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23: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产业发展的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从战略高度谋划人参产业定位与布局。人参产业是支撑北方特产大省建设的支柱性产业,人参药食同源产品有望成为百亿元量级的大宗出口商品。建议省委、省政府高起点统筹谋划产业发展,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人参产业。一是坚持高端定位。把吉林人参定位在国宝、国粹、真正的人参宗主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人参民族品牌,制订人参科技开发总体规划,包装人参大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扶持。二是实施大企业集团方略。把目光紧紧锁定在招大引强上,借助大企业和大集团的实力,整合人参产业的优势资源,全力打造人参产业的领航旗舰。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以“国字号”旗舰医药企业为龙头,整合全省的科研资源,建立国家级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开展人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努力实现人参产业的“科技突围”。四是提升人参产业软实力。人参源于中国,有4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应下大力气发掘人参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弘扬中国人参文化,从文化力层面演变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一、XX县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受传统观念影响,XX县大部分老人对新型养老方式抱有偏见,认为只有居家养老才是最符合其内心愿望以及现实需求的养老选择,被送到养老机构则是子女不孝顺的表现,有些老人愿意到养老院养老,但是子女怕外人说三道四。相对于大城市如火如荼的养老产业,我县的“夕阳红”产业略微显得举步维艰。
(二)整体水平有限,服务质量不均衡。我县很多的养老机构,尤其是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设施简陋陈旧、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不规范、管理不健全等问题,且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好的养老院床位难求,条件一般的则入住率不高。不均衡的发展也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未建立起专业化服务队伍。目前,XX县养老机构专业护工占护工总数的20%甚至更低,剩余护工以普通务工人员为主。这些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养老护理培训,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和护理技能,且护工工资没有保障。工作的不稳定加上观念上的排斥,使专业养老服务人才严重缺乏,专业化服务的供求极度不平衡。
(三)政府对养老机构的补助政策覆盖面有限。目前我县很多的养老院尚支付不起需要看护老人的最低成本开支,极易出现亏本经营,总体营业状况并不理想,进而影响了养老产业整体的发展。
(四)养老机构自购土地、房屋困难。养老机构场所的建立标准相对较高,包括相对独立、居住宽敞、设施齐全、有活动场所等条件,租用场地不仅通常达不到这些要求,而且不利于养老机构的长期发展。但是养老机构的投资者在自购土地时又往往会有资金不足、购地手续繁琐、无相关扶助政策等困难。
二、关于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议
1.从内容上来说,要把本项规划纳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年度计划,并在四个方面做出部署:
(1)研究确立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战略发展目标。这其中包括电影院线建设目标,电影、电视剧、动漫等的发展目标,影视产业平台建设目标,影视产业经济发展目标等。
(2)构筑富有开拓性、操作性的政策保障体系。这一体系中应包括影视资金利用与投融资政策,影视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影视拍摄与放映专项服务政策,影视精品项目孵化机制政策,影视剧本评估体系建设政策等。
(3)建立并完善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包括整合资源形成权威的行业协会体制,并与省委宣传部的文产办、文艺处,省文联的电影家协会,电影电视评论协会等对接,最终使上述机构主办和承办、协办的影视活动多样化、研讨经常化、交流固定化。
(4)明确各个阶段的总体工作部署以及设置系列重大专项计划、重大项目工程等。
规划重大专项计划或工程,其目的就是要集中力量打造精品,以点带面把影视产业培育为云南文化强省的支柱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辐射南亚、东南亚,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服务。
2.从原则上来说,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敢于“抓大放小”。
一方面,政府主要做的是政策制定、氛围营造、平台搭建、人才培育、资金扶持等工作,其他的,应交给市场去做。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精品的创作生产,扶持那些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准和市场价值的优秀影片的创作生产,大力支持影片在云南取景、摄制、进行后期制作,宣传提升云南整体形象,积极支持对云南电影产业有较大推动作用影片的拍摄。
针对近年来云南电影拍片数量增长乏力的状况,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做法,不要片面追求数量,而应集中人力物力推出“大片”。这里所说的大片,不仅仅是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片,还有那些艺术上乘、制作精良,具有广泛市场号召力的优秀电影,这样的片子可以一当十,拍好一部,影响一片,这是我们应该大力扶持的佳作。
(二)弥补剧本创作与电影放映两个短板
1.注重加强云南的创作力量培养。总体来看,云南省专业编剧力量薄弱,创作人员青黄不接,有待扶持和培养。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建议《民族艺术研究》等刊物推出创作专刊。从近处说是让剧本有出路,从远处看是为寻找剧本的制片人有米下锅,从而改变我省剧组中出现的“剧本荒”问题。二是整合各方资源,定期开办影视剧本创作培训班。联合各地文联、云南影视产业发展促进会、云南电影集团、相关高校与民营影视企业,形成合力,定期开办影视创作培训班。培训班主要围绕剧本创作,特别是已经发表的剧本,或者想要发表的剧本展开讨论与培训,切实提高培训实效。三是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剧本评估体系。
2.在电影放映服务上,建议从两方面进行创新。云南题材电影进人院线受阻,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2014年开始节目饱和,每年购进数字电影的计划降低为60部。因此不能再鼓励数字电影和低成本电影的投资生产,云南题材电影的放映服务需要加强。一是探索在大学城进行云南题材电影、微电影专场放映服务。年轻人思维活跃,能够迅速接受新生事物,是推动云南影视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可探索在呈贡大学城依托某一高校,面向10多万大学生,进行云南题材电影的专场放映,鼓励大学生自拍微电影与实验电影放映,鼓励云南本土企业的作品在此放映,激发年轻人的创造活力与创作热情。二是探索建立电影公益放映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放映机制。鼓励云南题材电影上山下乡,到矿区、社区、山村、军营等地进行公映、播放,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电影放映机构对云南题材电影进行优惠票价放映,并推介给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结合国家文化部的新农村数字院线、部队数字院线等的补贴政策,制定云南题材电影放映的新的补贴政策;对云南本土影视企业在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放映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三)搭建和设置具有标志性的影视交易、交流、研究平台
建议由政府主导,统筹国内外市场,联合企业、高校、媒体等,共同打造三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交易、交流、研究平台,营造良好的影视业发展氛围。
(一)从企业积聚到产业集群
以往通过园区建设,从空间上将一系列看似关联的企业集中到一起,实现了企业积聚,但是各个企业之间并没有相互联系,没有产生协同效应,竞争力较弱。而产业集群是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构成的群体,它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分工效率并产生外部经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还可以推动企业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研究,建立科学园区准入制度,严把审批关口,推动园区内业务外包,提供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在领域上讲,既要培育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也要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传统性产业集群。
(二)重视虚拟集群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企业积聚的局面,并且土地资源紧缺,许多城市很难有大片土地用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且实体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企业调整区位,成本较高,虚拟产业集群强调了虚拟(网络园区)的作用,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产业政策集成等手段,将相关产业的企业连接起来,形成虚拟产业集群,低成本实现产业园区升级。同时,要大力发展智慧园区,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将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连接起来,实现空间分离的产业集群效应,不论空间上属于哪里的企业,都可以通过会员制享受园区的服务和优惠政策,这样不仅可以整合区域性资源,也可以整合全国乃至全球资源。通过虚拟集群和智慧园区的同步建设,加强国内各类科技园区创新、服务和管理能力,为科技园区铸就一套超强的软实力,从而形成以科技园区位依托的一批产业集群。
二、从链条来看,重视产业链整合
(一)动态看待产业技术的演变
高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从全球产业体系中动态筛选,具有战略影响、新兴涌现、持续扩散的创新驱动型产业。最主要的特征是核心技术的高频演进、动态发展的,现实中往往是一代技术尚未形成产品,二代技术逻辑已经问世,三代技术原理着手论证,四代技术概念开始提出。在面对这样高速演进的产业,政府政策必须从静态思维中走出来,防止出现“支持某种核心关键技术产业”的提法,从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入手,培育和实现“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创新―使用产业研发”的完整链条。同时,加强关键技术预测,制定和实施大型科技计划。
(二)重视产业融合
面对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与服务业在某些产业的融合趋势,产业促进也必须改变以工业和服务业为清晰边界、相互割裂的工作局面,必须建立系统的、有机联系的产业促进体系,通过加速产业融合提升产业水平。另外,政府要通过组织大项目积极引导技术集成创新,并通过产业化完成相关高技术产业的融合,满足我国的高端市场需求。
(三)整合产业链条,支持高端环节
新兴技术在研发端很难受到广泛的关注,而需要科技经纪机制等模式实现技术、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目前,普遍存在科研端和项目端脱节,项目端和产业端脱节,产业和基地脱节,没有形成链条化发展。发展新兴产业要坚持“研发―项目―产业―基地”和“咨询―金融―商务服务”两条线贯通。因此,在支持产业发展中,要动态的、有规划的对某些产业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进行支持,要对产业融合的节点、关键技术进行支持,要对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进行支持。
三、从模式来看,重视要素的集成
现代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知识的持续积累、人才的创新集群、相关配套设施的有力支持。因此,必须建立科技、人才、资本、市场等高端要素密集积聚于集成,才能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新基金,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天使投资者主要来自医生或律师等高收入人群和巨额遗产继承者、民营企业的成功创业者、大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政府要加大引导力度,使这些人群成为天使投资者,扩大天使投资规模;组建天使联盟,并借鉴美国的ACE-Net,组建天使投资者网络,通过网络平台,小企业其商业计划书,让投资者直接和创业者沟通、交流,以及组织培训和座谈等;健全天使基金的风险管理、项目组织、专家评审、盈利退出模式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
加快发展风险投资。政府出资设立的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与国内外实力雄厚和经验丰富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一起,发起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引导投资、带动贷款,分担风险、分享收益为原则,引导社会资金对科技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带动商业银行贷款。
继续扩大创新基金规模和使用范围,积极发展私募股权投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主要用于投资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清晰的中试及扩产项目,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传统政府对企业的横向的、无歧视的创新支持政策,由于政府人员对于商业和技术知识的缺乏,以及申请程序的,只能暂时减少企业的创新成本,却不能改变企业的长期战略构想。区域创新系统以合作创新活动和支持创新文化为特色,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必须超越“科技活动相关机构”的范围,立足整个经济体系,着力国家创新体系的区域化。要从垂直管理向与企业合作转变,注重打造两个系统:知识应用与开采子系统,主要由具有垂直供应链网络的公司组成;知识生产与扩散子系统,主要由公共组织组成。同时,要重视服务业创新,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服务领域的创新。
(三)建立综合人才积聚机制
首先,建立合理的人才谱系,与衍生产业谱系相适应。要营造一个较宽的人才谱系,即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专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技术工人,更需要大量的熟练劳动力来构筑高性价比的劳动力池。
其次,建立人才综合保障体系。具体政策措施包括:项目扶持资金,提供办公用房,专家公寓,协助在合作高校申请兼职教授,个人所得税减免,高端人士社会保障计划,解决配偶就业和子女上学问题等。
(四)利用政府购买、税收、补贴、价格等机制拓展市场
加大财政对消费者的补贴力度,推广新产品。采取多种形式的政府采购政策,新兴技术在研发前期没有明确的最终产品,并不在传统的政府采购范围之列;而且一些中间技术或不成熟的产品可靠性差,普通用户不会购买。可以考虑“创新采购”政策,即政府作为创新性技术(或解决方案)的先导用户,为新兴技术提供一个政府“引导市场”,来刺激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与创新活动,带动银行、创投和社会资金对新兴产业研发的投资,促进创新产品(技术)进入市场。通过税收改变替代产品的价格,扩大新产品的市场,如新能源汽车,可以通过征收传统汽车环境税,来刺激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四、从措施来看,重视政策独特性
政策既要具有普遍性,也要具有独特性。出台措施应该抓住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措施。以服务外包为例,中央和各地都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建议,但有几个方面,仍需加强。
(一)设立数据自由港
目前在承接国外关于信息及信息相关服务外包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涉及企业的机密,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信息监管。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数据通讯出口港,借鉴发展制造业外包建立保税区的概念,只要数据来自国外,在加工处理后不在国内传播,则可以免于监管。
(二)大力推动政府(公共部门)外包
要强化预算约束,从利益上促进各级政府节约公共服务成本,进而推进服务外包的发展。政府服务外包领域可以包括电子设备、网络、软件开发和维护管理;培训教育,专业技术鉴定、检验、检测;统计、论证、咨询、课题调查研究,规划编制、法规规章等文件的起草;政府法律顾问事务,居家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公务活动的组织、服务,后勤服务等。
(三)组建虚拟整合平台
服务外包企业集中在一个物理园区,没有必要,可以组建虚拟整合平台,主要手段是建立高速数据传输通道,如通过路缆、卫星等方式连接通信;同时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利用这些手段建立虚拟整合平台,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五、从对象来看,重视领头企业培育
政府要加大对领头企业的培育,多关注和培育本土成长性好的中型企业,而不是只关注龙头企业的引进与服务。但是由于领头企业的识别需要专业知识和前瞻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识别。同时,应该鼓励行业进行重组,通过竞争和整合来培育产业中的“明星”企业,从而提高行业应变能力。
六、从动力来看,重视挖掘现有企业的潜力
(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继续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可以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等形式,逐步改制为多元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起激励约束相容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目前,全市茶园保存面积为万亩,茶叶总产吨,其中名优茶吨,普通绿茶吨,老青茶吨,年产值约万元,其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茶园有万亩,福鼎大白茶等良种茶园约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约亩,仅占茶园总面积的,通过调查分析制约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⒈茶园老化,品种低劣,经营管理粗放,以老青茶和低档茶为主。生产实践证明:缺少良种,难产名茶,茶叶效益就差。⒉加工设备陈旧老化,加工生产能力低;加工厂房破旧,卫生条件差;加工技术退化,产品质量低。⒊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茶业产业发展,生产、加工与市场脱节,不能有效利用销售市场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⒋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茶叶经营者全部是承包国有、集体茶园进行生产、经营,加之承包期普遍很短,生产经营者对生产投入缺乏积极性,普遍是掠夺式经营,严重地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发展。
二、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工作重点
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兴业富民为目的,以打造精品名牌,扩大赤壁市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目标,以发展良种为先导,以市场销售为龙头,以技术服务做保证,以典型户、专业户为示范带动千家万户发展茶叶产业。
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是:改造老茶园,发展良种园,全面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扩大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基地,争创精品名牌,通过品牌效应扩大市场需求,新建茶叶交易市场,组建茶业集团公司,完善生产经营机制。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⒈五年建成以羊茶、茶庵岭、新店、神山、赵李桥、官塘、中伙为主的个茶叶重点镇,全市形成个茶叶重点村,个茶叶种植专业大户,个名优茶加工大户,新建一个茶叶市场,筹建赤壁市羊楼洞茶业集团公司,形成公司连市场,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茶叶生产经营新格局。
⒉五年后全市茶园面积达到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万吨,其中名优茶达到吨,总产值达到亿元。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经营户突破千户。
⒊良种茶园建设。××年引进优良品种新建亩无性系茶叶良种母本园。采取改造老茶园与发展新茶园相结合的办法,年共发展良种茶园万亩,其中××年亩,××年亩,年至年每年各发展亩。
⒋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园生产技术,××年扩大无公害茶园万亩,××年扩大无公害茶园万亩,年全市所有茶园必须达到无公害技术生产标准。
××年申报—个绿色食品茶园生产基地,面积亩。
××年申报一个有机茶生产基地,面积亩(××年选址定点)。
⒌改造和新建个名优茶加工厂,从××年开始每年改造和新建个标准化名优茶加工厂。
⒍××年新建一个简易茶叶交易市场,地点拟定在市特产局附近(待条件成熟筹建农副产品规范市场)。在现有品贵公司的基础上,筹建赤壁市羊楼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和市场的销售为龙头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年销售茶叶达到万斤。
⒎争创优质名牌,参加省、部名优茶评选,每年创优质名牌—个。
四、主要工作措施及激励办法
⒈加强领导,专班常抓。茶叶是一个多年生经济作物,其经济周期长,经济效益持久,也是我市的一个农业支柱产业,要发展茶叶产业,首先各级要加强对茶叶产业的领导,再就是要有专班人员常抓不懈。为此建议要有一名市级领导专抓茶叶产业发展工作,茶叶重点镇的茶叶生产工作任务要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与此同时组建赤壁市茶叶产业办公室,安排—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主要职责是:抓好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指导与服务,督促落实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加强与国内外茶叶产业界的联系,联络茶叶协会会员,通过信息沟通,促进和指导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
⒉部门支持,项目扶持、促产业发展。市发展计划局、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特产局、科技局、扶贫办、农业综合开发办、金融部门等职能部门都要支持茶叶产业发展。
⒊组建赤壁市茶叶协会,通过协会网络生产、加工、销售大户,共商赤壁茶叶发展大计,协调好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达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信息共享,利益共沾,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⒋培育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典型户、专业户,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对这些茶叶经营大户,从技术、资金、项目、税费优惠等途径给予扶持,使其成为茶叶产业的标兵和带头人。
⒌运用科技创名牌,聘请知名茶叶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与茶叶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科技推广网络,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纳入农业培训计划。
⒍采取以奖代补的养事方式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具体奖励标准建议如下:
()新建良种母本园,经检查验收,每亩奖励元。
()新建良种茶园,每亩奖励元。
()鼓励争创精品名牌,凡新获得省级名牌产品奖励生产单位元,新获国家级名牌产品奖励生产单位元。
()取得无公害茶叶产品认证的生产单位,奖励元;取得绿色食品茶叶产品认证的生产单位,奖励元;取得有机茶产品认证的生产单位,奖励元。
()鼓励茶叶加工户更新机械设备,争取农机补贴政策,按购买机械价值补贴。
()销售名优茶达到万斤,奖励元。
()××年组建茶叶协会、茶叶销售公司、茶叶交易市场,每完成一项工作奖励元。
1.2海工装备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江苏多数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都感到融资压力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海工装备产业融资需求量大。海工装备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很多油气工程装备是“天价”。例如,南通中远船务承建的圆筒型超深水钻井储油平台“希望一号”总造价达6亿美元。同时,海工装备产品交付订金少,制造企业垫付比例高。常规船舶产品订金以前是总造价的80%,现在减为40%。相比之下,海工装备产品订金则少得多,通常只有10%,最多为15%。(2)海工装备产业信贷条件严苛。金融机构对海工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难以掌握,同时国内又缺乏权威的海工专业咨询机构,这不仅使金融机构对具有一定建造经验的大型企业信贷慎之又慎,而且对没有相关建造经验的海工企业及中小海工企业更是避而远之。此外,国内金融机构总体上多擅长信贷业务,针对海工企业的金融创新产品不多,而且规模较小。(3)海工装备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融资门槛高。除南通中远船务等少数国有企业外,包括熔盛、新世纪、新扬子等骨干企业在内,江苏大多数船舶及海工装备企业属于民营性质。即使像熔盛这样的大型民营企业,其授信也是严格建立在报表业绩基础之上;而国有企业靠国资委担保,业绩差时往往也能贷到款。而江苏省海工民营企业以中小型居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发展起来,规模不大,业绩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一般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4)当前船市低迷对船舶及海工企业造成更大资金困难。受船舶市场萧条的影响,银行收紧了对船舶企业的融资信贷。由于一些船东延期付款,延期接船,甚至弃船,船舶企业投入的大量占用资金难以及时变现回收。同时,一些企业股东对造船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充满担忧,投资意愿降低,大量资金无序抽出。对于江苏大多既从事船舶建造又从事海工装备制造的企业来说,这种状况加剧了资金困难。
1.3海工装备产业中盲目“跟风”现象露出苗头2008年出现国际金融危机后,特别是2011年发生欧债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船舶市场逐步进入“寒冬”。在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下,江苏不少传统船舶企业纷纷进军海工装备市场,力图借助海工装备产业走出困境。近年来,南通市427家规模以上船舶企业中有29家转型为海工装备企业,全市前五强造船企业均已涉足海工领域。同时,泰州、镇江、无锡等市一些船舶企业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挺进海工装备行业。此外,以南通为核心的沿江地区还新建了或正在筹建一批海工装备企业。目前,全省海工装备项目呈现出决策快、投入大、建设速度快、产出快的特点,生产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然而,在海工装备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少数中小船舶企业不顾自身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盲目跟进,不免令人担忧。海工装备与造船工业的关系,既彼此相关,又存在差异。国际上大量的海工装备大多都是由船舶企业建造完成的,但因海工装备的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等特性,只有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才能承担。(1)海工装备产业对企业的技术力量要求很高。海工装备是典型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设计复杂,生产难度大。每个海工平台必须根据业主使用海域的地质、水深、波浪等情况进行不同的设计,不会像三大主流船型那样大批量订货生产。(2)海工装备产业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要求很高。海工装备是高投入产业,资金需求量大。相比于常规船舶8~12个月生产周期,海工装备项目往往需要3~4年,资金回收期长。(3)海工装备产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项目管理要求很高。海工装备是高风险产业,在进军深海的过程中,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超乎想象,这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高要求。因BP公司钻井平台爆炸引起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令世人震动。不同于船舶,钻井平台等多数海工产品在设计寿命内原则上不可能返回原厂维修,万一出现问题必须现场处理。按照一般造船企业的管理模式去运行,不能满足海工装备生产要求。如果企业建造了一两个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高投入海工平台,就有可能被击垮。(4)海工装备市场需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据德国DVB预测,今后5年,作为主流海工装备的海洋钻井装置和生产平台的年总需求量约为30座(艘)。以我国三五年后占据世界市场30%计算,我国平均年建造量10座(艘)左右。即使在海工市场兴旺情况下,我国年建造量充其量达到20座(艘),仍低于两三年后我国海工装备的制造能力。
2促进江苏海工装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应对策略
2.1着力加强海工装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实施现行支持海工装备研发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落实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支持政策、技术改造支持政策以及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现有的江苏省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工艺,实施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全面提升海工装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研发平台与载体建设步伐。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研发投入,规模以上海工装备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至少要高于销售收入的2%。在加大对南通中远船务和江苏熔盛重工两个海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力度的同时,鼓励骨干企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努力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中心、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江苏海洋工程研发体系”。进一步发挥产业技术联盟作用。近年来,在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主导下,先后成立了江苏省海洋工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海洋工程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江苏海洋工程及船舶信息技术应用产业联盟、江苏省海洋装备产业技术合作联盟等,吸纳了众多从事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及制造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涉海企业作为成员单位,促进了技术创新。这4个联盟主管部门不同,多数成员单位存在交叉重叠,应当加强联盟之间的协作,也可适当予以整合,以期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江苏省设立研发机构,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省内企业并购或参股国外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与省外企业、境外企业联合开展装备的研发和创新,鼓励合资成立研发机构。
2.2大幅提高相关海工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率对各类海工配套设备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根据江苏实际情况,2015年前,动力定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水下生产系统及水下立管等关键设备和系统要实现自主设计建造。2020年前,FPSO单点系泊系统、大型油气加工处理系统、海洋物探专业设备等关键设备和系统要实现自主设计建造。树立自己的海工配套设备品牌。江苏亚星锚链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和出口的船用锚链和海洋系泊锚链连续多年名列国内外同行第一,产品60%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亚星锚链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著名品牌。要培育更多类似亚星锚链那样的海工配套设备龙头企业,树立更多的海工配套品牌。优化海工配套业布局。由于受水深航道条件的影响,镇江、泰州、扬州等市沿江企业很难建造海上钻井平台等,应当在发展海工船和海工模块的同时,充分利用船舶配套产业发达的优势,着重发展海工配套设备。南通市在重点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同时,也应加强海工配套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92-01
一、哈尔滨市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
哈尔滨市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着力制定信息产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同时制定了相关政策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哈尔滨市在计算机应用、传感器技术、电能仪表及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学科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及先进水平。 作为老工业基地,哈尔滨市拥有大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以及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拥有国内电工仪表行业规模较大的电子仪表制造企业。拥有信息产业重要生产基地。拥有从事计算机软件通讯和系统集成的企业。哈尔滨市聚集了具有研发实力的高等院校,这些高校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高校还是信息技术研发的基地。这些配套企业与人才资源足以成为哈尔滨市发展信息产业的优势。
二、哈尔滨市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信息产业繁荣发展有赖于一个平稳、有序的产业环境,而这样一个产业环境的建设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哈尔滨市没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制定相应的地方规章,这样不仅挫伤了企业家投资信息产业的热情,更是严重影响了哈尔滨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影响到了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二)信息产业规模较小
哈尔滨市信息企业拥有真正自主产权核心技术的还很少,难以在信息产业中形成拉动作用。哈尔滨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环境相比沿海省份明显不足,市内的各信息企业之间关联性弱,没有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各企业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哈尔滨市信息产业发展还存在行业和城乡等各个方面的不均衡,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城市中心的几个区,周边地区几乎没有布局信息产业。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哈尔滨市内就存在着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行业间需求不同的客观因素。
(三)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历经“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四个五年规划阶段,哈尔滨市对信息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整体上仍低于哈尔滨市一些重大行业的资金投入。同时哈尔滨市信息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企业规模比较小,难以得到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哈尔滨市也采取过一些措施尝试解决信息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这些措施大部分是针对一定规模以上的信息企业的,大部分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很难获得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和扶植。因此,投入资金的不足,直接制约了信息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实力的迅速提升。
(四)信息产业人才缺乏及企业创新不足
哈尔滨市信息产业人才结构呈现为头小中间大的人才结构,这种不良的人才结构也导致哈尔滨市信息产业没有更快的发展。信息产业从业人才的缺乏,尤其是高级人才的缺乏,对哈尔滨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是致命性的,因为这样使得哈尔滨市信息产业难以做大做强。随着人才市场的开放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自由流动性大幅度提高,信息产业人才主要是根据自身劳动力价值被承认的大小来决定事业选择。哈尔滨市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沿海地区,加之人才观念未能跟上时代步伐,有些甚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待遇重视不够,使得哈尔滨市中高级人才和企业单位原有的技术、管理人才大量流失到沿海发达地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行业竞争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对高技术行业的信息产业而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否足够强大,关乎着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前途和命运。大多数哈尔滨市信息企业不具备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产品核心技术比较落后,且在产业链中长期处于低端位置。这一方面是因为哈尔滨市信息产业原有的体量较小,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另一方面是由于哈尔滨市对信息企业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企业缺少进行自主创新的资金。
三、促进哈尔滨市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信息产业法律法规
哈尔滨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并根据哈尔滨市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哈尔滨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此应该推动信息产业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加强信息企业与哈尔滨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共同促进哈尔滨市信息产业繁荣发展。哈尔滨市信息企业在地域上已基本形成一定程度的集聚,但是产业外部的服务体系还有所欠缺,因此整体规模与其他省市相比较小。因此哈尔滨市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帮助等方法建立产业聚集程度比较高的服务支持体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产业基地。
(二)优化信息产业人才结构
信息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哈尔滨市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资源大量浪费,而且哈尔滨市整个信息产业技术含量偏低。要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达到信息产业发展的目的,就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因此,哈尔滨市应该积极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投入,充分利用好本地高校多人才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信息行业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研究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分配和激励政策。结合哈尔滨市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引人、用人、留人制度,促进信息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研发队伍的成长和壮大,鼓励各类人才合理而有序的流动。
(三)建立信息产业沟通渠道
哈尔滨市信息产业中小企业数目多,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能力较弱,同科研机构交流对话的机会很少。因此,强化哈尔滨市信息产业科技中介结构的作用非常必要,应该努力使之成为科技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桥梁和推动力。同时,哈尔滨市应该在技术政策方面充分强调突出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作用。充分鼓励技术创新,加强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护。同时需要健全市场竞争机制,鼓励良性竞争,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哈尔滨市相关部门应该为信息产业发展创造好的外部环境,使科技成果能迅速的转化为生产力。要进一步促进和扶持信息产业率先崛起,拉动哈尔滨市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哈尔滨市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
(四)健全信息产业投融资机制
哈尔滨市应该在资金上给信息产业以强有力的支持,同时采取积极措施,为企业扩展融资渠道。哈尔滨市应该加大财政资金对哈尔滨市信息产业支持力度,尤其是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对信息产业的资金投入,应该规定财政资金支持的年增长率不得低于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这样即可以在指标数量上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也可以将这种投入固化,从而建立政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哈尔滨市信息产业资金投入需求能长期得到满足。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向哈尔滨市信息产业,建立多渠道社会融资体系,健全信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哈尔滨市信息产业,提高外商对哈尔滨市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认知度。抓住世界经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抓住我国产业发展向内陆梯度转移的机遇,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更多外商企业在哈尔滨市投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1-0072-02
一、光伏产业综述
根据光伏特效应原理,通过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的电能称为光伏太阳能,与之相关的产业称为光伏产业。在世界各国政府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视和支持下,受技术进步和法规政策逐步完善的强力驱动,光伏产业自90年代后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2007年中国光伏企业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达到1088MWp,占世界总产量的27.2%,超过了日本和欧洲,成为太阳能电池的世界第一大生产国。
二、我市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市光伏产业起步于2003年,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市重点发展的四大千亿元产业之一――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光伏产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我市非常重视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出台了《能源产业规划纲要》,将其纳入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了宏大的发展目标,给予全力支持,投资新能源产业除可享受正常优惠政策外,还可得到规模为1000万元的“专项基金”支持(2008年《关于扶持新能源及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产业潜力大、发展快
从2003年起步至今,我市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已形成多晶硅1.8万吨、太阳能电池80兆瓦、组件230兆瓦的产能,2008年实现产值53亿元,预计到2011年产能将达到:多晶硅2万吨,拉棒、切片1万吨,电池组1500兆瓦,总产值超500亿元,成为全球知名的光伏产业基地。
(三)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聚能力增强
我市光伏产业主要聚集在徐州经济开发区内的光伏产业园中,建成项目有:江苏中能硅业、江苏艾德太阳能和宁波麦克森,签约项目有:台湾强茂集团年产700吨单晶项目、中美硅晶投资1亿美元建设生产太阳能晶片及半导体晶片项目、中能投资2亿美元的铸锭/单晶项目等,逐步形成了从高纯多晶硅、电池板、电池组件到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产业链,以江苏中能为龙头的光伏企业都聚集在徐州经济开发区内,布局合理,初步形成企业集群。
(四)产业特色鲜明、原材料具备优势
我市光伏产业的突出优势是多晶硅材料制备,中能硅业的多晶硅产能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现已被江苏省规划为省重点硅材料产业基地,预计2009年多晶硅产量能达到1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产业链下游的核心企业――台湾强茂集团综合实力强大,在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以及产业延伸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我市光伏产业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光伏产业发展环境恶化,仍存在以下四个突出问题:
(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巨大,我市光伏企业面临困境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和深入,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我市光伏产业产品95%以上出口,因此受冲击很大。一是订单巨减,如江苏泰德太阳能产能闲置,被迫限产;二是产品价格大幅降低,企业效益快速下滑,多晶硅原料价格从最高时每公斤500美元下降到80美元以下,受此影响中能硅业的毛利率下降幅度很大;三是欧元汇率下降使出口企业遭受较大的汇率损失,江苏艾德太阳能2008年10月份对欧洲出口2亿多元,因欧元汇率变动减少毛利近3000万元;四是在建项目和规划项目压力增大,新投资和企业扩张趋于谨慎,普遍处于缓、停观望状态,中美矽晶晶片、强茂单晶硅、中能硅铸锭等签约项目均处于缓、停状态。
(二)上游多晶硅产能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产业发展不平衡
目前产业链结构不够合理,呈现上游大下游小的格局,从上到下依次薄弱,目前上游的多晶硅年产能已达1.8万吨,不论规模还是技术都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处于下游产业太阳能电池年产能80兆瓦,与上游原材料产能相比发展滞后,同发展目标年产能1500兆瓦有很大差距,而产业链中的硅铸锭、切片、光伏发电集成生产环节是空白,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三)国内区域竞争增强,企业风险加大
国内已有20多个省市都把光伏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其中江苏、江西、河北、四川、河南、浙江、青海等省分别拥有一批优势制造企业集群,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全国区域之间竞争发展的态势明显。经过几年高速发展,光伏产业现在已经有产能过剩的迹象,而且由于光伏产品市场严重依靠国际市场,产业风险正在逐渐增大。我市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相关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加。
(四)人才培养薄弱,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我市光伏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技术力量不足。一是已成立的光伏产业科研机构少,目前全市只有“江苏中能”科技研发中心;二是没有充分利用我市的高等教育资源,目前我市各大中专院校无相关专业,而且高校与企业合作很少,仅有徐州工程学院与江苏艾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于近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是对人才培养,提高科研水平重视不足,目前我市尚无针对吸引光伏产业人才和支持光伏企业研发的激励政策。
四、我市光伏产业面临的机遇
随着全球市场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国内光伏市场开始启动,我市光伏产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光伏产业作为国家支持的朝阳产业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并且经过此轮国际金融危机,部分弱势企业被淘汰和整合,产业环境得以净化,给具有先发优势的地区和大型规模企业更好的发展环境。
五、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全力以赴应对金融危机,降低不利影响
为消除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以企业为中心,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水平;二是做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工作;三是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光伏产业处于低潮期,投资机会少,但不能忽视招商引资工作,招商人员应该积极走出去,拜访符合我市光伏产业规划要求的企业,加强与客商的联系,积极参加和举办行业论坛,结识新的客商,宣传我市光伏产业,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上,为产业景气时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准备。
(二)制定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二是要加大落实扶持政策的力度;三是要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四是要加快太阳能示范应用步伐。积极与省政府协调,争取规划项目落户或项目资金支持,以政府为主导建设一批示范性小区、示范性道路、示范性小型太阳能电站,引导鼓励全社会应用太阳能光伏电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和科普功效的应用工程,引导和推动光伏产品的普及应用。
(三)结合当前形势,完善现有产业链
一是提高多晶硅生产技术水平,扩大产业链上游优势。在上游原材料制备环节,国内多个大型多晶硅项目逐步达产,供需趋于平衡,近期不宜盲目扩大产能,应重点围绕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通过引进一批采用冶金法、流化床法、硅烷法、CP法等新技术制备多晶硅材料的企业,使生产更加多样化,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我市多晶硅产能优势;二是加大对中游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争取获得突破。硅铸锭和切片环节位于产业链中端,在我市光伏产业链中尚属空白,随着上游原材料多晶硅产量的增加,以及国内新开发出性价比很高的大型硅铸锭设备,目前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抓住机遇,争取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该环节取得突破,完善我市光伏产业链,与多晶硅一起形成更大的优势;三是适度超前规划,发展下游产业。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及其他光伏应用产品开发环节处于产业链下端,由于目前晶硅类电池产能总体过剩,近期投资机会不多,但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以及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及利用,不断扶持政策,光伏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
(四)针对光伏产业投资特点,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招商引资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徐州市光伏产业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担任负责人,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统一指挥产业发展和招商工作,统筹资源,加强组织、指导、协调、调研和规划工作,形成专业招商力量,适应专业化、精细化招商的要求。二是发展产业集聚功能,依托龙头企业以商招商。充分利用江苏中能多晶硅产能优势,使用行政手段,要求中能公司对来我市投资的中下游企业提供优惠优先的多晶硅供应,其中差价政府可以给与补贴,并且政府应支持江苏中能、强茂集团等龙头企业扩充产能、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优势和对上下游企业的辐射,通过政府行政行为引导企业经营活动,影响行业竞争格局,加快产业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与技术优势的光伏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重要资源和以商招商的主要依靠。三是举办光伏产业招商会,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定期在我市及光伏产业发达地区举办专题招商会,结合我市产业规划要求来邀请有实力客商参会。四是针对投资多元化特点,加强招商项目策划和包装。针对光伏产业特点建立规范性和专业性的策划和包装机制,提升招商项目策划和包装水平。
(五)企业主导与政府指导相结合,提升我市光伏产业技术水平
一是紧紧抓住龙头企业,由政府牵头,建立产学研、科工贸群体,将政府目标和企业利益结合在一起进行运作;二是在我市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及研发中心培养光伏行业的专门人才,并积极引入国内外发达地区专业人才,制定相关人才激励政策,提高光伏产业人才待遇,要做到“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缩小我市光伏产业人才缺口;三是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自主确立研究开发项目的企业给予研发资金补贴;四是加强与中科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实力行业组织的合作,利用他们专业水平高和对外联络渠道广泛的特点,获取光伏产业市场行情和世界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关于扶持新能源及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无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距。目前我国生物产业规模还很小,包括医药在内的广义生物产业规模只有500亿美元左右,其中现代生物产业产值约为50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约为1%左右。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缺少拥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和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产品缺乏创新,技术含量低,特别是生物医药产品90%为仿制品。不仅如此,目前我国生物与医药园区分散、分割、低水平重复问题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分散,大多数园区远未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集聚效应。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生物产业在技术研发阶段与国际差距较小,但产业化阶段差距在不断拉大。据专家估计,前者大约相差5年左右,后者相差15―20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生物产业在发展中受到一些重大制约因素的影响。
(一)资金制约,企业融资难
据课题组对全国1182家生物企业的调查,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是当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从表面上看,一是由于我国生物技术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且为高技术行业,无形资产远大于固定资产,没有过多的固定资产作抵押或担保,很难得到银行贷款;二是没有创业板市场,中小型生物企业不能直接从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三是风险投资不发达,真正投资于生物企业,特别是投资处于种子期或早期阶段的生物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很少,生物企业得到风险投资的支持较少。但究其原因,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和金融创新不足,不适应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需要。金融体制改革的缓慢,使我国非国有的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严重滞后。金融创新不足,使天使基金等投资于生物企业早期阶段的风险投资难以形成,特别是对应于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有不同投资性质的风险投资公司(基金)进入的风险投资体系难以形成。分析美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蓬勃发展的原因,其重要因素之一是风险投资和股票市场的发达。正是这种体制性的制约,才产生了我国生物企业具有普遍意义的融资难问题。
(二)税收政策制约,企业负担重
生物产业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兴产业。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尽管形成一些大公司,但大多数还是中小型企业。因此,许多国家都制订了扶持其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为促进生物产业发展,制订了研究开发零税收政策,从而吸引大批跨国公司到该地区建立研发中心。日本也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大公司向生物技术企业投资。但在我国,目前生物企业不仅享受不到优惠,税负反而高于传统产业和一般大企业。首先,增值税率偏高。生物技术产品附加值较高,但物料投入价值低,导致进项税额扣除少,现行增值税税制下生物技术企业的实际税负明显偏高。目前生物技术企业增值税率实际在13―14%,大大高于传统产业。其次,难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政策。这是由于生物技术产品开发不仅耗资巨大,而且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往往长达10年左右,因而等产品开发出来上市已过了税收优惠期。因而这一优惠政策不适应生物企业。最后,生物技术产业属智力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高,个人所得税不能进行税收抵免,企业负担较重。
(三)“工程化”瓶颈制约,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畅
生物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是目前科研院所和企业反映最普遍的问题。从课题组所调查的地区看,生物科研成果产业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更低。据介绍,陕西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率不到5%。可以说,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科研体制制约因素外,一是“工程化”环节薄弱,形成产业链条的中游――“中试、放大、集成”等的瓶颈制约严重。目前一些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里的产品都达到标准,但一旦进行中试、放大和规模化生产,就不成功。从企业角度来说,这一成果仍然不能满足生产和商品化需要。而对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来说,由于无中试基地或无资金进行中试、放大,其科研产品不能直接延伸到下游,从而造成产业上、下游链条的衔接不够,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二是科技中介机构不发达,缺乏科技成果经纪人和有较高信誉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公正的评估市场,企业与科研成果持有人因信息不对称而互不信任,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比如,有的企业认为与专家合作困难,专家有好成果不愿出让(想自己搞产业化)或报价太高;而科研成果持有人则认为,企业往往不守信,导致自己被骗或吃亏上当。
(四)医疗体制制约,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在目前医院“以药养医”及其垄断性医疗体制下,国家对医药产品降价、实现招投标等办法,在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同时,销售费用也在不断上升,从而大幅度地挤掉了企业的利润,致使企业研发投入下降,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后劲。医药企业普遍反映,在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前,企业需要“公关”的对象主要是医院;而实行该制度后,“公关”对象又加进了其他环节,不仅没有减轻企业成本,反而加大了销售费用。
(五)管理体制制约,有限资源被分散分割
由于生物产业涵盖的产业领域较广,包括化学药、中医中药、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工业及生物安全等,涉及的产业发展的主管部门较多,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药监局、国家工商局等15个部门,致使在管理体制上形成多头管理的格局,相互之间缺乏高效协调和沟通。这种多头管理而又缺乏协调、沟通的体制,不可避免地产生各部门从自己的管理职能出发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现象,而各部门因职能的分割所制定的政策,要平衡和统一协调的难度也相当大,甚至还会出现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地方。这种体制性制约,不仅造成管理效率低下,而且造成有限的资金和资源被分散、分割,不能有效地集中力量办大事,不能很好地体现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严重影响了我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在国外,为抢占世界生物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许多国家纷纷成立高层领导机构,以统筹协调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成立国务院生物产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我国生物产业发展
为加强生物产业的统一管理,克服目前有限的资金、资源被分割、分散及其低水平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实现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建议成立国务院生物产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将统筹协调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发展,统筹协调相关体制改革和生物产业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生物技术产品生产、市场销售和安全监管,实现我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尽快出台促进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为战略性、先导性的新兴产业,生物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出台产业政策加以推动和引导。通过政策的实施,重点解决生物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国内外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向生物产业,以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投融资政策。国家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特别鼓励对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通道。要为生物技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其上市融资,特别是中小企业板。国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要优先支持在我国境内从事生物技术开发及其成果转化的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可为其贷款提供担保。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小银行,为中小型生物企业提供贷款渠道。
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国家鼓励在我国境内开发生产生物技术产品。对生物企业生产的国家急需的防疫用生物制品实行零税收。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生物技术产品,先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再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由企业用于研发和扩大再生产。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生物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新创办的生物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对投资于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生物企业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配套件、备件,除列入《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的商品外,均可享受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
石墨不仅是一种矿物,更是一种具有巨大战略价值的稀有资源。国际市场每年需要石墨精矿粉750万吨,而1吨精矿粉需要12吨粗矿才能生产出来。我省石墨虽然已探明储量巨大,但面对需求同样巨大的国际市场,我们还没有将石墨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稀缺资源的高度,相应的保护性开发政策措施也没有到位。
2.产业处于粗放发展阶段
一是我省石墨开采较早,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曾对鸡西石墨进行了掠夺式开采。20世纪80年代,我省地质部门对全省进行了地质勘查,然后相关工作基本停顿。
二是我省在石墨开采中,除一些大矿外,其余均无正规设计及开发方案。开采多以地表露头的矿体为基础,向深部、周边拓展,有矿就采,采富弃贫;大部分矿山缺少废石场,剥离物就近堆放,有的甚至放在矿体上。乱采滥掘现象屡见不鲜。
三是矿权设置不合理。以鸡西为例,因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矿权配量,仅某一个石墨矿的矿权就占鸡西市储量的70%,而其生产能力仅有7万吨,矿权占有量过度集中。
3.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组织结构看,企业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大矿产量仅为7万吨左右,中型矿只有2万吨左右,大部分企业的产能在1万吨以下。
从产品结构看,主要为低碳石墨、中碳石墨和少量高碳石墨。石墨深加工制品刚刚起步,品种少、档次低,高附加值和超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没有跟上来。
从技术结构看,主要沿用传统工艺技术,缺少创新,工艺设备亟待提升。
4.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没有独立的研发机构和科研队伍,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
5.环境污染较重
我省采选企业开采随意性^大,开采之后无复垦方案。石墨开采形成的废弃采矿场、废石、废渣等乱堆滥放,废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土地、地表水系及矿区的生态环境。
二、我省石墨产业发展的主要建议
1.制定严格的保护发展规划
由于石墨产品可用于诸多高科技领域,加之储藏有限,在国际市场属于稀缺资源,价格始终处于上涨状态,其中高纯度石墨,可膨胀石墨、球形石墨和石墨烯复合材料价格上涨空间更大,往往是原料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由于我国和我省对石墨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科研滞后,绝大多数处在卖原料阶段,导致在国际石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和定价权。现在如果不从战略高度认识,不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很快会步稀土的后尘。因此,应尽快制定我省石墨产业保护发展规划,分期分批有序开发,规模化开采、保护性开采,最大价值、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再不能为一时发展,搞村村冒火户户冒烟,既卖不上价又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
2.以创新驱动石墨产业发展
面向现阶段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瞄准长远目标指向的发展制高点,利用国家石墨中心落户鸡西的机遇,迅速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工作、组织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人才,同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同时,眼光向外,把石墨产品加工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招进来,向高附加值石墨产品进军,提高我国在国际石墨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3.发挥好政府的更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