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课程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2 16:02: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庭教育课程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家庭教育课程教案

篇(1)

1.引言

对一个三岁的自闭症幼儿来说,什么样的教育能使其更好地发展呢?很显然,如果把人生按学龄段分为学龄前、学龄期、学龄后的话,其相应地就应该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主。当今社会,学龄前的家庭教育越来越有被学校教育取代的趋势,事实上普通孩子的学前教育已是正规的“学校教育”,特殊儿童此阶段的教育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远没有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不仅小龄孩子主要受的是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很多大龄孩子的教育也很难走出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局面。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对特殊儿童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作为该教育重要环节之一的课程设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设置哪些内容?怎样设置?对所有特殊儿童来说,课程设置的共同要素是什么?这些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2.生态课程的趋势与内涵

国际弱智教育经历了零课程、发展性课程、功能性课程、环境生态课程的时代。[1]那么,针对自闭症教育的课程是不是一定要遵循课程发展的这个趋势呢?答案是否定的。诚如台湾特殊教育学者林宝贵所言:“课程与教学编制恪守原则之一:应兼顾社会需要和儿童兴趣。”发展性课程发展了儿童的能力,但相对于他们要面临的生活,只是一种“间接”的学习,而本身迁移能力比较差的特殊儿童则难以把在学校发展出来的能力用在实际生活中,因此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必然导向功能性课程。[2]功能性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使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它根据社会对人之能力的要求,着眼于弱化孩子的缺陷,建立完备的支持系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功能课程看似直接面对社会生活,但是诚如所见,该课程很多时候只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这于那些类化、统整能力较弱的自闭症孩子来说就失效了。而就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来说,生态课程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生态课程将儿童置于日常常态生活,依其能力水平及适应现状,以未来适应常态生活环境为导向,充分了解生活环境,运用生活环境,为促进发展而提供适合其教育需求服务的个别化教育。[3]在充分认识孩子各项能力的基础上,对孩子所生活、学习、工作、休闲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发现孩子所处环境对他的影响和要求,从而认识到他在各环境中参与哪些主要活动,以怎样的形式参与,进而形成对孩子最实际的课程。

课程理论的发展走向表明,生态课程是现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较好选择。另外,也可以从课程本身的特性来分析其优劣势。台湾老师李宝珍认为,课程编制采取模式就两极端可分为工学模式(或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过程模式)。[4]依此作为比较的主要项目来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请看表1。

表1 目标模式的课程与过程模式的课程比较

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两种课程,各有长处和短处,当二者和实施对象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要看谁的长处多,谁的长处少。拿“着眼点”来说,发展课程着眼于“个人”,注重的是个人的发展特质;功能课程着眼于“环境”,改变的是环境的支持;生态课程则着眼于“活动”,而活动是连接个人和环境的命脉。换句话说,抓住了活动,就等于抓住了个人和环境。由此看来,生态课程显得更优越。

课程本身高级,但对具体的孩子来说,它所具有的这种特性能否发挥出来呢?我们不得不对生态课程的设置流程及要素作具体的分析。

3.生态课程设置的要素分析

一般来说,广义上的课程设置都遵循评量、计划、实施、评估、修正等流程。生态课程设置也不例外。

3.1评量

好的课程设置,少不了有效的评量。那么评量的内容要素有哪些呢?生态课程,必须对孩子及与之相关的人、物、环境等做评量。从孩子来说,他现阶段所处的水平是关键。只有对孩子进行医学评量,才能细致地了解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治疗与药物使用历史;只有对孩子做治疗评量(物理、职能、语言三大治疗评量),才能了解他的动作、职能、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只有对孩子做教育评量,才能对他的智商、情商、心理等全面把握;只有对孩子做护理评量,才能对孩子的生理卫生、家庭养育环境等有所了解,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健康状况、行动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情绪情感、人际关系、感官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国文、数学等学业能力之现况[5]有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比较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其特质。具体请看表2。

表2 特殊儿童多方面鉴定评量要素分析[6]

从家庭来说,家庭软硬环境是重要因素。家庭基本物理环境可分为客厅、盥洗间、卧室、餐厅、厨房、休闲空间、书房、阳台、房外走道。[7]在对家庭基本物理环境分类的基础上去分析其各自的主要功能,然后把握孩子在每个环境里的主要活动有哪些,由此确定课程设置。具体请看表3。

表3 家庭基本物理环境功能及儿童活动分析

家庭基本物理环境不容小视,非物理环境也不容忽视。一个家庭中,家族成员的健康史与教育水平如何?主要教养人员的观念与期望如何?孩子父母双方的工作如何?经济状况及主要收入者创设潜在环境的能力如何?这些将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

3.2计划

理论上讲,评量会促进我们全面而清晰地认识孩子本身的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能力特质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研究发现,自闭症孩子在语言、认知、沟通、社交、生活自理等诸方面都存在障碍。我所带个案也不例外。经实践得出,主题活动课程较好。把以家庭为中心的活动作为课程主题,将主题层层细化为一个个教学单元。如将身体清洁设为主题,又将其细化为洗脸、刷牙、洗澡、洗手脚、梳理、清理赃物等小主题,然后将一个个小主题设为一个个教学单元,并将目标融入到每个单元中去。照此计划便可拟成。

3.3实施

课程设计由上及下,层层细化,而教学实施由下及上,层层泛化。要怎么将一个个教学单元完成并达成相应目标呢?它必须通过教学方案的实施而达成,而教学方案的撰写方式与所选的教学方法是密切相关的。综观诸教学法发现:情境教学法将推动环境生态课程的进行。[8]事实上,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生态课程具体到每堂课的教学主题是无法完全预设的。这不但是由生态课程本身的生成性所决定的,而且是由自闭症孩子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一天,我预设的教学主题是认识豇豆,但是在教学的一开始,该孩子表现出对折豇豆感兴趣,我顺势引导,结果上了一堂颇有成效的摘豇豆的生态课。由此看来,情境教学法是实施生态课程的较好方法,尤其对以家庭为中心的课程来说更是如此。

那么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态课程设置之教学方案撰写的要素有哪些呢?

首先,主题词。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豇豆是确定的,但至于是豇豆的认识还是豇豆的摘理,是不确定的。总之,教学内容的主题词是预设的,而它的操作主题确是生成的。

其次,目标。活动可以不同,目标却是一样的。例如,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蔬菜,而活动可能是观察学习认识蔬菜,也可能是通过摘理蔬菜而认识。

最后,问题与建议。它是所有教学法都该有的,但是对情境教学法来说却是最有效的。它不但使教学实施者更清楚地看到当前课程的问题与不足,更为后续的进阶目标和课程安排做好准备。另外,情境教学法由于灵活性很强,故对实施者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教学建议与反省是经验积累的最好手段。具体的要素设置,请参看如下教学案例。

表4家庭中心教案(认识豇豆)与记录简单设计[9]

主题:会为家人盛饭学生:夏×× 年龄:3岁 性别:女

基线水平等级:

0.完全不会:完全需要他人照顾、替代或协助

1.偶尔会:大部分需要他人照顾,直接动作协助

2.部分会:需部分照顾,偶尔需要动作协助

3.大部分会:偶尔需要照顾,只需要语言提醒

4.完全会:达到需要能力,不需要提示能独立完成

当然,这个简单的教案在实施之前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是不完全匹配的,它是随着教学的渐进过程才得以慢慢形成的。这也就是生态课程的生成性所在。

3.4评估

再好的课程也有优化的空间,再好的教学也有改善的余地。但是怎么改?这就取决于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学效果直接反映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教学策略的得当与否、教学工具的适合与否、教学环境的优良与否、教学理念的贯通与否,甚至学生状态如何、课程设置如何、评量成效如何等诸多方面。这样看来,狭义上说评估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效果,广义上说评估的内容还有课程设置的内容和方式及评量的方法等。

3.5修正

评估结果促进改变教学这一想法的产生,认为效果是教学的反映,这固然不错,但是它的确是不够的。我们不妨假设与教学相关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完美的,而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这个时候就应该思考课程设置有问题与否,内容选择合理与否,设置方式科学与否,评量准确与否,工具本身对相关障碍类别的诊断适合与否。另外,评估方法和评估环境以及被评估者的状态也是值得思考的。如此等等都有修正的必要。从理想教育的角度来说,它永远有待完美的必要。从教育实际的角度来说,孩子教育康复的期望值也使其有着修正的必要。由此看来,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角度分析都有修正的必要。

4.结语

以上以一个自闭症幼儿为例对家庭为中心的生态课程设置的要素作简单分析,希望对自闭症或其他特殊儿童的家庭康复提供一点帮助。生态课程本身是一种观念很好的课程,然而也有不足之处。而将生态课程设置的因素分析作为此次研究的重点,也同样存在着不足。我虽是在实际个案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总结与思考,但终因经验不足,认识上不深入,出现纰漏、错误在所难免。也正因为如此,该研究还有后续更正的必要和余地。

参考文献:

[1]徐胜,许家成.智力障碍儿童环境生态课程的家庭教育模式初探.中国特殊教育,2003,(3):6-7.

[2]李秀.特殊教育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现代特殊教育,2007,(7―8):32.

[3]张文京.环境生态课程编制.中国特殊教育,2000,(3):53-55.

[4]张文京著.特殊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2009年内部资料复印,35.

[5]台湾.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98年修订,第18条.

[6]台湾.多重障碍者的鉴定与安置评量表.略有改动.

篇(2)

在教育管理上,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工作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制度老化不能适应新的办学思想,难以发挥制度的效益性;内部管理体制僵化,又难以有效地进行全方位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即使有一些规则,由于管理落实不到位,也没能扎扎实实去完成。管理这一问题已构成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瓶颈,也成了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桎梏!教学质量不高,教师负担过重,忙于应付繁重的检查。农村中学一般一人上两班课程,有些老师还兼担任班主任工作。学校的常规检查注重数量,忽略质量,必须做到课课有案,逢案必详。有批不完的作业,改不尽的作文,写不够教案……根本无暇顾及更新理念,改变教法,更谈不上针对性地辅导学生,高质量从何而获?

1.2学校领导素质不高,管理能力有限

首先是有的学校领导者没有从根本上抱着对社会负责、对学校发展负责的态度来理解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没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知道未来社会需要人才的标准,片面认为只要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就是人才。其次是学校领导缺乏基本的理论和管理才能,不懂管理规律,不能制定出有效的科学地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只知道用高压政策和物质刺激的方法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忽视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没有考虑到教育工作周期性长的特点,急功近利,盲目给教师施加压力,造成教师处于人人自危的高焦虑状态。第三,领导频频变动教师,学生无可适从。现行的教师评估制度以分数为衡量标准,每学期学生考分低下的教师必遭淘汰出局,马上更换新教师,尤其是上毕业班的老师,更换更加频繁。学生随时都在尝试着适应每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有时还没有完全适应一种方法却又换人了,又得重新调整,重新适应,教学无可适从,对学习索然无味,无兴趣可言。过频更换教师,打击教师积极性,打乱教师的计划步骤,认为多做纯属枉费心思。

1.3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良莠不齐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村中学教师专科毕业的只占少数,大部分是先上车后补票的中专毕业生,少部分是“民转公”。而目前中学青年教师比重过高,结构不合理,使得热情有余经验不足的教师难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另外,一部分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做法,服务意识差,观念陈旧阻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小胜即满、小绩即安的情绪,滋生了“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工作“软、懒、散”作风虚浮问题出现,备课、上课不认真,甚至有的教师不备课就上课,晚来早走等现象屡屡出现。“家事重于校事,人情胜于工作”的观念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占据了主要位置。工作中常有见钟就敲,见佛就拜,一切敷衍了事现象出现。文化层次不一,教学业务水平不同,教师现状如此,教学成绩可想而知。这是造成教学成绩低下的根本原因。

1.4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负担加重

新课程改革以来,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的规定。课程设置与课改前相比,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合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人文宗旨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农村中学普遍存有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与相关规定不符的现象。课程表排课有待科学指导和进一步规范。课程开设不齐全,部分课程形同虚设,随意删减相关的课程,增加某些主科课时,加重学生负担,在课序编排中缺乏科学性,没有按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利于教学的课序,使教学大打折扣。

1.5学校设备简陋,资源利用率低

农村中学没有先进的电化教学设置,仍是粉笔加黑板,顶多有一个电脑室和一个多媒体教室,也是僧多粥少,利用率低,充其量只能说是装门面的一种摆设。沿行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农村中学有限而丰富的资源就是图书阅览室。图书室藏书虽多学生却难睹真容,阅览室闭口谢客,室内“处处惹埃尘”,图书阅览室的作用未能发挥,学生阅读面不广,限制了对知识的汲取和拓展,质量从何而得?

1.6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瘸腿“而行

当今社会中“拜金主义”严重在影响了人们的意识,“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又因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落后的影响,在家长和学生心中,读书的目的就是“读几年书长大打工”。学校在这方面没有很好和家长做好沟通,所以导致家庭教育的失策。农村家长文化层次和素质较之于城市比较低下,在对孩子教育思想和理念比较陈旧落伍,教育方式、方法各不相同,要求亦千差万别:

(1)慈母恶父,口径不一。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态度,言行不统一,口径不一致,宽严无度,慈母严父,一严一宠,在管教中产生意见分歧矛盾,孩子无可适从有空子可钻。这种家庭教育自设障碍,增大学校教育难度。

(2)以打代教,疏于教导。农村许多家长还奉承:“棍头打出聪明崽”、“不打不成材”……生活在这种教育暴力型家庭中的孩子越打越反感,越打越惹事,家庭对孩子粗预和痛打的教育方式阻碍学校的正常教育。

(3)放任自由,忽视教导。许多家庭至今还认为:孩子少时只学点文化,长大才学做人。他们信奉:“树大自然直”,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孩子长大后自然就懂事了。所以只把孩子往学校一推就万事大吉,从而忽视对孩子的正确教育。这将有意无意地孤立学校教育。正由于学校在管理中忽略了这方面的工作,缺乏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造成了家长和学生对学习观念理解的错位,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绊脚石”。

2提高农村中学教育管理质量的对策

2.1转变学校的管理模式,实施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古人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封闭的工作局面,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开放的管理措施,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

2.2加强学校领导的培训,提高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

当前,国家教育部和各级政府部门提出“办好每一所学校,选好每一位校长”的决策,就足以印证学校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目前许多省、地、市教育部门对城区、农村各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充分证实了国家对学校管理的重视,也真正将管理者的作用提到一个高度。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从业务技能、个人形象、社会交际、待人接物、言行举止等方面着手。因为一个学校管理者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会影响他的团队。可以说,学校管理者的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决定了整个师生团队的精神。

2.2.1学校领导要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要求,明确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树立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教育理念,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个根本出发点来统筹安排学校的工作。

2.2.2要提高现任学校领导的管理理论水平,必须组织他们学习《学校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使学校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符合管理理论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请名优校长讲学,学习优秀管理者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管理理论的能力。

2.2.3应要求校长研究教师心理,激发教师高层次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能够愉快地工作。要加强对农村学校管理者(主要是中小学校长)的培训,是基于管理群平均年龄结构偏高,思想老化、保守,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难出绩效的现状而作出的策略。基础教育改革呼唤高素质的校长队伍,而校长培训是促进校长专业成长、提升校长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

2.3教学机制革新,为课改搭建平台

常规工作和检查拘泥于数量,无形中加重教师负担,教师分身乏术,无暇反思更新,导致教无新法。在教案编写中要有所偏重,不妨改变为既重数量更要质量,即在保证课课有案的前提下,允许详简结合,关键是每一文体类型能拿出一两份有分量的精品教案,与同仁共阅参考,互相促进。这样能逐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作业作文批改上亦应有所创新,作文抓住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批改,不必面面俱到,或采用多形式的批改方式,从根本上减轻教师的负担,给反思和课改留点时间和精力,为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作点贡献。常言道:“教有教法,教无定法,各施各法。”每个学科,都集基础性、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每位教师都设计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使各种不同的教学风格和艺术被学生所接纳。

2.4配置现代化设备,充分利用资源

学校在配置多媒体教室的同时,最好每个教室配置电视、投影仪,在收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同时,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结合影视图像理解文本,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开阔视野,关注社会,陶冶情操。同时班级要酿造文化氛围,订些报刊杂志,既丰富阅读教学又开阔视野。学校最宝贵的资源是图书阅览室。开放利用这一资源进行课外阅读可以巩固延伸拓展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造就良好的品格,培养自学能力。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一步地推动学校科研学术氛围。

2.5学校与家庭携手并进,齐抓共管

学校必须与家庭联系,齐抓共管,多方合作。教师有义务和责任与家长勾通,指导家长改变思想,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孩子的教育上达成共识。

2.5.1父母统一口径,互相协调。如果父母口每项不统一,对孩子的教育就很难成功。父母首先要达成共识,指向和目的应该一致,观点必须统一,并且把握适度,要让孩子能够接受。因此,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统一,宽严尺度要一致,目的要求与老师一致。

篇(3)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进展以下:一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打破了以往基础教育课程过早开始分科教学、造成知识系统性、完整性欠缺的局面,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和世界形成整体认识;二是新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小学生提供贴近社会生活的机会,发展综合实践能力;三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四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对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应具有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体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

(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时间不长,还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其专业建设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其课程体系的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小教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能有效融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小学教育相脱节;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并没有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实习内容单一,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调查等其他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极大地忽视,因而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难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此,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要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建立实践课程体系,促进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如果像过去一样,将学习期和工作期截然分开为两个阶段,人们仅仅拥有学校学到的知识,那将难以适应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由此,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早在1991年,美国劳工部就对终身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交流思想和信息;计划和组织资源;理解和设计系统;解决问题;使用技术;运用数学概念和技术;与他人共事。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常常只限于特定领域的知识技能,从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坎迪等呼吁大学课程改革要以终身学习知识技能作为核心,其次一级是通用性知识技能,最后表面层为各学科内容和情景性知识。终身学习的社会现实使传统高等教育课程面临巨大挑战。作为培养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应该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成为兼具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精神的人才。

二、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构想

人才培养是一个完整、动态和渐进的过程,高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构建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这一构筑思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在时间维度上,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学年八学期,体现全程性;在目标内容维度上,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情意、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体现综合性;在实践课程的实施上,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体现开放性;在实践课程评价维度上,通过课程考核、职业技能展示。

三、小学教育专业全程教育实践的实践探索

(一)在教育实践的时间上安排体现全程性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新生入学第一学年举办专业认知教育活动,同时开始学科教学和教学基本功训练;第二学年是组织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同时组织教育见习,主要是组织师范生到小学进行观察,深入地了解小学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小学班队会的组织与实施等;第三学年安排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以及教育实习,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教案、并且能够站上讲台讲课,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同时,通过组织班队活动,培养班级管理能力;并初步学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第四学年就业(顶岗)实习和进行理论提升,围绕教育见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

(二)在教育实践的目标与内容上体现综合性

1.专业情意培养。专业情意培养主要是通过第一学年举办专业认知教育活动,以及学科教学,还有各个学期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来进行培养。首先是新生入学阶段就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其次,结合教育科学类课程,引领学生形成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等良好职业意识;第三,通过课程和课外相结合,组织教育见(实)习以及志愿支教活动,帮助学生直接的感知和体验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感受体验中培养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将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专业技能训练。教师专业技能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必备技能。按照《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大纲》的要求,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普通话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工作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书写规范汉字,教育工作文本写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结合我校实际,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专业技能主要通过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来训练。

(1)教学基本功。内容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儿童歌舞、琴法、简笔画等。主要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分别开设普通话、书法和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同时安排学生通过早读、晚自习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每学期安排基本功验收以及各项基本功比赛,促进学生进行训练。

(2)教学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的设计技能,主要表现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对学习方式进行选择,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或设计板书等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课的导入、讲解、提问、课堂组织、交往互动、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技能等,主要通过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以及教育实习进行训练。

(3)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顶岗(就业)实习以及综合社会实践部分。第一阶段是教育见习。目的在于通过专业见习活动,让师范生对小学教育教学常规活动的构成,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心理特点和活动形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帮助其对未来职业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每学期集中安排一周时间。第二阶段是教育实习,要求学生在对教育理论进行学习之后,结合学科教学法课程和班主任工作课程到中小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大约安排五周左右。平时每周安排一个下午到小学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辅导与课外活动。第三阶段是就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阶段,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等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学会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和学习做好个别学生的引导工作,在充分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完成教育调查报告。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大约13周时间。

3.班级管理能力培养。班级管理能力是合格小学教师的必备条件。这主要包括:第一,组建班集体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班风建设等方面;第二,进行个别教育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实施发展性评价等方面;第三,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根据班级特点和学校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方案,组

织班队主题活动;第四,与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沟通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和学生交往、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协调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等。4.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论文的撰写等。结合学生实际,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案例研究分析。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

(2)教育问题调研。能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要求制订调查问卷,列出调研提纲,在调研中能做好相关记录并进行相关分析,写出调研报告。

(3)教育论文写作。能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做好教育论文的选题、研究、写作。主要安排在毕业学年。

(三)在教育实践的实施上安排体现开放性

1.结合教师技能课程,规范校内的常规训练。技能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依托校内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训中心,统一规范和安排了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门的教师专业技能课程的训练和学生自主练习。一是修订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如开设了《口语训练》《书法》《美术》《儿童舞蹈》《琴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技能类课程,通过课程促进学生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掌握。二是统一安排低年级学生的课余训练。课内学习时间和效果毕竟受到限制,因此,我们统一安排学生的早晚练习,要求全体学生在练习时间到相应的多媒体教室、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等去练习技能。主要安排有:早读、每日一画(简笔画)、每日一写、每周一歌(舞)等,每学期末按年级组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成果验收。三是抓好学生的自主练习。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主选择特长项目加以练习。确保每个学生的基础技能和特长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结合教育实践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小学接受培养和检验。首先,组织学生到小学开展专业认知,请优秀小学教师给学生讲授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的动态,同时,初步接触小学生以及小学教师的工作;其次,让学生走进小学开展教育见习活动,全方位地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以及安排,协助小学教师评改作业、组织班队活动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与合格教师的差距,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小学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中接受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围绕教育见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在教育实践的评价上体现形成性

1.建立训练规范,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规范的评价机制对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既有监督又有指导作用。首先,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建立规范:小学教学技能考核标准、小学教学技能训练方案、小学教学技能训练检测办法等;其次,按照标准,自我检测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更正,促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确保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篇(4)

二、具体工作

 (一)德育工作

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努力创造松严适度的和谐教育氛围。要求每一位教师做一个合格教师的目标。学会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尊重合作,共同进步。公正评价教师工作绩效。落实有关检查监督奖罚制度,激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性。

重点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本学期要召开毕业班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打造优秀班主任队伍。

2、发挥好少先队、班委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德育工作处处有人抓,时时有人管。利用好校园广播、板报、橱窗、校刊等发挥学生特长,锻炼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德育工作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成效。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作用,加强家庭教育。积极探索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教育机制和模式,总结推广好的典型。

3、利用各种渠道,创新各种活动,加强诚信教育和《守则》、《规范》的落实,尤其是加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了解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规范各种行为养成。此项工作由学校德育领导组、少先大队部负责具体实施。倡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开展“爱护校园从我做起”、“文明行为伴我行”等活动,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发现、推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好的学校好做法、好经验。

4、进一步落实小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和优秀歌曲传唱活动。

5、落实民族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要进一步抓好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二)教学工作

1、组织教师认真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编写课时计划,课后写出教学反思。精心设置作业,认真耐心做好批阅工作。鼓励教师在参考优秀教案的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备课、设置作业,写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教案和教学后记。

2、各校切实抓好校本研修工作,关注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三级教研网络,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推动课堂组织形式向生活化、问题化、对话化、实践化发展。本学期,要召开片、镇教学研究现场会。教研组要组织一定次数的课堂教学专题活动,研究课堂教学、备课、作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努力改进、优化教法与学法。要积极参加市召开的教学管理、高效课堂、有效作业、教学实验研究等现场会。

3、做好毕业班级备考工作,各校必须尽早动手提前训练,确保在小学毕业成绩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对毕业测试成绩高的班主任、校长实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4、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创造条件,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自修业务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校内教师合作以及骨干教师带头作用,带动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本学期将通过全镇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途径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5、继续加强写字、口语交流、阅读教学。

(三)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

开展好阳光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体育课、大课间活动质量,全面提高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继续开展好大课间评比活动。组织好阳光体育活动和“2+1”课外文体活动,有效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表。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将康标准,及格率要到到97%。参加市市小学篮球、排球赛。继续推进学校运动会改革,扩大学生参与面。融娱乐性、趣味性、竞技性、群体性于一体。《1》

抓好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开课率和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开展好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开展好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继续组织好校园集体舞、班班有歌声、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各种群众性活动,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等形式,积极开展“校园高雅艺术名作欣赏”活动。抓好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等特色团队建设。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总体水平。

(四)规范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

进一步学习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指示精神,切实做好好中小学“减负”工作。落实“三公开、四统一、五要求”。开展“减负”工作检查,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坚决制止滥办班滥补课行为,制止体罚学生和变相体罚学生行为发生。

篇(5)

关键词 农村学校体育 现状 对策

一、目前农村小学体育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观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大部分学校领导、老师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农村学校连最基本的体育设备都没有。许多农村小学对开展体育课教学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甚至认为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念,使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开展,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能得到全面贯彻与落实。每年对体育教师的服装问题,根本就没有解决,这也冲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农村小学根本就没有设立体育教研组,没有体育教师的教科书,就别说学生用书了,试想如此的体育教学现象体育《课程标准》实施能使之完善吗?

(二)经费短缺、场地器材匮乏

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严重匮乏,体育设施不能得到补充,破损器材不能及时维修,九年义务教育难以顺利推行实施。据统计,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一个跑道,就连最简单的煤渣跑道都没有,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有的场地坑坑洼洼,导致一些农村小学频频出现意外事故,体育锻炼本来就有一些不可预见性的伤害事故,这是谁都难以预料的。因此,有的学校就担心上体育课出现安全,即使出现了事故,学校将责任推卸给上课教师,不会维护教师的正当利益,这样领导、教师怕出安全,更不敢上体育课了。

(三)师资队伍严重“贫血”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农村小学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即使有也是少之又少,比如一个学校只有一个专职体育教师,他也无法对全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全面负责。为了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再说,上面搞什么培训,都是语文、数学之类的,根本就没有体育方面的,又没有体育方面的交流和讲座等,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四)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组织形式单一

许多农村学校的体育课均采用一个队形、一个位置、一个内容、一种形式、一个游戏、一套徒手操、一套基本体操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生感到乏味、厌烦。在教案中看见内容、形式都是同上同上,教学内容是不分年级的,是通用型的,学生们每学期、每学年接触的东西一样,这难道不枯燥吗?

(五)教学方法陈旧

大多数体育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停留在“灌填式”与“强制命令式”阶段,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比比皆是。或者搞“一刀切”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千人一面,一样的要求,一样的负荷,要么就干脆来个“放羊式”。

(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是靠这三方面的教育才能对孩子共同提高。就农村学校而言,家庭方面认为农村学生走走路、做做家务、干干农活就可以了,还用上什么体育课?家庭方面对体育的认知太肤浅了,因此,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是脱节的。

二、针对农村小学体育反映出来的问题,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体育教学,转变教学观念

身体健康与否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前提条件,而小学教育是今后整个学校教学的基础,其中体育教育也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领导们对体育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三维”全面发展的新观念;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大胆创新、开拓、拓展体育教学,始终围绕着“健康第一”,围绕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来设计一堂课,即要注意他们运动技能的掌握,更要注意他们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

(二)做好体育投入预算,落实体育经费拨款制度;整合场地器材。

加大农村体育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必须制定一个长期的体育教学发展规划,在对体育教学的人力财力投入上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不能只抓典型,要着重均衡发展。体育教师因地制宜,自制一些器材和大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开发与利用,使它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服务。

(三)配齐配强体育师资,提高教学水平

农村小学学校要逐步配备具有体育专业知识的人才,力争使体育教学逐步走上专职化,规范化。同时,学校要积极地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评优、评先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职称评定设置岗位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职称结构,为体育教师的发展创设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定期、专业培训,自修、函授等形式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能力,在实施课程改革中走出一条新路。

(四)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篇(6)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设置疑问和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概念引入方法。导入新概念时设置疑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讲授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寻找学生喜欢的方面,从而切入数学知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数学上呈形象思维,对抽象性的概念理解起来都有些费力,而情境的建立则会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易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倒数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学出乘积是1的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能写几种形式就写几种形式,教师将学生所写的算式汇聚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思考可以分为哪几类?(分数乘分数;整数乘分数;整数乘小数等等)每类算式中乘积是1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或关系?从而归纳出倒数的概念。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数学能力,同时也牢固、透彻地掌握了所学概念。

二、在应用题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通常根据直观形象实物解决数学问题,对于纯数学的符号运算却很吃力,不同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丰富,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断发展,解决数学问题时对具体事物的依赖程度降低,可以抽象概括并进行判断推理,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思维活跃不受刻板规则的束缚,因此,教师不宜采用过多的模式化教学,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来解决应用题,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计算题教学中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有序性

小学计算题教学中,学生常常苦于思路闭塞,因此,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分析,寻求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求解的途径,并从中找出捷径,也就是简便算法,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如,计算(11-11/36)+(9-11/36×5)+(1-11/36×3)+(5-11/36×9)+(3-11/36×7)+(7-11/36×11)。在?@道计算题中,如果按部就班先算出每个小括号内的结果,是很麻烦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每个小括号内的被减数和“减数”,通过分析,马上会使学生想到去括号,并灵活地将被减数和“减数”重新组合起来:

原式=(11+9+7+5+3+1)-11/39×(11+9+7+5+3+1)

=(11+9+7+5+3+1)×(1-11/36)

=36×25/36=25

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有序性。

四、灵活设计教案,让学生有深入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有的学生白天学过的知识到晚上就想不起来了,因为通过灌输和紧凑细致的指导获得的知识留存的时间不会太久,而通过深入思考获得的经验和体会才可能长远留存。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学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是学生掌握感悟数学方法的过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思考是一条必经之路。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记忆和思考,更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机会,特别是学习过后再好好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思维每天都有进步。故此,数学教师的教案要根据教学形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训练环节灵活设计。对于“0”的意义这一课的教案设计,把思考融入进去,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看书学习,然后分析整理,接着同学之间交流小结,最后才是教师对学生的数学知识“0”的意义进行总结,同时对整个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进行分析和表扬激励。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和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有深入的思考,进而自己发现规律。学生自己思考多了就有了积累,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有关数学的见解,成为个人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教师还需要耐心地启发与诱导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扩大学生的思考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微能力。

五、家校联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篇(7)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德育观念的宣传,让家长明白成人是成才的前提,成人又以德为根本的道理,引导家长懂得给孩子的应该是最好的教育,而不是最好的物质享受;引导家长摒弃“成龙”、“成凤”,的观念,不要给孩子不切实际的期待和压力,应从品德立人这个基础做起,首先让孩子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实中家庭德育的缺失,强烈呼唤学校教育的引领,其途径是建立家校合力的德育网络,实质是构建家庭参与学校德育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以往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旨在促进家庭参与的家校教育网络。这个网络的主干是学校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工作小组,均为常设机构,并定期召开班级家长会和年级家长会,与学生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学校、年级、班级学生发展现状和学校的教育构思,共同探讨教育对策,对家长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家校德育能够趋于一致,齐心合力共同教育学生。另外,我们还采用教师(或教师与家长工作小组成员一起)家访、电话沟通、文字通讯等方式加强教师和家长的个别联系。这就从组织和制度上为“家校德育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成立家长学校领导机构――家长委员会。每学年初都要调整家长委员会成员,制订家长学校的学年计划。每学年至少召开两次家长委员会议,一般由学校领导通报学校工作计划及取得的成绩,听取委员会成员的合理化建议等。

印发家校联系本,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我县学校高度重视加强家校间的日常联系,并印发家校联系本,向学生家长公布孩子所在班级的各科任老师电话号码,以便家长向老师反映情况、获取信息。在家校联系本上还要求学生写上每天的家庭作业,便于家长检查孩子作业。同时,家长学校又通过班主任收集各家长的住址及电话号码,以便各科任老师及时向家长反映问题。通过努力,家校双方配合得更加默契。

推行服务式家访,老师与学生、家长零距离对话。要求新接班的班主任在一学年内每生家访不少于一次,连任班主任一学年家访人数不少于全班的1/3,非班主任每学期对学生家访次数不少于20人次,并对每次家访作详细记录,期末学校检查各班的家访记录本。通过家访,老师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掌握第一手资料,提高工作实效。

设立各类信箱。为了使家长能对学校各方面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少学校设立校长信箱,及时与家长沟通,成为家校联系的桥梁之一。同时,学校德育处、团委、少先大队设立知心信箱,使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开展家长开放日和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与听课,以增进家长与教师、学生的沟通。这项活动起到了四个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每当“开放日”到来之时,每一学科备课组、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设计讲学稿,都想在家长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教学技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促进了家长对孩子责任感的不断强化,家长在课堂上看到自己的孩子活泼主动地学习,都非常高兴;三是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学习,“开放日”活动振作了孩子们的精神,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兴趣,课堂上,人人积极思考,大胆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四是促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优化,“开放日”活动将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从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出现了孩子督促家长做模范家长,家长教育孩子做“三好学生”的可喜局面。

定期举办讲座,加强家长学校师资建设,优化家长学校教材建设。我县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选拔一批勤于钻研的教师,进行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承担家长学校教学任务。学校聘请家庭教育、生理卫生、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授课,聘请“教子有方”的家长担任兼职教师,发挥各方力量,共同办好家长学校。近年来,各校都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县、镇司法人员、优秀家长等为学生开展精彩讲座。认真编写家长学校教材,把家教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查找出来,并有针对性地指出解决方法。不少学校完成家长学校全体教师聘任工作后,采取“培、查、测”的做法促进家校联动。“培”即每学期至少请专家来校培训教师两次。 “查”即查上课、查作业、查教案、查论文。“测”则是每学期一次的家教知识的试卷测评和家长学员对教师的印象测评,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邀请家长来校参加活动。如国旗下讲话让家长来校发言,艺术节等让家长来校和孩子们同庆同乐。另外,设立课堂开放日,邀请家长参加主题班会,聘请家长做校务公开监督员,定期寄发《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等,都是一些家长学校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互动,家长对学校增强了了解,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篇(8)

一、实施孝道教育的具体做法

1.加强氛围营造,宣传孝道文化

为了营造孝道教育的浓厚气息,我校在教学楼和综合楼醒目的墙面上悬挂了孝道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的大型条幅,有选择地张贴了古二十四孝图。并在楼道墙壁、走廊、楼梯台阶张挂了古今忠孝格言、名言、警句和以勤学、砺志、感恩为主题的精美图片,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孝文化传播氛围。学校还利用橱窗、电子屏、横幅、宣传手册、黑板报、校园网等大力宣传古今中外的忠孝故事和身边的忠孝事迹。通过国旗下的演讲、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广泛宣讲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新闻媒体、灵武教育信息网等,向社会家庭传扬我校开展孝道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创设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家庭孝文化氛围的形成为我校开展孝道教育活动奠定了厚重的基础。

2.制定孝道目标,丰富学生认知

为切实提高孝道教育实效,我校成立了孝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灵武市第四小学孝道教育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了以“弘扬以尊老孝亲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为目的。以“孝亲敬亲、尊长友幼、爱国报国、砺志修身”为内容。以“念亲情,孝亲敬亲,感恩家庭;贵友情,尊长友幼,感恩社会;铸忠情,爱国报国,感恩祖国;养豪情,砺志修身,感恩生命”为要求。明确了孝道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后,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孝道教育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并及时指导各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如此,学校还聘请了德育工作经验丰富的教研员指导我校教师编写了各个年级的孝道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并在校本课程教学中予以实施。孝道教育被列入了课程,进入了课表,融入了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教育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掌握孝亲敬亲,尊长友幼、爱国报国、砺志修身四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素养。为了抓好孝道教育课程的落实,学校教务处定期抽查教案的编写,课堂教学的落实,将孝道教育课程真真落在实处。

3.开展孝道活动,内化孝道行为

我校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把孝道教育活动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结合起来,并渗透到了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中,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品读古今孝道经典。教师通过解读和让学生朗读、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篇目,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百善孝为先”的积极意义,了解中国古今孝道名贤的语录,认知博大精深的孝文化。二是结合公众节日和传统节日开展孝道教育实践活动。在“3・5”学雷锋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整理床铺,打扫卫生,揉肩捶背,洗头洗脚,谈心交流,表演自编的文艺节目。这样做既温暖了孤寡老人寂寞的心灵,又为学生提供了真正表达孝心,付诸实际行动的机会。“3・8”妇女节和母亲节、父亲节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为父母做一次家务,捶一次背,说一句问候话,洗一次脚,为父母制作一张节日贺卡。教育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让父母开心、快乐,同时表达了孩子感恩父母,感恩亲人的良好心愿。清明节学校少先大队部组织学生祭扫灵武烈士墓,向革命先烈表达不尽的哀思和无限的崇敬之情。“6・1”儿童节开展扶残济困和孤残贫困儿童手拉手、学习身边的孝道人物等活动。让学生知道付出,理解关爱。“7・1”党的生日开展“颂歌献给党”合唱比赛,用心中的歌感谢党和人民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8・1”建军节开展学习子弟兵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活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成才。9月教师节开展向老师送贺卡、写感谢信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10・1”国庆节开展“祖国,我为你自豪”剪贴报、手抄报、绘画、演讲、征文比赛,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恩之情。重阳节举办尊老孝亲、敬老助孤“爱心一日”主题活动,教育学生敬老携幼、助孤帮困、树立爱心。三是召开孝道教育主题班(队)会,感恩砺志报告会、班级孝道文化评比等,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孝道的真谛。

4.建设孝道基地,强化德育教育

我校还建立了孝道教育实践基地和孝道教育室,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孝亲敬老、爱国报国的信念,体会孝道教育的社会意义。灵武市中心敬老院和灵武市烈士陵园已被我校确定为孝道教育实践基地并进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我校组织师生定期到孝道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孝道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孝道意识,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道教育室作为我校孝道教育的教育室和展示室,也是上级部门领导及来宾了解我校特色品德教育的窗口。先进人物事迹展板、图片和丰富的活动资料展示了我校开展孝道教育情况及成果。我们定期召集学生到孝道教育室参观学习,既了解了孝道教育的目的、意义,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孝道教育的内涵,帮助他们树立真确的孝道观念。

5.重视过程评价,实现孝道目标

为了使孝道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校为每一位学生专门印制了孝道教育实践记录本,要求学生在践行孝道的过程中,将自己行孝的言行、感悟、做法,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等及时进行记录。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从而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为了校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学校政教处成立了“孝道教育红领巾行动小组”,监督各年级(班)孝道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我校不仅抓好了监督工作,还完善了孝道教育评价机制。根据孝道教育内容设置了孝亲星、尊长星、爱国星、砺志星。每学期通过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方式进行评选。只要获得其中一个星、两个星和三个星的学生,就分别授予一、二、三星级“孝道好少年”,将他们的相片和孝道事实给予公布、张贴,形成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局面。获得四个星的学生将荣获全校的“孝道之星”,我校将他们的优秀事迹编印成册,大力宣传,尽量做到“孝道之星”事迹人人皆知,促进孝道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进一步增强孝道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二、孝道教育活动成效

我校孝道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家长们反映:孩子更有礼貌了,更文雅了。孩子爱做家务,孝敬老人,不顶撞父母,有礼有节,懂得节俭了。

老师们反映:学生在校外见到老师就会行礼,上课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师生关系更融洽了,班风明显好转。

学生们反映:我以前从来不会帮妈妈洗衣服、洗碗、洗菜、打扫卫生,现在都会做了。我学会了感恩,我知道了父母的辛苦,爷爷奶奶的不容易。我要感激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我也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

总之,开展孝道教育使我校管理走向规范,校园走向和谐。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孝道教育是当前我校开展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我们将持之以恒地把这项活动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实施孝道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篇(9)

一、建构全方位的德育课程体系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统揽德育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统一少先队课程时间。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每周五下午的第一课,全校统一开展少先队活动课,制定好主题,精心制作课件,充分发挥了德育教育的作用。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标

德育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基于此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工作理念,并将之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始终。各学科教师备课时,在教案中充分发掘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使课堂教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编制试卷、练习题时,也反复研读题目,在题目中也力求反映社会主义正能量教育。少先队活动课上,仪式教育力求准确、到位,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对祖国的朴素感情。

三、多种举措落实德育的要求

德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为将这项工作做得扎实、创新,我校从多渠道,利用多种举措落实德育教育。

(一)练队伍

1.抓好骨干力量

抓好骨干力量,创造研究氛围。在继续组织课题研究小组的基础上,让更多的教师再课题研讨中、在现场教学展示中,既能充分体现自我的存在价值,又能在认真研究的过程中,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带动全校的思品教研氛围。

2.形成教研氛围

(1)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

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园网建设,竹简提出思品、社会、品德与社会信息,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网上学习、交流等。

(3)重视听课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样把新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来上,教师要学习美术课上的色彩形象、数学课上的统计方法、常识课上的试验对照法、英语课上的任务驱动模式等等,使品德教学更有生命力。

(二)抓管理

1.备课

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每个年级可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选定几篇重点课文开展集体备课。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青年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教师要立足课堂,围绕课题深入研究,主动探索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模式,让教学获得更好的实效。

2.上课

(1)提出专课专用的要求,并以组内互查,教学处抽查的形式进行检查反馈。

(2)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进行行动研究,有一套说课、备课、研究实录、课件及案例资料,并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展示。

3.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地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也是学生自我提高的一个过程,保证目标的实现。鼓励教师再评价时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利于学生发展。

(三)促教研

1.常规教研

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做到定人、定时间、定内容。

2.教研展示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神,重点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新教材教法研究,教师专业培训、教学评价研究、教学调研指导等教研工作,强调“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促进学科教学发展。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学研究,立足课堂,实践反思,探索合课程教学若干模式,真正实现“以科研指导教学,促进新课程教学实效”的目的。知识结构的建构依赖于不断地学习、汲取,要主动了解国内外前瞻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在实践中探索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做到在理论学习中增长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能力,在交流反思中促进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积累教学实践经验。

(四)显特色

1.做好课题研究的安排工作。

2.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为思品课注入新的生机。

(1)现代媒体资源

充分利用了学校和家中的现代化设施,收集了思品课堂相关数据等资料,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进入课堂。

(2)图书资源

利用学校图书资源,让学习通过收集,来补充课堂的知识。

(3)家长资源

家长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家长成为共同的教育者,形成了教育合力。

篇(10)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省市有关文件。

二、组织上,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好,领导重视是重要因素先决因素,最好校长亲自去抓,省去中间环节,大会小会强调一下,创造好的气氛,即领导支持要到位,保证开课和经费,购买一些必要东西。

三、师资建设上,参加专业培训,有专职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需要工作积累性和专业性。专人负责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积累。

此外,自身必须善于学习和积累,积累大量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精神病学、哲学等方面知识,特别擅长学习方法,这有利于树立你的权威威信。

四、上好每一节心理课

(一)上课之前

1.上课之前,和同学聊会儿天,拉近与学生情感距离,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你,并且了解学生情况。

2.通过心理测验,心理专职教师、班主任、科任日常观察,不记名纸条调查学生,了解学生情况,(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为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才能使教学做到针对性、实际性、实践性。

3.板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做好准备。

(二)课堂上

重视“快乐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学活用心理团体训练中的暖身活动,破冰活动,如大风吹、闻鸡起舞等;可以应用电影、唱歌、小品、相声、录像、歌曲等调动气氛,活跃气氛。

(三)上完课后

不断修改教案,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及反馈情况修改教案(注意有正式教案,不是无案上课)。

五、心理工作对象主要就是教师学生家长

(一)教师

1.教师本身心理健康,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

教师的心理问题传染给学生,学生心理问题是因为教师因素造成的,如人际恐怖恐教师症恐人症、厌学等。

2.教师懂得心理健康常识,识别那些心理异常心理,会用心理学方法辅导学生,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3.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一言一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班主任不仅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也担负起心理辅导者的角色,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对心理异常学生的早期发现和鉴别,为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各个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心理班主任的设立可以弥补我国(尤其是我省)学校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的状况,加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和模式。因此,心理教育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而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

(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三)家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最重要的老师,深刻影响学生的认知、情绪、性格、人格发展。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往往是家庭教育及家庭的某些不健康的因素造成的,即家源性心理问题,一定要避免家源性心理问题,如“问题家长问题学生”,极端内向传染给学生,情绪情感障碍脾气差传染给学生,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吵架家庭”等。

只有消除了这些消极的因素,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常地成长。父母训练是家庭咨询中一个很好的咨询模式,可以对家庭环境进行净化,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和物理空间。

注意:“清官难断家务事”,父母与学生的问题只能由他们自己解决。心理教师不便直接涉入家庭内部,宜采用分别辅导办法。

六、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1.课堂教学与心理咨询相结合,上课适当穿插一些咨询案例,咨询体会感悟。(注意保密性原则,不暴露学生伤害学生,就在身边但你找不到具体是谁)

2.心理教师要无条件的接纳帮助每一个咨询学生,要用无限的爱心耐心去关爱他们,使他们遇到困难“走投无路”的时候想到老师。

七、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主要就是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适应,升学与择业,挫折等。

1.中学阶段学习心理指导

学习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最重要的内容,如成绩不理想、升学受挫等。主要包括培养良好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技能、学习困难、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以及应试心理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内容。主要通过讲课,团体讲座,心理测验来完成。

根据学生的不同,开展学习心理辅导。高中生的学习辅导主要是思维能力、学习策略的训练和辅导。

“高峰体验”指的是伴有大量愉快性快乐性体验,大脑运转超快,状态全面提升;学习情绪上越多出现“高峰体验”学习成绩提高,学习进步指日可待。

2.情感教育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指导学生调节、控制不良情绪如愤怒冲动抑郁等。

3.人际关系指导,指导学生掌握交往技能,调整认知结构,适应社会,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克服交往恐惧,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良等。

如何赢得他人尊重,处理人际矛盾,如何说不,如何拒绝他人,如何双赢等。

4.是青春问题指导。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异往过密、早恋,早恋分手原因,性幻想、、与异往的恐惧等。

5.分班,择业问题。如不想念书,人生目标渺茫,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等。

6.自卑、自恋、自傲、闭锁等不良心理的出现

此外,还有来自挫折、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八、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二)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先进的心理卫生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对青少年进行令人信服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疏导性原则。

(四)差异性原则。

(五)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六)学生主体性原则助人自助。

(七)整体性原则。

上一篇: 水库路基设计 下一篇: 工程施工大事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