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15:55: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护理理论的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思情鬼歌》原名为《鬼歌子》,是在1956年文化部门组织的“挖掘民间音乐舞蹈传统节目”活动中,将其在几近濒危失传的状况下抢救出来的。《思情鬼歌》中的“鬼”字是一种赞赏和喜爱之词,其音调中带有强烈波动,体现其特有的音乐特征。
(一)激越跳进的旋律特征
《思情鬼歌》属于旋律起伏较大的歌曲,它的曲调别具一格,活泼火热,幽默风趣且情意绵绵。《思鬼情歌》为我国民国时期的一首民歌,流传时间极长,用词上采用的是湖南醴陵方言,按照一定的方式将字词排列起来,根据咬字吐字的规律,和发声的技艺进行糅合,因此有极为强烈的节奏感。
在旋律方面,曲调的推进基本以两小节为一个单位,灵活运用六、八、十度上行大跳,表现了女子感情变化的跌宕起伏。风格上充满变化,基于感情的变化,旋律自然发生变化。每一段第一句的乐谱都保持了同样的韵律(见谱例1),结合歌词可以看出在第四段落中,从尖锐的减五度变成了色彩明丽的大三度,说明女子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在语气助词中,用大量的十度以上上行大跳来体现女子恋爱时调皮的气息,使旋律不死气沉沉而具有恋爱时的活力,从而体现恋爱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整个旋律大小三度到增四减五度的巧妙转变,再加上衬词上旋律大跳,将人物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以二八和四十六为主的节奏特征
在节奏方面,虽在每句上都保持了相似的旋律,但是节奏上却各有不同,刚开始“害的你哩妹妹(那呀哎子哟呵)眼望穿(哪)”表现出女子急切的心情,所以是用的四个十六的节奏型,表示妹妹对满哥哥的思念之情;而第二段落中,妹妹误认为哥哥与别人有交情,产生怀疑,则使用前附点的节奏型,表示妹妹内心的猜忌;第三段落中,妹妹相送满哥哥,看见满哥哥穿着西装,妹妹内心无比激动,则使用四个十六节奏型以此来表现;第五段落中,使用的前附点和大三度下行,表现出妹妹想满哥哥来探望她,却心生娇羞的心情;最后一段,希望满哥哥把妹妹放在心上,则是用的四个十六节奏型来体现。全曲跟随着妹妹对满哥哥的情感变化,而不断改变旋律节奏,也是此曲的特色。
在最后一段(见谱例2)中,满哥哥去看妹妹的时候,节奏出现的变化四个十六和后十六这种快速的节奏型,表现出满哥哥内心的激动,这也是随着人物感情变化而变化的。
综合整体可以看出,整首歌曲在节奏上随着情感变化而在四十六节奏型加二八节奏型与四十六节奏型加后附点或后十六节奏型中间切换,以男女一唱一答为主要演唱方式,充满了交相呼应的感觉,而中间又有因情感心理变化而出现的少许变化,使得整首乐曲变得更加灵动。
(三)宫、角、徵为骨干音的调式调性特征
《思情鬼歌》属于醴陵民间小调。醴陵语言属赣语系,其民歌音调又是湘中宫、角、羽调式色彩,造成了醴陵某些民歌小调有别于湘东、湘中其他地区的特殊风格,说明此处是三度结构型音调的重要传播之地。《思情鬼歌》以“鬼”为对“满哥哥”和“妹妹”的爱称,其曲调与地方方言紧密结合,活泼流利,风趣诙谐。音乐进行中的六、八、十度上行大跳和宫、角、徵为骨干音所形成的角调式,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是音乐学家、作曲家和语言学家研究湘东音乐与方言的重要歌曲之一。在语调上《思情鬼歌》为了表现情,使用了大量的跳音和和甩腔,跳音的使用使音乐保持了一种洒脱的情怀,而甩腔的使用又使歌曲充满了灵气。
(四)六个声调的音调特征
醴陵方言音调比较独特,有六个声调,比音乐旋律中的七声音阶只差一个音调,在外人听来,醴陵人讲话有些像唱歌,把生活中的语言稍诗歌化、节奏化一下,信口哼唱,就是一首小调。
七音阶在数字上是doremifasolasi对应1234567,对应的音名分别为CDEFGAB,在音调上是从高到低排列的,而此曲中没有si。
《思情鬼歌》从其骨干音的结构方式而言,一种音调是”La(6)―Do(1)―Mi(3)”,另一种音调则是“Do(1)―Mi(3)―Sol(5)”。整合起来便是“La(6)―Do(1)―Mi(3)―Sol(5)”音列。以西方的观念看,前者是自然小调,后者是自然大调;歌曲以“La(6)―Do(1)―Mi(3)”(前3小节)开始,自第2小节后一拍转为“Do(1)―Mi(3)―Sol(5)”后,直到第二乐句结束都为这一音列。后两乐句与前面不完全相同,两种音列经过三次交替,最终才结束在“Do(1)―Mi(3)―Sol(5)”音调上。谱例3为女声音谱。
从音调上来看,采用的主要是高音调。其中有少许低音,低音落在“鬼”、“满”两个字上,表现的感情深沉domiso运用频繁,并且不断的变化,在音调上起伏跌落,以此显示人物感情上的不断变化。
总之,《思情鬼歌》是一首深深打着醴陵印记的民间情歌小调,它赞美自然,歌唱爱情,感叹人生,催人奋进,在天籁般神奇的原生态乡野音符中,展现醴陵“满哥鬼”与“妹妹鬼”对爱情、生活、事业的美好憧憬和火辣追逐,它从内容上表现了湖湘人民的朴素情感,从形式上体现了湖湘文化的鲜明特色,旋律流畅、优美、活泼,传唱广泛而又极具表现力,是湖南民歌中的经典。《思情鬼歌》作为湖湘音乐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中国民间歌曲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今天乃至将来,它将散发出更引人入胜的乡土魅力,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R2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77-02蒙医传统的治疗注重心理护理关于医务人员的道德标准,早在《四部医典》中提出了六个条件,其中四项为"智慧过人,心地善良,五官端正,做事细心"。在《金光注释集》中记载"其一,护理工作者……;其二,对患病及苦难者一视同仁,随时给予高度爱护和热心照料;其三,要经常保持患病者饮食住行的清洁;协调好躯体,言语和心理行为……"。以上记载是蒙医理论上注重心理护理的高度概论的部分。《中国百科全书・蒙医分卷》上对萨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时论"萨病是因血管溢血,侵伤白脉或巴达干栓塞脉管而气血流通受阻所致,其诱发因素有突然激动、发怒、过度劳累、伤风、老年体弱……等"。蒙医治病总则是首先要求对因治疗和护理,消除萨病的病因和诱发因素,促进康复需要细致而较长时间的心理护理[1]。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萨病"患者238例,患者年龄46~71岁,其中,男性137例;女性101例;平均年龄59.6±5.3岁,均通过CT和MRI检查诊断为"萨病"。
2入院评估
①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饮食肥腻、高盐,吸烟饮酒等饮食习惯;焦虑、恐惧、担忧等心理改变。②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偏瘫部位和程度,感觉、认知障碍,语言能力。③舌、脉、尿相改变、三要素的改变。④自理能力、病情轻重、有无呼吸道阻塞、口腔溃疡、压疮等并发症。⑤CT、MRI、DSA检查结果。
3病情观察
①神志、瞳孔、T、P、R、BP、SaO2、心电监护、血糖。②观察有无头疼、呕吐;头疼有无加重、呕吐物颜色、呕吐时有无喷射状。肢体障碍有无加重。皮肤粘膜(有无压疮、皮肤感染等)。③进食情况,有无吞咽困难、呛咳、大小便等。④特殊用药观察及用药反应如降压药观察血压下降情况、脱水剂观察输液速度和有无渗出;溶栓疗效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等。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单。
4蒙医辨证施护措施[2]
4.1饮食护理
①给予清淡低脂低盐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用缓泻剂或尼如哈疗法,排便时避免屏气用力。②血协日热盛、火萨时宜食清淡性凉饮食,如米粥及苦瓜、香蕉等新鲜瓜果;忌辛辣热性食物,如烈酒、肉类、辣椒等。③巴达干、协日乌苏盛、水萨、土萨时宜食温热助消化饮食,如姜汤、黄酒等;忌生冷不易消化食物,如冷饮、生冷的肉类和其它食物等。④赫依盛及赫依萨时宜食温性、营养丰富油性食物,如奶油、红枣、肉汤、黄酒等;忌辛凉、缺乏营养的浮轻食物,如红茶、荞麦面等。⑤如有吞咽困难、呛咳者给予糊状流食或半流食小口慢食,必要时鼻饲进食。
4.2起居护理
①协助卧床病人定时翻身,主动和被动活动,注意全瘫病人肢体功能位及皮肤护理。②血协日热盛、火萨时室温宜凉爽,活动量不宜多;忌室内炎热、活动量过度、劳累、气急上火等。度,以免再发萨病。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4.3精神护理
①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患者入院后换了一个新的环境,身心都感到不适应。护理人员要以热情、亲切、诚恳的态度与之接触,还要主动介绍病室的环境及作息制度,帮助他们解决好各种问题,并根据其职业等特点对他们有恰当的称呼。了解患者的个人史、家庭、生活及工作环境等情况,举止要文雅、稳重,避免不良刺激,使病人感到亲切,使之能够很快的适应病房环境,解除心理负担,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心理。②精神护理:精神护理的目的是防止心情过激,是心理护理的根本内容,是贯彻于整个病程的始终,并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因此要仔细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时解除病人的各种消极情绪,避免外界精神刺激,做好病人的心理转化工作,使病人始终保持良好的稳定情绪。③宣传医学知识:按患者的个体差异,深入浅出地向其讲解治疗萨病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充分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小结与展望
萨病后的残疾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其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给家人、社会和国家带来很大损失和负担。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为适应康复治疗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一套专门的护理技术,即康复护理。患者在康复期间,传统蒙医辩证特色护理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护理方法。根据蒙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蒙医特色护理围绕全面康复的最终目标。
总之"萨病"是身心疾病的一种,它即存在躯体症状导致心理失衡反应,又有心理稳定促进疾病愈转的正性反馈[3]。因此我们必须用独特的蒙医特色护理来关怀每一病人,及时发现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用高尚的情操唤起病人的正性反馈,保证病人处于一个接受治疗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促进其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本文在消费者调研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消费者对于网络团购的行为及态度,并结合消费者冲动购物理论尝试给团购企业一些切实的建议,希望给团购网站在建立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一些帮助。本文的研究目的为细分团购网站购物人群,并研究其特点。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寻找网络团购消费者人群在消费行为和态度上的差异,以探寻团购网站的核心价值,寻找能够促进消费者在团购网站上进行购买的影响因素。
理论基础
(一)网络购物的内涵与特点
网络购物的本质优势在于购物的便捷性。消费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搜索和阅读关于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不受地域限制地对产品的性能、价格等进行深入比较,还可方便地查找到其他购买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王小芳(2009)在《浅析我国网络购物的发展》中提出,网络购物的主要特点是商家与顾客互不见面,通过网络使商品信息和钱款以电子的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所以,网络购物具有如下特点:商品的信息更加深入全面、减少了商品的销售成本、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和体力、消除了消费者与商家的面对面冲突、降低了商户的经营成本等。综合起来,网络购物给消费者提供的巨大的购物优势主要体现在突破时空限制、购物方便、更多的商品选择、有竞争力的价格、丰富的商品信息、个性化和定制化上(王小芳,2009)。
(二)消费者购买流程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所经历的步骤,一般为:第一,确认需求。这是消费决策的开始,消费者认识到自己有某种需求或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整个购买过程才会开始。第二,信息收集。消费者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内部搜寻),或者从外部搜寻相关信息(外部搜寻)。第三,方案评价。消费者对已获得的商品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第四,购买决策。经过对各个产品的评估后,消费者最终形成购买意愿,对做出的选择进行购买。第五,购买后评价。消费者在购买并消费产品后对选择做出评价,是否对产品满意,有没有再购买的意图等(德尔卜霍金斯,罗格·J·贝斯特,肯尼斯·A·科尼著,符国群译,2000)。
(三)冲动型购物行为
当前对于消费者的冲动型购买基本分为三种类型(洪秀华,2005)。第一种是纯冲动型。顾客在进入商店之前完全没有购物需求和计划,没有经过正常的消费决策过程,临时决定购买。第二种是刺激冲动型。顾客在购物现场见到某种产品介绍后或受到某些广告宣传、产品促销的影响,激起顾客产生新的消费需求或者提示了消费者之前可能存在的购物需求,从而引起消费欲望而决定购买,是购物现场刺激的结果。第三种是计划冲动型。顾客具有某种购买需求,但没有想好什么时间去什么地方购买。如得知某超市要让利销售时,会带着“淘便宜货”的想法去该超市,但事先没有明确的购物清单。
调查研究及结果分析
本文旨在通过消费者调查的方法,用以往关于冲动型购物的相关理论和影响因素来分析网络团购这一新兴购物行为。由于团购网站属于新兴事物,在调查开始之前并没有设定相关年龄职业等的配额标准。问卷的收集方法采取网上收集的方式。为避免被访者过度集中于学生群体,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邮件、在线即时聊天软件、SNS网站和微博进行问卷与收集,以期尽量覆盖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群。在2011年4月10日-16日期间,共有152人参与了关于网络团购的问卷调查,最终得到有效问卷85份,其中,男性19位,女性66位,被访者年龄范围从20-44岁。
被访者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分布如表1所示,消费者累计购买金额和累计购买次数最多的产品或服务都是餐饮美食类,其次是休闲娱乐类、美容保养类以及实物产品类。85位被访者中在团购网站上的购买经历从1-30次不等,平均为8次,团购的购买总金额范围从20-10000元,跨度较大,平均为1130元。在本次调查中,有将近一半的被访者只有1-5次的网络团购购买经历,30%的有6-10次,剩余的有10次以上的购买经历。在参与团购的总支出方面,有一半的被访者历史团购开销小于500元,27%的介于500-1000元之间,超过1000-3000元的分别为21%和6%。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本文根据冲动型购物的三种类型和购买者在访问团购网站前后是否有购物需求和计划,将团购网站上的购物情况分为如表2中所示的四类。
具体到本次调查中的消费者团购行为,得到如表3所示的结果。结果显示,将近80%的购买都属于刺激冲动型购物,不管访问网站之前是否有购物需求,团购信息会让消费者产生新需求或者回忆起之前的购物需求。
对于团购消费者的偏好,通过调查得到如下信息:首先,58%和47%的被访者通过直接访问团购网站或者团购导航网站来获取团购信息,而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获取信息的相对较少,分别为24%和5%;其次,对于现存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团购网站的偏好性,即只团购一类产品的专一类别团购网站和综合类的团购网站,参加本次调查的被访者各持己见。15%偏好专一类团购网站,而53%的被访者更喜欢综合类团购网站;再次,对于每天上线的团购项目的数量,只有31%的被访者认为每天新上线的项目越多越好。有42%的被访者在不同程度上(top 3 boxes 包括有点同意、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之后简写为“T3B”)认为,每天推出多项团购项目会降低每个项目的吸引力。
当问及对以往团购经历的满意程度时,62%(T3B)的被访者表示满意,33%的被访者表示一般,只有4%的被访者表示不满意。而对于之后自己是否还会继续参加网络团购项目,75%(T3B)的被访者表示会继续参加。这说明消费者对于团购网站提供的服务还是相当满意的。
在调查结果中笔者发现,高频访问者与低频访问者的购买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访问团购网站(包括团购导航网站)的频率将参加本次调查的消费者分为两组。访问频率超过一周一次的定义为高频访问者,共62人。而剩余的平均访问团购网站的频率低于每周一次的被访者,被归为低频访问者,共23人。可以将高频访问者理解为相对比较成熟的团购用户,而低频访问者为相对不成熟的用户群。根据表4中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更多的高频访问者是通过访问团购导航网站来获取信息的(高频访问者58%,低频访问者的17%)。
另外,在订阅团购网站促销信息邮件方面,在高频访问者分组中有更多的被访者订阅了网站的邮件信息(高频访问者47%,低频访问者26%),表明消费者如果能够通过邮件及时了解到网站上的最新活动信息,会促进他们对网站的访问。虽然在不同影响因素对购买影响的排序情况上,高频访问组和低频访问组并无明显差异,但是,低频访问者相对更容易受网站提供信息的影响,团购网站对商品数量的描述信息对低频访问者的影响明显大于对高频访问者的影响。对于未达到最低团购人数的商品,低频访问者更容易推迟购买商品,而如果得知商品是限量供应的,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购买商品。
结论与建议
首先,现有团购网站的竞争非常激烈,市场相当分散。在消费者光顾最多的团购网站中,排在第一位的拉手网也只有30%左右的提及率,排在第二阵营的美团网、大众点评网、糯米网和满座网的提及率都在10%左右。在竞争激烈的团购网站之外可以发现,团购导航网站的优势正在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访问团购导航网站获得信息,特别是高频访问者。有消费者表示,访问团购导航网站可以更方便地找到合适的商品,而消费者对团购活动所属的网站并不是很关注。由于各个团购网站之间的差异性不大,所以相对于团购网站的品牌效应,消费者更关注团购商品本身的吸引程度和折扣力度。
其次,团购网站的购买转化率较低。根据调查中显示的消费者访问团购网站的频率和在团购网站上购买商品的频率可以发现,团购网站的购买转化率(团购网站的购买次数/团购网站的访问次数)是相当低的。低转化率可能与访问者在访问团购网站时并没有明确的购物需求或购物计划有关。一旦经历过网络团购之后,大多数的消费者对自己之前参加网络团购的经历还是满意的,并且表示之后还会继续访问和参加团购网站的活动。相对于只专注于单一类型产品的团购网站,更多的消费者偏好综合类的团购网站。虽然每天只上线一个新产品,无法满足用户多种多样的需求,但对于每天上线商品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
再次,笔者发现大多数网购团购行为属于刺激冲动型购买。大部分团购网站的访问者并没有明确的购物需求和购物计划,或者有潜在的需求但不明确,而网站上的产品信息和有吸引力的折扣使消费者产生购物欲望,最终促成了购买。在这种冲动购买的情景下,消费者在团购网站上进行购买决策的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团购商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和折扣力度,也就是“物美价廉”的商品。另外,对于同样的产品和折后价格,如果产品原价较高,团购券的有效期较长以及团购网站提供完善的售后保障,都会促进消费者的购买。
最后,相对较为成熟的团购用户(高频访问者),低频访问者更容易受到团购网站上提供信息的影响,如团购商品是否已经达到最低团购人数和团购商品是否为限量供应。因此团购网站如果要增加渗透率,提升转换率,需要精心设计商品信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低频访问者进行购买。
参考文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45例,常规组45例。为了研究的可靠性,两组的所有患者都经过相关仪器设备的检查和对患者的病情了解,都符合直性脊柱炎疾病的特征。两组患者的其他身体各项情况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详情见表1。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采取同样的药物治疗时,分别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根据Orem自理理论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全方面的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常规组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就是对患者的心理变化和不良的情绪进行调节,让患者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同时,在患者睡眠、饮食以及日常中,有不良状况出现要进行及时的护理,以及确保患者有其他不良反应出现时进行控制。
1.2.2实验组护理方法
根据Orem自理理论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全方面的护理干预,具体的实施方法是:(1)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患者普及健康教育的观念培养,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等等。(2)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受到疾病的不良影响,可以组织患者们进行疾病状况的交流,对护理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估等等。(3)针对患者的饮食状况,要多给患者进行钙含量的摄取和食用一些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等等。(4)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并且保持好良好干净的环境等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常规组患者和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以及手术之后恢复的情况。患者总满意率在80%以上,则为显效;患者总满意率在60%以上且在80%以下,则为有效;患者总满意率在60%以下,则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O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P
2.结果
实验组患者和常规组患者对临床诊治的满意程度
实验组患者和常规组患者诊治后的满意程度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Orem自理学说是美国著名的护理理论学家Dorothea・E・Orem在1971年提出的,Orem自理模式又称为自我照顾模式,强调自理的概念,认为自我照顾的需要是护理的重点。其主要内容是由3个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组成,分别为自理结构、自理缺陷结构以及护理系统结构,其中自理缺陷结构是核心[1]。为了降低患者在宫颈癌手术后的心理创伤,提高患者自身能力和生存质量,我院决定将Orem自理理论运用到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护理中,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经我院从2008年1月~2009年7月手术治疗的100例Ⅰa2~Ⅱa期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47岁(38~6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5岁(35~6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试验指标等临床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00例患者均先采用宫颈癌根治术(广泛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①即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及化疗后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并发症,及时通知医生,对患者及时治疗。②对环境进行打扫,保持房间通风、床单干净、空气清新并定期对房间进行消毒。③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其家属能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消除紧张感。
观察组采用Orem自理理论护理:①完全补偿系统:在患者未清醒前,护理人员需满足其所需,例如供给氧气,防止呼吸道阻塞;个人卫生的清洁等等。时刻注意患者的生命特征,根据医生嘱咐定时定量补液、应用抗生素以及止血药等等。②部分补偿系统:当患者苏醒之后,其具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护理人员和患者共同完成护理计划,在帮助患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维持正常功能时加强心理方面的引导和护理。③支持-教育系统:该时期护理人员主要做的就是对患者进行情感方面、健康方面的指导,调动患者自我恢复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建立有效地自理方法,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2]。
1.3观察标准 对患者在护理阶段时掌握护理方法、掌握并发症护理、掌握饮食注意事项进行观察,统计两组中每项内容的患者数,进行比对;以不记名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心理状况(焦虑、抑郁、失眠)、和平均住院天数。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病症和身体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护理中,观察组中知晓并发症护理方法的患者有49例,知晓护理方法的患者有40例,知晓饮食注意事项的患者47例,有效率89.31%;对照组中知晓并发症护理方法的患者有20例,知晓护理方法的患者有26例,知晓饮食注意事项的患者24例,有效率为64.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术后观察组中发生焦虑抑郁的患者有2例,失眠的患者3例,总发生率为10.00%,平均住院天数(11±2.15)d;对照组中发生焦虑抑郁的患者有14例,失眠的患者9例,总发生率为46.00%平均住院天数(16±3.24)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宫颈癌是人体最常见的癌瘤之一,不但在女性生殖器官癌症中占据首位,而且是女性各种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癌瘤但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总的来说是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我国发病年龄以40~50岁为最多,60~70岁又有一高峰,20岁以前很少[4]。
宫颈癌根治术(广泛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会对患者的心理和身理造成极大的创伤,许多的患者由此产生焦虑抑郁心理,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所以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辅导尤为重要。通过Orem自理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对照组中有14例患者发生焦虑抑郁心理,而观察组中只有2例,观察组各项结果均优于对照组。这提示了采用rem自理理论在术后化疗护理方面效果显著。
总之,运用Orem自理理论可以很好地满足患者的自理需要,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产生,改善心理状况,缩短住院时间,在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护理中具有可行性,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惠仙,黄鹦,钟淑玲.Orem自理模式在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8):38-39.
1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的策略
1.1设定整体目标 管理者综合分析医院当前实际发展情况与目前国家卫生部门对于医院工作的要求,结合过去几年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各个科室设定整体行的战略性的发展目标,是目标管理理论应用的第一个步骤。具体来讲,管理者应当立足于各个科室中疾病、患者及护理工作的特点,整合分析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条件,以优质护理的要求为核心,重点凸显以往护理工作的缺陷及问题,为各个科室构建出科学合理、实际可行、可以量化评定的系统性工作目标[2]。工作目标中应包括患者对整体护理工作、护理技能、心理关怀、健康教育的满意度的评定,以及各科室每月应当开展的工作总结、技术交流工作,还有每年内各个科室应当发表的护理论文、应当引进的优质护理技术,以保证各科室护理工作的大体方向正确。/
1.2确定个体目标 各个科室的护理管理者,以医院整体目标为依据,立足于本科室的具体特点,对整体目标实施分解,制定出年、月、周、日护理目标,并对本科室中所有护理人员的学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年限等进行整合梳理,建立护理者档案,以结合个体护理者的优势及缺陷,为其确定个体工作目标、分配工作任务,以实现扬长避短的效果[3]。同时,确定个体工作目标之后,应当建立工作质量细化评估体系,设立多样化、人性化的工作量化评定标准,督促护理者切实依据标准的工作要求,对各护理细节加以落实。
1.3开展激励管理 目标管理理论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激励管理,开展激励管理,可使已设定的目标获得刺激性作用,达到对于护理人员的潜在激励。此项激励管理主要包括精神鼓励、物质奖励、深造机会几个方面,需要由专业护理管理者加以监督、记录、评定。各项奖励具体如下
1.3.1精神鼓励 管理者要从护理人员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入手,对各个护理人员的档案进行填补,全面掌握各个护理人员的特点。同时,根据各护理者的特点,定期展开交流沟通活动,以主动探寻护理者存在的工作问题及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对于性格内向、人际交流能力较弱的护理人员,要重点给予关心和鼓励。/
1.3.2物质奖励 各科室管理者以本科室护理人员工资以及其他收入为对象,每月从中抽取一部分,设定奖金,依据工作目标评定量表,根据护理人员职称级别、工作目标、工作成绩、工作量进行综合评定,根据评选结果,发放奖金,以提高护理人员达成目标的积极性。
1.3.3深造机会 依据个体护理人员寻求进步的需求,重点对她们的工作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详细地评定,与优秀的医疗单位、高水平的教育单位联系,为她们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鼓励她们将所学理论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开展各项护理工作,以便于将先进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引入本院护理工作中。
2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的效果
目标管理理论作为以目标为指引的先进管理方式,是一项具有民主性、自主性特征的优化管理方法,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可通过设定各科室的总体目标、科室内护理人员的个体目标、开展激励管理工作,实现对于整体与个体护理水平的提升。
同时,管理者通过科学、合理、公平地将职责及任务划分给每一个护理人员,结合个体护理人员工作状况,与其设定工作目标,将护理人员引入到管理工作中,督促护理人员实施自我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归属感、责任感与积极性。
而且,护理管理者在调动个体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之后,能够使整个医院及各个科室中构建出相互学习、帮助、争优的护理氛围,本文由收集整理有助于持续性地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热情与效率,保证各个科室护理工作的活力。/
2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
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为把握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须追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人文关怀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一方面源于14~16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运动,使人文主义的内涵得以彰显;另一方面,它的前身是哲学家们一直探讨的终极关怀(ultimateconcern)问题。用德国哲学家蒂里希的话来说,终极关怀就是“人类无限地追求那无限[5]”,也就是“人自始自终地、无条件地、极其虔诚而热情地对代表无限、永恒、自由之物地向往和追求”,蒂里希对无限、永恒、自由之物给出了解释,即哲学界所研究的人生目的与意义和新存在,与神学所研究的宗教和上帝。中世纪的西方社会,由于人们长期受教会的束缚,对人的自由与平等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与追求。于是,掀起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运动,主要倡导人文主义思想,即否定神权,提倡人权;扬弃神性,讴歌人性;反对禁欲,呼唤人情。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解释来讲[6]:“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也就是说:神的威信衰落,人的威信提升,终极关怀的对象由上帝转化为人自身。
由此可见,只有解放人自身的思想,坚定人自觉的信念,人自主的尊严和自我的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人文的特色也才会突显出来。“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才具有人文关怀[7](humanisticconcern)的本质属性,也正如梁实秋先生在其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里给出的“人文主义”3层含义[8]:①人文学科,古典文化之研究;②人文主义、人本主义;③人性、人情、人道。概括起来,此时人文关怀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其特征是具有人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具有“人权平等、人格尊重、人性自由、人情博爱”的人文或人道主义思想。人文关怀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终极关怀的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如: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得以丰富,工具理性过度膨胀,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人们开始呼唤人性的慈善与崇高,去爱护自然以及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与动植物,这时终极关怀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以“人与自然、与弱势人群关系和谐”充满着人道主义内涵的关怀特征;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虽具有了保护自然与动植物的理性意识,但人自身的非理性因素难以控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仍然存在[9]。于是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理论开启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反思自身存在价值,呼唤人性的自然情感,终极关怀的对象拓展到以“人与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为本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人际间具有超越性内涵的人性关怀。因此,无论神灵、人类社会,还是动植物、自然界,人文关怀的目的就是要体现万事万物的相依共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整体,并在相互关系中达到和谐相处,促使人全面完整的发展。
3护理人文关怀内涵的研究现状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特征
现代护理学诞生于西方社会,虽然那时没有明确研究护理“关怀”(caring)的概念,但与护士、护理和护理职业等相关的英语里主要有3个基本词汇:nurse,nursery,nursing。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3个基本涵义[10]:①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主要承担照顾儿童的工作(awomanwhotakescareofayoungchild);②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悉心关怀及其专业性和附属性,必须经过训练且掌握一定技能的专业人士,特别强调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工作(apersonwhoisskilledortrainedtakesattentivecaresforthesickorinfirm,esp.underthesupervisionofaphysician);③非血缘或法律关系的亲密关怀,担当、接受与分担父母般抚育与照顾的责任(affording,re-ceivingorsharingnurtureorparentalcarethoughnotrelatebybloodorlegalties)。3层含义中始终贯穿着护理学生命关怀的理念与行动(takecare),并永恒不变、超越时空、超越历史及超越感性地渗透在护理的专业性、附属性及以强护弱的“母爱”情怀之中,体现出护理学一开始就是以“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为本、承担着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作用,因此,护理学的本质是护士对弱势人群的悉心关怀,我们可视为护理一词最为原始的定义。但这里没有提及“护士自身的生命价值”。
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受当时哲学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思想的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此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MadeleineLeininger与Jean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性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11]在她的第一部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Nursing:ThePhilosophyandScienceofCaring)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humancaring)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她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人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12]。她还将护理人文关怀的特征概括为情境性、关系性与专业性3个基本方面。可见,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理论家Leininger则以人的文化特征为出发点,提出了跨文化的护理理论,为实现护理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搭建了坚实的系统框架。
3.2护理人文关怀的鉴别特征
护理人文关怀(humancaring)与哲学人文关怀(humanis-ticconcern)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人文关怀的共性,体现出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就英文语义来讲,主要区别在于“concern”与“caring”两个词语的不同意义。它们虽然都源于对他人的担忧与责任[13],但它们所关怀的对象不同、两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关怀者所具备的品质特征也不同。哲学人文关怀是把全人类的生存与福利状况放在首位,不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是志愿地关心处于某种不公正情境下的弱势群体的高尚行为;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将具体人所忧虑之事放在心上,与护理对象之间关系密切且经常接触,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家人的超越关系,是自愿地关心处于某种弱势状态下的个体需要,主动交流并伴随赋有同情心的专业。
护理人文关怀与普通伦理关怀(ethicalcaring)相比,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讲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怀关系。不同的是普通伦理关怀的关系双方是一种保持着社会距离的平等关系,而护理人文关怀则是一种超越距离的专业关系[13],护患之间虽是陌生人,却由于护理对象的相对弱势而必须依据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起具有责任意识的超越性关怀精神。另外,普通伦理关怀可以单独解决个体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必须从整体人的角度全面思考患者所处某种问题的根源,协调各种关系,如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共同达到个体希望的健康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护士与医生的关系已不是单纯的附属,而是相互监督共同维护患者整体健康利益的合作者。第三,护理人文关怀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性,护士必须是经过训练认识到人文关怀的价值,具备一定的沟通、理解与帮助人的人文关怀知识、技能与修养的专业人士。护理人文关怀也不同于以往护理内涵中的生命关怀(caring),主要区别在于人(human)的特殊性[13]:指护士能够用普通人这个比较中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既具有超越性的社会特征,又具有生物学的本性特征,尤其是人在生病时更多地表现出人性的弱点,护士应该具有一种职业特质,能够宽容并耐心地关怀他们,体现出护理职业最具人情味的内涵;其次,护士能够用整体人这个社会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从多个角度思考患者的处境及影响治疗的因素,最终效果要落实到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目标上,以及改善、促进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上。综上所述,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与哲学人文关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弱势群体,又具有与普通伦理相似的特征,即关怀个体需要;既具有护理学起源时护患关系的超越特性、又具有医护关系的合作特性,同时又必须具有职业本身的专业特征。
4护理人文关怀外延的研究现状
自护理理论家MadeleineLeininger与JeanWatson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以来,引起了其他学科人士及护理学者的争论,也引起了后继学者的研究兴趣,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探讨与完善了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构成,就目前文献研究所得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4.1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
Leininger是第一位研究关怀的护理理论家,在她的跨文化理论中集中体现了对护理对象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视。她在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中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有别于己的群体里生活会反复表现出行为上的差异,而护士却对影响儿童行为的文化因素缺乏认识与理解,她因而产生忧虑并开始探索关怀与文化的关系。结果得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关怀体验,需要不同的关怀表达方式[14];我国学者张衍珍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不同的解释方式[15];学者黄秀娟也从护理病人的感受中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遇到问题时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16]。由此可见,护士关怀患者要有文化敏感性,掌握不同患者的文化价值观与活动方式,才能为其提供合乎文化背景所需要的对患者和家庭都有益处的关怀表达方式、解释方式与处理方式,才能协助、支持与帮助其他个人或群体改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以及健康状况,达到整体人的健康[17]。总之,对文化因素的理解是护士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帮助的基础,也是护士具备专业素质的基本条件。
4.2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这一观点是理论家Watson鉴于自身的价值观、信仰以及对生命健康与康复(healing)的感悟而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具体运用于护理人文关怀实践中的体现[18]。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尊严,都希望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潜能被认可。那么,护士作为人文关怀者的目的和责任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帮助人在遭遇疾病痛苦而心情沮丧时认识到他的生命存在价值,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整体上的和谐,从而提高他的生存质量。实现这一理念,重要的就是护士具有职业道德体验:正如我国护理专家李小妹[19]所言,“人文关怀是在特定的时间与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精神体验的一种道德法则,进入彼此的内心世界,人格得以升华。”王菊吾[20]也深刻地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保护与促进人类健康,倡导人类尊严为目的道德观念。”贾启艾[21]概括出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关心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与权利;王斌全[22]在文章中将人文关怀界定为关心人之为人的精神问题,注重自我与他人的精神发展。然而,拥有这一理念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具有:人道主义-利他的价值观念或职业道德观念;能鼓起患者生命的信心与希望;能协助患者恢复健康并获得自护能力;能促进患者生成“坚信自身生命具有存在价值”的精神力量[23]。可见,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是患者从失望走向希望的力量源泉,也是护士专业素质的核心体现,更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的灵魂所在。
4.3表达护士的关爱情感
加拿大护理理论家RoachS[24]认为人文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模式(Caringisthehumanmodeofbeing),是一种自然情感的表达方式。当人遇到某种特定的痛苦境况时,就会自觉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某种无形的联结,牵动着内心而主动自觉地关心他人,这种情感超过了关心自己[12]。这一观点与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言“孺子入井而生恻隐之心”的事例不谋而合,人有天赋的同情弱者的善性。我国护理学者刘玉馥也深有体会地讲“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给与患者的情感付出”[25];学者马芳也曾阐述到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26]。由此,人的本性中这种同情情感的表达也是护理人文关怀者必备的素质特征:Roach认为护士应具备5C素质,即同情(compassion)、良心(conscience)、责任(com-mitment)、信心(confidence)与胜任(competence)[27],胜任中包括专业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英国护理理论家Brown还特别提出护士要分别具备个人与职业两种情感素质,并将职业素质进行了具体描述,体现在观察病情、展示知识、提供信息与实际帮助上[28];我国学者苏菊芬总结经验概括出护士的五心特征:即爱心、关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29]。由此,自然情感的表达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产生的内在动力,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另外,Roach强调这种自然情感的本质还是来源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价值观的尊重[24]。
4.4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
这一观点的代表是美国护理理论家Benner和Wrubel,她们于1982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应对理论,核心思想体现在帮助患者提高人际应对能力,护患双方共同努力达到人际协调[30]。关于这一点,也是Watson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特别强调人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能量场,只有在人际互动中才能产生能量,当人际关系达到协调一致时,能量才能释放出来,双方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31]。徐丽华[32]提出“人文关怀必须在特定的时空与情景中产生互动,建立起一种秉持尊重原则的护患关系。”然而,达到这种协调关系需要双方思想、行为及感情的融洽,尤其是作为人文关怀者的护士必须具备注意、关心与尊重的个性特征[30];Watson还着重说明护士要具有人际沟通的艺术:对自己及他人要有关怀敏感性;要能建立一种帮助信赖的关系;能促进与接受患者正性与负性情绪的表达;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为患者营造一个维护、改善与支持其健康的环境[23]。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协调是人文关怀的本质[32],是护理人文关怀实践的基础[33-34],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前提条件。
4.5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
美国护理理论家Boykin和Schoenhofer于1993年在她们的人文关怀理论中表述了这一中心思想,她们认为护士在实施关怀行动之前首先要努力了解患者的需要,根据患者所需要的东西给予有目的的真诚帮助,让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患者在他需要某种帮助的时候恰倒好处地得到应有的支持、鼓励与肯定[12]。究其原因,每个人对关怀的认识不同、需要不同,不理解他人需要的给予是达不到关怀效果的[35],有时会给人带来烦恼[36]。所以,给予一定是他所需要而又缺少的东西,才能达到人文关怀的终极目的。另外,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只考虑某一段时间的需要,要了解整体人的经历与体验,因此,关怀无时无处不在,所有人都在关怀(allpersonsarecaring)。这就要求护士能在任何时刻都保持与护理对象的互动,尊重他们,主动交流[37];学者AuthierP[38]提到护士要把自己关怀他人的思想展现出来(caringisaboutbeingpresent),如:一起分享彼此的认识、情感、经历、体验与时间等;学者FelgenJ[39]进一步说明人文关怀要在互动中实现,如维持患者的生存信念、了解患者的处境、和患者处在一起、帮助患者做事、提供一些信息等等。从上得知,只有满足个体需要的对称帮助,护理人文关怀才具有现实意义,护士专业素质才赋有了艺术性,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同,进而证实护士的职业价值。
人文即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核心是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注。人文特征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我们回顾护理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人文始终与护理交互发展、如影随形。
1.1古代护理与人文同源而生
古代医护是一体的,医学、护理与人文同源而生。护理经历了自我护理、家庭护理、宗教护理,以一种劳务的方式存在发展。自我护理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是一种对自我生命的保护;家庭护理是抚育生命成长的摇篮,护理闪耀着母性关爱的光芒;在东方佛教、西方基督教支配下,救护病残者成为宗教的慈善事业,僧人、修女治疗、护理病人,主要以怜悯、施恩的人道主义精神照顾病人。
1.2近代护理与人文的分离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医学模式转变成机械论医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两种形式。1748年法国医生拉•美特利出版的《人是机器》这本书极为典型地反映了人文与医学的脱节。作为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护理逐渐从医学中分离出来。但是受医学模式的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护理表现得过于理性和冷静,只见病不见人。正如康德哲学对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总结:科学及其理性放弃了古代思维对整体性对象的把握,而只从特定角度研究对象[1]。
1.3现代护理与人文的回归
专业化的护理开始于1860年,护理学领域中称为现代护理学,其经历的发展阶段大体划分为:1860年—1940年,从简单的清洁卫生护理到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1940年—1970年,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此后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这一发展过程真实地反映出护理人文的逐步回归。1977年美国医学教授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理论上开始走出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反思医学的本质。护理专业内在的人文关怀本质也不断清晰地显现出来。
2护理专业的人文特征分析
在医疗卫生体系中,护理服务于人生老病死全过程,在病人疾病的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及临终期照顾与关怀的各个阶段,在各个医疗协作领域间构建无缝隙的、连续关怀的作用[2]。护理是医疗领域中最具有人情味的专业:始终陪伴照顾,竭尽全力关怀。专业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从南丁格尔的环境理论到目前在护理界应用广泛的奥瑞姆的自理理论、罗伊的适应理论、纽曼的系统保健模式等,所有的护理理论,无一例外都体现出护理深沉的“爱与尊重”的人文特征。人、健康、环境和护理是现代护理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被公认为影响和决定护理实践的4个最基本的概念。
2.1护理的对象———人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自古就有人为万物之灵的观点,对人的地位与价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高扬。古希腊智者普罗塔哥拉曾大胆声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我国《尚书•周书•泰誓上》曾指出:“惟人万物之灵”。正因人在宇宙万物中具有如此特殊的地位和价值,而护理的对象正是人,由此就凸显出护理专业的独特之处。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是护理的最终价值目标。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成长与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胚胎到死亡,不同发展阶段人的需求各有不同;在疾病与健康动态平衡的过程中,人不仅存在病痛的可能,而且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存在于家庭、社区的整个人群中,存在于人类的多元文化模式中。因此,每个人的健康观念、求医方法、生活习惯及传统的治疗疾病方法等各有差异。南丁格尔就曾说过:“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总而言之,护理对象的复杂性,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懂得人、理解人和尊重人,更要心甘情愿地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要[3]。人的发展促成了护理专业的发展,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发展,护理均陪伴其中,始于对人的关爱,终于对人的尊重。
2.2健康的人文性
当现代医学把完整意义上的人作为自己的客体和出发点的时候,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因为对人的生命属性的全面把握,从身体的良好状态、人体机能的正常功能活动扩展到了人的心理(精神)和社会存在状态[4]。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古代朴素的整体健康观,到近代单一的生理健康、生理心理健康、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良好状态一直到最新的健康定义,可以看出,人们的健康观念受人们的认知立场和方式的影响,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4]。临床医学实践中,护理承担了健康教育的大部分任务。因为病人和护理人员接触的机会最多,而且还对病人的家属及其陪同人员进行健康宣教,提供相关的治疗知识和自我护理方法。要做好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学会合理应用交流技巧,选择合适的时机对不同人群进行适宜的健康指导。可以说,护理不仅是在技术应用中实现对人群的人文关怀,更是在健康教育中体现出专业内在人文关怀的一面。
2.3环境的人文性
所谓环境,即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5]。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护理的对象自身是一个系统,由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生物体的内环境,同时人生活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的健康就是内环境的稳定以及内外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平衡。保持病人处于最佳的状态之中,创建和维护好的护理环境,这是临床护理人员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为服务对象提供能满足其需要,有利于其治疗、修养和康复的环境[6]。护理环境包括护理自然环境和护理社会心理环境,护理自然环境表现为病区内的物理环境和布置;护理社会心理环境表现为医护人员之间协调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及与护理对象之间友好和信任的关系。护理社会心理环境作为一种人际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注。而护理自然环境要维护好,同样需要护理人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表面的整洁可以做出来应付检查,但是能做到多少年如一日创建对病人最有利的环境,就要护理人员能够永远心存对他人的关爱。
2.4护理的人文性
如果说由于社会分工细致的原因,护理从医学中分离出来,那么参照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行医格言:“有时是治病,常常是帮助,却总是安慰。”护理是否可以理解为:帮助和安慰?1973年国际护士会对护理的定义“帮助健康的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或者平静地死去”正是对该理解的佐证。当然,无论是帮助还是安慰,护理作为照顾的本义是不会改变的。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工作内容,临床护理面对的主要是身心受困扰、脆弱而无助的病人,并且无论病人是有生的希望还是已被宣判“死缓”,护理人员都会不离不弃,细致观察,为保持病人最佳的生存状态而竭尽全力地采取各种方法。可以说,护理专业体现了医疗领域里最人性化的一面:从生到死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永不放弃的帮助和安慰。而之所以护理人员会这么执著,是因为护理专业内在最核心的人文特征:爱与尊重。因爱而关注人的健康状况,因尊重而更好地爱护人的生命。
3对高校护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由上可以看出,护理专业具有浓厚的人文特征,护士也一直被称为“白衣天使”,然而在当代中国,护理领域却成为医患冲突最多的发生区。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分离的结果。现代护理中人文的回归尚未到位,而护理人才培养中,强化科学性、弱化人文性的工具主义教育观和重理轻文的教育格局,更是为今后护理专业发展的前景增添了几分忧虑。护理人才培养的最终方向究竟是什么?护理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也许尚不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但是从护理的人文特征分析中,我们依稀可以找到一些启示:护理有自身的特点,把握人文特征就是把握自身的灵魂所在,也就能更好地把握住自身的专业度。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以此作为教育宗旨,指导我们设定培养目标、选择培养内容、改善培养方法。
3.1对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启示
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认为: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是什么?就是一种专业素养。在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那就是人文素养。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塑造知识人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这一信条的人性设定是把知识、求知看做是人的唯一规定性,它颠倒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7]。然而,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我们重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更要重视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培养护理人才的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人文素养是护理专业内在的灵魂,护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具有护理专业内在特有的人文素养。
3.2对于护理人才培养内容的启示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经非常的完善并且为医学界做出了很多重大的贡献。而中医护理理论就是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主要特色,运用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的一门学科[1]。本院通过对100例小儿腹泻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对比良好的说明了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所具有的优势性,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小儿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年龄范围在2-11岁,平均年龄为5.7岁。两组患者在其他条件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及护理
1.2.1治疗方法
主要通过腹部穴位按摩以及中药灌肠来对小儿腹泻进行治疗,以拇指、食指或无名指指腹按摩患儿丹田、中脘、肚角、脐部、天枢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三至五分钟,80-200下,肚角4-5下,丹田60-80下[2]。在对患儿按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指法和力度,因为年纪大都比较小,所以耐受性一般不会很高,尽可能的将手法放得轻柔一些以便患儿觉得舒适并且不会有排斥感。一般一天进行一次就可以了。在中药灌肠时首先要与相关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解释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最终得到家属的积极配合以及患儿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帮助将中药灌肠的工作顺利完成下去。在整个灌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门窗关闭并且注重对患儿腹部的保暖来保证灌肠的有效性并且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在整个灌肠结束后进行开窗通风[3]。
1.2.2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使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法,在观察组则加用了中医护理理念,其具体操作如下:情志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一定要保持语言亲切、护理周到的态度,并让家属积极配合从而良好的保证患儿能够跟护理人员产生亲近感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护理和治疗工作。饮食护理,在营养方面,注重让患儿食用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少食甚至是不食自己性的食物以防止脾胃功能出现紊乱而最终影响到身体素质的恢复。生活护理,结合患儿的体质特征再根据四时的气候特点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帮助患儿有一个良好的起居习惯从而加快其身体恢复速度。服药护理,依照生理节律,根据不同的药性和药理选择每天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服用,比如抗过敏或安眠类的药物在睡前服用,利湿催吐类药物在清晨或者上午服用。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的止泻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其中患者家属满意度为满意和较满意例数所占总数的比率。1.4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次对儿科临床护理中使用中医护理理念的研究使用的是SPSS15.0软件来进行的数据资料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的最终护理结果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使用了中医护理理念的观察组其并发症发生率为4%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6%,卡方值为8.00,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患儿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家属对整个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的家属满意度为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中医学科传承数千年,博大精深,而中医护理理念也是以中医相关知识为基础进行的辨证施护,而对于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使用中医护理理念也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了对患儿的有效护理并提升护理效果。本院的100例小儿腹泻患者分为观察对照两组进行对比,其中使用中医护理理念的观察组其综合护理效果以及家属的满意度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中医护理理论在以相应中医知识的理论基础下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效的起到促进护理工作的积极作用,帮助给予患儿更完善的恢复和照顾,值得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1KatieErikssonandMargaretNewman的想法她们的理论思想将如何在2050年得到很好地表达呢?Katie[1]相信,博爱精神和保持护理学科发展的勇气以及自由的研究将会充实护理的基本概念。她的博爱理论在健康和疾病的基本概念中将会继续应用,但是将会有更新和更加丰富的表达形式。通过用符号的形式表达护理精神,使人们对神秘的、难以预测的未来护理形成具体的模式。Newman提出,正在出现的护理知识模式将表现出同情、转化和自由。她相信以病人整体为中心,全面发展的护理模式将更加有助于社会的健康[2]。
1.2MadeleineLeiningerandJeanWatson的想法Leininger解释了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论是如何产生跨文化护理和文化照顾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文化与护理实践的融合,同时促进健康、疾病的康复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促进世界的和平。Watson强调人的主观思维,与这种主观维度相联系的有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照护、自我恢复的潜能;人的精神和一切;自然恢复的途径以及与自己和其他人相关的护理和康复[3]。1.3RosemarieRizzoParseandRogerianMalinski的想法Parse介绍了语言和思想,从人类形成的远景进一步解释了整体的概念及她的理论措辞的一些变化。她认为,在2050年有关护理和医疗保健的合作将不断前进,这些理论的澄清具有重要意义。有些重要思想在人类思想学派形成的本体论中是不可分割的。人类自由和尊严的概念在曾经机械化的医疗保健中极其重要。Rogerian认为,实践和研究将有助于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她对人类整体性学说的进展提出了挑战和机遇[4]。
1.4KingandRoy的想法她们想象着她们的理论思想在2050年将如何得到表达,预期将会存在许多的挑战和机遇。King建议她的概念体系、达到目的的理论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将会提高护理质量。Roy描述她的哲学信仰和适应模式在2050年将与健康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并促进人与环境和谐统一[5]。
2几种理论的发展
2.1Parse’sTheoryofHumanbecoming这个理论最先是以the“Man-living-health”theory出版(1981年),1992年改名为“thehumanbecomingtheory”。人类适宜理论的假设是以个体对生活质量的看法作为护理目的,中心思想以本体论为基础,围绕3个主题构建而成:意义、节律性和超越。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全世界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伴随而来对教育的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各种可能性,在2050年个人、家庭和社区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到21世纪中期人们将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由于对生活质量的渴望,人们希望对他们的健康模式有更深的理解。人类适宜理论更深地关注人类比较细腻的情感,显示了人类自由和尊严等深层次认知。在2050年随着超机械化健康护理的产生,健康相关理论及更多内在社会问题的信仰和价值观将会不同,这些需要在某些方面关注自由和尊严,为延长生命必须消除一些非人性化的技术[6]。
2.2Eriksson’sTheoryofCaritativeCaring博爱护理理论在与病人会谈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病人的自尊和自主性都是很重要的,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尊重他们,对他们负责。护士在与经受痛苦的病人会谈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均衡的伦理关系,如果不能与病人互动,协调好这种不均衡,病人将会失去潜在的尊严和自信。护士在与其会谈的过程中应尊重他们,通过博爱的精神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空间,使他们重新获得自尊和自信,从而更好的生活[7]。按照Eriksson的观点,世界可以被看做3个维度:个人、社会和环境。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存在与健康和病痛是最重要的,也正是在这里,护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2050年,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安宁需要紧密的相互关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护理将会代替部分护理操作,但是将会出现一些新伦理困惑的挑战。因此,护士在伦理咨询中将要充当重要的角色。对护士进行博爱护理精神教育,激发他们内在的伦理和道德价值观,使他们能更好地应对由于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伦理和道德问题[8]。
2.3Watson’sTheoryofHumanCaring华生的人性照护理论是在其他护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哲学、心理以及现象学理论,同时运用人本主义学说以及许多基础学科和人性科学的理论,强调人性照护是护理的本质和核心。她认为护理是自然变化的过程,人性照护理论的伦理道德思想了传统的医疗护理模式。她从认识论和本体论出发,把护理伦理与超越个体的护理相关联[9]。护理是护士与病人之间相互了解的人性化照护,以协助病人恢复其内在的和谐感。运用照护程序帮助病人达到更高程度的自我和谐,以促进自我治愈或者是对生活意义的洞察。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科研过程,使护士在护理资料和护理实践中做出护理判断和决策。护理学科作为护理道德、理论和哲学的基础,引导护理通向不断变化的个体和专业实践。通过先进的护理,从业者、病人和相似的系统来见证护理学中的变革,通过引导理论的哲学实践和以康复为基础的护理,恢复护理和卫生保健的核心[10]。
3以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实践
护理实践以理论为基础在未来将会得到不断地增加。护士将会意识到以理论为引导的护理工作是多么的重要,正如医学理论引导着医疗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医生和护士会在不同的领域平等地分享着各自的专业特长,并肩作战。护理实践将如何随着2050年技术、医疗和道德的发展而发展呢?以纽曼的健康理论扩大意识、以金的概念框架对一些问题作出护理反应,以护理理论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11]。Watson的人类照顾理论、Eriksson的博爱理论和Rogers人类整体性学说引领着护理的实践[12],这些理论通过在实践中的运用形成相互关联的线性组合,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13]。
42050年护理及卫生保健[14-17]
4.1护理专业发展
专家对2050年护理的发展都很乐观,他们认为护理的专业特征在实践、教育和科研中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护士会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在护理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权威、决策和自主能力。护士在社区护理中能够尊重病人的选择和文化信仰,曾经被忽视的团体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未来男护士会越来越多[18],各国护理会与国际接轨,使护理全球化,促进全球人民的健康。护士将会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积极的政治活动,在形成和促进护理决策及医疗保健问题决策中占有很大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