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1 09:23: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

篇(1)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108-02

供应链是指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相关者的连接或业务的衔接。成功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协调并整合供应链中所有的活动,最终成为无缝连接的一体化过程。从总体上讲,河北省内资零售企业在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零售业的商品销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一直保持80%以上,是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进程上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整个流通体系仍处于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运行状态。本文将就河北省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优化建议,以期对本省零售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1河北零售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北本土零售企业的竞争已经日趋激烈,另有外资巨头的不断觊觎市场,竞争越发炽烈,本省零售企业在竞争中反映出来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问题日趋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供应链管理理念滞后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河北零售企业还存在许多并不真正理解供应链管理的现象。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认为: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具有整合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能力,物流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实际情况是,首先,零售企业大部分还固守陈旧的竞争观念,认为供应链上个各个环节仅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其某一环节价值的增加必影响另一环节,从而导致各个环节都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另外,零售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不真正了解,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产品采购、存储和运输等环节的操作管理过程,把供应链管理简单地等同于企业物流管理。

12尚未真正建立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

据笔者在河北省内调查,大部分零售企业对供货商的供货准时情况反映较好,近一半的零售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时间在一年至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供应链结构趋于稳定,但是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尚未建立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甚至双方处于利益对立状况。零售商和供应商经常在价格上进行博弈,把渠道伙伴作为产生利润的来源,导致双方无法建立互相信赖的协作关系。

13供应链信息技术落后

目前,国内大型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苏宁电器等都已经配备了较先进的物流网络系统、信息化网络和应用系统等,相比之下,河北省零售企业的信息技术比较落后。首先表现在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不够合理。尽管企业投资建设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并不少,但多半侧重于引进一些物流信息技术,如POS(销售终端),EDI(电子数据交换),EOS(订货系统)等,深入程度不高,而且较少从企业物流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缺乏信息系统的理性规划。再有,表现在与供应商信息的共享程度不够。本省零售企业在与供应商合作还未能形成规模优势,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机制,对零售业供应链普遍支持不够。

14零售和物流人才短缺

供应链管理引入中国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国内企业界人士对此知之尚浅,相关专业人才也很少。目前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发展、传播和实施,阻碍了零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步伐。据调查,在河北零售企业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仅为3%左右。零售和物流人才短缺,专业知识匮乏且更新速度慢,加之零售企业大部分又不重视加强对员工的系统培训,导致企业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人才非常匮乏,这已经成为限制本省零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河北零售企业供应链优化策略

为不断提高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效率,笔者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21转变观念,加强与供应链上各成员的协调

观念转变是整个供应链建设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一环。首先,连锁零售企业要树立合作双赢的竞争理念,从追求供应链整个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和决策,从而降低供应链成本,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其次,要树立系统的供应链理念。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环节和流程的系统集成,既有内部资源的整合,又有外部资源的整合;既有物流的管理,又有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只有在系统化的思想下,以信息流为基础,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运作,强化各个环节成员的协调和合作,以建立一种成本低、效率高、敏捷度高的供应链管理机制。

22建立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联盟

零售企业不应把渠道伙伴作为竞争对象,而应借助于自身与消费终端最接近的优势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伙伴,建立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使得交易各方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实现以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更高价值服务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制造商和零售商应把对产品价格和营销资源的关注逐步转移到对各自内部流程的再造和对接上,以及通过整体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以不断降低彼此的经营成本、提高双方的赢利能力。实现供应链共赢的关键是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集中精力去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改造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做好本企业能长期控制的、能创造出特殊价值的、有竞争力的关键业务。

23完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管理信息系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方面。从河北零售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信息化应用程度还有待加强。首先,要注重完善内部的基本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效率,为向供应链管理打下基础。其次,要完成自身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使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并在此前提下,要逐渐将供应商的信息与本企业对接,应用EDI系统和EOS系统,实现基本信息的电子化传输。最后,要加强信息系统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这也是我们与世界先进企业相差的主要地方。零售企业与供应商要有更深入的沟通,共享需求信息、存货状况、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进度、促销计划、需求预测和装运进度等信息,并且在各企业间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生产商可以实现“即时生产”,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来准确地安排生产,零售企业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市场所需的商品。

24培养高层次零售供应链管理人才

管理和技术的竞争终将归结为人才的竞争。目前河北零售业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针对本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起步晚,管理和实践人才缺乏的局面,企业应积极组织并参加供应链管理的研讨会,在更新观念的同时,对国外企业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加以继承和完善,学习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的先进思想与管理模式,逐渐壮大省内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队伍,促进企业的飞速发展。

3结论

总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顾客消费理念的悄然变化以及国外零售业巨头入驻带来巨大冲击的多重压力,河北本土零售企业必须树立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强化供应链管理各环节的企业协作,优化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充分掌握与应用先进的供应链信息管理技术与手段,培养高素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在服务于顾客和社会的同时拥有真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林小兰,蒋鸣鹛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探讨[J].商业时代,2012(18).

篇(2)

科技的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迫切要求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还存在许多障碍或难点,不仅需要政府和市场、社会的推动,还需要供应链成员企业树立绿色意识,加强合作,将环境管理纳入到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实现整个供应链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及其驱动因素

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目的是使产品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具体地,就是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从而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在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平台上增加了“绿色”的内容,供应链的各方共同协作、沟通,均参与到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等供应链全过程。笔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的驱动因素通常来自以下几方面:

1.环境本身的压力。企业往往会受到来自外部公众、政府、环保组织、消费者、舆论等对环保的要求的压力而提高其环境绩效。有现实的压力,也有潜在的压力,有时也会因为一些预计和猜测而触发。例如,由于害怕转基因食物可能带来不良影响,涌现了许多反对转基因发明的组织和网站,这就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受到同种类型和同种程度的压力。一般来说,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大企业往往成为众矢之的,而事实上,大量中小企业是环境负面影响的“主力军”。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相关监督体系的完善,小企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2.来自供应链的压力。许许多多的供应商也许并不会遭遇来自外部的压力,然而它们却不可避免地要承受来自他们的客户―下游制造商的压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基于供应链间竞争的加剧,那些在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往往会选择能够提供环境低风险和高信任度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从而,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就会传递到整个供应链,供应商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改变,绿色供应链自此形成。

3.来自竞争者的压力。某些企业开发出了环境友好产品,实施绿色供应链,无形中给其他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形成压力,迫使更多的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4.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潜在回报。许多企业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获得了巨大回报,包括减少供应商因为环保限制而不能供货的风险;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维护品牌和信誉;免受政府和其他组织的制裁,获得好的市场和财务回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要考虑的因素与主要障碍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绿色观念、法律法规、基础网络平台、产品生命周期阶段、营运周期或物流运作周期、企业行为与绩效评价标准等。

(1)绿色观念。首先是公众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还没有形成“绿色”要求,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大多数企业绿色观念或环保意识淡薄,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缺乏可持续经营理念,阻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

(2)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影响。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缺乏有效的监督。供应链成员的个体目标与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目标、社会经济目标存在冲突,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3)绿色供应链的信息网络平台。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需要各个企业之间的协作,客观上要求建立支持本行业绿色供应链的信息网络平台,以便使各个企业能够快速、准确地寻找到最有利于环保的合作伙伴。

(4)企业及其产品生命周期。企业及产品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供应链的策略应有所不同。在导入期,企业应注重产品设计、营销的环境绩效;成长期应注重物流、生产的环境绩效;成熟期应注重销售环节的环境绩效,衰退期应注重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

(5)营运周期与物流周期的企业行为。绿色供应链物流的具体运作改进领域包括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制造、分销、返回物流、包装等。具体的处置行为包含减少、循环、再造、重新使用、处理五个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实现绿色供应链的具体运作方法与实现方式。经过整个物流运作周期的处置,实现物料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同时为企业创造效益。

(6)企业及其供应链绩效评价标准。过去的绩效评价标准一般包含时间、质量、成本、柔性、财务、市场等方面指标,缺乏对环保绩效的评价,特别是基于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不同的绩效评价标准对企业管理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2.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主要障碍

在我国目前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下,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有许多障碍,包括技术、成本、供应链关系、绩效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作等。

(1)要实现绿色供应链,需要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工艺、材料及装备,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从短期看,需要增加投入,成本势必会增加,而且会逐步向供应链上游转移,给一些中小供应商增加负担。如果市场上的供应商具有可选择性,这个过程就是供应链优化的过程,否则,供应链就会面临巨大风险。

(2)限于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如何评价供应链的绿色绩效,短期的成本如何分摊,长期的利益又如何共享也成为一大难点,制约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在供应链基本平台上,绿色绩效仅仅是众多绩效标准之一,各个成员企业还要追求时间、质量、成本、柔性、利润等,它们之间往往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障碍。

3.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供应链,都存在许多管理体系,诸如质量管理体系、物流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等,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的是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为供应链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标准,但如何将其容入其他管理体系并与之兼容,同样是一大难点,对单个企业如此,对供应链更是如此。

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建议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持与制约,供应链成员关注相关环保政策、法规与技术发展动态,共同协作,将绿色思想体现在企业文化与战略之中,采用与开发先进的技术与信息网络,完善管理体系,改变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1.强化政府政策、法规的制约与配套支持。公众与社会的绿色要求和压力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法规加以体现。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规划方面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虽然制定了一些 “绿色”政策,但多为末端控制,实施也缺乏力度。对涉及到标本兼治的相关产业供应链的绿色管理政策方面,则是凤毛麟角。所以,应借鉴国外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在一些行业如汽车、服装、建筑等制定绿色供应链政策指导。通过政策、法律法规导向鼓励和倡导绿色供应链,制约和惩罚不符合绿色要求的企业和供应链。供应链成员特别是核心企业要密切关注和追踪相关政策、法规动态,并实现信息共享。

2.建立和完善绿色资源数据库。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很难靠自己的研发和自身的技术积累来实现整个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外部会不断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政府或相关的组织应积极构建绿色资源数据库,包括国内外绿色制造技术、绿色运输、绿色产品专利、绿色材料、绿色管理技术等等,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3.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供应链整体为出发点,在整个供应链协同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也就是要将绿色环保思想体现在企业和供应链的全过程,体现于企业文化之中,成为所有供应链成员及其管理者和员工的自觉行为,树立“绿色形象”,创建“绿色品牌”。

4.对供应链成员施加影响和评估的同时给予帮助,加强沟通与合作。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首先是由核心企业发起,然后对供应链成员施加影响并在绩效评价中考虑环保要求,这对许多供应商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从战略出发,加强沟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核心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帮助,建立时间进度表,逐步实现绿色供应链。

5.以ISO14001、ISO9001为指导,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可以在保留各成员企业独立性的同时,将核心企业依据ISO14001、ISO9001等建立的管理体系推荐给其它成员企业,帮助他们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构建统一的实施和评价标准。

6.与供应链成员合作,开发产品、流程及绿色技术。可以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加强与供应商、经销商、顾客的合作,充分吸收和利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开发产品、流程及相关绿色技术。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受到诸如外部环境、供应链与竞争者压力及自身持续发展的驱动,受到观念、政策、合作关系、产品与企业寿命周期、绩效评价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管理上的难点或障碍。所以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持与制约,供应链成员关注相关环保政策、法规与技术发展动态,共同协作,将绿色思想体现在企业文化与战略之中,采用与开发先进的技术与信息网络,完善管理体系,改变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Kristie McIntyre,Hugh A Smith,Alex Henham,John Pretlove.Logistic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greening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Ponte Vedra Beach:1998.Vol.9,Iss.1;pg.57,11 pgs

[2]Fiksel,Joseph How to green your supply chain[J].Environment Today.Marietta:Mar 1995.Vol.6,Iss.2;pg.29,2pgs

[3]A.Gunasekaran,C.Patel,E.Tirtiroglu,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metrics in a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Bradford:,001.Vol.21,No.1/2,pg.71

篇(3)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一)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二)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

(三)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篇(4)

移动运营商供应链有别于传统制造业供应链,国内对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起步较晚,目前基本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起步阶段。供应链管理体系刚搭建,专业化组织运营才起步,目标和模式上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管理模式和优化策略方面有着较为迫切的研究需求。

2 移动运营商供应链管理现状

中国移动从2004年开始关注采购管理,2005年,为降低采购成本,公司总体担负全国各地分公司业务管理工作,开始实行集中采购制度,以求有效发挥规模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后,逐步扩大集中采购工作范围,并在2010年成立了集团采购部,实行二级采购三级执行的模式,集团采购中心和省级分公司物资供应部为集中采购计划主体,地市公司为执行主体。集中采购增加了采购数量,提高了采购规模,也提高了与供应商的谈判筹码,因此可以获得较优的价格,降低总体采购成本。但从总体水平来看,国内移动运营商采购集中化程度并不高。

3 标杆企业供应链优化策略研究

供应链能力已经成为制造业、零售业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海尔的平均采购周期为3天,生产周期在1周以内,产品一下线,中心城市在8小时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以内、全国客户在4天内即可送达。总体计算,海尔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资金周转达到了一年15次,实现了零运营成本的目标。国内商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率仅为2.3次,移动运营商因为其行业特点,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国内移动运营商总资金平均周转率通常都不到1次。

JIT模式是海尔供应链能力的核心[2],JIT(Just In Time)实时生产系统,又称无库存生产,1953年由日本丰田公司大野耐一提出,其实质就是通过采购、配送、生产三个JIT同步流程,实现以恰当数量的物料,在恰当的时候进入恰当的生产环节,生产出恰当质量的产品。

移动运营商供应链有别于传统制造业供应链,一些国外先进移动运营商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供应链管理实践。Vodafone从2003年就开始了供应链的优化,到2008年已经确立了18个国家、200多种集中采购的产品目录,通过支出分析、供应商绩效管理,完善了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寻源,实现了全球采购,扩张了新的渠道;通过网上竞价、IT服务,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目标。

4 移动运营商供应链优化策略建议

移动运营商目前已经基本搭建起了供应链管理基础体系,接下来需要探索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发展阶段和优化模式。通过分析标杆企业,结合业内研究成果,本文基于运营竞争与核心能力理念[3],提出了运营商供应链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低成本采购阶段,重点关注成本节约;第2阶段——战略合作阶段,开始关注长期、可持续伙伴关系建立;第3阶段——供应链融合阶段,重点关注整个产业链整合,改变产业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基本目标是整体价值最大化,目前供应链优化的基本可选策略[4]有:集中采购策略、全球采购策略、JIT采购策略和VMI库存策略。对运营商而言,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加强与内部其它部门以及外部合作伙伴的协同而提高自身和整个系统的效率,获得成本、时间、效率、柔性等最佳效果,是必须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目前尚无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下文从七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构建和优化移动运营商卓越服务供应链的策略建议。

(1)建立多层次需求管理体系

可口可乐公司采取较短周期预测的方式,在每月常规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每日数据,进行一到四周不定期的预测作为参考,从而得出需求预测结果。建议建立年度采购预算计划、集团和省公司两级集采、单项采购需求三级需求管理体系,针对每个需求层级分别制定需求提升措施,逐步实现需求的准确性、计划性和主动性。

(2)继续加大集中采购的力度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09)》[5]中的国有企业采购集中度,发现采购管理集中度是现代高效采购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国内移动运营商集中采购指标相比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建议移动运营商继续加大集中采购力度,提升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扩大集中采购产品的范围,目前通信工程设备集中度较高,提升空间有限,但营销用品、维护服务、备品备件、办公用品、差旅等非通信用品集中度普遍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明确横向职能,在省公司层面,专业部门与采购中心采购管理职能不清晰,部分物资特别是非通信工程设备类物资归口管理难度较大;三是推进物资标准化管理,积极主动采用供应链管理新技术来推进物资品类与标准化管理。

(3)探索基地模式的全球采购

篇(5)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的概念应运而生。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1、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使得作业流程快速重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点。在这一环境中的物流系统也需要无缝连接,它的整体协调性应得到强化,例如运输的货物要准时到达,顾客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不能在途中受阻才会增强供应链的合作性,因此供应链物流系统获得高度的协调化是保证供应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2、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另外,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链上的每个组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如库存),相互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这经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因而企业库存成本很高,企业间因为物流系统不善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

(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

(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这样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商品或服务供应给顾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

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4、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与物流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如何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协调好物流和供应链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调控,应用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如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配送系统计划、台湾雀巢与家乐福的VMI计划等,这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成效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来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物流的缺陷,更适应企业发展,更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参考文献】

[1] 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 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 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 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的概念应运而生。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1、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使得作业流程快速重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点。在这一环境中的物流系统也需要无缝连接,它的整体协调性应得到强化,例如运输的货物要准时到达,顾客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不能在途中受阻才会增强供应链的合作性,因此供应链物流系统获得高度的协调化是保证供应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2、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另外,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链上的每个组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如库存),相互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这经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因而企业库存成本很高,企业间因为物流系统不善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

(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

(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这样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商品或服务供应给顾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

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4、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与物流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如何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协调好物流和供应链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调控,应用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如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配送系统计划、台湾雀巢与家乐福的VMI计划等,这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成效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来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物流的缺陷,更适应企业发展,更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参考文献】

[1]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一、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库存成本的概念

从扩大生产(ExtendedProduction)的概念发展成供应链,供应链在现代的管理教育中的定义为:围绕核心的企业,通过对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控制,开始从采购原材料,到制成中间的产品和最终的产品,最后由销售的网络把相关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用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结构把分销商,零售商,制造商,供应商连起来。供应链分为外部供应链、内部供应链两种,外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外部的相关的生产产品和流通过程中涉及的零售商、原材料供应商、消费者、生产厂商和储运商构成的供货需求网络。内部供应链则是指在企业内部流通过程中和生产产品所涉及的仓储部门、销售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构成的供货需求网络。企业的库存控制是要保持盈利水平平衡以及整条供应链的反应能力,使整个供应链都能达到运作的成本最低化,所以对于供应链的各个节点,在确保销售及供应的需求下,来达到库存的成本最小化,并追求最经济的库存数量,要求必须要有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库存。

二、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库存成本构成

现代仓储管理中,库存是指有一切有经济价值的、闲置的,用于未来的资源,用于防止因缺件而中断生产,起平衡的作用,优点是改善服务的质量,防止材料短缺,节省订货的费用。缺点是会产生一些库存成本和资金的大量占用。企业的生产成本组成部分中,供应链成本中最重要的是库存成本,占总成本的30%以上。库存成本的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部分,其主要由交易成本、缺货成本以及库存持有成本组成。

三、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企业库存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认为库存的数量越多,越能体现企业效益好,相对应的资源也越多,而现代很多企业对库存的要求却不同,希望做到零库存成本,不仅可以减少仓储的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资金流的利用效率。库存成本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在供应链管理中主要起到四方面的作用:一是对企业进行库存成本控制会及时在材料价格下跌的时候储备需要的材料,降低材料成本;二是对企业库存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将会保持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数量,不会对其他部门产生影响;三是可以让不同的销售、生产环节需求和供给的时间差来进行控制,降低企业的仓储成本,就不会对生产和销售带来影响;四是防止缺件情况的出现。因此,现代企业对库存成本控制十分重视。供应商的选择是现在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的。一个优秀的供应商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可以加快企业的生产进度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此,企业选择供应商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应该对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价格、产品质量和供应商能否及时提品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

四、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企业库存成本控制措施

(一)让供应商来管理库存

VMI是VendorManagedInventory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寄售”。VMI是生产商让供应商来管理库存,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生产企业在供应商的仓库储存物料,这样能节省生产企业的仓储成本和仓储管理的费用。另一种模式是供应商将物料储存在生产企业的仓库里,这样可以保障生产的及时供应,又节省了供应商的仓储管理成本;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VMI能降低供应链的整体库存,关键寄售的物料只有生产领用了才算入库,可以延迟物料的付款周期。这种新型的管理库存方式通过与供应商的协作,使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被大大提高了。

(二)简化供应链,实现精确管理

供应链的长短决定了供应周期的长短,那么供应链的库存就会受到影响。戴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一直是全球的典范。它的供应链没有中间环节,直接通过电商把产品卖给顾客,这样可以迅速回流资金,而现金流充足了生产就会正常运转,不需要垫资资金,现金流周期竟然是-24天。此外,因为没有中间环节就降低了运营成本,这样高效的电商模式使服务商、供应商和戴尔共同形成了一个共盈的完整供应链。

(三)信息沟通并建立供应链预警机制

21世纪可谓知识大爆炸时代,该时代的突出特点是信息发展与传播速度特别快。在此时代背景下,现代企业的无形财富就要属信息沟通,为此,当代企业有必要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加强危机的预防能力,持续优化财务的管理环境,建立建全信息预警机制,将危机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与供应商共同建立预警机制。

(四)供应商的绩效管理

控制库存的初衷旨在降低供应链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供应商的绩效考核越有效则越有利于有效地降低库存。比如,如果供应商的质量好,就比质量问题多的要多采购;如果供应商的订货点设低一点,生产周期降低一点,那么库存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如果交货非常准时,就不要设立太多的安全库存。这样就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五)通过生产外包,合理利用外部资源

所谓生产外包其实就是将本应由,由企业内部人员负责的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以充分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资源,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根本目的。就本质来看,生产外包可以让专业的企业做专业的事,从而节省出企业更多的精力能够投入到其相对精通的产品研发和销售上去,从而便于企业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对于企业来说控制库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减少企业资金大量占用和减少库存管理成本,要求库存量越少越好。另一方面,企业要保证生产流程的顺畅,要求库存充足;如何协调好这方面的矛盾,是企业进行库存成本控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库存成本的构成、重要性和控制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剖析当今企业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成本控制的研究方案。但是,供应链管理下企业库存成本的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更多的问题有待于专家学者从深度和广度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丽清.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库存成本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5(19):192-193.

[2]卢佰慧.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企业库存成本控制[J].商,2013(14):16-18.

[3]孙玉微.浅谈成本分析和库存控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12):63-64.

[4]董鹏,吴炬文.供应链视角下的制造业零库存的反思[J].中国印刷,2016(1):52-57.

篇(8)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应用下的物流企业管理问题的分析

我们日常所说的物流金融就是供应链金融,其涉及物流企业、客户、金融机构这三个模块的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影响企业物流金融模式正常开展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受到我国银行贷款利率及其物流企业资金应用环节的限制,物流企业的市场进展是比较激烈的。这对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设计环节、仓库配套建设环节、现代化信息管理环节、仓储管理环节、运输配送环节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物流企业的管理体系是不健全的,比如我国整体的物流市场环境的影响、物流企业自身资金管理模块、供应模块等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的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比较落后,难以就物流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市场供求信息模式、业务衔接模式等展开协调,这都影响了企业的内部整体体系的健全。有些物流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其信息管理模式是传统型的,特别是各个企业间的信息传递模式的落后性,直接影响了物流企业对于市场供求信息的反映。有些物流公司的库管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其库存控制模式过于单一,难以就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各个客户信息、供应信息等的协调,进而影响了物流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难以满足市场的不确定性变化模式的发展。在供应链管理模式,有些企业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这与其落后的管理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一些国家的物流业务中,针对基础性的物流业务资金贷款,申请企业将其拥有的具有出质资格的动产作为信贷作如仓储、运输配送等,随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不断应用,企业利用物流利润来担保,并且利用其抵押物与银行进行合作。受到我国物流企业的自身发展性质影响,其物流管理过程中,融资难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影响这一环节的因素是非常多的。目前来说,我国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贷机制是不健全的,特别是不动产抵押贷款方式的应用,我国银行的借款利率都是比较高的,取得贷款后的物流企业容易受到利润的影响,进而改变以签订的贷款合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资金用途的改变,甚至出现借款的故意拖欠,出现较多的逃废债务现象。

有些物流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由于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也会导致物流企业管理效率、质量等的下降。尤其是高素质物流人才队伍的缺乏,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在现阶段物流体系运作过程中,有些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物流技术设备,导致日常运输过程中的各个麻烦。由于物流管理方案的保守,也难以实现现代物流发展的科学决策。

二、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中物流企业管理体系的健全

1.现代化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管理方案的应用

在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及其物流管理模式的协调,可以确保各个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在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要进行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的优化,进行产品提供及其运输服务体系的健全,将其用户及其供货商进行物流管理范围的概括。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确保其物流效率的优化。通过对网络信息模式的应用,可以确保物流企业与合作方的工作模式的优化,进行网络化模式、一体化模式的应用。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进行物流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进行物流企业市场需求信息体系的建设,定期展开相关物流人员的技能培训,展开物流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

在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下,要确保物流企业供应链体系的健全,实现合作企业管理环节、供应商管理环节等的协调,进行供应链产品需求的有效预测及其供应,以进行供应链产品设计环节及其制造管理环节的协调,以优化资金管理环节、永华管理环节、跟踪管理环节等。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企业要进行业务流程集成体系的健全,以有效应对当下全球物流竞争的需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也要确保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更新,针对其可能出现的风险,实现与银

合作方面的协调,确保融资风险的降低,这需要我们进行交易环节中预付款融资业务模式的优化、动产质押物流金融模式的优化,实现应收账款下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块的优化。

2.物流企业供应链下企业管理风险的规避

为了满足当下物流企业的管理需要,进行物流企业管理政策的优化,管理风险的规避是非常必要的。这要针对物流运输及其仓储过程中的相关环节展开优化,实现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库存管理体系、成本控制体系等的健全,进行整体物流方案的设计,确保物流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在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要进行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方案的优化,避免其粗放型的经营管理,进行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物流规范体系的应用。

物流企业在应用过程中要进行市场商品信息收集体系及其反馈体系的健全,进展产品市场风险的降低。这需要物流企业与银行就某些业务环节展开质押物模块的优化,进行质押率的控制。对质押商品展开积极评估,通过对客户质押货物模式的更新,确保其风险控制模式的正常应用,这需要物流企业与银行进行相关监管程序及其操作程序的协调。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进行物流供应链关系管理目标的明确,以实现金融投资供应链关系平台的应用,进行银行各个结算渠道及其工具模式的优化,这需要物流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确保银行为企业提供供应链融投资风险管理。

三、结语

通过对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可以实现我国物流建设环境的稳定,随着当代信息技术体系的不断健全,社会对于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引起相关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进行物流流程的优化,实现其内部流程结构的协调。

【参考文献】

篇(9)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许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始从生产经营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更注重全面的经营管理,不但要优化内部的管理,更要从供应商的物资供应、产品加工、销售这一。供应链。出发,进行全面的优化。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为使食品工业重现活力提供了重要启示。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供应链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要使消费者的健康得到充分保证,那么这条链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足够牢固。建立食品供应商选择机制,可以让我们对原料来源工厂的质量和安全机制进行有效地评价,发现薄弱点,协助供应商的完善和提升,为确保整体质个供应链的连贯和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和维护方式,从而使产品的可追溯性得以保证。

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食品企业对供应链有效维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凸现。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食品加工企业供应链中对供应商选择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食品加工企业通过进行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管理以保证质量安全的对策。

1.我国食品加工企业供应商选择的现状

1.1 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供应链

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造成盲目生产。有些食品企业不调查市场需求情况,盲目地生产市场已经滞销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未能按新的市场信息组织生产。

1.2 对供应商缺乏真正的选择

食品加工企业传统的采购没有对众多的供应商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只是凭借采购人员的以往经验而进行采购。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食品加工企业的供应商范围广泛,既包括从农民手中直接获取原材料,也包括提供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和提品包装的企业等。同时各种供应商数量也越来越多,原材料的价格有高有低,质量良莠不齐。食品加工企业传统的采购没有对众多的供应商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只是凭借采购人员的以往经验而进行采购。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传统的食品加工企业没有认识到供应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与供应商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1.3 企业人员素质低

在食品加工企业中,采购人员不仅不了解供应商的需求,不了解本公司或企业的需求,而且不具有成本意识与价值分析能力。为了在采购中获得较多的好处,往往原材料的采购价格过高,继而产品的成本过高,最终导致产品没有价格竞争力,产品无法在市场上立足。采购人员常常很少关心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的质量,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不合格,无法进入市场。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与现代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相差甚远.无法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为了使我国的食品加工企业能在当今这种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针对我国食品企业管理现状,需要探讨具体,简捷,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商选择评估方式,以便于更多的中小型食品企业使用。

2.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2.1 GMP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是良好操作规范的英文缩写,GMP要求在机构、人员、厂房、设施设备、卫生、验证、文件、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产品销售与回收、投诉与不良反应报告、自检等方面都必须制订系统的、规范化的规程。

2.2 SSOP

SSOP(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是食品加工厂为了达到良好操作规范所规定的要求,确保加工过程中消除不良的因素,使加工的食品符合卫生要求而定制的,用于指导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实施清洗、消毒和卫生要求而定制的,用于指导食品生产过程中实施清洗、消毒和卫生保持。

2.3 HACCP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英文缩写,是用于对某一特定食品生产过程进行鉴别评价和控制的一种系统方法。该方法通过预计哪些环节最可能出现问题,或一旦出了问题对人危害较大,来建立防止这些问题出现的有效措施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即通过对食品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CCP),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监控手段,使危害因素降到最小程度,并采取必要的验证措施,使产品达到预期的要求。

2.4 ISO体系

ISO9000体系较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企业,后来ISO22000的推出更在以前的基础上丰富了安全的控制理念,并且把整个控制延伸到整个供应链。

ISO22000:2005是按照ISO9001:2000的框架构筑的。同时,他也覆盖了CAC关于HACCP的全部要求,而是为构筑更为集中、一致和整体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框架,并将其与其他管理活动相整合,如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等。

3.供应商的选择

3.1 供应商选择范围的确定

对新供应商进行供应商资格审核。考虑到企业本身的情况和供应商的资质,一般分为以下几个象限中的情况,如图所示。

供应商没有(或部分缺少)

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I 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

供应商没有(或部分缺少)

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没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II 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V

建议优先把第I象限的供应商列入候选择目标。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而且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这样会对供应商有一个全面、量化的评价,且又不会花费过多的评估精力。此类供应商一旦被选定,后期的监督管理也容易进行实施;第II和第IV象限的供应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第II象限的情况是:供应商没有(或部分缺少)第三方审核结果,但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在企业自身审核人员专业技能较强的情况下建议把此象限的供应商首先列入候选目标。因为虽然供应商没有质量和安全体系的审核结果,但是企业自的审核人员有能力自行进行现场评估,只是需要花费较大精力,但同样可对供应商进行全面、量化的评价。

第IV象限的情况是: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企业没有条件到现场进行审核。在企业自身审核人员缺乏或者专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建议把此象限的供应商列入候选目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的审核结果弥补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但由于没有到供应商现场进行实际审核对供应商的了解会缺乏全面性;第III的情况建议企业不予考虑。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比如资源紧缺,同时该原料的危害风险小或容易在进货检验和使用过程中加以控制。即使企业一旦选用了此类供应商,也建议随时寻觅可替代供应商。

3.2 供应商选择的步骤

企业首先判断要采购的原料属于哪一类,对应下图中相关类别原料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加权比,把企业现有的第三方审核结果进行计算,如果供应商的某一体系无第三方审核结果,我们可先对此体系进行评价。

在有多个备选供应商时,可凭借最终加权总分判断优劣,选择加权总分最高的1~3家供应商,只有1个供应商备选时,看结果是否能达到公司设定的常规期望值。

样品测试和资格认可审核均通过后,可对供应商予以初步认可,以备采购部门结合成本等采购角度的评估结果选用,全部审议通过后,列入公司认可供应商名单。

对不同种类的食品原料供应商,采用相应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加权模式进行评估,既节约审核成本,又突出审核的侧重点,有效地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并最大限度确保原料的质量和安全。尤其对于一些人力财力有限的中小食品企业,无法对每一原料的供应商和距离较远的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这时就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的结果,使供应商的选择在最大限度上处在了可控状态。

4.供应链管理思想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通过一个完整的、集成的信息系统将自己的供应商、采购活动、库存管理及必要的财务活动统一管理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供应商优化选择的效率,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和透明度,节约采购费用和采购资金,降低企业库存,提高资金周转率。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

对供应商的选择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支撑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送到消费者手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在目前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链”的情况下,需要建立供应链管理思想,针对供应商的选择方面,需要做到的是:

食品加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状况,从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角度精选少数供应商,帮助供应商实现规模的经济性,降低供应商的生产成本进而在保证供应商利益的前提下降低食品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与供应商建立起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帮助双方简化签订合同的手续,降低交易成本,保证供货质量和供货渠道。

采用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并努力优化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将是现代企业的一场新的革命。供应链管理的这些思想为解决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包括供应商在内的主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进入21世纪,供应链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显现出成本优势、交易费用优势和顾客让渡价值优势。供应链管理被认为是企业管理创新,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然而,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面临顾客需求管理不善、需求链职能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需求管理的绩效。正确认识顾客需求左右供应链发展的趋势,努力适应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是现代企业的现实选择。

供应链与需求链

供应链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围绕核心企业,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连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网链结构。它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的,在其运作过程中,用户需求是信息流、商品流和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新经济时代,左右竞争的灵活性、速度和生产效率都受到消费需求的影响。作为供应链的目标,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中占居重要的地位。供应链管理工作并非供方推动,而是需方拉动的。因此,消费者需求将左右供应链发展,彻底超越过去制造商与制造商、分销商与分销商、零售商与零售商竞争的舞台,从而扩展了供应链的概念。

(一)供应链管理的实质

供应链管理是指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围绕其信息流、物流及高质量的服务等所做的规划、操作和控制,包括产品实体和信息双向流动以及相关活动和商业过程的管理。由于供应链是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用户、用户的用户组成,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关系。因此,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使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形成优势互补,为顾客创造和提供附加价值,创造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二)需求链的职能

需求链寻求使消费者满意并为消费者解决问题的共同目标,把渠道成员联合起来,其具体职能有:收集分析关于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信息;发现能够执行需求链所需职能的伙伴;与链中其他成员分享有关消费者和客户、可利用的技术以及物流机遇和挑战等方面的信息;开发解决顾客问题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开发并执行最优的物流、运输和配送方法,以消费者期望的形式交付产品和服务。

在“顾客至上”时代,消费者可以得到无数的产品和选择众多的分销渠道,来自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的共同呼声是“营销”。这使得市场调研、供应链管理、营销战略和市场执行的同步比过去更为重要。当渠道成员一起加入到需求链,分享着同样的长期战略意图时,可以比竞争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价值。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链在市场上的出色绩效会提高消费者信赖度,增加所有伙伴的潜在利益。

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主要障碍

顾客需求管理不善。顾客需求管理涉及市场调研、信息沟通和顾客服务等主要内容。大的制造商和零售商,都在寻求整个物流与服务流管理的新的合作方式,以满足变化的消费需求。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市场调研缺失、信息沟通滞乱和顾客满意度低劣,严重制约了需求管理的绩效,表现在脱离市场需求的跟风经营与重复建设严重、信息透明度差与虚假沟通普遍,以及长期积淀的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低的问题。

合作伙伴关系支撑不力。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合作与信任。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上下游企业交易中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但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无缝连接与合作,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架构的基础。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能同享利,却不能“共患难”,极易造成供应链断落或缺损。

贸易协作阻隔。在现有企业内部,每个人都习惯于关注系统中单一组件的效率,而没有人去考虑整体效益。例如,运输部门追求低运输费用,采购部门愿意增加订购量以降低单价,销售部门希望高库存以减少缺货损失。这些部门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常发生冲突。在企业之间,各成员不愿意与他人共享信息,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争取供应链的最大利益。

物流配送瓶颈。物流配送是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纵观国内外的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的功能完善与技术先进均已成为强有力的支撑系统。而我国物流配送的滞后却成为供应链效能发挥的瓶颈,表现在:配送中心徒有虚名,甚至连储存与运输的基本功能都不能保证;物流配送的设施薄弱,配送分拣设备、流通再加工和包装成为奢谈;物流配送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规模效应、资源整合理念虚空等。

交互信息管理的局限。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实践证明,离开信息技术支持,供应链将无法运行。由于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企业信息化认识滞后,财力、物力、人力等条件有限,多数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未被重视,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条形码印制系统(BCP)等尚处于初步应用阶段。这就使得信息共享、与社会信息网络兼容接口等成为难题。

推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一)把需求放进供应链管理中

传统供应链上,决定产品通过供应链移动的是那些远离消费市场的制造商。更普遍的,产品的生产并非源于市场需求特点或消费者偏好,而来自制造商实力背景、资源和营销能力。即使渠道成员之间有更密切的协作,供应链仍然是一个线性的、从左至右的序列,消费者被动地位于接受的末端。因此,传统的供应链无力向最终用户传递他们确实需要且会实际购买的产品。

供应链的需求拉动,使顾客服务成为其发展的“发动机”和终极目标。从战略管理看,顾客服务是一种公司哲学。供应链的扩张与成长,必须建立在为顾客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水平,达到顾客的满意要求,从而培植顾客忠诚的基础上。为此,供应链管理必须实现以下几个突破:突破“跟着感觉走”的经营意识,切实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摸清市场的需求态势,注重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突破单纯的价格竞争意识,价格竞争与价值竞争并重,以价值竞争为主,努力提升顾客服务的附加价值;突破以顾客为对手的取胜意识,视顾客为伙伴,以“让顾客满意”为首要目标,营造“双赢”的发展氛围。

(二)提高顾客订购管理绩效

1.删除无增加价值的环节。价值指顾客价值,即对产品的利益或通过顾客的感知,使之愿意付款的这样一种效益。对现行的订购管理系统、每条链和链中的每个要素都应批判地检查,以确定其价值与增加的费用。传统服务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很大比例是无价值增加的时间。必须认识到,满足顾客需求的时间消耗不能是多余的,要通过增加配送服务的一致性及可靠性,从而增加顾客价值。

2.建立订购履行小组。订购履行小组包括商业或销售、信用控制、会计、产品安排、运输安排等人员,每个人都处于把订购转为资金的商业过程。订购履行小组的建立,把订购履行过程中所有的关键人物聚在一起,联系在订购的周围,使之更能分清问题、消除瓶颈、减少订购循环的时间。订购履行小组就如同橄榄球团队,一个紧密集成在一起的团队,部门内的团队工作,可删除更多的无增加价值的时间,迅速解决顾客服务问题,减少订购过程中的前置时间。很显然,这样能加快服务过程中的订购履行过程,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竞争优势。

(三)建立先进的管理体系

1.引入先进的管理体系、策略与技术。为达到快速反映市场的要求,必须引入先进的指导思想和策略。国外先进的管理体系策略有JIT(及时服务)、QR(快速反应)、ECR(快速客户反应)、ERP等。在引进管理体系及策略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支持技术,并努力提高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集成供应链。集成供应链是指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形成同步的网络体系,使企业与其上、下游之间建立有形或无形的联系。其实质在于企业与其相关企业形成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对市场进行快速反应。供应链的集成,改变了过去仅仅在供应链中将费用从一个口袋转移到另一个口袋的做法,优化了整个供应链的执行,能给最终客户提供最优的价值。

3.建立新的绩效评估系统。建立优化的供应链,关键还在于建立一个新的绩效评估系统。它必须能够对每个贸易伙伴、每个职能部门在供应链中所起的作用做出合理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优化供应链带来的利益。所以,新的评估系统必须正确分辨各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获利过程中所做的贡献。正确的分配制度,能促进贸易伙伴间的亲密合作,达到整个供应链畅通无阻的高效运行。

(四)发展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合作伙伴关系作为供应链的支撑力量,主要是基于企业间相互协作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使得简单的向上游或下游企业转移成本并不能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因此,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为此,应本着以下几项原则:

1.合作性原则。应按照追求长期而稳定合作的精神精心挑选合作伙伴,宁缺勿滥。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与信息透明是关键。只有供应商和用户都有较好的合作精神,诚信自律,相互提携,才能相互维系较好的合作。

2.互惠原则。供应链是一种“双赢”管理模式,是一种利益协调,考虑问题的重点不是成本的如何分配或谁来支付,而是如何减少成本。因此,总体成本或各方成本的减少成为合作的目标。

3.目标协同原则。合作各方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求各方都明确自己的责任,观念上达成协同一致的目标,在具体实务操作环节达成共识,并体现在框架协议中。

4.可持续发展原则。合作伙伴的选择存在分步骤、不断优化的过程,必须通过连续改进,逐步增进各方的共享利益,努力消除浪费与损失,以合作的有效性承载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物流配送的创新

1.按社会化需要整合与改造传统物流。一方面,企业供应链的物流可以依托核心企业的物流资产,通过改造与更新“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发展业务外包,靠第三方物流“借船出海”。

2.用活用好物流产业发展政策。近年来,国家与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一些引导和扶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扶持物流业发展的优惠土地、贷款、税收等基础性政策、综合运输发展政策等。供应链管理应注重政策研究,谋求政策效益。

3.积极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从服务于企业供应链出发,从完善功能入手,打造一批配送中心。其一,配送中心应同时具备保管职能、包装职能、加工与装卸职能、配送职能及信息管理职能;其二,要逐步实现配送中心的现代化,提高物流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上一篇: 建筑设计优化 下一篇: 项目管理的思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