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53: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唐有财.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12):102-107.
[3]张佩佩.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农民工体育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1):47-49.
[4]赵伟科.农民工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价值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2(6):85-87.
[5]马春建.对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农业考古,2008(3):141-142.
[6]王晓贞.江苏省新生代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1):69-71.
[7]褚亚娟.江苏省城市农民工群体的体育消费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8(5):56-58.
[8]楚丽娜.新时期农民工体育贫困现象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35-39.
[9]刘巧.长沙市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0]范汝清.河北省城市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特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109-112.
[11]张金梁.排斥与回归: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解读[J].前沿,2012(23):148-150.
[12]刘宏业.农民工体育“荒漠化”的社会致因与脱困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35-38.
[13]文启湘.消费经济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6.
[14]郭玲玲.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的矛盾生成与安全促进[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13-16.
[15]王平.和谐社会进程中我国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3):259-260.
[16]谢恩礼.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影响因素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128-130.
[17]王贤峰.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0(15):49-50.
[18]张学研.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6):4-7.
[19]李萍.苏州市城区部分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0]张艳.农民工的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南京市农民工体育参与情况调研[J].体育与科学,2012(4):81-85.
[21]屈文会.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农民工体育融合的因素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1):55-56.
[22]张文宽.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体育的困境与消解[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5):556.
[23]孙高峰.农民工的体育参与与社会公平[J].体育与科学,2012(6):45-49.
[24]于丽敏.农民工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东莞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5]林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测量与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1):85-89.
[26]张世威.农民工体育利益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9):24-27.
[27]朱寒笑,陈小蓉.关于构建农民工体育参与与健康促进社会支持系统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3):10-18.
[3]楚德江.就业地落户: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13,(3).
[4]蒋彦鑫.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J].政府法制,2013,(22).
[5]郭熙保.市民化过程中的土地退出问题与制度改革的思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0).
[6]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之内涵界定[J].中州学刊,2014,(8).
[7]许雄奇,杜鹃.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的现状[J].经济论坛,2003,(6).
[8]楚德江.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困境与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11,(2).
[9]黄贻芳,钟涨宝.城镇化进程中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0]兰萍.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经济分析[J].农村经济,2003,(8).
[11]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60065.
[12]成会玲.对我国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探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13]魏亚男,宋帅官.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J].农业经济,2014,(5).
[14]总理强调:土地增值要让农民分享[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01/20/c_122609753htm.
[15]袁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之法理分析[J].河北法学,2011,(8).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是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最基本、最必要的工伤保险项目理应得以优先确立。然而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民工群体从事的多为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同时农民工流动性大,一旦发生工伤事故,他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建立健全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有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
(一)参保率较低
至十一五末,我国2.42亿农民工总数中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仅仅突破6000万,所占比例不超过27%。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28日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劳动者中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16173万人,其中农民工人数为6329万人,仅仅约占参保总人数的39.1%。
(二)工伤理赔程序繁琐、耗时长
近些年来,工伤认定案件和工伤索赔案件数量日剧上升,但经办机构点少、经办人员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相关案件的及时处理。按照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农民工从发生工伤到获得工伤保险待遇,一般要经历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保险待遇索赔三个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要经历复杂漫长的过程。诉讼过程耗时长,成本高,所以很多农民工往往选择私了,然而这样,他们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及时维护。
(三)管理机制落后
工伤保险是由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和工伤补偿三者有机构成的。工伤预防是工伤保险的第一道防线,阻止事故的发生胜于处理事故的结果;工伤康复则是工伤保险第二道防线,既可以改善健康状况,又可以节约制度成本,使受伤工人返回工作岗位,实现双赢状态。虽然有关国家部门已提出要抓紧工伤预防工作,但目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仍偏重于对事件的处理,对于预防和康复方面没有完善的规定。
二、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法制不健全
至今我国尚无一部关于农民工社会工伤保险的全国性专门法律或法规。从19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到后来的《企业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再到2004年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虽然保险范围逐步扩大到农民工群体,但我国法律对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具体处理等细节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及解释,回避了农民工群体的工伤保险问题。
(二)政府职能不到位
1.监督管理职能不到位。政府对用工单位的要求不到位、监督检查力度不大、监督检查力量薄弱。
2.工伤保障职能不到位。虽然国家已明确规定了农民工工伤保险为强制性保险,但现实生活中,工伤保险强制性措施在执行方面依然存在欠缺。
3.法律援助职能不到位。政府没有主动向合法权益受损的农民工伸出援助之手,即便是劳动监查和仲裁,也是“民不举、官不纠”。
(三)参保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由于工伤保险费用自身具有单方面性,用人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不愿意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基金,也不愿意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另一方面,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工伤保险意识也是导致农民工参保率低的原因之一。
三、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对策
(一)完善工伤保险的法律体系
在不断完善地方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快针对农民工群体的专门性工伤保险法的立法步伐,建立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使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在坚持总的立法原则下,不同地区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实施细则性的地方性法规。
(二) 强化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责
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是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各级政府理应成为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主导者。将工伤保险全覆盖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有利于加强政府做好农民工工伤保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好的发挥社会保障职责。
(三)创新相关制度,简化理赔程序
通过制度创新加强政府职能在工伤索赔中的作用,简化理赔程序。劳动保障部门在农民工自身不能提供证据时,直接介入事件调查,帮助农民工走出求助无门的困境,简化理赔程序。
在现有工伤认定程序的基础上, 增加相关人员配置、进一步提高工伤认定人员素质,从而提高工伤保险事件的处理效率,使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以及时实现。
(四)重视农民工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农民工工伤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农民工工伤预防及事故防范的教育性活动,为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提供安全生产培训和咨询,提高农民工及用工单位的防范工伤事故的安全意识,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在职业康复方面,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对于在城市指定工伤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返乡的农民,要利用农村现有的设施,建立流动的职业康复站为农民工服务。
(五)强化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工伤保险意识
可采用媒体、公益广告及培训课堂等多种方式向企业及农民工宣传工伤保险法律知识,并加强工伤保险预防教育,从而引起农民工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使企业知晓不参加工伤保险的后果,使农民工懂得享受工伤保险是其合法的权利。
四、思考
工伤保险是对劳动者所遭受的职业伤害进行经济补偿和生活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农民工这一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言更是尤为重要。随着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工伤保险制度分散了用工单位的责任风险,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一项正确的和重要的战略决策。因此,加快我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步伐刻不容缓,完善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罗莉莉. 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北京市建筑业为例[N]. 安徽农业科学报,2006,第34卷 第21期
[2] 邓秋柳,刘海珍. 完善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思[J].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8,9 第29卷 第155期
[3] 孟繁元,田旭,李晶. 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6,第2期
[4] 于欣华,霍学喜. 农民工工伤保险困境分析[N].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12 第10卷 第6期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农民工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游走在我国城乡之间,他们为家庭带来了经济收入,为城市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农民工的住宿问题、生活问题、家庭问题、子女就读问题等,而在农民工的诸多问题中,子女教育问题是眼下最棘手,也是社会国家最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1 调查方式
为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以及带来的影响,2013年1月14日至22日,我们对武汉地区的农民工开展了实地的问卷调查。调查地点主要有火车站、汽车站、企业等地,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电话调查等,共发放问卷调查200份,回收171份,回收率为85.5%。问卷主要内容涉及农民工自身文化程度、子女生活现状、子女教育现状、农民工月收入等几方面,全面获取了武汉地区农民工有关子女教育方面详细数据与资料。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对农民工子女生活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
对农民工子女生活现状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家长选择外出打工的时候将孩子留在家中由亲人看管,占其中的33.9%,9.9%的人目前没有小孩,占少数,还有22.2%的家长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看管。
2.2 对农民工文化程度、农民工月收入与子女现状进行分析
3 农民工子女教育对策的思考
在2013年3月进行的两会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仍然是大家讨论的热点。农民工代表薛志国认为,“目前农民工子女接受的义务教育远远不能和城市同龄孩子相比”。人大代表易凤娇说“他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子女上学问题不解决,我们无法安心工作”。因此解决农民工子教育的问题刻不容缓。
3.1 首先在强调子女教育问题的同时加强农民工自身的教育与提高
从调查结果分析可见,对于认为“子女教育是否重要”此问题,有87.7%的农民工认为子女教育很重要。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可能由于自己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不高,不能给子女提供好的成长环境,他们并不知道“怎么办”、“如何办”,所以,对农民工自身文化教育的提高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他们需要接受一些专业的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国家出台的更多的政策,怎样切实保障自己的权益,如何使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3.2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是城市的合法纳税人,政府部门有责任帮助其子女解决好教育问题,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长远发展的关系,树立人口流动观。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原则,制定并实施新一轮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三是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自在流动子女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难的问题。
3.3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给农民工子女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办学潜力。一是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公办学校可以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解决流动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当生源数减少时,可将其实验设备、运动场地、图书、等硬件设施支援给农民工子弟学校。二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留守儿童也得到更好教育机会。
3.4 积极引导,加强沟通,构建和谐教育
“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这是总理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为此,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社会的责任,我们要采取必要措施,构建和谐教育。主要措施有:
一是学校应针对农民工子女现状,开设必要的心理教育机构或课程,使他们克服自卑和不自信心理,同时应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关心与爱护,同学间互相产生亲和力,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二是家长要积极配合,使学校与家长形成合力。农民工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思想动态是什么,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问,不能只在考试时强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应该加强平日的教育和监督;三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学校、老师、城市子女以及城市子女家长都应该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和歧视,应该对他们给予尊重。
4 总结
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党和政府关心的一大问题,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现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它关乎农村的建设发展,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
参考文献
[1] 何晓群,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2亿。在2亿农民工的背后,有大概7000多万他们的子女。除去5800多万的留守儿童,其实有1400多万是属于跟随父母在他乡的搬迁子女。因此,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问题现状。农民工子弟学校被人们称为“棚户学校”。很多这类的学校连基本的教学条件都不具备。
1、学校的地位问题。很多农民工学校是由私人出资设立的,多数学校连基本的教学条件都不具备。因此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它的存在属于非法地位。
2、学校的教学设施问题。在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校舍紧张。校舍场地全部由办学者自行解决,学校经费来源来源于学生学费,招生对象又是低收入阶层。政府也不对它进行补贴,在经费上的不足,就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
3、学校的管理者及教师的问题。学校的管理比较紊乱,管理职责没有具体的明确的分工。基本职能由校长包揽,教师教学与管理基本分离。有的管理者既无教学经历又无管理经历,师资比较杂乱。
(二)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进城农民工在对其子女的教育的态度、方法等,与城市居民比较,有很大的不同。农民工在对其子女的教育表现出了多方面的问题。
1、农民工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很多农民工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重言传,轻身教。二是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不讲究方法。
2、农民工家长与子女缺少沟通。在生活上,农民工工作忙碌,很少有时间能陪同自己的子女外出活动。农民工很少与子女进行沟通。另外,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在其子女的学业上提供不了多大帮助。
二、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政府政策方面
1、我国的户籍制度。我国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户籍制度,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涌入。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身份、就业、教育等方面起着限制作用。
2、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存在严重不足。在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上很少,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滞后。长期以来,国家的教育经费倾向城市,对于农村的义务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3、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我国的义务教育体制始终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而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都是有地方财政拨款。农民工子女所居地与户籍是分开的,使得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发生矛盾。
(二)农民工自身方面
1、农民工属于低收入阶层,难以承担高额的城市教育费用。大多农民工家庭收入低,根本无力承担高额的学校费用。另外,他们的思想观念上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一些农民工认为孩子读书无用,于是便不让子女入学,而是跟随自己到城市打工。
2、农民工受到他人歧视。农民工自身素质较低,很容易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带入城市。另外,由于,农民工在城市务工一般找的工作都是又苦又累的工作,从而成为了城市人歧视的对象。这样使得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
3、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接受教育的途径方面。进城农民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还是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主要从农民工子弟学校建设方面来谈。
(1)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由于我国教学资源的紧缺,公办学校都是按照学校区域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并没有为流动人口设置预留容量。因此,在一些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区域内,民办学校的出现是必然的。
(2)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缓慢。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一个城市,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要在当地入学。使得地方财政面临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地方财政一般都倾向于扶持重点学校,疏于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投入,使得农民工子弟学校无论是在师资、硬件设施、还是在办学条件的改善都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三、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体制。笔者个人认为要想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贸然取消户籍制度,毕竟还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逐步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对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对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限制。
(二)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吸引本地入学。可以通过拨款或者政策上向农村、欠发达地倾斜,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机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吸引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到本地入学就读。
(三)加大公办学校的投资力度。我们可以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人学的广度。国家应加大对公办学校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公办学校。
(四)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是特定时期内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应该是暂时的。它起着过渡的作用。国家应该规定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标准,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给予合法身份以及一些优惠措施,同时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和管理。
(五)注重解决法规与政策之间的矛盾。农民工刘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且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定进城农民工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可以采取减免相关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帮助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入读。
“城市的建设者”、“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部门在一份份权威文件中肯定了农民工对整个中国的贡献。的确,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未来的社会稳定以及下一代的希望等一系列问题,都和“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紧密相连。要解决农民工问题,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调查样本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调查对象为生活在南京市区的农民工。问卷采用了非概率配额抽样的方法,主要发放于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三大行业――建筑业、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回收有效问卷197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3.8%,并对其中的10人进行访谈。
回收的有效问卷中,62%为男性,38%为女性;73%的农民工年龄分布在18~50岁;81%的农民工来自南京以外的江苏其他地区,以苏中、苏北地区为主。
二、南京市区农民工的媒介接触现状
现状1:在农民工接触的大众传播媒介中,电视无论从接触的频率上还是从受欢迎的程度上,都有着明显优势;广播在农民工群体中并没有发挥最大的价值;而手机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2-1,有将近一半的农民工每月在购买报纸、杂志上有10元左右的支出,而在电子媒介花费上,有将近一半的人的花费在40元以上。2004年一项对南京地区农民工的调查显示,有59.7%的农民工每周用于购报的开销在3元以下①。时隔七年,对照笔者此次的调查,可见农民工在报纸上的开销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七年来他们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如果把收入作为参照标准的话,农民工在报纸上的投入是下降的。很显然,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新媒介上的消费显著提高。
从2-2可以看出,不管是农民工接触的媒介还是喜爱的媒介,手机的人数分别是18%和22%,两项排名都仅次于电视。由于电视的直观性和较强的可视性,使得其依然最受农民工追捧,而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传统媒体在面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时,地位下降。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普及的新媒体,在农民工群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现状2:农民工群体所拥有的媒介中,手机的比例最高,但是他们在报纸的阅读方面依然不容乐观。
从2-3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手机的拥有量占35%,超过了电视机。令人惊讶的是,电脑的拥有率达到了14%,超过了收音机的比例。通过访谈发现,电脑的购买者都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可见这些年轻人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在新媒体的使用上并不逊于城市同龄人。
从2-4可以发现,在阅读方面,对报纸有着较高忠诚度的人数比例较少,仅有小部分人(13%)有每天阅读报纸的习惯。
现状3:从农民工媒介接触的内容来看,他们最关注的是天气预报等公共信息,娱乐节目排第二,国际国内新闻排第三,而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的文化艺术节目和致富信息等,是农民工最不关心的内容。
从2-5的排名可以发现,农民工虽然整体上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对新闻节目不感兴趣。相反的,新闻类节目也是农民工喜爱的节目之一。
传统意义上的娱乐节目依然受到广大农民工的追捧。这与他们生活压力过大、节奏紧张相关。而关注新闻,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已是农民工通过大众媒介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深度访谈,笔者发现,农民工不关心致富、招工等实用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介信息的虚假性,造成了他们对于整个大众传播媒介的不信任。这跟笔者此次调查的另一项问题的统计2-6相吻合。
从2-6可以发现,47%的农民工通过其他人介绍了解本行业,这说明人际传播在农民求职和职位晋升中占重要地位。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更青睐的找工作或者了解本行业的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熟人、老乡等人际传播方式,这是值得媒介从业人员思考的问题。
现状4:从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目的来看,他们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没有更高的上层追求,极少数的人有过利用媒介维权、求职等情况。
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对网络、手机新媒体的接触方面,有47%的农民工上网是为了交友聊天、听音乐看电影,有43%的农民工使用手机是为了上网、打游戏、听音乐。从农民工利用媒介维权的角度来看,有81%的人没有用媒介维过权。当在求职中遇到不合理、违法现象时,有39%的农民工选择忍气吞声,只有15%的农民工会向媒体求助。
现状5:虽然长期在城市生活,每天对都市百态耳濡目染,但农民工并没有表现出更喜欢城市方面的报道,而把两者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关心三农报道的比例还要高于关注城市生活的比例。
如2-7所示,45%的农民工认为两者差不多,26%的人更关心三农报道。访谈中,不少农民工提到,如果有机会看电视,讲述农民兄弟通过科学种植、钻研技术而勤劳致富的故事,他们很喜欢看,但这类节目太少。农民工走进城市,虽然在空间上远离了农村,但黄土地对他们产生的向心力却是隔不断的。
现状6:农民工最迫切的愿望,是希望媒体对他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多加报道。
如2-8所示,有31%的农民工希望媒体能在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方面加强报道。而笔者在访谈中提到的工资被拖欠问题,只有26%的农民工提及。可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三令五申要求企业和个人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南京市区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特点分析
1、从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类型来看,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遗憾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新媒体,不管是新媒体的研发者、推广者,还是对农民工来说,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民日报》在2011年针对北京市区农民工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进行过调查②,结果显示,在106名受访者中,利用网吧和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其中网吧为42.39%,手机为40.22%。根据CNNIC的数据,2010年全国电子商务的各类应用用户年增长率均超过45%。然而,当笔者在南京地区问及农民工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等“新鲜”事物时,很多农民工都说没有尝试过,并且不少人明确表示“很多都是骗人的”。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可以帮助农民工跨越地域的限制,却不能跨越阶层的限制。如果现实中的城乡二元体制等隔阂依然存在,新媒体对于农民工来说,永远只是闲暇时间用来消遣娱乐的工具,而要享受新媒体带来的福利和更高层次的内在追求,对于农民工来说依然遥不可及。
2、通过各类媒体看新闻、长见识,已成为农民工媒介接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农民工依然对娱乐类节目“情有独钟”,他们关注的媒介信息依然呈现庸俗化倾向。
南京财经大学曾对南京市主城区的297名女性农民工进行过调查③,结果显示,在南京发行的诸多都市报中,女性农民工最喜欢阅读的是《金陵晚报》和《现代快报》,最喜欢看的电视新闻节目是《南京零距离)和《法治现场》,这些报纸和电视节目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江苏地区,尤其是南京市区非常受关注的民生类新闻。
在看到农民工积极变化的同时,他们对于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中的庸俗化内容的高度关注,依然让人担忧。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长时间的背井离乡,使得农民工生理和心理备受煎熬,极度空虚,而大众媒介的一些庸俗化的甚(下转第262页)(上接第215页)至不健康的内容,则往往成了他们发泄的方式。
3、从农民工对于媒介的态度来看,农民工对于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呈现着两级分化的态度:对于新闻类、科技类等信息,他们深信不疑,而对于招工、招聘信息,则认为大多不可靠。
现实生活中,各种虚假的招聘信息泛滥,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工对媒介信息真实性的判定。农民工需要的重要信息主要是就业和技术培训方面的,这与农民工群体文化水平低、无法适应各种工作的要求有很大关系。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很多农民工都有危机意识,希望媒体多提供这些信息,而现实情况却是,大众媒介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4、农民工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农民工的媒介参与度很低,能够正确利用媒体来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将媒介“为我所用”的则更少。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服务的能力④。农民工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应该享受和城市人相同的传播权利,他们有权用媒体传播自己的声音,利用媒体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于使用媒介是农民工在城市和谐生活的重要途径。
结论
改善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现状,需要政府、农民工、大众传播媒介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农民工媒介设施的建设力度,保障农民工媒介接触权益的实现;农民工应积极主动争取知情权与话语权,提升自身素质,更快更好地融入整个社会,以改变整个阶层的经济地位和精神风貌;大众传播媒介应通过开展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为农民工媒介接触提供便利,向农民工提供多层次的信息,完善大众媒介的职能。
参考文献
①汤晓羽:《大众传播媒介与城市农民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②人民日报,《“进城务工人员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展示――106位农民工的网络生活》[EB/OL].(2011-3-22)[2011-6-12].
③张蓓,《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子女教育观的影响―对南京主城区297名女性农民工的调查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0(3):36-37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1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农民工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是当代中国由农业型社会走向工业型社会的过渡型群体,是我国当前工人阶级中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是一项国家基本的社会安全制度,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我国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尽快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这是适应城镇化、老龄化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自国家颁布农民工社会保障相关政策以来,学术界对将农民工纳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为农民工建立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直争论不休,各地也实施了不同的方案。现如今,农民工可以参加的社会保险项目日益增多,但是这一群体的参保比例却很小,而且还出现了农民工纷纷退保的现象。
2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不足
2.1农民工的参保率较低,而且企业也不愿意参保
对于农民工而言,他们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主要是因为:第一,我国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除维持必要生活外根本没有其它资金拿来投保;第二,农民工调换工作岗位后没有办法转移、保持养老保险关系,导致多数农民工只能选择退保。第三,退保手续太繁琐,而且退保时只能把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的钱提取出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的权益将完全丧失,所以,对农民工吸引力不大。另外,对企业而言,为农民工缴纳保险费会直接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企业会想方设法逃避缴纳保险费,不愿意参保。
2.2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不灵活,户籍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农民工是在人口城市化进程中介于农民和城市工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群体,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考虑到农民工流动频繁、就业不稳定的社会情况,加之各个地方的规章和政策又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给农民工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带来了许多困难。另外,基于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虽然进入了城市,但不被城市所认可,仍保持着制度限定的农民身份,这样使得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难以推行。
2.3农民工退保率较高,相关立法缺失
由于农民工自身对社会保障认识不到位、流动性强、工资水平低以及政策不完善等原因,农民工对社会保险心存疑虑,因此,尽管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来抑制农民工退保这一现象,退保率却居高不下。据相关资料统计,全国农民工退保率大约占总数的40%左右,而有些农民工高度聚集的区域,农民工退保率竟高达95%以上。
3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3.1降低农民工参保门槛,建立分类分层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应出台具有吸引力的政策,针对参保门槛高的情况,降低缴费基数,调整征缴比例,提高农民工个人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参保门槛,提高参保率。另外,根据农民工的收入状况、流动程度、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等情况进行分类,国家和用人单位在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内按照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最终构建统筹兼顾、城乡对接的分类分层的社会保障体制。
3.2改革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管理模式,实现制度间的衔接与协调
我国对社会保障的改革方向是逐步采用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保障费,养老、医疗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针对于农民工个人缴费部分,国家应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农民工参保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应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制定农村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办法,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3.3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
目前,我国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存在着许多漏洞,政府应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法》、《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建立一套科学的法制体系。另外,由于户籍制度及各种歧视性制度的存在,很难消除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二元现象,因此,取消户籍制度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公民迁徙自由,让农民工能够在城镇落户,从根本上来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樊轶侠.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现状、问题与设想[J].当代经济管理,2007(8).
[2] 黄黎平,彭晓玲.农民工社会保障现存问题与对策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06(1).
[3] 张蕾.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4] 胡文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5).
[5] 杨丁丁.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ILO.Decentwork: 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J].Geneva, 1999(6).
[3]林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基于江苏省735份调查问卷[J].开发研究,2012(6):54-57.
[4]陈浩,杨晓军.农民工就业培训调查分析[J].人口学刊,2009(2):33-36.
[5][8][13]张国锋.从政策角度构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和谐环境[J].农业经济,2011(4):90-91.
[6]高建丽,张同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量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西北人口,2013(2):99-104.
[7]李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调查――以浙中地区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8-62.
[9][10]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成人教育,2010(19):18-22.
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现状
1.养老保险。目前各地存在3种办法:一是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二是对农民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采取“双低”的办法。农民工基本沿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但降低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门槛,参保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比例分别为12%和4%;三是少数城市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务工人员或非城镇户籍职工实行综合保险。如20xx年9月1日上海开始实施的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包括了工伤或者意外伤害、住院医疗和老年补贴三项保险待遇。
2.医疗保险。目前各地也存在3种办法:一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待遇。广东等地采取这种方式。二是参加综合保险,上海、成都等个别地方采取这种方式。三是参加农民工大病住院保险,如深圳市劳务工合作医疗制度。
3.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实行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的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农民工发生工伤的,享有与城镇职工同样的待遇。
4.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参加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不过,农民工个人不缴费,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享受一次性生活补助。
难点在养老保险
实际上,国发[20xx]5号已经明确提出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应当说,目前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没有法律障碍,关键是如何加强执法问题。
目前,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都有,国家应当允许农民工选择参加其中之一,并且应当允许农民工体验之后作出新的选择。同时研究制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互衔接的具体办法,以及研究制定农民工医疗服务结算办法,保障农民工灵活就近就医的需要。
目前,比较困难的是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办法。
一、农民工的界定
在对农民工进行界定之前,我们应该了解农民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定义农民:一种是将具有农业户口的社会成员定义为农民,这是从身份这个方面来定义的;另一种是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定义为农民,这是从职业方面进行定义[1]的。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他们具有农民与工人的双重身份。农民工主要有三个特征[2]:一是在城镇工作,但有农村户口;二是虽然可以承包土地,但生活来源主要是务工所得;三是工作和居住的场所不稳定。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1.农民工社会保险。
在法律的规定上,尽管社会保险的适用对象包括农民工,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农民工的参保率比较低[3]。因此,如果要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国家应该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
(1)工伤保险制度。
参加工伤保险有利于减少职业风险。在工作过程中,农民工可能会发生各种工伤事故,所以对于他们而言,最先确立的应该是工伤保险制度。同时,由于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在用工的过程中,企业也会更加注意农民工的安全,从而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2)医疗保险制度。
在生命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患病,尤其是农民工劳动者。因为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工作也很辛苦。所以,在农民工的生活中,医疗保险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地位仅次于工伤保险。
(3)失业保险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短期失业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有些人认为农民工失业后,就会回到家乡务农,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农民工失业后,会继续在城市中寻找新的工作。此外,由于第二代农民工没有掌握农业技能,所以务农已经解决不了他们的就业问题[4]。一般情况下,在城市中失业后,农民工得到社会帮助比较困难,只能自己想办法渡过难关,从而使生活更加困难,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对于农民工而言,设立失业保险是非常必要的。
(4)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大部分的农民工没有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根据工作的稳定情况,可以把农民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另一类是无稳定职业的农民工[5]。对于以上分类,政府应该至少设立两种不同的养老保险方案,让农民工自己选择参保的类型,以满足不同农民工的需求。
(5)生育保险制度。
在农民工中,除了大部分是男工外,还有一部分是女工,并且在女工中,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较多。一般情况下,在生育期间,正规企业的女职工会享受生育保险的待遇。但是,对于农民工中的女性而言,她们不仅享受不到生育保险的待遇,大部分女工还会被企业辞退,从而使生活更加困难,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6]。
2.农民工社会救助。
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是最基本的项目。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最终汇合成巨大的劳务大军。在工作过程中,农民工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有时他们甚至得不到自己应该享有的社会救助。我国应该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给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生活帮助,使他们顺利度过困难,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
3.农民工社会福利。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竞争的时代,国家对高知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教育福利的重要性也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的教育福利主要是九年义务教育,它的普及性非常广泛。但是,对于那些在城市中上学的农民工子女而言,享有九年义务教育还有较大的障碍[7]。此外,虽然农民工在城市中打工,属于弱势群体,但他们应该和市民一样,平等的享有同样的公共卫生服务。在注射免费的计划疫苗、对公民进行健康教育时,因为农民工的经济状况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关心一下他们的需求。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1.农民工社会保险现状。
第一,工伤保险的参保率比较低,有的企业存在逃保、漏保的现象[8]。由于企业对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指标的要求比较高,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他们有时会忽视对工作的安全管理,从而发生工伤事故。对于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问题,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效果不是很理想。第二,医疗保险灵活性比较低。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则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如果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又存在缴费率比较高等问题。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医疗保险灵活性比较低[9]。第三,失业保险问题比较严重。在很多地方,我国虽然制定了有关农民工失业保险的政策,但在失业保险待遇方面,农民工和城镇失业人员相差很大,从而出现较多的问题。第四,养老保险面临较大的困难。在很多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与此问题相对应的一种现象是他们的退保率比较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工存在高流动性的特点[10]。此外,农民工的参保意愿不是很高。与养老保险相比,他们最想解决的是医疗和工伤问题。第五,生育保险问题突出。在生活中,有很多女性农民工,如果怀孕就会被企业辞退[11],自己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2.农民工社会救助现状。
大部分农民工在非正规企业工作,与城镇职工相比,他们的就业稳定性比较差,收入也比较低。所以在城市中,大多数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民工的社会救助主要包括生活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第一,生活救助。有的农民工刚到城市中就业,有的农民工已经在城市中稳定就业很多年。但是,无论哪种情况,农民工可能会因为其他种种原因,使生活变得很困难,如果没有外界的救助,这些农民工会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因此,生活救助对于这类农民工来说是很重要的。第二,教育救助。目前,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困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民工自身的经济条件较差,没有能力支付昂贵的学费;二是与当地政府制定的对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政策有关[12]。教育救助有利于解决第一个问题,它不仅可以改善农民工的经济条件,而且对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法律援助。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侵犯农民工权益的现象。农民工很想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自己的权益,但因为经济水平有限,承担不讼费用,最后只能用比较极端的手段解决问题[13]。
3.农民工社会福利现状。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农民工都是社会的成员,他们应该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福利问题比较多。过去,农民工是自己外出,妻子和孩子在家生活。现在,农民工是带着妻儿一起到城市中生活。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城市流动儿童,因为他们是与父母一起进入城市,并且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农民工将自己的孩子带进城市,目的是想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从而能够健康的成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农民工是弱势群体,在义务教育方面,他们的子女也会面临同样的困境。第二,农民工的住房福利较少,他们大部分买不起城市的房子。一般情况下,农民工是春天出去打工,冬天回家过年,不断的奔波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此外,虽然不再是只有城镇职工具有公积金,农民工也可以享有公积金,但是,在缴纳公积金方面,农民工仍然存在很多的困难。第三,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福利贫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农民工的物质需求,但却很少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大多数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都比较简单,有时,他们除了工作就是吃饭和睡觉。虽然社会上的文艺演出团体比较多,但是很少有为农民工演出的。相对于农民工的收入来讲,电影院或游乐场的价格比较贵,所以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聚在一起聊聊天或是欣赏路边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樊晓燕.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破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胡杰成.农民工市民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高宁.农民工社会保险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3,(11):152-153.
[4]陈金田.农民工失业保险问题探究[J].保险研究,2012,(4):123-127.
[5]李涛,李真.农民工流动在边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6]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0-14.
[7]罗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8]翟晓冉.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探析[D].烟台大学,2013.
[9]吴义太,邓有莲.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与经济,2012,(6):81-82.
[10]毛艺.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与解决途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1,(11):53-55.
[11]黄曼妮.关于女性农民工生育保险的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3,(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