标准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低,致使我国产品多次被欧盟非食用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通报,通报比例居于世界各国首位;出口的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多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规模增长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这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局面将难以长期持续。

2.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巨大的出口红利来源于低价的劳动力要素,劳动力要素价格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但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人口红利”正在接近拐点。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据统计,从2009年至2012年,我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2012年上半年我国城市居民工资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3%,农民工工资也上涨了14.9%。廉价工资已很难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供给,致使不少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用工难问题。同时,人民币不断升值,进一步降低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劳动力价格上涨、 “用工荒”、贷款难、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提高了出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

3. 出口市场上低价竞销现象严重,外贸出口秩序混乱

由于我国许多行业生产总量供过于求和结构性失衡,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各企业商品又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企业为争夺市场只得打价格战,并把价格战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竞销,不讲信誉,盲目竞争。再加上,我国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又不注重研发,热衷于模仿,缺乏核心技术及核心竞争力,只能低价竞销,致使外贸出口秩序混乱。

4. 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低,面临生存困境

外贸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其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企业布局也过于分散,效益低下,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出口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情况下,订单下降,利润增长趋缓,亏损压力上升,资金周转困难。特别是2011 年政府采取了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来,原本就贷款难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增加,很多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只得寻求民间借贷的支持。但民间借贷利率高昂,中小企业无法承受,这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出现断裂,部分企业因此倒闭。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走出困境的应对之策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问题,政府及企业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维持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升级和国内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制造业梯度转移是当今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出路。为此,一要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要加快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创造条件让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地向中高端制造业、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发展;三要继续扩大中西部开放,促使中西部地区积极主动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加快东中西对接及新兴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同时吸纳西部劳动力就业,提高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并扩大其内需,以内需促进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另外,发展服务业可以降低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存程度,提高国家贸易竞争力。为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对外劳务输出和国际旅游作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主攻方向;通过利用服务外包技术外溢效应承接服务外包,实现技术的逐渐升级;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大力促进信息服务、文化产品、金融、保险等部门的出口,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同时,加强服务贸易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和解决高素质人才的就业。政府还应继续出台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现有产业结构,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形成合力,妥善应对贸易摩擦

我国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和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措施,应积极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并积极应诉。

首先,政府要扎实做好摩擦应对和救济工作。具体来说:一要继续降低进口壁垒,推动进口便利化,主动扩大进口的规模,减少进口国的“敌视”;二要充分利用双多边场合,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流,积极倡导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尤其要敦促欧美国家放宽对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三要跟踪国际标准制定的全过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一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为中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四是在面对国际社会恶意的贸易攻击时,或启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或采取适度的贸易报复措施来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扩展。

其次,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对外沟通的桥梁作用:一是行业协会要加强与国外同行业协会的联系,及时了解国外的行业动向,并通过制订一系列的协调制度和制约措施规范行业内企业的生产和出口秩序,防范、制止企业之间出现不正当的竞争,尽量避免和防止贸易摩擦的发生;二是当出口企业面临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时,行业协会要给予企业积极、必要的帮助,指导企业聘请律师、做好抗辩等方面的应对准备,使企业能够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形成合力,共同突破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第三,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扶持措施,及时了解掌握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的动向和技术标准变化的情况,不断适应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同时还要提高对WTO 规则的认知度和运用能力,在发生贸易摩擦时既可以通过争端解决机制来抵制外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滥用,还可以通过争端解决机制对他国的补贴与倾销提起反补贴与反倾销申请,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三)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外贸发展空间

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不仅可以绕开日益盛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而且有助于保持资本流入与流出的平衡,减少经常项目下的巨额顺差,缓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为此,政府要鼓励轻工、纺织、家电、一般装备制造、能源开采等国内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和冶金、重化工业部分加工制造环节向境外转移,推动国内相关产业升级;拓展国际间能源矿产、农业开发、海洋资源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途径,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支持企业更好地在国内外两个市场配置资源;提升对外承包工程水平,带动中国技术和相关产品“走出去”,拓展外贸发展空间。

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应加快产权重组,充分利用外汇储备充裕的时机,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市场和技术,参与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推动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篇(9)

内外经济形势凸显经济发展方式和贸易结构升级的迫切性

(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的统计(见表1)可看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低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一直小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受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而呈现一种不稳定的态势。2009年作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一揽子刺激政策实施的第一年,我国经济增长依赖于投资和出口。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央出台一系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致使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信贷规模过大、银行体系资金流动性过剩,但这是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是经济内外失衡的外在表现。

(二)产业结构失衡

从我国近二十年来的三次产业贡献(见表2)发现,第一产业比重呈减小趋势并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10%以内;第二产业比重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09年达52.5%;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达42.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9%,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54.6%。

(三)能源消耗过度且利用效率低下

早在2002年,我国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大国,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200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6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与此同时,我国也成为超过美国的世界最大排放国,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1%。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能耗强度有所降低,但仍然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2010年,我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但日本当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是6.6亿吨标准煤,利用效率是我国的5倍;我国出口在2010年超过德国,而德国当年消费4.4亿吨标准煤。

(四) 内外需结构失衡且对外依存度过高

2008年前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较大,2006-2010年分别为65.2%、62.8%、57.3%、

44.2%和49.2%。入世以来,我国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22%,出口需求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表1显示,危机前的2007年出口去求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危机初期的2008年也拉动了0.8个百分点,2009年危机蔓延后,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3.7个百分点。危机前后的比照,出口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其超过了4个百分点。

对外能源依存度过大。在石油方面的依存度大,我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是在1993年,以后净进口量逐年增多。2009年我国生产原油1.89亿吨,净进口原油却达到1.99亿吨,原油进口依存度首超50%的警戒线。2010年全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比上年增长17.5%,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逼近55%。我国原油进口总量60%来自原中东和非洲,中东局势不稳造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较大,使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进一步加剧。

对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贸易结构升级

(一)重视并加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投资增长一直是支撑我国GDP增长主要源泉,这导致了大范围的重复建设问题,2009年上半年六大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货币供应量超多,M2 与GDP比重一度达到了1.8,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很少见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信贷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通货膨胀,使市场上物价开始上升,同时,资产价格泡沫的迹象开始显现。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着重提高城镇居民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能力,而收入水平越高的人,其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反倒越低即其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对内需的拉动就极为有限。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有效释放居民消费能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坚实后盾。第三,加大政策引导消费的力度,净化消费环境。政府应制定和出台鼓励消费的相关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合理调整消费税、购置税等与消费直接相关的税种。拓宽消费领域,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增长,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休闲等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从1990年的41.0%上升到2009的52.5%,提高了11.5个百分点(见表2)。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从1990年的17.3%提高到2009年的42.9%,提高了25.6个百分点,但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经济粗放式增长的重要原因。

我国必须优化第一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积极引导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提升第二产业层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正确处理新型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

(三)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企业创新激励体制,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税收的优惠和信贷支持,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服务,为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必须强化自主创新人才培养。人力资本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是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载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各领域创新人才,充分发挥高校等科研院所创新资源的积极作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四) 健全资本市场体系

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愈发突出,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必然需要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顺畅的资本投资渠道。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关键是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规范发展股票主板市场,改善上市公司质量结构。积极稳定的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满足不同规模的企业融资需求的资本市场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投机行为,使得社会资本真正高效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贸易结构升级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要注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以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品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努力增加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扭转过大的贸易顺差。

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加工深度。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要注重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和加工深度,延长加工贸易的增值链条,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推动我国的加工贸易向产业链上游研发设计延伸,提高我国加工装配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大力对外发展服务贸易。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发展对外服务贸易,鼓励素质较高、竞争力较强的服务行业出口,巩固并加快发展旅游、运输、建筑等具有比较优势服务行业的出口,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扩大引进外资规模,提高引进外资质量。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要在扩大外资引进规模的同时提高外资引进质量,坚持引进外资与引进技术紧密结合,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引导外资的产业投资趋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引导外资的区域投资趋向,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鼓励我国企业通过并购等形式积极拓展海外经济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外研发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资源型企业积极走向海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基础。适当降低资源性产品的关税,鼓励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建立健全资源的进口机制和储备体系。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充分利用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自贸区的合作优势,稳步推进双边贸易,服务双边经济发展;在WTO框架内,妥善处理中美、中欧贸易争端;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适度、渐进性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升值以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晓,熊金超.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法[J].发展论坛,2009(12)

2.汪斌锋.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困境及出路[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

3.张艳.我国成为第一能源消费大国[N].京华时报,2011-2-26

4.王一鸣.当前经济运行的政策取向[J],望.2007(21)

5.刘伟.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J].大连干部学刊,2010(5)

6.李岚红.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7)

7.白雪飞,温凤媛.基于技术创新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8.赵凌云.中国发展过大关—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与路径[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9.黄海燕,黄振奇.“十二五”中国经济开始第三次转型[N].中国经济导报.2011-1-11

10.金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的唯一选择[J].经济研究,2010(6)

篇(10)

一、师资结构

国贸教研室共有在岗教师7人。其中专任教师2人(1人从经济学教研室借调),返聘教师1人,兼职教师2人,州委派教师2人。副高及以上职称2人,其余教师均为助教。

二、教学工作

(一)教务工作

国贸教研室在本学期开学之后积极响应学院的教务安排,认真落实相关教务工作。如:开学后补考监考、改卷、试卷装订;按照课程教学规律,参与并修订了2019级学生的教学手册;辅导16级国贸专业的学生选题、开题,全部毕业班的学生已进行完毕开题报告。

积极动员17国贸班的学生参与全国统计大赛,以达到“以赛育人”的目的;为配合我院转设工作,整理并归档我院16—19年涉及的全部开设过的国贸课程等。

(二)开设课程

本学期在国贸教研室师资紧张的情况下,国贸教研室积极克服困难,共开设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海关实务、中亚俄罗斯经贸关系、进出口通关实训、外贸函电2、国际商务谈判、涉外商务礼仪、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与合作11门课程。其中核心课程5门,非核心课程6门,实验课程1门;理论课程3门,实践课程7门。

总之,开设课程既有理论课程也有实践课程,既有核心课程也有非核心课程。课程种类丰富。

(三)教研室活动

国贸教研室自成立以来,针对教研室年轻教师偏多的情况,认真梳理存在的问题: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课程理解深度较浅和职称等级较低等突出问题。

因此,紧紧围绕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室活动。

针对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开展不定期的教学观摩活动、严格落实并督查每月的听课情况,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授专家精准把脉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为了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研室召集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讲解如何组织设计一堂课等活动……通过教研室帮扶、青年教师积极学习发问的“上下联动”的作用机制,有力地盘活了教研室的教学组织过程,更好地达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想境地。

针对教研室教师职称等级普遍较低的情况,除了鼓励青年教师发表专业性论文以外,教研室还邀请××教授为青年教师讲解如何申请课题、如何选题、如何处理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等高价值的讲座,为各位年轻教师带来了学术上的思考。各位老师听取意见建议之后,都在各自研究的领域确立了研究方向、定下了论文选题。

针对年轻教师对专业知识理解层度不深的问题,我教研室通过“线上线下”(集体备课、微信群)等多种途径展开有力地帮扶,既提高了各位专任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又活跃了教研室的学术氛围,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科研工作

如果说教学是大学教师的本分,那么科研就是教师的灵魂。国贸教研室自一成立以来,就非常注重教师的科研工作。在日常的教研室会议中,反复强调科研工作的重要性,除了督促督查教师的科学研究之外,还宣扬学院的科研奖励制度,力争将学院制定的科研奖励制度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截至目前,我教研室的各位年轻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拟定了自己要研究的论文题目。教研室形成了“老青”科研团队,学术氛围日趋浓厚。

四、思政教育

为了充分响应国家号召,充分落实院党委的要求,精心制作“课前三分钟”课件,在教研室内部形成运转良好的课前三分钟资料的分享机制。

上一篇: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 下一篇: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