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空心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6 15:55: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26-01

在引导学生做初中物理习题时,有一类问题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从题中给出的条件出发,按照常规的分析方法,会比较复杂,还容易出错,甚至解不出来。但如果我们采用极值法,将其变化过程引向极端,也就是取物理量的极限值进行分析、推断,就会迅速得到结论。下面略举几例加以说明,供同行参考。

A、仍然平衡 B、左边下降

C、右边下降 D、无法判断

常规法: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运用数学方法推导在点燃前杠杆平衡,点燃一段时间后杠杆不平衡,但推导过程较繁琐。

极值法:因为燃烧的时间相同,所以每支蜡烛减少的量是相同的,假设右端的蜡烛全部燃烧(极值),左端的蜡烛还有剩余,因杠杆为轻质,所以左端下沉,答案选B。

例2、一轻质水平的带槽杠杆上,分别放着质量不同的两个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两球以相同速度同时向支点滚动,则杠杆( )

A、仍能平衡 B、大球一端下沉

C、小球一端下沉 D、无法判断

常规法: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推导,从而作出判断,推导过程较繁琐。

极值法:因为两球滚动的速度相同,所以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同,假设大球滚到支点(极值),小球还距支点有一段距离,所以小球一端下沉,答案选C。

例3、把一个10牛顿的空心铁球浸入水中,则铁球( )

A、上浮 B、下沉 C、悬浮 D前面三者均可能

常规法:因为铁球的体积、空心部分的体积均未知,所以无法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判断。

极值法:因为铁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未知,所以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空心部分的体积非常大(极值),此时,铁球一定上浮;二是空心部分体积非常小(极值),近似于实心球,铁球一定下沉;三是空心部分的体积刚好为某一数值(极值),平均密度近似于水的密度,此时,铁球一定悬浮。所以,此题答案选D。

篇(2)

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思维品质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人才十分必要。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针对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谈一些浅陋的看法。

一、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思路广阔,考虑问题周到、精细,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能从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关系中去认识物理问题,用多方面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习题教学中要选择典型题目。许多物理题,不止一种解法。在教学中,对每一个习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后,再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解法,近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在广阔的范围内寻求解法,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1:一个铁球,它的质量是624g,它的体积是100cm3,试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 要鉴别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可以通过密度、或质量、或体积的比较共三种解法加以鉴别。讲解时让学生充分发言,解出后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其它解法,学生会答出以上三种解法。三种解法都可以鉴别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结果一样。解决具体问题时,可选用最方便的一种解法即可。 例2:有一只小灯泡,它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是8.3Ω,正常工作时的电压是2.5V。如果我们只有电压为6V的电源,要使小灯泡正常工作,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这是初中物理第二册课本109页的例题,在解题时,大多数是先求I灯,再求串联电阻的电压Ux,最后用Rx=Ux/I得出Rx=11.7Ω。少数是先求I灯,再求R总,后用Rx=R总—R灯求解。解完后,问:还有别法吗?此时引导学生分析,启发回忆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使学生思考出:U灯/R灯=Ux/Rx;或由串联电压分配求解U灯/ Ux= R灯/ Rx等解法。 例3:有一个电阻值看不清的电阻器R1,给你一个电池组,一个电流表,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器R2和若干导线,请测出R1的阻值,并说明你的办法及理由。 在初中阶段,此题有很多设计方案,此题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很多学生设计出两种以上方案。有的学生在课后还把设计的新方案拿来让我看。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即可以加深其对概念的理解,使知识结构的建立更加合理有序、彼此关联,融会贯通,让学生体验“一题多解”的乐趣,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在一题多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是思维的抽象强度、逻辑水平和思维活动的深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即善于用概念、规律去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预计事物的发展进程,并能迁移运用。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出思维的概括特点。中学生常说,物理难学,原因之一也就在于物理概念、规律的概括性强。培根说过,物理学使人深刻。可见物理思维对深刻性具有独特的要求。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习题教学中要善于挖掘题目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广,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以激起思维火花,进行思维活动,不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因果关系,摒弃问题的非本质特征,使之思考问题深谋远虑,对问题的本质属性有更深刻地理解,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前面提到的例3,变式一:电流表变为电压表后如何测?变式二:电池组电压给出后如何测?变式三:阻值已知的电阻器R2变为最大阻值已知的滑动变阻器或电阻箱又如何测? 例4:盆中漂浮一只铁碗,若把其投入到盆底,则盆中水面将怎样变化? 变式一:盆中漂浮一只盛有米的碗,若把米撒入盆里,则盆中水面如何?变式二:一只铁碗内有一块积木浮在盆中水面上,若将积木放在水中,则水面如何变化?变式三:一只铁碗内有一块纯冰浮在盆中水面上,若将冰块投入水中,当冰完全溶化后,则水面如何变化? 通过对以上两例作微小的改动,使之成为另一道题,即达到检查不同内容的目的,又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体系,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篇(3)

“速度”和“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知识之一,也是学习其它较为复杂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但一些初中生只注重对速度和密度知识的章节性学习,忽视了对它们进行纵向的对比分析,所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是肤浅和零碎的,因此也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事实上,虽然“速度”和“密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但有关它们的问题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怎样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教学突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从新课标理念出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在概念教学中深入辨析

速度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之比,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定义式是v= ;密度是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定义式是ρ= 。所以,它们都是采用了比值定义法的物理量。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当它运动的路程(或时间)增大或减小时,其运动的时间(或路程)也以相应的倍数增大或减小,该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也成正比例关系。而当某种物质的质量(或体积)增大或减小时,其体积(或质量)也以相应的倍数增大或减小,即该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例关系。当我们熟知这一点时,一些所谓的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把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密度会变化吗?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每一小块砖和原来相比体积减半、质量减半,但密度不会变化,因为对于这种砖来说,不论它体积有多大、质量是多少,单位体积的砖的质量都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不变时)密度一定。

二、在探究实验中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中与速度相关的重要实验是“测量平均速度”,而与密度相关的实验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两个实验尽管不同,实验原理却是相似的:都是根据它们的定义式,间接地计算出小车的运动速度和石块、盐水的密度。因此,实验步骤大体一致:先测量,再计算。分别测出两个未知的物理量s、t与ρ、v,然后根据公式v= 和ρ= 进行计算,从而得知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和某种物质的密度。

三、在公式运用中类比分析

速度的定义式v= 和密度的定义式ρ= 在表达形式上是相似的,都是分式形式且含有三个物理量,因此它们的变式也具有相似性。它们分别是S=vt、m=ρv、t= 、v= ,从表达式上可以看出,s和m相当,v(速度)和ρ相当,t和v(体积)相当。行程问题中有三种基本题型,即求速度v、求路程s、求时间t;与此相应,密度问题中也有三种基本题型:求密度ρ、求质量m,求体积v。所以,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具有相似性。

例题1:草原上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捕食战,野兔在草地上以20m/s的速度向前方树洞奔逃,秃鹰在野兔后方130m处以50m/s的速度贴着地面飞行追击。如果野兔跑到树洞需要的时间是4s,请问它能否安全逃进树洞?

方法一:比较路程。兔子4s内通过的路程s1=v1t1=20m/s×4s=80m;鹰在4s内通过的路程s2=v2t2=50m/s×4s=200m。

鹰和树洞之间的距离为130m+80m=210m。

s2

野兔能安全到达洞口,鹰追不上。

方法二:比较时间。鹰飞到树洞口所需的时间t=s/v= =4.2s,野兔跑进树洞所需时间4s。

t>4s,

野兔能安全到达洞口。

方法三:比较速度。设鹰在4s内能飞到树洞口,则速度应为v=s/v=210m/4s =52.5m/s,而鹰的实际速度为50m/s。

50m/s

野兔可以安全到达洞口,鹰追不上。

例题2:一个体积是40cm3的铁球,质量是156g,这个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ρ铁=7.8×103kg/m3)

解法一:比较密度。求出球的密度与铁的密度相比较,ρ铁=7.8×103kg/m3=7.8g/cm3。

ρ球= = =3.9g/cm3。

ρ球

铁球是空心的。

解法二:比较质量。设铁球是实心的,求出实心球的质量与铁球的质量相比较。

m实=ρ铁V球=7.8g/cm3×40cm3=312g。

m实

铁球是空心的。

解法三:比较体积。设铁球是实心的,求出实心球体积与已知铁球的体积相比较。

V实= = =20cm3。

篇(4)

物理习题具有教学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习题课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可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科能力。基于习题课教学对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影响重大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上好每一堂习题课。笔者浅谈几点关于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建议。

一、打好基础

不会走路不可能学会跑步,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直接约束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差生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他们绝大多数都对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掌握得不够清楚。这个原因导致了他们在解题时总是思维受阻,长此以往,形成混沌不清的学科思维,使其在该学科上得不到提高。习题课教学中,教师应由易到难,首先精心设计好借助典型题目夯实学生基础知识这一关键环节,始终把挖掘涉及的物理知识和解题思路放在首位,将其讲透,坚持重原理轻方法的原则。不可本末倒置,忽略基础知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好了,原理理解透彻了,解题思路明了了,自然解题能力会得到提高。

在讲解“测量”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道选择题:

一把钢尺在常温时是准确的,如果寒冷环境中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比实际值( )

A.大 B.小

C.相等 D.不一定

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道说理题:

为什么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请分析解释。

在讲解“惯性”这一概念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道趣味题: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自转的,经过计算可以得出地球自转引起的地面移动速度为360 m/s,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从地面跳起落回地面时,为什么还落回原处?

借助类似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刷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为解决难题做好准备工作。

二、鼓励“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其发散思维。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题多解趣题。

【例1】实验室要购买3.6 kg酒精,用容积为4.5 L的容器够装吗?

学生会更多地利用酒精密度通过求取3.6 kg酒精的体积来判断能否装下。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变换角度求解,可以从4.5 L的容器盛满酒精时所盛酒精的质量和质量为3.6 kg、体积为4.5 L的液体密度是多少等角度出发去判断。

【例2】一个铁球的体积是0.5 dm3,它的质量为0.8 kg,请问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已知铁的密度为7.9×103 kg/m3)

方法一:已知铁球的质量和体积,可求出其平均密度,再通过判断铁球的平均密度和铁的密度是否相等得出结论,相等即为实心球,前者小于后者则为空心球。

方法二:已知铁球的质量和铁的密度,不妨假设该球为实心球,计算出如果是实心铁球,它的体积应该是多少,再通过判断所求出的体积和铁球的实际体积是否相等得出结论。相等即为实心球,前者小于后者则为空心球。

方法三:已知铁球的体积和铁的密度,不妨假设该球为实心球,求出如果是实心铁球,它的质量应该是多少,再通过判断所求出的质量和铁球的实际质量是否相等得出结论。相等即为实心球,前者大于后者则为空心球。

三、加强“一题多变”训练

所谓“一题多变”是指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将原题变换某些已知条件再探求问题的结果,或者把问题与题中的一个条件对换再探求问题的结果。“一题多变”方式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达到“弄懂一题,学会一片”的功效。

【原题】一列火车总长度200 m,通过一座长度为1.6 km的大桥时速度为15 m/s,请问火车通过这座大桥共需多长时间?

改法一:火车总长度200 m,以15 m/s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共需150s,那么大桥长度是多少?

改法二:火车总长200 m,共用了150 s通过一座长1.6 km的大桥,请问该火车过桥的速度是多少?

四、巧设易错题

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出错的原因有多种:审题错误、计算错误、写错、思维定式“熟能生笨”、不懂、思维不周全等。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犯错的因素,并作为教学资源合理利用。

【易错题1】在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

A.桨划水的推力 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 D.水对桨的推力

分析:很多学生凭借生活错觉,认为既然用桨划船才能前进,那么应该选A。正确答案应该选择D。当桨划水时,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对桨也有力,桨是受力物体,相当于作用在船上,所以可以使船前进。

【易错题2】当足球被你踢到了空中,考虑实际情况,在空中足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

A.脚对球的作用力和重力 B.至少受到重力的作用

C.只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D.没有受到任何力

篇(5)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得以培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使得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避免过早出现.为了实现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应该把握好兴趣这个出发点,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实践,在物理课堂上,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笔者经常采用创设情景方法,学生情景的创设方面进行精心准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习过程充满好奇和新鲜.比如,在教学《凸透镜》的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正对着太阳光,拿着装有水的矿泉水瓶,小木棒在地面上很快就开始了燃烧.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提升,使得学生的好奇心被快速激发,这是利用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新课的内容能够很好地被激情导入,对于下面的课程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实施快乐教学,结合好肢体语言和教学语言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感受到新奇感,使得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笔者能在教学别注重语气、音量和语调的合理运用,这样能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有效使得学生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得以消除.每个学生的提问或者问题的回答,都应该善意地平等对待,并且进行适当的启发,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不能简单否定学生的错误回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够把话讲完,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明白学生的错误所在,另外,还应该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提出的创造性的见解或解答.

口语和肢体语言在教学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应该尽量保持生动的讲解,运用风趣的语言,这样能对那些对知识的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中学生给予很大的鼓励.为了更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通过相应的夸张动作来实现.比如,在对于“静摩擦力”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用非常大的力气去使劲推桌子,但是讲桌却没有任何移动,学生便会自主进行思考,“桌子在老师用力的情况下,为何没有运动?这其中应该存在平衡老师推力的一种力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启发.

3物理学科特点可通过小实验表现

实验教学环节中应该尽量展示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有趣的演示实验或者物理现象中,更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一边进行演示实验,一边对于相关问题进行设置,在相应的实验中,应该保持学生的一种悬念心理,有时应该努力去做好从实验事实得到出人意料的结论的实验;利用学生的分组,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有效增强;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品,进行自我设计的创新型物理实验,比如制作相关的小天平、测力计、潜望镜、放大镜、针孔照相机、杠杆、量筒等教(学)具,在制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加强,另外一方面,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使得其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更加突出.比如,笔者在进行《摩擦力》课程教学时,同桌的两位同学之间,其中一个同学先伸出手,让另外一个同学用更大的力握手,另外一个进行抽手动作,这样可以比较相互的摩擦力哪个比较大.另外,相同的实验还可以在手上擦上肥皂再次进行.通过上述实验,学生能够对于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进行初步体验,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角色,还能使得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感觉就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4积极营造充满想象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被充分重视,应该积极努力去为学生营造充满想象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其四维空间的想象能力,使得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充分调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养成一种敢于创新、任意表达、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并且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参与,才能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6)

一、学生自主分析试卷

让学生自主分析试卷,统计错误率高的题型,分析错误原因,自我订正,总结反思。建议在上评讲课之前就把评好的试卷发回给学生(也可利用评讲课中的前10分钟),让学生自主分析试卷,总结重点及考点,展示各试题的错误率,分析易错点,找出错误原因,自我更正并总结反思,明白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在讲评课中带着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和听讲。

以下面一道选择题为例:

下列各项有关超声波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超声波是电磁波

B. 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 超声波不能通过真空

D. 超声波可用来消毒日常的饮用水

注:正确答案选C。

学生分析试卷,统计高错误率的题型:本题是本次考试得分率较低的选择题,错选A的学生最多。

分析错误原因:错选A的学生最多,其原因是学生将超声波与电磁波混淆,此类题属于易混淆题。

学生反思:如何做好易混淆题?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要通过对比彻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小组讨论,总结超声波与电磁波的区别和联系,请一个学生写在黑板上,如下:

二、类似题练习(或逆向思维题的练习)

类似题练习:找与本题所考知识点相同的另一些题来让学生练习,加以巩固,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做到熟能生巧。

例如:下列有关电磁波和声波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真空中所有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是 3 ×108m/s

B. 声波在固、液、气三态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 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播

D. 声波传播一定要有介质

逆向思维题的练习:有时还要逆着本题的思路出些练习,将条件与结果互换,或者将条件变为相反,让学生做到逆顺自如。

对于物理试卷中的过程题(例如计算题、实验题),可采用以下步骤:展示错误找出错误分析错误反思解题方法同类题训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学生考试中的错误就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老师讲典型错误展示,让学生找出错误,分析错误,订正错误,从而达到认知结构的重组。以下题为例:

把一个外观体积为17.8cm3的空心铜球放入水中,它恰好处于悬浮状态。已知铜的密度是8.9×103kg/m3, g取10N/kg,求:(1)空心铜球的重力;(2)铜球空心部分的体积。

展示错误:用实物投影展示典型错误的答案,不宜用本班学生的,找其他班学生的答案,或者用数码相机拍下典型错误的答案,放到课件中展示。

找出错误:学生找出错误,不能用铜的密度乘以铜球的体积来计算铜球的质量。

分析错误:因为题中铜球是空心的,铜球所含铜的体积自然比铜球外形的体积小。只有铜的密度乘以铜的体积才是铜的质量。

反思解题方法:本题不知铜球所含铜的体积,所以不能通过密度乘以体积来计算质量。此法不通,换用它法。抓住“悬浮”一词,悬浮的物体受力平衡,即G球=F浮,又根据F浮=?籽液gV排算出F浮。或因为“悬浮”可知

?籽球=?籽水,然后根据M球=?籽球V球求出M球,再根据G球=M球g求出G球。

同类题训练:一铜球其质量为16.8kg,体积为3dm3。试判断是否空心?若是空心,其空心部分体积为多少?若将此球放入水中,它的状态是怎样?(g=10N/kg,铜的密度为8.9 ×103kg/m3)

三、扫描投影正确规范的答案

扫描投影正确规范的答案既表扬了好的学生也能让其他学生学习规范的表述。如以下面作图题的答案为例进行投影,学生就可以很规范地表述作图。

篇(7)

例1一个铜球的质量是712g,体积是100 cm3,试判断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铜的密度为8.9×103kg/m3)

分析判断铜球是实心还是空心有三种方法:(1)把铜球质量712g与实心铜球质量相比较,若相等,则实心;若小于,则空心.(2)计算出质量为712g,体积为100 cm3的铜球的密度,与铜的密度相比较,若相等,则实心;若小于,则空心.(3)把712g铜的体积与铜球体积相比较,若相等,则实心;若小于,则空心.

解法1由题意铜球的质量和体积可知,则由密度公式ρ=m/V计算出球的密度ρ球.如果ρ球=ρ铜,则可判断铜球是实心的,如果ρ球ρ铜,可知铜球是空心的.(算得ρ球=7.12×103kg/m3)

解法2先假设铜球是实心的,则可由m铜=ρ铜V球计算此“实心铜球”的质量

m铜,若所求得的m铜=712g,说明球是实心;如果m铜712g,说明球是空心.(算得m铜=890g)

解法3球的质量是=712g,设此球是实心的,则“实心铜球”的体积V铜=m球/ρ铜.若V铜=100cm3,则铜球是实心的;若V铜100cm3,则铜球是空心的.(算得V铜=80cm3)

说明:若题目最后还要求求出空心体积,则选用方法(3)更方便.

例2一个体积为0.5dm3的铁球,其质量是1.58kg,ρ铁=7.9×103kg/m3=7.9g/cm3.问:(1)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为什么?

(2)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能注入多少克水?

(3)若该铁球是实心的,它的质量应是多少克?

解析 (1)因为,无论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铁球的质量就是铁的质量

m铁=1.58kg=1580g.

现在假设铁球是空心的,则铁球的体积0.5dm3不能用.只能通过求铁球中的铁的体积V铁,再与铁球的体积V球比较.

V铁= m铁/ρ铁=1580g/(7.9g/cm3)=200cm3

=0.2dm3.

因为铁球中铁的体积为V铁= 0.2dm3,而铁球的体积为V球=0.5dm3,所以该铁球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的体积=铁球的体积-铁的体积,即V空=V球-V铁.

上一题中已求出铁的体积为0.2dm3,铁球的体积为0.5dm3,所以,空心部分的体积为V空=V球-V铁=0.5dm3-0.2dm3=0.3dm3.空心部分注入水后,水的体积为0.3dm3.水的质量m=ρV=1.0g/cm3×300cm3=300g.

(3)既然铁球是实心的,则这时铁球的体积就是铁的体积,所以此时铁的体积为0.5dm3,记作V铁=0.5dm3=500cm3.

m铁=ρ铁V铁=7.9g/cm3×500cm3= 3950g.

思考:

1.质量相等半径相同的空心铜球、铁球和铝球各一个(ρ铜> ρ铁> ρ铝),则空心部分体积最大的球是().

A.铜球 B.铁球

C.铝球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2.一个体积为0.5dm3质量为0.81kg的铝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若把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球的质量为10.1 kg,则该液体的密度为多大?(铝的密度为2.7×103kg/m3)

题型二:与重力、浮力相联系

例3把体积为1dm3的铁球(铁的密度为7.9×103kg/m3)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若将铁球浸没在水中,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它在空气中的4/5.问:这个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用两种方法求解)

解析(1) G-F浮=F示, mg-F浮=■mg,■mg=F浮,■ρ铁球Vg=ρ水Vg ,ρ铁球=5ρ水,小于7.9×103kg/m3,所以铁球空心.

(2) 铁球若实心,则铁球浸没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铁球重力的比为

(G-F浮)∶G=(ρ铁Vg-ρ水Vg)∶ρ铁Vg ,数据代入得:(7.9-1)∶7.9=6.9∶7.9,而此时为 4∶5

例4一个空心球横截面如图,球的总体积为V,空心部分的体积是总体积的1/4,将球投入水中后,它漂浮在水中,露出水面的体积是V/4,若将它的空心部分注满水,然后投入水中则().

A.球仍漂浮在水中,但露出水面的体积小于V /4

B.球仍漂浮在水中,露出水面的体积仍是V /4

C.球可悬浮在水中的任何地方

D.球将下沉,直至沉到水底

解法1设原来球的密度为ρ球空心球浮在水中它所受浮力等于其重力,即ρ球gV=ρ水gV3/4,当将空心部分注满水后球重增加ρ水gV/4,球总重为:

G=ρ球gV+ρ水gV/4=ρ水gV,充水后球的密度ρ=ρ水,由浮沉条件知球将悬浮.

解法2设原来球壳密度为ρ1球漂浮F浮=G排,即: 3ρ1gV/4=3ρ水gV/4,ρ1=ρ水.充水后球的密度ρ仍旧等于ρ水,球将悬浮.

解法3原球体的3/4排开水的重恰等于实心部分球重,而球体的1/4排开的水重又会等于空心部分所注水重,则充水后F浮=G.球会悬浮.

思考:

篇(8)

初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不同学生由于生活环

境、学习背景、受教育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依据这一现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特点来进行分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科学发展做好准备。

一、教学目标分层,以人为本

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中,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现有基础、个性等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使每一个教学目标都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促使学生走进教学过程中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其进行科学分层,在分层过程中对每个层次学生对于教材难度、深度的适应性进行准确把握,促进分层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电压”时,教师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现有基础等因素进行分层,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于A层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其掌握教学的基础性知识;B层学生要求其对于所学知识能进行一定的运用;C层的学生要求其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把握,并能准确运用,且能自主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于A层的学生,教师为其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了解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会读电压表,会正确连接电压表。对于B层的学生,教师为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通过对电灯泡等电器的观察,感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对于C层的学生,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对学生使用电压表相关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正确阅读电器的说明书,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教学过程分层,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设置相同的教学目标,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升个性化的教学要求。例如,在教学《电阻》时,教师可以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在进行电阻的实验中,教师通过更换电阻丝,让学生观察电灯的亮度变化,使A组的学生了解不同的电阻对于电流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引导其运用不同的电阻单位进行电阻的表示,并且引导A组的学生尝试使用滑动变阻器,并了解其作用及意义。再者,让学生通过电阻的实验以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讨论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哪些,引导B组的学生掌握电阻的属性、影响因素等。对于C组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在课后搜集有关电阻在现代科技中运用的资料,加深其对于电阻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价值与意义的了解,提升其情感、态度。

三、作业分层,使学生各尽其能

学生的课堂以及课后作业的练习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进行作业的布置。例如,在教学“浮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多维目标的习题:已知铜块的密度为8.6g/m3,现在把一块质量为18g的铜球放入玻璃缸中,铜球正好悬浮于水中,请问:(1)这个铜球的体积是多少?(2)这个铜球是实心还是空心。(3)如果是空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才可以使铜球悬浮于水面。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将三个问题与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对应,从而促进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同水平的习题练习,提升其物理能力。此外,教师为学生划分的三个层次不是固定的,而是依据学生的不同发展而进行的流动性的设置,将发展好的学生向上一层次进行调动,而发展不好的学生要依据其水平将其向下一层次调

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四、分层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不断接近自己的“最近l展区”,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虽然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班级里的差距是一直存在的,为了使分层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使学生得到的反馈贴近学生的实际,并且教师要多采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落到实处,对于全班学生的学习与进步都起到积极的影响,发挥学生的潜力。分层教学对于教师的因材施教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教师灵活利用分层次教学法进行初中物理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9)

例1 有一枚第11届亚运会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02g,体积为1.8cm3;(1)制成这种纪念币的金属的密度为多少?(2)如果用这种金属制成9cm3的实心纪念品,则制成的纪念品的质量又为多少?

分析 在前面学习中我们知道 ρ=m/V中的三个物理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直接求出第三个量。(物理题解中一定注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换算与统一)

解 (1)ρ=mV=16.02g1.8cm3

=8.9g/cm3=8.9×103kg/m3

(2)根据 ρ=mV推导出m=ρV=8.9×103 ×9×10-6=80.1×10-3kg=80.1g

又:在(2)的解法中,可灵活应用同种物质密度相同质量和体积成正比的比例式解答

即 m1V1=m2V2

求出m2=80.1g

拓展练习 (1)1毫升水,1升水和1立方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均匀铝箔,如何用天平和刻度尺测出其厚度?

2 密度与鉴别物质

例2 有一白色金属收藏品,它可能是白金或银或铝制成的,为了鉴别它的制造材料,人们用天平测出它的质量是23.1g再用量筒测出其体积为2.2cm3,试问它是由什么制成的?

分析 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它能代表一种物质,我们能求出密度值,对应查表就可以知道它是什么材料了。

解 ρ=mV=23.1g2.2cm3

=10.5×103kg/m3

根据密度值对应查表得

ρ 银=10.5×103kg/m3

这种金属是银。

拓展练习 (1)传说中阿基米德鉴定工匠为国王打制的金冠中掺有白银,怎样用密度知识鉴定金冠中掺有其它金属?

(2)金银手饰市场上假货太多,如有人请你用你所学的物理知识给他鉴定一下他所买的金项链是否是纯金的,你能吗?用什么方法?

3 密度与样品问题

例3 有一节油车装30m3的石油,从车中取出30mL的石油,测出质量为24.6g,求(1)这种石油的密度是多少?(2)这节油车装多少吨石油?

分析 由于取出的一小部分样品的密度和整个油车中的石油的密度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所取出的样品和总量是同种物质,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个量(样品)求总量。

解 ⑴ ρ1 =m1V1=24.6×10-3kg30×10-6m3

= 0.82×103kg/m3

⑵ ρ总= ρ 1 (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m总= ρ总V总

=0.82×103kg/m3×30m3

=24.6×103kg=24.6t

与例1(2)相同,可以用比例式求解 即:

m1V1=m总V总 求出m总或 V总

拓展练习 (1)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碑心是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在长14.7m,宽2.9m,厚1m的碑心石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怎样知道它的质量?

(2)为了测定1998年长江洪水中的泥沙含量(即每立方米水中含泥沙的质量是多少千克),研究人员共集了40dm3的水样,称得其总质量为40.56kg,已知干燥的泥沙的密度ρ=2.4×103kg/m3,试求洪水中的泥沙含量是多少?

4 密度与容积问题

例4 某一容器装满水后总质量是3.4kg,装满密度为0.8×103kg/m3的酒精后总质量为2.8kg,若用该容器装满盐水则测得总质量为4kg,求:(1)此容器的质量是多少?(2)所装盐水的密度是多少?

分析 对于同一个容器,容积是不发生变化的,无论是分别装满哪种液体,这几种液体的体积都是相等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种液体,由于密度不同质量自然也就不同,根据测液体质量(总量除匹)的方法m液=m总-m容器就得到液体净质量。再利用体积相等建立等式方可求解(也可以直接用体积相等,质量和密度成正比的比例式求解)

解 (1)设容器质量为m

m水=3.4kg - m

m酒精=2.8kg - m

V水=m水ρ水

V酒精=m酒精ρ酒精

根据题意可知

V水= V酒精

=3.4kg-m1×103kg/m3

=2.8kg-m0.8×103kg/m3m

= 0.4kg

(2)同样的道理 v水= v盐水

m水ρ水=m盐水ρ盐水

解得 ρ盐水=1.2×103kg/m3

拓展练习 (1)一空瓶能装1kg的水,那么它最多能装多少密度为0.8×103kg/m3的油?一个瓶能装1kg密度为0.8×103kg/m3的油,则它最多能装多少水?

(2)一杯中装满水后,总质量为200g,将一石块放入杯中,总质量增加了15g,再将石块取出,此时杯子与水总质量为190g,求石块的密度。

5 密度与空心问题

例5 用天平测得一铁球的质量是158g,把它浸没在盛满水的烧杯中时,从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40g,求此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分析 (1)从密度角度去鉴定。利用它排出水的质量可以计算球的体积,再根据公式求出密度,如果求出的铁球的密度与铁的密度相同,它是实心的。(2)比较40cm3铁的质量与铁球的实际质量的大小关系,可以判断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3)比较158g铁的体积与铁球的实际体积的大小关系也可以判定它的空心还是实心。

解法 (1) V球= V水=m水ρ水=40g1.0g/cm3

= 40cm3

ρ球 =m球V球=158g40cm3

= 3.95g/cm3

ρ 球< ρ 铁

铁球是空心的。

解法 (2) V球= V水=40cm3

m实心= ρ铁 V 球=7.9g/cm3×40cm3

=316g

m实心 >m球

铁球是空心的。

解法 (3) V球= V水=40cm3

如果球是实心的

V铁 =m球ρ铁=158g7.9g/cm3

=20cm3

V 铁< V 球

铁球是空心的。

拓展练习 (1)有一正方体铝制品边长为2dm,用天平测出此铝制品的质量为10.8kg,问此铝制品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装满水,求铝制品的总质量为多少?

6 密度与漂浮问题:

结合浮力的应用可知,漂浮现象中物体有部分体积露出液面,物体的平均密度是小于液体的密度的,但因为漂浮中浮力等于物体重力,即可以推导:

F浮=G物

ρ 液 g V 排= ρ 物gV物

ρ液gnmV 物 = ρ 物gV物

ρ物=nmρ 液

篇(1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36—01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主体性教学,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以下四个方面能有效帮助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投入诚挚的感情,真诚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随时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心,以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物理教师的爱戴崇敬会很快地转移到物理学科的兴趣上来,从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并把兴趣落实到学习中去,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和兴趣。如,为什么死海不死,为什么麻雀站在高压线上不会被电死,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空心的铁盒子浮在水面上而实心的铁块却沉入水底等。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各抒己见,从而更加主动扎实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大气压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要多做些演示实验再现逼真的物理现象,使枯燥的学习尽量变得轻松愉快。如将一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片盖住杯口,再按住塑料片把水杯倒过来。然后提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他们都肯定说:“水会撒出来,塑料片会掉下来。”但是松手后学生却惊讶不已,情况并不像他们猜想的那样。再如,讲“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合理进行分组实验,给学生两只小灯泡和两只开关以及导线、电池,让学生自己动手,相互配合,连接串并联电路。当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电路发光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最后,让学生走上讲台相互点评,分析各种电路的优缺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电路的连接方式和各自的特点,再画出电路图,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独立学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如,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是怎样理解”、“陈述一下你的理由”,“请你对前面几个同学的回答进行点评”等方式启发和鼓励学生。还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再现型教学变成探究型教学。

上一篇: 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下一篇: 税务管理案例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