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应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7 15:44: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创新与应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技创新与应用

篇(1)

科研定位是有效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定位不准往往事倍功半。高校科研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学校办学定位为依据,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按照“加强基础、着重应用、强化创新、重在转化”的基本思路,切实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实行跨学科联合攻关,集成各种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讲就是:重点研究型高校应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的实施,组织原创性研究和高技术开发,重点培育一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研项目;应用性本科院校和地方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因而科研工作应当突出地方特色,并以教育教学为重点开展实证性与学理性相结合的研究,突出科研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职院校则应把科研的重点放在技术服务、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上。此外,文科类高校还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着力在特色研究上下工夫、上水平、出成果。

现代大学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四大职能,这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教学始终是大学的中心任务,而科研始终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许多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办学实践都证明:科研为教学提供了新动力、注入了新活力,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吸引学生,使学校更有质量、更富内涵。没有科研作支撑,教师的学识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可能提高;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名师、大师就不可能成就,高水平的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办成。因此,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识和水平,使他们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二、明确科研的重点方向,全方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要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发挥自身优势,与政府、企业、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大力构建各种类型、交叉集成的创新平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此全面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

1.重视基础研究,提高知识创新能力

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主要标志,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主要形式,提升学校的基础研究能力。以工为主的高校特别要重视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以基础研究为引领,全面提升工程技术研究的层次。博士生导师要带头承担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博士学位的学术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应成为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主力军,力争实现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强化“高水平科技论文就是科研成果”的观念,关注论文被引用情况。

2.面向重大战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把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河南省“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和人才集中的科技优势,围绕全省产业布局、重大项目、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研究,大力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前培育,提高争取和承接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紧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及我省重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目标,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预研项目。

3.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因此,高校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调整振兴,推进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结合,推进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政府规划与决策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持。高校还要以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汽车、有色冶金、钢铁、建材、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为重点领域,抓好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争取在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方面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创新项目。

三、推进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可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解决企业、高校和产业化之间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以及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的问题,并为科研人员创造自由的创新空间,鼓励个人创新研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加强校企合作,搭建科研平台

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有利于选择科研攻关重点方向和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实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向企业的开放。引导企业科技人员利用高校实验条件研发科技产品,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研究中心,实现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的全面合作。高校要积极与地方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促进专家教授积极与企业家合作,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建立与市、县政府、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建设大学科技园,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通过提地、厂房等办法,引入企业兴办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校企合作承担完成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项目,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科研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为基础,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积极申报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项目,努力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培育规模企业,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3.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办学行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加强科技推广转化与社会服务工作。继续加强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互动,通过承接横向研究项目、共同申报不同层次的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在学校科研发展大局中,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至关重要。努力引进、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人才,建设一支基础扎实、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是科研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加快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建立精干高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鼓励他们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争取高级别的获奖成果。要以团队建设为载体建设学术队伍,通过科研带头人支持计划、创新团队和研究生指导团队支持计划、高水平科研项目支持计划,重点培养能代表学校尖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和研究成果。要让青年教师尽快进入团队,以导师制的形式带领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快速参与科研工作,设立校内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青年教师,扩大学术队伍。还要鼓励教师跨学科、跨院系,建立以项目为纽带、课题组长为中心、人才灵活组合的研究团队,促生新的团队和研究方向。

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中,尤其要选好用好学科带头人。一个优秀的人才可以带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更能带出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优秀团队,产出优秀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在充分发挥老教授科研作用的同时,要舍得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投入,加大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力度,尽快选好、用好、培养好学科带头人。

五、创新机制体制,营造学术优良环境

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运行机制,是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1.创新管理机制

在调整科研管理体制方面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专业学院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自,机关职能转向宏观调控和服务保障;二是实现中心实验室及各类实验室由封闭管理转向开放管理,为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造条件;三是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设立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教学为主型的三类岗位,确定其岗位职责和合理的工作量标准,三类岗位依据各专业学院的发展状况按不同比例配置,做到人尽其才,各居其位。

2.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要遵循不同学科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标准,建立与学科性质、学科领域相适应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按学部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分类评价。要坚持以鼓励创新、服务发展为导向,正确处理短期效益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量”与“质”的关系、“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的关系,确立科研评价的质量导向和业绩导向,抓好激励与约束机制、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导向明确、指导监督有力、评价科学、组织运行高效的机制。

3.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加强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切实加强科研道德建设;要遵守行为准则,恪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和纠正弄虚作假、剽窃侵权、学术霸权、功利浮躁等学术不正之风。

篇(2)

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在科技创新教育辅导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资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在课堂教学《细菌的代谢》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演示细菌培养以及青霉菌发现等视频资料,再组织学生动手培养细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能。这种方法较传统教学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时思路更清晰,效率更高,有时间关注实验背后的问题。

二、搜集信息,全面综合

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后,组织学生思考研究。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现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可查的内容,要求学生搜集相关内容,收集可用的信息,既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又增强对研究的正确态度。例如,在组织学生培养细菌实验后,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细菌与健康方面的相关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查到水质污染与细菌总数的关系,包括人体肠道细菌、部分食品细菌数指标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带着兴趣查找自己喜欢的内容,掌握其中的知识。

三、讨论交流,闪现创新火花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搜集的资料较多,应用多媒体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内容,课后交流。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能做点什么”,在讨论中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其思维形成和发展。在实际中,多媒体以其声形并茂,图文兼顾等多种表现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往往讨论的非常激烈,每位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通过讨论,选定一两个比较可行和有意义的主题展开研究。

篇(3)

中图分类号:F768文献标识码: A

目前烟草行业正在开展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进行的,没有可借鉴和复制的模式可循,但正因为此,也为烟草行业的创新提供了开阔的舞台,现阶段的行业改革更需要创新来推动改革的进程。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烟草工业企业面临的课题,服务创新和营销创新则是烟草商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打造优质服务品牌的动力和源泉。

一、管理创新转变观念,加强内部管理是企业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开展其他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方式创新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以目标管理为抓手,以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从烟草商业企业的制度、流程、目标、对标、创优、绩效等多方面入手,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强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增强应变能力;应该按流程分责,照标准做事,进行企业流程再造,夯实管理基础,形成系统化、流程化、制度化的管理运作模式,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应该采用绩效管理手段,通过开展绩效考核、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工作,打破身份界限,择优选择人才,实现员工自主管理,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员工活力,不断完善、创新企业管理方式。

二、以市场为取向的营销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树立亲情式营销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卷烟商业企业的营销观念也要相应转变,要树立营销观念、高度重视知识、信息和智力,凭知识和智力而不是凭经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营销战中取胜;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积极向市场提供危害小的产品;要树立亲情营销观念,将客户当作自己的朋友、亲人,抛弃以往“要我创新、逼我创新”的被迫式营销思路,向“我要创新”的营销思路转变,通过与客户做“朋友”,使客户成为企业永远的“朋友”,构筑起坚实的亲情式营销网络。

(二)深入推进零售终端建设,发挥“示范店” 的标杆作用。

营销方法创新最主要的是加强卷烟营销服务体系的建设,深入推进终端建设是当前零售客户最急需的服务需求。从目前的客户分类来看,零售客户以食杂店居多,占80%比例,业态较为单一,不利于零售终端的建设,应着力进行客户经营业态的管理和提升,降低食杂店业态客户构成比重,将其提升为便利店、烟酒店、“示范店”,真正发挥“示范店”在烟草市场的“布局标杆、形象标杆、诚信标杆”作用。同时积极开展零售户营销竞赛活动,鼓励零售户之间交流卷烟经营经验和心得,可以利用“新商盟”平台从不同服务区域中挑选零售户代表同台交流、异地报告、远程互动,并由观摩的零售户代表及客户经理共同评选出优秀零售户,授予企业荣誉称号,如评选烟草百佳零售客户、千家诚信经营客户、品牌营销之星、消费服务之星等,以展示零售客户的终端形象风采,促进终端客户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功能。

烟草广告正慢慢渗入新媒体,谈及当今最为便捷的手机网络,不得不提到微信。微信朋友圈功能支持网页链接方式打开,这个新功能像微博一样引起用户对分享的热衷。烟草企业可以试图与微信合作,使每一位微信用户的烟民都能分享自己对卷烟的评价。用户通过微信,把品牌卷烟商品一个接一个传播开去,也就是形成了人们经常提及社会化媒体的口碑营销,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用户都不会吝啬和朋友分享,电脑上如此,移动设备上更是如此。不仅有利于加快卷烟品牌的传播,还能过给卷烟市场带来新活力。

三、构建便捷的创新服务体系。

(一)以情动人,推广品牌。

在日常拜访中,增加亲情服务、贴心服务,让客户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特别是加强对需求满足率较低、异动、潜力提升客户的拜访工作,更多增加了客户经理的特色服务,有力促进卷烟零售终端建设工作,加强品牌培育管理,创新品牌培育方式,制定适合本地的品牌培育方案结合本地市场,制定出卷烟品牌培育方案,有针对性开展好本地品牌培育工作重点,提高品牌结构,稳定卷烟市场价格,提高重点品牌销量,进而达到品牌培育效果。

(二)协助订货,答疑解惑。

持续抓好网上订货客户的操作培训,切实解决客户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对网上订货客户的咨询、建议和意见的响应实效,提高网上互动效率和服务客户的能力;坚持网上订货与网上营销相结合,通过“一条主线、三个要素、五个步骤”的循环操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客户服务,进行市场分析,加强品牌培育,达到“自主操作、自我管理、自觉提升”的效果,夯实服务营销基础,努力提高服务营销水平。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44-0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提升,科技创新教育作为能显示学校素质教育水平与特色的指标之一,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在科技创新教育中怎样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好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每一位科技辅导员应该积极学习与探究的重要教学问题。

1信息技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指导中的应用

每年一次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广大热爱科技创新的学生与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特长、潜能,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优秀平台。辅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课题探究时,很关键的一步是指导学生怎样运用网络资源对所思考的创新问题进行学习与查新,找到尚未有人研究过的创新问题或创新点,从而确定探究方向,这一步关系着课题在创新大赛中的成绩档次。如:学生发现校园中呈紫色的成熟的大叶女贞子果实未被加以利用,首先,通过实验,指导学生检验到它的果仁中含有丰富的三价铁离子[1],果皮可以作为显色丰富的酸碱指示剂。其次,通过指导学生在百度、谷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站进行查新后,发现女贞子树是西南地区有地域特色的绿化树种,净化空气能力强,它的树皮、树叶、果仁可作为药用。并且,没有查询到有关将女贞子果仁应用于实验改进方面的探究。最后,确立了开展题名为《巧用女贞子果实改进的两则学生分组化学实验》的课题方向,并开展了细致、深入的研究,该课题于2012年获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贵州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又如:学生想到探究《自动浇水花盆的设计》《汽车废气能转电能装置》《灌装液化气冬季防冻装置的设计》等课题,在指导学生进行网络查新后,发现已有人应用类似的原理研究过,甚至比同学们的思路、方法更好。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常常鼓励学生另外思考新的创新课题,或者另辟新的思路解决问题,如:代雯同学另辟新思路,想到利用花盆在缺水与浇水时的重量变化,通过自制装置,采用弹簧原理、杠杆原理、压强原理实施了花盆的自动浇水。该课题于2013年获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贵州省二等奖。

2信息技术在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

2.1建立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推广

科技创新教学是该校的一项特色教学,2010年至2015年,我带领学校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大赛竞赛项目及实践活动,共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3个,贵州省一等奖25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59个。2014年开始,我们总结了获奖的成果与教学方法,建立了安顺二中环保创新共享交流网络平台,开展《高中化学校本特色环保创新教育共享交流平台的建立与应用》课题研究,通过开设以下四个网页窗口:“节能减排”教学实践、“创新教育成果”“交流与讨论”“您的共享资源”,实现环保创新教学资源的共享、交流与优秀成果的推广,该课题研究获中央电教馆“十二五”2013年度专项课题立项资格。

2.2利用信息技术,积累科技创新活动音视频优质教学资源

在每一年的科技创新大赛比赛及学校每年的科技日、科技周活动中,我们会通过照像,摄像的方式,记录科技活动内容,并通过利用绘声绘影软件,将照片、录像制作成视频动画。如:在2015年我校的科技日活动中,拍摄了“航空讲座、航模制作与飞行表演、理化生兴趣实验探究、科技创新作品展示与交流、3D科普展”等科学活动,此外,2013年至2015年期间,我们摄制了10多个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作品的展示视频。这些积累的视频资料,为科技创新教学提供了真实、生动、直观的课堂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成长。

2.3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科技创新微课及DV教学资源

有些有意义的、成功的科技创新教学活动,老师可通过总结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微课教学视频。如:我们总结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的科技实践活动作品,如:《节水减排生态道德教育创新探究与宣传实践活动》(获全国一等奖)、《“低碳实验绿色排放”化学实验创新与实践》(获全国二等奖)、《“绿色责任——废旧电池的回收宣传与创新利用”》(获全国二等奖)等,我们制作了《化学实验中“节水减排”创新课题探究方法》,《实验中“变废为宝”的创新方法》《废旧电池创新利用的方法》《怎样开展植物学科环保创新课题探究》等微课视频,通过5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能快速地、高效地了解各学科开展科技创新的方法及成功案例。此外,我们还利用校本课、课外活动课、信息技术课,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DV视频制作,制作了《多功能墙面清洗刷的创新制作探究》《防溺水手臂式救生圈的制作》《生活中锌锰原电池原理的探究》等DV视频。这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重视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改变,对于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作为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灵活性,高效性为科技创新教学服务,积极开发科技创新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及媒体进行共享与交流,共同为学校、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44-0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提升,科技创新教育作为能显示学校素质教育水平与特色的指标之一,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在科技创新教育中怎样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好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每一位科技辅导员应该积极学习与探究的重要教学问题。

1 信息技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指导中的应用

每年一次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广大热爱科技创新的学生与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特长、潜能,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优秀平台。辅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课题探究时,很关键的一步是指导学生怎样运用网络资源对所思考的创新问题进行学习与查新,找到尚未有人研究过的创新问题或创新点,从而确定探究方向,这一步关系着课题在创新大赛中的成绩档次。如:学生发现校园中呈紫色的成熟的大叶女贞子果实未被加以利用,首先,通过实验,指导学生检验到它的果仁中含有丰富的三价铁离子[1],果皮可以作为显色丰富的酸碱指示剂。其次,通过指导学生在百度、谷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站进行查新后,发现女贞子树是西南地区有地域特色的绿化树种,净化空气能力强,它的树皮、树叶、果仁可作为药用。并且,没有查询到有关将女贞子果仁应用于实验改进方面的探究。最后,确立了开展题名为《巧用女贞子果实改进的两则学生分组化学实验》的课题方向,并开展了细致、深入的研究,该课题于2012年获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贵州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又如:学生想到探究《自动浇水花盆的设计》《汽车废气能转电能装置》《灌装液化气冬季防冻装置的设计》等课题,在指导学生进行网络查新后,发现已有人应用类似的原理研究过,甚至比同学们的思路、方法更好。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常常鼓励学生另外思考新的创新课题,或者另辟新的思路解决问题,如:代雯同学另辟新思路,想到利用花盆在缺水与浇水时的重量变化,通过自制装置,采用弹簧原理、杠杆原理、压强原理实施了花盆的自动浇水。该课题于2013年获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贵州省二等奖。

2 信息技术在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

2.1 建立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推广

科技创新教学是该校的一项特色教学,2010年至2015年,我带领学校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大赛竞赛项目及实践活动,共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3个,贵州省一等奖25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59个。2014年开始,我们总结了获奖的成果与教学方法,建立了安顺二中环保创新共享交流网络平台,开展《高中化学校本特色环保创新教育共享交流平台的建立与应用》课题研究,通过开设以下四个网页窗口:“节能减排”教学实践、“创新教育成果”“交流与讨论”“您的共享资源”,实现环保创新教学资源的共享、交流与优秀成果的推广,该课题研究获中央电教馆“十二五”2013年度专项课题立项资格。

2.2 利用信息技术,积累科技创新活动音视频优质教学资源

在每一年的科技创新大赛比赛及学校每年的科技日、科技周活动中,我们会通过照像,摄像的方式,记录科技活动内容,并通过利用绘声绘影软件,将照片、录像制作成视频动画。如:在2015年我校的科技日活动中,拍摄了“航空讲座、航模制作与飞行表演、理化生兴趣实验探究、科技创新作品展示与交流、3D科普展”等科学活动,此外,2013年至2015年期间,我们摄制了10多个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作品的展示视频。这些积累的视频资料,为科技创新教学提供了真实、生动、直观的课堂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成长。

2.3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科技创新微课及DV教学资源

有些有意义的、成功的科技创新教学活动,老师可通过总结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微课教学视频。如:我们总结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的科技实践活动作品,如:《节水减排生态道德教育创新探究与宣传实践活动》(获全国一等奖)、《“低碳实验 绿色排放”化学实验创新与实践》(获全国二等奖)、《“绿色责任――废旧电池的回收宣传与创新利用”》(获全国二等奖)等,我们制作了《化学实验中“节水减排”创新课题探究方法》,《实验中“变废为宝”的创新方法》《废旧电池创新利用的方法》《怎样开展植物学科环保创新课题探究》等微课视频,通过5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能快速地、高效地了解各学科开展科技创新的方法及成功案例。此外,我们还利用校本课、课外活动课、信息技术课,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DV视频制作,制作了《多功能墙面清洗刷的创新制作探究》《防溺水手臂式救生圈的制作》《生活中锌锰原电池原理的探究》等DV视频。这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重视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改变,对于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作为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灵活性,高效性为科技创新教学服务,积极开发科技创新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及媒体进行共享与交流,共同为学校、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篇(6)

在当今社会,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意识,所以高校要寻求突破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转化与发展,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虽然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活动,但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不重视,他们大多只把这门课程作为新的教学活动的表面工程,导致学生对新课程的重视不够。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自我价值的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上有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实施不足、课程建设、环境优化等不利因素。创新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机构中迅速扩张,这种扩张是由企业家精神作为促进经济复兴和增长的工具的承诺推动的。教育部要求高校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创新素质、意志坚强、观察敏锐、思维超前、知识丰富、科学实践,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实现“双百”目标,以智力安全为人才保障。大学生具有全面的知识体系、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积极的创新精神。他们是最重要、最具自主性、最具活力的创业群体,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创业精神有机地融入了中国梦。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打造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内涵,是人民群众的创新素质。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工作[1]。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探索人才成长路径,强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创新”要素,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校园文化,努力提高创新创业意识、思维方式,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力,高校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高科研水平,鼓励高层次专家学者畅谈学术前沿,精心引导学生,当好学术带头人,实现学术突破和学术引领。学习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目的是了解运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思路,最终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难题,完成实际工作,掌握计算机学习处理问题的办法和解决方案。而计算机应用本身是一门枯燥领域,计算机工作流程结构严谨,内容符号,运算关系众多,抽象性强,需要学生不断练习才能将知识学懂。无论是学生学习还是教师讲解都存在着极大的难度,甚至在经过漫长的学习时间后,学生虽然将理论知识理解但遇到程序设计问题却又做出错误的设计答案,又或是面对实际问题无从下手,为了解决此问题,教学应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学会处理基本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不重视创新和创业教育,虽然许多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活动,但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他们大多只把这门课程作为新的教学活动的表面工程,导致学生对新课程的重视不够,创新创业课程,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相关课程以理论课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学生没有学到实际的创业技能。(二)学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教育涉及面广,涉及教育、管理、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极大的考验,能够独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也不多,高校不重视,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比较随意,教师不愿意,也没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三)创新创业课程不能与专业有效衔接,使创新创业课程形同虚设,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在实际岗位上发挥实际作用。(四)创新创业课程缺乏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课程不仅要与主体相衔接,而且要充分开展实践活动。由于单纯的理论教学并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因此创新创业课程应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课程不完善,实践活动不足也是当前创新创业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创新是由创业环境驱动的,具备信息技术素养并不代表创新能力,也不代表创业能力。创新需要更多的技能,然后才能将创新变成滥用。用创造力这个词作为创新的同义词,讨论了创意。在最简单的、无背景的形式中,创新是某种事物的开始,创业精神对创新有一个特定的背景,即创新如何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之成为一种经济利益,或者更一般地说,是对经济机会的追求,因此,创业环境将推动创新,因此,将创业环境的诸多方面纳入计算机应用课程似乎是非常自然的。因为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具有传统课程所不具备的优势,能够迅速得到学生的关注[2]。尤其是学生在接受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后,会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做出最积极的评价,有意识地宣传。与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相比,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多的优势,这必然给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带来更大的压力。此时,如果高校不能及时求变,创新创业的教学效果就可能得不到提高。如果学生的服务意识得不到提高,在创业过程中失败的概率会很大,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明显不符。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融合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基本策略

为了将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应用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有必要创建一个在线和离线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模式,内容相对丰富,但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局限性,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是不合理的知识。我们必须做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我们应该通过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然后离线实践,通过这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的创新性和实效性[3]。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优势,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上传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个模拟考试模块。在本课程中,学生们可以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包括创新产品开发、市场研究和预测以及新创企业的组织管理。高校还可以设置一个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模块,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业务的能力。其中,可以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风险投资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完善程序设计思想与专业实际应用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

在当前国内计算机学习中学生包括学习毕业生,能够利用计[2]算机应用思想去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计算机学者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程序之初能够投入全身心热情积极学习计算机程序知识。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却逐渐降低,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再学习之初由于之前没有的学习中并没有了解学习程序设计的知识领域。所以在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内容时新奇的领域激发学习好奇心,便能投入精力用心学习,一段时间后,信息技术入门之初的简单内容已经学习完毕,而接下来所继续学习的知识难度增加,相对晦涩抽象难懂,学生在遇到问题后利用自己所学习的解决办法却没有得出问题答案,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热情。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习热情只限于应付学校中的学业考试。这就导致学生学而不精,只掌握了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而没有掌握熟练应用的专业程序设计技能,为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将程序设计技术运用到实际应用中的长效机制,可采取以下方法。在学生完成相应阶段的计算机程序作业学习后,分时间段组织知识汇报演讲,鼓励学生学习热情,举办程序设计比赛。所选取的比赛试题即为工作中易出现的计算机应用问题,使学生将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与实际问题建立有效衔接,鼓励学生阅读大IT类工学图书,拓展思维,增强学生处理问题能力。

六、结束语

融合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通过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可以有效地补充我国创新创业课程,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可以有效地丰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了服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Training and Research on Innovative Ability of

Applied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

LIU Jun'an, CHEN Xiaoyi, HUANG Jusheng, TAN Jiqiu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1)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national progress, the core of economic competition; the key factor of developing excellent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s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lies in their innovative abilities. This study begins with the discussing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principles of innovation for futur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s, and then takes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for example, aims to explore the new model of teaching innovation for training of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s in according to application talents.

Key words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 innovative ability; research

0 引言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专业人才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卓越的机电工程师,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人类进入20世纪到现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人类智力进化的乐章和主旋律,成为整个人类科技文明进化史诗与主题。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高度运用人自身的智慧来对大自然进行设计和创造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物品都是人的高度智力发明设计制造的结果,设计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已经被现代教育培养成了人的本能的同时却忽略了设计本质和设计素质的研究和教育。一切的机电系统设计的背后都具有设计师的设计精神、智力及素质的高度的隐藏性及加密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论述创新能力对机电工程师培养的意义及原则,来探讨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机电工程师创新能力的教学新模式。

1 创新能力对未来机电工程师培养的意义

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评判优秀机电工程师是否真正优秀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机电工程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少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现实是,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根据2001年的有关分析数据,中国在49个主要国家中,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处于第28位,也就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如果中国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意味着要从当前的水平再前进10位,进入世界前20位。目前,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达到3850万人,名列世界第一;研发人员109万人,名列世界第二。这是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最可宝贵的资源。然而,有资料分析表明,中国机电专业毕业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存在明显的差距。进一步而言,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知识经济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在极大的影响着当代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对高等机电专业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这些都离不开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精心的培养。

2 我校“机电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2.1 以实践为旨趣:加强设计、试验、实践教学

实践是工程的核心,实践教育也可以说是工程教育的核心。麻省理工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工程教育的时候,明确提出“回归工程实践”的口号。因此在机电类的专业中开出了大量的设计课和分散在其他课程中的实验成分。在国外的一些工科院校中更是注重实践课的开设。

2.2 “机电工程师” 新教学思路

为了培养具有现代化机电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根据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和工程实践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及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要求,结合国内外工程实践教育现状以及我院几年来的改革实践,提出了以突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创新改革思想与改革思路。其框架图1如下:

图1机电专业创新教学改革实践

其次,教学中连续以2006级至2009级机电班(含自动化专业)为试点对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机电专业基础课、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装备设计、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等课程进行优化的教学设计,努力实现介于“以教师为中心” 和“以学生为中心”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活动形式、学习方式和教学环境等的建立。

为拓宽学生思路和运用理论解决机电工程师的精神、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等问题,在教学内容上,对传统教学内容精选的同时,注重机电设计师的创新精神、专业素质、学习原理与方法的更新,加强对机电学科的历史发展、新的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新概念、新理论及创新设计成果的介绍,并注意选编一些与机电工程实际相关的问题,以例题和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或挑战杯的形式反映到教学过程中。

2.3 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强化“机电工程师”工程设计能力,我们开展了大学生机电产品设计竞赛等课外科研训练活动,旨在从“听课―作业―考试”的传统教学方式之外为学生开辟新的第二课堂的内容,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广阔空间,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等方面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

大学生机电产品设计竞赛,旨在倡导发扬我院求实、创新,敢为人先的学风,培养和锻炼机电工程师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通过竞赛活动,丰富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4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强化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

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我们在正常的教学之余,将学生组织成不同的课题组,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从2002年起,积极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市、省和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先后获得市级各种竞赛奖项50项,省级各等级奖项30项,全国竞赛各等级6项奖项好成绩。在该课题的研究中,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项目的研究,为课题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在进行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开展和提倡的事情。

3 结束语

以激发学生大机电系统设计精神、素质及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互补性很强。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要求,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大机电系统设计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学生、教师和实验设备三者的交互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它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实际意义和可行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湖南工程学院2010年教研教改课题

参考文献

[1]陈军.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4.4:22.

[2]赵少奎.对我国工程科技人才育用战略的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06.1:36.

篇(8)

【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公安院校学生作为公安队伍的后备力量,其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入职后能否胜任公安工作。文章对当前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分析了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现状

基金项目:2013年度新疆警察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3JYSKQN015)。

作者简介:王亚娟(198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计算机课程与教学。

1问题的提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明确指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公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是责无旁贷的。目前,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宗教极端、民族分裂、暴力恐怖等敌对势力活动越发猖獗,犯罪的手段日趋技术化、智能化,这为公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多,社会治安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先进的公安科技手段运用到公安工作中,掌握公安工作的主动权,是公安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安队伍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全面收集、掌握和研判信息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公安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民警察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公安队伍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使命,公安院校只有努力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满足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最终实现公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期深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的现有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水平,发现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关策略。

2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新疆警察学院在校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考虑到2011级学生在外实习,且综合本、专科、各专业和民、汉学生比例等诸多因素,从2012级专科、2012级本科,2013级专科、2013级本科共四个大队中各抽取出5-6个区队作为发送问卷的对象,其中每个大队至少包含一个少数民族区队。

2.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向21个区队发放调查问卷961份,实际回收928份,其中在正式统计前,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05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4.2%。为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调查实施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并回收,少数民族学生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如果在汉语理解上有困难的,会专门邀请少数民族教师或学生帮忙解释,在做最后两个问答题时,允许学生用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答卷。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采用spss19.0软件,部分图表由Excel进行处理。

2.3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用三个方面:一是调查公安院校学生对于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认识、参与科技应用创新活动的兴趣与态度;二是调查公安院校培养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即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现状;三是调查公安院校学生对于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得到哪些支持,是否有好的意见、建议。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公安院校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

此次选取的调查对象中男学生共679人占总人数的75%,女学生226人占总人数的25%;被调查对象所在专业分别选定在信息安全、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侦查、治安学、法律事务等,基本覆盖本校本、专科所有专业,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首先,在此设计了三个问题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认识。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明,在公安院校学生在对自我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认知上,有81.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有1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很强,还有3.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创新能力,这表明学生对自身的创新能力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认为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对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和专业的关系的认知上,有78.2%的学生都认为科技创新能力与专业有很大关系,表明在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时,专业是绝大多数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对未来从事公安工作是否需要具备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问题方面,91.8%的学生都认为未来从事公安工作时,具备科技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科技强警战略都比较认同,意识到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性。

其次,为了进一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程度和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态度和兴趣,在此设计了五个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来看,只有5.3%的学生完全了解参加科技应用创新比赛并获奖会给自己的学业或就业带来什么影响,知道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重要性和为什么要参加比赛,69.7%学生只了解一些,25%的学生一点也不了解,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影响了解不多或者不了解;在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时间问题上,73.3%的学生都认为应该从大一开始培养,也就是说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始的越早越好;在对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或活动持有的态度和感兴趣程度上,态度上觉得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比例总和为90.8%,觉得非常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总和为82.8%,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活动或比赛的态度端正,愿意且有兴趣参与到科技应用创新的比赛或活动中来;而在对是否会主动寻求老师参加科研项目或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问题上,表示会主动的学生仅占30.9%,表示不会的学生占52.5%,表示无所谓的学生占16.6%,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或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主动性不高,虽然有兴趣参与,也能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性,但主动性方面明显不足,有待提高。

表3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情况

3.3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活动太少,获奖更是少之又少

在调查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时,主要通过调查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和获奖情况来反映。从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来看,只有25.1%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比赛,而74.9%的学生表示未参加过任何有关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或比赛,除了少数11.5%的学生表示今后也不想参加,剩下的63.4%的学生虽然截至目前未参加过,但表示想参加,这表明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开发;在参加过几次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方面,70.5%的学生到目前还没有参加过,只有29.5%的学生参加过一次、两次或者更多次,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学生参与过何种创新类的比赛时,参加比赛种类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奖评比活动等,具体情况详见图1。除了调查问卷中列出的几种比赛外,部分学生还提出参加过飞机航模大赛、公安科技知识竞赛和科技创新征文等一系列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在调查是否在比赛中获奖的问题时,参与过比赛的227名学生中,有22%的学生表示获得过奖项,但78%的学生均表示为获得任何奖项,这表明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人数很少,获奖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表4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参与、获奖情况

图1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比赛项目

表5影响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情况

3.4多种主客观因素阻碍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活动

为了进一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没有参与或不愿意参与到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原因,在此设计了三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表明,在对于没有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原因问题上,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获得比赛信息,其次是学业重,没精力、没信心等,这说明学校在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不够重视,宣传太少,导致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加;在调查,目前大学生要创新,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时,同样多的学生选择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物质层面的支持,这说明学生既需要学校在物质层面上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也需要全校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两点都非常重要;最后在调查阻碍大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时,49.1%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教育过于死板,缺乏培养创新思维,表明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落后,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需要。

4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对策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这一重要使命,存在着学生认识不深刻、参与活动太少、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主观问题,同时也存在学校舆论引导不深入,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等客观因素。要解决这一现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意识,促进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中来,最终才能实现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

4.1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人人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的良好氛围

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公安院校对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认识也不深刻,举得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可有可无;同时,学校缺乏对科技应用创新活动或比赛的广泛和深入的宣传,学生通过校内宣传了解科技应用创新的途径是少之又少。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学校决策层要站在足够高的角度看待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认清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舆论引导,使学生也认识到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充分发挥校内宣传部门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使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或比赛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至每个学生,杜绝学生因为无法获得比赛信息而错失比赛的情况再次出现。

4.2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是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基础保障,一方面公安院校要加大对科技应用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此项活动;另一方面要设立专职部门,负责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该项工作进入常态化,用制度来保障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稳步进行。

4.3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

目前公安院校学生普遍缺乏科技应用创新的意识,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科技应用创新的重要性和与公安工作重要联系,但在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主动性上面表现出明显不足,这就需要一是根据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改革目前的考核方式,将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纳入到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鼓励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督促学生自觉主动的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二是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好的教师在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时,引导学生发现好的创意和想法并提供强有力的技能指导。

4.4和公安实战部门对接,发挥公安院校的特色优势

与其他地方高校不同的是,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的放矢的,公安院校培养的学生未来大多数都从事公安工作,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时,必须要和公安实战部门对接,了解公安基层单位的具体需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提前步入角色,又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为科技强警战略的推动输送新鲜血液。

从现实情况来看,公安院校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而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公安院校应根据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情况,形成一套完善的、多维度、分层次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张瀛心,陈建涛.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四川警察学院为样本[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4(8):84-89.

[2]刘孝云,叶民锋.公安院校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69-73.

[3]贺敬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4):202-203.

篇(9)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58-02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政府及其各个高校都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每个学校都按照自身的特点,制定了适合自己教育的具体要求;国家也为创新创业教育设置了试点单位,总结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经验。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方面起步较晚,而且发展比较缓慢,与我国经济发展极不相符。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现状,总结试点院校的经验,给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到达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由于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仿效,每个高校自身的特点也不一样,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比较困难,且与自身经济发展不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家都逐步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积极开展适合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笔者希望通过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制度和资金保障不力问题的分析及解决途径

目前,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没有一套完善的政策制度作为保障,而且由于自身特点,他们也不能照抄国家试点院校的方案。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投入的改革教育,教育时间长,见效比较慢,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没有可行的制度保障和足够的资金投入,这使得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

基于制度和资金方面的问题,国家和地方应根据现实情况出台一些政策给予支持。 2015年5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要求,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用于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也要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奖励基金,用来奖励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出贡献的教学单位。实施意见同时还指出,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和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各部委属高校应按教育部规定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其他地方高校可以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此外,可以深入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一系列措施,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实施意见还提出,从2015年起要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二、实施弹性学籍制度,减少学籍制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限制

在学籍制度方面,由于没有现成的创新创业教学的学籍制度,按照原有的教学制度,学生要在学校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后才能顺利毕业,这种学籍制度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基于学籍制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各高校应该完善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标准,修订教学评价标准,使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人才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要修订专业人才质量标准,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同时根据专业培养应用型、创业型的人才,调整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群。各高校应按照实际情况,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的修业时间,在校生在休学创业的修业年限可在原有的学制基础上延长;允许保留学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学业进程可以进行有效的调整;在学分认定上,探索把课外实践和在外创业表现折算为学籍学分,通过这样形成一份可行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案。

三、减少普通高校缺乏实践平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限制

由于资金、制度等问题,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和投入力度不够,校内的实习基地建设也不够完善,没有体现出产业项目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帮助。校外基地,由于资金问题建设也比较落后。这些都导致学生的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效果比较低下。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由于实践平台而导致学生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促进高校之间实施实验教学平台共享机制。二是可以出台相应的地方和学校政策,使各地区和各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能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三是让地方出台相关校企联合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给予的优厚政策,帮助学生达到创业的目的,同时培养一部分科技型的小型企业。四是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及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及教学能力,这同样是各高校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准备上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教师数量不足,而且多数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没有在政府、企业等实务部门的锻炼经历,这样的教师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此问题,各个高校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以项目的实施来提高本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一是地区和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二是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三是聘请各行业的优秀人才来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四是加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五是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这些方法能为我国各个地方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 参 考 文 献 ]

[1] 曹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35-36.

[2] 何伟,邵云飞,刘磊.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2):86-91.

[3] 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 81-83.

[4] 朱闻亚.基于“专业-就业-创业”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2):107-110.

[5] 杨春杰,柳舟通.中加合作项目机电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4):83-8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28-03

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教育部加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推进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重要的基本建设内容。为了切实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教育部于2003年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分校、省、国家三级建设。在精品课程多年建设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012年2月15日,教育部正式教高函[2012]2号文件,批准组织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多个项目同时启动建设。至此,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正式在全国启动建设。几年来,在我校教务处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课程组及教学团队按照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需要,先后建设出“机械设计基础”(2011批准为省级精品课,2014批准升级为省级资源共享课)、“机械制图”(2013)、“现代设计方法”(2015)三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成了“机械设计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群,同时建设出多部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课程教材,为我国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做出了有益贡献。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创新体会

1.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创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众所周知,我校是教育部批准建设的一所“三本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必须紧密为“应用型人才”服务,亦即我国面向经济建设的一线人才服务,而不能欲求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向靠齐。为此,我们课程组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根据专业建设和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创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如在建设“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中,课程组坚持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进行课程整体优化组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两条主线主要介绍其有关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方法等内容,将该课程传统的18章内容精简为12章,不仅克服了有关内容重复,而且又删繁就简;并对课程的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淡化公式推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特色,既满足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又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又如在建设“机械制图”精品资源共享课中,课程组依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并考虑到现时计算机绘图技术发展和CAD的广泛应用,破除了该课程内容只讲尺规绘图技术的安排,并将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也列为该课程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之一。为此,创建了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组合体的试图,轴测图,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其他工程图样,计算机辅助绘图等11章,内含制图基础、投影原理、表达方法、专业制图、绘图技术和计算机绘图基础等六大模块的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绘制、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需要,采用模块化教学体系,与专业教学目标及课程体系改革相配合,精选整合教学内容,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出《机械制图》立体化教材体系;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开发出有效的机械制图多媒体课件和三维动画库,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将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实行双证制教育,每年进行1~2次中、高级制图员职业技能鉴定,使一些毕业生借助获得的CAD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绘图技能找到理想的职业,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再如在建设“现代设计方法”精品资源共享课中,课程组根据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增强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迅速将国内外出现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法、工业造型设计、绿色设计、并行设计、反求工程设计等新兴设计方法进行融合、创新并建立出“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新体系,不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受到学界欢迎。

2.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要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师团队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因此,要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首先要重视其教学团队建设。几年来,为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我们课程组以培养青年教师为重点,制定了较好的培养计划和措施,包括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给青年教师压担子;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了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国外和国内其他大学进修学习与提高,开拓视野;建立听课和评课制度,发挥教学监督作用;等等均已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课程组现已培养出博士2人(其中1人推荐成功并获得奖学金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其余青年教师全部实现硕士化,不仅使青年教师茁壮成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使多名青年教师先后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讲课竞赛中获得竞赛大奖;而且使每位青年教师均已获得一项以上省级教改研究项目或省级科研项目,并在全国期刊上发表多篇教改论文和科技论文,多名青年教师已获得多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并参加全国教材的编写工作。

3.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是提高精品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几年来,课程组在建设精品课程实践中,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具体如:(1)在课程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开展“以教促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法”,并实施了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法及应用;(2)加强课程实践环节,依据“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实施“讲―练―实践”相结合,安排设计性大作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训练与实践能力;(3)积极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课程的教学信息,加强机械设计、工程图样绘制的直观教学,几年来课程组先后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开发出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30多件,制作课程教学录像片10余集,开发出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三维动画插播片60余集,取得了较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效果。

4.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必须建设特色精品教材。高校教材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工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搞好教材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因此,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必须建设出高水平的特色精品教材。几年来,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工作中,课程组一直狠抓精品教材建设工作,现已取得显著成果。围绕上述精品课建设,课程组在国家级重要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现代设计方法》(2013,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第2版)》(2014,科学出版社出版)、《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2007,科学出版社出版)、《机械与工程优化设计》(2008,科学出版社出版)等教材,建设出了“现代设计方法”全国精品教材;先后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2010,机械工业出版社,全国自学考试指导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014,国防工业出版社)教材,建立了“机械设计基础”全国精品教材;2014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机械制图》、《机械制图习题集》两部教材,建立了“机械制图”精品课教材。建设出的上述教材发行全国,受到一致欢迎,为我国应用型本科工科技术人才的培养发挥出重要作用。

5.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必须将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就必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依据教育部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要求,几年来,课程组先后建设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现代设计方法三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是指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授课教案及演示文稿、课程内容重点与难点指导、作业练习、参考文献和授课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在建设上述三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中,课程组一直坚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分别在我校校园网上,建设出上述三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内容包括:精品课程申报材料、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电子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ppt格式)、教学资源库、习题与试题库、实践教学大纲、参考文献、教学与研究、教学效果与成果等(包括校外专家评价、学校教学督导专家评价、校内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课程教学录像、学生典型CAD作品集、学生计算机绘图作品、学生获得的相关CAD操作技能证书等,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并完全公开,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维护

为增强上述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的时效性和创新,课程组定期(一般在两月左右)对网上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中的教学资源及资料进行更新与维护。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应用及成果

几年来,在我校的支持下,课程组建设出的上述省级精品课程群得到较好的应用,并已取得如下成果。

1.几年来,经过课程组及教学团队的努力,经省教育厅的评审,先后建设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现代设计方法”三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了课程教育资源和教学信息共享,为校内、外广大师生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服务。

2.建设出9部精品课程教材,发行全国为全国几十所高等院校使用,为全国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做出有益贡献。

3.几年来,先后建设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支,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处;并获的高校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4项,为我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在上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实践中,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积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特别青年教师培养,使其茁壮成长,他们一一取得多项教学、科研丰硕成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优秀师资队伍资源基础和保障。

5.在上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坚持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各种创新设计竞赛,几年来先后获得全国、省级奖18项之多。同时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积极培养学生获取各类职业技能证书的能力,使多名学生获得“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岗位技能证书”(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考试――AutoCAD机械设计考试)和“SolidWorks操作技能证书”,为我国及我校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几年来,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培养出了优秀教学团队,提高了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建设实践及经验表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不仅对促进高等学校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高校专业建设、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等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R].教高[2003]1号.

[2]姚恩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3]竹清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培养科技创新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6).

[4]张鄂.“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建设与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5-48.

[5]张鄂.“机械设计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48-150.

[6]张鄂.现代设计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上一篇: 税收征管的意义 下一篇: 生物学发展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