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档案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7 15:44: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信贷档案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信贷档案管理

篇(1)

信贷档案是指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用以记录和反映信贷业务全过程及信贷客户关系,并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的总称,是银行与客户间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是保全银行信贷资产的重要法律依据,是银行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客户基本资料、相关契约凭证和银行内部的信贷管理资料等组成。随着农发行建设现代化银行工作的深入,对信贷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近年来金融案件时有发生,使得信贷档案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笔者仅对目前基层农发行信贷档案管理现状,提出一点浅见。

一、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

加强信贷档案管理是检验信贷员办理贷款的手续是否 合规、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有逆向操作等现象,而造成人为 的信贷风险。通过归档前的检查,可以矫正信贷员在办理贷 款过程中的不认真,不负责的工作态度,以提高信贷员业务 和思想素质,踏实办理好信贷业务工作。 随着农发行业务的不断拓展,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信 贷管理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势必引发借款 2 户的道德风险。农发行的贷款发放通过依法办理,严格按照 《贷款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 及行业管理规定办理贷款,而借款合同是经济法的范畴,是 借、贷双方签订的合同,及在签订借款合同前、中、后形成 的所有文字材料,都是重要的法律依据。因此,加强信贷档 案管理,对于依法放贷,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 效益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信贷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农发行自实行规范化管理工作以来,从总行到基层支行都强化了档案管理工作,较好的使档案发挥了作用。但由于部分基层农发行对信贷档案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信贷档案资料不齐、手续不完善,给今后合规、有效的收回贷款带来了诸多隐患。

1、重要性认识不够。实际工作中,信贷档案管理工作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客户经理往往对信贷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日常工作中重营销、轻档案的思想,忽略了对信贷档案的整理与管理,没有真正地将信贷管理工作与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有的认为“只要业务发展,信贷档案的好坏意义不大”;有的因为责任心不强,认为档案能拖则拖,能推则推,导致信贷档案资料未能及时归档。

2、人员培训力度不够。由于信贷人员的素质不一、责任心有强有弱,导致信贷档案管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特别是农发行近年来很少进行信贷档案的专门培训,许多档案管理人员都是“自学成才”,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资料归集和管理,达不到信贷档案的基本要求。实际上,早在2006年,总行专门下发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农发银发[2006]308号文件,这一文件对信贷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和利用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但是许多信贷人员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文件,更不用说严格按照这个文件去操作。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许多基层行的信贷档案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

3、信贷档案资料的操作管理不规范。虽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对信贷档案管理提出了管理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信贷档案的管理缺少统一的实施细则,操作不够规范,未能形成有效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漏洞。借款、合同的签订和书写等不够规范、详细、全面,容易造成法律上的无效。一旦贷款出现风险,提出借款纠纷的诉讼,在法律上缺少足够的支持;分类不清、编目不细、查询不便;归档移交手续不清,责任不明;由于有些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录入操作员责任心不强,录入不及时,造成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不符,给企业和个人信用造成不良影响;信贷档案日常资料基本由信贷人员保管留存,由于银行信贷人员、信息录入操作员流动性比较大,不利于信贷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保密性。

4、只“重”业务发展而“轻”档案管理。信贷档案,它是信贷业务每个环节的真实反映,是维护银行权益的重要依据,如果某一环节的信贷档案信息资料出现丢失、差错、泄漏等,将会给银行的信誉、经济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实际工作中,因档案管理不善,影响工作效率,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比比皆是。有些基层行对信贷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很不足,嘴里说得重要、忙起来次要、落实起来不要,也许这样的评价有点过头,但代表了目前基层行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以业务发展论英雄的时代,只重视信贷业务的发展, 而忽略了对信贷档案的管理,没有真正地将信贷管理工作与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支行领导认为“只要业务发展了,指标完成了,干职工福利待遇保证了, 信贷档案能应付检查就行了”。由于领导本身认识的不足,导致一些信贷人员在对信贷档案的日常管理中,消极对待、敷衍了事,甚至认为档案管理是信贷后勤或者档案员的事, 在信贷资料的归集过程中能拖则拖,能推则推,严重影响了信贷资料的及时归档。

三、信贷档案管理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加强信贷档案管理,保证农发行信贷档案的齐全完整,充分发挥信贷档案的作用,防范信贷风险,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健全与完善信贷档案管理。

篇(2)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档案部门将现代信用档案的科学管理提到了议事日程加以研究,积极指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信用档案,并协助有关部门在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立起信用信息远程利用平台。

一 、综合管理信用档案可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信用档案的远程利用

档案部门通过综合管理信用档案可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信用档案的远程利用,这是档案部门综合管理的优势。一般法人单位的客户信用记录 ,是在业务活动中产生的,由于同一信用主体的信用档案往往形成并保存在不同的单位与部门,如银行、税务、保险、海关、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民政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从这些单位采集与远程利用信用信息十分困难,一方面有了解他人信用状况的需求,另一方面却无从获取本单位以外的这些信息,一份调查表明,将本单位信用记录对社会提供查询利用的仅占百分之二十,因各类信息最终均得保存在档案部门,要实现信用档案信息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单位、跨地区的远程利用,档案部门较之有优势,我们可以利用平时已建立的工作网来收集分散在各部门的“信用档案”信息,然后进行综合整理、开发、利用,通过公开网、公共网为社会需求提供服务。档案部门要发挥信用档案管理优势,一方面应充分开发馆藏有关信用档案信息资源,对已有馆藏档案信息的挖掘,将日积月累的大量材料,经过筛选使其精华保存,形成比较完善的“信用档案 ”,为做好信用档案工作提供历史经验,另一方面是对尚未入馆的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当然,这还需要各级政府的适度干涉打破和消除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壁垒,促进信用档案信息远程利用。信用档案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门档案,有着自身的规律,对其产生与形成的规律、产生范围、保管及真实状况的鉴定,信用共享的研究,探索这类档案运行的内在规律,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从工作实践中摸索和归纳出一整套科学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法,可以丰富我国档案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强力作用。

二、根据形势发展和需要,扩大职责范围,明确具体管理内容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信用档案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新的工作对象,信用档案在内容构成、收集渠道、管理方法等方面与传统档案有所不同,但也有许多共性,目前部分国家商业银行建立的客户档案、信贷档案等已涉及到信用档案范畴,档案部门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信用档案工作纳入自身的工作视野,对这些档案进一步加强研究,界定收集范围,规范管理方式,改进管理手段,明确利用途径,积极探索信用档案管理的最佳方式和有效途径,最终使每个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从无形走向有形,从难把握到有“记录在案”的质的飞跃,这是档案部门实施职责的体现,优势的体现。

信用档案主要指相关机构根据业务需要,搜集、整理和保管的反映个人企业信用状况的信息材料,由于内容涉及一些非公开信息,一般以户为单位进行管理,形式上类似人事档案,故泛称为信用档案,其形成比较广,涵盖诸多行业领域、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的登记注册、法人执照、产品质量认证、评估材料、经营销售行为、纳税、合同履约、部门规则、行业的主管部门对行为规范诚实守信者认定的文件、证书、牌匾等不同形式的原始记录、对有违规违法行为者,监督部门执法部门形成处罚的文件材料等,还有与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诚信操守相关的大量档案材料。

按照国际惯例,个人信用档案资料分为良性记录和不良性记录,前者将保留十年,后者保留三年,其信用档案按照档案法规均得在一定时期内上交档案部门,因而综合管理信用档案的职责终归落在档案部门指导和帮助有关部门及时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采集和整理信用档案信息,建立一种信用档案体系,进行综合管理,保存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使企业或个人便捷的查找利用信息档案,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出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承担此项功能,应是档案部门责无旁贷的任务。

篇(3)

首先我们谈一下第一种纯粹的政府主管模式,该种模式的典型例子是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的“建立个人征信体系专题工作小组”它主要负责实现各商业银行间有关个人信用档案的共享工作,同时负责系统的管理和运行并制定征信业务规范和标准,采集个人信用档案和提供利用服务。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银行的“银行”也是国家的职能部门,所以它对我国个人信用档案各环节的管理就属于政府管理行为。

第二种模式是政府牵头并按企业机制运营、按理事会模式管理的模式。该模式的典型代表城市是上海市。它主要是由第三方中介管理机构一一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按企业机制运营、理事会模式来管理。该资信机构也是上海市政府批准建立并由中国人民银行核准的专门从上海市个人信用档案管理的非金融服务机构。理事会由巧家商业银行、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等单位组成,随后税务、司法、社保、工商等部门也加入其中。这也标志着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的征信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银行与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它已经把征信范围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与部门。

2 个人信用档案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信用”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也是每个公民、城市、机构、企业、甚至一个政府的另一张“身份证”。良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能够提高交易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既是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信用行为约束机制的缺失,使得坑蒙拐骗、合同违约、借贷不还等现象很普遍的存在在中国。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这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滞后的个人信用制度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我国个人信用档案发展滞后的原因:

(1)具有局限性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银行的“银行”,在我国每个辖区都有支行同时也是我国的职能部门。从表面看选择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个人信用档案管理的牵头机构似乎符合情理。但是深入分析,它的管理是具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业务上的局限性,第二个方面是征信范围的局限性。

首先我们来谈业务方面的局限性,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起草有关金融机构运行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发行人民币并管理人民币流通等的。它对于管理我国金融有关方面的事情是行家,但是对于管理专门档案的个人信用档案的确是外行。作为牵头或管理机构,该机构应该负责制定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和征信范围等规定。显然选择中国人民银行是具有局限性的,我们应该选择一个对管理档案比较在行的行家来作为我国个人信用档案的牵头或管理机构。

其次我们来谈征信范围的局限性,在早期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我国“银行信贷登记系统”的建立,系统以各城市支行信贷数据库的信息为基础而建立,在当时该系统主要局限于银行五大类信贷业务方面个人信用信息。显然在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建立该系统的本意是为本机构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的。它所征集的有关个人信用档案的内容只局限于信贷或金融相关信息。根本没有涉及例如司法、税务、通信等社会各个领域,虽然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人民银行把例如通信、税务、司法等领域逐渐纳入它的征信范围,但是从数量上来讲也明显少于信贷档案。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管理国家金融行业的职能部门来管理个人信用档案,这势必将具有征信范围的偏向性。所以从征信范围的角度来考虑,中国人民银行也不能成为我国个人信用档案的牵头或管理机构。

(2)缺乏对个人信用档案的宏观管理

我们可以把我国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宏观管理是指为了维护个人信用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而对个人信用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决策、监管、制定统一标准的过程。微观管理是指对个人信用档案的具体管理,例如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更新等具体管理过程。我国现有的两种管理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纯粹的政府主管模式,另一种是政府牵头并按企业机制运营、按理事会模式管理的模式。这两种管理模式对个人信用档案都缺乏宏观角度上的管理,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建立个人征信体系专题工作小组”它主要负责实现各商业银行间有关个人信用档案的共享工作,它没有从宏观的角度来对全国个人信用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决策、监管、制定统一标准。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是一个管理专门档案的外行部门,即使对个人信用档案有宏观上的管理,该管理也是不专业不科学的。另一种是政府牵头并按企业机制运营、按理事会模式管理的模式,该管理模式本身就缺少一个对个人信用档案宏观管理的部门,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只是能完成对个人信用档案的微观管理工作,对个人信用档案的宏观管理应该由政府的某个职能部门来负责。所以综上所述,我国现有对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模式缺乏宏观上的管理。

(3)缺乏网络技术支持

个人信用档案资料的分散性使得征集环节要借助网络技术来支撑,网络是个人信用管理模式建立的技术载体,传统的汇总或登记式办法已经不能及时准确地征集档案了,和发达国家比,我国网络技术的还相对落后。网络建设基本集中在大中城市中,上网用户有限、许多中小城市网络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我国公民的社会保障号、证券开户账号、身份证号等账号之间没有没有内在联系,个人信用档案共享系统要创立,必须将这些账号统一起来,这样才方面利用者查询,这就对网络技术提出挑战。落后的网络技术已经对我国建立个人信用档案造成障碍。

篇(4)

二、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性

(一)社会的发展要求创新

创新精神从始至终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创新也标志着一个社会是否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能够在很多方面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进程之中,陈旧落后的文书档案管理观念已经逐渐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唯有进行创新才能够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这就意味着,文书档案管理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就是创新。

(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建设的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文书档案基本管理工作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书档案管理的服务性作用也得以加强,社会大众对于文书档案的认识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的了解到,当前我国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例如管理模式陈旧、服务理念不足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唯一解决途径只有依靠不断的创新。

(三)促进档案管理事业发展

要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先决条件就是必须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企事业单位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局势相结合。所以,要促进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第一步就应该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社会发展的方向,确保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可以和社会前进的步伐相符合,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为将来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保障。

三、档案管理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思想观念方面进行创新

进行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关键在于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只有从思想上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之后才有可能进行实际管理工作中的改革和创新。对于文书档案管理人员来说,一方面要认识到目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变化,过去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为政治工作服务的,但是现代化创新的文书档案管理模式一般是对社会中的所有行业开放的,主要以主动进行服务为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它要求文书档案工作者要尽快转变思想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新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抛弃传统的思维定式,积极更新思维模式,一是要积极的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二是要对过去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和观念进行重新组合。积极培养创新思维是一项非常具有开拓性的工作,它提供了一系列的新理念和新的管理模式来推动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持续发展。

(二)理论知识方面进行创新

当今世纪已经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正处于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发展的时代中,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所以,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也要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这样才能符合新时代对其的要求。目前的大环境下,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还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比如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如何在当前多种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形势下更好的开展,就成为了目前文书档案管理者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未来的时期内也必然会改变目前这种行政管理模式,如此一来文书档案管理所涵盖的内容和层次就变得更加深入,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压力也变得更大。所以,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要从思想认识上和理论知识上同时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让文书档案管理事业紧跟社会形势,促进其长远发展。

(三)技术管理方面进行创新

要进行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就必须要进行技术管理方面的创新。通过创新管理手段,从而提高管理水平,这是确保文书档案管理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惟有将先进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更好的与文书档案管理相结合,才能够促进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在当前的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过去的文书档案的载体形式,过去的纸质媒介变成当今的电子媒介,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文书档案管理的成本,提升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另外也更加能够保证文件档案的完整度。要实现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创新,首先要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先进的管理技术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能够结合其所在单位的实际状况和自身水平,将这些管理技术科学的运用到工作中去;其次还要求档案管理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要求他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和学习知识,为将来的持续创新做好准备。

(四)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创新

篇(5)

档案管理的创新是档案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事业应该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只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使档案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从而跟上当今和未来世界发展的步伐。

一、思想观念创新

(一)思想观念创新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具有科学性、管理性和服务性的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新时期的档案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档案工作者更应该强化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档案管理要有创新精神,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将档案精品提供给利用者,让档案资源得到最大化地利用。

(二)思想观念创新是档案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动。要明确档案管理方式与理念创新的必要性,信息和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档案管理要在思想观念上最大化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

(三)思想观念创新是档案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保证。档案的利用是所有实践的最终目标,由于对档案利用工作重视不够,现阶段人们的档案利用率非常低,导致档案资源不能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最大化的价值,而长时间单一、枯燥乏味的工作方式、落后的方法,又一直束缚和制约着档案工作者的思想,事实证明,如果档案管理工作还是单纯的依照传统思想和传统方式来进行管理,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一定要努力培养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以实现档案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管理创新

(一)管理理论创新。1.档案管理要调动广泛的社会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档案信息量越来越大,涉及的面越来越广,仅靠档案管理部门是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收集所有有价值信息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上有所创新,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包括社会大众参与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来共同管理,在搜集、筛选、整理、共享等一系列过程中做到资源的最优整合。2.档案管理要重视人才管理。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敬业、认真、严谨、业务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档案管理中首先要重视人才的重视和培养,要建立适当的管理机制,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二)技术理论创新。第一台打印机的出现开启了文字从传统的手写到铅字的大门,从此档案信息也进入了新的时代。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得档案又从纸质进化到电子档案的概念上,新型电子档案以其快捷、无误的特点,在文件的归档、整理、鉴定、统计等各个环节效率突出,新的技术为档案管理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了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化。

(三)管理方式创新。一些档案馆等档案管理部门虽然收藏有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管理方式的落后以及对人们提出的种种限制性条约导致了利用率的低下,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能够确保及时、准确、高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随着现代化设备、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档案管理的方式必须与时俱进,电子信息技术让档案资源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这要求管理者要建立一套优质的检索程序,让档案利用者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资源,所以新的社会形式,新的经济条件下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要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服务方式创新

从我国目前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服务还不够完善,要适合社会的发展,在服务方式上就要有所改变,要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增加档案信息利用的积极性。在新形势下,档案工作者面对需要满足的各方面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档案需求和更好满足需求的服务方式。所以,档案工作者必须对形势的变化有所认识,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勇于实践,加快档案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全社会。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是档案事业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才能使档案事业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进行不断地创新,档案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使命就是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不断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6)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下的产物,其使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走向现代化的领域,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影响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便捷。目前在档案管理信息化条件下,现代化转变是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依靠信息技术及管理内容等方面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及水平,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1 改革传统档案的管理模式

为了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现代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档案管理内容进行改革。

1.1 将传统的纸质档案信息转变为电子信息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对实质的档案进行管理,主要保管内容包括纸质、图片、录像等形式的资料,对这些资料的整理、收集、记录、分类等都需要由人工进行,越来越多的档案资料使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更加繁琐,并且这些实质资料还会占据一部分空间,影响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因此需要将原有的实质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档案的数据化、电子化可以有效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其工作效率,并且电子存储的方式更利于对档案的存储及查阅,促使档案管理工作向着高效的方向发展。

1.2 实现档案存储方式的转变

新科技的不断进步,也改变了档案存储的方式。传统的档案在进行存储管理中,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而且还需要有场地的支持。新的存储方式的出现,使档案资源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内实现对较多内容的存储,对于档案资源的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化管理的不断深入,档案资源也需要实现数字化的转换。将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还有效的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进而对于实现档案资源的现代化管理。

2 建立现代化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是档案管理信息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现代化档案管理,档案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及现代化的程度,在建立现代化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2.1 建立科学的管理程序

计算机管理程序的设定,对于未来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管理设计人员在进行该模块工作时,需要结合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以及档案馆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保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迅速掌握,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建立健全的安全防护系统

档案中包含着许多机密资料及数据,一旦泄露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系统,并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做好日常的信息平台维护工作,防止系统漏洞造成数据泄露,保证档案资料的机密性。

3 完善档案管理体制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条件下,原有的档案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求,因此需要依据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原有的档案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管理体制的完善。

3.1 强化档案管理体制的作用

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前发展的现状以及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体现在当前的档案管理原则以及条例之中,进而使档案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具有可遵循的依据,从而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3.2 加强各档案馆对数字化、现代化管理的重视

当前一些档案管理部门虽然引进了相关的技术设备,但却仍将人工操作作为主要的管理方式,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重视,积极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应用到档案管理之中,从而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提升其档案管理的水平。

4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的实现主要依靠的力量就是档案管理人员,但当前的档案管理人员在现代化的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该方面内容的管理,从而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实现。为此,需要档案管理的相关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4.1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积累

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也需要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的推进工作的开展。为此,要求相关部门通过培训等方式,为档案管理人员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创造条件。同时,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自觉的对当前新的知识与内容进行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对自身素质的完善。

4.2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学习

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并且可以使用相关的技术与设备,因此需要对其管理技术及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根据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及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从而使其可以更有效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4.3 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保证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有一定的安全意识。首先,通过对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与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安全意识。并且通过与档案管理人员签订保密协议的方式,利用法律效力来约束其行为,从而达到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安全性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在档案管理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现代化,需要从改革管理模式、建立管理系统、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人员素质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改进与完善,使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一套新的管理体系,在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基础上,使档案管理工作走向现代化。在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只有走向信息化与现代化才符合时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

篇(7)

档案数据采集包括电子文档的收集和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处理两个部分。档案数据采集安全在强调数据收集的齐全完整的同时,也要考虑由于重复收集产生的数据冗余问题。

1.1档案数据收集范围扩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掌握的数据量越大、内容越丰富,从中推断出的信息就越多、结论就越有参考价值。具体到档案工作,无论是从档案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还是档案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抑或档案的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来考虑,就档案数据收集而言,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收集的范围和形式。大数据往往是唯一的样本数据集。举例而言,那些测量交通、土壤酸碱、雨量、风力等物理信号的监控设备,或视频监控以及其他类型的器材所连续积累的时段性或实时性数据,都单独记录着一个唯一的活动片段,一旦数据丢失,这个片段就随之永远消失。[6]从档案收集的齐全、完整、真实、有效和数据安全考虑,这些数据文档都应该实时在线归档,并同时保存离线副本。具体操作规范和标准可参考《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中办、国办厅字〔2009〕39号)和《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标准号:GB/T18894-2002)。另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美国政府的《联邦政府Web2.0使用情况和档案价值报告》,该报告中提到,在社交平台上产生的信息,只要具有业务价值、证据价值和背景价值,就可以认定为归档的文件。我国迄今为止虽对这类内容无具体的归档规定,但根据大趋势判断,各级各类档案馆的收集范围需要主动扩展。档案大数据也可以说是档案的“全数据”。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数据收集,档案大数据更强调的是数据的“全”:收集业务范围内的所有档案数据。一个基层档案部门,只要收集了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全部档案数据,即使数据总量不大,也可以称之为大数据。因为在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的分析,将采取“样本=总体”的方法;凡采用这种分析方式的数据分析方法,就称为大数据分析。当一个机构拥有全部或者几乎全部的档案数据,就能从不同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中更细致地统计和研究数据的方方面面。因此,档案大数据中的“大”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是相对意义上的“大”。与此同时,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在大数据环境下,原来按“单位”进行的档案收集会有相当程度的冗余信息产生。例如,各级部门下发的红头文件,如果每个收文单位都作了归档,在今后可能建立的某种级别的云档案数据库中就存在相当的数据冗余。[7]这时就可能需要在归档的源头与具体规定这类文件的归档单位,其它收到此类文件的单位不需要归档,但在需要时有查询和利用的权限。

1.2纸质档案数字化过程和结果安全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过程安全是指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危害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的事件或行为。因此,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是必要的。首先,要考察数字化服务提供单位的资质和信誉。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例如,案卷不准擅自带离加工现场;当日数字化的案卷必须当日归库;案卷进出库有严格的交接、检查手续等等。最后,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标准号:DA/T31-2005),档案的拆卷要以不破坏档案装订原貌为基础,在扫描过程中保证案卷整洁并确保扫描图像与原件一致。纸质档案数字化的结果安全是指数字化后的档案数据有效、可用。因此,档案数字化后必须经过电子档案质量检查这一环节。这也是对档案数字化结果安全监控的重要一步。主要包括三个过程或环节:一是质量抽查,对于不合格的数据要及时返工重扫。二是数据检测,主要内容包括病毒检测、运行检测和数据核对等三个方面。三是数据利用检测,主要是将全部数据直接挂接到档案管理系统后,对外提供利用时,是否出现错误或者使用者发现的一系列问题。[8]为了保证数字化后档案信息的长期有效可用,异地的多种载体备份存储和数字信息定期可读性抽查、复制备份等制度的建立也是必要的。

2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安全

从上世纪90年代国内最早的档案管理软件产生至今,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档案管理方式在分布形式上从最初的单机版(C/S架构)、到网络版(B/S架构)、直至发展到最新的面向服务的数据平台(SOA架构);在功能上则从单一的仅实现简单档案管理的软件、到档案管理软件与OA系统整合的数据库、再到现今的将数字化档案管理方式渗透到整个工作流(workflow)的数据库平台。档案大数据是在档案方面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信息。[9]因此,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档案信息的安全。

2.1数据支持平台安全

美国政府大数据计划中的国家档案和文件署(NARA)计划为十亿电子记录(CI-BER)建设网络基础设施,这是一个联合机构主办的测试平台。这个多机构主办的网络基础设施,对国家档案馆87万多样化的数字记录文件和信息的收集,可称为计算研究所的“文艺复兴”。这个试验台将评估技术和方法,进行超大规模数据收集,以支持可持续的访问。[10]纵览国内外各行业大数据建设实践,构建档案大数据平台至少要实现四个层次的部署:一、云服务商提供全面、可视化的服务,尤其是档案大数据服务委托方有权随时监管、分析基础设施中发生的所有事项;二、收集海量档案数据,并解决各个数据库的兼容问题;三、数据库有更快识别目标、锁定威胁来源和敌对事件的能力和相关设置;四、基础设施具有可扩展性,可以执行短期和长期的分析。监控管理、风险控制、规则遵从是档案云数据支持平台确保安全的最基本要求。

2.2数据计算环境安全

传统的数据库系统不能有效地处理大数据的原因在于,这些系统的设计无法应对现如今结构化数据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数据类型日益复杂的状况,以及传统的数据库无法既迅速又比较经济地对系统进行拓展。不仅是硬件程序的设计环节,从数据管理的角度来看,少量的数据样本容易进行单独的测试和监控,而档案大数据计算平台上存储的数据首先要有详细的类别划分,其次才是存储和计算。档案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完成后,是要将结果呈现给不同的人群使用的。针对同一条查询指令,应该让不同角色的人群看到不同的结果信息,即查询所反馈的结果应该是不一样的:技术人员读取有关系统和设置管理的数据;档案工作人员查看、操作与自身业务范围相关的内容;普通利用者可以得到经审核公开的电子文本或目录。大数据时代的档案安全解决方案应该包括足够强大的、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展现界面和工具。同时,档案大数据系统必须具有目录整理、档案采集、档案审核、系统维护等功能,并利用现化代网络技术,实现多人多客户端操作。

3档案数据提供利用安全

正如1893年立式文件柜的出现最终解决了纸质文件的存储和检索的困难,档案大数据必将对档案信息的查找利用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档案收集保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利用;档案大数据的核心不是拥有数据,而是拿这些档案数据去做什么。

3.1档案数据比对分析

档案大数据最直观的应用在于数据的比对分析。例如,在经适房的申购过程中,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鉴别申购者的资格?用申购者提供的姓名、身份证号等相关信息比对在房地产交易、车辆管理、金融机构等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可以准确掌握申购者的资产状况,剔除不够格的申请者。还有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我国医疗档案大数据建设的“3521工程”。该项目融合了我国绝大部分三甲医院和部分二甲医院的数据库和影像文件的数字化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旨在通过数据自动汇总、统计分析,进行慢性病、流行病的自动筛查、趋势分析和爆发预警;同时系统还可以为新药研发、新治疗方案的设计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档案大数据提供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只需要知道档案大数据“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种变化已经远远突破了技术层面,将对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方法产生重大影响。从档案大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就是用档案数据说话的最简单直接证明。档案工作的核心在“用”。利用者在档案数据比对分析时,通过轨迹研判、信息关联等方式,由已存的较全面的档案信息,才能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在这种状况下,可提供利用的数据资源的丰富,就代表了一定程度上的利用环境安全。

篇(8)

1.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表现

(1)随着时间的前进,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和利用也越来越渴求,加上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信息化档案建设提供了机会,现在对信息资源的掌控程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有超过自然资源的势头,因此在信息革命的大潮中如何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够处于强劲的前进势头,就需要我们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把这条道路走到底。

(2)档案信息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宝贵资源。档案是信息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信息资源,档案资源信息化是新世纪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关档案事业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档案信息化是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档案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档案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实现档案事业的新跨越,获取档案工作的新突破只有紧紧依托人才和科技加快发展档案信息化。档案工作只有紧跟形势才能服务大局。作为档案部门要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上有所作为,一个重大的举措和最为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档案部门只有早日实现信息化,跟上信息社会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才能充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使档案事业和整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一起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档案信息化,就没有档案工作的未来。档案信息化是事关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关键性问题,它使档案工作面临着挑战却又充满了希望。

(3)档案信息化建设即使顺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以现实为发展方向,以时展潮流为前进方向,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从观念到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以档案管理为基础,以服务为核心,从广大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来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响应国家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用实践来完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4)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发展水平现在是世界各国评判其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力象征,因此深化档案管理工作改革,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信息建设放在档案工作改革的首要地位,认清现实,让档案信息化进程可以和社会、城市的发展同步,以更好的完成辅助社会和城市发展的任务。

(5)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便利性上,借助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等等信息化技术,将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的快捷便利,省去了繁琐的流程,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上。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历史意义,是我们的社会发展的烙印。现代社会以科技为核心力量,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这对社会产业结构都起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更多,渠道更广,覆盖面积更大,这些改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说要求也更多了。因此需要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满足不断膨胀的信息增长需要,这是我们档案工作者在这个时代的历史使命。

2.准确把握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

(1)加快数据准备推进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对于那些建馆时间较长的综合性档案馆来讲由于馆藏案卷多著录工作不仅量大而且复杂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会使计算机因数据准备不足而无法使用甚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进展速度。在著录工作中只要掌握了以下重点便基本可以取得著录工作“多”、“快”、“好”兼而有之的效果。

(2)用法律来规范档案工作,用科技来发展档案事业。首先,党和政府作为档案事业的监督管理者,要以档案法制化来进行档案工作的管理,并且以档案管理服务工作为中心开展工作,引入现代先进设备和技术来进行档案工作的辅助任务。其次,档案部门要完善现有的服务内容,并且不断的去开发新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范围,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以服务为基础,做好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第三,扩大档案信息资源收集范围,与其他档案部门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以扩大档案信息类型和内容的覆盖。这些基础工作都是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夯实基础,通过几年几十年的努力来为档案事业的将来提供条件和资本,伴随社会和人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要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及早的为将来做好准备,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信息需要。

(3)提高档案法制建设。首先,进一步完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以国家档案法规为支撑,研究制定和完善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档案规章体系。制订《档案利用安全与保密办法》等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其次,全面推进档案依法行政工作。在全国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市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档案行政执法机构,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配备专职档案行政执法人员。档案行政执法应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规范。全面推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档案行政执法监督网络体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对档案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进行考核。在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查处档案违法案件方面要加大力度,扩大档案行政执法影响。i第三,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把档案法规教育纳入各级普法教育之中,增强档案普法宣传效果,提高档案社会意识。做到“五五”普法工作,不断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巩固依法治档的社会基础,营造适合档案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4)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首先,建立和完善档案馆局域网,并提高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计算机普及率和应用水平。其次,初步建成全国档案信息网络,市及部分县级档案网络依托政务网实现馆际相互联。第三,逐步规范和统一档案管理软件,确保档案数字信息“数据规范、标准统一、长期可用”。

篇(9)

1.强化档案是基础的观念。

企业档案客观地记录了本企业的历史情况,是最可靠、最为直接的信息,是企业各职能部门在经营、生产、管理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而非编造和加工的,是第一手信息。从档案的本形态来看,它保留着最真实的历史痕迹,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就说文书档案在按件装订、分类、编号、编目、装盒排架等基础工作中,每一份批示单、正本、附件、发文稿、有关人员修改的手稿等等都是构成元素的原貌,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后人的参照物。这些档案收集的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科研等活动中的真实记录,是企业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相当于树的“根”,房屋的“地基”,在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正因为档案是根基、是参照物,这更要求管理者要有很强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料的原始性,以及复核的准确性和查证的正确性。严格按照《档案法》的相关规定执行,根据国家档案局的相关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归档工作。档案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和维护企业及职工根本利益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强化档案是企业资产的观念。

在现代化企业中,无论是文书档案、科技档案还是专门档案,都是全体成员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劳动累积和智慧结晶,是企业发展历程中的真实凭据。日积月累的档案一旦丢失,后期就会动用许多人力、物力、财力去寻找或补救相关事宜。从经济观的角度来看,这些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档案是企业的财富、是非常重要的资产。只有认识到这点,我们才会更认真的去收集、整理、保护、利用这些资产,才会用心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3.强化档案在现代企业建设中具有唯一性的观念。

企业档案真实地记录着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科技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情况,映证了企业成长的历程。企业档案从企业的创建开始产生,通过真实的记录、收集(有缺陷的尽快修订),耐心的整理,精心的鉴别、安全的保存,才达到有效的利用。这些是独一无二的,唯一性的原始记录为今天的企业建设起到更好的凭证支撑和信息支撑作用。假如不收集、不整理、不防火、不防盗、不防潮、不保密等,任其流失在市场中,那企业的损失是无法估测的,又何谈建设、发展?

4.强化档案具有实用效益的观念。

每份档案都是有价值的,只有精心整理好档案资源,才能更好地利用。只有认真的“收”、科学的“管”才能有效的“用”。曾经有人说档案是真金白银,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从中查找的某一个数据可以为企业节约很多资金,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环节……因为它的存在,就避免再投资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等,无形中高效的参与了企业新的建设,其实用性更体现其经济效益。

二、体制创新,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高速发展

只有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机构、制度和机制更新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

1.扩大企业档案工作内涵深化外延。

企业要发展,档案工作就的调整思路,加快步伐跟上节奏。档案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工作需要开拓新思路。必须加快落实最新的国家档案局10号令,明确归档范围和期限,以及对照片、光盘等实物的归档……争取达到与时俱进,在实体整合的基础上向信息整合转变。整合不同的资源、资料、信息等等,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档案能灵活的、高效的利用。

2.制定完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创新机制。

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的档案管理制度。集中保管档案,明确管理职责。制定档案工作流程,使其操作规范和安全。有了相关的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才能健康而有序的发展。明确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制定企业文件材料归档的基本要求、归档范围、归档期限、归档时间等,并依据制度对其他部门进行指导和监督,以达到对档案目录汇集和使用调控。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有利于提高职工的档案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和安全。促使办公有序化、以便于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管理、归档良性运行,才能给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篇(10)

一、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在信息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实现了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与收集,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现代化的服务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结合相关的网页和计算机程序,建立能够自动上传统电子文件的工作程序,计算机系统实现电子文件的自动归档,从而有效地保证工作人员及其档案利用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的档案信息。

另外,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发展全面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如在线服务的开展,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下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对信息环境的需要,突出了信息的时效性,与此同时,与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系统结合,满足人们及时准确地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的需要,实现了档案信息的网上查询、阅读,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方便快捷,手段更加科学,这种创新性的服务形势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程序新颖,突破了传统的手工式、被动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建立起相应的数字档案室,将相关的数据或者文件进行整理,将其汇编成专题,利用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服务等服务方式,实现网上快速通讯,强化信息交流,尤其是随着档案室查询资料的人员不断增多,更好地维护公民自身合法利益,让社会公民对现资兴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适应了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二、传统档案管理中的不足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在对档案进行全面搜集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整理,工作人员针对整理以后的档案应当进行专业的鉴定,将具有价值和应用意义的档案进行妥善的保管,接下来是对大量的档案进行编目和检索处理,在充分的统计基础上,针对档案不同的用途对其进行编辑,最后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利用。收集到的全部档案是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主体,而利用档案展开工作的人员是档案管理的服务对象。[3]

然而,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运输困难。同单纯的纸制品不同,档案还包含丝帛等材质,这导致档案在运输过程中,如果产生碰撞等现象将造成其发生严重的损伤。因此,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对运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次,保存困难。针对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来讲,对信息资源的保持常应用纸质档案的方式,少数档案在保存的过程中,需要对影响、照片、丝织品等方式进行利用,这些材质对存放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将其长期存放于潮湿或者阳光过于充足的地点,将造成其发生氧化和腐烂现象,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缺失。与此同时,在应用这种方式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定期的对其进行护理,而护理的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最后,利用难度高。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面对较多的信息资源,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整理以及编辑的过程中,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然而也不可能将其完全进行分类,因此使用者在对其进行利用的过程中,通常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查找。[4]同时,还有很多档案在保存过程中是孤本,只有在誊写以后才能够进行利用等,这一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同时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严重降低。

三、档案管理创新的几点认识

1、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

在新形势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和档案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所以,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应该健全目标管理机制,制定档案管理目标,定期进行检查,并引进激励机制,将其与人事聘用和干部任免相联系,激活档案管理工作,开创新局面。加强管理手段的创新,就应该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的管理手段,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作为工作平台,建立数字档案和电子文件系统,并实现资源共享,将其纳入企事业单位的整个信息管理系统之中。

2、创新档案人员的管理水平

各事业单位要通过定期宣传,组织学习,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把档案管理工作放到显著的位置上来。这要求单位首先要建立一支过硬的领导班子,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其次要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单位的达标考核机制,对档案工作进行定期考核,通过级别升降实行动态管理;最后要求各单位研究制定适合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评价标准,并积极执行实施,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迈进。

3、创新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档案管理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也是当代社会对档案信息管理需求日益增强的客观需求。合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尽可能延长档案使用寿命以及提高工作效率,这些也是当代档案管理改革创新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目前看来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档案管理中以满足新时期下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已经刻不容缓。首先,各级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要准确、及时地传递信息,切实保证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其次,档案管理部门要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将档案资料准确的输入计算机,再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字、图片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从而实现纸质档案和数据档案的并存;最后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创新,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这样一来既方便了广大民众,也提高了档案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结束语:档案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管理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档案管理则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网络时代下,档案部门必须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人手,勇于改革,善于创新,进一步强化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的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使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注重档案信息的宣传,为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营造良好的环境,更好地为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服务。

上一篇: 科技管理规划 下一篇: 创业风险的成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