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力行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1 09:23: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内电力行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国内电力行业

篇(1)

关键词: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碳交易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s;centralized management;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44-03

0 引言

国际社会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直在作出努力。1997年签署、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确立了缔约国中发达国家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和减排、限排义务[1]。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增加,因此国际社会要求中国进行强制减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未来国内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环境约束问题和进行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并开始尝试强制减排[2]。国内的大型电力企业,尤其是集团化运作的企业如何对自身的碳排放进行管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实行什么样的管理策略,将会对企业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3]。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相关政策有: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确定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省、湖北省和深圳市等国内首批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并要求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开展碳排放权试点交易。

2014年1月13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以2010年为基准,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或以2010年为基准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超过五千吨标煤)的企(事)业单位需要定期报告该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此项通知发出的目的在于尽快建立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为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工作提供基础支撑数据。

2014年12月10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该管理办法主要为框架性的文件,明确了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体系。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2015年将为国内碳交易市场准备阶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相应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10月27日,国务院《“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表示要打造低碳产业体系,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为“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

1 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状况

2014年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不仅在试点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努力推陈出新,而且随着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开始拉响号角[4]。我国若能成功设计并启动碳交易市场,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的低碳转型,也有助于提升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还能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碳交易市场发挥重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5]。

截至2015年底,全国7个试点碳市场已经全部启动,20余个行业、26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纳入试点,年排放配额总量约1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和深圳碳市场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已经完成了2次碳排放权履约;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排放配额交易约67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交易额约为23亿元。

目前国家碳交易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现状及问题

2.1 D集团公司概况

D集团公司是2002年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特大型国有发电企业集团。主要经营范围为:经营集团公司及有关企业中由国家投资形成,并由集团公司拥有的国有资产;从事电力能源的投资、开发、建设、经营及管理;组织电力(热力)生产和销售;新能源项目开发等。集团公司通过实施以集团公司、分(子)公司、基层企业为基础的三级责任主体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2.2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现状

集团公司在国内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辖区内,分别在广东省、北京市、天津市和深圳市各有一家电厂被纳入当地控排企业名单中。2013年度合计分配到的配额为2350万吨,配额获得数量较企业实际排放数量均有少量富余,4家企业均已在2014年完成2013年度排放量的履约,并在2015、2016年分别完成了2014、2015年的排放量履约。

CCER项目开发方面,目前已有13个风电项目、2个水电项目在国家发改委自愿减排信息平台备案,其中1个风电项目的减排量已获得核证和签发,并以10元/吨的价格出售了部分减排量给另一家机构投资者。在开发中的CCER项目20余个,这些项目都将起到为集团公司降低减排成本、创造经济效益的积极作用。

2.3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存在的问题

2.3.1 管理架构和管理层级不明确

目前集团公司没有明确的碳排放管理架构,纵观整个集团公司,仍以发电为主营业务,对碳排放管理这一新兴业务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而碳排放管理目前暂由集团公司发展规划部主管,这项业务不属于该部门的传统管理职责范围,同时发展规划部也不是专业化、具备碳交易相关背景的部门。该部门目前以行政命令、发放通知等形式对整个集团的碳排放管理业务进行指导,使得各下级单位只有转发的作用,直到相关通知发放到各基层企业。

2.3.2 缺乏统一的管理流程及制度

正因集团公司没有明确的管理架构,相应的管理流程和制度也非常欠缺。集团公司层面目前指定的发展规划部中,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在传统管理职能中发挥相应作用,并没有专门针对碳排放管理的流程和制度。这就造成了在执行层面缺乏相应指导、无法统一管理的局面。

2.3.3 基层企业缺乏相关技术储备

发电企业的碳排放管理是一项新兴管理内容,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对于集团公司的各个基层火力发电企业而言,他们作为碳排放市场的参与主体和执行主体,很有必要对当地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和相关要求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但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非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的企业,对于碳排放管理的相关概念还不是很充分,更无从谈起相应的技术储备了。这对以后各个基层发电企业参与到全国范围的碳排放市场将产生不利影响,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3 D集团公司碳排放集中化管理方案设计

3.1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架构

本文针对D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集中化的碳排放管理架构。集团公司内部碳排放管理可以通过成立专门机构或子公司来实现,在参与碳市场的职能上需要获得集团最高管理层的授权。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公司应至少包括碳资产管理部门、碳排放管理部门和低碳技术管理部门。集团公司建立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架构如图2所示。

3.2 碳排放管理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3.2.1 碳排放管理公司的部门设置和职能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营业务部门包括碳资产管理部、碳排放管理部和低碳技术管理部,根据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需要和大型国有企业的特点,还应设置财务部、商务合同管理部和综合管理部等部门予以保障和配合。主要业务部门的设置和职能如表1所示。

3.2.2 业务部门主要工作内容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工作从最基础的排放数据管理入手,逐步完善管理系统,保证D集团公司下属各企业低成本完成履约,并发现集团内部减排投资、购销优化和外部减排投资的机会。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要业务部门的工作内容有:

①配额申报。对于公司的控排类火电企业,应通过前期碳盘查工作摸清各企业的碳排放情况现状,并开展定期的排放报告工作,对于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控排企业进行第三方核查以完成履约并确定每年度的配额发放数量。

②CCER项目开发。对于公司的新能源类型发电企业,可以参与国内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开发,成功开发出的CCER可用于火电企业抵消碳配额,也可以为新能源企业创造额外的收入,应尽早进行优质项目的开发工作。首选对可持续发展有贡献、准入门槛低且市场比较欢迎的可再生能源类项目,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项目,以抢占市场先机,尽快降低集团公司履约成本。

③履约交易。根据公司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获得配额数量和持有、潜在的碳抵消额数量,可以确认企业的履约能力,并根据不同企业减排成本制定公司下属各企业的具体交易策略。

④配额/抵消额管理。在国家层面碳市场建立和规则确定的过程中,可建立公司层面的配额/抵消额管理体系,利用可再生能源企业产生的可抵消的排放量对冲集团公司火电企业的配额,形成集团内配额与抵消额的平衡,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之后,其碳交易价格代表的是全社会的最低平均减排成本,因此任何低于此成本的减排都将带来总收益的提升,通过推动减排成本低于碳价的项目实施,可产生更多配额盈余和资产溢价。

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要业务部门工作内容如图3所示。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针对D集团公司面临国内碳交易市场的问题,提出了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方案,并详细阐述了该公司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内容。对于D集团公司而言,充分发挥碳排放管理公司的集中化管理作用是应对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核心举措。随着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完善,电力行业势必会被作为重点控排行业纳入其中,碳排放交易体系将对电力生产、管理和运营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发电企业必须将参与碳交易工作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积极规划,建立专门的碳排放管理公司对于集团化运作的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航.中国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市场框架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阴俊.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篇(2)

在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家庭,而在中国,这项业务才刚刚开始起步。不可否认,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其参与竞争的重点主要就在于包括提供理财服务在内的一系列中间业务上,中国金融机构要想在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精心培育个人理财服务市场。

近年来,个人理财服务受到各家商业银行的推崇,在福州、广州、上海等地已推出各具特色的理财服务。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4地对800人作了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有40%的人需要个人理财服务。目前,个人理财业务已成为我国各商业银行发展的热点。各银行推出的理财服务已初步形成个人投资、结算、咨询、贷款、委托等系列,并且业务面和服务面都在迅速扩大。

但是,我国银行目前推出的理财服务却较多停留在概念包装层面,银行理财的消费观还没有深入百姓心中,银行理财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市场需求不足。工薪阶层的老百姓把到银行理财当作一种奢侈,中产阶层也很少到银行寻求理财帮助,资金充裕的大老板在投资上又不屑于到银行理财,捧场者屈指可数。因此许多银行将个人理财服务定位为给优质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除设计投资方案采取收费方式外,其余均为免费服务。但这种定位在与国际接轨时显然不够深远,违背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宗旨,比起国外银行理财收入30%的占有更是相差悬殊。

银行的个人理财服务,要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这样的经营指导思想原则应适用于任何一个客户正当的理财服务需求,由这样的经营思想所导致的具体服务方式就是对居民个人的个性化服务。实质上,银行的个人理财服务并不是为了服务而服务,而是一种经营形式,所以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近期的还是长远的,都必须符合银行自身和客户利益最大化原则,尤其需要重点把握好差异化服务。

目前的个人银行业务领域还是缺乏迎合消费者需求变化,适应不同银行自身相对优势特点的个人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因此要仔细研究市场、研究不同客户的需求、善于发现市场机会。可根据个人客户的收入状况、消费习惯、投资偏好(收益型或安全型)等,细分个人客户市场,并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提供不同金融服务。也就是一手抓高端客户市场,一手抓传统的中低端客户市场,两手都要硬,但从服务形式、服务工具选择上要根据具体情况而不同,成为客户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专家。

银行的客户大体上分为已有客户和潜在客户两种。由于开发潜在客户的成本较高,所以应首先对已有客户服务,重点是其中的重要客户。按照一般情况判断,存款额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前20%的储户应属于重要客户,后20%是小客户,剩余的60%应是一般客户。对于重要的客户,银行应及时主动了解其委托理财的客观需要和意愿,尽可能提供完善的服务;对一般客户,银行可以提供业务预约,提出理财建议;对于小客户,银行可以为其办理储蓄卡,引导其充分利用自助设备办理小额业务。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对开拓个人理财业务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进行产品分销渠道的创新,建立畅通的现代化个人理财分销渠道。个人理财服务对于不同层次的客户,应有不同分销渠道。

一是直接营销,即由客户经理与客户面对面进行互动式的营销,主要是高端客户。二是间接营销,即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渠道进行的营销。结合今后个人理财服务的发展,个人理财中心应当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工、农、中几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继在全国推出上百家理财中心,各家区域性的商业银行也推出了个人理财室。可见,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基本趋同的情况下,理财中心直面性、综合性、一站式、易沟通、人性化的分销作用是其他分销渠道不能相比的,对挖掘稳固客户资源、优化客户结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宽敞、明亮、舒适的理财中心由现行的高柜服务模式,转向高柜业务与低柜业务相结合,并且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面对面服务,使银行的服务更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和了解,进而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其次,进行理财工具的创新,为个人理财向深层次的发展提供技术保证。由于个人理财具有知识密集化、投资多元化等特点,个人理财的开展仅靠传统的手工操作是难以完成的。国外发达银行个人理财之所以迅速发展,其背后都有一套先进的理财系统支持。因此,为实现个人理财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弥补理财人员业务和素质方面的差异,要尽快开发个人理财支持系统,实现以下一些主要功能:收集和储存优质客户基本信息,实现对优质客户服务需求和交易行为的分析;为理财人员提供必要的金融分析工具,帮助理财人员快速满足客户的基本理财需求;提供规划分析功能,对客户的目标需求进行现金流分析和金融产品推荐;提供信息服务,为理财人员提供金融市场动态、经济金融政策法规、利率、汇率、理财案例、业务信息统计等信息;对目标客户进行针对性的营销;归集客户经理资料及服务动态,实现对客户经理工作业绩的标准化考核。

再次,进行营销策略的创新,激发客户的理财意识和需求。开展个人理财不能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应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具体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广告促销,向客户推介理财产品,激发其需求欲望,如电视、车身、路牌、报刊、网页等广告、海报及网点内的橱窗展架、短期优惠措施或赠品、活动型业务宣传等。充分利用自有网点的玻璃墙、室内墙面、户外(自助银行)ATM顶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推广个人理财业务。

二是要进行营业推广,采取柜面人员的直面营销,形成商业银行全体员工推介个人理财产品和服务的良好氛围。

三是公关促销,主要是采取多种方式与客户加强沟通和联系、举办产品推介以及积极参加地方的各种公益活动等方式,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号召力。

最后,实行客户经理制,依靠精干的个人理财客户经理队伍推动业务开展。个人业务客户经理的核心职责是为客户特别是VIP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个人金融服务,收集和反馈市场信息,宣传银行形象。客户经理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人理财业务服务质量的好坏,金融市场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优质的客户经理即拥有了优质的客户。

篇(3)

一、完善组织机构的配套建设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公司治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成立“三会”,进行法人治理的调整。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上市的要求,更多的是为了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和风险内控。成立“三会”后,各行应该严格组织机构的配套建设。在目前基本完成机构的扁平化改革的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开展以业务垂直管理为方向的业务流程改造,建立战略业务单元组织架构,实现核心业务的垂直化管理,把原来的部门银行改造成为高效管理的流程式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将目前开展的各项业务进行整合,按照不同的性质划分为零售业务、公司业务、理财业务和高端客户业务等几个主要大类,并各自分别形成自总行一级到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乃至基层银业网点的自上而下自成一体的独立的业务管理单元。这样的管理模式也完全打破了由原来的部门和区域的业绩考核和经营模式。各项业务的发展较以前将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一家银行的某项业务是否能在完全开放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竞中生存、发展壮大,完全取决于自身这块业务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这样也符合现代市场竟争的生存法则。纵观国外的先进银行,我们不难看出基本上都是采用了流程式银行的管理模式,在经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经营优势和强项。例如在理财业务模块中就形成了花旗银行的“标准化服务”、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服务”,以及渣打银行的“优先理财服务”等。

在流程式银行改造的过程中,改革者也要做好来自内部阻力的思想准备。改造的过程其实就是行内各级单位利益重新划分的过程,必然会引起诸多环节上因习惯、本位等因素引起的不理解、不支持和不执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改革者应该事先做好充分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各级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得到理解和支持,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加强内部风险监管力度,做好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为了加强风险防范,做好银行的信誉风险管理,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建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问责制,以及建立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管机制。

首先,在国有商业银行各项业务进行垂直管理经营和独立核算的同时,银行应该设立一个全行层面上的强有力的风险管理部门,从全局的角度来管理银行的风险。这个部门可以将各个风险评估部门结合起来,成为各个业务模块中最为有效的风险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总行可以设立首席风险官,对全行所有的风险管理和信贷审批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另外,实行问责制,责任到人,讲究实效。对人为造成的风险损失,在问责制的原则下可以追究相关经办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责任,进一步控制内部人员行为的发生。基于这种全局风险管理的模式,系统内信息可以快速的达到共享,一旦出现风险预警,就能够迅速在全行上下各个相关环节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将或有损失降到最低点,实现风险收益。

其次,全行要设立一个相应独立的审计部门,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部门人员应配备充足,在此基础上要由适当级别的人员来领导,从而赋予该部门与所提建议相一致的重视程度。在部门运营支出成本核算上,应该独立于银行其他业务的预、决算体系,以防内部审计部门因成本压力而损害审计效力,确保能向审计委员会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使其了解有关问题,督促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另外,在各级分行设立的审计分部应直接对上一级审计部门负责,不受驻地所在行的领导,使其在开展审计业务时能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位置,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再次,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做好与董事会相关管理委员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工作。特别是内部审计部门,其独立性的关键就是体现在报告路线的设定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可以无障碍地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报告并得到它们的充分支持。同时,在现代银行公司治理中,鉴于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的原则,银行高级经营管理层在这种公司治理机制的约束下只能赋予审计报告的阅读权,至于审计对象的确定和审计结果应由董事会负责,银行高级经营管理人层一定程度上无权干涉,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开展。

最后,各种风险信息要能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特别是此类信息能够上报到银行的高级管理层那里,重要信息能报送到银行的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银行主要管理人员和委员会在收到反映问题的报告时要本着“信任归信任,核实归核实”的信条进行深入调查,确保风险信息的真实、准确。另外,对于来自外部审计和监管部门的审计、检查报告,银行自身风险程序的建设要能确保此类信息的在行内的顺利流动,对于提出的问题要能传达到适当的银行管理委员会那里,并由它们传递给银行的董事会。同时,董事会也要针对这种信息的传递制定相应的措施,防止重要信息被高级管理层拦截而不能到达董事会的现象发生,进一步确保各种风险信息在行内的顺利流动。

国有商业银行只有通过以上各种风险控制程序的建设和实行,才能确保了银行在全行层面及业务模块层面上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完整性和及时性。在这种全面的、具有早期预警系统功能的强大管理信息系统下,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能够时刻掌握银行可能出现的风险,甚至是有可能形成的声誉风险,采取防范措施,杜绝损失的发生,实现风险收益。

三、在风险回报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

金融业是与风险密切相关的行业,目前,国际上很多大银行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广泛应用了经济资本管理这一比较先进的管理技术。通过该体系,银行可以量化所面临的风险,并计算抵御风险所需的实际资本。因此,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中,也应该具有建立在风险回报率基础之上的奖惩考核制度。在日常业务开展中要有风险检测准备,只有建立在风险抵扣基础上的利润考核才能真正考核业绩。因此,各国有商业银行在现行业绩考核基础上应该适时地引入经济资本这一概念。

所谓银行的经济资本,是指为抵御各项业务的风险所需的资本支持,是各项业务的风险所产生的资本需求。银行的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因此又称之为风险资本。在数量上,经济资本等于风险总额,它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从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分配、经济资本配置和经济资本回报率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经济资本的管理,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经济资本的增长使得银行业务风险的增长与资本的承受能力相适应,风险的增长与收益的增长相协调。

根据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要求,银行资产业务的增量发展应当受到经济资本分配额的约束,各业务模块经济资本的实际分配量应取决于各自的回报率和资产质量。因此经济资本配置应坚持回报约束、优化配置的原则,以风险和回报率水平为依据配置经济资本。鉴于我国银行业当前仍以占用高额风险资本的贷款业务为主的资产现状,我们要极力扭转观念,除了合理发展一部分可控风险的贷款业务外,应当重点发展不占用经济资本的中间业务、少占经济资本的低风险信贷业务和表外业务,如全额保证的承兑业务、清收不良资产等。努力降低经济资本占用,重新配置经济资本,调整信贷结构。另外,在优化配置的基础上,要将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各业务单元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银行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负债业务,增强资金实力,据此发展其他资产,以及突破性发展中间业务,转变业务增长方式和更好地经营信贷资产,改善存量贷款结构等办法来努力提高经济资本回报水平,以争取更多的经济资本分配额和取得较好的绩效考核结果。

四、在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已经上市的各家银行要逐步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彻底取消机关化的行政级别和干部管理制度;建立择优任用、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照市场化原则引进稀缺人才,重视关键岗位和各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解决人员的结构性矛盾。

另外,随着外资银行在各主要中心城市的逐步进驻,金融人才的竞争将日益加剧。目前,不可否认的是国有商业银行中间层跳槽显现特别突出,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则显得尤为重要。究其根源就是要解决“委托――冲突”的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经过改制上市,各方投资者,包括海外的战略投资方均属于出资人,即委托人,他们追求的是长远的发展和投资回报;而商业银行的行长、经理们作为人考虑的只是短期目标,其中行长们或许能考虑到五年的目标,中层考虑到三年,那么基层管理者更短,可能只考虑到一、两年的目标,总之各级经营者追求的只是眼前利益和自身的回报。这样委托人和人两者之间可能就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激励不相容、权责不对等和合同不完全的现象。委托人希望银行按照其利益行事,人则有可能利用对银行资产使用、收益分配等事实上的控制权做有背委托人初衷的事情。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努力将经营管理者的利益与企业股东的长期价值和长远目标相联接,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办法,比如可以实行年金分红、股权分配和期权等激励办法。确保各级经营管理者能真正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发挥其积极主观能动性,为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公司治理改革”课题组.完善公司治理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

[2]卡如纳.新资本协议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实施.

[3]茱莉・威廉姆斯.有效管理银行声誉风险的重大意义.

[4]杨家才.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银行的经营观念问题

篇(4)

摘果式看单拣货,看单复核箱

这是最传统的拆零拣选方法,也是国内中小型物流配送中心使用最多的拆零分拣方法,其简要流程如图、所示。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①作业方法简单,作业弹性大

②订单响应时间短。由于每次只处理一个客户的订单,可以即时响应送货要求,

③软硬件设施投入少,

④差错率通常较高(百分级至千分级),只有少数高水平的操作者能实现较低的差错率;

⑤货物拣出后的复核方法有两种:一是在一批货物拣完后再复核,二是一边拣货一边复核,这个操作通常需要两人互相配合,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方法的工作效率会高于前者;

⑥通常要设置较大规模的拆零拣选货架,占用较大的场地;

⑦拣选多品种、多客户的订单时,拣货人行走的距离很长,耗费时间多,劳动强度大。

摘果式看单拣货,电脑扫描复核装箱

应用客户包括云南、广东某连锁店配送中心,其简要流程如图2所示。

与第一种方法相比,这里用电脑扫描复核代替人工看单复核,大大提高了复核的:隹确性,复核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①比人王看单复核差错率低很多,可以达到万分之三以下,

②需要配备条码扫描器和专用的扫描复核软件,并且要求分拣的货物必须带有条形码、

③装箱出货数据保存在电脑中,提高了管理的严密性和精确性,

④具备第一种方法的其他优点:

⑤具有摘果式拣选的相应缺点,在前几期文章中已有说明。

图3是电脑扫描复核软件的操作界面。

这种拆零分拣方法由来已久,但略显陈旧。由于方便灵活、差错率低,目前在国内一些较大规模的连锁店物流配送中心仍被用作主要的拆零分拣方法。甚至些发达国家的物流配送中心,也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该方法,此时为了减少拣货人员的行走距离,通常用机械输送线代替手推车运送拣出的货物。

“边摘边分”式看单拣货,电脑扫描复核装箱

前面两种拣选方法,每次拣货只处理一份订单,当订单很多时,就要围着货架走动很多圆,效率确实不高。

为弥补这个缺陷,出现了“边摘边分”的方法,就是在拣货时一次处理几份订单,拣货车上放置若干个(和订单数相同)货箱,拣货时把几份订单需要的货物分别放入对应的货箱里,拣货完毕后,仍然要按不同客户进行复核和装箱。

图4是某连锁店配送中心“边摘边分”操作时使用的多层手推车和货箱,货箱上的编号与订单号对应。

这种分拣方法的简要流程如图5所示。

“边摘边分”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一次分拣多份订单,减少了行走距离,提高了工效,

②由于手推车容量有限,每次处理的订单一般下超过十份:又由于货箱的容积所限,每份订单的货物数量不能太多,最好不超过一箱,否则操作时会比较困难。因此,“边摘边分”法通常用于数量不多的零散订单:

③需要专门的多层拣货车,拣货区的拣货通道也要求宽一些。

“小规模看单汇总分播”,电脑扫描复核

为进一步提高大量拆零分拣工作的效率,出现了”看单汇总拣货+看单手工播种+电脑复核”的小规模汇总分播法,其简要流程如图6所示。

图7是某连锁店配送中心播种分货的实际操作场景。靠墙放置了分货指示牌,每个指示牌代表一个客户。分货指示牌前面的一排货箱(与指示牌成纵线)用来放置该客户的货物。分货时,分货员手拿某种货物的播种分货单(单上注明了该品种每个客户的要货数量),每次取出一个客户需要的数量,按照分货指示牌的指示放入对应客户的货箱内,类似“播种”地向每个客户货箱分货。

一批订单的每个品种都分播完毕后,再对每个客户的货物逐箱进行电脑扫描复核、装箱。

这种方法一般每次处理大约20份订单,主要特点如下:

①播种分货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训练有素的员工可以达到较高的工效;

②需要专门的分货场地,

③和电脑扫描复核配合使用,可以实现较高的分拣速度和很低的差错率:

④由于是一批订单按品种汇总拣货,因此大幅减少了拣货的行走距离;

⑤对于播种分货完毕的一批订单货物,可以选择其中个别订单先复核装箱出货,因此能适应少量紧急订单的及时处理。

目前这种方法仍有不少连锁药店配送中心在使用。

使用电子拣货标签、机械输送线的“大规模汇总分播”

应用客户如深圳H公司、广州D公司连锁配送中心。

这种方法是本连载前几期介绍过的“播种式拆零分拣”案例,具有效率高、差错率低、占地少、造价低、模块化组合等诸多优点。

图8是一个汇总分播分拣线的使用场景,该分拣线可以一次分播40个客户,长度10米,仅需8人操作。若两条线组合,则完成的工作量可以加倍。

使用电子拣货标签、机械输送线的“摘果式拆零拣选”

篇(5)

国内保理是国际保理在国内贸易领域的运用和延伸。近年来,由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国内银行的大力推广,国内保理业务获得了较大发展。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2季度,国内27家商业银行累计叙做国内保理业务达2440.79亿人民币,其中卖方保理业务2303.4亿人民币,买方保理业务137.39亿人民币 。然而,相比其他品种,国内保理业务仍需加强认识,进一步拓展。本文将在阐述国内保理定义及其分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业务优势和主要风险点。

一、国内保理的概念与服务内容

国内保理业务是指银行与卖方签署保理合同,卖方将其在国内采用赊销方式完成商品销售或提供服务所形成或即将形成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并由银行为其提供贸易融资、应收账款管理、账款催收和坏账担保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实务中银行经常利用国内保理产品为客户提供短期资金融通,即银行在卖方转让应收账款的基础上,按应收账款的一定比例提供贷款,以买方到期支付的账款偿还卖方的融资本息。然而,事实上,国内保理不仅具有融资功能,还有应收账款管理、催收和坏账担保的功能。其中,应收账款管理是指银行为卖方提供的针对不同买方的销售结算情况进行销售分户账的记录、报告与管理服务,包括对账、通知、查询等;账款催收是指银行为卖方的应收账款提供催收服务。坏账担保则是如果买方未能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付款,银行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承担对卖方担保付款的责任或免除对卖方的追索权,承担买方的信用风险,向卖方履行担保付款的责任。

出于业务管理与统计需求,商业银行经常对国内保理业务进行产品分类,并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按是否对卖方的应收账款承担坏账担保责任,银行的国内保理业务分为有追索权国内保理业务和无追索权国内保理业务。按照业务切入角度的不同,银行的国内保理业务分为买方保理和卖方保理两种业务模式。按照应收账款转让事实是否通知买方,银行的国内保理业务可分为明保理和暗保理。

二、国内保理业务的优势

国内保理业务因其适应了提升国内贸易竞争力的需要,已成为新兴的贸易融资工具,近年来取得了迅速发展,与信用证业务、信用保险一并成为贸易债权保障的三驾马车。

开展保理业务,对于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来说,可通过转让应收账款,改善财务报表的有关指标和结构,并通过保理商提供的信用风险销售控制服务,主动掌握买方的资信情况,实现销售信用控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通过获取的保理预付款能迅速回笼资金投入生产经营,避免资金大量被占用在应收账款上,同时扩大销售额;还可免除抵质押担保的限制,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对于买方来说,通过保理业务可以获得赊销的优惠付款条件,扩大营业额;可以以自身信誉和良好财务表现获得卖方的赊购额度,且无须担保或抵押,不需增加业务手续,免去了传统结算方式所需支付的各项费用。

商业银行开展国内保理业务也能获得多种益处。包括:(1)可以拓展银行的服务领域,增强对优质客户的市场竞争力;(2)在获取利息收入的同时更加合法有效地取得中间业务收入,扩大盈利空间;(3)改变传统流贷投放方式,直接以客户可预见的经营现金流作为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降低放款风险。

三、国内保理业务的主要风险点分析

虽然国内保理业务具有很多优势,但在操作和管理上与传统贷款业务有诸多不同之处,潜藏的风险也不尽相同。与国际保理业务也不同,国内保理业务因参与者均在国内,因此不存在国家风险、法律冲突风险等。除了银行自身操作风险外,其主要风险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销售商履约瑕疵的风险

如果销售商出现了履约瑕疵后,购销双方很可能发生贸易争议。倘若保理银行陷入双方的贸易纠纷,保理融资的安全回收也可能受到影响。

2.买方抗辩风险

根据《合同法》第82条:“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向受让人主张”。根据上述规定,在卖方保理商履行了必要的应收账款转让通知后,买方对卖方的抗辩可直接向卖方保理商抗辩。一旦出现抗辩,保理行必将因不是基础交易合同的当事人而无法判断抗辩是否合法成立,保理行将陷入商务纠纷,造成风险。

3.保理行受让债权合法性的风险

如果所转让给银行的应收账款债权本身存在法律问题,将制约债权转让的合法性,影响保理行债权的合法实现。具体来说,受让债权的合法性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务合同双方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2)商务合同是否完全生效。例如,商务合同的签署人是否获得相关授权等;(3)商务合同标的是否合法。商务合同标的是否属于法律禁止交易的范围;(4)商务合同标的是否超过销售方的经营范围。

4.关联客户利用保理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购销双方互为关联客户,很有可能会以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商务合同来向银行骗取保理融资资金。如果保理行受让了虚假商务合同项下的债权,对银行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5.购销双方存在相互交易导致债权抵消的风险

如果购销双方存在相互交易的情况,有可能会出现双方将债权债务相互抵消,影响银行债权实现。

6.购货商以及销售商的偿债能力风险

就国内保理而言,其最根本的还款来源是购货商支付的款项。在有追索权保理项下,银行在第一还款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要求销售商回购应收账款债权。因此,如果购货商和销售商的偿债能力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保理融资资金的到期回收。

篇(6)

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国版“萨班斯”自此诞生,成为中国内部控制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至此,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整、衔接有序、整体互动的有机统一整体。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随着观念的更新和体制的创新,如何按照五部委要求在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同时,构建财务会计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防范虚假的财务报告造成决策失误,有效利用财务报告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经营效益的稳健、持续、快速增长,是摆在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控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组织架构不合理,管理部门权限不清,影响财务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进程。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组织架构尚不合理,财务会计部门、审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财务会计内控工作中职责不清,造成财务会计内控工作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层次过多,环节过多,降低了内部控制的灵敏度,重大的财务会计错误、舞弊、非常事项未能及时向管理汇报,客观上增加了组织运行的风险,影响了财务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二)对财务会计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造成财务会计内控管理执行力参差不齐。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某些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建立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就是建章立制,有了规章制度,就等于建立了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忽视了内控制度是一种业务流程中环环相扣动态监督机制。更没有意识到管理者和相关业务部门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仅仅把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当作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手段,更有甚者把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片面追求业务扩张,忽视风险控制,客观上造成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或执行不力,导致大量经济案件和管理漏洞出现。

(三)缺乏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执行的激励约束机制,造成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缺乏有效的执行和维护。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机构没有将财务会计内控的执行情况纳入业绩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体系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效能,影响了财务会计内控工作有效的执行和维护。

(四)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事前分析、预测和监督整改机制,影响财务会计内控管理的有效性。财务会计内控机制核心内容为持续监督、独立评估、缺陷报告和整改,但国有商业银在日常的管理中缺乏分析、预测、监督机制,存在个别机构对费用的审核不严,领导审批超授权,存在收入体外循环,私设"小金库"等现象。

(五)财务会计关键岗位得不良好的培训,影响了内控制度的实施。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项业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培养高业务素质的财务会计人员不仅是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基础和主要支撑,而且可以有效弥补内控制度的不足,进而改进内控制度,提高内控效率;但目前财务会计人员缺乏相关的培训,业务素质过低,制约着财务会计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如:财务会计人员忙于日常业务,参加正规的法律和业务知识培训远远不够,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因而造成责任事故。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对于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制度必然产生不利影响。

二、强化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针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要正确把握发展与风险的平衡点,把提高财务会计内控管理水平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抓牢抓实,逐步建立和完财务会计内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健全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一是健全内设管理机构,成立综合管理部门,全面协调各业务条线进行内控管理、业务核算及检查监督。二是进一步整合管理职能,理顺各级监管人员的职责关系,增强监管整体效能,逐步建立风险控制、财务会计、营运和内外部审计 “四位一体”的立体监控网络。

(二)创新内控管理理念,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一是创新内控管理理念,把抓财务会计报告内控管理作为一种创造价值的手段,明确抓好财务会计内控管理,减少损失就是增加了价值;内控管理缺位或不到位,造成的损失就是在减少价值。二是在内控管理上避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财务会计内控管理要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应适时调整。逐步实现以制度为依据的内控管理思想向以防范风险为目的的内控管理理念的转变。三是财务会计机构要有充分的独立性,财务会计主管同时对主管行长和上级财务会计主管负责,强化检查监督和问责扣分,切实提高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四是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预算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实施职责分离管理、岗位责任制度。

(三)完善内控管理考核激励机制。一是树立“管理出效益”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财务会计内控管理正激励机制,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其所得绩效成正比例挂钩,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参与管理、投入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一味扣罚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把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针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定期查漏补缺,充实完善。二是健全内控管理激励机制。将机构部分收入与内控管理挂钩,组建风险管理考核小组,并建立相应的外部监督考核体系,利用外部监督对执行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监督来督促各项内控制度的贯彻实施,从而建立起一个及时的、动态的、规范的内部控制模式。三是建立财务会计内控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上级行内控评价标准等内控管理规定,结合主要业务风险点,建立内控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对内控管理状况进行量化考核,可制定多层次的内部控制考核制度,用量化指标去观察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确定每个指标的分值和扣分标准,保证量化考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完善财务报告内控工具,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一是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要通过管理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反映四项基本程序,定期分析识别出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二是通过建立风险数据库,加强内控分析。按照流程记录出各个业务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现象,并对风险属性和程度进行判断,录入到风险数据库,作为财务报告内控分析的工具。三是利用财务会计风险控制矩阵(Risk Control Matrix, RCM),详细体现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控制措施设计情况,作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联合业务流程、风险、现有控制措施以及规章制度文件的工具。四是建立完整、迅速、安全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使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通过电脑联网及时获得信息,通过分析统一的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对经营行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督。

(五)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宣传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一是要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宣传、增强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内控制意识,以取得他们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营造良好的财务会计控制环境。二是通过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及工作经验来保证会计资料和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内控管理部门可定期不定期地举办政策制度建设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对财务会计人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我国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浪潮下一直扮演着能源行业方面重要的角色,但就企业存在的内部问题而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内部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到所处地区本身的影响,各地区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盈利主要来源、盈利结构组成、盈利能力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各地区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企业经营规模、业绩表现、整体盈利财务报表几个方面显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第二,从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盈利情况来判断,其盈利能力与发达国家同等规模企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是由公司在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和资产配置结构上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第三,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时期和国外经济形势下的资本市场一向和国内电力行业企业在资本结构配置和企业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着如历史原因造成的产权不清晰、现实上经济市场上的信息失灵、对经营方向上的决策不科学等多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配置组成与盈利能力表现多方面的关联程度就对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

一、资本结构配置及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关基础理论

(一)资本配置结构的概念

公司资本结构配置定义为通过在市场上筹集资金占有公司的总体资产结构一定的比例。资本结构配置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资本配置结构是指公司各个部分所占该公司总体资本比例。狭义的资本配置结构则只是指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和股权两方面以一定比例所组成的企业总体资本。广义和狭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资本结构的衡量标准上,广义的资本结构衡量的是企业各种资本的组成比例,狭义的资本结构衡量的是公司长期负债和股权资本两方面的组成比例,但均是对公司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评判指征。

(二)资本配置结构的评判指标体系

从公司的所定下的短长经营目标来看,通过对短期资本配置结构多个指标和长期资本配置结构指标两方面深入考虑,可从短期、长期上市公司的清债能力、公司对资本的运用效率财务指标来进行进一步分析.

(三)公司盈利能力的评判指标体系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是衡量企业在其价值上的大小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上市公司投资者的获利回报比。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的评判指标多方面,由企业销售所获得利润、企业经营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收益总额、长期资本收益、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等多个指标。

(四)资本配置结构与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关联程度分析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不仅对公司价值观能否得到实现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而且也是衡量公司清偿债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因子。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已经了解到企业资本配置结构与公司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利用权衡模型得出公司整体价值与公司债权资本两者的比例关系大致呈现出数学上U型图的关系。权衡模型的理念引入公司财务拮据成本及其成本的方法对公司的资本配置结构和整体盈利能力的相互关联程度作出更为全面的研究。另一种则是利用信号传递理论,基本理念针对市场在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来展开。企业经营管理者作为公司的直接掌管经营者会在一定程度上比企业产权所有者、市场上的投资者掌握更多内部信息,也就是三者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信息传递鸿沟。从信号传递理论基本得出企业整体实力素质较好的企业可以在长期盈利能力方面采用的财务杠杆力度能够更大,进而公司的价值度也随之增加。

二、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配置与盈利能力的关联实际分析

国内电力行业资本结构配置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研究证实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绝大部分由多种不同的成分所构成。本文在对21家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抽样分析的基础上,得出21家国内电力行业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7%,标准差为15.32%,其中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分别为长沙电力、河南豫能、通宝能源、乌江电力和桂冠电力五家企业,这5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的负债率高达56%,而从近期及5年企业市场规划的趋势来看,由于电力行业在产业上的不断扩张,资产负债率也会随之进一步增长。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第一,国内电力行业上市企业在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来讲,资产负债率的不断高企使电力行业上市后在股票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大幅上涨,进一步影响到电力行业上市企业的整体资本收益率。第二,由于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影响到市场融资渠道的拓展。

21家国内电力行业上市企业抽样统计得出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数为14%,标准差为9%,21家上市企业在这个方面呈现出比较大的振荡性,而抽样调查得出净利润增长率的标准差达到49%,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之间因此在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

篇(8)

关键词:电力经济;效果评估

电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电力行业的发展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衡量电力行业发展的总体水平需要一套完善科学的评估系统,这套系统不但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电力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能够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晴雨表”[1]。

对于我国电力企业来说,现阶段正是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内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模式正在逐步构建和完善。笔者认为,在逐步提高国内电力企业市场化程度的同时,我们应当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机制,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机制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对于我国电力行业来说,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机制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机制有助于国内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机制是一个多领域和系统化的工程,包括了电力行业整体发展状况、电力能源生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内容。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机制既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国内电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变化,而且能够为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与转变提供良好的决策基础。

对于许多大型的跨区域电力企业来说,在对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数据进行精确系统地分析基础上,就能够对国内不同区域的电力资源供求状况、本地区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各行业对于电力资源消费潜在需求状况等等进行判断,进而及时修订和完善本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经营战略。

2.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机制能够有效地防范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性风险。由于电力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投入行业,因此在行业运行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性风险也相对较高[2]。对于我国电力行业来说,潜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市场形势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冲击和影响,电力资源的供求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较为明显,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许多过度依赖电力资源的高耗能行业会逐步淡出,这就极大地影响到国内电力企业的总体生产情况。二是国外资本进入我国后会对电力行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与境外大型电力企业相比,国内电力企业无论从资本总量还是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通过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国内电力企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监测出国内市场供需变化趋势,进而尽快将营销活动重点进行及时转移,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测算出境外资本对于国内电力市场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3.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也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各级政府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过程中,势必要凭借有效的手段和方式,而通过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就可以实现上述目标。

首先,政府可以根据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本地区产业布局,尽快完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淘汰落后产能和陈旧的生产方式。其次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发挥电力资源配置的辅作用,通过大型电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立项和审批等方式,达到电力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化的目标。

二、如何有效地构建我国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

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市场化发展程度还不够充分,国内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在构建过程中还存在着主体不明确、系统各部分之间联系不紧密、评估结果方式单一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实现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的预期目标,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笔者认为,在我国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而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不断优化国内电力市场发展环境,促进国内电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政府应当承担起优化国内电力市场发展环境的职责,摒弃一切可能影响到电力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为国内电力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二是要发挥资源配置的辅作用,在坚持市场资源配置主体作用的前提下,运用宏观调控职能,将国内电力行业的发展布局进行合理地引导和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力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

2.完善效果评估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政府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前提下,系统内其他部分也要相应地保持密切地沟通和联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专业的监测机构也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电力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定期及时地各项监测数据信息。电力企业也要充分利用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机制,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并根据机制反馈数据,对本企业的经营管理、外部投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策略进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篇(9)

根据中电联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14.7亿千瓦和6.6万亿千瓦时,火电,火电机组的排放集中于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其中,2015年全年烟尘排放量1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68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700万吨,从2010至2014年,累计减排二氧化碳共60亿吨。中国目前的总体能源利用率只有33%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低。据统计,去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42.6亿吨标准煤,虽然煤炭消费量下降3%,但是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6.5%,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7.2%。

二、控制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的对策分析

控制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可以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实现电力行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境效益。

(一)国家加大电力行业污染物治理并加强监管

一方面,国家重视电力行业污染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加大电力行业污染物的治理。在电力行业发展区域,建立相应工程,综合治理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保证这些气体排放之时已经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电力行业自身要重视污染物监测和弱化工作,注意防泄漏,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力度。国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加强监管,一旦发生乱排乱放或者排放标准不合格的情况,要严肃处理,这里也可以与环保部门共同工作[1]。同时,国家要鼓励发电行业积极参加环保活动,推动技术创新。

(二)根据需求制定电价,促进电价改革

在加大对电力行业污染物治理和监管的同时,国家和电力行业要积极推行电价改革。电价制定标准和调整都要有完整的系统,要在保证人们用电质量的同时,通过价格上下浮动,让人们意识到节约用电,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电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控制污染物排放。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国家一定要加强管理,避免电力行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从而保证电价的公平。

(三)推动设备创新,为发展环保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

一方面,电力行业设备和理念朝着节能减排方向创新是控制电力行业污染的重要措施。国家方面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电力行业设备创新奠定技术基础。电力企业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理论,推动发电设备创新。推广燃气机组,减少燃煤机组,从而减少煤炭使用量,那么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尘等都会大幅度减少。推动各个设备运用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天然气,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监管。另一方面,电力行业加大对设备的投入,推动设备更加节能减排,并发展环保产业链。通过电力行业设备不断环保,推动其他领域也朝着环保的方向变革,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也可以提高我国创新水平[2]。这里强调一点,环保部门和科技部门要公共努力,为我国环保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

三、控制电力行业内部电耗的对策分析

通过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控制电力行业的污染,可以有效控制电力行业的内部电耗,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电力行业技术创新。

(一)合理规划电网,不断扩宽智能电网的范围

国家重视电网设计工作,做好前期规划,通过技术改革减少配电线运输电的损耗,加快电网改革,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和人口密集度,合理规划电网。首先,运用技术支持,降低电力企业设备和电网线的电耗,及时更换老化电线和电压器,保证低损耗的同时保证安全,这里需要电力行业加强维修工作管理;其次,合理规划电压变换点,改变电压的同时降低损耗,这样可以减少电力行业能源消耗,目前先进的变压器是非晶合金铁芯变压器;最后,电力行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智能电网的建立,不断扩大智能电网的范围,实现自动化监管和配电,智能控制从而减少内部电耗[3]。

(二)提高电力行业设备的能源转化率

首先,电力行业要改变变压器的负载率,上文已经提到,运用非晶合金铁芯变压器,可以有效减少损耗,实现变压器无功损耗。电力行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适合运用非晶合金铁芯变压器,提高能源转化率;其次,推动我国整体照明设备的创新,其中电力行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用照明设备,推动照明设备既保证光照又减少损耗;最后,推动家用电器节能减排,减少消耗。

篇(10)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3-0076-02

我国CO2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低碳战略是非常必要的。分析我国CO2的产生结构,可以看出,因为我国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组成,所以现今CO2排放大部分源于能源部门,而电力行业又首当其冲。所以,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电力行业减少排放CO2的潜力很大。全球温度正在缓慢升高,宏观把握经济、环境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完成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转变,是我国电力行业无法逃避的重要问题,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1 我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化现状

1.1目前国内电力行业的CO2排放特点

1)用于发电产生的CO2总量急剧升高。2005年电力系统的碳总排放量是25年前的6.57倍;不光如此,该排放量在所有化石能源碳排放量中所占分量越来越多,从25年前的21.07%,现在已经升至05年的38.73%,基本上已经在全国CO2总排量中稳居高位;

2)目前中国的电源结构仍是以煤炭为主体,总装机容量中煤炭发电装机占3/4以上,而低碳电源所占比例很少。用煤发电产生的CO2更是占总排放量的95%甚至更高;

3)我国电力的碳排放系数与发达国家相较非常高,2005年时是222.95g/k·Wh,可大部分发达国家多在100g/k·Wh~150g/k·Wh之间。

1.2我国电力行业目前实施的低碳化举措

低碳化在我国电力系统推广起步较晚,所以截止目前为止还未电力系统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应采取的应对举措,初步采取的相关措施有:

1)为了节约能源、增加电力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节能发电调度办法》;

2)国家发改委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要求,2010年时可再生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耗中的百分比从目前的不足1%升至10%,可再生清洁能源是合适的低碳电源,CO2排量极少,并可有望达到零碳排放。所以,全力支持开发可再生能源,可以在发电结构的层面上达到CO2排量的降低;

3)我国的华能发电集团为达到增加发电效率和环保效益的目的,推行了“绿色煤电”方案,渐进式的研发及学习引进先进清洁发电技术和CO2减排措施。

1.3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发展的新思路

1)电源结构向多样化发展

若要达到电力行业低碳化转变的目的,需要调整我国现在的能源结构,降低煤炭在电源中所占比例,综合考虑电力系统的转变、能源系统的发展前途、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效应等诸多因素,结合发电费用及对自然的保护,大力开发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新能源,减少煤炭在电源中的比例,达到电源的多样化、合理化。

2)低碳电力要从技术创新出发

要依托目前的能源结构达到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愿景,需要利用低碳技术来增加化石能源利用率及大力发展清洁新能源。相较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还很不够,但是基于我国目前的能源现状,现在,也可能在以后的几十年内,煤炭还会是中国一个主力的电源,因此大力发展与推广洁净煤技术意义深远,另外,也需要大力开发新能源发电技术,寻求能够替代煤炭的主要发电能源。

2 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行业的应对

2.1优化电力行业战略规划及能源结构

目前国内要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相应的改变电力行业的战略计划,之前的电力行业发展战略仅是单纯由电力供给的层面出发。然而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们调整以前传统的战略规划模式,一方面要考虑电力供给的方式,利用选择电力供给投入或者节能投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电碳排放量;另一方面,也要调整之前只在资源约束下的电力供需增长与电力结构规划,把减少CO2排量当成满足电力需求的约束,进而约束电力系统结构的含碳量。在考虑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条理、全力的发展以水能、风能为主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模式,以水电和风电替代传统的火力发电,每1kW·h能减少约1 kg的CO2排放量,将有显著的低碳效益。

2.2推广特高压和智能电网

我国的能源产地和需求地分布非常不均匀,这就导致了以西电东送为代表的远距离传输电力模式,因此电网在该模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能源传输作用。那么如果采用先进的能源传输技术就可以有效的减少电网传输中的碳排放量。2008年,国内电力行业的供电损耗率为6.64%,损失的电量为226.6TW ·h。而该电量损耗让电力行业多产生了约1.58亿吨的碳排量,已经大于电力总碳排量的5%。输电电压等级的逐渐提高和先进输电技术的慢慢推广使得电网的输电损耗量还有很大的降低潜力。目前我国正开发与应用的超高压输电方式,理想条件下能使目前输电损耗减少75%甚至更多,显示出明显的低碳节能潜力。

2.3使用节能发电的调度模式

以前的电力调度通常使用经济调度模式,就是以电力系统的发电、工作成本最低来进行调度。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调度电力系统的方针要在合理考虑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等多个部分的能源消耗和节能减排潜力的基础上,改变以往的调度方法,大力支持可再生、低耗、高效、少污染的机组工作,减少高耗能、大污染、有悖于国家条文的机组工作,采取调度方式的改进。

2.4变电所的节能

1)选择合适台数的变压器;通常变电所都配有2台及以上的变压器,只有当最高负荷运行时所有变压器才一起工作,因此要尽量在低负荷运行时减少一些变压器能量损耗;2)依据经济约束的方针选择无功补偿容量;4级100kW和更高功率电动机上配置无功就地补偿器,降低无功环流造成的能耗;3)让变压器最佳负载率下工作;因此时效率最大,同一台变压器,若负载的功率因数已定,其最大效率也确定。

3 结论

身处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中,电力系统向低碳化转变意义深远。这包含了到电源结构的合理整合、电价低碳政策的确立、低碳技术研发等很多方面,若可以从上述重点方面的研发上创新,电力行业的历史将会改写。低碳电力涉及到电气工程、能源、经济等很多方面,其研究也要全面考虑,并基于我国具体国情,为我国经济向低碳化转变及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上一篇: 证券交易基础 下一篇: 公允价值的缺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