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课堂活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7 15:44: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秋节课堂活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秋节课堂活动

篇(1)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有哪些以及各自的地位如何,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课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主要运用多媒体上课,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本框题的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 、学习 、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丰富的图片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师生共同探究中构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堂小辩论。通过针对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展开课堂小辩论,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知能力。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第一个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看看本节课的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探究。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

观看图片思考: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知识拓展: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2、你能说说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知识归纳: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

2、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等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对媒体展示图片:

探究活动: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会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知识归纳: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探究活动: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知识归纳: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与时俱进)

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消极作用)。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组织课堂小辩论: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

知识归纳: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九、课堂小结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等。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应与时俱进)。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篇(2)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为学生设置各种有趣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让学生在快乐中生成新的知识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以前很难实现的教学愿望,现在制成课件,通过课件演示,终于能实现了。

一、通过课件演示食物激趣

食物人人都需要,特别是孩子在课堂上看见自己喜欢的食物,那更是乐不可支,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在教学“倍数”时,带着甜蜜的微笑走到讲台上,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苹果有什么用处吗?”一个学生说:“苹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妈妈说是儿童的金果。”另一个学生说:“苹果还可以卖钱,为家庭增加收入。”……我高兴地说:“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让同学们看看苹果还有什么用处?请看课件演示。”课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苹果。这下,孩子们可高兴了,一下子集中了注意力。我抓住时机开始教学“倍数”。我利用课件进行了许多倍数关系的食物演示,学生在快乐的欣赏中学懂了“倍数”。我在结束时对同学们说:“苹果是香甜的,我们的学习生活也是香甜的,愿同学们学习愉快。”

二、利用课件演示美好的节日激趣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都有它特定的意义。我们把这些节日情景制成课件,通过演示,即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教育,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时,先用课件演示中秋节人们吃团圆饭,夜晚一起赏月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就中秋节各种形状、各种价格的月饼,各层人们中秋吃月饼所表达的意义相同――即“团圆”,引发开去,通过课件演示月饼价格的变化和分月饼,把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融为一体,即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最后我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不但懂得了中秋节的意义,感受到了团圆时的快乐,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学到了数学知识。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多发现数学问题,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你的数学一定会学得很棒。”

三、利用课件演示优美的景物激趣

优美的景物会使人心情舒畅。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利用优美的景物,可以激发学生的激情,引发他们观察、思维的能动性。我在上“倒数的认识”时,用课件放映了许多优美的山水图,让学生观之心悦。边看图边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课题,很自然地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打好了基础,受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课件演示游乐情景激趣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86-01

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作用更加明显。由于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政治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给学生总是干巴巴的说教,冷冰冰的面孔。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更新观念、明确任务。在教学中灵活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政治课堂,让学生感兴趣,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点滴尝试。

一、巧用导入语,让政治学习趣味化

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入形式:“谁能说说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姜一军”“苹什么”和“房一阵”各是什么意思?”当今的高中生大多热衷上网,对这个问题肯定会有兴趣的。在轻松的谈话导入中,就将学生带入到近期绿豆、大蒜、糖、姜、苹果、楼房等都出现程度不一的涨幅原因的探索之中。

又如:在讲《消费及其类型》一课时,我的导入语是这样的:“今天是中秋节,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同时,请大家回忆一下:现在的中秋节和过去的中秋节,我们的消费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积极思考并自由回答,此时教师再做如下小结:“大家都说了很多变化,我们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消费及其类型。”

一个聪明的政治教师如果想让政治课堂趣味化,要抓住导入这个关键环节。导入时,教师要改变把知识一筒子倒出来的习惯做法,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水到渠成地探索新知识。

二、构建活动课,让政治课堂主体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就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原给学生。在政治课上构建活动课,能使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争当小老师”的活动。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侧重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小老师”必须简明扼要地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总结和补充。通过“争当小老师”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政治课自然受欢迎了。又比如,通过开展辩论会,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论,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能完成政治理论的传授。

还有为了增强教学的主动性、直观性,还可以将教师的单纯讲授变成师生双方的配合表演。比如在教学《市场交易的灵魂原则――公平原则》一课时,可以在课上根据漫画“朦胧价”开展创设“虚拟剧场”活动。开展情境表演既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学到书本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多媒体,让政治教学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也逐渐走入政治课堂。应用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各种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理论联系实际,使政治理论生活化

篇(4)

系统设计,完善课程体系

民俗节课程紧紧围绕五个主要的民俗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课程开设时间为节日当天或放假前一天、前一周(如课程需要,也可延展到一个月)。五个民俗节都是文化内涵深厚的重要节日,文化知识、民间风俗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丰富,因此,每个民俗节日都能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深入学习。而这五个民俗节日的课程又在一年内完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民俗节课程系统。

每个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不同,因而相应的民俗节课程内容各有侧重:清明节重在追思先人,祭奠英雄先烈;端午节重在挖掘内涵,增强爱国情怀;中秋节重在以文抒怀,感悟团圆亲情;重阳节重在爱老敬老,提升孝顺意识;冬至节重在感念师恩,培养责任态度。这五个民俗节日课程的学习点串联在一起,将中华民俗文化中的精华传递给学生。

融通学科,丰富课程内容

学校在设计课程时,以民俗节日的相关文化为基础,融合多个学科,从文学、音乐、绘画、动手实践等多个方面综合提升学生的博雅素养。这种融通的综合课堂的课程学习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利于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例如,2015年端午节课程在2014年端午节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文综大课堂”环节。在这节课中,地理、历史、政治老师围绕端午节文化,融合各自的学科内容,共同完成一节文综课。也就是说,在一节课程里,学生可以从文综的角度学习到更为综合、更为全面的知识。这就增大了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提倡自主,增加课程情趣

与其他的课程不同,“过好民俗节,永葆中国心”传统民俗节系列德育课程自始至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课程各环节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这增加了民俗节系列课程的趣味性,使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1.年级承办,自主设计

每次民俗节课程都由一个年级的学生承担,从课程设计到组织、实施都由学生来完成。这就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拒绝深入课程的尴尬局面。两年来,每个承担课程设计的年级都是师生齐行动,群策群力,结合年级特点,深入开发课程。大到课程方案、实施流程,小到背景视频、主持文稿,都由学生完成。例如,2015年“品味端午,传承文化”端午节课程由初二年级学生设计实施,分为“话说端午”“诗诵端午”“书绘端午”“端午倡议”四个篇章。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育的过程。

学生自主设计课程,还使得每个民俗节都亮点纷呈:初中学生设计的课程更具趣味性,高中学生组织的课程更具思想性。

2.自查资料,分享交流

为了能够使课程内容受到全校同学的欢迎,所有承担设计的年级学生都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查阅资料,主动分享交流。经粗略地统计,每个年级为民俗节课程准备的资料、文稿都在万字以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文献资料、优秀诗文作品等,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同时,课程中的演讲、对话展演等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3.自创精品,展示才能

在承办课程的过程中,或是在学习之后,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的思考、收获融入各类的原创作品中。例如,在“清明时节话清”中,师生创作朗诵诗歌,共同抒发对先烈的缅怀之情;在“端午文化我传承”中,学生自制端午文化书签,演唱原创歌曲《端午・纪》;在“爱在中秋,情满校园”中,学生绘制个性化的兔爷造型;在“重九敬长辈,登高祭故人”中,学生创作《敬老爱老歌》并诵读;在“冬至情长,感谢有您”中,学生通过演讲自己的文学作品抒发对老师们的感谢。这些原创作品中不乏精品。总之,民俗节系列德育课程给学生的才艺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

4.主动实践,体验风俗

每一次民俗课程,学生都亲自参与其中:端午包粽子、中秋舞龙狮、重阳系香囊、冬至开始绘制“九九消寒图”……这些实践项目让学习内容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学生们亲自去实践,感受自是不同。

注重思想,探索课程深度

如果课程只有外在热闹的形式而没有深刻的内涵,就不是一门成功的课程。在民俗节系列课程中,学校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民俗节蕴含的文化内涵,在课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不断拓展课程的深度。

1.发掘节日文化内涵

吃月饼、赛龙舟等民间习俗,只是民俗节日的一些外在形式。民俗节有着深刻的内涵。例如,冬至节的文化内涵除了祭祀祖先外,还在于感恩天地万物。因此,在设计冬至节课程时,学生们充分把握住了“感恩”这个内涵。学生们将自己对教职员工们――任课教师、年级组长、职员老师和保安、保洁人员的感激之情,浸润在文字里,寄托在演讲中。可以说,他们关注到了所有帮助自己成长的人们,在冬至这个寒冷的日子,送上了他们最真挚的祝福。

2.结合现实各有侧重

我们不仅发掘民俗节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注重其现实意义。2015年是胜利七十周年,结合这个年度主题,2015年的重阳节课程的设计重点突出、意义深远――“敬老爱老”成为“重九敬长辈,登高祭故人”课程的主题,而敬老爱老的主要对象则是抗战老兵。这就使得课程的内容从简单地传递民俗知识上升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此课程与学校之前开展的“关爱老兵校园义卖”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对抗战老兵不只停留在精神仰慕阶段,而是将关爱与敬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篇(5)

    近段时间,我突发灵感,想与大家分享--新点子,燃点学习欲望。

    (一)《挑山工》与《龟兔赛跑》

    新学期开始了,翻翻语文书的目录,啊?!又有《挑山工》这篇课文。我紧皱双眉,因为这课很长,趣味性不大,教了几届的学生,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反映不怎样,反而有种厌烦的感觉,怎样才能把这篇课文教好呢?

    对,就这么办!几经思考,我终于想到了。

    上课了,我微笑着与学生交谈。

    "同学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龟兔赛跑,兔取胜十拿九稳,但他骄傲了,在半路上睡着了,结果让坚持不懈,不甘落后的乌龟得了冠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骄傲,要坚持不懈,勇于攀登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今天,我们来学一个新的龟兔赛跑故事--挑山工的故事(板书课题:挑山工),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请找出故事中的'乌龟'与'兔',并说说你的依据!"

    话音一落,"哗啦啦",就传来一阵翻书的声音。三四分钟后是"咚""咚""咚"……的举手声,一双双急切盼望回答的眼睛盯着我,好像在说:"老师,我来,我来!"

    "那,你们知道挑山工为什么会赢,游客们会输吗?"

    "老师,我知道!""我知道!"……

    "请在四人小组中交流。"

    轰!教室一下子像炸开了的油锅,叽哩呱啦付出了学生们激烈的讨论……

    短短的十分钟,在一个龟兔故事的引发下,在一个新点子的激发下,学生知道了课文的内容,懂得了课文的教育意义。更重要的是学习欲望受到了激发,高涨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去读课文,理解课文,从而成功地接收了本节课的教学点。

    (二)追月会

    八月十五--中秋节,每到这段时间,有关部门总喜欢搞搞征文活动,老师们也就照旧让学生写一写赏月的情况,每年如此,太没意思了。

    八月十六,我大踏步进入了教室。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追月好吗?"

    "啊?老师,追月不是今天晚上在家做的吗?"

    "是的,但我们今天的追月跟家里的不同,是一起来追想来讲讲你昨晚的中秋节,好吗?"

    "好!"

    "请找你的好朋友与你分享!"

    学生们三个一群五个一堆马上在教室里眉飞色舞地讲开了。看着学生们时而紧张,时而放声大笑,时而屏息倾听,时而滔滔不绝,我被深深地感染了,也投身到学生的行列中去了……

    "请各队选派一位同学与我们大家分享!"

    一翻激烈的推荐与自荐后,代表们一个接一个上台来了,看着他们绘声绘色的介绍,听着台下一声声的赞许声,一阵阵的欢笑声,我被融化了……

    "还想说吗?还想听吗?"

    "想把这次追月会告诉别人吗?"

    "好,那就请大家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部分写下来吧!"

    沙沙沙……接下来的是学生埋头写作的声音。

    附学生习作:

    追  月  会

    五年八班  褚海敏

    今年的中秋节过得特别有意思,但不是中秋节当晚的赏月,而是八月十六的追月。我想这个追月可以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在早上的语文课堂全班同学一起追月的。

    这个追月会的节目特别有趣!

    有小怡的"拜神不见鸡":我昨天去了奶奶家过中秋。奶奶要拜神了,惊呼拜神的鸡不见了。全家大动员,马上进行地毯式搜索。结果,鸡原来安然地端坐在电视机旁。原来,是叔叔以为那是晚上烧烤用的鸡,就把鸡放在那儿了……

    有何俊龙的"点香":我要点香了,走到神台拿起一捆香,随手点着,怎么想也没想到,不是看到轻烟袅袅,而是恐怖的"噼哩啪啦--",吓得我落荒而逃,爸妈闻声赶来,原来是我错乱之中,居然把鞭炮错当香来点了……

    接着,还有小倩的"找鸡",小苏的"很很很",小谢的"假蛇吓人记",小彤的"烤龙眼",小萍的"群魔乱舞",小杰的"梦游星河湾"……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2-0023-03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写作文时愁眉苦脸,无从下手,望“文”止步。久而久之,越写越怕,越怕越不爱写,形成一种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现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 中年级的习作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因此我在日常的习作教学实践中引进“玩”的教学元素,尝试“游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说”,在“玩中写”,给学生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巧妙地消除学生的习作焦虑,同时相机进行一些习作技法的指导与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把教、学、玩融为一体,致力于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如何在“玩”中引导学生尝试写作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力:

一、在“玩”中还原生活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

课标指出:中年级习作教学应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作文应该成为学生释放心灵、放飞想象、抒写心声的乐园。因此我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诱发学生“我要说”的强烈愿望。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玩”,并使其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学生的习作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我在教学“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口语交际课时是这样做的:

事先在全班调查,了解家里饲养小动物的学生,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分组,明确每组学生具体观察的动物是哪些。当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带到课堂上来了,大家兴高采烈地围着小动物看,不用老师布置,他们已经三言两语说开了。我顺势而导,借助“故事接龙”的游戏形式,开展“最佳评论员”活动,让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交流谈论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努力把话有条理地说得清楚明白。为了提高效率,交流汇报时,我利用班级的多媒体设备,把学生说的话直接输入电脑并显示在电子屏幕上。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和关键,它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从说到写的桥梁。具体做法是原话呈现,接着现场采访原文的小作者,追问当时是怎么做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追问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修改,使得原本简单的一句话,变得生动具体,如同真实的情景再现。学生修改的兴致浓厚,习作的信心倍增。就这样,许多学生在点评中第一次审视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实现了由“说”转化为“写”的过程。

这种多元优化的“玩”的情境,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减轻了写作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轻装上阵”,踏踏实实地训练了写话能力。学生稚嫩的笔触开始在写话本上留下快乐的痕迹。由说到写就这么水到渠成地步入了成功的轨道。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语言和思维同步推进,相得益彰。

二、在“玩”中丰富角色体验,让学生轻松作文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谈》里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是最好的手段,游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扔沙包、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击鼓传花等等,通过“玩”调动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体验,为写作提供充分的准备。李白坚教授的新体验作文主张在作文之前,教师要先给学生创设一种写作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写作情境中游戏着,快乐着,观察着,体验着,让学生顺其自然地捕捉到写作的素材,改变学生没有创作素材,硬着头皮编造的被动局面。学生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在课堂上摄取活生生的习作素材,既玩得开心,又言之有物,何乐而不为呢?

因而,习作课上教师应借助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游戏,让学生融入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令其倾情投入。例如,《抢橡皮》游戏教学案例,在教师精心设计故弄玄虚的环节中,全班同学都参与此项游戏,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之后我再次上这堂课时为了让学生有不同角色的体验,把环节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宣布完游戏规则之后,先让一部分学生玩游戏,另一部分学生在一旁观察,一轮后再互换角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者和旁观者不同的心理需求来进行写作,有学生这么写道:“刚开始时,我先站在一边看,心情很激动,很想玩,可是我又得遵守活动规则,因此我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同学们的表情。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大家的表情是这么有趣:有的眼睛瞪得圆溜溜的,盯着桌上的橡皮,像斗鸡一样;有的嘴巴紧闭,连大气也不敢出,好像暂时停止了呼吸;有的紧锁着眉头,好像在思考国家大事。”“轮到我玩了 ,我的心思都只在橡皮上了,连对方的脸都不敢瞟一下,根本忘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了,哈哈!”而站在一旁的围观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参与游戏的同学们的动作他们尽收眼底,观察细致入微,写出来的文字当然也富有灵性了。不同的角色体验,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在游戏活动和习作活动中要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事实证明:有了这样多角度的描写,学生的作文就更有话说了,写出来的作文就更精彩了!

在游戏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游戏环节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转换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学生既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专注的旁观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有重点、有条理地写出来,写作方法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实效。

三、在“玩”中引发学生激情,让习作以情动人

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都是由内而外,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内在的情感。其实,习作教学一样应遵循这样的规律。中国的传统节日积淀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感受它们的演变历程,体会其中的人文思想。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担当起中华文化传承的“火炬手”的角色,把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火“烧旺”,让学生在轰轰烈烈的庆祝氛围中启迪智慧、升华情感,丰富学生习作的情感储备。

假若把传统节日“搬”进我们平日的课堂,那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学生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本班的学生虽然生活学习在厦门,其实来自全国各地,对于厦门过中秋的习俗了解并不多。今年中秋节前夕,我充分借助厦门中秋节博饼的习俗,课前布置作业查资料、采访、调查等,通过上网、读书、问家长、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传说、习俗、诗句等资料,做好选择性摘抄,读、背、说,达到积累之目的。课上我给每个四人小组准备了大碗和骰子,还有香甜可口的月饼。在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骰子声中学生开始了最具闽南特色的博饼活动,中间还穿插着同学们的欢呼声、尖叫声,此起彼伏,好一番热闹景象。在一番激烈角逐中,每组的“状元”脱颖而出。博饼活动在迭起中戛然而止,教师适时抛出问题――你高兴吗?现在的中秋节带给我们的是快乐,但是中秋节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又有什么含义呢?学生因为有了课前的准备,侃侃而谈中秋节的各地习俗,还吟诵古人的诗句。整个课堂上其乐融融、诗情浓浓,把学生的思绪拉到了亲人的身边。在学生思乡思亲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经典诗句引用到习作中,在抒发自己情感的笔墨中巧妙运用,让习作内容更丰富,情感表达更细腻。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思绪并没有停止,他们的情感还在涌动,学生有感而发写下了《我最亲爱的爷爷》、《给奶奶的一封信》、《郑成功,你真了不起》、《博饼真有趣》等习作。学生细腻真实的情感从笔尖流露出来,让习作更动人。

作文素材源于生活,利用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在“玩”练习作文,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将习以为常的节日风俗活动注入“玩”的教学元素,加深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很多学生发现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觉得无话可说的作文原来也可以写出这么精彩、富有感情、扣人心弦的语言!

总之,在“玩”中引导学生学习作文,是借助学生喜闻乐见、兴趣浓厚的活动来实现习作教学的目的。作为语文老师,应清醒地认识到“玩”是实现习作通途的“铺路石”。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会变换不同的角度丰富角色体验,多种渠道获取习作素材。采用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乐于表达,以情动人,才能真正做到轻松作文。实践证明:在学生有了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再转化成笔下的文字,就不会笔端生涩,无话可说了。唯有如此,我们的习作教学才会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杨 扬.李白坚快乐作文特色探究[J].文学教育(下),2012,(08).

篇(7)

一.教学内容要推陈出新,寻找学生的求知兴奋点。

如执教《孔雀东南飞》一诗,传统教学总是害怕学生对文章字词把握不准,在疏通文意上下大功夫。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研究语言的组织规律方面有其优点,但同时也让学生失去了欣赏诗歌的兴趣,一首声情并茂的诗歌被肢解得“体无完肤”。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语文本质的东西,即对语文的社会性、思想性与情感世界的认识,颠倒了“皮与毛”的关系,注重了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吃力而不讨好。在学习这一课时,我了解到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刘兰芝如此出色,却不讨婆婆的欢喜,最终被休回家”,因此着力引导学生诵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行为、揣摩人物心理。疑问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为了彻底弄明白刘焦爱情悲剧的原因,同学们之间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人说是因为焦母的专制,有的人说是因为仲卿的懦弱,还有人提出这是人物性格悲剧,因为刘兰芝太倔强,太有主见。大家积极地从文章中找依据,谈观点,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闪现。在争论的过程中,我充分肯定了他们从文本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他们得出的结论表示欣赏和赞同,同时又引导他们思考“难道有个性、有主见错了吗?为什么婆婆对媳妇有这么大的权利?”学生很自然就联系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进一步认识到了刘焦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学生们为刘兰芝、焦仲卿以死捍卫爱情的行为唏嘘不已,对封建礼教戕害人性、桎梏人的个性发展的种种恶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后来学生写了《将爱进行到底》《为刘兰芝唱一支赞歌》《我们的幸福生活》《我看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女性》等小文章,很有新意和创见。而我们一直担心学生不能解决的几个重点文言字词,在他们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大多也提到了,课后交代学生自己梳理,因为对文章存了浓厚的兴趣,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归纳这些知识他们也并不觉得吃力。

二.教学形式要新颖多变,做到堂堂有新鲜感。

1.采用生成――探究式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讲授鲁迅先生的《祝福》,当读到“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句时,有学生发问了,“为什么要用‘剩’呢?”老师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展开研讨,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老师相机点拨了方法,可以横向用词比较,如“呆”“留”等,也可以体验“我”当时的心境,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很快便有了答案,从意义的发掘到意韵的探究,真可谓“涵咏功夫韵味长”。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是‘再别’呢?为什么诗人如此深情却又连一片云彩也不愿带走呢?”在阅读空隙,我把有同样困惑的同学组织起来,交流自己的思考成果,很快便形成了共识。从字面意义的挖掘到人文情理的推断,处处都有探究。人文性作为语文的重要特性,课堂探究中离不开熏陶、感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发现美、感受美、探究美应该成为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我想,《祝福》一课,从小说表现的内容看,学生可能更多地看到社会的愚昧、黑暗,看到人性的虚伪,这都属于“丑”的范畴,但是,如果老师要求学生换一个审视角度,从文学的角度看,并给学生准备丰富的文学审美知识,提供各种范例,组织学生超越作品,完成审美跨越,也会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2.采用体验――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式学习指师生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体验中学习,就是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求知。体验式学习最经典的教例是美国的一节“蚯蚓”课,众所周知,不再赘述。在情境中体验,这里的“情境”一指具体的生活情境,二指设置情境,三指想象中的情境。具体在哪种情境中体验,应视学习内容而定,这里可以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学习诗歌时,我经常把学生带到教室外校园的草坪上,或郊区野外,让学生充分放松身心。学习藏克家的《青鸟》,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爱这土地》以及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等诗歌时,学生在自然中大声朗诵,宣泄情感,这里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述,是在情境中自然产生对诗歌的生发,学生分小组交流读诗的感受,对诗的形象把握,探究个性化的朗诵技艺,收到了很好的鉴赏效果。在学习戏剧时,我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再现影视材料,把剧中的场景展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学习小组均把剧中人的感情作为研读重点,通过情境的设置,角色的扮演,剧词的解读(强调个性化理解),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中,在情境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他们发人所未发,不断升华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当然,老师在组织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情境,有时,情境的设置也有随机性,这就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检验,老师或者一段激情的表达,一首抒情的歌曲,几个简单的动作,都可能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学生也应善于在想象中构置情境,进行体验性学习。

3.采用“留白”――探究式学习方法,留下学生探究的空间。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教学中,老师如能善留空白、善用空白,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益处。如在《氓》的教学中,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续写结局。推测女主人公以后的生活,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解读,续写出各种情景,不可强求一律。在《雨巷》的学习中,关于丁香姑娘是谁,作者对她存有什么样的情感,这都是一些可以利用的空白,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探究补足这些空白。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较为常用,不再赘述。

三.见机相时开设文化课,享受“诗词曲赋”的文化盛宴。

篇(8)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也有句话说:“万事开头难”,精彩的导入不仅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还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导入设计得好,能起到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作用。所以导入一定要新颖别致,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潜能。下面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激发兴趣法

兴趣是学生最大的老师,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一堂成功的课不是老师讲的有多精彩,而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表现积极活跃,都能参与其中,从而掌握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我常采用riddles(设谜),interesting pictures(图片),guessing games( 游戏),stories(故事)来导入新课。

如:八年级上lesson13:I Love Autumn,课文中提到两个重要的节日-中秋节和感恩节,我先让学生讲中秋节的来历,完了之后再补充感恩节,让学生明白这两个节日的时间都是秋天,从而引出autumn这个单词。

二、发散思维法

思维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思维促进语言的发展。发散思维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积极调动已有知识,学会用英语思考问题。比如冀教版八年级上Lesson25 I Want to Be a Teacher,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去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职业,另外的搭档猜,这样可以聚焦知识,全员参与,给内向和后进生机会,增加自信。

三、创设情景法

创设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际情境。情景源于生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

比如七年级上lesson18:We All Look Different,我会找两个学生,一男一女,站在讲台上,问谁高谁低,皮肤,长相,头发长短颜色等,准备一些道具,让学生装扮一下,然后我会问: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学生会明白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有差异的。Lesson22:In the Restaurant,教师准备一碗饺子,面条的图片并标有价格,让学生扮演服务员和顾客,结合前面所学知识:Would you like sth.please?How much for...?学生自然明白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话题了。

四、温故知新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复习旧知识,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由上节课的思路引出今天的话题。这种方法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如:七年级上册Lesson25:Jenny’s Family,在学习LI Ming’s Family 的时候,可以先复习Jenny的家庭成员和职业情况,后引出李明家的情况。

五、视听导入法

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播放music,songs and videos (flash/movies)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的话题。

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Spring Is Coming!教师可以播放关于春天的视频、图片等活动(鸭子、踏青活动、放风筝及大自然的美景),并且以Spring Is Coming!这首诗歌作为背景音乐,学生会通过试听效果爱上春天。

再比如有一节课是关于节日的,重点的语法知识是名词所有格,我会播放一些有关新年、儿童节、教师节、春节、劳动节等节日的歌曲,让学生听出歌曲并能用英语写出来,学生会很努力地尝试。

六、悬念预测法

这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地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用图片、视频、提问等方式,通过造悬念、巧妙地设疑、做预测,激发学生好奇心,学习欲、探索欲,关注新话题。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的环境,从而满足学生“乐意参与、乐意创造”的心理需求。

如九年级上lesson 25:let’s Do an Experiment,教师先启发学生:如果我把广口瓶装满水,用硬纸板盖住,然后倒翻过来,问学生水会不会流出来?这时的学生会想出不同的答案,那么教师会进一步去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七、文化背景导入法

篇(9)

课堂小结在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育阶段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的终结阶段,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进行更进一步的回顾、总结及升华。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的类型多种多样,在不同的章节中,每节课的课堂小结都不是一概而论的,这就需要教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个类型的课堂小结,以充分发挥课堂小结的作用。下面笔者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的类型进行了归类探讨,并附以实例,以便更好地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的类型进行理解与选择利用。

一、提纲式课堂小结

即教师在课堂小结阶段上,对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理清教学线索,提炼精要。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简洁的文字、图形或表格等方式,进行提纲式的课堂小结,通过这种课堂小结方式,可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教学重、难点知识,梳理知识脉络,使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中,能更快地回顾并记忆所学内容。同时,也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构建自己的网络知识体系,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整个学科的重点知识。

如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三中对文化的作用理解这一知识点,用文字描述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如果单从文字的理解与简单地对文字进行背诵来掌握这一知识点的话,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而这时,对于这一段话的理解,我们可以采用提纲式的课堂小结,以简洁的图形来概括文字所描述的知识,帮助学生们清晰地了解课堂上所教的重点知识,梳理好知识脉络。以下为小结部分的提纲图形:

二、反思式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提问,让学生以个人或几人一组相互进行交流,找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这种类型的课堂小结给了学生一次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升华,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并通过回答问题来复习本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了畅谈自己对学习的体验、感受和收获的机会。这种形式的课堂小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学会交流和分享。

如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点理解中,在学完重要知识点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交流,再请出每个讨论小组的发言人来阐述他们的答案。通过不断更正、提示与补充,让每个学生理解该问题的答题须从中化民族精神的地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三个方面全面地进行分析与理解,既让学生更好地记忆了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与交流中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全面地把握回答问题所必须掌握的要点。

三、实践式课堂小结

根据在课堂上学习的新知识,教师设定出相对应的与生活相关联的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这一主题进行与知识要点相联系的实践活动。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联系,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点,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还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课的小结中,可以结合当时的佳节――中秋节,让学生当堂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一张以传播中秋节文化为目的的简报,既让学生体会了文化传播的手段及意义,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吸收知识,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联想式课堂小结

联想式课堂小结是指学生在经过了一定知识点的积累之后,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与已学过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些既相关又相异的概念、原理、知识点,这时,就可以采用联想式的课堂小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联想到本堂课中所学知识点相关的其他学习内容。此类的联想式课堂小结,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点,又能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理解,对学生的学习与自我归纳能力有非常好的提升作用。

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中,当我们学到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时,可以引导学生与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相联系,让学生把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进行联想对比,进而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堂小结的形式多样,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能运用的课堂小结方法却并无固定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因课因人而异,决不能生搬硬套。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还应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课堂小结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篇(10)

二、情感总是与情景相伴随的,只有学生参与体验、实践,才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情境,激励学生的情感。

上一篇: 网络推广主要方式 下一篇: 理财规划与实务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