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8 15:53: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6-01

一、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立足点

1.突出基本要素,奠定能力基础

要想学好历史学科,首先必须从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历史事件入手。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教材时,有目的、有意识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出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原因、目的、过程、结果、影响、特点、性质等。这些基本要素就构成了历史知识结构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微观知识结构,以这种结构指导学生学习每一个历史事件,叫做“基本要素法”。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基本要素法进行预习和复习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些要素的主次轻重。其中时间、地点、人物类要素为识记知识点;背景、原因、影响、特点等为综合能力的运用,这是重点,要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理解。掌握了学习历史的这个基本方法,就摸到了学好历史的入门钥匙,也为进一步培养能力奠定了基础。

2.调动思维因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有重要作用。在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突出了以下几个环节:(1)输出信息。例如,在讲完“一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后,我即提出探究性问题:“一战”的性质是什么?一改教师向学生直接灌输结论的传统方法,而把问题交给学生思考。(2)适时引导。当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注意力和求知欲达到最佳状态时,我即以参与者的身份从战争的起因,交战双方目标、战争的全局等方向,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引导学生从“正义”、“非正义”两方面进行分析。(3)准确结论。从激发思维到引导思维方面,再到通过提问或讨论等方式要求学生展示思维成果,完成这一个思维过程后,教师必须明确观点,交给学生正确答案或结论。(4)热情鼓励。对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学生, 言之有理,就应该肯定和赞同。

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全貌和进程,加强对历史规律性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意志能力是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新课题,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历史的车轮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初,人们在学习、生活、事业中的竞争更加激烈。今天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他们的意志能力十分脆弱。这就决定了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力是一个新课题。

1.利用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正面激励

历史教师通过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历史史实,利用历史人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学生因势利导,敦敦教诲,不失为培养学生意志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我还组织学生阅读名人传记、观看历史影片、参观革命圣地等,激励他们以革命前辈为榜样,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2.学好历史知识,在学习中品尝劳动艰辛

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就是一个艰难的攀登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历史,这本身就是培养意志能力一个重要环节。遵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1)分层要求。即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研究教材、大纲,又要研究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作不同标准的要求,不能搞“一刀切”。(2)分层施教。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以中层次学生为基点,适当增加对高层次学生的提高要求以及对低层次学生的补差补缺要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以避免“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3)分层训练。即课内训练要依据学生的程度,既要适量又要有梯度。例如,可根据大纲设计A、B、C三挡练习题,供学生分类有选择的完成。这样,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这个劳动过程中都会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品尝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愉悦,同时还有利于增强他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历史教材美学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闪光点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应从再现再造美的历史形象(包括物品类、场景美、人物美、思想品德美等)入手,让学生在感受和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美得享受,得到美得陶冶,提高审美能力。

1.加强描述,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历史知识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感情因素,无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是文物古迹,都能通过教师用生动语言的描述来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在语言美的氛围中感受到熏陶。例如,在讲“文天祥抗元”时,我首先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然后我再用悲壮激昂的语调,绘声绘色地讲述诗人变卖家财充作军费,组织军队救援临安,转战江西、福建、广东,直至五坡岭被俘的战斗经历。这样,同学们在教师的语言描述中感悟到了诗人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崇高气节。

2.对比评价,培养审美鉴别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把真善美、假丑恶等历史因素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比评价。例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上的正反人物(如岳飞和秦桧)、历史事件的是与非(如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等等)进行对比学习,教会学生分析、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对审美对象的鉴别能力,学会在学习、生活中寻找正确的人生坐标。

3.“手脑并用”,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生活中时时也能创造美。在讲述“唐朝文化”诗歌一目时,我首先让学生朗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然后请同学们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祖国壮丽山河为主题的的图画。既表达了同学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也培养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同学们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热情。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27-01

当前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工程,语文这门学科又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立足素质教育,牢固树立“育人”观念,把“教书”纳入“育人”的大目标中来,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的审美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思考力、想像力、观察力、创造力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最重大的课题和责任。

一、 授课文道并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正是实际和交流思想的艺术。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既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哲理,又呈现出字句优美、文采斐然的文学底蕴。所以,我们在给学生分析文章、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道德、情操的渗透,真正做到文道统一,教书育人。

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更要让学生懂得体会亲情,珍惜亲情,思考生活与做人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收集平日里与父母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进而挖掘出平凡生活中被我们忽视了的挚爱深情,作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发现同学们在思想上有了深深地触动,需要一个交流内心感受的平台,因此我适时的开展了题为《感悟挚爱深情 发现生活之美》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乐观快乐的看待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并享受生活之美。此课受到了听课领导及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我想只要我们利用好语文课堂,授课时能文道并蓄,一定能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和洞察事物的能力,让语文教学推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 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的重要性已在法国画家莫奈将伦敦之雾画成紫色中证明过了,然而在有限的语言课堂里,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我想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我们可以运用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等手段引人注目展示有关的图片或播放录像片段,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如:在讲《范进中举》一文时,教师必然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范进为何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如何理解?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也能回答一二,但理解并不深刻。而如果改用电脑课件,让学生一起看一下“范进进学直到发疯”这一片段的录像,让学生细致、深入直观地观察一下范进在中举之前凄苦无奈的神情,胡屠户全然不顾女婿已是须发花白的老者,而将其骂个狗血喷头的理直气壮,直到中举后众人又如众星捧月一般对他的百般献媚……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正是封建科举制度使世人颠狂,人性扭曲,以至于考了35年的范进在中了秀才又连中举人后,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一时悲喜交加竟受了极大刺激而疯了。科举制度的腐朽,文章的主题思想,此时已是不言而喻,昭然若揭了。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29-02

小学阶段时学生能力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重知识,轻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被提上日程。

1. 培养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社会需要的已经不再是知识丰富的学者,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教育的发展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小学阶段时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全面展开,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注重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势在必行。

1.1 应试教育的弊端。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收纳箱,教师教学以死记硬背为主,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被培养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分低能使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的学生适应能力差,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高速发展的社会而言,需要的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2 资源的有限性。对于中国的教育领域来说,存在一个基本矛盾就是需要接受知识教育的人群远远大于社会的教学资源。这种矛盾在小学教育阶段尤为明显。在学习资源有限情况下,教学时间、教学内容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学生仅仅接受短时间的课堂学习,不具备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他所接受的知识将是十分狭窄的,学生在人生发展道路上将会受到限制。

1.3 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重知识的人才已经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为了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小学阶段的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数学学习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总之,小学阶段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应该让学生具备独立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2.培养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与能力还没有定型,这一时期的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教师的引导及时,正确,对小学生的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传统教育下的弊端重重,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2.1 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好动,但是学生的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把握好教学节奏,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兴趣高涨,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力形成和培养的基础。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

2.2 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例如: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法指导,形成自学三角形的能力。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三角形面积=底×高÷2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会增强自学能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知识更快速、准确。

2.3 树立自学意识,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学生能力的培养依赖行动的执行,但是学生学习行动是靠学生学习意识来指使的。在学校,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多的时间孩子是在家庭中,家庭教育也要重视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家长不能参与。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去尝试,鼓励孩子勇敢的迈出第一步,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孩子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篇(4)

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国民创新素质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就必然成槌踔杏⒂锝萄所面临的迫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其中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这一切都必须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才能有效地实现。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训练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关键。

一、在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是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外化”为感性知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心里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造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创造良好的氛围。做到对命题条件、结论进行各种变换,能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优化学习氛围,创设会话环境

要使英语学习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学英语用英语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课堂上运用挂图,投影片等创设情景,用英语看图说话,用英语扮演角色,用英语搞抢答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想象,最大限度地创设会话环境,使学生学习英语有一种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兴趣和动力。

三、优化教学内容,实践语言“内化”

成功的英语教学不只是看一节课教了多少内容,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练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在实践中能用多少,这种“学会”,“能用”就是“内化”,为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就要以此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优化“识记――操练――运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感。

要优化教学内容,就必须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到书本语言和我们生活实践贴得很近,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强烈的进取欲,变被动吸取为主动探索。如听录音、看投影,角色对话等,让学生入情入景,努力使书本语言和实际运用统一起来,使课堂教学在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进行。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上。必须纠正从书本回到书本的一读二背的简单识记,而要从识记,操练向运用飞跃。

四、优化教学活动,提高运用能力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切忌死记硬背,而要千方百计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在训练中,我们要努力融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于一炉,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如训练造句能力,教师可以先提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学生根据各自的志愿作出不同的回答:“I am going to be a teacher/a worker/an officer/a cleaner,etc.” 教者还可继续问:“why?”通过训练,学生不但可以巩固已学词语,而且能学会根据语境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正确的应答,从而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篇(5)

一、金工实习的重要性

金工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进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部分,金工实习始终为专业培养目标实现而服务的,金工实习的指导思想是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而发展得到的,促使学生工程意识得以强化和发展,学生在这一基础上,能够将现代知识以及传统知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在一起。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具备工程技术人员的全面素质,能够增强学生应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金工实习是为大学生构建工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训练以及创新意识培养的平台,学生亲自实践的基础上,学习机械制造相关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且对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充分解决,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2]。为培养能够新世纪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金工实习需要具备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促使学生在实习之后,能够在业务素质方面得以提升,受到工程实践系统化的教育。在金工实习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传统的金工实习存在着较为单一的现象,在金工实习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对学生思想素质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加强,才能够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为专业培养的目标服务。

二、大学生金工实习中的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大学生金工实习的过程中,需要将其和时展的特点充分综合在一起,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以及教学资源等在设计和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得以优化和发展。在教师的讲解以及示范等基础上,使得多媒体课件得以增加,增大课堂信息量。多媒体课件色彩背景以及字体变化的形态等方面能够有效体现出教学的相关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并且为教学提供便捷[3]。将相关的视频和动画等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使得课程教学的时候,能够将静态的物体变成动态进行讲解,在这一基础上,促使抽象的问题更加直观,并且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数是实施书本和图片教学,而利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二)构建开放性教学场所

金工实习训练基地在设置的时候,需要明确其职能需要促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加全面的工程训练。在条件具备的基础上,教学资源需要面向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充分做到自主实践和不断提升。从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而言,进行实训基地的设备和资源优化和发展,能够辅助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和自主学习等提供开放的实验室,促使这些场所成为公共教育资源。同时,也使得金工实习训练场所能够有效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的重要平台,促使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工程素养等方面得到有效提高[4]。这也对实习基地的管理体质和责任心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实习基地的场所以及仪器和材料等方面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确立。

(三)创新训练项目

在金工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设置的时候,将其分为基本单元和综合训练单元以及创新设计单元等。通过实践性教学项目,完成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综合训练单元对学生进行综合工程实践教育,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实施包含有产品装配和生产流程以及工艺方式等在内的全面工程实践教育,营造现代化的工程背景,促使学生综合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技术能力等都得到必要提升,为学生提供创新设计制作平台,学生能够在这一平台中进行创新产品制作。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室,对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结束语

为了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以及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应用型人才,金工实习的教学思想和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应实施综合工程实践教育,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以及创新意识等有效综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得到长远发展,为社会输送质量更高达额人才[5]。

参考文献:

[1]刘倩宏.浅谈金工实习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创业家,2013,(12):162-162.

篇(6)

一、在生活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吸取知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获取知识重在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感染学生,让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尝试、探究、运用”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先请两位组长领取准备好的礼物,分别是15支铅笔和16支铅笔。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要把这些礼物平均分给4个小组,让学生动手分?有的同学会说“分不完”。如此学生就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活动,并根据分发的过程列出相应的算式,讨论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列式,体验了余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样教学,改变了单纯的常规教学模式,创设了与学生密不可分的生活情境,加强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了生活数学的趣味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主体教育是一种教育的观念或教育哲学思想,它相对于依附性教育或客体教育而言,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1.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实践出真知”在数学教学中它同样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上来。如在辅导学生解答如下一道题目时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的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往上走,则用1.5分钟可到达顶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少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这道题目时,觉得很难解答,一时感到束手无策。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2.在交流中拓宽思维

在教学中加强讨论、合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加强交流、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培养创新素质,发挥创新才能。例如:按教材学习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之后,让学生讨论除了用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方法外,还可不可以把它剪拼成其他图形来推导。这样,学生在推导中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之后,再让他们小组讨论,更容易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有的学生就想出了可以拼成三角形来推导,有的学生甚至想把它拼成梯形等,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拓宽了。

3.在练习中达到创新

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有思考性的练习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巧设练习,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如果练习设计得巧妙、新颖,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巩固练习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有一次在整理复习练习课时,笔者把所有练习题设计在一个小小的旗台里。让学生比一比,看谁最先达到顶峰夺得红旗。学生非常高兴,有的学生就很快把每道题都做好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样不仅可以开放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篇(7)

语言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语言是需要灵活运用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讲语法、分析句型结构,否则就会陷入枯燥无味、机械呆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在课堂上,应当创设一种轻松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这个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在交际中获得知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实际能力,而交际能力则理所当然包括语言能力,在课堂中教师是设计师,应设计出各种方案,使学生有表现的欲望和机会,使他们学有所得,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突出语言的交际能力。

1.组织课堂活动,当好指挥者。

教学是多边活动,课堂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要改变教师讲课文、学生背课文的状况。教师的任务是抓住教材的知识点,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割、分散、化整为零。教师应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把课文、句型化为日常语言和日常生活来进行交际教学,把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2.准备好辅助材料,进行情景教学。

英语教学要利用环境并创造环境来开展活动。因此,辅的实物材料在课堂中是必需的,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参与学习;如果没有材料进行对话,就只有凭空想象,难以控制学生的思维。如果先准备一些实物材料,如水果之类等,通过这些直观的教具呈现,将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愉快地接受知识。

3.虚拟情境,现场表现。

母语学得轻松自如是因为有环境的关系,语学习离开了现实环境,学习起来就相对难些。因此,有时候要虚拟一个情境,将学生导入这个虚拟的情境中去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通过表演这种形式,让学生表现自己,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新颖性和趣味性

长期以来,在统编教材中,高中英语采用的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堂内多数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形式,以致形成了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的困境。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课堂的中心应当从教师转向学生,课堂中的语言应突出交际功能,使学生明白学而可用,学而有用,使学生从掌握语言的形式过渡到运用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新颖性和趣味性。

1.用各种手段进行句型训练。

语言知识要反复识记才能掌握,词汇与句型结构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句型操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字词句的替换,重复训练,使学生获得语感。关键是如何才能把机械的训练转换为趣味性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句型结构操练方面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全班训练、分组训练、结对训练、示范表演训练等。

2.设置不同的目的,进行听说训练。

听不像说和写那样容易,学生在听录音时往往容易走神,难以捉到磁带中的信息,究竟如何才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呢?教师在进行听力训练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设置不同的目的。一,可以设置填空或表格的形式,培养学生准确地记录材料内容。二,有些听力材料内容比较直观,可采用其他方法,如挂图、简笔画、表演等,直接将听力内容表现出来。

3.培养快速阅读文章的习惯和能力。

英语文章内容多、体裁广、篇幅长。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逐句分析结构,势必难以在一节课内完成任务。因此,教学时要以阅读理解为主,并在阅读速度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在理解整篇课文后,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单词、短语和课文。

篇(8)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充分说明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我们学习数学,想在数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首先必须通晓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练会基本能力,才能在研究学习中有所发现。好高鹜远、排斥基础,是不可能创出什么“新”来的。基础知识是构建该学科知识大厦的基石,基本方法和能力决定了知识大厦能不能去顺利构建,没有这些,知识大厦就是空中楼阁,更不可能金壁辉煌。我们难以想象,连数学的基本加减乘除运算也不会的学生,能在数学方面作出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努力打牢双基,提高学生对基础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成长奠定基础。

二、着眼于看,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

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勤于观察,勤于思考,是创作的源泉。在这儿,我也要说,勤于观察,善于观察也是数学发现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必由之路。

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方法和手段,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信息和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当然,观察应讲究方法,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例如,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和科拉顿分别进行了电磁感应观察,结果法拉第获得了成功,而科拉顿却错失了良机。万有引力的发现,欧代几何体系的建立,近代数学史上一个个新发现无不打上观察的烙印。因此,观察能力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数学上,更是离不开观察。杂花生树,群鸟纷飞的明媚春天,原野上追逐嬉戏的孩子手中高高放飞的各色风筝、气球,在轻松之余,你是否想起过它所包含的数学问题,你是否想到了启发孩子去观察分析、气球为什么飞得那样高,你有办法测出气球在空中的大约高度吗?这些活动无时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数学对象包涵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数学观察不外乎观察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这两方面。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观察已知和需要求解的,还需要观察从已知到求解的整个过程,随时捕捉有用信息。

三、立足于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像物理、化学学科有许多可供学生直接观察的实验,而更强调思维的活动,但是,有许多物理现象通过现象看本质,就是数学问题,没有数学的介入,就很难以凭借观察得到的现象窥其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培养思维活动的深刻性,在培养学生创造观察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此,可以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

1.加强设计训练,引导学生探索

高一数学第五章《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一节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用同样长的绳子挂一个物体,如果绳子的最大拉力为F,物体受到的重力为G,你能否用向量的知识,分析绳子受到的拉力F的大小与两绳之间的夹角θ的关系?在研究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当场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问随力F增大两根绳子与物体结点处能否在同一直线上,当我用力拉绳子时,学生们观察到结果是可以在同一直线上,但是经过深入思考结合课本上的数学模型可知,上述回答是错误的,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现象掩盖了本质,事实证明,只有深入思考,建立数学模型才可能揭示本质。

2.重视预测、猜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通过思维能够在头脑中创造出某些没有经历过或现实中尚未发现的事物形象。人们借助这种思维常能在未经逐步仔细分析的情况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一些合理的预测或猜想,这种猜想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也正是“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是使杨振宁、李政道得以问鼎诺贝尔奖,也正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使陈景润家喻户晓。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无数合理的猜想组成数学这个神奇的世界,也正是这些数学的预测和猜想成为数学发展的动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合理地去预测或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3.鼓励独立思考

篇(9)

一、培养兴趣、自我调整,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学生只有喜爱数学,对其产生兴趣,才有可能去主动学习,关注有关数学知识,碰到一些难题时,也会示意去思考如何解决,逐步养成自觉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的习惯。对此,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仅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语言生动有趣、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多向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大胆想、大胆做、大胆说。

例如,在教学比较简单的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学,并说:“看哪位小朋友自学得好,请他来做一回小老师教一教我。”以此激励学生认真自学,然后让其讲一讲如何解题,若有讲得不好的地方,其他学生及时进行补充。这样一来,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从喜欢数学老师到喜欢数学课,从喜欢数学课再到喜欢探索数学知识,逐渐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

二、分析问题、自我计划,提出正确的学习目的

提出观察的要求(问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围绕这些要求(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任务,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提出要学什么,然后制订计划,思考如何去学。

例如,我在教学克的认识(第四册)时,先复习了“千克”的有关知识,然后引入课题。接着,教师提问:“这节课中,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有学生说:“我想知道1克有多重?”有学生说:“我想知道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对学习任务有了自我意识,产生想了解的渴望。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你们有信心去解决这些问题吗?你能不能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你想怎么去解决?”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好计划,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准备。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初步培养其自学能力。

三、掌握方法、自我监控,实施有序的学习步骤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按照步骤有序地进行,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能力,避免做事虎头蛇尾,并补充、检验和修正自己的学习过程。

例如,学生在学习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时,错误率很高,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要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要有意识地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随时调整,不断完善。为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经常提示学生自我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这样做对吗?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呢?哪一种方法最好?逐步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提高自学能力。

四、检验结果、自我反思,评价完整的学习过程

篇(10)

【Abstract】Good habit can become one big capital in one personal whole life, make the person the whole life be subjected to a benefit.Educator black Shen Si Ji once said:"The good habit is the morals capital that the person deposit in its nervous system.This capital constantly increase in value, but the person enjoy it in it wholely the whole life of interest."Education only have liberation thought, change idea, from development habit commence, persistence science of education and leading.Let student at on his/her own initiative ego education, ego practice medium development and exaltation orientation modernization society demand of character and ability.

【Key words】Habit;Character;Environment;Ability;Morals

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形势的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形成稳定的个性特征。小学教育要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除了对学生进行德、智、体三个基本方面的教育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教育,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从无到有,能力要在习惯中才能养成。”这就是说只有养成了习惯,达到了习惯从自然的地步。才真正是有了能力。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环境和实际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逐步培养能力,这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针对现代家庭独生子女依赖性强、怕吃苦,生活不能自理等特点,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自觉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纠正,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建立个人档案,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和通信联系向家长提出要求,让家长配合监督,请家长定期汇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做一些家务劳动等。这一方法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自我服务和为别人服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健康的交际心理,从容的语言表达,大方得体的行为举止等。班级要给学生搭建一些平台,组织各项活动,如口语交际、辩论会、演讲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学校间的交流,组织学生参加与社会上不同职业人员的交流活动等,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有目标、讲方法、讲效率的习惯

有计划、有目标可以减少随意性,少走弯路。科学安排每天的学习,锻炼和休息时间,是形成良好习惯的保证。办任何事情,方法不止一个,在多种方法中必然有优劣之分,有优于更优之别,应尽可能选择“最优”的意识。要求同学们平时做事要有计划。老师要定时总结,总结时表扬计划落实好的,提出合理的建议,然后对计划落实不好的进行引导。只有讲方法,才能提高学习,做事效率,以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多的回报。

上一篇: 员工思想动态管理 下一篇: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