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发展理论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8 15:53: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工作发展理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会工作发展理论

篇(1)

(一)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

所谓社会工作,是指为案主解决其所遇到的各类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且涉及的内容比较广、种类比较多,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根据不同的社会问题类型以及工作对象的特点,良好的解决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自有其所特有的先进性,但是由于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必然要实现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本土化的理论将会更加适合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更具指导意义。通过本土化理论的指导,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在具备基本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会将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问题。

(二)推进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并在多所高校中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育出了很多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专业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理论更多的借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严重的缺乏本土化,使得社会工作教育及专业化的实现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但是,在我国提出发展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之后,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许多研究者投身于本土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并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以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现实路径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时,其他学科与之相关的理论成果要吸收进来,同时,还要将当前的基础理论进行科学的整合。

在我国,研究社会学理论时,将多个学科的优秀成果都吸收了进来,从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渐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在该理论体系中,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都有明确的阐述,因此,在建设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必然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来说,本土化理论有利于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所形成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框架是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了有效的实现本土化,就需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上,将中相关的内容吸收进来,最终形成本土化理论。

(二)建设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实施理论

篇(2)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定义与历程

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定义,我国学界应用较多的是王思斌下的定义,即“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是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这是一套经济的、政治的、社会文化的制度体系)同其相互影响进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

社会工作产自西方,西方专业社会工作进入并在我国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时期:1840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学习与初步实践的时期;1950年至1980年,此时期我国大学被取消社会学课程,社工实践活动也随即被取消,从而形成了王思斌所说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我国的社会工作在此时期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1980年至今,这一时期是恢复和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困境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文化困境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社会文化的奠基石,亦是西方宗教文化的主流。“爱”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核心观念并带有浓厚的普世主义色彩,并且其爱的施予路径是是自下而上的。而中国具有两千年的历史,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文化基石。儒家提倡的仁爱有别于西方的博爱。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爱的差序格局――是我国儒文化中仁爱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我国儒文化中对仁的实现方式是亲,而我们亲的过程是以自我为中心,划出亲疏范围,呈现波纹式状态。同时我国儒文化的爱的施予路径也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处于完全相反的状态,即爱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这样在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接入到我国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土壤之中,就会出现摩擦,甚至引起人们的反感和不配合,不利于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的发展。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理论困境

任何专业都有属于其自己的理论体系,没有理论的支持,社会工作将会是单薄而苍白的。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成果可以说是众多的,例如:心理分析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标签理论、沟通理论、人文主义理论、理论等。但是我国这部分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成果带有浓厚的西方理论背景,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属于我国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著作。当我们不断地在吸收西方理论成果时,我国相应的理论却未更好地做到对西方理论的再理论化,在缺乏理论系统的背景下,一味的运用西方理论于实践中,会由此衍生很多由于不符合我国自身特点而出现的问题。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制度困境

我国的制度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这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发源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完全不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在我国的整体环境下,并不能有效地实施,一些民间社会工作组织的登记门槛相对比较高,并且其除了对直属部门负责外,还要受到民政部门的监督。在西方的大环境下,倡导的自发地组织救助活动的民间组织机制,在我国并不容易实现,虽然政府鼓励提倡助人组织的成立,但这些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效应,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改革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对策

社会工作本是西方之物,在对待这一事物时应秉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要想走出上述的诸种困境,使专业的社会工作在我国更好地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同运作的机制

在实践中看来,我国的社会工作仍旧主要是靠政府以及与之具有附属关系的机构团体来承担,行政性程度仍旧很强。虽然我们一再强调,我国要从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转向行政与民间社会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而且政府也逐渐将一些社会工作服务权力让位于社会,但是由于进入门槛高、双重监督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专业社会工作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发挥,群众社会工作团体仍然没有改变其政府的附属状况。要想使我国的社会工作朝专业化方向发展,那么必须扩大民间社会工作的运作空间,在政府的支持下,让社会中的自发地民间组织自由而充分的发挥其服务社会职能。

(二)促进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我国的社会工作高效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在数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但在有了理论的教育的基础上,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到社会工作实务之中,理论结合实践。同时要加快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们提供更多跟好的实践平台,做到学以致用。

(三)加快弥补本土性专业社会工作理论的空白

在我国,一直存在本土性的社会工作模式,但是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其附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都很重视实务而忽视理论的发展,造成至今我国的社会工作理论仍旧使用的是西方的一套,而没有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样不利于实践经验更好地传播和提高,只有把实践工作经验的有益成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总结出一套现实可行的理论,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要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再理论化,吸取其精华,形成符合我国本土状况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些努力来加快填补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的空白,以更好地为社会工作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17.

[2] 文军.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2008.

篇(3)

[中图分类号]D66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23-01

引言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领域中一种特殊的社会工作方法。伴随社会工作的推广,社会工作在残疾人社会工作领域也得到发展和认可,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显著效果。每一个理论都由它所对应的理论体系构成,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亦是如此。作为新兴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尚处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从目前的研究上讲,它是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政策理论三大部分构成的。加深研究和探讨残疾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有助于认清其理论特色,更好地与实际社会工作相结合,促进两方社会工作理论吸收借鉴,对提高残疾人服务的水平有帮助作用。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概念

王思斌教授对社会工作的定义,“残疾人社会工作(或残疾人工作)的理论是关于残疾人现象的看法和如何解决残疾人所遇问题的理论”。这只是针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简明定义,这个定义表明,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运用一定的原则和特有的论证方式解释和阐释残疾人现象和残疾人相关问题,已经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残疾人社会工作范围涵盖很广,包括多种方面。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个人、残疾人群体、残疾人家庭等进行的有目的的社会帮助,是专业的社会服务活动。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包括:康复,精神抚慰,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提供咨询,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帮助残疾人恢复自信心融入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其中康复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康复过程中,残疾人社会工作起到医学不能替代的作用。简而言之,残疾人社会工作涉及到残疾人的康复、家庭、生存等各方面,其在挖掘残疾人潜能、促进残疾人自身发展方面的重要功能可见一斑。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平等、参与、共享”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此基础理论是在总结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借鉴国际残疾人运动的经验而提出的。现代文明社会越来越注重残疾人的人道观和人道主义思想,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工作领域得到发展。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

首先,经过多年的各方不断努力,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日趋规范化和专业化,丰富了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容。这离不开残疾人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指导。主要表现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残疾预防的定义,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内容,都作了规范化、专业化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阐释。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政策理论

与上述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发展程度相比较,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政策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相关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政策理论主要包括:残疾人政策的定义、残疾人政策的本质、残疾人政策的制定者与参与者、残疾人政策执行能力的加强、创新力和公信力理论在残疾人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残疾人政策监管和评估理论研究等等。显然,加强残疾人社会工作事业、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政策理论研究,不断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政策服务宗旨势在必行。

三、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残疾人问题涉及民政、卫生、教育、法律、公安、交通、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当前中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各部门分别承担相应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有:

(一)民政部门

政府对残疾人的相关特别扶助政策、救济政策和其他福利措施的出台执行,主要是民政部门负责。其中包括残疾人福利工作政策、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残疾人就业工作、残疾人保护和扶持的政策等。

(二)卫生部门

这个部门中的大部分工作属于社会工作,卫生部门起到连接的纽带作用。如协商处理公费医疗、医疗保险、工伤处理和后期康复等相关待遇和补偿问题,并且参与针对小儿麻痹后遗症、白内障、聋哑儿童三种残疾人的矫治与康复训练活动,并开展相应的社区康复试点工作。

(三)教育部门

该部门强调要保障残疾儿童、残疾少年的受教育权利。残疾人教育和教育康复在青少年方面,教育部专门制定相关政策和计划,并检查和验收残疾人教育的落实情况。这对我国年轻一代残疾人基本素质的恢复和提高,对他们的发展和获得更高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虽在解决残疾人社会问题上有联系中国国情和残疾人现状的独特做法,但其行政色彩程度仍旧明显,专业化水平在国际领域属于较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专业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队伍还需不断扩大,加大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引进。在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下,不断从上至下的完善理论与体系,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断造福于残疾人,促进他们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篇(4)

一、写作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在近几年在中国兴起,比西方社会晚了许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许多缺陷,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社会工作这门新兴专业不断地汲取着其他学科的营养,写作这门课程也进入了社会工作者的视野,目前国内大学都把写作列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

(一)专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者一般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机构从事工作,以救助他人、帮助他人为职业内容,在工作中无不与写作有关,如:调查报告、工作计划、工作记录等。

(二)职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一名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优秀的会话能力,同时也需要出色的写作能力。在从事社会救助时,时常会以书面形式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辞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救济者困难的解决,如:被救助者在诸如婚姻、性等方面难以启齿,这就可以通过书面来交流,这时恰当的言辞有利于引导被救助者向良性方面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决定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近几年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得到长足发展,对自己专业课程的需要逐渐增多,写作作为一项传统课程在许多方面已经得到运用,他已经融入了多种专业之中,如:新闻专业有新闻写作,广告专业有广告写作等。社会工作在长期发展中也意识到写作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社会工作需要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

二、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中的困难

写作与社会工作到底不是同一专业,因此他们的融合在许多方面都有困难:(一)缺乏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目前的学者或者精通写作,或者精通社会工作,在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很少或者说是没有,而要使写作和社会工作相互融合需要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如果这一难题不解决的话,社会工作要建构适合自己的写作课程很难实现。

(二)专业性质的不同也是阻碍写作与社会工作融合的一大因素。两者到底是不同专业,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社会工作的实践性、随机性与写作的理论性、规范性的冲突。

(三)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目前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属于全新的领域,没有相关的理论性文章出现。没有理论的支持的观点是无法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他所构建的体系也无法得到完善。

三、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社会工作之所以能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首要之处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点,相联系的一面,这就使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有了可能。

(一)社会工作实践之中需要运用写作,我们在从事社会工作时,不论是调查还是汇报都离不开写作,可以说写作是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工具之一。一方面写作为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渠道,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为写作提供内容,使写作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发展,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鉴戒,比如:社会调查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而这一方法的结果是通过调查报告反映的,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写作中调查报告的写法,在加上充分的社会实践调查,那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二)实践证写作是很多学科的基础,无论从国外、香港还是大陆来看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之一。社会工作者需要有熟练的应用文写作技巧,这是由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职业所决定的,比如:公务员在工作中就离不开公文写作。

(三)社会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写作能帮助社会工作者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反映给社会工作者,然后通过动态信息反馈加以把握,以便及时的加强或修正决策,达到全面救助的目的,动态性信息是社会工作者解决这类问题必不可少的依据。

四、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

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也就是把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把写作的优越性,适合性运用到社会工作中去,总结归纳出一套专门用于社会工作者的写作方法,使他系统化、理论化即形成社会工作写作课程。

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与写作的区别联系,透视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 ,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取目前写作课程中与社会工作相联系的内容,例如:江少川主编的《实用写作教程》中第二章“行政公文”、第三章“机关事务文书”、第四章“会务文书”、第十七章“论述文体”可以成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其中的“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学术论文”、“计划”对社会工作更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贯通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才,从事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理论研究。人才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人才队伍建好才能发展他。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作,他需要解决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矛盾冲突,我认为这可以通过系统协调论来解决,我们把社会工作看成一个大系统,社会工作写作,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看成他的要素,那么社会工作写作最终会适合社会工作这个大系统的。

(三)从社会实践中寻找写作所需要的内容,从而使写作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理论来自实践,一切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理论,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把社会工作的实践性渗透于写作之中,使写作与社会工作与相融合,把写作建成社会工作的方法论。

(四)要从三个层面来确立社会工作写作的体系:

1、微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各自的理论入手,分析各自的特点。

2、中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找出社会工作写作的理论基础。

3、宏观层面:从社会大环境入手,适应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写作与社会工作相融合。

五、总结与评价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面临着很多困难,理论也不完善,但是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建设必然会的得到一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一课程的建设主要由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完善。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无论在理论和实践,社会工作写作课程都将渗透其中,我期待着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2011-2012年国内关于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十分丰富。为了提高综述研究的科学性,笔者对这些文献进行了遴选,以2011-2012年度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社会工作”专题中收录的文章为主,适当补充其他有代表性的文献,共筛选出230余篇有一定代表性的社会工作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研究。

一、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究

发展型社会政策方面,主要是政策理念的介绍和对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借鉴意义。钱宁、陈立周介绍了当展型社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1]关信平探讨了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选择。[2]包容性社会政策方面‘向德平探讨了包容性理念对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借鉴意义提出未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建构要追求公平正义、注重协调发展、强调权利保障、重视能力建设。

对贫困救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与发展方向、贫困救助制度实施的效果与问题等方面。在制度安排上,唐钧提出建立低保标准与物价水平的联动机制。[3]在救助实践方面,王增文、邓大松对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效应进行了经验分析。[4]对灾害救助的研究,主要对近年来灾害救助政策和社会工作介入实践进行了反思。花菊香运用社会质量理论检验救灾行动、评估汶川灾后救助政策,[5]张和清提出了持守社区为本的灾害社会工作实践等三种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6]

二、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研究

近年来,社会管理领域中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关于社会工作服务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也关注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体制创新问题。

(一)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工作

王思斌分析了社会工作的制度性协同和功能性协同两种协同作用,阐明了整体性协同的视角以及社会工作发挥协同作用的条件。王克强分析了社会工作在预防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功能,论证了社会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专业优势与积极作用;杨海清、陈木森的研究则在分析广州社会管理服务,对社会管理服务改革进行了反思。[7]

(二)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体制构建研究侧重讨论社会福利指导思想、社会福利改革方向等问题。潘屹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处于一个再结构的阶段;李迎生、张志远则从农村社会政策发展的角度对当前社会福利体制进行了反思。

关于社会工作在福利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挥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社会工作如何有效嵌入现有体制等问题。柳拯结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与制度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从理论层面进一步回答了社会工作在现代性社会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三、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研究

学术界关于社会工作理论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对西方相关社会工作理论的解读和诠释,以期为本土的社会工作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二是通过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索检验相关理论的适用性,进行本土化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建构。姚进忠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对对社会工作发展转向进行了探讨[8]。郭伟和等关于“青红社工”的行动研究,对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要把理论研究嵌入反思行动的实践过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反思对话。[9]

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研究注重探讨在实务应用领域如何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为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赵一红从社会系统论的视角讨论了社区工作中三大传统方法的整合运用问题;[10]陈红莉讨论了叙事治疗在团体工作中运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践建议。

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研究

在教育理念方面,当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本土社会工作教育理念创新的探索。翁雪、郑广怀对台湾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进行了解读;[12]杨敏认为要从根本上确立起专业化职业化的体面意志和尊严意识。[13]

古学斌从社会工作教育三重能力建设的目标出发,主张让学生在鲜活的实践中内化价值;[14]马良提出建立“实习、教学和研究”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15]张敏杰则针对国内实习督导力量不足的现状,阐释了学校和机构联合督导的实习教育方法。[16]

为社工队伍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亦是关注重点,王峰针对当前社工建设的外部环境,对社会工作体制建设提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探索社会工作管理体制的有效形式的几点建议[17];李博指出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必须要做好组织协调、抓好宣传、完善政策以及督促落实这几方面工作。[18]

五、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研究

当前学术界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群体出发,针对不同群体的具体特点和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当前我国关于老人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居家养老模式及体系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学者将研究重心落脚于农村养老问题。陈友华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19]滕珊珊对农村养老中的“合作主义模式”进行了探讨;[20]徐小霞对于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与介入策略展开了讨论。[21]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干预和介入。张广良、武婉娴从专业社工的角度出发,指出社工在引导人们反对家庭暴力中要注重增进反暴力系统意识、对于暴力“零容忍”和归因、解决的宏观结构三方面意识。[22]

在建设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方面,谈志林在借鉴西方发展经验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又存在区域不平衡的国情和社会福利价值取向的新趋势下,讨论了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当前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23]

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在关注不同群体的同时,在服务平台上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这些平台包括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和企业等。

马良以浙江省某区为例考察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于基层政府治理的相关实践经验;[24]在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上,主要是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社区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钱宁、田金娜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自组织问题的探讨;[25]陈涛等关于震后社区生计项目实践与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探索等。[26]何辉分析了当前流行的企业社会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社工机构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计划;[27]郑广怀、刘焱对新员工社会工作干预策略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钱宁、陈立周:《当展型社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及其理论贡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关信平:《发展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中国的对策》,《中国社会工作》2011年第11期

[3]唐钧:《“十一五”以来社会救助发展的回顾及展望》,《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4]王增文、邓大松:《倾向度匹配、救助依赖与瞄准机制――基于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效应的经验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2期

[5]花菊香:《灾害社会救助中保障、凝聚、包容与增能之整合路径》,《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6]张和清:《灾难的社会根源与灾害社会工作》,《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7]杨海清、陈木森《广州:社会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改革》,《中国社会工作》2011年第19期

[8]姚进忠:《以人为本:社会工作的社会建构转向》,《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9]郭伟和、徐明心、陈涛:《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从“证据为本”到反思性对话实践――基于“青红社工”案例的行动研究》,《思想战线》2012年第3期

[10]赵一红:《基于社会系统论的视角: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整合运用――以社区工作模式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1]陈红莉:《叙事治疗在团体工作中的运用与思考》,《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1期

[12]翁雪、郑广怀:《批判、自主与多元――台湾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大陆的启示》,《开放时代》2011年第6期

[13]杨敏:《社会工作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和制度创新――专业化职业化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点思考》,《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10期

[14]古学斌《三重能力建设与社会工作教育》,《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15]马良:《构建“实习、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16]张敏杰:《联合督导在社会工作实习中的应用》,《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17]王峰:《为社工队伍建设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18]李博:《充分发挥只能作用,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中国社会工作》,2012年第7期

[19]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工作》,2012年第10期

[20]滕珊珊:《农村养老“合作主义模式”的探讨――基于“孝在远方”情境下的分析》,《人民论坛》2011年第11期

[21]徐小霞:《介入与嵌入:社会工作在农村养老中的现实困境和策略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2]张广良、武婉娴:《反家庭暴力:如何走出困境》,《中国社会工作》,2012年第4期

[23]谈志林:《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残疾人研究》2011年第1期

[24]马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于基层政府治理――以浙江省N H区的实证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篇(6)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医院领域,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必要的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以便使整个社会在和谐的气氛中得到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在不同的国家的定义并非一致,也反映出各个国家的结构特征和福利制度,因此,不同国家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不尽相同。随着医务社会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也具有反映医务社会实务客观发展规律,而以不同名称出现,先后经历了:医院社会工作阶段、医务社会工作发展阶段和健康照顾社会发展阶段。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起源 

医务社会工作萌芽起源于英国济贫法时代医疗救助站,主要的任务是帮助穷人获得医疗救助,实现社会公平。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具,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极大地推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人民贫富差距拉大等,导致穷苦人民看不起病,这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时便出现了以专业的济贫者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慈善组织,他们帮助穷苦病人看病,这就是早期医务社会工作的雏形。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医务社会工作问题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医务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日本又是借鉴美国医务社会工作经验最成功的国家。在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已相当成熟,有明确的组织章程来规定相关组织的工作目标、基本责任、具体工作,而且从事此类工作的大部分都是与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的专业人员。他们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摆脱伤病的阴影,同时能够起到安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因而,国外有着明确的法律条文,鼓励支持相关人员从事医务社会工作。 

(二)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发展现状,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缓慢,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通过分析知网检索到的资料,以“医务社会工作”为中心词的论文自2006年开始出现,迄今不足20余篇,被转载、引用次数较少。以此题支撑硕士、博士论文的数量不足10篇,获得省部级、国家级课题立项的数量也是屈指可数。从研究内容看,研究理论还处于理论论证的初期阶段,虽然也出现了关于对策研究的部分论文,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研究,难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三、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一)医疗体制改革需要 

为了解决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现状,我国大力实行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目的是为了确保每个人包括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政府的医疗服务[1]。然而,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处理对疾病的担忧又多出对报销情况的困扰和担心。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院内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国家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医院内进行报销。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医疗保险政策和方法,使国家优惠的医疗政策更好地落实到患者身上。 

(二)缓解紧张医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处于转型时期,许多社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医患纠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医患纠纷已经成为医院最棘手的问题[2]。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医患之间基本的信任度的缺失,医护人员未很好地履行治疗照顾的义务,是医患之间信任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以第三方的身份,促进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生的治病方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和家属理解并及时治疗,同时让医护人员提高自身职业理念和工作伦理和道德,让患者在医院有温馨家的感觉[3]。 

四、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社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政府加大支持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力度 

由于政府对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一时也不可能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政策。同时在我国,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律法规层面都没有明确医务社会工作的地位和岗位要求,这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极为不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软肋”,把医务社会工作纳入社会工作构建中,对完善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体系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在在财政政策、法律法规、人事制度、就业岗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要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自组织系统的作用,建立流畅的个人奉献的渠道和空间[4]。 

(二)加大医务社会工作队伍建设 

在我国,由于社工知识、理念没有普及,许多人还不明白社会工作是做什么的,不知道医务社会工作是何物,更不明白医务社会工作的意义所在。还有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在岗人员多由医护人员转型而来,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特色,难以充分发挥医务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和服务病人的应有功能,因此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使当务之急[5]。首先,要在相关的医学院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专业性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务社工人才,既要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素养又要具有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 

(三)医务社会工作理论实现本土化发展 

长期以来,应用型和务实性是我国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较为侧重的因素,因此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没有充分考虑本国基本国情,把建立在充分社会福利基础上的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照抄照搬到中国。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本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于西方学说做出自己的理论借鉴,对于传统资源做出自己的理论开发,对于中国经验做出自己的理论提升[6]。同时在借鉴西方已有资源的基础上,面向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中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迫切需求,尊重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有规律,找准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务社会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为医务社会工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融合进行理论支持,为政府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做好决策参考,使医务社会工作理论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赵娥.医务社会工作视角下医患关系研究[J].南京大学,2012年. 

[2]王卫平.医疗体制改革呼唤医务社会工作[J].医学与社会,2004年. 

[3]刘继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J].中国医院管理,2006年. 

[4]袁敏,朱惠蓉,李赣,等.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年第8期. 

篇(7)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Situation Analysis of Medical Social Work

ZHEN Hongju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250355)

Abstract Medical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areas of literature, medical social work to raise awareness of identity is important. However, multi-stream in experience has summed up the lack of power and general applicability of the localization theory. Theoretical studies should be based on Chinese medical social work practice, drawing on existing resources development for the Chinese reality, can act to promote local medical social worker process theor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edical social work.

Key words medical social work; study; situation

1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研究的概况

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展极慢。2004-2006年关于医务社会工作和康复社会工作的文献有大幅度增加之趋势。其中,以北京大学医学部卫生管理学院刘继同博士的研究颇具代表性。在健康照顾服务领域与服务内容中,如何改善医患关系,重构医护人员与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形象、专业地位,提高服务质量,将是当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与介入的最佳领域。而医务社会工作长远的优先领域是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城乡社区组织动员、社区健康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对象是各类高危人群。2007年医务社会工作研究集中于对医疗机构引进医务社会工作制度重要意义的关注。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邓锁博士的研究建基于制度主义,他认为医疗社会工作不仅是一种工作的方法或形式,同时也是镶嵌于医疗健康体制领域内的一项制度安排。而作为一项制度安排的专业化医疗社会工作,要实现良好的运行和发展,应该具有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特点,这既是医疗社会工作发展的目标,也是其获得进步的一个必要条件。

2 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评述

2.1 理论价值

医务社会工作成为近几年社会工作研究文献中最重要的领域,同时涌现了大批研究成果,这对于提高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工作研究学者在总结近几年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力图出勾画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框架,探索其在具体操作中的可行性,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长远、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他们提出,通过把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纳入医院管理制度中以及把医学社会工作者纳入医疗服务团队的制度安排来体现医疗服务的人本色彩,这不仅顺应了21世纪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更有利于实现中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所要实现的全民健康、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2.2 研究的薄弱之处

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多流于经验总结,缺少具有概括力和普遍适用性的本土化理论指导,使理论助推力大打折扣。尽管在各方共同助推的影响下,建立医务社会工作体系已经成为许多国内医院管理者的共识,但是,迄今为止,医务社会工作先期的探索并没有带来“燎原之势”。先期探索者在践行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和丰富医疗卫生服务的“全人”内涵方面为后期探索者提供了医疗卫生服务今后的改革方向,其开创性意义不可低估。然而在我国目前并没有形成医务社会工作的整体推进态势。任何一种新兴事物被人接受,都首先需要有来自理论的充分论证,然后才有实践中的推广和制度的确认。因而,面对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相关的理论研究是否进行了回应、论证和政策呼吁,也成为社会工作能否顺畅开展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有了重大突破,但是 “重经验、轻理论”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应用研究)的脱节使二者“自说自话”,不能够面向医药卫生实际提炼出有针对性和推广基础的本土化理论。例如,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从2000年算起也已有十几年历史,但至今关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应有内涵和服务定位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权威表达”。就研究成果本身而言,不能担当起指导中国构建出一个面向中国国情、贯彻人本理念、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的整体性框架,这种理论的欠缺没有造就一支能够面向全社会大力呼吁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团队,制约了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总体发展进程。

3 医务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启示

理论研究应当立足于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借鉴已有资源开发面向中国实际、能够担当推进医务社会工作进程的本土理论,奠定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定时期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较为侧重实务性和应用性,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中国和别国不同的现代化进程,决定了中国社会学必须要 “对于‘挑战’做出自己的理论概括、对‘传统资源’做出自己的理论开发、对于‘西方学说’做出自己的理论借鉴、对于‘中国经验’做出自己的理论提升”。这一重要概括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因而,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应充分考虑本国国情,不能够把建立在充分社会福利基础上的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照抄照搬到中国,(那样也不能开花结果),而是要在借鉴西方已有资源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工作的开展现状和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迫切需求,尊重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有规律,找准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为社会工作与医疗卫生服务的融合进行理论论证,为政府最终建立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做好智囊支持。鉴于社会工作与医疗卫生分属不同的学科,要求研究者首先应当建构整体化的学术视野,既要关注社会学学科的整体演进过程及最新发展动向,又要重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新调整及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将社会工作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融合放置于和谐社会构建这一大背景下,从而能够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做前瞻性预测和评判;其次,研究者应当培育“问题”意识,以社会工作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遭遇的困境(有学者概括为:“无为、无位、无威”)为研究对象,分析表象背后的深层经济社会根源,寻求适合于我国实际的方法与对策。最后,理论研究者应当担负起知识分子以思想改良社会、推动进步的时代使命,以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制度保障研究作为现实转向,重视政策研究,为社会工作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拓展做出可行性规划和论证。学术研究的政策转化是20世纪末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他们认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存在立场方面的沟通障碍,研究者可能关注的是局部,而政策制定者则要关注全景。因而,研究者必须尽量使用简明的语言和易懂的术语使方案容易被人接受;同时,选择适时的重要的研究主题以和政府的关注保持一致,并借助媒体培育对于该问题持久的公众意识。这些建议对我国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如何实现与政策的接轨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基金项目:课题为山东省卫生厅立项课题:山东省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卫生服务研究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C201312

参考文献

[1] 郭永松.医务社会工作职能及在我国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2009(6).

篇(8)

近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正处于转型时期。

转型社会是社会的重要、关键要素发生变化的社会,例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产业结构、阶层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这将导致社会的一些重要关系的重组,其中必然包含着不协调、矛盾与冲突。当我们选择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之后,我们也就不得不打开国门,当打开国门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我们又发现我国不得不进入早已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而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生产关系、分配模式、价值观念、社会思想则蜂拥而至,突如其来的诸多外部要素进入我国的经济和政治领域,引起了经济、政治和价值观念领域的全面冲突。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全球化浪潮,它不由分说地将刚刚走上市场经济之路、不发达、问题丛生的中国拉入其中,让中国也去分担世界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不协调后果,这无疑增加了我国处理问题的难度。另外,五花八门的文化价值随着个人至上、消费主义思潮也大举进入,并对传统的价值体系发起了很有韧力的挑战。我国的社会变迁如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个人价值的突显等都与原来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结构不相协调。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引起了诸多社会问题,如下岗职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养老保险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震荡、地区之间的差距,城市重建带来的问题:还有一些社会问题与我国的社会过程相伴随,如老龄化问题、看病难问题、残疾人问题、青少年问题、独生子女问题、心理焦虑问题等。

上述社会问题在一段时间里会长期存在,如何处理好上述社会问题,是影响我国继续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社会工作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现代手段。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是专门以“助人”为职业的工作,而社会工作者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民排忧解难,是一种崇高的、利他主义的职业。但是在北京召开的“社会工作学”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认为:“社会工作”的概念目前在社会上还不是广为人知。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还很不成气候。社会工作者还没有列入拿执照的专业人士行列。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其能够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下面将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社会工作的建设任务。

社会工作学是一门正在建立的新学科。为使这项社会事业的开展,管理卓有成效,必须使其上升为理论上的认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从本学科的理论发展看,工业发达国家在20世纪30、40年代就已捷足先登,试图从理论上解决由于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而造成的贫困和失业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救济问题。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们研究新概念、新理论,编写新讲义,新教材,建立起新的学科和理论体系。建立新的社会工作学学科体系,现已提到议事日程上。(一)就社会工作学的基本理论而言,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应该包括:社区、社区管理、社区功能、社区意识、社区协调等含社会的、心理的和地理的三大层面的理论内容,体现出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公平、社会控制、社会保险、社会空间等一个“大社会”中的群体参与资源、分配和服务效益方面的一系列理论范畴,也包括社会工作的直接对象的一些更具体的理论范畴,如慈善事业、医疗保险、社会义工、安老形式和失业救济等。(二)就社会工作学的原理内容考虑,应该是:数理经济理论;服务价值理论;以人口为社区主体的人口理论;以解决社区问题和缓解社会矛盾为宗旨的社会学理论;以稳定社会秋序为主要控制手段的法制理论;以最终满足全体人民需要为标志的经济学原理等等。这些理论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共同揭示了社会工作学的规律性问题。(三)就社会工作学学科建设的方法论而言,社会工作学的学科建设有赖于以下几个主要方法的运用:(1)社会管理方法。社会管理方法在现代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中,集中表现为系统的方法,即系统分析方法和系统整体方法。(2)社会心理方法。社会心理方法是现代方法论中更高层次的分析方法,在社会工作学的学科建设中,它是协调社会发展,解决个人及解决群体冲突,平衡社会成员心态的理性的、效用性很强的方法。(3)社会制衡方法。社会工作学研究社区管理和社会服务规律,必须把“制衡”方法贯彻学科建设的始终。如研究解决社区中不同群体的利益,解决老、幼、残、鳏寡孤独无劳动能力的无偿救济和面向全社会成员的有偿服务时,必须依据制度和政策。

以上论述了社会工作理论建设方面的任务,接下来将论述社会工作实际操作中的任务。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首先,看看西方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预测将来,往往要从历史去看,吸收教训与经验,以此来引导未来之路的走向。美国社工教育从19世纪末已开始发展,那时大概是1890年左右。其受到三个重要发展潮流的影响而形成最初的社会工作教育。当时的社会科学成为一个学科,在大学里开始有此学科的教育,这促使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越来越严谨,引发更多对社会的研究。另外他们对应用科学的研究也开始了一点兴趣。第二因素是美国当时成立了国家慈善总会,他们的慈善总会在当时团结了大部分志愿机构的工作。他们发现机构人员往往未受培训,他们工作效能不高,于是开始重视培训,希望有一些培训给予工作人员。第三是当时许多私立女子大学在美国成立。由于有了女子大学,当她们毕业后,就不甘于留在家庭里做主妇,更希望到外面就业,而她们就业的一个最好出路就是在慈善业方面的工作。这几个因素综合起来影响了美国社工教育的发展道路。当时第一代社会工作的学校并非是一些大院校,而是从培训班开始的。在发展过程中,人们日益发现培训是十分需要的。他们就要求一些大学开办社会工作有系统的培训课程。当时在大学里面的培训是从研究生的层次开始的。在1919年他们已有17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课程,并成立了全国社会工作培训教育协会。到了30年代至50年代,发展很快,学校增加了很多。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衰退,反倒给社工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危机下失业问题、贫穷问题、家庭问题等均产生了,人们认为社会工作服务要增加很多——应付问题尤其是失业方面的社会工作服务已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另外也觉得要这么大量的工作人员去做这些工作,他们也要增加许多课程。另外一个影响,以前比较注重个人性的个案工作,但由于经济衰退使人们认识到引发问题的往往不是单层面,并不是因个人原因而产生的,是由社会影响的,所以他们也开始注重社区类的较宏观层面的教育目标。30一50年代,他们有一个大的争辩,社会工作的培训是应该放在研究生层次还是处于本科生层次上。原先他们是从研究生教育着手的,后来他们发现社会急迫需要大量新人才,但研究生的培育是不够的,而且比较缓慢,于是开展了许多本科生培训。到了50年代他们以承认本科生层次的教育解决了这个辩论,到了1952年他们成立了社会工作教育的议会,想通过议会方式正式规定一些评审的规则,其将统筹整个美国的社工教育的课程水平。到了70年代,教育层次不断增加。其实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与我们都是差不多的,开始时没什么专业人员,没有什么知识基础和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的,看到别人的历史,我们或许有一丝安慰:我们并不是孤单的,别人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2001年社会工作教育年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社会工作专业从80年代后期恢复发展以来,已有上万的毕业生。社会工作教育的首要责任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走向专业岗位,为社会服务。有人曾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示担忧,但社会需求是有的,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进步,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需要会更加强烈。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高水平的专业教育和培养。这里包括进行规范的专业教育、努力使学校教育与我国的实际需要想结合,包括学生的社会工作专业精神的养成。社会工作既是专业教育,又是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要求严格按照专业课程体系去组织教学,素质教育则要求教会学生学习、处理问题和创新,要教给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社工教育还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给受训者提供一个好的训练和实践的环境,其中包括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

第二,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建设。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福利服务、健康服务、社区建设、社团管理、家庭婚姻、住房改革、教育改革等等方面出台了不少社会政策,但是政策的效果在很多方面却往往不尽人意。在整个政策过程中,除了制度设计上有缺陷以外,制度实施中更屡屡出现问题。这是因为在中国政府的社会政策过程中,从政府行政到公众行动之间,缺少了一个专业化、职业化的贯彻和落实社会政策的传承机制。就中国现状看,目前社会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行政体系——劳动、民政、卫生、城建、教育等政府部门和“准”行政体系——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来具体运作。正因为在政策过程中,政府与民众之间缺少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化的“中间层”,本来这个中间层是可以把政府的行政指令通过专业化的手法和技巧转变为公众的行动的,而现在的工作体系依靠的仅仅是这些行政和“准行政”部门的行政命令,明显地与公众行动脱节,也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和进程不相适应。同时,在国内社会政策的研究方面,大多数的研究比较关注的是政策法规层面和行政组织层面的问题,对如何通过一套专业化的职业服务系统来提高社会政策实施的质量,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在研究社会政策的同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的国际经验,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发展,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发展了,中国的社会政策的贯彻落实才能有有效的传承机制,才能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加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行业化建设。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标准,规范社会工作。开展资格认证工作,推动社会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对社会工作者,特别是社区基层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必要的专业化培训,使其适应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要求,特别要发挥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作用。社会工作的发展还要加强同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国社会工作者和组织的交流。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国际性的工作,在各国、各地区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加强合作与交流,可以把好的经验吸收进来,促进我国社会工作水准的提高。中国社会工作在新形势下肩负着历史的责任,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必将在各界的努力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的改革开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粗浅的谈了中国社会工作建设的任务,中国社工专业任重而道远,社工专业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社工建设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篇(9)

一、本土性社会工作

文献良将社会工作的含义分为三种,第一种可以理解为“在社会上工作”;第二种意味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的助人活动;第三种是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现在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更多的是在专业的角度对社会工作进行理解。

王思斌指出我国“本土性社会工作”具有行政性和非专业的特点。我们采用的工作方法与西方不同,尽管我们有社会工作之实,但缺少社会工作之名,故只能称之为“本土性社会工作”。

建国后,整个社会被国家整合到一起,国家成为社会救助的主体,行政性成为“本土性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如今,这种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引进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实为必然。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一般进程

在引进西方专业的社会工作的同时,大家也都意识到其“种族中心主义的色彩”,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要求。Walton和AboEINasr将本土化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

(一)引进阶段。在该阶段,社会工作被视为能“超越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解决人类共通的问题”。我国专业的社会工作是起源于高校,缺少社会现实的评判,所以开始这种颇具“西方中心主义”的发展并未引起太大的争议。随着社会工作走向实践,这种“拿来主义”做法的不良后果开始暴露,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呼声不绝于耳。

(二)本土化阶段。社会工作本土化,就是对于社会工作这个“舶来品”适应本地文化,顺利发挥作用的过程。一味强调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对社会工作发展无益,社会工作发挥作用需经历本土化的阶段。

(三)扎根阶段。Walton和Abo EI Nasr指出,虽然本土化可以使西方社会工作实践适应发展中国家的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本地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和实务者应该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策略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满足自己的需要。所谓扎根化指按照本国的环境和制度,重新组织社会工作职业的方方面面。

上述划分在李迎生的观点中得到印证。他认为:最初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借鉴是一种必然选择;随后,“建构本土特色”成为社会工作发展的新阶段,对西方社会工作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对本土社会工作经验和方法加以专业化提炼;最后阶段是“超越本土特色”的新阶段,本土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工作的一部分。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阶段,为推动社工事业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注重如下问题:

(一)政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王思斌认为本土社会工作制度的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在“强政府-弱社会”的背景下,“行政主导模式”成为社会服务资源的提供者和功能的执行者;随着社会力量的增长,政社关系进入到“强政府-强社会”的阶段,社会服务的主体也由一元走向多元,与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建立良关系,是社会工作发展的近期目标;在“社会主导模式”的阶段,社工逐步摆脱了对政府的依赖,专业化和社会性是社会工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我国社工的发展已经跨过“行政主导模式”,正处于“行政-社会模式”中,并不断向“社会主导模式”迈进。在该阶段,社工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从长远看政府的角色必须转变:由“包办者”的角色向“推动者”的角色转变,将“购买服务”作为推动社工发展的主要方式。

(二)本土性社会工作和引进社会工作的关系。许多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本土化是“异域”文化进入“本土”对于本土文化的适应,强调本土的主体性。但很容易引人误解:把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解为西方社会工作被本土文化改造,忽略了对本土性社会工作的挖掘。本文认为应当从发展的意义上把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既包含西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涵盖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

我国社工发展要求我们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将本土性社会工作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弥补社工发展的“理论缺失”。

另一方面“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中体现社会工作一般规律的内容是具有普适性的,不仅适用于西方,对中国同样适用,可以为我国社会工作理论建设所借鉴”。

篇(10)

一、前言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兼公益性的工作,其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帮助并解决社会问题,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社区服务工作,以便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总体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状况,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社会工作可以分为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等核心内容,同时社会工作也涉及到社会风气改造等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其对社会工作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社会工作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工作模式的优化有积极的作用。

社会工作具有科学性,社会工作知识具有客观性、社会工作方法具有科学性、社会工作过程具有逻辑性。当前,我国特有的文化和快速转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促使了社会工作的迅速成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社会工作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工作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我国的社会工作者主要是从综合性的动态角度定义了中国社会工作内容,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相关的专业性知识和方法提供必要的社会帮助,做好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等相关工作,以便正常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他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也是社会管理的制度,其工作的性质的利他主义,并通过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为他人提供必要的帮助,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定义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国家性质和社会管理制度下社会工作的性质也是不同的,社会工作应该根据社会管理的实际要求进行开展,并要根据社会工作的实际情况优化社会工作内容,动态调整社会工作重心,进而提高社会工作的科学性和社会工作的综合质量。根据我国先时期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的客观社会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工作进行指导。在开展社会工作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社会工作经验,根据国情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实际要求优化社会工作制度,进而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本土化。

三、我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要点分析

(一)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问题

根据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状况可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理论体系建设和工作制度优化方面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积累落后于部分其他国家。同时,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体制和社会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不够理想,对我国目前社会工作进展有较大的制约。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高质量的社会工作应该具有系统化的理论,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职业伦理道德,而且不同国家的社会工作应该带有具有本国特色的专业文化。综合上述内容对我国社会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目前我国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度不够,社会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公民认知度不够,社会工作者的归属感及社会接纳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

社会工作应该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并要在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工作的内容,提高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程度和实践性。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开展时间较晚,因此需要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社会工作经验,但是在借鉴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针对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社会工作应该充分尊重西方社会工作的程序要求,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社会工作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的实际要求开展社会工作,完善具有本土化特点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制度。针对本土化问题,学者张维迎认为本土化就是用全人类通用的方法和人类知识共同积累的方法去研究自身的本土化问题,并要走向世界。因此,我国内地社会工作不应该过分纠结是否借鉴国外社会工作的经验,而是应该基于我国内地社会工作的要求开展符合实际情况的社会工作,重视社会工作制度的创新和工作模式的优化。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并不是要去与国际先进的社会工作经验割裂,而是更加强调西方社会工作精华的兼容并包,并做好我国社会工作的改革创新,兼顾我国基本国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

(三)社会工作建设问题

社会工作的质量直接与社会工作建设相关,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化之间的协调情况受到社会工作建设质量的影响。我国社会工作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化不协调的问题上,同时我国社会工作队伍分布区域化明显,这也是影响我国社会工作建设质量的因素之一。根据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可知,只有在社会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具有专业化之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才会出现,社会工作专业化需求是社会工作教育开展的基础,对社会工作教育有着直接影响。但是根据我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先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社会工作实际情况脱节,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发展受到制约,而且缺乏必要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社会工作建设要重视社会工作教育,要重视专业高素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培养,以便满足社会工作对专业社会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主要是高校教育作为专业发展的推动力,过分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实践总结。同时,内地社会工作的分布呈现出地域分化趋势,各个地区之间的社会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相差较大,并没有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不同地域之间的社会工作缺乏必要的交流合作,因此社会建设工作受到较多的制约。

四、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展望

我国内地社会工作力量主要有传统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传统社会工作主要由各级行政机构提供社会福利服务,政府在传统社会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我国内地社会工作的实际情况是社会工作主要是服务于政府,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行政化色彩比较浓厚。目前我国社会正在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发展,因此社会工作也⒏谋湓有的工作模式逐渐向社会化转变,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将会成为行政体系实施改革的重要辅助工具。同时,我国内地社会工作体系将更加完善,社会工作模式更加自主和独立,进而形成完善的专业化社会工作体系,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社会工作的科学性。其次,我国社会工作研究和教育工作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在社会快速转型和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内地社会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空白亟待研究、分析和总结,对完善具有我国本土化特征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再者,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公益事业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非政府组织将与我国社会工作结合,进而有助于完善非政府组织和我国社会工作之间的合作模式,提高社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中国内地的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是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对我国内地社会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公众将对社会工作有进一步的认知,社会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众认知程度将得到不断提高,社会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生勇,王才章.传统文化与本土社会工作建构――现代化视域下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

上一篇: 大学生科研训练 下一篇: 中医养生课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