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2 16:02: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篇(1)

(一)档案安全保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可读性(有效性)成为继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之后数字档案保护的应有之义。不能为人直接识读的数字档案具有对其生存环境的依赖性,如何确保不同生成环境下档案信息的可读、可用,尤其是在不同技术平台上生成的数字档案的“透明”共享,是当下档案保护的一大难题;同时,技术的推陈出新,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频繁升级,意味着数字档案在其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必须不断迁移其技术环境,由此带来了迁移过程的安全性以及迁移后数字档案的有效性问题。

(二)数字档案保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如何维护数字档案的真实、完整,实现数字档案的长久保管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InterPARES项目、美国的ERA10多年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但至今仍未获得理想的结果。另一方面,数字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置身于一个充满更多威胁、更大风险的利用空间,黑客攻击、网络窃听、程序漏洞、病毒危害、操作失误等均可能造成档案的失密、篡改和非法利用,因而必须采取更为严密、可靠的安全保护措施。

(三)近年来频发的自然与人为灾害,提升了社会的档案灾备意识。档案作为社会活动的记忆和人类知识的储备,在实体资源遭受毁坏时,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复原再造,恢复生产,但若档案自身遭受严重损毁,则造成的损失将是毁灭性的。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南方洪涝灾害等给档案界敲响了防灾容灾的警钟,风险评估、应急灾备已成为抵御灾害侵袭,保障档案安全的必要对策。

(四)国内信息安全的严峻局势,对档案信息及其管理系统的安全构成很大威胁。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由于核心技术仍受制于西方,我国的信息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曾有官方报告指出,国内90%的信息设施存在安全隐患。档案信息因其特殊价值而有可能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窃取的目标,国际舞台上不断上演的间谍门事件提醒我们,必须重视档案信息及其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二、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档案信息化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够健全。目前,我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保护,仅仅依靠通用的计算机法律、法规来维护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这对那些刻意攻击、窃取、毁坏档案信息的破坏分子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一旦他们得逞,势必给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中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不够全面。我国的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目前处于内网、专网和外网同时使用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竞争、黑客攻击等人为恶意破坏因素的存在,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中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不够全面,使得档案信息系统变得非常脆弱,易受来自各方面的攻击。从事黑客的人或组织可能会不断地寻找档案网络系统上的的漏洞,以潜入档案信息系统。一旦网络被人攻破,机密的数据、资料可能会被盗取,网络可能会被损坏,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难以预测的损失。另外,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的计算机病毒产生,同样会威胁档案网络的安全。

(三)各级档案部门的安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有资料表明,大部分的计算机安全保密问题来自其系统内部,世界上70%信息被盗和泄密来自于内部,这主要是因为人员麻痹和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

三、完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得力措施

(一)抓好宣传,增强意识。要建立完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必须切实加强档案安全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将档案保护意识融入档案的价值论中,提高全社会的档案保护意识,营造科学发展的档案安全保护环境;要依托档案业务活动和围绕重大安全事件、热点问题策划宣传活动,不断丰富档案宣传的内涵;要改变档案安全宣传只在档案行业内部宣传的现状,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对档案安全的重视和支持;要不断拓展档案宣传的范围与形式,通过多种途径档案安全信息,举办纪念座谈会,邀请领导撰写文章或发表电视电话讲话,制作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层面的人群进行宣传,有效地扩大宣传的受众面,不断扩大档案宣传的影响与实效。

篇(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档案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然而,档案工作仍然显得过于零散、片面,甚至有部分缺失,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未能得到彻底遏制。因而,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保障档案的安全刻不容缓。

档案资源是国家和社会珍贵的文化财富, 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档案的有效利用是档案最基本的两项工作。档案保护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石,是档案管理部门的第一要务。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2010年5月12日在成都召开的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提出了研究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的新要求,从而将建立档案工作“两个体系”发展为“三个体系”,将档案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体系”高度,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档案部门作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沿重地,其安全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档案资源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一、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面临的安全问题:自然灾害频发,信息安全问题,档案管理上的漏洞和隐患等等,都给档案造成了一些损失,对档案安全构成威胁。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的地震,地震后人们在塌陷的北川县档案馆废墟中清理出来的档案已经面目全非;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使玉树县档案馆严重受损;同年8月,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干部档案受损,等等这些因自然灾害遭到破坏的档案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面临着档案的修复,这其中有太多的困难、困扰和无助。这些例子充分说明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为档案全方位安全建设敲响了警钟。档案馆的建筑必须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中的抗震烈度标准。国家综合档案馆重要档案必须实行异地异质备份。2005年,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全体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推动全国档案事业安全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国际国内敌对势力对我国重要情报档案信息的觊觎和窃取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急需建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国家档案局早在2002年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为此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必须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体系,使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得到同步保护,已成为档案部门的共识。

二、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的保障机制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安全威胁、安全防范技术、管理方法、人员素质等多方面问题。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安全保障各环节的管理和组织。完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重要支柱,关系档案事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全局,对档案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严格按照《档案法》要求和国家、省级档案财政部门有关文件规定,将档案管护费足额列入当地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提高预算标准。

(2)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涉及到应对突发事件档案抢救工作保障机制。按照国家档案局的《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及《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的要求,成立由档案、公安、消防、地震、政府应急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档案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包括防震、防水、防火、防盗、防社会性等档案安全应急预案,并报地方政府备案,实现群防群治,切实提高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奠定档案事业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3)加强档案安全队伍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因为再好的安全制度、设施,如果没有人来执行和管理,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古人云:“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档案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档案馆,一片小小的水渍,一丝小小的疏忽,一只小小的烟头,都有可能对档案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为此,档案安全机构人员主抓安全工作外,还要在其他业务处室明确安全责任人,同时要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形成人人、事事、处处懂安全、抓安全、保安全的浓厚氛围。

三、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明白食物的薄弱环节,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加强涉及档案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物质保障;其次在加强档案安全工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同时应加强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为档案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机制保障;最后要加强档案安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时档案工作的重要课题,它涉及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档案部门应坚持不辱使命、创新制度和机制,以全面推动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2] 刘继红.加强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国档案,2010(11).

[3] 常国瑞.加强档案管理,努力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2012年.

篇(3)

从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的维度来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涉及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物化在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设施以及制度、技术、人员等诸多支撑要素来看,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和谋划,全方位地整体推进。

一、加强涉及档案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档案馆库是保障档案安全的重要屏障。加强档案安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馆库建设,改善档案馆设施和档案保管条件。在档案馆库建设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抗震烈度、防火等级等方面的刚性要求。目前,在国家即将启动中西部档案馆建设工程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档案部门要抓住机遇,充分考虑坚固、安全、环保、实用等因素,严格遵循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把档案馆库建设好,筑起保障档案安全的坚固防线。在设施设备方面,《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副省级市以上国家档案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有关视频监控、门禁、火灾报警、消防、温湿度监控、恒温恒湿、周界防护、电子巡查、通讯、计算机安全等系统建设的新要求,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涉及档案安全工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一手抓建章立制,一手抓贯彻落实,同时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下工夫,不能有“椰子效应”,即在政策的“硬包装”之下存在一个执行的“软内核”,从确保国家核心信息资源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完善各项涉及档案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并认真付诸实施,把安全至上的理念物化到档案管理各个环节中去。

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建立危机预防与危机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损毁和影响的能力。按照《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的要求,根据各单位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对所能设想到的各种突发灾害、突发社会事件到来时怎样抢救、保护档案制定出方案,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按预案办事。每年不定期按预案进行演练,以提高应急处置的执行力。加强《档案馆灾害防治工作指南》的宣传贯彻,用以指导各级档案部门的防灾备灾、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实施重要档案备份制度,是提高抵御各种突发事件影响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俗话说,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重要档案实行多套异地备份的制度,在危害档案安全的突发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更加重视实施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完善档案利用安全保密制度,处理好档案开放和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提高档案利用过程中本体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在更多关注信息公开、改善公共信息服务的同时,同时要加强对利用档案的审查监管工作,不该提供利用的档案坚决不提供,能利用副本的尽量利用副本,保障档案本体的安全和档案信息的安全。

完善受损档案抢救制度,对突发灾害、事件以及自然老化等因素造成档案损毁的,一定要尽快对破损档案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避免造成更大损失。正在实施中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以及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如何把国家补助的专项经费切实用好,加强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估,加强对各项抢救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是落实档案抢救制度的关键所在。

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制度,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应当从设备、网络、系统、数据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以完备的防范体系来保证数字档案信息万无一失。电子文件是一种易被改动、易被窃取、易于传播、易于消失的信息,特别是它还是一种不能直接识读而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设备和软件才能被读取的信息,必须在不断攻克相关关键技术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程,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真、保密、保存、保读取等巨大难题。

三、加强涉及档案安全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加强战略研究,从国家层面整体谋划并实施国家核心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战略。加强档案安全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不断提高档案安全保障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充分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加强档案防灾减灾策略、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受损档案抢救修复技术方法、电子文件真实性保证和长久保存方法、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等关键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攻关,不断提高档案安全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能力。抓紧研究制定档案安全科研规划,将有利于从宏观上加强组织和统筹协调,推进档案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工作规范、快速、有序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档案安全保障相关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促进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快速提升。

四、加强档案安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提高档案干部整体素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通过对档案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学习培训,强化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普及档案安全保障基本知识与技能,推介国内外档案安全保障的最新成果,培养造就一支责任意识强、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安全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五、加强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为档案安全提供完善的机制体系保障

当前,我国档案工作者在档案安全保管和利用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应当大力推广,并继续探索,不断创新,促进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促进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的持续提高。

重要档案馆际互备制度的提出与实施,极大地降低了档案馆备份基地建设的成本,加快了档案备份制度落实的步伐,得到了各地档案部门的拥护和积极响应。目前实施重要档案互为备份制度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南京市与哈尔滨市档案馆、天津市与广州市档案馆已经签署协议互建馆藏重要档案数据备份基地,云南与贵州省档案馆、北京市与陕西省档案馆、山东与湖北省档案馆也基本达成了意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篇(4)

0 引言

在当前我国的互联网管理中心有超过90%的境内外的黑客进行过攻击以及侵入,其中电信以及电力、政府等领域对这一信息的安全威胁问题得到了重视。在最近这几年的发展中,我国已经在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政策上进行了大力的推行,这一政策的实行对信息系统的抵御风险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电力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实际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安全漏洞没有及时科学的进行处理。

1 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的原则

对电力信息安全水平进行提高能够有效的对电力系统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有效的降低,关于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安全产品的集成,要在电力信息安全系统建设以及管理建设和策略建设方面得到重视,而对于这一安全体系的建设完备的标志也要具备安全管理体系以及技术完备的成功建立和安全策略的完善及安全团队的成功建设等几个重要的要素。

在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方面,不仅要对电力系统整体安全水平进行提高,同时还要对其中的信息安全的隐患进行消除,电力系统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特殊性,故此在建立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中就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即:法定原则、动态原则、均衡原则、立体性原则[1]。

其中法定原则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的内容可以得知,为了能够满足管理信息大区对生产控制大区数据的访问,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间要设置经国家相关部门检测的安全隔离装置,进而起到安全访问的作用。倘若是对这一原则没有遵循,那么就很可能在电网生产上存有安全隐患。在动态原则方面就是任何的系统在安全保障的提供上是一成不变的,在科技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各种的安全问题也不断的涌现,所以在对方案进行策划的时候都要能够在可扩展性的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并能够及时的提供安全系统维护以及预防和应急的相关服务[2]。在均衡原则方面指的是在整个的电力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要能够按照电力的生产安全目标进行,要在各个产品以及技术上进行效益分析。立体性原则方面就是在电力信息安全保障上应该在各个层面得到重视,严格的按照立体性的原则进行实施。

2 电力信息系统在当前的现状问题分析

电力系统的组件自身存在着脆弱性以及缺陷,由于在对其组件的设计、组装以及制造的过程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就可能存有多方面的隐患。在硬件的组件方面主要是来源于设计,由于设计问题的因素就在物理的存取上存在隐患。软件组件的安全隐患主要是设计以及软件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所留下的问题,主要是表现在安全漏洞上。还有是网络以及通信协议方面的安全隐患,因特网自身就是没有明确物理界限的网际是虚拟的网络现实,这在安全问题上也较容易发生。其次是自然威胁以及意外的人为威胁和恶意的人为威胁。

在电力信息系统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就是人员信息安全意识的薄弱,当前的电力企业对于信息的安全以及保密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各个单位领导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安全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个人的办公终端有的不设置口令或者是口令的密度较低,对于软件的安装以及下载都是没有授权的,这些问题都是源自对信息安全意识的薄弱[3]。另外就是在电力信息的安全管理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制度的执行力度还不够,在相关人员的配备上没有做到位,安全监管职责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对于信息安全事件还存在着不通报以及通报不及时的现象,并且在信息安全的原因分析方面还不够充分,对于整改的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同时在电力信息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以及考核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在其信息系统的边界安全防护方面还存在着能够被黑客高手利用的一些较为薄弱的环节,在安全体系以及可评估的安全模型方面比较的缺乏。

3 电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方案探究

通过以上对于我国的电力信息安全问题的分析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从而有效的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以及机密性和可控性等等。

对于电力信息的安全它主要是在企业的信息安全策略的指导下和管理的体制下通过运作机制然后再借助一定的手段来进行实现的,其中就有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运行、安全策略,如下图所示。

图1 电力信息安全模型

在电力信息安全模型进行运转之后就会形成一套管理规定以及运行记录的文档,具体的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重要的文档,与安全策略相对应的是策略政策,和安全管理相对应的是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安全运行相对应的是作业指导书以及操作规程和记录性文件,与安全技术措施相对应的是管理制度技术规范[4]。

在具体的方案建设上首先要建立并完善电力信息安全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以及领导,将信息安全归纳到电力的安全生产体系当中,要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作得到兼顾,把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责任部门,并明确责任人员,同时在人员信息安全的意识方面也要得到加强。在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方面要不断的进行完善,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信息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根据相关的规划,要对电力信息系统安全重大任务以及项目进行继续的落实,在电力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规范要尽快的出台并落实。对于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要严格的得以执行,加快信息安全的管控手段建设,强化信息安全应急和通报工作,对于信息安全的保密工作要能够高度重视,对全员信息安全意识要进行提高。

在安全系统的建设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整体系统的规划,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重要的步骤,即:结构安全以及流程安全和对象安全。在安全管理建设方面它和安全策略的建设的关系非常的密切,而管理又是在策略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安全系统的建设方面主要包括网络防火墙以及漏洞扫描等,所以要能够建立集中式以及全方位和动态的安全管理中心[5]。安全管理中心建设包含着机构的设立以及基础建设和智能的明确等,而在信息安全综合管理系统方面它主要包括数据分析功能以及应急报警功能等。另外在电力信息的安全运行方面要进行有效加强。

4 结语

对于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的建设,要能够把安全保障以及安全管理得到有机的结合,在我国的电力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推进的过程中,信息系统以及网络安全管理已经愈来愈广泛的得到了电力企业的重视,这对于保障电力信息的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54

[中图分类号] TP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89- 02

1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概述

信息安全保障(Information Assurance,IA)来源于1996年美国国防部DoD指令5-3600.1(DoDD5-3600.1)。其发展经历了通信安全、计算机安全、信息安全直至现在的信息安全保障。内容包括保护(Protection)、检测(Detection)、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 4个环节,即PDRR模型。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分为人员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3个层面,人员体系包括安全人员的岗位与职责、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两部分。技术体系由本地计算环境、区域边界、网络基础设施及支撑性基础设施组成。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自上而下的各级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制定信息安全方针与信息安全策略及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4个板块。通过纵深防御的多层防护,多处设置保护机制,抵御通过内部或外部从多点向信息系统发起的攻击,将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2 国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美国的信息化程度全球最高,在信息技术的主导权和网络上的话语权等方面占据先天优势,他们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及政策支持方面也走在全球的前列。美国政府先后了一系列政策战略报告,将信息安全由“政策”、“计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及“国际战略”的高度。美国国土安全局是美国信息安全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他负责信息安全管理和执行的机构有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国防部、商务部等,主要根据相应的方针和政策结合自己部门的情况实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其他国家也都非常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构建可信的网络,建设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施切实可行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需求。信息化发展比较好的发达国家,如俄、德、日等国家都已经或正在制定自己的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确保信息安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安全领域不断进行着积极有益的探索。

3 国内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2003年9月,中央提出要在5年内建设中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006年9月,“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科技“支撑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要提高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水平,初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007年7月20日,“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标志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与实施。201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文件要求,不断完善与提升我国的信息安全体系,强调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包括:① 加快信息安全立法、建立信息安全法制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② 建立国家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国家职能,建立职能高效、职责分工明确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组织体系,建立信息安全标准和评价体系。③ 建立国家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使用科学技术,实施安全的防护保障。④ 在技术保障体系下,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设施。⑤ 建立国家信息安全经费保障体系,加大信息安全投入。⑥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信息安体保障体系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年成立了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不断完善信息安全标准。同时在互联网管理、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CPU芯片、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网关软件仍大多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4 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大型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资委历年信息化评比中,都名列前茅,“十一五”期间,公司将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纳入信息化整体规划中,并逐步实施。其中涉及管理类项目3个,控制类项目3个,技术类项目5个。

管理类项目包括信息安全组织完善、信息安全运行能力建设、风险评估能力建设3个项目。信息安全组织完善是指完善信息安全的决策、管理与技术服务组织,合理配置岗位并明确职责,建立完备的管理流程,为信息安全建设与运行提供组织保障。信息安全运行能力建设内容包括建立统一、完备的信息安全运行维护流程及组织IT运行维护人员信息安全技能培训,较快形成基本的信息安全运行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建设是指通过建立风险评估规范及实施团队,提高信息安全风险自评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强化保障体系的有效性。

信息安全控制类项目涉及信息安全制度与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安全配置规范开发、应用系统安全合规性实施3个项目。信息安全制度与标准完善包括:① 初步构建了制度和标准体系,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及系统定级实施办法。② 建立和完善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员制度,开展了信息安全培训。③ 跟踪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方法研究等,规范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流程,提升安全运行能力。基础设施安全配置规范开发目标是制定满足安全域和等级保护要求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安全配置规范,提高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能力。应用系统安全合规性实施是提供专业的信息安全指导与服务,支持国家等级保护、中国石油内部控制等制度的实施,使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满足合规性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类项目由身份管理与认证、网络安全域实施、桌面安全管理、系统灾难恢复、信息安全运行中心5个项目组成。身份管理与认证是指建成集中身份管理与统一认证平台,实现关键和重要系统的用户身份认证,提高用户身份管理效率,保证系统访问的安全性。网络安全域包括广域网边界防护、广域网域间与数据中心防护、广域网域内防护3项内容。广域网边界防护是指将全国各地的中国石油单位的互联网集中统一到16个区域网络中心,员工受控访问互联网资源,并最终实现实名制上网。广域网域间与数据中心防护项目指建立。区域间访问与防护标准、数据中心防护标准。广域网域内防护将分离其他网络并制定访问策略,完善域内安全监控手段和技术,规范域内防护标准。桌面安全管理项目包括防病毒、补丁分发、端点准入、后台管理、电子文档保护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综合管理6个子系统。系统灾难恢复包括:① 对数据中心机房进行了风险评估,提出了风险防范和改进措施。② 对已上线的18个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影响分析,确定了灾难恢复关键指标。③ 制定整体的灾备策略和灾难恢复系统方案。信息安全运行中心旨在形成安全监控信息汇总枢纽和信息安全事件协调处理中心,提高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预警和响应能力。

5 存在问题及建议

中国石油作为国资委超大型企业和能源工业龙头企业,集团领导和各级领导,一贯重视信息安全工作,在落实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信息安全战略、策略研究等方面,都取得的丰硕成果,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公司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篇(6)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推动档案管理机制创新,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必须以档案安全保障理论为指导,综合技术、管理、人员、活动,建立动态调整的、独立的、开放的安全保障体系,保证档案终身安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自然灾害和频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提速、信息技术应用导致数字档案信息大量产生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军队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军队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军队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应对敌对势力窃取我军核心档案信息资源的客观需要;是应对近年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档案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客观需要;是应对社会转型期出现,威胁档案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应对新技术广泛应用,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带来的新隐患新挑战的必然选择。从军队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的角度来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涉及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从军队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设施以及制度、技术、人员等诸多支撑要素来看,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和谋划,全方位地整体推进。

一、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物质保障

军队档案馆(室)是保障档案安全的重要屏障。加强档案安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馆(室)建设,改善档案馆(室)设施和档案保管条件。在档案馆(室)建设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抗震烈度、防火等级等方面的刚性要求,充分考虑坚固、安全、环保、实用等因素,严格遵循国家和军队有关档案馆(室)建设的标准和规范,把档案馆(室)建设好,筑起保障档案安全的坚固防线。在设施设备方面,要严格遵循视频监控、门禁、火灾报警、消防、温湿度监控、恒温恒湿、周界防护、电子巡查、通讯、计算机安全等系统建设的新要求。全面构建和实施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军队对档案文献遗产长期保存、有效利用的控制力,从根本上提高档案安全保障技术整体水平。

二、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军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一手抓建章立制,一手抓贯彻落实,同时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下工夫,不能有“椰子效应”,即在政策的“硬包装”之下存在一个执行的“软内核”,从确保军队核心信息资源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完善各项涉及档案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并认真付诸实施,把安全至上的理念物化到档案管理各个环节中去。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建立危机预防与危机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损毁和影响的能力。按照《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的要求,根据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对所能设想到的各种突发灾害、突发社会事件到来时怎样抢救、保护档案制定出方案,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按预案办事。每年不定期按预案进行演练,以提高应急处置的执行力。加强《档案馆灾害防治工作指南》的宣传贯彻,用以指导各级档案部门的防灾备灾、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实施重要档案备份制度,是提高抵御各种突发事件影响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俗话说,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重要档案实行多套异地备份的制度,在危害档案安全的突发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更加重视实施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完善档案利用安全保密制度,处理好档案开放和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提高档案利用过程中本体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在更多关注信息公开、改善公共信息服务的同时,要加强对利用档案的审查监管工作,不该提供利用的档案坚决不提供,能利用副本的尽量利用副本,保障档案本体的安全和档案信息的安全。完善受损档案抢救制度,对突发灾害、事件以及自然老化等因素造成档案损毁的,一定要尽快对破损档案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避免造成更大损失,加强对各项抢救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是落实档案抢救制度的关键所在。

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制度,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应当从设备、网络、系统、数据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以完备的防范体系来保证数字档案信息万无一失。电子文件是一种易被改动、易被窃取、易于传播、易于消失的信息,特别是它还是一种不能直接识读而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设备和软件才能被读取的信息,必须在不断攻克相关关键技术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程,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密、保存、读取等巨大难题。

三、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是分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定位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争取实现基于高起点、实现高目标、开拓新局面。

目前,国内外关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解大致有三层含义:其一,控制环境,降低风险。这里的“环境”是指档案保管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信息存储环境等,降低环境因素对档案安全的影响,最大可能降低风险。其二,建立安全保障平台,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使档案尽可能保持稳定状态。其三,对已经处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档案,采取各种措施使其达到新的稳定状态,保存其信息的可读、可用和可藏。这三层含义包括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中的社会因素、管理体制、组织体系、策略、政策法规、安全保障技术或安全保护效果的评价等等较为宏观的要素。

档案安全保障属于档案管理和档案维护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需要渗透到档案形成阶段、保管阶段和维护阶段,也就是整个生命周期。充分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加强档案防灾减灾策略、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受损档案抢救修复技术方法、电子文件真实性保证和长久保存方法、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等关键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攻关,不断提高档案安全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能力。如对于档案保管单位来讲需要进行系统的档案安全现状的普查工作,了解档案的种类、损坏程度、档案保管安全现状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档案安全数据库平台。摸清家底会对档案安全总体状况有个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可以从整个军队的层面制订相应的档案安全保障长期策略。这就使得档案的安全保障工作更加具有整体性的把握及其长期的计划性,以至实施保障技术措施时更加具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档案安全保障相关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促进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快速提升。

四、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人才保障

正如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所说:在影响档案安全的各种因素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档案安全的最大保障是人的认真,档案安全的最大危险是人的疏忽。许多档案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源自于人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疏于防范;许多自然灾害中档案损失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人们是否重视档案安全并采取了有效防范与抢救措施。因此,确保档案安全,对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来说,是本职、是天职、是称职;相反,则是失职、渎职、不称职。若是由此给军队造成重大损失的,还要免职、撤职,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提高军队档案干部整体素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通过对档案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学习培训,强化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普及档案安全保障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造就一支责任意识强、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安全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现代条件下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是决定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它围绕档案主体工作而形成的,包括档案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安全保护活动组织能力、业务拓展能力、事业发展支持能力、档案技术力量培训能力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档案机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积极配合。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对于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构建、研究和推广应用为档案事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周朱华.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设计[J].信息安全,2009(3).

[2]王爱红.一种安全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J].计算机信息,2007(1)-(3).

[3]王谦,陈放.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及保障体系[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04).

[4]杨冬权.在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N].中国档案报,2009-6-26(1).

[5]杨安莲.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管理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4).

篇(7)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15-02

1 前言

工程训练是指高等院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特定的工程实践环境中对机械制造、电工、电子及其它基础技术进行高度综合的工程技术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此处的工程实践能力并不仅限于实践动手能力,还包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敢于接触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工程实际问题所需的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毫无疑问,各高等院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已成为实现上述目的的重要基地。在现代大工程背景下,工程训练包含丰富的内涵,其中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技能的提高是工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安全意识可以在训练过程中逐步加强和固化,这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乃至终生都大有益处。随着各高等院校对工程训练基地建设的高度重视,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训练场地进行了改造、扩建或新建,对设备进行了补充或更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既要进行车、钳、刨、铣、磨、铸、锻、焊、电工、电子等基本操作及工艺方法的训练,又要接受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基本训练,必然要接触大量的机床设备、工艺设备、电工设备、测量仪器仪表、工卡量具,而绝大多数学生训练前对训练设备知之不多,加上训练时间较短,学生训练换组频率高,指导教师对学生不易深入了解,学生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在工程训练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在造成机器设备受损的同时,也易导致人员受伤。万一出现人身安全事故,不仅对学生及其家庭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会对学校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如何搞好工程训练,在加强教学改革,提高工程训练质量,强化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建设工程训练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是各高等学校校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

2 工程训练安全事故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根据现在的工程训练流程,学生分配到训练车间之前都必须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尽管如此,在训练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安全事故,其产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通过调研和对多起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表明工程训练的安全隐患存在于整个训练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2.1 训练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训练人员包括指导人员(教师)和受训人员(学生)。虽然个别指导人员由于安全意识淡化、责任心不够、自身技能不高等原因也会产生不安全行为,从而引发安全事故。但绝大多数不安全行为是出现在学生身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不安全行为。工程训练是大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工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每个工种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具体操作时,有些同学以大胆实施自己的想法或试验来获得成功的喜悦,但因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而出现安全事故或安全隐患。如在数控车床训练中,违反操作规程而造成设备损坏;磨工实训中,个别同学想加快磨削速度,不按照规定的进给量来磨削,从而造成打飞磨削工件或砂轮破碎,造成操作者或他人受伤害的严重后果。又如,有的同学对车削下来的长长的带状金属切屑感到十分好奇,爱不释手,与同学争抢 、玩耍而把手划伤。

(2)因心理恐惧、焦虑情绪引发的不安全行为。个别同学因受安全教育课血淋淋的安全事故的负面影响过大、切削深度过大或车刀变钝而出现噪音时,个别有恐惧心理的同学就不知所措、惊叫并离开操作岗位,而不是立即关掉车床使车床停止运转,从而造成车床受损;个别同学在用三爪卡盘装夹工件时,当指导老师巡视到他(她)身边时,情绪异常紧张、思维混乱,三爪卡盘未拧紧或扳手还未从三爪卡盘上卸下,就动手开动车床,从而产生严重安全事故。

(3)因训练态度不端正引发的不安全行为。个别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或对工程训练不感兴趣 ,训练过程中不认真听老师讲解设备的工作原理,不仔细观察示范操作,对不懂的问题不闻不问、心不在焉。这种消极情绪必然会导致安全隐患或安全事故。如个别学生在操作车床时,不听指导老师的讲解和反复强调,在车床运行时就给车床主轴变速,容易出现严重损坏车床的安全事故。

1.2 训练设备及训练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有的工程训练设备维修保养不够、对一些失效的零部件没有及时更换;有的训练车间设备布置不当,缺乏必要的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等,也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有的学生做清洁时被机床悬伸物撞伤、搬运材料时因通道不畅而碰伤等。

1.3 训练安全管理的缺陷

虽然工程训练中对各工种都制定了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但有时执行不力,管理不严。少数学生不按操作规程严格办事,心存侥幸,麻痹大意,从而带来一些无法预料的安全事故。如个别学生不用毛刷清除切屑,而用手去拨抹,造成手指划伤;有些学生因在车间拉扯打闹而发生碰伤等。

3 工程训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实践表明,建设完善的工程训练安全保障体系是实现安全训练的根本保证。为此,重点需做好下列工作:

3.1 认真做好安全环境的建设

建立安全的工程训练环境,对安全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等院校应该投入必要的经费,确保训练场地的面积、空间大小、照明采光度、通风、地面防滑、设备台套数、机床的朝向和间距、通道的畅通、安全栏杆的设置等条件符合规范标准,这不仅是安全保障的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根据学校这一特定的工程训练环境和学生这一特定的训练对象建立更具体的安全环境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安全知识与安全意识的不足,对训练中心各个涉及安全的地方都应标出明确而醒目的提示标志或安全操作要求。如对易燃易爆气体、液体(如乙炔、氧气及各种油类等),应有严禁烟火的警示标志、安全操作规程和责任人姓名;对训练中心所有的电源开关,都应贴有‘不得自行合闸’的标志,各种用电设备、带电操作的训练台,都应有‘用电注意安全’ 的标志;对各种防火设施,除了标志外,还应有简单的用法提示。这些标志与提示,能提高学生的安全警觉,对营造安全训练环境是十分有益的。

3.2 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宣传教育

要不断强化“工程训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认真把好“三级”安全教育关,即做好入训安全教育、车间安全教育和岗位安全教育。强化训练纪律和安全规章制度。在安全教育中,应注重对训练环境的介绍、对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要重点告诉学生各种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不必片面过分渲染安全事故造成种种伤害的案例,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训练,又可帮助少数同学克服对工程训练的恐惧心理。这对预防安全事故,消除安全隐患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针对学生急于动手实践的欲望,指导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并大胆实施改革,精讲训练内容,注重示范操作,尽快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方法。同时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安全表率。面对学生损坏刀具或出废品时,不要过多责备,应热情耐心地和学生一起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及杜绝的方法,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

3.3 提高训练指导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在加强对指导教师管理的同时,应注重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感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这是防止安全事故的关键。指导教师应掌握组织管理、教育心理、逻辑语言以及相应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指导学生时要有满腔的热情和十足的耐心,鼓励学生勤练多问,杜绝学生带着问题操作而发生安全事故,切实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3.4 强化工程训练安全管理制度

工程训练要与机电设备打交道,稍有疏忽、麻痹大意就可能造成一些安全事故。加上学生的训练时间短、流动性大,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强化工程训练的全过程安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依靠师生相互配合,人人重视安全,个个规范操作,才能避免人员伤害或设备损坏,保证工程训练的顺利进行。对那些组织纪律松散、不重视工程训练的学生,在加强教育的基础上,应注重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对违反训练管理规章制度的行为,应及时制止,消除安全隐患;对造成安全事故的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处分,以警示大家。

3.5 在训练设备上安装安全保护装置,减少设备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

工程训练的很多工种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安全隐患,其中有一些是由该工种的特点所决定的,只要设备一启动,安全隐患就是时刻存在的。对训练设备本身进行技术改造,在设备上安装安全保护装置,可以大大地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例如在车工训练的时候,卡盘扳手就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在启动车床的时候如果卡盘扳手不从卡盘上取下,卡盘扳手就会飞出伤人。学生在初上车床的时候,往往会由于紧张、操作不熟练,发生上述情况。在车床上合适的位置安装一行程开关,行程开关与机床主轴电机的电源串联,在行程开关上安装一定位装置,只有将卡盘扳手放入该定位装置使行程开关闭合的时候,车床主轴电机才会启动。也就是说,如果卡盘扳手不从卡盘上取下放入行程开关处的话,卡盘不会旋转,这样就避免了卡盘扳手飞出伤人这种情况的发生。

3.6 建立完善的工程训练安全档案

工程训练安全档案对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提高训练安全保障的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训练安全档案包括设备安全档案、安全制度档案、安全设施档案、训练安全情况登记及安全检查等一系列文字记录与存档。设备安全档案项目包括设备现状、设备使用、设备维修情况,安全制度档案应包括各训练车间管理制度、器材保管、使用制度、指导人员守则、学生训练守则等;安全设施档案包括各类安全防范设施的配备、设施的检查与现状、设施的保养维护。训练安全情况及安全检查档案则要求把每次训练的安全与安全检查情况记录在案。安全责任人应根据安全档案进行安全措施的落实.如对消防器材和漏电保护器的检查,对已损坏或丢失的安全标志进行补充;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养、设备出现损坏及时修复;对各个车间所配备的急救药箱(内置必备药品)进行检查补充、对各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等。

参考文献

篇(8)

二、我国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一)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宏观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侧重的是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各地对档案信息管理漏洞百出,使得许多机关信息无法保密,滋生了部分信息安全方面的犯罪。只有对档案信息安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标准进行规范,才有利于对档案信息的管理规制,进而保障信息安全。在这方面国家需要做的就是,在国家档案局成立专门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处以负责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在各省市也成立相应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具体执行相关的安全保障工作。对于相关的法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国家法规的指导下,地方才可以制定出本地适用的地方标准,以便于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档案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建设

从技术上对档案信息的安全进行保障,也是档案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目标,可有效保障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可追溯性、真实性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安全技术不断进步,依据不同属性可分为:物理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数据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用户安全技术等等。在运用这些安全技术时要考虑到档案信息的特殊性,比如档案信息的性,还有些档案需要长时间保存,还需要保证其真实性,就需要对这样的档案信息进行特殊的物理安全技术保存。可见,对档案信息采取安全技术进行保障时要谨慎保存。

(三)档案信息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化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以标准行事可以减少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出现的盲目性,有了标准就有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规划和目标。为了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必须要加强立法,使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在法律的保护下进一步完善。国家制定了档案安全法规后,地方就可以参照法律制定地方条例和标准,针对本地实际情况管理本地的档案信息安全工作

(四)档案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档案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体系就是要为档案信息安全构建基本的设施,为保障档案信息安全提供最有利的服务和支撑。这些基础设施涵盖面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系统,这个系统需要档案管理部门的协调和引导,运用计算机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档案信息灾备中心建设是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中的一项基础设施,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档案信息进行灾难备份,以保障信息的长期性;档案信息系统应急响应的工作需要利用政府或商业机构的应急服务,这项支援服务的关键就是选择具有国家资质认可的服务机构,还要向缺乏信息安全专业人员的档案部门提供安全服务。

(五)档案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生力军,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根本离不开档案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我国对于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已经提上日程,对于这方面的教育也逐渐普及,主要包括高校信息安全学科教育、科研机构高学历教育、商业化培训以及各单位信息安全普及的教育等。另外我国也在各大高校开设了信息安全教育,设立了相关的专业,其中以中国科学院的教育工作做得最为出色。信息安全的教育要大力普及,宣传档案信息安全专业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吸引信息安全人才投身到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吸纳高学历人才成为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的主力军,普及教育工作还要进一步推广,尽快构建档案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

篇(9)

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消除档案管理活动中的安全隐患,确保档案实体的绝对安全是现阶段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信息是我国重要行政资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保密性,我国核心档案信息已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关注的重要资源,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窃取,是保障档案安全的前提和重要目标[1]。

2.我国现阶段,各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震、洪水、雨雪冰冻灾害,以及水管爆裂、电路老化引发的火灾等对档案造成极大的损失[2]。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对档案造成的损失是档案安全保护的重要条件。

3.档案部门中还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技术保护的不合理,管理措施的不到位,设备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建筑结构上的缺陷和环境条件的不适宜,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档案的破坏和损害。安全保护档案,就必须消除档案部门管理上、档案工作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4.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推动了档案工作效率,改进了档案服务方式,但数字条件下档案信息的原真性、完整性已成为当前档案工作的一大挑战,新技术条件下档案的信息安全是当前档案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3]。

5.在注重档案安全保护技术的应用同时,更应该注重档案安全保障的管理机制的构建。众所周知,在信息安全领域有“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说法[4],充分说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尽管在档案安全保护领域,许多专家更倾向于技术与管理并重的提法[5],但同样表明,解决档案安全的问题不能只局限于技术手段,还应该注重管理工作。而且目前档案安全保障的管理工作还是弱项,因此,必须加强档案安全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有效地确保档案安全。

二、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各级档案部门充分认识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断解放思想,务实创新,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档案安全工作机制,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档案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一个制度保障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管理措施规范有效、保管设施齐全完好、技术手段日益先进、能够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也已取得良好开端。但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档案安全管理设施设备缺乏、档案安全防范控制措施不到位、档案安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等。

三、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建议

针对如何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提出如下几点工作建议:

1.加强涉及档案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档案馆库是保障档案安全的重要屏障。加强档案安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馆库建设,改善档案馆设施和档案保管条件。在档案馆库建设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抗震烈度、防火等级等方面的刚性要求。

2.加强档案安全工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坚持一手抓建章立制,一手抓贯彻落实。着力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下工夫,不断完善各项涉及档案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并认真付诸实施,把安全至上的理念物化到档案管理各个环节中去。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建立危机预防与危机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损毁和群体性事件影响的能力。

3.完善档案利用安全保密制度,处理好档案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提高档案利用过程中本体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在更多关注信息公开、改善公共信息服务的同时,要加强对利用档案的审查监管工作,不该提供利用的档案坚决不提供,能利用副本的尽量利用副本,保障档案本体的安全和档案信息的安全。

4.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制度,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应当从设备、网络、系统、数据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以完备的防范体系来保证数字档案信息万无一失。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程,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真、保密、保存、保读取等难题。

篇(10)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07-01

农业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仅关系着农业经济结构战略的调整,而且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与农民收入和农业市场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相关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从无到有到逐渐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质量安全保障逐渐形成体系,涉及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但在实际实施和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结合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分析[1-2]。

1 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刚刚起步,对相关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对其意义和作用未充分重视。各级官员和广大农民缺乏对农业标准化的基础性认识和正确定位,片面追求农业产量而忽视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偏远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对农业标准化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这些思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业标准化的发展与推广。

1.2 缺少统一规划,各项体制尚不健全

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自发、零星、分散的状态,缺乏针对性的管理部门或全面的管理体系制度对主导产品进行配套、完整的规划。有的制度确定下来后未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存在制定标准较低或未能及时修订或重制定等问题,难以起到促进产品更新和升级的效果。与此同时,国际农产品标准和质量安全要求不断地提升和改进,这种与国际统一标准脱轨的现象,势必造成国内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缺少竞争力以及公正、科学的衡量标准。

1.3 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技术水平较低

部分地区由于片面追求农产品的快速化生产、产量以及外观表现,过于依赖化学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添加剂、天然毒素等,造成农产品、土地的污染。对农产品的化学药物残留以及受到严重污染的种子与农产品缺少市场有效制约和监测监管,从而导致农产品在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均有可能形成污染,引发质量安全问题。

1.4 农户种植规模较小,标准化与市场化程度不够

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农业种植为分散个体性种植,种植面积较小、机械化水平较低,同时大规模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也较少,导致规划生产受到阻碍。同时,一般的农户对市场和行业要求了解较少,标准化建设无法实施、推广、监督和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和把控,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状况受制约于生产经营的程度。在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程度上,由于组织方式有待创新,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之间缺乏市场经济组织的有效联结,两者之间的脱节现象较为明显。

2 改善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的建议

2.1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农业生产过程

农业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制度建设与完善,不仅要规范农产品的标准,还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及产地环境,因此应通过有效的环境管理规范和污染防治措施,保护耕地、草场以及养殖水域,禁止倾倒与排放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资市场,健全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测制度,分层次、多渠道建立,使其可行性、可操作化更强,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完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农牧业机械化、农业生态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全面的行业标准,通过农业标准规划促进产业优势和地方特色形成[3-4]。对已建立的制度应加快农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质量升级改进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加工性能、分等分级、包装保鲜和安全卫生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实现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

2.2 强化领导,组建机构,加大宣传

农业标准化建设应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组建专门的机构和团队,组织各专业、各产业的专家、学者组成农业标准化专家组,制定农业标准的规划,设立农业标准研究课题,开展标准编制研究和农业标准化重点项目的科学研究,加快农业品牌和技术更新步伐。省、市、县各级相应成立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专门指导农业标准化工作,研究农产品等级划分的科学依据和方法,不断促进体系完善,制定出符合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新标准,将所有的相关部门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同时,要针对标准化建设和质量安全保证的重要标准,确定推广时期,安排好时间和内容,做好培训宣传工作。

2.3 与国际接轨,学习先进经验与技术

应对国内外的市场行情以及最新农业标准、技术法规等进行追踪和学习,与国际农业标准化体系接轨,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合作,积极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食品的标准、国际兽医组织关于动物健康的标准、国际植物保护联盟关于植物健康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方面的标准等,同时积极引进世界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与技术装备,学习国外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宣传引导,不断推广和引导标准化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认识、掌握农业标准化的氛围。

2.4 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分散农户提高标准

针对农户规模小且分散的状况,地方政府应鼓励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带动分散农户生产,加大农业标准化的经费投入与政策倾斜,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户,充分调动农户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让龙头企业带动地方特色农产品或品牌的形成,严格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操作水平,抓好加工销售,严格质量监控和检验把关,提高产品档次,保证生产达标产品,发展“菜篮子”产品、名特优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和优质专用农产品等,鼓励绿色、无公害食品的发展,逐步推进市场农业标准化的步伐。

2.5 加强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针对监督检测方面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应从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方面进行把关入手,围绕农业土壤肥力、环境污染检测、病虫草害、气象及灾情预测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研究,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机构,确保农资商品质量,确保人身安全健康和菜篮子安全。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提高检验、监测人员素质,保证检验、监测工作质量,规范职业道德。

3 参考文献

[1] 张吉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与农业标准化[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4.

上一篇: 初三课堂笔记 下一篇: 健康知识小课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