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5:44: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管理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第二条支撑计划是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国家科技计划。支撑计划主要落实《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任务,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条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制定支撑计划管理办法。科技部负责支撑计划的组织实施。
第四条支撑计划的管理原则:
(一)需求牵引,突出重点。支撑计划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
(二)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支撑计划中有明确产品目标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必须由企业牵头或有企业参与。
(三)统筹协调,联合推进。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地方、企业、专家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各方面的作用,实行整体协调、资源集成、平等协作、联合推进的机制,以项目带动人才、基地建设。
(四)权责明确,规范管理。实行各方面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决策、咨询、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第五条关键技术是指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或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共性技术是指在产业领域、不同行业或不同区域能够广泛共享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普遍推动作用的技术。公益技术是指基本不具备明确的市场竞争属性,主要服务于国家安全、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环境改善等公共利益的技术。
第六条支撑计划管理包括需求征集、项目凝炼、综合咨询、立项决策、可行性论证、项目批复、实施与过程管理、验收与绩效考评等环节。
第七条支撑计划设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项目由若干课题构成。项目采取有限目标、分类指导、滚动立项、分年度实施的管理方式,实施周期为三至五年。
第八条支撑计划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支持。加强对经费的监督检查,计划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章组织
第九条支撑计划的组织实施单位包括科技部、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专家及科技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参与有关咨询或服务工作。
第十条科技部对支撑计划实施的总体效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支撑计划的总体设计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支撑计划发展纲要;
(二)制定有关管理办法;
(三)建立备选项目库,审定项目立项建议,择优确定项目组织单位,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批复立项;
(四)编制年度计划;
(五)指导并督促支撑计划的实施,组织项目中期评估,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六)组织项目评估验收和绩效考评;
(七)汇总登记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按规定加强管理。
第十一条项目组织单位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有关地方科技厅(委、局)和其他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的单位,对项目目标的完成及实施效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一)按要求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负责项目的任务分解,组织课题招投标及评估评审,择优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和项目最终技术或产品集成的负责单位,签订课题任务书;
(三)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
(四)组织项目及课题的实施,监督、检查课题的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按要求汇总、报告项目年度执行情况及有关信息报表,协调并处理项目、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组织课题验收,对课题进行绩效考评,按要求准备项目验收的有关文件资料,并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六)按要求进行成果登记并对项目所形成的成果资料(包括技术报告、论文、数据、评价报告等)进行归档,推动支撑计划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转化,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加强管理,保护各方权益。
第十二条课题承担单位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对课题任务的完成及实施效果负责,主要职责是:
(一)按要求编写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课题任务书;
(二)按照签订的课题任务书所确定的各项任务,组织研究队伍,落实配套条件,完成课题预定的目标。相关课题承担单位负责按课题任务书要求对最终技术或产品集成;
(三)按规定管理课题经费;
(四)按要求编报课题年度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及时报告课题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交课题验收的全部文件资料;
(五)在课题实施前与各参与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对课题执行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权属,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保护各方权益。
第十三条建立支撑计划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技术、经济、管理、财务、法律、企业等各方面战略专家的作用,对支撑计划宏观战略及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决策提供战略咨询。
第十四条在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中,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聘请具有良好信誉的专家参与支撑计划的项目立项、监督验收、经费预算和绩效考评等有关评估咨询工作,专家对评估咨询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负责。建立和完善专家遴选、回避、考评制度。有下列情形的专家,应当回避:
(一)课题承担单位是专家所在工作单位;
(二)被咨询单位与专家所在单位有利益关系;
(三)在两年内与被咨询单位有合作成果;
(四)与课题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在研究生或博士后阶段存在师生关系;
(五)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存在直系亲属关系;
(六)与课题承担单位或被咨询对象有其它可能影响公正的关系。
第十五条科技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开展专利查新、招投标、评估、过程管理等工作,对服务质量及工作结果的公正性负责。从事评估、招投标等活动的科技服务机构,须按照《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资格认定暂行办法》进行资格认定。
第三章立项
第十六条支撑计划项目根据支持的方向和作用,分为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按项目、课题两个层次组织实施。
重大项目主要支持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形成重大战略产品、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开发,以及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大、影响度高,需要在国家层面协调推动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项目。
重点项目主要支持着眼于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突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问题,具有较强应用前景的项目;支持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性重大工程建设的项目。
第十七条科技部根据国家目标及战略重点,公开征集科技需求与项目建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科技厅(委、局)、行业性大型企业集团、支柱产业的行业协会等单位,根据支撑计划定位和支持重点,汇总提出科技需求及项目建议,正式行文同时通过科技部门户网站上报。科技部对征集的需求及项目建议进行初审,列入支撑计划备选项目库。同时,科技部在支撑计划网站上开设固定的科技需求和项目建议征集渠道,向社会广泛征集科技需求。
第十八条提出的科技需求和项目建议应符合如下要求:
(一)为实施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开发,以及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所必需的重大关键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问题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等;
(二)项目目标明确具体,技术指标可考核,三到五年能够完成,并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或相关技术标准;
(三)完成后能够直接投入应用或具有较强应用前景。企业提供的科技需求,在完成时本企业能够直接应用或进行成果转化;部门、地方提出的科技需求,部门、地方能够提供成果应用及转化的资金、政策等相关条件;
(四)项目前期基础条件较好,组织保障到位,能够带动人才、基地发展,实施机制合理,产学研结合;
(五)根据项目的目标、任务提出项目概算建议。
第十九条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科技厅(委、局),以及行业协会在征集、汇总企业科技需求时,不得漏报、拒报符合支撑计划条件的企业科技需求。
第二十条科技部根据《纲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备选项目进行筛选、凝练、整合,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议进行综合咨询。结合项目所属行业、实施地点、成果应用等特点,确定立项项目和项目组织单位。
第二十一条项目组织单位组织可行性研究,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项目具体目标、任务分解及课题承担单位选择方式建议、项目实施运行机制等。任务分解及课题设立要避免重复、分散;对于具有产品目标和产业化前景的课题,应由企业牵头或必须有企业参与,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机制。
第二十二条企业承担或参与项目和课题的条件:
(一)属行业龙头企业、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转制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
(二)企业技术需求与项目和课题的目标一致;
(三)企业在相关任务领域具有领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基础;
(四)企业承担的任务,在完成时有能力在本企业进行应用和转化;
(五)有稳定的研发投入、常设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或稳定的科研队伍和人才,能够为项目或课题实施提供任务书确定的资金及其它条件;
(六)通过项目或课题的实施,能够与其他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技术创新联盟与知识产权联盟,能将项目或课题成果进行技术转让或服务,促进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
第二十三条科技部通过评审、评估等方式,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
第二十四条项目组织单位根据论证意见,按照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委托,或者按《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通过招投标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及集成单位,项目组织单位系统外的单位承担项目任务的财政资金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0%。项目组织单位组织课题论证,将根据论证意见完善后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后的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项目实施计划报科技部。
第二十五条科技部审核批复项目立项。项目组织单位根据批复意见,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课题任务书,经科技部审定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六条科技部对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国家利益的项目,做好定密保密工作;项目组织单位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科技保密协议并监督实施。
第二十七条支撑计划根据项目和课题的特性,以及承担单位的性质,实行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不同支持方式和实施机制。
(一)具有明确产品导向并能形成产业化规模,或者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和课题,根据项目和课题的不同特点,主要由企业和转制院所牵头承担,产学研联合实施。其中,由企业牵头承担的项目和课题,以企业投入为主,企业资金投入不低于总预算的50%;财政资金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形成多主体联合投入及统一管理的机制。无偿资助限于支持产业化前阶段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任务。
(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和课题,主要由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牵头承担,积极吸纳企业参与,财政资金予以积极支持和引导,并调动社会各方面资金,实现多元化投入。
(三)公益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和课题,以无偿资助为主。
第二十八条建立支撑计划应急反应机制。对影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突发性事件,如果具有紧迫的、重大的科技需求,科技部可商有关部门、地方直接论证立项,组织实施。
第二十九条项目、课题的可行性研究应将专利查新作为重要内容,并提交相关知识产权现状、预期知识产权可行性和水平等分析报告,把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作为项目、课题的重要考核目标之一。
第三十条支撑计划把形成技术标准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优先支持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和保障作用的,对能够形成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公益性技术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前沿交叉领域的技术标准等重要技术标准提供技术支撑的项目。含有技术标准研究的项目,在立项时要对相关技术标准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说明,并将形成技术标准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课题的重要考核目标之一。
第三十一条支撑计划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优先支持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承担支撑计划任务;优先支持形成面向企业开放和共享的公共科技资源有效利用的机制;鼓励通过支撑计划项目的实施带动国家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基地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十二条积极推行公告、公示制度。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对项目、课题的立项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第三十三条严禁同一项目、课题在不同的国家科技计划中重复申报立项。对于重复申报和课题申请单位弄虚作假、伪造申请材料或证明材料的,一经发现,取消其申请立项资格,申报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五年内不得承担支撑计划项目和课题。
第四章实施与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项目组织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按照项目批复要求和课题任务书,检查、督促并落实项目、课题的相关配套条件,确保项目、课题按计划执行。
第三十五条支撑计划项目实行年度报告制度。课题承担单位按要求编制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并上报有关信息报表,项目组织单位汇总后于每年11月15日前上报科技部;执行期在当年度不足三个月的项目可在下一年度一并上报。
第三十六条加强对项目、课题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实施周期在三年以上的项目,必须进行中期评估。科技部负责组织对项目执行情况的中期评估,项目组织单位负责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积极引入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对项目或课题执行情况、组织管理、配套条件落实、经费管理、预期前景等进行独立的评估监督。评估意见作为项目、课题调整或撤销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七条项目或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的,应及时调整或撤销:
(一)市场、技术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造成项目原定目标及技术路线需要修改;
(二)匹配的自筹资金或其它条件不能落实,影响项目或课题正常实施;
(三)项目或课题所依托的工程已不能继续实施;
(四)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研究工作无法进行;
(五)项目或课题的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化,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六)由于其它不可抗拒的因素,致使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第三十八条需要调整或撤销的项目或课题,由项目组织单位提出书面意见,报科技部核准后执行。必要时,科技部可根据实施情况、评估意见等直接进行调整。
第三十九条支撑计划撤销的项目、课题,项目组织单位应当对已开展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设备仪器、阶段性成果、知识产权等情况做出书面报告,同时报科技部核查备案。
第四十条对不按时上报年度报告材料或信息,以及不接受监督检查的项目和课题,采取缓拨、减拨、停拨经费等措施,要求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项目或课题,视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追回已拨付经费、取消其参与支撑计划活动资格等处理。
第四十一条课题承担单位或课题负责人弄虚作假、剽窃他人科技成果,一经查出,撤销立项,追回已拨付课题经费,并向社会公开,五年内不得承担或参与支撑计划。违反法律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科技服务机构在接受委托承担项目、课题的专利查新、招投标、评估、检查、绩效考评等工作中,存在违规行为的,追回工作经费,取消其参与支撑计划的资格。
第四十三条加强信用管理,对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责任人、专家、科技服务机构等在实施支撑计划中的信用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并作为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验收及绩效考评
第四十四条支撑计划项目应在规定执行期结束后三个月内组织验收,包括课题验收和项目验收两个阶段。课题验收由课题承担单位向项目组织单位提出书面申请,项目组织单位应在接到申请一个月内组织课题验收。项目验收由项目组织单位在课题验收完成90%以上后,向科技部提出申请,科技部组织验收。
第四十五条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在执行期结束后三个月仍未提出验收申请的,科技部将对有关单位或责任人进行通报。项目、课题因故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应提前三个月申请延期,经科技部批准后按新方案执行;如未能批准,项目、课题仍需按原定期限进行验收。
第四十六条验收形式主要包括:会议审查验收,网上(通信)评审验收,实地考核验收,功能演示验收等。根据项目、课题的特点和验收需要,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也可联合多种方式进行验收。
第四十七条验收工作可采取组织专家组或委托经科技部认可、具有相应资质的科技服务机构进行。验收专家组一般由9—13名专家组成,从科技计划专家库的相同及相关领域中随机选取。
第四十八条验收专家在审阅资料、听取汇报、实地考核、观看演示、提问质询的基础上,独立提出意见,经专家组详尽讨论或专家组长归纳汇总,形成验收结论意见,并在结论意见中提出成果或产品今后的应用推广建议。
第四十九条支撑计划项目和课题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不通过验收。
(一)项目、课题计划目标和任务已按照考核目标要求完成,经费使用合理,为通过验收。
(二)凡具有下列情况的,为不通过验收:
1.项目、课题目标任务完成不到85%的;
2.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3.未经申请或批准,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考核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发生变更;
4.超过项目批复或课题任务书规定的执行年限半年以上未完成,并且事先未做出说明;
5.经费使用存在严重问题。
第五十条因提供文件资料不详、难以判断等导致验收意见争议较大,或项目、课题的成果资料未按要求进行归档和整理,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为需要复议。需要复议的项目、课题,应在首次验收后的半年内,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或补充材料,再次提出验收申请。若未再提出申请或未按要求进行改进或补充材料,视同不通过验收。
第五十一条课题验收结论由项目组织单位书面通知课题承担单位;项目验收结论由科技部书面通知项目组织单位,除有保密要求外,向社会公示。
第五十二条未通过验收的项目和课题,科技部将对有关单位或责任人进行通报。其中,因违反有关政策法规和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未通过验收的,取消其五年内承担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的资格。
第五十三条支撑计划实行绩效考评制度,重大项目要进行中期绩效考评。绩效考评可与验收、中期评估工作结合,同步进行。绩效考评结果将作为以后确定立项、选择承担单位、确定预算、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四条绩效考评分级组织实施,科技部负责项目的绩效考评,项目组织单位负责课题的绩效考评。绩效考评的具体工作可组织专家组或委托科技服务机构进行。
第五十五条探索建立对项目和课题成果的后评价机制。在项目和课题验收一年后,对其成果应用状况和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第六章知识产权与成果
第五十六条加强支撑计划成果和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支撑计划取得的成果要按照《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和管理。涉及国家秘密的,执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项目、课题形成的知识产权,其归属和管理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加强知识产权的产生、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五十七条鼓励支撑计划成果的转让和转化。课题任务书中应包括成果转化和应用方案,明确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促进成果转化的责任和义务。成果转让和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及相应权益等问题,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和科技部《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执行。对具有重大推广意义的成果,通过协调、利用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方式,给予继续支持。
作为科室日常行政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资料管理也是积累科室无形资产的基础性工作。如何让资料管理上升为知识资源管理,并使一个科室的人才和设备都发挥最佳效能,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得整个科室处于良性运行状态[1]。既往科室各种资料管理混乱,甚至记录不完整。通过此次评三甲、创百优,我们心功能室按照评审要求,注重了科室资料的管理、分析,使科室运作更为规范化、制度化,对医疗工作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现总结如下:
1心功能室各项资料储存方法及相关工作要求
1.1加强资料管理意识培养 ①树立全员意识。加强宣传,让每一位科室职工认识到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取得科室每一位职工的理解与支持。②提高管理意识。科室资料秘书是科室资料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强化资料秘书的管理意识很是关键。资料秘书除做好职能工作外,要加强档案知识的学习,接受相关职能科室的监督与建议。③加强利用意识。科室资料管理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即为医院管理提供更加高效、合理的管理手段。资料管理秘书一定要熟悉自己职能范围内的各项工作,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2]。
1.2资料管理的总体要求 专人负责,对所有科室资料常整顿,做到双重标识,严格定位。同类的文件要求整理成册,分别固定于文件夹,相同或相似主题的文件夹又归档于同一个文件架并进行相应标记,将位置输入计算机中,便于查询。进行双重标记,按照"创三甲及百优"对资料的要求,设有组织领导、创优方案、规章制度、绩效考核等资料;竖标则表明对应文件夹内资料的主要内容,如会议记录、规章制度、工作方案等,使文件定位起到了双重保障的作用。当资料数量或位置变动时,用计算机对所输入的资料进行检查、修改、删除、重排等,使资料规范无误。
1.3各种规章制度 为方便学习,要求将每个制度建一张卡片,整理成册,科室进行定期按计划学习,做到每个工作人员对规章制度了熟于心。
1.4各种仪器操作规程、保养制度 按本科室工作人员掌握情况,定期进行演练,按标准带教科室新进人员及实习生、进修生,要求人人均能按正规程序进行操作、保养。
1.5人员的规范化培育计划,考核措施 记录每位工作人员入职时间及个人基本信息,分析人才发展趋势,有助于科室人才培育计划的制定。定期进行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及技术操作。
1.6心功能室应急预案 定期进行对各种应急预案的学习和考核,使人人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医院安全,将突发事件产生的损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1.7各种管理档案 工作计划及总结包括年计划、月重点、周安排,每月重点讲评、分析,并讨论执行情况,每年进行年终总结及来年工作计划;教学实习记录 记录带教计划、进修学习安排、教学成效评估及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科室管理学习记录 记录主持人、与会人员、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效果;质控记录本科室出现的问题点,定时进行汇总,科室负责人进行品评,分析提出优化改进方案; 差错事故登记本由当事人如实填写,情节严重的上报医院,以备查阅;对于科室或科员获得的奖励及受到的批评应如实记录在案。对奖励要给以当众表扬宣导,对于批评则应采取合适的方式,可单独进行分析评论,以便于评先树优;对于上级及相关科室的各类文件资料要按部门、内容分别进行存放管理,以便于确保执行及查阅。
2对资料进行分类管理后的效果分析
2.1各项资料分类合理,材料充分、齐全,使科室的日常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提高了迎检能力,得到了医院及评审专家的好评。
2.2提高了科室工作人员参与管理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实施,科内工作人员参与管理的能力明提高,形成一支工作经验丰富、业务娴熟的队伍,效果满意。
2.3通过资料的分类管理,使科室工作秩序更加有序,并通过资料的有效保存能使对科室工作质量的评价有据可查,比如说通过查阅带教记录,参考进修及实习同学的反馈意见,使我们更加清楚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带教方式,从而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带教计划;通过查阅质控记录能使我们克服以前工作的不足,不断改进工作质量。
2.4通过各种资料的记录,可以对科室的每个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评价,从而使其意识到科室对管理工作的重视,对知识及人才的尊重,并会根据每个人的优点和特长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工作,增强了科室的竞争氛围,从而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有助于科室工作的开展,也便于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
3讨论
3.1对科室资料分类管理是资料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资料管理工作是为了管理好科室资料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工作制度。科室资料数量较大,品类繁复,内容多元化,必须采用科学化的管理。而分类正是科学管理科室资料的基础。只有进行分门别类,才可以使得资料整齐有序、条理清晰,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学习管理、统筹等工作。
3.2对科室资料执行分类管理也是强化科室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客观要求 资料管理工作是科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科学发展、优化科室管理能力的重要部分。无论是规划长远的工作目标,还是安排管理科室日常活动,优化质量管理,都必须靠精准、全面的资料管理为依据。而唯有整理过、条理清晰的科室资料,才可以加以迅速、准确的利用,满足科室资料在各方面的需求。
3.3对科室资料采取分类管理是创建专业化科室的必然要求 为了更快捷便利地利用科室资料, 医院各科室、各部门已经开始建立或筹备专业的资料管理系统。收集和存档本单位产生的、对科室发展有参考和研究价值的重要档案。这就更要求科室对资料进行分类,根据资料的内容、特性以及重要程度进行收集整理,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以利于按一定的规定, 将需要永久保存的重要资料完整、准确、系统地保存。
3.4对科室资料进行分类处理,是实现科室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科室日常工作和科室管理工作的现代化,需要科室资料管理现代化,这是现代化科室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科室资料应该按照标准化和统一化的要求进行分类编目、系统整理,否则,进行信息储存和快速查找都是不可能的[3]。
参考文献:
【Abstract】 Objective To avoid and reduce the dispute of nursing care, provide the solution to standardized the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Methods Analysis the the dispute of nursing care in our hospital which occurred in October, 2008 to September, 2009. Meanwhil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measure was formulated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nursing care dispute around implementatio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nursing dispute after implementatio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was lower obviously than the rate before; afterX2 test, the difference was obvious(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atio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measure is able to not only avoid and reduce the nursing care dispute to improve the nursing quality, but als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nursing work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Emergency nursing care Dispute precaution
护理纠纷是指在临床诊治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或陪伴所发生的各类矛盾。从所周知,急诊病人病情急重,变化快,病死率高,如若诊治、护理不当,或是护士的技能和人文素养欠佳等均可诱发护理纠纷,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和医院形象。本文在总结继往护理工作的基础上,我院急诊科于2009年10月实施了规范化管理,有效地防范了护理纠纷的发生。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规范化管理措施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我院急诊科针对近年来所发生的护理纠纷进行原因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制订了规范化管理措施。通过一年来的实施,实践证明,规范化管理措施有效地避免和遏制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1.2 护理纠纷的原因
1.2.1 护理人员因素 主要包括:①责任心不强,接诊、分诊概念不清,服务意识淡漠或语言表达欠佳,工作无头绪、无重心而导致分诊混乱。②院前急救意识淡漠,毫无准备而草率出诊;接听呼救电话不详,或是出诊缓慢;未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在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风险。③缺乏牢固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急救技能;抢救物品或急救药品不齐备;缺乏应变能力。④人文素养不够,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重视不够,或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未履行告知义务及签署知情同意书;抢救病人时手脚忙乱,或是毫无头绪和重心,甚至必要的治疗或护理措施尚未实施;护理记录书写不及时或欠规范。
1.2.2 病人及其家属因素 主要包括:①病人及其家属在突如其来的急症情况下措手无策,感到恐惧、惊慌失措而致使心理障碍。②因突发的疾病以及经济上的困扰而急躁或对他人感到十分不满。③健康教育不够,患者及家属缺乏应有的健康知识,对医务人员出言不逊或缺乏应有尊重。④对疾病的诊治和护理不配合。
1.3 护理纠纷评定标准
根据我院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结果自行拟订评估标准,并分为3级。Ⅰ级:一般矛盾,经护士本人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后即可化解;Ⅱ级:矛盾突出需经科室领导或护士长亲自协调才能解决,而事后双方均能谅解;Ⅲ级:矛盾尖锐需通过医院领导协调才能解决。
1.4 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
1.4.1 护士方面 就护士本身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①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服务理念,同时要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抢救护理措施。②加强护士的人文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规范护理行为[1],在急救治疗的同时,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很有必要。③强化院前急救意识,接听呼救电话须认真仔细,同时准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详细记录呼救电话的具体内容,包括患者的详细地址,患者目前的情况以及院前的急救过程,出车路线及其到达的大概时间,同时需告知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及其注意事项,并将电话记录存档备案。④呼救电话一到,急诊科立即召集急救人员即刻到位,并检查抢救设备、器材和药品是否齐备、到位,随时做好急救准备,做到万无一失;平时对上述物品及药品必须做到四固定(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随时清点、补充、交接、记录。⑤牢固专业知识,提高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及其转归,以娴熟的技术解除病人的痛苦,并运用卫生经济学的理念服务于社会,尽可能地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⑥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急救过程中不做、不谈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注意沟通技巧及方法,实行保护性治疗及护理,不扬病人隐私;及时、准确而规范的做好各种记录,包括诊断、检查、治疗、护理措施等实施情况的记录和知情同意书的签署。⑦强化急诊科管理和制度建设,更新院前急救理念,加强对救护人员进行急救技术培训,提高急救能力[2]。⑧实施医学继续教育:制订护士培训计划,定期考核或进行急救演练;培养急诊科护士的爱岗、敬业精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以崭新的姿态服务、服从于当代急救工作。
1.4.2 病人及其家属方面 主要包括:①加强全民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以及社会急救理念与功能,积极普及急救知识,使民众初步掌握一般急救技能,当发现急危病人或发生意外灾害事故时,能正确、及时地进行自救、互救[2]。②针对病人的疾病及其病情,以及病人及其家属的年龄、社会背景,有的放矢给他们讲述该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介绍该疾病有关的治疗、护理知识及其恢复的过程,同时有必要告知整个治疗、护理过程所需的大概时间和经费。③以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言语感化病人及其家属,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让他们直接感受到高超的护理技术和优质的护理服务态度,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圆满地完成治疗、护理计划。
2 结果
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后护理纠纷发生的比较:2008年10月~2009年9月我院急诊科共接收急诊病人3680人次,其中Ⅰ级护理纠纷152例次,Ⅱ级54例次,Ⅲ级27例次。2009年10月~2010年9月接收急诊病人3960人次,其中Ⅰ级护理纠纷32例次,Ⅱ级18例次,Ⅲ级9例次。经x2检验,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
3 讨论
从所周知,急诊科工作繁重而复杂,每天要接诊各种不同的病人,其治疗和护理的实施要求准确而迅速,稍有不慎将会酿成不良后果;同时由于急诊病人的病情急重,变化快,病死率高,如若诊治和护理失误或沟通不当,以及护理技能和服务态度欠佳等均可诱发护理纠纷,而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和医院形象。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院急诊科针对近年来所发生的护理纠纷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更新急诊科护理管理制度,制订了规范化管理措施。通过一年来的实施,实践证明,规范化管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护理纠纷的发生。首先从首诊负责制落实责任,实行问责制,与此同时加强护理内涵建设,更新服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意识和护理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规范护理行为[3],这是做好急诊护理工作和防范护理纠纷发生的可靠保障。在急救护理工作中,务必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强化个体化的治疗及护理目标,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体现护理工作的职责是病人与治疗之间的呵护主体[4]。值得一提的是,只有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增强人文素养,提高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及其转归,以娴熟的技术和优质态度服务于病人,才能积极地避免和化解各种矛盾,使急救护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因此,平时加强急救训练,定期考核,与此同时做好人力、物力等资源配制,也是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有必要强调急救护理文件是病人的健康资料和诊治经过的客观记录,既涉及病人的法律、医保、赔偿等问题,同时又是护理科研和教学的重要资料,而且也是医疗纠纷或技术事故鉴定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务必重视急救护理文书的规范化书写和详细记录。
参 考 文 献
[1] 李全兴.速成医学论文撰写[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02-01
0.引言
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虽然有力的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其对环境方面造成的影响也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林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重要元素,能够起到显著的环境保护的作用,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突出意义。因此,如何加强现代林业管理,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相关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1]。
1.林业规划管理的基本概述
林业规划既是指国家相关部门以林业为对象,对土地进行的中长期生产力的布局,以有效调整林业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而林业规划管理则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划原则,对林业规划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指导与监督。林业规划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与模式,对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的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从林业规划的内容方面来看,其主要包括对林业生产条件的调查、林业基地的选建以及林业生产区域的规划等[2]。从林业规划的原则方面来看,则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其一,以林业的发展为主,兼顾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其二,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并促进林业与副业的有效结合。其三,树木的数量多,种类尽量多元化,并对树木进行组合性的栽植。其四,促进林、副、农以及牧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产供销一体化的实现。
2.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林权结构模式单一
所谓林权,既是指森林资源的拥有和使用权。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是导致我国林业结构模式单一的重要影响因素,该制度规定森林资源为我国或集体所有,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具有着一定的垄断性。显然,这是不利于反映人们对特定森林资源的特殊需求的。因此,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进程。另外,采育的不平衡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具体则表现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的增长速度未能与我国森林的采伐量相匹配,同时,我国森立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也是导致我国林业采育失衡的重要影响因素[3]。
2.2 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生态补偿机制既对自然资源进行有偿使用的一种制度。自然资源的功能性决定了它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因此,使用者在对其进行使用之前,应向资源所有者支付一定的费用以作为对经营和管理森林资源机构或个人的经济补偿,进而才能具有使用森林资源的合法权[4]。然而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在生态补偿机制制度的建设上,还存在许多漏洞,甚至是在具体条文上存在空白,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2.3 林业保护的监督力度不足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林业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相关林业保护部门也加强了对森立资源管理的监督力度,针对于地方政府违规用地、为一己私利而毁林垦地的现象,派驻森林资源监管机来对其进行管理,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部分地方监督管理部门仍然存在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这导致其未能有效防范、管理与制裁地方政府的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
首先,对林业系统内部的工作人员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专业讲座、及开设宣传栏等活动的方式,帮助工作人员清楚的了解、掌握与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在林业管护方面的培训力度,使其能够胜任病虫害的防治,森林防火以及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5]。其次,对生活在林区周边的居民也要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普及森立防护知识,提升其森林防护的意识。另外,成立林业规划管理结构,并实现林业防护工作的责任制,将工作一一落实到具体部门及个人 ,以加大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在机构的管理中,要及时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检查、总结与反思,以不断优化机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
3.2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林业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林业,是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其中,在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上,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应当选择短期速成且经济效益较高的树木品种及类型进行培育。其二,实现低层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精深加工的转型;其三,加大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以促进森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6]。另外,在林业的建设上,不仅要关注它带来的经济回报,更要重视它的生态效益,即应以全面发展为根本立足点,做到统筹兼顾,既要促进林业环境价值的实现,又要保证林业的生态发展。
3.3 加强林业管理的监督力度
良好的监督是林业规划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林业管理的监督力度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与迫切性。其具体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其一,对林业保护管护机制进行完善,尤其是在森林资源的采伐数量以及程序上加以严格规范,并对毁林开荒、超采超伐等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其二,将林业管护工作的成果与个人及集体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以有效提升林业管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三,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部门,以规范林业管护人员行为,促进林业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对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而发展林业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向与角度,这便要求我们在现代林业的规划与管理中,不断对原有的规模与方式进行优化与创新,使之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进而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国峰,高松峰,谢存竹,孙霞文,刘月华.关于山东省林业规划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析[J].山东林业科技.2011(S1).
[2] 侯燕南,柏方敏.参与式林业规划在我省生态造林项目中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2012(02).
[3] 苏立娟,陈嘉文,覃鑫浩,陈绍志,何友均.新西兰林业规划实施评估理论、方法与借鉴[J].世界林业研究.2014(01).
第三条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孵化器建设与发展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
第二章孵化器职能与要求
第四条孵化器应行使和履行下列职能:
(一)通过整合社会科技资源,为在孵企业提供足够的创业场地和共享设施;
(二)具有扶持在孵企业的优惠政策和孵化资金投入,开展信贷担保及风险资本引导和产权交易服务;
(三)搭建科技信息网络平台,能够提供国内外最新科技和产业信息;
(四)组织在孵企业开展各种科技交流、科技协作和市场开拓等活动;
(五)注重创业文化与氛围的营造,积极帮助创业者提高科技创业能力;
(六)适应在孵企业发展要求做好各种培训、交流与合作服务。
第五条孵化器要建立起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运行机制,通过优质的有偿服务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要逐步实现自收自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向专业化、多元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第六条要支持和鼓励孵化器的建设与发展,鼓励各类组织和机构、企业团体以及有条件的个人创办多种形式的孵化器,包括综合性孵化器、专业技术孵化器、大学创业园、国有企业孵化器、民营孵化器等。
第三章孵化器认定与管理
第七条孵化器管理采取市区两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办法。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市级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工作,区(市)县建立的孵化器,符合市级孵化器条件,经所在地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可依照本办法申请认定。
第八条申报市级孵化器认定,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孵化器目标、性质、定位及发展方向明确,符合本办法第二条所规定的要求;
2、具有可自主支配孵化场地,其中综合型孵化器建筑面积不少于5000平方米,专业技术型孵化器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其中在孵企业使用的场地应占总场地面积的2/3以上;
3、综合型孵化器在孵企业不少于30家,专业技术型孵化器在孵企业不少于10家;年毕业科技企业数占在孵企业数的25%以上;
4、服务设施齐备,服务功能齐全,可为企业提供场地、商务、资金、信息、市场、培训、技术开发与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服务;
5、领导班子得力、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0%以上;
6、管理制度健全,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自身及在孵企业的统计数据齐全;
7、孵化器每年用于支持在孵企业发展的孵化资金不少于50万元,并与创业投资、专业担保机构等建立了经常业务联系;
8、实际运营时间1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
第九条进入孵化器的孵化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或机构成立时间不超过2年。
2、企业产权清晰,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开办企业和实施孵化项目所需的基本资金;
3、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生产的项目和产品应符合科技部等部门颁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范围和国家及地方鼓励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
4、企业负责人应为熟悉本企业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
5、企业项目(产品)应符合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和要求;
申请进入孵化器的孵化企业,孵化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年。
第十条孵化器毕业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条以上:
1、经市科技局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或产品);
2、经营状况良好,主导产品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具有产业化生产能力及条件;
3、年技工贸总收入在200万元以上,或在孵期间年技工贸总收入和资产递增率超过50%;
4、企业负责人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
孵化器毕业企业由市科技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考核,对符合条件企业颁发孵化器毕业企业证书。
第十一条申报市级二次产业孵化基地,应具备下列条件:
1、产业孵化目标、性质、定位及发展方向明确,符合本办法第二条所规定的要求;
2、具有可自主支配场地,其中综合型二次产业孵化基地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0平方米,专业技术型二次产业孵化基地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0平方米,其中在孵企业使用的场地面积应占总场地面积的2/3以上;
3、综合型二次产业孵化基地在孵企业不少于10家;专业技术型孵化基地在孵企业不少于5家;
4、服务设施齐备,服务功能齐全,可为企业提供场地、商务、资金、信息、市场、培训、技术开发与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服务;
5、领导班子得力、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0%以上;
6、管理制度健全,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自身及在孵企业的统计数据齐全;
7、综合型二次产业孵化基地及在孵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不低于3000万元,专业技术型二次产业孵化基地及在孵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
8、企业实际运营时间在1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
第十二条孵化器毕业企业进入二次产业孵化基地,在同等条件下,可享受市、区(市)县各级科技计划、风险投资机构、贷款担保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资源的优先支持。
第十三条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业为自身或本行业发展建立的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请市级孵化器认定:
1、研发中心(机构)目标、性质、定位及发展方向明确,符合本办法第二条所规定的要求;
2、具有可自主支配场地1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在孵企业使用的场地应占总场地面积的2/3以上;
3、具备从事相关研发领域必备的硬件设施及设备,可为企业提供商务、资金、信息、咨询、市场、培训、技术开发与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服务;
4、领导班子得力、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0%以上;
5、管理制度健全,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自身及在孵企业的统计数据齐全;
6、在研发中心(机构)自主研发项目(技术)5项以上,进入中试阶段的研发项目2项以上;
7、研发中心(机构)年投入研发经费不少于100万元;
8、实际运营时间在1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
第十四条申报市级孵化器,应首先向所在区县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上报材料,经审核后,由区(市)县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市科技局。市科技局依据本办法和《*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组织专家评审认定,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孵化器,颁发证书或“*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基地)”牌匾,予以公布。被认定为市级孵化器(基地)的单位与其主管部门的隶属关系不变。
第十五条申请认定市级孵化器(基地)须提交下列材料:
1、《*市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申报书》;
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
3、法定代表人证明书;
4、孵化器管理人员情况表
5、孵化器上年度财务报表;
5、入驻企业名录、毕业企业名录及淘汰企业名录;
6、孵化器内实施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名录;
7、孵化器配套创业投资情况说明材料;
8、其他附件。
第四章孵化器扶持与考核
第十六条根据国家《科技进步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规定,经批准认定的市级孵化器(基地),可享受*市有关孵化器优惠政策,区(市)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在规划、用地、财政、收费等方面为孵化器提供政策支持。
收稿日期:20130508
作者简介:常 冰(1976—),女,河南唐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图分类号:S68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07501
1 引言
桂花属木犀科,常绿阔叶乔木。由于桂花四季常绿,花又香气扑鼻,因此常被用于园林绿化;桂花的花、果、根都能入药,有化痰止咳、暖胃、平肝、散寒破结等功效;鉴于桂花的园林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桂花的市场需求逐年呈上升趋势,尤其造型好的桂花树经济价值也更高。
2 苗木培育
2.1 播种育苗
由于道路绿化需大量树苗,因此生产上常用播种育苗。播种时间宜在当年10月或次年3月。每亩需种约20kg,播种时要将种脐朝同一方向,行距20~25cm,株宽10~12cm。亩产苗约2~3万株。撒一层细土后,再盖一层薄稻草,然后喷水至土壤湿透,以防土壤板结和减少水分蒸发。种子发芽后,马上把草揭去并置于行间,既保持土壤湿润,又防止杂草生长。
2.2 压条、嫁接和扦插
由于播种育苗开花晚,品种原有性状难保持,而压条能弥补它的缺点;嫁接也是育苗常用的方法,常用女贞、水蜡、流苏和白蜡等树种砧木,靠接或切接;扦插育苗常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进行。
3 土肥水管理
3.1 土质的选择
桂花喜温暖,宜在土质深厚,排水良好,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偏酸性砂质壤土中生长;桂花怕干旱,怕烟尘,怕水淹。若遇多雨季节,则根先发黑,后腐烂,叶尖先焦黄,随后整片叶脱落,最后全株死亡。
3.2 中耕除草
在树根四周1m左右松土和除草。浇水或降雨后,为防止土壤板结,还需进行松土。
3.3 浇水与排涝
新种植的桂花一定要浇透水,并对植株的树冠喷水,以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桂花不耐涝,需及时排涝。假如植株遭到水淹,挽救的措施是掺一些细沙,这样能够刺激它长出新根。
3.4 合理施肥
施肥的原则是要勤。以氮肥为主。2、3月份施农杂肥,有利于桂花抽梢。入冬前施无机肥。新移植的桂花,追肥不宜太早,移植坑穴的基肥要与土拌匀后再填土。
3.5 整形修剪
①抹芽:发芽时将主干下部无用的芽全部剥掉;②疏枝:保持一定的枝下高,剪去无用枝条,一般成材后的桂花枝下高在1.5m左右;③短截:修剪顶部枝条,使桂花高度维持在3.5m左右,冠幅2~3m。
4 病虫害防治
4.1 病害分析
(1)褐斑病。刚发病时,叶片上出现小黄斑点,最后形成近圆形斑块。褐斑病常在4~10月发生,老叶比嫩叶易害病,该病以菌丝的形式粘在落叶上过冬,次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由气流和雨滴传播。
(2)枯斑病。该病多由叶缘、叶尖染病。起初,叶片上出现淡褐色小点,最后扩大成圆形不规则的圈,边缘为深褐色。枯斑病常在7~11月发生。该病菌也是由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3)炭疽病。该病危害桂花叶片。病斑呈浅褐色和灰百色,边缘有红褐色环圈。在潮湿的天气,病斑上出现淡桃红色的黏孢子盘。该病常在4~6月发生,病原菌也是由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由风雨传播。
4.2 防治措施
首先要减少传播源。秋季要把落叶焚烧掉。盆栽的桂花要把病叶剪掉。其次加强栽培管理。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多施农厩肥;栽植密度要合理,选择通风透光的地方,从而减少病害的产生。
药剂防治:初发病时,立即喷1∶2∶200倍的波尔多液,随后喷50%多菌灵1000倍液或50%苯来特1000~1500倍液。发病严重的地块,在苗木出圃时用1000倍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
参考文献:
1.进行电力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化
通常认为电力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时,要加大对电力的投入。认为超前时电力可以满足经济的需求。但是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电力消费占总的能源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由于电力为清洁能源,利用率高,近年来对煤炭的替代比例越来越大,新能源逐渐替代煤炭能源。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大,对电的消耗也比较多,但直接产出的GDP则不多。基础性产业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是近年来单位GDP电耗强度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居民进入家庭全面电气化阶段,尤其是大功率家电的拥有量和使用率都大幅度提高。然而居民生活用电是不直接产出GDP的,生活用电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电力消费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电力消费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比较普遍。所以进行城市电力规划时,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必须始终把电力作为一个超前建设的重点。不仅要考虑经济的发展速度,更要结合各地的特点,充分考虑能源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电力在总的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还要考虑相关产业结构对电力需求的变化和影响。
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供用电的可靠性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电力的依赖和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样对电力的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往往是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面积的电力中断所造成的损失是极其严重的。
影响城市供电可靠性与安全性有以下一些主要原因:
2.1设备本身的制造和检修质量
较典型的有:断路器或隔离开关接触不良导致的触头过热或烧损;断路器、隔离开关或跌落保险缺相导致的非全相运行;线路瓷瓶闪烁或倒杆;断路器爆炸或拒分拒合;电缆或电缆接头故障;电压互感器短路或电流互感器开路;变压器内部故障;继电保护拒动或误动。
2.2恶劣环境因素
主要指暴风雨雪、雷电、洪水、地震等造成设备故障直接影响系统或用户的供电。
2.3电网运行方式
因电网在设计规划或由于设备故障及检修等运行方式下使电网的结构满足不了安全标准,从而影响了电力负荷的转移,使供电可靠性降低。
2.4电源的供电能力不足
指电源的供应无法满足用户的电力需求,特别是在高温重负荷时尤为突出。
2.5人为因素
如因人员“三误”原因或拒不执行调度命令所导致的电力事故或故障。
2.6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
可能是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也可能是安装施工阶段留下的隐患,这些问题在某一种特殊的运行方式下就有可能暴露出来。
针对这些,应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来完善管理,具体对策有:
(1)加强对入网设备的管理。生产电力设备的厂家越来越多,其有利的一面是使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其他问题,如有些设备质量不稳定,有的厂家售后服务不到位,给入网设备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因为电能不能储存,其发、供、用电同时进行,每一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影响整个电网,加之电网对各种电气设备要求专业性较强,这就要求对进网电气设备有一个规范性的要求和标准。针对设备的性能要有详细的要求和规定,并对设备的鉴定、试运行及出厂试验和型式试验有明确的要求。
(2)加强对电力工程的管理。业主管理工程项目时,有时为了节省资金,降低工程的成本,没有正规的设计;施工时不选用正规的施工队伍,施工质量和工艺得不到保障;对电气设备的试验及调试等技术要求高的工作能简化的尽量简化,不按规程要求进行,无故减少项目或降低标准;为降低成本,对工程的施工不用监理,工程的竣工验收也不规范……这些都给工程质量带来极大的隐患。对此,必须加强电力工程的管理,对其设计图纸进行审核,对其工程要求有正规的监理,参与其竣工验收。
(3)加强对直配用电大户的管理。各地为了振兴地方经济,利用优惠电价招商引资,高耗能直配用户大量增加。这些用电大户大多未按要求配备专业的运行值班电力专业技术人员,未按规范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或定期试验,不服从上级的统一调度等。这些用户不仅用电量大,还有大量冲击负荷或谐波负荷,如不加强管理,势必对系统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造成较大影响。
(4)注重运行方式的管理。在电网的运行方式管理上,要从保障整个电网的大局观念出发,合理安排和调节运行方式;对电网进行统一调度管理,特别是负荷紧张时,要提前安排好减负荷的预防方案;合理安排检修方式,尽量缩短检修工期,逐渐推广状态检修;对电网薄弱环节加强技术改造;合理调节负荷峰谷。
3.大力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城市配电网的应用
城市配电网直接面向广大用户,接线复杂、数据量大、变动频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已经难以满足这些要求。为加强配电网的管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城市电网中的应用十分必要。
3.1实现信息共享
城市配电网涉及的环节和领域众多,应用平台不一,行业内部没有统一的数据编码,种种人为和技术决策上的原因,造成信息私有化和资源的不能共享。通过解决此问题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平台,信息共享。
3.2同网同价
电力体制的改革使得电力交易系统更为庞大和复杂,电力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依赖性和要求更高,通过统一的信息网络进行电力交易,电力价格,成本因素更加清晰,实现同网同价。
3.3提高工作效率和快速决策能力
配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动态管理提高了各部门的快速决策能力;依据历史数据进行配电网负荷预测;实现智能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施工图制作,提高施工设计图的规范性和效率。
4.结论
总之,为保证城市供电的可靠性,防止大面积停电带来的严重损失,必须对城市供用电进行相应的规划和管理。在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产业结构对能源的需要变化和能源结构本身的变化;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共享。有效实施,健全和完善城市供电的标准化建设任务重大。
【参考文献】
[1]JGB50052-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2]DL/T5003-2005.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
[3]GB50062-92.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4]王晓宁.浅谈配电网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J].工业技术,2010(31):52.
[5]张大立.影响城市配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的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J].科技论坛,2012(24):242.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7~12月在我院儿科急诊就诊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为保证样本的准确性,研究期间每天随机抽取20例患儿,共抽取3396例。排除标准:①年龄>14岁;②分流至其他专科;③因各种原因退号离开;④分诊资料不完善;⑤就诊开药或开检查单。入选的患儿中男1840例、女1556例,年龄9d至14岁,平均(2.68±2.45)岁。本研究匿名填写,患儿姓名以编号代替。
1.2规范化预检分诊管理方法
1.2.1制订预检分诊流程图,建立预检分诊工具成立预检分诊小组,由儿科急诊医疗组长任组长,护士长任副组长,资深分诊护理人员(儿科急诊分诊工作时间≥5年)5名成员组成。预检分诊小组负责分诊制度的完善与管理、分诊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参考美国急诊严重指数分级制度(EmergencySeverityIn-dex,ESI)[5]、原卫生部《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6]、国内同行的实践[3,7-8],结合我院实际制订预检分诊流程图(见图1),建立预检分诊工具(包括快速评估工具、4级预检分诊标准),经护理及医疗专家审核并修订完成。从研究对象中随机抽取20例患儿,由2名分诊护士同时应用预检分诊工具对患儿进行分诊,2名分诊护士分诊结果的一致性为80.0%,Kappa值为0.64。1.2.2预检分诊工具的应用由预检分诊护士对急诊就诊患儿应用快速评估工具、4级预检分诊标准进行评估、分诊,准确、快速分诊至相应就诊区,分诊时间约2min。候诊期间患儿可能突然出现病情恶化,甚至死亡[9],因此,分诊护士应定时巡视候诊区域,整点巡视整个候诊区,半点重点巡视A区。巡视时运用儿科预检金三角(PediatricAssess-mentTriangle,PAT)法则进行再次评估,重点为婴幼儿,冬天包裹较多时,打开包裹仔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候诊期间患儿的安全。1.2.2.1快速评估工具运用PAT法则进行快速评估。评估从3个方面进行:①一般情况,包括意识、面色、反应等;②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频率、深度、呼吸音、有无辅助呼吸(如氧枕供氧、呼吸机供氧)等;③循环系统,包括皮肤温度、湿度、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尿量、出血征(如皮肤淤斑)等。评估从分诊护士见到患儿时立刻进行,患儿3个方面任何一项存在或潜在问题,立即送入抢救室抢救或诊室就诊。1.2.2.24级预检分诊标准见样表1。为了保证预检分诊的准确率,需做好以下几点:①增设预检分诊工具。电子体温计(肛表)、指夹式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带秒针的桌面时钟等。②规范化“望、闻、问、触”。望诊患儿面容、指甲颜色、精神;闻诊患儿哭声、呼吸音;触诊患儿皮肤温度、湿度、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问诊患儿主诉、过敏史、用药史、病史、饮食、睡眠、尿量等。③特殊患儿分诊。患儿年龄越小,病情变化越快,病死率越高[10]。将就诊新生儿分诊为2级,优先就诊;≤6个月的患儿有中等热(T≥38.1℃),分诊为2级,优先就诊。④划分候诊区域。A区为红色候诊椅,靠近分诊台,B区为蓝色候诊椅。⑤加强宣教。急诊分诊叫号系统“广播宣教”中增加预检分诊内容,提高患儿家属对预检分诊的认知度,配合分诊程序。1.2.3人力资源配置①人员培训:分批次进行,确保所有分诊护士全部参加培训。培训共6个学时,内容有预检分诊理论知识、案例分析讨论、10个分诊案例练习及测验,测验合格者方可参与分诊工作。②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安排主预检护士1人,辅预检护士2人。主预检护士要求儿科急诊工作时间≥3年,主要负责对患儿进行分诊分级并合理安排。A辅预检护士要求儿科急诊工作时间≥2年,主要负责病情及生命体征观察;B辅预检护士要求儿科急诊工作时间≥1年,主要负责收集病史及相关资料,护送患儿入诊室等。实行弹性排班,繁忙时段适当增加分诊人员,淡季适当减少分诊人员。
1.3评价方法
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来诊资料和就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患儿年龄、性别及就诊卡号;来诊资料包括来诊时间、主诉、生命体征;就诊资料包括分诊级别、就诊时间、处置(如回家、入院、入PICU/NICU)、医疗资源使用情况(查阅信息系统获取)等,统计患儿入院率、入PICU或NICU率、医疗资源使用情况。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及Spearman秩相关,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急诊就诊患儿的分诊级别及预检分诊时间急诊就诊患儿预检分诊为1级7例(0.21%),2级232例(6.83%),3级761例(22.41%),4级2396例(70.55%)。预检分诊时间均控制在2min左右。患儿处置结果、医疗资源使用及与分诊级别的相关性分析见表1。
中图分类号: F54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村镇建设规划过程中,中央明确指出:在村镇建设规划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并将科学规划作为村镇建设的重要基础,才能促进村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规划管理主要是政府实施村镇建设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督、公共服务及经济调节等职责的一种手段,对村镇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公共利益协调和保护、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及时掌握村镇建设中存在问题,优化村镇建设发展措施,使村镇建设能够适应城乡统筹发展。
2.现阶段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2.1村镇建设规划体系不够完善
在村镇建设规划过程中,中心村和重点镇未能起到良好的辐射或带动作用,整个村镇建设规划体系较为滞后,不能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村镇建设规划体系较为封闭,未能延伸到外部市场;每个村镇所承担的发展任务、经济运行状况较为混乱、职能过于单一;村镇性质和定位不清,层次不够分明,导致风格相似、特色不突出等现象的产生;重点镇区域优势不够突出,导致其未能在村镇建设中起到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中心村区域优势不突出,未能满足基本人居要求[1]。
2.2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相对滞后
在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中,虽然很多村镇编制了新的村镇建设整体规划,但是只有部门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符合审批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村镇在编制过程中,未对村镇建设进行控制性和修建性的规划,导致很多村镇建设项目仅受到村镇整体规划体系的控制,建设规划和管理过于随意,基础设施、建设容积、绿地配置等指标控制和实施难度较大。再者,很多村镇仍然严重以往的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编制规划过于滞后,设计水平较低,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村镇建设规划发展需求。再者,很多村镇对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不够重视,且在经费相对缺乏情况下,导致很多规划编制工作无法落实,未能对村镇建设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2.3村镇建设规划管理不到位
在村镇建设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如违法使用用地、项目未批先建、土地乱圈乱占等,对村镇建设规划合理性和科学性造成严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设项目未制定正规规划设计图纸,建设队伍资质与项目建设要求不相符,导致项目质量难以保证;在村镇建设规划中,为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导致各种不合理建设现象的泛滥;在违法建设管理上,村镇主要依据影响的法律程序进行强制查处,查处周期过长,管理难度较大;“建新不拆旧”管理上,涉及部门多,联合执法力度相对缺乏,导致很多空心村的产生。
2.4村镇建设规划投入与环境治理需加强
从现阶段村镇建设规划情况来看,虽然各村镇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并以生态村镇作为建设理念,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并取得显著性的效果。有些村镇在建设规划中,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影响,主要依靠村镇政府和企业进行集资,而在环境治理上仍然沿用以往的突击或者命令的管理形式,导致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污水治理难以落实、环境卫生差等现象的产生。
村镇建设规划管理科学性
3.1完善村镇建设规划体系
建设规划体系作为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的总指导,对村镇建设发展、科学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大力扶持区位重要,且具有良好经济基础的村镇,以发挥其在整个村镇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例如,区域村镇、县城村镇等卫星乡镇,虽然离中心城市较远,但是具有良好的产业优质及经济发展条件,能够对周边相对落后地区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村镇政府在这些村镇建设规划时,实施优惠政策,并给予大力扶持,以促进重点村镇发展。其次,把城市郊区村镇纳入到城区管理工作中。例如,某城镇虽是建制镇,但已与城区相互连接,对与这种类型城镇,必须进行单独规划,并纳入到城区范围中,按照城区标准进行统一管理,并明确其在城区中的功能[2]。尤其是位于中心城区和城市组群间的村镇,不仅要对其建设规划体系进行完善,同时要建设规划做出积极引导。再者,对于区位优势和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保证其建设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很多村镇人口开始慢慢涌入导致重点村镇或城区中,导致偏远地区村镇人口不断减少,对村镇建设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必须对上述现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使得村镇得到有效发展,并慢慢向着城市化方向发展。
3.2保证村镇规划编制合理性
首先,村镇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在编制村镇建设规划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协调各个村镇间关系,使得村镇建设规划与整个村镇建设规划布局得到有效优化,并将中心村镇作为重点建设项目,通过村镇经济和特色文化,明确中心村镇在村镇建设规划中的功能,避免重复建设问题的产生。同时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使得村镇企业慢慢向着工业化区域发展,而住宅则向着生活区域发展,有效保证了村镇建设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和协调性。其次,加快村镇整体规划修编工作,提高村镇建设规划水平[3]。村镇作为城市与乡村连接纽带,是新农村建设中心,其与城市建设规划是不同的,必须对村镇经济基础条件进行分析,并在规划体系引导下,明确村镇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优化村镇规划设计,并充分挖掘村镇特色文化。再者,制定建设规划管理标准,提高村镇建设规划编制质量。在以往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中,存在覆盖率低、控制性差、指导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村镇整体面貌过于相似,没有鲜明特色。而通过完善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制定相关管理标准后,村镇建设规划得到有效控制,有效避免不合理建设用地现象的产生。
3.3加大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的力度
首先,完善各村镇管理机构。为了保证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加大建设规划管理力度,才能保证村镇建设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健全村镇建设规划监督机制。严格按照我国村镇建设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建设规划审批工作,加强建设规划许可控制制度,健全村镇安全施工和建设质量监督机制,规范村镇建设产权交易,以保证村镇建设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避免不合理不合理建设规划行为的产生。再者,对村镇建设规划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其管理和执法能力。制定适宜的人员培训方案和计划,对建设规划管理人员进行分组培训,并实施持证上岗制度,以保证村镇建设规划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同时有效培训,以增强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并依据建设规划管理法律法规办事,有效保证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3.4做好资金投入与环境治理工作
在村镇建设规划及管理过程中,必须转变村镇建设规划观念,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治理工作。首先,在村镇建设规划过程中,不能完善依靠当地政府和企业来集资,必须不断扩展村镇建设的集资路径,为村镇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其次,通过完善村镇建设规划管理模式和技术指导,以保证村镇道路卫生、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结语
村镇建设规划对村镇建设后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与村镇居民根本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完善村镇建设规划体系,保证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合理性,加大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力度,做好资金投入与环境治理工作,才能保证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和科学性,促进村镇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涵盖面更大,更强调一种精神文化,满足大众文化需求,面向大众群体,强调生态风景旅游三位一体,讲求经济性和实用性,可以说,现代景观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向大众的,它不像传统园林面向少数贵族王族。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我们这专业也受到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材料运用的影响,所以在感官、景观感受、景观艺术性方面,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制约因素也有所变化,所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善于利用有限的土地,见缝插绿,利用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剩余用地,来创造比较好的景观。
二、艺术与科学
科学以抽象的语言概括并表现广袤宇宙的客观规律,艺术则用形象语言描绘人类对于大千世界的情感体悟。二者虽同以揭示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为目的,但又存在不同的特质,科学揭示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艺术则揭示主观世界的情感规律。
(一)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科学求真,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科学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并且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期间,自然科学有极大的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打击了几千年来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传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以及伽利略的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一些大艺术家,本身就是大科学家,他们把许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和发展。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
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为艺术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创造出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等。在许多领域和许多方面,科学技术与艺术已经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很难将二者区分开来。
三、景观规划设计中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一)艺术与科学的和谐
艺术与科学自古以来便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复合体,而且有着互动的独特功能。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在李政道看来,艺术与科学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同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艺术与科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形态,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根本对立的,但它们都是人类研究活动的成果,都要深入探究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性,追求对人类生活的世界进行精确而细致的观察和创新性的描述,它们在本质上又存在统一的可能。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与艺术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大量史前文化遗迹的发现,人们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科学与艺术具有同源性,在人类出现以后并且在相当的一段时期,科学与艺术是结合在一起的。艺术与科学都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在描述的语言上经常使用类似的词汇,诸如体积、空间、力、光、色、张力、关系等。譬如乔托的绘画之于牛顿的古典力学,库尔贝、马奈的绘画之于德国数学家黎曼的非欧几里得几何,莫奈、塞尚的绘画之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难看出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中所描绘的图形与寓意,与科学家们的研究有着惊人的相似,虽然很难从中找到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但是可以看出这些先知先觉者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跨越了时空和学科领域的界限,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