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简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1 09:23: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简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标准农田建设简报

篇(1)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县领导担任组长,县农发办主任和、镇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重要方案、重大事项和重要举措等进行决策管理,协调部门之间关系,形成全县一盘棋,共同合力搞开发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项目库。年初组织人员深入全县各乡镇调查摸底,实地勘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及时组织人员到省、市跑项目、争资金。2012年争取到国家立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项目中央财政资金930万元;三是在项目实施前,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到项目区村组,召开群众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项目建设尽可能满足群众意愿,并取得群众的支持;四是在项目建设上,实行分工负责制,县农发办主任负总责,两个副主任负主责,所分管的项目实行“包项目建设、包进度质量、包档案建设、包验收过关”的四包责任制。在严格质量方面,除我办工作人员和监理人员监督外,我们还邀请了村、组的老党员、老干部进行监督,确保每个标段工程都达到技术设计要求;五是注重开发项目的规模化水平。为了凸显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首先,项目安排要求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其次,开发效果达到高标准农田要求,即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排灌自如、旱涝保收,便于机械耕作。

三、201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准备情况和下一步打算

我县2013年度计划沂江乡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开发任务为建设高标准农田10500亩,财政总投资133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平整土方89万方,衬砌渠道34公里,新建电灌站7座,维修电灌站8座,营造防护林8公里等。项目实施方案已得到上级批复,目前完成工程招投标,并与中标人签订了工程施工承包合同,计划11月10日动工新建,争取年底前完成所有标段工程土方任务,明年2月14日全面竣工,3月份县级竣工验收,4月份确保以优良工程迎接市级检查验收。同时,着手做好2012年度项目计划编制的各项工作。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2)

一、前期工作(8分,自评8分)。

1、任务分解(2分,自评2分)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下达XXX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皖农建设〔2019〕154号),按照农田建设管理办法,在专家评审基础上,我区建立了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并将年度建设任务具体落实到项目,并按时上报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共6个项目,任务4万亩,计划投资611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6070,自筹40万元。

2、项目审批及备份(4分,自评4分)

市局在完成了项目评审和现场审批后,下达了各个项目的设计批复;按照批复内容,我区编报了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省农业农村厅下达了实施计划批复(皖农建设〔2020〕104号);我区同步在国家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系统填报备份。

3、项目储备(2分,自评2分)

根据项目规划,我区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选项入库工作的通知》(裕农〔2019〕143号)文件,建立了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级项目库,项目库总规模7.05万亩,计划总投资10675万元,满足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储备需求。

二、建设进度与质量(35分,自评35分)。

1、建设面积及工程(20分,自评20分)

我区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万亩按计划完成,于7月初完成市级验收,通过第三方检测,各项工程建设质量达到设计标准,质量合格,效益发挥明显。2020年6个项目10月初全部进场开工,开工率100%,项目进展顺利,施工进度较快,区组织了项目督促和第三方质量跟踪检测,工程质量较好。2019和2020年,市政府组织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分别观摩了我区江家店镇龙门、分路口镇杨集和分路口镇新河项目区,其中省厅孔少林局长亲临分路口新河项目区指导工作。

2、年度任务完成比例(10分,自评10分)

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江家店镇龙门、永兴,分路口镇杨集、新沟以及徐集棠树等8个项目,于7月初完成市级验收。2020年,我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个,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含高效节水灌溉任务0.35万亩)。在省厅下达计划批复后,我区开展项目招投标工作,于9月中下旬完成了6个项目,总计10个标段的招标,并在9月底全部进场施工,当年立项且当年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年度任务的100%,目前,各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较快,12月底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3、耕地质量提升(5分,自评5分)

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我区制定了《XXX2020年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与等级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在高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中针对性地采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措施来加以改善和提升项目区耕地质量。通过土地平整措施改善了耕地土层厚度、和质地;通过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疏浚渠道和新修灌排渠系工程加快项目区排水,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了项目区耕地灌溉保证率。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稳步提升,根据第三方调查评价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耕地质量等级由建设前的3.22提升至3.17,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升了0.05。

三、资金投入(25分,自评25分)。

1、财政资金(23分,自评23分)

我区2020年农田建设区级配套资金为2439.1万元(其中高标准农田575万元,最后一公里1864.1万元),实际到位4311.175万元,占应配套资金176.8%万元。在资金管理上,我区实行区级财政报账,国库支付中心支付,目前2019年项目审计后报账进度在92%。

2、社会资本(2分,自评2分)

2020年XXX顺河镇华顺牧草合作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10万元,其中华顺牧草合作社自筹资金40万元。通过项目扶持,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1000亩,支持华好奶牛养殖饲料基地建设。目前,合作社自筹资金40万元已足额汇缴到区财政账户。

四、竣工验收和上图入库(12分,自评12分)。

1、竣工验收(6分,自评6分)

根据省厅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规程,我区按时对2019年度8个高标项目进行了区级自验,综合验收评价合格。

2、上图入库(4分,自评4分)

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图入库要求,我区在申报项目时主动与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联系,做好项目申报前置把关,2019、2020年项目均符合上图入库条件。其次,2019和2020年项目在建设中和竣工验收后也在全国农田建设监管平台上图入库,建设面积符合要求。

3、新增耕地(2分,自评2分)

在项目规划设计中,我区做好四个结合工作创新试点,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组印发了《XXX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在建设2019年高标项目完工后,根据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以及项目镇村上报,其中江家店镇龙门、永兴,罗集乡云水和分路口镇杨集村通过填埋废弃塘坝、沟堰及老庄基还耕,新增耕地新增耕地面积342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占项目区的比例0.86%,上述项目新增耕地正在按程序办理。此外,我区在江家店龙门、永兴和罗集云水3个项目中,整合实施了自然资源部门土地复垦项目,根据省自然资源厅备案文件,目前先期批复新增耕地面积约8.7公顷。

五、建设管护和制度建设(10分,自评10分)。

1、落实管护资金(7分,自评7分)

2019年高标准项目,我区在初步设计中落实工程管护经费60.43万元。区财政预算每年安排190万元,专项用于全区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

2、制定管护制度(3分,自评3分)

为加强建成工程的管护,长远发挥工程效益,我区制定了农田建设管护办法,工程管护制度和长效管护机制。在项目建成后,区主管部门将完工项目工程移交项目乡镇,由项目乡镇、项目村负责管理并订立管护责任书。

篇(3)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我区2020年省级下达高标准农田任务6.3万亩,总投资7950万元。项目涉及6个乡镇、12个村屯,建设内容包括明渠衬砌、涵闸、泵站、输电线路、硬化路面等。目前已完成工程量93%,预计11月末陆续竣工结算。

2021年对上争取高标准农田任务6.92万亩,项目总投资8900万元。项目涉及7乡镇、8村屯,建设内容包括田间路、桥涵、渠道衬砌、泵站等,目前已经完成工程量55%(76.4%是包含2020年结转工程量),计划12月末前完成工程量的65%以上。

三、畜牧产业发展情况

篇(4)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2-0193-01

今年以来,在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区、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市委、政府及市农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本着“规模更大、投入更多、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的要求,抢抓机遇,千方百计整合项目资金,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广泛发动群众,高标准、高质量实施田、林、路、渠综合整治。全县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各类资金6.78亿元,投入义务工163.2万人次,出动机械1.75万台班,完成土石方793.12万立方米;秋季植树10.2万株;秋覆膜7万亩;整治村社84个(其中重点整治40个)。主要做法如下。

1紧盯目标,加大力度,全面超额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

1)坚持不懈地狠抓扬黄灌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围绕扬黄灌区节水灌溉总要求,突出抓好砌护渠道、平田整地和修农路、打小畦等工作,累计完成玉米秸秆清收27.43万吨,机深翻28.9万亩;畦田建设16.8万亩,占吴忠市下达计划的112%;清淤支斗农渠453条1 015公里,占吴忠市下达计划的166.3%;整修农路675条705.1公里,占吴忠市下达计划的149%;砌护渠道296条328公里,占吴忠市下达计划的105.8%;完成配套建筑物7845座,占吴忠市下达计划的234.7%。

2)千方百计用重点水利骨干工程支撑起同心治水、治土和民生水利的主框架。一是投资9 444.16万元,完成东部引水扩建工程,解决了东部6个乡镇12.85万人的饮水困难(其中今年完成1.1万户4.95万人的自来水入户)。投资10 380万元、铺设输水管道800公里、新建泵站4座和净化水厂1处的西部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目前,泵站主体工程已完工,支管线开挖112公里,安装管道16公里,入户1万多户。工程完成后,可有效解决扬黄灌区6个乡镇57个行政村175个自然社9.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投资1 633万元,全面完成了固海扬水七干渠改造工程,砌护渠道16.52公里、翻建及加固各类建筑物45座。此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我县及周边地区20万亩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作为县一级,首次实施干渠改造工程,得到了自治区水利厅和吴忠市的大力支持和认可;三是投资1 697.17万元,实施了“三个万亩”坡改梯工程,目前,下马关镇郑儿庄项目区和申家滩项目区分别完成坡改梯面积9 600亩和8 750亩,石狮开发区余家梁项目区完成坡改梯面积12 000亩,工程完成后,可新增旱作基本农田3.055万亩。四是投资3 893万元,实施了清水河二期治理工程,完成土方190万立方米,形成景观水面2 000亩。

3)举全县之力,唱响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主旋律。继下马关以色列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发挥效益后,我县依托土地整理项目及靠近水源地实施的坡改梯项目,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为特色种植提供支撑。一是投资1.15亿元,实施重大土地整理工程下马关项目区(7.8万亩),目前已完成7.35万亩,新增高效节灌面积7.35万亩,已发挥效益5.7万亩;二是投资1 111万元的兴隆乡王大套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全面完工,新建泵站2座、高位调蓄池2座,配套首部枢纽系统6套,铺设输水管道32.85公里,配套建设各类建筑物131座,修建道路3.3公里,发展高效节灌面积1万亩;三是开工建设投资1 312万元的余家梁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发展高效节灌面积1万亩;四是自筹资金500万元,聘请新疆建设兵团水利设计院,对下马关一期节水工程进行改造,覆盖4.8万亩节灌土地。项目一次性设计到位,争取资金分步实施;五是引进中石化宁夏易捷庄园枸杞开发公司,在下马关生态移民村通过反租倒包的形式,发展节水有机枸杞2万亩,目前已完成节水、整地、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2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1)明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思路,突出主题,制定全面建设方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是事关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大事、要事,9月初,全市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会召开后,我县把农建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明确全县水利工作思路,即扬黄灌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节灌区以节水增效为主,旱作区以覆膜保墒增产为主,水土流失区坚持小流域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做到“一次性谋划到位”。今年抽调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组成农建技术组,在深入各乡镇了解农田水利设施现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实事求是地制定了工作方案,制定了全县2011年秋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治理区域、重点工程布置、田林路渠治理规划及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片区规划;二是确定了“三个突出”、“六看”和“两个不让步”的工作思路。即:在总的方向上,突出节水,突出区域特点,突出发动群众;在具体工作上,看规模,看进度,看质量,看内业资料,看机制及产生的成效,看人力、机械投入;在目标要求上,不按时完成任务的不让步,达不到区、市、县验收标准的不让步,为统筹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掌好舵。

2)抓住要害,全面发动群众。一是以宣传促发动。坚持把宣传作为壮大声势、凝心聚力的重要手段,专门制定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宣传方案,在县广播电视台开辟了“农建专栏”,广泛宣传中央和区、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中央和自治区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及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今秋农建工作。同时利用报刊、电视、简报、标语、传单等形式加大农建宣传力度。制作了农田水利建设宣传册,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万余份,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和吴忠电视台报道3次,吴忠日报报道6次(其中专版1次),地方电视台报道40余次,编写农建简报50期,在各乡镇制作农田水利建设永久性标语110条。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精心的准备、周密的部署,彻底打破了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以行政问责促发动。由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对各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进度实地督查、统计进度,并对进展情况通过县电视台“农建专栏”每3天通报一次。对进度快,质量好的乡镇由县委、政府给予通报表扬,并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兑现了奖励资金。各乡镇出台了发动义务工与村干部业绩挂钩制度,对出工不力的村干部给予诫勉谈话、警告及免职的处罚措施,全县共对5名村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发挥了警示作用,推动了工作;三是以政策促发动。出台了《同心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筹资筹劳实施意见》,对筹资筹劳的范围、对象、标准、程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支持各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今年群众出义务工、筹资筹劳的形势明显好于往年。义务劳动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已逐步在群众中树立,经过几年的扭转,群众出义务工正走上了正规渠道。

3)捆绑项目,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将水利、扶贫、农牧、“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围绕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在确保项目资金渠道不变、使用途径不变的情况下,统揽全县水利工程,全面推进农建工作上台阶。今年以来,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78亿元。其中:“一事一议”项目21个,完成投资0.16亿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4个,完成投资0.34亿元;农村公路项目9个,完成投资0.55亿元;土地整理项目2个,完成投资1.96亿元;水利工程12个,完成投资2.31亿元;农牧项目7个,完成投资0.6亿元;林业项目13个,完成投资0.85亿元;县政府投资2 000万元,主要用于以奖代补及基础设施改造。是历年投入资金最大、实施项目最多的一年。

3结论

通过几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们不但锻炼了干部,也锻炼了群众,使全县上下从不会干到学着干、从学着干到创新干。要想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必须在各级领导层面不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大工作力度;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动干部群众;必须着力突出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必须整合涉农项目,捆绑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必须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篇(5)

耕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资源,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目前耕地资源紧张、保住耕地红线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保障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3省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辖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埇桥区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面积9787hm2,总人口535万人,耕地面积544000hm2,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和水果生产基地。

1 当前宿州市耕地质量现状

宿州市现有耕地544000hm2,其中中低产田342667 hm2,占耕地面积的63%,虽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却是严重制约全市粮食高产的主要因素;有效灌溉面积仅有176667hm2,旱涝保收面积149333hm2,灌溉以小白龙和大水漫灌为主,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小,实施范围小,由于灌溉条件受限,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旱灾涝灾频发;耕地土壤障碍因子多,地力支撑产量绝大部分在450~600kg之间。与第二次全国普查相比,全市土壤有机质(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上升幅度在40%~80%,速效磷上升幅度在80%~120%,速效钾持平,碱解氮略有上升,土壤容重下降,质地变优,这些因素显示土壤是呈优化发展。但土壤pH值(酸碱度)却在迅速下降,下降幅度在0.5%~1.0%。机械化整地质量差,耕层变浅;部分土壤存在污染或有污染风险;人为破坏耕地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耕地质量改善状况不容乐观。土壤肥力已成为限制市农业继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 宿州市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2.1 开展耕地地力定位监测和土壤墒情监测,及时掌握耕地养分和墒情变化动态

根据农业部《全国耕地土壤监测规程》的规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国家近年来通过标准良田建设等有关项目,在我市的产粮大县灵璧县建立了耕地质量区域监测站(全省15个),同时在四县一区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耕地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173个,采集定位监测点土壤样品173个, 分析化验2249项次。通过耕地地力定位监测,掌握了全市耕地土壤类型的养分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土壤改良培肥对策和建议,促进了耕地质量建设工作的开展。

我市旱耕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季节性干旱明显,旱涝时常成为耕地质量提升的障碍因子。针对这些特点,我市根据农业部《全国土壤墒情监测规程》的规定,开展了土壤墒情监测。2012年,农业部在我市设立了4个国家级墒情标准监测站,每站分设10个标准监测点,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分层采集土样点位2960个共8880个土样,发送墒情简报74期。墒情的监测,为抗旱排涝提供了技术依据,有效地降低了因旱涝对耕地质量建设的影响。

2.2 开展耕地地力评价,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定级划分》(NY/309-1996),我市耕地分为平原潮土、砂姜黑土耕地类型区。2005年萧县成为农业部首批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县,2006年砀山县、埇桥区、2007年灵璧县、2008年泗县相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随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的不断推进,2006年耕地地力评价被纳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内容。目前我市5个县、区已全部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查清了耕地地力等级、分布及低产障碍因素,建立了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海量数据库,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也因此实现信息化、高科技化的管理,目前我市各县都配备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触摸屏及掌上电脑,30%的乡镇将在今明两年配备触摸屏,农民可以随时查到各自耕地的相关信息、质量情况及施肥配方和施肥指导意见,土壤肥料工作实现了部、省、市、县四级网上办公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市耕地质量建设的发展。

2.3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不断提高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利用20世纪80年代的土壤普查结果和近年来的地力监测、测土配方施肥等成果,针对各类中低产田的特性特征,我市因地制宜地开展改造治理和培肥,有效地改善了中低产田分布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不同程度地消除了低产障碍因素,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全市高、中、低产田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低产田面积由2005年的74%下降到目前的65%左右。中低产田面积不断缩小,2012年,高产田有179333 hm2,比2011年增加667 hm2;中产田有240000 hm2,比2011年增加1333 hm2;低产田10266hm2,比11年减少2000hm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定级划分》(NY/309-1996)全市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我市耕地已由2005年的三至九等一跃上升为二至六等,质量等级也由最高级三级上升为二级,消除了七、八、九三个低等级,耕地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4 大力实施地力提升,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耕地质量建设。我市农业部门抢抓这一机遇,大力实施地力提升,积极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促进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2.4.1 开展标准粮田建设

与发改等部门一起,继续组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的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在泗县、埇桥区等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累计建设面积26667 hm2,基本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沟)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土地平整、肥沃安全”的标准。

2.4.2 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培肥土壤

我市各级农业部门主动作为,在没有任何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堆腐还田等各类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333333hm2以上,恢复绿肥种植面积3333333hm2,还田总量30000t,商品有机肥应用20000t,应用面积53333 hm2。通过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实施, 夯实了全市耕地质量建设基础。2012年底,全市土壤有机质提升0.03%,土壤各类理化指标逐步优化,肥力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地增强了我市粮食生产的后劲,使农作物产量逐年增加.

2.4.3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针对耕地土壤养分特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33333hm2,实现了平均毎667㎡节本增效56元,总节本增效达6亿元,同时还减少了滥施化肥对土壤造成的面源污染,有效地保护了耕地质量。

2.5 农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

我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适当调整了种植结构,大豆、棉花面积略有减少,小麦、玉米、水果、高效蔬菜面积有所增加。其中设施栽培如日光温室、中小拱棚等面积增加3333hm2。

3 存在的问题

3.1 南部砂姜黑土耕地土壤酸化现象加剧

酸性土壤(pH值5.5~6.5)面积已有6667hm2,pH值低于5.5的强酸性土壤面积达1333hm2,已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

3.2 农业机械化程度虽高,但机械化水平低

一是耕作深度不够,作物赖以生存的耕层变浅,根系生活环境受限。二是旋耕质量差,耙地不透不匀,耕后不镇压或镇压不到位,造成机械化整地质量差。三是收获时留茬太高,焚烧秸秆带来耕层土壤有益微生物死亡。这些都不利于耕地质量的改善。

3.3 农田污染及污染风险在加大

随着城市工业化发展壮大,农业生产中化学品的应用不断增加,农田污染风险越来越大。

3.4 补充耕地质量不容乐观

农业部门不了解补充耕地的相关信息,不知道补充耕地的具置,而且缺乏监测与评定资金,因此监测和监管不到位。

3.5 土壤肥力与当前粮食生产中优质、高产要求不相适应

4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对策

(1)酸化问题,可通过对已形成的酸性及强化性土壤进行改良。限制高氯复混肥的使用,同时施肥时注意施入碱性肥料。对于强酸性土壤,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启动酸性土壤改良措施。

(2)提高机械化水平。一是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提高机械化操作水平。二是结合农业项目或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机手操作到位。同时国家启动焚烧相关法律、条例或办法,加大秸秆禁烧的力度。

(3)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监管力度,防止污染。对已污染的农田,政府投入资金实施污染改良。

(4)对补充耕地进行质量监管。政府出面协调,国土与农业部门配合共同协作,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农业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改良而使之符合要求。

(5)农业部门结合农业各类项目的实施,或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加大土壤培肥的力度,提高土壤质量等级,增强土地生产潜力,使之充分发挥增产、优质、高效、生态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58-02

一、在棉花高产创建活动中取得的基本经验

1.在播前准备工作中高度重视破雪工作,为棉花适期早播创造良好条件

兵团第六师一五团红粘土地块面积大。针对红粘土地块,在二月下旬,也就是最低气温在-10℃左右,采用重型缺口耙破雪,消除春季积雪融化时产生的镜面效应,促使积雪早化,延长土壤冻融交替时间,增加土壤风化层,促使地表水分快速挥发,有利于早整地早播种,实现抓早苗。

这项措施在我团已经实施十年。在实施这项措施前,都是沙土地播完以后,再播红粘土地,等到红粘土地能机车了,已经是四月下旬,适期早播无从谈起。自从实施这项措施后,只要温度适宜,就可以播种,打破了红粘土地难以早播的瓶颈。

2.在适期早播的基础上,狠抓一个“快”字

“快”字要体现在滴灌安装和滴水上。快速安装地面管件,快速滴出苗水。团场要求各连队做到边播种边安装,播完一块安装一块,时间不超过2天。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早一天滴水就能早一天出苗,真正达到适期早播的目的。在播种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必须要做,那就是地埋管道的试压工作,检查管道是否正常。秋翻整地时有可能损坏管道出水立管,或是秋季管道排水不彻底,造成地埋管道冻裂,一旦播完种准备滴水才发现管道不正常,即便维修再及时,也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这样就难以体现出“快”字。

3.棉花苗期管理强调一个“早”字

苗期各项工作突出“早”字,早定苗、早中耕、早化调,严格落实各项植保措施。

3.1早定苗:两片子叶展平后开始定苗,1片真叶结束,质量要求去弱苗留壮苗、去病苗留健苗、一穴一株,严禁留双株。

3.2早中耕:当全田80%的棉苗出土即可进行,深度14―16厘米,护苗带8―10厘米,中耕深度要一次到位,做到不铲苗、不埋苗、不拉沟、不留隔墙、不起大土块,达到行间平、松、碎的质量要求。

3.3早化调:坚持促控结合、因苗调控和“早、轻、勤”的原则,促进棉花根系下扎,降低果枝始节高度。苗期化调2次,两片子叶展平进行第一次化调,缩节胺亩用量0.5―0.8克;3―4真叶进行第二次化调,缩节胺用亩量1―1.5克。每次化调可配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促苗早发,壮而不旺。机采棉第一次化调在2片真叶开始。

3.4及时蹲苗:5月中下旬,根据棉花长势及时进行蹲苗,时间20―30天,个别棉田因长势情况灵活掌握,长势较差的棉田可适当缩短蹲苗期。

4.棉花蕾期管理主要是做好“稳”字

棉花进入蕾期后,尤其是株高稍矮棉田,有些种植户沉不住气,开始水肥齐攻,极易造成棉花徒长,难以塑造理想株型。

这个时期的“稳”字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心态上。只要棉花长势长相正常,在蹲苗期结束,开始滴水时,只滴清水,促进棉花生长稳健,促使早现蕾,现大蕾。进入初花期后,可酌情滴施1―2公斤棉花滴灌专用肥。对长势偏弱棉田,每次滴水时结合根外追肥,再滴施棉花滴灌专用肥1―2公斤,促弱苗升级。

5.重施花铃肥

打顶后棉花很快进入盛花结铃期,这个时期是棉花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是需水需肥高峰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从7月5日打顶结束到8月上旬这一个月的时间,施肥量要占到全部追肥量的70―80%。我团棉花追肥主要以棉花滴灌专用肥为主,每亩平均追肥量在50公斤以上,也就是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每亩追肥量在35公斤以上。

此外,在重施花铃肥的基础上,为了防止棉株早衰,还要看苗补施盖顶肥,以争取多结一些盖顶桃。通常对缺肥而有早衰趋势的棉田,或者中下部棉铃严重脱落的棉田,应早施盖顶肥,力争多结盖顶桃;对长势好,肥力足,后劲大的棉田,则应少施或不施,以免贪青晚熟。盖顶肥不宜施得太迟,一般在立秋前后施用,早衰棉田应适当提前,同时还应根据棉株生长情况和秋后的天气变化严格控制用量,如用量过多,反而会引起“二次生长”,不利于棉铃的充实成长,使铃重减轻,品质也会变劣。一般亩施专用肥5―8公斤。

6.重视综合植保工作

棉花植保工作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把着力点放在预防工作上。根据预测预报,制定预防措施,定期下发《农业简报》,对植保工作进行指导。通过植保工作检查,确保预防措施落到实处,使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始终控制在可控阶段。

7.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强化管理,抓好各项技术措施的到位率和时效性

在棉花田管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决策。田管关键时期,团场农业技术人员按照包片片区下连蹲点,督促、检查和指导连队田管各项工作,先后对全团农作物整地播种、中耕、滴水、施肥、植保等关键性工作进行综合性大检查9次,提高了各项关键性技术措施的到位率和时效性,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高产条田的创建,在回头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在棉花管理工作当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职工群众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职工群众思想保守,接受能力较弱;

2.各项技术措施的到位率和时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今后打算

1.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综合素质。首先利用“科技之冬”活动对职工进行培训,变冬闲为冬忙,提高职工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其次在田管不同阶段召开现场会,对职工进行现场培训。三是利用广播、电视、开展科技讲座、下发各种资料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综合素质。

篇(7)

县位于省西北部、州东北部,地处三省交界处和西部旅游黄金路线的中心位置,全县幅员面积8486平方公里,县城海拔2850米,辖17个乡镇、122个村(社区),总人口7.6万余人,是以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纪念地、藏汉和亲见证地、茶马互市集散地、民族团结和谐地,境内有世界自然遗产景区、古城等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中的成兰(西)铁路纵贯全县,机场落户境内,素有“”和“”美誉。

二、县发展现状

面对“8·8”九寨沟地震、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和年年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连续冲击,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全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2020年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17.52亿元,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47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28亿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31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15元,同比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893元,同比增长4.9%,接待旅游人数356.24万人次,同比增长23.9%;实现旅游总收入34.89亿元,同比增长10.7%,经济发展呈稳中有进、回升上行态势。

三、2020年助农增收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落实农民增收县委书记和县长负责制。

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常委为第一副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助农增收工作领导小组。与此同时,各乡(镇)、村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助农增收机制。

县始终坚持农牧民增收“旬研判、月例会、季汇报”工作方式,及时掌握并解决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持每季度召开增收现场会,以现场观摩学习的方式,促进各乡镇、部门之间交流互动、取长补短、务实举措。

以目标管理责任制形式把助农增收工作纳入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落实确保助农增收进行督查,确保了助农增收稳步有序推进。

(二)全方位筹措资金,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1.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今年以来,我县克服肺炎和“8.20”自然灾害双重影响,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三农”工作投入力度。据统计,全年本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 万元,同比增加   万元,同比增长   。

2.强化惠农政策落地落实。一是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农民补助政策,通过“一卡通”方式,及时向全县17个乡镇112个村10592户种植户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713.758578万元;二是为全县17个乡镇110个村15483户牧户兑付农牧民奖励政策资金1846.625万元;三是为12860户退耕还林户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14万元,为14000户农牧民兑现集体公益林资金1071.06万元,做到政策落实不打折、不走样、不缩水,让广大农牧民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中实现增收。四是按照“政府组织推动、农户自愿参保、保险公司市场运作”的原则,在全县实施牦牛、生猪、能繁母猪和莴笋等政策性保险,为农牧民群众减少经济损失1076万元。五是主动承接生态扶贫战略部署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要求,注重脱贫攻坚“当务之急”和生态保护“长久之计”有机融合,建立17个乡镇造林合作社和112个行政村生态管护专合社,整合开发公益性岗位3965个,安置贫困群众3965名。

(三)壮大“10+3”现代农业产业,增加农牧民经营性收入。

1.夯实农业园区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制定县1+5产业规划,为松贝、臧红花椒、高原蔬菜、藏香猪、牦牛、休闲农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一是发展藏花椒3450亩,年产藏花椒224.3吨,实现产值达2691.6万元,目前臧红花椒产业园正在申报州级农业产业园区。二是整合各类资金6000万元,引进通利融松、牦之牛等9家涉农企业落地,推动形成了以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核心的“1+5”农业园区新格局。

2.狠抓生猪稳产保供,产能恢复有序推进。一是投入浙江对口援建资金25万元,在白羊乡下河坝村、燕子坪村改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2个,建设完成圈舍300平方米,饲养生猪220头。二是投入浙江对口援建资金100万元,在红土镇建设藏香猪养殖场1个,建设完成圈舍1768.9平方米,饲养藏香猪226头,其中能繁母猪86头,种公猪4头。三是全面落实《省促进恢复生猪生产八条措施》,通过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等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措施,调动了广大养殖户发展生猪产业积极性。据预测,全年出栏生猪2.5万头,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82元。

3.土地扩面,粮食增产。我县采取撂荒地复垦复种,在白羊乡、小河镇扩种玉米101亩,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采取林下套种方式,在镇坪乡、岷江乡扩种马铃薯202亩,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

4.着力臧红花椒产业发展。立足多样化生态特点、立体式空间布局、差异性气候特点和镇坪乡、镇江关镇产业发展基础,按照“最适、最优、最特”的原则,加快藏红花椒产业园建设,新增花椒面积1000亩,实现花椒产量1100吨,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248元。

5.突出错季节蔬菜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县环境优良、空气、水质、土壤洁净这一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理念,加快了蔬菜产业发展,围绕成都等大中城市和本地市场对蔬菜需求,通过规范流转土地和土地入股的方式,集成要素集聚,加快了莴笋、大白菜等错季节蔬菜产业发展,在全县推广种植各类适销对路蔬菜3.5万亩,实现产量12.6万吨,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1528元。

6.狠抓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推广。一是投入资金200万元,从外地引进12个品种的藜麦,在县进安镇牟尼村,安宏乡烟囱村、川主寺镇川盘村进行藜麦试验示范种植,种植面积达740亩,最大亩产达789斤,藜麦种植推广不仅调整了我县高半山区产业结构,也为高半山区农牧民增收培植了新的增长点,农牧丰收节当日,藜麦丰收情况在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播出;二是投入资金75万元,在安宏、红土等乡镇开展种草养畜新技术示范推广,套种大豆-玉米1200亩,亩产青储饲料5吨,亩产实现增收1500元。

7.夯实道地中药材产业基础。按照“生命、生态、生产、生活”并重的内涵式发展路径,不断突破中药材发展要素和瓶颈制约,努力把地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全面加快了以松贝为主的道地中药材发展,种植松贝1500亩,种植羌活5000亩、种植大黄等其他中药材25000余亩,帮助农牧民年人均增收435元。

8.扩大销售半径,增加农牧民收人。依托“净土”区域品牌,加大与省内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组织“净土”商标使用权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省内外各种农产品展销会,畅通了市场渠道。立足服务农村、便捷农户、加快网销物流渠道下沉,建成牧场村电子商务示范村1个,电子商务O2O特色产品体验馆1个,县级电子商务中心1个,乡镇电商配送服务站12个,村级电商终端服务站点18个,有效挖掘了农业新的增值空间,实现农产品简单包装销售额达1.3亿元,帮助农牧民年人均增收510元。

9.着力技能培训,增强造血能力。聚焦休闲农业、种养殖业等实用技能,通过请进专家讲、送到院校学、本土专家带等方式,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累计开展劳务品牌、职业技能、创业培训、中长期深度异地培训104期,累计培训农牧民1.2万人次,确保农牧民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培育职业农民熊天忠为“全国百优农民先锋”。

10.实施休闲农业工程,增强农牧民增收续航力。依托特殊的地理优势及浓郁的民俗风情,带动110个行政村农牧民从事旅游业服务,实现人均增收3700余元。构建“休闲农业+整村推进”模式,建成旅游综合服务站10处,生态农业体验园14个,思源阁藏家乐和毛儿盖红色农庄等一批旅游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带动项目所在村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11.抓产业精准扶贫,建立贫困农牧民稳定增收机制。一是2020年投入到户产业扶贫资金6.3万元,引导剩余4户17名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二是切实将“一社两园三基地”建设作为台松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特色产业培育重点,打造浙川东西协作对口支援产业园和藏红花椒产业园,带动6500余名农牧民创业增收、3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大力推广“三城十店、双线运行”模式,推动莴笋、耗牛、野生菌等特色农畜产品销售、精深加工合作,销售扶贫大礼包5.8万份1800余万元,带动全县种、养、采贫困户增收1000余元。

12.抓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立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始终不渝地把非农产业增收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有组织地拓宽农牧民转移渠道,促进了劳务经济发展。一是紧扣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契机,创新实施“千人技能培训、百户劳务输出”工程,举办线上线下就业扶贫招聘会11期,提供县内外就业岗位3万余个,转移贫困劳动力7661人次,带动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二是在野生中药材采挖和野生菌类采摘季节,按照“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有序组织农牧民采挖虫草、贝母等野生中药材和各类野生菌。全年采集野生中药材和各类野生菌800吨,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3200元。三是围绕旅游业服务,扩展了农牧民收入路径,全年,共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18万余人,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688元。四是抓住成西铁路、剑科电站、绕城路建设、七藏沟旅游景区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引导、支持、鼓励农牧民就近就地务工,全年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0.6万人,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338元。

(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

1.围绕新业态培育,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充分抓住“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及“州熊猫级标杆酒店和州熊猫级标杆民宿”评选的机遇,大力培育“光和云朵”、“古道牧风”等休闲农业发展个体,积极争取州“创新孵化园”落户。

2.围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专家服务建设力度。继续保持全县科技工作走在全州前列,巩固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成果,积极探索新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花椒、种草养畜2个专家大院,和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签订地校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3.围绕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一是开展县农业创意园产业产地环境分析,为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用地规划依据。二是正定莴笋、洋芋、大白菜、花椒、大蒜、胡豆等作物标准,从产前、产中、产后按标准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三是积极推广农产品合格证检验制度,积极为合格农产品开拓市场,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4.围绕溯源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溯源”农业追溯体系建设进度,现已建设完成。保证农资店溯源全覆盖,积极动员种养大户加入监管,实现农业从种到餐桌的质量全程监控,农业种养殖科学化水平实现历史性飞跃。

5.围绕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一是充分运用好“扶贫832”平台、“扶贫”等公益品牌,“净土”、“山珍”等区域品牌加大农特产品的营销力度。二是以“三品一标”创建为抓手,积极申报地标、绿标、有机品牌。继续保持“松贝”的核心优势,加大大蒜的地标申报力度,确保“莴笋”“花椒”地标入库并启动相应申报程序。

6.围绕“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提升群众幸福感。建立土地经营权出让、转让管理机制,依托成都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统一挂牌转让、出让集体资产,努力壮大村级经济组织,盘活村级集体资产。

7.围绕示范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制定出台《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和《县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点示范建设实施方案》。二是在全县开展数据摸底,对全县110个行政村按照《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的要求,开展自查和督查,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提高我县在省、州乡村振兴战略考评的竞争力。对标对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分类开展强弱项补短板工作,不断壮大候备队伍,形成梯队发展模型,确保申创成功率。今年力争创建省级先进乡镇1个,州级先进乡镇1个,省州示范村2-3个。

8.围绕做强做大特色产业为目标,持续改进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激励办法。一是持续抓好《县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激励办法2019-2021》的实施。二是认真开展调研修订完善《县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激励办法》,努力实现从产前补助到产后补助的模式转变,逐步减少对传统农机的补助,加强对冷链物流等短板弱项补助,减少资源闲置浪费,不断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9.做好乡镇区划调整的后半篇文章,建全乡镇农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乡镇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办公室等事业服务机构,加强县、乡农技服务人员培训,不断加强乡镇服务“三农”水平,不断改进县农技队伍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10.创新工作载体,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创建“农投”公司,改变农业没有强大市场主体的现状。持续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农投”公司承接实验示范性的农业项目,减轻新品种推广中群众承担的风险,。

1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按照中央部署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勇于承担试点责任,全力完成试点任务,县自觉主动承担了全州村两委换届试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村支部书记换届选举工作,下一步将全力以赴完成好村主任一肩挑试点工作任务。

(五)延伸农业综合效益链,促进农民多层次增收。

1.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是组织实施总投资75万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全县种养殖新型经营主体安装农产品追溯体系终端设备,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监督服务。二是投入资金200余万,对县兽医实验室、农产品检测室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增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投入。三是为17个乡镇购置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设备17台(套),从技术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对非法运输未经检疫牛肉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从人防上确保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严厉打击违规经营农畜产品事件在“川观新闻”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

2.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率。依托农牧民群众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本年度全县新增旋耕机、收割机、喷药机等农业机械152台(套),使农业机耕、机播、机收率较去年提高9%,帮助农牧民节省劳务资金600余万元。

3.抓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引领产业发展。一是以培育省、州示范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快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牧业新型经济体发展,创建3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州级农业专业合作社,满山红臧红花椒专业合作社正在申创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全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培育3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124户。探索“大基地+小业主”运作模式,培育科技示范户1428户,带动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

上一篇: 安全风险分级管理 下一篇: 科研能力的评价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