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23: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知识管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在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注重效益最大化和市场应变灵活性,以确保企业在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与壮大①。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开始,管理学家不断研究影响企业效益和发展的不同因素,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从研究员工的工具到物料配置的最优化再到运用知识管理来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企业家们从来没有间断过前进的步伐。从最初的拥有资源就能创造财富,到如今知识逐渐地被人们当作一种资源进行管理,人们正在不断探索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企业对与企业相关的知识进行提炼、收集、组织、使用、扩散、开发并最优化利用,在现有的知识中提取新的知识等一系列管理,用以满足企业现在以及未来经营和成长的需要②。知识管理不仅改进或者完全改变企业的信息交流模式、管理体制,而且能利用知识为决策甚至是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形成决策层的知识库或者专家库来应对高速变化的国际竞争环境,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很多领域,知识管理已经形成一种模式,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概况
据统计,在2014年我国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3%,是我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中中小企业占GDP的55.6%,占工业新增产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占社会销售额的58.9%,占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同时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城镇就业岗位。因此,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是在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低。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群体,所以很难进行融资。二是员工的整体素质低。由于员工素质较低,导致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少,行业间的交流也少。三是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传递相对缓慢。中小企业的员工认识局限,更愿意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交流。四是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以家族文化亲友文化为主。因此在管理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常常不能分清家事和公事,并且会使其他员工产生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心理,从而产生消极情绪。五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加工型企业资源流失。
(三)知识经济的到来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除造就了一大批高新科技产业群以外,还不断渗透到旧的工业体系中,使得经济过程中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不断上升。在这个时代,知识成了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源,为了提高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生产出更多的知识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为知识经济的产生提供了主要的氛围和条件。1990年在《哈弗商业评论》上美国战略管理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儿首先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对组织中知识的积累,组合,再利用。他们强调协作共享,整合企业的核心资源和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正可谓相互依存。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生存于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模式和规则也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核心竞争力不足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特点的调查以及对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和构建方法进行探索,以求发展探索出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二、知识管理理论基础
(一)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的来源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投入要素,知识可以代替其他要素,节约资源、减少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知识的特征有共享性、隐含性、资源性③。与传统的有形资源不同,知识在共享过程中是不会有消耗的。知识的隐含性是指知识是无形的资产,与其拥有者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知识的资源性是指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成为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知识管理在欧美各企业中最初受到关注是由于欧美企业将知识管理当作一种技巧的同时,也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遭遇的各种问题归结为知识问题,并希望在知识经济中谋求生存与发展④。欧美企业曾因为一味地追求减少成本,导致知识与人才一并流失,知识管理就旨在将个人的知识在组织结构和组织系统下得到有效维持。知识管理就成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与体系出现在企业管理中。日本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个人的知识和企业的知识资产有组织地在知识友好型企业中集结、共享,用以提高效率。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并不等同于信息管理⑤。因为信息管理重在于技术的使用,使企业内部流程中的数据得到规范化和流程化处理和存储,由于信息的大幅度增长,信息逐渐成为企业的累赘。而知识管理则是直接指向能直接使用的技术或理论,是企业的一种资源。知识管理的源流有两个,一个是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关注,它是企业在挑战中,探索更好的管理方法时,开始关注组织内部无形的资源和能力。并且在裁员过程中内部知识的流失,也使人们关注到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另一个是来自于对知识和数字化经济的关注,在国际经济环境快速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规则和模式不断切换的当今世界,我们必须将自己转型为灵敏模式的企业。互联网的出现则使共享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更加快捷简便。并且在很多行业,知识构成了产品的核心价值。将知识运用到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中产生价值,使得我们将企业的知识资产和知识经济的结合看成是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二)知识管理的内容
有学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内容如下:(1)知识管理基础工作:知识管理规划组织及其政策制定;(2)知识资本识别和维护:知识资本识别、审计、体系构建及其体系维护;(3)知识资本开发和创新等。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正确进行知识管理就必须先认清事实管理的基本要素,即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信息技术、企业文化、合作网络。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应建立在五项基本原则之上。要想运用知识管理拉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迅速提升,首先需要弄清楚其内容及基本原则,才不会因小失大。知识的转换过程包括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及创新等运转环节,这些知识运转环节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称之为“知识之轮”⑥。知识管理就是要在摸清知识之轮法则的前提下,通过技术、管理以及文化的相互配合使得知识之轮可以高速运转。
三、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一)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2000年左右,知识管理才在中国落地,进入应用阶段,由于起步晚,经验少,使得现今有将近80%的企业内外部文化处于隐藏状态,因此我国中小型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尚处于初始阶段。中小企业大多是市场导向型企业,每天专注的是利益的最大化⑦。很少人能对知识管理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中小企业家对知识管理的部分了解甚至是歪曲理解,致使知识管理还没有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很多的中小企业或者处于刚刚起步或者把知识管理当作档案管理的企业不在少数。现在,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中小企业中知识管理对组织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有6%的企业认为“非常高”,有38%的企业认为“较高”。而对于未来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分别上升到13%和53%,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对“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必要性”的认同度也呈现上升趋势。未来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情况是非常乐观的。总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短,数量多,在关注增长数量的同时,我们更加应该注重质的要求⑧。增强企业的知识含量,对企业的知识提供一个好的知识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知识共享,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和工作的效率,进而改变生命周期短、倒闭率高等一系列问题。
(二)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党的确立改革开放方针后,我国企业开始尝试进入国际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逐渐被政府有关部门提上了议事日程。到2001 年“走出去”战略被正式写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再到 2012 年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以及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竞争力的显著增强,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日益提升,整体实力逐步增强,同时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3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注册数量超过4200万多家,占全国企业总数九成以上,它们创造中国近60%的经济总量,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58%,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缴税收占50.2%。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概况中小企业的出口额已占到全部商品出口额的 68%,出口总额增长 49%。通过上面近几年中小企业数量,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缓解了大量就业问题。
二、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起步较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较晚。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在融资能力、得到政府支持、固定资产更新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他们面临的市场环境更恶劣。面对的竞争局面更剧烈。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也拥有他们独特的优势:如相对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市场营销优势等等。
(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①融资比较困难:我国中小企业相较大企业和国有企业在融资方面比较困难,资金相对不是太充足。同时融资困难已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首要问题,而一些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此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
②信息渠道不畅通,不能及时、准确获得国外市场的相关信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一般没有设立机构专门来收集国外信息、资料和外贸政策。
③缺乏高素质的跨国经营和管理人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或者家族企业。在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方面还存在大量不足,同时也很难留住人才。
(二)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优势
1、灵活、适应性强: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由于本身规模比较小,虽然大多不能像大企业和国有企业样直接采用跨国建厂、并购等直接攻占国外市场。但是他们可以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直接占领一些被跨国企业抛弃的小市场,从而求得突破。
2、适销产品优势: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重叠需求理论,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间更容易进行贸易。我国中小企业的制成品在产品的包装设计、功效性能方面更能体现出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所需产品的特点,就更容易满足这些国家市场的需要。
3、特色产品和传统产品方面的优势,我国是属于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一些特色产品如丝绸,手工艺品、陶瓷等等。这些产品在国外市场上深受当地华侨喜爱,具有大批市场需求。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我国中小企业较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起步得较晚。跨国经营方面的经验相对缺乏、资金相对没有这么充足。还处于初级向中级的过度阶段。一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采取的方式是加工贸易。从出口方式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多数通过出口管理公司进行间接出口。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方式多采取合资,投资对象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1、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投资对象多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其次是西亚,中欧和非洲地区。在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中小企业数量相对较少。
2、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竞争优势,主要是依靠我国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劳动力成本相对较小,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企业,出口产品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3、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时受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比较小,在比较充分的市场环境下发展,具有利益和市场驱动的特点。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较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受到的政府支持较小。面临的竞争环境更恶劣,生命力更旺盛,他们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时,明显具有利益和市场驱动的特点,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很强。
4、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点还是集中在轻工产品的出口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来的生产制造环节上。中小企业在轻工产品的生产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来的生产制造环节上,更具有相对低成本,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三、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渐渐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国际化步伐不仅受国内有利的政策导向鼓励同时也和大的国际经济背景有关如: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等等。在这些大的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地进军国际化大舞台,接受考验和挑战。并且近年来还获得的不小的成绩。
(一)国内政策环境: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党的确立改革开放方针后,我国中小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到 2012 年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在这种国家鼓励和支持下,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积极性也受到很大鼓舞。
(二)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为了攻占市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世界上一些国家开始积极地鼓励大型企业扩大其生产规模和能力,转移其生产场地,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大型的跨国公司。这个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基地、整合资源,同时他们把一些中间环节转让给当地的一些企业负责,这个过程中为发展中国家一些中小企业提供了机会。我国中小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地壮大,不断地加强了与国外企业的联系。
(三)国际要素市场的发展:国际要素市场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领域,随着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建厂或进行直接投资,一些先进技术引入我国,在技术层面上我国中小企业可以更好的利用和借鉴。
(四)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些国外企业入驻我国,给我国带来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这些技术和国际化管理经验为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便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途中,具有一定的现状、特点、动机。研究这些可以更好的找出中国中小企业和其他国家中小企业在国际进程中的共通点和差异性,从而更好的推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王 岩.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4卷第6期2011年6月
一季度湖南规模以下工业(以下简称“规下工业”)实现总产值734.9亿元,增加值24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0.5%,从资产类指标来看,资产同比增长16.0%,资产指标快速增长,企业家对于后续发展较为乐观,愿意投入扩大再生产。从业务类指标看,主营业务成本下降1.8%,较上季度降幅收窄5.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用电量增长4.1%,电力消耗指标自2016年以来首次呈现正增长。
1.2 企业利润增长较
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2月湖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71.90亿元,同比增长27.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8个百分点,其中,中型企业实现利润72.11亿元,增长25.9%;小型企业实现利润140.61亿元,增长12.6%。我们在全省监控的833家中小微工业企业数据显示,2月、3月份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加分别为6.15%、9.13%,增速加快。
1.3 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比例增加
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平台对湖南省833家监测的中小工业企业问卷调查显示,50.07%的企业认为生产经营状况良好,较上月上升0.28个百分点;4.55%的企业认为生产经营状况较差,较上月下降1.87个百分点。
1.4 信心水平稳中有升
一季度,湖南省中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56.78,环比上涨1.75,同比上涨5.79,处于信心一般水平,但已连续9个季度处于扩张区间。分规模来看,中型企业信心指数为57.52,环比上升了0.23;小型企业信心指数为57.15,环比上升了1.74;微型企业信心指数为53.4,环比上升1.54。从细分指数来看,订单指数为61.21,用工指数为57.34、盈利指数为50.38、投资指数为60.74,环比均出现了小幅攀升。
2 当前湖南省中小企业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受压
2.1.1原材料成本上涨较快。受近期PPI上涨影响,湖南省中小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上涨显著,三月,51.34%的企业认为原材料购入价格上涨,虽较上月下降11.41个百分点,但仍有过半的企业反映企业原材料购入价格上涨。在去年利用国家中小企业监测平台组织的企业降成本专题调研中(受访企业60余家),83.33%的受访企业认为来自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是企业近期成本上涨的主要压力。
2.1.2能源价格出现上涨。有48.33%的受访企业反映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价格上涨,影响生产经营和产能扩大。部分企业还反映,由于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生产需要,扩容增量配套成本高,有企业电力增容费用一年内就从20多万元陡增至800万元。
2.1.3?诙?力成本增加。受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供给减少双重影响,企业反映因高端人才缺乏需异地建立研发中心和管理中心,因熟练工人流动性大而招聘培训成本增加等,用工成本逐年翻升。同时,社保政策的刚性约束使成都成为劳动力成本高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尤感压力大。
2.1.4土地获取成本高。因用地紧张、土地申报周期长、土地获取的费用高等原因,使一些中小企业拿不到地,融不到资。同时,土地办证初期缴纳的费用不能直接抵扣,须重新缴纳全额费用,企业负担增大。
2.2 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3月份,在对监测平台833家中小微工业企业问卷调查显示46.62%的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紧张,较上月上升3.8个百分点,其中资金缺口在20%以上的占23.03%,较上月下降0.12个百分点,缺口在20%以下占23.59%,较上月上升3.92个百分点。44.28%的企业流动资金基本正常,较上月下降2.86个百分点;9.10%的企业流动资金充裕,较上月下降0.94个百分点。
2.2.1融资难的情况依然存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不断出台,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不断推出,但抵押物不足、信用不高、经营风险等仍是中小企业在银行融资的主要障碍。三月份,平台受访企业中68.55%的企业反映有融资需求,较上月上升3.28个百分点。在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中,55.13%的企业融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较上月持平个百分点; 44.87%的企业融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较上月持平个百分点。湘潭市反映目前该市金融机构贷款向“精美湘潭”建设和房地产建设倾斜,中小和非公企业贷款受到压缩,银行抽贷压贷,以贷转存,降低授信额度等现象普遍存在。
2.2.2融资成本高。企业反映,目前中小企业要获得银行、资本市场、民间借贷等资金来源,要么门槛高难获得,要么成本高。以银行信贷为例,贷款利率上浮甚至超过基准利率3-4个百分点,加之担保费用,企业申请1000万元贷款的成本平均在100万元左右,此比例已超过部分企业的利润率。
2.2.3财务费用上涨。企业反映,超过半数的货款采用承兑汇票支付,因资金周转需要提前兑现票据,贴现利息较高,企业财务成本上涨,认为“辛苦半天为银行打工,实体经济发展难”。
2.2.4大企业转移资金压力。行业主导企业为缓解自身资金短缺压力,通常采用延期支付货款等方式转移资金压力,不合理地将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转移给中小企业。对此,57%的受访企业表示回款太慢。
2.3 企业用工短缺现象仍存在
三月,58.48%的企业反映存在用工短缺,较年初(二月)下降4.42个百分点,工作短缺的问题自年初以来虽有所缓解,但仍有过半的企业反映招工短缺。在招工短缺的企业中,招到不足25%的企业占14.15%,较上月下降0.93个百分点,招到25-50%的企业占11.08%,较上月下降1.56个百分点,招到50-75%的企业占17.45%,较上月上升0.38个百分点,招到75-90%的企业占26.89%,较上月下降0.16个百分点,招到90%以上的企业占30.42%,较上月上升2.26个百分点。
2.4 创新成本增加,发展转型受限
2.4.1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受产品市场相对稳定、技术相对成熟、创新突破难度较大等因素影响,大多传统产业企业虽有创新意识,但因技术人才储备缺乏、创新投入大、行业特殊规定等而动力不足。一些企业顾虑新产品对消费习惯的挑战及市场接纳时间长而不敢创新。如近年来国内食品行业标准更新频繁,一旦更新,企业研发的新产品就必须重新进行评审,而评审费时且耗费高,影响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2.4.2自主创新风险较大。新兴产业企业已步入创新发展的上升通道, 但不少中小企业反映创新周期长、投入大,在研发初期和中期的各种金融支持缺乏,政策资金也往往难到位,靠自有资金创新,企业往往难以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和研发失败的风险。如生物药物研发投入高、周期长、成功率低,研发周期一般都在十年左右,开发风险很大,中小企业通常很难独立承担。
2.4.3品牌带动创新的能力不足。湖南省中小企业中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品牌不多,大多传统产业企业以贴牌代工方式维持生产,企业积累不丰,市场转型受制,难以推进创新。大多企业还是代工生产,缺乏通过品牌带动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3 湖南省中小企业有效解决当前问题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3.1 提高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中小企业想要在困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提高创新意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相关投入,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其次,企业应大力引进与培养知识型人才,人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所在,高素质人才能够有效的提升整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政府也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持,给予一些创新研发的补助,出台相应政策予以支持,充分激发出中小企业的创新潜力。
3.2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态势下转型升级非常困难,各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必须突破现在的困境,找到适合自己转型的方向,实现新的发展。关于传统产业的新特点和新需求,企业可以尽量通过自身研发制造,合理营销等方式,重新定位自身品牌,增加品牌的价值和附加值,提升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企业整体的转型升级。有的企业可以通过一些行业模糊的边界与产业融合,创造出符合新需求的新产品,实现跨产业的企业转型升级。企业也可以加大对生产质量和售后服务的投入,增加其附加值,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例如,有的后续维护要求高的大宗耐用消耗品行业,其售后服务有巨大的盈利空间,这些企业就可以从传统的发展模式中选择项服务延伸,增加附加值,降低投入与消耗,实现转型升级。。
3.3 提高企业自身信誉,加强融资能力
人无信而不立,信用是一家企业的生存之道。企业失去信用将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立足。有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减轻自身债务,获得短期利益,常常拖欠银行贷款与利息,失去以后再筹集资金的机会,导致企业自身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因此,各中小企业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信用意识,严格遵守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严格执行借款合同弄所有的条款,做到不拖欠,不违约。在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前树立起良好的讲信用的形象,为企业后续的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3.4 企业内部构建有效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与界定
1.中小企业的定义。我国中小企业广义上的定义为,除了国家确认的大型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都称之为中小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在狭义上定义为,微型企业不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指的是雇员人数在7人以及以下的具有合法资格的个体或单位。中小企业的特点有四点,分别是:自主筹资、自由组合、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2.中小企业的界。世界各国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各有不同,这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直接的关系。但从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来看,大致从企业从业人数、企业资本额以及销售额、企业从业人数、资本额和销售额这三个途径出发。
但是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不同行业来讲,也有所区别。比如在日本,零售业或者服务行业企业的从业人数低于50人或者企业的资本额少于150万日元的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而在制造业中,日本规定的是企业从业人数在1000人以下,企业资本额少于30亿日元的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在美国,衡量制造业企业是否是中小企业的标准是以从业人数进行判定的。美国规定,企业从业人数低于1500人的企业都属于小企业,而在餐饮业中规定,企业从业人数在500人以下属于小企业。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各不相同。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有企业从业人数、企业资产总额以及销售额等。对于不同行业的界定也有所不同。我国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如表:
表 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3.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逐年增长,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我国统计局数据表明,在十五以及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数量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9.6%和17.5%,数量超过了800万家,注册资金年增长率达到了24.2%和30.6%,总资金超过了19万亿元。
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小企业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力量,各种物美价廉的产品远销海外。短短十年之内,中小企业的年出口额成几何数值增长,促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出口国,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外汇储备。
4.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已在我国发展数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诸多的问题。
(1)缺乏政府有效的支持。虽然我国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地位以及社会作用都给予了肯定,但是却没有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一直无法与国企处于一个平等的竞争地位。近年来,我国也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力度非常有限,效果不甚明显。
(2)中小企业准入门槛较高。对于一些高利润行业,大多有国有企业经营或垄断,国家及政府的相关部门对于中小企业的进入设置了非常高的门槛,以至于中小企业经济一直无法渗入,这也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经济体制看似保护了国有企业,但是却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也不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中小企业融资艰难。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原因,许多商业银行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中小企业融资举步维艰。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一些商业银行也为中小企业制订了许多产品,但是这与我国中小企业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另外,目前我国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信贷成本非常高、信贷覆盖率较低,信贷难度大。
(4)中小企业自身问题较多。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现状来看,自身也存在了较多的问题,比如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投资与收益比例失衡、法制观念不强、员工福利差、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国中小企业起步较晚,发展较快有很大的关系。
5.中小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肯定在未来很长的一个时间内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生力军。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却存在了诸多的问题,基于对中小企业特点和我国实际国情以及全球经济现状进行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人们追求的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更高品质的生活,这就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另外,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三大产业比例失衡的状况下,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比如医疗、养老、家政、旅游等多个产业方面必定会得到的发展。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个巨大的商业机遇,改变经营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尽快的转向新型的、需求量极大的服务行业,在规避另两产业竞争的同时,抢先入驻第三产业,尽早创立自身品牌,占领市场先机,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保证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2)转移投资地区。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来看,地域经济结构严重失调。以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中城市密集经济与中西部落后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小企业经济亦是如此。我国政府针对这一情况在政策上给予入驻西部企业更多的优惠和支持。加上西部拥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劳动力充沛,特别是矿业、农林牧副业等都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因此,中小企业应积极转移投资区域。
(3)走创新路线。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来看,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经济,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获取少量的产品附加值。这种经营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以及准入门槛低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术的缺失会直接导致企业的衰败。虽然中小企业在资金与规模上都无法与国企相比,但却有着更加灵活的经营模式,也拥有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产业结构,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技术水平,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生产空间。
(4) 大力发展海外市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与全球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也逐步密切。在加入WTO至今,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和第二进口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这些成绩的产生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我国中小企业不但将物美价廉的产品销往海外,而且在众多的海外市场投资办厂,取得了丰厚的利润。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应着眼于全球,大力发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二、结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也提高了社会就业率,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中,中小企业也存在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名利.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2013(12).
[2]刘小敏.浅谈企业的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9).
[3]陈东鑫.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薪酬制度[J].经济论坛,2013(13).
一、信用担保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信用担保的涵义
信用担保,也称信用保证,是指由专门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制度化的保证。信用担保作为一种特殊的中介活动,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交易活动对信用和社会性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信用担保的涵义包含三个要点:一是由专门机构提供的担保,而不是一般法人、自然人提供的担保;二是这种担保是制度化的担保,即指它是在一定的政策、法律、制度、规则框架安排体系之中的,是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的业务;三是面向社会提供的担保,不是对内部关联机构或雇员提供的担保。
(二)信用担保的功能
信用担保实际上是一种专业担保,专业担保具有经济杠杆的属性。当专业担保为政府利用时,就成为贯彻特定经济政策的工具。经济杠杆的属性是信用担保最重要的属性,它能够引导社会资源、生产要素的流向,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的动态过程或者说是对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等提供保障。
这种属性直接由信用担保的放大功能体现。放大倍数是担保机构所提供的担保额与其承担担保风险的担保资金或资产的比例。一般来说,担保放大比例越高,其对社会做的贡献越大。同时,担保放大比例越大,担保机构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越大,这就需要担保机构具备更高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刘新来,2003)。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常数,而是随着担保机构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担保放大倍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在担保机构社会贡献率、担保机构风险承受能力、债权人、债务人认可度之间存在着一个平衡点。过高或过低地确定担保放大比例,都会对担保机构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现状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指通过政府财政出资(或以其为主要出资人),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基金),为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专门化的信用保证,它是信用担保机构以一定的财产(或资金)为基础约定的保证债务的履行和保障债权人实现债权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其基本职能是通过信用保证的方式,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金融机构惧贷解决后顾之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现状
从1992年开始,我国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企业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国家信用逐步从一般经济活动领域退出。信用担保已经成为法律所规定的经济政策的制度化措施。尤其是近几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下,以财政资金来源为支撑,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在全国普遍设立(李敏,2004)。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由于多种原因,制约了其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l、规模较小、出资分散、风险较大。地方政府按县区设立担保基金,决定了担保机构的小规模和大数量。有的基金只有几百万,大部分企业互助基金规模较小,很难得到银行的信任。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设立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3366家,累计担保总额805l亿元,机构数量还在加速扩张,机构数量如此超常、无序地增长。其背后必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2、担保品种贫乏,担保功能薄弱,期限集中于短期。担保品种基本上局限于流动资金,鲜有设备、技术改造之类的长期贷款担保。累计担保责任金额仅为可运用担保资金总额的2.5倍,没有起到应有的放大作用。目前我国多数担保贷款的期限一般是3个月至半年,最长不超过1年,数额不超过200万元。国际上,多数国家都对中小企业的长期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所以担保期限较长,一般都在2年以上。最长的是美国,其担保期限长达17年,担保品种也很丰富,包括创业贷款、票据贴现、科技开发贷款、设备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等。
3、政府不适当地干预和政策的不连续。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在各级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如果政府行为得不到制约,政府就可能会以出资人身份不适当地干预担保业务活动,信用担保就会重蹈政府干预贷款的覆辙,出现各种形式的指令陆担保。虽然政府提出要减少行政干预,实行公司化运作,但是领导说了算、领导定项目造成呆坏账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廖艳群,2007)。另外,信用担保机构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资金上的支持。如果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发生调整,或者减少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注入,担保机构就难以为存。
4、信用担保机构内部管理不规莅。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出现时间不长,没有一套现成的可供借鉴的模式,只好参考国外的经验并结合国情自己摸索。目前,内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内部管理不规范、不科学,大部分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匮乏是困扰担保机构发展的普遍问题。由于担保机构扩张很快,但担保专业人员增长很慢,担保业务运作与开发显现出了人才不足状况。担保机构的担保品种设计和开发、担保风险的控制都需要专业技术、专家队伍和经验来实现。如工程履约担保,为控制风险,需要按工程进度和开发商的履约信誉分阶段担保,动态地对担保阶段内的风险因素作出预测,重新审视担保条款等。
三、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策略
(一)积极创新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形式,扩大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
一是自上而下创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国家级信用担保机构重点对科技含量高、风险大、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支持,而地方性担保机构则对本辖区内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二是不断创新担保机构的设立形式,如政府独资、政府控股和会员制等。
(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外部监管体系
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银行等部门组成担保监督委员会,对担保机构进行监督。担保机构要规范运作,防范风险,应采取公司制的形式,对目前一时尚难采用公司制的担保机构,应逐步规范,在条件成熟时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各级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应一律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实行市场化运作。各级政府不得指令具体担保行为,不能干预具体项目的决策,不得操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体业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要与财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依照法律、法规对担保机构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2、建立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形成行业行为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督管理、政策扶持,还需要担保业协作和自律。协会要依据中小企业担保的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制定行业准则和业务规范,监督担保机构依法运作。通过培训、信息融通、信用评估、研讨交流等指导担保机构开展业务。通过行业自律,逐步规范业务操作、行业协作、交流信息,树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三)健全再担保制度,完善风险分散机制
1、逐步建立全国和省级的再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有效地分散担保风险。同时,再担保机构还可以进行再担保,即再担保机构将已承保风险通过再担保的方式向全国性再担保公司再次转保出去,这样通过多层次转保,使担保机构最后承担的风险被最大限度地转移。
2、建立政府补偿机制,保证担保机构有稳定的补充资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规模不能太小,不能过于分散,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抵御风险(梅强、谭中明,2002)。政府部门应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贷款担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担保机构规范操作,不存在人情担保,那么政府担保补偿金支出越大,企业获得的银行有效贷款就越大,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有利。
3、建立贷款银行、受保企业与担保机构的共担风险机制。防止银行放松对借款人的审查,要通过合理的担保比例来增强银行的贷款责任。因此,除了确定适当的担保比例,在贷款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之间合理分担风险外,信用担保机构还应定期审查贷款银行的担保贷款业绩。同时,还要强化中小企业的风险责任,如强制要求中小企业主要管理者以个人财产提供反担保品,以此来约束主要管理者的经营行为。
4、开展联合担保,分散担保风险。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某些担保额度偏大或异地项目开展联合担保,可以分散部分风险,并有利于对项目的监管,增进了机构间交流,实现了共同发展。
(四)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决策程序
担保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的领导体制与决策程序,注意控制担保决策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要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和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内部组织机构之间要建立相互制衡机制,同时具有良好的外部约束和相互牵制机制。目前应强调按经济规律自主决策,项目选择上应杜绝行政命令担保和人情担保,担保对象要体现扶优扶强,不搞扶贫济困。要重点防范道德风险,要建立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并保持其权限的独立性。要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加强信息反馈系统的建设。
(五)规范担保基金的运用,实现资本金的保值增值
规范担保基金的运用,实现担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政府有关部门,也是每一个法人化管理和市场运作的担保机构共同面对的问题。与其让担保机构私下到资本市场上运作资本金,还不如明确规定允许担保机构按照合理投资组合,在保证其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资本金的保值增值。
除此之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队伍。担保风险的高发性与不确定性,势必要求担保机构管理层和员工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管理层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经验,对担保风险和经营环境应有充分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同时,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并具备财务、管理、法律、投资等专业知识与从业经验的员工队伍。
四、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建设的建议
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未来几年,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以中小企业、企业经营者、担保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担保制度建设将会加快,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和信息可信度将会得到提高,满足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需求的信用服务市场将逐步建立。
(一)明确政府担保基金的扶持重点
要明确享受担保的中小企业的规范和性质。享受担保的中小企业范围不能过宽,政府担保基金的主要对象是没有业绩的创业企业,抵押品不足、但有前途的企业,或者是能够正常经营但有暂时困难的企业。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现阶段政府担保基金应重点扶持解决就业、技术进步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或项目。因为各地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各地方政府可能在中央政府确定的大原则下,因地制宜地确定担保重点。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利用现代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决策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本单位的各种会计、统计数据和其他经营管理信息,从而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基础之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做到信息来源广泛、处理迅速、传递快捷、反馈及时,特别应注意信息的预测功能,适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
(三)加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规范管理和监督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6)11-0024-03
[作者简介]丁佳(1991-),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数量持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的中小企业发展对增强俄罗斯经济竞争力和灵活性具有基础性作用,但其发展水平远远低于预期。因此,分析并找出影响俄罗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一、俄罗斯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苏联在解体前,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这种传统的体制模式导致大型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很高,远超发达国家。1975年,“苏联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207%,而1000人以上的企业就业人数占661%。”[1]苏联时期,国家关注的重点是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数量较少且规模不大,导致国内消费品匮乏,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居民生活水平不高。苏联解体后,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俄罗斯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采取“休克疗法”,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实行大规模私有化。自此,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据统计,“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解决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60%左右,创造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2]根据发达国家的标准,俄罗斯中小企业总数应为300万,所解决的就业人数为2200万,中小企业产值占GDP比重应为30%以上。然而现阶段,俄罗斯的中小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远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2002年俄罗斯中小企业总数为884万,中小企业人数占就业人数比重为13%,中小企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0%―11%;同期美国中小企业总数1930万,中小企业人数占就业人数比重为54%,中小企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50%―52%。此外,俄罗斯的中小企业在各联邦区分布也不均衡,主要分布于中央联邦区、伏尔加联邦区以及西北联邦区,而南部联邦区、远东联邦区以及北高加索地区的中小企业数量则较少且发展缓慢。
二、中小企业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活跃消费市场,改善居民生活
中小企业在俄罗斯的快速发展,与政府实行私有化改革密切相关。私有化前,俄罗斯的轻工业不发达,消费品短缺,商店只能销售企业生产的商品,无论价格高低或是质量好坏,经济没有任何竞争,市场完全被国家垄断。改革后,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由于中小企业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能够为俄居民提供基本的日用品和服务,市场商品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排长队抢购商品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给俄罗斯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大大改善了生活水平。
(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科技创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在服务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推进俄罗斯经济结构改革,解决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不合理问题,减轻俄罗斯经济对能源的严重依赖,进一步带动俄罗斯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俄罗斯的产业结构正逐步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变,这需要中小企业带动。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能够迅速适应外部环境,有利于良好的竞争环境的形成,通过激烈竞争,加速各方面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中小企业在缓解失业矛盾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据统计,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俄罗斯的中小企业创造的总营业额为187276亿卢布,同时为11412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3]
三、俄罗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政策不完善
目前,俄罗斯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相关法律法规基本完善,但市场经济的运行能力还没有完全实现,受政府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占俄罗斯经济总量一半左右,高于全球30%的平均水平。国有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严重损害了俄罗斯中小企业者的经济利益。
另外,俄罗斯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由政府直接任命,易产生现象,官员腐败问题严重阻碍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调查表明,2009年,俄罗斯政府的清廉度在全世界180个国家中排第146位,被列为极端腐败的国家。[4]政府官员的腐败直接影响中小企业主的创业热情,造成企业家们对政府信任度下降,长此以往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尽管俄罗斯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还远远达不到要求。
(二)行政障碍过多
影响俄罗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政府的行政障碍过多,缺乏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创业者注册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极易被打消。审批机关官僚风气严重,行政检查复杂,手续繁多,中小企业主利益经常受损,生存条件不佳。在俄罗斯中小企业为了克服行政阻碍而花的费用,会占到公司流动资金的10%,然而在德国,这一数字仅仅为35%。
(三)融资渠道少,税收优惠不多
在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中,对中小企业的改革并不理想,未能如政府预期一样增长,最失败之处在于专业和服务领域增长过慢。除法律制度缺失、严重、黑社会横行等原因外,关键是缺少按合理利率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体系。俄罗斯的储蓄银行和商业银行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国内的投资者和银行更倾向于向国有大型企业投资。缺乏资金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普遍会遇到的难题之一,涉及到企业的设立、购买机器设备、更新技术、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等各方面。虽有很多家银行、专业机构以及基金会宣布支持中小企业,但事实上,仅有几家银行提供贷款。受到各种因素限制,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渠道少,融资贷款困难。此外,受到经济下滑的影响,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中小企业的举措,但由于缺乏资金,导致对中小企业投入不够。此外,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原材料,各类资源大量涌入原料型企业,中小企业往往还面临着和国有大型企业的竞争压力,这些均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俄罗斯中小企业主认为税负过重,政府对本国产品没有给予足够的税收优惠,同时灰色清关使大量的外国商品进入俄罗斯市场,致使俄本国商品在价格上不具优势,竞争导致中小企业发展更加艰难。
(四)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环境差
俄罗斯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私有化进程紧密相关,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迅速发展的,不可避免地带有过渡经济的烙印。据统计,在俄罗斯的建筑和工业生产领域中,生产型中小企业占25%―30%,距离合理结构50%还有一定差距;有40%―50%的非生产型中小企业在商业、服务业和中介行业从事经营活动。另外,俄罗斯中小企业区域发展不均衡,这也成为了行业一体化的阻碍。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俄罗斯高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创新环境差,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规模和经营范围均远落后于欧洲国家。同时,相对欧洲企业有很多机会获得基础设施的支持,俄罗斯只有少数企业能得到国家的支持。此外,俄不断增长的中小型企业正经历着业务结构的日益复杂化与正规化的变化,对企业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四、进一步促进俄罗斯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俄罗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中小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实力稳步增强,产值占GDP份额逐年递增,政府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促进中小企业为俄罗斯经济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政府方面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驾护航,俄罗斯政府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先后通过《扶持和发展小企业国家政策构想》、《俄罗斯中小企业发展法》、《经济发展与创新经济》和《中小企业2020年前战略》。但欲建设完备的法律体系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广泛聆听并征求中小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在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给予相应的保护,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的行为,加大腐败问题的惩处力度。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的同时,加快消除行政壁垒。此外,加快机构改革进程,简化开办中小企业的手续;规范政府监管部门检查中小企业的方式方法,杜绝检查过程中的勒索行为,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对技术开发型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协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俄罗斯政府还应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扩大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并给予更多的优惠。对中小企业进行整顿,规范其生产行为,对于不合格企业予以取缔。大力发展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性和综合性的服务。
(二)企业方面
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应借助俄罗斯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以筹办贸易博览会、组织经贸代表团出访、举办经贸研讨会等形式不断补短板,增强自身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自身抗风险和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宫艳华俄罗斯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经济作用[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 2003(10).
[2]朱莉亚.俄罗斯政府在扶持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1.
[3]关雪凌.经济转轨进程中的俄罗斯小企业[R].欧亚社会发展研究,2000.
[4]陈新明.俄罗斯私有小企业的劳动就业[J].东欧中亚研究,1998(3).
[5]靳会新.俄罗斯小企业探析[J].西伯利亚研究,2005,32(6):28―31.
[6]高晓慧.俄罗斯经济增长中的结构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4).
[7]邱莉莉.俄罗斯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2).
[8]许新. 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经济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付岱山,宋海冰.俄罗斯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经济, 2004(5).
[10]汪宁.俄罗斯小企业改革的得与失[J].俄罗斯研究,2001(3).
[11]冯舜华,徐坡岭.俄罗斯经济的结构性症结[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9).
[12]Е. Г. Ясин, А. Ю. Чепуренко, В. В. Буев. Малое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ьство в России:прошлое, настоящее и будущее[M]. Фонт Либеральная миссия., 2003.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028-01
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工业用水也在不断的增加,污水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多,而且污水的构成也错综复杂,不仅污染了水环境,也对周围其他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水质污染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通过不断发展进步,部分水质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然而污水处理技术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中小企业如何有效处理污水显得至关重要。
一、 当今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污水处理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外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被引进到我国,在活性污泥法工艺应用的同时, A/O法、氧化沟法等也在污水处理中得以应用。另外,国外一些先进的、高效的污水处理专用设备如除砂装置、污泥泵、沼气发电机等大型设备进入了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市场。因此,当今我国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技术得到了有效进步。
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受限于经济实力水平,很多中小型企业没有自己的独立研究室,他们的污水处理技术相对落后,排出的污水也不能达到法定排污标准,因此,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污水处理技术现状仍有所欠缺,亟待提高。
二、当今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中小企业管理层对污水处理的不正确认识:在我国,污水处理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不断发展进步,水质污染问题得到部分控制。但在我国仍有很多短视的思想,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污水处理的错误看法,他们将赚钱视作最大的事,无视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处理尚不合格的污水排入江河,甚至未经处理就非法投放进溪河,这不仅造成我国的水质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更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很多中小企业达不到健康的污水处理标准:尽管目前我国一些行业的污水处理标准已经进行细化,但设置的标准仍不够细化。另外,我国仍存在一些行业的污水处理标准还没进行细化,这对解决我国的水质污染是一个关键。而且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只能达到最低的三级污水处理标准,甚至存在一些中小型企业达不到最低标准。
3、中小企业污水处理成本高:中小型企业本身就存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紧张不足的现象,其发展战略的设定受本身的规模所限制,其营业利润本身不高,只能维持正常的公司运作及人员工资发放。随着国家对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技术要求的日益提高,企业必然要将部分资金拨向污水处理方面,众所周知,当今我国的污水处理费用高昂,这会极大的削减中小型企业的营业利润,影响企业的发展进程。
4、中小型企业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过于单一: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三类,物理处理法主要是重力分离与离心交换,化学处理法包括化学沉淀与电解,生化处理法主要为活性污泥法与A/O处理技术。而纵观我国当今的中小型企业所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运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只是常规的A/O法与重力分离法,这些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单一,尽管这些处理技术简单易行,成本也不高,但是其处理效率往往很低,污水处理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我国需要不断研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以供中小型企业使用。
三、 解决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技术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1、中小企业管理层应提高对污水处理的重视度:综合以上所述,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对污水处理的重视度,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管理者对污水处理重要性的看法,才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内部变革,通过不断的市场调研与信息收集,了解到污水处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进一步的市场调研与访问专家,了解适用于自身企业的污水处理技术,并通过技术引进企业内部。
2、中小企业应适当提高污水处理设备的资金投入:首先,中小型企业应通过对自身的污水处理方案进行详细规划,以最详细周全的污水处理计划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污水处理成本的最低化,以有效控制企业的污水处理成本。然后,中小型企业应适当提高污水处理设备的资金投入,通过利用企业自身的留存收益与融通资金,有效提高污水处理技术的资金投入,使得中小型企业具备科学完善的污水处理设备与技术。另外,政府也应加大对中小企业污水处理设备的扶持力度,增大对中小企业的污水处理资金补贴。
3、政府应细化不同行业的污水排放标准: 因为我国一些行业的污水排放标准比较粗糙,又存在一些行业还未进行细化标准,这大大限制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因此,政府首先应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座谈会与民意调查,还有通过技术检测,细化对不同行业的污水排放标准,实现不同有害物质的在不同行业的排放标准限制,以有效限制各中小型企业的污水排放标准,保护水资源不受有害物质的影响。
4、建立企业内部专门的污水处理部门:中小型企业要进行高效的污水处理,必不可少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污水处理人才,建立企业内部专门的污水处理部门。首先,企业应建立企业内部专门的污水处理部门,并对污水处理部门的员工进行全面详细的污水处理技术培训,实现中小型企业的污水处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5、中小型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污水处理技术研发合作: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污水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很多高校由于专业课程的开设与实验室的具备,其科学技术研发水平相对专业,再加上高校有政府资金的辅助,其研发成本不高。因此,中小型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污水处理技术研发合作,实现科学有效、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引入。
四、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污水处理模式将会有新的发展趋势――“校企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小企业直接与专业技术提供者对接,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的技术来源问题,并丰富了研究室的数据来源。另外,通过净水技术的定制化和专业化流程,能促进学校研究室技术的经济转化率,促进技术更新的资金链能过不断,使得技术不断更新进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污水的定制化、专业化、正规化处理,提高水污染处理的效率,最终达到促进整体的水污染问题的改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观点,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问题依旧严峻,污水处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中小型企业污水处理技术现今存在的问题,探究污水处理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以不断提高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污水处理水平。
参考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呈现一片良好的趋势,众多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崛起,这些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有愈来愈大的比重。同时中小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如品牌,技术方面,中小企业要壮大,长期拥有市场份额,就必须认识自身的短板,加强产业建设,才能更高,更快,更强。
一、中小企业现状
1.1素质
许多民营企业家的知识水平仍停留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并未跟着时代的潮流发展,并未和现代企业发发展的要求达到对接,是一个较低层次。对于现代的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的企业管理知识,还有法律知识了解程度十分有限,有些民营企业家仍然未意识这样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知识的老旧与现代要求的等级差,也是现在民营企业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用上一个时代的知识要求下一个时代的企业发展壮大,结果不理想是必然的。
民营企业家自身也对知识的学习意识不强,而且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对于时间的安排也不够合理,生活情况比较乱,无法专心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1.2管理
企业大多数实行家族式管理,认为牢牢的将企业的经营权、所有权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才能迅速壮大发展,这样的管理模式在短期内确实能否将企业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样的管理模式的缺点会漏洞百出。失去企业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这类型的民营企业缺乏长期发展的目光,将企业的发展限定到了一定范围。而且管理意识并未与时代要求相符合,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对于意见,没有判断能力。老板意识太强,将自己和员工划到两个等级,从最根本上使得企业没有凝聚力,不合格的人员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使得员工没有积极性,对于人才的管理,与一般员工无差别,员工跳槽严重,企业失去了创造力,长此以往,企业的产品因为质量问题将缩小市场份额。
1.3思想
在企业的上升期,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加上身边众多人的赞誉,企业家就会产生阶段性的自我膨胀感,没有合适的自我定位,不正确的心里状态使得企业的发展容易阶段性的停止。
部分企业家竞争意识弱,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一种创大业的情怀,“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思想严重。宁愿固守现在的成就也不愿意拓宽市场,联合资本进行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企业的产品或者文化,总是抱有守成态度,不结合最新要求去改进,创新,慢慢的其产品将不再适用于市场。
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对利益思考的时候以自身利益为主要价值观,并未从长远角度考虑,使得企业在联合资本,扩大发展的时候很可能多方企业发生利益纷争。从而影响发展。对于人才,企业过快的要求通过他们提升业绩,并不给予人才成长期,使得企业无法真正拥有在技术或者质量方面的竞争力,还有部分企业对于员工的概念认识水平太低,认为员工只要会像机器一样干活就行,对于员工的精神文化层面并不关注,认为给员工做培训,请专家讲课只会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这样的行为使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将大大打折。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展望
21世纪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民营企业家开始谋求更深层次的发展,寻找大企业长存和发展的方法,从中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认识自身的短板,寻求更高的发展。
2.1素质改变
现在很多民营企业老板开始在各种大企业进行学习,对于全新的市场知识,管理知识开始接触,并不断运用到自己企业当中,有的企业老板不惜花费重金,只为了和巴菲特这些成功人物进行交谈,从他们身上得到启示。民营企业老板的改变让企业从根源上开始发生转变,其发展潜力和存活能力将不断加强。
2.2管理
企业老板通过与最新型的管理技术的接触,比如6S企业管理方法。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摒弃原有家族式管理中的家族集权,对企业权利进行分化,使企业中的权责分配,权利到人,责任到人。这样将企业的整个运行处在一种自动化的状态,老板的时间安排更加科学,与员工的关系也将有进一步的发展,良好的个人品质将会赢得更多的支持,同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充电。
2.3企业文化建设
现在多数企业开始提倡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惜花费重金进行文化创建,将企业的产品,生产,人文关系都以文化的形式进行宣传,在精神层面提高企业自身,这样的企业文化也将融入员工的心里,从而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2.4人才培养
对于人才,企业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以较好的条件,对有真才实干的人才进行招揽,在企业中,给其一定的成长期,并不要求在限定时间做出什么样的业绩,另一方面,对于员工经常性的进行技能培训,知识培训,增强每个员工的能力,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增强员工的积极性。
2.5制度建设
对于人员管理和绩效考核等的制度建设逐渐细化,制定完善的准则规范,使企业的运营能规范性运行,员工可以有序,有标准的工作,同时能有效杜绝劣质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影响企业的声誉。
2.6信息建设
互联网中有大量的信息,可以最大程度的捕捉市场信息,也可以扩散企业的知名度。企业加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建设,将企业的文化,产品都通过网站的形式放到互联网当中,同时,聘请一批电子商务人才,将线下产品放到线上交易,谋求更大的利润。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展望,可以知道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始不断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其前景是光明的,更加完善的制度和管理将把我国的中小企业带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庄佳林. 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2]梁益琳. 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融资约束与信贷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牛海.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动力研究[D].复旦大学,2012
[4]刘倩蕾. 中小企业税收负担及其经济影响[D].山东大学,2012
自2010年苹果电脑公司ipad以来,便开启了平板电脑的新时代,全球平板电脑的需求也日渐增加。随着上游硬件厂商对平板电脑核心技术的突破,平板电脑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不同行业的厂商纷纷加入到平板电脑的产业中。如此繁荣的景象,让人不由联想起2005年前后“山寨”手机对整个手机市场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山寨”手机的出现是对原有手机市场的一个破坏性创新[1],使厂商的创新能力下降,然而随着市场的饱和,由于“山寨”手机厂商大多没有核心技术,在新的一轮洗牌中被淘汰出局,一时间众多厂商倒闭、转型,原本繁荣的山寨手机市场也渐渐失去吸引力。国内平板电脑行业也面临着这个问题。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SWOT分析方法研究国内中小平板电脑厂商的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国内中小平板电脑厂商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1.国内中小平板电脑厂商的优势
(1)产品价格低、产品线丰富、上市周期短、市场反应迅速
国内中中小平板电脑厂商的平板电脑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价格主要集中在500—1500元,同时产品的种类上也非常丰富,从5寸至10.1寸几乎都有产品分布。国内中小平板电脑厂商的生产一直以消费者为核心,市场反应迅速,新品上市周期非常的短,令一线品牌厂商也望尘莫及。
(2)成熟的整体方案,开放的软件平台,功能多样,应用丰富
国内中小平板电脑厂商的硬件都是采用的上游芯片厂商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操作系统主要采用的是谷歌的安卓系统,安卓平台上丰富的应用,能充分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市场定位准确
国内中小平板电脑厂商的产品市场定位准确,主要面对的客户群是对平板电脑有需求且预算相对较低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对品牌诉求较低,对价格相对敏感,更注重功能和外形的因素。
2.国内中小平板电脑厂商的劣势
(1)质量低劣,售后服务难以保证
国内中小平板厂商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没有严格的标准,虽然相对低廉,但整体质量上相对低劣,同时大多数厂商都没有固定的维修中心,或者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少数几个维修中心,这根本无法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售后服务。
(2)缺少核心能力,自主研发能力较差
限于资金和研发成本等因素,国内中小平板厂商一般采用的是上游硬件厂商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尽在外观或者系统上进行一些改动,在平板电脑的核心技术方面基本无自主研发能力,不能针对特定的市场需求自主开发新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
(3)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
由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国内中小平板电脑厂商在开发新品的时候往往会高度模仿市场上已成功的知名品牌的产品,这个过程就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国际大厂就曾多次针对外观专利方面的问题中国的相关企业。
3.国内中小平板电脑厂商的机会
(1)市场规模大、产业链成熟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改变,以及早期用户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都会对平板电脑有需求。平板电脑生产销售模式相对比较成熟,一般由专业的芯片公司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平板电脑公司进行外观的设计及产品的组装,然后由分销渠道进行销售,这个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对企业非常的有利。
(2)一线品牌未大规模进入低端市场、网络渠道对销量的促进作用
国内中小平板电脑厂商主要针对低端市场,这个市场的潜在用户多,价格敏感度高,一线品牌尚未大规模进入这个市场,消费者的品牌偏好较低,这些条件都为国内中小平板但那厂商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由于网络销售渠道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买平板电脑,这也极大的促进了平板电脑的销量。
4.国内中小平板电脑产商的威胁
(1)一线品牌对低端市场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一线平板电脑厂商渐渐意识到了低端市场的重要性,对这个市场也投入了一定的关注,譬如联想电脑公司就推出几款千元价位的平板电脑,并获得了不错的销量。一线品牌大厂研发能力较强,产品质量高,售后服务有保证,这些对中小平板电脑厂商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
(2)大屏幕智能手机对平板电脑的替代作用
智能手机逐渐的朝大屏幕发展,市场上主流的智能手机的屏幕大小都在3.7寸---4.5寸之间,三星电子近日甚至推出了一款5.3寸的智能手机,这些大屏幕智能手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平板电脑的市场造成冲击。
(3)潜在进入者多,市场门槛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日趋激烈。
低端平板电脑的开发在技术上没有较大的难度,市场门槛相对较低,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期望进入这个市场,而现有市场品牌认知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日趋激烈。
二、国内中小平板电脑生产企业的发展策略的研究
国内中小平板电脑生产企业针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界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争得一席之地,而不被市场所淘汰,可以有以下几个策略:
1.采用精品策略,缩小产品线,专心做好一到二款精品,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纵观国内中小平板电脑生产企业的产品会发现一个特点,就是产品非常的丰富,从5寸到10.1寸各个尺寸的机器都有分布,产品和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明显,甚至自己企业的几款产品都会产生竞争,与其他厂商的产品相比,更是同质化严重,无法让消费者形成对该品牌的认知和偏好。这局面既是威胁,又给予国内中小平板电脑生产企业以机会。
2.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技术研发能力。首先,加强技术研发是未来竞争的需要。一直以来,一线平板企业依靠其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很大程度上占据了平板电脑中的高端市场,而且随着低端市场需求增大,一线平板电脑企业进入低端市场只是时间问题,要改变这种窘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其次,加强技术研发也是国内中小平板电脑生产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兰剑,司春林.低端市场破坏:关于山寨手机的案例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46-49.
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8-0058-03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据国家统计局的普查,2001年中小企业共162,667个,占整个工业企业数的94.98%;其工业总产值50,632.99亿元,占整个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3.05%。到2001年底,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中小企业上交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43%。因此,在国民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方面,中小企业堪称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底对全国66个城市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目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有65.2%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实现了再就业。特别是2003年在安置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主渠道。
我国目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目标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大量的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大都从事第三产业,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底、操作便利、社会震荡小、新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实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中小企业的各项改革成果,为大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也为创造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贡献。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外部问题
1、市场准入问题。市场准入除审批允许企业进入领域外,还应包括四项内容(1)政府补贴。如政府对企业补贴状况。(2)行政许可。即行政审批制度繁杂状况。(3)配套条件。配套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原材料价格,即原材料价格对不同企业是否统一;另一个是配套品和代用品的政策能否一视同仁。(4)限定价格。价格是竞争的重要的手段,如果政府采取限定价格的办法,就难以竞争。因此,市场准入,就是要保证上述四个方面的公平。当前,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一是有些行业早已被某些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企业所垄断,中小企业往往不能进入或不能充分进入?鸦如电力、铁路、公路、水利、交通能源、邮政电信和市政设施等行业,存在部门保护主义。二是有些早已对外资开放的行业,至今末对中小企业开放。据统计,对国有企业开放的行业达80多个,对外商企业开放的行业有60多个,而对国内非国有企业开放的行业则仅有40多个。三是行业进入的前置审批环节繁多,准入条件苛刻。手续杂,关卡多,效率低,在参与竞争的资格、条件和机会上中小企业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过高的市场准入限制,一方面造成这些领域的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其发展?鸦另一方面,导致大量民间资本只能挤在狭窄的领域内过度竞争,极大地缩小了中小民营企业投资和发展的空间。
2、融资问题。这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主要体现在融资政策歧视及由此引起的融资困难。我国大型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但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较容易地直接融资,同时还可得到国家政策性支持。而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的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贷款结构中却处于弱势地位,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缺位,普遍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由于我国目前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债券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方式融资,而我国主板市场对中小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又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条件,二板市场尚处于酝酿之中,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市场直接融资。于是,不少中小企业被迫把地下钱庄、拖欠贷款等非正式融资渠道、非正规融资手段作为补充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
3、权益保障问题。与外资经济和国有经济相比,目前确认、保护中小民营企业产权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不落实。首先,政策落实缺乏监督,使得国家有关保护投资权益的政策往往有名无实。比如针对企业和项目的“三乱”问题,在有些地方屡禁不止,监管力度不够?鸦其次,政府信用空缺。一些地方政府尽管与中小民营企业签订了经营合同,规定了政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有时为了维护国有企业的经营特权,屡屡失信违约。由于存在“权大于法”的不良影响,使得中小企业权益受到侵害之后,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努力经常难以奏效。
4、税费问题。首先,表现在税法中有些不合理的税收规定。例如现行个人独资企业法中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应按33%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还应从企业的收益中按20%的比例提取个人所得税。这种双重征税制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扩张存在十分不利的影响。第二,表现在某些税收优惠政策将中小企业排除在外。如国家对企业技术开发费、技术改造投资购买国产设备抵扣所得税的政策优惠,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等,中小企业多半享受不到?鸦在所得税减免政策中对外资企业是“从获利年度起”,而对民营中小企业则是从开办之曰起,而企业在开办初期往往没有利润或者获利甚微,其优惠政策的效用大大降低了。第三,表现在不合理的收费太多。税费长期并存,是我国的一大现状。我国的名义税负并不高,但实际税负却很高,这其中“费”占了很大一部分。在地方财政难以解决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增加收费的项目,“三乱”问题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困惑。
(二)企业内部问题
1、管理水平问题。中小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规范性不足,随意性很大,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自不同的阶层,多不是职业经理人,没有受过正规的工商训练,因此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巧,加上社会认识和待遇的偏差,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失误较多。
2、守法诚信问题。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营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可以说是企业的生命。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社会利益,置法律法规于不顾,给企业信誉带来很多不良影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制度创新和转变增长方式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不论何种企业都必须在制度上不断创新,而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意义更为重大。中小企业大部存在制度不健全和不科学的问题。从制度创新的方面上看,联合、协作、合伙,首选模式可能是股份合作,特别是高科技型企业,层次不同的全员持股的股份合作公司制度可能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必须转变效益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
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创造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1、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经营环境,而且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公共性的服务。我国应充分发挥现有社会组织的功能,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培育和扶持各类社会服务组织。通过政府扶持,鼓励事业单位向中介服务组织转化,向中小企业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中介服务。同时,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发展企业性的中介服务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支持和优质的服务,尽快形成有效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具体包括: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企业孵化器?鸦信息服务?鸦市场拓展服务等。
2、建立完善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我国需要逐渐建立国际通行的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政策扶持体系、资金融通体系、信用保证体系、创新促进体系等在内的中小企业发展社会化促进体系。在近期,需要尽快出台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的配套措施,需要尽快形成完善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3、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政府职能应尽快打破原有的计划体制的模式,从政府全能向政府有限转变,从微观经济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从市场参与者向市场秩序维护者转变,逐步实现政府的引导、调整、管理和扶持职能。要用法治代替人治,用法律来约束、规范行政部门的权力,使中小企业在有序竞争和宽松环境中加快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进行宏观管理,组建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统一管理机构。为切实解决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规模不经济、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过度竞争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有关部门应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并定期向社会具有指导性质的《中小企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趋势信息,指导产业结构调整?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资产重组,优化产业组织,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4、进一步疏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是在《中小企业促进法》下,建立健全扶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便于规范中小企业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二是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专项基金,为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的应用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为中小企业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如城市环境治理、残疾人就业等)提供直接资助。三是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机制,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研制、设备更新、产品出口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融资担保。四是大力发展我国的创业投资基金,并对创投基金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积极的政策支持。五是要加快建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体系,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开辟直接融资渠道,同时也要为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有效退出搭建平台,使之能实现良性循环。
(二)提升中小企业的总体素质和竞争力
1、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改革。对国有、集体中小企业,首先要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完成改制后的企业要继续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对于非国有中小企业,也要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鸦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鸦要重视人力资本的引进和管理,不断培养和壮大企业家队伍和技术创新者队伍?鸦要采用先进的管理制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的管理体系。
2、中小企业要加快技术进步步伐,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加快技术进步步伐,积极运用政府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国家用于技术进步的财力应相对集中,要集中力量解决一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突破产业结构瓶颈,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二是要建立完整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推进科技发展和技术改造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促进优胜劣汰,鼓励、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进步。三是要继续加大财政对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国家财政应逐步转向支持市场风险大、企业不愿投资的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真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中小企业必须加快从仿制为主、引进为主逐步转向走自主开发为主的进程。要尽可能同国内某些具有高新技术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先进企业进行产学研联合,实行高层次的挂靠联,采取低成本,高效益嫁接式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方式,逐渐培养和提高企业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对已有生产能力进行技术改造,使企业效益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参考书目
1、马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一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2、《中国统计年鉴2003》第59、65页;
3、《中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4、钱书法.吴松毅著:《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5、《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会计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