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53: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幼儿园的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近年来,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育界引起了普遍关注,尤其是农村幼儿园要积极投入大量的乡土资源用于幼儿教学活动中。那么农村幼儿园要怎么样利用乡土资源发展自我优势。
一、农村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整齐划一,不能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来充实教材
教育目标狭窄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商、轻德育,教师仅仅把教会幼儿掌握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而忽视了对幼儿情感、兴趣、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活动材料匮乏,而乡土资源也白白浪费。
(二)与城市幼儿园攀比,乡土资源利用意识薄弱
农村具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如果利用这些材料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将是一条有效途径。而农村幼儿园却在设施建设上盲目追求“城市化”,给幼儿一味提供现成的教具,环境创设也尽量向城市氛围靠拢。这样的结果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落后于城市优秀的幼儿园,而且最重要的是缺乏对幼儿园所自身独特资源优势的认识,缺乏对这些资源所蕴涵的教育价值的挖掘与研究,摒弃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三)幼儿操作材料缺乏,教学形势趋于“小学化”
幼儿是正在成长中的鲜活个体,摆弄玩具、玩中学是他们的天性。而现实的状况是,忽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接受水平。室内教学依然占有主导地位,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我教你听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小学化倾向严重,这样严重阻碍了幼儿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压制了幼儿情感和能力的发展,没有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课堂。
面对这种现状,如何使乡土资源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更贴近幼儿生活,更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更符合时展的需要,已成为一个急切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发展自我优势的困难
(一)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农村幼儿园教师大多数不是从正规的幼儿师范学校出来的,一般是以乡村招聘的民办教师为主,多为本地的高中或初中毕业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受过职前专业训练,加上在职培训机会又少,所以合格率极低。这对于幼儿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是极为不利的。另外,许多农村幼儿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落后,对儿童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甚少,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长时间形成的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思想、方法,导致教师对乡土资源利用意识和能力不足。
(二)家长观念比较落后
在农村,幼儿的家长认为“学文化”才是最重要的,重视幼儿单纯的智力开发,如买书、教幼儿拼音、汉字、数学等,不懂得培养幼儿能力的重要性,不注重幼儿情感体验的获得。有许多家长甚至把幼儿会写多少字作为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标准,选择幼儿园的重要指标,也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把孩子送入幼儿园,便万事大吉。实际上,农村幼儿园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农村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发展自我优势的策略
(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
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就要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帮助农村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能够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的规律,选择符合本地农村幼儿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同时还应改变教师的消极思想,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丰富农村幼儿的学习内容,尤其是现在信息数字化时代不断发展,只有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才可能抓好幼儿素质教育,搞好幼儿教育的创新。
(二)利用周围资源,丰富教学材料
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幼儿,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粒一土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价值,但我们首先要学会甄别,分得清哪些资源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其次要本着“贴近生活”和“变废为宝”等原则,在环境的创作过程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发挥好幼儿园每一个角落的教育功能。
(三)到大自然中去,体验“活”的课堂
大自然是生动的课堂,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幼儿乐于学习,易于接受,是我们容易摄取的教育资源。在不同的季节,都可以带幼儿走进大自然的怀抱里,让他们认识和了解自然物的生长规律,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培养幼儿对大自然保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师幼一起观察鱼虾虫鸟,一起到果园里、菜园里、农田中体验丰收的喜悦和农民伯伯干活时的辛劳,让幼儿在风雪中,堆雪人、打雪仗,接受风雪的洗礼,锻炼坚强的意志等。还可以让幼儿观察不同季节的变化,了解各个季节的特征。
一、幼儿园集团化发展的背景
1、幼儿园集团化发展是基于时代的需要
自我国从2010年正式提出幼儿园发展以来,由于历史欠账、经费欠缺、人口多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大规模投入幼儿园建设,力不从心;同时伴随着教育产业论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集团化”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运作和配置模式,在企业集团和各层次教育集团中得到成功运用。面对新时期下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一困境,一种以集团化方式运作的学前教育机构组织形式――集团化幼儿园应运而生[1]。
2、幼儿园集团化发展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国务院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年)》、《若干意见》(又称“国十条”)等多项政策均提出发展学前教育应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指出学前教育的资源应通过多种形式来扩大,努力实进而现兼顾城乡、合理布局的良好态势。而“集团化幼儿园”作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形式之一,如何使其在发展中“彰显自身优势,弱化不足,形成 特色”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关键,是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现实需要。集团化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解决“入园难”问 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当下,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幼儿“入园难”、“入园贵” 等问题,是各级政府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3、幼儿园集团化发展是基于幼儿园教育自身的需要
从目前已有的集团化幼儿园的现状来看,它们类型复杂、内涵不一、模式多样、运行机制各异。虽然它们都冠以“集团化幼 儿园”之名,但并无统一的内涵和准入标准[2]。加之这种“集团化”的特殊组织形 式,各个分园之间的管理与运行方面较之传统的单一园所具有一定差异,这将导致其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管理和运行方面的挑战。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可以避免其在运行中各类隐患的发生,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有益的咨证信息。同时,在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确保集团化幼儿园内各组织部门的最优配置与最佳的运行机制,从而构建数量与质量双重保障的优质教育资源[3]。
二、幼儿教育集团化存在的形式
1.独立法人形式
从调研资料来看,独立法人形式由“独立”与“混合”等本土概念以及其他等位概念组成。一般设立总园的园长,她是教育局委任的独立法人;在翠屏区的幼教集团中,具有多位法人。也就是说,每所幼儿园在加入之初的的法人在组成新的幼教集团后,仍然为该分园的法人。这类幼教集团的管理较为统一,主要为业务上指导,各园所之间的沟通状况较为通畅。
2.联合纽带形式
集团化幼儿园的联结纽带基本包括三种形式,即“产权”、“契约”和“产权 +契约”。[4]一种是隶属于教育局的公办园,与教育局之间属产权关系;一种是 XX 分园与总园之间是以契约合同的方式联结在一起的形式;另一种是,大部分园所与集团之间属于产权关系,也就是统一归幼教集团所有,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也存在部分园所与幼教集团之间以契约的形式存在。
3.主办园所命分园名形式
即以某一个知名或老牌幼儿园的名字“XX 幼儿园分园”的形式来命名。主要有三类:“完全相同”、“完全不同”和“相同关键词” 等等位概念,往往研究对象更容易记住或提起完全相同的命名,一种是幼儿园的名字完全一致,就是集团化幼儿园的一种象征;一种是各个园所名字的关键词是相同的,即各个分园门前的牌匾上均有 XX 幼儿园的字样,只是在后面后注明某某分园。其中,分园的名字多以投资商、所在地区等因素命名。
三、幼儿教育集团化的基本类型
1、名园+新园的类型
所谓“名园+新园”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一些办园历史较为悠久、教育教学质量较高、师资队伍精良且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幼儿园,利用其自身品牌优势开办若干所由其直接经营和管理的分园的发展模式。绝大部分采取该种模式的集团化幼儿园在原则上普遍采取“只建新园、不取新名”的方式[5]。“名园”通过在教育理念、教学研讨、园所管理、后勤、保育等方面的输出与再创造,全面帮扶新办园所的建设与成长。宜宾市翠屏区如青年街幼儿园江北分园等。
2、名园+乡园的类型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主要呈现“城乡二元”的区域特点,四川省宜宾市亦是如此。这种差异导致了农村多表现为“无园可入”的显示困境。因此,创办以“乡镇中心园”为核心拓展的农村集团化成为解决农村“无园可入”的有效途径[6]。所谓“名园+乡园”的发展模式是指,优质幼儿园(城市)利用自身在诸多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与农村幼儿园(多为较为薄弱的乡镇中心幼儿园)联合办园,通过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输出、教育教学的观摩与指导、各类资源的共享等形式带动农村幼儿园的良好发展。
在宜宾市翠屏区,主要采取的就是城区优质的6所公办幼儿园每一个园直接管理3-4个乡镇,全覆盖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从当前来看,翠屏区主要可细致体现为以下三类:
一类是城区优质幼儿园与乡镇中心幼儿园联合办园;
第二类是农村优质幼儿园与农村闲散托管班、农村薄弱幼儿园联合办园;
第三类是城区优质幼儿园与城郊结合部薄弱幼儿园或学校联合办园。
3、品牌+地产的类型
所谓“品牌+地产”的发展模式是指,由品牌园所提供科学管理理念与丰富的教育资源,由地产商提供资金支持所联合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模式。该类模式下创建的幼儿园多建在该地产商开发的社区内。也就是说,开发商凭借其自身的资金优势,加之政府的指导,进而在某区域内解决了幼儿“入园难”和“入名园更难”的现实困境,因此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在四川省各级政府的政策指引下,房地产商需将小区配套幼儿园无偿交给教育部门,由政府统筹安排,协助其办成集团化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连锁民办幼儿园。也就是说,该模式下创建的社区幼儿园属于公共教育资源。由于越来越多的家长会把社区配套教育资源的情况作为投资置业时重点考虑的因素,该模式已成为近年来逐步兴起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宜宾市丝丽雅开发的丽雅龙城小区幼儿园就是该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华.教育集团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05.
[2]宁本涛.经济学视界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9).
[3]郑佳珍.幼儿园集团化管理的理念与实践经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董秀华.国外教育集团发展与运行简析[J].开放教育 研究.2012(2).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159-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断研究专业知识,在教学中与幼儿积极互动,恰当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幼教师资专业化发展。
一 农村幼儿园幼教师资专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幼儿教师文化素养偏低,综合素质不高
师资队伍是幼儿园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评判幼儿园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农村幼儿园发展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中专学历,他们大多为初中毕业后直接就读幼儿师范学校,学历在本科及本科以上的高学历教师实在太少,幼教队伍缺乏“领头羊”。农村幼儿园幼教师资总体实力偏低,提升幼教整体教育水平难度较大。在农村幼儿园发展中,由于没有接受高学历的专业培训,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大多缺乏专业的幼教职业训练,他们中的大多数自身的专业意识肤浅淡薄,对自身专业发展方向也认识不清,并没有树立终身从事幼教的观念。
2.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不佳,敬业精神不强
农村幼儿园教师普遍较低的收入导致其经济地位低下,这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很多幼儿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师德滑坡,产生职业倦态的现象,甚至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与职业道德操守相背离的行为。他们很少树立终身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观念,在专业学习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及浮躁情绪,没有把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一项事业,不去认真钻研、自我反思,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缺乏改进,无法满足时代对幼儿教育的需求。
3.幼儿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创新水平不高
幼儿园在进行园本教研学习活动时,有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容易忽视与农村环境、本班实际情况的相结合,而采取照搬照抄。农村幼儿园往往忽视了丰富的农村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教育资源,不能密切结合自身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特色,且缺乏引进后的融合、创新,难以做到园本课程的开发。正是由于缺乏实践中的深刻反思和积极探索,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长期未能得到积极训练和有效提升,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冲击时,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这严重阻碍了农村幼儿园幼教师资专业化的发展。
二 农村幼儿园幼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应朝着教学理念现代化、教育知识专业化、素养和能力综合化等方向发展,同时幼儿教师还应扮演幼儿的健康护理者、知识启蒙者、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和游戏的同伴等多种角色,这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提高幼儿教师文化素养,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质
幼教师资专业化发展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首先,国家需要制定相应法令,采取必要措施,加大对幼教师资教育的投入力度。其次,各幼儿师范学校要根据当前时代对幼儿教育的需求,把培养高文化素养、高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制定合理、完善的幼儿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同时,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逐年扩大高学历的幼儿教师的培养数量,并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积极有效地开展职后培训,注重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等多方面地结合,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真正打造一支质高量足的幼教师资队伍,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通过设置合理的职前教育专业课程,培养出更多适应幼儿教育需要的人才。
2.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提升幼儿教师敬业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师德教育,要让教师明白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唤醒教师主体树立职业理想,这是有效推进幼教师资专业化的基础性工作。要想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必须特别关注每一位幼儿,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致的观察,不断发现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客观的、系统的、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提高自身的幼儿教育质量。
3.改善幼儿教师教学观念,提升幼儿教师创新水平
农村幼儿教师在交流合作中会不断进步,但要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发现自己在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和障碍,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因此,在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要求幼儿教师及时做好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相互观摩、相互学习,交流研究成果,以促进幼教师资队伍的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生命早期教育的特殊重要性;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儿童的发展,让每个儿童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虽然幼儿教育问题得到了改进,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问题颇多:
1.农村幼儿园教育资源短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加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尤其是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和缺乏。目前乡镇以下农村很少独立设置公办幼儿园,主要以民办幼儿园为主,而且主要集中在乡镇。尽管政府倡导每一个乡镇都要开办一所公办幼儿园,但是这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由于受农村条件的制约,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不愿意到农村从事学前教育的保教保育工作,致使当前农村学前教育不仅师资严重缺乏,而且现有学前教育的师资学历程度偏低,尤其是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化程度低。因此,农村学龄前儿童天生不能享有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和学前教育资源。
2.留守儿童问题突出。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孩子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状态。父母出去务工给儿女带来的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良、脱离父母监护、安全隐患凸显,缺乏家庭管教、日常行为不良等问题,都给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3.农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地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和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手段明令禁止。虽然在行政手段上明令禁止,但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和比较复杂的原因,实际上却禁而不止。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幼儿教育小学化、拔苗助长式的“填鸭”教育、各种名目繁多的专项技能训练受到家长追捧,家长的一些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要求,驱动一些幼儿园以所谓专项、特长教育代替幼儿园的全人教育,严重危害着幼儿的游戏权、发展权,危害着幼儿的身心健康,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
4.农村幼儿园师资水平低。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共有幼儿园6.43万所,在园幼儿1067.36万人,教职工31.53万人,师生比为1∶33.85。也就是说,在我国农村,一所幼儿园平均只有4.9名专任教师,1名教师要教34个孩子。而根据国家标准,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应为“全日制幼儿园1∶6至1∶7,宿舍制幼儿园1∶4至1∶5”。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人数短缺、待遇差、保教水平低等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瓶颈”。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师资水平不合格,专业素质偏低,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幼儿教育培训。据了解,2008年在全国25.33万名农村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中,学历是高中阶段及以下毕业的有15.53万人,占总数的61.31%;专科及以上毕业的只有38.69%。农村幼儿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总体偏低,幼教专业的教师比例则更低。以福建省为例,全省农村幼儿教师中,幼儿教育专业的仅占11.17%,另有28.7%的没有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幼儿教育对国家未来发展和个人健康成长的特殊重要作用,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各级政府发展幼儿教育的责任,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快发展农村幼儿园教育事业。因此,我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优化教育资源,多渠道办园
要鼓励公办骨干幼儿园和示范幼儿园通过联办、承办,鼓励由民办机制举办“四独立”的幼儿园,当前各地村小撤并,中心校可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民办幼儿园改善目前办园的恶劣条件。要积极发展有条件的村民办幼儿园,村与村联办,或采取股份制办园等多种形式,同时政府也要给予大力支持。
二、政府鼓励支持,营造重视幼儿教育的社会氛围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全面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大力投入资金,尽快把公立幼儿园延伸到乡镇,努力把公办幼儿园办成当地的示范。要营造重视幼儿教育的社会氛围。在农村,只有当广大的农民群众真正意识到幼儿教育对下一代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意识到良好的幼儿教育对孩子顺利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乃至对人生、家庭,对社会的意义,他们对待幼儿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变劝其送子女上幼儿园为主动送子女上幼儿园。
三、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园本化课程建设
农村本土资源丰富,花草树木都能激发幼儿发现美和创造美。如幼儿利用收获后丢弃的稻草制作了花篮、小动物等工艺品,教师带领幼儿利用休息散步时间精心收集各种凋谢的花瓣、树叶创作了各种贴画作品;同时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类自然物品,经过改造后变成各类教学活动的操作材料,如利用贝壳帮助幼儿巩固排序、分类等知识,用泥巴做成冰糖葫芦、月饼、小老鼠、小刺猬、小坦克等等或做摔泥巴的游戏……这些小小的手工作品不仅能美化教室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幼儿变得更加心灵手巧。
四、加强自身管理,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农村幼儿园自身要规范管理,完善制度,落到实处,尤其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逐步摆脱“保姆式”的教育模式,同时防止小学化倾向,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幼儿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逐步让农村儿童都受到良好的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冬岩 司志本 勾晓铭 部分农村幼儿园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2)。
[2]蒋兴旺 黔西县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和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
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石一土……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这些正是幼儿身边常见的事物,他们生活在其中却从没想过利用这些材料可以游戏、学习,从中获得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将幼儿的兴趣激发起来。
1.在观摩中发现墙饰方面的新突破
利用观摩研讨的形式大家群策群力,出谋划策,最后将本园实践经验共享:
花生皮染色、各色树叶、高粱秆变形使用、玉米骨切断染色、爬山虎枯藤、枯树枝等等当花边取代了彩色卡纸;枯草做成草帘当环境的背景;麻袋片作装饰;各色豆子粘贴,有签到标志、饮水提示、天气预报等等,真正做到了与幼儿的互动。
2.自然物在活动区中的运用
在不断的交流活动中,教研员与教师共同谋划活动区材料的使用,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中我们获得了以下成功做法:
(1)特色美工区:利用各种形状的石块进行粘贴或石块绘画;不同形状的木块进行立体创意塑形或平面粘贴;利用编小筐的初步方法使幼儿尝试柳条编织的乐趣等等。
(2)棋类区:利用杏核、羊拐、石子或贝壳代替棋子,棋盘可由幼儿或教师自制。
(3)数学区:可利用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数数、排序、分类等练习活动。
(4)活动区的储物筐:可请家长用柳条编或幼儿用玉米皮编小辫后,还可做成坐垫供幼儿使用。这样既节约资金又绿色环保。
二、利用周边自然资源开设适合本园发展的园本课程
在农村每一所幼儿园的周边自然资源都是丰富的,但每一所幼儿园的资源种类是不同的,有的幼儿园周边有集市;有的周边是蔬菜大棚;有的则是田垄、沟渠等等。那么这些看似普通的资源,怎样让它们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呢?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健康领域的初步尝试;
2.社会领域课程的初步尝试;
3.科学领域的课程设置就更多了;
4.艺术领域;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22-04
“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的主体,只有提高占学前儿童大多数的农村学前儿童的素质,中华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才有保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对幼儿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尽管国家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逐年加大了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但是仍不能满足农村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急剧增加。教育部201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幼儿园有58684所,其中民办园为36522所,约占农村幼儿园总数的62%。这些民办园在办园条件、教育质量上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办园条件简陋,缺乏基本的学习、游戏、保育资源,师资水平偏低。特别是以家庭院落为主要办园场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师资的家庭式幼儿园在办园方面更是存在严重问题。家庭式幼儿园为什么会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这类幼儿园的存在与发展反映了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哪些问题?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一所农村家庭式幼儿园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
一、家庭式幼儿园实地考察
1.家庭式幼儿园概况
山东省聊城市开发区K镇下辖4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为3.5万人,流动人口为1.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3-6岁的户籍幼儿为1600多人。与当地农村适龄幼儿总数相比,K镇公办、注册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特别是符合国家学前教育办学资质的合格园所数量极少,只有新办的镇中心幼儿园和原有的Y小学、z小学附属幼儿园三所公办幼儿园,以及五所获得当地教育局审核批准的民办幼儿园。按照2012年颁布实施的《山东省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对班级规模及师幼比的规定,这八所幼儿园的招生总量应控制在800人左右,但实际上它们的招生规模都超标了,镇中心幼儿园的师幼比甚至达到了1:40。
农村学前教育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的矛盾为不具备办园资质的家庭式幼儿园提供了生存的机会。K镇的家庭式幼儿园数量逐年增加,从2010年的20多所发展到了现在的70多所。调查发现,K镇的每个行政村都有1-2所家庭式幼儿园,招生规模有大有小,大多未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批。研究者重点考察的小太阳幼儿园成立于2010年,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其招生规模已从最初的20多名幼儿发展到现在的103名幼儿,目前是z村规模最大的幼儿园。
2.家庭式幼儿园存在的主要原因
(1)农村有广大需求
农村学前教育供需失衡为家庭式幼儿园生存提供了机会。家庭式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农村家庭对幼儿教育的需求。
(2)经济利益可观
农村日益增长的幼教需求所产生的可观的经济利益,是激发投资者开办家庭式幼儿园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不少投资者都将开办幼儿园视为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
3.幼儿家长和教育部门对家庭式幼儿园的态度
(1)幼儿家长的态度
尽管家庭式幼儿园缺乏办园资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但仍受到z村许多幼儿家长的青睐。一是因为家庭式幼儿园离家近,接送幼儿入离园方便,二是因为收费低廉。如K镇中心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为每月320元,而绝大多数家庭式幼儿园的收费仅为每月180元左右。
(2)教育部门的态度
教育部门在学前教育发展中负有一定的宣传、审查、监督等管理职责。然而,研究者在调查时发现。大约有90%的家庭式幼儿园的开办者在办园初期不知道开办幼儿园应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教育部门的监管也存在问题。比如小太阳幼儿园在开办两年后,教育局才派人来检查,检查时告知办园者应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办理申报审批手续。至于办园者是否按要求去做便不得而知,因为“从那以后教育局再也没来检查过”。
事实上,教育部门对一些家庭式幼儿园的办园状况是有所了解的,但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也是出于对矛盾激化的担忧,而客观上也存在着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当地教育局一位主管学前教育的科长说:“尽管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幼儿园发展,但资源还是有限,不是每一个农村幼儿都能享受到国家的幼儿教育资源的。这些家庭式幼儿园尽管条件差,但总比孩子没园上好吧。如果强制取缔,恐怕会激化矛盾。再加上家庭式幼儿园数量多、分布散,我们一共才三四个人管理学前教育这一块,不可能天天进村检查。作为管理部门很多时候只能这样。”
二、从家庭式幼儿园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1.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稀缺
近年来,尽管国家把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放在了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位置,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新建、改扩建了不少农村幼儿园,但与适龄幼儿总数相比,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特别是符合资质的合格幼儿园数量仍然十分有限。正如中央教科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易凌云指出的,目前,在我国各阶段教育中,学前教育是普及率最低的。近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幼儿园数量少,无法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园需要。
2.相关管理机制不健全
学前教育具有奠基性和公益性,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应承担重要职责。《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同时,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然而,笔者调查发现,K镇人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并没有形成一体互动的管理机制,也没有切实履行应当履行的相关职责。
目前,不少地方乡(镇)政府停办了一些规模较小、附属于小学的幼儿园,按高标准、严要求建立了乡(镇)中心幼儿园。这种举措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缺乏正规幼儿园的现状,但乡(镇)中心幼儿园难以惠及农村所有适龄幼儿。对于一些家长来说,方便接送孩子比幼儿园教育质量更有吸引力。
依靠村民自治组织来监管本村幼儿园更是不太现实。研究者在访谈时发现,许多村干部根本没有监管本村幼儿园的意识和能力,认为这是教育部门的事,不属于村干部的管辖范围。
3.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尽管农村幼儿家长对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应到幼儿园接受教育普遍表示认可,但对幼儿应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接受教育等问题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看管孩子的地方,幼儿园教师就是保姆,只要收费低廉,不让孩子磕着、碰着就行了。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就是去学识数、学认字,幼儿园不能由着孩子玩,或只学唱歌、跳舞。K镇中心幼儿园作为新建的示范性幼儿园,是按照国家提倡的幼儿教育理念办园的。然而,一些家长对此并不认同,认为该幼儿园的教师没有用心教孩子,不教孩子识字、计算。个别家长甚至将本来在镇中心幼儿园就读的孩子转到村里家庭式幼儿园就读。
4.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幼儿园教师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无论是农村公办园还是民办园普遍存在教师素质较低这一严峻的问题。一项调查发现,山东省17个地市的2500名农村幼儿园教师中,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仅占3.8%。农村幼儿园教师大多数是高中毕业生甚至初中毕业生,没有接受过任何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训练就直接进入幼儿园做了教师。家庭式幼儿园的师资水平更是令人担忧。许多家庭式幼儿园的开办者和雇佣教师从来没有接受过幼儿园教师教育,他们当中甚至有不少是没有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家庭妇女或待业青年。
农村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情况也很糟糕。农村幼儿园教师自我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薄弱,外出培训机会极少,教师学习资源匮乏,专业素质提高极为缓慢。庞云凤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作过的调查显示,这些教师工作后从没接受过培训的达62.7%,接受培训的时间在10天以上的仅占0.5%。最近几年,不少县级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开始把农村民办园教师纳入培训范围,但家庭式幼儿园从业者的培训仍是空白。
三、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
1.立足农村实际,合理布局,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
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是农村学前教育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针对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政府应利用多种筹资渠道,加大对学前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在这一前提下,政府要认真反思近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建设中的诸如资源整合、集中办园与农村实际之间的矛盾,充分考虑村落分布分散的特点、农村留守家庭增加、隔代教育现象普遍等现实因素,对新建幼儿园进行合理布局,使新建幼儿园能辐射到每个农村家庭。
对于家庭式幼儿园,在公办园难以满足农村幼儿教育需求的前提下,政府不能简单强制取缔,而应在认真评估其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办学前景的基础上,择优采取资金扶持、专业指导等措施,引导家庭式幼儿园朝良性方向发展。事实上。德国、瑞典等国家已将家庭式幼儿园视为与公办幼儿园同等重要的社会保障系统组成部分。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并对家庭式幼儿园办园质量进行严格监控。为了保证家庭式幼儿园的生源、生存及盈利,政府明确规定家长只负担孩子入托费用的35%,其余部分由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均摊,以此来缓解公办幼儿园的压力。
2.教育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
教育部门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应建立上下一体,灵活互动的管理机制,提高自身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组织管理力度,同时加大对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依法办园和科学办园的意识。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审批、质量监管和评估机制建设。如丹麦政府为保障家庭式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对其招收规模作了限制(一个家庭式幼儿园最多只能招收5名幼儿),这保证了每一名入园幼儿都能够得到精心的照顾和良好的教育;规定由社区办公室督察员负责管理一个社区内的家庭式幼儿园,明确了督察员的任职资格、角色、工作内容等,这不仅保证了国家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及科学幼教知识和方法的传播,还使得社区内分散的家庭式幼儿园形成一个系统。山东省临邑县从2011年开始对部分农村家庭式幼儿园进行“收编”和规范管理,鼓励地方教育部门接管民办园,规范其办园行为,改善办园条件,同时提出推进公办园带动民办园发展的思路。
3.努力建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系
“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的主体,只有提高占学前儿童大多数的农村学前儿童的素质,中华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才有保证。”近些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村人口对幼儿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尽管国家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逐年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兴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但是仍不能满足农村人口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私营幼儿园数量急剧增加。这些私营幼儿园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参差不一,绝大多数农村私营幼儿园办学条件简陋,缺乏基本的学习、游戏、保育资源,师资水平偏低,严重缺乏教养幼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以家庭为主要场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师资的家庭式私营幼儿园在办学方面更是存在严重的问题。然而,目前的状况是不具备办学资质的家庭式幼儿园却大量的存在着,甚至规模在不断的增加。家庭式幼儿园为什么会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这种幼儿园存在背后反映着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如何解决呢?
一、“家庭式幼儿园”的现实考察
“小太阳幼儿园”是Z村的一所家庭式的幼儿园。这所幼儿园成立于2010年,最初的一个月招进了20多名幼儿,然而到现在,小太阳幼儿园的入园人数已经到达了103名幼儿,在z村也算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幼儿园了。幼儿数量虽逐年增加,但幼儿园的环境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和提高,还是最初的院子和院子里那三问房子,在院子中间的空地上摆放着最初办园时购置的一个滑梯。房子外墙壁上画着的一些简单儿童画被时间冲刷得已看不出最初的颜色,屋里墙壁上散乱地张贴着一些孩子画的画。当我们走进这“家”幼儿园的时候,院子里还堆放着刚收获的玉米。院子里的三间房被分成了大、中、小三个班级。每间房大约有30平米,满满当当地放着6、7张桌子和一个移动黑板。每张桌子围坐着6个孩子,总体感觉就是“拥挤”。
农村妇女L姐,46岁,是这家的女主人,也是这家幼儿园的“园长”,初中文化程度,主要负责幼儿园招生、财务、教师管理、做饭、教学等事务。L姐的丈夫负责采购、保安和维修工作。L姐性格开朗,说话直爽,干净利落,在村子里人缘较好,也是在村子里公认的具有商业头脑的人。L姐办幼儿园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能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只单纯靠种地和给别人打零工既辛苦又挣不到钱。她自己和丈夫的年龄也比较大也不愿意到外地打工,做其他生意要么成本投入高、风险大,要么就需要技术。只有办幼儿园投入低、风险小,也不需要什么知识、技术,只要能看好孩子,不让孩子磕着、碰着,教几个数、认几个字就可以了。L姐认为自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自己有带孩子的经验,并且自己是初中文化程度,所以教孩子识数,简单的计算和汉语拼音完全没有问题。这几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孩子则留在家里由老人看管,而很多老人因为年老力衰根本无力承担,L姐看到了这里的商机,将自己的院子和三问房子简单粉刷了一下,买了小滑梯等简单玩具,就开起了自己的幼儿园。
幼儿园最初开始招生的时候L姐也担心村里人会觉得自己的幼儿园条件简陋,不愿意把孩子送来,但结果却出乎L姐的意料。幼儿园一开始就招到了20多个孩子,而且孩子越来越多。尽管z村所在的K镇期间新办了公办中心幼儿园,但是考虑到接送、收费等因素,Z村村民仍然选择将孩子送到L姐办的这所家庭式幼儿园。对此L姐说道:“现在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都把孩子丢给家里的老人看管。镇里的公办幼儿园虽然条件好,正规,但是对于老人来说接送很成问题,走太远,骑车又不方便,再一个安全很成问题。我们这就在村子里,走不了几步路就到了。再一个公办幼儿园尽管收费便宜,但是相比于我们收费还是贵,公办幼儿园每月收320元,我们每月收180元。农民挣钱都不容易,他们会觉得反正是看孩子,哪里看都一样,还是少花钱的好。我们农村人也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多少教育孩子的知识,对幼儿园的要求也不高,就觉得只要孩子不磕着、碰着,能学点东西,收费还便宜就很好。我这里对孩子的安全也比较重视,我们一般都让孩子坐在教室里,我们给孩子教识数,教认字,然后在院里玩。家长都觉得挺好,慢慢的孩子就越来越多了。”由于入园幼儿人数的增加,L姐自己无法承担教学和保育任务,于是就招聘了三名女教师。新招聘的三名“教师”都是本村在家看孩子不能出去打工的妇女,同L姐一样,她们也都只是初中毕业。之前大城市打工的辛苦经历使得她们更愿意留在家乡打工,这样既能照顾自己的孩子,又能有一份收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偏低,L姐及三位“教师”对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如何做好保育工作、应该如何设计游戏活动等一无所知,没有清晰的教育计划和课程方案,没有音乐、美术、游戏等课程和活动,完全是凭借着自己带孩子的经验和记忆中存留的一点数学、语文知识在进行幼儿教育活动。教学方法非常传统,老师讲、孩子听,双手背后不能乱动乱说。本应该自由、快了成长的孩子,却在束缚中,在算数、写字中度过自己的童年。
随着幼儿园的发展,L姐也感觉到了一些压力。特别是在师资方面,人手不够,更重要的是现有的这几个人文化程度不高,也从没有学过有关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目前充其量也只能是看孩子,根本谈不上教育孩子。从幼儿园的长远发展来看,她越来越认识到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必将成为最大的障碍,但是对此她也找不到很好的办法来解决。一方面在于招不进幼师毕业的学生,因为这几年幼师毕业的学生很吃香,一般幼师毕业生在城市都能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根本不会到农村,另一方面自己也招不起条件好的教师。因为收费低,对成本的控制是严格的,在现有的收费标准下,连基本的玩具、书籍、教具等都没有添置,更谈不上去聘请好的教师。
近些年,为了弥补公办幼儿园不能满足幼儿教育实际需求的不足,国家鼓励公民个人办学,但对开办幼儿园有着严格的资质规定和审核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审批民办幼儿园办学资格、申报资料和申报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如设置幼儿园,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师资,应有近、远期的发展规划,幼儿园占地面积不低于2亩,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按国家教育部规定配齐教具、玩具等。提交申办报告经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审查评估合格办理相关证书后,才能正式对外招生。L姐最初办幼儿园时根本不知道国家对开办幼儿园有严格的规定,也没有办幼儿园还需要向教育部门提供申办材料进行审查的意识。她认为幼儿园就是一个给村民看孩子的地方,看一个和看几个、去人家里看孩子和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里看孩子的性质都是一样的,看孩子怎么还要向政府申报?直到幼儿园开办两年后,教育局派人来查L姐才知道办幼儿园并不是谁想办就能办的,也不是只要有人、有院子、有房子就能办的,必须要具备多种条件。在检查后,教育局的人明确告诉她,她的幼儿园是非法办园,不具备任何的资质,也没有任何的手续和证书,让她限期整改,准备材料申报审核,否则不能再招生办园。但此后,L姐也没有认真学习国家的规定,按照国家法律规定重新完善幼儿园并进行申报审批,只是粉刷了一下房子,购置了简单的几样玩具和几十本书。她认为报教育部门审批是很麻烦的事情,以自己目前的实力肯定不能达标,教育局也肯定不批,所以拖一天是一天,到真拖不下去的时候再想办法。但让L姐感到幸运的是,县里教育局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来检查。
二、从家庭式幼儿园反思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广大农村地区像L姐这样的农村家庭妇女利用自家庭院,以家庭成员或同村家庭妇女为主要师资来源的民办私立幼儿园不在少数,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公办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大多没有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属于无证非法办学。但是从对L姐幼儿园的现实考察来看,这样的幼儿园不仅生存了下来,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这其中有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农村家庭式幼儿园迎合了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
(一)农村幼儿教育供需矛盾失衡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把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放在了教育发展的战略性地位。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了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改革思路,提出要逐年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新建、扩建幼儿园。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引下,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农村学前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由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基础薄弱,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对幼儿教育的需求。与农村适龄儿童人口总数相比,目前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特别是符合国家学前教育办学资质的合格园所数量有限,仍属于稀缺资源。如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在园幼儿为2976万,其中农村幼儿约占1214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56.6%,供需失衡矛盾非常突出。以案例中家庭式幼儿园所在的K镇为例,K镇所辖57个村大约有1600多名3-6岁的幼儿,而K镇只有新办起来的镇中心幼儿园和原有的Y小学、Z小学附属幼儿园三所公办幼儿园,另外有五所获得当地教育局审核批准的私立幼儿园。如果按照2012年颁布实施的《山东省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对班级规模及师生比的规定,这八所幼儿园的招生总量应为800人。但实际上这八所幼儿园的招生规模到达了1200人,已经远远超出了标准的规定,镇中心幼儿园的实际师生比达到了1:40。就在这种状况下K镇仍有400多名幼儿的教育缺口。正如中央教科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易凌云所指出的,目前在我国各级教育中,学前教育是普及率最低的阶段。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幼儿园所的数量少,无法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园需要。正是这种需求与供给的严重失衡,给不具备办学资质的家庭式幼儿园提供了市场。
(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缺失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在学前教育的科学有效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管理职责。然而,从L姐的小太阳幼儿园的办学历程来看,折射出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上的不作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切实地履行宣传国家、地方关于幼儿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职责和义务,致使许多像L姐一样的农村妇女或无业青年在办园之初对国家有关学前教育办学政策、法规、程序、标准等一无所知,甚至认为无需报批教育主管部门,办幼儿园就是自己想办就办。政府部门管理松懈,没有严格规范农村民办学前教育的资质评估和审批过程,没有切实履行监控农村民办幼儿教育质量,评估、监督、引领、专业帮助等管理职责。在L姐开办幼儿园两年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员对其进行检查,在已经发现存在严重的问题,属于非法无证办学的情况下,只是进行了口头警告之后便没再采取任何措施,致使L姐抱着一种侥幸心理仍然违规办学。
(三)幼儿园布局调整与农村实际脱节
针对农村公办幼儿园数量少、规模小、条件差、布局不合理,无证非法民办幼儿园数量较多、质量差,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距大等弊端,近些年,许多地方政府都纷纷提出了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距,关停并转、资源集中的学前教育布局与发展思路。如L姐幼儿园所在K镇人民政府2011出台的关于幼儿园布局调整的规划就明确提出了资源整合、相对集中的思路。在这一规划思路的指引下,高标准新建了镇中心幼儿园,将原有五所幼儿园的幼儿及教师转入新建的中心幼儿园。
整合资源、集中办园,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学前教育中规模小、条件差的状况,便于管理。但这种办学思路却与农村生活的某些实际相脱节,给农村家庭式幼儿园的存在创造了条件。如镇中心幼儿园条件好,收费也较为低廉,但镇中心幼儿园离Z村有3公里远,而且还需要横穿一条国道。因为当地有很多煤矿,大型运煤车往来非常频繁。当地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斥巨资将国道修整为8车道,车辆多、车速快,时常会发生恶通事故。出于安全考虑,很多村民宁肯将孩子送到L姐的幼儿园,也不会送到条件好的镇中心幼儿园。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农村留守家庭的增多,隔代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加之村落相对分散,村村之间距离相对较远,交通设施不尽完善。因此,许多农村家长首先会考虑接送的便利和安全问题,而忽视幼儿园办学条件。
(四)农村人口幼儿教育观念转变的滞后
尽管随着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村人口的幼儿教育意识与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认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应该到幼儿园接受教育。但由于严重缺乏有关幼儿身心发展的科学知识,许多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对幼儿阶段应该接受什么教育,怎样接受教育以及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等还存在有极大的局限性。许多农村家长要么简单认为幼儿园就是看孩子的地方,幼儿教师就是保姆,只要收费低廉,不要让孩子磕着、碰着就行了,不指望要学什么。还有的农村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给孩子教识数、学认字,而不能由着孩子玩,或光学唱歌、跳舞。L姐所在K镇中心幼儿园作为新建的示范性幼儿园,强调按照国家提倡的幼儿教育理念办园。然而一些家长对此并不认同,认为镇中心幼儿园的老师对工作不负责,没有用心去教孩子,水平差,不教孩子识几个字、算几个题,教不好孩子。以至于出现了幼儿在镇中心幼儿园上了一段时间后又转到村里家庭式幼儿园的情况。而像L姐这样的农村妇女开办的家庭幼儿园其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恰恰迎合了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因此,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知识的匮乏和幼儿教育观念的落后无形中为许多缺乏资质的农村家庭幼儿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五)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低,专业发展环境差
幼儿教师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农村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现有教师数量少,整体素质低。许多像L姐的家庭式幼儿园的开办者和雇佣教师都是没有接受过专门幼儿教师教育,甚至没有接受过高中、初中教育的家庭妇女或农村闲散待业青年。为了节省办园成本,这些家庭式幼儿园往往也会严格限制教师招聘数量,一人一班、一人一园——一个人兼有园长、教师、厨师、保育员等多重角色的现象非常普遍。公办幼儿园的师资状况同样堪为人忧。据一项关于山东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山东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整体上较低,在接受调查的山东省17地市的2500名农村教师中,师范类幼儿教育或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仅占3.8%,大多数是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后,没有接受过任何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训练就直接进入幼儿园做了教师。
现有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严重偏低,使得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师幼关系、家园沟通等方面存在单一化、机械化、小学化、成人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然而,更为严峻的问题在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差,使得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的状况很难获得切实的转变。一方面,农村生活、工作条件差,教师待遇低、无编制、工作强度大,尽管农村幼儿教师需求的缺口极大,但招聘合格或优秀幼儿教师困难;另一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着眼于现有公办、民办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后教育体系。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少,教师学习资源匮乏,缺少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自我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淡薄,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缓慢。据调查山东省17地市的2500名农村教师中,参加工作后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达62.7%,接受培训的时间累计达10天以上的仅占0.5%。
三、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立足农村生活现实加大幼儿园的建设
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是农村学前教育能否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不能满足农村学前教育需求的矛盾,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同时可以利用多样化的筹资渠道,保障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充足资金,以满足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需要。然而,在保障资金供给,强化农村幼教机构建设力度的前提下,要认真反思近些年农村学前教育建设中的诸如资源整合、集中办学思路与农村生活实际之间的矛盾,充分考虑村落分布分散的特点、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留守家庭增加、隔代教育现象普遍等现实因素,对新建幼儿园进行合理布局,使得新建幼儿园真正能辐射到每个农村家庭。
(二)落实教育部门监管职责
《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地方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发展幼儿教育的认识,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幼儿教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完善有效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明确自身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职责。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依法办学和科学办学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审批、质量监管和评估机制建设,严格监控和规范农村个人的办学行为。定期对民办、公办幼儿园进行质量监控与评估,及时发现办学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监督并帮助幼儿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幼儿园的办学效益。
(三)完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强化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方面,依靠国家、地方政府近些年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幼儿教师待遇、协调高校定向培养等改革有利条件,加强合格幼儿教师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针对现有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教育培训体系,以改善农村现有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整体偏低的状况。大力开发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探索切合农村实际的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方式。如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教师培训讲座,加强与优质幼儿园之间的合作,观摩学习优质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艺体技能,分享优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经验等。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网络专业发展资源库,丰富教师研修资源,建立公办、民办幼儿教师全员参与、幼教专家和优秀幼儿教师引领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网络。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79-02
我园是一所规模较小村级双语幼儿园,全园60多名幼儿,没有一名汉族幼儿,是纯少数名族幼儿园,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表达能力是我园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新疆双语教学的需要。众所周知,幼儿期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和运用的关键时期,也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对于我们双语幼儿园来说,培养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表达能力是我园一项艰巨的任务,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前具备足够而顺畅的汉语表达能力,将终生受益。现谈谈我园自2007年成立至今在培养民族幼儿汉语水平中的几种方法。
一、根据幼儿思维特点,坚持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原则,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兴趣
首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需要老师情绪的感染。幼儿的个性特点是好奇心强,控制力差,上课形式绝不能不能呆板单调,老师要必须经常变换教学反方式,上课时多运用身体语言、表情语言、情绪来帮助民族幼儿理解学习内容,来提高学汉语的兴趣。其次,把学汉语、说汉语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强化他们的学习意识,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学汉语。仅靠每天的几节课来让幼儿学汉语是非常有限的,而把汉语贯穿于幼儿园的每一环节,并要求老师无论是上课还是平常和幼儿交谈必须用汉语,并运用表情、动作来帮助幼儿理解所说的内容,这样孩子不仅自然而然地接受,而且效果非常好。例如:当孩子用维语说“上厕所、洗手、睡觉、喝水、吃饭”等日常用语时,老师立即用标准的汉语来教他们说。另,每天的午点、饭菜让幼儿用汉语说。当幼儿说对时教师及时进行表扬。天天说,时时说,用不了多久幼儿就能用汉语说一些常见物体的名称和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了。当然,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老师要有耐心,要细心,给他们一定时间来适应,即便不张口,但老师和其他幼儿天天说汉语能够对这些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多鼓励,一旦张口老师应及时给与表扬。
二、选材要适当,以幼儿接触多、喜闻乐见的为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间的内容应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例如:在识字课时,要求教师从身边的事物学起。以“字”延伸来训练幼儿的汉语表达能力。因为身边的事物接触的很多,比较实际易懂易巩固。如,鞋子、衣服、帽子、碗、杯子、身体部位,孩子马上能够看到、摸到、边说边摸,接受快、记忆牢,生活中这样的事物很多,幼儿的词汇量的掌握能很快增加。幼儿在掌握一定词汇量时,教师引导幼儿向说句子过渡,在教学中,将一个“字”延伸做组词造句的训练。实践证明,教师经常用一些幼儿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字来组词造句,既可增加幼儿的知识,又起到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如“花”请小朋友给“花”字找朋友,并比赛看谁找的朋友多。这下课堂可活跃了。他们积极动脑思考,举起小手“红花”、“百花”、“花盆”……再请幼儿说出一些与此有联系的句子,幼儿积极发言:“我得了一朵小红花”,“幼儿园里开了很多花”,“窗台上放了一盆花”,等。这种口头造句是口语培养的最简单的形式,由口头造句开始逐步引导幼儿用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
其次,抓住幼儿兴趣特点,多教儿歌、幼儿歌曲。幼儿爱唱、爱跳、爱说,在每一首儿歌、歌曲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内容、情感来编加动作表情,让幼儿根据动作表情来理解歌曲、儿歌内容,便于幼儿理解、记忆。通过儿歌、歌曲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变换了学习方式,便于巩固复习。皮亚杰说过,“游戏就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儿童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需要得到满足。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所有的一切冲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世界。”在实践中,以游戏为途径,让游戏成为幼儿成长的阶梯。
三、在掌握一定词汇量后和简单日常用语,利用多种形式帮住幼儿多听,多读、多说,培养了汉语表达能力
首先,利用直观图片。根据所学的词语、汉字等内容,绘制图片,布置在教室中,让幼儿在日常生活能随看随读。既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又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图片的制作选择要根据幼儿语言发展不断变化,要由单一的内容逐渐过渡到有利于孩子理解的图片,如:《猫医生过河》、《金色的房子》、《分苹果》等。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自然性的认识,问一些比较直观的问题。如“是什么”、“有什么”、“在干什么”、“是什么表情”等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等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从而使讲述有头有尾,有情节和过程,孩子说话也逐渐语之有序。其次,创造汉语表达的条件。幼儿园要给孩子创造表达汉语的机会,来提高幼儿学汉语的积极性。例如:每学期根据每个班的语言的发展水平举行儿歌、歌曲、讲故事等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汉语表达能力,提高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提高民族幼儿的汉语水平,只要我们的幼儿园、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多反思、多总结,抓住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几年来为了提高我园孩子的汉语表达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贯彻了直观性、趣味性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采用了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使我园民族幼儿汉语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6-0010-05
据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民办幼儿园75426所,在园幼儿775.6万人,分别占我国民办教育机构总数的81%和民办教育机构在读学生总数的34%。由此可见,民办幼儿园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民办幼儿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截至2005年年底全市登记注册的民办幼儿园共有300余所,其中240多所是农村民办幼儿园。农村民办幼儿园的迅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相关研究显示,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办学门槛低、观念陈旧、小学化和成人化倾向严重、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西北农村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解决西北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民办幼儿园自身都做了很多努力,其中甘肃省临夏市所采取的公办幼儿园和农村民办幼儿园合作发展的尝试就是其中的典范。本文通过介绍与分析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作发展的经验及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西北农村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合作背景
临夏市地处西北地区较贫困的甘肃省中部,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主要以农业人口为主。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临夏市只有4所幼儿园,均为公办性质。入托成了群众的大难题,幼儿园对招生人数有限制,所以每到幼儿园招生的日子就出现凌晨排队报名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入托走后门的情况。”(摘自临夏市学前教育干部访谈记录)自上世纪90年代《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颁布后,临夏市教育部门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政策,放宽办园条件,积极鼓励个体和集体开办幼儿园。近二十年来,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长,目前全市共有公办幼儿园5所,民办幼儿园31所,其中农村民办幼儿园14所。据统计,2005年年底,全市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90%,其中城市幼儿入园率为95.5%,农村幼儿入园率为75.5%。远远超出了甘肃省幼儿入园率33%的平均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起点低,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观念陈旧甚至错误,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成人化、小学化,等等。较之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而言,公办幼儿园办园资金相对充裕,园所设施较为完善,管理水平相对较高,教师队伍相对成熟和稳定,教育理念也能及时更新。因此,如何利用公办幼儿园的发展优势带动农村民办幼儿园及当地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002年临夏市承接了由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和新西兰政府合作的“促进贫困地区早期教育发展”项目的试点工作,推广“整体性发展”的早期教育模式(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合作的教育模式)。该项目的试点单位涵盖了城乡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这使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合作发展成为必然。公办幼儿园能够发挥辐射、带头作用,民办幼儿园可以和公办幼儿园共享资源,降低教师培训成本,得到及时的办学指导,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作现状
(一)合作目的
临夏市公办幼儿园与农村民办幼儿园通过合作架起了沟通、融合、资源共享的桥梁,临夏市教育管理部门也实现了整合现有幼儿教育资源,协调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关系的目标。这种合作对进一步拓展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空间,提升其办园质量有很大帮助。临夏市教育局认为,合作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当地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合作内容与形式
在临夏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下,各公办幼儿园与农村民办幼儿园,尤其是问题较多的农村民办幼儿园开展了“互访”和“结对子”活动,其合作内容与形式如下。
第一,参观学习优秀园所。公办幼儿园邀请农村民办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参观园所,使他们切身感受公办幼儿园的教育环境;组织半日观摩活动,现场体验公办幼儿园规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座谈、讨论等活动交流教育思想和办园理念。
第二,送“助”上门。公办幼儿园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农村民办幼儿园园长;每年定期组织公办幼儿园骨干教师送“教”上门;帮助农村民办幼儿园创设环境,制作教具和学具;指导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备课,并为其示范教学;协助召开家长会,开展“乡村亲子运动会”“家长半日参与”等长期对口帮扶活动。这几种合作不但规范了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促使农村幼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并改进教育方式。
第三,开展各种评比活动。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下,临夏市农村民办园与公办园共同开展了优质课评选、自制教具展评、教师技能技巧培训等活动。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开阔了参赛教师的眼界,提高了其素质和业务能力,还让更多的教师通过观摩比赛获得了专业学习的机会。
此外,临夏市教育行政部门还定期组织公办幼儿园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召开研讨会、讲评观摩课等,从各方面提高公办幼儿园教师的业务能力,再让这些骨干教师对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进行二次培训。
(三)通过合作取得经验
如前所述,临夏市公办幼儿园与农村民办幼儿园合作的内容及形式较为丰富,切实促进了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合作实践,临夏市在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上积累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
1、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临夏市教育行政部门把促进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作为重要工作之一,本着“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为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由于临夏市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很多农村民办幼儿园的规模无法达到审批要求,临夏市教育行政部门果断制定了“先发展、后规范”的政
策,这大大鼓励了群众的办学积极性,为许多规模较小的农村民办幼儿园提供了生存机会。临夏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先发展、后规范”政策的过程中将该政策调整为“边发展、边规范”,以尽量避免农村民办幼儿园出现低水平、低起点的重复建设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管理、指导和服务,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2006年2月,临夏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适用于本市行政管辖区域内所有招收1~6岁儿童的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意见》(临市教发2006[22]号)和《关于加强学前班管理工作的意见》(临市教发2006[23]号),印发了《临夏市幼儿教师“十一五”继续教育培训方案》,培训对象面向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力图建构与本市幼教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别的幼儿园教师培训格局。
2、完善的管理职能为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提供了沃土
临夏市委、市政府很重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在1987年,市里就成立了以市分管领导和市教育局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幼儿教育领导小组,把幼儿教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幼儿教育的重大问题。市教育局设立幼教室,具体管理全市幼儿教育工作,将幼儿园真正纳入了教育管理之列。同时将位于市中心的某小学改建,成立了学前教育中心,该中心不仅是一所公办示范性幼儿园,而且集“保育教育示范中心、信息资料中心、教师培训中心、教改教研中心”于一体,承担全市幼儿教育活动示范、指导及教师培训等任务。
临夏市在加强对幼儿园管理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管理民办幼儿园,使民办幼儿园摆脱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盲目发展局面。早在1996年5月,市教育局就抽调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对全市22所公办、民办幼儿园进行分类评估。2000~2006年,不定期组织举办“临夏市民办幼儿园教师岗位技能培训班”。民办幼儿园教师参加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经考试后取得《专业合格证书》。临夏市较为完善的幼儿教育机构管理职能为民办幼儿园的规范、发展提供了保障。正如一位民办幼儿园园长在访谈中所说:“以前我们有啥(问题)也不知道该问谁,没人管(民办幼儿园),现在(合作开展后)我们就知道(有问题)问谁了……”在规范、促进幼儿教育机构发展的同时,健全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保证了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合作进程,为两者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与监管。
3、丰富的教师培训为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夯实了基础
教师是影响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工资收入、社会保障、职称评定、进修培训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高素质教师短缺是制约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主要障碍。临夏市多年的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作发展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培训是农村民办幼儿园解决高素质教师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临夏市主要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幼儿园教师,每年选派各类幼儿园的优秀园长、骨干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并邀请幼教专家到临夏市讲课,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在选派参训教师时,临夏市尤其重视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在政策上对其有一定倾斜。在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师培训的同时,临夏市还十分重视外部力量,适时把握机会,为幼儿园教师创造培训机会。实践证明,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培训满足了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2年,“新西兰-中国促进贫困地区早期教育发展”合作项目在临夏市实施。临夏市抓住机遇,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幼儿园教师、家长和管理人员培训活动。项目实施四年中,每年教师受训率在100%以上,家长受训率60%以上。大面积、多形式、多层次的师资培训活动使大量幼儿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城乡幼儿园教师、家长了解并接纳了新的教育理念。
通过培训,幼教工作者普遍加深了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整个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路径:只有大量农村幼儿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当地的幼儿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整体发展。农村幼儿不仅需要受教育的机会,更需要配置合理的教育资源。通过培训,很多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产生了向公办幼儿园教师学习的动力。对公办幼儿园教师而言,与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一起参加培训,能深刻意识和体会到自身掌握的优秀教育资源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帮助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责任意识。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合作发展因此具备了良好的合作者心理基础。
三、对合作的反思与建议
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合作快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促进民办幼儿园发展快捷、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在西北地区目前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分属不同部门注册、教育部门普遍对民办幼儿园缺乏有效管理的状况下,这种有创见性的尝试为推动西北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这种合作行为只是实践层面上的一种“朴素”合作,合作双方都尚未充分认识到现有合作的深层意义,这种主要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关于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作的反思
1、合作双方缺乏合作的深层动机,难以确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合作过程表明,双方最重要的合作动机来源于外在行政压力,而不是自发和自觉行为。在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作发展初期,行政力量推动是必要的,但如果行政力量成为双方合作的唯一动力,那么这种合作关系不仅是不稳定的,而且有时会成为合作双方的负担,导致合作流于形式,引发合作者的消极抵触甚至是对抗情绪。对临夏市公办幼儿园而言,它们在与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合作中总是扮演无私奉献者的角色,这种“无偿献血”活动往往很难带给自己实际利益,相反,可能还会“有培养未来强大竞争对手的隐患”,因此,面对合作,公办幼儿园有时不免顾虑重重。对农村民办幼儿园而言,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现有的合作是以假设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状态不合理为前提的,这种假设的前提有可能忽视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现状中的合理因素,有时会使农村民办幼儿园在合作中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影响合作效果。
2、合作双方地位不平等,“经验主义”易造成农村民办幼儿园“水土不服”
在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的合作中,公办幼儿园掌握着办学的“经验”,常常处于指导者的位置,而农村民办幼儿园则往往“扮演”学习者、受训者,合作双方地位不平等显而易见。
这种不平等的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出不少弊端,如可能导致公办幼儿园怎么说,农村民办幼儿园就怎么做,忽视农村民办幼儿园自身特点,一味把公办幼儿园的办学模式移植到农村民办幼儿园身上,造成后者对前者经验移植的“水土不服”等现象。
此外,很多农村民办幼儿园对于公办幼儿园的指导和帮助并不能积极地消化接受。比如,我们看到在公办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帮助下,很多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制作了大量玩教具,这本来是很有益的经验传递,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在合作中制作的玩教具很多成为展品被锁在展厅里,自制玩教具使用率很低。出现这种现象与公办幼儿园在合作指导过程中缺乏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特点、现状、发展立场的了解与思考密切相关。一所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告诉我们,他们的自制玩具材料(易拉罐、一次性纸杯等)是公办幼儿园教师们从城里带来的,有些是现买的。可见,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对于自制玩教具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还有待统一和深化。
(二)关于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作的几点建议
1、积极引导合作双方建立平等互惠的合作关系
合作行为是合作双方为了谋取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协同互助活动,平等是双方建立稳定、持久合作关系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改变以满足公办幼儿园发展需要为主,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需要为辅的工作方式,不仅要对两类幼儿园做到一视同仁,还要在此基础上给农村民办幼儿园更多的政策支持,这样才能逐渐扭转以往双方合作不平等的局面。其次,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下发文件,组织公办幼儿园和农村民办幼儿园园长及教师统一学习了解双方合作的重大意义,促使双方自发自愿进行合作,使合作活动制度化、持久化。
2、公办幼儿园应端正合作态度,努力避免“完成任务”式的思想偏差
公办幼儿园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成为过去,不少农村民办幼儿园有很强的竞争实力,双方可以成为很好的互相学习型合作伙伴,双方可以通过合作互惠互利,得到更好的发展。
2.县域内城乡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均等。幼教经费投入是幼儿园办园的基本条件,而我国普遍存在县域内不同幼儿园经费投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曾对河北、安徽和浙江3省25县的591所幼儿园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政府在县直机关园与非县直机关园、示范性幼儿园与其他幼儿园的办学经费分担比率和财政投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县直机关幼儿园办学经费政府分担比率均值为65%,其他公办园为57%。就财政投入总量来看,县直机关幼儿园的均值是108万元,其他园仅为22万元,二者相差5倍之多。
3.县域内幼儿保教质量不均衡。县城幼儿园不仅设施齐全,而且教师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管理规范,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较高,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县城公办园基本实现了教学现代化、可视化、活动化,使幼儿能在这里尽情享受快乐的童年。而农村幼儿园教学资源稀缺,教师数量与质量都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幼儿园办学举步维艰,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大多数农村幼儿园教学方法落后,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远未得到落实。幼儿教师多数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教学中,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教师说的多,幼儿操作少。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呆板,不能激发幼儿浓厚的参与兴趣和活动热情。农村幼儿园办园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作息制度、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上小学化趋势很严重,不利于幼儿终身学习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县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县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人为本。首先,以幼儿全面发展为根本,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出发,努力创造相对均衡的受教育机会,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力求使每位幼儿都能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优质学前教育。其次,以教师为本,重点解决好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编制、待遇、生活、培训、进修、职称等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忠诚于学前教育事业。
2.公平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型教育发展观,其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追求教育公平。公平发展原则要求每个幼儿在入园学习的条件、权利、机会等方面都拥有平等的待遇。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保证受教育者接受学前教育所必需的园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让全体幼儿享受公平教育的基本权利,这也是教育事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3.共同发展。县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并非“劫富济贫”,也不是相互制约,而是在寻求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好县域学前教育统一体各部分的作用,形成发展的合力,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的目标。县域一体化发展,应侧重从空间维度重视区际公平,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资金的合理流向、人才的科学组合、政策的有力保障,达到以县城带动农村,以发达乡镇带动落后乡镇、以中心幼儿园带动一般幼儿园,实现以强扶弱、强者更优、共同发展的目标。
4.统筹发展。县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要统筹协调好整体与部门、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县城发展与乡镇发展的关系、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关系、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关系以及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县域学前教育事业走上一体化健康发展之路。
5.优先发展。县域学前教育要根据所在县的教育现状、优势与基础,在一体化的框架下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突出重点、集中资源,实施“优先发展”的策略。在县域内,要优先发展基础薄弱、急需扶持与发展地区的学前教育,避免“福利性”投入导致全面开花、措施不力、效益不高的倾向。在城乡之间,要优先发展农村幼儿园,让广大农村幼儿能够与城市幼儿一样享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
三、县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策略
1.制订县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要重视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制订,因地制宜地制订相关政策并落实到位,积极扶持县域内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幼儿教育工作,从战略高度重视县域内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要进一步稳定发展县城幼儿园,加快培育落后地区乡镇幼儿园,促进全县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的办学水平。教育发展规划既要注重上下的衔接,使县域教育发展规划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一致,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又要注重横向协调,实现县域内地区之间学前教育协调发展,避免同行之间恶性竞争。各县应从政策上倾斜、制度上保证、资金上扶持、组织上保障,以科学规划统领县域内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
2.加强幼儿园经费投入方式改革。要实现县域学前教育发展一体化,经费投入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应以县域幼儿园均衡发展为导向,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式、投入对象、投入重点进行调整,以减少城乡幼儿园、乡镇中心园与村办园等之间的差距,扩大经费投入的受惠面和使用效率。改革之后,经费要向乡镇中心幼儿园、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急需改善的幼儿园倾斜,发挥乡镇中心园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可建立对经济落后乡镇幼儿园、村办幼儿园和其他弱势幼儿园的财政援助制度,逐步改善这些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可建立学前教育帮扶基金,借社会力量帮扶落后地区幼儿园的发展;可设立学前教育专项奖励基金,对学前教育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村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与教师等进行奖励,以奖代补,以保证县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
3.实现教育资源配置一体化。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教育物质资源的保障。要统筹县域内学前教育资源投入与建设,重点扶持农村幼儿园与经济落后乡镇幼儿园,帮扶建立安全的教室、添置活动器材、建立活动场地、购置教学器具、添置图书资料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设立教育教学硬件评估制度,每学年组织幼儿园评估并公开评估结果,让来自社会的压力变成幼儿园发展的动力。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应优先给急需改善条件的弱势幼儿园配置相关资源。地方财政安排的教育支出、校舍维修经费等,应优先安排到农村幼儿园和其他弱势幼儿园,以保证那里的幼儿能有一个安全、合格的教育环境。
4.实现幼儿园布局一体化。科学统筹城乡学前教育资源,调整与优化幼儿园空间布局,是县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城乡、区域之间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差距过大等突出矛盾,相关部门必须对县域内幼儿园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建立城乡幼儿园互助互动、共建共享的机制,深入推进联园计划和支教活动,积极探索“名园”扩张计划,建立“1+1”城乡学前教育共同体模式,等等。还必须不断整合规划城区幼儿园的资源,发挥省市优质园的“龙头”效应,开展“大手牵小手”等活动,带动其他幼儿园的发展。还要通过幼儿园“认亲”等活动,发动城区幼儿园支持农村幼儿园,实力强的幼儿园支持实力弱的幼儿园,促进县域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5.实现师资结构优化一体化。加强县域学前教育人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提升教师学历层次。要探索创新用人新机制,将素质较高、富有潜力、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派到基层幼儿园担任管理工作,以改变农村幼儿园长期以来“放羊式”的管理状况。要创造条件、完善政策,设立地方支教津贴、交流访问教师津贴,鼓励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到农村幼儿园、其他薄弱幼儿园挂职任教。主管部门要懂得“爱才、惜才、引才、用才”,以优厚的待遇吸引大中专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幼儿园任教,提高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要鼓励低学历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与进修,逐步改善基层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业务水平,改变基层幼儿园、特别是乡村幼儿园师资严重“贫血”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