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经营指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8 15:53: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务经营指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财务经营指标

篇(1)

关键词 负债经营 财务指标 分析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必须积累筹措资金,增强经济实力,谋求自身的发展。但是企业的自有资金是有限的,负债经营无疑成为企业家首先考虑的经营战略。负债经营,简单的说,就是用他人的资金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要求。负债经营以特定的偿付责任为保证,以获取利益为目的。负债经营之所以被企业普遍采用,是因为它具备其它经营方式不具备的优越性,我们有必要对负债经营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所谓短期债务又称流动负债,它通常需要以流动资产来偿还。所以一般通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计算并判断短期偿债能力。通常的财务指标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一)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这一比率越高债权人的安全程度也越高。但从管理角度看,过高的流动比率表明企业过于保守,没有充分利用目前的借款能力。说明企业有较多的资金滞留在流动资产上,从而影响其获利能力。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为2:1时比较合适的。

(二)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此比率是假定存货等流动资产在难以兑换成现金的情况下,企业可动用的流动资产即速动资产抵付流动负债的能力。一般认为1:1较为合适,若低于这个比例,偿债能力则被认为偏低。

有时一个企业的流动比率增长,而速动比率却下降,就表明流动资产的增加是因存货等不容易变现的项目增加而造成的,其实际偿债能力有恶化的趋势,此时更要控制债务规模。速动比率测定变现能力比流动比率好。

(三)其它比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说明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快,资产的流动性好,质量高,同时坏账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可相对节约收帐费用。存货周转率也是以高为好,存货周转速度加快,可以提高全部流动资金的质量,降低可能成为呆滞存货的损失。

企业具有短期偿债能力,并不就是要在偿还到期债务时降低负债总额,而只是确保有能力偿还到期债务。在负债筹资顺利的情况下,企业为保证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一般是以筹集来的新债来偿还旧债(在具体表现形式上虽不一定是这样,但实际上是这种方式)。只有在负债筹资发生困难时,才需要以减少资产总额的方式来偿还到期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在该期内到期需要偿还的债务本息大于可变现偿债的资产,就需要拍卖未达到销售状态的资产来补充偿债,否则就会拖欠债务。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除了分析企业的短期偿付能力以外,还应对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作一定的分析。长期偿债能力不仅取决于长期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而且还取决于企业经营的效益。因此,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应该与企业盈利状况相结合。下面就一些主要指标进行分析。

(一)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负债比率越低,风险越小,偿债能力越强。但从投资者角度看,这个比率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尽可能提高。一般说来,企业经营前景较为乐观时,应当适当增大资产负债率;前景不佳时,则应减少负债经营,降低资产负债比率,以减轻偿债负担。企业决策者应根据企业资金报酬率的预测状况及未来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做出权衡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

该比率可用以衡量企业负债的风险程度以及偿付能力。这一比率越高,风险也越大。而从投资人的角度看,只要资产报酬率高于贷款利率,这一比率越大,越能提高投资报酬率,所以希望尽可能大一些。一般认为1:1较为合适。同时必须结合企业的运营情况而定,不能断然做出结论。

(三)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指标过低,特别是小于1,则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太大。而该指标太大,则说明企业负债比例过低,虽然财务风险很小,但由于未能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并不一定是企业最理想的资本结构。尽管很难说已获利息倍数为多大是企业财务风险测定中较为合适的,但普遍认为应维持在1以上3以下较为恰当。企业确定这一指标时应与其它企业,特别是本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同时从稳健性角度出发,最好比较本企业连续几年的该项指标,并选择最低指标年度的数据作为标准。这是因为企业在经营好的年头要偿债,而在经营不好的年头也要偿还大约同量的债务。某一年度利润很高,已获利息倍数也会很高,但不会年年如此。采用指标最低年度的数据,可保证最低的偿债能力。一般情况应采纳这一原则,但遇有特殊情况,需结合实际来确定。一般认为生产稳定的企业,该指标可低一点,生产波动大的企业,则指标过低是不合适的。

篇(2)

销售额指标是连锁企业最重要的一个经营指标,直接反映连锁经营企业的规模,而经营规模是连锁经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但目前对销售规模的统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即销售额是否含税、是否应该包括卖场出租部分的销售收入以及是否仅限于卖场零售额等,都不明确,从而使得各个公司上报的数据没有统一的口径,缺乏可比性。

理论上说,以不含税销售额比较各个公司的销售规模更具有可比性,因为公司规模不同、商品品种不同、所处地域不同,税率也会有差异。

对于卖场出租部分的销售收入是否应当计入卖场销售额,目前仍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卖场出租部分的销售收入实际上是厂家或供应商实现的销售,对于连锁企业而言,这部分销售额不应计入连锁企业的销售额;也有的认为,由于这部分销售是在卖场中实现的,体现了卖场整体的销售能力,因此,将卖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这部分销售额应当计人连锁企业的销售额。笔者认为,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连锁经营企业对卖场出租部分只取得租金收入,并作为其他业务收入在企业损益表上体现,而出租部分所实现的销售收入是属干其他企业的收入,不应计入连锁企业的销售额。同样的问题也涉及到连锁加盟店的销售额,从会计角度,连锁企业与加盟店不是母子公司关系,加盟店的销售额不能计入连锁企业的销售额。在收集各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额数据时,应区分数据的具体用途,然后再规定相应的标准,统一计算口径。

此外,销售额指标不应仅局限于卖场零售额,卖场批发额也应该包括其中,这样更能反映公司整体的销售能力。

2.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超市经营的主要特征是优质低价,商品价格一般都较低,超市要提高销售毛利率就必须控制进货成本。企业销售规模大,成本控制严,则超市的毛利率相对就高。因此,在超市竞争激烈。商品售价都较低的条件下,销售毛利率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体现。

在销售毛利率的计算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上述销售额的计算要统一,其次计算毛利时的扣除项目也要统一。目前,有的企业在计算销售毛利时将经营费用作为扣除项目扣除,而有的企业却没有扣除,由于商业企业的经营费用一般在销售额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对计算企业销售毛利率的影响很大。按一般会计原理,销售毛利应该是销售额扣除销售成本以及销售税金和附加后的余额,不需要扣除经营费用,因此,销售毛利率指标应该以会计核算方法为准,以便于统一计算口径。

3.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一般的计算公式是: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

该指标在计算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净资产额该是年末余额还是平均余额。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年报披露内容与格式规定的是按年末净资产额计算的;而财政部等四部委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中则是按平均余额计算的。从理论上说,由于计算公式中分子——净利润是一个时期指标,分母——净资产额也应为一个时期指标。而净资产年末余额是一个时点指标,平均余额是一个时期指标,因此,以净资产平均余额计算更为合理。

此外,连锁经营企业一般有较多下属于公司,在净资产额的计算中可能会涉及到少数股东权益问题。理论界对于企业净资产中是否应该包括少数股东权益目前还没有形成定论,持母公司理论的人认为应该将少数股东权益看作负债,而持实体理论的人则认为少数股东权益应作为企业净资产的一部分。笔者认为,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说,由于在合并报表上反映的净利润已经扣除了少数股东损溢的影响,因此,为保持计算口径的一致,净资产额就不应将少数股东权益包括在内。

4.单位面积年销售额

单位面积年销售额是分析连锁超市营运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是按年销售额除以卖场面积来计算的,即:

单位面积年销售额=年销售额/卖场面积

该指标的计算除了应统一销售额的计算口径外,对于卖场面积的计算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前的一些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有的是按卖场的计租面积来计算的,而有的则是按计租面积扣除部分出租面积来计算的。一般来说,分子——销售额中如果不包括卖场中出租面积的销售收入,那么从分子分母口径一致的角度,分母——卖场面积中也不应该包括出租面积。另外,卖场其他面积如:收货部、电梯间、主过道等是否计入卖场面积也应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这部分面积虽然不直接促成销售,但也是卖场实现销售必不可少的辅助设施,因此,为了体现卖场的实际运营效率,应当将这部分面积计算在内。

5.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体系中的一个传统指标,计算公式为:

篇(3)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在我国均属于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并且两家行的发展战略均是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双向发展,具有可比性。

(一)上市历史

1、民生银行于2000年12月19日A股上市,2009年11月13日H股上市。

2、中信银行于2007年4月27日A股、H股同时上市。

(二)竞争特色

1、民生银行。2009年,民生银行提出了“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三大战略定位,目前处于大力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的战略阶段。

2、中信银行。中信银行实行“中信特色”的差异化经营模式。针对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企业以及不同个人客户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建立对公以中型客户为主,对私以中高端客户为主的“橄榄形”客户结构。

二、财务指标分析

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因此本文从盈利能力、资产安全性、流动性三方面对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加以比较分析。

(一)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1、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这三项指标主要反映收益水平。从近三年的财务指标来看,民生银行收益水平逐年上升,2012年平均总资产回报率较2011年增加0.01%、2012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较2011年增加1.29%、2012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较2011年增加1.31%;中信银行收益水平2011年较2010年有所增加但2012年较2011年下降幅度较大。

2、从2011年、2012年反映收益水平的财务指标来看,民生银行明显优于中信银行。综合考虑净利差、净息差,近三年以来,中信银行指标比率有所下降且都低于民生银行,可以看出,中信银行生息资产的回报率较弱。

3、民生银行平均总资产回报率明显低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结合资本风险比率以及资本充足程度,可以找到原因是资本不足。

4、对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比营业收入,两家银行均逐年上升,业务创新均有一定成绩、均有一定的盈利发展空间。针对该指标,民生银行2012年较2011年增加1.57%,中信银行2012年较2011年增加1.05%,仅从财务指标可以看出民生银行的发展潜力一定程度上优于中信银行。

5、成本收入比反映民生银行经营成本高于中信银行。但是近三年财务指标反映民生银行有效控制经营成本,每一元收入所带来的利润有所增加。而中信银行2012年较2011年成本收入比却增加1.86%,没有有效控制经营成本、不利长远发展。

(二)资产安全性比较分析

1、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是100以上,两家银行都已经达到了该标准。

2、两家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分别是2.39%、2.12%,均处于较低的水平,结合它们较低的不良贷款比率,基本具备了应对风险的能力,但是有条件的情况下贷款拨备率有待加强。

3、2012年,由于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需求不足、紧缩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两家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正常贷款迁徙率均较2012年增加,贷款质量下降,借款人信用风险加大,两家银行均需密切关注贷款变化、并加强贷款风险管理。

4、根据《巴塞尔协议Ⅲ 》,商业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0.5%,其中核心资本要达到4.5%,两家银行均达到了相应的标准。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2012年较2011年下降0.11%,核心资本充足率2012年较2011年上升0.26%。从2012年财务报告公开披露信息找到的原因如下:一方面各项业务正常发展,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增加;另一方面增发股票而扩大了核心资本的规模。

(三)流动性风险比较分析

1、流动性比例、存贷比的标准值分别是>=25、

2、近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民生银行的流动性比例较弱,面临一定的偿付风险;中信银行的流动性比例一般,具备基本的偿付能力。

篇(4)

二、财务风险指标的构建

1.财务风险预警主要是运用相关财务指标数据,对各种财务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在数据的变化上预先警示组织内财务运行体系中隐藏的问题和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资源的有效配置。对医院而言,财务风险发生大体可归为以下原因: (1)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过大。(2)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漏洞,出现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埋下危机隐患。(3)规模盲目扩大。扩张的业务没有带来相应的预期收入。(4)管理不善。对经营成本没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掌握,管理方法不当。(5)卫生行业门槛降低。准入门槛的降低使得新竞争者的加入变得简单,对原有存在的医院造成冲击。(6)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助降低。目前,公立医院包括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偿、医疗服务收费三部分的补偿有被削减的可能。如药品可以加成15% 的这项政策将逐步被取消,这样将大幅度降低医院的收入,从而对医院的正常运转造成影响。

2.医院应建立以动态监控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等指标为主的风险预警控制系统。如果警报启动,就说明某一方面存在问题,医院决策者就应立即正确分析,做出补救措施。(1)流动比率。为医院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是通用的一个财务指标。流动比率的标准为2:1左右。越高的流动比率代表着越强的偿债能力,进而清偿负债的可能性越大。但这一指标也并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流动比率反映出医院对资金的有效利用不足,过多的停留在了流动资产上,不利于非营利性医院获取资金,用于引进设备。(2)速动比率。为医院的速动资产(流动资产除去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后的资产值)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对于不同领域的医院,该比例的最优数值常常是不同的,标准不是完全统一。但通常意义上,该比率维持在1:1之上才能被认为是财务状况良好,以及短期偿债能力较强,相反的,这一指标过高则可能反映出应收医疗款占比过大,资金回收效率低,故而这一指标以1最为合适。(3)现金支付保障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可供使用的资金能够用来当期支付的能力,是动态化指标,描述偿债能力变化。指标越高表明医院用来支付的现金越充裕,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一旦该比率降低到1以下,则说明支付能力降低,财务风险加大,应引起重视。(4)资产负债率。债务小于净资产是一个理想情况,即资产负债率小于50%。根据不同的医疗行业,确定这一比率区间的方法又主要有比较分析法、调查法和趋势分析法等。(5)应收医疗款周转率。反映应收款的回笼速度。良好的医疗款变现能力降低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的,如果这一指标过低,则有存在坏账的可能,对其发展产生极大的消级作用。同样的,指标也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应收医疗款周转率可能是因医疗款的周转次数过多,相关信用条件过于苛刻,手续复杂引起的,这无疑将对服务量产生限制作用,不利于非营利性医院的发展。

三、预防财务风险的措施

1.强化财务风险预警。医院针对当前财务风险作出分析,根据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正确预测可能存在危机,并进行监控,发挥警示作用。同时,医院的整体政策方向也要和国家有关规定相融合,提高危机预警意识,提高医院对复杂经济形势的适应和应变水平。根据资产结构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和分布有效的预警指标,包括薪酬结构要利用投入产出的相关指标制定分配薪酬的方法意见,负债结构要根据流动比率、负债比率等相关指标研究确定,分析现金流和资金储备的现状而规划资产结构的分布。

2.运行风险防范机制。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医疗活动内生性风险愈发明显,医院应将其作为防范的重点内容。首先,建立起整体的风险防范体系,将风险分散;然后,要将工作细化到各个危机点,例如医药费用减免,应收款拖欠等要重点关注,防止这些危机点影响整体财务;注重医院的整体发展和资金来源建立在合理的运营下,确保发展方向的正确和规范。风险防范小组的成员可以由各个处的处长,门诊部、财务处的有关人员共同组成,能够对财务预警产生的结果做出敏感的反应,找出危机的可能存在点,提前报告上级采取应对措施。

3.选择风险管理策略。正确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能极大的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相反,不适应具体情况的策略却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一是选择转移风险的策略,利用各种保险项目,同一些大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风险进行转移,化解风险的聚集效应。二是采用风险的分散方式,使材料采购,患者医药费支付方式多元化,增加供货商数量,避免单一的财务来源渠道,构建起非营利性医院同社会平台桥梁,利用社会的风险分散作用降低医院自身的风险级别。三是“预警、分析、决断”的连续管理策略,在预警体系做出报警反应时立即分析判别危机发生的地点,找出源头,立即决断应采取何种措施,以何种方式施行,从而避免危机的扩大,在第一时间抑制损失的进一步加剧。

4.完善风险评价系统。在财务风险规避中,风险的监督和评价起到了重要作用。医院要建立起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制度,不合理不恰当的决策方式是造成财务危机的祸源,因此必须在投资的大方向上确保正确无误。同时,对制定好的招标方案要严格执行,防止项目审批中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加大监督力度,避免片面化和单一化。对于重要的投资项目要及时跟踪,一旦有危机的苗头就要第一时间遏制,综合利用各种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建立起一个完善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

总之,风险与收益并存,高风险高收益,这对国有医院来讲既存在机遇,也存在风险。于是非营利性医院在财务管理中要根据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相机行动方案,提高综合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二)现金流量指标用于财务预警的优势 财务危机的出现是一个过程,其在发生之前会从财务报表上体现出来,这就为以财务报告为基础建立财务预警体系提供了可能性,现金流量指标与非现金流量指标相比,其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为操纵空间有限。现金流量指标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而且很多数据的取得依赖于第三方机构银行提供的数据,相对较难造假,因而人为操纵空间有限,比较可靠;二是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利用现金流量管理可以更客观地衡量企业业绩及盈余质量,而且现金流量也是企业进行价值评价的基础。权责发生制下的应计项目可能夸大企业实际的收入能力,从管理者的角度有强烈的利润调整的动机;三是现金流量对财务危机更为敏感。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与企业资本结构的安排有很大关系。资本结构的安排合理与否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一个企业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决定了企业对债务的保障程度。因此,企业的现金流量指标相比其他指标更能直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对财务危机的敏感度也更高。

二、现金流量指标在财务预警的设计

(一)基于现金流量的偿债指标 基于现金流量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指标有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负债比率、现金利息比率。

(1)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公式为:

现金流动负债比=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

该比率反映的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对短期负债的保障情况。该指标越大体现企业对短期债务保障能力强,发生财务危机的风险越小。

(2)现金负债比率。现金负债比率指的是企业三年平均净经营现金流量与年末负债总额的比率。其公式为:

现金负债比率=三年平均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负债总额

该比率选取三年平均经营现金净流量可以剔除非正常因素的干扰,结论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水平,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对负债保证程度越高。

(3)现金利息比率。现金利息比率指的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当期利息费用的比值。起计算公式为:

现金利息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利息费用

该比率反映的是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否能够保障偿债的最基本的数额。若该指标很低说明企业存在很重的债务负担,对债务的利息保障程度不大,企业经营建立在负债的隐忧下。

(二)基于现金流量的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指标 基于现金流量反映企业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指标比较典型的有净资产现金收益率、主营业务现金利润率、净利润现金含量指标。

(1)净资产现金收益率。净资产现金收益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现金收益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其公式为:

净资产现金收益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利息支出)/平均净资产

该比率反映的是企业净资产的创造现金能力情况。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盈余更能得到现金支持,是投资者利润的最直接体现,是评价企业获得现金能力的重要指标。

(2)主营业务现金利润率。主营业务现金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现金收益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其公式为:

主营业务现金利润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

该指标越小,体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现金流入越少,说明企业的盈余缺乏现金支持;从侧面反映企业收入中应收项目占得比重较大,被占用的现金资源越多,从而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

(3)净利润现金含量指标。净利润含量指标是企业一定时期现金收益与净利润的比率。其公式为:

净利润现金含量指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利息支出)/净利润

该指标越大体现企业产生的净利润中现金含量较大,说明企业的盈余有现金支持,说明企业盈余质量越好。但是,如果出现利润额较小但现金流量大或出现净利润为负值,所得出的结论可能失实,需要查阅企业其他财务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三)基于现金流量的营运能力指标 基于现金流量反映企业营运能力比较典型的指标有总资产流转率和应收账款回收率。

(1)总资产流转率。总资产流转率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其公式为:

总资产流转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总额

该比率反映的是企业全部资产从投入到形成现金流入的周而复始的流转速度。该指标可以减少人为控制应收项目美化指标的程度,更加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率。

(2)应收账款回收率。应收账款回收率是企业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与应收账款回收的比率。其公式为:

应收账款回收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篇(6)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外部环境的变迁和内部控制的失效,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有可能发生财务困难、危机,甚至破产。因此,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预警研究,进而尽早识别和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对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对财务预警的研究起步较早,已有多年历史,产生了许多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较有影响的预警模型主要有:Beaver(1966)提出的单变量模型;Altman(1968)提出的Z计分模型;Martin(1977)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预警模型,有效提高了预测的准确度;Odom与Sharda(1990)等将人工神经网络(ANN)引入财务预警系统中,克服了以往模型的诸多缺点,实现对传统模型的拓宽和突破。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较晚,但也作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和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杨淑娥(2003)提出的Y计分模型。

上述模型以及目前的财务预警分析主要注重对财务数据的统计、财务指标和财务模型的计算分析,但在指标的权重设计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本文拟使用层次分析法来弥补上述不足。

二、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决策方法,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AHP的基本思路是评价者首先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要素,并将这些要素按支配关系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通过两两比较建立比较矩阵,进而运用相应的数字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层次中诸要素的综合评价值,判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并据此进行决策。

三、运用AHP设计财务预警指标权重

(一)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AHP的基本结构模型是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一般分为三层:(1)目标层,是解决问题想要达到的目标;(2)中间层,又称准则层;(3)最低层,又称措施层,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或方案。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的多因素的复杂问题,所选指标应能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各个侧面,能有效综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择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增长能力四个方面13个指标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

2.建立判断矩阵

采用Satty1~9标度法,对不同情况的比较给出数量标准来描述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以使定性的因素量化。其中,aji=1/aij,如表2所示。

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理想的判断矩阵应该很好地满足一致性条件,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人偏好、知识水平的差异和系统的复杂性,上述各矩阵并不能保证完全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般采用一致性指标CI (Consistency Index)来衡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4.计算最低层各指标的综合权重

权重的计算如表5所示。

由此,可得出反映企业状况的财务预警关系式为:

Z=0.3110X1+0.0804X2+0.1388X3+0.0320X4+0.0220X5+0.0129X6

+0.0754X7+0.0387X8+0.0221X9+0.0085X10+0.0352X11+0.0616X12

+0.1614X13

上述模型中, Z值越大,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陷入财务困境的机率越小;反之说明财务状况越差。企业财务危机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企业应尽早识别潜在经营和财务风险,提前发出警报,使管理者及时采取有效对策,防止企业陷入危机,保护相关主体的利益。

四、结论及局限

在财务预警体系中,单个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各比率交替变化的情况,而AHP在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将各项指标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AHP提高了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提升了财务预警机制的有效性。AHP使用灵活,有效弥补了定性分析的不足,能较好地解决传统财务预警方法的局限性。

然而,根据AHP建立的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两两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主要依靠专家的主观评价和赋值,因此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判断矩阵因人而异,会对设计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其次,该模型的指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公开的财务报表,而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然存在,财务数据存在纵的可能。

此外,公司的非财务指标,如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行业影响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等都会对财务预警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上述模型中却未得到体现,在企业的财务预警实务中应对非财务指标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钱颂迪.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3] 李长永,陈玉萍. AHP在财务预警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2).

篇(7)

进入2010年,银行信贷进一步高速增长可能引致未来银行不良资产大量积聚的风险,业已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在银行监管层面,“切实做好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成为今年银行业监管的主基调。银监会陆续“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旨在进一步严格执行放贷条件,规范和加强信贷业务管理,促进银行贷款业务健康发展。最近,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将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的个体评级从“C/D”级下调至“D”级,理由是贷款规模大幅增加导致两家银行的资本状况恶化,业务的信用风险上升。尽管中国银行业运行总体稳健,包括遭惠誉下调评级的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也都经营稳健,但坚持稳健经营毫无疑问,仍然需要引起各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银行着力于“防风险”的意思表示明显。

一、目前我国银行信贷风险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方面存在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贷款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另外,贷款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3.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缺乏像美国J・P・Morgan公司那样的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况且,次贷危机的影响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即使是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一样存在着信贷高风险。

4.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甚至等行为皆有发生。

基于这些内在缺陷,着重研究财务指标体系对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结合财务预警系统,进行指标系统的确立,从新的角度研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

二、财务指标分析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企业财务分析是信贷风险管理中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

1.贷款风险决策管理是以风险度为核心开展的贷款决策活动。根据:贷款风险度=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100%,其中,企业信用等级由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经济实力、企业资金结构、经营效益、信誉状况和企业发展前景等六类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决定银行贷款方式的选择,对企业资信状态的评价,必须以真实的财务信息和准确的财务分析为前提,否则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有误,贷款方式选择上产生偏差,以贷款风险度为重要依据的贷款决策将会产生失误。

2.在贷款投向管理上,通过优化贷款增量,调整信贷结构,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对信用等级在AA级(含)以上企业,简化贷款程序,并在服务手段上给予全方位满足;对A级企业贷款需求,有条件投入,严格实行贷款担保;对BBB级企业贷款需求,以短期贷款和贴现为主;对BB 级以下企业,以压缩贷款存量和清收原有贷款为主。如果不以真实的财务信息和准确的财务分析为前提,企业信贷等级评估有误,将使贷款投向出现偏差。

(二)企业财务分析是贷款操作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信贷风险管理将统一的贷款操作程序分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三个环节。贷前调查要求严格调查企业是否符合贷款条件及考察各项财务比率等,贷时审查要求严格审查借款企业和担保单位的资信等,贷后检查要求严格检查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和财务能力等。在贷款操作程序中,每一环节都包含有进行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

(三)企业财务分析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预警信号

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建立了一套预警指标体系和预测方式,包括预测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体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有关项目迅速变化的早期财务报警信号、经营状况变化的早期报警信号和银企关系变化的早期报警信号。其目的就是在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之前发现问题,使银行及早作出决策。

三、财务指标体系及预警系统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一)指标分析

在对目标贷款企业进行财务审查时,首先要关注其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通过对偿债能力指标的分析,作出初步的风险等级评价,设置准入门槛,将一些财务风险比较高的,偿债能力差的企业拒之门外,预防风险。其次应从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入手,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营业利率率、税前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等,了解并掌握企业一段时期之内的盈利水平和利润指标,降低信贷风险水平。再次应该从发展能力指标入手,对企业的各项资产,利润增长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并且预测未来年份的发展水平与能力,为银行长期贷款的信贷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提高银行未来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对以上三项指标及其相关的企业财务资料与银行标准指标进行比较,判断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是否符合贷款条件和银行设立的安全控制标准,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贷款的额度,系统地降低未到期偿债的风险指标。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

财务危机通常是指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所引发的危机。国外有关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起步很早,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一般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选择并不适用于银行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可以追溯到Fitz-Patrick(1932)开展的单变量破产预测。他以19家企业危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企业划分为破产与非破产两组。Beaver(1966)首先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发现营运资金/总负债在破产前一年的预测正确率可以达87%;Altlnan(1968)将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并得出著名的Z――Seore模型。Ohlson(1980)使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企业财务危机问题,并得到了高于90%的预测概率。结合银行的特殊性,目前而言生存分析模型―Cox模型将成为商业银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较好选择。

引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结合事前对企业的指标分析,进行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研究,达到二者的融会贯通,形成统一的财务分析模型,提高银行的预防信贷风险能力。银行风险预警部分包含对象企业资金链监控、负债规模评测、偿债能力分析、异常波动预警等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银行信贷风险分析的主要方面:

1.资金链监控。资金链断裂情况频繁出现,如何监控企业资金链,预先知道企业是否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可能,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一大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资金链情况提出了基本意见:(1)会不会发生资金链断裂。主要判断当企业一旦出现信任危机,会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如果出现资金链断裂,资金缺口将会是多少;(2)是否存在长期性资金缺口。通过企业长期性资金缺口是否存在的判断,可以确定企业资金结构的稳定性;(3)是否存在经营性资金缺口。从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观察企业经营活动是否存在资金缺口。

2.合理负债规模计算。首先根据企业报表所反映的经营情况,计算了企业当前经营活动正常所需要的短期资金、长期资金和资金总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目前的资产负债关系、周转速度和盈利水平,计算了企业有能力在一年内偿还的无风险负债规模和企业在二年、三年内有能力偿还的负债规模。从以下五方面内容入手:(1)短期资金需求;(2)长期资金需求;(3)总资金需求;(4)一年内可偿还期负债规模;(5)一年以上可偿还负债规模。通过企业能够偿还的负债规模和银行实际已经给企业发放的贷款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企业目前是否负债不足或者负债过度。对于放债不足,可以追加贷款。对于负债过度的,应当提出补救或保证措施。

3.现金流量分析。基于现金流量的分析,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银行和企业的重视。本系统从现金流动结构、现金流动的有效性、现金流动的充足性、现金还债能力、现金盈利能力等角度,对贷款企业的资金状况、还债周期、还债能力、造血功能等进行分析,并从现金角度揭示信贷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盈利水平。本部分包括四方面内容:(1)现金流动分析;(2)现金流动充足性评价;(3)现金流动有效性评价;(4)现金还债能力评价。

最后,针对以上提及的盈利,发展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一样设置相关的指标体系,形成全面的财务预测分析模型,充分判断银行的信贷风险,从而调整信贷规模,合理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宋雪枫,杨朝军.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M].国际金融研究.2006(5)

篇(8)

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进行合并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向外部提供单位整体财务信息,满足包括国资、财政、审计等部门管理、监察及决策需求,避免合并报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利用企业内部控股关系,人为控制、改变企业整体财务关键数据,进而粉饰经营指标、考核项目等。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财务信息改进策略,提高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质量,最终推动单位整体健康有序发展。

一、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并报表数据来源局限

会计核算合并财务报表预算与决算收支数据存在差异,造成合并财务报表中基本建设项目数据不准确,报表只能显示当前在建项目总额数,并不能准确反映基本建设支出的详细数据情况,由于结转在建工程数额与基建支出数额存在时间差异,合并财务报表并不能真实详尽对外披露基本建设情况。

(二)分部报表影响合并质量

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投资单位及其掌控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部分财务报表的相关性、及时性、准确性、公允性将直接影响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由于单位所属性质、单位内部控制、决策者指令要求、单位财务制度、相关会计人员水平等原因,财务信息质量无法得到根本保障。例如为了个别特殊需求,以粉饰了的部分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合并财务报表,其反映的财务信息不具可靠性。

(三)报表数据实用性不强

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是所有合并分部的经营业绩和财务情况,并不能确切显示每个合并分部的具体情况,财务审计及利益相关人员不能从报表中得到真实、准确的信息。

二、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改进策略

(一)提高领导财务信息质量管理理念

国家《会计法》早已明确规定,单位法人或负责人对相关财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应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管理理念,从理念到行动上都把财务信息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对单位内部会计行为形成有效约束,从而得到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数据,最大程度减少财务信息报送出现的失误或错误。

(二)统一财务报表信息政策

提升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前提是统一会计政策,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合并财务报表的制作应当符合《合并准则》的要求,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财务人员需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作为母公司的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分部合并财务报表需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这种二元体制要求做合并财务报表前要先做好会计科目转换及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科目转换后母公司与其控制的子公司单位分部财务报表相关信息就保持一致了。

(三)提供专业的财务专项报告

为了让领导更加客观的进行决策及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全面掌握整个单位、集团营运情况,有必要增加专业的财务专项报告。提供专业的专项分析情况报告,提交财务管理建议书,能够及时准确反映单位内部的组织架构以及管理模式,使相关决策者能够精准决策,因此,要得到准确的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必须将合并财务报表制度化、格式化。

(四)提{财会人员专业水平

持续提高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综合能力与业务水平,不仅要提升他们的会计职业素养,更要提升财会人员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利于财会人员业务成长,编制出更加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这就需要单位定期举办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升财会人员业务水平,拓宽职业素质提升渠道,确保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得到根本保障。

三、结束语

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改进需要全体财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仅要在会计实务中改进工作方法,也要在会计理论上改革创新,统一会计政策是前提,提高分部报表质量是基石,完善财务制度是必要途径。在明确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注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及时总结报表合并有益的经验,并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合并报表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导读:蔬菜标准园综合服务区的三元结构,由种苗场、配送中心、管理中心三个核心项目构成,实践中应分别明确其功能、任务和作业流程,同时还应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为种苗场和配送中心制定适宜的经营策略,扬长避短,提高经济效益。

1 创建蔬菜标准园的现实意义

蔬菜标准园是蔬菜产业园区的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组织形式。为了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稳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农业部从2009年起开展了蔬菜标准园的创建活动,2010年5月正式了《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此后,全国蔬菜标准园的创建活动蔚然成风,2011年的统计数字为401个, 2012年争创的园区已经不计其数。

蔬菜标准园的创建、示范带动了蔬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提升蔬菜行业组织化程度和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的同时,农民与作为市场主体的合作社、龙头企业一起实现了共赢,如浙江省萧山区蔬菜标准园以农业开发公司为实施主体,联合50户农民发展大棚芦笋43.3 hm2,采取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分户栽培的管理模式,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把90%的利润分配给农户,10%留给企业发展。四川省郫县锦宁韭黄生产专业合作社,建成了集中连片韭菜(韭黄)标准园区67.6 hm2,开展有机认证,纯收益已经达到1.2万元/667 m2。

农业部对蔬菜标准园的产品进行农残监测,结果合格率达到99.9%。对此,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对蔬菜标准园的创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我国蔬菜生产发展思路的突破,是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是蔬菜产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 蔬菜标准园服务区功能定位与项目设置

根据蔬菜标准园的创建规范,一个蔬菜标准园应满足28条要求。其中在园地方面,要考虑环境条件、规模、功能区布局、菜田基础设施、温室与大棚5个要点;在栽培管理方面,要考虑耕作制度、品种选择、集约化育苗、设施覆盖材料、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田园清理8个要点;在采后处理方面,要配置专门设施设备,对净菜整理、分等分级、 包装与标识等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在产品质量方面,要遵循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认证,并统一品牌;在质量管理方面,要建立并实施农药管理、档案记录、产品检测与准出、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此外还有明确实施主体、 树立创建品牌、普及技术规程、建立工作档案等要求。

满足上述28项要求的关键措施,是建立一个服务区来提供服务与管理。服务区的核心功能是提供集约化育苗服务、采后商品化处理服务和质量监督与管理服务。这三大功能,可以通过设置并运行种苗场、配送中心、管理中心这三个核心项目来实现。

2.1 种苗场

种苗场的功能是集约化育苗,其主要任务是向蔬菜标准园内部的种植区提供育苗服务,同时,兼顾向园外农户供苗,带动园外农户一同发展。种苗场是推广蔬菜新品种、提高蔬菜生产效率、使蔬菜提前上市、提高其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之一。

种苗场一般以穴盘育苗为核心技术。穴盘育苗技术的应用是实现蔬菜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蔬菜生产由传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化的重要环节。这种育苗场的产品(穴盘苗)根系发育好,定植后缓苗快、成活率高,能减少病虫害发生,便于机械化、工厂化生产,减轻劳动强度,并能克服季节限制,实现周年育苗供苗。

蔬菜育苗场的基本结构是育苗温室+作业车间。在作业车间,穴盘育苗从种子、穴盘、基质准备开始,在播种线上完成基质装盘、精密播种、覆土过程,然后浇水,进入催芽室(温度、湿度、光照完全人工控制)中催芽,发芽后再移到正常温室(绿化室)进行培养、炼苗,最终商品穴盘苗出场,移栽到蔬菜大田或大棚内,其工艺过程如图1所示。

2.2 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是要实现蔬菜标准园在蔬菜采收后的商品化处理功能。主要任务是对采后的新鲜蔬菜进行清选、分级、预冷处理,然后予以储存和配送。配送中心一般由进场检测区、清选分级加工处理区、仓储区、配送服务区四个功能区构成。

进场检测区包括入口停车场、地磅房、质量检测分析室、等待交接厅、财务与统计工作室,清选分级加工处理区包括清理车间、分级装筐流水线、叉车与托盘存放区、包装材料存放区,仓储区包括常温库、预冷间、冷藏库等,配送服务区包括办公室、车库、装货月台、停车场等,此外,还有员工餐厅、宿舍、多功能蓄水池等辅助设施。配送中心的一般作业流程如图2所示。

2.3 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的功能是行政、生产与商务管理。其主要任务包括园区的生产计划制定、人员组织管理、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统防统治技术服务、投入品统购与供应、质量监控与品牌管理、宣传接待与营销管理等。

管理中心的设施与装备,主要有办公室、展示厅、会议室、投入品仓库、质量检测室、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后勤保障设施与设备等。具体配置水平因蔬菜标准园的规模、经营范围、目标定位、产品类型等不同差异较大。建筑面积可按标准园生产面积的1‰~3‰计算。

管理中心的作业流程可按对内组织协调和对外宣传接待两条线设计,以人为本,从需求开始,到服务完成而结束。因需求而明确任务,因任务而设置岗位,因岗位而确定人员。

3 经营性项目的经营策略

在上述蔬菜标准园服务区的三大核心项目中,种苗场和配送中心都是经营性项目,须讲究经济效益。

3.1 种苗场的经营策略

种苗场应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其竞争优势在于设施先进,能够抵抗自然灾害和恶劣自然条件对种苗生长的不利影响,可以常年生产,具有出苗率高、供苗能力稳定、产品质量高、供苗时间和批量能够保证等优点;弱点在于初始投资较大,与常规育苗相比成本较高。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应该扬长避短。

①选择新奇特优品种 这些品种价值较高,出苗率对育苗环节的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农民一般没有育苗经验,种苗场的设施、设备和人员科技水平的优势可以有效发挥。

②与机械化移栽服务相配套 种苗场最好同时开展机械移栽服务,这样苗盘的配套、盘苗出场时间能更准确地把握,可使育苗环节与生产环节精确对接,还可使蔬菜种植农户、合作社和企业的作业更为单纯、专业,有利于提高产业化、专业化水平,育苗场可以通过服务延伸而增加经济效益。

③错季育苗 利用温室的设施条件提早育苗、延迟育苗和反季节育苗,从而弥补市场缺口,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④多种经营 除了在移栽环节提供延伸服务以外,种苗场还可以在新品种引进、技术推广及设施、设备、相关材料等展示销售方面适度开展多种经营。尤其可以利用温室条件在非育苗季节代培一些高档盆花,从而提高温室设施的利用率。

⑤积极参与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 种苗场是科技人员、先进设备比较集中的地方,应该利用这一优势,主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项目攻关活动,参与政府的各类相关科技计划项目。这样不仅可以争取一些科技经费的支持,还有利于在技术上不断进取,保持先进。

3.2 配送中心的经营策略

蔬菜标准园配送中心也是蔬菜标准园服务区中一个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与社会上一般蔬菜商贸企业相比,具有服务对象明确、蔬菜供应稳定、蔬菜质量安全可控、蔬菜品种与上市时间有计划、蔬菜品质有保障等竞争优势。弱点在于其选址和规模的扩张受园区条件和园区发展计划的制约。其扬长避短的经营策略有如下四条。

①未雨绸缪,引领生产系统 要先于蔬菜标准园的生产系统进行运作,研究市场。配送中心要根据市场行情选择适销对路的品种和上市时间,指导种苗场适时育苗和种植区适时生产,最好通过给生产系统下订单的形式来引领生产系统。

篇(10)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企业中的建立,经营者业绩评价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管理会计活动。经营者业绩评价是企业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内容,有效的业绩评价将有助于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然而在整个业绩评价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则是评价指标,指标选择的是否合适将直接关系到评价系统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经营者进行的激励和约束是否有效。业绩评价的备选指标可以说是多如浩瀚大海,西方国家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阶段,因此本文拟就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现实选择做出探讨。

一、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质量要求

我们在选择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指标才是合适的,即合格的业绩评价指标应具备怎样的质量要求。通常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作用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作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化,为经营者的决策优化提供标杆;其二是反映经营者的努力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并据以决定奖惩,以沟通经营者利益和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激发经营者为企业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性。要发挥这样的作用,选择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必须具备以下的质量要求:

1、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反映企业战略关注点。当今,我国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使得企业仅靠原本简单的推断式的管理难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必须在对新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响应,因此推行战略管理是我国企业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战略管理中,作为企业的经营者首先需要确立企业的长期目标,在综合分析所有内外部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达到目标的战略,并且执行和控制整个战略的实施过程。经营者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企业对于经营者的业绩评价理应与战略管理紧密结合,作为经营者业绩评价重要要素的评价指标理应反映企业战略关注点,这样才能将满足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企业战略传达给经营者,并且使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以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获取各自所期望的利益。

2、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者业绩。业绩评价指标是否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者业绩问题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业绩评价指标是否存在“噪音”问题,如果指标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业绩,则称这些指标存在“噪音”。一般情况下,指标的噪音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上的不对称,评价指标完成值的高低易受经营者主观操纵,不能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经营成果往往受企业内外因素影响,评价指标完成值的高低可能也会受到一些经营者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努力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这两方面的噪音来源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趋势,如选择经营者可控能力强的指标,相应克服了第二种“噪音”,但与此同时被经营者操纵的可能性会增大,即第一种“噪音”增大,反之亦然。因此,想要绝对消除指标的噪音是很难做到的,现实的选择应是根据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程度、经营者的风险嗜好,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约束的力度来权衡尽可能地消除噪音、优化指标系统。

3、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一方面要求评价指标要具有可理解性,即只有当指标能被执行者恰当地解释时才是有用的,难以理解的指标会导致错误的评价结论。另一方面要求指标项目有关数据的收集以及指标体系本身具有可行性,如过于详细则会导致繁琐等。可操作性应是选择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时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离开了可操作性,再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也是枉然。

二、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是选择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

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可以采用单一指标,由于经营者具有较大的经营管理权,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控程度较高,其责任往往是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可以采用具有综合性的关键的单一指标来衡量经营者业绩,如利润、股价、经济增加值等指标都具有这样的综合性。采用单一指标作为评价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指标优点在于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但由于无论何种指标本身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这使得采用单一指标的缺点也不言而喻,即在消除指标的“噪音”以及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沟通方面不能利用指标间的相互补充作用。因此,采用单一评价指标对于应用环境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它需要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较完善和健全以及企业内部对经营者的约束也较为有效。而从我国企业的客观状况来看,企业并不适宜采用单一指标来评价经营者业绩。

首先从股价这一市场指标来看,股价作为业绩评价指标所具有的一切优势都是以资本市场的有效为前提的,因为只有资本市场有效,一个企业的股价才能基本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在我国,资本市场仍是一个弱效市场,股票市场上投机炒作风盛,股票价格往往会受到很多企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与企业实际经营业绩的关系甚弱,因此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经营者业绩和引导经营者行为,即加大了由经营者不可控所带来的“噪音”。

其次从利润这一会计指标来看,它作为单一业绩评价指标必须建立在企业外部市场完善和内部约束有力的基础上,原因在于:(1)只有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才能使企业的利润指标能够真正反映经营者的业绩,这时以企业的经营成果来衡量经营者的业绩才是客观公正的;(2)只有企业内部约束有力,才能相对降低经营者人为操纵利润指标的影响,减少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指标“噪音”。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产品市场的竞争并不完备,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以及外部审计在保证利润指标客观公正方面的作用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而采用利润这一单一指标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易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加大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指标“噪音”。

最后从近些年来得到普遍重视的经济增加值即EVA指标来看,它是以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值为衡量标准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EVAt=Pt-KAt-1,其中Pt是经过调整后的净利润,At-1是公司期初投入资本总额,K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引进财务经济学所开发出来的资产定价模型,K的计算公式又为:K=[DM/(DM+EM)]×KD×(1-T)+EM/(DM+EM)×KE,其中DM为公司负债总额的市场价值,EM为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KD为负债的税前成本,T为公司的边际税率,KE为所有者权益的成本。尽管EVA指标综合了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的一些优点,但它的计算依赖于对公司所有者权益市场价值及其权益成本的计算,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往往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者的价值和成本均是不同的,且流通股中的一级市场原始股和二级市场流通股的回报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难于计算真正的权益资本成本及其市场价值,此外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健全也使得依据其市场价值计算出来的EVA指标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从我国企业目前所处的实际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单一指标均不能满足经营者业绩评价的要求,相反,采用综合指标即通过一系列指标的组合采用,利用指标间的相互影响来减弱指标“噪音”应是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

三、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指标体系是一种突破了单一财务指标、采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多元化指标体系,近年来引进的平衡计分卡(TheBalancedScorecard)正是这样一种系统考虑业绩驱动因素、多维度平衡评价的业绩评价系统。笔者以为我国企业在构建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时应积极借鉴平衡计分卡法,关键解决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间相互配合的问题。

1、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

在采用多个财务指标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企业往往会选择某个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其它财务指标相配合。最常用的核心财务指标有净收益类指标和股价类指标两种。不同的企业,其战略目标、对风险的规避程度、成长发展的阶段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决策。为了使得差异比较明显且易理解笔者在下文中只是将企业简单地划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按企业的生命周期对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问题进行讨论。

(1)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反映企业净收益的指标通常属于会计指标,采用会计指标的缺陷是带来企业经营者对短期净利润的过分关注,使得经营者更倾向于进行对企业短期净利润有直接影响的活动,不喜欢采取对企业发展有长期影响的活动,如研究开发活动、广告及资本性支出等,因为这些活动都会减少当期净收益,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却是有利的。而这些对企业有长期影响的活动常常能够从市场指标——股价中得到体现。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讲,其最大的特点便是高成长性及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的支出,若采用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势必会造成对经营者业绩评价的不公正性、不准确性,相反应选择股价类市场指标为核心的财务指标。而对于传统产业来讲,若采用股价作为核心指标,除了存在前面所分析的由于经营者不可控而带来的“噪音”外还可能产生新的道德风险,如操纵股价或经营者选择风险过高的经营活动,以期获得个人的高收益,结果极有可能损害股东利益,因此笔者认为传统产业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宜采用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

(2)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创业、成长、成熟和衰退四大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其盈利能力、股价水平、对现金的需求及产生现金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差别。其中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共性,因此笔者只想对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进行分析。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来说,企业经营者对于长短期目标的选择及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定位都非常关键。如果经营者的决策视野过于狭窄,选择的经营活动过于注重短期效益,或者规避风险较高的项目,都将影响企业的成长速度,而且企业在成长阶段更多的支出是用于诸如研究开发、扩大生产能力及市场占有率等各种形式的资本性支出,企业价值的增长在短期内不能从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中得到反映,因此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时应选择股价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对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而言,经营活动相对稳定,战略目标及竞争优势已呈现出来,在行业中的地位也基本确定,这时净收益类指标的优势可以得到体现,并且成熟阶段企业的股价与经营者的努力程度间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弱,因此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业绩评价适合将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

因此,处于成熟阶段的传统企业,应选择净收益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处于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则应采用股价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但处于发展阶段的传统企业或者处于成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若按上述原则进行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便会出现一定的矛盾,笔者以为应采用生命周期优先考虑原则,前者宜采用股价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后者宜采用净收益类指标为核心财务指标。

2、非财务指标的配合使用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仍然普遍以财务指标作为主要手段,财务指标所具有的种种局限性导致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只重视短期而轻视长期业绩评价,只重视过去财务成果而轻视未来价值创造。长期受到这种业绩评价指标指导的企业经营者易产生短视行为,这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非财务指标的配合。企业在选择非财务指标时,应从平衡计分卡系统的客户、内部经营过程以及学习和增长三个非财务层面中寻找真正对实现企业战略与实现企业最终财务成果起到关键作用的、能为经营者所控制的非财务指标,并且使这些指标尽可能量化,因为指标只有可计量,才能保证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不同类型的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同样应对非财务指标的采用作出自己的选择。比如: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业绩评价时应较多地将内部经营过程层面中的创新指标作为核心非财务指标,而传统企业或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则应根据自身情况从其他层面中或内部经营过程层面的生产经营和售后服务两过程中选取需要的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配合使用。

参考文献:

[1]李苹莉:《经营者业绩评价——利益相关者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 工程建设评估 下一篇: 大学生科研训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