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02: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历史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历史教学课堂的导入是一节课课堂气氛的先前因素,具有前导的作用。因此中学历史课堂的导入,老师应相当地重视。
首先,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其知识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的科目花费太多的时间。因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在正确认识中学历史教学的这种现状的同时,要有相应的历史教学措施,要注意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历史课的导入,因为历史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首要问题。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提问一个相关的历史问题,讲一个相关的小故事,放一段相关的音乐、录像等。不论用什么方式导入,教师都应精心设计,使之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历史教学的方法
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纷繁复杂,内容繁多,由于中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有限,思维能力有限,对极为庞杂的历史知识难以形成系统的认识,以致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结构混乱、历史概念不清的状况,因而历史也就成了学生较为头疼的科目了。对此,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我们应该根据课堂讲授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众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莫过于讲授法了。但讲授法的运用也是有其该有的艺术。我们在中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我们必须注意这三点:其一我们在讲授时要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创造出一个历史的情境来,形象地把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其二是用高度精练的语言、简洁的板书,把分散的历史基础知识归结在一个逻辑中,让学生在一个完整体系里领会诠释某个历史事件、人物;其三在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时或给学生进行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中,我们还要把学过的历史知识以知识框架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最简便的文字记住更多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形成网络知识结构。
此外,我们还可以创新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可以使用探究式历史教学。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方式,将现行教材作为基本的探讨内容,让学生通过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的课堂教学形式。除此,我们在讲授时还可以辅之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学历史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线索多、头绪杂、内容广、时空的跨度很大,而且内容多是过去的事,有些史实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感受,很难形成准确的知识概念。因此我们要找寻一些能克服这些问题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教学的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展示的图像、音响以及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使人身临其境,它不仅可以再现古代人物形象,还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而且有些多媒体技术融合了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的功能,能够根据人的需要提供信息,并且具有交互性的特点。这些功能和特点使得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动画、图像等进行教学,使历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使教材内容形象化,更有生气,从而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除了上面介绍的教学方式,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还有很多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图示法、讨论法、史料研习等等。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灵活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便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改与历史教学
首先,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学历史新课标》教材在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下,突出了增强启发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特点。其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思想等方方面面,并大量运用地图、图片和图画,也突出了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诸多学科相联系的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面对新课改,我们历史教师不但要有十分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十分丰富的各学科综合知识。可以说,新课改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教师队伍素质的新要求。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应该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尽量做到博学。即要尽量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历史专业知识,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历史教学技能。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记载着人类悠久的文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也需要历史的积淀。唯有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中学历史的教育目标也是具有基础性的。
在当今教改的大潮下,如何做好历史教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采取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使得历史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历史观念,使其从历史知识中得到启发,成为一个当今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实行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打造高效轻松的课堂,从而不仅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正确对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抽签提问,学生机会均等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抽签提问法,该方法不仅使学生回答问题机会均等,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质,比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具体步骤如下:①制造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②解决问题,让学习在看书和思考中解惑;③抽签,通常选中几个学生回答,并列出不同的意见;④针对意见,自由发言来找出正确答案;⑤由老师总结评价,给予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信心。该方法①③是关键步骤。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还要融入一些兴趣元素,引导学生去思考。
当然,引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渐渐学会自主探究。抽签让学生有均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彻底堵死一些学生的侥幸心理。抽签方式有很多种,最好选择带有一定游戏性质的方式。如课前准备好纸球,数量与学生数目相同。课上提问时随机将纸球发给学生,然后由老师抽取几组数字,抽到数字的学生回答问题。当然,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可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转换成分数,记入平时成绩,期末根据成绩适当颁发一定的奖励。
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启发
历史课不是语文课,学生不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学老师对历史的心得体会。一些教师的教学完全按教参的分析进行,使丰富的历史教学走进封闭僵化的死胡同。事实证明,由于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所以尽管老师费尽心血,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历史教学应常以疑促思,以思生趣,老师应有目的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学会爱思、会思、多思,使求知的兴趣,因疑而陡然增加。在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专心读教材,大胆表达自己对教材的看法,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培养他们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去读书,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对学生提的问题教师不应包办,而应注重诱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答案。老师的指导点拨,话不在多,关键是恰到好处,要能够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思考的窗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在启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开展探求知识的过程。而学生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其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因此而更具创新性。
三、方法多样,培养创新能力
历史课堂的教学行为,应是讲、动、导、思的恰当结合。讲,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精讲,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帮助。新课改下的“讲”,一是对难点的突破,二是对史实的补充,三是对必要的学科体系的建构。中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讲”是必要的,例如,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线索,没有老师必要的“讲”是不行的。“讲”应具有历史的逻辑性,特别是应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讲”应饱含情感,富有哲理和启发,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
对于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而言,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应试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弊端,首先,应试教育是一种变相的科举考试,这样就造成一种现象,鉴定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成为了分数,而不是真正的“学”,仅仅是为了“考”。其次,应试教育存在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上没有任何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缺失。因此,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由历史应试教育转向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的主要特点
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我们必须对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特点进行明晰。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辩证思维的特点
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由之前的形式思维转向辩证思维,形式思维是对历史的现象进行浅表的认识,而辩证思维指的是对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其对立和统一的形式进行整体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形式思维,而是在形式思维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一种更高级别的思维模式。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对于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这个时期是引导学生正确的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阶段,对于学生而言,其基本的思维活动是与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对于创造性思维而言,其基本解决的问题全部是人类社会尚未解决的问题。对于中学生而言,并不是要求他们对历史领域提出新的见解和看法,而是以探索发现的精神去对待历史课程。
三、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的基本途径
1.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作为重点
心理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对于思维的开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依据的思维模式,是没有依据的躯壳。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点应该是教师通过正确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发现历史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教师在此的其他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带着一点的目的性去提出与所讲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去领悟和掌握知识。
2.将培养历史学习方法引入中学生历史教学中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以传授历史学习方法为目标,同时把教材作为依托目标,通过培养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材这个依据,体验所学基本概念和历史原理,并对历史的发展进行整体的归纳和推理思维,从而较快地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对于我们培养历史学习方法的终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随着新课程的推出,其倡导的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将自己融入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氛围中,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且在学生学习更多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对培养历史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自主认识和整体应用,实现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对过去整体知识上的分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实现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建立。
3.将爱国主义引入历史教学中
情感是形象思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我们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都会注重对于情感和基本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我们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营造一种与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氛围,对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切忌滥用可有可无的点缀,因为这些氛围是整个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我们精心地去编排和创作。
因此,将爱国主义引入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而且通过引入爱国主义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这种感情,有助于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对知识进行探寻、深化。对于不同的地区,可以以本地区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对本地区进行了解。
四、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用固有的模式
对于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其本身就没有一种固定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说,对于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以一种不变的模式去分析,而是需要教师不断地以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基于思维而言,是其金字塔的最顶端,因此来说,学生的历史思维尤其是应该以创造性思维为宗旨。
2.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了历史和现实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了历史。对于中学生来说,必须以历史为基本的依据,没有了依据凭空想象得出的结论是不真实的,也是站不住脚的。正如所说的那样,历史思维不单单是对历史的真实写照,在某种情况下,是当今社会的又一反映。
现实社会不仅仅能用历史的观点对现代生活进行有效地反应,而且从历史的观点能发现现实生活的基本矛盾,并且能从这些历史观点中得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从特定历史观点之间的联系中,分析它们发展的趋势。对于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来说,一种强调要鉴古知今,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说,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不能脱离了历史,而且必须与现实相互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结论
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从历史思维的主要特点出发,逐一分析了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的基本途径,并且从基本途径中发现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研究,从而促进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更加关心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由过去的历史应试教育转向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效果好。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
这里所说的视觉,是指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的动画、录像、图片、表解等。听觉,指学生听到的来自计算机的语言和音乐。触觉,指学生的两手对鼠标、触模式屏幕、键盘触击。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本世纪70年代,传统教学有了新发展,视听 教学(电化教学)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崇赏的教学手段。
然而,缺乏多媒体的视听结合既麻烦,又易出差错。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某段历史部分片段的教学录像资料,须在课前花大量时间精心剪辑,正式上课前,还要从电教室搬来沉重的电视机、录像机,再用拖线板将电视机、录像机与电源接通,上课时教师还要在电视机与讲台两地不断穿梭。笔者曾亲眼目睹一位教师在穿梭教学中不慎将拖线板的插头踩离插座,导致电视屏幕上漆黑一片,而该教师对自己的脚下所为全然不知,还以为是机器出现故障,结果,原本的视听教学又回到了传统的讲述法,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避免许多麻烦,弥补视听教学手段的某些不足。它使学习参与者得到主动触觉 的感受,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整体效果。
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只是跟着听觉在行动,而没有与视觉、触觉有机结合在一起。没有观察、缺乏想象的思维只能 停留在初级阶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
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 活动在借助于观察、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视、听、触多感觉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势必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最佳手段。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课的目的任务,就是系统地讲解人类社会历史各阶段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历史知识,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将有助于他们认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坚定的信念。笔者认为:上面所说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 力,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说到底就是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目前,教师大都注重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责任感,这就是一种独立性。只有具备这种独立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学 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其原因是:
其一,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学生的数量可多可少,教学内容是预先制定的,而且上课时间可以自选决定。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跳过程序的某些部分,从与其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开始学习;天资较好的学生,可以只选程序中与其学习任务相关的部分进行学习,而无须顾及其他。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和学识水平高低进行历史教学,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学习,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这只有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办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便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70-01
教学模式是一种从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直至教学评价的整体、系统的理论化的模型。一种教学模式,总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同时,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在时空上的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的合理组合。这种组合方式是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发展还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仍然只是以陈述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因沿袭形成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忽视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引导;教学过程缺乏学法指导,忽视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落实。如此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出现高投入、低产出、负担重、效果差的现象,制约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影响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教学突出以“教”为中心,忽视最为根本的育人价值。传统教学模式中较多地强调以“教材”、“教参”和“教师”为中心;备课过程中“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备”教参的要求和建议,以教师活动为主线编制教学程序;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给、学生收,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变成教师的“单边”灌输,教代替了学。这种教学设计强调以知识传递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教学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育人价值,最终导致历史教师的思维惯性,学习者的思想僵化。
二、新课标对历史教学模式的启示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通过历史教学,要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最要紧的就是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并为未来提供明智选择的基础”。总之,新世纪历史教育不是批发死知识的货站,不是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单纯的学科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也就是说,学史不仅要使人明智,还要“以立信仰、以助生活、愉悦人生”。而这一课改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中,尤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模式的认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应当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努力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中,已经明确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我们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创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在课堂中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既可以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可以达到建设有活力的历史课程,彻底改变了从一而终的老师讲、学生记的落后的教学模式。
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历史教学目的。相对于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改革是手段和途径。笔者以为历史教学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不能只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墨守成规。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是改革旧的历史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为突破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现代教学观念,以学设教,科学处理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拥有学习自。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分析、筛选信息,在真实的任务情景中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新课程下,历史教师只有以崭新的教学理念,创设适合学生的历史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也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应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也才能焕发历史课堂教学的活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
2.有助于构建“三维目标”,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构建全面、科学的课程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是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下倍受重视的一环。隐性课程的视角下,教师的人格品质、职业精神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在耳濡目染的集体生活中,其他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持久而深刻地影响着自身的精神世界;社会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和美好的社会风尚,社会倡导的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等人文精神,还会逐渐升华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升教学水平。开发利用隐性课程使历史教师不再只看重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而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历史课程隐性资源当中。但是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要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历史新课程中。同时教师需要有敏锐的目光,寻找最适合学生学情的隐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促使历史教师不断提高完善自我,同时进行自我总结、反思,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才能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隐性课程视角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策略
1.学校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学生由于课业安排,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校园环境对于学生在隐性方面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校园环境上,一方面可以将校园一处建设成颇具有历史气息的“历史角”,教师、学生都可以在其中探讨历史问题,讲述历史故事;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走廊、墙壁上张贴历史故事、历史地图或历史人物事迹,学生在看到这些历史资料后会激发起对于某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兴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
2.教师要重视隐性课程资源的显性化。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种课程资源多不胜数,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要重视隐性课程资源的显性转化。隐性课程虽然难以进行编码、表达,但并不代表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只能隐藏于显性课程背后,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合理手段将未被教师主体意识到的隐性课程开发为可被教师主体意识掌握但尚不能用语言表述的隐性课程资源,最后通过显性转化成为能够用于教学实践的隐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是历史教师拓展教学资源的宝库,教师通过显性手段转化隐性课程,才可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促进隐性课程的创新与增值。
3.家庭、社会的历史隐性课程开发。家庭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中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更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同时也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开拓家庭的历史隐性课程资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培养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亲情。若有家长是从事文史类工作的,学生更是从小耳濡目染,接触历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探索能力和求知欲。我国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出,我国普通民众对于历史的接受程度较高,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热播更是掀起了一股全民学史、读史的热潮。家庭、社会对于历史的关注同样作用于中学生的学习思维中,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避免隐性课程的负面作用。隐性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隐性课程的双重作用,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的筛选运用过程中,保证其积极作用,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副作用。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产生催化作用,健康积极的隐性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课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2.坚持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有机统一。历史教师在着眼于隐性课程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才能圆满完成整个教育课程。如果没有进行系统、规范、合理、科学的显性课程,那么隐性课程的进行就没有了坚实的学科底蕴和知识基础;如果不重视隐性课程中学生思维意识、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势必会缺乏思想品质的锻炼,有碍学生的心理成长。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二者相互影响又相互补充,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学校和教师要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基础上,研究运用隐性课程,将二者有机结合,方为治学之道,也正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92-01
一、引言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应该是一门生动有趣、轻快、灵动的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应该是轻松、欢快、课堂欢声笑语的。然而当前的现状并非如此,当前的历史课堂基本上是教师在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照本宣科,而学生在座位上做其他的事情。教师没有教书激情,学生没有学习的心态。这样的历史课堂现状需要改变,中学历史教师应重视历史科目,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历史教学提问,用细微的历史教学方式改革去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从而把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意义。
二、中学历史课堂的现状
目前,中学历史没有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走进中学的历史课堂发现很多的不良现状,如以下:(一)教师照本宣科教学。中学历史教师很少感到有成就感,面对一成不变的历史教科书教师们基本上都是照着课本教材在讲述,很少转换其他的教学方式或者进行扩展性的历史内容。(二)沉默尴尬的历史课堂。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问题,学生的反映也是不尽人意。很多历史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个人的声音,而一旦教师一旦停止说话,课堂就会出现沉默的现状。(三)无趣的提问无味的回答。在当前的历史历史课堂上还有这种不良现状,一些教师的历史教学提问实在是过于无趣没有意义,有些教师只会问一些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答案。而讲台下方的同学也是不思考胡乱回答。(四)学生的积极性过低。中学生对历史并没有太多重视,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学生经常是讲话、看小说、写其他科的作业甚至埋头睡觉等。
三、中学历史教学提问的重要作用
既然中学历史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那么教师和学生就应该重视起来,特别是教师方面。中学教师不仅要从心里改变对历史的看法,而且还必须对课堂上的教学提问做出一些改进,因为中学历史教学提问对历史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改变中学历史课堂的氛围,教师的教学提问是最重要的。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些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唐代的大学者主要有谁?”时,学生不仅会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且面对自己不了解的历史情况就会查资料最后举手回答,时不时的历史教学提问不仅有利于学生表现自我,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对历史热情,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历史。
2、有利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当教师提出历史问题时学生就会专注于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去翻课本、查阅资料,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是心无旁骛的。因此历史教学提问有利于学生忘却其他的事情而专注在历史课堂中。
3、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中学历史课程并不复杂,而历史教师要想从中找到成就感、学生要想从历史课程中找到乐趣,那么师生融洽的沟通与交流是必须的。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提问可以创造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在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完成了语言、眼神的交流沟通,教师得到满意的历史答案,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到满足。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中学历史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课程,但是这个课程也不至于过于简单到教师照本宣科进行教学。历史教学提问也是教师的另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对问题提出回答,在一问一答中,教师的教学能到改革,而且能够顺利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涵养。比如学生在思考“唐代文化能够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哪些?”时,学生的思维就会扩展开来。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翻课本并结合曾经学过的知识等,就会考虑到经济、军事、国家支持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等等,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等得到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就成长了起来。
四、中学历史教学提问的具体措施
中学历史课堂需要教学提问,然而这些问题的提出不是随随便便抛出来让学生作答的。要想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意义,教师在教学提问方面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提问要遵循启发性、针对性 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提问之前就必须考虑好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于历史教学提问教师要尽量做到启发性、针对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教学提问要想有意义,教师就必须考虑问题是不是能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学生从该问题能够了解到哪些知识,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等。针对性就是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偏出学生的历史知识范围。
2、教学提问围绕重难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要注意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尽量不出现提问内容偏差、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或者与该课程所学无关的问题。同时教师的教学提问应该围绕当天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提问才会让学生学到最需要得到的知识。
3、教学提问要适时、适量 中学历史课堂上的教学提问并不是追求多,而是需要有质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收获到知识。历史教师提问问题时要考虑到适时、适量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进入新课程时对前边知识的提问、学完新课程的复习提问等,还有教学提问也不宜过多而影响内容教学。
4、教学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交融 一个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提问要注意到新旧知识的交融,让学生在问题中结合前边所学的知识再结合新的历史知识并且进行一定的创新,这样的教学提问才是最明智的。
总之,中学历史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重视,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要重视教学提问的重要作用,从该课程的特点、学生的角度出发,创新中学历史教学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中学历史课堂焕发新光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备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就备课而言,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特殊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备课内容和要求是十分宽泛的,这里就资料收集、宏观把握和课件开发三方面给初中历史教学一线的老师提出一些建议:收集资料注重“三个不惟”,即不惟教材、教参和网络;宏观把握要抓住三个关键,即思路、框架和衔接;课件开发要做到“三不”,即不照搬他人课件,不追求课件华丽,不让课件束缚学生思维。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 备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94-02
备课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环节,是讲好一节课的基础。艺术界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上课也是这样,只有课前精心准备,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广泛占有资料资源,巧妙构建框架结构,充分预设各种突发事件,才能使一节课上得精彩,学生听得舒服,教学效果良好。就备课环节而言,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既有相同的普遍规律,也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属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在中学历史教学备课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收集资料,注重“三个不惟”
历史学科对史学资料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对历史资料的占有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在备课中广泛查阅、收集、整合资料是备好课的第一步。这一过程中,一些中青年教师往往图省事,走捷径,没有做到对资料的广泛收集和有机整合,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出现不该有的缺憾甚至错误。
资料的收集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三个不惟”。
一是“不惟教材”。教材即课本,顾名思义就是上课的根本,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最可信、最可依赖的文字材料。但是,教材由于受到篇幅以及学生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容量过大,特别是不同的史学观点,课本不可能详加叙述。同时,不同的版本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表述也各有取舍,而这些恰恰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一位青年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夏商周的建立一课时,遇到这样的情景:有学生质疑说,“我认为夏朝是启建立的,因为尧舜禹部落首领的更换是禅让制,启是第一个没有经过推荐当上首领的人物”。但这位老师对学生可贵的质疑不仅没有鼓励,反而严格按照课本上的陈述简单地否定了学生的观点。如果课前老师对史学界关于“夏朝建立者”学术争论的有关资料比较了解,完全可以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争论的要点,给学生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收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良好效果,同时也达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地渗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良好效果。一个闪光的亮点就这样变得暗淡无光,而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许还要深远得多。
二是“不惟教参”。《教学参考书》是教师备课最重要、最便捷的资料来源,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并熟记教参提供的资料内容。但是,教参也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一些细节问题,一些关联的知识点教参是不能提供的。比如,有的教师在讲到印度婆罗门教的四个等级时,把刹(cha,四声)帝利读作刹(sha,一声)帝利,甚至还对学生进行了强调。其实,只要随手翻开汉语词典就会查到:当“刹”字读sha音时,意为“让运动的物体停止下来”,组词刹车、刹~之风。当“刹”字读cha音时,解释为梵语,无实际意义,组词刹那、古刹。当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教学中不该出现的错误自然就避免了。同样,贞观之治的“观”读四声,也有历史老师不加研究地读作一声,都是在备课时没有广泛收集查阅教学资料并作深入研究造成的错误。
三是“不惟网络”。网络资源极其丰富,为我们备课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服务。但是,网络最大的问题是“不负责任”,所以网络资料的真伪性一定要加以辨别,千万不能不加考究就把“百度”出来的东西当作真实资料教给学生,从而造成不该有的教学错误。作为老师必须对学科负责,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
二 宏观把握,抓住三个关键
从备课的视角来看,既要有微观的细腻,更要有宏观的掌控。课要上得好,备课时首先应该从宏观出发,有思路有高度,重点抓住三个关键:一是捋清思路,二是搭好框架,三是做好衔接。这就好比建一座坚固的大厦,设计要科学,地基要扎实,框架要坚硬。
所谓捋清思路,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即提纲挈领地理清一节课的主线,抓住并围绕这一主线设计教学进程。这样一节课就能条理清晰,思路不乱,这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一环。有了清晰的思路,才能搭好框架。搭框架就是环节设计,就是骨架支撑。一节课必然由若干环节组成,但环节不能无序排列,不能没有骨架做支撑。因此,必须在吃透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搭建一个一目了然、一针见血破解主题的框架。笔者在讲授老人教版初一蒙古雄踞漠北和满洲的兴起一课时,深有体会。这节课讲的是明朝中后期,明朝中央政权和退居漠北的蒙古残余势力以及正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洲族三者之间和与战复杂的关系,可谓头绪多,思路乱。最终,在反复思考后,我抓住了汉族中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和与战这一主线,设计了如下的框架。
这一框架结构以板书形式展示出来,理清了思路,抓住了主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节初中历史课一般包含三个左右的知识点,如何将这几块知识有机串联成为一体,这就涉及衔接的问题。前因后果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做好衔接对上好历史课尤为重要。衔接得好,一节课天衣无缝,一气呵成;衔接得不好,磕磕绊绊,上气不接下气,历史的因果规律难以揭示出来。因此,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每个知识块之间的衔接。做好衔接的关键是吃透教材内涵,理清每个知识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 课件开发,做到三个“不要”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在备课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已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在课件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要尽量扬长避短,要努力做到三个“不要”。
一是不要完全依赖现成的课件。为了给老师提供帮助,《教学参考书》配备了电子资料库,每节课的课件都有。再加上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有的老师图省事,干脆把别人的课件粘贴过来为己所用。在日常教学中,对下载的课件稍加修改可以节省不少备课时间。但如果是公开课、优质课等重要的教学展示活动,其教学效果一定不怎么好。在一次市级优质课评比活动中,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当天讲课的七位老师教学环节十分雷同,如出一辙。后来发现问题出在他们在备课时间仓促的情况下,都采用了同一资料库的课件,一个思路走下来,自然毫无新意,更谈不上亮点了。从长远看,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还是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养成自己开发课件的习惯,提高自己设计课件的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环节的设计
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角度开展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研究,在历史教学设计诸多环节中,历史课程标准具有方向性的地位。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和学生学习的诉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教学创意、教学流程、测量评价和资源整合的依据,它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败。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更应该是课程的归宿。学情分析不可能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它是整个教学设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能体现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及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能。史料教学可以把对史料的研习引入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历史教学的过程变成为一种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过程,一种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一种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过程,一种提供历史情境进行历史思维训练的过程。
三、以学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设计范式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遵循以学定教,教师还要充分考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样。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可以灵活运用下列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式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讲授式、探究式、自学式、比较式、问题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以学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设计范式就是以教学目标为靶向,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平台,以实现优化课堂教学为目的的历史教学预设。其教学策略是提炼鲜明的教学主题,构思精巧的教学结构,营造适切的历史情境,设计深度的探究活动(设置问题连接体),运用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微课资源在高中历史学科设计中的开发
微课是以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对学科的重点核心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易错点进行基于学科逻辑的分析与重组,以视频为主要媒体形式的数字教学资源。历史学科微课的类型有:讲授型、答疑型、演示型、解题型和其他类型。微课资源的历史教学设计侧重以下环节:选题意图、教学目标、教学用途、教学过程设计、设计亮点分析、信息技术的整合等。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innovation of I see
Jin Sheng-hua
【Abstract】In the history teaching church student brave thinking, brave guess, and combine the knowledge learn, combine place ages carry on "again look back" to the history affairs or the history phenomenon, don't lose for development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usage the knowledge learn analysis explanation historical problem of good method.
【Key words】Change idea;Encouragement leading;Innovation thinking
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应试教育正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所接受,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赞赏。而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由于其知识的创新余地不大,且由于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加之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够,使不少的中学历史教师还没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严重地影响了历史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历史教学的创新呢?我认为,推进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创新,应该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1.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我个人认为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
1.2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我从教学中得知,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结束之后,时常指定出一些知识点或重要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在记忆某些历史知识时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
1.3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如果我们只知道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给学生能力,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视书本而不理现实,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2.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我在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2.1寓情于教,师生互动。我们都知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
2.2尊重史实,大胆思考。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思考,提出他们各自的不同意见和看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