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研究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8 15:53: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研课题研究的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研课题研究的意义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23-03

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一体,所以探索依托科研课题,与科研的基础平台:毕业论文、创新杯、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培养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师院校学生参加科研的重要性

当前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对学生参与科研不够重视,认为高师院校的任务是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而中学教师的教学不需要科研,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因为随着专业开设的多元化,不少高师院校都不同程度开设了非师范专业;同时,随着学生就业的多元化,不少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从事教师工作。因此,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学会进行科研工作,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能力是重要的。由于对学生参与科研认识不足,措施不当,导致这些院校的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毕业论文工作和质量受到影响。高校教学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系统、深、专、精的特点。因此,有必要把科学研究因素引入教学研究中,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学生科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科学研究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打交道中,学会了处理多种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依托生命科学科研课题类型,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生物学专业与其他理科专业一样,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又具有学科基础广泛,学科交叉、传递信息量大等特点,所涉及的科研课题,有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农业生产的研究;有微观方面的研究又有宏观方面的研究。因此根据生命科学科研课题类型和特点,我们多样化地从如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立项科研课题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毕业论文是高师院校学生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措施之一。为此,学院在毕业论文的教学中,鼓励教师依据其承担的科研课题和内容,划分为若干小课题,由专家审定后面向学生,由学生选择承担开展论文工作。如周歧海教授、博士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广西基金的“黑叶猴的觅食生物学与栖息地选择的研究”课题,从中抽取部分内容,划分为“黑叶猴理毛行为观察”、“黑叶猴食物选择及食物量研究”、“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等小项目,面向学生,由学生自由选题。实践证明,这种参与重大课题研究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有利于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不少同学考取硕士研究生后仍师从导师从事研究工作,如2000级的黄中豪、韦显盛同学本科时毕业论文由黄乘明教授指导,本科毕业后仍师从黄乘明教授读硕,开展“弄岗黑叶猴的觅食生态学”和“扶绥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及其栖息地利用”研究;另唐绍清、秦新民、邓业成、周善义教授等也将自己承担国家资助自然基金项目和区课题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小课题给学生研究,这种依托科研课题开展毕业论文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自主课题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依托科研课题开展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课题的深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目前实际情况下,承担国家、区级等项目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多数教师从事的仅仅是校级项目、自选项目或探究性项目的课题。因此,将这些项目和课题作为学生课外小科研的内容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是必要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发挥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从而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途径之一。多年来,仅石贵玉教授就指导学生从事诸如“复合多效唑对、水仙花的矮化效应”、“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效应”、“环境胁迫对植物的影响”等几方面的课题,近35人的毕业论文,10人次获得了优秀论文,其中有的研究成果经重复实验和整理,发表在“生物物理学报”、“广西植物”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等杂志上。

3.地方特色资源研究课题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院生物学专业涉及的研究课题广泛。因此在开设毕业论文选题上也根据广西地方特色资源开设这类的选题供学生选择。这样既扩大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又结合地方特色资源的研究开发,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增强深入研究地方特色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特色资源的思想意识。

4.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杯”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依托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和老师一道开展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为重要。同时依托科研课题开展各类科技竞赛,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极为重要。“创新杯”、“挑战杯”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科学能力。为此每年学院领导积极动员学生参加以学院和学校“创新杯”,继而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和创业为载体的活动,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几年来,梁士楚教授、薛跃规教授、马姜明教授、石贵玉教授、谢强副教授等老师指导的学生课题组开展研究,成果参加学校、全国的“创新杯”、“挑战杯”比赛均获得了好成绩。如薛跃规教授指导的“湘西洛塔植物区系开发利用研究”获全国第六届“挑战杯”二等奖;“大石围及其周围地区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获第七届全国“挑战杯”三等奖;近几年来,我院学生获校“创新杯”一等奖6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3名,贾金生同学获二项国家发明奖,这些成绩给学校、学院增添光彩,又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开拓了创新精神,培养了自主创新能力。

5.中学课改研究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部分是将来的中学教师,而与中学广大教育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改革现正在我国中学开展,因此,在大学期间让学生接受相关中学课程改革的信息,开展课程改革的探讨和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是很必要的。几年来,依据所承担的各种教学研究课题,我们有针对性地设置这方面的毕业论文课题,供学生选择。如杨华副教授指导的“试论研究性学习”、“广西中学生物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等;肖邦裕副教授指导的“新课程的生物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中学生生物学学习态度的探讨”等。这些是杨华副教授等承担的国家、区课题所开设的毕业论文选题,是和中学课程改革紧密相关的研究。这种做法一是扩大了选题范围,提高了学生兴趣;二是增强了学生的改革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工作奠定了课程改革的基础。

6.加强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指导。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是逐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在指导上,导师工作应重在“导”字上,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积极思考,综合分析,完成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实验过程和撰写工作。所以加强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是提高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为此,我们在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指导中,除要求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在教学和科研上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才能担任指导教师外,同时要求指导教师精心悉意、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要求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另在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进行期间,定期检查各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保证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工作的如期进行。

三、实验教学改革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相结合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大多是验证性实验、传授操作技能实验和一些较简单的综合性实验;实验是在教师和实验员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学生按实验步骤“药方抓药”样机械进行实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后继课程毕业论文的教学。为此我们对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开设了设计性试验。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内容提出试验题目,由学生查资料、设计试验方案,然后开放实验室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撰写实验论文,讨论发言,评分等。如2002~2004级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的遗传学实验中,学生对“果蝇一对因子的杂交”实验、“果蝇二对因子的杂交”实验、“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杂交”实验进行了实验设计,然后独立进行实验,最后整理实验结果撰写每个实验的小论文,在课堂上宣读论文和讨论实验结果。由于实验是综合性的实验,实验的准备、药品配制、实验操作、数据整理、论文撰写都是独立完成,同时论文的撰写与毕业论文撰写格式大体相同,这不仅培养学生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实验操作、结果整理和分析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课程还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

总之,课外科研、毕业论文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是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多年来我们在制定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相关文件,加强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加大经费投入的基础上,依据各学科专业的特点,依托科研课题,多样化地开设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选题,使得本科课外科研、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兴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高师院校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述兴.提高本科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刍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3):91-94.

[2]张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3]聂麦茜,蒋欣,吴蔓莉.毕业论文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问题探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6,25(3):45.

[4]乔海曙.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5]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03,(6).

[6]王任翔,侯美珍,谢强.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216.

篇(2)

[作者简介]于濂清(1979- ),男,吉林梨树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材料学、教育创新。(山东 青岛 266580)黄翠翠(1982- ),女,山东青岛人,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青岛 266404)郭文跃(1965- ),男,安徽桐城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材料学。(山东 青岛 26658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主创新科研计划项目“磁各向异性球形氧化铝载体制备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11CX05013A)和自主创新科研计划项目“重建特殊晶界相法制备高耐热磁体研究”(课题编号:10CX02012A)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90-02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研究生教育也步入快车道,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研究生 教育大国行列。但是,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本文在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发现总结出一种较好的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多方位体验式科研,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现有研究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我国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独特的导师带学生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新成果的交流学习、跨专业融合、与现实对接、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体现在:

1.相同专业的研究生之间缺少新学术成果交流学习,导致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限制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而没有新学术成果介入,科学研究通常会失去研究的参照点,从而陷入重复研究的窠臼。这不仅影响知识的创新,还可能导致学术崇拜现象的盛行,更重要的是会导致研究生研究角度受限,接触领域狭窄,思想固化,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下降。

2.不同专业和学科之间缺少跨专业、跨学科的融合体验,导致研究生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难有突破。不同专业和学科之间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不尽相同,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我们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缺少跨专业、跨学科成果的融合体验,研究生从事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相对匮乏,从而影响创新成果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导致了我们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国际差距的拉大。

3.缺少实践锻炼,科学研究与现实需求容易脱节,创新动力不足。实践是创新的土壤,然而大多数研究生是应届生,他们一直待在“象牙塔”里,对现实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了解较少,学校教育又缺少相应的实践锻炼机制,导致研究生科学研究脱离现实需要,影响科学研究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4.研究生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研究生教学既要发挥导师的主导性,也要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在我国的研究生教学实践中,管得太多太细,固然不行,同样对学生要求不严、放手不管,表面上看似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质上由于大多数学生缺少应有的指导,学习过程无的放矢,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也是不利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的。

针对上述问题,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入多方位体验式科研,尝试从不同学科、不同方法、不同专长、不同情境上发散研究思路,多角度思考、多方位体验,对于尝试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多方位体验式科研

篇(3)

 

关键词:小壳体;铸件毛料;加工余量

中图分类号:0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对于一些小壳体零件,由于铸造毛料,结构复杂,在以往,合格率低至30%左右,零件的设计要求很难得以保证,高投入低产出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间,为彻底解决这一瓶颈问题,能提高产品合格率,减少废品损失,完成现场的生产任务,我们对该系列零件的加工进行了工艺攻关研究。

 

2 零件的设计要求及加工难点

小壳体是油门杆操纵机构中的零件,内配滑轮,和钢索联合起传动作用。该零件结构复杂,毛料为ct7级精度熔模铸件,零件上多处需机械加工,部位间相互均有位置要求,加工时装夹困难,毛料与机加之间的同轴问题矛盾突出,因此零件上各部分同时保证装配位置,这对零件加工提高了难度。

 

加工难点:

如毛料图所示,图上2-ф17圆柱位置即要求加工出m14外螺纹,设计考虑到零件结构复杂,零件背面有一个内圆球状形面相连,四方与圆柱面相接,后空刀槽不必机加,m14螺纹机加出即可,直接铸造到位,但在m14圆柱内部要求钻、扩、铰通孔,这一步机械加工与原始铸造圆心造成客观偏移,使退刀槽部分最终壁厚偏薄,这一项目难以满足设计要求,也是小壳体零件中易超差部位,难点所在。

 

3 零件超差的原因分析

由于零件结构复杂特殊,铸件毛料在成形后热处理释放应力过程中变形机率极大,随之自然变形,其中两项变形为主要影响因素。

毛料图如下:

其一是首道工序基准b面与ф14圆柱面不垂直,定位面不准确,直接导致加工从开始就脱离原始中心线,其后的多道工序再传递加积累定位误差,致使最后一个工序机加中心与毛料原始中心越偏越远,而机械加工m14同时在原中心钻通孔,在没有余量的ф12小圆柱段的壁厚差最为明显,薄处超出极限者因此而报废。同时定位不准的毛料,划线检查余量的结果也不可靠,垂直度需限制大0.3mm以内。

 

其二的变形情况是如图所示,毛料螺纹圆柱中心直接变形偏离原始中心线,这类毛料由于退刀槽外无余量,中心偏离超过0.5mm以上者就没有挽救的希望了。

另外,原机械加工的方法为直接领料按工艺规程加工,而由于零件结构复杂,前几个工序加工中并不能反映出最后工序(加工螺纹柱和内孔工序)的可能结果,而偏偏这最后工序还必须得其它部位加工完才得到定位面,才可实施加工。这样,前面的大部分工序一切正常,以至最后的半成品就不得不半途成废品,因为带有机加表面的半成品不能再进行毛料校正了,因而失去了挽救的机会,这个结果让人感到婉惜,无奈,大家决心一定要把废品率降下来。

 

3 针对影响因素而采取的改进措施增加加工余量经与设计协调,允许将非加工表面的退刀槽加一些余量,然后机械加工,因为形状复杂,是方形与圆柱形相接,所以要求加工余量限制在1至1.5mm左右才可。这样才能 挽救偏移不超过1mm的零件。

 

增加提前划线工序

根据该零件的具体情况,力求降低废品率,采取提前预防措施,我厂和铸造厂共同商定,毛料在出厂前在铸造厂先按我机加厂要求划线筛选,觉得有把握的毛料发出来,由于毛料厂划线条件有限,我们机械加工工节中也增加划线检查余量的工序,现采用领料后逐个毛料划线法,首先检查定位面,垂直度限制在0.35以内,超范围的毛料返修至定位面符合要求。然后再次回来划线检查中心偏移量,在单面1mm以内者留下加工。中心偏移量大于1mm的毛料在机加前再退回毛料厂,给他校正机会,予以挽救,尽可能的降低超差机率。

 

调整机械加工工艺尺寸

在加工第二道工序时,针对划线时发现的圆柱中心偏离方向统一性,在公差范围内调整两个避免公差积累的工艺尺寸,将4±0.15调整为3.85~4,将7±0.61调整为7.3~7.61,就避免了安装误差和毛料变形对零件尺寸的影响,因此零件的各项要求均可以得到有效保证。

 

调整后的尺寸如下:

应用措施后取得的成果

接下来的8个月左右 ,我厂先后领取了5个批次的小壳体毛料,虽然件号不都相同,但结构相同,我们均采用了上述方法,并作了细致的跟产记录,并制表如下:

以上五批毛料加工的平均合格率为88.3%。

结语

通过以上113件毛料的加工跟产记录看出,改进后的合格率由原30%提高到88.3%,该零件在加工中产生的壁厚不均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说明此工艺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篇(4)

2.课堂提问要面对全体,又要因人而异。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活跃生,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只让活跃生答问,时间久了,其他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全面的、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分层要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可能,让每个主体的作用都得以发挥。针对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换个角度设计这些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也能够完整的回答出来。同时,也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我预想设计问题时,难度稍微调高。比如“你读了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等等”

3.课堂提问要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斑羚飞渡》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故事的发展中,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由此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核心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再次体会作者塑造斑羚形象的意义。并且把课堂教学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

篇(5)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与科研是两个重要的功能,不能偏废一方。学校调整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教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实现有效转化,充分应用于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科研的一体化,促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一、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

在新技术革命到来,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各国都开始重视学校的科研功能。如英国大学几乎没有不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教学的科研人员;美国则将绝大部分国家科研机构设在大学,交由大学管理。而我国学校教育正面临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压力,学校教学与科研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目前我国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对待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误区,即重科研轻教学。部分学校为了自己学校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过分重视科研工作而忽视了教学工作;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就极为重视科研工作的参与,而相对忽视了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学校或院系教学第一线的力量难与科研第一线的力量相提并论,有些专业基础课则交给年轻教师甚至是研究生来教学。这对培养合格的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是非常不利的,迫切需要对此加以调整。

二、学校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必要性

学校教学与科研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然而,目前部分学校和教师却过分地重视科研而相对轻视了教学工作。如果想扭转这种局面,调整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更好地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统一,就有必要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实现教学科研的综合化、一体化。

1.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学校教育发展中,教学是中心工作,科研是重要工作,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不能偏废一方,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推进学校教育发展的长效措施。而要想更好地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就有必要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努力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学校评估既要包括教学工作又要包括科研工作,注重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两方面的考核。通过相应标准的制订,促进教学、科研的健康发展;通过硬性标准的实施,形成学校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从而促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2.教学科研一体化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不教课,就不是教师;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科研是教师自我增长知识的过程,它包括专业科学研究和教学科学研究,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教师掌握了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技,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授教自如、游刃有余。反过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所需自我学习、自我深造,将所学的新知识、所研究的新成果再用于教学。这种“科研―教学―再科研―再教学”就构成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从而使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对一个称职、合格的教师来说,科研和教学二者缺一不可。要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就必须促使教师既重视科研又重视教学,在教学和科研的领域都有所发展,这样可以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更有助于教师职责的履行与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学校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可操作性

1.更新观念,加强认识

学校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化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机制也越来越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标准仍具有很大的趋同性,科研成果仍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是评价的唯一标准。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不断积累与沉淀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举措都可能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学校领导应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指导思想。目前,大多数学校对科研活动的奖励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对教学活动采取的激励措施大多是设置教学成果奖,评选优秀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二者在劳动付出与收益所得方面的差别也是存在的。学校领导应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指导思想,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对学校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不可偏废一方,让教学与科研享受同等待遇,从而促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两者协调发展。

教师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学校教师的工作同一般教师的工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学校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在教学之外,学校教师必然要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教师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既包括科研工作又包括教学工作。作为教师,重点毫无疑问要放在教学上,对教师的奖惩、职称评定等应该侧重于其教学成绩。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必须充分体现教学工作应占的分量,联系实际的情况,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形成一个恰如其分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双丰收。

2.建立教学科研综合评价体系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研有助于革新旧的学科,催生新的学科,提高教学的知识覆盖面,而教学是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学校及其教师既要重视科研又要重视教学,不可偏废一方。学校建立教学科研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各项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以及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付出的劳动,给出一个合乎公平的客观评价。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是促使教学、科研两者协调发展,推进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措施。

篇(6)

结果:提取工艺为:取处方药材加12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膏,即得。

结论:该提取工艺科学可靠,稳定性好,适合工业生产。

关键词:伤科跌打片 提取工艺 试验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4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66-02

伤科跌打片主要由三七、大黄、木香等中药组成。具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伤筋动骨、瘀血肿痛、闪腰岔气。[1]为了更好的控制产品的提取工艺,现对伤科跌打片提取工艺进行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制川乌、三棱(制)、莪术(制)、香附(醋制)、当归、续断、牡丹皮、蒲黄、防风、五灵脂(制)、红花、乌药、柴胡、地黄(购自安徽省亳州市药材总公司),柴胡皂苷a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含量测定用,编号765-200104),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HPLC(岛津公司);C18柱(250mm×4.6mm)。柴胡皂苷α对照品购自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甲醇为色谱醇;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的选择。

2.2 样品提取。称取制川乌15g、三棱(制)15g、莪术(制)15g、香附(醋制)15g、当归15g、续断15g、牡丹皮15g、蒲黄15g、防风15g、五灵脂(制)15g、红花15g、乌药11.25g、柴胡11.25g、地黄22.5g,共计210g,计9份,按L9(34)正交试验设计表格,加水煎煮,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适量,加水定容至1000ml,即得。

2.3 样品测定。

2.3.1 供试品溶液制备。精密吸取样品液25ml,置分液漏斗中,加石油醚(75℃)和醋酸乙酯各振摇提取3次,每次30ml,弃去石油醚层和醋酸乙酯层,用水饱和正丁醇振摇提取3次,每次3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正丁醇饱和的氨试液洗涤2次,每次30ml,弃去洗液,分取正丁醇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定量转移至25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2.3.2 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柴胡皂苷a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柴胡皂苷a 45ug作为对照品溶液。

2.3.3 色谱条件。以乙腈-水(40∶60)为流动相,C18色谱柱250mm×4.6mm,5um,柱温:35℃,检测波长为210nm,流速1.0ml/min。

2.3.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柴胡皂苷a的含量。结果见下表2。

2.4 结果分析。根据方差分析和极差分析的结果,各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B>C>A,因此优选出理论最佳条件为A3B3C3,因素C无显著性影响,且水平2和水平3之间的差距较小,并考虑缩短生产流程、降低成本的因素,将提取次数定为二次,即将处方药材加12倍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测定柴胡皂苷a的煎出量,并进行三批验证,其验证试验及结果如下表4。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验证结果与正交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故提取工艺为:取处方药材加12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膏,即得。该提取工艺科学可靠,稳定性好,适合工业生产。

篇(7)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4-0056-04

Abstract:Based on documents, web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queried the source journals included by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an important retrieval evaluation tool, and then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data of CSSCI source journals in terms of dynamic changes, publication frequency, research horizons, subject categories and so on. It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sports discipline in survival mode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of research group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scussed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ese sports scientific literature, with a view to offer new perspectives and ideas for Chinese spor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 研究目的

在体育科学研究评价领域,权威期刊的遴选,以及科研成果学术影响力等,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讨论的问题。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历来被公认为世界范围最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的索引工具,能够提供科学技术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1]。在中国,南京大学于2000年5月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成为我国公认最权威的社会科学发展科技文献索引之一,亦成为评价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探讨CSSCI与SCI体育类期刊的异同,有助于认识中国体育科学研究与世界体育科学前沿之间的区别与差距。国内外不同机构对各学科核心期刊的认定有不同的序列和数量,筛选出的核心期刊的品种和数量便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各体系大多采用的公认度较高的以下指标中部分作为评价依据: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总被引频次、被引频次累积量、被引用期刊总数、期刊累计数、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引用该刊的期刊数、期刊半衰期、他引影响因子、二次文献转载或收录、被索量、被摘量、被摘率、他引量等。在SCI与CSSCI的诸多相关信息中,存在着评价机构、学术文化、学科历史、科研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两者并不在一个学术平台上。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不能无视世界体育学术水平、前沿领域的状况。对国内体育科研工作者而言,尽管CSSCI的科研水平较高,反映出我国体育学科最新成果以及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水平,基本满足了体育学科的科研信息需求。对于世界体育科研的前沿与动态,我们却知之甚少。将代表中国最权威学术期刊之一的CSSCI,与世界公认的科学论文索引权威SCI相提并论,有助于更为清晰和深刻地认知中国体育科研正在行走和将要行走的道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中的光盘版(SCI-CDE)与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 SCIE)。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持评选出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ses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SSCI) (2010-2011年版)。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网络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查询了用于期刊引用分析研究的重要检索评价工具,《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中所收录SCI体育类来源期刊和背景资料,与中国CSSCI体育类来源期刊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比:CSSCI与SCI体育类期刊的差异

SCI是根据加菲尔德的引文集中定律和布拉德福的文献分散定律编制而成。80/20定律表明:大约20%的期刊收录了某学科80%的重大的、值得关注的科研成果。SCI最大限度地收录了世界上各学科的主要期刊和文献,其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囊括了可回溯到1900年的涉及到100个学科的全世界8 700份领先的学术、科学期刊中的当前和回溯性的文献信息、作者摘要、及引用参考。SCI国际学术期刊,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其收录的6 037种来源期刊(其中含光盘版期刊3 764种)为对象,将期刊所属的170个主题范畴归并为21大类。

CSSCI是由南京大学开发、香港科技大学加盟,被教育部列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中文社会科学期刊登载的文献为数据源,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从全国3 500种社科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期刊质量高、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其来源期刊。CSSCI评价系统以引文指标对学术期刊进行定量评价后再聘请专家进行定性评审,遴选出其来源期刊。单指标量化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单纯用被引指数来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反映基础研究类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应用类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则很难反映出来[2]。2014年更新的数据库中,CSSCI来源期刊目录共533种,学科分类为25类,其中体育类期刊有10种。

3.1.1 来源期刊动态的比较

美国ISI公司自1975年起,在SCI基础上每年发行上一年度世界范围内的检索工具《期刊引证报告》,JCR在其期刊分类体系中专门列出了体育类期刊(Sport Sciences)。ISI网()的查询结果显示,1999年SCI体育类期刊共60种。[3]

SCI对入选的刊物进行动态管理,每年评出有前景的新刊,淘汰利用率不高的旧刊。2014年查询到的体育类期刊(Sport Sciences)共56种,与1999年相比,美国《运动医学标准与不当疗法报告》(SPORTS MEDICINE STANDARDS AND MALPRACTICE REPORTER)2004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意大利《运动创伤及相关研究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S TRAUMATOLOGY AND RELATED RESEARCH)2005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美国《运动标准与不当疗法报告》(EXERCISE STANDARDS AND MALPRACTICE REPORTER)2005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美国《医师与体育医学》(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2006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英国《人类活动研究杂志》(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2007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美国《体育哲学杂志》(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8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新增期刊有:德国《运动免疫学评论》(EXERCISE IMMUNOLOGY REVIEW)为2005新收编;新加坡《运动科学与健康杂志》(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为2007新收编。十多年来,SCI体育类来源期刊在减少6种的同时,仅新增2种。

2000年CSSCI收录体育类来源期刊为7种,分别为:《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2006年新增《中国体育科技》和《体育学刊》为来源期刊。2010年新增《西安体育学院学报》。CSSCI体育类期刊从2005年7种增加到2010年的10种,增长率高达43%,而SCI此间的体育类期刊总数基本没有变化,期刊遴选则是有进有出。SCI的常换常新与CSSCI的有增无减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中西方文化在流动性方面的较大差异。

3.1.2 出版频率的比较

期刊的出版频率是指期刊出版的周期或间隔时间长短的频率。60种SCI体育期刊的出版频率,月刊(Monthly)仅7种,比例为11.7 %;双月刊(Bimonthly)共16种,占26.7%。一年四期的季刊(Quarterly)共31种,比例为51.7%。其中出版频率为一年三期(Tri-annual)的期刊有2种:美国《探索》(QUEST);美国《运动管理学杂志》(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出版频率为一年两期(Semiannual)的有3种:英国《运动生物力学》(SPORTS BIOMECHANICS);英国《体育教育和社会》(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新加坡《运动科学与健康杂志》(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而德国《运动免疫学评论》(EXERCISE IMMUNOLOGY REVIEW),则为一年一期(Annual)。

CSSCI的10种期刊,出版频率为月刊有3种,占30%;双月刊的有7种,占70%。两相比较,中国的权威期刊明显较国际权威期刊出刊频繁。在中国,权威期刊一年仅出一期或两期的频率几乎不可想象。对于科研成果的出版频率而言,科研是否严谨、成果是否真实,不能简单用学术周期来评判学术成就的高低。但国际公认权威期刊超过半数的季刊及更长周期的出版频率,应该引起中国“又好又快”发展道路上,对“短、平、快”方式的重新权衡。

3.2 分析:中美体育科研工作的差异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公正、健全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段和标准,关系着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更影响到良好的学术环境的生成,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激发,乃至国家体育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对于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正确认知,有助于针对性地认识SCI与CSSCI的“数量”分析的局限性,避免产生盲目、片面、甚至错误的崇拜和追逐。在对比SCI与CSSCI表象上的“知其为何”之后,更需要深入分析二者背后的“何以如是”。

3.2.1 学科生存方式的不同

中国的体育大学和体育学院,是当前体育学科发展的主力军;而美国的专业体育大学非常罕见,使得体育学科生存的背景存在巨大差异。期刊名称能反映出学科文化格局的基本构造。SCI的美国《体力与训练研究杂志》(J STRENGTH COND RES);美国《适应性体育活动季刊》(ADAPT PHYS ACT Q);美国《运动行为杂志》(J MOTOR BEHAV)此类期刊名称,与中国CSSCI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期刊名称,体现出不同的体育学科生存方式。《体育科学》与《中国体育科技》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体育与科学》由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更体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

CSSCI的体育期刊名,无一例外属于“体育科学理论综合类”,其100%的占有率与SCI仅10%的“综合类”期刊比例相比,显现出完全不同的学科格局。中国体育学科话语权的掌控机构,代表着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权威,以“大杂烩”的形式统揽着体育科研的方方面面。这与SCI注重期刊专业领域的指标大相径庭。CSSCI体育类期刊的学科重点和学科优势,埋没在“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大综合学科背景中,需要引起重视。未来发展对于专业不断分化、细化的趋势,必将挑战中国的“垄断综合”式权威期刊。

SCI体育类期刊的类别分为:运动医学类31种,占51.67%,运动生理学类13种,占21.67%;体育科学理论综合类6种,占10%;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5种,占8.33%;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类3种,占5%;运动心理学2种,占3.33%[3]。在国际通用的期刊类别划分中,运动医学类的杂志被归类的主题范畴为体育科学。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组织评定为核心期刊的《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并不在体育类期刊之列。表现出我国体育科学分类方式,与世界公认的分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与此同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亦不在CSSCI的来源期刊之中,即CSSCI中的运动医学类期刊为空白。中国有关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相关研究,分散在各种体育核心期刊中的运动医学栏目中,尚未到达“自立门户”的专业水平。SCI体育类期刊的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理学期刊共占73.4%的比例,此种期刊遴选与分类的方式,传递出体育科学前沿的研究领域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显然,运动医学在“体育学”或“医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以及学科独立等问题上,国内外学术期刊并不同步。

美国体育科研的目的非常明确,主要服务于重大比赛。其课题多由奥委会的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大学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研究成果直接用于运动训练实践,科研信息的反馈迅速[4]。与之相比的中国体育科研,则显现出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科研信息更新不及时,理论成果如何与运动训练实践合理对接等,是今后体育科研价值转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2.2 科研群体背景的不同

在美国的大学中,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绝大部分的体育课教师和课外体育健身指导员一般不属于大学体育部固定配置人员。校运动代表队的教练员都是采用合同聘任制方式聘用的,这些教练员专门从事运动队的训练与管理工作,不承担体育课教学任务;绝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采用外聘的方式来聘用的,一名被外聘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是同时在几所大学担任某个运动项目课的体育课教学工作,这些被外聘的体育教师有的是具有教师资格的体育教师,有的是具有职业运动员资格的运动员,他们一般都没有什么所谓的专业职称,都是按照课次的数量给予报酬。[5]

美国体育科研成果有许多都来自于其他学科的教育科研人员对体育领域和体育问题的研究。例如杰・科克利(Jay J.Coakley),作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在体育社会学、闲暇、大众文化、种族关系与社会心理学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他倡导并创办了《体育社会学杂志》(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多年来一直担任该杂志主编,其专著《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成为世界畅销的体育产业MBA教材。在美国,经济学教授出版《体育经济学》专著;管理学专家撰写《运动管理学》教材,此种早已形成常态的学术现象,是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的有力佐证。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学科背景和专业身份,无疑为体育科学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奠定了基础。

有学者对2003年中国体育核心期刊中2 633篇论文的高校教师进行项群统计,结果显示:专业体育院、系教师1 809篇,占68.71%,大学公共体育教师占24.0%,大学非体育专业教师发表的论文仅占7.29%。反映出我国体育科研主要集中于体育院、系[6]。大学体育教师和体育院系的专业教师,成为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最主要群体,这与中国大学体育教师职称评聘的指标与方式不无关系。CSSCI的10种期刊这一事实说明,中国体育科研的核心力量,来自专业体育院校,以及国家体科所。究其学术背景,均以体育为起点,用体育的视角探讨社会学问题、经济学问题、管理学问题等。对我国尚不完善的体育学科语言体系而言,美国学者用社会学的知识探讨体育现象;用经济学的理性分析体育事件;用管理学的统筹协调体育事务等;此类眼光、视野,甚至立场、方式,与中国大相径庭。

两相比较,中国大学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在科研方面的压力较大,大学对体育教师与教练进行职称评聘的首要评价指标,是科研成果而非课堂教学或竞赛训练。美国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可以脱离大学教师职称评聘的学术压力,完全依靠其授课能力和训练水平获取报酬。这种采用合同聘用制,使体育教师和教练流动于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岗位的方式,在中国公立高校主导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至少目前不具备可行性。中国参与学术竞争的体育科研群体,大多成长于体育专项技术技能的常年训练,甚至是专业运动员出身的教练员、体育教师。基于此种背景生成的体育科研成果,在国内学术界获取评价认同和学科话语权,尚需时日。中国体育科研走向世界的梦想,在改变学科生存方式的同时,亦需重新认知科研群体的学科背景、科研能力、文化底蕴的重要性。

4 结论与建议

2000年研发的CSSCI与始自20世纪60年代初的SCI相比较,不能仅用简单的差异和距离来评判优劣。由于我国的科学评价机制起步较晚,SCI亦成为我国科学评价事业的基础,以及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CSSCI在中国所取得的权威地位和社会关注度,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根基。观察与分析两者间的异同点,是为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去向探寻更为清晰的发展思路。从世界权威科学技术文献索引工具受到的启发,使我们将目光不只局限于CSSCI的期刊数量、文章数量,或被引频次,更将视野置于体育科技文献的专业细化、新兴学科等科研领域的前沿,以免产生对SCI与CSSCI的认识偏误和功能曲解。

任何一种科研成果评价标准都会有利有弊,简单绝对地使用SCI或CSSCI作为科研成果的主导性评价标准,必然存在诸多局限性,并生成一些并不可靠的评价结论。在未来推动体育科学良性发展的评价体系中,定量指标和同行评议相结合,根据各学科和期刊不同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综合指标进行评价的方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学会有效使用SCI、CSSCI此类文献检索工具,快捷方便地获取体育学科发展前沿的最新信息,使其更好服务于体育科研的各个领域,才能真正体现文献检索工具的价值,为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学术竞争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文娟,等.SCI、SSCI收录我国体育科技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37-39.

[2]刘文娟,卢石.我国5种体育类核心期刊遴选体系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70-72.

[3]卢石,等.SCI体育期刊评价指标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4):440-442.

篇(8)

[关键词] 体验营销 顾客满意 品牌体验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步走向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营销理论指导下的营销实践活动越来越难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了走出传统营销的陷阱,更好地抢占市场,赢得顾客的忠诚,使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在顾客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成为顾客的首选,企业迫切需要新的营销理论的指导企业的品牌建设。而拥有连贯的、一致的、积极的品牌体验是顾客保持忠诚的最主要原因,这种品牌体验的前提是顾客对品牌完全满意。

二、体验营销的策略

体验营销是站在顾客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体验会涉及到顾客的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也会包括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同时也可包括身体的一些活动。在体验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营销战略也应有相应转变,主要是以体验为基础,开发新产品、新活动;强调与顾客的沟通,并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以创造体验吸引顾客,并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以建立品牌、商标、标语及整体意象塑造等方式,取得顾客的认同感。

三、顾客满意与品牌体验概述

品牌体验是顾客个体对品牌的某些经历(包括经营者在顾客消费过程中以及品牌产品或服务购买前后所做的营销努力)产生回应的个别化感受。一个品牌的知名度只是众多维度中的一个而已,真正打造品牌的品牌战略家,其眼光是聚焦于品牌的内涵,而这种内涵集中体现于品牌的核心价值。顾客满意是业务中仅次于净利润以外的最便于检测的指标之一。借助品牌凝聚体验,品牌不但是提品或服务的标志,品牌还是对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表达。在体验营销者看来,品牌就是“顾客对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总体体验”。

四、基于体验营销的顾客满意与品牌体验实施策略

品牌经营的目标是促使保持顾客的满意,顾客的品牌体验决定对某品牌满意以及满意度高低的因素,所以积极的品牌体验将直接增加顾客对品牌的满意度。

1.品牌体验的核心是重视产品与顾客的互动

企业管理者都知道品牌的重要性,但如何使品牌融入顾客真实性的生活体验,却是个挑战性的关键问题,它涉及到上述各个层面的顾客体验,同时它也是一个完整的周期,一个包含各种关联的完整过程。顾客重复购买同品牌的产品的可能性,是与他们遇到产品的积极的体验成正比。因此,产品与顾客之间良好而且周到的互动有助于创造这些积极的体验,并进而定义可记忆的品牌内涵和印象。

2.全面顾客体验营销

全面顾客体验营销是一种基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销模式,它通过对顾客需求的深入与全面理解,借助全面接触点理论,确定顾客体验的关键时刻或关键点来满足顾客体验需要的活动过程。例如,惠普的口号是“全面顾客体验”,即通过提供服务体验、购买体验、使用体验及应用体验,让顾客感受到一种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并围绕以顾客为中心和为顾客提供全面体验的思想构筑相应的运营模式,目的是让顾客得到全面、优质的服务。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型为“以顾客为中心”,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找到有价值的顾客和踏上快速成长的战略和运营管理路径。

3.创新塑造和传递品牌体验的方式

品牌体验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要应运而成长,不断创新。创新的方式很多,例如,增加顾客购买商品的支付方式、提供具有选择性的包装、为某地区的现有顾客或潜在顾客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礼品等等。创新塑造和传递品牌体验的方式需要打破既定规则与突破思维定势的勇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我们的品牌与时俱进,焕发品牌的青春,使品牌体验真正具有时代气息,不断使顾客满意。

4.进行品牌体验管理,创造顾客满意

企业在各种场合所给予顾客的承诺,必须很好地履行“言必行”,这关系到企业的信誉。所以,企业应树立的经营观念是,一切经营活动的起点和中心是顾客,企业使命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其生产经营过程就是不断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利润只是顾客对企业的奖赏和回报,创造高度的顾客满意是市场营销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在推行顾客满意战略,如摩托罗拉的完全顾客满意战略。要使顾客有良好的品牌体验,企业必须推行顾客满意战略。

参考文献:

篇(9)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疾病。中医药是我国的特色和宝库,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发现了不少有效的单方和复方制剂。

乙肝宁颗粒是基于理论研究和临床观察,将黄芪、党参、白花蛇舌草、绵茵陈等13味中药按君、臣、佐、使进行配伍而制成的复方颗粒剂。具有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慢性乙型肝炎[1]。文献报道[2-8]临床上应用乙肝宁颗粒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较好。伍一文[9]等对其保肝、降酶、抗鸭乙肝病毒及免疫功能等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为探讨乙肝宁颗粒抗乙肝病毒作用,本文用HepG⒉⒉15细胞株为模型,考察了用药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的改变,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考察其对HBV DNA的抑制效果,评价其抗HBV活性。

1 材料

⒈1试药 HepG⒉⒉15细胞株 (购自上海细胞所),乙肝宁颗粒(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购于东方大药房,批号130124),拉米夫定(3TC,葛兰素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3020027),HBeAg诊断试剂盒(批号201304035)和HBsAg诊断试剂盒(批号201307009)(上海华泰生物工程公司)、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 (批号20130617)(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四甲基偶氮唑盐(Sigma USA),MEM培养基粉、丙酮酸钠、胎牛血清(上海韵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G418(Gibco,USA),Tryple express(Invitrogen,USA),

⒈2仪器 荧光定量PCR仪(ABl7500,ABI,USA),CO2恒温培养箱(Thermo Fisher,USA),-80℃冰箱,酶标仪,倒置显微镜(德国Leica公司),生物安全柜(上海振梓创空气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2 方法

⒉1细胞模型[10] HepG⒉⒉15细胞株(购自上海细胞所),细胞用MEM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500 mg・L-1G418),置37℃,5%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隔3d换液,6d传代1次。待HBV DNA表达稳定后开始实验。

2.2乙肝宁颗粒溶液与3TC溶液的配制 将乙肝宁颗粒研细,准确称取乙肝宁颗粒粉末,3TC适量,溶解于无菌双蒸水中,按每次用量分装成若干份,保存于-20℃冰箱中,用时取出一份,用含2%胎牛血清,500mg・L-1 G418的培养基稀释制备成质量浓度分别为25mg・L-1,50mg・L-1,100mg・L-1,200mg・L-1,400mg・L-1的乙肝宁颗粒溶液,以及质量浓度分别为100mg・L-1,10mg・L-1,1mg・L-1,0.1 mg・L-1,0.01mg・L-13TC的溶液。

⒉3药物细胞毒性实验 参照Mosmann建立的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11],检测药物对HepG⒉⒉15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具体方法为HepG2.2.15细胞1瓶,用胰酶消化后制备成单细胞悬液,计数后调整细胞浓度至3.0×106cells・mL-1。加入96孔培养板中,每孔100μL。培养板置于细胞培养箱中,37℃、5%CO2培养过夜待贴壁。吸去上清后分别加入乙肝宁颗粒供试品溶液和3TC溶液的DMEM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pH 7.2),每孔100皿,每个浓度3复孔。同时设不加药物的细胞对照组。同条件下继续培养,每天收取上清液(-80℃冰箱保存)并更换原浓度新鲜药液,共加药培养9d。9d后,采用MTT法,测定570nm的吸光度(A),观察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实验重复3次,计算细胞存活率,按Reed-Meuench法[12]计算半数有毒浓度Tc50和最大无毒浓度TC0。TC50即细胞存活率为50%时的药物浓度;一般认为在药物作用下若细胞存活率>95%,此药物浓度即为TC0,对培养细胞无毒性,为药物作用的安全无毒性[13]。公式如下:细胞存活率%A570(样品)/A570(对照)×100%

TC50Anti log[logB+(50-B)的抑制百分率/(A-B)的抑制百分率×C]×100%

其中A570(样品)为加入乙肝宁颗粒供试品或3TC后的细胞吸光度,A570 (对照)为空白对照的细胞吸光度,A≥抑制50%药物浓度,B≤抑制50%药物浓度,C=log稀释倍数。

⒉4药物抗HBV实验 HepG⒉⒉15细胞用胰酶消化后制成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浓度至3.0×104cells・mL-1加入到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1mL,37℃、饱和湿度,5%CO2培养过夜,于48h后换入不同浓度的乙肝宁颗粒和3TC的DMEM混合培养液培养9d,9d后将细胞消化冻存于液氮罐中。实验同时设3孔无药物细胞对照,并重复3次。第9d收集各孔上清液至1.5 mL离心管中-20℃冻存,待检测HBsAg、HBeAg的水平和HBV DNA的含量。

⒉5HBsAg,HBeAg的检测 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HBsAg,HBeAg,实验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执行。每个样品平行3次,实验重复3次。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抑制率。抑制率%=(A对照组-A用药组)/A对照组×100%

⒉6 HBV DNA的检测 采用FQ-PCR法检测上清液中细胞外和细胞内HBV DNA的含量,实验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每个样品平行3次,实验重复3次,结果取平均值。结果按下式计算抑制率:抑制率=(对照组HBV DNA量-用药组HBV DNA量)/对照组HBV DNA量×100%

⒉7药物效果评价 药物抗HBV活性用选择指数(Selectivity Index,SI)进行评价[14]。SI=TC50/IC50。IC50(半数有效浓度)表示抑制率为50%时的药物浓度。当SI>2时,表明药物有效低毒;当1≤SI≤2时,提示药物低效低毒;当SI

⒉8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P

3 结果

⒊1乙肝宁颗粒和3TC对HepG⒉⒉15细胞毒性作用 不同浓度的乙肝宁颗粒和3TC对HepG⒉⒉15细胞的毒性作用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乙肝宁颗粒在200mg・L-1浓度下,细胞存活率>95%,即TC0=200mg・L-1,可认为乙肝宁颗粒在此浓度下对HepG⒉⒉15细胞基本无毒性,而3TC只有在0.01mg・L-1浓度下细胞存活率>95%。同时可以知道,乙肝宁颗粒在400mg・L-1 浓度下,3TC在100mg・L-1浓度下对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均小于10%,说明在此浓度下,乙肝宁颗粒和3TC均无明显细胞毒性,可用于观察药物对细胞中HBV复制的抑制作用。

⒊2乙肝宁颗粒和3TC对Hep G⒉⒉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影响 根据药物细胞毒性实验确定了药物浓度范围。选择1,3,5,7,9 d加药后收集的细胞上清液作为样品,用ELISA法检测其中HBsAg,HBeAg分泌情况(见表2~5)。

由结果可知,不同浓度的乙肝宁颗粒溶液与3TC溶液对HepG⒉⒉5细胞分泌HBeAg,HBsAg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抑制率也逐渐增加。在同一浓度下,乙肝宁颗粒对HBeAg的抑制作用均强于HBsAg,作用9d后,质量浓度为400mg・L-1乙肝宁颗粒溶液对HBeAg,HBsAg的抑制率分别为25.93%和45.44%,而质量浓度为100 mg・L-13TC溶液对HBeAg,HBsAg的抑制率分别为25.93%和19.86%,说明乙肝宁颗粒对HepG⒉⒉5细胞分泌HBeAg,HBsAg的抑制作用强于3TC。

⒊3乙肝宁颗粒和3TC对HBV DNA的抑制效果 选择最后一次得到的上清液和药物处理的细胞作为样品,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病毒载量, 考察乙肝宁颗粒和3TC对HBV DNA的抑制效果(见表6)。

由结果可知,乙肝宁颗粒对HepG⒉⒉5细胞分泌的HBV DNA有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其抑制作用亦增强,除药物浓度为25mg・L-1的乙肝宁颗粒组外,其余组别与细胞对照组比较P

3.4药物效果评价结果 乙肝宁颗粒对HBeAg 的SI为>20,对HBsAg 的SI为>24,表明乙肝宁颗粒能够显著抑制对HepG⒉⒉5细胞分泌HBeAg,HbsAg,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HepG⒉⒉5细胞表达HBV抗原的作用,提示乙肝宁颗粒在体外实验中有抑制HBV的作用。

4 讨论

乙型肝炎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慢性乙肝相关的疾病[15-16]。目前治疗乙型肝炎主要采用抗病毒治疗,其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类,亦取得了一定疗效。但由于其毒副作用导致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积极开发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疗程短,费用低的抗HBV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中医药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发现了不少有效的单方或者是复方,为筛选理想的抗HBV药物提供了思路和希望。

本实验采用HepG⒉⒉15细胞株体外培养方法,观察受试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的HBsAg、HBeAg分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病毒核酸的抑制作用。HepG⒉⒉15细胞是带有G418抗性基因片段与含HBV DN重组质粒转染人肝癌细胞系( HepG2)的2.2.15细胞系,能在体外长期培养,稳定、高水平地分泌HBV颗粒( Dane颗粒)、HBsAg,HBeAg以及 HBVDNA,并能产生大量复制中间体,再现 HBV 在肝细胞中的复制和表达[17]。用该细胞系进行抗HBV药物筛选,结果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是目前国内外公认和常用的体外评价HBV药物的细胞模型,现已成为申报抗新药必须做的体外实验模型[18-21]。

实验中以拉米夫定(3TC)为阳性实验对照药物,是目前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药物[22-23]。其主要作用机制是进入细胞内后磷酸化成拉米夫定三磷酸盐(L-TP),与脱氧胞苷三磷酸(dCTP)竞争结合位点,抑制HBV逆转录酶的活性,阻断合成新HBV DNA的链化,达到抑制HBV复制的目的[24]。但存在治疗乙肝时用时长,易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反弹等问题。实验结果表明,3TC抗HBV病毒的效果虽然优于乙肝宁颗粒,但其细胞毒性亦比乙肝宁颗粒强得多。乙肝宁颗粒由黄芪、白花蛇舌草、茵陈、首乌、丹参、茯苓、白芍、党参等组成。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茵陈清热利湿、退黄;金钱草清利湿热,利水通淋,除湿退黄;首乌养血滋阴、解毒通便;党参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白芍平肝柔肝、缓急止痛;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和胃;丹参活血祛瘀、清心除烦。此方共成调气健脾、滋养肝肾、利胆清热、活血化瘀之法则,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药物对机体的损伤,并可促进正常肝细胞的恢复与再生。

采用HepG⒉⒉15细胞株体外培养方法,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研究结果均衡性较好。但离体体外实验不能完全反映体内所特有的免疫调节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因此,此实验研究虽显示乙肝宁颗粒具有较好的对HBsAg、HBeAg分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病毒核酸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I部[M].北京:化工业出版社,2010:403-404.

[2]田夏元,喻长远. 乙肝宁颗粒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 中成药,1999,07:27-28.

[3]张立慧,伦志新,温秀艳.乙肝宁颗粒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0例临床观察[J]. 承德医学院学报,1999,02:34.

[4]张健,宣世英,吴树华,等.乙肝宁颗粒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4例疗效分析[J]. 湖南中医杂志,1999,01:19.

[5]杨志贤,张国朝.乙肝宁颗粒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例[J]. 湖南中医杂志,1999,02:15

[6]王联生,陈新平,李翠香,等.乙肝宁颗粒剂联合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 传染病药学,1999,02:8-10.

[7]慢性肝病的良药―乙肝宁颗粒剂[J]. 湖南医学,2001,01:12.

[8]戴庆,何杰.乙肝宁颗粒剂治疗慢性肝炎效果临床观察[J]. 传染病药学,2003,01:20-21.

[9]伍一文,张登科,喻长远.乙肝宁颗粒对肝损伤动物模型的保肝降酶及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02:14-15.

[10]任衍菊,张玉萍,金敏,等.氧化苦参碱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4):175-179.

[11]Mosmann T.Rapid colorimetric assay for cellular growth and survival:application to proliferation and cytotoxicity assays[J].J Immunol Methods,1983,65(1-2):55-63.

[12]唐民科,徐秋萍.益脑冲剂抗实验性脑缺血损伤的机制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12(2):29-31.

[13]蒋学英,张均田,石成璋.人参皂甙Rb1降低细胞内Ca2+作用的机制[J].药学学报,1996,31(5):321-325.

[14]湛孝东,王克霞,李朝品.蜗牛多糖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14⑶:66-72.

[15]翁水旺,沈诗景.治疗乙肝新药物的研究进展与评价[J].海峡药学,2010,22(12):101-102.

[16]农朝赞,王丽.中医药抗乙肝病毒的研究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⑸ ,769-770.

[17]Sells M A, Chen M L, Acs G, et al.Produ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particles in HepG2 cells transfected with cloned hepatitis B virus DNA[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87,84: 1005.

[18]Fu Xiao zhong,Jiang Sai hong,Li Chuan,et al.Design and synthesis of novel bis(L-amino acid) ester prodrugs of 9-[2-(phosphonomethoxy)ethyl] adenine ( PMEA )with improved anti-HBV activity[J].Bioorg Med Chem Let, 2007,17:465.

[19]Zheng Zi rui,Li Jun yan,Jing Sund,et al.Inhibition of HBV replication by theophylline[J].Antiviral Res,2011,89:149.

[20]Jia Wei, Zhao Yan-fang, Li Rong-dong,et al.Synthesis and in-vitro anti-hepatitis-B virus activity of 6H-[1]benzothiopyrano[4,3-b] quinolin-10-ols[J].Arch Pharm Chem Life Sci,2009,342:507.

[21]Olbert P, Weber J, Hegele A, et al. Combining lithoclast and ultrasound power in one device for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in vitro results of a novel and highly effective technology[J].J Urol,2003,61⑴:55-59.

篇(10)

1,关爱性评价

每个孩子的家庭出身、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本身智质等会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我注意了解清楚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把自己无私的爱献给每一位学生,不搞任何特殊化,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关注的目光,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2,鼓励性评价。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我总是给予及时的表扬,使他们懂得阅读也不难。从而使他们拥有用心读书,蹋下心来与文本对话。

3,激发性评价

在批改作业时,我尽量采用面批的方法,对他们做得好的地方我带上放大镜夸大表扬,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错误的地方及时指出,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及时掌握,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厌阅读变为好阅读。

二、适时适度的制定符合学生实情的评价量表、调查问卷

我从课堂的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出发,做了学生评价量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开学初我协助学生制订了“我的预期目标,我会努力达到”的语文学习目标表,用它时时激励学生,鞭策学生。

(2)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每接一届学生我都会先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认真的调查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更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语文越来越活的阅读习题。

(3)在2013年5月教科研课题视导时,我们做了《评改作文,增添文章色彩》的课例,教学目标是通过自评、互评方式,在评改作文中运用所学知识,学生明确例文存在的问题,学习详略、细节描写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运用分组合作方式,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认真的进行过思考,学习了马兰的《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若干比较》和《比较教育研究》,进而进行了反思:光靠教师独角戏般的讲是不够的,用“一帮一”形式?这时我想到了分组合作学习尝试,这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合作学习?

首先,分组。我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依据现有的思维能力进行分组,使每一组的实力大致相当。

其次,提出要求。为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学期初我就设计了《小组成员自评量规》《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规》两个评价表,将内容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也好有一个努力地方向。学期末先自评、再组内互评,以评价量规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者,分组竞争。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各小组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

四、以心理暗示法促使后进生转化,形成角色期待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的过程。教师的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形成对学习成绩的期待。它是激发学习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影响着学生个人行为的选择。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怎样通过心理期待促进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呢?

上一篇: 安全风险及防范 下一篇: 广告网站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