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53: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换位思考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有些教学内容老师看起来比较容易,但从学生的角度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老师要断然采取措施,站到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学生出现的“疑”,以便释疑。如我在讲授《多边形》时,有“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这一公式时,学生接受有很大的困难,教材也没有给出详细的证明过程。教学计划中也没有证明的要求。当讲到这个问题时,有一位学生要求我给出解答。由于课前我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就因势利导解决了这个问题,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
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备课时应该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比如在一些概念课教学中,有些学生对一些概念的规定不理解,常会提出:为什么要规定呢?这时教师若简单的说“规定就是规定,没有为什么”,或者干脆避而不答,都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上课前一定要思考这些问题的解答。
3.换位思考:思学生之错,之遗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某一天,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去商店,走在前面的年轻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老人进去后才松手。老者向她道谢,女士说:"我爸爸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这种时候,也有人为他开门。" 这样相似的场景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能看到,女士用朴实的话说出了一个我们常常提起的概念——换位思考。中国有一句古训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同样也体现着一个人与人交往中朴素的道理——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我的理解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相互理解,相互宽容。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国土服务工作。我们工作在最基层,每天直接面对的是用地单位和群众,如何将换位思考融贯在我们国土服务工作中,用"如果我是用地户"的方法去思考,去理解用地户的需求,去更好的为用地户服务,去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比如我们的农民宅基地审批和土地登记发证工作,高峰期的时候我们一天要接待几个甚至十几个办事群众,都需要一一热情接待和讲解,那就要求我们不能因单调重复的工作成为热情减少的理由。如果我们能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地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想一想,我们可以设想这些风尘仆仆、汗流浃背的群众是专门请假赶了很远的路来办事,是暂时放下家中的农活和无人照管的孩子,也可能是正等着土地证书去金融部门融资,还可能是希望尽快办好手续要踏上外出打工的群众,总之,每一个人都是满怀着期待、焦急的心情来办事情,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工作人员象对待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一样来对待他们,真正体谅他们的焦急,感受到他们的期待,在严格按照办事程序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便民服务;即使由于某种原因暂时不能办理,也要耐心细心地作出解释并坚持一次性告知的原则,让群众少跑路,让他们满意而归。
换位思考说起来很简单,在工作生活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多数人大多时候都会从自己的观点、利益出发,觉得别人应当如何如何。如果没有相似的经历,很少能主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和需求。这就更需要我们这些居庙堂之上的人不能只停留在思想认识提高上,而应付诸在平时一言一行去忧百姓之苦。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更应该学会宽容些、谦虚些、坦诚些、大度些、真诚些、平等些、和蔼些、容忍些,时刻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一次净化,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在工作中,如果能够常用换位方式思考问题,常常设身处地地为办事群众想一想,那么,我们在接待群众时就会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热情,就会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就能够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总之,不管是工作和做人要善良些,每个人都喜欢跟善良的人交往,换个位置,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如果你是个善良之人,那么,与人交往还能难吗?人与人之间的误会、隔阂,怨恨等都会时有发生,只要心地善良些,互谅互让,误会、怨恨也能变成令人感动和怀念的往事。
1现阶段护患交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护士方面因素
1.1.1护患沟通交流的信息量过少
患者来院就诊,首先接触的就是护士, 时的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焦急,迫切想知道分管医师、责任护士的水平,护理态度以及用药、治疗、护理、预后情况,如果护士在接待时不能针对以上特点有的放矢的将问题说清楚,不注意患者及家属的感受和信息反馈,容易造成误解或不满。
1.1.2语言使用不当,专业术语过
不同患者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等方面存在很 的差别,护士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使患者产生概念上的误解或不理解,影响护患之间的交流。
1.1.3专业技术不精湛
尽管我们态度和蔼,但患者及家属的疑问解释得含糊其辞或操作技术不熟练,容易引起患者的不信任,甚至反感,以致工作中的小小不当不能得到谅解。
1.2患者方面的因素
不同患者由于年龄、性别、职业、经济、受教育程度对健康关注等方面的差异,对护理的要求和期望值也不尽相同,相同的服务方式也会导致沟通的障碍。
1.3医院方面的因素
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而日益竞争的医疗市场让医院不堪负荷,医院为了生存发展,无形中把经济利益放大,导致医患沟通障碍。
2确立换位思考理念
2.1换位思考
在护患交流中,换位思考的应用要求护士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关注患者的痛苦和对健康的担心,体谅患者在医院生活上的不方便等,设身处地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让患者满意。
2.2深入患者生活,了解心理需要,体谅其感受
正确认识患者的情绪情感,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情绪情感,也就是将心比心。注意分析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也 就是说不仅要看到对方的情绪情感的具体表现,而且要进一步分析对方的这种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亲临现场去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这里最确切的莫过于一位护士真实地从护士角色转换 患者角色,用一颗博爱的心关心、同情、帮助患者,自然坦诚的与之交流,对待患者及家属的问题全面正确的回答,满足不同层次的患者的需求要达到患者满意。一名内科护士因患胰腺炎而要接受插胃管,这在内科病房是一个常见的操作。但是她在接受操作 也感到恐惧,情绪高度紧张,在当她体验到“实在难忍”时,频繁地问医生,几时能拔管,虽然她知道至少需要3~5天。护士在经历这次插管后,非常理解患者的心情,不再以治疗的范围作为衡量患者情绪紧张的尺度。
3对策
3.1突出服务性
护患的沟通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护士整洁的仪表,一句平和的问候,温柔的目光都会给患者带来莫大的信心[1]。我们以 “给你真诚、信心和爱”为服务宗旨,要求护士重视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千方百计帮患者解决问题。护士应在工作中用语文明,态度热情,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同情和体贴,使患者感到极大的温暖,增进了护患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3.2提高护理质量
制定科学可行便于操作的指标体系和控制标准。以整体护理为中心,围绕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针对病人治疗、护理和服务的流程,通过病人满意率、健康教育普及率及合格率等指标保证质量。
3.3关注患者痛苦和对健康的担心
在沟通中病人感受到医护人员真正理解他们,没有漠视、拒绝、甚至批评和否定病人表达的信息就会使病人产生舒畅、释然和满足的体验,有助于缓解疾病带给病人的心理压力,情绪发泄以后往往使病人更容易接受疾病存在的事实,他们不再抱怨甚至拒绝别人的帮助,建立起与医护人员良好的治疗性关系,在这过程使病人:①信任治疗者;②对治疗性工作采取合作态度;③对治疗的目的和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④求医动机明确[2]。这使病人有能力和信心去应付现在面临的困难,这就给了病人极大的帮助。
3.4超越自我,改变以医者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不仅要感知患者的权利, 要意识到自己和患者是平等的,自己比对方 的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学会倾听患者诉说,学会用患者的语言跟他们进行沟通,让他们自己排出轻重缓急的治疗方案,当他们想听我们的意见时提供必要得当的指导,学会通过体谅患者的心情,来考虑患者的需要。
总之,护患交流是一种技巧,护理人员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使病人被理解、被感知的需求得到满足,有助于我们治疗病人的疾患,使病人从泥沼中走出来,换位思考也会丰富我们的经验技能,提高专业能力。把换位思考应用到护患交流中,以心换心,使护理工作更贴近患者,更容易化解护患间的隔阂与矛盾,消除护患交流中的障碍,营造一种和谐的护患氛围。
参考文献
[1] 丛亚丽.护理伦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79.
一、通过读、想、议、讲,激发学生思维
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思想品德课和其它学科都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读、想、议、讲"四字法,即在课堂上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在自学中思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在自己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互相展开讨论,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讲解,教师点拨。初中学生特点就是好动,好表现自己,大多数学生都有"自我表现欲"。我针对这一心理特点,课堂上处处为学生的"动"和"表现"提供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情趣和哲理结合,活跃学生思维
政治思想理论虽然抽象,但很多概念都有生动的表现形式和发源形式,理论是从许多生动活泼的具体事例中高度概括出来的。教师如果只从理论到理论就会把课上得干巴巴的,学生当然不会爱学,更谈不上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力求做到趣味化,让情趣和哲理相结合,使学生在欢乐之中领悟庄重的课题,懂的严肃的哲理。如讲到"换位思考",即站到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时,我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学生一听大笑起来,一下子理解了"换位思考"、"站到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的道理".情趣和哲理相结合,使学生从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事例中获得知识,明白道理,展开想象,活跃思维,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理解,概念的深入理解,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各科知识横向联系,扩展学生思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普遍联系,思想品德课不是孤立的,它与其它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处理好与中学语文、史、地、生等课程的关系。"因此,要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全局着眼,在与各科教学的横向结合中进行讲授,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沟通各科知识内在联系,扩展学生的思维。
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学生思维
1.把教学中的理论、概念、道理作为镜子,让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和思维去对照。这不仅有利于理解概念和理论,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
营销观念是当今先进的商业理念,它强调企业经营管理要以目标顾客的需要为中心。在最新的营销理论里,顾客意识被进一步深化,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由4PS变成了4CS,即由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转变为需求(Command)、花销(Cost)、方便(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e)。
从营销理念的转变不难看出,更加彻底地站在消费者(被服务者)的角度看问题,是市场营销发展的方向。换句话说,市场营销观念的本质即在商业活动中设身处地。而设身处地是世界上不少民族常识性的为人之道,其应用范围远远不限于商业领域。在非商业领域设身处地,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环境保护观念的推广过程中,近十几年提炼出的绿色健康概念功不可没。有一个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环保界,即如何让环境保护观念在普通人头脑中扎根。笼统地提倡环境保护,无论多么痛心疾首、慷慨激昂、迫不及待,那总归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事,一人之力太过微薄,“我”是否随时注意好象无关大局。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有一定针对性,但是“我”现在为环境保护做的努力其结果无法立刻显现,“我”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出于便利、经济等心理的驱使,采取一些与环境保护要求不符的行为,其后果当时感觉不到,似乎也无关紧要。
而绿色健康概念,则使环境保护的对象、时间地点、主体、受益逻辑发生了如下变化,见表1所示。
再做具体的分析:绿色与自然、天然、无污染联系,让人向往;健康是人们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代,绿色+健康打动人是必然的。随着绿色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开始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自发动力机制。其原因在于,以前企业在环保方面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经济上不合算,对环保消极甚至抵触,环保不得不靠外部强制的力量来推动。而随着绿色健康概念的树立,使得企业的环保投入可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消费者关心自己的健康,绿色自然的消费正好有益健康,在消费购买活动中人们倾向于有绿色认证标志的产品,身处激烈竞争中的企业会主动自觉地适应消费者的好恶,环保因此拥有了经济动力。
换位,其最早产生于模仿,即让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处于他人的角色之中并通过扮演和体验,来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理解。
一、换位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要内容
如何切实有效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了解小学数学课堂的特征。受客观年龄阶段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大都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还未形成。如直接用概念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时,不能让小学生理解,但是如果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展示,学生就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通过具体思维形成抽象思维。当然,如果在操作和展示环节中能够让小学生亲历亲为,自己动手,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提高了学生在动手实践和数学思维方面的能力。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这种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学生讲授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自控力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是其精力非常旺盛且喜欢模仿,学习能力强。从思维形成看,小学生以无目的性的机械记忆为主,对于图片所能反应的直观感受能够产生更为持久的记忆和兴趣,而对于概念性的公式、定理记忆起来显得比较困难。通过换位教学,可以为小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扮演“老师”,通过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向同龄的同伴传授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实了新课改的学生主体性理念。
(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对于换位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小老师”毕竟是一位小学生,在换位教学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讲解不到位、讲课紧张、时间控制不好等等,因此数学教师在角色互换后应针对学生讲解的不足进行点评。
二、小学数学课堂运用换位教学的意义
(一)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主体性,师生换位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在这个教学模式下,既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效果;又培养了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当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时,学习兴趣会非常浓厚。换位教学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且以身为同龄人的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去给其他同学讲解,其他同学理解起来也更为容易。
(二)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
在小学数学进行换位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换位主体的“小老师”,不仅要和数学教师一样去完成一堂课的备课、上课环节,同时也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勇气和胆量提出了挑战,这些从不同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的教学中,“小老师”找来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同时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菜市场购物情景,通过实际的社会生活,让大家认识和学习了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兑换。通过教学,换位的“小老师”在学生面前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
(三)促进教师预设判断力的提高
所谓预设判断力,是指教师对课堂会发生的情况做出预料并能够做出相应预案的能力。由于孩子们年龄的特点,其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互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让人意料不到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对角色扮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设并制定相应的预案。在换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换位教师”出现的问题不断记录,在课后对其进行纠正和点评。在整个教学结束后,教师要进行“评课”,对“换位教师”的授课做出评价,为今后的换位教学提供反思和总结,也为“换位教师”更好地发展提供反思依据。
(四)体现素质教育目的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着重强调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通过改造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由浅及深。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换位教学模式,让小学生体验一名自认为熟悉的教师的角色。小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紧张和慌乱,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他们备课,还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潜能。一般来说,在换位教学中,一般让“换位教师”选择具有直观感性的知识,要考虑到生成性,即“换位教师”能够自己做到这些任务。对于抽象的知识和定理,一般仍然需要数学教师来讲解。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学生的角色互换教学。
参考文献:
[1]许海丽.小学数学课堂中换位教学法探讨[J].好家长,2015(33):21.
情境是指一段时间和空间内诸多具体情形的概况,从教学角度来看,课堂是具体的空间,而教学过程是时间,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学生的学习并不是靠单纯的抽象感知而获得知识,相反需要综合各种情形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过程当中,借助各种能让学生感官受到刺激的情形来激发学生兴趣. 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就尤为重要.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而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来作为引导,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过渡到新知探究中. 如“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该课时要让学生在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后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因此,同类项的概念就是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先以“数钱”游戏来进行情境创设,教师先提供一些零散的钱币,然后分两组(一组直接数,一组分类后再数)数钱,看哪个组数得快而准,学生完成后,提问:“为什么要将相同面值的钱分为一类?”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感受同类项的作用. 接着过渡到长方形面积计算案例,教师幻灯展示问题引导列式,学生列式后出现了两个答案:100a + 200a + 240b + 60b,(100 + 200)a + (240 + 60)b,既然是计算同样的面积,不同的算法其结果应该是相等的,学生很快得到100a + 200a + 240b + 60b = (100 + 200)a + (240 + 60)b,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容易找到100a + 200a = (100 + 200)a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新概念,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操作,引导学生直观感知
在以往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多倾向于将教材中的知识抽象概况后再讲授给学生,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听不懂、上课打瞌睡等现象. 其实,初中学生的认知还是以直观为主,而数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而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在操作中获得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的,但教学中教师为节约时间,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故而学生也就只能接受一些抽象的知识了. 相反,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图形的平移、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都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感受. 而在如积的乘方、整式的乘法、二次函数的图像等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自学尝试,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画出两个三角形并剪下,然后对比,在对比中感受对应边和对应角等概念.
三、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交流体验
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根据自己的认知而解构后重新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体验是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的重要因素. 而要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师就不能将学生限制于“个人”的狭小范围内,相反要借助“小组”这一形式,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分享和交流.
在合作探究中,首先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在分享中丰富体验.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出示函数引导小组根据函数改变k值来探究函数的特征和性质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只发现了当k > 0时函数的特征,而没有观察到y的值随x的值的增大而增大,在交流中学生分享了这一点后,其他学生开始深入探究,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其次,交流主要是指让学生根据问题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样是在该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以问题“k、b对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何影响?”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根据k值而对函数的特征和性质进行了交流,当涉及b值时学生就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如b > 0或b < 0时直线和y轴的关系,而当b相同时又是什么情况. 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学会了主动构建知识,加深了其体验.
四、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象转动的车轮一样。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启用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如此。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肇事司机的错误原因。首先,他遇事大脑第一反应是刹车,他不愿意出事故,这说明大脑有刹车概念和意识,这是正确的。第二是动作,迅速踩下踏板。这就是一个习惯性动作,在紧急状态下,人的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事情来不及思考,就靠平时积累的习惯思维来处理问题,这就是潜意识或叫做条件反射。他忽略了正在行驶中的车,右脚下是油门踏板而不是刹车踏板,毫不犹豫地踩了下去,错了,再踩刹车,还是把油门当作刹车坚决地踩下去。这样,问题就清楚了,司机右脚下有左(刹车)、右(油门)两个踏板,而在司机的潜意识里,没有位置调换的概念,也就是说司机的潜意思里,脚下的踏板就是刹车。“脚下的踏板就是刹车踏板”这个习惯思维是错把油门当刹车的罪魁祸手。
一个刚取得驾照的驾驶员,上路时间不长,“脚下的踏板就是刹车踏板”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我们就不得不从驾校的教学程序中来寻找答案了。
现在驾校是如何教学员的,我没调查,我只知道,我学驾驶时,驾校从安全的角度着想,把油门线拆了,学习过程中一律用怠速行驶,不用油门,右脚始终放在刹车上面,出现情况就踩刹车,“脚下的踏板是刹车”的概念,一入驾校就形成了,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这一概念逐渐被强化而形成了习惯,既便有路考,由于学车的人多,学员上车训练的时间太少,油门和刹车的互换强化训练不到位,“脚下的踏板就是刹车踏板”的思维定势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得到彻底的纠正。再则,路上练车速度慢,刹车可以从容思考,这个错误不明显,一遇到紧急情况,问题就暴露了。多数学员都是个人自觉加强训练来克服这一思维定势的,但仍有相当一些人以考证为目的,自我强化训练不足,为自己留下了交通隐患。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也就有了打开症结的办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生比如:吞——吴 杏——呆 士——干
师:很有意思的一些数,那数学数字也有这些特点吗?
师课件出示:先计算它们的积: 38× 83 512 × 125 45× 54每组中的两个数有着怎样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它们的乘积是“1”
生:我发现每组中都有一个真分数和假分数。
生:我发现这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相互颠倒了位置。
师:象这样的两个数它们的乘积是“1”,分子分母调换了位置,你还能很快地说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并与同桌交流:
生: 23× 32 12× 21 45×54 ……
师生归纳:象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二、质疑概念,探究讨论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比较重要?为什么?自己先思考后再和同学交流。
生:我认为这个概念中“两个数”这个词重要
生:我认为这个概念中“乘积是1”重要
生:我认为这个概念中“互为”这个词也重要?
师:谁能解释“两个数”重要?并举例说明?
生:我认为必须是两个数的乘积,多了不行,比如: 34× 83× 12=1,不能说34 、 83和12互为倒数。
师:谁来解释“乘积是1”重要?
生:这个概念强调了只能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能是互为倒数,如果“乘积不是1”,是“2、3、4……”等数不能说是互为倒数。
生:我认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只能是乘法结果是1,不能是加法、减法、除法的结果是1。比如: + =1,我们不能说 和 互为倒数,同样减法、除法的结果是1的两个数也不能说是互为倒数。
师:谁能说一说“互为”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互为”就是“相互”的意思,是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说某一个数是倒数,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倒数。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互为倒数”的含义?
生:比如 23× 32=1, 23和32互为倒数,只能说23是32的倒数或32是23的倒数,而不能说23是32倒数或32是23倒数。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思考、和交流,不仅知道了倒数的概念,还能举例进行解释。
师:你能根据以上的同学们的理解完整地叙述45× 54=1给同桌听吗?
三、利用经验,探索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课件出示:试着写出下面35、72的倒数,自学课本P24,你发现什么?
生发现:我把分子、分母的位置交换一下,就写出了:
35 53 35的倒数是53。
72 27 72的倒数是27。
生:我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师:课件出示:试着写出6 、19 、1、0的倒数,你又发现什么?
生:写6的倒数时我是先把它写成与6相等的 ,再把 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得到 ,6的倒数是 ,我发现整数的倒数是这个整数颠倒后的分数单位。
生: 的倒数是 (9),我发现分数单位的倒数是一个整数。
生:1的倒数是“1”,我发现任何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的倒数都是1。
生:我发现“0”没有倒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不可能得1以外的数。
生:我发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找到了答案,还能解释原因,1和0这两个数比较特殊: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四、应用深化
师课件出示:你能填写吗? 47× 00=1 9×00 =1 115×()=1
师课件出示:动脑筋 213、0.4 、0.125、7这些数怎样求它们的倒数呢?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带分数 213= 37 37先要把它化成假分数形式,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213的倒数是 37。
生:我发现小数0.4=410 = 25 52、0.125=1251000=13要先把小数转化成分数的形式,如果能约分的先约分后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求出了小数的倒数。
生:我发现7= 73 17整数的倒数是以这个整数为分母的分数单位。
生:师课件出示:找规律(先说出下面每组数的倒数, 再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5 、47 、12 、110 、72 、85 、3、15、1、0
生:我发现真分数的倒数一定大于“1”,分子是“1”的倒数大于“1”且是个整数。
生:我发现大于 “1” 的假分数的倒数一定小于 “1 ”。 不为“ 0 ”的整数,它的倒数的分子一定是“ 1 ”。
生: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信号与系统”课程其基本理论已相当成熟且应用广泛[1]。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能既兼顾理论教学又突出实践应用的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是大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2]。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自2009年提出多元化人才培养。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学院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客观知识考核和学生自我选择划分学生学习能力层次,并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开设两个理论层次的教学平台,实现一套培养方案,采用不同教学大纲。“信号与系统”课程采用研究型(A)和应用型(B)两套大纲,对采用研究型大纲进行教学的学生在理论学习上有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学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信号与系统”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从做好教学准备,精练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教学方法。
1、换位思考,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教学从来都不开始于课堂,而是始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换位思考,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充分备课是讲好课的基础。课前,要了解有关先修课的内容及同学们的掌握情况,了解授课对象的基础及特点,并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做好准备工作。对于执行A大纲的同学,在课前的教学准备中在应用培养的同时应偏重于理论性,而对于执行B大纲的同学更应该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试想,如果没有换位思考,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好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想想老师怎样讲课我才有兴趣听,想想我怎样才能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想想老师所讲的内容我还有哪些疑问,想想这个概念老师这么讲我能不能理解,想想这个题目目目老师讲完后我还不会做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在换位思考后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都是老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和考虑的地方。不充分备课就一定讲不好课,而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换位思考,很难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
2、兴趣引导,改进教学方法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弄懂它。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兴趣引导下,“信号与系统”课堂教学中诸多教学方法的实施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教师不能只单纯强调“教”,还要更注重“学”。对于执行A大纲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相关理论外,还通过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在激励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对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典型性的例题进行一题多解[3]。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对于执行B大纲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多以实例进行理论讲解学习。如利用音乐和琴谱解释时域与频域,利用软件仿真调制解调等等。这样做在加强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一些准备出国读取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生,教学中也适当的增加了英文例题、习题和相关阅读材料。
3、强化训练,过程与结果并重
课程学习的结果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对于“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强化训练,过程与结果并重。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通过而学习。对于理论和实践相并重的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学习更是如此。基础决定高度,而不是高度决定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基础打牢地基才能建好高楼。在“信号与系统”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基础训练还是提升拔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思考,多做题。在做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做题。为此,除了常规的作业和期中考试外,对于执行A大纲的学生,不仅增加了课前10分钟的考研习题及知识点串讲环节,还增加了平时小测的次数。而对于执行B大纲的学生,小测的次数是执行A大纲学生的一倍。同时,为了避免抄袭等行为,测验题从套数及题量上都有要求。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对于执行A大纲的学生,他们不管是学习目标或学习习惯都相对较好,所以能够做到马不扬鞭自奋蹄。而对于执行B大纲的学生,大多数学习习惯不好,主动性差一些,因此以测代练,促进学习。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执行B大纲的同学中,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鼓励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所学内容的整理总结,作为复习资料印发给学生。此外,还通过展示优秀作业,利用学生的求胜心理,刺激学生认真学习。
4、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
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收获良好教学效果一直是值得任课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将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全方位刺激学生学习。但是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应该根据教授的对象和内容有所侧重。对于执行A大纲的学生,内容讲授多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当然如果涉及到重要知识点的讲解还是板书为主,这样便于同学的吸收和理解。而对于执行B大纲的同学,在进行基本理论讲授时多媒体多用于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动画演示和结论总结及软件仿真的结果,而具体的应用则是通过板书完成,用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
5、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信号与系统”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有了提升,而且作为电子通信类考研必考的课程,不管是执行A大纲还是执行B大纲的同学其信号与系统成绩逐年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6届考研率超过了20%。“信号与系统”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结合国情,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