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15:55: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探索平行线的条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测量结果∠1=∠5。[生]图中还有∠2与∠6,∠3与∠7,∠4与∠8是同位角,测量它们的大小也相等。[师]现在我把∠5剪下,把它贴在∠1的上面,观察到这两个角相等。(教师动画演示)[师]通过测量和剪贴对比∠1的度数和∠5的度数相等,其它同位角也一样相等。从而得出同位角相等。[师]那么大家来说说是不是所有的同位角都相等呢?[生]不是。[师]很好。(电脑出示)如图示:∠1与∠2是同位角,但不相等。
[师]那么到底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同位角相等?[生]两直线平行时,同位角相等.[师]很好.我们得到结论就是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情况下同位角相等。那此时内错角的关系怎样?同旁内角关系怎样?下面我们再来探索:(电脑出示)
如图示,直线a与直线b平行。(2)图中有几对内错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4)换一组平行线试试,你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吗?
[生]图中有2对内错角,分别是:∠3与∠6;∠4与∠5。通过测量它们大小分别相等。[师]很好,如果我们不通过测量而用数学语言是否能证明它们是相等的吗?[生]能,直线a与直线b平行,∠3与∠7是同位角,所以∠3=∠7,又因为∠7与∠6是对顶角,相等,因此可知∠3=∠6。同样得出∠4=∠5。[师]这位同学叙述得很好,我们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推证如下:(电脑出示)由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电脑动画剪贴过程)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3)个问题。[生]图中有2对同旁内角。分别为∠3与∠5;∠4与∠6。它们的关系为互补。因为:直线a与直线b平行,∠2与∠6是同位角,所以∠2=∠6。又因为∠2+∠4=180o,所以得∠4+∠6=180o。同理推证∠3+∠5=180o。[师]这位同学叙述得很好,我们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推证如下:(电脑出示)由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师]由此我们得到了平行线的特征: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接下来我们做一做。(电脑出示)如图示,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
解:
下面我们来做练习以巩固平行线的特征。Ⅲ.随堂练习如图(1)所示,AB∥CD,AC∥BD。分别找出与∠1相等或互补的角。图(1)图(2)解:如图(2)所示:与∠1相等的角有:∠3,∠5,∠7,∠9,∠11,∠13,∠15。与∠1互补的角有:∠2,∠4,∠6,∠8,∠10,∠12,∠14,∠16。
生活数学1如图1,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B是142°,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图(1)图(2)解:如图2示,AB∥CD,∠ABC与∠BCD是内错角。因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CD=∠ABC=142°即图(1)中∠C=∠B=142°
生活数学2如图某玻璃碎片是梯形,已有上底的一部分,量得∠A=115°,∠D=100°,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解:因为AD∥BC,∠A与∠B是同旁内角,所以∠A与∠B互补,则∠B=180°-115°=65°同理可得,∠C=180°-100°=80°
(1)知识结构
平行线的性质: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材上明确给出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证明过程.而且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对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渗透.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学生对推理证明的过程,开始可能只是模仿,但在逐渐地接触过程中,能最终理解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完成有两步推理证明的填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能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它们.由于学生还没学习过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用的时候容易出错.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由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2、教法建议
由上面的重点、难点分析可知,这节课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要有一定的综合性,推理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知识多,也有了一些难度.但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几何,进度不可过快,尽量多创造一些学习、应用定理、公理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讲授新课
首先,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吗?探究实验活动还是从画平行线开始,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后,再推导证明出其它的两个性质.教师可以用“”、“”的推理证明形式板书证明过程,学生在理解推理证明的过程中,欣赏到数学的严谨的美.
(2)综合应用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区别,并能在推理过程中正确地应用它们成为了教学难点.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两步推理的证明题,让学生填充理由.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合题目的已知和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只有自己构造起的知识,才能真正地被灵活应用.
(3)适当总结
几何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总结如何学好几何.注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间的相互转化.对简单的题目,能做到想得明白,写得清楚,书写逐渐规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教学重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开放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同学们先复习一下前面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说出它们的已知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把这三句话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
3、是不是原本正确的话,颠倒一下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是否一定正确?试举例说明。
如、“若a=b,则a2=b2”是正确的,但“若a2=b2,则a=b”是错误的。又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但“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则是错误的。因此,原本正确的话将它倒过来说后,它不一定正确,此时它的正确与否要通过证明。
二、新课
1、我们先看刚才得到的第一句话“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先在请同学们画两条平行线,然后画几条直线和平行线相交,用量角器测量一下,它们产生的几组同位角是否相等?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此时,两直线是否平行是未知的,要我们通过同位角是否相等来判定,即是用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故我们称之为“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公理”。而这句话,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已知“平行”从而得到“同位角相等”,因为平行是作为已知条件,因此,我们把这句话称为“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现在我们来用这个性质公理,来证明另两句话的正确性。
想想看,“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句话有哪些已知条件,由哪些图形组成?
已知:如图,直线a∥b
求证:(1)∠1=∠4;(2)∠1+∠2=180°
证明: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4(对顶角相等)
∠1=∠4
(2)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2+∠3=180°(邻补角的定义)
∠1+∠2=180°
思考:如何用(1)来证明(2)?
例1、如图,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经量得∠1=115°,∠D=100°,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解: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
∠A与∠B互补,∠D与∠C互补
∠B=180°-115°=65°
∠C-180°-100°=80°
答: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65,80°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掌握他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并灵活的进行实际应用。
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学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如果将判定方法中的结论做为条件,是否能够得到判定方法中的已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问题1:在自己的横格作业本上选择任意两条线作为平行线,再用铅笔任意画一条这组平行线的截线,选择其中一组同位角,猜想它们的关系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问题2:同问题1,选择一组内错角,猜想两个角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除了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能否给出理论证明?
问题3:根据问题1、2,你能说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吗?能否给出理论证明?
归纳新知:平行线性质定理: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的说成:
(1)
(2)
(3)
问题4: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在括号内为下面各小题填空:
(1)性质1: a 1
a//b ∠1=∠243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2
(2)性质2:
a//b ∠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性质3:
a//b ∠ +∠=()
三、拓展应用:
例1: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
∠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图见课本)
练习1、如图,直线a//b,∠1=54°,那么∠2,∠3,∠4各是多少度?
练习2、如图,∠ADE=
∠ABC,若∠AED=42°,
则∠B=_____,∠C=_______.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4.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5.学法引导
5.1教师教法
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
5.1学生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
6.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7.教学过程:
7.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7.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图略)。
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记录结果
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
结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7.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引导学生说理。
abab
所以∠1=∠2所以∠1=∠2
又 ∠1=∠3 又∠1+∠4=180°
∠2=∠3∠2+∠4=180°
语言叙述:
性质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
(1)(图略),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①若∠1 = 110°,则∠2 =°。理由:。
②若∠1 = 110°,则∠3 =°。理由:。
③若∠1 = 110°,则∠4 =°。理由:。
(2)(图略),由ABCD,可得()
(A)∠1=∠2 (B)∠2=∠3
(C)∠1=∠4 (D)∠3=∠4
(3)(图略),ABCDEF,
那么∠BAC+∠ACE+∠CEF=( )
(A)180°(B)270° (C)360° (D)540°
(4)谁问谁答:(图略),直线ab,
如:∠1=54°时,∠2=.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
2.(讨论解答)
(图略)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概括存储(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第69页2、4、7.
8.教学反思:
8.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8.2学的转变
但是,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经意的一句话,颠覆了很多教师对“画平行线”的认识。
一、情景回放
一名教师按照“教师示范画法—学生表达过程—师生总结步骤—学生尝试练习”的常规课堂模式执教这节课。同时也强调:要利用三角尺的直角边。前面环节风平浪静,但是在学生尝试练习环节,一个学生突然高高地把手举起:“老师,我不用直角边也能画出平行线!非得用直角边画吗?”很明显,这个学生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课堂预设,也大大出乎听课教师的预料,但教师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你很有探索精神,老师很欣赏你。”只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而未对方法作出肯定。
评课环节中,经过静心思考,教师都一致认为,一句“非得用直角边画吗”中,藏着非常可贵的数学思想的火花。这个学生首先善于思考,其次敢于质疑,这是在很多数学教师身上都没有的数学品质。
基于学生的问题,笔者也对“画平行线”进行了深入研究。下面是现行三个主要版本教材中所呈现的 “画平行线”的过程。
可以看出,在各版本教材呈现图中,虽然用以作为平移标尺的工具不同(人教版和苏教版用的是直尺,北师大版用的是两块三角尺中的其中一块),但是,在画平行线的主要步骤中,都是利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完全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平移标尺靠紧进行平移。
由学生的质问,笔者罗列出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所有方法(用直尺作为平移标尺),见下图。
除了方法①②是课本给定的方法外,方法③④⑤一样可以顺利画出平行线。由于课本局限于利用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去画,反而会造成一些问题。
二、教学思考
【存在问题一】人为加深学习难度
“画平行线”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难点,四年级学生还不能自如地操作两件工具,同时,画平行线的步骤繁多也使学生增加了记忆过程的难度。如果再一味强调要使用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更是人为加深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在教学传统的用直角边画平行线的过程时,笔者常发现很多学生手拿三角尺不停地旋转,不知所措。这是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不够全面,虽然能顺利找到三角尺中的直角边,但是当需要把直角边放在固定位置并利用另外的直角边时,存在较大困难。教材只强调用直角边画平行线,使原本就繁多的步骤又添上了不必要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重了学生负担。
【教学建议】 笔者进行了教学尝试,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平移”的性质去画平行线,而不局限于只利用直角边去画,教学过程如下。
出示 ,引导学生找平行线,初步感知“平移能得到平行线”。
师:同学们,刚才的题目告诉我们:三角形通过平移后对应的边互相平行。我们还可以利用刚才的重要发现画平行线呢!
师:想一想,用这个发现画平行线,你认为需要什么工具?
生:三角尺。
师:为什么要用三角尺?
生: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三角尺的平移画出平行线。
师:只用三角尺就可以吗?(教师拿三角尺随意地挪动了一下)这样能保证是“平移”吗?
生:还需要一个东西靠着三角尺。
生:需要一个直直的东西。
师:那这个直直的东西我们可以用什么呢?
生:可以用数学课本的边。
生:可以用三角尺。
生:可以用直尺。
师:数学课本的边、三角尺、直尺的作用是什么?
生:让三角尺沿着直的边滑动,才能保证三角尺平移。
师:你能试着结合平移的思想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出一组平行线来吗?
教师展示学生常见画法。
师:你能尝试总结画平行线的过程吗?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补充,共同总结出画平行线的步骤与方法:可以先沿三角尺的一条边画一条直线,再用直尺贴紧三角尺的另一边,把三角尺平移,然后仍沿三角尺的原来一边画一条直线。
师:恭喜同学们,利用自己灵活的大脑不仅研究出那么多画平行线的方法, 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画。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检验一下自己的新本领。
出示: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笔者对学生完成情况整理反馈,发现学生成功率高,完成速度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存在问题二】不能衔接后续学习
平行线有一个重要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反过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也是平行线判定的一条重要依据。同时这也是用直尺与三角尺画平行线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教师可以把直尺想象成与平行线相交的一条直线,把三角形平移前后的两个内角看成平行线中的同位角。教材中,只强调用三角尺的直角边去画平行线,其实只考虑到“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一特征,容易给学生留下“只有同位角为直角时两条直线才是互相平行”的固有印象,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教学建议】从教师与教材的角度来看,小学阶段的教材可以说是孤立的,小学教师一般也只从事小学阶段教学工作。但是,对数学知识体系和学生的发展而言,这个过程却是连贯的、持续的。如果不考虑知识与学生的发展,会让学生产生数学不严密的误解,这与“数学是严密的科学”的本质是相悖的,同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
课堂上,教者在认识平行线时,“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从楼梯栏杆、天花板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几条边缘线的奇特之处,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学生各抒己见时,教师给予鼓励和耐心的引导,并做补充,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学生的有效参与也是有目共睹的,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短短数分钟的环节,所有学生都能够自己定义出什么是平行线。
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尝试的欲望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在教学“如何画平行线”时,教者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取出三角尺,任意画出一条线,简称“一画”。
2.教师拿起直尺,紧靠三角尺直角的一条边,简称“二靠”。
3.通过固定的直尺,慢慢移动三角尺,逐渐离开第一条线,简称“三移”。
4.移出一定的距离后,最后作出另一条直线,也就是第一条线的平行线,简称“四画”。
整个步骤概括为“一画二靠三移四画”,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画出平行线后,教师又以“一合二靠三移四看”来检验是否完全平行,让学生相互检验、评价。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学习画平行线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他们思维的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求知的需求
既要面向全体,又要考虑个性差异,课堂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教师对教学进行动态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找出不相交的平行线,很多学生都会找出第一面的长与对面的高虽然方向不同,但也不会相交。教师借此完善了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
创设情境又是广大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比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一位老师这样进行课堂教学。
师: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出示课件,如图。
生:老师可以从家直接去学校。
师: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近呢?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什么图形呢?
生:三角形。
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请学生欣赏长江大桥、高压线杆、自行车、房屋的人字梁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
教师把符合学生兴趣、适应时代气息的生活实践内容请进课堂,唤醒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通过操作,让学生体验到乐学的幸福。
二、思考,探究新知挖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粗线条的放手,而是应该体现在关键处、细微处的教师指导和点拨,以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体现细节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那份精彩。比如《垂线、平行线》一课的生上台板演平行线的教学片断。
生1: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边说边演示)
师:大家说他第一步做得怎样?(生:好)好在哪里?(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就要以已知直线为准。)
生1:然后向上移一点。(他正准备画线)
师:向上平移两点行不行?(学生笑着点点头)
就在学生再向上平移的过程中尺子晃动了,他似乎感觉到了,但还是画了上去。
生2:这两条不是平行线,他在平移的时候,尺晃动了。
生3:要是有什么办法使尺不晃动那就好了!
师(因势利导):你的设想很好,如果尺不晃动那该多好啊!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并尝试一下。(学生小组讨论,再次尝试,一会儿,学生们兴奋地叫起来,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生4:第一步和生1一样(教师板书:重合);为了让这把移上去的尺不晃动,要用第二把尺固定住。第二步用另一把尺紧贴三角尺的另一条边(师板书:紧贴);然后按住贴上去的尺,紧贴着它移动三角尺(师板书:移动);到所需的位置画直线(师板书:画直线)。
生5:我还有一种画法。(这位学生展示了利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特点板演了画法)
从上面的教学细节中,不难看出学生在获得“平行线”概念后,在画“平行线”中已经知道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中要把这条直线平移。关键是在平移过程中产生晃动,给平移造成了误差。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就成为本节课细节设计的切入点,正是由于教师抓住了“在平移的过程中晃动”这一细节而设计教学,才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三、变式,练习巩固扫障碍
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实践活动,通过课堂练习,能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同时,在练习过程中也能暴露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变式训练就是当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比如,在教完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后,我出这一题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例题教学之后可进行如下变式:
1.变换条件,将题中“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变换为:
(1)六月份比五月份少捕了1/4;
(2)六月份捕鱼是五月份的一又四分之一倍;
(3)相当于六月份捕鱼千克数的4/5;
(4)六月份比五月份的4/5多100千克。
2.变换问题,将题中“六月份捕鱼多少千克”变换为:
(1)五月份和六月份一共捕多少千克?
(2)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鱼多少千克?
(3)五月份捕鱼千克数是六月份的几分之几?
学生欣赏一组有关平行线的图片,主要有笔直的马路,多幢笔直的高楼,双杠,铁轨,跑道线,雪橇,整齐的教室课桌椅,整齐的做操队列……
教师:请大家欣赏、观察、思考、寻找平行线的形象,凭借小学对平行线的认识,展示的图片中哪些具有平行线的形象?找出以上几幅图中的平行线.
学生1:一组马路的斑马线,高楼的边缘线,双杠中两根杠子的延长线,铁轨的边缘线……
教师:平行线具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看做平行的生活实例.
学生2:学生进行想象,滑雪板、正方体中的一些棱、运动跑道,等等.
教师:通过对平行线的感受,什么叫做平行线?请带着问题小组一起探讨下面问题.
问题展示:如图1,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转动a,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c的右侧与b相交.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把三个木条想象成三条直线,想象在转动过程中不相交的情况,进而描述两直线平行的定义.
教师活动:教师演示教具,并在学生想象、描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教师:你们现在能说出平行线的定义吗?
众生:在同一平面内,若直线a和b不相交,那么就称直线a和b平行,记作a∥b.(板书课题“平行线”)
二、师生互议,建构概念
教师:一个长方体如图3,和AA1平行的棱有多少条?和AB平行的棱有多少条?A1B1与BC所在的直线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他们平行吗?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后展示,初步感受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强化对定义中“同一平面”的认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定义的强化.
辩一辩:(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平行; (4)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是平行线;(5)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是平行线;(6)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位置关系有两种,即相交或平行.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代表发言,进一步理解定义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思考,强化定义.
教师:如何表示平行线?
学生活动:类比所学的几何知识,直线可以怎么表示?从而得出两种表示的方法.
教师活动:引导、帮助.
三、巩固训练,运用概念
画一画:
(1)在活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 a与b平行?
(2)经过直线a外一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你能有几种方法?可以画几条?经过点C呢?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画的?有哪些方法?通过画平行线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活动:如何画?指导学生在方格纸纸中,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画.
说一说:已知三条直线AB、CD、EF.如果AB∥EF ,CD∥EF,那么直线AB与CD可能相交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并讨论得出结论,初步感受反证法.
教师活动:帮助学生说出过程.
练一练:(1)已知a∥b,b∥c,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a∥b,b∥c,c∥d,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议一议:在同一平面内有3条直线,问可以把这个平面分成几部分?如果在同一平面内有4条直线呢?
学生活动:分组探究,小组讨论,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在学生研究结束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交流,交流完成后完善自己的结果.
学生经过探究可以发现:(1)当4条直线两两平行时,可以把平面分成5部分;(2)当4条直线中只有三条两两平行时,可以把平面分成8部分;(3)当4条直线仅有两条互相平行时,可以把整个平面分成9部分或10部分;(4)当4条直线中其中两条平行,另两条也平行时,可以把平面分成9部分;(5)当4条直线任意两条都不平行时,可以把平面分成8或10或11部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考查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条件分类,比如按平行线的条数分或按交点的个数分类,让学生养成有序考虑问题的习惯.
四、总结归纳,反思提炼
思一思:(1)今天你学到哪些知识?(2)今天你积累了哪些学习方法?(3)今天你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何?
五、延伸课后,作业布置
2.1余角与补角(本文来源于:兔笨笨英语网 tooben )
1.×、×、×、×、×、√;2.(1)对顶角(2)余角(3)补角;3.d;4.110°、70°、110°;5.150°;6.60°;7.∠aoe、∠boc,∠aoe、∠boc,1对;8.90°9.30°;10.4对、7对;11.c;12.195°;13.(1)90°;(2)∠mod=150°,∠aoc=60°;14.(1)∠aod=121°;(2)∠aob=31°,∠doc=31°;(3)∠aob=∠doc;(4)成立;
四.405°.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
1.d;2.d;3.a;4.a;5.d;6.64°;7.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8、对顶角相等,等量代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9.be∥df(答案不);10.ab∥cd∥ef;11.略;12.fb∥ac,证明略.
四.a∥b,m∥n∥l.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1.ce、bd,同位角;bc、ac,同旁内角;ce、ac,内错角;2.bc∥de(答案不);3.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c;5.c;6.d;7.(1)∠be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df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af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ae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8.b;9.c;10.b;11.c;12.平行,证明略;13.证明略;14.证明略;15.平行,证明略(提示:延长dc到h);
四.平行,提示:过e作ab的平行线.
2.3平行线的特征
1.110°;2.60°;3.55°;4.∠cg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f,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5.平行;6.①②④(答案不);7.3个 ;8.d;9.c;10.d;11.d;12.c;13.证明略;14.证明略;
四.平行,提示:过c作de的平行线,110°.
2.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1)
1.d;2.c;3.d;4.c;5.c;6.略;7.略;8.略;9.略;
四.(1)略(2)略(3)①a② .
4.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2)
1.b;2.d;3.略;4.略;5.略;6.略;7.(1)略;(2)略;(3)相等;8.略;9.略;10.略;
四.略.
1.143°;2.对顶角相等;3.∠acd、∠b;∠bdc、∠acb;∠acd;4.50°;5.65°;6.180°;7.50°、50°、130°;8.α+β-γ=180°;9.45°;10.∠aod、∠aoc;11.c;12.a;13.c;14.d;15.a;
16.d;17.d;18.c;19.d;20.c;21.证明略;22.平行,证明略;23.平行,证明略;24.证明略;
生活中的数据
3.1 认识百万分之一
1,1.73×10 ;2,0.000342 ; 3,4×10 ; 4,9×10 ; 5,c; 6,d;7,c ; 8,c; 9,c;10,(1)9.1×10 ; (2)7×10 ;(3)1.239×10 ;11, =10 ;10 个.
3.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1.(1)近似数;(2)近似数;(3)准确数;(4)近似数;(5)近似数;(6)近似数;(7)近似数;2.千分位;十分位;百分位;个位;百位;千位;3. 13.0, 0.25 , 3.49×104 , 7.4*104;4.4个, 3个, 4个, 3个, 2个, 3个;5. a;6、c;7. ;8. d ;9. a ;10. b;
11.有可能,因为近似数1.8×102cm是从范围大于等于1.75×102而小于1.85 ×102中得来的,有可能一个是1.75cm,而另一个是1.84cm,所以有可能相差9c
12. ×3.14×0.252×6=0.3925mm3≈4.0×10-10m3
13.因为考古一般只能测出一个大概的年限,考古学家说的80万年,只不过是一个近似数而已,管理员却把它看成是一个精确的数字,真是大错特错了.
四:1,小亮与小明的说法都不正确.3498精确到千位的近似数是3×103
3.3 世界新生儿图
1,(1)24% ;(2)200m以下 ;(3)8.2%;
2,(1)59×2.0=118(万盒);
(2)因为50×1.0=50(万盒),59×2.0=118(万盒),80×1.5=120 (万盒),所以该地区盒饭销量的年份是2000年,这一年的年销量是120万盒;
(3) =96(万盒);
答案:这三年中该地区每年平均销售盒饭96万盒.
单元综合测试
一、填空
1、70 2、锐角 3、60° 4、135° 5、115°、115°
6、3 7、80° 8、551 9、4对 10、40°
11、46° 12、3个 13、4对2对4对
二、选择
14、D 15、D 16、B 17 B 18、B19、A 20、C
21、AD//BC
∠A=∠ABF∠A=∠C∠C=∠ABF
BA∥DC
22、32. 5°
23、提示:列方程求解得∠1=42°∠DAC=12°
24、平行
25、130°
26、BDAC,EFAC
BD∥EF
∠5=∠FEC
∠1=∠FEC
∠1=∠5
GD∥BC
∠ADG=∠C
27、CE平分∠BCD,DE平分∠CDA,∠1+∠2=90°
∠BCD+∠CDA=180°
AD∥CB
CBAB
浙江省富阳市郁达夫中学
把心理辅导原理运用于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称谓数学“课堂心育”教学。笔者试图在实践领域中以以一堂初一几何课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剖析,作为数学课堂“心育”教学尝试的实例,并从理论层面上对“课堂心育”的可行性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课例过程和操作例释
案例情景: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平行”
(盛志军)
情景一: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是初一(15)班的数学课。第二节一下课,同学们拿好学具就来到多媒体教室。一走进教室,大家就感到新奇:桌椅一改往日“插秧式”摆放,“马蹄形”的座位组成十组。大家很快按照原来小组的顺序就座,看起来很自然。面对面坐着,唧唧喳喳的议论着,今天数学课怎么象要搞联欢活动似的?
“叮铃铃……”
随着上课铃的响起,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我健步走进教室,似乎今天精神特别饱满。我微笑着环视了每一小组同学,从他们明亮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惊异、期待的心情,连数学从不感兴趣的赵伟同学,也挺着腰板看着我。
我没有那么多礼节,直接开始上课了。
数学课历来被认为是正板正眼的,数学教师在学生眼里总是一副严肃的神态,而学生一开始也就总是严阵以待的样子,等着老师来上课。本堂课一开始就基本改变了这一状态。首先改变了物理环境,桌椅从“插秧式”到“马蹄形”,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创设宽松的交流环境奠定了基础,便于课堂相互接纳,相互倾听。其次,教师的“健步”、“微笑”、“环视”,使学生眼神“明亮”,心情“惊异、期待”,并“挺着腰板”。“没有那么多礼节,直接开始上课了”。教师用非语言的技巧,走出自己的角色,体现了教师的真诚,使自己的形象很快被学生所认同。教学就是沟通与交流,本堂课的沟通就此开始。
情景二:
上课从复习中开始。
我让学生复习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同学们,请在草练本上画:两条相交直线AB与CD,使ABCD于O,并标出交点字母。”接着提问:“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两条直线相交有多少个交点?”“在同一平面内有没有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如果有,这两条直线叫做什么?”这些问题完全在学生小学学习的原认知结构上进行,同学们象是从仓库里调配出储备粮一样,异口同声地回答了一个个问题。 “我们这节课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我边说边在屏幕上放映出本节课题——平行线
上课从复习中开始,这符合教育认知心理原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取得联结。这是我们一般数学教师常用的方法。但如何联结呢?是简单的提问吗,不是。这里,教师采用了学生动手的方法,并以同感的心态,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矛盾,因此要求“标出交点字母”。再加上两句恰到好处的提问,让学生 “从仓库里调配出储备粮”的经历来感悟,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情景三:
新课引出是那么的自然。我十分清楚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理解还在表面层次上,这节课要让学生经历平行线概念形成的过程。
“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画一画:已知一条水平直线AB。画一条直线CD,使CD不和AB重合,但仍保持水平位置。”大家凭着直觉七手八脚的动了笔,显然太草率了。
“大家刚才画得准确吗?”我直截了当地说,“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用规范的方法画平行线。”我打开了课件,“请大家同步画图。我们通常用一块三角板为工具画图,具体步骤如下:”
一“落”:画直线TR垂直水平直线AB,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落在已知水平直线AB上;
二“靠”:用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靠紧所画直线TR;
三“推”:把靠紧的三角板沿垂线TR推动,使三角板离开AB;
四“画”:沿三角板的这条边画直线CD;
直线CD就是所要画的水平线。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直线AB与直线CD可能相交吗?为什么?”看来已经是引出概念的时侯了。“请各小组讨论,选出一位代表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室里第一次成了“茶馆”。我及时到各小组,听取大家的讨论,不时地进行启发引导。似乎问题已进入到“最近发展区”,两分钟后,各小组纷纷举起了手。我还是选定了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程度一个小组代表发言。
“徐敏,请你代表你们小组回答。”
“因为AB与CD都是保持水平的直线,相当于把直线AB保持水平位置不变,移动至CD的结果,不可能有交点,所以它们不相交。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位平时说话都脸红的学生,这次发言出奇的流利。“嗯,你归纳得很好!”我充分的肯定了他。教室里第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理解和尊重是数学课堂“心育”教学中教师的最基本态度特质。“我十分清楚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理解还在表面层次上”,教师以自己特有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判断,从而利用黑板上课无法来完成的的课件进行教学,实现了自己的预想。
这里,教师还到位的采取倾听技巧。营造了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结果畅所欲言。“我及时到各小组,听取大家的讨论,不时进行启发引导。”讨论前,教师采用了开放性提问,“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直线AB与直线CD可能相交吗?为什么?”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讨论后,“选定了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程度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并且是一位平时说话都脸红的学生为代表。教师采用了封闭的鼓励:“嗯,你归纳得很好!”这个“嗯”是赞许,是肯定。学生感到亲切,甜美。
情景四:
看来接下去要让学生真正认识概念的火候到了。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P31,默读黑体字”(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我感到仅仅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必须制造认知冲突。我进行了“误导”:“同学们,我们要科学精神,老师觉得这句话不够严密,现在运用你学的语文知识,咬文嚼字,研究一下这句话,是不是阐述得不完整,需不需要增加什么?是不是表达的太罗嗦,有的文字可以省去?现在请大家讨论。”
这次讨论够热烈了。他们感到惊疑,书本也有错误?老师您是否搞错了!我不动声色地巡视着各小组,并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发问: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否也是平行线呢?哪几个字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特别对“在同一平面内”这六个字加以思考,想过了吗?答案有了吗?并用实例说明。
“老师,我觉得‘在同一平面内’这六个字不需要。”忽然,一向举手发言的小胖子凌树华叫了起来。
“为什么?”
“比如,地球上的两条纬线不会相交,但它们平行。”
“那么,两条纬线是直线吗?”
“这个……对了,怎么我不考虑这一条件呢!”
“地球是圆的,不是平面,这里的纬线应该是曲线也要考虑到。凌树华同学的钻研精神很好。”我进行了补充和肯定。
这时,大家感到,认识一个概念,要全面考虑各个条件。
讨论结果:老师您也会“说谎”。我用狡诘又得意的眼神看了全班学生。是啊,同学们逐字逐句研究、反思,概念的本质属性已初步理解了,这比要求学生背十遍二十遍效果明显多了。学生似乎也知道了我的用意。
这是本堂课的所在。整个情景中深入了学生心理内部,以同感的态度,积极倾听学生展开的。而具体又正确运用神入、探究的技巧,制造学生心理内部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我挑战,自我探究。从而较好地开发了学生的资源,符合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P31,默读黑体字”(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我感到仅仅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必须制造认知冲突。我进行了‘误导’。”这句内心的独白,首先,反映了教师站在学生认知的心理角度,就是一种深切的同感,而且,也反映了教师,在倾听中,不仅倾听学生的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也在倾听自己的心理,这也是一名教师所必备的应有素质。这样,就为帮助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教师的“误导”而产生学生的“认知冲突”,不是牵强附会,而是自然的在“最近发展区”“神入”,引起学生的自我挑战,投入到自我的探究中去。一场探究由此而来:把问题集中在“同一平面内”五个字上,让学生误入到“不是平面内的地球两条纬线”的陷阱中。再由教师一语道破天机:地球表面是平面吗?
到此学生恍然大悟。在教师“狡诘又得意的眼神”中,学生理解了教师的用意,理解了平行线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一个助人自助的生动例子。
情景五:
让学生经历实际应用,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是我下一步的策略。我在屏幕上放映出下面题目:
两架飞机在空中作直线航行,一架飞机在9000米上空由东向西飞行,可以把航线想象成一条东西方面的直线;另一架飞机在10000米上空由南向北飞行,可以把航线想象成一条南北方面的直线。这两条直线相交吗?这两条直线平行吗?我通过动画、声音,并用教具辅助,形象直观地进行了展示:
西
北
10000米
9000米
学生明白了:在空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不一定是平行线。之后,我抓住时机出示了平行线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是在同一平面内;第二是两条直线;第三是不相交。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即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这时,同学们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
“同学们,请大家在来看一看”我没有放弃直观图形在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空间观念的建立的作用,“课本上有两幅图正是反映了平行线的形象。”
⑴两条直线的铁轨;⑵教室同一面墙分别和天花板及地面的两条相交线;
“ 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例。”我又把发言权让给学生。
“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操场上的双杠。” “100米直线跑道。” “电线杆上的电线。” “两根直立的电线杆。”……学生的一双双小手林立在教室的每个位置上。
“同学们,大家的发言很踊跃,但是有一个问题,注意到了吗?” 我把话题一转。“ 因为直线是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的,所以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两条线段或两条射线不相交并不一定平行,只有当它们无限延和后而不相交,才平行。如图1,它们现在虽然都不相交,但延长后均相 交,所以AB和CD、OA和O′A′均不平行。
至此,我已经清楚,该把平行线的表示法告诉大家了:
如图2,直线AB和CD平行,记作“ABCD”,
读作“AB平行于CD”。不要把平行符号错写在“=”。
同时也应该让学生练习,把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反馈给我。
I 课本P32练习1、2。
II 判断下列图中的图形是否是平行线?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我用多媒体进行板书。
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主要学的内容及注意的问题。” 同学们唰刷地举起了手,我请三个小组同学代表进行回答,并帮助归纳:
⑴平行线的定义(强调三个特征);
⑵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⑶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要点。
(四步:一落二靠三推四画)
课后要求再去思考,要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除了定义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这时我看得出大家眼睛更加闪着光亮,似乎还沉浸在刚才“平行线”的经历的兴奋之中。
数学课毕竟不是心理辅导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一目标。本情景的展开,是遵循学生“反应—强化”的认知规律,建立一个正强化的操作条件系统。这个系统还是围绕平行线概念的内涵进行,让学生在经历中去体验。飞机的飞行、火车路的铁轨、教室的墙面的交线、两根直立的电线杆等问题,来源与生活,来源与实践,再一次体现了新数学课程的思想。而图一,图二的知识强化题,更使平行线概念提升到更高的认识层面。后面的小结,让学生完成,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使学生集中起散乱的思维和情感,促进平行线作法和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和认识。而最后的让学生带者问题下课,又使学生,建立求知的新起点。心理辅导的小结不是以任务完成为目的,而是让学生自己促进自己,产生新的视野,去解决新的问题。
二、数学“课堂心育”活动的几点理论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