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53: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供应链金融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8-0076-07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发端于20世纪的80年代,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世界级企业巨头寻求成本最小化冲动下的全球性业务外包,由此衍生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一直以来,供应链管理集中于物流和信息流层面,到20世纪末,企业家和学者们发现,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边”效应,实际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接包企业劳动力“成本洼地”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国际银行业也展开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以适应这一需求。供应链金融随之渐次浮出水面,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本文拟从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实体经济背景入手,讨论从财务供应链管理向供应链金融的演变过程,最后对供应链金融的内涵与外延给予学理上的界定。
一、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体经济背景
1分工的演变与制造模式的变化
最近二三十年来制造模式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往往需要经过若干工序,如果把这些工序按时间先后排列,则可以形成一条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再到产成品的产品链。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价值增值的环节,因此,产品链本身就是一条价值链。就某一个产品而言,其生产过程往往需要不同的人分工完成,生产的分工正是基于产品链(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来展开的。严格地说,这种分工可以以两种形式展开:企业内分工和企业间分工。所谓企业内分工,就是整个产品链的各个环节在一个独立的企业内部完成,企业管理层通过命令机制将不同环节安排到不同的班组、车间和部门来实现,这种情形通常也被称为“纵向一体化”。所谓企业间分工,就是整个产品链的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企业独立完成,不同企业之间乃至整个生产过程通过市场交易机制来协调[1]。
传统上,受市场交易成本的制约,产品链的绝大部分环节是在一个独立的企业内完成的,除了原材料需要到市场上进行采购之外,大部分中间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以及最终产品的组装完成,乃至销售,都是通过企业的集中管理来加以控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的分工模式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分工从企业内转向企业间。过去,企业间的分工往往以产业或产品为界,而最近三四十年来,一个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在多个企业间进行分工协作已经成为分工的新潮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分工类型在整个产品链中的分布情况取决于两者进行转换时生产收益和交易成本的动态变化。制造模式的变化既有市场需求方面的考虑,也是基于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首先,随着技术进步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大批量生产的单一产品渐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用户的定制化需求越来越强,品种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提高品质、增加品种和缩短推向市场的时间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过去纵向一体化的制造模式在适应这种变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其次,7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以下因素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1)远洋运输和航空运输成本的下降;(2)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3)基于WTO体系的国际贸易自由化过程;(4)以模块化为特征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重大变化[2]。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导致更多的企业间分工交易变得有利可图。
企业间分工使得过去行业内大而全的企业可以集中资源,专注于自身最有优势的领域,而将其他环节通过生产外包或全球化采购渠道,交由的中小企业来承担。这种模式不但有利于发展各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生产环节的空间再分布来利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尽可能降低整个产品链的生产成本。
在过去纵向一体化的制造模式下,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其主要的手段是通过标准生产流水线进行大批量、少品种的规模化生产。这种生产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福特汽车公司。但是,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结构的多样化,企业间分工趋势的强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兴起,市场竞争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不断推出适应不同用户需要的新产品,谁就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大规模定制”成为许多世界级企业努力实现的生产模式。以汽车行业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的汽车行业已经按照这种新的制造模式组织生产(见图1所示)。
2供应链管理的兴起
分工与制造模式的变化导致贯穿整个产品链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在纵向一体化的制造模式下,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集中在单个企业的管理层手里。但是,一旦生产环节分配到多个企业,就需要有一个核心企业来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协调,因此,一种新的生产管理实践在最近20年便应运而生,这就是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所谓供应链,它是一个相比于传统企业内部产品链更为复杂的系统,它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包含了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3]。(见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导致传统的管理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资源管理的范畴从单一企业资源扩展到了社会资源,凡是处在同一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都有可能基于市场交易展开合作,因此,每一个企业都要尽可能地与自己具有共同市场利益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来解决终端顾客的具体需要。鉴于资源管理超越了企业的边界,显然,供应链管理对于社会制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完善的环境导致的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将扼杀这一新制造模式的优势。二是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管理过程的基本依赖手段。为了实现看板生产(just-in-time)和精益生产模式,许多企业在采购、库存、资金管理方面都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各类管理软件(尤其是ERP软件)和电子网络平台。而为企业之间的交易提供支持的物流公司、金融机构也通过各类电子交易平台提供电子货单、网上支付等电子化服务手段、甚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来提高物流和金融管理的效率。
3全球贸易的增长
企业间分工代替企业内部分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外包与采购活动,其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全球经济的贸易总量快速增长,而且,全球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高于生产总量增长的态势。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有关全球贸易的统计数据,1973―1990年,全球制造品的贸易增长速度大约是全球生产总量增长速度的18倍,而1990―2005年,这一数字更是提高到了大约23倍。
相比于传统贸易,以供应链为基础的贸易在产品结构、单笔交易量、交易频率和支付方式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首先,从产品结构上看,传统贸易主要以初级产品(包括农产品、石油和矿石等原材料)和最终产品为主,而制造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零配件、部件、半成品等中间产品的比重非常低。而供应链贸易的情况恰好相反,中间产品在其构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供应链贸易的迅速发展,制造品中中间产品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从而导致整个制造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由二战前的40%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70%以上。
其次,从单笔交易量和交易频率上看,为了适应看板生产和品种多样化的需要,核心企业在管理上力争降低采购库存的同时保证供应的及时性,因此,在采购过程中出现了单笔订单采购数量下降、采购周期缩短、交易频率提高的特点。据统计,2004年企业间单笔贸易交货价值只有50年前的40%左右。
最后,从交易的支付与结算方式上看,传统贸易主要采用信用证(国际贸易)和支票(国内贸易)等支付方式,为了保证信用,购买方企业必须要在相应银行的账户上留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而在供应链贸易中,由于交易双方往往保持较长的合作关系,对对方的信用状况比较了解,而且,由于交易频繁,反复开立信用证变得非常不方便,因此,赊账贸易正在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双方往往在交易一段时间后再集中进行结算。根据咨询公司Killen 和 Associates(2002)的估算,如果供应链贸易采用传统支付方式,那么,全世界的企业将多搁置5 000亿至10 000亿美元的资金,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4]。
二、财务供应链管理在提高供应链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1供应链生产模式对财务成本的影响
供应链本身包括三个“流”:需求信息流、货物与服务流、资金流。需求的力量是使整个供应链充满活力的驱动力,它以订单的形式从下游企业层层上传;物流是生产过程依次延续的基础,它以各种中间产品和产成品的形式从上游供应商往下游传递。而资金流则是供应链得以循环维系的最关键之处,如果供应商不能及时获得回款,则必然影响其下一阶段的生产,从而使整个供应链中断甚至崩溃。供应链管理的难点就在于如何使三“流”尽可能做到有序衔接。从当前的实践来看,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前两个流,而表现最差、受关注最少的则是资金流。这一状况已经影响到了供应链制造模式的整体成本和运营绩效,从而必须引起所有采用这一生产模式的企业的重视。
和传统纵向一体化制造模式相比,供应链模式有可能大大提高了整个生产过程的财务成本。财务成本的增加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更多的生产工序是通过市场来协调,因此,从原材料采购到中间产品生产,以及最终产品被消费者购买的过程中,贸易总量和交易频率都提高了,企业为了满足市场交易的需要,就必须准备更多的现金,从而带来了运营成本的上升。第二,当前赊销模式已经成为供应链贸易中主要的交易模式,该模式通过延缓买家的付款时间,表面上固然降低了作为核心大企业的财务成本,但是,却将资金需求压力推给了上游的众多中小企业,而按照传统的银行信贷实践,这些资金需求迫切的中小企业被认为属于高风险的贷款人,因此,需要支付更高的资金成本(甚至可能因为银行的信贷配给而根本得不到贷款),从而带来整个供应链资金成本的上升。根据Hartley-Urquhart(2006)的估算,戴尔(Dell)公司比其上游的合同制造商Flextronics公司在市场上融资的成本(发行公司债的利率差)要低280个基点或28%。另一个例子是,零售业巨头沃尔马(Wal-Mart)比其非投资级的供应商之间的平均资金成本差要大于64个基点。
2通过财务供应链管理降低产品成本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简单的赊销实际上是下游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资金挤压,其表面上延长了购买方的应付账款天数,但实际上却增加了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并且可能导致供应商延迟购买原材料,缩减在生产存货,相应地也必然推迟对购买方的交货,从而给整个供应链的持续运营带来很大的风险。这样一种简单的转移资金成本的做法无疑是把上下游企业置于利益的对立位置,而没有真正体现同一供应链之上的企业本身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原则。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然也不能强调缩短买家的付款期限,因为这反过来又损害了买家的利益。
由此,供应链管理便引入了“财务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所谓财务供应链管理(financi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SCM),就是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不同企业之间的资金筹措和流动统筹安排,合理分散资金成本,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小化。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主动权显然掌握在核心企业手里,然而,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改善财务供应链管理,在尽可能保证购买方的延迟支付期限的前提下,又能够让供应商尽早取得货款,以解决其资金压力,就必须要借助于第三方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
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正是适应了解决该挑战的需要。供应链融资是银行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如果借助供应链融资方式,例如,尽管买家的付款期限不变,现在供应商在开票后几天内便可从金融机构得到大部分货款,则前面所讲的供需双方的资金矛盾就能得到缓解。
Aberdeen集团在其提供的《供应链融资基准报告》一文中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实例:ATJ是一家在英国和爱尔兰拥有90家连锁店的快速时尚零售商,过去,其亚洲的供应商通常在当地银行从ATJ提供的信用证中提取预付款,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必须给予ATJ 20%的价格折扣。现在,ATJ邀请其供应商利用供应链融资服务,这样,供应商在集装箱装船离开码头时即可从融资服务者哪里获得70%的货款,等到货物进入英国仓库时再得到剩余的30%。要做到这一点,ATJ必须向融资服务的提供者传递供应商的信息,以便其准确地评估融资风险。使用供应链融资服务后,供应商可以挽回5%―15%的订单价值,而且ATJ本身也可以通过享有5%―10%的折扣率来分享这笔节约的价值,从而实现了双方的双赢局面。
然而,根据Aberdeen集团的调查,即便在发达国家,运用供应链融资来改善财务供应链管理的做法也并不普遍,目前已经这样做的企业只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13%,表示错过了机会,目前正在制定和考虑可行方案的企业占56%,还有31%的企业在这方面仍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根据同一个调查,Aberdeen集团发现,购买商(通常是核心企业)关注供应链融资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降低最终产品成本的压力”(77%)、“相互深化的财务往来压力过大”(55%)和“降低端到端供应链中的整体融资成本”(45%);供应商关注供应链融资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降低最终产品成本的压力”(50%)、“降低端到端供应链中的整体融资成本”(36%)和“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生产、无法安排工作和无法达到需求商要求的存货量”(32%)。由此可以看出,降低整体供应链的融资成本,从而降低最终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已经迫使发达国家的企业对通过供应链融资改善其财务状况问题日益变得重视起来。
Aberdeen集团的调查还发现,尽管过去许多购买商在改善自身财务状况方面往往采用“延长支付期限”、“增加使用记账式赊账”和“提前支付折扣”等方式,但是,鉴于这些方式并非符合整体供应链利益的最佳战略安排,因此,它们开始转向其他更有效的方式。那么,有哪些供应链融资技术可以帮助改善供应链财务状况呢?大多数正在积极寻求供应链融资可行方案的购买商认为,未来最好的新融资方式是“通过第三方为‘供应商管理库存(VIM)’提供融资”(见图1所示);而大部分供应商则认为,未来最好的新融资方式是“保理”、“第三方提前应收账款贴现”和“金融机构的存货融资”(见图2所示)。
三、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
1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在财务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从被调查企业正在考虑实施的供应链融资计划来看,改善供应链整体财务状况离不开作为第三方的金融机构。那么,如何界定金融机构的具体功能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相比于传统贸易融资业务存在什么区别,需要进行哪些变革呢?
我们首先需要界定贸易融资的概念。所谓贸易融资,是指商业银行向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融资,帮助贸易双方实现交易的融资方式,它是一种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相结合的银行业务模式。对银行而言,在风险控制有保证的前提下,贸易融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资金运用方式,可以给银行带来两方面的收入,即手续费和利差,有时还可产生汇兑收益和外汇交易费用等。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融资(也称为结构性贸易融资)已成为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甚至专业的公司、福费廷融资商等金融机构向贸易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业务产品和流程设计随着创新而不断丰富[7]。但其中融资所需资金主要还是由银行提供。目前,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种类日渐丰富,银行像一个金融百货公司一样为贸易的双方在贸易的不同阶段,针对交易方不同的需求提供多达数十种的贸易融资产品。仅以基于出口或进口,以及属于传统产品还是新兴产品为分类标准,有如下的主要品种(见表1所示),每一种产品在不同的银行针对不同的交易条件还会衍生出很多子产品。
本质上,供应链融资是贸易融资的延伸和深化。金融机构首要的角色定位无疑是供应链融资的资金提供者,这一点和传统贸易融资并无差别。但是,供应链融资突破了买卖双方形成的基础贸易交易关系的局限,使融资活动沿着产品的供应链将生产商、供应商、第三方物流机构、金融中介机构、分销商以及消费者联结在一起,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乃至供应链相互交叉形成的供应网络中的资金流进行合理的安排与管理,提高整个供应链中流动资金的效率,从而为供应链各方提供了多赢的融资解决方案。显然,供应链融资要比贸易融资复杂得多。因此,它在产品设计、风险大小和风险控制方面与传统贸易融资存在很大差别。
相比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贸易融资和供应链融资具有共同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银行授信企业的信用评级不再单纯强调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和财务指标,转而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购买方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因此,按照新的信用评估方法,作为供应商的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远比传统方式要高。
第二,银行围绕贸易本身进行操作程序设置和寻求还款保证,因此,贸易融资业务具有封闭性、自偿性和连续性特征。封闭性是指银行通过设置封闭性贷款操作流程来保证专款专用,借款人无法将资金挪作他用;自偿性是指还款来源就是贸易自身产生的现金流;连续性是指同类贸易行为在上下游企业之间会持续发生,因此,以此为基础的授信业务也可以反复进行。
然而,供应链融资又有一些不同于传统贸易融资的特点,主要体现为:
第一,从融资产品来看,在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中,信用证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在此银行用自身的信用保证了交易的顺利进行。但是,在供应链融资中,由于交易双方基于长期合作所产生的了解与信任,对银行信用中介的需求降低了,赊销贸易成为主要的形式,因此,供应链融资产品是要在存在大量赊销的前提下去满足供应商的融资需要,从而保理业务、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资产支持型贷款成为了主要的供应链融资产品。
第二,从融资风险来看,供应链融资比传统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以存货质押融资为例,传统贸易主要是原材料和产成品,其产品价值比较容易通过市场价格得到体现,而且当出现信贷风险时也容易通过担保物品的销售来收回贷款。但是,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因此,不容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容易在市场上变现。
第三,从风险控制来看,传统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针对各个交易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所以,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
除了发挥供应链融资中介的作用外,金融机构在财务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可以提供若干中间业务服务,包括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应收账款清收、结算、资信调查和贷款承诺等,在涉及国际贸易的领域还可以提供货币和利率互换等金融创新服务。借助人力资源优势,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咨询既可以专门针对作为供应商的中小企业,帮助它们合理安排应收账款账期结构与数量,缓解它们通过赊销扩大销售规模的冲动,也可以针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帮助它们分析供应链不同环节企业的资金需求和融资能力,提出降低整体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优方案并协助其实施。应收账款清收往往是商业银行公开保理业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于缺乏清收其债权能力的中小企业而言尤其具有价值。贷款承诺则非常适应供应链交易比较频繁的特点,可以满足供应商数量有限、期限较短且反复出现的借款需要。
因此,我们认为,金融机构在财务供应链管理中的整体定位应该是财务供应链管理问题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这一定位包括两层含义:首先,金融机构能够针对某一条具体的供应链,就其财务成本最小化问题提出最优的融资方案,该融资方案对象不但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还包括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其次,为了实现该融资方案,金融机构不但提供资金融通,而且也提供包括各种服务在内的中间业务,换言之,它必须具有开发一系列产品与服务来满足不同企业需求的能力。在财务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着重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结成战略共同体,借助资金、人力资源和商业网络优势,运用多种产品与服务来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
2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及其有机构成
众所周知,金融是指人们围绕货币、资金和资本资产所从事的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完整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主体和金融制度。我们可以基于对金融的上述理解,相应地给出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即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
第一,从广义上讲,供应链金融是指对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它是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者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提供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在静态上,它包含了供应链中的参与方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资金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动态上,它倾向于指由特定的金融机构或其他供应链管理的参与者(如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充当组织者,为特定供应链的特定环节或全链条提供定制化的财务管理解决服务。供应链金融活动必须能够实现通过整合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来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为各方创造价值,降低风险的作用。
第二,从供应链金融具体产品来看,它主要是第三方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类产品,包括对供应商的信贷产品,如存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等,也包括对购买商的信贷产品,如仓单融资(供应商管理库存融资)、原材料质押融资。此外,还包括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相互之间的资金融通,比如购买商向供应商提供的“提前支付折扣”,供应商向购买商提供的“延长支付期限”等产品。除了资金的融通,金融机构还提供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应收账款清收、结算、资信调查等中间业务产品。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目前还不断有新的产品被开发出来(如表2所示)。
第三,从供应链金融市场来看,根据上述产品列表,它基本上属于短期的货币(资金)市场,其供求双方或者是商业银行或金融公司和工商业企业;或者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第四,从供应链金融体系中的参与主体来看,它大致包括以下四类主体:(1)资金的需求主体,即供应链上的生产和销售企业;(2)资金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有的国家还包括开发性银行;(3)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支持型机构,包括物流公司、仓储公司、担保物权登记机构、保险公司,等等;(4)监管机构,各国的银行业务监管机构设置不一而足,在中国,目前主要是指各级银监会。
最后,从供应链金融制度来看,它涉及三方面的内容:(1)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担保物范围与担保物权登记公示的法律规定、企业破产清算中不同权利的优先顺序,等等。(2)司法体制,包括供应链金融业务出现纠纷时司法部门的判决机制、裁决公正程度与裁决的执行效率。(3)银行业务监管制度,包括监管的具体方法、对象、政策等方面。
以上方面结合在一起,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金融体系。
四、结束语
本文从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的实体经济背景入手,详细分析了全球性生产外包和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兴起对于供应链核心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所提出的挑战。为了降低供应链生产的财务成本,提高整条供应链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供应链核心企业产生了进行“财务供应链管理”的需求。适应这一新的需求,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传统贸易融资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满足企业展开“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融资产品和服务,最终,基于这些单元产品,金融机构开始创新出一整套解决财务供应链管理问题的集成方案,从而形成了供应链金融这一新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和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为前者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而后者则可以充分利用该金融创新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融资需求。
参考文献:
[1] 卢锋产品内分工[J]经济学季刊,2004,(1)
[2] [日]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 Killen a,d AssociatesOptimizing the Financial Supply Chain (FSC): How CFOS of Global Enterprises Are Succeeding by Substituting Information for Working Capital[DB/OL]wwwkillencom/whitepapers/indexhtml
[5] Hartley-Urquhart,RolandManaging the Finance Supply Chain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6,(9)
[6] Aberdeen GroupSupply Chain Finance Benchmark Report[R]2006
[7] 纽行结构性贸易融资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的作用[J]国际金融研究,2001,(3-4)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电子商务必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Cronin( 1997)[1]。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实践和研究正处于由“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整合期,而且实践方面超前于理论的研究。李明锐(2007)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指出第三方平台背景下的供应链融资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渠道。Freedman(2008)[2]认为电商小额信贷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电商信贷的网络化服务简化了贷款程序,降低了融资成本。李安朋(2011)指出网络融资是以网络信用作为贷款的依据,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破传统的束缚,具有零担保物、利息低、贷款额度宽松、贷款速度快等特点。王敏(2012)[3]给出网络融资的概念:是指建立在网络中介服务基础上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活动。贷款人通过网上填写企业信息资料,向第三方平台或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由金融机构审核批准后发放贷款,是一种数字化的新型融资方式。苏晓雯(2012)[4]认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据此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这种概念的提出还是基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还没有达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更高层次。随着电商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或者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变得更加广泛与复杂。其中代表性的概念是黄丹(2012)[5]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即: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包含电子商务交易、在线支付、交易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一种复杂性金融创新产品。这个概念其后得到诸多学者的引用。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有学者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进行了辨析。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指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互联网金融的组成部分。运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给出了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演进路径,并从多个特征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业务模式分类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线上融资模式的统称,其中包含诸多的细分模式。张强(2007)最早提出将仓单质押和电子商务相结合,提出融合仓单质押的电子商务中介型 B2B 运营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形成动因、比较优势和参与各方的收益做了初步探讨。李卫娇,马汉武(2011)通过结合企业实践和供应链金融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基于B2B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并详细介绍了两种具体的应用模式:电子仓单融资模式和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并指出基于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融资业务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经济效益,以及降低融资风险。李更(2014)提出了B2C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四种细分模式:电子订单融资、电子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和委托贷款。沈亚青(2014)将供应链融资在B2C领域细分为:网络订单融资、网络仓单融资、电商担保融资。本质上来说,线上供应链金融是由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演化而来的。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给出了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演进路径即:传统的应收/预付账款融资演进为卖方/买方电子订单融资;传统的仓单/存货质押融资演进为电子仓单融资。并对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分类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吴晓光(2011)根据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将网络融资分为:以“阿里贷款”为代表的信息平台模式,以“一达通”为代表的直接授信模式和以“金银岛网交所”为代表的仓单杠杆模式。王敏(2012)[3]指出目前比较典型的网络融资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借助自己的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主体仍然是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数银在线”等;另一种是第三方平台与银行合作,利用网商的线上信用行为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的融资服务,如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提供的“网络联保贷款”等。云蕾(2013)根据电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同,提出基于纯交易平台和非纯交易平台两种类型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顾敏(2015)根据电商企业是否参与供应链日常活动,将“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分为平台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和自营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前者主要以阿里巴巴、敦煌网、金银岛为代表;后者以京东、苏宁云商为代表。两者又可以根据资金来源进一步细分为基于自有资金和与商业银行合作两类。史金召,郭菊娥(2015)根据参与主体、资金来源、目标客户等将线上供应链金融划分为供应链金融web2.0、电商供应链金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三类。其中电商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B2B/B2C/C2C的电商供应链金融三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自营电商平台/第三方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两种。并给出了每种细分模式的一般性操作流程,并与国内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对接。其实每一种分类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可以总结为:首先根据是否与电商平台结合,可以区分为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还是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其次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根据自营还是合作形式,可以区分为电商自营、电商企业和商业银行合作、商业银行自建商务平台三种形式。
三、风险管理
由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性,例如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基于网络操作等,使得相较于传统的线下供应链金融,其在风险方面有诸多变化。靳彦民(2010)指出电商金融平台推出的融资贷款业务面临着来自法律、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的挑战和威胁。吴晓光(2011)指出由于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商业银行网络融资存在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控制风险的方法。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通过分析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提取操作环节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发现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风险整体有所增加。然后从严格准入条件、明晰权责界定、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监控预警、完善补偿机制五个角度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建议。刘炎隽(2015)指出基于B2B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金融 金融创新
由于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远程生产组织和流通成本的降低,供应链正在取代纵向一体化成为国际上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在供应链生产模式中,大企业专注于品牌、客户关系管理及创新性技术等核心能力的创造和提升,而将生产、流通、销售中低附加价值环节外包给中小企业,以此形成以稳定交易和利益共享为特征的产业链(或价值链)体系。中小企业则往往利用自己的专项优势,如单项专利技术、特别的渠道以及成本优势,加入到产业链分工体系当中去,成为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节点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伴随着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兴起,供应链竞争已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
在此实体经济组织变革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 Finance,SCF)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新的金融服务,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银行业中应运而生,并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重要业务增长点。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界定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业界和学界都尚未有一致的意见。但是,随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供应链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供应链金融概念与范畴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界定和梳理。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定义的归纳。目前对供应链金融概念有代表性的理解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二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集成。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三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基于供应链商业交易的融资解决方案。国际知名的金融顾问咨询公司Tower Group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为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值为基础,设计一系列的为供应商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管理目标实现的优化方案。供应链金融就是将金融引入优化目标,在现有供应链优化模型中直接加入资金流的测度,从而制定优化策略,然后再将模型推广到更为复杂的库存结构乃至与生产、运输等问题进行联合优化。
关于供应链金融范畴的界定。即在整个供应链的范畴之内,即就是围绕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管理进行设计的一整套解决供应链资金问题的管理方案。其结果是让供应链的管理更加完善和高效,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从中得到业务的创新与拓展,取得相应的利益。因此,供应链金融的范畴应该确切地界定为: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综合的财务金融服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方案。
商业银行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
国内银行业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其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着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创新问题
业务创新问题。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的制约。调研表明,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许多商业银行业务实践中,通过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但是能够具备这种关系的中小企业是有限的。这种供应链金融虽然纳入了中小企业的内容,但仍然没有把它同大企业业务区别开来,而只是把它作为业务的一个链条,没有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和针对性的融资解决方案,显然没有起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能。因此,这样业务创新明显会出现后劲不足的问题。
技术创新问题。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两个领域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全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金融风险的产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
模式创新问题。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是现在这两类模式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等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即便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的合作,按照目前的合作模式,也很难让银行省时省力。另外,目前流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虽然可以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创造新的价值,但是其最高的收益不会超过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加上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费时费力。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动力是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这样的业务模式创新发展也是有限的。
组织创新问题。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因为供应链融资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同时,目前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会扩大。事实证明,一旦核心企业集团资金链断裂,必然会殃及整个供应链金融形成系统性的风险。国内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金融组织创新形式已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必须进行有效的突破。
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解决路径
政府牵头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供应链金融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环境。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商业银行业务,没有良好的对信贷人权利的保护是难以发展起来的。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到动产担保和权利质押,因此物权的界定与登记也是必不可少的。《物权法》虽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创造良好法律环境, 但《物权法》在动产抵押的登记公示方法上规定稍显笼统、登记部门多、公示性差等不完善的地方,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物权法登记的体系,并将陆续出台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的执法工作,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制环境。
商业银行构建较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供应链金融是多种金融产品的组合,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是基于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及整个行业发展层面的考察,因此这项业务的开展行业跨度大,对企业经济技术分析、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更加困难,除了金融知识以外还需要许多专业知识,这将加大判断借款人是否发生经营风险的难度,另外对动产及货权质押的监管也比较困难,对银行业务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创新中可能存在贷前、贷中和贷后的管理与契约设计漏洞和法律的真空,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增大。对于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银行来说,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供应链金融业务素质与能力迫在眉睫,同时在现有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下,将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管理嵌入其中并进行有关创新也势在必行。
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即传感器加互联网),建立我国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通过传感器的技术创新,将互联网运用到基础产业和服务产业,建立起不同行业、产品的基础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为供应链金融实现技术的整体管理创造条件。
加强供应链金融制度的创新。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创新发展上存在制度的约束。从银行方面来说,我国的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不可能从整体上为供应链管理提供财务融资服务,加上业务的运作与管理必然存在盲区和不易控制的环节,这样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仅能围绕大企业开展业务,难以满足发展中的融资、结算和风险分散等方面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更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求。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改革创新,改变不适应发展的制度法律约束,使制度能够正确引导供应链金融实现全面的创新。在制度上,实现对原有的银行分业管理向混业管理的转变,允许银行把非核心的业务合理有序地外包给专业的供应链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允许诸如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中介服务的存在,并依法从事有关融资业务。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2.李彤,深发展:供应链金融[J].商业论坛,2007(10)
3.闫俊宏,许祥泰.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产业链的价值分工和供应链实践的推动下,供应链金融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新型融资手段,其以核心企业作为支撑点,通过信用捆绑机制,把资金注入整条供应链中为其提供综合授信,以促进供应链中资金的有效分配,最终实现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本文主要从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国内外的发展进行探讨,并对各类融资模式的演进进行梳理。
1. 供应链金融在国外的演进式发展
纵观国外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史,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出现在发达国家早已存在了几个世纪,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公元前到公元后20世纪中期。
在西方,金融和物流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早在古巴比伦与希腊时期,当时的美索布达米亚地区的大量农耕谷物生产和流通,需要一定的交易方式给予支撑,由此就出现了谷物仓单作为交易融资的凭证,成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最早的雏形①。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仓储行业迅速发展,其主要业务模式之一是面向农产品的仓单质押。在英国,也出现了可以兑付流通纸币的银矿仓单。到20世纪初,美国在1916年颁布了《仓储法案》(U.S. Warehousing Act),并以此建立起了一套关于质押的标准,该业务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范,当时最为流行的农产品仓单既可以作为结算手段而流通,也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增强了存货的流通性,促使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1952年,美国《统一商法典》出台之后,该模式由单纯的农产品类仓单质押逐渐发展成为存货质押融资方式,可以质押的存货产品范围也大幅度扩展。
这一时期的供应链金融理念只停留在以仓储行业为主要参与对象的仓单与存货质押业务为主,虽然较传统融资业务相比改变了银行与借款企业的关系,激活了动产的融资需求,提高了融资效率,但该类融资业务还没有考虑到产品的整个供应链环节上的资金融通问题,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理念。
第二个阶段,20世纪中期一直到现在。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理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全球贸易总量得以快速增长。在交易支付与结算方式上,由于交易双方需要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且交易较频繁,赊账贸易正在越来越多的被采用。该方式通过延迟买家的付款时间,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财务成本,但该资金需求的压力却推给了上游中小企业②。由于降低成本的需求和贸易条件的不平等性,供应链的稳定性必然受到资金供求和财务承担能力的不对称性的影响。那么如何解决资金流问题成为供应链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供应链管理提出了"财务供应链管理"(Financial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SCM)的概念。所谓财务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筹措和资金流动统筹安排,合理分散资金成本,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小化。因此,如何解决供应链所有参与企业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③,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来增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理论衍生而出,成为世人瞩目的新型金融创新服务。简单地说,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在某一企业现金流缺口结点上,将资金注入该链条,从而激活整个供应链有效地运转。
2.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跨越式发展
在我国,除受西方国家供应链金融发展实践的启发之外,国内供应链金融的诞生与发展呈现出了自身的特点。本文基于以下国内环境的三大特征事实,分析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由此对供应链金融概念和融资模式的发展演进进行详细梳理。
(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需求。
随着经济一体化、市场化的发展,一批市场适应能力强、需求反应快、经营机制灵活、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表现出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产抵押物少、信用额度低,且贷款规模小、周期短,商业银行往往会出现拒贷现象。
为了解决该问题,任文超(1998)最早提出"物资银行"的概念,指出物资银行不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的金融机构,而是专门以生产物资为经营对象,其两大基本职能包括:物资融通和资本经营。该模式主要通过解决企业"三角债"问题,推动企业资金良性周转、物资良性流通,最终获得经济效益④。一方面该融资模式取代了民间融资,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其融资成本、提高了盈利水平;另一方面,"物资银行"的融资支持可以激活整条供应链上的资金周转,使得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得以扩大,赢得更多的商机。
(2)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值业务创新需求。
国外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动者更多是金融机构,而国内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动者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⑤。得益于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自1999年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开展国内第一个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开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物流企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融资创新实践。
其中,金融物流的概念伴随着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运而生,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物流、流通加工、监管、评估、融资、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陈祥锋、朱道立(2005)认为金融物流的运作模式主要分为资本流通模式(其中包括: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资产流通模式(包括:仓单质押、卖方信贷、统一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和综合模式(物流公司拥有自己全资或控股的金融机构,如UPS金融公司)。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该增值业务的拓展,可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经营利润。
(3)商业银行融资产品服务创新需求。
一直以来,银行的主要融资对象都是大企业。2006年我国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银行业呈现出多元竞争的格局,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且传统收入来源的存贷利差不断缩小,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必然选择。其中,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在基准利率之上进行,对于银行来说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因此,银行必须尽快转型,研发特色金融创新产品,提升中小企业贷款的战略地位。
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其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融资方式。商业银行推出的主要融资产品包括存货类、应收类和预付类融资三种融资模式。其中主要包括:对供应商的信贷产品(如存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等),对购买商的信贷产品(如仓单融资、未来货权融资等)。除了资金的融通,金融机构还提供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应收账款清收、结算、资信调查等中间业务产品。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还不断有新的产品被开发出来。
4 结论
纵观供应链金融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的发展演进过程,随着各类融资方式不断的衍生,最终实现银行业、中小企业以及物流仓储企业等多方共赢局面。在国内,基于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巨大潜力,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以及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成为必然要求。
注释:
①李毅学, 张媛媛, 汪寿阳, 冯耕中.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创新--存货质押融资风险管理[M]. 科学出版社, 2010:5-7.
②胡跃飞, 黄少卿. 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 金融研究, 2009(08):194-206.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59-01
一、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供应链概念的诞生,市场竞争己不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包括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企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供应链融资作为解决供应链中企业资金筹集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也就应运而生。但是供应链融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探索还在继续,供应链融资理念提供了一种新思维,它跳出了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的全局维度,切合产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按照资金来源这个维度可以划分为自尝性贸易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例如融资困难,即中小企业所获得的融资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都备受关注。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1.资金需求数额少,要得急,频率高,风险高;2.自有资本金偏少,抵押担保落实难;3.融资方式单一,以借贷融资为主,先天不足,缺少直接融资途径;4.融资成本过高,企业不堪重负;5.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融资难度;6.以民间借贷为主,自我融资发展壮大。
三、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供应链金融运作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和风险:
(一)尚未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虽然各金融机构已不再局限于企业财务报表等硬信息。借助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力量和供应链的综合实力,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有所缓和。但是,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仍然还未建立。虽然供应链融资能有效规避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却不能消除信用风险。
(二)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虽然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发展迅速,供应链融资服务也日益完善。但是,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都是较为基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三)供应链自身风险
供应链由于参与者众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混乱和不确定成为市场的主要特征,需求波动加剧,产品与技术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引入竞争性产品使生命周期更加难以预测,供应链产生大量的混乱。与此同时,企业不仅受到诸如自然灾害、罢工和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样也会遇到企业战略调整的冲击,这些改变都潜在地增加了供应链自身的风险。
四、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一)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国家要积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供应链融资体系和平台的建立。随着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对相关法律法规也有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国内相关的法律还未能跟上供应链融资发展的步伐,阻碍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因此,首先国家有责任在不断进行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强对于供应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以规范供应链融资中的行为,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其次鼓励各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积极参与到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去,推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供应链融资业务
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应当根据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和需求特点,建立起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体系。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研发适应市场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缓解了其的资金压力,也促进了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拓展和实力的提高。
(三)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意识,更好地利用供应链融资缓解其资金压力
国内多数中小企业习惯于从银行获取普通形式的长期贷款,对供应链融资这些金融工具缺乏认识,因而失去了许多融资机会。而且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举债意识强烈,偿债意识不足。因此,各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意识和综合素质,将供应链内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与融资业务结合起来,针对自身情况及供应链的特点,合理利用供应链融资服务,以更有效地缓解其资金压力。
参考文献:
[1]黄丽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3-31.
二、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
1.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供应链金融融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和融通仓融资模式。以下对此三种模式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行了分析。
(1)相似之处
供应链金融融资的三种模式都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与特点表现出来,即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这不仅使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充足的资金进行运转,还有效地提高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此外也使银行业从中受益。从三种融资模式的整体作用出发,其都使银行业扩大了服务范围,进而就使中小企业突破了自身弱点所带来的融资局限。当前,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其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方式由传统的企业财务数据评估转变成了供应链交易风险评估。这样的融资方式有效地拓展了银行业的业务范围,也丰富了银行业的信贷文化。
(2)不同之处
在整个供应链中,企业运作过程是各生产活动混合而成的,因此,企业既是债权方,同时也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所以,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与保兑仓融资模式中,企业可以以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融通仓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的抵押物分别为存货、应收款和预付款。企业在使用供应链融资这一模式时,要结合自身的所处位置、交易关系和自身的优势等来选择适合自身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以真正实现融资的目的,即解决短期资金周转不开的问题,进而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
2.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所具备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融资的主要优势表现在:拓展银行服务范围以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金融融资服务、提升银行信息的对称性。在拓展银行业务以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金融融资方面,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银行也就不再将风险评估方式局限于企业本身,进而实现了企业、商品以及银行三者的共赢。在提升银行信息对称性方面,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银行收集信息的成本降低。
三、供应链金融融资的风险控制对策
1.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对风险有效控制的基本。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与传统金融融资方式的不同,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且要确保此体系具备独立性,从而在实现该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上,实现对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的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基于评估方式的不同,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引入新风险评估体系。
2.引进专业人才
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需要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来强化对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运用,进而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因此,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金融融资方法与模式,还要具备供应链金融融资的经验与技能,从而才能实现对风险有效的分析与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中各个生产要素和消费因素之间的联系在加强,最终在网络信息环境的连接下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这个整体在经济学的概念中被称为供应链。因此,我们需要对于供应链的概念与类型、供应链在经济体系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最终有利于核心的企业与其它方面有效的应用好供应链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供应链的概念与类型
1.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指的是商品在达到消费者手中之前所有与商品生产、运输、包装、销售等有关的联结者和业务方式构成的网络链条。具体来讲,指的是以生产经营的企业为核心,从产品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加工和包装、最终到产品的销售形成的所有供应链条。这里有产品的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群体以及他们的业务范畴。有人曾经对于供应链做过一个现象的比喻。供应链如果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树根是产品的生产企业、主干是商、树枝和树梢是分销商,最终的用户则是树叶。
2.供应链的类型
供应链主要有两种。第一,外部供应链。比如:企业之外的产品生产从销售的所有企业和它们的业务范围,就是外部的供应链。第二种,内部供应链。比如:我们以产品的生产企业为例,其内部的各个环节,如:产品的生产原料采购部门、生产产品的部门、产品质量管理与仓储部门、产品的销售部门等等就是产品生产企业的内部供应链。
二、供应链在经济体系中的应用
1.供应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链有效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进行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来讲,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分析,使得现代企业充分的发挥出供应链的功能与作用,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实现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1)在企业物料流通中的应用
企业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应用有效的方式进行产品的生产、开展良好的销售促进产品的流通,需要经过多种渠道和各个流通的环节。而这其中,供应链始终在发挥出作用,有效的管理物料的流通,促进产品在市场中的流动,完成产品的市场价值。
(2)进行有效的商业流通
合理化的应用供应链,对于产品商业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充分实现产品在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流动。这里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产品流通模式的极大改变。网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商业流通的模式开始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比如: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商城、天猫商城为代表的网络商品经营和销售渠道,国美电器、苏宁电器为代表的商品购物中心模式,还有众多商品品牌的全国全世界的直销店,个人上门推销的方式等等。而供应链模式的充分应用使得电子商务模式在产品销售模式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更加有利于产品的消费者与供应商之间进行信息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3)进行有效的信息流通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经营中,需要进行有效信息的获取,提高企业信息流通的水平。比如:产品的制作信息、产品的理念信息、产品的消费信息、需求信息等等。企业有效的应用供应链可以从产品的各个经销商、消费者中获得大量有效的信息,最终进行产品的生产结构的调整、新型销售渠道的构建、产品功能的完善等等,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4)进行资金的有效流通
供应链充分的将产品从原料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联系,最终使得资金进行有效的流通,完成企业的价值。比如:供应链充分的进行应用将产品原材料采购的资金、产品供应和批发中产生的资金、产品最终销售的资金进行加快流通,然后进行资金的有效、大量的汇集,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
2.供应链在农业产品中的应用
供应链可以在农业产品中进行有效的应用,提高农产品流通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农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一定的献。具体来讲,第一,供应链可以将农产品供应中的分散生产者进行有效的联合,组成合作社或者是其它类型的农业经济组织,提高其抵御市场风险、形成规模经营、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第二,供应链可以将农产品的经销商和零售商之间进行有效的联合,进行优势互补,资源信息共享、最终组成较大的市场经济联盟,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比如:联合进行农产品的采购,统一进行产品的库存,统一进行产品的销售,统一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水平,最终完成农产品的销售价值。第三,需要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信息化水平。在众多的农产品生产与经营中,信息的不畅导致了众多的农产品生产个体和农产品的经销商没有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他们需要有效的应用好供应链理论系统,构建起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农产品信息供应网络,提高他们自身对于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完善信息溯源系统,更好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第四,充分的发挥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作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发展经营的质量和水平直接与农产品供应链作用的大小有之间关系。因此,它们需要充分的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与供应链中的其它环节进行有效信息共享,提高农产品流通的质量和水平,保障农产品的安全。第五,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作用,开展有效的监督,通过众多实际的举措完善农产品的供应链中薄弱的环节,更好的促进农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3.供应链在金融中的应用
供应链可以在金融中进行有效的应用,解决金融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在经济危机之后,我们逐渐进行产业政策的调整、金融行业的改革,市场环境的复杂、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更加剧了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困境。而供应链的有效发挥,可以将金融行业中存在的多个利益相关的个体进行有效的联系,来组成统一的金融复杂网络系统,最终进行金融资金的有效整合和汇集,通过银行贷款、民间借贷或者是其它融资的方式给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生存发展需要的资金,促进它们进行结构的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具体来讲,第一,金融行业中的各个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对于流通中的资金进行有效的分配,最终使得金融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供应链的价值得到提高。第二,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讲,其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于金融机构的决策进行认真分析,对于企业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进行充分的考虑,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进行透明信息的获得,有效的处理好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在供应链金融体系质量和水平提升的环境下为企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实现企业良好的市场价值。
三、结论
对于供应链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我们将供应链理论在经济体系中的各个因素进行有效应用,提高这些企业或者是行业的发展水平,使得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谢莉娟.互联网时代的流通组织重构--供应链逆向整合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04:44-56.
[2]肖静华,谢康,吴瑶,廖雪华.从面向合作伙伴到面向消费者的供应链转型--电商企业供应链双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5,04:137-154+188.
[3]陈正林,王.供应链集成影响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4,02:49-56+95.
[4]张蓓,黄志平,杨炳成.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控制意愿实证分析--基于广东省214家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4,01:62-75.
引言:金融的概念和知识主要从新闻上得知,主要是在有关银行为企业贷款,但是最后贷款收不回的情况下得知的。因此,我在想,如果银行能够在供应链企业选择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风险识别手段,就可以有效的降低了银行的损失。因此,我经过查找书籍和网上资料,发现很多前辈已经就这个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而我就通过一个学生的角度和现有的知识对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进行阐述,希望为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出一份力。
一、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贷款企业的经济实力不够强,资金链容易断裂,抗风险能力比较低,导致不能偿还银行的贷款,让银行承受一定的损失。而目前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银行对供应链的风险识别还有待提高,因为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存在的资金风险比较隐蔽,简单的风险识别办法,不足以分辨出来,这就会导致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同时,我国银行在对企业的信用评价的等级,划分的过于模糊,其中的某些标准模棱两可,这就导致了企业在申请金融贷款的时候,银行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审核的过程中,没有发现企业存在的经济风险,也为银行带来了信用风险。所以,需要根据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提出解决办法。
二、浅谈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
(一)对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
识别的概念就是在未发生问题之前,就发现某些事情的本质。而在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中,具有风险识别能力的银行,可以避免银行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我们知道,在金融中,国家想要调控经济,想要确保各个行业稳定发展,就要通过国家的贷款来扶持。也就是说,我国需要政府对银行的贷款以及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让银行在供应链企业中,学会识别哪个企业具有信用风险,判断的依据是企业的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创新能力和信用记录等。通过这六个方面,可以综合看出,企业自身的风险程度是多大的。银行可以根据企业存在的风险程度进行判断,是否需要为其贷款,而且如果企业信用记录不良,或者经营能力不够,甚至盈利能力也不行,而且信贷风险能力低的企业,以及还贷能力差的企业,拖延还款或者曾经拒不还款的,这些不良的因素的时候,则不能给企业提供贷款这是保证降低银行贷款损失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二)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价
经过多方面的查询,发现我国目前银行在供应链风险中的评价大约分为十个信用级别。主要是AAA,AA,A;BBB,BB,B;CCC,CC,C;D这十个级别。银行可以对中小型企业实行评分制度,也就是根据风险识别中的六个方面,详细划分为十几个小的内容,分别进行打分,如果都在及格线以上,也就是CCC级别的,则可以考虑为企业提供资金,进行融资。而且还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变动对企业的的考核和审查更严格,划分的信用评价标准更详细,不仅要考核企业的信用级别,还要考核企业法人的信用,如果企业法人的信用不存在问题,这样银行就可以根据自身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允许企业可以贷款不同级别的金融额度。而且在开放经济视角下,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价,可确保我国的企业在国际信用上的保持一个良好的记录,这样对于我国的企业能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监理一个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能够 帮助我国企业快速的成长,并且企业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三)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处理
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其本身的金融含义和范围就要比传统的金融信贷要广阔。而且从开放经济视角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和处理,更符合国际的发展趋势。首先,需要控制的信用风险是现金流的风险,也就是银行需要在特定的背景下,对现金流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流量的管理,流向的管理,以及循回周期的管理。并且需要选择合适的管理手段,比如使用金融产品的组合运用,或者对企业贷款的信息文件的约束,还可以选择业务流程模式以及对商务条款的增加和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银行在信用风险上的控制。而处理的手段则需要选择把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管理流程中。其模式大约就是和老师对学生不断的进行测评考试,以确保期末考试的成绩相类似。在平时的管理流程中,就有效的控制了企业的金融风险,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企业不还款的概率,让银行能够放心还款,从而帮助企业渡过经济难关。所以,选择的模式主要有三类,存货融资,预付账款融资,以及应收账款融资。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出现信用风险。这样也是减少供应链中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
(四)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对我国企业走向国际的影响
引言
受国际复杂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当前国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发展变革期,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行业领域供应链整体外部环境呈现不确定性,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形势也并不乐观,产业供应链发展随着经济形势的衰退也进入了“冬眠期”,从行业供应链角度的金融体系建设和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企业也纷纷进行了企业组织结构和战略规划的调整改革,如国内一些装备制造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从客户满意度方面出发改变传统的以生产制造为主的运营模式,逐渐实现了向工业服务商的战略模式转型。企业间的改革创新发展,必然导致行业领域内供应链体系的变革动荡,造成各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转变。这样不确定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供应链上整体资金流的运作动向,对供应链实体企业之间的交易决策制定造成严重的信息紊乱影响,制约了行业领域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健全发展。
因此,在当前不确定环境下,要保证和维护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的环境稳定性,必须要从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立入手,清除供应链实体企业间的思想障碍和风险因素,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力量,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和市场需求预测体系,维护供应链实体交易活动的整体稳定性。
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现状梳理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理解,学者较多的定位于融资模式方面。
(一)国外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阐述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发展较热的一类融资模式,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热情也处于持续升温的状态,一大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Michael Lamoureux(2008)等人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从企业所处行业环境领域,对资金获取和资本成本合理配置的机制。E Camerinelli(2009)充分分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供应链融资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并从价值链增值的角度深入研究了供应链金融理论。HC Pfohl和 M Gomm(2009)对当时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梳理,发现并抓住资本成本这一研究“断层”,提出了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概念框架和数学模型。ML Gomm(2010)针对供应链金融问题提出了调查模型并得出供应链金融理念不仅能够提高供应链销售量和投资量,还能够提高资本成本利率的结论。
(二)国内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阐述
闫俊宏(2007)等从中小型企业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融资模式,并针对供应链条资金流的流动过程设计了三种相应的融资模式,并做了相关的对比分析工作。冯瑶(2008)将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行业附属及银行等相关机构综合关联分析,主要强调了模式创新对供应链整体网络系统的影响。胡跃飞(2009)等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做了深层次的研究分析,从财务的发展演变过程角度分析了相关经济环境对供应链金融理论发展的影响。熊熊(2009)等运用数学建模的科学理论思想,对信用风险产生的融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对这种融资模式产生积极影响的评估标准。刘生华(2011)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体系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并针对三方面的信用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本文认为供应链金融就是在传统融资渠道和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基于供应链系统网络的融资理论方法。随着供应链金融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风险因素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主要是供应链实体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造成的。风险因素长期积累之后,供应链金融体系就会出现严重的风险危机,严重影响供应链实体企业之间交易决策的制定。
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过程产生的问题分析
在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研究领域,通过以上总结分析可以看出,成本控制一直是研究的相关热点问题。本文对供应链实体交易过程中影响成本控制的几类因素进行分类讨论,并总结了供应链实体交易理论发展和决策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具体如下:
(一)决策制定条件不充分
行业领域所处的宏观环境产生的动态因素对供应链各实体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影响较为严重,宏观环境有内外两方面。其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相关政策实施、经济形势波动以及行业领域相关突发扰动事件的发生等;而企业内部环境条件包括企业规模大小、产品性能高低、企业信誉程度以及品牌影响力等。供应链各实体组织要想进行相关交易活动,首先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条件是否符合,进而结合当前外部环境现状制定交易决策。而当前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于各实体交易者之间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并不全面,信息传递过程并不畅通,交易活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都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的进行状况和决策制定;另一方面,当前外部环境中政策条件和经济条件都处于较不确定的状态,各行业领域也频繁发生各类随机扰动事件,严重扰乱企业双方交易决策的执行力。
(二)机会主义思想盛行
机会主义的产生主要是人性自私的一面和交易双方信息不透明导致的,在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实施过程中,参与交易的实体企业往往更多的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为增加自身利益故意扭曲信息实际信息,放大相关不真实信息影响,以扰易对方的决策判断力,甚至损害其他实体企业利益。为防止和降低机会主义思想带来的影响,供应链实体交易过程往往会增加相应的认证、检验等过程,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供应链实体交易过程的复杂性和交易成本,降低了供应链整体资金流的运作效率。
(三)市场预测机制不健全
市场需求信息直接决定着企业和供应链的战略规划方向和生产计划的制定实施,所以供应链应该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的预测分析机构,为供应链实体企业之间提供更多交易机会,建立更广阔的交易平台。但是当前供应链管理的侧重点仍较多的集中于供应链上游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对于供应链下游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预测体系的建设方面关注较少。市场预测机制功能体系的不完善,会造成供应链整体运营信息的缺失,不能快速做出响应市场需求,阻碍供应链整体运营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为各实体企业之间的交易决策提供数据参考依据。
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过程问题优化措施
(一)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环境优化措施
供应链行业外部环境方面,针对外部扰动因素的动态随机干扰影响,首先针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干扰因素分析收集组织机构,调研深挖行业领域内外传统干扰因素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并分类统计建立相应的扰动事件“数据池”,当外部环境发生类似扰动事件时,可迅速调动相关数据对当前扰动事件进行分析判断,调用传统的应对解决方案;其次,将扰动响应机制推广到供应链各实体企业,全面建设扰动事件响应组织,充分利用各实体企业不同的企业文化理念,发挥企业间的创新能力,丰富健全供应链扰动事件响应机制,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提供良好的实体交易环境。
供应链实体企业内部条件方面,以提高供应链整体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强实体企业间信息共享力度,促进企业之间的全面合作和协同发展。另外,鼓励供应链实体企业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企业整体实力,为实体企业彼此提供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保证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的顺利执行。
(二)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思想优化措施
机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程度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力度和合作频率所决定,随着供应链网络节点企业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张,行业领域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接触密度和业务往来频率会越来越高,实体企业之间的机会主义思想就会逐渐弱化,联盟共赢的思想将快速发展。
因此,首先应对供应链整体企业灌输供应链金融理论思想,使得各节点企业充分认识到供应链管理中联盟共赢的重要性,并通过各节点企业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对企业进行联盟思想的改革和共赢意识的提升,为实体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提供基本的思想保证;其次,通过大力推进供应链下游企业对于市场信息的快速响应机制建设,以及不断将客户信息传递到供应链上层,使得上游供应商、制造商更多地接触到来自市场的需求信息,并不断加强彼此之间业务往来,提高交易活动的发生率,通过实际业务交流来弱化机会主义思想,提高企业之间对于联盟共赢思想的认识;最后,建立供应链联盟共赢思想宣传组织机构,专门负责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思想宣传和建设工作,同时严厉打击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机会主义思想,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方式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在供应链环境下机会主义思想的弊端,并从根本上杜绝机会主义思想的盛行,为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环境提供良好信誉保证。
(三)供应链实体交易市场预测体系优化措施
首先,要从供应链整体上强化下游实体企业对于市场需求信息预测机制建立的重视程度,通过相应培训和激励措施,选拔优秀的市场推广专员,打造特定的市场需求信息调研搜集团队,并通过对调研信息的分类整理和统计分析,建立相应的客户需求信息数据库,为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立提供实时动态准确的数据信息支持;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力量,如条码扫描、基于物联网的RFID射频扫描技术,将各种信息扫描收集终端充分运用到市场信息搜集的工作中,快速准确的搜集市场需求信息,为供应链实体企业间的交易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信息;最后,运用相应的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挖掘,充分提取其中所蕴含的知识信息,了解客户需求和潜在的需求方向,为企业生产计划和营销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定位;加大力度维护和提高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集成性,将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化系统充分衔接,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团队维护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化接口,保证信息传递的顺畅。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类信息传递系统,如EDI等信息传递技术等,将市场需求信息快速反映到上游制造商和供应商,保证供应链上下游信息管理的一致性,促进行业内供应链各网络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决策制定。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整体建立和市场信息共享、预测体系的健全仍将是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优化的主要途径和目标,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应该通过彼此的协同合作快速建立健全相应的市场预测体系机构,降低当前不确定环境下的各类干扰因素的影响,提高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的运维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E Camerinelli. Supply chain finance, Journal of Payments Strategy & Systems, 2009, 3(2),
2.HC Pfohl, M Gomm. Supply chain finance: 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 Logistics Research, 2009(1)
3.ML Gomm. Supply chain finance applying finance theory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2010(13)
4.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5.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2008(2)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供应链金融最早是由Allen等人提出并初步建立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模型,并未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界定。Hofman把供应链金融视为一种实现财务供应链管理的手段,它是在集成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基础上,供应链内部组织和外部金融机构通过计划、引导和控制各节点企业的资金流动实现供应链价值增值的一种方法。Atkinson把供应链金融理解为是一种金融服务与技术解决方案的结合体,通过结合可以把资金提供者与供应链上的买卖双方联系起来,为供应链成员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何涛和翟丽认为,供应链金融的出发点是中小企业强烈的融资需求,因而需要融入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新的元素,让各参与方协调合作。冯瑶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以供应链管理的视角,从供应链采购、供应、生产、经销、最终消费各个节点入手,设计提供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用等级的融资类金融产品。胡跃飞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深圳发展银行最早提出供应链金融的中文定义:商业银行以供应链上中小融资企业与交易对手之间发生的真实贸易关系为前提,以交易对手的信用等级为依托,以真实贸易关系所产生的预期现金流收入为保障,结合商业银行短期金融产品所开展的单笔或者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类业务。综上所述,将供应链系统抽象成“四个主体、三个流”。“四个主体”———银行、物流企业、中小融资企业、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三个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Lacroix和Varangis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介绍了主要业务流程以及如何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Poe认为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这类融资业务的担保品,供应链中成员企业都是融资参与的主体。Towergroup指出供应链金融得以繁荣的内在原动力是各方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且还使得软件条件得以巩固。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罗齐、朱道立等人在全面分析国外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情况后,提出了融通仓,供应链的所有活动都在融通仓内进行,供应链管理与金融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张家良研究了应收和应付账款质押融资涉及的法律合规问题。朱文贵从系统分析角度阐释供应链金融体系的组织架构、流程、性能和应对策略问题,从这三个环节对供应链金融系统优化。谢世清对国内外供应链金融最经典的三种模式进行了概括总结阐述。郭菊娥利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演进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研究中大部分是关于融通仓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分析和研究。融通仓融资模式有利于银行在与物流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当中拓展与物流企业联系的上下游企业,保兑仓融资模式使得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可以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资信良好的核心企业为下游中小企业起到了反担保的作用。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
信用风险可以是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违约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也可以是因为借款人信用等级变动,或履约能力变化而导致该资产的市场价值变动,从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
(一)信用风险研究视角
潘永明等从行业状况、中小企业综合实力、3PL综合实力、物流金融运营状况四个方面提取了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刘佳等指出从行业风险、中小企业综合实力、物流金融运营情况3个方面分析并构建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必然的。曹俊指出任何一个参与主体的行为都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波动,任意参与方都有可能是信用风险的来源。他建议分析各方在履行业务职责时可能导致信用风险发生的因素。夏立明等从融资主体、融资债项、宏观环境三个层面,全面考查信用风险和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而融资债项评价又可以细分为核心企业资质、融资项目评价、供应链运营情况三个方面,从而建立了一个具有三层五组的指标体系框架。刘杰从中小企业综合实力、物流企业实力、质押物状况、供应链运营质量四个角度,选取物流金融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郭菊娥利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信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模型
在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中,大都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或在AHP基础上使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模糊层次分析法等分析评价方法,而这需要专家意见确定指标权重,为克服其主观性,建议用回归方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从而Logistic模型因其假设条件对数据要求不高而受到大多数学者的青睐。而在这类研究中,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研究较多。Lo-gistic回归方法仍存在样本量大和预测精度不高的限制,因而学者们转向研究将智能的、高精度的模型引入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信用风险评价中。胡海青、张琅等运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了信用风险评估模型,通过与Logistic评估模型进行比较分析,证实了基于SVM的评估模型预测准确性更好。范黎波在引入神经模糊系统,构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的神经模糊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刘宏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得出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各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为风险测量结构的模型开发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