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5:44: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创业风险的成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创业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创业型中小企业是指处于创业阶段,在面临高风险的同时依靠其本身具有的某种优势如特殊的技术领域优势、资源垄断等可能在将来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具有高成长性、收获高投资回报的创新开拓型企业。
创业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它在经营方面有以下特点:
1.经营决策灵活
创业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员工的人数比较少,组织结构较简单,因此在经营决策上有更大的灵活性。
2.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提出来后,中小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创业型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比较广,经营的项目也很丰富,一旦当市场经济发生波动时,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能紧跟时代步伐,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比管理层次多、组织结构复杂的大型企业更具快速调整优势。
3.存活率较低
首先,创业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很多资金,但是它的筹资比较困难,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其次,很多的创业型中小企业并没有清楚的调查和分析目前市场行情,可能会存在盲目跟风的投资行为。最后,我国目前的市场竞争很激烈,创业型中小企业与“船大好顶浪”的大型企业相比,竞争力比较弱,容易破产倒闭。
二、创业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创业型中小企业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内部自身的人力、科技、资源等因素会导致企业面临一系列的财务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的有序发展。创业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获取大量的资金,而融资困难却是目前创业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创业型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在创业阶段还未被市场所熟知,企业的发展前景对外界来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创业型中小企业在创业的最初阶段能够获得天使投资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创业型中小企业要想上市发行股票筹资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且由于受债券额度小和政策等原因也很难发行企业债券来筹集资金;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迹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会要求企业提供担保或以企业的厂房、设备作为抵押物。所以大部分创业型中小企业采取的融资方式是自筹,通过创业团队成员自身出资,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如果创业型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或者筹资的渠道不恰当,那将会给企业带来资金短缺的财务风险。
2.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不科学
首先,大部分创业型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生产经营决策权集中,企业的所有者一般就是企业的决策者。当这些决策者对外进行投资时,由于自身没有财务、金融等投资方面的知识或者主观决策判断失误没有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周密的分析和研究,导致企业的投资失败。
其次,创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相对来说比较紧张,通常可利用的剩余资金不是很多,所以企业的每一次投资对企业以后的生存发展都至关重要。但是有些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通常不做市场调查,或者调查的方法不正确,导致没有获取充分可靠的信息,进而盲目的进行投资,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3.创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回收不及时
在企业的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资金回收。
创业型中小企业处在创业阶段,由于经验较少,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很好的判断,导致存货的积压。而创业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大量举借短期债务的情况,短期偿债压力较大,因此对存货变现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业型中小企业为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常会采取赊销的方式销售商品,以此来招揽顾客,这就给企业带来了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一些创业型中小企业盲目的为了增加销售、打出自己的品牌而给予顾客过高的信用额度,导致企业日后面临较大的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4.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不合理
在进行收益分配时,一方面如果企业把大量的收益留存在企业内部,用于企业的市场开拓或者日常开支,而不用于向投资者或者企业员工分配,会挫伤投资者或者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创业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如果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向投资者或者员工分配则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创业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1.多样化企业的融资方式
创业型中小企业要科学的对比和分析在不同融资方式以及融资组合下的财务成本和潜在财务风险的大小,并且考虑本企业的特点和现状来采取合适的融资方式。注意保持企业现金流出与流入的匹配、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搭配,正确的使用和控制企业的资金,在创业型企业需要现金的关键时期而能够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的后续发展。
2.科学进行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创业型中小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时应该加强可行性研究,要选取适合本企业、且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项目,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投资。在投资后,还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及时掌握投资项目的经营状况、盈利水平和发展前景等,进行定期的分析,以便及时的了解企业可能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
创业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为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节约营运资金,首先,创业型中小企业应加强对存货的管理,控制存货的规模及周转速度,避免因存货占用大量资金而给企业带来营运资金压力。其次,为了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创业型中小企业应该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并且及时催收款项,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
4.合理分配企业收益
扩大企业的规模,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向投资者或者员工分配收益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经营情况,合理调整两者的关系,确保企业的收益能够合理的分配下去。
参考文献:
[1]蒋璐.创业企业财务风险动态控制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2.
[2]邰敏.创业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54-01
大学生创业得到了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在国内已经兴起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热潮。任何一项活动都具有风险,大学生创业同样如此。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往往存在着创业失败的风险,大学生也面临着创业失败后的失业问题。大学生创业的失业风险不容忽视,创业失败后的失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采取措施有效规避大学生创业的失业风险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并实践探索的课题。
一 大学生创业风险来源
大学生创业存在以下风险:项目选择不当,导致企业无法盈利而难以生存;缺乏创业必备的技能和经验;无法预料的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变化对大学生创业造成较大影响;社会资源贫乏降低创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以及不能适时地筹集和供应资金导致创业失败;由于信息不对称、判断失误、管理不善等影响创业管理水平导致创业失败。分析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创业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技能、环境、资源、资金、管理六个方面。
二 大学生创业风险成因
1.内部原因
内部因素是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创业成败的根本原因。主要因素有:(1)社会经验不足。企业的管理不仅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阅历,需要在平常的工作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经验。(2)自我认知不足。现今的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都持有不屑的态度,对创业的期望过高而对自身的能力认识不足,过分自信,没有良好的创业心态,眼高手低。(3)缺乏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较强的创业团队成功的概率往往较大。风险投资商也更看重有较强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这些都是造成创业风险的重要原因。
2.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也是让大学生创业有诸多风险的重要原因。这种外部因素较多:(1)中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和重个人而轻团队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到影响。(2)政府在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上并没有太多的举动,如法律完善、优惠政策的制定等。(3)严重缺乏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 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
1.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作为创业中相对劣势的特殊群体很容易造成创业风险,因此想要规避风险,就必须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同时兼具创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如组织、策划、创新、管理以及公关等能力,这样大学生在创业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加强创业能力,培养风险意识
为推动大学生自觉提高创业能力,则需要增强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意识、金融危机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市场瞬息万变,时刻都有风险,防范风险要靠自己增强本领,预防和应对各种风险。大学生需要学会调研、分析、捕捉市场信息与掌握市场新动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产业调整、消费结构等信息。同时,学习掌握经济、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创业的合法权益也同样重要。
3.积累更多的经验、资本和技术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经验、资本和技术。经验的积累会避免陷入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资本为成功创业建立物质基础;技术则是大学生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方天地的重要武器。
4.提高大学生团队协作力
作为创业者要有可持续的远瞻性,而作为企业团队应该具有动态的发展观,这样的团队才有可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调节机制,从而形成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及核心力。同时,团队成员在这样的核心团队的影响下勤奋工作,可以使组织整体保持活力。
5.健全大学生创业的失业保障制度
目前社会建立有失业保险、失业社会救助两种模式的失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失业金的形式为失业者提供资助。能够规避失业风险,具有生活保障和就业促进的功能。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再就业援助,例如免费为个体提供心理咨询,减轻个体的压力;对有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帮扶,安排成功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帮扶创业者,使创业者创业失败后再次创业;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信息,以帮助个体重新寻找工作。除此之外,可以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如将大学生创业期视同为基层工作经历,为毕业后初次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再次选择提供便利等等,这些都将为规避大学生创业的失业风险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本文为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课题《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项目(项目编号:201303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9日
目前,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然而,大学生进行创业,可以说是创业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因其所受到的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与创业政策的影响,使其所受到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创业群体。为保护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和创业风险管理。不过,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消灭风险,而是要求大学生有准备地、理性地进行创业,从而减少风险的损失。因此,对创业进程中风险问题的分析、管理与防范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风险分析
创业风险是指在企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是指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
对于经验、能力、资金等各方面都相对不足的大学生创业群体而言,时刻都将会遇到创业风险。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几率只有0.5%,这个比率如此之低,足以说明大学生创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中主要遇到的创业风险有如下方面:
(一)项目选择风险。创业项目选择风险是指:在创业初期因选择的创业项目不当,导致企业无法盈利而难以生存的风险。目前,大学生创业的项目选择多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和智力服务领域,如软件开发、网络服务、家教中介、设计工作室等。此外,快餐、零售等连锁加盟店也是大学生青睐的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时如果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和论证,不去了解市场,只是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决定创业项目,甚至仅凭一时心血来潮做决定,不去做大量细致的市场调研与论证,不结合自身掌握的资源状况作出决定,那么其在创业过程中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会非常艰苦甚至会走向失败。
(二)技能不足风险。大学生从象牙塔走出来就开始进行创业,期间还未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完全转变,其年龄、阅历、心理等与有社会经验的人相比处于劣势,“眼高手低”是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评价。创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场不会因为创业者是学生就网开一面,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和市场时,比有社会经验的人更容易迷失和迷茫,思考问题理想化,对困难估计不足。另外,大学生还缺乏创业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没有在相关企业的工作、实践经历,缺乏能力和经验。同时,这种缺乏不仅仅是表现在职业技能、技术、管理等方面,还同时表现在人生阅历、心理承受等方面。所以,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并不高,其技能不足影响了他们,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三)环境风险。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对创业的成败起着决定作用。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如社会环境、企业治理环境、政治环境等。这些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大学生的创业造成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尤其表现在创业的中后期,其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危害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高技术产品的创新活动以及一些敏感性产业。在我国,还会对大学生创业带来较大的影响的是政治环境,我国政治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环境的变化,对于任何一家企业的影响都很大,更深远的是,这种变化往往是大学生创业者自身无法预料和改变的。
(四)资源风险。这里所说的资源风险主要是由于社会资源贫乏而产生的风险。社会资源是企业以及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是社会资源广泛,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企业作为社会企业类公民,需要与各方进行沟通和联系,如政府、社会团体、供应商、销售商等等,企业的所有工作都需要调动足够多的社会资源。然而,初出社会的大学生的社会资源毫无疑问是相对的少,尽管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一些地方,也有政府创业机构的支持,但这些帮助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尤其是企业的持续经营而言,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所以,当大学生走入社会实施创业时,在宣传广告、市场营销、工商税务等方面将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往往会显得一筹莫展,并会为此而耗费了大量精力、物力以及人力之后,不得不怀着受挫后的复杂心情而离开。
(五)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因资金不能适时地筹集和供应而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可以说,财务风险贯穿在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支持、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典当融资、股权融资和融资租赁等渠道。其中,除去家庭支持外,其他资金来源渠道的获得途径都需要一定的资质和担保,这对于刚进行创业的大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管是银行,还是风险投资担保机构,都需要有实业或者其他企业机构的担保。当今社会,空手套白狼的创业奇迹越来越少,如果没有广泛的融资渠道,创业计划无从谈起;如果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很可能会导致在创业初期就遭遇失败。因此,财务风险普遍是创业前期的“命门”。
(六)管理风险。创业管理风险是指:在创业管理运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善、判断失误等影响管理的水平,而导致创业失败的风险。企业的管理不仅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阅历,需要在平常的工作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经验。一些大学生创业者虽然可能接受过创业方面的培训,但是大部分是来自于书本,过于理想化。他们怀抱着一腔热情和抱负“纸上谈兵”,造成经营理念淡薄、产品营销方式呆滞、信息闭塞等,特别是大学生知识单一、经验不足、资金实力和心理素质明显不足,更会增加在管理上的风险。
二、大学生创业风险成因
大学生创业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种风险,这不仅仅与大学生自身有密切关系,也与大学生生活和创业的外部环境有密切关系。
(一)自身原因。内因是主因,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成败的根本原因。从大学生创业者自身来看,大学生创业中容易出现以下情况:第一,眼高手低,盲目乐观。比尔・盖茨的神话,使IT业、高科技业成为大学生眼中的创业金矿,以至于不少学生不屑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大学生如果对自身经验和能力认识不足,对创业的期望值又过高,一开始就起点较高,很容易失败;第二,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缺乏经验是目前大学生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创业者不习惯对其产品或项目做市场调查,而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第三,单打独斗,缺乏合作。在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创业者想靠单打独斗获得成功的几率正大大降低。团队精神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创业素质,风险投资商在投资时更看重有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如今大学生一般都有个性,自信心较强,在创业中常常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些都影响了创业的成功率。另外,大学生创业时资金准备不足、市场应变不灵、法律意识淡薄,同时缺乏对创业项目的深度审视和市场前景的理性评估以及良好的创业心态,都是造成创业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也是让大学生创业有诸多风险的重要原因。这种外部因素较多,一是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我国的高校往往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重视个人而忽视团队,这种教育体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大学生在自我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惯常毛病,从而影响其发展;二是社会机制,尽管政府以及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但事实上,这种鼓励往往是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作出的无奈应对之策,在其创业的配套上,则没有多大的举动,如法律完善,政策的鼓励性制定等等。尤其是在一些职业精神和道德秩序的培养上更是缺乏,职业精神和道德秩序的缺失是形成创业风险的前提。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竞争生态圈,不是简单地在政府所提供的若干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追求利益,它更应该体现为法律与道义传统、社会行为规范的整体协调。目前,对中国的创业者们来讲,要想事业成功并成为这个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最重要的工作是塑造中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秩序。
三、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消灭风险,而是要求大学生有准备地、理性地进行创业,从而减少风险的损失。
(一)创业能力和风险意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可以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和讲座,通过教育培养适应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通过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理性认识到创业历程的艰辛、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创业风险的不确定性。通过实际案例理性分析创业活动的复杂性,让大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创业历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防范和应对创业过程危机,指导大学生在创业前期、创业当中如何对待和化解创业风险,促进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和技能的提高。
(二)创业能力和风险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防范和应对危机与风险的能力,是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之一。大学生增强创业风险意识、金融危机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是促使大学生创业能力自觉提高的动力。风险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教育大学生学会调研、分析、捕捉市场信息与掌握市场新动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产业调整、消费结构等信息研究工作,市场是瞬息万变和残酷的,时刻都有风险,防范风险只能靠自己增强本领,预防和应对市场存在的各种风险。因此,创业能力与创业风险意识的提高对大学生创业成功极为重要。同时,教育大学生学习掌握经济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创业的合法权益。
(三)创业风险管理
1、谨慎选择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创业。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者资金实力较弱,选择启动资金不多、人手配备要求不高的项目,从小本经营做起比较适宜。
2、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大学生创业所存在的风险往往是由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创业过程中具有的劣势造成的,因此想要规避风险,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具备各项创业所需的技能与素质。如,策划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公关能力,只有这几方面的能力同时具备,大学生在创业中才能技高一筹,使企业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3、准备好创业必备的硬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分的硬件准备,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再优秀的人才也没有用武之地。大学生创业所需要具备的硬件主要是经验、资本和技术。经验的积累避免陷进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资金为成功创业建立物质基础;技术则是大学生想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方天地的王牌。
4、打造核心团队。团队力量的发挥是组织赢得竞争的必要条件,企业团队应该有动态的发展观,团队组成应随着成员的实际贡献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具有发展观念的团队才有可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调节机制,从而形成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及核心力。在创业时,用科学手段构建和谐团队,打造核心团队,可以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同时,团队在核心成员的影响下勤奋工作,可以使整体组织保持活力。
5、健全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企业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打造一支企业员工队伍,必须明确岗位职责。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对创业者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企业管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企业混乱以至于瘫痪。因此,完善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同时还必须严格执行,奖惩分明,否则再好的管理制度也会成为摆设。
四、结束语
总之,创业是有风险的。创业教育不仅为学生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垫脚石,也更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的新生力量。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需要转变观念,继续加强对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使创业教育理论能够真正服务于高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业的不利影响。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的教育、培养和管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熊晓云,张涛.创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7.9.1.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称为创业投资,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风险投资在促进技术创新及应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将会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不仅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夯实农业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和维护国民经济的安全。
一、风险投资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作用
(一)风险投资的特点
1、风险投资以权益性投资为主。风险投资主体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主要以权益性投资为主,以债务性投资为辅,债务性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平衡风险和增加对风险企业的约束。
2、风险投资是一种专家投资。风险投资积极地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为风险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等增值的管理服务,帮助风险企业成长。通过这种资金和管理同时投入的方式,风险投资者既可以及时了解产品的研制或者企业的经营情况,为下一步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又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
3、风险企业具有很高的成长性。风险投资的最初目的是获得高投资收益,所以风险投资主体会在进行投资前对风险企业进行充分的评估,只有在风险投资主体认为风险企业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情况下,风险投资主体才会对该风险企业进行投资,并且在投资之后对所投资的风险企业进行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以实现风险企业的高速成长。
4、高风险和与高回报并存。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风险来自于多方面,主要有宏观政策环境风险、管理体制与机构风险、从业人员缺乏经验导致投资失败风险等。
5、风险投资主要通过股权退出获得回报。风险投资主要以权益性投资为主,风险投资投入风险企业后,并不追求短期的利润。风险投资机构最终通过出售其在风险企业中的股分的方式实现投资收回,退出方式主要有2种:协助受资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在证券市场上出售其股份;通过协议转让股份,转让对象主要是其他大公司或者风险企业的经营者。
(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特殊性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众多风险决定了其融资的特殊性:融资具有高风险性与低风险承担能力,要求出资方具有较高的风险鉴别能力以及风险承担能力;融资的高风险性与高收益性并存,作为出资方,当然希望自身能够“分享”企业的“高收益”,他们要求获得的收益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融资双方的信息明显不对称,由于某些资产,如农业科技人才、无形资产等的专用性,造成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出资方具有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
(三)风险投资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作用
1、风险投资可以解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问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的早期,很难通过债务性融资的方式实现融资,缺乏发展资金问题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重要制约因素。风险投资主体看中的是企业的成长潜力,而不是企业现有形资产情况。风险投资的进入,可以解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难题。
2、风险投资可以分散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运营风险,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的趋利性特点激励着它去发掘有赢利前景的项目,并对优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宣传推广,将更多的投资者吸引到对该企业的投资中,形成多个风险投资主体共同对一个风险企业进行投资的局面。可以分散风险企业创办者的投资风险,还可以降低风险企业发展中的经营管理风险,由此实现投资者收益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风险投资可以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水平。风险投资主体可以为风险企业提供人才、市场、企业战略制订等管理支持。风险投资主体一般拥有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经验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在对风险企业投资后,风险投资主体将会为其提供包括人才招聘、财务咨询、市场推广、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等一系列增值服务,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促进风险企业快速发展。
二、我国农业风险投资情况分析及国际经验借鉴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情况分析
根据CVSource资料整理的国内已经披露的部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接受风险投资的情况如表1所示。
1、从资料中发现的现阶段我国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特点:风险企业所在行业多样,含概了农业中除渔业之外的各个方面;农业风险投资主体和风险资本来源多样化,既有国内投资机构,也有国外投资机构,还有个人参与的投资项目;当前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多在风险企业发展的发展期、扩张期、获利期,投资数额一般较大,投资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的在资料中没有出现;优质风险企业可以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实现上市,当前上市的主要地区在香港,在内地上市的较少。
2、我国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特点的成因及其反映的问题。农业风险投资在近年才兴起,如何持续地为风险投资提供优质项目源将成为农业风险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难题;风险投资主体和风险资本来源多样化,外资占较大比例;当前风险投资多在风险企业发展的中后期,投资数额较大,这是由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对资金需求很大,规模效益明显;而投资于企业发展早期较少说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早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很高,风险投资不愿意投资于发展早期的企业。
(二)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及国际经验借鉴
1、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源问题。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要得到持续地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项目源提供给风险投资主体比较和选择。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主要由高校和国有科研院所进行,农业科技开发与商业化推广之间缺乏联系渠道,很多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商业化推广。因此政府可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农业科技开发与商业化推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在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建立方面可以借鉴以色列的“技术孵化器”计划:以色列对高技术企业的培育,实施“技术孵化器”计划,通过为研究开发阶段的项目创造孵化条件,对项目给予间接支持。以色列技术孵化器计划的实施,为风险投资介入早期投资创造了条件,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源,使得以色列高技术产业一起步就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2、风险资本的来源渠道问题。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有政府机构、企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会抚恤金等。从目前我国农业风险投资的现实来看,国外资本的投资占了大部分,国内的投资机构由于风险资本来源渠道的狭隘,许多风险投资机构可以使用的投资额较少。在风险投资业发达的国家,虽然各个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风险资本来源也不尽相同,但是风险资本大多来源多样化。促进更多的资金特别是促进更多的国内资金进入农业风险投资领域,使农业风险投资来源多样化方面。事业中心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具有司法性质,其目标是帮助小企业获得技术自,将研究开发成果商业化,为市场提供新产品。
3、风险投资人才问题。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专业人才是风险投资运作成功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人才极度缺乏,因此一方面要改革人事制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和成功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家进入农业风险投资行业。在风险投资人才的来源上,可以参照美国的风险投资人才来源渠道。美国的风险资本家来源主要有2种类型:第一,由金融机构投资经理转化而来的风险资本家,这类风险资本家由于与金融业关系密切,可以吸引很多资金,有能力帮助企业成功;第二,大学毕业的年轻风险资本家,这类风险资本家通常具有一个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同时经济管理类高级学位如MBA学位,这类风险资本家在美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数量越来越多。
4、风险投资的撤出问题。风险投资从风险企业实现撤出的方式有:公开上市(IPO)、股权转让、风险企业从风险投资主体手中回购本企业股权、风险企业被其他企业并购、风险企业破产清算等。公开上市是公认的风险投资价值实现的最佳途径,但由于农业高新科技风险企业主要是成长中的中小型企业,一般资产偏小,企业经营不稳定,效益不突出,很难满足主板市场的上市条件,无法在主板市场进行上市。建立农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目前要做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证券市场,如降低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准入门槛,扩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份额,采取优惠政策刺激上市公司并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完善专门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创业板市场,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和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提供更好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2007(1).
2、孔荣,李艳玲.涉农企业投资风险的计量与分析[J].财经论丛,2006(5).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50-02
随着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主渠道作用。然而,由于中国毕业生就业市场起步较晚,尚处于发育、探索阶段,在许多方面还表现得不够成熟和完善。尤其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风险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深入对大学生就业风险问题的研究,对于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健有效运行,提高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内涵
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风险在市场上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大学生作为经济主体,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大学生就业风险是指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就业市场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失业、人身或财产损失、合法权益受损、就业歧视、实际收入低于预期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失业风险。在宏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由于专业不对口、就业观念转变滞后以及学生素质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难以有效对接等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学生可能面临找不到工作的风险,导致毕业即失业。
2.人身或财产损失。个别非法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利用大学毕业生求职经验不足,涉世未深,急于找工作容易轻信于人的弱点,巧列名目,向大学生收取报名费、培训费、介绍费、服装费、保证金、抵押金等,更有甚者将学生骗到偏僻处实施抢劫或人身侵害,导致毕业生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失,给毕业生经济、生理和心理上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
3.合法权益受损。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大学毕业生处于就业市场中的弱势地位,采取不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不平等劳动合同等手段,损害毕业生利益。如:在劳动合同中只规定学生的违约责任,而对单位的违约责任只字不提。此外,一些用人单位还利用《劳动合同法》有关试用期薪水较低的相关规定,不断招聘毕业生进行试用,待试用期满便以种种理由予以辞退。如此反复,长期低成本占用廉价劳动力。再如:一些单位随意降低学生的薪酬标准,故意延长试用期限,不替学生缴纳或少缴社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4.就业歧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着相当普遍且非常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其中包括对性别、种族、年龄、、民族、身体残疾、身高、相貌、身体状况(乙肝及HIV/AIDS)、婚育状况、地域、户籍以及一些体制和政策性歧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遭受用人单位的不公平对待,使得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难以实现。
5.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毕业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变化或自身专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可能从事与自身专业不相关、不对口、或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造成实际收入低于预期,在心理上形成很大的落差。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成因分析
就业风险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深入分析毕业生就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对于有效防范就业风险、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毕业生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意识淡薄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比较单纯,对社会险恶的一面认识不够深刻,对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和敏感性,风险防范能力较差。这就给一些非法中介机构、用人单位或不法分子造成可趁之机,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实施欺骗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导致毕业生人身、财产或就业机会方面重大的损失。
2.市场微观主体行为失范。作为就业市场主体之一的用人单位,在选拔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随意抬高用人条件,实行性别、种族、相貌、身体条件、户籍等的歧视性政策。还有些用人单位为了招聘到优秀的毕业生,在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机会、盈利能力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欺骗毕业生。而作为就业市场另一主体的毕业生为了争取用人单位的信任,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在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能力证书、专业成绩、实践经历、获奖证明等方面造假。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行为失范,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
3.市场功能不够完善。中国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功能残缺,不仅使得市场向供求双方提供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不足,也使得毕业生不能明确自身定位,流动具有盲目性。用人单位也因高等教育的信号功能弱化难以招聘到满意的毕业生。而且就业市场交易价格体系不健全、定价机制紊乱导致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阻碍了毕业生的自由流动,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风险。
4.制度缺失,监管缺位。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方面出台了许多文件和法规,但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如有关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的行为,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组织的进入资格和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尚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就业市场上的欺诈行为、不正当竞争以及市场主体的违约行为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有关毕业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创业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得到有效实施。
5.高等教育反市场因素的存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尚处于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的起始阶段,存在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许多高校游离于社会经济和市场发展之外,封闭办学,致使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特色不突出、专业结构调整滞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风险。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1.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学校要通过开设《大学生就业权益维护》、《大学生求职面试风险规避》等多门就业指导课程或讲座,让学生尽快熟悉试用期、违约金、劳动合同等与就业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使他们充分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多面性,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就业风险的鉴别能力。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能自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完善相关就业法律法规,加强政府执法监管力度。当前要保证高校就业市场有序、正常运作,就必须尽快公布和实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条例》,通过立法规范就业市场秩序,明确供求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出台《大学生就业法》和《反就业歧视法》,使毕业生在自主择业、就业协议书法律保护、违约处理、社会保障、仲裁和处理各种纠纷等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外,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欺诈行为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制止和避免大学生就业风险的产生。
3.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有目的地进行包括招生计划、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在内的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体现专业培养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4.完善市场功能,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深化人事和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控制,改革僵化的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减少不合理的制度约束,完善市场功能,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5.加强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就业环境。有效的信用信息体制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稳定的预期,减少不确定性,并能有效地遏制机会主义行为,维护法律权威。同时,信息公开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维护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保证和促进信息在全社会的有效传递,对于克服市场主体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营造诚实守信的就业环境,降低毕业生的就业风险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建勋.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16卷[J].软科学,2002,(1).
[2]常宇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郑州: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0.
[3]马佳宏,周会娟.调整与适应:高等教育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探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4]薛利锋.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完善与发展[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5.
[5]马永霞,翟小会.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风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An Analysis and Avoidance about Employment Risk of College Student
ZHANGJie
一、人力资源风险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
一般我们可以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环节内容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工作评估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等。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显得更为重要。另外我们也可从已知风险、可预知风险、不可预知风险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对于已知风险和可预知风险我们要采取积极地措施进行防范。人力资源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复杂多变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使得管理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些都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人力资源管理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特性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为了保持和恢复系统原有特性及不断发展的潜力,系统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也会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
三是信息的不对称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员工的行为具有不可测性,很难准确测度工作人员的行为,加上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就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原因。工作人员靠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源取得收益,从而产生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非协作、非效率的“道德风险”。
二、风险识别
人力资源风险包括员工招聘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任用风险、员工薪酬管理风险和员工离职风险。其中:员工招聘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招聘者的品质和动机、测评工具的有效性等内容。员工培训风险包括培训观念风险、培训技术风险和外在风险等内容。员工任用风险包括以短掩长、重过忽功、事人不宜、轻视价值观等问题。员工薪酬管理风险包括薪酬制度欠妥、薪酬设计欠佳、薪酬激励机制失衡、薪酬结构难整合。
三、风险衡量
人力资本风险具有风险成因多、风险因素复杂、各风险因素间相互关联度大以及风险计量困难等特点,应从系统的全局的角度去评估人力资本风险。将人力资本风险放入企业的整体风险中去加以考虑,人力资本风险只是企业风险网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其它方面的风险均会对人力风险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仅从经济角度或是价值计量角度去评估人力资本风险显然是不充分的。
(一)人力资本净评估风险
1、人力资本风险衡量
我国中小企业应该通过风险识别使自身更充分地认识到人力资本风险暴露,使其意识到那些乍看起来属于个人或者家庭承担的人身风险,事实上也是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本风险暴露。因为,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一人力资本,其风险将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果。
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组织架构、员工素质、员工结构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识别,并通过人力资本风险评估表对企业潜在的人力资本风险进行评估,得出风险等级“高、中、低”。这里,评估标准应该根据行业或者地区的实际状况确定,即将潜在人力资本风险引起的不确定性和损失对企业收益的不利影响的平均概率作为评级标准。
2、管理团队人力资本风险
一、引言
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业板市场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需要形成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和体系,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我国的资本市场自主板建立到创业板运行以来,已经开始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资本市场结构,特别是创业板市场更具有典型性。
2009年10月30日,我国创业板正式运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和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等因素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扭曲了资本市场应有的功能。主板市场的不成熟和外部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创业板的推出经历了数年之久。而创业板自运行至今仍未推出退市机制,运行也存在着种种制约,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增加创业板市场的风险。
由于我国创业板市场自身的缺陷,因此自创业板市场运行之初,就应当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市场风险状况,综合考虑各种风险造成的市场不确定性,同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创业板市场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的资本市场环境寻求完善我国的创业板市场的途径,以充分发挥创业板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综合研究和分析当前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重点研究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构成、传导和防范,并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思路。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理论界对于创业板市场风险构成与传导的研究大多以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为主要目标,同时结合其他国家主要创业板市场进行对比性分析和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和防范均具有指导意义。
Yiuman Tse,Erik Devos(2004)通过对纳斯达克与Amex对比研究认为,从Amex转到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整体表现为基差增大、收益增加,机构投资者增多,其风险监控和管理制度也更为严格。Bong-Soo Lee,Oliver Meng Rui,Steven Shuye Wang(2004)对纳斯达克市场与亚洲创业板市场的信息相关性进行研究,认为纳斯达克对亚洲创业板市场具有波动溢出效应和收益滞后效应,并且这两种效应也广泛存在于主板市场对于创业板市场的影响中。J.Cunado,L.A.Gil-Alana,F.Perez de Gracia(2005)对1994年6月至2003年11月纳斯达克市场股票指数的合理性泡沫进行了检验,其结果表明泡沫的存在取决于研究中所取样本的频率,当采用月度数据所得出的结果与采用日均数据和周数据的结果刚好相反。Lee.Joy研究了中国设立创业板的条件和方式,以及设立创业板后对内地资本市场和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影响因素。Frederick Tsang则认为中国创业板市场建立将有利于中国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并且有利于整个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国内学者对于创业板市场的研究则历经了从主板到中小板,从风险到机制的一个研究思路的转变。许长新(2001)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的稳定和繁荣,离不开其完善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保障。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建立应侧重于完善退市标准和机制,细化退市程序,增强规则的可操作性,从而为证券市场的良性运作创造条件。
陈尔瑞(2001)认为我国主板市场的退市制度存在弊端,真正实行退市的企业相对较少,证券市场体系不完整,因此应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角度予以完善。
董辅(2002)认为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存在风险,如果开设创业板市场失败,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应采取必要措施防范风险。同时认为创业板的退市机制应当尽早建立,拖延的时间越长,会积累越多的风险,不易于创业板市场的稳定发展。
周乃敏、韦洪兴(2003)对二板市场的概念、发展状况、自身特点、市场效率、制度创新及做市商制度对创业板市场支持度等六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建立适合我国的创业板市场运行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
金栋、凌传荣(2004)从创业板市场监管模式与体系比较了海外三种不同的监管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创业板市场必须采取集中统一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同时要建立完全市场化的多层次监管体系。
项雪平(2005)研究了上市公司退市的相关损失和赔偿问题,通过对世界主要证券市场损害赔偿确定的规定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提出完善上市公司退出损害赔偿责任确定的措施。
蒋大兴(2005)认为我国现行的退市监管无论在监管理念还是在制度构架方面均存在问题,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应该体现公司自治,退市监管权应该保持一定节制,特别是监管权力需要进行重新配置。
三、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现状
截止到2011年10月28日,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由最初的28家迅速增加到271家,总发行股本达389.69亿股,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到8308.59亿元,平均市盈率达43.13倍。在两年的时间里,创业板市场的整体表现远超预期,实现了创业板的跨越式发展。
为了进一步了解创业板的现状,需要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行业结构及所属行业的企业状况进行分类研究,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main/chinext/scsj/jyjg/,数据截止到2011年10月28日
从表1可以看出,当前创业板271家上市公司中,企业数量和规模占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信息技术行业和社会服务行业,其中制造业企业179家,总市值达到5336.98亿元,占创业板市场总市值的64.23%;信息技术企业52家,总市值达到1340.1亿元,占创业板市场总市值的16.13%;社会服务行业14家,总市值达到682.31亿元,占创业板市场总市值的8.21%。三大行业市值占整个创业板市值的比重达到88.57%,构成了创业板市场的绝对主体,这充分说明了创业板上市企业具有行业集中的特点。
从上市企业的地域上分布来看,创业板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如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企业创业板上市较少。从具体省份来看,广东省以60家居全国首位,北京市以38家居第二位,江苏、浙江两省以26家居第三,上海、山东等省紧随其后,六省市上市企业数量占到创业板企业总数的68.63%,构成了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地区性主体。
由于创业板上市企业所属行业和经营状况的差异,上市企业融资规模差距较为明显。创业板上市企业整体表现出高市盈率、高发行价和高超募资金的特点,使得整个创业板市场处于高风险运行区间。从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增长率来看,创业板企业远低于同期的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表现欠佳。
四、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构成及成因
创业板市场风险是证券市场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创业板市场特点来看,其风险要大于主板市场,而且难以监管和控制。要明确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问题,需要对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构成进行分析,明确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以真正把握创业板市场的风险。
(一)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构成
从整体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风险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具体如下图所示。
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划分是根据风险是否可以消除来进行划分的。从图1看出,根据两大风险的分类,宏观经济运行、制度性因素、创业板市场的运行及创业板自身风险等属于经济运行和经济制度本身产生的风险,这些风险是无法通过风险预防和风险分散手段消除的,因此属于系统性风险;而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中介及市场监管等产生风险,由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可以通过各种措施降低甚至避免风险的产生。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来看,创业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由于创业板市场运行的环境决定的。就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而言,通货膨胀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国际影响风险构成了宏观经济风险的主题。制度性风险则主要来自于创业板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其中最重要的风险是退市制度的缺失,这种基础性制度的缺失增大了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市场运行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各种突发性因素对创业板市场的影响,这种风险与主板市场的运行风险基本一致。此外,创业板市场的自身风险,如上市标准低、上市企业结构相对单一、高市盈率导致的风险性问题等也不同程度的加剧了创业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创业板市场的非系统风险主要来自于创业板市场不同的参与主体。由于创业板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目的性不同,其行为的分散性导致了非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中介等不同的交易和服务主体,其在参与创业板市场交易时由于自身条件和目标的限制,导致大量的交易主体非法操纵市场、违规证券操作、逃避市场监管,形成了创业板市场的交易和监管风险,这些风险大多来自于市场主体的交易性操作,并且与规避制度性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这些非系统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进行分散和规避的。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划分是分析创业板风险结构及成因的基础,通过对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分类研究,进一步明确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及其传导机制,从而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预防和管理提供针对性建议。
(二)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
由于创业板市场运行环境的复杂多变,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形成原因也具有多样性。从整体上看,创业板风险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一般而言,创业板市场的系统风险大多是客观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大多属于主观风险,即操作类风险。对于两类风险成因的划分,主要基于风险是内生性还是外生性导致的。
1.主观风险
主观风险,即操作类风险,是由创业板市场主体操作引发的风险。创业板市场主体的主观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上市公司管理层隐瞒企业的财务状况,如出具虚假的财务会计报表,信息披露不准确及时以及误导投资者投资等;二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利润进行的人为干预,例如虚报或者隐瞒利润以获得高额薪酬等;三是上市公司管理者对企业资本的侵吞和挪用等;四是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合谋操纵市场,抬高或者打压股价的行为;五是证券交易所及证监机构对于上市企业风险监管和控制的缺失,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创业板各个市场主体基于自身利益的操作,构成了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主观成因。
从根本上说,造成这些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委托-问题,委托问题是由于委托人与人的目标函数不相同,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的缺失,委托人对人难以进行有效的观察监督,因此出现人为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这些现象表现在创业板市场上就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出现各种违法违规活动,而证券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合谋操纵市场,损害投资者利益,造成了我国创业板市场的主观风险。
2.客观风险
客观风险,即内生类风险,是创业板自身的因素引发的风险。我国创业板客观风险的成因可以从创业板制度、创业板监管、创业板运行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创业板制度的不完善是我国创业板客观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国创业板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基础制度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创业板退市制度的缺失。自2009年10月创业板上市运行至今,创业板迟迟未推出退市制度,加大了创业板市场的运行风险。此外,对于上市公司业绩考核评价等制度也不完善。创业板的市场监管问题也是创业板市场客观风险的成因之一,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具有高市盈率、高风险的特点,其风险要远远大于主板市场,而这些企业的财务和监管制度相对不完善,这就加大了监管的难度,造成了创业板市场监管难的状况,增加了创业板市场的隐形风险。创业板市场的运行风险主要是由于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变化引起的,由于创业板企业大多是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经济的波动和国家政策变化的敏感性强,一旦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这些企业就会受到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创业板市场的稳定运行,而这种影响一般具有行业性特点。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具有多样化特点,每种风险的形成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研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分类,从风险的产生、传导到作用影响进行分析,才能真正把握创业板市场的风险,从而为创业板的风险监管提供思路。
五、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传导分析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形成和传导,可以从风险基础、风险诱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创业板市场本身来说,创业板具有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根据收益风险配比原则,其风险因子相对较高。当创业板市场风险高位运行时,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则风险基础立即会被催化,如果此时创业板市场监管缺失,必然引发创业板市场风险。
从图2可以看出,创业板市场风险构成的基础性因素有经济环境变动因素、资本市场制度因素、市场主体理性因素和市场预期因素四个方面,四大因素涉及了创业板市场运行的宏观经济条件、市场制度规范和监管、市场主体及其对创业板市场发展的预期,这些因素形成了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基本环境,成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载体。
从创业板风险的发生来看,除具备环境条件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风险诱因,即具体的风险事件引发创业板风险,具体的创业板风险诱因包括市场供需异常、资产价格波动异常、资金流动异常、市场违规操作及非抗力因素等。风险诱因的存在使得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即每次创业板风险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风险发生的随机性加大了风险预测和监管的难度。
从创业板风险形成的基础和诱因看,创业板的风险基础是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必要条件,经济环境的变动导致了创业板走向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必然引发创业板市场风险。资本市场制度是创业板市场风险控制的重要因素,市场主体的理性因素会导致创业板交易中操作风险的产生,市场对未来的预期会加大风险的波动程度。创业板的风险诱因是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充分条件。创业板市场的供需异常变化与资产价格波动、资金的异常流动密切相关,它们的变化都能引发创业板市场风险。从创业板风险的引发事件来看,市场违规操作是导致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上市公司和券商的违规操作影响更为严重。此外,非抗力因素也是导致创业板市场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创业板本身蕴含的风险因素,一旦具有催化作用的风险事件发生,将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发生和蔓延。由于创业板市场运行的特点,风险的预测和监管具有很大难度,即使能够监测到风险因素,要在短期内消除潜在风险也具有很大难度。而一旦风险发生,其产生的效应将难以抑制,使得整个创业板市场陷入风险之中。
从风险产生和发展的各环节来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监管环节。创业板市场监管重要性程度最高,其难度也最大。由于引发创业板风险的因素大多是来自市场主体的操作因素,因此,对于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应当主要放在对上市公司和券商的市场行为监管上。风险环境因素是不能避免的,因此应当将减少风险事件作为控制创业板市场风险的主要措施。
六、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防范与监管
无论是从其他国家创业板市场风险规律来看,还是结合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特点,必须要加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和防范,才能保证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针对当前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特点,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完善创业板市场的基本制度,降低创业板市场运行的整体风险。
(一)建立退市机制,完善基本市场制度
创业板市场退市机制的缺乏是造成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重要因素。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是创业板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基础性制度的缺乏导致了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根本性缺陷,这种缺陷增加了创业板市场的基础风险,并扩大了风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从主要发达国家的创业板市场来看,均具有健全的退市标准和相关执行措施,而且其退市机制与上市标准相呼应。这种前后一致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降低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源头上,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进行关联交易或者进行后门上市,从而影响创业板市场的稳定。
(二)简化监管程序,提高风险监管措施的可执行性
尽管《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对创业板市场风险监管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在针对性和操作性上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通过具体的数量化指标,建立相对较完善的可执行的量化标准的监管体系,提高不同风险监管的区分度,提高各项指标的操作性。
简化监管程序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监管的效率,通过减少监管的环节,使得创业板市场风险在发生之初就能被有效监管和控制,避免由于监管程序的问题导致风险蔓延,尽可能减少创业板市场风险波及的范围,降低市场损失。简化监管程序需要对原有的监管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程序简化、效率提高的目的。
(三)防范操作风险,加强对市场主体的行为监管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属于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操作风险是创业板市场风险最重要的成因,且面临较大的监管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创业板市场主体的行为监管,特别是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对上市公司操作风险监管主要集中在对其财务指标、资产负债和持续经营状况的监管,要通过监管及时发现上市公司在经营期间的风险,并责令其限期改正,以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创业板市场的平稳运行。
对于创业板市场主体的行为监管,要特别加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及时全面的对上市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和重大事项进行公开,使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上市公司存在的风险,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操作风险,保证创业板市场的稳定。
(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建立风险防范和处理的配套机制
配套机制的建设是保护创业板市场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机制,也是降低创业板市场风险的重要措施,而配套机制正是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监管和防范的重大障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和大量基础性制度的缺失,导致风险发生后大量的问题难以解决,这就扩大了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影响范围,延长了风险的影响时间。因此,需要建立一整套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特别是关于对受到风险波及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例如对投资者的司法救助问题,投资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通过何种程序追究责任,应当追究什么责任,以及相关赔偿的标准等都需要一一明确,而目前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尚不具备这样的配套机制,因此建立风险和处理的配套机制对于降低市场风险,保证创业板市场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要降低我国的创业板市场风险,既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创业板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经验,又要根据我国创业板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既要完善各项基础性制度建设,又要简化监管程序,提高监管效率;既要防范市场主体的操作风险,又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完善风险防范和处理的配套机制建设。因此,我国要加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力度,降低创业板市场整体的风险水平,以促进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元,房坤.当前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机制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2).
[2]许长新.境外上市公司的退市规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1).
[3]陈尔瑞.对建立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2).
[4]董辅.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问题[J].改革,2002(1).
[5]周乃敏,韦洪兴.国内外二板市场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3(3).
[6]金栋,凌传荣.创业板市场监管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4(11).
[7]项雪平.对强制退市公司投资者的损失赔偿问题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3).
[8]蒋大兴.公司退市监管政策的改革[J].法学评论,2005(2).
[9]熊选福.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防范研究[D].中南大学,2002.
[10]曹凤岐.创业板市场:市场风险和公司风险[J].中国中小企业,2009(12).
经验和统计资料表明,风险投资的发展对就业、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等具有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风险投资业比较发达的美国。风险投资加速了高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促成了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发达,并因此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娱乐和社会交往方式。本文拟以美国为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回归等计量方法对美国风险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美国风险投资发展概况
美国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源于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mericanResearchandDevelopmentCorporation,简称ARD)的成立,标志着风险投资进入组织化和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1958年,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投资法》(SBIA),授权中小企业管理局制订和实施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通过设立政府风险基金,引导和促进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支持企业的早期发展并帮助创建新的企业。在该计划的鼓励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发展迅速。从1959年到1963年的5年时间内,全美就有692家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在中小企业管理局登记注册,资金总规模4.64亿美元,其中公开募集的投资公司47家,募集资金3.5亿美元。
然而,由于存在一些内在不足,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以后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到1977年,全美风险投资总额仅5000万美元。为了挽救毫无生气的风险投资行业,美国国会在1978年至1981年4年间连续通过了6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法案,分别是:1978年的收入法案,将资本增值税从原来的49.5%下降到28%;1979年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ERISA)谨慎人条款,修正了1974年制订的退休收入保障法案中有关投资指南的规定;1980年的《小企业投资促进法》,将风险投资公司重新划归为商业性开发公司;1980年的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安全港条款规定,消除了其接受退休基金作为有限合伙人时所承担的巨大风险;1981年的经济复苏税务法案,进一步将资本增值税从28%降到20%;1981年的《激励股票期权法》,允许股票期权的持有者在行权以后再交税,并降低了税费标准等。正是这一系列法律与政策上的调整为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加之受70年代末风险基金投资于苹果、英特尔和联邦快递等获得了不菲业绩的激励,从80年代初开始,美国风险投资业步入复苏和快速增长时期。
1990和1991年,美国经济全面衰退,社会对风险资本需求明显减弱,大量机构投资者的资产也频频出现质量问题。但随着1992年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并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增长时期,加上1992年以来美国政府对50年代确立的“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效地实现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复兴,经济的持续景气和企业股票上市的热潮再次推动美国风险投资业的持续增长。1992年,美国会通过《小企业股权投资促进法》,除解决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外,还提出了“参与证券计划”,即小企业管理局以政府信用基础,为那些从事股权类投资的小企业投资公司公开发行长期债券提供担保,而且长期债券自然产生的定期利息也由小企业管理局代为支付,从而大大改进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式。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VentureCapitalAssociation,NVCA)的统计结果表明,到2000年,美国风险投资额达到1048.274亿美元的历史记录,创造了430万个就业机会,7360亿美元的国民收入,分别占全美就业机会的3.3%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4%。1999年,美国风险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曾经达到165.3%的历史记录。但2001年以后,由于新经济泡沫破灭,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再次进入低谷,2003年后回升迹象向好。
二、美国风险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为了充分说明风险投资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以美国为例,选择了美国1990年至2003年14年的风险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来论证分析。我们首先检验两个经济时间序列是否存在伪相关问题,因为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表明,经济意义上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却可能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这对我们的实际研究结果是毫无意义的。本文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法来检验X对Y的解释程度(其中Y代表国民生产总值,X代表风险投资)。
表1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原假设F统计P值
Y不是X的格兰杰成因1.326190.38306
X不是Y的格兰杰成因2.067790.24719
注:以上分析用EVIEWS3.1软件计算得出。
可见,对于X不是Y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只有0.25,表明X不是Y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较小,拒绝原假设,表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X是Y的格兰杰成因。同样对于Y不是X的格兰杰成因的检验概率只有0.38,也拒绝原假设,表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Y也是X的格兰杰成因。通过分析得出,序列X和Y都能提高彼此的被解释程度,风险投资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有相互反馈关系,风险投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为风险投资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风险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列出其线性模型式表示如下:Y=AX+B,式中:Y——国内生产总值(GDP),X——风险投资额,A、B——待估计的系数。将美国1990年至2003年风险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28个样本在Eviews软件上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运算,估计结论为Y=0.158804X+14.41221,其中R2=0.818469,相关系数r=0.8824,T统计值为62.5209。从估计结论可以看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有严格的正相关,两者相关的概率达到0.88。通过回归方程粗略看出风险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风险投资每增加1%,国民生产总值增加0.16%,拟合系数R2为0.818469,回归效果较好,T值显著性通过检验。除了定性分析外,西方学者对风险投资的作用也进行了大量定性研究,具体来讲,风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在多个方面:一)风险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VCA)研究报告,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保持着一个稳定的增长率。在对美国风险资本经济影响的7次年度调查中发现,创业企业在第一个营业年度平均拥有员工21人,到第八个营业年度平均员工达到184人,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一般企业。另据一份对500家受风险资本支持的创业企业的调查显示,1991-1995年,这些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财富500强企业每年以4%的速度在减少工作职位。[③]通过调查得知,在就业增长较快的主要行业中,几乎都得到了风险投资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当然,不同的行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上又会有所不同,计算机软件行业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由风险投资支持的软件企业雇用了88%的软件工作人员。
(二)风险投资拉动销售收入的增长。风险投资支持的各个行业中的企业在拉动企业销售收入增长方面明显优异于缺乏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1975-1995年的20年间,美国最成功的24家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公司的营业额增长了100倍,而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曾经得到过风险资本的支持。特别明显的是软件行业,通过对2000-2003年美国软件行业销售的调查,风险资本支持的软件行业产值增长达到31%,而与此相对应的整个软件行业的增长率却只有5%。在某些风险投资特别青睐的高技术行业,风险资本的支持更是明显,而这些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也非常迅速。
(三)风险投资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兴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新技术发展的高创新性、知识密集性、高风险性等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很难像其它一般成熟产业一样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投资应运而生。风险投资对R&D成果的转化进行投入,提高了成果的转化率。支持创业成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在科技成果、创业人才以及资金的混合体中,风险资本投资是关键的一分子,正是这种混合体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仅1987年至1996年,美国风险资本家向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及服务、通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就从21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48亿美元,年均增长7%,信息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2175亿美元增加到4445亿美元,年均增长6.5%。
三、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风险投资目前虽有一个旺盛的发展格局,但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产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障碍:宏观方面存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制度障碍,具体表现在缺乏有效地推出渠道和退出制度、现行法律和政策不配套所形成的制度缺陷、政府定位不准、参与方式不当等;微观方面缺少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高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和低成功率、缺乏真正的风险投资家、单一的风险投资企业制度等。认识到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大贡献,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势在必行。
(一)营造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制度环境。Bygrave和Timmons(1992)对美国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考察。他们指出,风险投资业的内核由资本、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支撑组织构成。风险投资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府环境、文化环境、智力支持、地区差异等。在营造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中,政府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要采取倾斜政策对风险投资业进行扶植,如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优先采购国内高科技创业企业的产品、以出口信贷方式积极支持高科技创业企业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等;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有效的退出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大学、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撑作用,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改变凭关系进行投资的行为,由市场来决定投资的去向等。
(二)风险投资的产业化、市场化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紧密联系。风险投资产业化、市场化过程,客观上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风险投资在投资运作上一定要面向市场,按市场需求选择创业企业和创业投资项目,同时按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建立风险投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等。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紧密联系,可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比如受市场影响,出现热门行业投资过度,而一些有前途的技术得不到足够的资本,风险投资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可以通过合理分析受资行业的结构,对受资行业的投资进行平衡。另外,风险投资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紧密结合可以加快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三)构建我国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有效模式。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环境、文化环境、智力支持、资源、市场等因素的正式和非正式约束。根据这些因素,我们从生态学发展的角度来构建一个风险投资发展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金融支持、技术专长、知识等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循环反复。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不仅仅局限在资金的投入上,风险投资家往往还肩负着为风险企业输入管理技能、知识经验、市场资讯资源、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等重任,同时通过高技术产业投资的平台和科研机构、大学保持紧密联系,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本支撑,促进知识、经验、人才等合理流动,及时了解技术、科研成果的最新动态从而进行新一轮的投资。
参考文献:
1.AndrewL.Zacharakis.Thedevelopmentofventurecapital-backedinternetcompanies,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8(2003).
基金项目:河南省上市公司战略漂移内部控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GH-031)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日
一、战略风险研究现状
学术界有学者将企业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战略行为的制定与实施不当,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称为战略风险。李汉东(2005)从战略与管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入手,进行分析,提出了新的战略风险的定义。祝爱民、王华、李宁宁(2006)站在战略的角度上,对战略风险进行细致的分析,指出了影响战略风险的五个关键因素是:战略环境、资源、竞争能力、战略定位以及企业领导者。叶建木、邓明然(2006)指出战略风险控制是企业战略成败的关键环节,揭示了战略风险的三个维度,提出了战略风险柔性控制的复合期权方法。袁志刚(2008)从战略管理模型出发,分析了战略风险的因素,构建了企业战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郑芳(2008)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以DK公司为例,对其战略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进行了评价。李寿喜(2011)进行战略识别,评估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从风险规避、控制和接受等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风险对策。孙慧、王松华(2012)则在李寿喜研究的战略风险预警的基础上,对既定战略的实施和新生战略的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从而使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杨文治(2013)另辟蹊径,主要以多元战略的竞争优势和风险为导向,重点探究了存在企业多元战略实施中的问题,并且提出多元战略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
二、战略风险成因及分类
1、战略风险的形成因素。我们知道战略风险主要是在企业制定战略、实施或者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可预见性,使得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差异,那么战略和不可预见性是源头。由于企业战略所涉及的时间长短,范围大小不同,企业在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过程中,充满了各种风险,这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战略联盟和外包等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外部环境是导致企业战略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中,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指企业的战略环境,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战略内涵、公司战略资源、企业竞争能力、企业领导者。其中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有:经济全球化、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来自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管理思维的变化,即知识管理、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以及柔性管理。此外,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网络媒体、竞争对手的战略、顾客的需求变化等这些也都是战略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2、战略风险的分类。战略风险分为许多种不同的类型。依据内外部成因可以分为产业风险和企业风险;根据企业与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战略风险分为创业风险、运作风险和竞争风险等等。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一种划分是罗伯特.西蒙斯提出的,他将战略风险分为运营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竞争风险和商誉风险。
(1)运营风险是企业最核心的风险。它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多变的环境、决策失误以及管理者的能力程度,而使企业的运营出现失败的趋势。当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环境、产品的制造加工环节出现较大失误以及不可控制的因素变得对企业不利时,运营风险就转化为战略风险。
(2)资产损伤风险。从表面来看是资产发生价值减损的风险,它主要还是和企业的战略决策息息相关,由于决策不当,使得和实施战略有关的财务价值以及知识产权发生减弱,从而使企业创造现金流的可能性下降,导致企业资产现值出现重大损失,从而资产损失风险就变成一种战略风险。
(3)竞争风险。有企业存在就会有竞争,特别是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获胜,能够很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竞争对手的战略、顾客需求的变化、供应商的定价以及政策的变化等都有可能会削弱企业竞争优势,因此竞争风险可能转化成为战略风险。
(4)商誉风险。指的是因为外界因素导致的顾客或者消费者流向竞争对手、对企业不利的新闻报道和网络谣传、系统暂时停工需要修复的时期、竞争对手的商业破产或者失败等这些所引起的风险。企业的商誉面对的一些损失,它是由以上三个方面风险综合的结果,当企业的信誉下降进而使企业价值减少时,就形成了商誉风险,它可能损毁企业的公众形象,导致收入损失或者是公司骨干人员的流失。
三、河南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战略风险
(一)河南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概况。截止2013年10月,河南省上市公司有65家,居中部六省第四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有30家,其中在沪市上市16家,在深市上市14家,加工制造业有15家,占比50%,能源行业5家,占比16.7%,其余有制药企业、食品企业、出版业、运输业等,它们为河南的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从这些公司的经营业务上来看,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存在比例不合理问题,明显可以看出制造业上市公司比重过大,农、林、牧业比重很小,说明我省在环境保护,退耕还林方面还很欠缺,而且没有商业类和金融类上市公司,可知我省商业公司的规模和地方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还不够充分,下面就河南省主要行业出现的战略风险进行分析。
(二)河南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主要战略风险
1、运营风险。我省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它充分发挥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通过高质量的产销量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我国制造业也存在不少问题,它采用粗放型发展方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使得能源、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影响到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例如洛阳钼业主要从事金矿开采,是国内最大、全球排名第四的钼生产商。公司钼铁冶炼能力25,000吨/年,氧化钼焙烧能力40,000吨/年,生产规模居国内同行业第一,但是从净利润来看,由2013年的108,491万元降为2014年的37,078.4万元,相对来说是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是内部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充分利用公司的资源、技术和产业规模的优势进行生产,而且生产成本较高,如果不及时找出应对策略,公司将面临运营风险。
2、竞争风险。我省加工制造业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使得产品附加值较低,付出的最多,但是处于全球生产链的最底端,还属于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如果不能拥有自己的品牌与核心技术,很难继续发展下去。例如,银鸽投资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造纸集团之一,产品以文化纸、生活纸、包装纸和特种纸等四大纸种为主,迅速崛起,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根据2014年第一季度报表显示,一季度净亏损扩大至0.75亿,亏损额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扩大,业绩处于下滑趋势。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及制度存在问题,最主要的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
3、资产损伤风险。对于能源行业来说,由于经济的繁荣发展,交通工具也日愈增多,对石油的需求将会不断加大,而我国面临着国际石油的挑战,超过50%需要从国外进口,对外依赖性较大。而且新能源的发展还处于探究阶段,很多不当决策会直接引发地球的资源、能源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并且导致资产的重大损失,给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威胁。
莲花味精是中国最大的味精生产基地,已形成年产12万吨味精的生产能力,是国家大型一类企业和国家确定优先扶持发展的300家企业集团之一,带动河南食品生产业的发展,海外市场也不断扩展,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从年度报表上来看,公司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其中2014第一季度亏损4,070,17万元,同比有少许降低,公司面临着资产损伤的风险。深入分析主要是公司经营理念比较保守,产能缩减,多处厂区进行停产整顿,管理不当。而且目前我国味精、氨基酸等生物面临着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转变增长方式、节能减排的重任,只有做出正确决策,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才能转变这种局势。
4、商誉风险。安阳钢铁是年产钢能力超过1,000万吨的现代化钢铁集团,是河南省最大的精品板材和优质建材生产基地。但是近些年来,国产钢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90%以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状,钢材的进口量居高不下,出口量较少,而且面临着价格的起伏跌宕以及经济放缓增长的现状,从2012年到2013第三季度,公司出现巨额亏损,业绩大幅度下降,主要是不能合理优化产线结构以及配煤配矿结构,无法确保高炉的稳定顺行,区域资源不能合理分配,市场的研发和开拓力度较小,没有较为完善的一套现代化营销体系。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将会对企业的商誉产生无形的影响,进而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发展。
有色金属行业近年来发展缓慢,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产量下降、消费者市场需求下降、营业利润空间较小、公司出现闲置资源、企业面临巨大亏损的可能。而这些综合累积起来,会使企业的企业价值减少,影响企业的发展,损害企业的商誉。
四、战略风险应对策略
面对企业出现的各种战略风险,企业应做好战略风险预警,找出应对策略,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快速成长。战略风险的应对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
1、风险规避。风险规避即管理者需要联系市场与周围环境,可能预测到企业将会面临的各种风险,提前做好准备,通过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从而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
2、风险控制。公司管理者可以采取一系列活动来控制某些重要因素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如制定严格的公司章程,实施战略行动等。
3、合作应对。合作就是共赢,面对各种单边风险,应该将它们整合起来进行处理,通过协调进行风险管理。
4、弹性应对。弹性应对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应对各种内外部环境变化,它主要是增加组织的内部适应性,对外部因素的预测并没有改变。
主要参考文献:
现代社会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讲,风险多于机遇,风险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的风险有很多种,包括经济风险、兼职与就业创业风险、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意外伤害风险、健康风险和情感风险。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的认知状况和应对各类可能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的能力。
为对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问题做较为深入的研究,笔者及其他工作人员依托于校专项基金项目,初步确立以合肥工业大学在读本科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为研究对象,课题旨在研究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现状、呈现的特点及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分析
笔者及项目其他负责人员在参考中外文献及总结相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份《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合肥工业大学在读本科生,按每个学院人数的8-15%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发放总份数为5700份,其中有效问卷约5200份,问卷处理方式采用集中发放、随机问卷、现场回收的方式。本次调查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对各类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和呈现特点;探讨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途径。
1.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意识现状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作为网络生力军的大学生也饱受信息易泄露之苦。缺乏信息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不法分子利用个人信息谋利甚至形成灰色利益链、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成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的主因。通过调查表明,学生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证件号码、电话号码都表示不愿轻易透露或填写。对于收到的陌生来电、陌生信息,89.6%的大学生都选择不会理会、直接删除。在是否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方面,38.3%的同学选择了对个人信息进行加密或安装杀毒软件,但也存在14.4%的同学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在判断个人信息收集者可信赖程度方面,40.7%的同学比较依赖于机构或个人名声。在是否透露其他人信息方面,70.9%的同学表示自己从未将社团或班级成员的个人信息透露给其他社团、组织或企业,也有9.4%的同学表示曾将其他人的信息透露给校内组织。在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方面,“依靠立法和执法”、“依靠社会环境的净化,通过全民自律”、“依靠提高信息保护技术”是受访者最认可的三种途径。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在学校有助学贷款经历的同学,对个人信息安全特别在意,均表示很担心自己的所有信息在网上可以查到,也表示曾因信息泄露而险些受骗,如有骗子打电话骗取家长信任,要求汇款等。
2.个人财产风险意识现状
在多元化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网上支付这种付款方式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很大,对经济观念比较单薄、阅历少的大学生提出了严峻考验。调查表明:90.4%的大学生有网上支付的经历,支付方式呈现多种方式,其中以网上银行支付为主,约占调查总数的72.3%,只有44.5%的被调查人员表明自己对网上支付可能存在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在防盗安全面,有38.1%的同学表明会经常在休息或者离开时检查门窗有没有关好。46.8%的同学会在人多拥挤的地方,对自己随身携带的财物格外留心。11.4%的同学表示发生过被盗事件。
3.兼职与就业创业风险意识现状
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及学生本人预期的不完善性,都可能会在兼职、就业创业中遭遇低于预期回报的结果,也可能会面临一些经济损失。调查表明,63.7%的被调查人员有兼职的经历,他们获得兼职和就业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通过学校网站和老师提供的占到66.9%,还有些同学通过一些校外的网站获取兼职,占到13.5%。只有10.2%的同学表示在做兼职前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在被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对与用人单位的签约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比较了解的只占到被调查应届生的19.3%。在创业方面,有过创业行动的,只占被调查人员的1.2%,而他们的创业领域多集中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商业经营,如实体店和网店经营,如果遇到资金不足多是向亲朋好友借钱,占到所有创业人员的72.9%。通过访谈我们也了解到,学生在兼职中遭遇到乱收费的情况比较普遍,就业中也有同学遇到过违约情况,对用人单位不返退违约金的做法,大部分同学表示如果经济损失不大,也就不予追讨,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的想法,只有部分同学表示将自己的情况反映给了辅导员和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的老师。
4.人身安全风险意识现状
所谓高校学生意外伤害安全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校园学习),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校园生活),所受到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行动自由权方面的威胁和风险。通过调查表明,82.1%的同学对宿舍楼和教学楼中的安全出口通道表示“不知道”或者“没遇过什么事,不关心”。在寝室里大功率电器的使用方面,69.3%的同学表示,没什么问题,可以使用。87.8%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对陌生人的求助“视而不见”或“视情况而定”。去工厂实习、参观时表示会认真听取相关安全知识的人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1.6%。在学习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逃生知识方面,被调查人的75.4%选择不了解或只是通过一些别人发的宣传资料作一简单的了解。通过访谈了解到,多数同学对于可能遇到的意外伤害,如体育活动意外伤害,火灾、地震防范及自救措施不清楚,或只大致浏览过一些别人发放的地震、火灾知识宣传册。
5.健康风险意识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直接关系到其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所谓“健康风险意识”,是指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身心状况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有清醒的意识。调查表明:57.7%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健康关心的程度不够,其中9.8%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关注自己的健康。70.8%的大学生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运动,14.8%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参加课外体育运动。67.2%的大学生不太关注健康方面的相关书籍,9.5%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关注健康方面的相关书籍。另外,通过调查和访谈也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理论上普遍能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对自己身心状况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并没有清醒的意识,对健康风险的防范意识也较差。
6.情感风险意识
作为生理成熟的成年人,大学生的各种情感需要属于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还处于未成型阶段,他们因情感问题而引起的“违规”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可以说,随着大学生恋人之间性观念、性道德的不断弱化,大学生非婚也就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应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关注大学生情感世界,解答情感困惑,增强大学生的“情感风险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所谓“情感风险意识”,是指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自己在情感上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有清醒的意识。调查表明:17.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期间,恋爱是必修课。68.2%的大学生认为恋爱不太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其中15.4%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完全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13.4%的大学生认为爱情并不需要过重以感情为基础,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排遣寂寞。
二、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特点
1.风险意识普遍不强
通过问卷及个别访谈,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约87%的学生遇到了来自健康、学业、就业、人身安全及情感等方面的困扰,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自身可能将要面临的各项风险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对于已造成的个人损失,有61%的学生认为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逃避风险责任的普遍心态。
2.风险成因复杂化
风险是一种未知的不良后果的可能,风险一旦未能有效规避,就演变成学生个体或群体受损事件。[2]笔者长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通过自身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及对诸多学生问题的处理,发现以往的学生突发事件成因普遍单一,主要原因为学生性格原因、社会经验不足等。然而,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冲击,特别是网络的虚拟及不确定性,给大学生带来了交友、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风险。同时,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的交织,使得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的成因日渐复杂。
3.风险呈现阶段性特点
当代大学生由于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差异,面临的风险呈现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对大学新环境普遍存在不适应性,同时对社会生活的复杂状况不了解、个人风险防范经验较低,这些因素都使得他们遭遇个人信息安全、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几率较高。二、三年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最多,兼职比例也最大,由此而来的交友风险、购物风险、兼职风险等几率较高,而毕业班学生面临的更多是择业竞争风险及情感风险。
4.与网络、信息有关的风险形式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与网络、信息相关的风险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如网上购物带来的财产风险,个人信息泄露。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从网络上获得投资创业信息,开办网店、炒股等。在调查中发现,有十余名同学在网上开设了网店,有炒股意向的学生近10%。由于网络相关法律不健全,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后果,产生的经济风险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和心理负担,过度沉迷网络经营和投资活动也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三、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工作途径
1.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预警教育制度和机制
(1)建立有效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主要为学工部。学工部除了负责学生日常的事务管理,还要处理与大学生相关的危机事件。近年来,随着大学生风险的影响因素逐步多样化,很多风险的应对越来越需要专业机构和部门的指导,如心理危机应对、创业风险应对等,这就使得学工部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多样化的风险形式。因此,成立专门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系统规划和设计大学生风险防范体系,成立专家组负责风险防范知识的解答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制定学生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是有效实施学生预警教育的根本保障,高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应包含组织机构、工作职责、预警分析、相关保证措施、预警对策等内容。其中组织机构、工作职责是提前安排突发事件的相关管理人员,并对机构内参与人员所应承担的工作职责进行分工;预警分析是对其他高校所出现的重大事件或本校先前已发生的重大事件要认真分析研究,并根据当前学校相关校情、学情,对一些前期症状进行识别、诊断、评估,同时提前发出相关预报,以降低或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3]相关保证措施是指在预防和处理某类突发事件所需要的相关器材、物品或费用。预警对策就是要通过预警分析,对不良趋势采取相应的方法对策,进行矫正、预警和识别。
(3)实施学生重大信息报送制度,组建信息报送网络。
实现大学生预警教育,首先要完成对学生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梳理工作,制定并逐步完善重大信息报送工作制度,组建高效快捷的信息报送制度,这是积极预防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施大学生预警教育的基础。学生重大信息报送的范围是指发生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正面、负面的重大事件。对于学生重大事件信息报送可分为自下而上的程序逐级汇报和自上而下的对学生事件处理的情况通报。主要涉及的人员自下而上分别为:第一级为信息员,一般为班级班长、支部书记、寝室长和其他学生群体负责人。第二级为责任人,一般为各系分管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他们是学生重大事件的主要处理者。第三级为决策人员,主要为学工部(处)、保卫处、后勤管理部门等相关学生事件管理部门。第四级为负责人,主要指学校、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对于在学生群体中发生的突发事件,相关人员或部门在接到信息后要根据事件情况及时汇报给上一级人员。而对于情况通报,是指学工部(处)、保卫处、团委、后管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之间建立的有关学生事件发生、发展、处理结果情况的及时通报,形成文字纪要,通报二级学院并汇报给学校分管领导。
2.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
(1)开设风险教育课程。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相对和平、和谐的环境之中,政府、社会和民众都缺乏相应的风险知识,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关于大学生风险教育的课程,没有形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对象的、完善的风险教育课程体系,没有科学、完整和系统的风险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随着风险的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大了对风险问题研究的力度,研究活动如火如荼,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要广泛收集有关风险教育的资料,一方面编制有关风险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开设适应社会环境深刻变化的风险教育课程,有条不紊地开展课堂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风险知识,形成正确的风险意识。另一方面,重视心理健康课、就业规划课中对就业创业知识和个人情感风险等相关知识的教授。
(2)利用多种途径传播大学生风险意识防范知识。
首先,除了开设必要的风险教育课程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提升大学生风险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学校要通过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校报、讲座各类学生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授风险知识,让学生学习到各种风险知识和风险防范策略;结合学校及学校所在街道、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编制具有地方特色、可操作的风险防范教育校本材料,使学生了解什么是风险源,学校和社区周边有哪些风险源。
其次,建立有效的防范风险的网络机制。一要通过网络将各种风险及其内容、表现形式、规避方法展现出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二要通过网络将高校规避风险的制度、方法、人员、手段告之于大家,形成网络体系。特别要将应急机制的内容于网络上,以便一旦发生风险,有机构及时处理。三要在风险到来前,及时收有关信息将其登录于网上,以便使学生及早掌握其危害和预防措施,并及时布控,使风险得以化解。
三、强化实践,提高大学生风险应对能力
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风险知识的传授,并不等于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敏锐的风险意识。要增强风险教育的实效性和现实性,就必须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触风险,体会风险,认识风险,感悟风险及化解风险。为此,高校必须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把课堂教育的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掌握预测和预防风险的方法。结合课堂所学的内容,可以设计调查问卷,深入各高校,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认真的、详细的分析,以便了解他们对风险的认知状况,更好地掌握他们的风险意识状态和应对风险能力的水平,了解他们希望高校开设哪些风险教育课程的愿望等,从而使风险教育更有针对性。其次,模拟一些现实情景,进行防火、防震等仿真场景训练。最大限度地还原某一具体灾难发生的场景,锻炼学生临危不惧、处乱不惊的心理品质。另外,还要鼓励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具体要求,了解在就业和创业等方面可能面临的风险。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严峻的风险困境,可以有效增强风险意识,自觉地反思自身,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更加积极地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