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市场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8 15:53: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信市场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电信市场分析

篇(1)

全球市场规模低于预期

全球白电市场在进入2011 年后,跨入一个平淡的周期,从捷孚凯(GfK 中国)监测的全球九类白电(冰箱、洗衣机、干衣机、洗碗机、冷柜、吸油烟机、灶具、烤箱、微波炉)数据中可看到,2014 年全球白电整体市场零售额规模达到1860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5%,市场涨幅低于之前4% 的预期,中国、俄罗斯以及拉丁美洲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增长幅度低于预期是主要原因(见图1)。

当一个市场较长时间处于平稳规模的状态时, 这个行业将会同时从外部、内部开始酝酿创新和变革。市场规模上的平淡对于大白电产品领域来说是某种变革的信号。捷孚凯(G f K 中国)预计,推动全球白电消费的产品趋势在未来的几年仍是环保高能效、大容积、功能便利、外观设计、智能互联网和嵌入式整体厨房六大方向。

中国白电市场表现平平

根据捷孚凯(GfK 中国)主要监测的白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市场数据可知,中国家电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趋势上与国际市场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受外部经济环境趋稳及房地产市场表现欠佳的共同影响,2014 年中国冰箱市场难以走出低谷。捷孚凯(GfK 中国)全国冰箱零售推算数据显示,2014 年中国冰箱线下市场销量超过3000 万台,同比下降6% ;销售额为810 亿元,同比下降2.2%。但线上市场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销量达到390 万台,同比增长接近60% ;销售额接近70 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

同样得益于线上市场对销量的推动,2014 年中国洗衣机整体市场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捷孚凯(GfK 中国)预计,2014年全年整体市场零售量将达到3156 万台,同比上涨5%,但是受宏观环境低迷的影响,洗衣机线下市场呈现出外在规模走低、内在产品升级的态势,预计2014 年全年线下市场零售量为2665 万台,以同比下降1%收官(见图2)。

家用空调零售市场表现优于冰箱和洗衣机,领跑白电市场。捷孚凯(GfK 中国)全国家用空调零售数据显示,2014 年1~11月,家用空调零售市场规模接近3280 万台,同比增长7.6%;零售额规模接近1214 亿元,同比增长7.4%。分季度来看,2014 年第一、第二季度市场表现明显好于第三、第四季度,整体市场涨幅呈现高开低走的趋势,空调行业面临高库存压力,竞争态势严峻。

替换需求推动市场发展

以洗衣机为例,从产品趋势上来看,滚筒洗衣机依然是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在整体市场产品结构升级的带动下,高端大容量洗衣机市场份额提升明显。根据捷孚凯(GfK 中国)大中城市零售监测数据显示,滚筒洗衣机的零售额占比由2013 年1~11 月的53% 同比增至57%,提升了4 个百分点,特别是5000 元以上的高端滚筒零售额占比提升3 个百分点,表现好于其他价格段产品(见表1)。

近年来,家电行业不断推出高能效相关的行业政策,无论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政策的实施还是行业能效新标准的,都对洗衣机能效标准的提升起到助推作用,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变频产品的普及率。根据捷孚凯(GfK 中国)大中城市零售监测数据显示,变频滚筒洗衣机5000 元以下的中低端价位段零售额占比由2013 年1~11 月的52% 同比增至56%,上涨了4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变频技术正在向中低端价格段的产品下沉(见表2)。

线上市场增长放缓,线上与线下渠道价格差加大

线上市场依然通过网络促销节点来带动市场规模持续放大,随着基数加大,增长率呈现放缓的态势。捷孚凯(GfK 中国)预计,2014 年洗衣机线上市场零售量将同比上涨65%,较2013 年125% 的高增速有所放缓,2014 年家用空调线上市场零售量同比增幅在81% 左右,相较2013 年线上市场的增长能力也呈现明显回落。

尽管线上市场能够找到些许产品升级的影子,但是线上市场的均价持续走低,特别是滚筒洗衣机的均价与线下市场的差异最为明显。捷孚凯(GfK 中国)全国零售监测数据显示,滚筒洗衣机线上市场的均价已从2012 年1 月的3313 元跌至2014年11 月的2488 元,与线下市场均价的缓升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越来越多的大容量、低价位产品线上市场布局。一方面,在整体洗衣机市场产品升级的大环境下,大容量产品趋势同样在线上市场有所体现,捷孚凯(GfK 中国)线上市场零售监测数据显示, 2014 年1~11 月,7 kg 以上容量段滚筒洗衣机的零售额占比同比提升了23 个百分点。但另一方面,从均价表现来看,升级最为明显的这两个容量段均价跌幅最为明显,7~7.9kg 容量段产品均价跌幅接近1600 元,8kg 级以上容量段跌幅接近2700 元,凸显了线上市场“看似升级、实则低价”的市场现状,进一步加重了线上市场“价格低廉”的市场定位。

线上市场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性依然很高,线上渠道商对于线上产品销售结构升级的努力依然任重道远。对于线下市场销量发展不利的情况,家电厂商只能在提升“质”方面多做文章,努力提升线下产品中高端产品销售比重,进一步拉大线上线下价格差。

产品消费呈现两极化,高端趋优消费明显

2014 年白电市场的消费两极化特征持续凸显。以冰箱为例,捷孚凯(GfK 中国)全国零售市场监测数据显示,在双门冰箱中,价格在1499 元以下的较低端冰箱零售量份额持续提升,从2012 年的17.5% 一路涨到2014 年的27.8% ; 3499 元以上的高端产品零售量份额也在一路上涨,挤压中间价位段。“M”型消费趋势明显,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机遇并存,在高端市场发展无建树、低端市场发展无优势的冰箱厂商将面临市场份额丢失的风险(见图3)。

篇(2)

2007年,超低价电脑席卷而来。英特尔推出3000元学生笔记本电脑,华硕的易PC亮相,全球最大UMPC(超便携电脑)提供商OQO公司进入中国。与此同时,传统PC厂商的笔记本电脑大幅度降价,形成了一个低价笔记本电脑的热潮。2008年,是否有更多的厂商将加入超低价电脑战团?超低价电脑是否将在国内PC市场中形成一个新的细分领域?

低价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好手段。在电脑产业进入微利时代后,电脑利润一路下滑,包括惠普、戴尔、联想等巨头在内的PC厂商都饱受利润和市场份额矛盾之苦。于是,超低价电脑就成了刺激市场的一个新的卖点。超低价笔记本电脑不仅满足了新兴市场的需求,也满足了成熟市场中的部分需求。基于此,PC厂商们也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个人消费产品品牌商。即使是低价电脑,仍然有自己的对应消费群体:易PC是学生、商务人士,OLPC是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它们代表的不仅是超低的价格,也是对消费者的精准定位和贴身打造。在消费者体验日益重要的今天,细分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

“因此,推行超低价电脑并不是打价格战。”胡小鹏说。传统的笔记本电脑和超低价电脑的市场并不存在冲突,功能和美誉度则是人们看重低价电脑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国内市场上很多电脑的价格也很低,但是在配置和功能上却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易PC尽管在欧美市场上大行其道,在中国市场上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和国内的消费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厂商要想在中国发展超低价电脑,不能只将注意力放在价格上,而是应在产品自身的性能上多下功夫。”

高性能计算:谁领?

赛迪顾问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多核及虚拟化平台的实施,导致中国x86服务器市场增长较去年有所放缓,销量为42.3万台,同比增长16.1%;销售额达到79.3亿元,同比增长12.3%。赛迪顾问计算机产业研究中心计算机系统咨询事业部总经理刘新认为,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电信以及电信增值业务高速发展而带动的对服务器需求的增长。同时,交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市场的升温,网上银行及证券交易、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应急系统等新兴应用也为服务器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在市场竞争方面,2007年更加集中体现在对三、四级市场的争夺,同时,国外厂商对低端市场的侵袭,以及区域化渠道策略的实施,使国产厂商赖以生存的价格及渠道优势不复存在,整体市场表现出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多核、虚拟化技术为用户带来的价值,已使之成为新的诉求点,是厂商必须抓住的方向和机遇,而多核、虚拟化系统平台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更是厂商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赛迪顾问研究总监张涛表示,从集群、虚拟化,到新兴的云计算、Server Farm 2.0,高性能计算向着平民化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像使用水电等资源一样方便、灵活地使用计算能力的美好蓝图,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伴随着这一突破,高性能计算将演变成为高效能服务。基于高速互联网的大规模复杂运算模型,可以让高性能计算实现自管理、自均衡、自修复、统一系统映像和实时监测,从而大幅度降低IT管理复杂性,并提升其可用性。这将让高性能计算走向易衡量、易管理、低应用、低价格,此前商业应用普及化的几大障碍也将得以被克服。

亚马逊弹性计算集群云服务(Amazon EC2),让小型企业可以以低廉的费用、实时按需地订购各种服务。一年来,此服务受到了用户的大力追捧。这一成功范例证明了高效能服务的商业普及价值。随着IBM、Google、微软、Sun、戴尔等各大巨头蜂拥而至,高性能计算借助向高效能服务的变形,加快其普及化进程将更加值得期待。

精彩观点

赛迪顾问计算机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胡小鹏

2008年,随着主流PC硬件的不断升级以及Vista自身不断成熟,Vista会逐渐替代XP,成为台式PC桌面操作系统的主流。双核处理器将全面普及,四核处理器市场比例会逐渐扩大。显示器市场上,22英寸宽屏将会成为主流。数字家庭与3C/4C融合概念进一步普及,台式PC的家庭数字娱乐中心作用将逐渐加强。虚拟化技术在桌面PC中的应用将进一步广泛。

赛迪顾问计算机产业研究中心计算机系统咨询事业部总经理刘新

篇(3)

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家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的今天,电力价格垄断被打破,为更好的实现电力企业发展提高电力企业的盈利水平,需要积极推进电力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打破以往旧有的电力营销模式,通过营销模式的创新来带动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电力营销所面临的电力市场的特点

1.1电力市场具有整体性

电力的传输主要依靠的是电网进行的,电力市场的范围就是电网所能覆盖的范围,电网的构建是统一的,在同一区域所面临的客户是固定的,因此在同一区域对不同的客户只能将这一区域作为统一的市场,而不能将其割裂开来。

1.2电力市场的差异性

各个电力市场在产品的种类、客户的分类等方面具有较多的共性,但是在各个市场之间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差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电力市场的计划安排有差异,由于不同的客户需要的电力供应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需要直供,而有些客户则需要电力供应商间接供应,有些电力用户需要长期的电力供应,而一些电力用户则仅需要短期的电力供应,这些都会对电力的营销带来一定的影响。b.不同用户的用电需要方式不同导致的各用户之间的用电需求量都有所差异,在供电辖区内的一些大型的企业年用电量可以达到几亿甚至于几十亿的用电消耗,而对于一些较小的用户,比如说居民用地年耗电量则仅有几十千瓦时。c.用电时间,在供电辖区内的用电时间也不尽相同,大型用电企业比如说化工行业需要全天24小时全天供电,而一些商业、教育等结构则仅需要白天供电,夜间对于电力负荷要求较低。

1.3电力供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及不可放弃性

在电力供应的过程中,对于电力市场的定位是动态的,其客户目标及用电需要根据客户的需要在不断的变化,对于电力市场的目标的发展是逐步实现的,并不存在突然变化或是骤变。各个电力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都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对于不同电力区域内的目标市场应当全部进行供电,不能因盈利的多少不同而放弃相应的市场。

1.4电力市场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市场

电力市场的目标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其与国家的发展速度息息相关,电力的最大消费主体是各大工业机构,商业次之而服务业和农业、居民用电等占据的比重较低。国家大层面上的政策调整对于电力市场的影响最大。

2做好电力营销的策略

2.1做好电力营销策略的指导思想

应当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加强对各级员工关于营销观念的培养。供电企业相对于其他的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输变配售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为做好对于电力的供应需要做好各个环节、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影响整体的电力供应。所以应当在供电各个环节树立起相应的电力营销意识,促进电力的正常供应。在树立电力营销意识的同时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电力营销体系,做好体系的建设是确保电力企业营销的挂念,供电企业在电力市场的开发过程中应当做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动态平衡,构建出一个成熟的电力营销体系,这个体系应当从观念、信息、人才培养以及客户管理方案等进行综合的建设,其中在观念方面需要以市场为主要导向,以客户的需求为电力营销体系构建的关键,加强在各级员工之间的教育培训以便于在各级员工的思想意识中树立起牢固的市场营销及竞争意识,通过构建优质的市场服务、销售品牌观念等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信息搜集方面,应当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等来对电力市场的信息进行收集以便为后期的决策提供相应的决策数据。在人才方面做好相应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及考核,储备后备力量。构建起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机构,对各客户进行定期的客户回访以便收集客户对于电力供应的满意度。做好相应的电力业务的咨询和投诉处理等。积极开拓潜在的市场,固守已有的市场是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永恒不变的主体,也是电力营销发展的策略。现今我国的电力市场之间的供需矛盾随着电力供应的不断加强而在逐渐的缓和,但是电力供应相对短缺的局面仍将长期存在,但这一矛盾仅是低用电水平下的不平衡。随着电力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强,电力市场最终会变为买方市场,为了在未来的电力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份额,各级供电企业应当积极开拓潜在市场,及时的调整电力市场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电力市场增长点。为做好电力营销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奖励及约束机制。做好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是充分调动起各级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供电企业的市场营销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性的工程,在如何开拓及培养市场方面还有着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要走,如何将售电量与职工工作业绩之间相联系,如何做好人才的网罗、培养并提高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是需要管理者考虑的一个问题。

2.2做好电力产品品牌的构建

目前电能与替代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供电企业需要积极的采取提高产品质量用以提高企业的收益和产品占有率,实施积极的电能产品差异化策略,对于不同的客户做好精细的划分,为吸引更多的用电客户,电力企业需要积极的增加电能产品的组合深度,对于一些高耗能的用电大户,应对其供电的可靠性、供电频率等供电质量进行提高,并采集积极的供电优惠政策。积极构建供电企业的品质,树立良好的供电品牌。在各大电力供应商中,电力从本质上讲是同一品质的商品,各大供电企业在质量、服务以及形象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各大企业应当积极的实时品牌策略,在广大用户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3做好电力价格调整策略

现今我国逐步放开电力市场价格垄断机制,从而使得各大电力企业在价格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自,现今我国的电价水平相对较高,因此,电力企业应当在充分做好电力市场调查和电力销售成本控制的基础上采集积极的用电定价策略,为各大用电企业推出一些优惠策略,促进企业的用电消费。

电力市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压力,为更好的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应当推行更为积极的电力营销策略的发展,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王立群 单位:哈尔滨市阿城电业局

参考文献

篇(4)

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

心律失常为老年心脏疾病中常见病之一,轻者患者可存在不适感,重者可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常规心电图对心律失常检出率约为15%~37%[1],远不能满足临床的诊治需要,而动态心电图(DCG)可以24 h不间断对患者心律变化持续监测,能发现常规心电图检查不易发现的各种心律失常,明显提高了其检出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100例老年患者应用DCG监测心律失常的改变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老年人均为本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门诊或住院的患者,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61~83岁,平均72岁。所选择病例中包括冠心病37例、高血压病23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5例、肺源性心脏病9例、置入心脏起搏器2例、心悸原因待查及其他14例。

12仪器与方法采用美国Mortara公司闪光卡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不间断持续24 h记录。检测过程中,患者照常行日常生活活动如爬楼、散步、休息、工作等。同时嘱患者详细记录24 h活动情况、不适症状和发生时间。经计算机系统回放分析,记录以下参数:心搏总数、最小心率、最大心率、平均心率及各种心律失常等。统计结束后,经计算机处理,去除伪差及干扰,再结合临床,进行编辑分析。

2结果

100例老年患者中,仅1例未发现心律失常(1%),99例(99%)并发两种及以上心律失常,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会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对于合并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发生器质性病变的概率显著增加。虽然某些老年人并未发现有明确的疾病史,但仍有可能存在无症状或亚临床的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为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以致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被认为是“常现象”。有资料显示高龄者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一般成年人[2]。

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与多种机制有关,可能为生化、代谢、电生理和病理等众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3,4]。一般老年人常由于心肌纤维化,脂肪浸润、窦房结P细胞减少,传导组织发生纤维化及心肌内电位不稳定,再加之植物神经出现调节紊乱等原因,因此老年人心脏电生理学发生改变,窦房结兴奋性降低,传导性不均一,心肌易感性及应激性增加。临床常表现为窦缓、窦速、窦性静止、室性早搏及房早等各种心律失常。

DCG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评价各种心脏病患者心电异常的检查方法。其主要优点是无创,可在24 h内持续监测患者心律变化,整个过程中患者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且能反映患者日间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短时间内并可重复检查等,在检出心律失常方面,与其他心电图试验相比,动态心电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5]。有研究分别采用DCG与常规ECG对256例老年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显示DCG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6]。DCG不但可用于记录临床上重要的各种有症状或无症状的心律失常,同时还可用于评价QRS复合波群的测量、RR间期及ST段改变,以利于分析某种药物作用机制或作为某些心律失常的预测。再者,DCG还是评价那些临床经验提示症状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引起,但仍需要证实症状发生时心电图改变的一种最重要、最常用的技术手段。本文结果显示,100例患者共检出心律失常196例次,房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发生112例次,占5714%,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37例次(1388%)、窦性心动过缓24例次(1224%)、交界性心律失常10例次(510%)等。

综上所述,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高的特点,DCG不但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均较高,而且可用于对各种心脏病人群作出危险分层,还可评价心律失常治疗模式的有效性及患者的预后。因此,对于老年人有必要尽早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尽早查出某些心律失常,及时诊治,以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朱晨956例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9:385.

[2]焕元,曹林生心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29.

[3]Efremidis M, Letsas KP, Xydonas S, et al ECG findings of ae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atrioventrieular block during a Ixansseptalprocedure for left atrial ablation Hellenic J Cardiol,2008,49(4):284.

篇(5)

冠心病心律失常是临床中非常普遍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该病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该病主要是在因脂质代谢不正常,使得原本非常光滑的动脉内膜上依附了大量的脂质沉着,而这些脂类物质在动脉内膜上大量堆积,最终形成白色的斑块[1]。由于斑块的不断积累,致使动脉腔日渐狭窄,最终使得血流受到影响,导致心脏运行无法获得充足的血液,故出现心绞痛等临床症状,甚至还可发生猝死。加强临床诊断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的关键,故在本次研究中,结合我院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诊断中,对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情况进行对比,旨在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提供更加可靠的临床诊断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接诊的患者中选取74例确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43例,患者年龄41~84岁,中位年龄为(56.27±9.38)岁;其中19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55例为心绞痛;患者病程0.1~18年,平均病程为(2.2±1.1)年。

1.2诊断方法

1.2.1常规心电图为了使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两种监测方法的误差得到控制,在研究中,在运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监测的过程中,随机选取某个时间段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监测,以免由于患者自身的因素导致监测误差。在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监测时,应提供一个安静的监测环境,取仰卧位,将全身完全放松,运用V2.0心电图工作站对患者进行监测,同时采用12导联对患者进行同步描记,纸速为25mm/s,增益为10mm/mv。

1.2.2动态心电图在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的监测时,应当叮嘱患者提前3d停止服用药物。并运用TCL4000(Z.2.0)Version5.30.00连续对患者进行24h的监测,在监测的过程中,对心电的信号进行记录,同时注意患者在监测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对监测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再根据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监测结果进行人工校正。

2结果

2.1对比两种监测结果 本次研究通过运用常规心电图检测法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法,对心电图进行检测,根据两组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常规心电图中,39例患者检测结果为阳性,35例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阳性率为52.70%,而动态心电图中,46例患者检测结果为阳性,28例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阳性率为62.16%;两种方法阳性检测率对比存在差异,P

2.2两种心电图具体检测结果对比 通过实施两种方法对患者进行监测,根据表1来看,对其具体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动态心电图在对患者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中,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以及房性早搏成对检出率,明显比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更高,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截至目前为止,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冠脉造影术和冠脉CTA是该病的金标准,在该病的诊断中能够较为准确的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显示。但这两种诊断方法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并且其创伤性也使得不少患者无法接受。而在心电图的临床检测中,其操作起来非常简单、方便,并且具有无创伤性、反复性和价格低廉等特点,可以说是冠心病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2]。

常规心电图是一种冠心病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其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非常方便而且简单,但该技术仅能够对较小时段对患者心电信号进行观察记录,无法长时间对其进行检测。而24h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对患者进行连续监测,动态监测的诊断方法,在心律失常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针对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最为关键。该技术通过监测,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次数、种类以及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等,并且该技术还能够对患者的活动量、体态以及症状等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由于动态心电图的该项特点,使其不仅能够用于患者的临床诊断,同时还可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拟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案,这在提高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和远期存活率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因素,使得不少研究者在研究中纷纷指出,相较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更加适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诊断[3]。

在本次研究中,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中,分别运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根据结果来看,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以及房性早搏成对检出率,均较之常规心电图检测更为显著,P

参考文献:

篇(6)

doi:10.14033/ki.cfmr.2017.3.0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059-02

临床上,冠心病又被称作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调查显示,近几年,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给人们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1]。研究与实践证实,动态心电图可以在24 h内对患者超过10万次的心电信号进行连续记录,相对于常规心电图,能够大幅度提高非持续性冠心病的诊断率。在短暂性心肌缺血发展、一过性冠心病诊断中,优势明显[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获得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展开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获得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42例,女26例,年龄35~76岁,平均(52.7±12.3)岁。本组患者中,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心绞痛者30例。合并糖尿病者24例,合并高血压者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3],自愿接受临床检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受试者展开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常规心电图检查:患者采取平卧位,保持全身放松,经常规12导联连续描记,并用25 mm/s的纸速进行心电记录,保证GCG基线平稳,无明显干扰,图像清晰。以T波低于同导联R波1/10并且ST段水平较0.05 mV低时,视为缺血性ST-T改变,将其作为诊断标准。

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采取24 h动态监测系统,模拟Ⅱ导联及Vl、Ⅴ5导联,对24 h 12通道心电信号进行记录,信息处理分析、人工校正、回放。动态心电图阳性诊断标准为:等电位基线为标准时,ST段表现出水平型或者是下降型,下降幅度超过0.1 mV;下移时间超过1 ms;两次心肌缺血发作时间间隔>1 ms,同时ST段测量显示,J点后80 ms为准[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对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心电图检查阳性率比较

本组68例患者经常规心电图检查,检出心律失常阳性者39例,阳性率为57.35%;动态心电图监测,检出心律失常阳性者49例,阳性率为72.06%。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出阳性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P

2.2 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高(P

3 讨论

临床上,冠心病为心脏冠状动脉管腔阻塞、狭窄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肌供血不足,进而会诱发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脏疾病,甚至会诱发心力衰竭[5]。研究证实,诸多器质性病变均会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均为常见诱发心律失常的疾病[6]。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受心律失常类型、性质、心功能、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心律失常会造成患者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甚至会诱发患者猝死。因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因此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漏诊率。目前临床上对冠心病心律失常进行诊断的主要手段为心电图检查,并且,在病情判断、治疗方案选择方面,心电图检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规心电图的应用十分广泛,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重复性好、无创、检查所需时间短、对环境没有更高的要求,患者在静息状态下便可以接受临床检查。值得注意的是,常规心电图检查具有较高的漏诊率,如果冠心病患者的心脏血流动力学没有受到明显影响,未出现心肌缺血症状或者是冠状动脉血流供应尚可,经过常规心电图检查显示结果为正常。在患者出现急性心肌缺血性梗死时,常规心电图才可以对冠状动脉M窄情况予以检出,但是,这时候患者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并且正在逐渐恶化,无法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的预后效果也相对较差,因此,部分特殊情况下,常规心电图无法正确对病情进行判断[7]。

常规心电图检查在临床上一直为对无痛性心肌缺血进行诊断的主要手段,冠心病患者的冠脉虽然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狭窄,但是依旧可以对静息状态时的正常冠脉血流予以维持,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在开展心电图检查,多无异常表现。曾有文献报道,经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进行检测时,阳性率在52.4%左右,由此证实,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时,特异性不高,值得关注。近几年,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相对于常规心电图而言,其能够对在24~48 h内,多次、连续对患者心电信号进行记录,从而能够形成各个时间点心电信号信息集合,此时也可以捕获一过性心电信号改变,在短暂性、阵发性心律失常诊断中,敏感性高,临床效果显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受检者周围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长时间佩戴,使得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进而导致动态心电图应用受限。

本次研究中,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获得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展开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本组68例患者经常规心电图检查,检出心律失常阳性者39例,阳性率为57.35%;动态心电图监测,检出心律失常阳性者49例,阳性率为72.06%。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8-9]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价值显著,优势明显,相对于常规心电图,其能够对患者任一时间点的冠脉缺血情况、心律失常发作时间、频率等进行检测,准确性更高,值得关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吕室江,潘小宏.动态心电图与心电图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比较[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12(3):239-241.

[2]苏杭.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价值对比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9):1063-1064.

[3]程林.女性患者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97-2098.

[4]刘海燕.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13-114.

[5]毛小琼.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院,2012,12(S1):49.

[6]郑易,岑镇波,胡海雷.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R床效果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6):639-640.

[7]郑小雍.两种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当代医学,2012,18(1):87-88.

篇(7)

一、做好充分事前准备

对新闻事件的深入了解是新闻现场采访工作能顺利深入开展的基本条件,做好背景基本了解,针对现存问题与以往情况进行充分对比,找出差异性问题进行深入,做好关键核心问题的提炼,确定关键采访对象选择,展现新闻事件来龙去脉,避免新闻采访的片面性、浅薄等问题,有利于提升新闻采访深度。事前准备可以通过对专业领域人员进行事先的行业、领域了解,抓取到行业中核心问题点,或者从网络上查看相关新闻、资料以及往年相关情况报告等,对新闻内容进行初步的全面了解,在新闻现场采访开始前做到心中有数,调查方向、对象有一定水准。

除了新闻资料的了解,同时个人也要做好心理及其他准备工作,对于现场采访会遇到的危险和突发事件做预估,例如当事人拒绝采访或者目标采访对象不能接受采访时要做好后备采访对象的联系准备,对于采访现场天气变化可能性做预估和事先了解,做好应对措施;对于采访现场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做评估,如特大灾情采访时,要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工作,避免个人身处险境,同时也降低对他人工作的负担;对于采访对象也要做事先个人经历、性格的初步了解,有效的把握采访节奏,处理好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互动关系;对于现场采访的交通状况要有及时的了解,同时了解如何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及时到达现场,避免采访的延误,最好提前到达现场做初步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让工作在不慌乱的情况下有序开展。甚至提前到场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获取到其他媒体未能及时得到的采访线索和情况等。特别是电视出镜工作,要提前做好上镜的个人妆容准备,调整好自身情绪状态,做好机器的准备。如果有现场连线直播采访,更是需要做好相关设备的调适工作,避免直播中出现异常故障。同时提前到场准备可以有力的获取到地形优势,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和画面情况。同时提前到场可以在采访对象未到达前进行通讯稿等材料的事先了解和准备。所有的准备工作有序开展也有利于调整好个人心理状态,提升采访成功性的自信心,避免忙乱状态让采访无序杂乱的开展。

二、掌握提问方法与技巧

在采访中应该根据当时情况来进行不同的采访提问方式,主要以简单容易回答的提问为主,提问内容符合采访对象身份和知识结构情况。适当情况下可以充分考虑到采访对象的角度,融洽采访氛围,避免不友好的采访氛围让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问题由简单到深入困难,让采访对象逐步适应到提问的环境中,避免开头抛出困难尴尬的问题让采访对象无法适应采访而在采访中有较大的隔阂存在。采访中不要过于唐突的打断对象的回答,提问的话题也尽可能保证专业性,轻松性,避免非专业问题导致采访对象对记者水平的质疑。特别是专业深入的话题可以让采访对象非常认可采访者的专业水准,进而在回答上也不会采取马虎对待,更会发挥其专业性提升回答内容的深度与高度。特别是采访中可以运用其内行话语做引导,很快的和采访对象融入到一个话语环境中。提问要具有针对性,避免宽泛的空谈,要针对落实到点的问题进行开展,多考虑受众需要了解和问题内容所代表的行业、岗位的核心关键性问题、新问题等提问,引导采访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具体的回答,让回答质量提升,同时能得到受众认可和满意。因此事先对事情的了解以及日常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要深入到受众群体对受众关心的问题和角度进行了解,同时事先准备中要做好相关信息的了解,从而才能提升提问的专业性和高度。此外提问不要反复性没有新颖的提出老旧问题,要针对新问题和新时代特点提出创新性的问题,避免受访对象对提问缺乏兴趣。特别是受访对象为资深人士的情况下,提问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其给出答案的质量。选择的问题多针对采访对象所熟悉的领域开展,让采访对象能够保持放松回答的状态,避免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紧张感。如果采访氛围过于尴尬紧张,可以提出有意思的话语进行氛围的缓和,适当情况下可以停止摄录,与采访对象进行适当的情绪调整或者事先的沟通让采访对象消除紧张,做好回答的心理准备。

采访中不要有不当的言语冲撞,无论是对待高管富商还是对待贫困百姓,都要用平视的态度去对待,既不可以抱有过于崇拜瞻仰,也不可以用嘲笑斥责的俯视态度去对待,要保证采访过程中的公正、客观、全面,降低个人主观感性评判对采访工作的干扰。提问方面要充分考虑到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和实际情况,不要让采访对象陷入尴尬境地,多站在观众和采访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赢得更多的社会共鸣,同时也避免了采访内容的片面性、主观性,必要时做好采访对象的隐私保护,对于采访对象不愿意提及的问题不要强制性要求其回答,让采访氛围能够较为松弛、真实、深入。采访时提问的态度和情感要表达的较为真诚,避免敌意态度对采访对象的刺激,在神态、举止上要保证大方得体,避免给采访对象造成不适感,注意好个人肢体语言的表达。

三、摆正自身采访者位置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应该是独立在新闻事件之外的观察者、记录者,而不应该成为干涉新闻事件、判决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主导者。因此记者应该保证公正性、独立性、客观性的角色定位,将新闻内容能够全面、客观、真实的展现,避免报道的片面性,通过现场采访能够真实的表现新闻现场状况,表述清楚事件的整个流程。在采访中要摆正自身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两者并不是敌对关系,要友好的与采访对象展开现场采访工作,能够通过真诚的交流让采访对象信任自己,病情敞开心扉进行回答,避免不信任或者敌意等情绪干扰导致回答的不真实、肤浅、片面,甚至回避现场采访。

记者在采访中要表现出个人的素养,既要有专业性,同时也有表现出良好的修养,个人并不是新闻事件和新闻对象的审判人员,无权对新闻中的人事物做最终的判决,只是新闻内容的记录和报道者,展现出新闻的真实客观性是最重要的。现场采访中要做好采访氛围和局面的控制,赢取采访对象的积极配合,避免采访对象因为采访刺激性而导致的过激行为,这样不仅无法有效开展采访工作,而且会让个人身处险境。采访中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不仅可以有利于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采访对象对记者职业的认可,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避免采访对象因为记者言行不当而导致的职业误解,从而引发相关的蝴蝶效应,甚至引发整个社会对记者行业的否定等情况发生。作为记者工作者,代表的是自己,也是媒体单位和整个媒体行业的形象,个人应该保证自身的职业专业度。避免威胁或者其他刺激行为对采访对象造成伤害,这种伤害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发生。采访工作中要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到采访内容对社会的重要性,避免因为不良诱导而对采访内容进行隐瞒或者歪曲事实的情况。采访过程中,面对诱惑要保持坚定的立场,一切从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出发,保持新闻人应有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同时对于威胁也要保证自身的安全,运用机智的方式进行拒绝和摆脱,不要直接与对方产生正面冲突。

四、保证新闻原则

新闻要保证其真实、客观、公正、新鲜、及时等基本原则,因此在采访中要围绕相关要求进行现场采访工作的展开。所有的采访首先需要在真实的情况下才能符合新闻的基本要求,电视新闻采访不是影视作品创作,最重要的是真实情况的展现,这样才会受到业界和观众的认可;其次要保证新闻采访的客观性,避免个人主观情绪对新闻事实的干扰,避免过于主观的去评判新闻内容或者采访对象,要让采访对象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下表达出真实的情况和想法;采访要及时新鲜,要保证新闻采访的时效性,要在第一时间获得现场采访资料,从而有利于新闻及时播出,这样的新闻才能在媒体竞争中展现出优越性。同时新闻现场采访也避免同质化,多选择其他媒体没有想到的角度,同时也能表现出新闻的核心关键性内容,这样才能凸显媒体本身的新闻价值。新闻采访的画面展现、采访人物的关键性也对新闻采访至关重要。特别是有效的画面展现,比语言描述更具有说服力,特别识电视新闻采访其优势与其他平面媒体不同的是可以生动展现新闻现场和人物状态,其真实感更强,因此要好好的利用该种特性。抓好现场采访人物的状态、语言表述和行为表现等,以及采访内容中新闻现场的具体状况,新闻发展影响性、结果的局面展示等,生动的再现新闻原貌和采访对象的真实情感。

篇(8)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65-01

心力衰竭(CHF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症,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心力衰竭患者不管其基础病因是什么,都会出现各类心律失常,这两种情况常同时出现又互相恶化。在心衰合并心律失常中,又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且危害大。恶性的室性心律失常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复杂类型的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又与心衰患者的猝死发生密切相关[1]。本文通过对119例心衰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了解心功能损害而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程度间的关系,并对其中54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意在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心衰诊治中的临床意义,及各级心功能不全的预后情况。

1资料和方法

1 对象 2005年1月~2007年1月年间已确诊住院心衰患者119例,男65例,女54例:年龄17~86(平均52.3±5.3)岁。按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19(15.9%),Ⅱ级51例(42 .8%),Ⅲ级29例(24.2%),Ⅳ级20例(17.6%)。此外其它基础疾病均已确诊:冠心病49例(41.2%),高血压合并冠心病29例(24.3%),风湿性心脏病4例(3.5%)扩张型心肌病25例(21%),其它心脏病12例(10 %)。

1. 2 动态心电图监测 采用美国HP Explyder动态心电图记录仪,、选择模拟MLⅡ,CMV1,CMV5三通道动态心电图检测系统,激光打印结果。心电图分析由计算机处理后专人修改分析,最后取得完整的动态心电图报告。受检者自行记录一日内活动及不适症状。

1.3 超声心动图测量 采用GEsystam FIVE超声心动图仪,磁头频率25MHz,在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用M超测量左室收缩末及舒张末内径,以男性左室舒张末内径≤5.5mm、女性≤50mm者为正常组。

1.4 随访 对54例患者连续跟踪1~3年,其主要方式为定期门诊、电话联系,部分患者反复多次住院。每月登记患者生存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软件包分析,样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率的比较采用以ρ

2 结果

3 讨论

动态心电图提供的是24小时内各种负荷状态下心脏情况,作为一种长程、动态记录心电图的技术,信息量比普通心电图扩大了2000倍以上[3],对于心律失常的发现率有其他检查方法不能取代的重要临床意义。

早搏在人群中发病是普遍的。正常人可因交感神经及血液循环中儿茶酚胺活动性强,引起正常蒲肯野氏纤维自律性增强并发生舒张期自动除极,当除极达到阈电位时就形成室性早搏[4]。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除血流动力学障碍外,还有与机械功能恶化相一致的各种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不仅可以发生折返,而且可以发生触发活动及自律性异常。

通过动态心电图的监测,发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程度对病人病情的估计和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Abstract:During the research of passive human detection system,the key poin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obje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hanges of heartbeat in one cycle of the electrocardiogram,and simulates this change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First,on the basis of the human electric field principle research which uses human heart electric dipole as its field source,the mode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heart electric field is analyzed,the detection mechanism of cardiac field is discussed,then,the human cardiac field is modeled and simulated,finally,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Result of research establishs effective electric field model for the human cardiac field,and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human body detection technology.

Keywords:human detection system;human ECG;human pleural modeling;human cardiac field;huma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引言

人体探测系统是根据人体物理特性使用相应的传感器探测阻隔物后人体的系统。前人对人体不同的物理特性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研制了各种各样的探人系统,并在现代战争和救援搜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开发出的隔墙探人的技术有三种:利用静电场原理、利用超低频电磁能和利用多普勒雷达技术[1]。在多种探测技术中,被动式静电探测具有灵敏度高、功耗低、隐蔽性好、抗干扰、抗隐身等优点,能满足未来电子信息战的需求,因此本文针对该种探测方式对其目标特性进行研究。

根据人类电生理学理论,人体心脏具有高度的空间非均匀性,且能产生人体最强的电场和电场梯度模,心脏产生的电场强度数倍于其产生的磁场强度[2],但目前可查阅的相关文献对人体心电场探测技术的研究并不清晰。本文对被探测者的心电场进行了有限元求解分析。首先从电场源为心电偶极子的角度建立了人体非均匀化模型,其次对人体标准心电信号进行拟合得到人体电场的较精确解,最后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心电场进行求解仿真。仿真结果能够较准确代表人体心电场的特性,为进一步的探测系统研究提供了合理的电场模型。

1.人体心电场产生原理

1.1 人体心电场模型

根据人体带电模型理论,各个器官和肌肉层对人体电场都有影响,人体心电场结构建模具体可参考前人的人体建模[3],按照标准人体胸腔解剖透视结构和尺寸建立人体非均匀模型,如图1,其心脏位置在胸腔内偏左、靠前胸壁的位置。在其场域内,代表人体表面,代表肌肉层内某一表面, 代表肌肉层表面,而 代表心外膜表面。

图1 人体胸腔剖面

1.2 心电场产生原理与心电偶极子模型

心脏周期性搏动产生周期性的心电信号,人体的心跳频率约为72次到120次每分钟,换算成频率约是1.2到2Hz。因此,人体心电场可近似看成一种准静电场。标准心电图分为4个阶段,其中QRS的电位变化最大,由于QRS波段占据心跳周期的比例只有1/8左右且非缓慢变化,故非标准静电场,而是一种动态随时间周期变化的电场。

由于身体各部分的组织不同、各部分与心脏间的距离不同,因此在体表各部分表现出不同的电位变化。根据Wilson理论,人体心脏整体的电学特性可等效为一对电偶极子,在文献[1]中已经得到证明。由静电场理论,距离偶极子轴线中心为处点位置的电势表达式为:

(1)

其中,为真空介电常数,为电偶极子距离,为偶极子带电量,为电偶极子到a点连线与电偶极矩的夹角,。

该点的电场表达式为:

(2)

当时, (3)

当时, (4)

可见,心电偶极子产生的电场随着距离的增大而迅速衰减,若,电场衰减速度是距离的立方倍。

表1 一个周期内标准心电信号的电压分布

图2 一个周期的拟合心电图

2.人体心电场模拟

心电偶极子是周期性变化的,心电场的变化也是周期的,因此可选用一个周期的心电场来进行研究。在进行被动式人体心电场模拟时,首先应用Matlab对标准心电信号图进行拟合,得到心电偶极子带电量在一个心跳周期中各个时刻的变化,然后用Ansoft Maxwell对人体心电场物理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建模与仿真。Ansoft Maxwell是一款主要针对低频电磁场仿真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可用于交直流磁场、静电场以及瞬态电磁场、温度场分析,参数化分析以及优化等。

2.1 心电信号模拟

应用Matlab模拟时,取一个周期的标准心电信号,设心跳频率为72Hz,P波幅值0.25mV,R波幅值1.60mV,Q波幅值0.025mV,T波幅值0.35Mv,P-R间隔0.16s,S-T间隔0.18s,P波间隔0.11s,QRS间隔0.11s,如表1。用最小二乘法模拟心电信号与时间的关系,得到15次拟合曲线(图2)。

对比标准心电信号图与拟合心电图可得,15次拟合曲线可以精确的模拟一个周期的心电信号。通过得到的拟合多项式,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周期内偶极子的具体变化大小。

2.2 心电场有限元模拟

有限元法,是指将整个求解区域分成许多小子区域,对每个小子区域求解,然后总和起来得到整个区域的解[10]。而三维有限元法对低频静电场具有求解精度高、连续性好的优点,采用该方法可准确模拟人体心电场,可进一步为被动式人体心电探测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建模与仿真

参考文献4,用Ansoft maxwell对人体心电场模型进行建模与三维仿真,过程如图3:

图3 Maxwell人体心电场的建模与仿真流程

参考文献1,对人体躯干与颈部的电导率取,心肌的电导率取。人体模型高1.76m,建立三维简化人体均匀模型如图4。假设电偶极子所带电量与位置不变,仿真得在各时刻人体外探测区域内的直线1和直线2上各点静态电场如图5所示。

图4 三维人体探测模型

注:直线1 (Y=-0.67m,Z=1.2m,沿X轴方向,距人体表面0.1m),直线2(X=0,z=1.1m,沿Y轴方向)。立方体区域为距离人体0.1m处的的探测空间。

直线1 直线2

图5 探测空间各点各个时刻静态电场幅值的变化

在一个心跳周期中,心电场的幅值和方向都随时间不断变化,且在QRS波段变化最明显,在距离人体0.1m处最大场强约为10-4v/m的数量级,方向指向向人体心脏,场强引起的电势变化情况也类似。在一个心跳周期内,假设心电偶极子的位置不变,给定连续变化的动态电荷可近似模拟得到探测区域电场的动态特性,仿真得直线1、直线2各点的电场、电场变化率随时间与距离变化分别下图6,7。(注:仿真电场是实际电场的10-3倍)

直线1 直线2

图6 探测区域的电场随时间和距离的变化图

仿真结果的动态电场静态电场小一些,这是由于心电偶极子电量变化只有在QRS段急剧而其它阶段不明显,心电场非标准静电场。可看到动态心电场随距离的变化与静态心电场类似,随距离的增加呈现指数倍的衰减,但不同的是一个周期内动态心电场随时间衰减更快,且峰值比QRS段的峰值提前了,出现在心电偶极子电荷开始改变时刻的附近。探测空间中,任一点的心电场值是随时间周期变化的,在一个周期中快速达到最大值后迅速衰减到低位点。从图7结果中可看到心电场的电场变化率比电场大几十上百个数量级,且随时间与距离的改变都更大,这对接下来的被动式人体心电场探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直线1 直线2

图7 探测区域的电场变化率随时间和距离的变化图

4.结束语

应用电磁场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求解人体心电场是建立有效探测模型的关键。本文从电磁学与有限元方法的角度探讨了人体静态心电场与动态心电场的数学模型,将人体心脏等效为心电偶极子模型后利用Ansoft Maxwell的三维有限元方法对人体心电场分别进行了有效的仿真。最后得出了心电场的幅值在动态模型比常规的静态模型小一些,心电场的变化率比心电场大几十上百倍且随时间与距离变化均更加大,本文研究的结论为进一步研制探人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燕.基于双人体耦合心电场的被动式静电人体探测基础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R.Plonsey etal.Bioelectromagnetism,ed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Messinger2Rapport BJ,Rudy Y.Nonivasive Recovery of Epicardial Potentials in a Realistic Heart2Torso Gerometry,Circ Res April,1990.

[4]Shahidi AV,Savard P.Forward and Inverse Problems of Electrocardiography:Modeling and Recovery of Epicardial Potenials in Humans,EEE Trans Biomed Eng,1994,41(3):249-255.

篇(10)

一、背景分析

我国目前的电信运营商有六家,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前四家的市场份额总和超过98%,其中更以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最大,后两家只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中国电信的前身是原邮电部电信总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电信业的整体实力,国家对电信业实施了一系列旨在破除垄断,引入竞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邮电部于1998年进行了邮政、电信分营的改革,成立了邮电部电信总局,经营和管理全国电信业务。2000年5月17日,在剥离了无线寻呼、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业务之后,成立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2002年5月,国务院对电信进行了南北拆分重组,将北方九省一市划给中国网通,成立了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02年5月16日,中国通信集团公司成立,新的中国网通是在原中国电信所属的北方10个省(区、直辖市)电信公司、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控股)和中国吉通通信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

中国移动的前身是1994年在中国邮电部成立的邮电部移动通信局。2000年4月20号,在原中国电信总局移动通信资产整体剥离的基础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立,负责移动通信的专业化经营管理。

中国联通成立于1994年7月19日,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中国联通是目前我国国内唯一的综合性电信运营企业,公司的经营范围为全国性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业务,主要经营移动通信业务。

中国铁路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于2000年12月26日挂牌,2001年3月1日正式运营,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是固定电话业务,IP电话业务,互联网业务和无线寻呼业务。2004年1月20日,铁通公司由铁道部移交国资委管理,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大型基础电信运营企业。

中国卫通通信集团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19日,主要经营通信、广播及其他领域的卫星空间段业务、卫星移动通信业务、互联网业务、基于卫星传输技术的话音、数据、多媒体通信业务等。

二、2000-2003年市场集中度分析

1、2000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为307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中国电信业务收入1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占全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的55.6%;中国移动业务收入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占全国总额的35.8%;中国联通业务收入25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全国总额的8.3%;中国吉通和中国卫星通信分别完成业务收入6亿元和2亿元,两者占全国总额的0.3%。(见表1)

表1

运营商 电信 移动 联通 吉通 卫通

业务收入 1710 1100 256 6 2

市场份额 55.6% 35.8% 8.3% 0.225% 0.075%

增长率 16.2% 30.9% 58% - -

资料来源:《中国经贸年鉴》2001年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的电信市场由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两家运营商所垄断,两家的业务收入占到全国电信行业业务收入总额的90%以上,特别是有超过一半的电信业务收入来自中国电信。稍微有实力与这两家运营商竞争的只有中国联通,吉通和卫星通信公司的收入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再以这些数据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其公式为:

HHI=∑(Xi/X)2=∑Si2

公式中的S即为表格第三行中的市场份额,因此HHI=4442,按照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所编的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表,此时我国的电信行业属于高度寡占Ⅰ型。

2000年我国电信行业的业务收入总额比上年增长超过四分之一,表明我国电信行业正在拉开一场迅猛发展的序幕。虽然中国电信的业务收入占到全国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移动业务才刚刚起步,随着移动业务市场的发展,我国电信行业的竞争度必将提高。这从三家运营商的年度增长率上就可以看出,2000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增长率分别接近中国电信增长率的两倍和四倍。随着移动和联通两家公司的快速成长,我国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将会发生变化。

2、2001年,我国电信行业业务收入总额为3535亿元,比2000年增长15%。这时的电信业务运营商扩大到了七家,增加了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和中国铁路通信有限公司。这七家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和市场份额见表2

表2

运营商 电信 移动 联通 网通 铁通 吉通 卫通

收入 1810 1290.45 379.8 9.05 36.9 5.7 3.1

份额 51.2% 36.5% 10.7% 0.26% 1.04% 0.16% 0.14%

增长率 5.8% 17.5% 48.4% - - - -

资料来源:《中国经贸年鉴》2002年

与2000年相比,2001年我国电信行业的业务收入总额增速减缓,但是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还是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它们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行业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中国联通,增长率达到近50%,其市场份额首次突破了10%,正在打破由电信和移动两家垄断的局面,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也下降了4.4%,而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在小幅度地稳步上升。其余四家运营商累加的市场份额还达不到2%,因此还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同样用表格中的市场份额计算2001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得到的结果是4069,这个数值比2000年下降了近10%,这表明电信运营市场的集中度在降低。但是按照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编的市场结构分类表,2001年我国的电信运营市场还是处于高度寡占Ⅰ型。

2001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增长率远远高出中国电信,其原因在于移动通信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固定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移动通信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改变着我国电信市场的格局,电信业务的竞争加剧,而且中国电信的地位在下降。从两家移动通信公司——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关系来看,虽然中国移动处于优势地位,其市场份额是中国联通的三倍多,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中国联通,所以可以预见,移动通信的竞争也将加剧。

3、2002年,我国电信行业业务收入总额为4115.6亿元,比2001年增长16.4%。这一年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就是北方九省一市的电信局及其电信业务从中国电信剥离并与中国网通和中国吉通合并组建了新的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我国的电信运营商减少到六家,形成了“四主二从”的局面。表3给出了这六家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总额及其市场份额。

表3

运营商 电信 网通 移动 联通 铁通 卫通

业务收入 1363 676 1509 508 51 8.6

市场份额 33.1% 16.4% 36.66% 12.4% 1.23% 0.21

增长率 7.6% 10.2% 16.9% 33.7% 38.2% -

资料来源:《中国通信年鉴》2003年

经过拆分,中国电信的垄断地位被大大削弱,其市场份额已经低于中国移动。两者相加的市场份额也出现大幅度下滑,由2000年的超过90%降低到不足70%.这说明原先由两家寡头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已被打破,形成了四家寡头垄断竞争的局面。铁通和卫通的市场份额总和只有不到1.5%,还是无法与前四家进行实质性的竞争。

同样用表格中的市场份额计算2002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得到的数值是2859,这个数值只有2001年同数值的70%,中国电信的拆分极大地降低了电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依据日本公正委员会的市场结构分类表,这时我国的电信市场是处于高度寡占Ⅱ型。可见,2002年是我国电信行业重组,引入竞争的关键年份。

从增长率来看,中国联通的增长速度依然处于第一位,中国移动的增速也快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这也同样说明移动通信的增长速度快于固定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首次突破中国移动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表明两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4、2003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为4597.6,比2002年增长11.7%,增速继续回落。电信运营商依然是六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关系。这六家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和市场份额见表4。

表4

运营商 电信 网通 移动 联通 铁通、卫通

业务收入 1411.5 744.5 1701.6 667 73.5

市场份额 30.7% 16.2% 37% 14.5% 1.6%

增长率 3.6% 10.1% 12.9% 31.3% -

资料来源:《中国通信年鉴》2004年

前几年的发展趋势在2003年基本没有改变。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降低到接近30%,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总和首次突破30%,因此可以说规模最大的前四家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中国网通的市场份额比2002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表明移动通信的发展已经在挤占固定电话业务的市场空间。

同样以表中市场份额的数据计算2003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得到的数值是2787,此数值比2002年下降了2.6%,只有72点,下降的幅度并不明显,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市场结构类型依然停留在高寡占Ⅱ型,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因为这一年电信市场并无大的并购重组活动,几家运营商的增长率相差并不大,所以市场集中度较2002年只有轻微的下降。特别是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两家的市场份额从2001年的1.18%增加到2003年的1.6%,只增长了0.42个百分点,一直摆脱不了从属、被支配的地位。从增长率来看,主要经营移动通信业务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增长率还是快于主要经营固定电话业务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三、结论

以上是对2000-2003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各运营商的市场份额和增长率的以及对各年份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所作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条结论:

首先,市场集中度的下降主要得益于对电信运营商的拆分、重组,这从2002年对电信拆分所带来的效果就可看出。如果仅仅由市场进行调节,那么市场集中度的降低将会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2003年的实际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此,对于电信运营市场来讲,利用行政手段进行重组对降低市场集中度,优化行业的市场结构有很大的益处。

其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两家规模很小的运营商市场份额的上升非常缓慢,要让其在四大运营商的夹缝中生存和并非易事,其发展情况将直接到市场集中度的下降情况,因此这两家需要得到更多的行政扶持。

最后,市场份额较小的运营商的增长速度快于市场份额较大的运营商,这预示着电信运营市场的竞争程度正在逐步提高。而且移动通信业务的增长速度高于传统固定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这表明基于业务分类的行业竞争在加剧。

1、白冰,乐辉华,林涛. 中国四大运营商竞争力分析. WTO导刊,2004,21:10-19

2、胡晓女. 固网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当代通信,2004,12:58-59

上一篇: 合同管理的特点 下一篇: 个人外部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