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5:44: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效课堂理论学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61-01
3.1模式教学理论是在我校多年来教学模式老化、课堂效率较低的背景下,以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模式为基础,结合我校生源实际情况,以我校为实践基地的高效课堂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学习载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对“三有一不”(有指导、有巩固、有训练、一分钟都不能停)教学原则的进一步升华,是以课堂高效为宗旨,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高效、让每位学生都高效、让课堂的每个环节都有效为目的。
一、“兴趣学习小组”建设
班级“兴趣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各位任课教师每节课要具体落实“3.1模式”中的互助解疑的一个重要组织环节。因此,我就将本班学生以科目优势互补的原则(比如A同学的数学好、则在他/她的身边安排一个数学较差的);以座位集中的原则(一排两人、三排为一小组、组长坐中间);好中差平均分配原则(将本班学生根据学情分为好中差三等级并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组长负责制原则(将本班内责任心强,品学兼优的十位学生选为组长);将班内学生分为十个学习小组,每组六人。学习小组的建设特别是在互助解疑的一个重要组织环节。小组之间以每次的月考成绩做一评比,并辅以相应的奖惩制度。班级“兴趣学习小组”的建立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他们的互助合作精神。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3.1模式”的第一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以前的教学环节中也有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有了这一环节,作为课堂的主宰学生来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发现自己的问题。有了这一环节,对于课堂的主导老师来说才能增加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从而提升课堂的高效。但怎样做才能使课前预习更有效呢?首先老师对学生要求预习的内容要具体、要预习到什么程度、量要适中,太少则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太多则学生无法完成,只能是事倍功半。同时要求学生在自己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到小组内讨论解决。关键的是老师一定要在课前跟踪检查,或让学习小组组长定时检查,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将会把它当做一种形式、敷衍了事。
三、互助解疑
互助解疑是“3.1模式”中的第二环节。小组成员将自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到小组中来相互展开讨论,一方面即解决了个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个人的问题在组内共享,如遇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在课堂上提交给老师解决。通过口头讲解、书面展示、黑板展示等形式互助解决,在组长的负责下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老师在小组之间来回做宏观指导。若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各组长将组内共性的问题收集、统计,然后提交给老师。老师则加以整理,如有机会尽量在关键问题上加以点拨,给予机会启发学生自己动脑逐渐形成动脑的习惯,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避免在学生已经弄懂了的问题上无谓的浪费时间从而达到课堂的高效。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和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增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岂不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规律,点拨方法与思路。当然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知识点知识层次和框架的能力。同时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讲解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以防好学生“吃不饱”现象的出现,力求对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讲避免浪费课堂时间。
五、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是“3.1模式”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一节课的有效巩固。首先老师要对这节课所学内容的训练题精心设计或挑选,而且还要在课前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先设想,同时根据课堂中每个小组,甚至每个组员出现的不同情况做出具体分析也可对达标训练题做一微观调整。达标训练也是把课外作业提前到课堂上,这样个体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得到小组和老师的帮助,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六、课后巩固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政治,如果教师不能用理论联系实际,照本宣科,就很容易导致课堂枯燥乏味,那么高中政治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
一、立足教材,聚焦社会
政治课是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一门课程。离开了社会,政治课就必然陷入空谈,丧失生机,因此,必须结合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例如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效等。其中,像讲“财政的巨大作用”时,可介绍国家对重点工程建设的投入—石武客运专线的投资(本地的实际)、北京奥运会的投资、汝川大地震的救助、新农合医疗、家电下乡等等。这样,就使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里所说的生活实际,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在日常生活中所争议的问题。如讲授政治理论和原理时,应当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感性材料,由此开始分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所学观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政治理论和科学原理,都是源于客观存在,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存在的直接摄像和生活的简单描述。要讲清抽象的理论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中,通过掌握理论和原理的感性材料,从具体到抽象加强对理论、原理的理解,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理论和原理。比如从学生亲眼看到的某官员由于腐败而变成囚犯以及某歹徒由于抢劫杀人而被判极刑的事实,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斗争的存在和表现"。又如从学生熟悉的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等等。这些都正是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和听到的,引导学生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去说明抽象的政治理论和原理,使学生既能由浅入深地理解某一政治理论和原理,又能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与政治理论、原理有关的事实,并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提高自己的素质。
三、关注学生,评点思想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深入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地捕捉具有苗头性和代表性的思想,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分析、点拨。例如,一些学生存在着不健康、非理智的消费行为,他们或追求时尚、或标新立异、或相互攀比,致使他们学习精力分散,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应针对所教班级同学的消费状态,组织学生讨论,帮助他们摒弃不健康的消费观,积极崇尚理性、适度的消费理念。例如,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早恋、迷恋网络和武侠小说等等不良行为,在讲“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确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教学,把教材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品德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
四、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实际
各门学科,都是互相联系的,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如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讲授哲学理论时,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各门学科知识,去理解深奥的理论,这易于使学生融会贯通,激发他们的兴趣,促动他们的思维,减少学习的困难,并能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利用学生这些已知的知识,让他们分析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看到特殊,又认识普遍,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去理解原理,容易贯通,又使他们看到各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并能运用这个观点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讨论学习方式确实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进行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他们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地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笔者将重点在讨论小组组建、讨论问题创设、讨论小组评价等方面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合理组建课堂讨论小组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及取得成效的基础。在组建讨论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同学关系等合理搭配,讨论小组的人数一般为4至6人,并且从2人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后再深化发展。
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主持人”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具体分工如表1。
二、科学创设小组讨论的问题
1、问题要明确:小组讨论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棱两可。
2、问题要精选: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讨论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要,要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一般一节课最多两个回合。
3、问题要设计:苍白、直露、难度过高的问题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其步骤是:教师情景导入、分层次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记录 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三、有效评价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1、制定适宜的小组讨论学习目标:小组讨论学习的精髓是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讨论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
2、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3、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讨论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要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4、评价和奖赏整体与个体相结合
我们研究小组讨论学习时,认为小组讨论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
总之,小组讨论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余文利. 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三种常用方法简介[J].基础教育研究, 2008年06期
[2]王枫. 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2期
[3]徐建红.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高考扩招后,高校的教学质量出现较多问题,高校的课堂教学管理中经常出现破窗理论中的“破窗”现象,任课教师虽然精心准备了课堂教学内容,但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经常出现教学设计以外的情况,如课堂上学生睡觉、聊天等。要想提高课堂效率,不仅要任课教师设计得好,还需要进行有效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破窗理论”的含义
“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这一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和诱导性,纵容别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这和防微杜渐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理论的根源在于要掌握“源头”,控制“第一”,即第一块“被打破的玻璃”要及时得到修复,第一个“打破窗户”的人要得到应有的惩罚,否则“玻璃”会接二连三地被打破,事态会越来越难被控制。由此不难发现,不良的风气、不好的行为,一旦有人开了头,若不加控制,任其蔓延,则会诱发多数人的有意行为的发生,最终呈现出最大化的倾向,使管理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将这一理论和启示运用于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破窗”现象
1.规章制度的“破窗”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为保证高校各部门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工作和学习秩序提供了保障。但在高校课堂管理过程中,总会有些人想方设法钻管理制度的空子或漏洞,如旷课、考试作弊等。任课老师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去制止这种行为,其他学生就可能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加入“破窗”行列。如果任课教师执行不力,再好的课程管理规章或校纪也将会重蹈“破窗”的覆辙。
2.管理学生实践中的“破窗”
(1)不适应大学课堂教学。大学生入学后,在很多方面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尤其是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学生上课睡觉、课堂上吃早餐、抄袭作业、不按时交作业、学习上提不起精神。学生由于入学后不适应高校生活或专业不对口等原因导致出现各种学习上的问题,如果任课老师没有及时妥善解决这些小问题,就会使整个班级产生一种颓废的心理,就会使某些学生加入课堂教学管理的“破窗”行列,扰乱课堂秩序,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2)说教为主,缺乏正面引导。现在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网络、外来文化、社会或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在行为、认知、思维、情感等心理方面特点突出,具有鲜明时代烙印。任课老师或班主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发展规律和对象特征的教育新方法,而不能单纯地以说教为主。
(3)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使其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作为班主任和学生工作人员要从源头抓起,即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而不是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4)“双困生”。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的扩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逐年增多,贫困使一些学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挫折感,成为经济和身心的“双困生”。部分“双困生”产生了自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经常逃课或对学生不感兴趣。对“双困生”要积极开展帮扶活动,加强个性化指导,要尊重、信任、宽容和激励“双困生”,转变其自卑思想。
三、“破窗”理论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没有良好的课堂管理,就没有正常的课堂秩序,也就无从谈起好的授课质量。如果不能及时和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可能造成一种暗示性的纵容,在无序和麻木的氖围下,导致学生道德失范、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甚至激化矛盾。要遏制与修复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破窗”,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转贴于 1.加强学风环境的建设
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高校的硬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现在高校的硬环境一般都较好。而软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大学的办学理念、学风、教风、校风,学生的学习行为很大程度上由软环境所决定,硬环境中被破坏的“窗户”容易发现也能够及时修理,而软环境中被破坏的“窗户”则往往不容易被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了也不容易立即修复,所以,积极地避免和及时地弥补软环境中的“破窗”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制定良好的课堂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课堂管理制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第一步,讲、演、练都要有相应的规定。健全和完善课堂管理制度并有效执行是抑制学生“破窗现象”的根本保证。作为任课教师要结合课程性质制定该课程的管理制度,对第一个破窗者必须给予严肃处理,在全体学生中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只有不折不扣地执行课堂规章制度,才能有效遏制“破窗”现象。任课教师在上课前要和学生签订“合同”,例如迟到或旷课几次取消考试资格,对抄袭作业者予以处罚,对作业认真者予以奖励等,一定要严格执行,否则在下一届学生中就会出现“破窗”问题。
3.有效执行规章制度
再好的制度,如果空置也是徒劳的,所以,确保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才是关键,不能让制度成为装饰。“破窗”理论对于我们教学上的启示是:制定良好的制度以后,要确保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不遵守纪律,而老师却视而不见的话,就会给学生形成一种暗示:学生在课堂上犯一点小错误,这门课的任课老师是许可的。这样一来,不当的课堂行为和违规的课堂行为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有序的课堂就会无序化。而无序的课堂管理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能说是一句空话!如果学生上课睡觉,而老师不去叫醒,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戴着耳机听mp3、利用手机发短信、玩游戏等,而老师不去制止,他的学习效率会如何?当然,要将制度的实施由始至终都完全做到一丝不苟是有一定难度的,往往由于教师偏于教学而渐渐疏忽。但一定要做到开学初一到二个月坚持下去,并依据所制定的规则,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式对违纪者及时指出问题所在和纠正,必将事半功倍。
4.课堂教学的细节管理
细节决定成败,任课老师要善于通过重视细节来抑制课堂教学中的“破窗”现象。“破窗”理论反映了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细节对事件结果具有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中一件细微问题倘若不予重视,在它的激励或纵容下,也许将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所以,任课老师要重视细节的力量,细心观察,从小事入手,密切注意课堂细节,关注学生中可能存在的不良动向,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要等问题逐渐严重之后才去制止。发现问题时要力争把事情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经常退到、旷课或上课说话睡觉的学生,找他们谈心,从根上解决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5.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一、 高效的课堂应该突出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主体”
1. 教师的“导学”作用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因此,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激励者、促进者、辅导者、调节者的作用。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作用。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师应变单一、呆板的传统教学为互动、形象的“导学”,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讲课中所散发的创新意识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为“主动式”,促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口语产生浓厚兴趣,在体验成功中增进了主体发展的欲望。
2. 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为了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总目标都能由学生自己提出。许多课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出各种任务、课题,但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确立这些任务或课题中所包含的各个子任务,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来确立子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寻找达到各个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初始的目标进行分解或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人,而且是自觉能动性的人看待。教师居高临界下,唯我独尊,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喂以知识”的学习者,课堂活动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的灵感就会被抹杀掉,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这是两极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3. 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课堂活动中,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学生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习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实现远大理想奠定基础。这些品质的形成不是靠教师讲解来的,需要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随着年级的升高、掉队的学生也在增加,其原因在于课堂活动的开展、参与不充分。
二、 高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高效互动的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1)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2)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3)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敢于冒风险去开拓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
三、 高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Do you understand?”或“Have you any questions?”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3)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四、 高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检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对学科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要通过这些评语,受表扬的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受到鼓舞而信心倍增,更加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更加清晰的榜样形象。
关键词:高中 历史 课堂 小组 合作 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阅读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因此让阅读走进高中历史就显得非常重要。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为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就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分组教学与合作学习
“分组教学”是将班级按成绩或能力划分为几个小组,同一水平的学生结成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合作互助,并以小组成绩代表个人成绩。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表现,以及他们相互帮助的程度。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二、科学合理的小组分配
1.小组分配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住校与否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2.小组成员角色任务的分配
合作学习小组以前后桌六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为九个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信息员一人,资料员一人。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角色。好中差学生的交错搭配,以小组取得成绩对小组评价,这样让每一个优秀学生心甘情愿地辅导落后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3.红旗小组评比
小组进行红旗评比。第一名小组获红旗,二、三名获黄旗,四至六名获蓝旗,两面黄旗合一面红旗,两面蓝旗合一面黄旗。五面红旗年级嘉奖,十面红旗学校嘉奖,二十面红旗集团嘉奖。组长获旗手称号,给予奖励,激发小组的合作竞争意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落实具体的学习目标
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教师要精心设计,明确任务保证教学的流畅性,并突出知识的循序渐进性和环环相扣的特点,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交往目标。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备课时精心考虑和设计分组活动的目的,形式,内容,时间,活动的工具材料等。
2.明确各小组难易适当的任务
上课时,分组合作,人人参与,以这样的方式上课,学生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查资料。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问题过于深奥,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发展程度无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也会感觉无从下手,所谓的讨论只能流于形式,讨论后的总结提升也只能是教师唱“独角戏”。久而久之,学生就可能对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失去了兴趣。对那些“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学生会保持良好的兴趣,才有信心去解决,同时也能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差等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3.选择恰当的小组合作讨论时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两个切忌:一是切忌为了讨论而进行讨论;二是切忌处处小组讨论,什么问题都由小组讨论来解决。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进行合作学习。
从讨论问题的内容上看,要首先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从问题的类型上看,“开放性”的问题,适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同时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制定小组合作的规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使课堂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组建学习小组来实现合作学习的关系和活动,绝大多数的学习小组由3到7名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学员通过共同的自主学习和学员之间的学习交流合作来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促进合作小组学员之间的课程知识学习的成长,加强彼此之间的团结合作.
1.2 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概念
高效是指在固定的时间内通过利用固定的资源,而取得最大的收益.高效课堂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无效性的,高效课堂教学应当把教学的速度和质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表现.物理高效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过程,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利用课堂内时间,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物理知识增长.
1.3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概念
高中物理小组组员,在课前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研究,课堂进行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对相关知识进行研究和分析,用团队组员的智慧与个人知识相结合,最大限度的促进学习小组中各个组员的物理成绩,提{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增强小组组员的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实现物理教学为主要目标的高效教学策略.
2 高中物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存在的问题
2.1 高中物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学习存在问题
虽然高中物理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高中物理课堂上采用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视程度偏低,导致学习效果偏低.针对高中学生对物理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其一,高中物理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员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组员与组员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助;其二,高中物理合作学习小组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没能有效的规则和约束合作学习小组组员对问题讨论的有效性;其三,高中物理合作学习小组不能更好的将问题与组员之间进行分享和讨论,这与组建合作小组的目的相悖;其四,高中物理合作学习小组组员之间缺乏相互监督学习的管理机制,合作学习目标并未实现;其五,高中物理合作学习小组缺乏必要的合作兴趣和保障,不能很好的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机会,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不足.
2.2 高中物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学习兴趣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和分析当前高中学生对物理合作学习小组的兴趣,发现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并不高,绝大多数学生觉得高中物理较难理解和掌握,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自觉性偏低,并对物理知识学习缺乏耐心和毅力.这些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高中学习课业压力过大,再者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化,让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2.3 高中物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行为状态存在问题
由于高中学生的课程较多,学习压力较大,绝大多数学生在物理课前缺乏必要的准备的预习,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单方面的听教师讲授物理知识内容,而当遇到听不懂或不明白的内容时,绝大多数学生也没有及时提出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这使得物理相关知识的疑问从此产生,对后期的学习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另一方面,教师由于对学生期望值过高,所布置的物理作业难度偏大,学生自身或小组都很难解答,这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3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
小组合作学的教学准备方面是指,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之前应当做的准备工作,以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为基础,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3.1 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组建物理合作学习小组之前应当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各项基本情况,比如: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成绩、学生的性格、爱好、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并与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与此同时,通过采取自愿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意向调查,最大程度地以学生意愿为前提,分配并组建较为科学的、合理的物理合作学习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3.2 明确规范合作小组规模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规范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各学习小组人数不能过多或过少,每组人数大概规定为6人左右,座位方式采用前后各三名成员之间连在一起的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和讨论.
3.3 进行合理化角色分工
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后,应设置小组组长一名,主要负责营造本组学习氛围、检查组员学习情况和负责解答组员问题,如果小组组长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当由其他组员共同研究、解决,组员之间形成互助互爱的学习模式.各物理合作学习小组组员形成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学习对子,让合作学习更显灵活多变,合理化角色分工,保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行.
4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实施策略
4.1 小组合作学习前应当开展自主学习
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重要的是应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之前应当进行独立的物理知识学习和思考分析,不能让学生只一味的依靠其他小组成员来解决全部物理问题.在出现问题时应当多角度、多层面的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充分的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热爱.
4.2 小组合作学习应当学会表达和倾听
开展物理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以外,还应当培养小组成员的表达和倾听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与组员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首先,应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应当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充分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主要是指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小组组长将本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展示,这样能够有效的构建学生平台,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弥补不足.与此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3 善于肯定,敢于质疑
在开展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讨论热情.让学生善于肯定,敢于质疑,这样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组员之间开展讨论,有利于深入研究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合作学习小组组员对某一问题出现了不同意见时,首先由各位组员进行发言,其次对每位组员的发言进行分析和辨别,最后大家通过肯定和质疑,判断出正确和错误的结果,达成共识并归纳出结果.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大胆提问的能力,能够有效的提高高中物理课堂学习效率.
4.4 实现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与竞争
近年来思政课的发展中逐渐遭遇瓶颈,而产生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良好课堂文化的缺失,这成为当前影响思政理论课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课堂文化建设中学生共同体的运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共同体的相关概述
关于学习共同体,根据学者的研究,将其界定为通过社会协商方法进行学习的团体。从学习共同体特征看,主要表现在:①以促进学习作为愿景。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需进行学习资源、知识经验的分享,通过互助合作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②安全感与归属感较 强。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关系主要以信任为主,学习者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指责,能够真正融入整个团体中,安全感与归属感由此得到增强。③文化氛围浓厚。学习共同体在实际构建中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间的和谐关系都建立在彼此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凝聚力与感召力较强。由此可见,将学习共同体理念引入教育领域中极为适用[1]。
二、课堂文化建设中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分析
课堂文化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将学习共同体引入课堂文化建设中,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弊端的重要途径。以思政课理论课开展情况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以“一言堂”“独角戏”等模式为主,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的氛围紧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此时,将学习共同体引入其中,师生间的关系将表现在平等、民主等方面,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完全可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参与程度提高。第二,学习共同体是推动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学习共同体本身可作为用于指导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理念,且其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织形式,该形式下所构建的课堂文化将表现为:以学生的学作为课堂教学中心;团体合作模式应用;互助合作形式开展。这种课堂文化下,学生可针对思政课理论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进行探讨,在获取显性知识的同时,他们的隐性能力如表达能力、情感能力等都可得到锻炼[2]。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思政课课堂文化建设策略
1.课堂“时空文化”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理念指导下,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引入对话协商形式以达到构建课堂“时空文化”的目标。其中的“时空文化”主要指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通过对话机制所形成的具有开放、和谐与民主的学习氛围。在实际构建中,首先要求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师道尊严观念,将自身角色界定在学生的“倾诉者”“引导者”等方面。其次,应注意形成共同的愿景,该过程中可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设计中。最后,注重对话的有效性。课堂对话过程应贯穿于课堂始终,教师可结合思政课理论内容选取社会中的时事热点,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对话,可使课堂互动交流的氛围更加浓厚。
2.生本课堂文化的构建
所谓生本课堂文化,其实质是围绕“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而构建的课堂文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共同体中体会到安全感与归属感。这种课堂文化的实现关键在于理论课教学中能够设置较多问题情境,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思政课理论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与探讨,并由师生共同做好总结工作。需注意的是在归纳总结中,往往涉及评价内容,教师应选用更多激励性评价语言,这样才可使整个课堂文化更加和谐。
学习共同体的运用是构建良好课堂文化环境的重要途径。实际建设课堂文化中,应正视学生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应用意义,利用其进行课堂“时空文化”与生本课堂文化的构建,确保学生在该文化下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5][10]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4] 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3):3-5.
[6] 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5-7.
[7] 张金磊.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1,62.
[8] 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03):11-1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velation of the Different Schools Learning Theory to Improve Classroom Answers Effects
——Take High School Political Class for Example
Abstract Classroom Q & A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problems occur due to actual high school classroom, classroom Answers, the effect is not good. Behaviorism, cognitivism, humanism,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the solution of this problem has a larger role in the revelation of these learning theories help us improve classroom Answers effects, and thereb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
Key words learning theory;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questions and answers; revelation
课堂提问与回答是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具有启发学生思考、调节课堂氛围、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等的重要作用。课堂问答效果是指在课堂上进行的问答行为所收获的成效。在实际高中课堂中,课堂问答存在各种问题,如老师问题不明确、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学生回答问题思路不清晰等。这些问题不仅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还会妨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甚至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提高课堂问答效果是必要的。本文从方法论角度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观点与提高课堂问答效果有机链接,并从高中政治课堂的实践角度探讨了将这些学习理论融入高中政治课堂问答环节的一些方式、方法,以期提高高中课堂问答效果。
1 对提高学生回答问题自主性的启发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在课堂问答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缺乏自信、不敢发表自己观点的学生,若教师处理不当,会导致课堂问答参与者只有少数成绩优异且愿意展示自己的学生,这会影响课堂整体氛围,让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违背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主性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倡导情感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对学生抱有真诚态度。在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的情况下,教师应给不敢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一些及时、诚挚的鼓励,培养学生在课堂问答过程中的安全感,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主性。例如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老师可以以幽默风趣的话语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如“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了,人人平等,同学们也要努力抓住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促进使学习者发现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潜力,从而增强自信心。例如,高中政治老师在请同学归纳联系的含义时,可自己先举例说出生活中联系的例子,如多媒体课件与教材的联系、季节与植物的联系等,由此拓宽学生思维,再让学生举出联系的例子,一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出联系的含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回答问题自主性不高的问题。一方面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两方面都切实提高了课堂问答效果。
2 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启发
由于学生能力的不同以及老师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的不同,学生在问答过程中会出现不理解、不能回答老师问题、语言组织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观点的情况,此时老师应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并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提高课堂问答效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实现的。因而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能主动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在学生回答问题没有思路时,教师应该将问题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以此启发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加工,得出问题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具有相似性、参考性的学习内容。如在高中政治课中,在回答哲学中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方法论时,教师可提醒学生参考已经学过的联系观的方法论结构,依据联系观的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得出发展观的方法论要求是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际关系,教师应有接受、理解的态度品质。接受是指教师要能够完全接受学生碰到某一问题时表露出来的畏惧和犹豫,并且接受学生成功时的惬意。罗杰斯常用“移情的理解”来说明理解,即“换位思考”,指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察或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想来“框套”学生。在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表现出畏惧犹豫时,教师不应表现出烦躁或者直接让学生坐下,而是应该让学生不要着急,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学生不能回答出问题的原因,再进行引导。如高中政治课堂中,老师让学生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释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依据而学生无法回答时,应该先考虑学生是否不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或是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引导。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这说明了学生探索的重要性,体现了学生思考与教师引导的关系。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将程序学习的处理直线式与分支式。在教师提出多个渐进式问题时,学生若顺利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就继续进入下一问题,若学生无法回答第一个问题,教师就给予提示,然后继续进行问答。如高中政治课堂中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教师根据书上食用西红柿最后说明西红柿无毒的例子提出问题:(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如何解开的?(2)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3)想一想,人的正确意识是从哪里来的?这三个问题就是渐进式问题,当学生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就按直线式进入第二个问题,随后进入第三个。当学生无法回答出第一个问题时,教师就应提示学生阅读材料找到信息,由此进入第二个问题;当学生无法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总结材料中不同例子,归纳出材料启示,由此进入第三个问题。
但是采用这两种方法时,教师应注意提示要适度,不要自问自答,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时间。有老师在学生回答错或回答的不是自己期待答案时,就会武断地打断,然后自行回答,或者是忽视学生的提问与反问。这样会让课堂都是教师自己的观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没有得到尊重,不知道自己对在哪里,错在哪里。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对问题难以形成系统综合的看法,独立性也得不到锻炼,将会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
3 对教师给予学生回答情况评价的启发
在课堂问答过程中,对于教师的问题,学生可能完全回答正确,也有可能完全回答错误或是回答不完整,此时教师应对不同的回答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
人本主义的情感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际关系,特别关注师生关系的品质。这在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给予评价是有一定启示作用的。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错误时,直接给予“你完全跑题了”、“不用回答了,先坐下”等消极评价,甚至专门针对成绩差、上课没认真听讲、开小差的学生,在其不能回答时,给予批评、讽刺等评价。这些消极反馈,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降低学生交流愿望。所以,在给予学生回答情况评价时,要避免使用消极的评价,而代之以积极肯定的评价。如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学习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时,学生回答了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但是没有答出还要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时,教师首先应要肯定学生对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理解,然后在指出学生认识不足之处。在学生回答正确时,要给予鼓励表扬,但教师也应注意,鼓励与表扬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要过于笼统,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哪里做得好,应坚持,哪里做得不足,应改进。如高中政治课中,学生正确举例说明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什么后,教师应给予肯定,然后就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有针对性、贴近生活实际、易于理解等方面作出具体评价。
4 对处理问答结果的启发
课堂问答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知识信息,特别是在正确完整的答案中常常有着教学的重点以及知识的结构条理。因而教师不应在教学问答过程结束后直接进入下一环节,而是应对问答结果有一定强化。
行为主义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强化是成功的关键。在课堂问答过程中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刺激,给予一些提示,引导学生回答。如当学生无法回答出联系的三个特性时,教师可说出多个生活中联系的例子,提示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联系,引导学生答出联系具有普遍性;由人不能让河水向西流、太阳从西边升起,提示学生联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引导学生答出联系具有客观性;由事件到日本经济下滑,与中国陷入政治僵局,两国人民关系僵化,提示学生联系具有多样性。对于教学重点的问答,在学生回答出完整答案后,老师可再次强化,以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建构主义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认为教学要把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一理论对连续性、渐进性问答有所启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对前一结果可以加以利用,将其作为问题回答的基点。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强化问题答案,为之后的教学问答环节做好铺垫。
不同学派的学习理论对教学实践有着不同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加以合理利用。以上是笔者总结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提高课堂问答效果的启示,希望对这些学习理论的研究探索有助于我们切实提高课堂问答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