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53: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诗词精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009级高中是河北省新课改起始年级,即将接受2012年高考的检验,现总结我们的选课情况及选后反思、建议,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我校选修情况介绍
1.计划早,方案细。
几乎在必修一开课同时,学校教研处就开始安排各科选修设置,给全体老师预订了全部的选修教材、教参,供大家提前进入研讨备选状态。最终,在高一下学期制定了详细的选修方案,在网上公布给全体师生,举例如下:
2.广借鉴,通有无。
我们全体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学科骨干,集体到北京参加神州智达新课标课程设置培训,远赴宁夏、郑州等先期进入新课改高考地区,与课改区老师面对面交流,沟通。听取建议。建立五校联盟(石家庄、邯郸、保定、张家口、唐山),邀请省教科所张瑾琳主任讲解省教科所对选课的指导意见。
3.瞄高考,重落实。
选修内容无非就是高考的几大考点。选课指导思想即为高考备考铺路。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选课可以放开。语文内容本身博大精深,无穷无尽,但有了高考一张卷做指挥棒,方向清楚目标明确。高二选修课开放方案,选修课数量与高考选作题之间的关系怎样?现摘录五校联盟各校高二备考思路如下:
唐山一中:选修课与高考选做题关系密切,高三上学期复习基础知识,选修课瞄准高考。
张家口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邯郸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保定一中:某些没讲的诗歌散文高三复习时带讲,高三先复习现代文阅读。
4.过程艰辛,结果相同。
各个地区、学校,选课内容各不相同,五校联盟各校选课情况:
石家庄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新闻阅读与实践(选讲)、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专注于文言文阅读)、小说阅读专题、校本课程(26门任选一走班上课)。
邯郸一中:诸子百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着重讲散文)。
张家口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人物传记、杜甫诗歌、鲁迅(拓展)、外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一个儒家代表、道家代表,其他学生自己选读)。
保定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国小说欣赏、名人传记、影视文学欣赏、校本课程。
唐山一中:语言文字与应用、古代诗文、现代诗文、文章写作与修改。
最终的等级评分结果,统统2分。
二、选课中的困难、困惑与解决方案
1.困难、困惑
选修内容过于杂乱,阅读量增大,教师备课任务量超重,有些观点难于自圆其说。
2.解决方案
将五个模块分为三类:
必选的: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可选可不选的:外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新闻阅读与实践
建议不要选的:中国民俗文化、演讲与辩论、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精选辅助资料与自编资料:辅导资料《核按钮》,配合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至五的复习订了《核按钮教材知识梳理》,自己编写的小知识点每日练,使得每天的教与学目标明确。
三、开发校本课程选修
尽管现在中考题大多来自课外,但这些题大部分是课文中基础知识的变形和延伸。因此,在这一轮复习中,应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来复习。这也是命题者命题的依据。又因为整个中学语文知识系统分散和包含于各册课文之中,所以又存在着知识点零碎,覆盖面广和不系统等特点。如果语文老师逐册逐课的“炒原饭”,即使老师在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台下也会恹恹欲睡。复习效果自然不佳。因此,在这一阶段复习中,应把初中阶段的课文分类复习。总体上可分为:现代文、文言文和诗词三部分。在现代文部分,又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来复习。在每种文体复习时,应让学生先掌握这类文体的常识,让学生弄清从哪些方面复习。然后,老师再从这类文体中选二至三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章精讲作示范。其余的由学生按其模式自己复习整理,效果更佳,内容类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以点代面,既有效的节约了时间,又避免了复习课的枯燥无味。文言文部分复习,应注重文言实词和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积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诗词部分可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这一部分复习应在诗词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掌握,切忌死记硬背。因为现在的考试题一般是考查理解性的记忆。
二、第二轮复习:研究考题,把握方向
此轮复习时要对近年来的试题进行研究。中考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试题发端于课内,延伸到课外;关注焦点,聚焦热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试题大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模拟生活场景,创造交际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既检测学生平时的学习基础,又考查了考生在考场上主动发挥,随机应变,运用语文知识答疑解难的能力。明确了考点,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再从考试题型方面入手。现在的中考题型,一般由语言积累运用、阅读和写作三部分组成。语言积累运用部分,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要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常见字词的音、形、义。对汉语知识如词性、词的感彩、短语、句子等的理解和运用,对句子修辞的理解,对文体知识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对课内外常见古诗词和名句的积累,这些内容尽管占的分值不多,但对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对这一部分的复习不可忽视。阅读部分的复习可分为文言文和现代文两部分。这一阶段文言文部分的复习,是第一阶段文言文复习的强化和系统总结。这一阶段要打破每册的界限作系统的总结。比如,通假字,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常见文言虚词如“之”“者”的用法,特殊的句式等等要引导学生归纳,使其条理化。这些知识要记牢记准。现代文阅读应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局部揣摩,研究规律。
(一)感受传统,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充满写实意义的《诗经》到散漫主义气息的《离骚》,再到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唐宋家,直至到艾青等的现代诗,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是值得后人所细细品味的。唐朝是我国诗歌的巅峰时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感受“诗仙”李白的浪漫和洒脱,也可以在“诗圣”杜甫的忧思之中体味爱国的赤诚;宋朝时期以词为题材的文化形式开始达到辉煌时期,家喻户晓的婉约词人李清照和爱国词人辛弃疾,用生命见证了词的发展。在高中教材或者课外诗歌练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沉浸在浓厚的诗歌文化氛围之中,怀着对先贤的敬仰之情,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受力。
(二)陶冶情操,提升正能量
人文主义是蕴含在诗篇中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诗歌语言精炼,它是作者观眼前之景,抒内心之感慨的表现形式。语文教材之中所收录的诗歌类的篇章,正是吻合了中学生的审美追求,向其传达一种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人性的真、善、美。而今,践行“中国梦”需要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具有良好的美学观,强大的正能量,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体味诗词中所散发的爱国情怀,正是其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三)以审美情趣的提升,促习作素材积累
高中生作文水平的高低除了主要看其内容充实程度以及框架结构之外,一个重要的评阅点就是其文采水平。以“诗”入文,正如美人发髻恰到好处的一枝发簪,能够给评阅老师带来一种视觉的美感,从而提升自我的行文水准。同时,学生在品读诗句的时候,感悟到的可以是作者美化的语言,也可以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的情操,这种熏陶自然会成为学生构建自我审美框架的要素。
二、以“诗性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
(一)侧重诵读,感悟诗歌语言
将诗性之美迁移到学生审美情趣的构建之中,可以将重视诵读练习作为一个切入口。本身语文教学就是一门重视语言文字的学科,而诗本身就具有一种凝练的文字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品所透露的作者的跌宕情感。比如,诵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食指创作该诗的时代背景,在1968年那段灰色的时期,作者却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在反复诵读到“相信未来”的时候,声音应洪亮、铿锵,饱含着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歌颂。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便能感受到一种坚持不懈的力量和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此时,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挖掘意象,体味古诗之美
古典诗词当中,创作者将自身或喜、或忧的情感,依托于具体的物象传达出来,引领学生感悟诗词之美,就需要让其挖掘出诗词意象,感受美化的诗词魅力。一轮皓月,寄托的往往是一种相思之情;一株腊梅,代指的常常是一份临寒的傲骨;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畅想巨浪拍岸的气势。学生通过把握词句意象,不仅仅激发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也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美的一种追寻。
(三)品味情感,升华道德品质
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充分调动其自身的情商,感悟作者酝酿于作品之中的情感;作为教授主体,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感受一种向上的道德情操,从而不断的升华其道德素养。比如,学生在品读苏轼的《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以及情感饱满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词人勾勒的月色山水之间,体会其旷达的人性光芒;在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的字里行间,升华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对未来的期许。师生通过互读互评的环节,来共同感受作品之中所传达的正能量,从而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精选词句,提高习作文采
一、目的意义
20xx年5月31日,民间诗报《打工诗人》在广东省惠州市发起、创办,标志打工诗歌发韧。打工诗歌的出现是中国诗歌的一次革命,引起中国文学界、评论界和社会学界的强烈关注和争议。由诗报到诗刊,出刊30期,推出《1985-20xx年中国打工诗歌精选》、《20xx年中国打工诗歌精选》、《20xx-20xx中国打工诗歌精选》,举办《打工诗人》创刊十年纪念诗会等重大活动,《打工诗人》所倡导和推出的打工诗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打工者,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品牌。为推出优秀诗人和优秀打工诗歌作品,进一步提升打工写作,建设整合打工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特举办此次活动。
二、基本原则
坚持民间立场,保持赛事的独立和公正;关注底层生态,注重作品的创新与质量选出真正的打工诗歌好作品。
三、奖项设立
《打工诗人》20xx-20xx打工诗歌双年奖设3名获奖者,奖金总额人民币10000元:(一)双年奖杰出诗人奖1名,奖金5000元;(二)双年奖优秀诗人奖1名,奖金3000元;(三)双年奖潜力诗人奖1名,奖金20xx元。
四、评委设置
双年奖设顾问、初评评委和终评评委:
(一)顾问(2人)
孙文涛(著名诗人、诗评家,《打工诗人》特邀顾问)
柳冬妩(著名打工文学评论家,《打工诗人》理论顾问)
(二)初评(6人)
罗德远、徐非、任明友、许岚、黄吉文、汪雪英(《打工诗人》编委)
统筹:罗德远(兼)
(三)终评(7人)
名单略,为使评奖公平公正,终评评委名单待评选结果出来后再行公布。
五、征稿要求
(一)征稿对象:投稿者职业、年龄、学历和性别等均不限,凡打工诗歌写作者均可参加。
(二)征稿时间:20xx年8月1日20xx年1月15日,以邮箱发送时间为准。
(三)征稿范围:20xx年1月1日20xx年12月31日期间,在杂志、报纸、专著等刊发(国家、省、市、县级、企业内刊和民间报刊等均在此列)的打工诗歌作品。
(四)作品要求:打工诗歌作品含现代诗、歌词(只需要歌词,不包括谱曲的打工歌曲)、诗词、散文诗,非打工诗歌题材勿投;每位作者投寄作品时请慎重考虑,只限一次投寄(多次投寄不予处理),首数不限,但总共不超过200行(超过不予处理)。要求参评作者提供作品发表刊物名称、时间、刊期、编辑单位及作品发表复印件。
(五)投稿地址:所有邮发稿件请发《打工诗人》公共邮箱:。样报、刊复印件请寄:511300广东省广州增城荔城街文化路11号罗德远,联络电话:。
(六)投稿要求:所有来稿请在发送邮件主题栏注明《打工诗人》20xx-20xx打工诗歌双年奖征稿字样;每篇来稿采用Word文本,同时以粘贴的形式一并发送一份备用(避免无法打开文件);来稿务必注明姓名、邮编、地址、电话、QQ、手机(或确保能联络的电话)等个人资料;作者简历请勿超过200字。
(七)温馨提示:谢绝20xx年1月1日之前在刊物、报纸、专著等刊发的作品,一经发现,取消资格;谢绝抄袭之作,一经发现,曝光处理。
六、评选活动
征稿活动结束,由6位编委进行初评,评出100位作者的优秀作品,交由终评评委,根据每个奖项的评奖作品标准,以得票多少评出获奖名单,20xx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在珠三角召开颁奖会、诗歌朗诵会、打工才艺表演、《20xx-20xx中国打工诗歌精选》首发式等。
七、重要说明
(一)精选作品。凡参加《打工诗人》20xx-20xx打工诗歌双年奖的参赛稿件,视作同时投寄《20xx-20xx中国打工诗歌精选》,双年奖获奖作品同时入选精选。精选从所有来稿中选出100位作者的优秀作品,入选作品不付稿酬,赠样刊一册。
(二)编委联络。罗德远QQ:441051325;徐非QQ:645339628;任明友QQ:286222427;许岚QQ:764149945;黄吉文QQ:223316199;汪雪英QQ:329708089。
(三)活动解释权属于《打工诗人》编委会。
民间诗刊《打工诗人》编委会
20xx年8月1日
20xx打工诗歌征稿启事二
上个世纪80年代伊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南方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打工潮,后来的北漂、沪上漂泊、西部开发等,导致上亿人的流动,波及千家万户,成为一个时代浩浩的人文景观。发轫于珠江三角洲的打工文学因此历经20余年不衰,并逐渐扩散至长三角直至全国。打工诗歌作为打工文学最为活跃的部分,业已在民间产生深远影响,并开始引起主流文坛的关注。
伫立于中国这块打工者热血涌动的土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时时激荡着我们的内心:千百万打工者背井离乡,以汗水泪水血水,以青春生命,在屈辱中抗争,在绝望中梦想,在迷茫中求索,谱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打工时代。拥有打工和写作双重身份的我们,有理由记录下这段历史,让同时代和后来者更深刻、全面地了解这个身处社会边缘的群体这些泪水多于欢笑的文字,恰如一个时代馈赠给我们的裂变和阵痛,像珍珠一样放射出生活的光芒,成为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认为,打工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贴近时代,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与命运,这样的诗歌绝不会曲高和寡,这样的艺术更有血有肉,形象丰满,才可能在千百万人心中越传越远。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打工诗歌的发展,《打工诗人》报决定从20xx年开始,每年编辑一本打工诗歌年度精选本,今年我们计划编辑《20xx中国打工诗歌精选》。本诗集将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计划印量5000册,由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公开发行。
由于我们一直从事的是打工诗歌的公益推广,故入选者无稿费,均赠送样书一册。本书将于20xx年2月前正式出版发行。
所有写作打工诗歌的朋友均可以向我们投稿。
请在发来的诗作主题注明《20xx中国打工诗歌精选》----姓名----投稿字样。
投稿邮箱:
20xx打工诗歌征稿启事三
在广大读者、作者支持下,在编辑人员不懈努力下,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周刊已出刊180余期。始终践行打工者写,写打工者的办刊原则。为了持续创新,完善细节,新的一年里,决定增加部分栏目,并长期征稿,特发启事如下:
一、免费交友信息栏目。本栏目以公益目的出发,免费为广大劳务工朋友以文会友搭建信息交互平台。劳务工朋友和本刊读者,本着拓展交际面,扩大生活圈,认识新朋友,提升文化素养的理念,都可在本刊免费刊登交友信息。要求:1. 写明个人真实姓名、性别、交友诉求和联系方式;2.每条信息不超过50个字;3.交友信息内容与个人详细通联方式一起放入本刊公共邮箱;4.因个人动机不纯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律后果,悉由信息提供者个人负责。
二、《青工情感故事》栏目征稿。务工人群,男女万千,追求梦想,拥抱情感。长期征求身边朋友的经典爱情和情感故事。强调真实性、故事性和文学性兼胜,配上主人公的影像尤佳。谢绝杜撰和虚构。篇幅25005000字为宜。
一、抓熟读背诵,把语文文本刻在学生心上
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年龄小,可塑性强;精力充沛,记忆力强。语文教育的最佳策略是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期,督促学生阅读背诵大量优秀的、辐射着美感光辉的精品文本。因为熟读精思可获得感悟,吟咏背诵可获得积淀。只有沉淀积累,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
1.初中语文课本精选了许多经典作品。凤凰传媒出版的《语文》教材由二个序列与若干板块相结合组成,共六册,分“必学”和“选学”两部分。内容涉及“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信息传播”、“人生体验”、“道德修养”、“咏物抒怀”、“学会读书”等板块,另外,还有“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与探究”等板块。单元课文精选古现代诗词精品和现当代中外名篇,古代诗词多为唐诗宋词中的精品,现当代中外名篇主要是、鲁迅、孙犁、冰心、梁启超、徐志摩、郭沫若、刘心武、臧克家以及普希金、屠格涅夫、莫泊桑、欧・亨利、裴多菲等名家的作品。
教学实践证明,重视和加强这些作品的熟读和背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古代经典诗文的熟读背诵,更是一条提高语文素养的捷径,因为这些作品“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粹的文化产物,是一种纯美的文化构成,它开启着人的文化与精神智慧,跳动着民族艺术的神韵”。唐诗宋词中那些美丽的画面、多彩的景致、灵动的意境、隽永的意味、妙不可言的神韵、美不胜收的意象,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陶冶与学习。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诗文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有思乡怀人的,同情百姓的,歌咏友情的、劝学的,励人励己的,忧国忧民的,明理动情的,熟读背诵这些作品后,往往都会诱发同学们心灵的体验,从而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可见,把语文文本刻在学生心上是多么重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77-02
审美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贯穿着人生的始终,人人为此努力,以提高个人的审美品味,完善其人生。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即高职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键期。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审美判断能力,帮助其形成健康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语文有其深厚的人文性,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的教学资源极为丰富,如能充分挖掘、巧妙运用,必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笔者以高职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高职第四册语文教科书为例,尝试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总结和提炼,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归纳如下。
一、古典诗歌(第一单元),重在积累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辉煌灿烂。本单元所收录的文章,都乃传颂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对于我们治学修身、陶冶性灵、提升审美品味,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典诗歌的积累程度和鉴赏水平成为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
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更注重诗歌的积累教学(遵循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课堂中预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读、背、记,充实古典诗词的储备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记多了,理解自然顺畅,鉴赏水平又岂能不提高?本单元教学结束后,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古典诗歌知多少的大比拼”,一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积累程度;二是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励其信心,肯定其成绩。事实胜于雄辩,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全员参与,热情高涨,竞争激烈,气氛紧张,效果非常好。赛后有学生感言,除了感受到比赛的刺激兴奋外,更多的是对古典诗文的热爱、迷恋、敬畏。
二、现代诗歌(第二单元),重在咏诵
本单元精选了中外各时期的优秀诗作,尽显诗歌的魅力。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文学样式,具有抒情性、音乐性、语言的高度凝练和形象性等基本特征。如能畅游在诗歌的海洋中,定能汲取灵感,启迪心智。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把如何欣赏放置在教学的首位,而是更注重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因为咏诵至关重要而微妙,有时老师稍加点拨、讲解,无需讲得又多又透,其情、其意大可让学生们在诵读中自己去领悟、去感受、去想象,况且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又给我们的朗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这么好的资源不用,岂不浪费?反复咏诵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还能获得美的感受,性灵的熏陶。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语言流畅通彻,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朗读时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在本单元结束后,特意留出一节课的时间,举办“飞扬的诗情”诗歌朗诵会,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展现个性,飞扬激情,效果也非常好!
三、散文单元(第三单元),重在品味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就因为如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把握文体的特点,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使孩子们置身于美的世界。为了让孩子们充分领略散文的巨大魅力,在进行单元教学时,确立了教学三步骤:创设情境是首要,赏析品味语言是关键,读懂情感、陶冶情操是目的。
创设情境,意在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和热情,使其快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作品对话,与心灵对话,继而为下一步的品味语言做铺垫。其次在语言所创设的意境中,读懂作者所包涵的真挚情感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在赏析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尤其是在赏析声情并茂的美文时,对精彩语段及词句,得带着孩子们详加分析、揣摩,领会其内涵与情感。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通过比喻、通感、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其作用。第五段中多个动词的运用“泻、浮、洗、笼”抓住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寄托了什么情感?……需要指导学生认真研读、仔细揣摩、用心品味,读懂其中的精妙之处,读出“味道”来,在品味赏析中增强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单元教学结束后,专门留出一节课的时间,带着同学们共同赏析美文的经典之作(课外的,配乐朗诵),在音乐的带动下,踩着情感的节拍,感受散文艺术的精华与深邃!
四、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单元(第四、五、六单元),重在评析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全国名校长”“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专家”“江苏省首届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和“2007中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2011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称号。出版《美丽课堂》《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等多部专著,发表文章300余篇。
12岁以前的语文是经典的语文。所谓经典,就是经过历史的检验,被大众和专家所公认的典范作品。它具有几个特征:一是典范性,二是广泛性,三是历史性。为什么要强调12岁以前的语文是经典的语文呢?因为,人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需要读的书籍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无限的书籍,那就要筛选,就要精选。经典的文本思想经典,它能给学生思想以永恒的启迪。经典的文本语言经典,它的语言形式永远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经典性是12岁以前语文的首选要求。
12岁以前的语文是种子的语文。所谓种子的语文,就是像种子一样能够自己生长,生根,开花,结果。我坚持认为,知识是分类的。有的是“叶的知识”,这样的知识虽然枝繁叶茂,美不胜收,数不胜数。但是因为多,所以难以全部掌握。因为多,所以难以全部消化。更因为是叶的知识,它自己不能生根生长,这样的多反而成了累赘,成了包袱。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使人肤浅”。而“种子知识”则不同,它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更主要的是它能自己生根开花结果。什么样的知识是“种子知识”呢?那就是最基础的,最经典的,最必需、最永恒的知识。所以12岁以前的语文应该是种子的语文,是能够自己生长的语文。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所谓不求甚解,就是在孩子的懵懂期,不求透彻理解,不求深刻理解,不求深度理解。而是先吃下去,然后逐步反刍,慢慢消化,慢慢领悟。我有一个观点,12岁以前在学习经典语文的时候,遵循的原则是熟读背诵,不求甚解。当然不求甚解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求适度的理解,儿童能接受的理解,儿童喜闻乐见的理解。那就是快乐理解,趣味理解,儿童深度的理解。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要能为一辈子奠基那就是要练好语文的童子功。大家知道,练武之人从小要练武术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实,底蕴深厚的人,他的武术才能走得高远。同样道理,要使自己的语文素养走得高远,必须从小练就扎实的语文童子功。而这语文童子功,就是要从小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做到熟读成诵,滚瓜烂熟,张口即来,出口成章,达到厚积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理想境界。
12岁以前的语文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我认为由三“大石块”组成。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块“大石块”是国学经典。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那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二块“大石块”是诗歌经典(我把诗歌作为韵文单独列出)。有人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教育的核心是诗教。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广大中国民间,孩子牙牙学语,首先背诵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要熟读这些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
小学诗歌怎么筛选,我个人认为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19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尔、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的境界。通过诗教涵养我们民族的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三块“大石块”是儿童文学经典。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地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儿童。因为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
我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文学可大致分为:低年级以阅读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阅读。
为了学好12岁以前的语文,我们语文教师要创设12岁以前的课堂为之匹配。那12岁以前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呢?我认为12岁以前的课堂有以下特点。
一、12岁以前的课堂是“四小”课堂
“四小”课堂是我一直所提倡的理想课堂。它指语文课要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通红”是指课堂要吸引学生,要充满情趣,充满魅力,让学生的脸红起来。脸红了说明孩子的情绪被调动了,思维被激发了。“小眼发光”是指课堂教学触及到了精神领域,触及到了学生智慧领域,学生思维的琴弦被拨动了,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是指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课堂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见,所疑,所获,所感,所悟。“四小”课堂真正体现了儿童的生命成长,是儿童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快乐家园。
二、12岁以前的课堂是“登山”课堂
所谓“登山”课堂,是指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登山”课堂说到底就是成长课堂,就是发展课堂。新课改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许多活泼的课堂,好玩的课堂,热闹的课堂。但是透过表面的热闹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得到发展,那样的热闹是假热闹,是虚假的繁荣。
“登山”课堂要引领学生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识的大山。哲人说:“知识就是力量。”孩子到学校来首先是学知识的,只有掌握好知识,他们才能成为有力量的人。一座是思维的大山。哲人说:“我思故我在。”好的课堂一定是对学生的思维有挑战的课堂,要让学生有紧张的智力生活,充满合适难度的智力挑战。有专家说,评价一堂好课的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中有效思维的长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这跳一跳就是对学生思维的挑战。我曾经说过,上山是身体流汗,上课则要让学生大脑流汗。一座是情感的大山。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还处在情感的萌发期,发育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段我们特别要对学生加强真善美情感的培育。只有用真善美的情感去熏陶学生幼小的心灵,才能让学生心灵更纯洁,情感更高尚,人格更善良。
三、12岁以前的课堂是问题课堂
所谓问题课堂就是课堂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传统的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所有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来的。这有它合理的一面,问题由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环套一环,教学流程精致而省时。但是它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学生永远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而当问题向学生打开时,学生则变被动为主动,他们可以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提问,主动地探究,主动地与教师平等对话。在创设问题课堂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这么几个方面。其一,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相信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二,要引导学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地去思考,去发现,去表达。其三,要鼓励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恐怕提不出很有水准的问题,但是教师要充满期待地肯定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学生只有在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赞美的氛围中才会思如泉涌,滔滔不绝。
四、12岁以前的课堂是故事课堂
所有的人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12岁以前的儿童,他们更会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故事的魅力在哪里呢?故事是一个奇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我们现实世界中所不及的美好想象。故事中有宝葫芦,故事中有功夫熊猫,故事中有变形金刚,故事中有青蛙王子,故事中有八仙过海……故事有动人的情节。小红帽有没有被大灰狼吃掉呢?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没有见到她可爱的奶奶呢?哈利・波特有没有战胜伏地魔呢?小王子在其他星球中见到他崇拜的人没有呢?这些情节都紧紧扣住孩子们的心弦,让他们欲罢不能。故事能潜移默化陶冶孩子的心灵。读了《小红帽》的故事,小朋友对大灰狼充满了憎恨。读了《皇帝的新装》,小朋友觉得那皇帝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对骗人者提高了警惕。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对那在大年夜中冻死的小女孩充满了同情和悲悯。我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相机穿插故事,让课堂充满故事的魅力。你会发现,当你开口讲故事的一刹那,学生的所有眼睛都变得闪闪发亮。
为了达到以上理想课堂的境界,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让教学富有画面性或场景性
什么是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在创设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时,可采用如下手段:
1.教学语言的画面性。教师可用一两段富有形象性、画面感的语言营造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在学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写的生动场景。
2.电教手段的情境化。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显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场景,能增加教学的情境可感知性。
3.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视觉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可以想象场景,可以想象画面,可以想象故事,通过想象,能够把学生带入那如诗如画的场景。
二、紧扣语言“披文入情”
我认为“披文入情”是语文教学里有情感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是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能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所谓“披文入情”,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句面意思,探寻句子的内在情意,体悟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思,直至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和作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
“披文入情”的一般方法有:
1.咬文嚼字品意蕴。语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讲究品评滋味,咀嚼、品尝、回味,在把玩中领略其中的韵味。
2.层层剥笋探情思。语言特别是有意味的语言往往有字面义、字中义、字外义,教师面对这一类文章就需要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走进语言内在的情感世界。
3.上下关联悟真情。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上下联系,前后照应,沿着作者思路,体悟到他真正的感情。
三、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
语文经验告诉我们,所谓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智慧如何体现呢?要有矛盾冲突。有的矛盾是学生发现的,有的矛盾是教师挑明的。送别可以在家里送,在家门口送,为什么汪伦一直要送到桃花潭边,还是刚知道才急急忙忙赶来送别?这就跟我们的生活情景、生活实际产生了矛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矛盾,这里面就产生了智慧的火花。
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在美的感情的召唤下,才能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教师只有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美好的情感的前提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有可能“提高到宇宙的思想,并了解自然和一切现象的总体。(别林斯基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该将学生的求知寓于求美之中,因为唯有如此,才会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陶醉在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中,并在这种审美体验中逐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那么在语文教学时,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将学生的求知过程寓于学生的求美过程之中,让语文教育“美在课
堂,润在心灵”呢?
一、美美地读,让美的语感滋润学生的心灵
美美地读,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受、对课文的感情基调有了准确把握之后,对课文进行的一种高层次的审美阅读方法。这种美读需要教师精选与课文内容、课文感情基调或者课文风格基本一致的音乐作品或者配乐朗诵音画视频等为辅助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与节奏把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和形象等声情并茂地传递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从而引导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自觉地进入与作者神相遇、气相通、心相投、情相融之审美境界,让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耳醉其音,目酔其画,心醉其情。
比如,我在教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现代诗歌《雨巷》时,就是通过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在美读中体味《雨巷》中浓浓的抒情意味和浓浓的朦胧意味等美学特质的。课前,我在网络中精心挑选了配乐音画朗诵视频《雨巷》,课堂导入后,我首先让同学们美美地享受了一遍深沉、哀婉的《雨巷》朗诵听觉盛宴,然后再次播放这个音画视频,让同学们随着音乐的旋律和朗诵的节奏有表情地反复诵读《雨巷》,让同学们在这美美的诵读中再现《雨巷》中狭窄、阴沉、幽深的江南雨巷情景,以及雨巷中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美丽而又朦胧的雨巷姑娘的艺术形象,体味《雨巷》中所表现出来的朦胧而又幽深的美学特质,体味作者在《雨巷》中塑造的在江南幽深、狭窄的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的心境,继之与作者在《雨巷》中表现出来的既迷惘感伤又怀有无限期待之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二、美美地品,让美的意境滋润学生的心灵
美美地品,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充分把握文本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重点段落等进行深层次的品味、多维度的探究、多视角的质疑、多方位的赏析等。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章产生更深层次的鉴赏欲望,引导学生在初步感受文本的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哲理。
比如,我在教学的名篇《沁园春·长沙》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背诵曾经学过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诸如元代马致远的《秋思·天净沙》等咏秋诗后,总结归纳这些咏秋诗的共同特点——浓浓的、无法排遣的悲秋情结,然后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咏秋诗《沁园春·长沙》与传统咏秋诗的明显区别。不一会儿,一位女生举手回答说道:“的咏秋诗《沁园春·长沙》与传统咏秋诗的最大区别在于:在《沁园春·长沙》中不仅没有表现出传统咏秋诗中的悲秋情结,反而将湘江橘子洲头的秋景描绘得十分壮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首词中,我们不仅没有受到传统咏秋诗中郁闷、低沉、哀婉的悲秋情结的感染,反而欣赏到了为我们精心描绘的南国秋天的美丽画卷。”赞赏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之余,我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的《沁园春·长沙》与传统咏秋诗为什么会有上述不同?几分钟后,一位男生举手回答道:“这是年轻时就洋溢着的革命热情和喷薄欲出的革命豪情所致,这是崇高、旷达、完美的人格魅力所致,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与伟大抱负所致。”这位男生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我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三、美美地再创作,让想象之美滋润学生的心灵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对作者在文本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意境、形象等“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意义“空白”等进行合情合理的、充分的演绎——再创作,从而把文本中承载的隐性的悦目的形美、悦耳的音美、醉心的意美等美学成分充分解读出来,并引导学生在这种全面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高层次的再创作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笔者在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时,就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意义“留白”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对之进行合情合理的、充分的演绎,并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品鉴文章中的“我”与老王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后,说:“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文章中是否有多处意义‘留白’。如果有,请试举一处加以演绎。”不一会儿,一位女生举手回答道:“文章中在作者与老王最后一次见面到作者得知老王死讯的这个部分是留白。这期间,作者与病入膏肓的老王已有十多天没有见面,对于老王在年老病重濒临死亡期间的艰难、孤独、痛苦等生活处境进行了留白,目的是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和余地。”我说:“请同学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这段意义‘空白’合情合理地、充分地演绎出来,好吗?”不一会儿,一位男生举手回答道:“那天,老王从杨绛家里出来后,一边巍颤颤地往家里走一边自言自语道:‘杨大作家啊杨大作家,你也太过体贴我了。多年来,承蒙你的照顾,我才有口热汤喝有碗热饭吃。现在,我是将要死的人了,你还要把这些钱硬塞到我的手里干嘛?’”他话音未落,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我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与此同时,又一位男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演绎道:“从杨绛家里出来后,老王十分艰难地回到了家里。他艰难地爬上那张睡了几十年的破旧木床,在病痛的折磨中喃喃自语道:‘今生今世遇到杨大作家这样的好人,我也不算枉活了一辈子。……唉,遗憾的是,杨大作家不明白我这样一个临死者的知恩图报之心……唉,杨大作家,这些年你照顾我还少吗?’”顿时,教室里又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笔者对“美在课堂,润在心灵”的具体诠释。
参考文献
1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激发学生诵读的动力,使学生想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的战略主题。“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的目的就是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真正起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作用。只有让学生切实明白了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所在,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诵读热情。经典诵读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1.1传承中华文化。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它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熔铸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它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志说:“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对于实现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深远。
1.2培养人文情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培养。现代社会结构急剧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青年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经典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既能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能涵养自己的人文情怀,提升自己的心性修养,这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和精神家园的建构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如诵读儒家经典《论语》,学习孔孟思想能够“养德”;诵读道家经典《道德经》,学习老庄思想能够“养智”,开启自己的智慧;诵读佛教经典《金刚经》能够“养心” ,通过降伏自己内心中的分别、狂妄与执着,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保持宁静;诵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能够了解生命的奥秘,健康的法则,从而获取“养生”的智慧;诵读文学经典《红楼梦》能够充分体会到中国人情感世界(包括爱情、亲情、世态人情)的饱满与丰富,并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怡情养性、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即“养情”。因此,学生如果能以圣贤为师,与经典为友,那么就会从诵读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就会有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如何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困惑,也会学会谦卑,懂得宽容和敬畏,不再狂妄和无知,并懂得尊重生命,把握幸福。
1.3进行美育熏陶。中华经典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渗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华经典诵读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诵读经典,能充分发挥经典的审美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对经典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的感知,生动丰富的形象的感受、情感体验与分析以及创造表现,使学生具一定鉴赏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审美能力与想象力、创造力能得到充分培养。
1.4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经典作品流传于世,除了其思想内容的独到性外,其语言文字也往往极富表现力,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耐心玩味经典之中的精美词句,仔细赏鉴其语言修辞效果,体会汉语语言文字的优美雅致,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并最终学会用雅言表达自己思想,传递人类文明精神。
2营造读书氛围,培养诵读习惯,让学生乐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经典诵读氛围的营造,将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有利影响,促使学生乐于读书,从而养成诵读习惯。因此,各级学校应当注意为“中华颂?经典诵读”积极创设环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使校园处处充盈着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
2.1建设文化长廊,感受中华经典。学校可以将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建设文化长廊,通过经典上墙方式,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经典作品,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到文化墙上,让每一堵墙都是成为传递经典的桥梁,如浙江龙泉二中将《三字经》和《弟子规》上墙,使得学生即使是在课间饭后的戏耍中也能驻足欣赏吟诵《三字经》、《弟子规》感受做人做事的大智慧,达到童蒙养正的作用,既能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又能有利于学生文化内涵的积累。
2.2打造书香教室,培养诵读习惯。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阵地,是师生情感共生互鸣的精神家园。打造成书香教室,对于营造经典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诵读习惯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学校可以通过置办图书角、通过好书同享、流动书架等方式,让学生处处能读到经典,天天读经典,并通过经典诵读汲取着文化与精神的涵养,同时也学会交友,学会合作。
2.3诗化校园环境,营造人文氛围。结合校园环境美化工程,适时应景地用经典中诗词文赋与名言佳句来替代程式化标语口号,如在花草树木前,可以用给花木题诗词等方式,将写有经典的古诗词牌树在花前树下,使学生能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加深对经典诗词的理解。
2.4调动校园媒体,强化视听冲击。现代心理学实验证实:“视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只是构成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中间穿插着,联想和理解;而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却构成了直接情感对应关系,可以迅速拨动阅读主体感应的心弦。”因此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模拟“子午书简”、“百家讲坛”等方式进行读书评书活动,用文化经典造成对学生视觉、听觉的冲击,能使学生在视听盛宴中,充分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3针对学生实际,精选经典内容,使学生能读。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学生年龄、性别及文化等差异使得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诵读兴趣会有很大差异,如果不注意根据学生实际,盲目读经典,使学生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地诵读,只会徒然增加学生负担,这就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从而达不到经典诵读的目的,甚至可能背道而驰。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典作品会有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发生,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价值观还在形成过程中,鉴赏力也还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学校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注意精选经典内容,使学生能在自己的能力水平范围内,诵读具有相当接受程度的经典作品,以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感受到经典所能展示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经典的诵读鉴赏与接受情况可以依次分为亲近经典、走进经典、体会经典和演绎经典四个阶段。幼儿诵读经典,可以从简单易懂而又琅琅上口的诗句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入手;小学生则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字句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并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感悟经典中的情感思想;随着文化接受能力的提高,中学生诵读经典,要进一步在诵读基础上,深入体会经典内在思想情感,品味其文化内涵,并能生动演绎经典;大学生则当在诵读经典、品味经典、演绎经典得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并初步具备研究经典、传承文化的能力。
关于经典诵读的推荐书目,社会上较为丰富,但多数推荐书目是比较笼统的,缺乏针对性。200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针对不同文化接受群体特点,组织编选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分为“幼儿篇”、“小学篇”、“中学篇”、“大学篇”、“壮岁篇”和“晚晴篇”,以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总共8册)。这套书对学校教师精选诵读内容,解决不同阶段学生究竟该读什么的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
各级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利用当地乡土资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如绍兴是“名士之乡”,人文荟萃、群贤辈出,从绍兴的丰厚文化积淀这一本土资源出发,将经典诵读活动本土化,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与文化的传承,浙江绍兴北海小学编写了《诵读经典 品味越韵》低中高三册校本教材。在与经典的融合呼应中根据本地实际,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了校本教材的个性化和存在价值。 其中“越中典故”、“越中名言”、“越州览胜”(描写绍兴风光的诗文)、“越地现代诗文”和属于儿童口头文学的“越中童谣”,以及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0篇中挑选出来的“中华古诗采撷”等6个板块,深受孩子们喜欢。是经典内容选择中具有典型推广价值。
4正确把握“诵读”含义,丰富活动形式,使学生多读。
关于“诵读”一词,可以从“诵”和“读”两个层面来理解:“诵”可分为吟诵、朗诵、背诵三种方式;“读”与“诵”相对,是默读。根据理解与鉴赏的不同要求,读可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经典诵读要根据所读经典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诵或读。
中国古代私塾中讲究吟诵、背诵,《三字经》里关于诵读有过交待:“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弟子规》中也谈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宋代名儒朱熹的经验之谈。朱熹曾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五四”以后,朗读、吟诵的方法一度曾被错误地连同姿态一起被现代作家批判讽刺,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都意识到这是矫枉过正的做法,就勇敢地站出来,分别在《文心》和《论朗读》中呼吁要还琅琅书声于校园,要重视吟诵,提出要心、眼、口、耳并用,认为“不该只用眼与心,须与眼与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 指出“读不一定要高声唱念,低声读或在心里默读也可以。”夏丏尊则更是在《关于国文的学习》强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细看”。
正确理解了“诵读”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围绕“诵读”, 用吟、读、说并用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综合各级学校在诵读试点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朗诵比赛、古诗新唱、经典推荐、百家论坛、文学沙龙、征文比赛、书写经典、话剧表演、文学社团、漫画经典、说书评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促进手段,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促使学生多读经典。
5进行有效指导,适时评价,使学生会读。
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学生该如何着手进行诵读?这是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话除了充分肯定了唐诗的价值功用意外,也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经典反复诵读,其义自见的道理。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很大,学生通常很难有大量精力时间去反复诵读同一部经典。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有效地诵读经典,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自己大量阅读经典,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特点,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也包括“诵”和“读”两方面的指导。
“诵”的指导侧重于口头表现方式与表达技巧的指导,教师可以借助经典美文作为范例,在深入分析作品,深刻领悟作品思想,切实进行情感体验基础上,辅助声音表现技巧的学习,借助名家诵读欣赏,教师范读等手段,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地诵读,实现对经典进行用声音艺术再创造的目的。
“读”的指导侧重于阅读方法的指导。夏丏尊曾著述《怎样阅读》一文,指出“阅读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略读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我以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该注重精读。分量不必多,要精细地读,好比临帖,我们临某种帖,目的在笔意相合,写字得它神气,并不在乎抄录它的文字,家丁在这部帖里共有一千个字,我们与其每日瞎抄一遍,全体写一千个字,倒不如拣十个或二十个有变化的有趣味的字,每字好好地临几遍,来得有效。” “我劝诸君多在精读上多用力。”认为阅读“第一是理解”,“理解以外,还有所谓鉴赏的一种重要功夫须做,对于某篇文字要了解其中的各局各段及其全文旨趣所在,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其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这是属于鉴赏的事。”
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释?前言》中也说:“只有能分析的人,才能切实欣赏;欣赏实在透彻的了解里。一般的意见将欣赏和了解分成两橛,实在是不妥的。没有透彻的了解,就欣赏起来,那欣赏也许会驴唇不对马嘴,至多也只是模糊影响。一般人以为诗只能综合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其实诗是最错综的,最多义的,非得细密的分析功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囵吞枣的读去,所得着的怕只是声调词藻等的一枝一节,整个儿的诗会从你的口头眼下滑过去。”
为实现经典诵读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在理解以外有鉴赏,略读之后能精读,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走向整体或局部的感悟,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要从解决新辞新语入手,正确理解其中文辞,在求得正解基础上,从更深层次对经典中的思想进行分析、对经典进行鉴赏,体验其中情感、感受语言魅力、体会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文也是如此。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语言表达对于作文的重要性。然而许多初中生在写作时,常常叙述不清楚、描写不生动、说明不准确、论理不精辟,要么词语匮乏,要么词不达意。那么,如何做能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美丽起来呢?在语文课实践中,我感受到: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经典美文,朗读背诵,造句、仿写运用,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美化学生语言的一种好办法。那么,如何有效发挥经典美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指导学生晨读,背诵经典美文
写作离不开语感,语感的形成离不开积累,没有词语的积累,就不可能造出精彩的句子。前期,全校语文组老师集思广益,精选经典美文,每篇文章都配上诵读提示,分年级编成校本教材《李子风》,并分发给每位学生。然后,每天早晨,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晨读,背诵对应的经典美文,积累写作素材。我所教学的七年级学生背诵下来的美文包括:《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传统经典著作的节选内容;《满江红》、《春江花月夜》等经典古诗词和卞之琳、冰心、汪国真等人的经典现代诗歌。此外,还要求他们熟读林清玄、张爱玲、毕淑敏等的经典散文,背诵他们作品里面的一些经典段落,及时摘抄好词、佳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词汇的丰富,语感就会不断加强,很多词汇便会慢慢积淀在脑海中,日积月累,一旦需要,就会“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二、把握词语特点,有序进行造句专项训练
造句,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是学习和掌握规范化语言的重要途径,对巩固所学词语、发展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造句训练是受教师重视的,然而进入初中后,造句却遭到冷落,很难看到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项造句训练,以致学生对很多词语的意思理解不透,不懂运用。为此,我将每天课前口语训练的时间用来进行造句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紧扣词义,造完整的句
《李子风》挑选的是经典著作,里面有很多的好词,这些词汇就是很好的语言训练资源。例如,诵读了冰心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笑了。”后,学生接触了“惊羡、明艳、浸透、泪泉、孤芳自赏”等词语,我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上下文,把这些词的意思弄明白;然后指导学生紧扣词义,运用单个好词分别口头、书面造句,并根据学生表达情况,及时反馈矫正,直至熟练运用为止。
(二)多词组合,造通顺的句
每篇文章接触的好词都不止一个,除了单词造句外,有时我还适当增加难度,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把几个美词进行组合,连词成句,造通顺的长句(复句),表达一个相关的主题。如把“惊羡、明艳、浸透、泪泉、孤芳自赏”等词语先不按顺序,优化组合,融入一段话中;然后再提高要求,教师指定词语出现的先后顺序,再让学生按序造句。由于难度的增加,学生不仅要考虑单个词语的意思,还要统筹考虑部分与整体的协调,考虑词语出现的逻辑顺序。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词语运用能力,又提高了布局谋篇的能力。由于这种连词成句(特别是不按顺序的连词成句)造句的方式,能造出许多不同效果的优美句段,所以学生很是欢迎这种造句方式。
另外, 造句时难免出现造出病句的现象:有误用词语的、有成分残缺的、有搭配不当的等。通过诊断、修改病句,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所在,找出补救措施,在纠错中提升词语运用能力。由于,形式多样,难度不大 ,很多中下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对作文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三、拓展思维,仿写出精彩的句子
使用好词,仅仅造完整的句、通顺的句是不够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精彩的句子。在实践中,针对七年级学生实际,我分课时引导学生选择那些语言优美、运用修辞、难度较小的短句进行分类仿写训练;然后由句的仿写提高到段的仿写。每次,注重一种修辞手法的仿写。
首先,挑选学生们最熟悉的“比喻”入手:比喻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恰当的比喻会使你的语言文采斐然。例句: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了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P27,张爱玲《秋雨》)
学生仿句:雪,像无数各具特色的花,连成一条洁白的帘,盖住了整个冬的世界。路也是白花花的,像刚刷的墙壁涂满了还未干的白漆。那些在树梢的淡白色雪花,就像夜晚天空中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