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1 09:23: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

篇(1)

在安全标准化的实际工作中,一些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认同度不够,存在企业领导不重视,职能部门没有能力有效开展标准化工作;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文本和运行表单,不注重与自身企业特点和现场状况的结合,建立了一套管理软件,但并不切合本企业实际;与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或综合安全评价等雷同,照搬照抄其他体系;职业危害因素申报不完全,危险源识别不到位,风险评价企业自己做不好,中介机构又不能完全掌握实际情况等。企业内部的实际安全生产反而出现管理死角,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人员缺乏安全管理和专业培训,违章作业时有发生的情况,其内部安全状况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切实开展是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措施和重要内容。

安全标准化的灵魂是风险管理,必须对企业进行充分的调查、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安全风险评价必须依据我国安全生产和危险物质管理和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和安全评价理论为基础,涵盖系统安全全方位内容,深入分析评价体系的复杂结构,清晰表达各子系统的关系,明确识别风险源,区分主次,体现直接因素,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

风险评价其程序可以分为:准备(明确评价对象和范围,收集对象资料,制定工作计划)、风险识别和分析(识别和分析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确定其位置和存在方式,挖掘事故发生途径和规律)、安全评价(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确定风险等级)和提出对策措施(针对安全隐患,提出措施,制定期限,确定责任人)4个步骤,其中的难点和重点是企业内部危险源的识别以及安全评价等级的确定。

风险因素识别

风险识别指用感知、判断或归类的方式对现实的和潜在的风险性质进行鉴别的过程。感性认识和工作经验可以作为风险识别的基础,而对各种资料和事故记录的整理、归纳和分析同样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因素,进而对各种明显和潜在的风险及损失规律进行研究。

风险识别和分析的方法,根据《通用规范》可以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检查表分析(SCL);预危险性分析(PHA);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方法。这些方法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艺,对分析目标进行研究,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我国国家标准GB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采用事故因果连锁模型分析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这是基于事故原因统计分析方法。事故因果连锁模型(如图1)认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了“人的失误”,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就会造成“物的故障”,这些情况往往又是由于管理上的缺陷造成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相互影响的,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促成物的不安全状态,而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客观上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物质条件;但二者又是相互结合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所耦合形成的“隐患”,会直接导致伤亡事故,甚至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的发生。

事故因果连锁模型分别对人和物以及管理因素进行分析,对各个因素进行合并、删减、添加、替代和重组等简化操作可以发现:

人的因素包含管理人员、现场操作人员和安全人员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操作人员的违章操作、身体和心理状态等。

物的因素可分为危险化学品、设备和环境3个要素。其中危险化学品要素包含危险化学品的物性、储存状态和储存量、监控记录、档案和安全标签等;设备要素包含生产设备工艺、工作状态、摆放位置、检修及报废状态、特种设备、安全设备、消防设施、应急设施等;环境要素包含安全标志、照明、噪声、通风、给排水、静电、雷电等。

管理因素包括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计划、检修计划、责任制、操作规程、技术培训、安全培训、防护用品管理、设备管理、危险作业审批、危险物储存、运输管理、废物处理、事故应急救援等。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就是对已通过危险源识别得到的安全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将其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确定系统的危险程度,提出改进措施。

风险度R是分析评价项目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程度,是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及后果的结合。格雷厄姆-金尼法(LEC法)认为事故的风险度受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P、人员在危险环境内的持续时间E和事故发生后造成的后果S3个因素的影响,并认为危险性评价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进行分析:

R=P×E×S

按照格雷厄姆-金尼法的原则,对于单一危险化学品,其风险度R可以表示为:

篇(2)

1 风险控制的原则

在石油行业的生产管理中,风险就是危险,任何潜在的风险都可能导致石油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生危害事件。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害事件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风险的大小可以用风险率(R)来衡量,根据公司体系文件的规定,风险率等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与事故严重程度(S)的乘积,即R=L*S。确定了S和L值后,依据表1进行风险评价分级,评价结果分为以下三种风险等级:一般风险R=L*S=1-6;中度风险 R=L*S=8-12;重大风险R=L*S=15-25。

通过风险评价结果,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的一般原则是:

(1)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个人防护;

(2)预防措施、保护措施、应急措施;

(3)对极不可承受的风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风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风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风险要加强监测和保护。通过事先分析、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现事前预防,安全管理关口前移,达到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2 风险识别范围及控制的方法

风险识别的范围必须覆盖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作业现场、设备设施、人员活动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因素,对涉及到的存在的全部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进行系统识别。控制方法一般有:

(1)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职责;

(2)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

(3)制定程序文书、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必要的文件;

(4)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

(5)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6)组织员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能力;

(7)发现事故苗头、隐患,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3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3.1 建立“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监控治理”管理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针对风险,制订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消除或减小风险,按照以计划、执行、检查、纠正(PDCA)闭环管理为原则,以安全结果为导向,更加注重过程的控制,实施规范化和精细化的管理。

3.2 风险识别频次

公司每季度一次,基层单位每月一次,班组每周一次,岗位每天进行自查。风险评价:由专业人员组成,对作业活动风险进行及时评估。监控治理:公司、基层单位、班组和岗位分级监控治理,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

3.3 基层单位按照频次每月开展一次所辖生产区域的风险识别活动

由基层单位主要领导组织班组长及相关业务人员,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作业条件,进行识别。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整理、归类,根据风险等级,如实填写完成《风险评估填报表》,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分级监控治理。

3.4 要把班组建设作为控制风险的着眼点

班组的日常安全生产要严格按PDCA循环开展,针对当日的工作环境、设备进行风险识别;对危险点和操作注意事项做好分析、交代;对识别的风险制定具体防范措施,并对重要风险进行安全提示;督促员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达到增强员工对工作风险的预见性。作业中要班组长要加强巡检,对生产工序过程,设备运行状况,安全装置、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

3.5 加强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及新工艺新设备的风险识别组织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隐患意识、安全意识和工作能力;发现事故苗头、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4 安全生产管理

(1)管理手段的创新也为遏制或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提供技术手段,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从源头控制风险,从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2)安全管理的创新。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实现班组管理的自主化和规范化,充分发挥班组建设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的主观能动性,让体系建设落到实处,落到基层,也应作为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3)安全制度的创新。风险的动态管理必须有一套严密完备的规章制度作保证。对各项工作制定各项工作标准,用管理标准控制管理、流程风险,用作业指导书控制作业风险,让制度成为安全生产的保障。

篇(3)

通信工程安全监理工作流程

篇(4)

2高铁车站安全风险管理方法体系构建

2.1相关概念及原理

(1)风险:是指系统内不利事件对作用对象的影响程度。风险随处可见,通常出于保险起见,多高估风险。实际上,风险计算结合了某一特定事件发生的频率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即风险=事件发生频次×事件严重性(2)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除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3)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4)风险管理的四大基础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

2.2风险管理的内容

2.2.1风险源辨识

1.识别对象

风险源辨识应以实际生产过程为重点对象,着重强调组织管理失效和人为失误的隐患识别。包括①所有与安全生产运行相关的作业活动;②所有与安全生产运行作业活动相关的人员和设备设施;③车站周边可能影响安全生产运行的各种因素。

2.风险识别考虑的因素

①设备(硬件和软件);②运行环境;③操作人员;④人机接口;⑤操作程序;⑥防护机制;⑦外部服务。

3.风险源识别方法

风险源的识别方法有很多种,结合高铁车站运输作业实际情况,选取以下方法进行危险源识别。(1)流程分析法:通过分析安全生产运行流程或管理流程的每一环节来辨识可能的风险。比如乘降组织中电梯突然故障,此时要求客运员能将乘客安全有序地进行疏导,值班员要做好监控及安全宣传,防止发生慌乱踩踏事故。所以从乘降组织来看,电梯使用和维护就是一个重要的风险源。(2)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法规、标准或依靠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凭借经验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的方法。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可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使辨识的风险因素更加完善。此次辨识结合了高铁车站作业的一线职工、安全科室领导、路局相关专家来共同进行。(3)因果分析图:事故的发生,常常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影响所致,可通过因果分析图(图)将引发事故的重要因素分层(枝)加以分析,又称鱼骨图。比如车站旅客发生伤害的原因有人的原因、设备的原因、环境的原因以及管理的原因,而针对每一种原因又能找出其子因素,如此层层进行,直至找出危险源。

4.风险源识别的实施

风险源辨识的成功,必须保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而且由于风险随时空推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建立风险源辨识的动态管理机制。

2.2.2风险等级评估

在一个企业运输生产中,诱发安全事故的因素经常会有很多,评估各个因素对事故后果的影响程度,能确定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从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就有了主次之分。目前关于风险评估的方法无外乎定性和定量两种,由于定性分析受决策者主观经验影响较大,往往会使判断出现偏差,此外要做到彻底地量化往往是很困难的,因而产生了半定量的评估方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安全专家K•J•格雷厄姆和G•F•金尼提出的。该方法以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其大小,并将所得作业条件危险性数值与规定的作业条件危险性等级相比较,从而确定作业条件的危险程度。影响危险性(D)的主要因素有3个:(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L)(2)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3)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用公式来表示,则为:D=L×E×C。表1列出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表2列出了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表3列出了发生事故可能会造成的损失后果。根据以上3个变量值计算,将结果与表4进行对比,即可得到其危险性的大小。

2.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核心的一步,是针对风险给出应对策略。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类:1.控制事故发生可能性的方法消除、替换、工程控制、管理以及个体防护。2.最小化后果的方法①物理隔离:距离、屏障、围堵;②薄弱环节设计;③逃离、生存、救援。

3渭南北站风险管理实务

3.1渭南北站基本概况

渭南北站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郑西客运专线上,车站中心里程为1009km+875m。车站按技术性质为中间站,按业务性质和业务量为办理客运业务的三等站,隶属西安铁路局西安车务段管辖。设到发线4条,其中Ⅰ、Ⅱ道为正线,有效长度均为595m,高架站台2座,进出站楼梯2处。渭南北站为正线下式“桥下站”,大空间的候车厅、综合厅布置在48m的桥跨内。

3.2渭南北站运输生产系统分析

(1)基本客服设施情况:候车大厅、软席候车室(VIP)、售票厅、客运综合控制室、进出站及站台设施。(2)车站人员情况:车站配备干部职工共15人,其中站长1人,值班站长1人,车务应急值守人员3人,客运职工10人(客运员7人,客运值班员3人),平均年龄为35.5岁。(3)运输作业:有应急值守人员和客运人员,其中客运人员又分为客运值班员、售票人员、综控人员、站台客运员、候车服务人员。(4)组织管理:车站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不在时由值班站长负责车站的一切运输生产作业。客运值班员负责管理客运员,组织好旅客的乘降工作。(5)存在的问题:乘降组织不到位构成风险事故、车站旅客伤害风险事故、车站人身伤害风险事故。

3.3风险管理过程

(1)现场作业风险识别的单元划分:根据高铁车站运输生产特点,分为3个单元。①高铁客车安全;②高铁客运组织安全;③高铁施工及人身安全。(2)现场作业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将高铁车站整个运输生产系统分为以上3个部分,再将每个部分的作业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整个作业活动及每一步骤中的危险因素。采用流程分析法、对照经验法、因果分析图识别风险因素。(3)根据现场作业风险识别的结果,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现场作业危及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的各类风险进行等级评估,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将所得结果对比D值表,得出结论。对渭南北站运输生产过程进行风险源辨识,并对这些风险源进行等级评估,得到D值,最后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篇(5)

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首先,加强宣传引导。比如通过黑板报、广播、网络等工具,对安全生产过程中做得好的人员予以报道宣传,同时披露不按规范要求办事的人员,加大相关规章制度、文化理念的推广力度,让企业全员切身的感受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其次,可开展相关的活动,不断增强全员的技能水平,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全员将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并调动他们的安全生产兴趣,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另外,安全活动决不能只是一种形式,必须根据企业的安全形势,站在全员的角度,仔细查看分析全员中是否有倾向性现象,切实帮助员工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再有,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理念,安全不单单是企业所要注重的事情,还要求全员予以足够的重视。因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员工是直接的受害人,并且不安全环境最终伤害的是员工,制度的不完善伤害到的仍然是员工。所以,企业员工非常有必要重视安全生产,积极主动的参与安全生产管理,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企业管理层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职责,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措施防止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素养,真正做到自律、主动,确保生产各环节的安全。

二、加强作业风险分析

只有对企业作业过程中的风险有了充分地认识,才能进行有效控制,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应对的前提。进行风险分析时要将企业各个方面的各个环节的骨干都调动起来,有些人对企业所有的事情都不关心,有的人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必须将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员调动起来,才能进行有效地分析。查找出风险的同时就应当分析出适当的应对措施,这是进行风险分析的主旨所在。对存在的作业风险管控问题及时有效解决,并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风险分析持续不断,在出现新工作,新工艺时风险必然发生变化,把变化的风险和控制措施持续辨析并固化,从而促进作业风险数据闭环管理目标的形成,使工作人员实际中有相关的基准风险作为依据。

二、强化安全隐患排查,纠正“三违”

安全隐患包括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对于存在的隐患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根据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法则300∶29∶1安全法则。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包含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所以我们不能对小的隐患或违章深得无所谓,不去严格管理,严肃对待。对所有隐患要进行严格安全风险管理。隐患排查要分级进行,不同级别进行检查时一个单位的重视程度必然不同,同时高级别的检查又不会全覆盖。所以低级别直至基层的安全检查也必不可少。级别高的检查要做到宣传到位,要求全面,这样才能在全部管辖范围内把整改隐患和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基层隐患排查主要体现在“勤”和“到位”上,因为基层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安全管理也是直接面对生产生活现状,必须做到“三勤三到位”DD勤检查、勤整改、勤复查;安全管理人员大型现场工作必须到位、要害部位整修必须到位、安全技术要求标准高的工作必须到位。而所有隐患排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有设备设施缺陷或故障。设备、设施缺陷是由于设计、制造、安装等在设备设施本身存在的不安全状态。设备、设施故障是指设备、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不能实行预期功能的现象。生产过程中企业要想更好地控制设备设施缺陷或故障引起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必须进行备品、备件、材料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管理、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安全风险管理、切除安全应急和报警设施安全风险管理、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管理和变更安全风险管理等进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安全风险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指作业人员不按照规范及标准操作,主要表现于作业人员懒散随意、不负责任,拿规范标准当儿戏及对规范标准不理解等。管理上的缺陷是指缺乏相关安全需要的制度或是制度不健全,或是人员配置管理方法上存在问题。所有这些都在海因里稀“300”的范围之内,都属于应该整改之列。

三、编制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做好企业风险分析及隐患排查和整改以后必然大大降低企业安全风险,减少事故的发生。但是并不能杜绝所有的事故,毕竟因为安全管理人员的能力、操作人员的水平及客观环境等因素使得部分风险并没有完全识别出来,或是即使识别出来也不能完全控制。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企业可能面临的安全事故,制定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将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制定了应急预案以后,要根据预案的内容进行假想演练,在演练中发现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内容再去修改应急预案。西方发达国家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相当重视,而国内目前普遍没有引韦足够的重视,预案应付,演练走过场的情况非常普遍。要改变这一现状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四、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体系

通过安全教育 风险分析 制定制度措施 安全检查整改

篇(6)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Safety Production Risk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dangerous goods and waste management attracts increasing attention. With the case of Zhanjiang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oration, a life-cycle management process is built for dangerous goods and wastes to lower the threat to company personnel and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purchase, storage and delivery, usage, emergency, waste disposal are all included. By identifying dangerous goods and waste, collecting relevant MSDS and building working guideline,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meet the needs of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and Safety Production Risk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Power supply enterprise; Safety; Risk; Dangerous goods and waste; Life cycle

中图分类号:TF80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鉴于南方电网公司一直以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2007年,在总结其试点单位对《电力企业安健环综合风险管理体系指南(PCAP体系)》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对该体系做了大规模的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该体系结合电网安全生产管理的实际,构建了涵盖9个单元51个要素的完整体系,其中危险物品和废料管理对应于要素7.2。

为推进供电企业对危险物品和废料的科学管理,顺利实现该要素的管理落地,广东电网公司湛江供电局启动了“危险物品和废料管理研究”科技项目,力图涵盖采购、存储和配送、使用、应急和废弃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建立一套适用于供电企业的危险物品及危险废料系统管理流程,从而有效降低危险物品对员工的健康影响及危险废料对环境的危害。

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工具,全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ssessment)已被广泛用于计算电力系统的环境影响,如火力发电系统(Odeh and Cockerill,2008;Xiao et al.,2011),风力发电系统(Fleck and Huot,2009;Fthenakis and Kim,2009),生物质燃料发电系统(Elia et al.,2011; Fan et al.,2011),太阳能发电系统(Espinosa et al.,2010;Fthenakis and Kim,2010),然而,将该方法成功应用到电力系统的管理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见于对部分特定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研究(李军等,2010;张黎明,2009;李艳军,2007;董涛,2007)。

在调研湛江局的危险物品和废料分布现状后,将全生命周期方法应用到供电企业危险物品和废料管理中,所得结果如下。

1 危险物品和废料分布现状

法规与制度清单

为满足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对危险物品和废料的管理过程的要求,共收集相关法规与制度共39份,作为管理落地的依据。

危险物品和废料分布现状

按照《危险化学品名录》和管理的必要性,识别的危险物品共计26类。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电子废弃物管理办法》,识别的危险废料共计9类。

2 危险物品和废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将全生命周期方法应用到供电企业危险物品和废料管理中,构建各环节的工作指引如下。

2.1 采购环节

梳理危险物品采购环节的工作步骤如下:

(1) 制定危险物品采购计划。

(2) 选择合格的危险物品供应商。

(3) 要求供应商明确危险物品运输过程中的特定要求。

(4) 制定危险物品合同,要求附危险物品的完整MSDS文件。

(5) 在供应商确认订购单后,督促供应商按时交货。

2.2 存储和配送环节

梳理危险物品采购环节的工作步骤如下:

(1) 危险物品检验入库。

(2)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估计各类危险物品的风险水平。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临界存储量定义为100满分值,该风险是一种基于危险物品存储量的潜在风险。已识别的26种危险物品对应的风险评估结果列于表1中,如有不含在表1中的危险物品,根据前述步骤进行计算。

表1 危险物品风险评估值

(3) 明确工地现场的危险物品和废料处置规范。

(4) 在危险物品检验入库后,需要将危险物品配送至使用部门。

(5) 危险物品出库。

(6) 对不同场所的危险物品和废料的储存做分别要求。

2.3 使用和应急环节

在使用和应急环节中,针对已经识别的危险物品,按照使用部门和危险物品的种类分类,参阅MSDS,从而对危险物品和使用和应急做出明确要求。在应急环节中,为减轻危险物品事故对人身的伤害,需要配备常见应急物资。

2.4 废弃物处理环节

湛江局的危险废弃物包括废变压器油、废电池、废硒鼓、废墨盒、废灯管、电子废物(电容器等)和试验废液。规范以上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即规范选择的危险废弃物承包商的回收经营资质,包括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规范的五联单。

3 结束语

在南方电网《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指导下,本文以广东电网公司湛江供电局为研究对象,涵盖采购、存储和配送、使用、应急和废弃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供电企业的危险物品和废料系统管理流程,从而实现风险管理体系中对应要求的落地。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TU712.2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业工程建设监理现状

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整个经营过程中生产和安全时刻相伴而行,因而伤亡事故率高一直是阻碍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针对性的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对工程的整个建设过程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和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

(一)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概述我国所颁布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于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第一,当事人必须或者应该去做某件事情;第二,当事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所需要承担的后果。

(二)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的产生: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的产生机理所谓工程监理行为就是指监理工程师或者某些工作人员做出的可能影响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通常情况下工程监理行为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也最为常见的有两种:工程监理单位所发生的单位行为;监理工程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具体的工程监理行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约束条件的限制,必须要在工程监理委托合同范围内加以执行。

(三)工程监理的行为约束体系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监理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全面有效的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充分理解工程监理行为约束体系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要对工程监理行为约束体系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在具体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行为约束体系的内容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扩充或者变化,不仅包括合同原有内容,同时还包括法律法规等相关内容的约束。合同条款约束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制定合同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从合同中获得预期收益。所以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前都必须以这一目标为原则,通过全面、适当地履行合同并进行有效管理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工程监理责任制的风险研究

当前我国工程监理行业很多规章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善,这也导致在监理业务范围和监理技术水平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工程监理单位必须要对安全责任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全面实施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明确辨别出风险之后才能够对其加以控制,才能够制定并采取更为有效的防范措施。

(一)风险识别的作用: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前提,它为具体风险防范方法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全面而深入的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风险识别分析,能够对我国工程建设监理所承担的安全责任进行更为有效的认定;风险识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建设人员人身安全系数,提高项目成功率;风险识别主要是对关键风险因素的识别。

(二)风险识别的程序通常情况下,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主要按照以下程序来进行:分析工程建设监理安全管理都包含有哪些内容;不同内容都可能会产生哪些风险;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风险的产生;风险识别的具体开展主要是依据以往历史资料和工作经验来进行的,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必须从提高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人员经验分析能力和敏锐程度着手。

(三)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风险估计与评价

风险估计风险估计是基于风险识别程序后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对整个工程进行全面分析后,根据所得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计算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因此而产生的结果。通常情况下,风险估计环节是对某个风险的估计,并非对项目整体风险的分析。概率问题是风险估计的关键,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经有关专家的深入合理研究后得出,这就是主观概率。

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各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综合评价出该风险的整体水平和风险承受者对该风险的承受能力,风险评价环节就是对项目风险的综合性分析,需要根据风险对项目影响程度分级排序所有风险因素,对风险进行量化处理,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及由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四)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风险对策

通常情况下,将风险对策分为三大类:风险回避、风险自留以及风险转移。其中风险回避是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风险管理采取的最普遍最有效方法,实际上就是采取切断发生途径的方式直接中断来强行制止风险的发生。从工程监理单位的角度出发,风险回避在某种意义上是主动应对风险的措施之一。所谓风险自留,就是指依靠自身实力来自行承担风险所带来的一切损失,既不采取相关风险回避措施,同时也不对风险进行可靠转移。大多数情况下,风险自留是一种被动自留,但也不排除对风险的主动自留行为。之所以要分析风险自留,主要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及时采取风险回避或者风险转移的方法来及时处理相关安全问题,风险自留会是很好的策略。我们在对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全面深入分析,尽可能的及时制定出最佳风险应多措施。

结束语:

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风险涉及学科领域非常之多,在开展监理安全责任风险分析时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作为工作者我们应继续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对建筑建立风险机制进行研究和完善不断促进建筑的可靠性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杜若飞.工程建设监理安全责任风险研究[D].郑州大学,2012.DOI:10.7666/d.y2103161.

篇(8)

史本杰:(1982-)男,山东栖霞人,毕业于山东省委党校,烟建集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现从事市政路桥工程管理工作。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的分类、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为市政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有效依据。

关键词:市政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为城镇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各种公用工程建设的总称,包括道路、桥涵、隧道、排水、供水、供热、供气、广场、园林、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照明、电力、通信、防洪、防灾以及民防等工程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基础,是城市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活动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

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结合市政工程建设特点,识别、评价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和实施控制工作,是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市政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完善和提高市政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市政工程建设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预警机制,实施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

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因此,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和控制是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核心问题。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和控制是项目经理部策划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阶段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同时作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核心要素,又是施工现场安全保证体系运转中的重要环节。识别与施工现场相关的所有危险源,评价出重大危险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明确建立起危险源识别、评价和控制活动与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其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对其实施控制,这就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思路,它体现的是系统的、主动的事故预防思想。

一、 相关术语

1、施工现场:用于进行施工项目的施工活动,经有关部门批准占用的场地。施工现场包括“红线”以内或“红线”以外的用地,但不包括施工单位自有的场地或生产基地。

2、施工现场危险源:施工现场所进行的施工活动中,可能导致死亡及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与能量、管理上的缺陷和不良的环境影响。

3、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指建筑工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群死群伤或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分部分项工程。

4、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

5、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辩识:对施工危险因素定量或定性分析,确定施工重大危险源。

6、事故:可能造成工程发生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环境影响、工期延误或耐久性降低等不利事件。

7、环境因素:生产活动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根据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否有利,可分为不利环境因素和有利环境因素。

二、施工现场危险源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的基本步骤

――――

施工现场作业与管理业务活动分类

识别

危险源识别

――――

安全风险与不利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

判定安全风险与不利环境影响的程度

――――

编制安全风险与不利环境影响控制措施计划、方案

控制策划

评审控制措施计划、方案的充分性

――――

三、施工现场危险源的分类

根据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把危险源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两大类。

1、第一类危险源

把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有害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2、第二类危险源

导致能量或有害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或不利环境因素三种类型。

四、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及可能发生的危险

1、基坑(槽)支护、降水工程

基坑(槽)支护、降水工程是指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或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基坑(槽)支护、降水工程。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失稳坍塌、坠落、流沙、涌水、机械伤害、坑(槽)底隆起及周边建筑(设施)失稳倾斜、坍塌、沉降等意外。

2、土石方开挖工程

土石方开挖工程是指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边坡的土石方开挖。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失稳崩塌、坠落、滑坡、机械伤害及周边建筑(设施)失稳倾斜、坍塌、沉降等意外。

3、模板工程

模板工程是指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大模板、隧道模、移动模等工程。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失稳坍塌、坠落、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等意外。

4、支架(拱架)工程

支架(拱架)工程是指用于桥梁、隧道等工程搭设高度5m及以上;搭设跨度10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0KN/m²及以上;集中线荷载15KN/m及以上;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控制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支撑系统。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失稳坍塌、坠落、物体打击等意外。

5、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

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是指施工现场采用起重机械进行安装的工程;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起重机械设备自身的安装、拆卸。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失稳坍塌、起重伤害、物体打击、触电、坠落等意外。

6、脚手架工程

脚手架工程是指高度24m及以上的落地式脚手架、悬挑式脚手架及自制卸料平台、移动操作平台、新型及异型脚手架工程。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失稳坍塌、倾斜、坠落、物体打击等意外。

7、边坡工程

边坡工程是指3m及以上的边坡施工。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失稳滑坡、崩塌、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及周边建筑(设施)失稳倾斜、倒塌、沉降等意外。

8、拆除工程

拆除工程是指采用人工、机械或爆破拆除的工程。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失稳坍塌、爆炸、坠落、机械伤害、环境污染等意外。

9、爆破工程

爆破工程是指利用炸药的爆炸能量钻爆破碎岩土的工程。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爆炸、崩塌、坠落、可燃气体燃烧、有害气体窒息中毒、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意外。

10、挡土墙工程

挡土墙工程是指平均墙高6m及以上且墙身面积不小于1200m²的挡土墙施工。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坍塌、沉陷、坠落、推移及周边建筑(设施)失稳倾斜、坍塌、沉降等意外。

11、沉井工程

沉井工程是指采用沉井结构施工的工程。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失稳倾斜、涌水、流沙、坠落、物体打击、突沉、有害气体窒息中毒、环境污染等意外。

12、预应力张拉工程

预应力张拉工程是指对预应力结构实施张拉的施工。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滑丝、崩锚等意外。

13、压力管道工程

压力管道工程是指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0.1MPa的管道施工。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爆炸、有害气体窒息中毒、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意外。

14、顶进工程

顶进工程是指管道、地道桥等工程的顶进施工。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坍塌、崩铁、隆起、沉陷等意外。

15、盾构工程

盾构工程是指采用盾构机掘进构筑地下管道的施工。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坍塌、隆起、沉陷、涌水、坠落、起重伤害、机械伤害等意外。

16、高空作业工程

高空作业工程是指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坠落、坍塌、物体打击等意外。

17、深水作业工程

深水作业工程是指水深5m及以上的水中作业。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失稳倾倒、坍塌、坠落、物体打击、有害气体窒息中毒、涌水、溺水、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环境污染等意外。

18、地下暗挖工程

地下暗挖工程是指隧道、人行地道、地铁等工程的施工。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失稳坍塌、沉陷、岩爆、爆炸、涌水、可燃气体燃烧、有害气体窒息中毒、环境污染等意外。

19、人工挖孔桩工程

人工挖孔桩工程是指桩基础采用人工挖孔作业。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坍塌、坠落、涌水、有害气体窒息中毒等意外。

20、临时用电工程

临时用电工程是指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施工。

容易出现的主要危险包括触电、火灾等意外。

五、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识别

1、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识别依据

(1)招标文件;

(2)设计文件;

(3)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地方相关法规及规章

(4)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5)施工技术规范规程

(6)施工合同;

(7)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施工组织设计);

(8)施工项目风险管理计划;

(9)施工现场环境条件;

(10)相关历史资料;

2、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识别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的方法。

(1) 现场调查的形式

1)询问、交谈。

2)现场视察。

3)查阅有关记录。

4)获取外部信息。

5)编制检查表。

(2)现场调查的具体步骤

1)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危险源识别知识培训,并进行现场实地练习。

2)对作业与管理业务活动分类和危险源分类作出规定,编辑相应的调查、识别表式,由相关人员逐类调查,找出危险源,并按表式内容进行记录。

3)由专人对调查内容进行汇总、确认、登记,建立危险源识别清单。

4)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识别出新出现的危险源,并对相应清单进行更新。

5)定期对危险源识别结果的充分性进行评审,必要时应进行修订调整。

3、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识别的注意事项

(1)充分了解危险源的分布。

1)从范围上讲,应包括施工现场内受到影响的全部人员、活动与场所,以及受到影响的社区、排水系统等。包括可施加影响供应商和分包商等相关方的人员、活动与场所。

2)从状态上讲,应考虑以下三种状态:

正常状态,指固定、例行性且计划中的作业与程序;

异常状态,指在计划中,然而不是例行性的作业,如机械的例行维修保养;

紧急状态,指可能和已发生的经济事件,如恶劣的突发性气候和事故。

3)从时态上讲,应考虑以下三种时态:

过去,以往发生和遗留的问题;

现在,正在发生的、并持续到未来的问题;

将来,不可预见什么时候发生且对安全和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如:新材料的使用、工艺变化、法律法规变化带来的问题。

4)从内容上讲,应包括涉及所有可能的伤害和影响。包括人为失误,物料与设备过期、老化、性能下降造成的问题。

(2)弄清危险源伤害与影响的方式或途径。

(3)确认危险源伤害与影响的范围。

(4)对危险源保持高度警觉,持续进行动态识别。

(5)充分发挥员工对危险源识别的作用。

六、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风险评价

1、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评价应围绕可能性和后果两个方面综合进行,主要采用专家评估法、安全检查表法等方法。

(1)专家评估法

组织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特别是有系统安全工程知识的专家、熟悉本项目施工生产工艺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评价组,通过专家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对管理、人员、工艺、设备、设施、环境等方面已识别的危险源,评价出对本项目施工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重大危险源。

(2)安全检查表法

把过程加以展开,列出各层次的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把检查项目按过程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按检查项目进行检查或评审。

2、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判定依据

(1)严重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和其他要求;

(2)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

(3)曾发生过事故,且没有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

(4)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

七、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风险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尽可能使风险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按照采取措施的先后顺序,控制目标可分为三类:

(1)消除风险(这是最理想的控制措施)。

(2)降低风险,使之达到可接受的程度。

(3)个体防护(这是一种相对比较被动的措施)。

危险源控制可从三方面进行:技术控制、人行为控制、管理控制。

(1)技术控制,即采用技术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控制,主要技术有消除、控制、防护、隔离、监控、转移等。

(2)人行为控制,即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人不正确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人为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操作失误,指挥失误,不正确的判断或缺乏判断,粗心大意,厌烦,懒散,紧张,疾病,错误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装置等。

(3)管理控制,即通过管理对危险源进行控制,主要有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定期检查、及时整改隐患、建立危险源档案、及时更新危险源清单。

对于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风险控制主要措施:

1、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建立并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制定安全活动管理目标及目标管理方案,实行目标管理。

2、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地方相关法规及规章。

3、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施工技术规范、规程。

4、制定施工项目相关管理制度。如:安全生产资金保证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生产奖罚制度、分包管理制度、事故管理制度、安全保护用品及安全设施管理制度、 安全技术措施方案审批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制度、消防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员工健康及职业病、地区病防治制度。

5、组织针对性的培训与教育,增强全员的安全技术素质。

6、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7、加强施工现场监督检查和监测。

篇(9)

2011年,我国正式确立了煤矿行业的首个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即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体现了国家对煤矿安全的重视和关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适用于我国煤矿行业的生产经营现状,在预防安全事故发生、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构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煤矿安全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煤矿安全生产一直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据统计,2013年,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同比下降了22.5%,事故死亡人数也有所下降。但是,煤矿行业仍然是安全事故多发的重点行业,构建有效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内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在借鉴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和模式,结合我国煤矿产业的特点,发展而成的适用于煤矿安全管理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其重点在于提前预防以及事中控制,通过进行危险源的识别、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等技术手段,对存在安全隐患和风险的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运用先进的隐患排查和管理方法,对危险源进行消除或者隔离,将安全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把安全生产摆在首位,促进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

2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构建

2.1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估

危险源是煤矿发生安全事故的起因,识别危险源是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首要工作。危险源可能存在于煤矿企业生产、建设和改造中的任一环节,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运用机械设备和专业技术,对潜在安全隐患和可能威胁到安全生产因素进行识别和检测,包括人的不安全因素,如:可能导致人的伤亡或职业病的因素;机器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可能造成人员工伤或财产损失;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如:工作环境被破坏等;管理的不安全因素,如:重大的管理缺陷和漏洞等。对危险源进行有效识别后,应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例如,较为常见的事故树分析法和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等,确定其风险等级。制作单位风险管理表,并在不断的沟通和补充后,下发到原上报区队,形成科学的检测、评估、管控的管理体系。

2.2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在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评估后,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和管理水平,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标准。通常按照人、机、环、管四种类型对风险进行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推动煤矿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进程。在制定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国家政策、行业规范和企业自身的标准,及时消除危险源。在制定管理措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2.3风险监测与预警

煤矿管理应采用实时动态信息系统对危险源进行监测,时刻掌握危险源的变化,确认其是否处于可控状态。包括对已识别的危险源监测、已采取管控措施的危险源监测以及可能出现的新的危险源的监测。在危险源超出可控状态,或者即将达到事故临界状态时,进行预警,减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建立完善的事故预警应急预案,在发生预警后,能够立刻判断预警的危险程度,根据风险程度和具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危险,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3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应包括总体要求、风险预控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综合管理、检查审核和保障管理等方面。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确保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首先,应加强对风险预控管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使煤矿企业真正认识到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营造安全管理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员工积极投入到安全管理的学习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员工的行为,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煤矿企业应尽快完善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机制,根据国家法规和行业的标准,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制定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加强对人、机、环、管等层面的危险源管控。其次,应建立风险预控管理的问责和考核机制。在日常风险预控管理中,将责任明确到各个区队、各个岗位,认真落实风险预控管理工作。对落实情况较差的区队和岗位进行问责和惩罚,进一步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情况的考核,通过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等形式,发挥优秀员工的带头示范作用,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最后,还应该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平台,用过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使管理者及时了解安全状态,使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信息化。

4结束语

相对于传统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模式,现代安全管理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通过对危险源的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控、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够有效的减少煤矿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因此,应加强对风险预控管理的宣传和教育,完善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机制,建立风险预控管理的问责、考核机制以及信息化平台,确保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作者:尤志伟 单位:安阳鑫龙煤业(集团)红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篇(10)

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统一方针下,为实现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目的,完善行业的特殊性、个性问题的法制、职能建设集中体现在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上。笔者认为,广州市水务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应当体现在完善广州市水务行业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设;水务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科学化;分析水务行业工程安全生产风险,建立行业预防机制的标准化几方面。众所周知,水利工程防汛抢险工作长期以来都是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历史上多次抗击特大洪水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随着2008年水务局的成立,水利工程的主战场也从农村水利建设走向城市供排水和农村水利建设一体化的“一龙管水”的道路。特别是为迎接2010年广州市亚运会的到来。广州市市政府近年加大了对水务工程特别是城市水务建设投资。据统计。2009年全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项目完成181项,进度51.92%,全年生活污水处理量(十区城区)是68457.5万吨,水浸街治理工程已完成128项。2010年城市水务建设计划投资145.87亿元,农田水利建设资金8.4亿元,投资再创历史新高。工程到处开花,伴随的是质量安全责任重大,如何在保质保量抢工期的同时,实现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建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广州市水务局党委高度重视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笔者所在的广州市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于2009年开始正式运作,至今已接到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报监书190份,涉及工地450处,2009年至今,完成省市综合性、专项性检查32次。经常性工地检查1100余次,查处问题并开出整改通知、整改记录单290余份,极大地加强了水务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机率。期间,笔者有幸起草《广州市水务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2010年12月8日施行),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对水务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广州市水务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设是安全执法检查的依据和力量之源

目前我市水务工程安全管理有法可依却无章可循。为什么这么说呢?水务行业工程安全管理目前依照的仍是2005年6月22日水利部颁布实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该规定虽然明确了项目法人、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却没有负责执法的安全监督机构及人员、机构职责、监督方式、检查内容等具体规定,笔者考虑,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水利工程投资不大,工期不长,质量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管质量的也顺便管安全。所以安全生产管理没有形成独立体系。另一方面是水利行业安全监管仍依赖于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单位的自我监督、自我调控,没有明确施工中安全生产的行政监督部门作用。2003年,随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路提出,国民经济各领域建设发展的焦点集中“民生、民心”工程上,作为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的安全生产领域,首先在学术领域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飞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单独的学科研究领域。如华南理工大学就率先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开设了安全工程课程。在此学术风潮推动下的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机制、风险识别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实践运用,安全生产不再是依附性的管理方向,并迫切需要从旧有的质量、卫生、环境管理等体系中解放出来。各行各业也需要建立一支专职的安全监督管理队伍来面对日益庞大的项目管理目标。同时,长期以来仅靠合同牵制的施工、监理各方为追求经济效益、建设单位为抢工期等忽视安全生产管理情况比比皆是,更别说其中还存在的违法转包分包的情况。运气好的不出事,运气不好的在以前施工单位花点钱也就偷偷了事,可现在要面对的是全社会的监督甚至是法律的制裁。甚至牵涉到对行政政府部门的作为和不作为的界定,也就更加需要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专职的安全监督队伍行使政府职能,监督参建各方。因此就迫切需要立法出台来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相关内容。2009年广州市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成立之初。工程安全监督人员去了工地有些无所适从:小知道应该做些什么、能做什么、对违反安全管理行为能采取什么具体措施。为尽快上手,在工作中我们一方面积极参照相关部门如建委、市政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细则、安全文明施工现场标准并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规程》制订我们自己的检查表,加强对工地现场文明施工检查;一方面想了很多办法:做整改记录单、发整改通知书、局部停工、开会沟通、上报水务局通报。通过这些努力,短期内在水务行业形成一个监督管理的程序系统。可是作为一个监督机构,没有了明确的法律规范规程做后盾,没有了行业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就没有了长期工作的力度。管不到家管不到位、效果大打折扣。并且一度成了救火队、投诉箱,也就谈不上“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管理思路。有鉴于此,为体现安全生产管理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为适应近年来城市水利发展要求。迎接广州市亚运会的到来,广州市水务局党委下决心在水利部、广东省水利厅都没有对应出台新的水务或者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前提下主动、积极开展广州市水务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研讨工作,弥补这一制度上的空白。今年年初,市水务局开始组织拟定《广州市水务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办法》,目前已施行。该办法不仅明确了广州市水务工程安全监督机构的构成与职责、工作规范,安全防护措施费的使用和具体安全监督管理内容与标准,更进一步将安全监督管理成果作为整个工程中单位工程验收、竣工验收必不可少的组成评价部分。结合安全评价、文明施工管理、安全目标落实等具体内容有机的对施工阶段安全管理内容进行一体化监督。在这个办法出台后的一系列实施细则也会采纳其它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好的经验。

水务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科学化。水务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是保障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长期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战略要求,分级负责是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水务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区(县)水务工程

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务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属地管理是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市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负责本市水务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监督检查工作,各区(县)水务工程安全生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各区(县)水务工程安全监督机构负责各区(县)水务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监督检查工作。由于市属工程和区属工程投资都逐年增加,“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谁收益,谁负责。谁说了算”的局面,通过具体管理责任的化分,进一步提高“齐抓共管”的成效、理顺责权事不分的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另一方面,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检查单位也比较多:按行业有建设口的、市政口的、城管口的、街道的,按行政管理又分为区一级的、市一级、省一级的,每一次的监督检查都有很好的建议意见甚至整改要求。检查组走后,谁具体监督各参建单位落实整改?除此之外,工地事故谁负责及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谁负责总结经验?平时工地上有投诉谁去处理?这些工作就不可能靠市一级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跟踪,各县区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就需要明确一个部门来承担责任,只有责任在彼,才能力争在日常管理中面面俱到:有跟进、有督促、有落实。

二、分析水务行业生产安全风险。建立行业预防机制的标准化是预防风险、控制事故、落实安全生产零伤亡的有效措施

1.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就是一种项目风险的管理: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作为其管理客体的事故隐患与风险管理一样具有不确定性产生损失后果的特点。所以水务工程安全生产的管理就是项目风险的管理。

2.在确定水务工程安全管理目标基础上对所有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制定预防机制标准化的应对措施。首先明确经常发生的安全因素,然后根据每个工地个体不同,施工技术重心不同再制定各个工地安全管理计划。目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工地的主要目的是零伤亡事故的目标落实、文明施工管理目标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工地上比较多事故问题也集中在触电、高空坠落、机械伤害、坍塌等方面。以前我们更多侧重于安全教育政策,侧重于三级人员教育、施工面的现场形象管理,其实这都是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回避风险、控制损失。笔者思考,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项目所有可能的风险进行判断、归类和鉴定,为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以此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这种风险识别一方面可以采用感性的认识和经验进行专家打分,另一方面采用对各种类似项目的资料和风险记录的客观统计反复对照现场确定风险类型,最终形成一个标准化管理模式。其实各种具体风险标准管理都可以在操作规程中找出标准方法,比如触电中电线拖地的情况,那么按规定架高1.5米即可。基坑或者工作井围护,按标准设置上栏1.02米高,下栏50-60CM的围栏,踢脚石设置18-20CM来防止高空坠落。所以预防机制标准化工作的重心是初期判定风险类别。工程的安全隐患究竟会不会造成事故谁也不能肯定,因为凡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事故我们可以统统归于安全隐患的范围,在这里我们称为安全风险因素。但是我们却可以 预期各种风险出现的机率,比如4-10月在广州的防汛期就需要考虑的防洪排涝问题,那么就容易引发电焊时的触电环境管理、建筑坍塌等问题。同时水务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种类虽然多但也有范围性:比如没有多少危化品、易燃易爆物品使用,爆破案例也少之又少。尽管初期识别分析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但解决办法、应对模式却可以长期适用并推而广之,是可以在水务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实际中应用的。并且只有通过这种类似于事前安全评价方法PHA的预防机制的建立,通过对单一水务工程从设计到施工方案的系统性的识别、判断、分析研究,将工程的共性安全风险和特性安全风险识别,并拟订标准化应对方案,适时讨论修改,管理者才能真正掌握切实可行的安全监督计划,实现对安全生产风险的全面控制。

3.风险识别的步骤: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确认不确定性是否客观存在、制订所有风险因素初步清单、制订风险预测图、进行风险分类、建立目录。预测目标在施工中可能发生情况。

4.在风险识别后对风险清单进一步采用对照经验法(专家勘察现场、环境分析)、类比法,并采用概率风险评价方法、危险指数评价法来量化风险量,制定风险量图:

5.安全风险管理办法:建立预防机制标准化的目的就是为了主动控制安全风险,所以水务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办法不能采用一般风险管理可以采用的回避、分离、转移等方法,而只能是损失控制,这是以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风险控制办法,具体应包括:

(1)预防和减少风险源和风险因素的产生

(2)增强被保护对象抵抗风险的能力

(3)设法将风险与保护对象隔离

(4)加强职业安全教育,避免由于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损失

上一篇: 房地产行业市场调查 下一篇: 节能降耗具体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