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1 09:23: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89-03

1694年苏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金融业的开始,银行“信用功能”的发现使得金融能量被高倍放大,信用给金融业带来颠覆性的革命。信用革命催生了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信用与工业、商业的密切结合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为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繁荣。至今银行信用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围绕着“信用功能”数百年来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以适应社会经济和金融业务的发展。伴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形形的社会人成为金融职业人,票据经纪人就是金融业发展的历史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得到确认,大步迈进的市场经济步伐已经接近国际水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市场经济全面开放,金融作为服务行业之一,已经置身于开放的国际市场,在国际化的金融竞争中我国的金融界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不断推进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出现了持续的高速度,伴随高速增长的经济,我国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业务量成倍增加。改革之初,支撑金融市场运转主要靠四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为进一步确立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贸易经济的交流和竞争,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必将融入我国市场。在世界贸易组织“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市场准入”宗旨下,我国的经济市场全面开放。

我国金融业由于受政策性因素的限定,长期处于国家垄断的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作为服务业成为最早开放的领域之一,随着外资银行、外资金融公司介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单一的金融格局开始被打破,外资金融业务直接影响和撼动着我国的金融市场。为适应国际金融市场,不断提升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我国的金融改革的步伐不断迈进,四大国有银行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成为上市公司;多种体制的股份制银行得以组建,地方银行、各种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遍布,这些金融体产生正逐步改变着我国的金融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民营企业成为发展最快的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民营经济不断发展、不断优化,逐步壮大。民营财富在经济发展中不断积累,这部分快速增长的财富早已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以“滚雪球”的方式成“几何”速度增长为巨额财富,这些长期存放的资金需要有好的投资方向。

1.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对金融市场的需求增加,而有效金融资源的配置倾向大型国有企业、垄断行业、利润高增长行业,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资金供求关系的长期矛盾,必然催生民间资本借贷。资金供给和需求间的长期不平衡,为民间资金找到增值、保值的好出路。

2.近年来金融业高利润也直接影响着民间财富的投向。许多民间资本不愿意在实体经济中投入,主要因为实体经济的资本受到投资风险、竞争压力、利润回报低、资本周转期长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资金不愿成为股东资本。而金融资本较高的回报,使得民间资本更看好金融业,更愿意将民间资本介入到金融资本,且多年来一直在努力着作这方面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资本已经进入许多的行业,并得到认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尚受到政策性的限定,民间资本参与金融业务一直游走在政策的边缘,民间资本有着成为金融资本的强烈愿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民间资本介入金融业指明了方向。“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指示精神,意味着金融执业的政策的降低,金融许可的条件将进一步放宽,多元经济体具有参与金融执业的条件。

参与金融业务将成为民营企业家最具有诱惑的投资冲动,民间资本成为金融资本将得以实现。民营银行、民营金融机构将作为更具活力新生力量融入金融体系。票据经纪人作为民营资本的一部分参与金融业务,在开放的金融市场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票据经纪人在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以其单一的金融品种,专营的业务服务金融市场,在金融市场中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

二、金融市场多元化格局形成,投融资渠道多样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基本上形成,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金融机构仍然占据着金融市场的绝对份额,金融市场仍然处于国家相对垄断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行业的垄断地位正在逐步挖解,民营资本将多渠道渗透金融市场,多元经济体的市场份额一定会有大幅的提升。

现阶段在外资银行、外资金融机构不断向我国金融市场渗透的同时各地不断出现的投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基金公司、典当行等都在经营货币业务参与金融行业,这意味着过去由央行控制的金融市场准入权开始松动,民营资本迈向金融市场的门槛在不断地降低。由民间资本发起的民营银行的成立将标志着民间资产参与金融市场地位的确立,这支新型的金融大军,以其高效的管理手段,灵活的营运机制在金融市场必将掀起大浪、开创新的局面。随着民营银行、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金融市场多元化格局必然形成。

四、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金融改革的步伐明显迟缓的多,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体系自由化的改革模式早已提出,但金融稳定的理念一直影响着金融改革的步伐,渐进式的金融改革理论,缓慢地推动着金融改革的进程。利率市场化标志着我国开始向金融体系自由化的迈步。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简单地讲金融自由化是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运行从主要由政府管制转变为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过渡。金融自由化包括价格的自由化、业务经营自由化、资金流动自由化、利率自由化、银行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等。

金融自由化利与弊在理论界一直有争论,一方面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业发展,增强了金融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市场效率,推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大了金融界自身的风险,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发的危机促使经济衰退,进而引起“多米诺”效应,形成经济危机。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特征,早已引起各国金融界的高度重视。

金融自由化的收益大于风险是理论界的共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作用下,金融自由化已经成为必须选择的道路。由于金融自由化的明显弊端,各国在推进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多采取审慎的态度,稳步推进。

金融体系改革成败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金融自由化决不可理想化,金融体系改革存在的利弊交织,直接影响着金融体系改革的快速推进。决策选择只能是利大于弊,减低其脆弱的一面;增大其收益的一面。必须用积极的、科学的、审慎的态度充分论证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利弊,权衡利害,完善有效的监管。采取有力的防范风险手段,确保金融体系改革有序推进。金融自由化才能达到增加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因此,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将会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稳步推进,金融自由化的实现必将经历一个缓慢过程。现阶段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政策不会取消,不断深化的金融体系改革将逐步降低金融业进入的政策,部分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将开始进入金融界,但民间资本自由的进入金融业有待金融自由化的实现。

总而言之,由于金融执业政策的存在,票据经纪人的市场地位就不能确定;从业资格不具备,决定着票据经纪人业务经营的违规。票据经纪人长期游走在制度的边缘,活跃着票据市场,迫切期待票据经纪人制度的推行。

票据经纪人制度的推行有待政策的降低。

参考文献:

[1] 金融自由化.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4.8

篇(2)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解析

1. 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因素

(1)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2)我国外汇储量大且逐年增加。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人民币显而易见地只能升值。

(3)我国利率水平相对平稳以及汇率政策的影响。人民币利率保持稳定,这样吸引了更多国外资金的进入以及中国在外资金的回流,从而拉动了人民币汇率的走高。另外,就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现实而言,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对人民币汇率有决定性影响,这与西方国家普遍要求中国实现汇率市场化相矛盾。

2. 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因素

由于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我国的涉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也大大的增加,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的发达国际经济体,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手段,其中采取各种措施促使人民币升值就是他们经常使用的一种经济和政治手段。

二、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

1. 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降低进口的成本。当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大于进口产品的涨幅的时候,就会促使产品以便宜的价格进入,就会有利于降低进口的成本。

(2)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在国内的新增投资成本上升,国内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将会走出去,到国外办厂,这样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3)有利于催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民币适当升值,将会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 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因素

(1)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其盈利水平与本外币的汇率水平密切联系。人民币持续升值,将会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出口的积极性。

(2)导致国内就业和失业压力加大。当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时候,我国的一些出口型的企业就会遭受重大打击,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严重影响了劳动力的就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大的失业压力。

(3)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由于人民币的升值,财政赤字必然会增加,这将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另外,国际游资和热钱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进入我国,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4)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

(5)影响外资的引进,加速资本外流。人民币的升值,将会导致以美元为股本金的外商投资企业,兑换人民币的能力减小,从而导致外商投资的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的竞争力。所以说,人民币的升值不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将会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并加速资本的外流,减少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

三、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

1. 引导公众形成有利的预期。当前,在人民币预期升值增大的情况下,如何做到预期的稳定,这对保证我国金融市场安全和减小人民币升值压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政府要树立自己的良好的信誉,发挥稳定汇率的决心,通过政策的配套保障以及国际关系的协调来进一步的降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2. 扩大内需,减轻本币升值压力。这就要求积极正确的引导资本的流向,防止盲目的投资,尤其要防止资产和经济的泡沫化,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3. 采取有效可行的宏观经济措施,抑制通货膨胀。事实上,在抑制通货膨胀的所采取的措施中,如果单纯的依靠冻结物价等措施是不可取的,这直接会导致价格更快速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恶化。那么具体要如何做才可以呢?我国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发挥市场自动调节价格的走势的优势,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4. 利用金融手段规避外汇变动风险,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

我国金融业要精心制定自身管理风险和承担风险的策略,大力发展汇率风险规避工具,密切关注预期变化,加强预期指导,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5. 出口企业要提高技术优势,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出口企业要以人民币的升值为机遇,进行生产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同时,要加强成本控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6. 加强国际资本流向的监控。在当前我国资本项目管制的背景下,由于国际收支中开放的经常项目已经成为国际游资流入流出的重要途径,所以,要着重加强对经常项目下国际资本流向的监管,防止套利性国际游资的大进大出及其对货币政策产生的不良干扰。

结束语:总之,面对人民币升值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通过汇率改革,来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清和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进而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篇(3)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前言

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又称为“小QFII”。简单地说RQFII就是,境外机构投资者用境外流通的人民币直接投资于境内资本市场的一种投资渠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人民币币值的稳步上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前进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又作为人民币跨境结算主体的香港积压了大量的人民币存款,截止2011年6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已达至5500亿元,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迫在眉睫。2002年QFII投入市场至今已有十年多的时间,法规制度及市场体制等都已作出了相应改善,为RQFII的推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QFII业务开展以来,学术界广泛看好RQFII的业务效应。其中李晨曦,张咏冬,黄伟莹(2011)在国内较早对RQFII做出研究,指出不断增多的香港人民币数量和高涨境外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为小QFII的推出创造了有利机会,对完善人民币资本的运作循环,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方(2012)详尽分析了RQFII业务开展的意义,他指出RQFII业务的开展为境外人民币投资提供了渠道,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进了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为中资金融机构创造了业务机会,推动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RQFII的发展现状

2011年8月7日在国家“一二五规划与两岸经贸金融”合作与发展论坛中提到关于发展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问题时,首次提出允许RQFII的发行,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期间RQFII市场运行效应良好,发展速度很快。本文主要从试点资格,投资额度,投资范围三方面来描述RQFII的发展现状:

1.资格条件

发行初期试点资格条件较为苛刻,仅允许境内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参与试点。在这一年间,香港试点机构普遍表示境外投资者对国内资本市场具有很高的热情,从而更多的机构希望参与到试点工作当中,于是在2013年年初的新的试点办法中资格条件明显放宽,境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香港子公司或注册地及主要经营地在香港地区的金融机构都可参与试点。

上表为2013年3月31日国家外汇局所公布的数据

2.投资额度

有了境外投资者对境内资本市场的高涨热情及QFII十年经验积累,相比QFII而言RQFII额度的扩张相对较快,2012年间两次增加RQFII额度,截止年底RQFII总额度已达到2700亿元,已确认批复额度为700亿。郭树清还表示在2013年间RQFII额度将翻倍增长,且可能在台湾增发RQFII额度1000亿元。

上图数据均选自于2013年3月31日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左图为QFII每年批复额度及累计批复额度趋势线,右图为RQFII每月额度批复及累计额度批复趋势线

3.投资范围

首批RQFII规定产品中80%的比例为固定收益类投资,权益类投资占比不得超过20%,且第二批RQFII全部用于投资RQFII-ETF产品,致使目前RQFII在市场上的产品种类过于单一。投资限制虽然有利于控制风险,但不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投资者的热情。RQFII法规修订后,投资比例限制取消,试点机构可以自由决定资金配置。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注入到国内证券市场当中。

三、RQFII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上升,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的制度条件还相对落后。下图为各国际主要货币在当今金融体系中所占比例,可轻易看出人民币现今离国际货币还有一段距离,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货币职能体现也多在于周边国家。RQFII业务的推出是人民币向外走的重要一步,其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加强与港澳台及周边国家的联系

日本,德国国际化经验表明面对美国这个强大的敌人,单枪匹马的推进国际化是很难成功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首先实现人民币周边化,努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RQFII业务的推行为境外投资者增加了投资途径,调动了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币在境外的流动性,为人民币周边化的完全实现提供了契机。

“四币整合”即模仿欧元模式将澳元,台币,港币与人民币四币合成一种货币,这将极大地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2011年底RQFII首先香港试点,港澳台三地的投资者都分别表示了对内地资本市场的热情,特别是台湾投资者,因此郭树清表示近日里拟在台湾增加RQFII额度1000亿元。RQFII业务实践仅有一年的实践,作用意义并不显见,但从长远来看必然有助于内地与港澳台四地经济的紧密联系,为实现“四币整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累力量。

2.有助于推进金融市场成熟化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意味着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广泛流通,那么就需要一个强大健全的金融市场在国际上为货币流通提供服务。RQFII为A股市场带来了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刺激国内经济的复苏,又第二批RQFII额度全部用于A股的ETF基金投资,促使我国A股市场接轨国际,有助于改善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体制,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更加成熟,逐渐趋于国际化,为今后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好的内部支撑打下基础。

离岸市场对交易活动制约限制的要求较少,货币可以更好地在离岸市场上发挥其固有的货币职能,因此,成熟的离岸市场的建立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步。而香港凭借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和其作为亚洲最大金融中心所具有的强大经济实力,成为了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最佳选择。RQFII最初在香港发行直接表明了我国对建设香港离岸中心的决心,同时也巩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

3.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有利于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必然伴随着货币的自由兑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RQFII业务是我国推进“证券投资”项目可兑换的重要一步,为我国证券市场引入了大量的资金。RQFII业务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对额度的控制来控制证券市场开放的进程,并在RQFII试点初期通过投资比例等措施对流入资金进行相应的流向指导,为“证券投资”项目开放的安全过渡提供了保障。

同时RQFII业务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渠道,加强其持有人民币的意愿,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且建立健全人民币回流渠道是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必要条件,有助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循环流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四、RQFII业务的潜在风险

RQFII业务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前进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然而其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1.国际热钱大量涌入,降低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

稳定的货币币值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而币值稳定主要体现在国内物价的稳定与对外汇率的稳定。

RQFII业务可能为国内市场带来大量的国际游资,在短期内会引起国内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汇率也会在短期内由于热钱的冲击而继续上扬。而从长期看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体制相对落后,国内A股市场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并不强,现今国际游资大量持有人民币主要在于人民币在这段时间内持续升值的预期,而随着时间的前进,人民币汇率不再上升或略有下降时,可能会造成国际游资的大量外逃,1985年日本“经济泡沫”,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97年的东南亚危机都是由热钱的大量外逃所引起的。这会极大地动荡我国金融市场,影响人民币币值稳定,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加重跨境结算“跛足”现象,美元储备大幅上升

跨境跛足结算实质是拿高收益的人民币资产换取境外低收益的美元、港元资产,贸易规模越大我国损失越多,近几年,跛足现象有所缓和但现象依然存在。

RQFII业务的推出,在某一层面更进一步增加了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产的兴趣,将会有更多的人民币通过不对称结算的方式流向境外,极大地加剧央行冲销压力,外汇储备急速增加。日本国际化失败的经验表明,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尽量摆脱美元的控制,这是我国国际化推进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原则,且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便是摆脱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与降低美元汇率风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于跨境结算跛足所致的大量增加的美元储备,显然使得我们暴露在更大的汇率风险之下。如不能很好地控制“跛足”现象而放任自由,随着RQFII业务的扩张,回流渠道的不断拓宽,美元储备大量增加,定会使人民币国际化陷入两难境地。

3.加大陷入货币国际化“迂回陷阱”的可能

RQFII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为人民币境外循环机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然而这也加大了我们陷入货币国际化的“迂回陷阱 ”的可能。日本国际化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日元流出并没有被金融机构及企业作为交易工具等使用,而是间接地迂回了国内市场,亚洲特别是香港只是日元迂回的中转站,日元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发挥出自身的货币职能。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RQFII业务是参照韩国、台湾QFII模式,结合两地成功实现资本开放的经验实施的。业务开展以来,进展速度很快,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额度便高达2700亿元人民币,且广受境外投资者的欢迎。其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加强了与港澳台及周边各国联系;2)促进了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3)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

同时,随着RQFII的推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面临一些问题并相应的要采取一定措施:第一、RQFII必然会为国内市场带来大量的国际游资,因此RQFII额度的扩张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发展速度不能过快,同时还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金融创新,加大国内金融市场的吸引力。第二、跨境跛足现象可能会随着RQFII业务的开展而有所加重,必将导致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因此要加速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并且切实把握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管制之间的平衡关系。第三、谨防陷入货币国际化“迂回陷阱”,这需要国内市场为人民币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力量,要加速市场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市场成熟化,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国际循环的范围,为海外市场提供更多种类的可交易人民币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与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应多借鉴他国经验,少走弯路,遵循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步骤,一步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丁一兵.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

[2]唐浩.人民币国际化演化与实现路径.科学出版社,2012.4.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人民币区域化条件与路径.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8.

[4]刘力臻,徐奇渊,等.人民币国际探索.人民出版社,2006.10.

[5]方.中信银行总行.RQFII业务的意义及发展趋势浅析.现代经济信息,2012(05).

[6]李晨曦,张咏冬,黄伟莹.小QFII与人民币国际化,2011.

[7]陈革.人民币国际化:开弓没有回头箭.行政事业资产,2012(05).

[8]高翔.QFII制度: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世界经济,2001(11).

篇(4)

该书的金融体系变革篇讨论了我国金融体制变革的重大问题(主要包括金融业开放与混业经营的趋势)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过程紧扣时代脉搏,文字清新流畅。

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子市场,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必然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作者通过分析指出金融业开放是我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相应推出了QFII制度与QDII制度;同时,人民币汇率制度变革作为更加开放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势必也会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在我国,金融混业已初露端倪,并可能成为一种制度安排,混业一方面可以提高证券业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会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较大的风险。

“开放可以给我们带来清新的空气,也可能飞入蚊子与苍蝇”。此次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在开放条件下风险在全球扩散的结果。对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机理分析,学界虽然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但基本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创新过度、混业经营、金融开放与国际货币制度不合理是导致此次危机爆发与蔓延的主要原因。《中国证券市场》对东南亚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并对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作了深入的反思,其分析路径与得出的某些结论对于分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该书还分析了危机可能给证券市场带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虽然作者并不能前瞻性地预见到正在肆虐的全球金融危机,但也为此次危机对证券市场影响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分析架构与技术线路。

“混业可能提高效率,但也可能扩散风险”。20世纪下半叶,世界金融史上发生了两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二是以日本金融大爆炸以及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等为标志的金融混业潮流的形成。混业如何提高金融效率?混业又将给证券市场带来怎样的风险?混业是否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如果是,我们又该如何去走混业之路?趋利避害永远是我们规划证券市场运行的原则,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见到很多学者呼吁加快推进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步伐,其主要关注点在于效率层面。《中国证券市场》对混业可能给证券业及银行业带来的风险予以高度关注,指出我国金融混业之路必须是一个审慎渐进的过程。因为混业经营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那就是:(1)金融主体产权明晰,自律能力强;(2)金融法律法规完备;(3)金融监管高效有力。从我国金融发展实践来看,距离上述要求尚有一段距离,分业体制仍为现时所需要,盲目激进的混业将可能催生股市泡沫并导致其进一步扩大,证券业与银行业风险相互传递,进而造成经济金融的混乱,甚至可能诱发金融危机。

“乐观助长乐观,悲观助长悲观”。 《中国证券市场》还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对证券市场的超调现象进行了解释,指出股改以后股票价格上涨的原因既有基本面的改善,也可能包括群体行为导致的非理性泡沫,股票价格上涨的基础最终只能是实体经济的增长,为防止股市的剧烈波动,加强投资者教育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证券市场》的证券产品创新篇从产品创新的逻辑与方法出发,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已有与即将推出的一些创新产品,并分析了我国证券产品创新的未来趋势,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作者能够将较为深奥的问题以生动并富有逻辑的形式表述出来,这在说明金融工具的创新逻辑部分表现最为明显。如在说明从远期产品到期货产品的衍生逻辑时,通过案例指出,虽然签订远期合约可以规避风险,却需要耗费较大的成本(包括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同时面临违约风险。要解决搜寻成本,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集中交易的市场,让所有的有交易意愿的买方和卖方都到这个市场中来;降低谈判成本的基本方法就是变议价成交为竞价成交,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合约进行标准化改造,使得市场交易的标的物是相同的;要解决违约问题,基本方法是引入信誉良好的中间人,并由合约双方在中间人处缴存一定数量(比例)的履约保证金。“当远期合约按照以上方法进行改造以后,即衍生为期货合约。”

篇(5)

自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升值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国际通缩、经济不振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走强,出口迅猛增长,这些观点似乎更能站得住脚。笔者认为,人民币币值好比一柄“双刃剑”,目前国人要认真审视、理性认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两个方面影响,尤其是其负面影响,更加深远,不可忽视。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人民币汇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调节手段,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在我国多年来保持出口快速增长的宏观背景条件下,近期内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适当升值,即单位外币可兑换的人民币减少,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金融的安全与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中国GDP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一般而言,“强币”可以认为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只要人民币升值,中国的GDP就可能会超过德、法,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民币汇率完全不动也有弊端,它可能会加剧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不满情绪,甚至可能成为他们下一步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的借口。

(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国际投资

中国目前基本上是海外资本输入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币汇率升值将使中国国内企业可以逐渐向海外发展,同时也可吸引外资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间接投资比重将进一步的增加。此外,在经济援助落后国家方面,中国对各国的进出口将会增加,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也会有所加强。

(三)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贸易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目前进口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与高端机械设备。人民币升值,国外产品价格下降,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比以前更便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增加国外的消费品和生产设备进口。随着我国经济的成长和工业化,相对美日国家为逆差,如果人民币升值,对进口贸易也将有利。

(四)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自然资源的廉价出口

“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推动器,但也影响到国家的能源安全。据海关统计,2004年前10个月,我国高耗能产品铁合金出口166.8万吨,同比增长16.4。人民币币值低估,相应地国内资源也随之贬值,长此下去,大量资源性产品将低价外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出口。

(五)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减轻外债还本付息压力

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未偿还债务还本付息所需本币的数量相应减少,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外债压力。中国自从1978年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缺乏资金,便向世界货币机构(IMF)世界银行(WB)以及美日政府,借来大笔资金。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化,外债日益累积。因此,如果人民币坚挺或升值,相对地,美日货币趋软或降值,显然对中国偿还外债有利。

(六)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抑制通货膨胀

1994年以来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连续10年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增长。2005年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089亿美元,比2004年多增22亿美元。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这使得央行一方面感到货币供给,外汇占款增加带来的通胀压力,同时,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在克服通胀方面冲突重重。外汇占款已成为干扰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性的重要障碍。2004年基础货币的76%,通过外汇占款投放,使货币政策主动性受到严重影响,效果严重打折。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外部需求,适当给经济降温,抑制通货膨胀。

(七)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合理估价中国资产,在非制造业方面也有一定意义

中国的劳动和资产的低廉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也必然在一定历史阶段得以调整。中国在调整进口贸易政策的同时,必须调整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同时,在科、教、文、卫等非制造业方面将有一定意义。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所有这些,都不足以抵消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压力。我们更应该看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

人民币的升值将降低我国国际储备的实际价值,这不利于我国调节国际收支和增强国际清偿能力,影响我国金融安全与稳定。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保持这种外汇储备规模是我国综合国力的现实表现之一,也是我国调节国际收支、增强国际清偿能力和维护本国货币信誉的重要手段。如果美元贬值10%,那么,一夜之间我国外汇储备价值就将失去818.9亿美元,其负面效应可见一斑。

(二)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引进外资

人民币升值后,外资原来在中国1亿英镑能做的事,可能需要增加上百万英镑的投资才能办成了。人民币的升值将削弱外商对华投资的价值基础,不利于我国招商引资,影响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在相应政策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如果人民币汇率实行浮动,必将打乱中国对外开放的节奏。

(三)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贸易

面对人民币的升值,外国进口商在交易中受到限制。别有用心者借此在国际上造成了一种对中国不利的心理效应,对我国的出口而言,就会起到损害。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还将对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造成危害。人民币升值,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将上升。此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口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相反,如果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会形成巨大市场需求,有助于向其他国家的出口。

(四)人民币升值将影响金融市场稳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并使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大幅度缩水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金融大鳄”索罗斯所裹挟的国际短期资本就是“热钱”。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一些“热钱”可能正在潜入中国。“热钱”希望人民币升值,妄图到时大炒一把。而升值会使“热钱”纷至沓来,埋下较大的金融风险。在外汇滚滚流入的背景下,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央行不得不大量收购外汇,相应的、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助长了货币信贷猛增的势头。如果人民币升值,将使这种现象愈演愈烈,使金融调控的空间愈来愈小。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只要人民币升值,大量的美元储备便会缩水。

(五)人民币升值对产业结构有不利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导致进口商品的国内销售价格下降,受经济利益驱使,国内一部分需求将由进口替代品转向进口品,一部分生产要素将退出进口替代品行业,受其影响,进口替代品行业将出现生产萎缩。此外,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需求增长趋缓,出口品及相关行业生产萎缩。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市场规律作用使得人民币升值导致部分资源从高效率的进口替代品和出口品部门退出,将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受阻,经济增长也将面临新的考验。

(六)人民币升值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影响经济发展

我国的出口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容纳了众多的劳动力。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不利影响将迅速传导给就业,使就业的形势更为紧张。人民币一旦大幅度升值,对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将起负作用。当然,人民币升值也会促进中国人出外旅行,但由此带来的外汇流失对中国也是不利。

三、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措施

可见,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也有弊。面对人民币汇率升值舆论的压力,的确存在着两难选择:升值可以使我国在偿还外债及购买国外商品时获得一些好处,但同时将使我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而抑制出口。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应该采取一定措施缓解矛盾。

(一)履行入世承诺,缓解国际矛盾

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源于国际收支的长期双顺差。我国应加快履行入世承诺,用贸易自由化缓解国际矛盾。应提前降低关税等进口障碍,增加战略性物资储备的进口,缓解短期升值的压力。同时,在适当时机进一步降低出口退税率,减少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使贸易顺差合理减少,减轻人民币升值的短期压力,减轻财政负担,优化出口结构。

(二)适当对外宣传,塑造正面形象

我国不仅是一个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进口大国。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在减少,说明我国的进口量在增大,同时也说明中国对国际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在增大。中国大量进口将刺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对美日经济的复苏极为有利。

(三)制定相关预案,应对贸易制裁

面对人民币保持坚挺,一些国家的贸易制裁已经开始,如近期的彩电、水果以及纺织品制裁案等,如果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预计今后此类贸易制裁还会增加。面对国外要求重新确定人民币汇率的种种呼声,我国应该坚持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要敢于顶住压力,并及早做好应对西方国家可能采取的报复性活动的措施预案。

(四)合理制定政策,减少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的增加相当于人民币贬值,而退税减少则相当于人民币升值。据调查,出口退税政策虽能鼓励企业出口,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假出口,真骗税”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以至人民币汇率被扭曲。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出口退税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五)释放外汇储备,调整外汇规模

我们应消除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的认识误区,以免因美元贬值而遭受损失。美国现在要的是中国减少贸易顺差,我国可以通过增加用汇需求等手法予以应对,特别是用外汇从国外购买我国紧缺的资源物资。这既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减少外贸磨擦,一举两得。同时,要释放民间外汇需求,减少央行结汇压力,稳住国内的外汇存款。

(六)强化管制措施,加强资本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加快,资本管制将受到越来越强的挑战。就目前而言,“热钱”的存在表明中国现行的资本管制措施并非十分有效。我国要加大力度惩处假合资、虚开发票金额、假出口等套取人民币的行为,特别是要注意查处洗钱活动和地下钱庄,按照程序严格地进行外汇审核,加强短期外债管理。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并不是指现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美无缺,也并不意味着汇率固定不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币的价值不可能一成不变,货币汇率的调整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采取以亚细亚为主的亚洲国家在金融货币政策上的合作,以确保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亚洲各种货币汇率的稳定,这显然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胡均民.人民币汇率调控对策新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彭兴全.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透视“人民币升值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4).

3、黄有光.人民币对中国利大于弊[J].国际经济评论,2004(1).

4、左小蕾.人民币升值是最佳方案吗[J].望,2005(1).

篇(6)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9-0076-06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这场危机使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作为此次经济危机始作俑者的投资银行遭受了巨额亏损,世界最大的5家投资银行中有3家分别面临倒闭或者被兼并的命运。这不仅给华尔街投资银行业造成致命打击,而且最终演变成了危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投资银行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迅猛发展,曾为投资银行创造了辉煌成就,但使人们迷惑不解的是此次次贷危机的发生地正是在号称曾创造并拥有世界最领先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华尔街,首先遭受到致命打击的也是华尔街投资银行。

一、美国次贷危机概述及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概述

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可以归结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联储(FED)利率上升和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9.11”事件后,为使美国经济得以迅速复苏,美联储(FED)利率曾降至1%,这必然导致货币流动性资金过剩和美元的大幅贬值,进而促使房市价格大涨。但是,随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之后,美国房价开始出现下跌,导致房地产大幅贬值,抵押品价值下降,贷款风险增大,在房价下跌而贷款利率升高的情况下,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当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危机就出现了。其次,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也是次贷危机的诱因之一。美国的低利率和宽松的放贷标准,使得次级贷款发放量不断扩大。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上扬的情况下不会显现,但泡沫一旦破裂,就会使得贷款者不堪重负,随之而来的就是道德风险和信用危机。最后,投资银行借助衍生产品复杂的结构,过度地使用证券化技术,经过层层包装,将信用等级本来不高的次级按揭贷款包装成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担保债务权证)产品,掩盖了次级按揭产品中的缺陷,造成投资者对其风险认识的障碍。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次贷危机最先是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出现恶化迹象开始的,由于投资者的恐慌,引起美国股市剧烈动荡,随之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使许多金融机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如雷曼兄弟公司的倒下以及大量银行的倒闭等,又使得许多企业的融资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进而次贷危机的影响从金融市场迅速扩散到美国经济的各个领域。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全球经济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包括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行业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裁员现象。

首先,从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来看:美国次贷危机自2007年8月以来以其强大的破坏力,从美国的本土经济领域一直扩展到全面的世界经济领域,全球的经济都受到美国次贷危机不同程度的破坏。《经济学家》杂志认为次级贷款危机向其他国家的传递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金融蔓延”,即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造成货币流动性急剧下降,在货币市场率先刮起风波,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金融领域;另一种途径是“心理蔓延”,即经济危机带来的收入减少、失业、房地产价格下跌等一系列问题对民众以及投资者心理造成阴影,这种阴影从美国扩散到全球,从8月份德国反映商业信心的IFO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以及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有所下降都可以明显说明问题。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2007年世界主要的工业国经济增长缓慢,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带动下世界经济仍然增速较快。但是,到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其次,从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来看,由于我国并没有开放的资本市场,人民币也没有实现自由兑换,所以我国经济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受到的影响并不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强烈,但是次贷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金融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美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之一。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的破坏使美国国内需求和对外需求都出现明显下降,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美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将不断下降,因此,我国一些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对象的外贸企业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我国金融市场方面,美元不断贬值直接导致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使我国的汇率政策受到严重挑战。给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加之我国股市与港股的联动性在不断加强,受港股波动影响,我国股市也出现了高空跳水的行情,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出现大幅度下跌。另一方面,以国内6家大型商业银行为例,我国金融机构直接投资次级债券所遭受的损失可能高达49亿元。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我国国内各大银行都不同程度地缩紧了对个人按揭购房贷款的投放力度,并且房贷门槛较以前也有所提高。

二、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分析

投资银行在危机中扮演了CDO等次贷证券的发起、承销和做市、直接投资、杠杆融资等多种重要角色,促进了次贷证券市场空前膨胀。投资银行从中获得了高额利润,在危机爆发时也遭受了严重损失。

(一)CDO的诞生于次贷市场的兴起

CDO即担保债务凭证,是一种固定收益证券。它的标的资产通常是信贷资产或债券,故CDO的现金流量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因此多被使用来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工具,并且任何具有现金流量的资产都可以作为证券化的标的。最早的CDO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一经问世便成为发展最快的资产证券之一。这不仅因为CDO是资产证券化的有力工具,并且与CDO的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CDO按其内部标的物构成的信用等级不同为划分依据,可分为高级、中级和次级三个级别,三个级别风险大小不一样,其价格也不一样,以此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型客户的需要。

据资料显示,CDO的交易量自1995年以来即不断增加,比例亦从原来的不到0,5%增加到接近15%,在整体的ABS市场当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其中A+级以上信评的CDO过去9年来更未发生过违约的情事,因此CDO市场发展异常迅猛,并且风险评级低的那些资产因为总体市场违约率非常低,其市场份额也不断加大,在优质贷款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投资银行的大师们通过不断的再组合,再证券化来隐藏次级贷的风险,不断提高其信用评级,以此来谋取暴利,最终导致次级贷市场的火爆。投资银行成为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并不

是一个偶然的悲剧,早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前华尔街的各大投行(尤其是以贝尔斯登公司为代表)就已经开始将信用等级低的住房贷款合同进行证券化并投放到流通市场进行买卖。投资银行之所以会成为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由于投资银行的企业特性所造成的,投资银行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投资银行在危机中扮演了CDO等次贷证券的发起、承销和做市、直接投资、杠杆融资等多种重要角色,促进了次贷证券市场空前膨胀。首先,投资银行直接购买按揭贷款或ABS等资产,或向CDO管理人提供融资,购买资产组合,设立特殊投资实体(sPV),构建CDO资产池。其次,设计CDO结构,如优先级和权益级的比例及规模、确定对应担保资产、测试各等级资产质量、联系信用评级机构获得信用评级等。最后,确定不同等级CDO的利率,并将CDO销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为了二级市场做市,投资银行通常也会持有部分优先级或中间级按揭证券。

(二)高杠杆策略

CDO、CDS采取的是保证金交易。比如以300亿美元的规模来计算,5%的保证金就只需15亿美元。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高杆效应,投资银行普遍采取超高财务杠杆来牟取高额回报,在市场还比较良好的初期阶段超高比例的杠杆的确为投行带来巨额利润,然后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这种超高比例的杠杆效应必然成为毁灭华尔街投资银行的一颗原子弹。

以最先的两大投行为例。贝尔斯登债务的杠杆比率极高,其名下的杠杆资产在整个衍生品市场的份额更是不小。2007年11月底,公司的净资产仅为117亿美元,而理论上却拥有13.4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其中除去小部分标准化合同在交易所交易,约11万亿美元的合同是与交易方单独交易的复杂协议交易。而衍生品市场的总体交易规模也不过400万亿美元左右。

而对于雷曼兄弟公司,早在1999年,雷曼就用账面资产作抵押大量借贷,再将借来的资金贷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者购买房贷资产,再打包发行给投资者,将杠杆机制发挥到极致。从2003年到2007年,雷曼的利润达到了160亿美元,特别是在美国房地产泡沫高峰时期的2005年,雷曼的营业收入达到320亿美元,利润32亿美元。2004年,雷曼收购了BNC房贷公司,以便能有持续不断的次级房贷得以打包成债券出卖。2006年第一季度,BNC房贷公司每个月发放次级房贷10亿美元。雷曼还收购了Aurora贷款公司,该贷款公司发放Alt-A房屋贷款。2007年上半年,Aurora贷款公司每月放贷30亿美元。次贷危机的出现使雷曼手中持有大量卖不出去的次贷资产。次贷危机爆发前,雷曼成为华尔街打包发行房贷债券最多的投行,自身也积累了850亿美元的房贷资产,比摩根士丹利高出44%。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蔓延,次贷冲击波开始重创雷曼。2007年下半年以及2008年第一季度,雷曼的减计高达100亿美元。

(三)证券化投资

所谓证券化投资就是指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并且通过资产证券化技术将其他具有现金流的资产进行证券化,然后再投入市场的投资方式。投资银行通过对次贷证券的直接投资与再证券化过程为次贷危机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次贷证券的高额回报吸引了投资银行固定收益部门大量投资,然而投资银行对按揭证券估值存在很大缺陷。投资银行对按揭证券估值一般采用市价法估值,根据市场价格信息,参考信用评级,使用其内部模型对按揭证券进行估值。然而,由于按揭证券缺乏二级市场流动性,成交稀少,价格信息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可能出现价值高估,导致投资银行低估当期损失。因此。随着按揭贷款违约率上升,投资银行不断面临巨大的资产减记,投资银行为次贷证券投资提供抵押融资,许多对冲基金以CDO资产为抵押,向银行进行融资再投资于次贷证券,放大投资规模和收益。然而,住房市场疲软和按揭贷款违约率上升,导致CDO等抵押资产价格下跌,对冲基金面临银行追加保证金的通知,否则银行将对抵押资产强行平仓。由于次贷证券流动性很差,如果对冲基金不能追加保证金,平仓交易将导致价格大幅下跌,触发更多追加保证金的通知,从而使金融市场陷入螺旋式危机。为了维持公司良好的信用评级,投资银行往往对旗下对冲基金提供财务救助,沉重的财务负担对投资银行造成了巨额损失,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因此,投资银行的证券化投资对次贷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成为最大受害者

曾经有多少金融机构向往能够成为雷曼兄弟公司那样经历百年沧桑动荡仍然屹立于金融界的投行巨人,然而今天,巨人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在次贷危机之下倒下了。据有关公开资料介绍,拥有85年历史的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贱价出售给摩根大通;拥有94年历史的美林被综合银行美国银行收购;历史最悠久的投行――158年历史的雷曼宣布破产;139年的高盛和73年的摩根士丹利同时改旗易帜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拥有悠久历史的华尔街五大投行就这样轰然倒下,从此便成了历史。

二、我国投资银行从次贷危机中应吸取的教训

(一)必须看到金融产品创新的利与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投资银行物业中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力度也越来越高,但是金融产品的创新,新兴金融产品的诞生在给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途径和风险管理保障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诚然,每一个金融产品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总是符合时宜并且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利益的,否则就不会有人研究它。然而风险总是无处不在的,用新的金融产品来对抗旧的风险,旧的风险虽然被有效地分散了,但却带来了新的风险,就又需要更新的产品来分散它。这样金融工具经过层层包装,越来越繁杂,对投资者来说就越来越难以真正认识和理解这些新兴金融产品背后真正的风险是什么,一旦金融危机爆发,首先受到伤害的便是这些“无知”的中小投资者们。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考虑老百姓的利益,因此,在不断推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时候,必须同步加强投资银行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有“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中,投资银行应如何创新,如何真正做到透明化,让老百姓辛苦赚来的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投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对信用评级制度的建立必须科学有效。美国投资银行为了使自己手上的次级贷款转变为信用评级优秀的优良资产,往往通过资产担保和住房抵押贷款作担保的证券来实现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利用住房抵押贷款做担保的证券,投资银行将住房

抵押贷款转变为可交易的证券,然后再将各种各样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混合起来,配以一些以资产为基础的证券、信贷衍生产品以及其它信贷,搅和成一个资金池,以此为主体创造出一个所谓的“有抵押担保”的债务凭证即CDO,CDO被划小成若干份额,并按照各份额具有的不同回报所排定的回报率,将所有份额分划成等级来发售。经过对各份额的精心设计,证券化后的次级信贷90%以上都被评定为优等,并授之以3A级别。这样原本信用评级差的次级贷款就被投资银行包装成了信用良好的优良资产了。

实际上这样的信用评级制度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行为。我国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就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规范投资银行间的竞争,才能使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走向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轨道。

(三)必须要改革单一片面的投资银行经管人员薪酬激励制度

在美国,次级贷之所以会疯狂增长,是因为住房抵押信贷机构未被严格管理,他们几乎把所有的审慎规则和风险意识都抛在脑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投资银行对他们下属的这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经管人员薪酬激励制度过于片面和单一。这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经管人员薪酬只和他们所签订的房产信贷合约数量有关,这样的薪酬制度使得这些经管人员在业务操作中只关心合约是否能够签订以及签订多少的问题,对于这些合约的质量问题,他们却毫不关心,甚至有时为了能更多签订合约,他们不惜冒着违约带来的风险损失来主动找上那些收入水平不高、信用评级差的人签合约。我国投资银行业必须吸取这一深刻的教训,改革企业内部员工薪酬制度,变过去单一的由业务量来评定薪酬标准为综合的、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薪酬标准,使我国投资银行本身及其下属机构人员在发展业务时不至于盲目地为发展业务量而大举对那些经济基础差、信用等级不高的人抛媚眼。只有改革薪酬奖励制度,才能保证投资银行业务最基层、最源头的业务资源是安全、洁净的;只有源头上安全了,整个投资银行大厦才能够健康长久地发展。

篇(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编号:2011B435)阶段性成果;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粮食期货市场与我国农户增产增收问题研究》(编号:FJJ032)阶段性成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制的变革、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河南省民间融资凭借自身的优势日趋活跃,借贷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5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正式承认了民间融资的合法性,并将其定位为正规金融的补充力量。与此同时,民间金融合法化后如何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成为金融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间金融的概念和形式

央行认为,民间金融是相对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而言的,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以及其他经济主体(财政除外)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因此,民间金融主要是指在我国银行保险系统、证券市场、农村信用社以外的经济主体所从事的融资活动,属于非正规金融范畴。所谓正规金融指在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监管下开展的金融活动,如银行及非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还有虽然没有纳入正式金融体制范围,但其存在是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认可,并由相关的政府部门予以指导、协调的金融活动,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等金融活动(称为“准金融”),

目前民间金融所容纳的融资形式十分广泛,包括民间借贷、民间集资、民间合会、私人钱庄、农村合作基金会、私募基金、租赁公司等形式。

二、河南省发展民间金融的意义

2011年1月26日,省发改委举行新闻会宣布,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要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推动金融体系发展,获得金融的大力支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认为一个健全的、高效率的金融体系,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而,河南正规金融业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如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资源较为匮乏、金融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偏低、金融体系内多种结构比例关系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至2010年底,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643.27亿元,增长18.6%;各项贷款余额11521.67亿元,增长21%。但与全国水平相比,河南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例一直较低。民间金融具有促进金融改革,广泛凝聚了地方的民间资本,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建设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缓解三农建设中资金供求的尖锐矛盾等优势,是正规金融的有益的补充。因此,我省发展民间金融势在必行。

三、河南省民间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民间金融规模不断扩大,自2008年起,民间融资的量也达几百亿,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支撑保障作用。但是,河南民间金融业的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河南省民间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民间金融的地位尚未得到法律的认可。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以官方金融为主的体系,目前虽然民间金融作用被央行认可,但其法律地位尚未被确立。政府如何保护行为健康、民众认可且符合市场发展内在规律要求的民间金融,这方面的政策界限是模糊的,严重制约着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2.民间金融缺乏有效的监管,削弱了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给宏观调控带来困难。由于民间金融不在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之内,使得他们形成了一个体制外的独立的市场。受民间金融高利率的影响,民间金融对现金的吸引了往往高于银行,使得银行流失大量现金,严重干扰了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民间资金流动存在盲目性也削弱了信贷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当经济过热,政府往往会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民间金融反而会加强信贷活动,这将抵消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

3.民间金融自身存在较高的金融风险。民间金融主要是建立在非制度信任基础之上,一般没有完备的书面形式,民间金融关系十分脆弱。由于缺乏制度性保障,金融监管机构难以进行监管。民间金融还存在规模小、经营范围窄、资本实力有限、一般多为区域性金融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着较高的金融风险。

4.国家现行有关金融法律、行政法规对于民间金融的立法尚属于空白。由于法律、行政法规没有对民间借贷的利率做出明确的限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只有在审理借贷纠纷时才被法院参考适用,实际上民间借贷中的利率确定处于失控状态中。

(二)河南民间金融生态环境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缺乏政府的金融政策支持。长期以来,我国民间金融一直被冷落,理论与实践中对民间金融的利与弊争论比较激烈,在制度上也有相应的规制。从我国信用体系自身发展和从经济发展对金融活动的要求看,让民间金融合法化并予以规范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进一步实行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

2.河南经济运行质量不高。2010年,河南人均GDP为21073元,河南在全国31个省区中排名第16位。经济发展水平低和产业结构落后是制约河南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河南省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26元,而农村人均纯收入5524元。均全国排名第17。而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0000元以上,农民纯收人已经超过了7000元。据研究,当一个国或者地区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较低时,人们无力支付金融市场的固定进入费,每单位交易所负担的交易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从而没有动机去利用金融机构,这就严重限制了该国家或者地区的金融发展。

3.河南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在2008~2009年度的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分中,河南名列第13位,但是在全国100个核心城市排名中,开封、洛阳则分别倒数第3和倒数第27位。另有数据显示,河南境内借助虚假信息骗贷、恶意逃废债务现象较为严重,司法执行力度不足,金融机构债权维护情况不理想。

4.河南经济外向度较低,对外开放步伐缓慢,难以借助国际资本的流入推动区域金融市场的繁荣。地处中部的河南,受区位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多方面不利条件的影响,外向型经济一直发展缓慢,经济外向度长期较低,是导致河南金融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

四、优化河南省民间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关策略

要改变河南民间金融生态环境的落后面貌,必须内外结合,从多个角度、多条途径入手,从政府、法律、市场等方面入手,创造有利于河南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行业机制。

(一)政府应采取支持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

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规范民间金融的产权制度,鼓励、支持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的活动,使其在金融服务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政府首先应当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性,保障民间金融机构和国有或国家控股的正规金融机构在法律上具有平等的地位,明确民间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权的明确界定和有限保护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资本的首要条件。通过明确细则划分投资者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财务管理、审计稽核制度及风险防范和抵御机制,建立规范的业务操作体系等。

(二)制定民间金融的专门法律,加强发展民营金融的制度保障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规对民间融资主体双方的权力、义务、期限利率、违约责任、权利保障等方面加以明确,以规范和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我们还要修订相关配套法律和鼓励创新,为其合法化预先设定一个基本框架,民间金融的发展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三)将民间金融纳入国家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

将民间金融纳入国家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是保证民间金融安全和提高资产质量的内在要求。

1.加强对市场准入和退出、融资方式、民间金融利率的监管。国家通过立法确定民间金融组织市场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以保证中小金融机构健康高效地运行。金融监管机关制定规章,确认相应的融资方式的限度、范围与条件,限定其利率水平,并加大监管力度。

2.建立健全民间金融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民间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和监测通报制度,设计一套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强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金融监督机构及时监控民间金融机构的资金借贷、经营情况和资金流动方向以及资金债务比例和构成,及时发现民间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快速化解金融风险。

(四)不断健全民间金融机构

大力发展由民间资本组建的各类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民营银行。河南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调控为辅助,着力培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产业主体,通过对省内中小金融企业的政策优惠和适度吸引国际资本对省内金融机构控股、参股、联营、合营,逐步构建既竞争又互补的金融产业组织格局。

(五)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首先是建立国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其次是实施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制度和自律制度。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能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六)抓住机遇,整合金融资源

河南要利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积极整合河南境内的民间金融资源。

1.金融资源具有向高新技术产业、垄断行业集中的趋势,偏好于投向优质、回报率高的大客户,要紧紧抓住河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大好时机,大力推进河南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组织优化,鼓励扶持河南境内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中大企业集团的发展,从而吸引和留住河南境内外的各种金融资源。

2.要想方设法加快河南经济对外开放的步伐,利用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到国际生产体系和国际市场之中,以此加强河南经济与国际资金市场、国际商品市场的联系。这样既可有效扩大河南金融资源总量,又能引入国际先进的资金运作规范和金融服务产品,推动河南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五、结束语

总之,对于河南省民间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我们应正确认识,加强对民间金融的引导和管理,趋利避害,促进其健康发展。随着金融创新和法律监管的日益完善,民间金融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正式金融有力的补充力量,并逐渐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林勇明.解决民间金融问题要“以疏代堵”[J].中国投资,2010,(08).

[2] 季米特.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有效对接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

[3] 李雅丽.河南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2)

篇(8)

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日益转好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市场逐渐活跃, 大量外资不断涌入我国房地产行业, 并呈逐渐膨胀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大行业。2006年一季度,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境内房地产结汇12.49亿美元,增长211.4%。外资已经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影响和作用不可忽视。

一、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成因

1.我国现行房地产业政策的不完善和监管不力

我国目前对产业基金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因此无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房地产基金的发起、设立、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等重要原则做出明确的规定,房地产基金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这为国外投资机构大规模进入房地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监管不力。例如,2004年11月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将普通住宅作为鼓励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将土地成片开发、高档宾馆、别墅和高档写字楼等作为限制类项目。

2.人民币升值预期

近几年,由于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和进出口顺差不断扩大,使得我国成为贸易摩擦的“众矢之的”。美国、日本等国家把本国的贸易逆差和失业归罪于我国的外汇制度和货币政策,不断对人民币升值进行施压。因此,我国一直承受着较大的货币升值压力, 这给国际资本进入我国提供了较好的获利预期。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得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

3.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房地产业较高的市场利润

近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开放的市场环境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同时, 按照国家计划2020年达到小康水平, 人均住房面积达35平方米的基本目标测算, 到2020年我国房地产住宅市场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至少应在7%~10%。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较高的市场利润, 在资本逐利本质的驱动下,海外资本大量流入我国房地产业,并且集中投入热点地区的房地产。

二、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有利的一面

(1)弥补了我国房地产行业资金的不足, 带来了先进的房地产金融运作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主要融资模式过于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据统计,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中银行贷款比重为30%,如果考虑住房消费贷款、建筑企业流动性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这一比重将上升到80%,而其他融资渠道如房地产信托、房地产股权融资、房地产债券、住房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在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例十分小。因此,海外投资者的纷纷进入, 尤其是具有金融投资性质的海外投资机构的进入, 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弥补了我国房地产行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房地产金融理念和金融工具,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促进房地产金融创新。

(2)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竞争,促进国内房地产企业不断提高竞争能力

我国房地产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房地产企业数量众多,竞争十分激烈。但是多数企业规模不大,资金实力较弱,管理体制陈旧,营销手段落后,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而各方面实力雄厚的海外房地产企业的纷纷进入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竞争,直接影响和冲击国内各大房地产开发企业原有的利益分配。中小开发企业则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挑战。因此,国内房地产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必然会加快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同时不断改进技术和设备、强化创新及管理理论,降低开发成本、提高产品品质,生产出更高水平的、更适合消费需求的房地产产品,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3)提供了高品质的房地产商品,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房地产商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关注住宅或办公的面积大小,也开始强调环保节能以及人性化设计等要求。由于海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多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和开发理念、成熟的管理体系,能够在房地产规划、设计、开发、物业服务等各个环节做到更加科学合理,更富有人性化,从而能为国内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房地产商品,满足人们对优质的办公环境和住宅的需要。

2.不利的一面

(1)制约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增大了调控难度

改革开发以来,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长期实行招商引资的政策,使得外资在外汇、信贷、土地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具有相应的优势, 并且能够有效逃避宏观政策的制约。而国内许多房地产企业不仅没有同等的优惠政策,还经常受到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约束,例如当前房地产“银根紧缩”的信贷政策就加剧了国内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这样一来,许多国内房地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纷纷寻求外资的合作,通过与外资的相互融资, 逃避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和约束。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增大了调控难度。

(2)加剧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 助推房地产价格上涨

外资在投资市场中对国内投资者的心理影响非常大。以股票市场为例,2002年以后,我国股票市场开始引入境外的合格投资者(即QFII),到目前为止,QFII的资金总量只有60亿美元,占流通市值的4%,但这4%的外资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外资大规模进入房地产市场, 也将推动非居民机构和个人购房的比例不断增加, 形成较强的房地产市场“标杆效应”, 促使国内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另外, 外资对高档住宅和商业地产的炒作, 也会由于交易活跃和利润率攀高而挤压中低档房产的投资, 造成中低档住宅市场供求失衡, 从而进一步抬高其市场价格。

(3)加大了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增加了金融体系风险

只要国际资本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它们进入我国投资的势头就不会减弱,而且会更加强劲。而随着境外资本特别是国际游资的不断增加, 将进一步拉大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加剧各国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旦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消失, 大量投机性资金就会迅速撤离楼市, 汇出国外, 这样一来不仅会对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的我国房地产行业造成致命打击,也会严重危及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对策建议

1.要充分认识加强对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管制的必要性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业相关性高,带动性强,与金融业和人民生活联系密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年各国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183个成员中,有137个成员对外资投资房地产进行管制,其中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既有货币可兑换国家也有不可自由兑换的国家。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是基本国情,房地产业发展又正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比较脆弱,法制还不健全。因此,加强对外资流入房地产的管制,不仅符合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保证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通行做法,更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止国民财富外流的需要。

2.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 建立灵活的市场汇率机制

稳步推进我国汇率制度改革,降低结汇的强制性, 扩大售汇的自主性, 形成相对中立的外汇管理政策框架, 并采取较为灵活的浮动汇率机制。对人民币进行小幅升值是目前解决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最佳方案。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国际游资的投机成本,另一方面也弱化了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境外投机性资本投机“人民币汇率”的意图。

3.综合运用税收、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资在房地产市场的投资

在房地产消费环节, 对于非居民购房, 要以自用为基本原则,而对于购买多套住宅和短期内转手交易的境外非居民, 应实施严格的管制措施, 加大税收征收力度,提高其投机成本;针对外资产业基金大量进入商业地产, 应及时制定针对外资进入商业物业的调控政策, 提高营业税和收入所得税的比例。同时,加强对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信贷管理, 提高境外投资者购买住房按揭贷款的比例, 禁止境内银行为境外非居民个人和机构在境内购买商品房提供按揭购房贷款及外汇抵押人民币购房贷款。

4.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

当前,我国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和管理手段仍相当落后,为防止外资大量流入房地产而引发各种风险,要加强对外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和预警。例如,针对目前外资流入房地产市场底数不清等问题,要加强统计分析,建立外资购买房地产的登记体系,全程跟踪资金的流动,防止外资对房地产进行炒作;充分发挥专业统计部门的信息主渠道作用,根据外资流动和房地产交易的有关数据设计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和定量化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及时掌握市场运行态势,制定有效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温建东马昀:房地产市场对外资“设限”的思考[J].中国外汇,2006(9)

篇(9)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与动因

11全球化的发展形势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上的依存性步步提高,国家内部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相对减弱,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全球化已经蓬勃高涨,达到了不可逆转的趋势。资料显示,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贸易和投资迅速增加,占GDP的比重也快速提高。跨国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的05%增加到了2010年的21%,增加了3倍多;全球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则从1985年的386%增加到2010年的559%,2008年时曾经达到594%[1]。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高水平推动下,当今经济活动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到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各种形态都已跨出国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随着工业革命后商品经济和现代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的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并达到了有秩序的扩大,国际分工形成了水平发展的新形势。

12全球化的发展动因

“二战”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促进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其中,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自然是其根本前提。冷战和两极格局打破后,国际政治形势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各个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关注点被放在经济发展上,而与此同时,新的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趋势愈演愈烈,成为了全球化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各国在意识到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和便利性后纷纷开展国际贸易,以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为主要方式开始了全球化的推波助澜,更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迅速成为寻找最合适全球化道路的助推动力,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和分工合作、自由灵活的市场机制也因此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

2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早已不限于经济范畴。能否清晰正确地认识和积极妥善地应对全球化,将成为带来经济发展、实现文明进步、政治和谐的重要抉择。我们应该意识到,全球化对促进国际体系转型、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是有利的,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21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巩固和完善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各个国家在各种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并不都是相等的,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和出口自己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对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进口,那么大家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享分工合作带来的利益。在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原材料、信息、劳动力等各种经济要素都达到了有效地组合,使生产力在全球水平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减少了盲目生产对各种资源的耗费,实现了生产消费上的有利互补。

22越来越密切的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利益的融合

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度逐渐提高,无论是双边领域还是多边领域,国际间交流和合作原来越多,共同利益明显增多。更随着WTO、世界银行等各种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跨国公司等多种贸易形态日益增多,国际贸易量和贸易额大幅增加,国家关系得到改善,得益于和有利于世界向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

23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由于共同利益的形成和各国交流的频繁,各国人民在全球性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交流互助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综合的进步的新人类文明正在逐渐形成,也因此将形成关于这个时代的对于历史文明的总体超越。

24全球化的消极表现

在沉醉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时,作为全球化浪潮中的一分子,更加有义务去关注和改善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经济危机的出现就足以给予全人类一个及时的提醒。马丁・沃尔夫在《全球化为什么可行》一书中,概括了对全球化的批评意见,指出“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制造了危机,特别是让落后国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正如其所说,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使各地区能源的价格大幅上涨,甚至一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天价能源”,金融秩序更是因此脱离常轨、失去控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明显衰退诱发世界范围经济大步衰退的可能性加大,一旦出现,就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下以难以想象的传播速度和影响深度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共同问题,大范围的经济危机一触即发。

除此之外,社会动乱、局部动荡等附属问题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尤其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逐步激化,传统工业地位遭到挑战,机械化操作程度加深,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在各国之间的互动中,牵扯国家利益的矛盾发生的情况也难以避免。过去几百年间以资源换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激化,如何在维护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越来越值得全人类的共同思考。

3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分析

31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毫不夸张地说,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带来了经济上活动空间和势力范围的扩大,对其降低生产成本,发展、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在相关方面形成垄断优势、增强国家竞争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对于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也应该意识到它所带来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据估算,在经济增长层面,1999―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部分的三分之一是由中国经济来完成的;在市场价格层面,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3]。由此可见,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也因此受到更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首先,在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需求问题上,全球化为其优化配置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收益分配并不公平,但不可否认全球化已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进步,使中国成为除发达国家之外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其次,针对中国劳动力相对充足的现状,外国投资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有效地促进了GDP水平的提高。由于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中国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也得到提升。另外,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国际关系的改善与和平稳定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国际和平环境下,发展中国家的稳步发展也因此得到了极大保障。以中国为例,对外贸易获得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市场化进程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2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

当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运行风险加大,甚至对某些国家的造成冲击。同样,一旦经济波动传到中国国内,引起生产关系、金融结构的变动,对国民生活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这就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国家的自主发展、市场的自我恢复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4结论

作为世界性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全球化以其带来的市场规模效应的日益扩大和积累,使得各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国经济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并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日臻成熟。面对全球化,中国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认为应该认清繁荣背后的危机,建立健全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政府职能,明确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产业地位。其次,应该明确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实事求是,了解自己独立发展特色的同时清楚地认识和防范其不利与风险。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同时在支柱产业上掌握主动权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培育核心优势。如此才能使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对世界,走向全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理论”课题组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动因和影响[R].2012

[2][英]马丁・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3]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EB/OL].http://wwwdocincom/p-787370159html.

[4]纪艳香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我国相关对策[J].中国市场,2013(46).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上一篇: 小学健康教育档案 下一篇: 安全风险分级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期刊推荐 润色服务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