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15:55: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金融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对于当前互联网对金融的颠覆式冲击所形成的新模式,有些人定义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经营金融业务;有些人则定义为金融互联网,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以互联网科技为工具实施金融模式再造。这两个概念的定义,都企图将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事物排出个主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割裂和对立。
或许人们还没意识到,这两个概念所造成的割裂和对立,在理念上酝酿着一种非理性冲突:一方面是互联网新锐们对传统金融行业“傲慢的挑衅”,认为传统的金融业将会像十几年前比尔・盖茨预言的“变成灭绝的恐龙”;另一方面则是传统金融家们对新兴科技“不屑的偏见”,认为互联网就像之前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电力和电子计算机等一样,不过是传统金融业的一个工具。
互联网新锐们当然有其“傲慢”的理由,一些电商、搜索引擎等互联网企业,通过自己的互联网渠道,可以轻而易举地募集到传统金融机构可能需要几年才能募集到的资金。比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在推出短短5个月的时间内,所积累的余额已经突破千亿元。要知道,当前中国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的金融机构一共不到100家。再联想到马云之前提到的“如果银行自己不改变,我们就去改变银行”,如此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难免在业内引起一场不小的恐慌。
传统的金融家们也有其“偏见”的理由,互联网科技革命的发源地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美国,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传统的金融行业,形成网上银行、线上保险(放心保)和网络证券等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一直没有形成强势的独立产业,无论是作为P2P模式的借贷俱乐部(lendingclub),作为众筹模式的凯克斯达特(Kickstarter),还是作为免费个人理财网站的敏特(Mint),在美国金融市场所占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中国传统的金融家们才会产生,“互联网科技不会对金融业造成实质影响”的判断。
我认为,如果把互联网与金融这两个概念割裂开来,并不能完全描述当前金融业正在发生什么、改变着什么。当前互联网与金融之间最终形成的既不是“科技决定论”的互联网金融,也不是“金融主导论”的金融互联网,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在中国金融发展和科技进步相互交织的特定时空点上,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模式形态,我们可以称其为“新金融”。
“新金融”新在何处
我们提出新金融的概念,首先是希望将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综合在一起,以一种更加辽阔的视角,去消除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傲慢与偏见”,以便能更加客观和理性地描述当前中国金融业,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所形成的新模式、新业态。
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考究中国正在形成的“新金融”范式,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为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正确处理金融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顺应科技进步的金融运营模式,既不能因为漠视科技的作用而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又不能忘却主业陷入以科技决定论为主导的“军备竞赛”陷阱。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站在更高的历史视角去审视当前中国金融业正在发生的事情。
当前,有两件众所周知的大事同时出现在中国金融业,一个是包括汇率和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市场化,另一个则是金融与互联网科技的融合。如果我们分别看这两件事情,并不会显得多么纷繁复杂难以理解。但是,当两者放在一起,在一个时空交叠的纬度里看这两件事情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分流,这也成就了余额宝们的神话。另一个则是市场规律的变化,数量多但是资金少的低端客户正在成为银行的下一个利润点。以前传统金融业严格遵循“二八法则”,即20%的客户创造80%的利润,处于“长尾”的客户是不创造利润或者创造很少利润的。但是现在,由于互联网的渠道便利以及大数据的运用,产生了以前不曾有的“一元就可理财”的现象,这将可能令人震惊地改变业界长期公认的“二八法则”。
但我认为,当前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如此野蛮生长,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技术原因,而是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没有完全实现,大量的资金看似流入了互联网金融,实际上则通过互联网渠道流入了可市场化定价的金融产品中。因此,在这次冲击中,仍是金融的供需规律起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当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合理的定价将会改变当前的这种局势。但是,互联网科技对“二八法则”的颠覆,以及对“长尾”市场的支撑,在几年前就得到了验证,这会对传统的金融经营模式形成再造式的影响。
认识到这两点,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都应该反思对彼此的认知。我们提出“新金融”这一概念,实际上也是一种反思的结果。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概念能够将金融市场化和金融互联网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可见,“新金融”是中国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表现出的特有现象,它是中国正在进行的金融市场化与全世界正在进行的科技互联网革命,以一种机缘巧合、时空交织的方式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这个模式的特殊之处表现在,它既不是以往的商业模式利用科技工具实现效率提升(金融互联网),也不是新科技新发明以产业化的姿态实现商业价值(互联网金融),而是一种更加深刻而又广泛的生产力一生产关系的生态化融合,也就是技术和商业在更深的层次上史无前例地实现了思想、理念和精神的交融。在这个融合过程中,金融作为一种“虚拟经济”,互联网作为一种“虚拟网络”,在成长基因和运行机理上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前所未有的商业和技术之间的“珠联璧合”。在这种革命性的融合大潮面前,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都不足以完全概括现象的本质,而囊括两者的“新金融”概念的提出,更能描述中国的金融业在当前纷繁复杂的时代变迁中,正在经历着什么、改变着什么。
所谓新金融,简单地说就是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融合在一起,按照互联网的理念和精神――而非只是技术――去经营金融的事情。新金融概念的提出,消除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因工具一目的主次对立造成的“傲慢与偏见”,我们主张作为“虚拟经济”的金融与作为“虚拟网络”的互联网,应充分利用其基因的先天优势,以一种更加平等、共生和交互的精神在“基因”层面进行再造,而非简单地在“器官”层面进行“移植”。
“新金融”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思想理念。可以断言,中国商业银行能否有效应对近在咫尺的利率市场化,从根本上取决于对“新金融”的认识和运用。
笔者认为,中报概念股的重点应着眼于高送转题材上,投资者应从以下思路选择标的:第一,选择已明确送转方案的股票逢低布局、中线持有,博取更大的收益,建议关注智云股份、向日葵等龙头品种。第二,从公司基本面分析出发,从各项财务指标中挖掘可能高送转股票,建议关注沃森生物、闰土股份、老板电器、焦点科技、海格通信、科远股份等股票。
手机游戏概念股依然倍受市场资金青睐,众多上市公司更是掀起了向网游进军的风潮,无疑都是看重手机游戏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本周市场以浙报传媒、掌趣科技、天音控股为龙头的正宗游戏概念股、以华润锦华、深圳华强为首的泛手游概念股都有不错的上涨。
互联网金融是继温州金改后掀起的金融改革新浪潮,这是来自草根的金融革命,必将引发中国金融格局的惊天变化。内蒙君正、金证股份、东方财富、大智慧等龙头股连续涨停,内蒙君正等龙头股随受特停影响,相关概念股出现短期震荡,但不改互联网金融概念股中期上升趋势。
在资产价格变动加快尤其是快速上涨时期,金融机构可以“短平快”方式获得较高收益,特别是在科技跨越式发展下,几乎所有类型机构都在努力寻找并试图抢得站在下一个“风口”的先机,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类企业。过去多年,中国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帮助包括金融在内的多个行业获得了丰厚收益。资产价格上涨应主要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大幅增长,此外,信用(主要是货币)因素对资产价格上涨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正是资产价格的上涨为中国银行业“黄金十年”创造了“风口”,银行信贷投向实体经济、投向优质资产,在投向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如房地产)中,银行获得了较好的投入产出,体现在过去十年中规模、利润和坏账等指标的持续优化。
而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普遍低迷、新兴市场光环基本消失,以及各类被认为经济增速较快的代表性国家(如各种“某某几国”)失去期待,资产价格或普遍将面临较大下降风险。当然,在货币超发、汇率体系变动异常(如英国“脱欧”对全球汇率的 急速冲击)等因素影响下,国际市场资产价格变动也将呈现分化态势,在创造短期套利机会的同时,对银行业的风险冲击也将增多。一方面,分化和波动的价格走势将对银行体量巨大的存量资产收益带来负面效应;另一方面,银行业从资产价格震荡中获得的“投机”收益,远不如更为灵活的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所获,如对冲基金。实际上,资本金比例极少的银行业,长远发展之路是从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中获得风险系数低的收益,而维持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价值信心等诸多因素。
在“经济增长――资产价格――银行收益”这一链条外,目前还没有对银行盈利增长的较好系统性解释。最近两年,全球市场资产价格变动加剧,原油、大宗商品等主要资产价格经历暴跌;国内市场,房地产价格上涨波动强烈,而作为重要价格体现的股市则暴涨暴跌,当前仍停留低位。综合来看,目前影响资产价格变化的因素更为复杂,资金、增长、信心与价格的关系更不明朗,因而不会出现新的银行业增长“风口”,更何况国内普遍态势是“资产荒”。
区块链对资产价格几无影响
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很多,经济、政治、社会因素(如货币、汇率、人口等)都与资产价格变动紧密相关,资产价格变动要素也是经济金融研究的重点和市场努力找寻之所在。在诸多影响资产价格变动要素中,科技或技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几乎不存在有效逻辑,实践中也很少见到相关案例。实际上,科技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更多是对资产交易或资产价值实现的便利性,而非创造或过多增加资产价值及价格。当然,技术进步增加“无形资产”是另一问题,如在会计层面;而最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对经济金融体系中“资产”价值也无太多影响,大浪淘沙后依然更多体现为增加交易行为的便利。
区块链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最新成果之一,在技术层面的稳定性已经通过运行近七年的比特币得到体现。作为理念先进的技术,区块链的深入、完善及转化落地,必然对未来科技尤其在互联网技术层面产生重大影响甚至“颠覆”效应,借助技术进步,也必然影响到经济、金融体系等宏观层面,进而对实体经济参与者、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带来变革,这也是区块链被认为“颠覆”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的现有经济运行系统的逻辑。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将对货币体系、金融监管、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对微观银行业运行带来十分可观的正面效应,如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大幅提升运行效率、有效防控风险、提升资产交易质量等。对于前者,比特币基于区块链技术已产生并运行七年,这被视为区块链可应用于未来虚拟货币研发的技术成熟性之证据,换句话说,区块链可以提供“数字货币”以替代现有实物货币。同时,借助区块链及数字货币,金融监管将更加精准,例如对特定资金划拨的编码将使资金只能被投向规定主体。对于后者,是区块链在银行微观层面的具体应用设想。例如,第一,点对点交易,类似基于P2P的跨境支付和汇款、贸易结算以及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合约的买卖等;第二,安全记录交易信息,区块链可信、可追溯特征使其能被作为可靠的数据库来记录各种信息,如存储反洗钱资料及交易记录;第三,验证并确认各项权利,如土地所有权、股权等合约或财产的真实性验证与转移;第四,自动智能管理,如自动检测下一交易节点是否具备生效的各种环境,若满足预先设定的程序,交易会被自动处理,如自动付息、分红等。
区块链包括最近两年火热的“互联网+”本质都是去中心化。如上,区块链被认为将“颠覆”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的现有经济运行系统的两个层面中,宏观层面的数字货币依然遥远,金融中介进而金融监管去中心化不仅目前进展不畅,甚至金融监管中心化加强的趋势“若隐若现”,如国内市场所揣测的“一行三会”将改革且方向是合并,则我国的金融监管将在适应市场变动形势下更加集中和中心化。全球层面,各国央行对可能削弱监管的区块链在宏观经济金融的运用都实为谨慎。微观操作层面,在诸多设想场景中,银行短期内还无法替代对资产、资金转移和交割的传统式审查及监控,更何况交易运行系统的研发投入巨大,区块链技术全面改造银行业系统还十分遥远。而最关键的原因有二:一是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本质上是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互联网应用协议,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基础,虽然创造了比特币等“新型货币创造”实验,但新型货币长期内不会取代现有货币,因为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社会、政治等综合方面;二是区块链技术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不仅尚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而且各种技术方案还在快速发展中,对区块链技术的可扩展性,还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实践考验,现在还主要停留在原型设计阶段。从微观主体角度,对技术进步最敏感的银行业也只将区块链作为信息传输工具而研究,并不传输金融资产的价值,金融资产仍要在线下结算。综上,区块链从属性和对宏微观经济的影响层面,都几乎不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金融与科技难以实质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理论上科技与金融“高大上”主体的结合将产生“1+1>2”的良好效果,这也是国内理论与实务届一直致力推进的重大课题。在2013年“互联网+”概念盛行前,“科技金融”的概念在中国已经被重视和实践推进了多年,从国家部委到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等都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如政府科技金融发展规划、银行科技金融分支机构、高校科技金融研究杂志及成果等。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科技金融被认定属于产业金融范畴,主要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落脚点是强调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强力助推,因而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更多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在“互联网+”出来后,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被迅速提出并成为热点,大量机构声称自身具备“互利网金融”属性。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努力拓展在此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如各类网上商城等,但仍然被市场认为在此领域的进展缓慢,不符合“互利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精神。从“科技金融”到“互联网+”的演进时间轴上,“金融科技”的概念随后出现并炙手可热,被称之为“金融圈的科技革命”,体现出市场对金融与科技已然紧密结合的某种肯定性判断。
金融科技英文为“FinTech”,即Finance加Technology的缩写,FinTech是目前金融圈、互联网圈最为风靡的概念,被认为核心是用技术驱动金融创新,维基百科(Wikipedia)对其的描述是:一种运用高科技来促使金融服务更加富有效率的商业模式。无论从字面还是具体定义来看,金融科技强调科技对金融服务的帮助,且落脚点是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而此前的“科技金融”更多强调金融对科技企业提供融资。金融科技被认为通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改造、革新乃至颠覆,从而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可被应用于金融领域各方面:借贷、财富管理、支付、保险、众筹、征信,甚至零售银行和房屋中介。“互联网金融”及归属于其的P2P都可被划定到金融科技概念之下,而目前区块链正是金融科技话题中“热度最高”的一个。在金融科技尤其区块链应用上,包括:美国证监会(SEC)批准在线零售商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发行股票计划、纳斯达克在个股交易上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发型与管理、商业银行内部成立区块链实验室(花旗银行、瑞银、纽约梅隆银行等相继成立研发实验室,重点围绕支付、数字货币和结算模式等方面测试区块链应用);在中国,平安银行加入成立于2015年9月的全球区块链联盟R3,2016年4月、5月,国内分别成立了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和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合作开展区块链在金融中可能的应用研究,但距离形成有效盈利模式仍为时尚早。
实际上,从“互联网金融”火热开始,都带有市场对科技与金融实质融合、进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深刻期许,就像科技与制造业的实质融合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一样,但效果不达预期。从金融本质属性来看,是资金融通以便利交易达成与价值实现,而金融创造的价值广义上永远无法成为社会价值创造的主流。从“科技金融”到“金融科技”,虽然侧重的主体不同,但并不能代表科技与金融的实质融合,如果前提是定义“实质融合”的核心是创造全新、持续和不断增长的商业模式。因而科技进步对金融业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缺乏依据且言之过早,区块链同样不会带来银行业营运模式的彻底性变革。
仍要保持对区块链“憧憬”
在科技与金融寻找实质融合的过程中,区块链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技术属性,其“颠覆”意义的社会属性拓展,还需要在社会认知层面和自我技术层面的不断调整和突破后,要在理念与实践皆切实达到被很多观点期许的那种“革命性”转变基础上。抛开“数字货币”等依然长远的话题,从微观层面的现实运用来看,区块链作为一项很好的中心化数据库和互联网协议,在银行业目前运营中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如在区块链技术成熟下对客户信用信息的确认将更为便利和准确,银行间业务合作的清算、对账可以实时并显著提升效率,由此一些因技术手段受限于T+1类规则的交易可以做到实时交易,高效率带来的将是交易收益的增长。作为对科技最为敏感的行业,银行业研究和试验区块链技术也是自然,更何况区块链概念自流行伊始就更多与金融业联系在一起。
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革新,全面运用于包括且不限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理财、零售、银行业务、保险等领域的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于是监管科技(RegTech)应运而生,从全球范围内看金融科技最新发展与监管科技的走向趋势,为新情况下我国金融监管提出新思路。 监管科技兴起与演进
所谓金融科技,是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落脚点在于金融,英文表述为FinTech,是Financial Technology的缩写。其概念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是来自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SB)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传统金融模式下无法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高风险、高成本等问题。通过创造可以为社会广大群体适用的金融产品,使得广泛的社会阶层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构建在新技术上的金融模式不断冲击着传统的金融运行方式,传统监管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由此有人提出了以技术对抗技术,用监管科技(RegTech)应对金融科技的想法。
监管科技是与金融科技相对应的概念,意在指技术与监管相结合以应对新的金融科技,英文表述为RegTech,是Regul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监管科技被定义为一种应对科技创新带来金融行为合规问题的新技术,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有一个经典描述:“运用新技术,促成达成监管要求。”
监管科技作为从金融科技概念引申出的概念,严格意义上是金融科技的分支,其具有实时性、高创新、专业性强等特征。相比传统监管,监管科技具有三方面优势:第一,促进企业去合规,提升配合监管的能力;第二,改变监管者和被监管者进行监管的方式,使监管实时动态,强化对市场的检测能力,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第三,改进监管者监管方式,降低监管难度、成本,比如美国存在大量监管科技服务公司,专门为客户公司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以降低合规成本。 发展趋势与问题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围绕着三个主题,减少合规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有效弥补了我国金融发展中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体现出“金融脱媒”(dis-intermediation)、“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用户指向性”(customization)等特征,依托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其业态呈现出互相重合又高度细分并存的特点。在一系列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我国金融市场存在规模大、创新原动力强、风险防控需求紧迫这三大特征,因此有必要加速结合最新科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FinTech)监管体系。
具体而言,我国金融科技有三大突出优势:
优势一:移动支付世界领先,推陈出新
以蚂蚁金服、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不断创新,移动支付所占比例不断扩大,2017年5月,浙江省提出了打造“无现金社会”的口号。其科技应用主要集中在生物识别领域,比如现在已经相当普及的指纹验证支付、人脸识别支付,以及未来可能应用的虹膜支付、声纹支付。除了生物识别,未来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数字货币也将会对移动支付、跨境支付等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
优势二:征信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助力普惠金融
2015年1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目前看,以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公司突破最大,其构筑在其本身评分体系中的用户,已经可以用信用分数直接进行共享单车的押金抵扣、借还雨伞充电宝,甚至与卢森堡开展了基于信用分档牡缱忧し务,已经超出了原有征信应用领域的范畴。个人征信根本上就是为普惠金融服务的,个人征信服务最大的价值与盈利点就在于作为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数据,普惠金融的开展需要征信数据以减少贷款风险,从而降低成本,实现普惠本质。
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填补了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对中小微企业与个人金融服务的欠缺,互联网金融公司比如蚂蚁金服以及其芝麻信用体系等做得很好,但建立“互联网+”、大数据金融资产、征信体系等不光是金融领域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的新趋势。
未来农村金融的开展还得靠依据大数据所形成的个人征信以及信用体系,只有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全覆盖的个人征信体系,农村的金融服务才能解决,所以个人征信与普惠金融的结合对于解决农村金融问题非常重要。
优势三:整合互联网与电信运营商大数据,人工智能赶超美国
互联网企业与电信运行商大数据的整合将会实现1+1>2的效应。个人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参与并推动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中国联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共建的中国第一家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目标是将来会引入更多数据,在多方数据基础上研究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模式的路径。
由于电信运营商有互联网企业一些不具备的优点,比如运营商数据在处理风控、精准营销、小额信贷、贷后预警、盗刷、电信诈骗等问题上相对成熟而且有历史积累,数据更加精准、更加动态,两家的结合,对于大数据的价值有着巨大的提升,实现了对个人准确的信用画像,去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就帮助中国联通与京东金融成功地进行了数据整合。
京东金融与中国联通合作只是第一步,未来将会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进行全面合作,将三大运营商各自的优点整合起来,甚至和中国银行业、广电集团的数据进行整合。此外,深度学习作为最近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该技术高度依赖大数据,通过模拟人脑的训练方式,让机器可以进行自动学习,而该技术的应用也让蚂蚁金服、腾讯、谷歌、百度、Facebook等公司的业务实现高速增长,因此中国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入大数据井喷阶段,短期美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依然保持领先,但长期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反超美国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
目前来看中国金融科技亦面临三大主要问题:
问题一:区块链市场应用潜力巨大,但目前监管态度审慎,发展相对滞后
区块链技术在中国金融领域的潜在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点对点支付;第二,多方交易,即通过技术构建交易过程中的信任基础;第三,智能市场,包括任何形式点对点交易实时划转的清算交易,以及金融衍生品“智能合约”实现头寸自动调节的开发等。具体来说涉及交易所、保险、众筹、基金、股权交易等细分领域,潜力巨大。
区块链最直接的应用还是数字货币,人民银行已经明确否定了非官方数字货币的合法地位,并宣布将推出人民银行版“数字货币”,由于区块链数字货币无法得到合规身份,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转入暗网(dark web)被用以洗钱,这值得引起警觉。
对此,学界呼吁“网开一面”,保留一个想法或者说窗口――小额公开发行的数字货币,具体额度由证监会来定,这对股权众筹、中小企业融资、债券融资的相关业态可能有重大突破。
问题二:股权众筹相对停滞,急需政策松绑与支持
由于受到P2P专项整治的影响,我国众筹方面的政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投资者也是谨慎支持,投资相对保守,这就导致了目前几乎整个众筹行业处于一个濒临死亡的状态,而在国外特别是英国,最有活力的还是股权众筹。但是通过对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进行结合,股权投资领域依然有作为的空间,德国已经有依托以太坊平台的the DAO项目,这对于我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目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在FinTech和RegTech上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新技术如何与人民银行监管体系相结合,如何将RegTech体系化有了一些成果,将在之后陆续推出。
问题三:金融科技过度依赖互联网金融,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困难
近年金融科技概念虽然非常火爆,但包括大数据、征信、支付等优势项目都集中于互联网公司与互联网金融,阿里巴巴集团、腾讯集团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直接参与了大多数金融科技创新,而中小微科技企业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这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发展潜力巨大,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金融科技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完成转型,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与发展;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身发展面临融资困境,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问题使得中小型科技企业无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受到限制。相信随着政策与市场态度的调整,将会迎来金融科技企业与金融科技在中国大爆发的新时代。 技术驱动转变监管思维
面对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不断累积的风险与技术漏洞,如果固守传统监管理念,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此我们有必要“以毒攻毒”,以技术驱动型监管思路应对金融科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RegTech应对Fintech。
当前金融科技监管的根本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监管层可以通过监管科技的技术手段,去主动解决数据获取、收集、分析、储档问题,并能够实时、有效地发送指令,监管由被动变主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处在一个平等获取信息的地位,通^数据共享形成一个有机交互系统,降低监管成本,真正实现实时、可预测、自上而下的,以技术支撑为核心的监管体系。
具体而言,就是建立金融统合监管体系与主动、精确的监管数据收集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第一,金融统合监管体系需要构筑金融统一监管委员会,对银行、保险、债券等金融领域实施统一监管,构筑大监管格局。在这一委员会基础上,实施金融统合立法,形成金融商品、金融市场、金融服务三位一体,互相呼应的统合立法格局。
第二,建立主动、精确监管数据收集体系,明确相关规则,建立数据申报、分享、辩伪规章制度,打通地方与中央、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在这一体系中积极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管数据的精确性与主动性。
互联网支付概念股是本周市场最美丽的风景。“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消息称央行再发27张支付牌照,其中外资公司的出现是一种行业开放的信号,刺激了本周移动支付、4G概念股、电子商务概念股联袂走强。以腾邦国际、号百控股为龙头的在线旅游概念股、以深圳华强、深赛格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概念股,以中科金财为代表的电子支付概念股,以富春通信、日海通讯、邦讯技术为龙头的4G概念股涨幅居前。
优先股政策或将出台,二线蓝筹股电力板块率先领涨。据悉,目前多家企业在酝酿推出优先股,从筹备情况看,电力、银行有望率先试水的可能性巨大。基本面上,引入大用户直购电,建立实时竞争发电市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等事件驱动因素,催生电力改革概念股大涨。本周市场以豫能控股、长源电力、国投电力为代表的电力三剑客,以平安银行、中信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概念股,成为二线蓝筹逆势上涨的代表性品种。
(一)都市科技产业的概念。经济学上还没有明确的都市科技的概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都市科技的理解也不一样。我们暂且将其概念定义为:都市科技特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空间占用少、环境污染少,对中心城区依存较大,有益于城区优化产业结构、壮大城区财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产业业态。可见,都市科技产业是一种涵盖面比较广,跨越多个行业,并以科技含量和对中心城区的依存为主要特点的新事物。
(二)发展都市科技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发展都市科技产业是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都市科技产业也就成为贯彻落实新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关键任务之一,也是“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发展都市科技产业是完善城区功能定位的需要。城区功能和都市科技产业相辅相成的发展。都市科技产业也是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城区经济发展环境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
3、发展都市科技产业是调整城区产业结构的需要。科技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国家“十一五”规划也在大力加大科技发展的力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更应该加大都市科技的投入力度。都市科技产业的发展可以改变城区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城区产业结构。
4、发展都市科技产业是提高城区创新能力的需要。科技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有效地整合城区的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都市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在每个城市,都市科技产业的发展形态都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珠海等大城市。这些城市中有发展比较完善、系统的高科技产业园区。金融市场、产品市场、人才市场也都非常发达。城市发展科技含量非常高,政府、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科技企业也相当重视,可以说科技企业发展有很好的环境。第二类是在青岛、大连等发展比较好的地级市,以及石家庄、济南等发展一般的省会城市。在这些城市中也存在高科技产业园区,但发展要比中心城市差很多,金融市场、产品市场、人才市场也发展的不是很完善。科技企业不多,科技含量不是很高,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科技企业投资存在顾虑。第三类是在更一般的小城市。这些城市发展科技含量低,发展都市科技产业难度最大。由于第一类都市科技产业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而第三类还不存在发展都市科技产业的基础,所以我们以中心城市为指导,重点讨论第二类城市中都市科技产业的发展。都市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出现在科技企业、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中的合作上。体现在科技企业融资和科研开发两个方面,这就要设计一套完善的系统支持都市科技企业发展。
三、发展都市科技产业具体措施
(一)提供和政府职能配套的综合服务。鼓励并帮助科技企业申请政府的高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品)认定。申报各级政府科技资助和奖励,以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二)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我们把科技企业大体分为大型科技企业和中小型科技企业两种,融资问题主要出现在数目众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上。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借款、占用客户资金、民间借款、募集股份(内部集资)等。资本市场公开融资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根据统计有83%以上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没有得到满足,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直接取得贷款,而民间资本又很难介入,这就使得融资问题成为各个国家、地区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金融机构仍然是科技企业融资的主要对象,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也不应该承担带来的风险,但金融机构是个独立的体系,有其自己的运作规律,这就要求政府做好促进科技企业逐步满足金融机构要求的中介工作。
(三)为科技企业创造条件。科技企业与其他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其科技含量高,属于技术密集型的集约经济体。在国家大力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发展科技企业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为科技企业、科技项目服务。
大学和科研院所是智力资源的汇集基地,要发展科技企业,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政府部门依然是整个系统中最关键的因素,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连接科技企业和智力资源,为科技项目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连接担保机构、金融机构和智力资源,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客观的信息和评价。
科学研发在科技企业和高校中有不同的体现,高校中的科研更重视理论的可行性,不怎么关心产品市场。科技企业关心的是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前景。所以,从经济利润最大化考虑,应该由科技企业选择项目进行开发,用高校资源弥补企业科研力量不足的劣势。科技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也应该是一个互利行为。高校有企业需要的科研力量,科技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一些利润回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也为高校科研提供有意义的课题。
目前,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德胜科技园作为城市中心建成区的科技园,虽然客观上存在着地域狭小、地况复杂的相对劣势,但3年来在发展模式和理念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本文试图通过德胜园的例子探索城市建成区内科技园区发展的规律、模式和方向,并以此启发同行为我国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一、科技园区的来源以及发展模式
科技园区的发展已经过半个多世纪,1951年世界第一个科技园出现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随后英国剑桥大学的科技园、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美国三角洲科技园相继建立并取得成功。20世纪80年代,科技园的聚集效应不仅在发达国家扩散,而且对众多发展中国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到90年代科技园现象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热潮,数量达2000个左右。
在我国,科技园区又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学习、借鉴海外创建科技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创办的。自第一个高新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创立以来20年,高新区的壮大有目共睹,数据详尽。目前国家级高新区已达53个,高新区的自主创新对国家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归纳53个高新区的特点,其形式上大体分两类。一类是资源外延型,或开荒型。主要靠扩大增量实现。圈出一片土地,打出一个概念,给出一定政策,迅速集结同类产业,出现产业集群效应,产生经济效益。第二类是资源优化型,或插秧型。主要靠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在错综复杂的建成区内,寻找合适产业,制造产业集群核,在与其他产业的共生中发展,慢慢将周围其他产业同化或挤走,最终实现集群效应。第一类型有点像外功,见效快,但投入大;第二类像内功,投入少,节约多,但见效相对较慢。开荒型的科技园建设往往容易创造一个概念,比如发展电子产业或医药产业或新材料产业或总部经济等等。而插秧型的科技园由于其内部已经存在多种产业,甚至有许多与高新技术产业不相关的其他行业,因此找出一个概念发展略有难度。这就需要依托现实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像外科医生做剥离手术般将成长性强的产业挖掘并集结到一起,产生科技园区集群效应。从近几年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的实践来看,特别是从节约土地成本的角度看,资源优化型的发展模式必将成为科技园发展的主流,通过结构的优化提升整体产业。
二、思维产业是插秧型科技园发展的主要方向
思维产业是创意产业的延伸。笔者认为是与头脑思维有关联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英国最早将“创造性”概念引入文化政策文件,并且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活动。”创意产业包括休闲游戏软件、电视与广播、出版、表演艺术、电影与录音带、时尚设计、工艺、广告、建筑、时装设计、古董等行业。
创意产业与“新经济”两者密不可分,创意产业是在现代网络传输等高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与一国的发展紧密相连,甚至是一国实现快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创意产业没有界线。文化、经济、商业相融合,包容性越大,生命力越强。”
创意产业是从高新技术产业分离出来的高端现代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制高点和支柱产业。创意产业的产值在世界各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它以高于传统产业2-4倍的速度增长着。据相关部门统计表明,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这个产值还在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创意产业概念发源地英国,每年产值递增的速度已达到了12%,创意产业创造的产值超过了任何制造业门类对GDP的贡献。在美国,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的年产值高达7000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滞后,2004年只有3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上海占70%,广东占26%,而北京只有1.5亿元人民币,不到全国总量的5%。
思维产业将创意产业的原始概念进行了外延,或者应该是广义的创意产业。除创意产业原有的行业外,还应包括企业总部的管理中心、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各种软件的开发中心、外包中心;各种科研机构,中介服务中心等与人的思维头脑有关的产业。建成区科技园一般没有增量土地可以开发利用,只有依靠人的思维劳动自主创新,用面积有限的硬件空间创造出大量高附加值的思维产品。
三、德胜科技园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德胜科技园是中关村一区七园之一。2002年成立时是中关村唯一的城市中心建成区内的科技园区。它包括德外和西外两个地区,共计564公顷(原政策区290公顷)。同中关村其他园区相比,德胜园地域小,缺少增量土地,基本上是城市建成区,商务成本较高。历史上的德外地区发展相对薄弱,原有的医院、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小学等配套设施陈旧,商业小而分散,市政设施落后,雨水、污水管线年久失修,房屋破旧,居住面积人均不足5平方米,生活污染严重,居住环境恶劣,非常不适应现代化都市管理和生活的需要。
2002年5月,德外大街通车,德胜科技园开园。3年来,在北京市西城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落实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已经基本改变了德外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德胜科技园区的各项工作也顺利开展。
德胜科技园开园时高新技术企业只有3家,技工贸总收入0.13亿元,税费仅为60万元。到2004年底,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近300家,累计注册资本2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23.8亿元,实现利税1.65 亿元,出口创汇1900万美元,解决就业7558人。园区成立了8家孵化器,孵化面积约8.1万平方米。搭建了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创新公共平台。实现了园区内企业的信息化,资源得到共享。
目前全国许多科技园区都在进行二次创业,德胜科技园也面临着如何做大做强的现实问题。在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产业链方面,德胜科技园需要结合西城区区位特点,考虑中关村其他园区的产业定位,走市场差异化发展模式,探索自己的道路。
四、德胜科技园应重点发展思维产业
创造力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创造力是所有伟大成就的内在根源。这正像党的十六大所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关村近20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创造奇迹的历史。
中关村一区七园中,海淀园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为主要特色功能,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亦庄以高新技术产业大规模生产制造为主要功能,以电子信息、光机电、生物医药等为主导产业;电子城则发展通讯产业跨国公司总部、多媒体终端研发设计集聚中心;昌平科技园依托生命科学园,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丰台园以总部基地为主导。这些园区都是前述的开荒型科技园,通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各有品牌。那么新成立的德胜科技园以及后来的健翔科技园都是都市建成区科技园,其定位在哪里呢?插什么样的秧,结什么样的果呢?
以德胜科技园为例,出路可能只有依托城市资源,在狭小的物理空间依靠人的思维创造虚拟的创新空间,发展思维产业、创意产业。
西城区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古都文化能够深深激发人的想象力,发展文化产业、动漫产业。
西城区的基础教育十分雄厚,为德胜科技园发展教育产业奠定了基石。
西城区是中央办公区,有各大部委、市级科研院所130多个,德胜科技园聚集着一批设计院所,为发展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创造了条件。
西城区的现代服务业十分发达,金融产业具有品牌,中介服务机构云集,为德胜科技园发展高端服务业打下了基础。
在德胜门附近,新开发的项目集中,包括西直门附近的新建项目西环广场,总共大约100万平方米的新资源能够承载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的总部机构。
德胜科技园区内通过盘活存量资源构建的孵化基地,为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软件企业、动漫设计企业和中介服务企业提供了自主创新的平台。
上海自贸区概念股如期演绎最后的盛宴,连续涨停后迎来一地鸡毛。笔者上期提示过中秋节后或迎来反抽前期高点的机会,实际上只有总龙头上海物贸和“两桥一嘴一明珠”连续涨停后创出新高外,大多品种技术上呈现双头形态后于周四形成了跌停潮。笔者认为,上海自贸区概念股题材炒作已经结束,后市将面临长时间的大幅调整,建议投资者回避。
概念股第二波上攻如火如荼,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将长期化,土地一级开发商受益最大。本周市场以辉隆股份、北大荒、海南橡胶为龙头的土地流转三剑客深受主力机构青睐,进入强势拉升第二波。万达集团投资300亿美元建设全球最大的影视产业,青岛影视城横空出世引起市场强势关注,深大通、青岛双星、科达股份三剑客强势涨停,龙头深大通更是以连续4涨停博得投资者的眼球。中东海湾投资集团在北京投资120亿美元建设七星级酒店,兼具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双题材的万方发展逆势连续涨停。笔者认为,是未来三中全会与股市最密切相关的主题投资,建议投资者以中线的投资目光对待,或许能收到不错的投资收益。
民营银行如雨后春笋蔓延,涉民营银行涨停热身,金融IT受益股涨幅最大。随着苏南银行等获国家工商局名称核准,民营银行概念股遍地开花,民营银行灵魂人物苏宁云商强势依旧,涉民营银行概念股金发科技、沙钢股份、苏宁环球、大东方、报喜鸟等多只股票涨停启动,主力机构中线运作迹象明显,投资者可密切跟踪关注。随着民营银行的试点和扩张,金融IT上游企业将迎来发展良机,以高鸿股份、天喻信息、银之杰为龙头的金融IT概念股异军突起,成为民营银行受益概念股的领军先锋,投资者应重点关注。
展望后市,笔者认为在大盘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大前提下,寻找新的新主题投资龙头品种,继续坚持结构性牛市带来的主题投资机会才是操作上策。油气改革概念股或将成为新的投资主题,潜能恒信和中海油合作其技术换石油模式迎来连续6连扳,已经点燃了油气概念股的炒作战火,随着周四以通源石油、海默科技等股票逆市崛起,油气概念股中线炒作行情或已启动,值得中线关注。
笔者看好油气改革概念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第一,中石油垄断滋生的腐败,加速了中央政府在石油领域改革的信念,打破行业垄断、支持民营企业或将成为重要举措;第二,世界能源是短缺的,液化气远远无法满足生活和工业化生产需要,大力开发页岩气煤层气成为必然;第三,新丝绸之路是油气能源之路,油气改革概或将成为丝绸之路最受益的的主流品种;第四,目前处于页岩气开采局部商业化、规模化发展阶段,相应的设备生产商和服务商将迎来新的发展良机;第五,油气改革概念股深受主力机构的偏爱,相信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炒作热情。
行业最新动态:
创新工场领投美国教育机器人公司Wonder Workshop B轮融资
艾瑞:中国移动广告将在2016年底全面超越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