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02: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的区别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这里所说的“研训一体”,对于我们教学管理人员而言是一种行为方式,就是有效地整合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及教师培训等资源,有序地开展研训活动,高效地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要承担“研”和“训”双重任务,并确保二者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教师研训学员要在“研”中“训”,“训”中“研”,促进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教学管理人员通过下校调研,充分了解本区域教学状况,深入进行教学工作反思,确定本区域具有共性的问题,根据共性问题确定相关的科研课题,并组织精干力量开展课题研究,努力解决问题形成相关的教育科研成果。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物化,将科研成果,通过培训的途径,让全区域教师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下校调研过程中对于某一学校或某一备课组在教学中存在个别问题,与学校教师共同研讨,确定为校本课题。教学管理人员作为课题的顾问,指导和督促教师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对研究成果在区域进行展示,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管理人员是基层教育教学研究者,既不是教育理论专业研究者,也不是教育行政工作者,属于一个特殊群体。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教学管理人员应该由单一角色向研究者、服务者、引领者、培训者与组织者多重角色的转变,确保“研训一体化”工作的有序、高效、规范运行。
二、“研训一体” 实施的基本模式
“研训一体”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一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发展教师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能力,三是提高教师的人格品质,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由此建立的“研训一体”的基本工作模式有“问题解决模式”、“课题驱动模式”和“项目引领模式”等三种。将这三种模式综合应用、有效实施,推进“研训一体”的常态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1、问题解决模式“研训一体”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模式以“发现问题——结合需要——形成课程——开展培训——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教研工作由单一指导型向研训互通型转变。具体操作是:课程的开发、实施与实践以年级为单位,在全区范围将高一、高二、高三分别编制为三个班。通过下校听课、调研、访谈等多种方式发现教师在技术上和知识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通过培训解决问题,进而通过实践检验培训效果,及时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发现新的关注点,形成新的研训工作的循环。 转贴于 此模式主要用于全区所有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具体通过备课组建设工程(创立问题驱动、自主备课、集体研讨、形成策略、个性实施、反思改进等集体备课环节)和“221”(即每个研训班级每个学期开设2个单位时间的专业理论学习或公共课培训,开设2个单位时间的公开课、研究课互动研讨活动,开设1个单位时间的受训教师汇报课展示活动,其中专业理论学习或公共课培训可以三个年级合并开课)研训活动落实。
2、课题驱动模式“研训一体”模式。
“课题驱动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时效性,这一模式以“提炼课题——团队研究——形成成果——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研训工作由文本审读型向行动研究型转变。具体操作是:课题的提炼、研究、运用以年级或整个高中学段为单位。通过调研或借用教研所收集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筛选、提炼,将典型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发挥团队研究和行动研究优势,通过课题内交流、同类课题交流活动,抓实研究过程,促进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效益。此模式主要用于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教师团队,具体通过国家、省、市、区及校本各级科研课题的研究落实。初中开设的是《化学》课程,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学习很不适应。在某校调研中,该校教师认为对于其学校的学生进行集中衔接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虑采用同步衔接教学,于是拟定了《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同步衔接研究》的校本课题,以该校高一年级备课组教师为课题组成员,教学管理人员为课题组顾问。教学管理人员为他们请来初中《化学》教材编委和初中骨干教师协同指导,将他们研究所形成各章同步衔接要点及时发往全区各备课组长电子邮箱,将成熟的教学设计发到区研训网,并进行优秀课例展示。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3、项目引领模式“研训一体”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4-0063-02
当今,以科研团队为基础的科研组织不仅丰富和改变了科研活动的面貌,也使人类社会的列车开进了新的轨道。高等学校是科技进步的生力军,也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在技术与智力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科研组织在实践中使用成熟的数字网络技术,用富有弹性的团队模式将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为了同一目标的技术人员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形成新型的科研组织形式――虚拟科研团队来进行攻关。虚拟的科研团队突破了组织边界的限制,非但没有削弱自身的研发功能,反而由于组织柔性的增加而夯实了科研开发的底蕴。
一、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的产生背景、形成、特征、成员、原则和联结
背景。团队的工作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产生了明显的绩效,它们在工作中反映灵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企业中的团队研究,已有诸多的成果。而虚拟团队是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而产生的、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共事的一群人。虚拟团队与传统团队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互动的技术彼此联结的。
形成。高等学校中的课题和研究目标等,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甚至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突破,也需要像企业团队一样具有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即高校中的学术团队。虽然在前也有类似如实验室等的组织形式,但学术团队更适合于攻破难题,它集中了许多企业团队的特点,把企业团队的许多运作规律应用到了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之中,为高效科研打开了一扇高效之门。
特征。综合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存在四个方面的特征: (1)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 (2)团队成员地理位置的离散性; (3)采用电子沟通方式;(4)宽泛型的组织边界。高校教师由于自身的工作特点,很难集中到一起就一个科研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而虚拟科研团队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因为一个共同的科研选题而集结为一个科研团队,克服时间、空间的隔离,采用创新的技术、提供丰富的沟通渠道,促进分散性成员间的任务协调。
成员。团队成员是虚拟团队的核心,我们必须考虑以下三个关键因素:一是独立性。虚拟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必须自主、自我依赖,但又能相互依存。高校教师都是个专业的专家,他们既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又有合作的愿望和能力。二是领导分享。虚拟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能随着团队进程,担当领导者角色,领导者随任务的变化而变动,每一位成员在任务进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三是整合水平。虚拟团队不仅仅是横向连接的团队,它必须能与组织上下连接。
原则。一般认为,在“流动、竞争、合作”已成为网际科研合作的前提下,高效虚拟科研团队还是有一些指导思想可以遵循的:(1)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的创新模式。(2)树立“学习”观念,加快科研资源的“虚拟整合”。(3)简化科研过程,将科研课题分解为并行开发的多个任务模块。(4)运行过程与新的管理技术相适应。在虚拟科研团队各方磨合过程中,这些基本思想指导着团队的行为。
联结。联结是联系,靠的不仅仅是技术。这些联系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但总的来讲,这些联系本身是被动的。任务的结果需要某些类型的互动,互动能产生关系,如果这些关系是可信任的,则其就具有持续性。信息时代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关系和互动,而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互动机会,一旦明确了团队目标和成员,我们就可以选择最为适用的联结方式与团队成员沟通,并完成共同的任务。
二、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的运作
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运行过程设计的实质是对科研过程进行流程规划设计、流程调整、时间控制、过程实现的决策和调度。其运行过程划分为确认阶段、实施阶段和退出阶段。其中,确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敏捷地捕捉信息与创意,优选并分解科研课题;实施阶段则通过成员、网络的选择,协同攻关形成新的科研成果。退出阶段主要清理并合理分配团队本次运行所产生的利益,并为下一次成立虚拟科研团队奠定基础。
一是确认阶段。在确认阶段一般包括一系列的课题评价和抉择活动,步骤如下图所示:
课题评价与抉择应注意以下原则:(1)目标一致。科研课题是为虚拟科研团队研发战略的目标服务的,课题目标应与虚拟科研团队的经营目标相符。在虚拟科研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情况的变化其任务与目标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拟定的优选标准也随之变化。(2)全面评价。人们对待研发课题往往从技术方面考虑多,重视技术上的先进性多,而不注意其经济上的合理性;即使重视了非技术因素的分析,往往只重视经济因素的分析而忽略了对非经济因素(政治、社会、环保等因素)的分析。因而课题评价与抉择既要重视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又要周密考虑非技术、非经济方面的因素。(3)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统一。高校科研课题选择必须要求先进性。先进性是指所选择的技术课题应比现有的技术超前一步并有显而易见的提高,达到比较领先的程度,使其既有创造性,又有科学性。技术的先进性必须结合市场的可行性,预防片面追求先进技术水平而忽视效益的现象。在识别合作机会阶段,高校虚拟研发适合于渐进的创新以及各部分工作较独立的课题。适合组建虚拟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的项目是有一定范围的,便于虚拟科研团队根据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或中止无用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的课题。
二是实施阶段。高校虚拟科研团队分散式的自我管理风格给团队的控制与运行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在将科研课题分解成相应的任务模块,并对团队成员充分授权利于其能动地发挥核心能力的同时,对其行为进行适当的规范,做到“形异而神似”,是实施阶段所要慎重考虑的关键问题。实施阶段可以划分为人员选择、网络选择、任务外包、创新加速等步骤。(1)成员选择。选择团队成员是虚拟科研团队运行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选择团队成员除了要考虑潜在伙伴的业务方向符合团队需要外,更要考虑它的课题管理能力是否能满足虚拟科研团队的目标,而课题管理能力又是由潜在伙伴的跨边界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决定的。同时,后两者是建立在相应的网络连接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之上。(2)网络选择。高校虚拟科研团队这种通过信息网络建立起来的动态合作联盟,只有建立在运行平衡、安全先进的网络开发平台的基础上才能迅速对外界变动做出反应,才能充分利用每一个队员提供的智力,让他们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这时,课题负责人的责任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去管理和协调各项服务,以任务信息作为彼此联系的纽带,打破时空限制,及时有效地提供市场需要的科研成果。另外,虚拟科研团队的临时性,也决定了不同的成员可以很快地联合,以合作开发一个新的课题。具备资格的团队成员可以在网络开发平台上以极快的速度组合,通过这种组合使虚拟科研团队具有优秀的、机动灵活的科研能力。(3)任务外包。虚拟科研团队受行政控制的影响很小,管理人员对组建后的虚拟管理团队的运行过程控制难度很大。为避免工作失误,项目管理被普遍应用于团队课题管理之中。其中,“外包”方式广为流行。“外包”(Outsourcing)一词的直译是“外部寻源”,它的主要观点是:通过整合并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形成一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对外界环境迅速应变能力的管理模式。网络技术使虚拟科研团队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功能,而把其它功能投入到整合中,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整合出巨大的协同效应,使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
外包是技术投资的一种重要机制和方式,比较普遍的是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外包合作,利用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所积累的丰富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作为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实现智力互补。成功的外包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借助信息网联系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创新;充分利用市场机遇,一旦机遇来临,双方能迅速组建团队联合攻关,强强联盟,依靠频繁的信息交流来协商、调节。
三是退出阶段。高校虚拟科研团队完成课题后面临着人员或团队的退出或解体,因而都存在着利益分配的问题。利益分配是对团队成员在参与过程中贡献的认可,分配结果直接决定了团队成员参与下次合作的机率。因此,公平分配是任何一个团队成员都追求的目标。公平分配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观念问题,是指分配过程无欺诈、分配方式正当的分配活动。利益的公平分配涉及到两个层面:合理地转移科研成果和公平地分配科研收益。
利益分配过程中分配是否正当与公正,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强调公正,忽略参与人员加入团队的积极性和所承担的创新风险,不管个人贡献与收益的关系一刀切,最终会导致团队内的平均主义,这将降低团队合作的效益。反之,只强调分配是否正当,即各个成员的收益相对于团队的支付是合理的,一旦分配出现欺诈,成员间分配标准有差异,将给团队造成更大的伤害。团队分配也是一个谈判过程,如果两个成员的贡献相同,却由于分配标准不同造成收益分配结果有差异,这种结果注定不会被接受。
参考文献:
[1] 陈春花,杨映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2] 李晨光,论高校科研团队.哈尔滨:科学与管理,2003. 4 (8) : 49-50
小课题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问题小、重心低、周期短、规模小。它专门为一线教师设立,目的在于鼓励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将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着力点,扭转教育科研与教学相脱离的局面。广州市荔湾区在“十一五”时期把教师小课题作为区域性教育科研的研究重点和突破口来提升教师科研素养整体水平,在制度上和经费上加大帮扶力度,在管理上增加了区教师小课题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的运作,在培训方面增强了科研培训的针对性、同步性和实用性。设置了20多门次“小”培训,切实帮助一线教师解决遇到的问题,受到教师们的欢迎。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区域科研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教师学习有方向,校本培训有内容,校本教研有主题,小课题研究成为联结学校管、教、研、训各项工作的有效通道。
一、研究背景
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国家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其“教师小课题研究课程”被认定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优秀课程。笔者从事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多年,审阅了众多中小学教师的小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结题材料,结合对教师进行课题观察、深度访谈、案例分析及借鉴他人研究经验后发现,荔湾区科研态势表面繁荣的背后还存在不少问题。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日趋增强,但科研能力薄弱,日常科研训练不足。研究选题求新求洋,有些过于细碎,有些则过于宏大,重复一些低层次的类似工作方案的研究;研究缺乏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择有罗列堆砌之嫌,层次混乱,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不高;找不到实际问题研究的切入点,要解决的问题表述不具体,研究内容空洞;文献检索的途径和方法不熟悉,文献综述能力较弱,参考文献阅读的数量偏少,针对性不强;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收集的针对性不强;研究成果的表述及撰写能力弱,整理水平和提炼水平欠缺。
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及专业发展情况,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强调教师的自学外,还需要抓好科研培训。当前教师科研培训的重点已经从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向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科研能力的训练逐渐成为学习的重心,而最能体现科研能力培训有没有被教师实实在在地消化和吸收,方法之一就是让教师亲自来做课题研究,经历“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方案―申请立项―实践论证―得出结论―撰写报告―结题答辩”步骤。华东师范大学王建军教授指出了中国特色实践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就是“教学―研究―专业发展一体化”。研究中心陈静勉老师认为参加科研活动既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良好机会,也是科研能力与科研态度的外在体现形式之一。
在此有必要对教育科研能力这一关键词进行界定。笔者认同刘本剑的看法,即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具体来说,指研究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他还具体指出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由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设计教育科研方案的能力、组织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处理教育科研信息的能力、表达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评价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等有机构成的综合能力。
开展有效的科研培训,应以具体的科研步骤为目标,在培训中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二是补足教育科研知识,三是强化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以下笔者侧重谈谈在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中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一些做法。
二、开展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的具体做法
根据刘本剑老师的认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分解为以下几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根据问题主动搜集资料的能力、把问题明确为研究目标的能力、把研究思路转换成研究方案的能力、采用有效科研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不同形式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评价及推广自己科研成果的能力等。这里面包括了相对系统的教育科研程序知识和方法知识,据此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活动,设置具体的培训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供丰富的培训方式供教师选择。
鉴于教师存在着诸如年龄、性别、工作单位、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科研培训态度、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对科研培训有着不同层级的需求,研究中心把培训重点放在架设理论与实践之问的“桥梁课程”,注重把科研理论转化为实践内容,既有别于国培、省培等注重政策与理论的相对宏观、系统的引领,也有别于学校内部注重具体实践操作环节、解决具体问题的校本的、微观的处理,而是从中观角度集中解决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共性问题,开发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课程,改变过去那种缺乏主体内化过程,以接受知识、训练技术为主的“学历”式教师培训,注重对中小学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让每一位参训者都能主动地参与对话,促进其成为创新型教师。
具体培训内容可分为两类:
(一)静态、系统的教育科研程序知识和方法知识
主要为教师提供科研活动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支撑,包括申报课题、常用研究方法、结题、撰写研究成果等的一个个小专题,讲授内容是研究中心自创自编,多为总结归纳的成熟经验做法,中间穿插在科研过程中的明确要求,简明扼要地介绍给教师,这样教师就能在短时间的面授课堂中掌握到急需的内容,是雪中送炭式的培训。
教师作为成年人,拥有一定的经验、信息和知识,知识结构具有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因而,教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其学习方式与儿童的学习是有区别的,不能像给学生授课那样来给教师授课,否则指导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研究中心根据成人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在对教师学习规律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依据指导的内容运用参与体验式、案例式等指导方式,提高教师积极性。常用的培训方式有以下几种:
1.集中培训。针对特定的培训对象设计专门的培训内容。根据本地区内不同层次、类型教师的科研实际需求,组织地区级层面的集中培训。例如,在开题阶段开设“小课题常用研究方法”“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等培训内容,在课题结题阶段召开“如何撰写结题报告专题培训会”等。培训的师资除研究中心的专家库成员外,还有本地区里的科研人才智库成员,他们更熟悉本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与科研水平,能更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远程培训式指导。现代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培训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远程培训利用网络突破了培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能较好地解决实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工学矛盾”,又能提供丰富的资源,实现对传统培训活动的补充,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远程培训中的指导主要通过设立辅导教师来完成,所配备的辅导老师通常是从科研人才智库和专家库里甄选的成员,他们在科研中的一些方面具备专家级的水准。辅导老师通过平台与学员进行沟通、交流、讨论,批改并点评学员作业,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二)动态的反思性活动课程
主要包括问题诊断式专题研究与案例剖析。课程内容从学员参与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入手,以案例剖析为主,以学员为主体,努力让每一位学员都主动地参与到研讨和反思中来。此类培训内容特别要引导学员掌握“诊断性”研究方法,突出学员对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在经验反思与理论指导的冲突中超越经验意义,根据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做出判断与变革,在“教”与“学”的分析、评价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此类培训内容相对应的培训方式有以下几种:
1.团队科研活动。建立“学习共同体”或“研究团队”“创新团队”,这是从教师知识形成的社会性维度考量,也是当前教师培训通常采用的方式。在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的基础上,注重教师的个人参与和自主反思,强调以探索为学习取向,注重形式多样化,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现场观察、主题活动等,为教师提供获得知识的多种途径和机会。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个体可以参与群体进行分享经验、交流信息,促进学员间的多向交流。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教师的个体知识通过“团体协商”形式转化为团队认识,成为教师群体专业知识的源泉。长春市丰静总结了本地科研现状与发展特点,认为未来教育科研的培训目标是力争通过高效培训形成三个团队:全员基准团队、骨干提升团队、名师引领团队。这一点与笔者所在教研团队的思路是一致的。
2.日常科研视导。通过日常的科研视导活动,深入学校或片区。尤其是在教师小课题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直接参与他们的校本科研活动中,通过参与、检查、交流、座谈、点评等形式,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帮助。知识和观念的内化并不是即时的,而是需要在后期的岗位实践中逐渐消化,并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同时,培训时的学习情景与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境存在一定的距离。为沟通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教研团队帮助教师制订科研工作行动计划和改进方案,并深入教师工作现场进行跟踪指导,帮助教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同时做好跟踪服务,在指导活动开展前对指导学员进行“前测”(指导前对相关问题的把握程度),活动之后进行“后测”(在指导之后对相关问题的把握程度),切实掌握指导目标的达成度,并对指导后的反馈与评价进行分析,从中了解问题解决的程度以及因问题而可能衍生出的其他问题,为下一次的指导提供主题参考,提高指导活动的实效性。
三、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的发展远景
(一)把培训思路提升到区域研训文化的高度
区域文化可以为区域和区域中的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教研团队要充分发掘区域文化底蕴中利于教师成长的元素并与之深入融合,积极从区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借鉴发展较成熟的企业文化理念,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区域研训文化,启发培训者从文化的高度审视教师培训与教科研一体化的问题。
荔湾区研训文化的落脚点在“常态课”,发力点在教师小课题的研究上。小课题研究培训正好可以从文化氛围、教科研意识、教师群体关系、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模式等几方面来落实区域研训文化,引领区域教育前行。
(二)探索保障制度,设立科研学分银行
在研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研团队探索类似银行管理的教师培训与科研学分管理存储方法,保障研训文化建设的推进。在科研方法系列培训中,设计了8种科研方法的研修,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科研实践活动等。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来选学,项目完成即获得一定的科研学分。教师的论文、反思、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成果经考核达到一定标准都可以取得相应的科研学分。同时,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突破传统的面授课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学员完成继续教育的学时统计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将学员完成的课堂研训、校本研修、科研工作、学术讲座和发表的论文,通过继续教育的学时统计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零存整取的学分折算,学时存在“学分银行”。如今,荔湾区正通过试点校摸索、案例观察、问卷和访谈调查,检验学分银行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通过教师小课题培训来促进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区域研训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教师培训,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基本结构和发展阶段来运作,最终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渠道。
参考文献
[1]张照坤.中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5,(5).
[2]刘本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题选择问题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3]高远才.对中小学教研人员的教育科研素养的初步认识[J].教育科学论坛,2010,(10).
[4]丰静.探索教育科研培训途径 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素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9).
[5]程凤农.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
[6]刘东敏,田小杭.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取路径的思考与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49-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取得了良好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做出积极贡献。要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加强科研工作,通过科研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加运用技术的实践能力,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高职院校总体科研水平还不高,学校的科研氛围不浓,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究其根本,在于教师的科研素质还有待提高。分析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主客观因素,有助于“对症下药”,多方面着手提升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因素
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因素很多,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主观因素
从主观因素看,影响了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因素主要有观念和实践两个方面。观念主要是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和认同程度,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价值取向等,而实践就是教师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情况。
1、高职教师对科研应有地位认识不足,科研意识薄弱
高职院校整体上成立时间较短,还有的是从中等院校升格而成,许多教师只重视教学,认为只要把教学工作做好就行了,没有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相当一部分高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作用。高职教师对科研地位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教师的科研态度,由于教师对科研地位的认识不到位,因此科研态度自然不是很积极,从而影响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
2、高职教师不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亟需科研培训
教师个人的科研能力是决定教师科研素质最为重要的基础。而目前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中科研培训的缺乏是造成教师科研素质不高的的重要原因。当今对高职教师的教育培训仍注重学历层次的提升,高职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都不重视教师科研技能、科研方法的培训,不利于教师科研意识的提高。
3、高职教师知识和观念更新滞后,不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面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和自身科研基础薄弱的矛盾,提高科研素质应该成为高职教师自我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态度往往与教师的科研素质存在着比较显著的正相关性。
4、高职教师投入到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影响科研素质的培养
由于高职院校近年来快速发展,师资力量普遍不足,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过重。时间和精力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不少高职教师穷于应付日常教学工作,特别是年轻教师更是疲于奔命,忙于备课上课,忙于进修考试,根本无暇顾及科研,自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了。由于教师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自然严重制约了高职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培养和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客观因素
1、现行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1)从宏观上看,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与普通本科院校是一个系列,也就是说评审内容和评审方式两者之间没有实质区别。高职院校虽然属于普通高校的行列,但它的办学定位与普通本科院校差别较大,科研定位也应该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不同,因此对高职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科研评判,也要区别对待,不能套用本科院校的评审标准;(2)从微观上看,与现行人事制度相适应,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基本上是一评定终身,能上不能下,科研成了教师评职称的被动产物和唯一动力。需要评审职称了,教师写论文、做课题的积极性就会很高,科研成果的数量自然会增加,职称评完了,就“船到码头,车到站”,高枕无忧了,此时科研对这部分教师而言,既无动力也无压力,成果自然就少了,甚至没有了。
2、科研制度建设明显滞后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科研制度建设明显滞后,科研工作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科研氛围尚不浓厚,科研管理缺乏经验,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有序的科研管理办法,因而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更加显得迫切。科研管理制度欠系统、完整,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是普通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制度的翻版,科研制度设计不能很好地体现高职的特点,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严重削弱了高职科研管理的效果。
3、科研激励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高职院校科研激励机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励手段单一,多以物质激励为主,少见成就感的认可;(2)激励形式单调,多局限于正面激励,少有负面约束;(3)激励力度不够,多“隔靴挠痒”,未见明显成效。激励机制的缺乏很难形成有效的竞争氛围,对科研工作的开展缺乏推动力。
二、提升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途径
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通力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扎实推进。
(一)转变高职教师科研观念,增强科研意识
高职院校要把科研工作提到到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高度来认识,不仅在观点上重视工作,而且要落实到具体行到。教师要认识到科研工作并非可由可无,要通过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应该了解科技的发展态势和自己所在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科技前沿的内容反映在教学上,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开展系统培训和有效指导,使广大高职教师转变观念,逐步提高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和技术应用的科研意识,认识到教师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证。
(二)科研管理部门强化服务,帮助高职教师提高科研能力
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注重对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充分了解教师的科研诉求,增强科研信息的搜集与,开展科研论文写作、科研课题申报、专利发明创造等方式方法的培训与指导等。可以聘请治学严谨、为人高尚、科研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学者给教师讲授科研的方法,指导教师的科研。
(三)完善科研考评机制,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
1、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强化物质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保证科研经费投入,健全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为高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搭建平台,充分调动和激发高职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和科研热情;2、建立合理的科研量化考评机制。研究制定适用于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量计算方法,对教师科研活动的参与、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立项、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科研成果的获奖等都折算成一定的工作量,并将质与量结合进行考核。对科研能力与素质提升较快的高职教师给予奖励,运用经济杠杆对科研工作量化进行调控,促进高职教师自身的专业培养和发展;3、丰富科研激励手段,健全精神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科研仅有物质激励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健全的精神激励机制,发挥“激励因素”对教师的作用,使教师以更佳的精神状态投身于科研工作;达到提高科研工作积极性的目的。通过建立科研考核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把科研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之中,把教师的科研工作与职称晋升、职务评聘和评先选优等结合起来。推拉并举,不断促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要靠不断的积累和努力的实践。素养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要加强平时的学习;能力是在锻炼中提高的,要靠平时的实践。高职院校教师要正视科研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的显示,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在研究中摸索经验、提高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和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指导和帮助,为教师从事科研营造环境,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目前,就临床专业研究生的论文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还是不错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课题缺乏创新
有些临床导师重视对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而在科研课题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手头没有较新的研究课题,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
2.缺乏研究深度和广度,实验方法过于单一
部分临床研究生学习心态不正确,注重临床工作,忽略课题研究,选取的实验方法及检测指标过于简单化。
3.研究生应用写作的基本功较差
一些研究生语言文字表达欠佳,逻辑较混乱,论文的写作格式掌握较差。
二、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措施
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如何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
1.加强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及学位论文指导中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需要科研的支持,这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最重要的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的支撑,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更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对研究生承担指导与引导的责任,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与学术水平,首先就要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水平。
2.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考核
应该将招生资格、招生名额与导师的科学研究水平相结合,取消平均分配研究生数量,甚至按资排辈带研究生的做法。对于一些没有课题的研究生导师,应削减其所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建立导师负责制,牢固树立研究生是导师重要的科研助手的理念。导师必须要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并带领研究生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并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而不是完全放手,让研究生自己去摸索去寻找研究课题。
3.研究生应密切跟踪前沿学科进展,掌握相关实验方法及论文写作方法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更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鼓励研究生注意搜集整理所从事学科的最新文献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相关资讯,结合自己所学学科的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实验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前瞻性及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这不仅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科研工作的深入,并且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也有很大帮助。
4.加强校际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学科视野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参加以自己实验室或科室为单位的小型专题研讨会,能培养研究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利用学术活动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际发展新动向介绍给学生,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对他们按时完成课题和提高课题质量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另外,可以通过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征集研究生的优秀科研成果,进行评比及汇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实验方法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5.把握研究生论文开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好研究生论文质量关
首先,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应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以便研究生尽早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其次,选题是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起到检验前期的基础研究工作是否扎实、所选的课题是否适合做硕士学位论文、开始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时机是否成熟的重要作用,好的选题报告相当于硕士论文已经完成一半的工作。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查阅中外文献,做好预实验及相关的调研工作,为开题做好充分准备。研究生在作开题报告时,需要向导师和相同学科专家汇报课题的准备情况:包括论文题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进度安排、课题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等内容,并且要邀请同行专家进行评估把关。专家小组要对课题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避免流于形式。
[摘要]对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的特点与作用进行简要说明,对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相应地提出了几点思考,促进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建设,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
关键词 ]农业;信息;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165
农业科研成果的研制过程具有周期长的特点,有的项目长达十几年。农业科研信息档案就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这些长期的农业科研工作中形成归档保存的文字、数据、图表、声像等形态的科技资料,承载着农业科技的信息和知识,是农业科研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珍贵的保存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对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既能够提高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又能够直接反映农业科研学术水平,对提升农业科研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特点和作用
1?1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特点
一是综合性。农业科学是一个包括了农、林、牧、渔等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科学体系,各个专业和学科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所以,作为记录各项农业科研情况的农业科研信息档案必然会内容丰富、综合性很强。
二是专业性。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专业性,这使得它区别于其他的信息档案。
三是实用性。由于农业的生产、科研活动具有极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就决定了农业科研信息档案不同于只能用于历史查考的一般性档案。大多数的农业科研信息档案都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
1?2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作用
一是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农业科研信息档案记载着农业科研成果,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农业科研人员在选择和确定科研课题之前,通过查阅科研信息档案中的相关资料,能够迅速了解所要研究的课题的背景及科研成果,使得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科的进步。
二是现代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重要纽带:农业科研工作要经过研究试验、批量生产和推广应用的一系列过程,由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在这整个的过程中,科研信息档案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建设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科研信息档案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它既能够验证已有的农业科研成果,也能够为后续的农业科研活动提供借鉴。通过对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合理合法的加以利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科研活动的进步,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建设的现状
2?1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体制落后
我国档案管理系统从属于行政管理系统,管理体制不规范,各地区、各行业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也不例外,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有些单位没有按照科研信息档案工作管理规范的要求,把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纳入科研管理工作的环节中,在业务管理体制上割断了农业科研管理和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内在联系,造成农业科研信息档案和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严重脱节。
2?2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有的科研单位对科研计划的落实非常重视,而对科技文件的形成、积累和作为档案归档保存却重视不够,造成了科研信息档案的流失和不完整。档案的不完整,造成了借鉴、继承的无法进行,经验、教训的无从查考,使生产、科研重复进行、重复建设,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2?3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开发程度低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数字化、网络化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由之路。而不少科研单位很少使用计算机管理科研信息档案,未建立起电子目录,项目档案仍停留在手工操作上,更多的是档案管理仅停留在立卷、保存的一般要求上,必然增加检索、查阅的难度,影响档案开发服务的效能。
2?4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管理工作人员对农业科技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如何收集、积累、整理、归档意识淡薄,造成把关不严和归档不完整。或者身兼数职、缺乏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3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建设的几点思考
3?1健全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体制
根据档案法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不适合的规定,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体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新的管理机制。使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有统一的操作标准和规范的制度,真正做到有“制”可依,实现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现代化管理。
3?2提高重视程度改善基础设施
各级领导应对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力度。通过多种渠道争取经费,改善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必然趋势,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实现信息化管理,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建设才能够真正适应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建设。
3?3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
要做好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管理工作,农业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和支持是其重要的基础。在农业科研信息档案形成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科研信息材料都分布在科技人员自己手中,正是这些特点所决定了,要树立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无形”资产同“有形”资产同等重要和同等价值的观念和意识,使他们重视科研信息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从而更好地实现科研信息档案的价值。
3?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管理人员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研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横向性和综合性,不再是传统的意义上日常事务管理。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本单位涉及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既要做专业的通才,又要做管理的专才;既要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又要为农业研究信息做好管理工作。
3?5发挥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服务作用
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利用率的高低是衡量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直接指标。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供利用,发挥它的技术效能和经济效益。各个科研信息档案管理部门在实现自身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网络将农业科研信息档案迅速传播到领导、科技人员、广大农民群众之中,实现其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领导决策的好参谋。
4结论
加强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有助于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进一步深入的开展。充分开发利用农业科研信息档案信息资源,为利用者提供完善、健全的档案信息资源,使之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是当前做好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1]郑莉?农业科技档案与管理[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6):143-144?
[2]刘咏红,黄友洪,文帅,等?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2(9):141-143?
[3]宫玉英?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2(6):119?
[4]韩千红?农业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6):1019-1020?
[作者简介]肖兆飞(1973- ),男,四川简阳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四川 成都 61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省级示范建设项目“教师团队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5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37-02
一、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现状
1.科研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科研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高等职业教育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证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科研队伍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科研工作的地位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息息相关。成立之初的高职院校有三种途径:一是由中专独立升格而来;二是多所中专合并而来;三是独立建立的高职院校。而中专的实际是教育科研工作几乎没有开展,没有意识,也没有经验,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及思想在很长时间上沿袭着中专的运作痕迹,造成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忽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不利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部门或机构的设置在学院的整体工作中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上。高职院校成立之初,很大部分院校没有科研处,有的建立了科研处也只是附属于教务处。有的挂牌建立机构很长一段时间,但并没有开展任何实质性的工作。科研处在行政部门上处于虚设或空设的地位。二是科研处工作平台搭建不够,缺乏创新支撑的条件。科研处一般被归入二类科室管理,学院在科研办公经费预算上比起其他部门大打折扣;科研处人员的配备上也是参差不齐,一般是2~3人,工作量大,行政研究一起抓;人员素质的配备上不够科学,学院把科研处作为一般行政处室对待,科研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显得极端不足。三是科研人员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科研工作者不受重视。在高职这种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学院,科研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是教师的自由行为,教师没有科研压力与动力。学院在管理考核上,科研没有硬性指标或考核的比重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科研处及其科研工作处于学院的边缘地位。
2.科研团队建设缺乏条件平台支撑,难以形成研究合力。学院科研处及其工作的地位决定了学院科研工作的重点和内容。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决定了教师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既没有大的政策鼓励,也没有大的政策约束,学院科研工作基本处于教师的个人行为。从内容来看,教师的科研主体和内容基本处于围绕教学、课程改革以及学生管理经验等微观方面的内容,在涉及学院宏观管理方面显得较为欠缺。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需要整体研究合力,这就需要开展团队建设。而现实是在高职院校,学院科研团队建设并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是学院领导层重视不够,科研团队建设没有长远规划,导致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发展相对滞后。二是高职院校学科专业之间的相对独立和封闭,自成一体,导致系部之间、专业之间和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缺失,难以形成合力。学院科研团队缺乏条件平台支撑,导致了学院在科研项目争取攻关、开展横向合作等方面遇到了较多的难题,科研成果的产生方面更是难以形成高水平的成果。
3.管理考核导向不明,科研队伍建设成效不足。管理具有导向、激励、监控、评价等作用,科研队伍建设的好坏,科研工作的实效性与学院管理导向极为相关。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处及其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定位,使得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导向工作显得极为不足,制约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学院对科研管理工作一是没有纳入严格的教师考核硬性指标体系中,教师的科研工作没有成为教师自己工作的一种强行行为,还处于一种自由状态,难以对教师形成工作压力和工作动力,缺乏考评刺激。二是奖励先进、惩治落后的激励作用不够,难以形成导向作用。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对科研成果的奖励悬殊较大,尤其是在文科类学院,显得极为不足,主要在于奖励的额度与幅度不够,教师宁愿多上课,甚至在外代课,争取课时津贴,也不愿意从事科研工作。加上学校对没有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无任何惩罚措施,使得科研难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三是学院缺乏科研人才培养规划,以及教师自我发展规划在科研内容上的缺失,难以对科研队伍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职院校在科研工作尤其是在人才培养上缺乏长远规划,教师在自我发展规划上缺乏科研内容,在新教师岗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与执行、表彰先进等方面基本都没有科研内容,在科研队伍建设上很容易造成人才脱节和断层的情况。
4.缺乏学习交流平台,难以实现科研队伍水平与技能的提升。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制约瓶颈问题还在于人的问题,科研队伍建设与本科院校相比缺乏交流平台。这种交流平台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处人员本身缺乏交流平台,与同行之间、科研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之间交流不够,导致科研管理方式、管理观念理念上的不足,眼界狭窄,禁锢了自己的思想。二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及主研人员科研技能技巧学习不够,在科研课题的项目申请、研究过程、研究方式方法、资料数据积累及团队建设与协作上显得不足,这影响了科研队伍的水平,制约了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三是高职院校科研部门之间交流不够,导致信息缺失,难以把握最新的东西,观念相对滞后,科研队伍水平与技能受到制约。
5.科研成果培育环境不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难以形成。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培育环境不良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尤其是教学部门之间协调不够,缺乏整体工作的合力,而科研工作的根基是离不开业务部门的,科研项目来源于教育教学,而高于教育教学,来源于工作实际,而高于工作实际。二是科研工作与企业行业联系配合不够。高职教育的科研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纯理论的偏少,而应用性偏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必须与专业、行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改进相联系,离开了行业、专业和企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评审的支持力度不够。在各级成果评审中,高职院校科研成果项目数量推荐上,基本都是一项左右,显得有点厚此薄彼的感觉,这不利于鼓励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出现,更不会对科研队伍建设起到激励导向作用。
二、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对策
1.更新观念,内化需要,提升地位。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高等教育这样一个大群体中,高职院校在观念上应该有所更新,那就是在考虑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机构设置、评价考核、质量监控等方面向本科院校学习、借鉴、靠近,包括了教育科研方面的工作。在科研工作上,要取得科研队伍建设的成效,首先,学院管理者应该看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观念,要让学院的科研工作在学院这一盘棋中取得其应有的地位,充分发挥科研工作的“作战师”“参谋师”的作用。其次,要通过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加重奖励等激励方式,将科研工作内化为教师自身的需要,形成人人重视科研的风气。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要充分重视科研在自身业务工作、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中的作用,要让科研的作用在教师头脑中得到内化,成为教师自身的需要和需求。最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更新观念,重视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要在看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特殊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迫切性,在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业务指导的同时,在成果评审、硬性条件支持等方面有所倾斜和侧重,从而提升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2.注重团队,形成梯队,产生合力。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是纵向项目过多,而横向项目极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中团队建设缺失的制约作用,难以在项目申报与攻关上形成合力,达到较好的效果。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点就是要加强科研队伍团队建设。在科研队伍团队建设上,一是要注意利用培养、引进等方式选拔人才,要挖掘有实力、有潜力的科研人才作为主要成员,要为他们的工作开展创造平台,做到有所为,有用武之地。二是要注重专业搭配,在考虑合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团队班子,这个班子一定是多学科的,是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具有一定竞争和攻关能力的。三是要加强梯队建设。梯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是要考虑其年龄特征,要形成年龄层次差别性、知识经验互补性,以保证科研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无论是团队建设还是梯队建设,都必须做好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达到发现培养、分步实施、不断壮大、走向成熟的目的。
3.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增强效力。近年来的事实表明,高职院校虽已跨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其实在对外交流上,高等教育内部长期形成了“两张皮”,那就是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两大类。原则上本科院校不参与高职高专的活动,而高职高专也不参与本科院校的活动,这是其一。其二是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在活动上由于限于经费等制约因素,所开展活动很有限,科研工作活动更是被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之内。要提升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加强对外交流,这其中包括了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的交流,从交流中学习提升科研队伍的素质。其次,是要加强合作,在合作中总结经验,整合资源,提升水平。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的高职院校之间存在不同的资源优势,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寻找项目,在合作中提升研究水平,在合作中推广研究成果,在合作中提升队伍建设,增强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4.塑造环境,加强培育,整体提高。对科研工作队伍的最大激励在于其科研成果得到认可,而科研成果的激励关键在于塑造好的科研环境,培育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需要塑造好的科研环境。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在学院塑造良好的尊重知识、尊重科研人才、尊重科研成果的人文环境,为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制度导向来激励科研人才,表彰科研成果,为科研队伍的工作劳动及科研成果提供条件保障。因此,科研队伍建设环境塑造的制度建设是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制度保障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除塑造环境外,科研队伍建设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培育科研成果来激励科研队伍建设。科研成果的培育需要学院为其创造条件,这其中包括了硬性和软性的条件。借助科研成果培育这一项目支撑,科研队伍建设的成长平台必将落到实处,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员素质必将在实践中得到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言生,金波.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J].科学管理研究,2011(4).
在现行的体制下,学院是高等学校以学科群划分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学院实现并实践着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职能。在研究型大学的尺度下,有关人士提出了衡量高校的学院是否具备研究型学院的基础和条件的主要指标:
(1)突出的科学研究地位。至少科研和教学并重,有些学院的研究工作量要大于教学工作量。
(2)著名的科学家。有院士和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以及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为学科带头人。
(3)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应是一支队伍在有组织、有目的地“攻城拔寨”,而不只是孤家寡人、单枪匹马维持生计。
(4)互相支撑的学科群。较多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覆盖较广泛的二级学科博士点。
(5)国家级科研基地。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7)相当规模的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
(8)大量的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诸如“973”、“863”、“十五攻关”和国家基金等高层次基础研究项目和重要工程项目。
(9)充足的科研经费,按在岗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教师计算,年平均经费额应达到6万元以上。
2.我院建设研究型学院的基础
材冶学院在平台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科研总量、学术论文与发明专利申请已达到一定规模。2008年度科研总进款5640余万元,其中纵向2760万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78.87%;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660余篇,申报专利43项,授权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获各级科研奖励1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
(3)全面超额完成“985”工程二期建设“现代冶金与材料过程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各项预定指标。目前,平台建设所依托的研究基地已增加到17个,形成了各研究方向以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平台的研究工作格局。
3.与研究型学院评价指标的比较
各项指标比较表
研究型学院评价指标材料与冶金学院的指标
突出的科学研究地位科学研究工作量大于教学工作量
著名的科学家3名院士、3名学科评议组成员
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省级创新团队
互相支撑的学科群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个一级博士点,跨5个一级学科
国家级科研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7个省部级基地
大量的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欠缺“973”等重大项目
充足的科研经费人均6万元以上08年人均30万元以上
杰出的科研成果每年均有国家级科技获奖
从比较表可以看出,在建设研究型学院的道路上,我院既有通过多年发展建设取得的成果优势,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高层次纵向重大科研项目,即“973”项目、“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和重要国家级科技项目的数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最大的差距在于我们还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战略科学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特别是高水平博士生培养方面,与一流大学和学院相比仍有差距;在基地和平台建设方面,不同研究方向的发展不平衡,综合性学科的结构调整仍有待进行。
二、“研究型学院”建设措施探析
1.以学科建设为重点
研究型学院学科建设的思路,就是在学院原有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做到“瞄准前沿、把握方向、注重特色、发挥优势、重点建设、整体推进”。
瞄准前沿,就是要跟踪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向学科的前沿方向发展。把握方向,就是建立有本学科特点、具有超前性且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注重特色,就是要突出学科发展,加强学院学科建设特色,有别于其他学院的发展模式。发挥优势,就是要充分发挥学院的特色,充分发挥有潜力的学科发展。重点建设,就是要以博士点、学院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牵引,建立以某一学科为核心的学科群。整体推进,就是要通过抓学科建设,促进学科梯队、课程体系、学术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协调发展。
材冶学院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建设中,将以学科建设为主线,通过现代冶金与材料过程工程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力争使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学科成为世界知名学科;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科。学院要争取在“十二五”初期创建热能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同时在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发展新材料、能源与环境等领域新的学科增长点。
2.实施人才强院战略
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对研究型学院的建设同样必不可少,它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和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成败。清华大学老校长梅怡奇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大师之谓也。”对一所学院或者学校而言,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是学院和学校实力的象征,地位的象征,声望的象征。纵观国内外一流大学,大师的多少已经成为衡量办学水平和办学地位的重要标志。例如,华中理工大学10年前没有院士,他们下大力量引进、申报、培养,不到10年就有了10名院士,产生了“院士群”效应,一批学科都占到了高新技术的前沿,也造就了一批创新人才。
以“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材冶学院拟定了未来几年学院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建设一支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勇于创新、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学术队伍。其中包括若干名战略科学家,国家科技创新团队,以及3-5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同时努力营造公平竞争、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打造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逐渐形成以责任教授和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并充分利用学科带头人的影响力,整合研究方向,组建学术梯队,争取重大项目。
3.“教学科研型”模式探索
相对于普通学院来说,研究型学院是以从事研究生教育和开展基础性研究与重大应用性研究为主要使命的学院。但是,由于本科教育是一所高校的立校之本,而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又可以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因此,研究型学院更要关注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存在一种错误倾向:对大学综合实力的比较与科研成果挂钩,科研成果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个人与学校水平的标准,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把科研放到了很高的地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缺乏紧迫感。
无论什么样的学院其核心是培养人,区别在于不同类型的学院培养人的定位不一样,目标不同。研究型学院正是通过科学研究的实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结合我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建设研究型学院的需要,学院做法之一,就是学术带头人与教学带头人合二为一,比如象姜茂发教授、左良教授、翟玉春教授等既是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又是教学团队的带头人,这样就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学院做法之二,就是提倡以教授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保证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突出团队精神。
另外,笔者以为,可以尝试建立“以国家和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发展学科和专业”的新的教学科研运行模式。按照本科生专业设置,成立虚拟的、非实体的“系”,由“系”根据本科生培养计划统筹安排教学工作、分配教学任务;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国家和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主,保证国家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样,“教学”与“科研”相互揉和的运作模式,有利于二者的相互促进,从而更加有利于推动研究型学院建设。
4.大力推进学院文化建设
学院文化是社会、学校、校友、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认同,与刚性的规章制度相比,良好的文化氛围更有利于提升学院凝聚力,工作绩效。
xx大学遵循“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办学宗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东大人”,形成“爱国、爱乡、爱校”的校园文化内核,形成了“团结、奋斗、献身、求实”的精神风貌。学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现在材冶学院的文化建设工作还是比较薄弱的,很多老师还没有意识到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谐大气的材冶学院文化和学术精神还没有深深扎根于广大教师的头脑里。
前不久,陆钟武院士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责任、信心、胆识、拼搏”八个字,应该作为我院文化建设的精髓。
只有学院的物质文化有新面貌、制度文化有新建树、精神文化和人才培养有新突破,全院师生员工才能焕发出新的精神状态,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巨大的凝聚力和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为建设研究型学院提供不竭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
5.加强与国际国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材冶学院在与国际国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方面,有着比较雄厚的资源优势。要根据学院的自身状况,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内在趋势和规律,以开放办学的理念,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加强与社会各界包括国内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即与企业、政府、其他高校等的联合办学);加强校内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即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资源共享),以此实质性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使学院教师和培养的人才在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国际的视野,使学院的综合学术水平不但具有国内竞争力,而且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高校科研管理是依据高校科研管理的自身特点、规律及其组织目标和任务,按照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管理学原理,为实现既定目标,通过科研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高校科研活动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和效果等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总结,使科研目标达到最佳完成状况的一种组织活动。有效的科研管理可充分发挥科研人才、学科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促使高校科研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高校科研质量与水平。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了机遇,但传统的科研管理观念、模式等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其弊端。因此,分析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对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机遇
科研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内承担着高校科研发展规划的编制、组织和实施,对外是高校科技活动与国家、社会交流的重要窗口,对高校的科研乃至整个高校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需要把握机遇,不断提升高校科研发展水平。
1.国家重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校科研在国家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中重要地位的凸显,科研管理工作在高校中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关键环节。科技自主创新只有和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结合起来,整个科技链和产业链最终变成价值链,才能真正变成生产力,从而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21世纪以来,特别是通过国家“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高校的科研工作普遍受到关注,科技工作发展迅速,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实力和竞争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现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能力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其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则是提高高校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砝码,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需要抓住机遇,不断与时俱进,实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2.市场经济为高校科研工作开拓了更大的舞台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次根本性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国家和地方各职能部门主要依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经济效益来确定对各个产业的投资强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从而不断地提出生产实践中大量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这将极大地丰富高校科研工作的内容,拓展其研究领域,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机制创新,为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开拓了广阔的舞台。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对科技研究与发展的投入将有所增加,主动性将会增强,高校应该努力进行科研管理创新,提高科技实力,尽快适应形势变化,以获得更多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支持。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越多,就越有利于科研管理工作的进行,更有效的调控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以获得科研管理的最优化效益。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应抓住机遇,注重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促使高校科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经济全球化促进高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间科技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科技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配置,使传统的以国别为载体的科研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都需要各国间的合作才能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与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日益增多,国际合作经费随之增加,国际合作使我国科技人员接触到科技前沿,开阔了学术视野,造就了一批活跃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队伍,提高了我国的科研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科研合作开始起步并取得成效。上交与一些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建立了联合研究机构,接受国外大公司和企业的委托,成立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上交也抓住这一机遇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三大转变:一是由一般化的科技交流向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技交流转变;二是由委托科研和接受国际技术转让向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三是由满足参与国际重大科研合作项目向积极策划发起国际研究计划转变。据此,我国各个高校的科研管理都可以利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扩大的契机,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多渠道获得科研经费,形成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4.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
知识产权指人们对于自己智力活动所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阵地,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主体之一,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的强弱,直接影响高校通过申请专利等法律手段保护自我知识产权。当前,我国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断增强,这为高校提供了实现自我知识产权价值的保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为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高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只有增强专利意识,不断创新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才会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也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使高校科研成果管理不仅仅停留于成果评价和鉴定上,而是要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科研管理的环节。强化对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构建形式多样的科研成果管理和评价机制,提高成果管理的质量,不断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工作,促进高校科研质量水平的提高,从而不断推动高校发展。
二、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高校对传统的科研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管理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了高校发展的步伐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1.科研管理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高校科研管理观念陈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科研管理观念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科研人员和项目实行机械化的刚性管理模式,缺乏人本观念。管理方式上,用管理行政的方式管理学术人员,服务观念不强。高校科研管理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沿袭上传下达的工作作风,沿用原来的行政命令进行科研管理,缺乏人本和服务观念。管理目标上,为追求课题层次,忽视市场需求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缺乏市场观念。管理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薄弱,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高校总体上知识产权观念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高校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差,“重成果,轻专利”现象普遍,对属于高校的无形资产不注重申请专利,造成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并导致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低。
2.科研项目管理体制落后
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也是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繁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创新工作。科研项目的研究目标、过程、方法及经费预算都是在大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成的。研究人员提交申请书时,一些思路和设计可能还处于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但经过项目申请、形式审查、同行评议、综合处理、评审会等几个主要环节立项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理论技术不断涌现,经过这样一个繁杂的过程,很多前沿的创意和构想都可能过时。在科研项目管理的申报立项、实施和结题验收三个主要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申报立项环节,很多项目不符合项目申报指南;撰写的项目申请书质量不高;科研管理人员不能很好的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项目选题,导致项目申报中标率低。在项目实施阶段,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项目实施的进度;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监管力度不够,阻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验收环节,缺乏一套完善的验收制度,不利于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与市场脱节严重,不少科研项目在立项时就缺少市场分析,基本上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环节,甚至没有对科研人员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认真的审查、论证就匆匆立项了,而管理过程也只局限于对成果完成的鉴定这一阶段,对科研成果转化重视不够,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知识产业化水平不高。
3.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多年来,高校科研经费执行的是《预算会计制度》,而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大多只有收支概念,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本、效益意识,特别在高校反映出自身的局限性。在科研管理中科研经费混乱的现象普遍存在,首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缺乏可操作性,不同级别层次的科研课题如纵向、横向和校级这三类课题,其经费来源是不同的,其管理办法也应有所区别。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可控性的管理办法,各类费用的支出比例难以把握,加上科研项目人员预算观念薄弱,往往导致预算与实际支出有很大的差距。其次,科研经费私人化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经费的流失。科研经费管理中缺乏明确、完善的规章制度,一些科研人员对于科研经费性质的认识及运用观念错位,有些人甚至认为科研经费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的,个人有任意支配的权利,因此将科研经费用于私人消费,导致科研经费私人化现象严重,同时使得部分科研经费流失。再次,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监督意识不强,一般只在会计审核阶段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费审核监督机制,而且审核尺度较为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三、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质量的对策建议
1.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观念更新
科研管理观念是管理行为的先导和引擎,科研管理首先要强化服务理念,以系统创新推进科研质量的全面提升。首先,强化服务观念转变重“管”轻“理”的管理观念,强化管理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的观念。高校科研管理是对科研人员进行的管理,科研人员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主力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人的管理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把科研人员作为高校管理活动的核心,是最主要的财富和资源。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尽量做好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准备,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工作。其次,强化市场观念和策划观念,提高科研质量。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科研项目必须树立市场观念、强化策划观念,考虑市场需求,使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同时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强化科研成果报奖和转化的策划观念,以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以科研成果质量及其转化创建名牌工程,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从而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高校科研管理和科研人员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尤其要强化专利保护观念,贯彻执行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既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高校还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可行的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2.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体制
课程代码:0038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考察行为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影响,这是行动研究过程中的
A.预诊环节 B.收集资料环节
C.行动环节 D.评价环节
2.研究者对各个类别的研究资料进行统一的编排和修整,这是文字资料整理工作中的
A.分类归纳 B.审查补充
C.摘要 D.编整加注
3.儿童身高越高,其体重就越重。这说明儿童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零相关 D.任何可能性都有
4.以实证材料为依据并指出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的论文是
A.理论探讨性论文 B.综合论述性论文
C.预测性论文 D.学术报告
5.“学前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研究”、“幼儿园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等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属于
A.一级应用性课题 B.二级应用性课题
C.一级理论性课题 D.二级理论性课题
6.在学前教育科研评价中,对研究经费使用情况、研究设备配备程度等的评价属于
A.研究方法评价 B.研究成果评价
C.研究条件评价 D.研究目标评价
7.发现问题并使问题明朗化、操作化,这属于学前教育研究准备阶段中的
A.研究设计 B.选择课题
C.制订工作计划 D.收集资料
8.调查问卷中反映幼儿园场地设施、玩具、图书等情况的资料是
A.人口学资料 B.事物的状态
C.人的实际行为 D.态度性问题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9.科学研究活动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的四个本质特征是继承性、______和规范性、系统性。
10.根据研究活动对问题探讨的深度,可以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______课题三大类。
11.研究者在参与幼儿游戏活动时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这种观察类型是______观察。
12.调查问卷中答案的基本格式主要有______式、选择式、排列式、量表式和表格式五种类型。
13.教育实验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研究假设、确立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进行______。
14.教育经验总结研究法中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应符合现实性、______和适用性、创造性的标准。
15.个案研究法常用的研究手段主要有观察、访谈、测验和______等。
16.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数据资料的呈现通常采用______和统计图两种形式。
17.教育科研成果在写作上必须遵循准确性、______和可读性等要求。
18.教育科研论文的主要特点是______。
三、改错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找出每小题的错误处,并在答题纸上写出并进行改正。
19.当研究者试图揭示一般规律时,个案研究对象不必具有代表性,而是要求具有良好的特殊性。
2O.教育实验评价就是对教育实验过程进行评价。
21.在学前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越小,其对总体的代表性越好。
22.“天才幼教网”(网站名)上的有关资料不属于学前教育文献。
23.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样本时所用的随机数表法属于随机抽样中的系统随机抽样。
24.在观察研究中,标志研究对象某种行为“有”或“无”的观察指标属于定比指标。
25.某研究者用绘人测验表测量了3O名中班幼儿的智力发展状况,这种测验是纸笔测验。
26.研究者在标准化测验中对原始分数有统一、明确的解释处理规定,这是为了确保测试方法的标准化。
27.对任何无关变量都不进行控制的教育实验是真实验。
28.为了贯彻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客观性原则,研究者不必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29.科研课题
3O.时间取样观察法
31.问卷调查法
32.总体效度
33.演绎
34.课题论证
35.纵向研究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简述抽样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意义。
37.简述问卷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38.简述研究者选择科研课题的一般程序。
39.简述教育经验总结法的功能。
4O.简述文字资料分析过程中,使用分类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41.简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写出下列每小题的计算过程,否则只给结果分。
42.某中班7名幼儿的身高数据分别为0.85m,1.00m,1.02m,1.12m,1.07m,0.90m,0.95m。试求:
(1)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结果保留二位小数)
(2)每个数据的离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