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路基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2 16:02: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库路基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水库路基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1.概述

众所周知,砂土地基处理的优劣,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合理的砂土地基处理及适宜经济的路堤结构设计型式,可以减轻或消除砂土地基对路堤的不利影响。河流漫滩沉积的砂土常表现出以下不利的工程特性:高孔隙比、高压缩性、高渗透性、弱抗震性能(地震液化及震陷现象)及低抗剪强度等不利工程地质特性。再则水库路基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导致营运路堤呈现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的地质病害,甚至经反复处治其效果仍然不佳,因此砂土地基处理设计的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工程概况

高路堤砂土地基位于涪江上游在建某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水库区回水尾段,按山重二级公路线形设计,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宽8.5m,填高为11.0m~13.0m,路面设计标高667.33m,迎水面堤脚下地面标高655.50m,设计荷载为公路-Ⅱ级;天然河床水位653.00m;其水库主要特征水位:正常蓄水位658.00m,设计校核洪水位659.43m,死水位624.00m。

3.工程地质概况

①地形地貌

场地位于山区阶梯状斜坡与涪江河漫滩的交接部位之河流冲刷凹岸,以堆积型河流漫滩地貌单元为主,地形总体较为开阔平坦。

②地层岩性

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冲积层(Q4al)及志留系韩家店组(Sh)地层组成:

砂土,青灰色、稍湿~饱和、结构松散,中上部粘粒含量略重,层厚为6.0m~6.5m。

卵石土,青灰色、饱水、结构稍密~中密,层厚为3.8m~6.8m。

志留系韩家店组地层,岩性以千枚岩为主,遇水易崩解软化(崩解速度快),抗风化能力较弱。

③地质构造

场地地质构造较简单,属相对稳定区;其地震基本烈度取决于强震对工区的影响;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④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下水以孔隙水为主,赋存于第四系砂土及卵石土孔隙中,主要接受上游江水补给,排泄于涪江或其下游;据水质分析报告表明,其水质类型为HCO3-Ca型水,PH=8.6,对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具微腐蚀性。

⑤场地地基土及路堤填料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砂土层:标贯击数标准值为3击,孔隙比1.15,粘粒含量12.16%,不均匀系数32.17,天然C值5.6KPa,天然φ值10.3°,压缩模量3.3MPa,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60KPa。

卵石土层: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标准值为6击,饱和容重23.3KN/m3,变形模量23MPa,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350KPa

路堤填筑料(千枚岩道渣填料):为高分散性的土料,压实后遇水极易崩解;天然固结不排水剪C值20KPa,φ值25°;天然容重19.8KN/m3;干容重19.2KN/m3,最优含水率13.5%,压缩模量12MPa。

4.砂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与设计

4.1砂土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高路堤对地基的承载力及沉降量的控制要求较高,而天然砂土地基是不能满足其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因此务必对其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处理,就目前的地基处理技术而言,对可应用于砂土地基处理的七种预案结合建筑物的荷载性质、基底反力特性、岩土工程条件、施工工期、施工机械设备及使用材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宜优选高压喷射注浆法及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处理。在基于高路堤砂土地基处理要求达到的预期目的:“消除或减小地基土沉降(差异沉降)并确保工后地基土沉降量在其允许的范围内;消除砂土的地震液化现象(液化沉陷),整体提高砂土地基承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值以确保高路堤及其地基的稳定性”。再结合经济对比分析(经收资调查与技术经济分析),最终选择强夯法加固处理砂土地基,因它具有施工简单、加固效果好、快速(能适应施工工期的要求)和经济等优点。

4.2砂土地基处理设计

本工程在类比参照区内砂土应用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有关试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水库区高路堤运行的特殊地质环境(水库特征水位、特殊水文地质条件等)及计算结果提出如下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

1、强夯设计参数的选定

应根据现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运行环境的要求,正确地选定各个强夯参数,才能达到有效而经济的目的。强夯参数包括:单击夯击能、最佳夯击能、夯击遍数、遍间间歇时间、加固范围和夯点布置。

(1)单击夯击能

据堤基覆盖层的厚度并结合加固影响深度,按梅纳经验公式估算出采用1000KN.m能级加固影响深度可达7.0m(α=0.7),能满足本工程加固的要求,因此确定采用1000kN.m的能级。大量的事实及研究文献资料指出从冲击能、锤重和落距三者关系分析,普遍认为增大锤重的效果优于增大落距,基于上述理论出发,设计中结合施工单位所能提供的机械设备及施工周边环境,设计因此

选用锤重100KN,落距10m,锤径1.8m的设备。

(2)最佳夯击能

恰当地选择夯击击数,是取得强夯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击数少则达不到夯实效果,击数过多,超过夯击能的饱和状态,夯实效果增加不明显,也很不经济;大量的实践证明,砂土最佳夯击能一般以5000kN.m为宜;因此主夯击点的基本夯击击数为5击,同时还要求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3)夯击遍数

根据堤基砂土覆盖层厚度、岩土性质及建筑物的部位确定采用夯击遍数:第一、二序列强夯夯击点均采用2遍重锤跳夯;第三、四序列强夯夯击点夯击2遍;当每一序列每一遍夯毕平场后,再次复夯;最后进入2遍低能级满夯,落距3.0m-5.0m,夯击数一般不小于3击,锤印搭接,以确保夯击土表层密实度在空间上的均匀性。

(4)间歇时间

强夯的地基土为砂土,其上下又为卵石土,均为强透水层,强夯时只会产生瞬时超静孔隙水压力,故在强夯施工中遍间可不考虑间歇。

(5)加固范围

为避免在夯后的土中出现不均匀的"边界" 现象,从而引起建筑物的差异沉降及地基土抗剪强度指标空间上不均匀性;因此,其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0m。结合地基及高路堤稳定性计算(最危险工况)确定临河方最小加宽值为6.0m。

(6)夯点布置

夯点按正方形布置,正方形布置给夯机留出通道,施工方便。结合堤基覆盖层土的性质及加固影响深度,确定夯距为5.0m,夯点布置详见图1。

图1强夯夯点布置平面图

(7)强夯试验

强夯施工前应进行强夯试验,据拟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因为砂土地基,试夯结束一周后就可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一般采用钻探取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若采样的确困难,可采用静力触探试验)、重型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等,将检测数据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为正式强夯施工提供可靠的强夯参数修正设计之依据及施工工艺作保障。

2、强夯施工技术要点

(1)首先将强夯处理范围边界线、护脚墙的墙踵及墙趾线用测量仪器测放出,同时在范围边界线以外埋设控制基桩,将其范围线以内的砂土开挖至标高653.50m,并对护脚墙之墙踵及墙趾线各外延0.5m,且将其范围的砂土开挖至652.50m;再用级配卵石土,采用反挖机分三层摊铺;待整平至标高655.00m后进行强夯试验,以确定合理的强夯施工参数和工艺。

(2)夯击序次按第一、二、三、四序列顺序进行夯击,同时用测量仪器按上述夯击序列依次测放出夯点位置,并作好标识,并测量场地高程。

(3)强夯施工顺序须从路线左侧依次推进,止于路线右侧,有利于强夯产生的瞬间超静孔隙水压力的释放,消散时间只有短短数分钟,可不考虑遍间间歇,故可连续作业。

3、质量控制

(1)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

(2)场地检测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场地地基的载荷试验检测点不应少于3点。

4、地基处理效果分析与评价

对试夯区进行了原位测试及采样室内试验(大型直接剪切试验),将测试的地质参数作为评价及设计的主要依据。

砂土层:标贯击数实测标准值为13击(稍密),饱和容重19.0KN/m3,孔隙比0.55,饱和C值11KPa,饱和φ值21°,压缩模量6.5 MPa,[fa0]=130KPa。

卵石土垫层: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标准值为8击(中密);相对密度Dr=0.75,饱和C值0KPa,饱和φ值33.5°;饱和容重23.3KN/m3;天然容重22.5KN/m3;压缩模量20MPa;干容重21.5KN/m3;最优含水率5.5%;[fa0]=350KPa。

(1)砂土地基承载力验算

在工后进行砂土地基承载力验算时,作了如下计算简化。先将车辆荷载换算成土柱高(当量高度0.79m);以654.50m高程面为计算控制基面,垫层上表面受其上覆路堤填土自重压应力的作用,其作用力通过一定厚度的卵石土垫层扩散后传给砂土地基,在进行自重压应力计算的同时,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中的规范性公式,对砂土的承载力作验算时,选定竣工为其验算工况的同时,以路中土体结构层次及层厚作为计算的控制依据。其计算过程及结果如下。

等效于基础底面的压应力(路堤填土土体自重应力):

等效于基础底面处的自重压应力:

Pgk′=γh=22.5kPa

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应力(按条基计算):

P0k=b(P0k′-Pgk′)/(b+2ztanθ)=83.09kPa

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应力:

垫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容许值:

经计算并满足下式要求,P0k+Pgk≤γR[fa]

即83.09+62.90=145.99<1×188.3=188.3kPa

γi-参与计算的第i层填土的容重,地下水位以下的填土则采取浮容重(KN/m3);hi-参与计算的第i层填土的层厚(m);z-设计垫层厚度(m)。

(2)砂土地基沉降计算与评价

水库路堤所发生的沉降、位移和拉裂变形,是水库蓄水反渗于路堤在架空或疏松结构部位等首先产生湿陷及地基本身不均匀沉降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鉴于此,地基在使用期内不发生较大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控制尤为重要,也是保证路堤安全、稳定的关键。基于水库路基运行的特殊环境,在对砂土地基实施强夯的同时,对路堤高程654.50~659.43m段回填透水性材料并采用冲击式压路机碾压,以确保路堤填料本身充分压实及产生微弱的沉降;事实上,对于砂土地基在施工期间即可完成其最终沉降量的80%以上,能确保路基工后沉降≤500mm(规定的允许值)。当正常蓄水至658.0m后,采用《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中规范性公式进行了垫层压缩量计算,其中砂土地基沉降量采用《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 5395-2007中规范性公式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其计算过程及结果如下:

S=Scu+Ss;Scu=Pm.hZ/Ecu

分层总和法计算式:

式中:s-垫层地基沉降量(mm);scu-垫层本身的压缩量(mm);ss-下卧砂土层沉降量(mm);Pm-垫层内的平均压应力(MPa);hz-垫层厚度(mm);

Ecu-垫层的压缩模量(MPa);Pi-第i计算土层由路堤填土荷载产生的竖向压应力(MPa);Ei-第i计算土层的压缩模量(MPa);hi-第i计算层厚度(mm);

路基任一点的附加应力由路基矩形分布荷重和三角形分布荷重所引起的坚向应力叠加而得,附加应力按下式计算:Pz=KT.q

Pz--路基任一点的附加应力;q--矩形或三角形分布荷重;KT--应力系数,按《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 5395-2007中的表G1和G2查取。

①砂砾垫层:由m=0,n=2/8.5=0.235,查表G1并经内插计算KT=0.965;由m=15/20=0.75,n=2/20=0.1,查表G2并经内插计算KT=0.032;

堤基土自重引起的竖向应力:13.3×2=26.6KPa

矩形或三角形分布荷重:

Scu=0.25017×2000/20=25.0mm

②砂土层:由m=0,n=4.65/8.5=0.547,查表G1并经内插计算KT=0.791;由m=0.75,n=4.65/20=0.233,查表G2并经内插计算KT=0.0746;

堤基土自重引起的竖向应力:

13.3×2+9×2.65=50.45kPa

Ss=0.25945×2650/6.5=105.8mm

③砂卵石层:由m=0,n=11.55/8.5=1.36,查表G1并经内插计算KT=0.437;由m=0.75,n=11.55/20=0.578,查表G2并经内插计算KT=0.169;

堤基土自重引起的竖向应力: 13.3×2+9×2.65+13.3×6.9=142.22kPa

SL=0.27088×6900/20=93.45mm

沉降计算控制深度按规范应算至路堤附加应力等于路基自重竖向应力20%处的深度,但因下伏层为千枚岩,就不必在作沉降计算了;总之,工后沉降总和: S=25.0+105.8+93.45=224.25mm<500mm(规范规定的允许值)

(3)地基土地震液化评价

据强夯区测试的地质参数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地基砂土地震液化评价,在地面下20m深度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可按下式计算: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N0取12,经计算表明地基土砂土在地震作用下不液化。

结束语

地基处理方法繁多,如何从中选择经济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案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需结合建筑物的功能、地形、地貌部位及运行环境等综合确定;本案例采用强夯处理高路堤砂土地基,在减少沉降量及抵抗液化能力等方面达到了预想的效果,达到了以土治土之目的。不失为一种经济、简便、快速有效的地基改良方法。只要条件允许(施工条件及周边环境许可),是值得在地基处理中首选的一种方法。

高填方路堤地基勘察的深度与广度应引起重视,力求其准确性;以确保地基处理设计的合理与经济性,力求避免设计方案的重大修改,酿成施工延误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篇(2)

1、工程简况

陆川县清湖水库集中供水工程是一个以供水为主的水利工程,陆川县清湖水库集中供水工程最高日供水量测算到2030年最高日需水量为1.1995万m3/d,由此确定本工程供水规模为1.2万m3/d。清湖水库正常蓄水位为83.78m,死水位为74.38m。有压隧洞位于主坝右侧,出口接坝后电站,装机容量95kw。本工程从清湖水库坝后电站的压力管分出岔管取水,规划水厂地面高程为64.0m,死水位与水厂间高差为10.38m,距离6km,可实现无动力输送原水。清湖水库水质较好,水体不受污染,水体常年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水体标准。工程建成后,将解决清湖镇区(含红山农场)、以及沿途8个行政村大部分人的用水问题,现状(2012年)52630人,远期(2030年)70643人。

2、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2.1工程总体布置

清湖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水质较好,是乡镇供水的理想水源,经水量平衡计算,按规划水平年预测需水量1.2万m3/d。清湖水库能满足用水量的要求。原水取水口选在清湖水库放水隧洞的出口处,从原电站压力钢管分岔引出,经输水管道引至水厂进行净化处理,输水方式采用重力流无动力引水,单管布置,管径为DN=450mm;水厂布在清湖镇区西北侧大塘江村附近的山坡上,生产规模1.2万m3/d,原水经净水厂净化后,通过加压泵站加压至设计水压54m,最后通过配水管网供给用户,管径φ90~450mm。

2.2输、配水工程

1)输水管设计

清湖镇输水干管始于清湖水库输水隧洞末端,止于清湖镇水厂,单管布置,管长5975m。管道沿途经过蚊龙、上铺岭、榕树环、那百垌、罗子田、垌尾最后到达清湖镇水厂。此输水干管的总设计流量为0.147m3/s。为便于工程的运行和管理,结合各输水线路沿线地形和地质情况,输水管道拟尽量采用浅埋式布置方案。清湖水库至清湖镇水厂公路两侧基本无建(构)筑物,输水干管可沿公路的内侧(靠山侧)埋设。

2)配水管网设计

结合本工程地质条件以及供水对象,配水管网采用树枝状布置,并选用钢纤管和PE管。其中管径小于250mm以下的采用PE管,管径大于250mm采用钢纤管。配水管网总长51.78km。

2.3净水厂设计

水处理构筑物生产能力按最高日供水量1.2万m3/d,除以每天工作时间24 h确定,即500m3/h。

水厂工程包括生产建筑物、水厂附属建筑物、厂区环境设施等。生产建筑物包括絮凝池、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水厂附属建筑物由办公室、值班室仓库等组成。净化系统是本工程的主要部分,由絮凝池、沉淀池、加药加矾室、过滤池、清水池等项目。

1)絮凝(反应)池

净水厂净化系统净化规模为1.2万m3/d,系统工作时间每天按24小时计,根据用水量(包括5%的水厂自用)计算结果得知,净化系统平均时用水量为525m3/h。

反应池分8个反应室,每个反应室串联起来。反应池有效水深3.3m,存泥高1.5m,超高0.3m,总高5.1m,平面尺寸为2.60×2.60m。

2)沉淀池

沉淀池工作时间按24h计,进水流量与反应池相同,为525m3/h。采用斜管沉淀池,水在斜管内的上升流速采用v0=2.5mm/s。经计算,沉淀池的尺寸(长×宽×高)为12.5m×6m×5.68m。

3)过滤池

根据计算清湖水厂净化系统设计流量分别为525m3/h。参照全国通用建筑标准设计图集S775,净化系统选用两组S775(八)320m3/h重力无阀虑池,流量共640m3/h满足要求;单池平面尺寸为4.1×4.1m,总高4.74m。

4)清水池与消毒

清水池容积按日供水量的10%~20%计算,本工程日供水量为12000m3,选两个1500m3的方形清水池使用满足要求。清水池单池边长28.7m,池高4.5m,池顶覆土高度为1.0m。

5)加氯、加药设计

投药间设置氯酸钠原料间、盐酸原料间、二氧化氯制取室、矾库、加矾间、化验室、值班室、办公室。投药间内配备有二氧化氯、混凝剂的储存、配制、投加系统。

2.4加压泵站

加压泵站设在清湖水厂内,泵站共设四台水泵,三台工作一台备用,水泵型号为KQSN250-N6,扬程为54m。加压泵站平整后室内地面高程为60.2m,采用单层单列式布置,单层式砖混结构,机组间距为4.0m,宽6.5m,长19.0m,为了满足水泵检修的要求,在泵房内设一台2.0t电动葫芦。

3、机电及金属结构

3.1 水机设备

清湖镇水厂供水日变化系数为1.3,由于供水的重要性,加压泵站考虑设置四台水泵,三台工作一台备用。

根据供水工程要求,加压泵站供水流量为900m3/h,单台水泵流量为382 m3/h,供水扬程为48.24m,三台工作一台备用。从“水泵系列型谱”拟选水泵型号及参数:KQSN250-N6,H=54m,Q=382m3/h,n=1480r/min,水泵吸入口径250mm,吐出口径DN=150mm、必需汽蚀余量2.9m,电机功率90kW,泵重511kg。

3.2 电气工程

清湖水厂的动力负荷均采用0.4kV电压供电,1回10kV电源进线引接于附近的10kV线路线路,设降压变压器一台,型号为S13-500/10,额定电压比为10±5%/0.4kV;0.4kV电压母线设2面GCS型成套低压开关柜,1面GCS型成套无功自动补偿柜,1面ZX-2动力箱。另设1台400kW柴油发电机组接于0.4kV电压母线上作为备用电源。

3.3 金属结构

为了能将絮凝沉淀池底沉积物快速有效排出,在絮凝沉淀池上配备1台吸泥机(移动台车式)。

净化系统各建筑物的埋件、埋管及阀门等算入各建筑物的水处理设备内,输、配水管网的金结算入相应的管附件内。

4、结语

陆川县清湖水库集中供水工程是新建项目,工程任务是解决清湖镇区及镇区周边村屯的用水问题,现状(2012年)52630人,远期(2030年)70643人。工程设计从清湖水库取水,经输水管道引至规划水厂,净水处理采用常规工艺,经加压后通过配水管网向用户供水。本工程项目实施后,将为清湖镇区、以及镇区周边村屯提供丰富干净的水源,促进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过论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对环境无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篇(3)

水利工程关乎社会民生,在新时期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背景下,对于工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水利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水库溢洪道工程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水库的安全,尤其是在汛期和泄洪期,尽可能降低安全因素带来影响。在水库溢洪道工程设计中,需要充分把握水库溢洪道的设计布局、水库溢洪道水力计算和结构计算,提出设计合理性,提升我国水力工程建设质量。由此看来,加强水库溢洪道工程设计研究十分关键,对于后续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水库工程中常见的问题

1.1洪水期间的问题

在水库溢洪道工程中,洪水期间出现的问题十分严重,作为保障水库安全的基础设施,水库溢洪道所起到的作用十分突出。但是由于造价不合理,水库设施不完善,所以在水库溢洪道设计标准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洪水数据偏小,这就导致后续设计的溢洪道尺寸不合理,难以满足实际要求。尤其是水库溢洪道运行条件较为恶劣,长期受到水体和风体的影响,岩石风化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水库溢洪道的泄洪能力偏低,在洪水期间为水库安全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1.2水库溢洪道布置和设计问题

在水库溢洪道布置和设计方面,由于距离大坝进出口太近,所以坝肩和溢洪道之间的距离过于单薄。加之进出口并未建立专门的护砌,所以一旦发生洪水事故很容易造成坝肩崩塌,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在水库溢洪道设计中,由于平面弯道过大,收缩性较强,洪水期间对于水库的泄洪能力带来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尤其是水库溢洪道布置的弯道大多数是在下坡处。水流流式不断变化,两岸水面差距十分明显,水库凹岸的水面不断提升,并且水流流速较快。这种现象将导致延平直段由于水流流速和冲击力较大发生拆冲现象,影响到水库整体的泄洪能力,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果水库缓流处收缩过于强烈,可能产生较为明显的流态变化情况,进而对溢洪道砌面产生严重的冲击力,工程施工难度更大。也正是由于水库投入资金限制性较大,如果砌筑高度较高,相应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水库泄洪能力和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

1.3水库溢洪道工程设计方法不合理

由于水库溢洪道工程设计涉及内容较广,在平面和剖面设计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缺陷,进而影响到溢洪道陡坡设计缺陷和不足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水库溢洪道布设具有非山坡性特点,所以底部并未进行充分的反滤砌筑防护,可能出现不同程度上渗漏水现象,进而发生严重的滑坡事故,对水库安全带来严重的破坏和影响。与此同时,在设计中由于重视程度不高,边坡的厚度不均匀可能产生严重的滑坡事故,进而对水库泄洪能力产生影响,带来较大的冲刷力。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水库溢洪道工程设计中还存在一系列缺陷和不足,除了上述问题以外,还包括一些结构基础和泄洪能力上的缺陷,可能出现水流冲击力较大,水库砌筑防护裂缝漏水,影响到工程的建设安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2水库溢洪道的设计规划

2.1水库溢洪道的设计布局

在水库溢洪道工程设计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保证经济投入合理性,后续施工活动可以安全有序进行。如果水库附近有山,建设水库溢洪道是合理的,如果施工区域较为狭窄,水库溢洪道可以选择侧槽式进行施工,有助于提升水库溢洪道泄洪能力。水库溢洪道设计布置中,主要是在坚硬平面上,尽可能的缩短线路距离,避免弯道的出现。同时,出口与坝体之间的距离越远越好,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后续滑坡或泥石流对水库溢洪道带来破坏。(1)进口段。一般情况下,进口段的形状为喇叭形,这样是为了降低损失和地形因素限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设置弯道。设置的弯道尽可能保证平缓,避免受到较强的冲刷影响;溢洪道坝面设计为梯形或是四边形,水流速度在1s/h以下,可以不适用砌护墙。反之,如果与附近建筑物在一定范围内连接,可以适当的增加切护长度和厚度。(2)控制段。为了保证洪水期间泄洪能力,水流速度均匀,应该保证进口水流和建筑物保持垂直,根据地形条件有针对性的设置控制断面,确定泄洪流值。一般情况下,岩基单宽流量大概在50m3/s以上,除了一些小型水库进水口设置引流以外,水库溢洪道的宽度应该控制在3h以下。如果断面宽度较大,布设间距应该控制在10m~15m之间。(3)陡坡和急流段。在陡坡和急流段的设计中,可以选择直线法,进而避免坡体和弯道产生的流态负压问题。故此,在水库溢洪道设计中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来确定引流形式。(4)消能段。陡坡和急流段的尾端需要安设一个效能装置,结合溢洪道地形和地质条件有针对性选择装置型号。在溢洪道末端选择多级跃流形式,促使水库的泄流方向可以控制在坝角的100m~150m左右。但是,对于消能工具的选择,如果是非岩基的消能工具,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底流效能方式,末端配置消能池。水库洪流阶段,池流量处于一个较为平稳的阶段,可以选择消能槛形式来满足实际需要。水库洪流是远驱式,可能对砌护带来严重的冲刷作用。针对此类情况下,可以选择差动式消能装置,水库溢流道末端坡度较陡情况下,应用挑射效能模式作用更为突出,还可以有效避免消能池的使用,降低工程量和资金投入,提升工程建设经济效益。

2.2水库溢洪道水力计算

(1)进口段水力计算。进口段水力计算主要是选择查尔诺门斯基法,从下游控制面反推上游控制断面的水面曲线变化情况,并且得出具体的数位高度,确保泄洪时水库的水位计算结果精准度。(2)陡坡和急流段的水力计算。陡坡和急流段的水力计算方法较为多样化,可以采用b2型降水曲线方法进行计算。(3)消能工具水力计算。在水库溢洪道底流式效能设备计算时,通过巴什基洛娃图方法进行计算,步骤简单,可以更快的得到计算结果,保证计算结果精准度,降低计算时间。一般情况下,在溢洪道建设中,更多的选择尺寸较大的消费设备,所以想要获得准确的水利工程效能情况,应该建立模型进行试验分析,得出更加准确的结果。(4)侧槽段的水利计算模式。在溢洪道侧槽段水力计算中主要是通过扎马林法,这个计算模式中将将流假定值是均匀的,但是实际情况下确实动态变化的,所以只能计算得出一个模糊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近些年来,水利工程的水流量和能量关系的计算不断深化,计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在了解池流情况基础上,由于侧槽式溢洪道水流内进冲击力较大,所以导致水流的流态变得更加复杂,计算难度较高。

2.3水库的结构计算

为了保证水库建筑物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就需要在结构计算中能够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除了对于坡面挡土墙的计算以外,还要对其他方面内容进行详细计算和分析。在陡坡砌护厚度计算中,主要是为了保证互动安全,设置可伸缩沉陷缝,避免洪水期间砌护体受到影响坡向发生变化,加剧阻力。

3结语

综上所述,水库溢洪道工程设计中,作为水利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整体建设质量,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充分把握水库溢洪道的设计布局、水库溢洪道水力计算和结构计算,提出设计合理性,提升我国水力工程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俊宏,梁艳洁,杜娟,等.华阳河水库溢洪道泄洪消能试验优化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12(9):71~74.

[2]郝晓辉,郭磊,王慧,等.峤山水库溢洪道挑流鼻坎结构尺寸的确定[J].山东水利,2016,28(1):50~51.

[3]彭琦,陈朝旭,李涛,等.天河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J].人民长江,2015,42(12):89~92.

[4]张艳丽.海龙川水库溢洪道加固设计与计算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5,23(1):49~51.

篇(4)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南河水库是延安黄河引水工程的反调节水库,其主要任务是对延安黄河引水工程在黄河泥沙超限、生态流量受限和引水工程前段检修情况下起反调节作用,另外还具有防洪、拦沙及延川县城事故应急供水功能。

水库总库容2824万m3,为Ⅲ等中型工程,主要建筑物大坝为2级,其它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

枢纽主要由大坝、导流泄洪洞、输水洞等三部分组成。大坝为均质土坝,导流泄洪洞布置在右岸,为明流洞,前期满足施工导流,后期改建为永久泄洪洞,全长525.2m,最大泄量248m3/s。

2导流泄洪洞布置及型式选择

本工程导流泄洪洞主要功能是施工导流、放空水库和泄洪,其布置原则为:

1)根据坝址处地形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导流泄洪建筑物轴线位置;

2)泄洪设施尽可能做到与施工期的导流建筑物相结合,以减少工程投资;

3)在布置导流、泄洪洞时,应兼顾考虑到水库放空的要求。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在大坝右岸,岸坡在坝肩部位略微凸起,具有布置顺直隧洞的条件,而且坝肩处基岩顶高程满足泄洪洞布置要求,隧洞洞身围岩为强~弱风化砂岩夹泥岩,围岩类别为Ⅲ、Ⅳ类围岩,围岩厚度及高度均满足成洞条件。因此,按照以上布置原则,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将导流泄洪洞布置在右岸。为了减少工程投资,将导流洞和泄洪洞结合布置,并兼顾水库放空。

(1)进口高程的比选

导流泄洪洞进口的高程既要满足导流的要求又要满足水库永久泄洪的要求。从施工导流方面考虑,导流洞进口高程越低,相应导流洪水标准下围堰投资越小,但同时还应考虑到进出口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出口下游消能防冲要求;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洞子宜布置于基岩中,同时应满足洞顶围岩覆盖厚度和成洞条件;从水库防淤积方面考虑,应确保泄洪进口不被淤积堵塞;从水库放空方面考虑,进水口高程越低越好;从施工工期及投资方面考虑,进口高程越高,围堰高度越高、工程量增加,围堰布置越困难,工期不易保证。

综上所述,本次设计对导流泄洪洞进口采用同一进口和“龙抬头”的型式两种方案的布置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采用同一进口,临建工程量较省、投资少,施工干扰小,坝体填筑不受洪水影响,填筑强度低,工期易保证;采用龙抬头型式,临建工程量大、投资大,且施工繁琐,后期完工后需对前段导流洞下闸封堵同时导流洞由于地形及泄洪洞布置影响,平面布置S弯道,洞内流态相对较差。

因此,采用同一进口,结合地形条件,进口高程确定为795.0m。

(2)导流、泄洪洞洞径比选

导流、泄洪洞采用同一进口单洞型式,洞径必须同时满足导流和泄洪功能。

1)导流洞洞径

本工程采用土石围堰,材料成本较低,围堰高低对工程投资变幅不大。而隧洞投资受洞径变化幅度较大,因此从控制投资的角度考虑,在满足隧洞施工断面和工程各建筑物布置的条件下,应尽量缩小导流洞的洞径而提高围堰的高度,而导流洞洞径不起控制作用。

2)泄洪洞洞径

泄洪洞洞径的大小,主要影响到水库泄洪时库水位的高低,对坝体高度有直接影响,洞径越小,坝高越高。为此初拟三个隧洞断面(B×H):3.5m×4.5m、4.0m×5.2m、5.0m×6.6m,在正常蓄水位相同的前提下,通过调洪确定不同的大坝坝高分别是75m、74m、73m,结合隧洞和大坝投资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选择洞径4.0×5.2m相对比较合适。

(3)导流泄洪洞出口消能型式比选

导流泄洪洞的出口处基本正对原主河槽,围岩为强~弱风化T3h砂岩夹泥岩,属极不稳定的V类围岩,从地形上看,同时具备修建底流消能和挑流消能建筑物的条件,但是必须做好出口洞脸的防护。

1)底流消能

根据地形条件尽可能的将消力池座落在完整基岩上。其优点是和下游河道衔接顺畅,对周围边坡建筑物影响较小;但缺点是池底板较低,池内水无法排出,分缝、排水孔底板下部等部位,在冬季存在冻胀问题,且工程量大,造价相对较高。

图1 底流消能设计图

2)挑流消能

根据出口处地形、地质条件,尽可能将出口挑坎座落在完整基岩上。其优点是工程量小,造价相对较低;缺点是出口采用挑流消能有一定的雾化现象,可能会对右岸边坡造成影响,需采取保护措施。

图2 挑流消能设计图

通过比较上述两种消能方案,选择挑流消能。

综上,导流泄洪洞进口底板高程为795.00m,放水塔为岸塔式布置;洞身长448m,采用圆拱直墙型断面,尺寸(B×H)为4.0×5.2m,洞底比降为1:30,衬砌厚度采用0.5~0.7m;出口采用挑流消能,挑坎高程777.30m,挑射角挑角34.458°

3水力计算

(1)泄流能力计算

导流泄洪洞泄流能力根据不同洞前水深,分别按底坎为宽顶堰的堰流和压力孔流计算,堰流和压力孔流的临界值按下式计算:

〉0.65为堰流

〈 0.65为孔流

式中:―孔口高度;

―孔口前水深(m)。

(2)洞内水面线推求

1)不考虑掺气洞内水面线计算

根据《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2002),按校核洪水下泄流量248.2m3/s推算最高水面线。通过能量方程,经计算泄洪洞洞内水流为C2型壅水曲线,计算结果见表1。

2)考虑掺气后洞内水深计算

深孔闸门后,洞内无压流的流速较大,水流掺气水深计算采用下面公式:

ha=h/β

β=1/(1+K×V2/gR)

式中:ha―掺气后的水深;

h、v、R―分别为掺气前的水深、流速及水力半径;

K―普通砼取0.004~0.006,取0.005。

掺气后水深计算结果见表1。

表1导流泄洪洞洞内水面线

在校核洪水泄量下,洞内最大掺气水深为3.79m,洞身断面直墙高度4.0m,净空面积占隧洞断面面积的21.7%,满足《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2002)规定的高速水流无压隧洞掺气水面以上的净空要求。

(3)出口消能计算

导流泄洪洞出口消能型式采用挑流消能,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洪水,下游水面高程根据导流洞出口处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查算。

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挑距按下面公式计算:

L=(V12sinθcosθ+V1cosθ(V12sin2θ+2g(h1×cosθ+ h2))0.5)/g

式中:L―挑距(m)

θ―挑流水舌水面出射角,(°)

V1―坎顶平均流速(m/s)

h1―挑流鼻坎末端法向水深(m)

h2―鼻坎坎顶至下游河床高程差(m)

经计算,当30年一遇洪水时,下泄流量244.04m3/s时,挑距L=74.053m。

冲刷深度按下列公式进行估算

T=K×q0.5×Z0.25

式中:T―自下游水面至坑底最大水垫深度(m)

q―鼻坎末端断面的单宽流量(m/s)

Z―上、下游水位差(m)

K―综合冲刷系数, K=1.1~1.8

篇(5)

1、引言

城镇供水工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管道供水较传统渠道引水的优越性日益显著。在有利于工程经营管理、方便实用、安全卫生、节水环保、用水保证率高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禄丰县城自来水大滴水引水工程管道全长22.34Km,所用管径为DN600mm和DN500m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材;德钢至石门水库引水工程管径采用DN800mm预应力筋混凝土管材,管道全长2.68Km。上述工程启用至今,从经济、安全、适用和效益的角度来分析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2、管材的选择

在输配水管道安装工程中使用的管材可分为金属管和非金属管两类,常见的金属管有铸铁管、钢管、球墨铸铁管等,非金属管有塑料管(PVC管、PE管、PP管),自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随着管材生产工艺和各种新型材料的广泛应用,逐步创新生产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UPVC管、玻璃钢塑料复合管、玻璃钢管被广泛地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因城镇供水直接影响居民的健康质量,其供水安全、管材对水的质量是否存在二次污染和工程自身的经济效益的优劣,成为了工程首先考虑的问题。管道供水工程投资中管材投资比例占工程总投资份额最大,实践证明管道工程设计中,科学合理选择管材是决定项目能否发挥正常功能,有利于施工和进度,以及工程效益最大化的关键。

因管材生产材料、技术及生产工艺的不同和差异。同一管径和长度的管道相比:从材料性能来看管材不易断裂;管道自重相对较轻、安装更简单快捷;安装后内外承压力及安装的密闭性更好;抗腐蚀性能较优、管内壁不易结垢;从水力性能来看能实现更大的供水流量,从综合安装维护造价来看有着更加优越的性价比,则可认为是选择了比较理想管材。

城镇引水管材大多选用管径范围在Φ300―Φ1200 mm之间,工作压力多为0.2―1.2 Mpa之间的管材,就目前情况来看非金属管在小管径和易埋设的条件下较为经济实用,压力管道管径范围在Φ20―Φ700 mm之间,是“以塑代钢”的适宜选择;由下面方案进行比较,非常清楚地看出,在供水安全、卫生,施工占地少,管道施工适应性好的前提条件下,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钢筒混凝土管工作压力在0.4―1.6 Mpa之间,相对管径偏大的管材选择上较其它管材更具优势。钢筒混凝土管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相比,除价格偏高以外,在安装管径大,施工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优势明显;玻璃钢管管材根据模拟实验资料显示,在用含大量泥砂的水装入管材内,经30万次旋转后,检测管内壁磨损深度,经表面硬化处理的钢管为0.48mm,玻璃钢管仅为0.21mm,所以玻璃钢管不仅糙率小,且更为耐磨。从实例讲,由深圳至香港的供水工程,供水管道长50公里,分别用两条内径为2.2m和1.7m玻璃钢管道,从1965年使用至今仍完好无损,故工作压力在0.4―1.6 Mpa之间,供水高差有限的情况下,以是一种良好的生活饮用水管道工程措施选择。

(4)总水头损失计算

可根据管线测量成果按式(8)计算,也可根据式(9)、(10),按经验局部水头损失的a倍8%~12%来计算,以可根据不同管材管道计算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即:h=hf+ahf

一般管材管径均为定型尺寸,为达到充分利用自然水头,优化工程设计及投资的目的,里程较长的管道经常会设计成不同管径和管材混合安装在同一管道上使用,计算时根据上述公式及不同管材水力特性反复试算,直到符合设计要求。

4、方案比较

管道引水工程措施应用范围,通常地形复杂、区域跨度大,沟渠难配套和维护困难,有一定的供水自然落差;项目供水保证率要求高,有供水卫生考虑的。然后就是选用管材的经济、性能对比了,方案及投资比较以当时(2000年)禄丰地区市场价格为准,管径Φ500 mm、工作压力1.0 Mpa管材方案及投资比较如下。

(其中管材价含运费)

由上表和参与我县多项引水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实践经验来看,在工作压力设计为1.0 Mpa以下管材使用范围内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有较好的经济实用性;而作压力设计为1.0~2.0 Mpa使用范围内钢筒混凝土管和玻璃钢管优越性能比较显著。

5、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道设计及施工

(1)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因自重大、质脆,在运输装卸、安装过程中需小心以防断裂。

(2)安装时一般400~700 mm管径的借转角度不大于1.5°,400~700 mm管径的借转角度不大于1.0°。管槽底坡在1:1~1:0.5之间应考虑使用钢管安装,管槽底坡比1:0.5陡的应考虑修改管线和设计方案。

(3)在跨河,借转无法解决管道转向的和管槽底坡较陡的应使用钢结构弯头或直管安装,同时使用砼镇墩。所用管材钢结构承、插口应根据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承、插口尺寸制作,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连接止水则正常使用橡胶圈,根据禄丰县城大滴水引水工程施工经验证明设计考虑钢管部分易腐蚀而将混凝土镇墩浇筑至与钢结构弯头连接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头50cm处,导致管道试压和运行期间有部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在靠近镇墩30cm处断裂。而德钢引水工程施工时,经过与设计方协商,把设计变更为钢结构弯头和直管承、插口露出镇边缘30~50cm,并做好该部位的防腐蚀措施,从而解决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靠近镇墩30cm处断裂的问题。钢筒混凝土管则兼备了钢管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的优点,但价格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高。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的断裂,在不影响结构损坏的条件下,一般采用钢结构抱箍配合石棉自应力水泥及107胶水混合物塞填维修,养护24小时后可进行压水实验。

6、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道压水实验的几点建议

管道工程中压水实验是检验管材质量和安装质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已是施工中最不安全的环节,目前就此问题相关资料多有不详并缺乏实践操作的有关资料和经验论述。

(1)管道安装过程中应尽量仔细认真检查管材质量和止水胶圈安装质量,以此最大限度减少管道压水实验次数,因压水过程不但有一定的危险,而且耗时费力。如果因此导致管道损毁,维修费用也很高。

(2)压水实验堵头位置的选择应先根据工作压力和管径大小先计算压水实验时堵头承受的总压力,一般用实验压力的1.2~1.5倍来计算。堵头位置选择原则为:管段地势相对高处,一般不宜选择在地势低洼积水的地点;除堵头处安装压力表以外,管道最低处附近应安装压力表;堵头设置在易取水处,但该处要地质条件要好,干燥易排水,管槽及管线相对平缓顺直,做到尽量利用地形条件降低堵头处因压水实验承受的总压力。为降低管道试压成本可在距离管口0.6~0.8米处设置两层以上方木(边长0.25米以上),受力面方木竖置以管槽,根据试压管径大小设1.2cm厚度钢板与千斤顶便于调整堵头与试压管道承、插口的距离,与夯土堆接触的方木则横置,整个堵头基础低于管槽基础,保证压水实验的安全。一般试压管段长度选择1.5公里左右较为合理,可根据堵头较理想的安置位置酌情增减试压管段长度,因管段试压长度与管道修复的经济合理性和管道压力稳压阶段单位时间内压力下降值有直接的关系。

(3)试压前已安装好的管道两侧土要回填夯实,管道夯实的覆土厚度应大于管承口的0.5倍,堵头钢构件上应设置配套进水管、压力表、补排气阀及配套球阀,加压时一般在正三角形位置上布置三个千斤顶,故堵头一般要用钢肋加固,靠近堵头的3根预应力管应采用比设计工作压力大1.2~1.5倍的管材,并用土完全夯实覆盖,防止因爆管而造成工作人员伤亡。试压前将水充满管道,将管道地形高程相对较高处加压至0.1~0.2 Mpa,利用补排气阀将管道内空气排出,在此条件下养护3天。

(4)压水实验时0~1.2 Mpa工作压力可采用多节泵加水增压,压水每增加0.2~0.4 Mpa压力可停止加压30分钟,其间试压管段工作区内应禁止人畜进入,严防发生安全事故。用方木与夯土堆建成的堵头支撑在管道加压过程中会产生位移和变形,应根据情况用安装好的千斤顶不断调整钢构件堵头与管道承或插口的距离,保证堵头处止水胶圈始终保持在密封状态,另外试压工作时应配齐必要的对讲通讯设备,保证整个工作现场通畅的协调与沟通。

篇(6)

引言

台山核电厂淡水水源工程的新松水库位于台山市赤溪镇的曹冲河,水库距台山市约60km,距台山核电厂约15km。坝址距新台高速浮石立交出口约28km,距西部沿海高速都斛出口约18km,现有外部交通条件较好。台山核电厂淡水水源工程通过在曹冲河建设水库,用输水管道将淡水输送至核电厂淡水厂,拟建进库道路连接水库坝址与台山核电厂的进场道路。目前,从旧赤溪镇到水库坝址,只有一条长约8km的简易泥结石道路可走。但该现有简易道路等级低,平面弯道多、转弯半径小、会车时错车困难,不能满足本工程施工期与运行管理期的交通使用要求,故须对进库道路进行配套建设。

1进库道路技术标准的确定

1.1道路等级标准的确定

进库道路是台山核电厂淡水水源工程的专用道路。经过对枢纽日常交通量的分析,对于设计水平年,预计对外交通道路的双向通行交通量小于1000辆/日。双车道四级道路可满足本工程施工高峰期的最大交通量。考虑工程的建设规模、重要性和施工期车辆交通情况,根据规范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经综合分析,进库道路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

1.2路线主要设计指标确定

进库道路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为20km/h,设两车道,路面宽为6.0m,每侧土路肩宽为0.5m,路基宽7.0m。根据交通量组成与项目交通量、地质条件及主体工程施工的具体特点,施工期间行驶施工运输车辆较多,故采用高级路面。汽车荷载等级按公路等级采用公路-Ⅱ级,并采用施工运输车辆的实际最大荷载(约50t)进行复核。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参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的规定,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25。

1.3道路横断面结构型式

进库道路路面结构: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堑挖方边坡根据地质报告资料,按岩体风化程度不同来选取相应的开挖坡比值。挖方边坡高度大于10m时,采用分级边坡,第一级边坡高度为8m,其余每级均为10m。路堤填方边坡填筑坡比值根据路基填料种类、地形等条件而定。第一级边坡坡比采用1:1.5,第二级至起其坡比采用1:1.75。地面横向坡度较陡路段在路堤下方设置挡墙,其中涵洞则与挡墙结合。

2进库道路路线方案设计比选

2.1选线原则

选择路线方案进行初步设计时需要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尽量少出现回头弯;

选择地质稳定、水文地质条件好的地带通过,避开软基、泥沼、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等不良地段,避免穿过密集居民区、村庄;少占耕地、少拆迁,多利用山地,有条件的地方结合现有道路,使路线总里程较短、地形坡度较平缓、转弯舒顺;减少开挖量,避开高边坡等地段,减少水土流失;结合主体工程建筑物布置。

2.2路线方案布置

根据以上选线原则,及道路技术标准的约束,结合核电厂规划进场道路、主体工程建筑物布置及现场地形等具体情况,本阶段初步拟定设计了2条进库道路路线方案,其示意图见图2.2-1。

图2.2-1进库道路路线方案示意图

路线1:从核电厂规划进场道路东阳村南曹冲小学附近接入,经约0.2km海边虾蟹塘边后,沿曹冲河约2.2km,绕过新松村沿曹冲河约1.5km,经西坑,沿山边爬坡约0.8km至水库坝址左坝头,经大坝沿库边0.9km至输水隧洞进口。该路线全长约5.6km,其中0.2km为海边路,3.7km为原河边村路改造,1.7km为新建山边公路。

路线2:从核电厂规划进场道路南阳村南附近接入,经约0.2km海边虾蟹塘边后,沿原村路约1.4km至山边村,过村后沿山边小路0.8km,沿山边爬坡约0.7km至水库右岸垭口,沿库边经0.65km至坝址右坝头;另从垭口修支路0.25km至输水隧洞进口。该路线全长约4.0km,其中0.2km 为海边路,2.2km为原村路改造,1.6km为新建山边公路。

依据确定的道路技术标准根据选线原则对两个路线布置方案在已有1:2000地形图上进行设计并计算路面工程、路基土石方工程、路基防护工程等主要工程的工程量并形成工程量清单,对各路线方案估算其投资。

各路线方案特性见表6.5-1,各路线方案估算投资比较见表6.5-2。

表2.2-1进库道路路线方案特性表

2.3路线比选

由表2.1-1及表2.2-1可知:

从布置上看,路线1和路线2均有局部海边道路连接核电厂进场道路,距核电厂均较远,并需要进行软基处理。其中路线1沿曹冲河边,目前现有道路高程在3m~4m之间,曹冲河10年一遇洪水位高程为6.8m,25年一遇洪水位高程为8.0m,路面高程需加高5m左右,且需要按堤防标准建设,涉及水利设施等其他复杂问题;路线2长度最短,并利用现有的村路,线路较顺畅;从征地移民上看,路线1需要征用路边田地,路线2需要拆除少量房屋;从施工条件上看,路线2最短,但道路施工有可能受当地村民交通影响;从投资上看,路线2投资最少,比路线1少1810万元;综上所述,路线1的其中一段经过曹冲河边,其路面需按堤防的防洪标准进行加高,征用农田较多,涉及水利设施等其他复杂问题;路线2的路线需穿过村庄,但结合主体建筑物布置最合理,长度最短,路线较顺畅,投资最少。经综合比较后,推荐路线2为进库道路的首选方案。

3 结语

台山核电厂淡水水源工程进场道路外部交通条件较好,道路功能特殊,在明确道路的功能后由确定的道路技术标准,按照基本选线原则拟定设计出2条进库道路路线方案,通过方案比较发现路线2对结合主体建筑物布置最合理,长度最短,路线较顺畅,投资最少是符合本道路工程投资和运输效率的路线设计方案。

篇(7)

中图分类号:X73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铁路路网覆盖率的逐渐扩大,各种复杂困难的工程设置条件和环保理念的贯彻对铁路选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各类工程修建技术的发展水平与线路方案的选择密切相关。一方面,线位的选择直接影响工程总量,进而影响项目的整体投资和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各类工程的当前修建技术水平决定了该项工程的修建难度与可实施性,反过来影响线路方案的合理性。因此,通过实例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铁路工程选线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选线工作效率。

1、兰新铁路天山隧道群历次选线思路变化

1.1兰新铁路基本概况

兰新铁路东起甘肃省兰州市,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后延伸至阿拉山口,全长2000余km。该线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90年代初实施了增建二线工程,进入21世纪以来,又分段实施了提速改造工程。其中大山至达坂城段线路通过大山白杨河峡谷,峡谷间沟谷发育,地形条件困难,工程量较大。由于历次工程建设年代跨度较大,其线路位置的选择和工程设置差异明显,集中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选线理念和工程修建技术特点,具有较普遍的代表性。图1为白杨河峡谷区(局部)各时期线位与工程设置变化示意。

1.2I线选线方案及存在问题

I线于1962年建成,其线路最小曲线半径为300m。线路蜿蜒于沟谷间,以总长度4458m的12座短隧道穿越峡谷。限于当时修建技术水平,各隧道长度基本不超过1000m;跨越沟谷间也主要以高填深挖的路基工程通过,没有一处采用桥梁工程;甚至为节省建筑材料,在跨越2条冲沟处,仅设置了1座片石混凝土拱涵。该线建成后,存在隧道偏压、雨季排水不畅、钢轨磨损和道床变形等问题,造成运营部门需长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养护维修和监测。以当前的设计理念来衡量,本段采用的线路方案是十分不合理的。但机械设备短缺、隧道施工进度慢、通风难,桥梁设计施工体系不完备、施工难度大,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极度匾乏是当时真实外部环境的体现。在如此简陋的技术条件下,I线的选线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工程建设的难度,节省了稀缺的建筑材料,有效控制了工程投资和工期,实现了工程技术水平与选线的合理结合,及时解决了新疆与内地没有铁路通道的问题。因此其选线与工程设计实际上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1.3II线的选线和工程设置

II线工程于1995年建成。经过30余年的发展,普通桥梁的修建技术已很成熟,不再成为选线的制约因素,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供应也较为充足。虽隧道修建的机械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长隧道施工、运营通风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工程投资也较常规桥梁高,限制了长隧道的普遍使用。II线选择在I线左侧(靠河侧),仍以12座短隧道(总长度计5002m)穿过峡谷左岸山区,跨越沟谷不再采用高填路基工程,转而采用桥梁工程,同时得益于隧道工程技术在处理偏压、浅埋等方面的进步,隧道位置选择有更大的自由度,线路最小曲线半径增大至400m。由于各类工程修建技术的进步,II线的线路条件较I线有较大改善,建成后基本未发生各类病害,桥涵、隧道、路基等固定设备技术状态良好,运营养护成本明显降低。因此,选线设计很好地平衡了各类工程的技术难度、工程数量和工程投资,满足了当时经济发展对提高兰新铁路运输能力的要求。

1.4 提速改造

提速改造工程于2006年建成通车。提速改造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加大至2800m,线路位置选择在I线右侧(靠山侧)通过,以连续3座总长度计8879m的双线隧道穿越山体,其中最长隧道达4002m。3座隧道之间以15m以下高度的填方路基通过,并设大孔径涵洞排水。线路标准和各项工程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线路允许速度从70一80km/h提高到200km/h的同时,明显降低了运营养护费用,实现了运营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

2、青藏铁路关角隧道选线变化情况

2.1 既有线现状

青藏铁路西格段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全长800余km,是目前青藏高原对外联系的唯一铁路通道。20世纪50一60年代开始分段修建,历经26年于1984年建成通车,90年代末分段进行了提速改造,之后又实施了增建二线工程。其中天峻至乌兰段线路通过关角山,高山及山麓边缘丘陵地带沟谷发育,且北西向中吾农山―青海南山断裂带在关角隧道附近穿越线路,对工程影响较大。由于越岭地段落差达320m,为争取高程,线路选择主要以隧道工程通过关角山,不同时期隧道长度的设置具有较典型的代表性。既有线最小曲线半径为300m,线路以总长度计5044m的6座中、短隧道穿越峡谷,仅关角隧道长4010m,其余隧道基本不超过400m;桥梁工程以8m长梁桥为主,未采用24m以上大跨度桥梁工程;同时为节省投资大量利用回头曲线进行展线,以低填浅挖的路基工程通过。

2.2增建二线工程的改进

增建二线工程于2008年开工建设。二线工程在既有线左侧以2座长32.605km的单线隧道取直穿越关角山,不再采用展线方式适应地形。该隧道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铁路隧道。由于长大隧道施工技术的成熟和运营通风、排水技术的完善,不再控制选线,隧道长度的设置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3、兰合铁路跨越刘家峡水库桥梁结构形式的采用

3.1总体情况

兰州至合作铁路是连接陇海、西宁至成都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全线位于甘肃省境内,行经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震烈度为8度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且差异性较大。其中永靖至考勒段线路需跨越著名的刘家峡水库,两岸滑坡、坡面溜坍、水库坍岸等不良地质发育,桥梁工程艰巨且技术难度大,属复杂、艰险山区,选线难度很大,故对跨越刘家峡水库段线路方案进行了研究。

3.2跨越水库桥梁形式的选择

根据勘察,桥位处因长期的水流切蚀,水库水位的升降,岸坡松散物质被水流带走,而坚硬的岩石不易风化,多部地段风化厚度较小,部分坡脚新鲜岩石出露。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构造、地震、风化等作用,水库建成40多年来,坚硬岩石形成了陡立的岸坡,岸坡基本稳定。位于刘家峡水电站大坝上游4.2km、距挑河入河口2km处的折达公路桥资料显示,该处谷底最低约为1622m,水库蓄水后,库底已淤积到约1690m的高程,淤积高68m。桥址处受刘家峡水库库区回水影响,水中设墩施工难度很大,跨越库区桥梁以单孔一次跨越为宜。经过对主跨桥梁结构形式多方案比选论证,主桥采用100m+180m+100m连续刚构,主墩墩高达105m。该桥建成后将是我国单线铁路高烈度地震区最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桥式受力合理、新颖美观且易与桥址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4、结束语

由兰新铁路大山隧道群选线的普遍性及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兰合铁路跨越刘家峡水库选线的典型性可见,铁路工程选线和工程修建技术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工程选线一般应尽量考虑不同时期各类工程技术的水平,在保证实现铁路运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平衡线路条件、工程条件、工程造价、建设工期、建筑材料等各方面因素,以安全可靠为原则,保证项目顺利建成。为保证线路方案的合理性,铁路专业设计人员应积极了解掌握各类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变化,确保各项工程具备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山区;库岸;路基稳定性;预测评价

Key words: mountain;reservoir bank;roadbed stability;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U4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202-03

3 常见坍岸预测方法讨论分析

3.1 库区岸坡地质环境较为复杂,现有相关坍岸预测方法对水库预测时结果往往误差较大。

类比图解法是常用普遍应用的方法,可对均质土质岸坡或岩质岸坡的坍岸进行预测。佐洛塔寥夫、卡丘金和平衡剖面等这三种方法可用于均质岸坡,这三种方法应用于南方山区河谷型水库的坍岸预测,得出的结果和实际有时存在较大的差距。佐洛塔寥夫法考虑了冲蚀土可组成堆积浅滩环境,而实际预测过程较为复杂,且结果不理想。平衡剖面法需要相关观测数据和试验曲线,并绘制平衡断面,然后进行分析。动力法以一定的物理理论为基础,但建立关系方程需要相当数量的观测样本。两段法对于南方山区的峡谷型水库比较适合,在各类岩质的岸坡中具有很要的预测结果。

3.2 对比以上坍岸预测方法的优缺点,我们认为一种新的山区河谷型库岸坍岸预测方法――平衡图解法较为可行。

平衡图解法的基本思路是考虑坍塌土体部分与堆积部分和流失量的体积平衡,通过预测坍岸最终形成的平衡坡面确定坍岸计算的图解法。

预测步骤如下:① 编制预测位置的地形、地质剖面图;② 画出水库正常高水位线、水库排洪水位线(P=20%洪水频率)、正常低水位线(调度低水位);③ 由正常高水位向上画出毛细水上升高度线(h1),毛细水位上升高度值可取为0.5m;④ 由水库排洪水位线向上,标出洪水冲刷影响线,影响深度(h2)值可取为0.5m;⑤ 标出正常低水位线;⑥ 在正常低水位线选取α点,该点位于原坡面线与正常低水位线交点上;⑦ 由α点向上绘出冲磨蚀坡面线,与水库排洪水位线交于b点;其稳定坡度β1可根据实地调查和类比水库统计以及实验获得;⑧ 由b点作水下坡面线,和正常高水位毛细水上升高度线相交于c点;其稳定坡度β2视岸坡岩性而定;⑨ 由a点向下作水下堆积坡面线,与原坡面线相交于e点;其稳定坡角β3由岸坡岩土体水下停止角选取;⑩ 绘制水上岸坡坡面线c-d;坡角β4据自然坡角确定;c点作竖直线向上交原坡面线于m点。

检验原坡面坍塌面积A1与水下堆积面积A2之比p,如大于1.1,则向水中移动α点并按上述步骤重新作图,如小于1,则向岸坡移动α点并按上述步骤重新作图,直至1

水库库岸的坍岸规模预测,主要依据国内同类型水库蓄水后不同岩类库岸再造的实际资料和目前库区洪枯水位带的坍岸情况进行类比,并采用图解法确定坍岸宽度,具体作法是,以大量统计分析常年洪枯水位变幅带不同结构和不同组成物质岸坡的稳定坡角作为水下稳定坡角(α),以洪水位以上稳定的岸坡坡角作为水上坡角(β),然后采用图解法初步预测其坍岸范围。

3.3 以冷清公路库岸边坡坍岸预测为例

土石混合体土样取自冷清公路库岸路基边坡现场,混合体中的碎石主要是灰岩和砂岩、细粒土为粉质粘土。随机取出5份土样进行筛分,筛分后百分含量的平均值见表1。首先确定水下稳定坡角α和水上稳定坡角β,再结合具置的地质剖面,作图求出坍岸的宽度S。

试验采用岩石结构面直剪仪,其尺寸大小为250×250×250mm,粒径最大值取40mm。仪器由水平加压系统和垂直加压系统组成。在塑限附近取四个含水量9%、14%、18%和23%来进行试验。

本试验所有试样采用垂直荷载为200kPa的压力进行制样。每个试验用了三个试件,三个试件在垂直荷载为100kPa、200kPa、300kPa下剪切。

根据以上提出的图解法和参数,即可进行冷清公路路基库岸边坡坍岸的范围规模预测,从而得出工程处治方案。该图解法在预测库岸坍塌的过程中数据易于获得,实用性较强,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4 结论

本文通过讨论库岸坍岸的预测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①库岸坍岸是一种复杂的地质问题,影响因素较多,现有的预测方法由于参数的局限性,各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但对于较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库岸坍岸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预测。

②本文综合现有的库岸坍岸预测方法得出库岸预测方法―平衡图解法,以冷清公路路基库岸边坡坍岸为例,运用图解法进行分析,获得数据较为方便,适用范围较广,操作方法较为实用。

③在山区库岸坍岸的预测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且各影响因素的作用不尽相同,对每个影响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柴波,等.红层水岩作用特征及库岸失稳过程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2009(04):1092-1098.

[2]DZ /T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

[3]红河谷冷墩至清水河二级公路库岸边坡稳定风险评价、库岸再造规律与病害治理技术(报告),2011,08,23.

[4]邵振臣,等.丽宁新团至大东岔口路段滑坡稳定性分析[J].低温建筑,2015,12:128-130.

篇(9)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建设事业的进步,各项大型工程日益增多,其中一部分项目设计对水系的穿越,导致了新时期河道管理范围的扩大,根据水利部7号文件,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应进行防洪评价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编制防洪评价报告的形式进行事前评估,事中检测和事后检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是防洪评价报告编制人员的主要行为准则,《导则》设计内容广泛,要求具体,运算细致,但是由于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原因造成有些比较关键的问题被忽视。在此,有必要针对对几种常见的河道管理中防洪建设评估进行深入了解,在具体的现实条件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防洪评价时应注意的事项,力求避免对建设项目施工和使用、防洪设施建设和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隐患。

1.防洪评价对道桥施工时堤防的的要点

1.1 桥墩对堤防的影响

道桥的跨水系施工和建设会引起的水系水位升高、泥沙淤积、径流改变等情况,因此道桥施工前应该高度重视堤防的防洪评价。水利部《导则》要求:“项目建设对堤防、护岸及其他水利工程和设施的影响分析”;“对可能影响现有防洪工程安全的建设项目,应根据渗透稳定复核、结构安全复核、抗滑稳定安全复核等计算结果,进行影响分析”,在实际的防洪评价工作中,为避免不良影响的产生,应重点强调桥墩的布置,特别是堤顶和临水坡的布置,监督、指导建设单位对桥墩进行调整,适应防水提。避免强行要求增大道桥跨度,增加工程项目的设计难度,增大建设项目的投资的不良后果。如果现实中桥墩位置很难改变,应指导施工单位对堤防工程进行相应加固,采取相应的措施。

1.2 对防渗堤的评价要点

在道桥跨水系施工中,应重点对防渗堤的影响进行评价。首先,为防止项目施工对防渗工程的破坏,应重点对道桥项目在迎水坡采取防渗措施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估,推荐采取堤坡衬砌铺设防渗土工模等方式进行防渗处理;其次,重点进行堤身防渗的检查和评估,例如:在检查和评估中督促施工方采用堤顶垂直铺塑、混凝土截渗墙和封堵漏水层等措施,截断堤身渗透通道;最后,注意防渗平台建设的检查、监督和评估,通过延长背水坡渗径长度,降低渗透比。充分了解施工工段的地质构造,明确判断:道桥施工对不透水层的破坏,施工是否造成渗漏管道,行洪时期防渗的特殊要求,防止管涌和水土保持等方面。

2.防洪评价对输油(水、气)管线穿越河道的评估

由于输油(水、气)管线河道工程的特点,评估中应重点强调对管道施工的有效管理。首先,通过可续、合理和有余量地计算出径流的冲刷值,进而确定管道距河底距离,检查和评估管道深度河槽冲刷深度的相对距离;其次,通过对施工工段地质和土层的调查,掌握强透水层的实际分布情况,避免河水在强透水层中沿着管道形成渗漏通道。最后加强对管道进出口的防渗处理,重点在于进出口的充填和灌浆监理。

3.防洪评价对行蓄洪区内建设项目的要点

3.1 行蓄洪区建设项目防洪评价的出发点是正确处理洪水和建设项目的关系,充分评价洪水对建设项目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产生的影响。

3.2 对新建或规划修建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穿越蓄滞洪区的路基与桥梁结合方案进行防洪评价。一般是分析分洪时对水流流向、流速的影响,分析桥孔过水宽度是否满足分洪的需要。由于蓄滞洪区面积相对较大,路基及桥墩的建设对蓄滞洪库容影响很小。评价时,大多重视对分洪滞洪的影响,而容易忽略滞洪后对蓄滞洪区退水的影响。蓄滞洪区内地形一般较复杂,低洼地形多,对于公路铁路路基段,应分析其地形,尽量不影响退水时间,不但应在排水沟渠位置布置过水涵洞,而且对于没有排水沟渠的洼地在路基设计时也应留出排水通道。蓄滞洪区内的建设项目应避免与蓄滞洪区内的安全建设相矛盾,如果能够与安全建设相结合为最佳。利用部分蓄滞洪区建设水库,评价的主要内容为对蓄滞洪区滞洪容积的影响,分析水库库容所占滞洪容积的比例、减少的滞洪水量或抬高的滞洪水位等。影响评价应对不同的分洪情况分别进行:大洪水时,滞洪面积大,水位高、水量多,其水库所占的比例相对小,防洪影响也相对小;而当发生中等洪水需要分洪时,分洪水量少,水库所占的比例相对大,特别是蓄滞洪区内建设的水库,多选在低洼处,少占地、少搬迁,也正是分洪时首先运用的区域,小水时不淹没的地区水库修建后变为淹没区,增加了淹没机率、滞洪损失及各项费用。防洪评价时,应对工程建设前后不同分洪情况下的淹没范围及损失进行对比分析。

4.防洪评价对洪水期建设项目施工的要点

在跨水系的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周期长,工作量大,加之我国气候特点,在进行防洪评价时必须充分考虑洪水期建设项目的施工问题。分析建设项目在运行期和施工期的防洪设计,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适当,设防标准是否满足现状和规划要求,并对其所采用的防洪、排涝措施是否适当进行分析评价。水利设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对防洪评价做出客观、实际和科学的结论,对洪水期各种不利影响因素进行适当的分析,为施工单位提供建设建议。

结束语:

总之,为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涉水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增多的情况,为维护涉水工程建设非法占用水域面积和对行洪安全、周边水利工程及其他设施的不利影响,相关部门要对涉水工程建设高度关注,严格按照有关水法和规范规定,实行一个工程一评价,严把防洪影响评价关,审批关,力从源头上维护涉水工程建设对水域和周边事物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余建星,王宏伟,王永功,吴崇礼.大型桥梁防洪影响评估方法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2005, (04) .

[2] 刘征. 安顺市病险水库治理的对策及建议[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08.

篇(10)

中图分类号:U213.1+3 文献标识码:A

概述

岩腔是山区道路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它的稳定性影响着道路结构的安全。

陈洪凯等认为陡崖上软硬岩石之间的差异风化作用是危岩链式演化的源动力, 岩腔内泥岩存在压裂风化,并影响着危岩的疲劳寿命长短。

对岩腔的处理一般来讲,主要是根据岩腔地质状况和基础荷载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进而通过经验类比方法做出定性判断,对岩腔的处理方法具体分析和研究的方面目前很少。

本文依托实际工程,详细阐述了重庆某待建主干路岩腔段工程处理措施的提出与比选,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1 工程概况

某待建主干路所在K1+060~K1+120段右侧分布有一现状水库,水库南北长200m,东西宽约60m,水库与路线间有一陡岩,高差达21.70m,主要由砂岩、泥岩组成。由于差异风化作用在道路K1+077~K1+114处下方形成一个大岩腔,岩腔纵深达16.0m,横宽约37m,岩腔高度2.0~8.0m,由于岩腔的存在,必然对上部新填路基有较大影响。

本处原始路线支持挡结构位于岩墙顶板卸荷影响范围(顶板高×tg(45°+φ/2))内,如不进行处理,肯定存在很大风险。而大范围改线对规划和用地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对其采取相应工程处理措施确定工程安全。

2 充填砼方案

砂岩、泥岩常分布于重庆地区,砂岩一般属于较软岩,泥岩属于极软岩,浸水后抗压强度差异较大。该岩腔所处地质岩层为砂岩、泥岩,岩层风化性差异较大,岩质稳定性较差。

王方杰等对岩腔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认为岩腔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地基的稳定安全系数,另一方面造成了路基的不均匀变形,因此建议设计时要对岩腔进行填充处理。

本方案考虑在岩腔底部挖台阶,并形成逆坡,台阶宽度不小于2m,台阶高不小于0.5m,以增加底部摩擦力。采用C20片石砼浇筑回填加固岩腔,同时在路肩处设置衡重式路肩挡墙,挡墙高约8~17m,对基础承载力要求为0.3~0.8Mpa。

本方案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在岩体上挖台阶较为困难,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施工控制要求高,在岩腔内部不易密实;其次,原岩腔处于砂岩、泥岩、砂岩交界处,浇筑混凝土后与原始岩土体结合情况不明,如胶结不好,易形成软弱面或破裂体;第三,横断面上挡墙高度较高,对基础承载力要求高,如岩腔施工未能有效控制,挡墙基础的稳定性将受到严重影响。

3 分级放坡方案

鉴于上述方案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分级放坡方案:首先,炸除岩墙顶部岩体,并清理干净岩腔内残留物,从而消除岩腔这一不利结构。在水库内用抛石挤淤方式清除不良土,后按1:1.5,1:1.75,1:2.0的坡率放坡,并进行土石方回填。对高填方(>10m)进行强夯处理,在坡脚设置浸水护脚进行防护,护脚置于基岩上。

本方案从结构上变岩腔为填方放坡,从而物理上消除了这一结构。从一个陡坡支护问题变为高填方问题,道路左侧为岩体,不对填方产生滑坡推力。边坡下部为水库,地形较平缓,对水库进行抛石挤淤增强基础强度,有利于填方温度。

本方案为多级填方,由于地形影响,导致占地较大,所需边坡防护、强夯处理等工程量亦较大。

4 技术经济比较

上述两个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如下:

对于岩腔的处理方案应结合技术方案进行选择,通过比较,两个方案总建安费用相差不大。

充填方案为封填岩腔并修筑支挡结构,片石混凝土量为封填岩腔量、衡重式挡墙工程量之和。充填方案占地面积较小,对施工技术要求高,同时支挡结构较高,存在一定技术风险;放坡方案为破除岩腔顶板后自然放坡,受地形影响,需占用水库用地约3500m2,边坡防护面积较大。

综合两者考虑,整体建安费用相差不超过5%,但放坡方案技术风险小,成型后通过边坡绿化,可营造良好景观效果,而充填方案支挡较高,不利于景观效果。最终选用放坡方案作为推荐方案。

结语

本文通过对重庆某代建主干路岩腔段处理方案的经济技术对比,选择炸除岩腔+放坡作为最终处理方式。

充填岩腔作为一种处理方式,相对放坡方案节约用地,但施工要求高、技术风险高。放坡方案占地较大,但景观效果好,技术风险低。

岩腔工程的具体处理措施,需综合考虑施工难易、工程造价、占地、景观等因素,选择出合理方案。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 下一篇: 家庭教育课程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