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热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2 16:02: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学科研热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医学科研热点

篇(1)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153-01

学科服务是高等院校图书馆近年来在服务创新方面的一个突出的热点和亮点。图书馆如何向院校科研团队提供更深层次的文献情报信息服务,支撑科研创新,改变图书馆形象促进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逐步深化,是学科馆员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 学科服务的发展

CALIS将学科服务工作作为十二五的重点工作,面向全国高校开展了多次学科馆员的培训,旨在推进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有更大的发展。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图书馆都设立了学科馆员制度,面向学科用户和科研团队用户提供学科服务,学科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深化用户服务、改变服务模式的重要手段。

随着对学科服务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演化,在此期间“嵌入式”的学科服务模式被提出来。在这种服务模式下,学科馆员的职责不仅止是联络教学科研用户和进行图书馆资源推广,他们要以用户为中心,把文献情报信息服务融入到服务对象的整个教学科研活动中去,让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成为用户活动的一部分。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的提升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需要研究人员和学科馆员不断地整合新观念、新技术,用户不断地沟通磨合,将图书馆的发展置入用户的需求中去,用实际成效来证明学科服务的作用和

价值。

2学科服务的困难

2.1学科馆员融入度的问题

在传统学科馆员制度下,学科馆员负责与向用户提供信息联络、信息素养教育培训等服务,但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用户自主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大大增加,传统学科馆员的作用被弱化,如果学科馆员仍未摆脱信息中介的角色,学科服务不能融入科研教学过程,那么学科服务的作用和影响力也会逐渐减弱,从而影响到图书馆在高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医学院校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医学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随着信息手段的不断增强,像搜索文献、获取信息这样的工作科研工作人员已经能够自主完成,学科馆员如果不能够将更加深化和细化的信息服务融入到用户的研究工作全程中,那么将会处于一个只见资源而不见服务的尴尬境地。

2.2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问题

医学院校图书馆面对用需求比较特殊,医学情报是一门整合了生物医学、信息技术、情报学、统计、管理等学科的特殊学科,不但要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向用户提供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情报信息,还要能够用情报学和统计学等方法完成海量的科技信息的筛选、过滤、分析等工作,不仅仅向医学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献检索查阅的服务,而且还能能够从繁浩的医学科技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从中找出内在的关联,为科研团队进行选题决策、项目查新以及研究工作中的科技情报信息参考等服务。目前国内高校也很少有设置生物医学学科与情报信息学相交叉的专业,在医学院校特别是中医药专业院校中这类人才是非常缺乏的,即便有这样的人才,也多是自学或者由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培养的。这种情况已经给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带来了困扰。

3 学科服务模式创新实践

作为一所西医为主、中医为特色的高等专科院校,张仲景国医大学图书馆在面向学校科研团队的学科服务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也遇到了上述的问题,并在改进学科服务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3.1 更新学科服务理念

在自媒体时代和大数据应用背景下,我们在进行学科服务模式探索的过程中,受到同行们对学科服务模式研究的启发,开始尝试改变传统的学科服务模式,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医学院校的学科服务模式,认识到了要想使学科服务深入到科研工作中,首先学科馆员的工作必须融合到科研团队的研究工作中,通过对医学科研工作的深入了解来制定学科服务策略,让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服务模式转型都根据当前科研团队用户对文献情报信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与当前所倡导的“嵌入式” 学科服务模式的出发点都是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建立起学科馆员与科研人员的密切联系,使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成为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培养学科服务人才

近年来,随着用户的信息素养的提高,自主获取文献信息资源途径的增加,以互联网、移动网络为载体的各种信息资源构成了泛化的知识环境,用户可以快捷地在海量的情报信息中获取知识,传统学科服务的作用被大大削弱。我们为了满足学科服务模式转型的需求,引进了图书情报、信息技术和医学等学科的专业人员。为了使这些专业人员胜任学科馆员的工作,我们组织这些专业人员进行业务交流,让非情报专业的馆员学习情报信息搜集和分析的专业知识,逐步培养出能够胜任向医学科研人员提供学科服务的学科馆员。

3.3 转变服务模式

我们尝试调整了面向医学科研团队的学科服务的模式,把“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改进为“嵌入式+情报信息服务团队”的模式,将图书馆内具有情报信息专业能力的人员组成情报信息服务团队,由跨学科的学科馆员与科研团队进行沟通交流,参与医学科研活动,根据用户的需求制定学科服务方案,将方案交给馆内的情报信息服务团队,由服务团队高效率地完成文献信息搜集、筛选、分析并发现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预测学科发展趋势等工作。通过学科馆员与科研团队用户的不断沟通与配合,目前这种改进的学科服务模式应用效果比较令人满意。我们通过“嵌入式+情报信息服务团队”的学科服务模式与学校多个科研团队提供文献情报信息服务,为他们进行项目背景调研、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资料检索、项目查新等服务,受到了科研团队用户的

好评。

4 结论

我们在学科服务创新研究的过程中,借鉴业内同行关于“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研究成果,建设符合本馆实际情况的学科馆员制度,为科研团队提供了科技文献信息的搜集、筛选、分析服务,明确学科的研究前沿热点,预测学科发展趋势,为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我馆馆情的道路。

篇(2)

    当前我国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导致培养模式缺陷、培养动机不纯导致培养要求偏颇、培养方式僵化导致培养质量下降以及培养师资不足导致培养素质低下等现状[1]。以基础医学为主的学院式研究和以临床医学为主的临床研究共同构成了现有的医学研究格局,二者发展的速度不协调、方向不对称、缺乏合作,导致二者之间形成了“鸿沟”。

    我国八年制教育一定程度受两方面现象的影响,一方面,从事基础学习或研究人员着眼于数的多少、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对于其研究成果是否真正能应用于临床则表现为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临床研究人员由于忙于医疗实践,对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与进展也缺乏兴趣,这种缺乏互动交流的现象使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步伐变缓。临床医学八年制更加凸显医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将其按前后期断然分开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从而难以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如果利用转化医学的理念,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中找到交汇部分,即实现在有限的时段中扩展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基础医学能力,改变原有为发表文章而做科研的动机。

    2以转化医学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改革

    2.1转化医学模式引导八年制医学生基础、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共同培养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培养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在基础学习阶段,对八年制学生进行科研启蒙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尽早在该阶段向学生渗透临床意识,是转化医学教育的重点教研方向之一。这对将来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医学科学家、发展未来的学术带头人和改进患者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南方医科大学在八年制医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中,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早期接受临床思维的启迪及培养。在相对枯燥乏味的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多内容却与当前科学前沿或热点问题密不可分。

    例如,生物化学课程中,向学生渗透当前分子生物学中热门的“基因”专题;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涉及到“组织工程”部分;在免疫学和遗传学课程中均提及目前国际最为热点的“干细胞”研究内容。将最新热点问题与基础医学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基础医学的重要性、实用性的认识,并且不再固守已有的教材知识,启发学生根据兴趣寻找更多的课外材料。通过查阅文献、书籍等及小组交流沟通,启发学生寻找热点专题中与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交汇。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科研主题,准确、快速地检索相关英文文献,撰写综述,以加强对科研思维的早期培养[2]。

    2.2以转化医学模式拓展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创新性教学内容

    目前全国已有10余所高校开始招收八年制医学生,这些高校基本具有附属教学医院。承担八年制教学任务的教师多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临床医生。在此阶段,教师充当了执行转化医学的重要角色。Krajews-ki和Chandawarkar[3]提出,在住院医师教育和培训中,激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设计实验,把他们的发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随着转化医学理念与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制度的结合,教师更多的将引导八年制医学生效仿自身成为科研与临床的有机整体,使得临床八年制的培养更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二级学科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Schnapp等[4]认为,目前基础领域研究进展向临床转化一直不足且缓慢,为了改善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的相互作用和合作,他们创立了肺重症医学的急性肺损伤转化研究训练项目来弥补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训练的不足。通过学员选择基础或临床研究训练,辅以其他科目交叉训练。通过对比及分析训练前后学员文章发表率、研究领域合作率、转化焦点文章发表率等发现,经过转化医学研究训练项目培训的学员,其多学科合作、转化医学文章发表数量明显增长。从而得出此种培训项目能够加快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转化,提高对患者救治水平。

    医学生在学习临床二级学科的同时,教师随时可将转化医学的理念引入各系统当中。以呼吸系统为例,对肺癌章节,在学生学习传统的诊断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该领域涉及到的新科技。如当前热点之一是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血清中寻找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实施转化医学策略,进而获得比以往更多、更精确的与癌症有关的分子通路知识和新的分子靶点。

    此外,让学生明确临床的生物样本可以作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宝贵资源,成为转化医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临床问题的解决已经不能由单一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把实验室发现的有意义结果转化为能提供临床实际应用的手段,需要有强大的、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设施和平台。加强转化医学领域的培训,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可能是未来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趋势。

    3八年制医学教育后续培养的思考

    目前我国转化医学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实践上正在成立各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探索将基础研究结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不仅在十年前即提出了转化医学发展路线图和将多个转化性研究项目用于转化型研究中心的建设,在医学领域支持转化医学的同时,也注重加强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出台相应的教育改革计划,出资改革博士教育,如衣阿华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ClinicianScientistTrainingProgram,CSTP)[5]。

篇(3)

医学期刊是医学科研人员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播医学学术理论、为医学科研服务的重要任务。医学期刊因学科特性使其有别于其他的一般性期刊定位。医学期刊编辑作为医学知识的采集、编校、润色和传播者,不仅需要在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造诣,还要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和紧跟医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医学期刊编辑必须具备科研能力和编辑构思能力,使得医学期刊编辑与学术研究相互融合,相向而行,同频共振[1-2]。

1医学期刊编辑提高学术能力的必要性

1.1医学期刊发展的需要

医学期刊的选题策划需要具有一定的医学学术能力。选题策划是期刊编辑的基础性工作,医学期刊的选题策划根据不同的医学方向和医学亚专业的编辑进行分工。因此,医学期刊编辑不仅要熟悉编辑业务,还要熟悉刊物所属医学方向的学术前沿热点问题、研究重点、学科建设重点、教育部的最新的相关文件、教学医院的科研重点等,以及国内外数据库ESI和INCITES相关学科文献的研究团队、机构等,这样才能策划出优质的医学期刊选题。医学期刊编辑通过积累本学科的学术知识获得学术判断力,对于备选的选题才能给予中肯的评价,做到弃之有理,持之有据[3-5]。医学期刊编辑还可通过参加国际医学会议了解该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扩宽选题策划思路,聚焦医学前沿性学术成果并刊发,打造医学期刊特色,进而提升医学期刊的影响力。医学学术交流需要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经验。在医学期刊编辑过程中,与科研一线的医生和专家沟通也是医学期刊编辑的工作任务之一。通过与医学专业的编委、专家沟通交流,了解到医学的不同学科、亚专业的发展状况,以达到提高编辑学术能力的目的。为了做到与医学专业的作者和专家进行有效交流,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编辑素养和学术水平,要求编辑必须提高其科研学术能力。通读医学专业稿件是医学期刊编辑日常的重要工作,对于文章的编辑校对不仅要从编校规范的角度出发,还要从专业的医学学术评价角度出发,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就不能胜任医学期刊编辑工作。医学编辑的职业定位要求不断强化学术能力培养,提升符合出版发展规律的核心素养,勇担新时代赋予医学期刊编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因为医学期刊编辑从事的是一项高层次的学术活动[6-7]。

1.2医学期刊编辑自身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的行业竞争和残酷的社会竞争要求医学期刊编辑不断提高编辑技能,获取职业成就。医学期刊编辑不仅要在期刊领域具有一定的威望,还要在医学学术领域得到一定的认可,因此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医学期刊编辑的岗位要求。也就是说医学编辑不仅需要学习编辑知识,还要加强医学学术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核心素养。医学编辑更需要在某个医学领域或方向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素养,在给作者退稿时可以提出比较专业的退稿意见,如关于骨密度测量方法的稿件,很多作者都是研究二维的测量方法,编辑如果查阅过国外相关的学术文献,就会发现国外文献目前已经提出了采用三维测量方法来检测骨密度水平。所以编辑可以从学术的角度给投稿作者提供更加专业的审稿意见和精准的文献推送,这样作者才能够有针对性地修改稿件,提高稿件质量。编辑积极参与国内外医学学术研讨会和大量阅读国内外关于医学的某个方向或学科的研究热点,扩大知识面,完善医学知识构架,才有利于提高编辑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编审能力。从提高医学期刊编辑的学术能力来说,编辑工作和学术能力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期刊编辑不仅要热爱本职岗位工作,提高医学期刊的编辑质量和学术质量,成为医学期刊编辑行家,还应积极主动提高学术能力,成为医学专业领域的学者。无论是从医学期刊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编辑成长的角度来考量,医学期刊编辑都应以娴熟的编辑技能入道从业,以相当的学术能力自强自立,力争成为科学型、学者型编辑[8-9]。

2医学期刊编辑提高学术能力的策略

针对医学期刊编辑创造的优秀科研成果较少的问题,编辑部科学制订科研能力培养策略,助推医学期刊编辑学术能力的提升。

2.1实行资深科研编辑带教制度

针对现在时代赋予期刊的新使命,不仅需要出版专业出身的编辑,还要具有专业学术水平的期刊编辑。例如医学期刊编辑部一般设置2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校对编辑,就是以编辑出版人才构成;第二梯队是学术编辑,是专门从科研学术角度对文章进行编辑校对的编辑。建议该梯队人才培养的策略制订可以参考高校研究生的带教模式,为其设置医学某个方向的学术导师或者由编辑部的资深科研编辑言传身教,指导编辑快速成长。比如医学检验编辑,针对编辑选定的医学方向,针对该领域提升其学术能力制定详细且具有实践性的培养方案。例如定期参加该医学方向的会议、论坛,对一定时期的学术内容进行整理、总结,书写自己对该领域学科科研发展的观点和看法,让带教导师/资深科研编辑修改并指导。总之通过这种一带一、因材施教的方式提高医学期刊编辑的学术能力。

2.2鼓励编辑承担医学和编辑交叉学科的科研项目

编辑申报的课题不仅仅局限于编辑出版领域的项目,除了国家自科、社科及四川省自科、社科、教委项目外,编辑还可以申请编辑学会或者协会的基金项目。例如重庆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重庆高校期刊研究学会的基金项目,鼓励医学期刊编辑申报个人擅长的学术科研项目,提高编辑学术研究立项比例。

2.3提供编辑继续教育的学习机会

科学研究是一项知识迭代非常快速的工作,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进步。医学期刊编辑除了需要每年参加新闻出版局规定的72学时的继续教育外,还要积极参加科研学术培训班、学术会议等,多和医学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交流,主动了解最新的医学学科科研进展。这是提高医学期刊质量和办好优质期刊的根本,同时编辑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

2.4组织编辑类学术竞赛

编辑部可定期与其他同行期刊社共同举办编辑类学术竞赛,促进医学期刊编辑学术能力的提升。学术竞赛活动方式可以参考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举办的全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通过初赛、复赛、决赛的方式提高编辑能力和学术水平。另外,重庆一些医学编辑部通过组织专业的编辑学术技能大赛的方式,快速筛选出优秀的编辑进行重点培养,助其向学者型编辑发展。

2.5学术能力自我提升的路径

篇(4)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大型的综合性医院大多都设立了科研管理部门,一批专职的科研管理人员队伍也逐渐形成,但相对于医院专业科研人员和科研具体工作来说,医院对科研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笔者结合自身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体会与经验,探索新形势下医院科研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

1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

1.1服务意识

科研管理人员不要将管理当做权力的象征,而是要牢固树立管理及服务的理念。医院科研工作包括项目申报、过程管理、经费管理、奖励申报、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工作量大、繁琐且涉及面广。因此科研管理人员要培养积极、热忱的服务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一切管理工作的重点都要围绕科研人员及其科研活动,尽可能地简化工作程序,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便利,营造一个有利于科研工作者成长和科研成果产生的环境。

1.2科研道德

科研道德能够为提升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道德修养,严格管理医院的科研活动。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项目和每个科研人员,尊重科学、崇尚真理;要牢固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严格做好科研管理的保密工作;严防违规造假行为,注重调查研究,确保科研的纯洁性;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评价体系、公示制度,保证科研工作的公正性;加强科研学风、科学诚信培养的知识讲座和警示教育,提高全员科研道德素养。

2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2.1医学知识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院的科研管理人员也应与时俱进,加强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的更新,掌握医学发展的前沿领域,领悟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获取准确的医学科技信息,从而密切掌握各专业科研动态,寻找突破口,在科研方向、选题上给予科研人员正确的引导,协助做好顶层设计,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2.2管理知识

医院要转变科研管理理念,加大对新时期科研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择优选择有志于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创新科研管理体系和评价、激励制度。科研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要紧跟医院的临床医学研究水平、科研能力、综合实力的发展而动态进行调整,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科研热情。同时要建立科研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度,医院要营造重视管理的良好氛围,将管理人员培训纳入医院人才建设的轨道上。

2.3相关知识

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培养。科研工作经常涉及到科研合同签订、成果专利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培养有利于保护医院和科研人员的权利。加强财务知识的培养,科研工作涉及大量的科研经费审核工作,要熟悉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和开支范围,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3政策解读能力的培养

3.1政府科技政策解读能力

国家和地方的各项科技法规、政策是医院开展科研工作的依据。医院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国家各个部门、省和市的科技有关政策和科技工作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等政策解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对社会、民生关注的医学热点问题的敏锐感知能力,以便更好贴近政策和民生需求,对接重大科技项目。

3.2科技需求对接能力

医院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长期与全国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相关的各种社会团体和医学企业接触,经常参与社会团体和企业举办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活动,因此应加强对企业及社会有关机构医学相关科技需求的对接能力,从而为临床各级科研人员提供多方位的科技合作机会。

4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4.1学科交流能力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渗透融合和紧密协同的“大兵团作战”,多学科多中心协同作战的重大项目逐渐增多。科研管理人员要加强与同行科研院校、科研专家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通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可以与有关的科研单位建立稳定的科研协作关系,拓展医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4.2项目协调能力

任何一个科研项目的开展都会涉及到许多部门和人员。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充分协调好合作单位、研究科室、课题组、科研、后勤及财务人员等诸多关系, 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从而保障科研项目工作顺利、高效完成。科研管理人员要和科研工作者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协调解决如经费使用、奖金分配及成果分享问题,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医院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

4.3行政沟通能力

篇(5)

坚持战斗力唯一的根本标准,充分认清军队医学科技创新对生成和保障战斗力的重要作用。坚持医学科技创新服务官兵、服务部队的正确方向,切实把解决卫勤保障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坚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聚焦到完成平战时卫勤保障科研任务上来,坚持在选题上充分结合医院担负的使命任务,充分结合体系部队官兵的实际需求,充分结合医院的传统优势和科研特色,积极开展军事医学科研,为增强卫勤保障实力,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2强化创新意识

在医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大力开展科研攻关,掌握一批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项目,才能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引领[5]。因此,首先在课题选题时就必须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及实用性等原则,保证后续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学会查阅中外文献,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研究。

1.3营造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义务,同样也是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人人皆要为、人人皆可为。医院要提高全员全程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分层次分类别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科研目标任务。广泛依托科主任、中青年骨干、高学历人才开展院内科研学术讲座,依托科研能手传授创新经验,依托地方高校、军内专家开展统计学、循证医学等科研基本方法的指导[6],开展科研能力培训,不断提高科研技能。完善科研沟通协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1.4打造科研品牌

科技创新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但科技创新如果只停留在申报课题奖项、上,没有做好转化运用、形成品牌效应,科技创新的生命力就会变得暗淡无光。因此,要围绕“科技兴院、技术强院”的建设思路,以“跟进国际前沿技术、开创国内创新技术”为目标,贴近临床需求,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集成创新,搞好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品牌。

2对策

2.1坚持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深化科技工作改革

着力强化全院人员“科技兴院、科技兴医”的意识,坚持把医学科技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注重搞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定,修订完善《科技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对科技工作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重点表彰,对SCI论文实行分层次奖励,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及军事题材科研工作扶持力度;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明确课题资金的使用范围[3],逐个项目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本,控制不合理开支;对课题研究、申报实施统一计划管理,强化全程跟踪、全程评价,确保科研任务有效落实。加强学术活动管理,承办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力度,提高医院学术影响力。

2.2坚持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龙头,加强军事医学科研攻关

坚持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指导,紧贴热点地区、应急卫勤作战样式和战斗力维护开展科技创新。以训练相关疾病和战创伤防治、野战救护为突破点,以体能储备、心理素质、野战救护信息平台等服务战斗力因素为重点方向,开展军事特色科学研究,力争形成高质量的军事医学科技成果。院级重点课题立项,设立创新基金[4],鼓励科研骨干积极开展军事卫勤科学研究,对卫勤研究实施政策倾斜,结合医疗“三送”、代职和挂钩帮带等活动,与体系部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搭建军事医学科研合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2.3坚持以拓展科技研究平台为支撑,打造学科品牌

以拓展科技研究平台为支撑,全面加强学科建设,持续打造“六大基地”(大器官疾病诊疗、疑难危重病救治、地方特色病防治、器官衰竭替代、百岁老年病康复、目的地医疗示范基地),发展“三大学科群”(部队常见病训练伤战创伤救治、特色优势品牌、潜力弱势学科群),重点建设老干部保健、高血压管理、胸痛、腹痛、头痛、肿瘤介入诊疗、甲状腺疾病防治、临床检验“八个中心”。全面实施资源整合,在人才、设备、资金等方面重点倾斜,实现“基地”、“群体”、“中心”品牌的整体提升。

篇(6)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1870

国内刊号:12-1399/R

邮发代号:6-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7)

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

完成实验记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从开始时就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一课。做好实验记录并及时总结归纳实验数据,对于保持清晰的实验思路、抓住重要的实验现象、得出创新性结果和提高研究工作效率十分重要,也是以后追溯实验数据的直接证据。因此,做好实验记录、规范实验记录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鼓励行业学术交流

在科研过程中,鼓励研究生与他人合作,创造一个积极、活跃而又和谐的科研氛围。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都出自于一个团结合作、积极活跃的科研群体。科研除了埋头苦干于实验室外,积极参加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也非常重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聆听同行们的综述性和研究进展性报告,这是获得信息资源最直接的方法,也是交流实验设计和实验技术最好的机会;另一方面,将自己的科研结果展示给同行,通过同行的反馈意见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研究设计和内容。除了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之外,课题组内部定期举行讨论会,可以督促研究生对所做的实验研究做阶段性的总结,并认真考虑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导师也可以全面掌握课题的进展。讨论会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口头表达、提出问题和答疑解惑能力,坚持用一定比例的英语交流,则有益于锻炼研究生英语交流的能力。

篇(8)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TM)演化自20世纪90年代的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TR),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古老的医疗行为,直到21世纪医学研究人员才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临床问题的复杂性及基础研究结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到病人身上,促使了新的临床研究方法和转化医学的出现。转化医学的精确定义目前还在争议中,Wen-Hwa Lee将当今的转化研究定义为将在实验室、诊所、特定人群中的研究发现转化为新的临床工具,应用到临床,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英国全球转化医学中心的Bruce,美国临床决策中心的Linda,意大利Padova大学试验医学部的Mario及美国国立健康中心转化医学分部的Francesco等学者联合给出了转化医学的简化概念:转化医学代表了一种原则,即提高生物科学研究与临床疾病相关的有效性,以及帮助临床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证实科学研究与人类疾病的相关性。

2.转化医学的意义

转化医学是新兴的多学科融合领域,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研究,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药物研究、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联系,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和成果快速转化到临床,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B2B模式),即从实验台到床旁(“B-B”――Bench to Bedside),再从床旁到实验台(Bedside to Bench)。其概念一经提出立即显示了强大的推动力,国内外一些研究的快速发展和重大成就的取得正是基于转化医学的理念,生物医学的发展及个性化的治疗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化医学的研究。

3.转化医学对护理学发展的启示

3.1开展多学科协作,构建学术团队

随着临床科学的发展和转化医学的出现,跨学科研究成为了未来研究的热点。临床问题已经不能由单一专业的科学家来完成,需要不同技能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紧密合作,而只有多学科交叉的团队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安全、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护理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实践性学科,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较少。护理跨学科的研究是指全面的调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对护理独特贡献的重视,以及对新定义和方法的探索研究。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学科交叉产生新的增长点,传统的课题通常只是带来数量的增加,创新性课题才能带来质的飞跃。

3.2加强医院与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交流,促进知识转换

巴德年指出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互通有无互相支持,不仅是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学科水平的需要,也是教学和培养人才的需要。我国许多院校侧重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而且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使得我国的许多大型综合性医院缺乏临床和基础都精通的人才。护理高层次人才脱离临床,不能与临床人员良好沟通,使其不能很好把握研究前沿,不能将知识及研究结果及时准确地应用于临床,形成为研究而研究的局面。由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相对缺乏,临床护士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虽然掌握了极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却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研究,再加上我国的护理学起步较晚,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偏低,缺乏科研基础知识、医学统计知识及文献检索技能等科研工作的基础方法,使得我国护理研究的主题涉及面虽比较广但建树较少。因此,加强医院和医学院校的密切合作势在必行。

3.3加强护理的基础研究,推进护理临床与基础的结合

篇(9)

了解医学论文的属性医学论文属于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发展的重要信息源,客观记录医学发展的全过程,是推动医学科技飞速前进的动力。有统计资料表明,约75%的科研在科技期刊上[2]。可见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在传播科研成果、交流实践经验、推动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层医院医学论文存在的问题缺乏健全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论文产出质量率低科研论文是医学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医学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科研论文的产出数量、质量也是衡量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学术水平、技术水平、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部分医院把科技论文产出数量用来衡量科研绩效往往不能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如在职称评定时需要论文,医务工作者仅仅是为了评定职称才急于撰写科研论文,这样仓促撰写的论文,其质量就存在很多的问题。

论文的论题、论点是否新颖,研究目的是否明确,资料是否全面,统计数据和方法有无可比性,语言表达是否明确,文章结构和层次是否分明,对实质内容是否进行深入分析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仅仅是为了评定职称才而造成准备不充分,观点不成熟;其次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对投稿者所投期刊把关不严,部分医院领导班子在思想上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未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未配备专职的科研管理人员,在人、财、物等方面投入不足,致使管理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发展。缺乏科研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缺乏对学术、学科带头人及科研骨干引导作用的培养。学术、学科带头人不仅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更要有相关的管理素质和经验,跨学科科研项目研究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出。但目前,大部分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及科研骨干都在专注自己的科研工作,仅仅是敦促自己发表科研论文,而没有发挥带动其他医务人员,因此积极发表科研论文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

医院信息管理组织不健全,科研管理滞后部分基层医院未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及各种期刊数据库等网络资源,使科研人员很难获得医疗科技前沿的知识,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限制了科研人员对信息的利用,从而使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科研论文时感到无从下手。即便开展了研究工作,也不能用最好的方法验证自己得出的结论,致使很多科研工作成了重复工作,极大地降低了科研工作效率。其次由于医院缺乏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在方面无相应的资金扶持和资金奖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研人员进行科研以及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1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503X

国内刊号:11-2237/R

邮发代号:2-36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科双百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上一篇: 税收筹划管理 下一篇: 高效课堂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