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5:44: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教学常用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表扬激励法
著名特级教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变聪明”。教师的表扬就像一缕阳光,让学生心花怒放。表扬依据出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物质表扬和精神表扬,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著名心理学家雷珀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挑选出一批喜欢绘画的孩子分为两组,对第一组说:“如果画得好,就给奖品”;对第二组说:“我想看看你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很高兴的画了起来。结果,第一组孩子得到了奖品,第二组孩子得到了点评。三周后,雷珀发现,第一组孩子的绘画兴趣明显降低,大多不愿再画。由此可以看出,二者都能够激发学生热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差异性在于兴趣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物质奖励在短期内能激发、维持学生兴趣,但精神激励的效果更持久。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表扬,前期以物质激励为主,逐步转化为以精神奖励为主,让学生爱上学习。
二、鼓励激励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或者不自信的情况,依据归因理论,人们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能力低下、运气不佳等,由此产生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的状况。鼓励犹如夏季的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让我们重振士气、奋发图强。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呈现多样化,不仅仅是指导者、讲解者、引导者,还需要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鼓励者。一位语文老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鼓励激励法的力量。
一次语文课,学习完新知识后,进行巩固训练,老师点名找同学板书。当老师点到一个平时成绩不好的同学时,她站起来说:“老师,我不会。”老师笑着说:“我不信,没试试就说不会吗?大胆试试看。”于是这个学生便走了上去,过了七八分钟她竟然做出来了,虽然做得有些问题,但是方法很对,同学们包括她自己都很惊讶。老师笑着说:“同学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行,你就能行。”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带来了可喜的结果,鼓舞了全班的士气。教师的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温柔的微笑、一句和蔼的问候都让学生感受到一丝丝的温暖,进而产生战胜困难的斗志。
三、竞争激励法
竞争激励法就是采取让成员比赛的方式来激发斗志、激情的方式方法。一般而言,小学生的生理、心里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争强好胜、力争上游的心理特点,教师可抓住这种心理,设置一些具有竞争性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竞争中形成你追我赶、争相前进的氛围。竞争激励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使学生在生活中精力高度集中,快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同时,竞争激励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征,在小学中受到师生的一致喜爱,彰显了竞争激烈的独特魅力。
一、开门见山法
这是一种用简洁、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说明学习目标和要求的导入方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文题,往往能起画龙点睛之妙;透过一些文章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所在,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的构思意图。如在讲授《夜走灵官峡》时,板书完题目后,教师可这样导入:“标题中表示时间的词是什么?表示地点的词是什么?是谁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样一问,就牢牢地抓住了全文的线索(走——不走——再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温故知新法
这是一种借故求新的导入方法,即利用旧知识获得新知识;温故是手段,求新是目地。如在讲授《茶花赋》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散文家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曾奉献给我们北京美丽的香山红叶,请我们品尝了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今天,他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的茶花,大家喜欢吗?”学生情绪高涨,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教师接着说:“《香山红叶》的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荔枝蜜》的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那么,我们现在要学的《茶花赋》中的茶花又象征着什么呢?”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联想导入法
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由此及彼地引导与课文有关的人、事、物,通过教师的联想介绍,因势利导地引出课文的一种方法。如讲授《老山界》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二万五千里,举世闻名。英勇的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什么山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非常险峻,可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了解这段故事吗?那就听一听翻过此山的一位老战士的讲述吧!”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了。
四、寓教于乐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必须设计巧妙、教学方法新颖,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将知识的传授融合在兴趣盎然的智力活动中。如在讲授《统筹方法》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一般都喜欢做智力游戏。现有甲、乙、丙三人,分别拿一只、两只、三只容积相等的水桶去打水,而水龙头只有一个,如何安排他们的打水顺序,才能使三人所用时间最少?”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借势导入新课:“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全面而周密地考虑整个工作进程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统筹方法》这篇课文吧”。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为以后的讲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谜语故事法
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采取寓意深刻而又幽默轻松的猜谜语、讲故事等方式导入新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在讲授《蜘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今天上课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开八卦阵,单捉飞来将’。”学生一听猜谜语,兴趣立刻来了,都在积极地思考,谜底很快就出来了。教师接着问:“蜘蛛究竟是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同学们学完《蜘蛛》这篇课文就会明白的。”学生的兴趣立刻又被转移到课文学习中去了。
六、设置疑问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紧密地结合课文,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发学生思维的钥匙;巧妙地设疑,可使学生受到启发与鼓舞,体味到成功的欢乐,并对新的问题产生兴趣。如讲授《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街市,人人都很熟悉,那里,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那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异常热闹。但天上的街市有谁见过?试想一想,青天之上、白云之间的街市会是怎样的呢?那里有什么样的物品?有什么样的人物?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那就让我们来看一看郭沫若先生是怎样写天上的街市的。”这样层层设疑而问,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智力。
一、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课堂导入的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只有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去,提高教学质量,才有最可靠的基础条件。只有当学生始终为教学活动所吸引并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要求
1.导入要有趣味性
课堂导入要注重趣味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精心挑选适合他们的学习材料进行导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和表达的欲望。导入环节尽可能采用那些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并且趣味十足的方式,如多媒体视听导入、游戏导入、歌曲欣赏和图片等方式。
2.导入要有针对性
课堂导入要具有针对性。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导入也是一样。导入要富有趣味,但不能“为导入而导入”,单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设计导入环节。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但在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时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3.导入要具备简洁性
导入所需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有时,教师精心设计了导入环节,但往往因为这种“精心”而导致时间过长,内容复杂,使得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同时也会使得这节课重、难点不明,所以教师在导入时应力求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4.导入材料要新颖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接触新事物的渠道有很多。作为教师,我们也要与时俱进,能够想学生所想。材料越新颖,越是学生关心的事,越贴近其生活,他们参与的兴趣就越浓,效果也就越好。总之,课堂导入要做到精、巧、准。
三、课堂导入的方法
1. 温故而知新――复习导入法
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在每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2. 直观有趣――多媒体视听导入法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且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对歌曲、影片也很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或影片,创设生动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
3.与时俱进――实事导入法
现行的教材在课改的基础上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很容易找到教材和现实的结合点。例如:在讲到牛津版8A第六单元时,该单元主题为Natural disaster,可以结合我国“5.12地震”,帮助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契合的。
4.亲身参与――表演导入法
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著名的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特定环境中进行表演,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训练。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fashion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来表演台步,展示并简单介绍自己的服装。这样,通过角色扮演,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能增强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从而帮助教师把学生恰当地引入到课本中来。
5.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导入法
利用提问进行导入也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有兴趣,那么课堂导入的问题相当重要。但要注意的是,提问要选准切入点,紧紧围绕课文内容。所选的问题要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推敲。
一、固定条件
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反复地练习某一个动作。这种形式的练习,对于掌握、巩固动作技术和发展学生的身体有着重要意义。组织学生进行固定条件的练习应注意:
1.对固定条件下的重复练习,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机械不变的重复,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做练习时细心地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对他们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
2.教师在备课时对每项内容都要认真地安排,根据教学内容所用的时间、学生实际情况、教材特点,以及场地器材等因素,对学生练习的次数、距离、重量、时间、时间间隔,作出具体规定。在班级人数多、场地器材少的情况下,可选用动作结构和教材基本相同的辅助练习,以便取得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
3.固定条件进行练习时,因为条件基本固定不变,学生可能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当学生对动作已经基本上掌握时,还可能产生厌烦情绪,要求学习新动作。这时教师除了对学生不断地指明新的努力方向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练习目的的教育,也可以在固定条件下利用竞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变化条件
指的是在条件变化下组织学生练习某一内容,这种练习形式对于改进、提高动作有重要意义。
变化条件包括:变化动作的要素、变化练习的环境、变化练习的要求以及增加练习的条件。组织学生采用变化条件方式练习应注意: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所采用的任何变化手段,必须从达到一定的目的出发,而不要为变化而变化,追求形式。
2.变化条件要做到循序渐进,尤其是在加大练习难度时,不要变化得太大、太突然。例如跳箱的加高、跑的速度加快、单个练习的增多等应逐渐提高。这一点对体弱学生尤其应该注意。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科学化的重要体现。课堂组织教学作为教学中的管理活动,是教师指挥、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出种种努力,也就是教师经常说的“驾驭课堂”,它是方法,是技术,更是智慧。组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阵地,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不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是教师教学机智最直接的反映。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几种比较有效的组织教学方法。
一、协调关系法
在教学中倡导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各成员之间的思想和言行积极有序。一是学生间的相互协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有意识地采取不同方式,根据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基础和思想特点调整座位,优化搭配,使学生互相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二是师生间的协调。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多接触、多对话、多关心,避免唱独角戏。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上了几周课,还没有全部认识学生,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教师的协调要有的放矢。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精神溜号”了,是因为听懂了闲着没事干,还是因为听不懂失去了信心?是身体不适,还是由于思想上有问题、精神上有负担?是由于不喜欢课堂和老师,还是想惹人注意?或许还有别的什么原因?无论哪种原因,教师都要心中有数,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协调。当讲授知识重点学生目光淡漠时,教师可着重强调或放慢速度使学生关注;当学生因不懂眉头紧锁时,教师要及时改换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豁然开朗;当学生出现厌倦的目光时,教师可提供新的信息或提出有新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情感共鸣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理互换的过程。课堂中的师生的积极情感互动,促使师生双方对师生关系积极评价。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与学生情感交流。交流的程度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有两位老师在课前10分钟是这样处理的:甲首先作自我介绍,接着让学生齐唱一支歌,上课铃一响,便开始上课了。乙首先作自我介绍,接着与学生一起做了个有趣的游戏,上课铃一响,便开始上课。粗看起来,两位老师的做法似乎差不多,但仔细加以分析研究,就不难看出他们的差异。甲只注重了学生这一面,忽视了教师本身那一面,师生间缺少情感的交流共鸣。乙通过与学生互动游戏,使师生双方的感情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了共鸣。当学生内心愉悦时,他们对老师讲课就会产生亲切、新鲜的感情,身心愉悦地在课堂上担任主体角色。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得好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否同意“欢迎”一位老师一起进行课外活动,或者是否愿意向一位老师谈心,既反映了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又受教师在课堂上情感倾向的影响。
三、目标激励法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目标明确。教师应在课堂上开始用一个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鼓舞和激励学生积极学习。通常的做法是:首先指定一个既振奋人心又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步步渗透,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应该怎样努力,如何奋发,为维护课堂纪律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可以向学生提出:“这节课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学习得最主动,提的问题最有意义,思考问题最积极,回答问题最迅速最准确。”课堂目标提得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并且及时检查学习效果,吸引学生。
现在小学合唱课堂的教学方式还是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从简单的深入到难的;老师先进行演示学生再练习;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提不起自身的学习兴趣。刚好“以学定教”这种教育方式的应用可以大大的改善前面提到的这些问题。让学生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一、小学合唱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合唱课堂教学开展以来,总是达不到其他课堂那么生动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该课堂上教学模式不好,致使学生的兴致不高。总体来看有学生与教师两方面原因。
1 学生方面
① 学生的水平不一致
事实上,合唱要求了学生较高的音乐基本技能,而且对参与合唱的整体要求都比较高。但是在平常教学之中,各个学生唱歌水平、音乐基础以及合唱能力等都有差异,致使学生水平不一致,就会影响到合唱的整体效果。比如,通过平常教学就发现,有一些小学生对二声部的歌曲比较熟悉,但是有一些学生不会,在合唱时将二声部唱成单声部歌曲。
② 认识比较欠缺。
学生对于整体合唱的观念比较淡薄,缺乏合唱成功的经验,所以普遍的兴致都不高。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好不容易把两个声部的旋律教会且一个一个检查都会,但是只要一合起来,出来的声音效果却是很糟糕的,缺乏相互协作与聆听。
2 老师方面
其实在教与学中教师所占据地位不可忽视,尤其是小学教师。从很多实际现状中可以看出来,许多小学音乐教师自己就怕麻烦,自己对学生就缺乏相应信心。比如在小学的音乐教材中,二声部的歌曲一直是个难题,学生学起来难度极大,一些教师自认为学生学不懂,教学之中几乎省掉第二声部教学,导致学生基础训练不完整。
二、“以学定教”教学方法在小学合唱课堂中的应用
在小学合唱课堂上的以学定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就是以学定标,就是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需求来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第二个是以学定路,就是按照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思路来决定老师在教学中的的教学思路。第三个是以学定法,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去自主的学习合唱的技巧和方法。
1以学定标
任何课堂的教学都是需要一个明确教学目标的,师生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展开的。对二声部歌曲教学一直在个难点,教师就应该定下目标,仔细分析班上每个学生实况,一个一个的教授第二声部歌曲的重点和难点,达到掌握的要求。
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因为教材毕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不一定教材能够适合所有的学生。如果一味的按照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也许对于有基础的同学来说比较容易,而基础差点的同学就觉得接受起来有点困难了。比如在教学中安排二人重唱,教师就要选择基础相差不大学生组合,不能够将相差太大学生组合起来,极易造成差生产生自卑心理。
②根据眼下比较受欢迎的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因为教材不可能随时都进行更新,往往一使用就是好几年,里面的内容都比较过时了 ,提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平常教学之中,教师可以了解一下学生喜欢哪类歌手的音乐,将他们进行分类,找一些时下流行歌曲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小学生只要喜欢某个人就会认真去唱这个人的歌曲。教学中还可以多组织教师和一部分学生合唱,没有参与合唱学生做裁判,鼓励他们从合唱中找寻不足之处。
2 以学定路
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遵循一个学路优先的原则,但是往往教师在备课时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好教路,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以教定学了。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多考虑一下学生的学路,并且精心的去探究一下学生的学路,只要能够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一个主体地位,那么做到学路优先就很容易了。
3 以学定法
在小学合唱课堂的教学中,比较多的都是从教师的方面考虑,然而为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的情况比较少,这个也是普遍存在于教学过程的问题。以学定法的提出正是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的有利方法,切实的做到以学定法作为教学的优先选择。因为小学合唱课堂应该多注重学法的一个渗透,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注意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方法的传授,只有教会学法才能使教学成为智力性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合唱课堂中采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它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每一个学生的都是一个不同的独立体,每一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学生会提什么问题,这个是教师无法去预料的。这就只能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做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加强对经验的总结。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课来说,词汇教学是汉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得法,才能真正解决词汇的问题。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词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更快更全面地掌握词语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技巧与对策来解决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堂教学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词汇教学又是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除部分语音教学外,一切课堂教学都建立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上。所以搞好词汇教学对课堂教学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课堂教学使用技巧的原则,我认为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
课堂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就是决定这节课教多少词的问题。词汇总量的无限性和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决定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进行词汇量控制的必要性。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中的所有的词,说这种语言的本族人不可能,其他人更不可能,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交际范围,在一定交际范围内常用词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词。
课堂教学中教多少词主要由两个因素来决定:一是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等级水平,对听、说、读、写4项言语技能是全面要求,还是只要求其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技能。二是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习时限,即既定的教学对象学习多少时间。前者是必要性,后者是可能性。课堂教学词汇量的决定不但要考虑必要性,而且要考虑可能性。
所谓必要性,就是达到某一种等级水平需要掌握多少词。以我校预科生为例,学生进校时一般都已经达到了汉语水平考试三、四级的水平。极个别基础稍差的学生在三级以下,当然也有极个别水平稍好的学生能达到五、六级的水平(参照入校汉语水平摸底考试的结果)。假如我们按照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的八个级别将它们分为三个阶段,那么这3个阶段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分别为2500、5000和8500,那么,每一个阶段所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就属于“必要词汇”。
所谓可能性,就是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能够掌握多少词。人们学习第二语言不但要在课堂上学习,而且要在课外学习,所以我们所说的学习时间,既包括课堂教学时间,也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而这里我们要讲的是课堂教学时间,那么这个时间就更短,更有限,就需要我们更好地去掌握和利用。
学习词汇并不是只记住词就行了,除了词以外,还要学习词语正确的读音、词语正确的书写、与词语有关的语法规则和文化知识等,还要通过练习掌握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也就是说,要把词放在一定的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练习,直至真正掌握。当我们说掌握了多少词的时候,实际上也就包含了运用这些词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否则就不能说已经掌握了这些词。因此,我们就必须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学生的汉语基础、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机会和课后使用该词的几率来决定课堂词汇教学的数量。以《初级汉语教程》(中)为例:该书共有二十课,每课的生词大约都在四十个左右。而词汇教学只有两学时的时间,这根本不允许我们每一个词都作详细讲解(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这时我们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每一堂课的授课词汇量。一般情况下,每课都选取6—8个生词作为重点词汇进行讲解。这样不仅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抓住重点进行学习,而且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够照顾到。基础差些的学生只要掌握重点词汇就可以了,而对于中上水平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一些其他词汇。
2、课堂教学中重点词汇的选择
进行汉语词汇教学,不但要考虑词的数量,而且要考虑词的使用频率和应用范围。所谓词的选择,也就是确定优先讲授最有用的词。前面谈到,人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词,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词汇选择不当,所教的词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就只能事倍功半。不常用的词因为学了没有多少使用、练习的机会,也很难掌握。在语言教学中,选词的标准主要有两条:常用,构词能力强。是不是常用,还要看使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常用的词,在另外的范围内不一定常用。最常用的词是在各个范围内都常用的词,这应当是选择的重点,其次就是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选择。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可以跟其它词或语素构成合成词,这样的词往往就是构词能力强的词,也应当是选择的重点。如在《初级汉语教程》(中)第十六课《离家的时候》一文中出现的“临”、我们就可以作为重点词语进行讲解。
因为“临”这个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它还能和其它词连用组成新的词语。例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欢迎光临!/双喜临门”这样的句子;而且也经常会遇到由“临”构成的复合词,如:临时(临到某事发生的时候);面临(面前遇到问题、形势等)、濒临(紧接、邻近)、大难临头(灾难或不幸的事情落到身上)、临近(靠近、接近);或者遇到由“临”构成的常用短语或词语:临走、临睡、临别(将要分别)、临终(人将要死的时候)等等。对于类似的词语我们就应该重点讲解。
其次,词汇的选择还应当落实到教材中。应该结合教材的要求与汉语水平考试中对词汇的要求来进行选择和取舍。
据经合组织网站2018年1月17日消息,经合组织当日了第20个教学专题报告《教学是什么?一项新的视频研究》(What Does Teaching Look Like? A New Video Study)。报告聚焦于“教与学国际调查”(TALIS)课堂视频研究(Video Study),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观察,捕捉不同国家教师的教学情况,获得较完整的教学图景。
TALIS课堂视频研究项目是把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质性研究的国际性大规模研究项目。通过对教师教学视频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国家内部和不同国家之间教师教学方法存在哪些差异,哪些方法是最常用和最不常用的,哪些方法是最有效的;其次,各教学方法之间如何关联,教师如何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来确定不同的教学策略;第三,哪些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相关,哪些方法最有效。
TALIS课堂视频研究项目的中心任务是定义教学实践的框架,该框架将教学实践分为多个领域。每个领域包含多个要素和指标,以提供更深入的教学方法的特征。这些要素涉及的方面较为复杂,如鼓励学生承担责任,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等;指标包括许多易于观察的活动,如在教学任务上花费的时间,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学习目标的明确性,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等。
教学是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ALIS课堂视频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新的教学理念,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112-03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存在“脱节”现象,教学一线人员――广大教师认为:“教学研究是教研员的事、是大学老师的事,自己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了”;而教学研究者――教研员则认为:“自己是搞‘教研’的,‘上课’是一线教师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一线教师与教研员各自“闭门造车”,久而久之,教研员的研究成果远离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实践拒斥教研员的教研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我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对广大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新的制度层面的评价与导向,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脱节”的现象有了改变,开展教学研究已不再是教研员的“专利”。但是,一线教师到底应该以什么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怎么研究、研究什么等,多数教师并不明确。课堂是广大教师经常出入的地方,是他们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探讨教师怎样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
课堂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发展。目前,人们对课堂的理解有三种观点:一是指课堂教学的场所,即教室,课堂在这里仅是一种教学环境或条件;二是指课堂教学,即在学校教室里发生的各种教学活动;三是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活动、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多种教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这里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把课堂作为教学的现象与规律发生的主要“场域”、把课堂作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自然实验室。本文所阐述的“课堂”就是上述第三种观点所指的课堂。教师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就是指教师深入该课堂之中,把课程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一体,研究课程的实施与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特点、课程教学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课程教学人文性的解释及发展、教学评价、教学现象及规律的揭示等。教师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不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还是对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即课堂教学论者所倡导的“课堂研究”。课堂研究把课堂作为“学习型共同体”,研究者深入师生的课堂生活之中,开展有关课程、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环境等的研究,它属于“行动研究”,但并不是一种行动的机械重复。课堂研究“我们面临的任务不只是改变实践,同时,还需要在对已有理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形成既能揭示课堂教学实质又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新理论”。美国著名课堂研究专家古德(Thomas L.Good)和布罗菲(Jere E.Brophy)提出课堂研究有四个主要目的:第一是帮助教师和想做教师的人形成描述课堂情形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是使教师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生活中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都会影响其课堂决策;第三是建议教师使用对学生兴趣、学习和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的方法;第四是帮助教师理解当前的教育研究、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概念,把研究成果同课堂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以学校与课堂为基础进行行动研究,他认为“学校改革的中心在课堂”,唯有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才可能有新的课程创造和新的“学习共同体的创造”,他发现“没有哪间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二、怎样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
课堂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课堂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课堂研究不是要研究课堂,而是在课堂中做研究。要求研究者必须深入自己或他人的课堂、直击课堂中发生的各种现象、透过现象研究规律或对现象本身做进一步的描述或解释。目前,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的方法很多,但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堂观察。“观察”是各类教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特指教师或研究者在课堂这个特殊场所做观察。要求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实施观察之前必须制定出详细的观察目标和计划,准备好做观察用的各种用具;实施观察时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抓重点,多看、多听、多问、多参与;观察记录必须详实地反应师生课堂生活的全貌,不带任何个人偏见。课堂观察的对象,一是自己的课堂或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二是他人的课堂或他人的课堂教学录像。课堂观察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课堂观察的成果主要有教学录像、课堂实录、教学后记、教学案例、课堂志等。
2.互助合作。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共同体,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首先要与学生合作。教师要善于在平等、信任的气氛中与学生对话,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倾听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评价,并努力加以改善;其次,要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教师、领导合作,即得到同伴的支持与帮助。同伴之间通过集体备课、说课、磨课、互相听课、评课、切磋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解决疑难问题等,达到资源共享,得到共同提高;再次,要与专业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教研员等合作。教师自己在课堂中观察是有限的,甚至有时不知道该观察什么、对观察到的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和处理等,看自己的教学录像也难以从中得到启发……但在熟悉教学的专家指导下观察和观看,这些问题就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互助合作的方式很多,但值得提出的是“课题研究”极有利于开展互助合作。在专家的指导下,选择统一的研究课题,大家围绕这一课题备课、备研、听课、评课、质疑、辩论、总结交流等,可极大地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教师的创造性也会得以发挥,专家的指导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案例分析。“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课堂教学研究中的案例特指“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研究,首先要获得案例。教学案例如何获得?一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案例。即在自己的教学中或在自己听课、评课等的过程中,收集、积累自己及他人有关教学的素材,再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形成自己编写的案例;二是在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教材中,在报刊资料中搜集他人整理好的案例。获得案例后,要运用一定的理论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或在理论工作者的指导下对案例进行再一次的艺术加工和处理,使之形成新的案例,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4.比较反思。“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力求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结论的方法”。反思是“教学主体以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比较可以克服教育研究过程中的狭隘性,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明、发现。”“反思意味着觉悟、体悟、开化和灵感的产生,能使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积极地、不断地反思,对教学中自己的活动,以及学生表现进行认真地观察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比较、反思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且能促进教师由“一般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教师在运用“比较反思法”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时: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不足,及时改进;二要随时将自己的教学和同伴的教学,特别是同伴中的专家、学者的教学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比较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三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特别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行为等进行诊断和分析;四要及时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与同伴进行总结和交流。
教师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具体运用时可选其中之一,也可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正如古德、布罗菲所说:“观察和研究课堂并非只有一种正确方法,教师想运用何种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案,取决于其观察的目的何在。不同的观察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想用某种方法,不是在于其形式,而是在于其实质”。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研究引论[J].教育研究,2001,(6).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Thomas L.Good and Jere E.Brophy.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3).
[4]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课来说,词汇教学是汉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得法,才能真正解决词汇的问题。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词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更快更全面地掌握词语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技巧与对策来解决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堂教学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词汇教学又是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除部分语音教学外,一切课堂教学都建立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上。所以搞好词汇教学对课堂教学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课堂教学使用技巧的原则,我认为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
课堂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就是决定这节课教多少词的问题。词汇总量的无限性和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决定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进行词汇量控制的必要性。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中的所有的词,说这种语言的本族人不可能,其他人更不可能,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交际范围,在一定交际范围内常用词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词。
课堂教学中教多少词主要由两个因素来决定:一是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等级水平,对听、说、读、写4 项言语技能是全面要求,还是只要求其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技能。二是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习时限,即既定的教学对象学习多少时间。前者是必要性,后者是可能性。课堂教学词汇量的决定不但要考虑必要性,而且要考虑可能性。
所谓必要性,就是达到某一种等级水平需要掌握多少词。以我校预科生为例,学生进校时一般都已经达到了汉语水平考试三、四级的水平。极个别基础稍差的学生在三级以下,当然也有极个别水平稍好的学生能达到五、六级的水平(参照入校汉语水平摸底考试的结果)。假如我们按照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的八个级别将它们分为三个阶段,那么这3个阶段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分别为2500、5000和8500,那么,每一个阶段所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就属于“必要词汇”。
所谓可能性,就是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能够掌握多少词。人们学习第二语言不但要在课堂上学习,而且要在课外学习,所以我们所说的学习时间,既包括课堂教学时间,也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而这里我们要讲的是课堂教学时间,那么这个时间就更短,更有限,就需要我们更好地去掌握和利用。
学习词汇并不是只记住词就行了,除了词以外,还要学习词语正确的读音、词语正确的书写、与词语有关的语法规则和文化知识等,还要通过练习掌握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也就是说,要把词放在一定的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练习,直至真正掌握。当我们说掌握了多少词的时候,实际上也就包含了运用这些词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否则就不能说已经掌握了这些词。因此,我们就必须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学生的汉语基础、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机会和课后使用该词的几率来决定课堂词汇教学的数量。以《初级汉语教程》(中)为例:该书共有二十课,每课的生词大约都在四十个左右。而词汇教学只有两学时的时间,这根本不允许我们每一个词都作详细讲解(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这时我们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每一堂课的授课词汇量。一般情况下,每课都选取6—8个生词作为重点词汇进行讲解。这样不仅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抓住重点进行学习,而且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够照顾到。基础差些的学生只要掌握重点词汇就可以了,而对于中上水平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一些其他词汇。
2、 课堂教学中重点词汇的选择
进行汉语词汇教学,不但要考虑词的数量,而且要考虑词的使用频率和应用范围。所谓词的选择,也就是确定优先讲授最有用的词。前面谈到,人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词,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词汇选择不当,所教的词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就只能事倍功半。不常用的词因为学了没有多少使用、练习的机会,也很难掌握。在语言教学中,选词的标准主要有两条:常用,构词能力强。是不是常用,还要看使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常用的词,在另外的范围内不一定常用。最常用的词是在各个范围内都常用的词,这应当是选择的重点,其次就是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选择。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可以跟其它词或语素构成合成词,这样的词往往就是构词能力强的词,也应当是选择的重点。如在《初级汉语教程》(中)第十六课《离家的时候》一文中出现的“临”、我们就可以作为重点词语进行讲解。
因为 “临”这个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它还能和其它词连用组成新的词语。例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欢迎光临!/ 双喜临门”这样的句子;而且也经常会遇到由“临”构成的复合词,如:临时(临到某事发生的时候);面临(面前遇到问题、形势等)、濒临(紧接、邻近)、大难临头(灾难或不幸的事情落到身上)、临近(靠近、接近);或者遇到由“临”构成的常用短语或词语:临走、临睡、临别(将要分别)、临终(人将要死的时候)等等。对于类似的词语我们就应该重点讲解。
其次,词汇的选择还应当落实到教材中。应该结合教材的要求与汉语水平考试中对词汇的要求来进行选择和取舍。
[参考文献]
[1]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2]张梅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词与理解障碍分析及对策》[J]《语言与翻译》2002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