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03: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广告伦理的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广告语,也称广告说辞、广告口号,它是塑造企业形象、传达产品信息和服务品质、扩大影响的短小精悍的宣传用语。广告语的职能是表现广告、服务广告,使产品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家一定很熟悉并记得“像妈妈的手一样舒适(台湾童鞋广告)”、“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做女人挺好(某丰乳膏)”等脍炙人口的广告语。广告语依赖的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语言符号和社会文化存在着相互体现的关系,社会文化必然会反应在语言系统中。好的广告语在记录文化、体现文化。因此民族、社会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等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广告语产生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都无不带有该社会文化的痕迹。
1、哲学思想
哲学观即世界观,任何民族、社会都有其独特的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哲学观念曲折而深刻地影响着有关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同时也影响着广告词的运用。
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观念,但在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依然有现实的意义。而这种思想在广告词的创作中常常体现出来。
(1)太阳神口服液-----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
(2)保险公司------天有不测风云,我有人生保险;
(3)爱护绿地------花草有情人有爱。
另外如阴阳五行、天道元气的物质观,易行难的知行观,自强不息的运动观,逝者如斯夫的时间观,都是广告界喜闻乐见的素材。
(1)步步高的广告歌曲: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步步高;
(2)爱多VCD-----我们一直在努力;
(3)让我们做的更好------飞利浦电器。
2、民族心理
民族心理指的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原因,深植于该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性格,这些心理特征和文化性格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活动。重群体、轻个体,这是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现在,面对入世后的挑战,许多中国企业都在打“民族牌”。
(1)长虹------以产业报国,民族复兴为己任;
(2)中华牙膏-----四十年风尘岁月,中华在我心中。
图吉利、讨口彩,这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在我国,有关发财、幸福、美满这些内容的语言在广告中比较常见,也比较受欢迎。
(1)恭喜发财迎新岁,长年好运金利来------金利来领带;
(2)祝君平步青云------上海步云鞋店;
(3)事事保险,岁岁平安------保险公司等等。
怀旧思乡是中华民族比较突出的一个心理特征。对故乡的依恋,对往事的回忆,对先人旧友的怀念,往往胜过对未来的憧憬。对于在异乡的游于、漂泊在外的同胞来说,更为显著。例如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孔府家酒,就很好的把握了这种文化心理,创作了极其成功的广告语。
3、伦理道德
中华民族重伦理道德。伦理是家庭的生活准则,道德是社会的行为规范。较之法律,它的约束力更为普遍;因此对于语言,它的影响力也十分深远。广告语言的运用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观念的制约。
如“孝”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伦常观念。家族本位、血缘关系、孝道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是一个家庭体系中最基本的构成,要求的是“父慈子孝、夫和妻柔、兄友弟恭”的人际关系。家族本位决定了中国文化伦理至上的原则,孝道观念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精粹。孝道思想在广告制作中也多有体现。
(1)一片龟鳖丸,一片赤子心-----某龟鳖丸;
(2)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威力洗衣机;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某保险公司。
以上是我结合社会文化,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总结的广告语的特色。作为品牌或企业的传播口号,广告语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它承担着诉求品牌利益的重要功能。滴水可见太阳,广告词是语言系统中的小系统,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民族之中、人群之中,我们要紧密结合生活,适应市场变化,深入地研究广告及广告语的写作艺术。在市场经济洪流涌动中,广告语写作也必然要兼及各文化要素,以体现其深厚的文字意蕴。
参考文献:
[1]董景寞.广告学概论[M].中国建筑出版社,1998年4月
[2]胡晓丢.广告文秘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3]胡光军.现代广告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4]程宇宁.广告文案创意[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关键词:公益广告 伦理道德 社会作用
一、公益广告的发展变化
现如今,我们身边的广告形式愈加令人眼花缭乱,商业广告几乎占据了广告领域的全部地位,而且伴随商家的大量投放、媒体的频繁刊载,商业广告聚焦了社会群众的大多数目光。在大力宣扬物质消费就是价值体现的时代,宣扬伦理道德的公益广告更显得尤为重要了。
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1]
在全球讲环保的大环境下,公益广告运用其自身的特点担负起宣传公益行为,使人们在反思中呼唤道德与人性的回归,呼唤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二、公益广告中伦理道德观念的表现
为了唤起人们的道德意识,改善我们赖以生活的环境,更加有效解决这些由于经济现代化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某种方法来解决,而这种解决方法就是公益广告。在公益广告中伦理道德观念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呼唤诚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诚实守信,在社会经济发展下,商家为了追求利益却缺失了诚信,假药、假酒,说的永远比做的好,在广告大赛上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主题“诚信攻略”,画面一:一个小女孩在玩躲避球,字幕“第一关躲避‘诈’弹”,画面二:小女孩在小心翼翼穿过绳网,字幕“第二关小心落‘网’”,画面三:小女孩拿着弹弓在对面墙上的盗版、作弊、欺诈、食言、假钞,字幕一“第三关坚决打击”,字幕二“攻击还在进行中……”。这则公益广告针对的就是现今社会的诚信问题,唤醒商家的道德伦理的诚信和告诉人们面对虚假不能放纵。
二是弘扬尊老爱幼、保护弱势群体的社会风尚。央视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画面是一家人在照全家福,旁白“一,二,三好了下一张”,这时儿女们纷纷接到电话说有事要离开,老人说“我知道了,等你们忙完了也来得及”接着儿女们一个一个的离开了,只剩下老人孤独一人在拍照,老人的画面灰度处理,旁白“我们在父母眼里是心头肉,父母在我们眼里呢?”独自拍照的老人笑着面对镜头,看上去是那么的凄凉,结尾“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则公益广告体现了伦理道德中的孝道,告诉年轻人多给父母留点时间,他们处处为你们着想,而你们回报父母的却是孤独。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你的一言一行全部影响着你的孩子,你对父母好,孩子也会对你好,这也是一种传承。
三是呼唤公共道德。公共道德是现今人们缺乏最为多的道德准则,记得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则广告报道,文案是中英文对照的。标题“礼仪之邦的尴尬”文案“一则广告背景图案是一个港湾,中央的旗杆飘着美国国旗,确切地点是美国珍珠港,广告的主标题是‘垃圾桶在此’,副标题是‘在美国珍珠港这句话只写给中国人看!”看完这则广告我不禁自嘲的一笑,曾经的礼仪之邦现在却成了别人的笑话,在外国人眼里我们竟是如此的不讲究卫生和公共秩序的,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古文明是在谁的手里丢失了,爱护公共设施,唤起公共道德是中国公益广告的社会责任。
三、公益广告道德诉求的困境
公益广告的主要内容都是以抽象的、概念性的、影响人们意识为主。正是因为如此,公益广告所传播的这种抽象性意识形态与其他类型广告相比难度更大,要想让受众更好的来记忆理解广告内容并形成实在的社会效应,对公益广告来说,面临的困难还是不少的。我国公益广告从总体上说,与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是公益广告创意总体上还不尽如人意。虽然在一些广告节和广告评比中的获奖作品中也不乏有优秀的公益广告,但大多数情况下也只能在广告大赛上看到具有创意的公益广告。这些作品除了一部分在广告专业刊物上发表外,大部分并没有通过大众媒体与公众见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浪费。
二是制作水平低,传播平台少。公益广告虽然画面优美,语言感染力强,但制作水平较低,传播平台少,并不像商业广告大成本的投入,传播平台也不愿传播这种没有广告收入的公益广告,因此,我们也只能从有限的几个台看到有限的几则公益广告。也许,所谓墙里开花墙外香,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这正是公益广告传播效果没有商业广告效果来得好的主要原因。
三是运作机制需要不断完善。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影响公益广告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的部分公益广告都是由企业赞助的,广告一般都有企业署名,多多少少带有些赢利性质,让人容易产生厌烦和对其公益性的质疑心理。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全捐赠的不带任何赢利目的的公共广告运作机制,我认为这是今后公益广告发展应该着力解决的。
四、公益广告未来的发展
公益广告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对每一个公民的心灵的净化。谈到公益广告未来的发展,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提高公益广告整体质量,发展公益广告事业,应该全面地从广告经营者、企业广告主的经营观念上,即从根源上,按照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广告界各项工作中更加突出的地位。不仅想在脑里、说在嘴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上,用强化公益广告活动来深化社会群众的公益意识,使公益广告事业发展壮大。
(二)公益广告要出精品,必须把创意、策划、设计、制作、刊播各环节工作,通过精心组织加以运作。多发展新观念、新风格、新艺术,来打造公益广告的独特主体风格,使公益广告更能受到社会群众的欢迎。改变模式化、标语化、单一化、雷同化的弊病,多增加些趣味性和审美性。通过贴近社会、贴近公众的现实,仔细研究公众心态,把公益广告要倡导的正确观念与广告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以精品重塑公益广告的崭新形象,来保证公益广告事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经济伦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经济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如诚信缺失、责任缺失等。这些问题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营销伦理作为经济伦理的组成部分,面对着凸显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营销;营销伦理;问题;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确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反思。市场营销领域作为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所呈现出的畸形发展状况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给市场营销下的定义是: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顾客,及经营顾客关系以便让组织与其利益关系人受益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简单理解,市场营销就是把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有需求的人。这足以看出营销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营销工作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发展。面对越发激烈的竞争环境,市场营销伦理也应该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要创造价值,持续发展,就必须与客户之间保持一个平等、信任的关系。不能够为了自身纯粹金钱的利益,违背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这就需要企业心存顾客,心存经济伦理,心存企业的长远发展。
市场营销活动包括很多环节,市场分析、销售人力资源培训、市场调查、定价、发展销售渠道、仓储物流、产品促销、广告、销售收款、售后服务等。本文意在从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广告、推销、售后这几个环节来探讨伦理问题。
广告通过特定媒体将产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使消费者在观念中呈现出一个商品的形象。可见,广告的作用是给消费者一个直观的、最初的印象。一个能够吸引消费者、勾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广告才是一则成功的广告。为了自身的商品可以更具吸引力,更能够走进顾客的心坎,广告设计者们可谓是煞费苦心!可是,往往适得其反。在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广告问题,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其一、虚假广告;其二、夸张广告。虚假广告的性质更加恶劣,彻彻底底的欺骗消费者。而夸张广告则陷入强烈的自我吹捧中,也迷惑了消费者的思维。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广告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一则好的广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企业盲目的追求广告的“奇效”!却忽视了很重要的问题。当顾客买了商品,却没有广告中的效果,岂不成了“一锤子买卖”?诚信的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也是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重要资源。诚信是一个根基,是一个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只有首先做到诚信,才能使企业在每一步的发展中稳步向前。而对经济利益的盲目、无止尽的追逐,使诚信缺失,使垃圾广告泛滥。混淆视听,蒙蔽视野,使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得到损害。
销售人员也是营销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商品是否可以转化为经济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营销人员的能力。而推销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营销人员与客户打交道,将产品卖给客户。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认为“推销工作是经营的命脉”。推销主要依靠营销人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运用各种说服技巧达到销售目的。这个过程是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陌生人社会具有不信任、冷漠等特征,在这样的社会中要建立一个信任的、良好的沟通平台,是需要营销人员以真心对待自己的客户。作为一名销售人员,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就是诚信,就是要对顾客说实话。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移植到经济生活中也是一样的,诚信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伦理要求。
商品的出售,并不意味着工作的完成。销售人员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的反馈活动以及售后服务来提高企业的信誉,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消费者自身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观念也在改变,很多时候,消费者往往是更加注意一件产品的售后服务情况。而很多企业恰恰并没有对售后引起足够的重视。售后服务中所表现出的伦理问题大体有:不负责任,不恪守信誉等等。售后服务是一件比较繁琐的事情。很多企业员工在面对顾客反复的诉求时,往往表现出不负责任、不耐烦的态度。在推销过程中所保证的一切都已经没有任何作用。“能处理就处理,不能处理就拖”这就是很多企业售后工作所表现出的状态。一个合格的企业应该能敢于承担责任,恪守信誉的企业,真诚的对待顾客,顾客的满意才是企业最高的追求。只有这样,企业的品牌才能树立在顾客心中。
上述论述的仅仅是市场营销过程的一部分,但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营销伦理的缺失也是比较严重的,主要的表现就是:不负责任;见利忘义;缺乏诚信;缺乏公平;缺乏尊重。这些伦理问题应该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和反思。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以德治国需要一批德才学能兼备的公务人员与干部,各行各业选拔、招聘员工时候也迫切需要了解应聘人员的基本道德素质和潜在的职业操守。然而我们总能看到听到一些职业人员缺乏伦理道德的事件,如2007年4月,在某县举办首届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时,天公不做美,中途下起了大雨,领导、嘉宾和媒体记者都穿上了雨披或撑起了雨伞看节目,可坐在最前面的百余名小学生却不敢打伞,即便他们身边大都放有雨具。雨越下越大,很多学生的衣服都已经湿透,可是就坐在学生身后的领导对此却无动于衷;①以2012年的台州蓝孔雀幼儿园幼师颜艳洪虐童事件为导火线的频发的虐童事件等等。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职业人员的伦理敏感性到底哪里去了?为什么在公众看来如此残忍不道德的事情,而身为传道授业、教人求真的教师竟然成为了不道德的“打手”和“凶手”呢?由此,在职业人员招聘时,如何测评职业人员的伦理敏感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相关部门和单位对被选拔人员的德性考量依然缺乏科学有效的指标和手段,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员测评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本文在分析了以往伦理敏感性测量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眼动分析技术在职业人员伦理敏感性测量中的可行性。
1 伦理敏感性的概念与测量
1.1 伦理敏感性的概念
道德敏感性作为一个概念,最初是1983年,在以科尔伯格的学生Rest为代表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伦理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伦理行为四成分模型(Four Component Model)的理论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伦理敏感性是对情境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对情境中道德内容的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别人的意识,通俗地讲,就是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个伦理问题。②由此,职业人员的伦理敏感性就是职业人员对职业、工作中蕴涵的伦理价值与潜在的伦理问题的领悟和解释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被预先告知这里有一个伦理问题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更多的时候,人们首先需要主动地发现此时此境有伦理问题,才可能做出相应的道德判断和推理。在复杂的情境中确定伦理问题,并给予应有的决策和行动。因此,伦理敏感性作为四成分模型的起始成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2 伦理敏感性的测量
自1985年Bebeau等人(1985)第一次发起道德敏感性测量至今,国内外确实呈现出了一大批相关的研究,对于道德(伦理)敏感性测量的研究方法也日趋地发展与成熟。关于伦理敏感性测量,受研究者关注的有两个问题:(1)用什么材料测量?(2)用什么形式测量?纵观前人的研究,发现伦理敏感性的测量材料包括:录音(如Bebeau, Rest,和Yamoor, 1985等)、影像(如Lind, Swenson Lepper和Rarick, 1998等)、文本(如Sadler, 2004等)、现实情境(如Owhoso, 2002)等。伦理敏感性的测量形式包括:结构性与无结构性情境故事测量、多维评定问卷测量。③
1.2.1 结构性与无结构性情境故事测量
结构性与无结构性情境故事测量均是采用情境短文为测量材料。结构性问题情境,是指在问题情境中呈现被组织了的,有客观意义的道德问题。利用结构性问题情境对道德(伦理)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研究范例,即科尔伯格的主观测评工具“道德判断访谈”(Moral Judgment Interview,简称MJI)和雷斯特的多项选择式的客观道德测评量表“确定问题测验”(Defining Issues Test,简称DIT)。DIT是在MJI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测验,用来测量个体对道德两难推理相关的不同阶段论据的偏好。要求被试识别哪些给定的反应是最能表达他们对特定问题的道德判断的理由。它向被试呈现道德两难问题,然而,由于材料的内容明确地为道德两难,个体的推理完全是基于道德视角的。同时,测验提供给被试的道德选项,是着眼于对道德水平的识别,而非有无道德问题的识别。也就是说,DIT并没有从道德判断中分离出道德敏感性,这也促使了研究者从结构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向无结构性问题情境设置的探索。
无结构性情境故事测量认为情境有道德成分,但这些成分并不显现,对该问题的解答在没有伦理考虑的情况也可以得出,尽管那种解答将预示着比较低的伦理敏感性(Clarkeburn,2002)。无结构性道德问题测验一般有两种方式:访谈评定和书面评定。这两种方式都是根据被试在面对问题情境时所产生的多种反应而进行分析的,都可以获得相对等同的有效和可靠的资料。
1.2.2 多维评定问卷测量
与向被试提供情境短文,测量被试对其中所涉及的相关道德(伦理)问题的自我报告,这些研究者在道德敏感性的结构框架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问卷,经过因素分析抽取出道德(伦理)敏感性的相关因素。其中,瑞典学者K.L黷z閚和德国学者K.Schmitt分别在职业领域和道德主题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国内学者郑信军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也有涉及这方面的研究。这些测量普遍认为,道德敏感性是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具有某种特质性的意义。表1提供了这些以问卷的形式对道德敏感性进行测量的相关描述。
2 眼动分析技术在测评中的应用
眼动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眼动仪可以获得受测者在观看视觉信息过程中的即时数据,以来探究被测者视觉加工的信息选择模式等认知特征。
眼动分析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阅读、广告等领域,但是目前国内眼动分析技术在测评中的应用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广告、测谎和人才选拔中,王士龙(2012)对平面广告不同设计方案效果进行了眼动测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方案的受众者的认知记忆效果不同,表现在二次注视时间、首次注视时间等眼动指标上的差异,进而为广告商选择方案提供意见。叶小卉(2009)④将眼动测评技术运用到测谎中,得出瞳孔直径这一眼动指标可以作为测谎的指标,同时验证了GKT模式下的认知和说谎成分的作用。刘耀中,唐志文(2011)⑤指出眼动技术客服了以往测量方法的局限性,同时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眼动机制,为眼动技术在创造性人才测评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内对人们认知能力的眼动测评虽然不多,但是也有学者做过尝试,李雯(2011)⑥对青少年心理旋转能力的眼动测评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性别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旋转能力在眼动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李劲颐(2011)⑦尝试将眼动技术运用到成年人视觉搜索能力的测评中,发现不同年龄层的被试,其视觉搜索能力随年龄层的升高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单一搜索模式成年人的注视有效性随年龄下降明显,但在结合任务中由于搜索策略的正确使用能弥补部分差距。
3 职业人员伦理敏感性的眼动测评的可行性
伦理敏感性作为一种伦理心理能力,典型地反映了人们的伦理认知与伦理情感的交互作用。在很多时候,人们对社会情境进行觉察与认知之前首先被唤起的是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传统的纸笔测验难以真正识别被试的情绪反应,更无法探究被试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以被试自我报告、自我评价为特征的问卷法与测验法,注重经验与逻辑上的伦理敏感性理论结构,简明高效,但被试的社会赞许倾向将影响其测评效度;测验法与访谈法是以情境为素材,强调把伦理线索隐蔽在复杂的情境之下,通过无结构性问题探测被试是否自觉地觉察道德信息和发现问题的性质,最为贴近伦理敏感性的本质,且有较高的生态效度,成为伦理敏感性研究的最常用方法,但该方法对故事编撰或情境设置、对被试反应的分析评定都提出很高的要求,效率较低不易操作,测评效度也容易受到被试经验的影响。⑧可见,以往的伦理敏感性的测评方法或技术的有效性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质疑。
由此,亟需一种识别个体内部认知加工特征和情绪反应的伦理敏感性的测量手段,而眼动技术的出现,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燃眉之急。利用眼动追踪实验可以有效地向研究者提供个体在情绪状态下进行认知加工过程中的眼动数据,可实现对人心理活动的精细分析。其中注视时长、注视点个数能够用以精细地分析各种不同的眼动模式,进而揭示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加工模式;瞳孔直径大小是视觉信息注意状态的重要指标,能够揭示不同刺激条件下注意状态的激发(施霄霞、郑信军,2012)。同时,施霄霞、郑信军(2012)⑨以道德和非道德图片为刺激材料,研究了儿童在即时加工道德情境图片的眼动特征,发现儿童对不同的道德意义的卷入、图片的情绪效价以及道德图片中人物角色均存在不同的眼动反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在伦理研究领域采用眼动追踪技术的可行性。
事实上,无结构性伦理敏感性故事、眼动分析技术可以对伦理敏感性的不同层面进行测评,在对职业人员选拔中可以进行综合运用。对无结构性伦理敏感性故事测验成绩反映了个体外显的伦理感悟与伦理价值优选的行为结果,眼动指标成绩反映了个体内隐的伦理感悟和倾向 ,选择时间反映了个体伦理感悟和选择的困难性。因此其权重和标准化基础上的加和就是伦理敏感性的总成绩。因此,在开发职业人员伦理敏感性测评工具时,可综合采用故事测验法和眼动分析法,由此得到的伦理敏感性测评结果才能更为客观和准确。
注释
① 郑信军.道德敏感性:基于倾向与情境的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8.
② Rest J R. Moral development: Advance in research and theory [M]. New York: A division of Greeenwood Press,1986.
③⑧Jennifer Jordan. Taking the First Step Toward a Moral Action: A Review of Moral Sensitivity Measurement Across Domains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7.168(3):323-359.
④ 叶小卉.GKT测谎测试的眼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⑤ 刘耀中,唐志文.基于眼动和神经科学的创造性人才测评[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24(5):69-72.
21世纪的广告活动强调以树立品牌形象为核心,从而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在商品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文化价值理念赋予商品一定的象征意义是塑造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广告受众对品牌的认同,不仅源于对商品本身的认同,更源于附着在商品身上的某种文化价值理念的认同。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广告活动就是广告主与广告受众之间的“对话”,其传播效果取决于二者之间“对话”的默契程度,对广告信息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共识,是实现这种“对话”默契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儒家传统价值观的精华部分必然渗透到当今广告受众的心理文化结构之中,成为现代广告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价值根源,对现代广告在实现与受众的信息沟通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规范的内涵成为现代广告表现中的常见主题
1.由“尊道”而形成的儒家人伦道德规范
儒家学说讲究“尊道”、“于道最高”,这里的“道”,是指事理、真理。“道”在儒家这里,更偏重人文伦理的范畴。道涵盖了儒学的核心—“仁”,是包罗从德的最高观念到一般的道德规范的范畴,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正如先生所说“仁乃统摄诸德,完善人格之名。”
孔子认为,仁的极致就是“施于民”与“能济众”,也就是利物济民的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孟子同样认为仁是一种由己达人的广博的爱,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孟子曰:“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离娄上》)道出了施行仁义在社会伦理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孟子还主张爱由亲始,将性善作为良知良能,所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于是民胞物与。为子女者,须遵循社会规范奉养父母,履行孝道,体念亲心。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离娄上》)须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这些纲常伦理的内容往往通过礼表现出来,所以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荀子也讲:“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劝学》)
这些伦理道德规范方面的观念,在后世儒学者的发扬光大下,形成了一整套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包含了仁、义、礼、孝、悌、廉、耻、忠、恕、智、信等方面内容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它对现代广告在主题表现方面的影响甚大,意义深远。
2.现代广告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渲染
现代广告传播活动中,突现品牌个性时往往以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规范为主题加以表现,以适应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亲情、仁爱等内容成为广告表现中常见的主题。
鹰扬传奇广告公司为浙江纳爱斯所打造的民族品牌“雕牌”,无论是洗衣粉的电视广告—《母子篇》,还是牙膏广告——《后妈篇》,都是在浓浓的亲情伦理之中突现商品物美价廉的特征;《新周刊》杂志在“20年广告之最”中评出的“最令人感动的广告”—爱立信的形象广告《父子篇》,最令人感动之处就在于它所体现出的关怀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关系。
近年来家喻户晓的“脑百金”广告,其知名度的建立更是源自那句著名的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百金”,以“孝”的道德内涵将产品的使用者与购买者紧密联系起来,创造了国内保健品市场的销售奇迹。而最近一段时间播出的一则“汰渍”洗衣粉电视广告则遭人非议,该广告为了突出“汰渍”洗衣粉的去污功能,选取的两个生活场景是两个小孩不小心弄脏了别人的衣服,没有马上道歉,而是说“您家里有‘汰渍’。”其受到诟病的原因在于广告中小孩的行为方式丢失了传统伦理生活中的“礼”。
亲情与仁爱是最容易引发广告受众的共鸣感的,这也是广告创意“共鸣论”的基本主张,其根源在于它能引发人们的“善端”,触动受众的情绪,在一种氛围中加深受众对广告诉求信息的印象或达成一种观念的认同。
二、权力至上、君权至上的价值观念影响广告受众的价值心态
1.由“从势”而形成的价值心态——“权力至上”,“君权至上”
儒家在“尊道”的同时,还提出了对“势”的看法,这里的“势”是指政治权力。“道”与“势”是一对矛盾,儒学的先知者顺时应变,在处理主观情志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上审时度势,以一种灵活变通的价值观念来化解“尊道”和“从势”这对矛盾。基于这种灵活变通的价值观念,孔子及其门人都重视出仕,孟子认为尽管天下无道,仍然赞同出仕。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变通观念往往造成了后世的“时者”或“识时务者”以权势为轴心,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屈从和恐惧于权力、权势的消极影响。
同时以儒家为首的大多数学派不但反对法治也反对神治,在中国产生了影响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把君父视为神的传统政治哲学,即所谓的“君权神授”,君、父、神三位一体,体现这三者统一的是君王,君王作为天的代言人—“天子”,有着至高无尚的地位。受儒家传统价值观和几千年来封建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中明显带有“权力至上”、“君权至上”的浓厚色彩,并让普通老百姓形成了一种惧官、怕官、逆来顺受的心理,“官”即代表着权威,代表着权势。这种心态发展到现代社会,影响仍然是深刻的,只不过,“官”的内涵更多的是指代表着权力的政府机构。
2.“君权至上”、“权力至上”的价值心态在广告活动中的运用
(1)“权力至上”——广告表现形式迎合受众价值取向的根源
广告传播活动过程中,“权力至上”的心态常被借用来帮助商品的诉求,以迎合普通老百姓的心理价值取向。通过商品曾获得的奖项及荣誉来塑造商品形象是广告的一种常见表现手段,这样的证明体广告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广告界曾风靡一时,一时间“省优、部优、国优”满天飞,或者是其产品得到某政界要人的亲切关怀、指导以及某某国家权威部门郑重推荐。在老百姓心中,权力机构、权威部门认可或推荐的商品,自然是信得过的商品。
1995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开始实施,条文规定:“不得以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做广告”,该法律条文的出台,其目的就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避免让普通老百姓过多地受到“权力至上”价值观的影响,在选择商品时误入歧途;同时也避免了广告滥用国家权力机构、权威部门的名义,从而影响国家政府部门的形象。
(2)“君权至上”的传统价值观突显商品的价值,延伸受众满足自尊需要的价值心态
限于《广告法》的规定,与“权力至上”价值观此密切相关的“君权至上”价值观开始作为广告的诉求点亮相于各种广告媒体。虽然,真正的帝王在中国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皇帝作为权力、尊贵的象征,依然对普通百姓的心理影响巨大。帝王和与此相关的形象频繁作为广告诉求点来帮助突出商品的特征,塑造商品的形象。“曹操”、“唐明皇”卖酒,“慈禧”卖养颜保健品,“乾隆”卖食品,一时之间的电视广告中,各位帝王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御用”、“宫廷”等沾有“皇气”的字眼也频频出现在各种食品、药品广告中,大有持续发展的趋势。这样的广告表现形式,在于突显商品的尊贵价值,在价值理念认同的基础上,以达到满足受众自尊需要的目的。
三、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价值观在广告中的广泛运用——“中国”品牌
1.儒家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有为主义奠定“大一统”的传统价值观
儒家学说相对于道家学说而言,它为中华民族提供的是一整套有为主义的价值观。其中包括浩然之气以及格知、诚正、修齐、治平等内容。浩然之气“至大至刚”、“配德与道”、“集义所生”,(《藤文公下》)是孟子提出的最高道德精神境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内容则提出了理想的人类大同世界人生作为的范式。
这种有所作为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加之义务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使中华民族历来把国家、家庭的稳定、安定看得高于一切,追求美的历史形式,把个人对社会、对民族的贡献作为人生的价值理想,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把“施于民”、“能济众”济国利民的社会贡献当作个人行为的评判标准。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大一统”的传统价值观,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品牌在广告中的运用
在当今的广告作品中,恰当地使用“中国”这个民族品牌,不但能够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能达到使国人认同其商品的目的。“中国”这个大品牌,有着一系列富有诱惑力的价值:永恒、智慧、神秘、和谐,有创造力、有活力、高智商、高工艺、深刻、实用主义。“中国”品牌的运用往往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传统价值观在广告中得以有效地表现。
早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广告界已开始在广告中使用“中国”这个民族品牌。从当时的“抵羊”牌毛线到上海祥生公司的出租车租赁业务广告“四百万同胞打四万号”,无不是以事件营销的方式在广告中体现“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传统价值观,从而极大地迎合了国人当时爱国救亡的共同心态,因而声名大噪。
新时期,在“振兴中华”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这一民族品牌,在广告中更是被广泛地使用。长虹、太阳神集团所推出的广告,都以“振兴民族工业”为诉求点,并获得极大的成功。奥妮公司推出的两个广告,奥妮皂角洗发浸膏的广告语“长城永不倒,国货当自强”成为1996年最流行的广告语之一;奥妮首乌洗发露的广告主题是“黑头发,中国货”,其广告语“相信我,没错的”,迅速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流行一时。
娃哈哈集团推出的“非常可乐”系列广告的品牌形象定位强调“中国人自己的可乐”,把“中国”这个大品牌作为商品的主题及卖点,但是,“可乐”一词本身就是外来词,“可乐”这种饮料就是舶来品,广告的诉求和定位严重偏离主消费群的心理认知,最终落得一个尴尬的局面。这个广告案例,带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中国”这个内涵丰富的大品牌是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所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善待它,精心培育它,而不应该滥用它,以免让人们产生逆反心理。
四、现代广告对“惟有读书高”和“儿女千秋业”观念的倡导及受众的认同
1.“从势”的途径间接导致“惟有读书高”价值观念的盛行
儒家倡导“从势”的结果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精英分子士子对权力的崇拜和孜孜不倦,引导人们争相面向仕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皆因“学而优则仕”。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劝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其价值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成为读书人的人生价值追求,“金榜题名”成为士子的人生理想。人们成才立业的最高标准转向踏上仕途之路,通向这条道路的惟一途径就是“寒窗苦读”。
2.“爱由亲始”伦理观的扩展——“儿女千秋业”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儒家伦理观中“爱由亲始”的影响,使中国人历来重视亲情关系,讲究“血浓于水”,这不仅是儿女对父母尽孝,也包含着父母对儿女的爱,这种爱更多地体现在父母对儿女成材的责任中,为了儿女的未来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成就其“儿女千秋业”的期望表现得尤为殷切。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同样根深蒂固,内容范围也有所扩展,对广告受众的价值心态造成了相当的影响。
3.广告受众的价值心态——从“知识改变命运”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儒家学说主张积极入仕以体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导致了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惟有读书高”的传统价值观念,“读书”的含义在现代社会中已有所改变,它早已超越了封建社会所强调的“四书”、“五经”等儒家文化范畴,而成为一个广义的概念,那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求学就意味着知识,这已是现代社会妇襦皆知的简单道理。所以商业广告中常用这种观念来影响人们的心理以获得对商品、服务的价值认同。
这方面的广告案例可谓举不胜举。早期的巨人脑黄金,广告的核心诉求点为“让中国的一亿孩子聪明起来”;柯得智力宝的广告口号是“一天三粒,提高智力”;“生命一号”的广告口号——“生命一号,益聪明”,三则广告消费群体的定位都以青少年群体为主,广告的主题皆为聪明,聪明作为学习轻松、获取知识、成才立业的必要条件,成为诉求亮点,广告中充分运用了“惟有读书高”的传统价值观念。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这几条广告都或明或暗地涉及到一个与“读书”、知识密切相关的诉求点,那就是“成才”的观念,大凡以青少年群体为诉求对象的广告,其商品的主要诉求点往往受此观念的影响,这和“儿女千秋业”的传统价值观是相适应的。当然,传统文化中“千秋业”的人生理想和标准“金榜题名,打马游街”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被“成才”的观念所取代,“成才”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成才标准不断提高,加之普遍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做父母的望子成龙、儿女成才的期望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的保健品广告市场,针对莘莘学子的商品广告,今天名人现身说法叫你给孩子补钙;明天又鼓动你给孩子补锌;后天又说你的孩子可能缺铁,应该补铁。一会儿是保护视力,学习更轻松;一会儿是帮助你的孩子长高,身体发育得更好;一会儿又是帮助你的孩子增长智力,变得更聪明。总之,就是劝导你“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眼花缭乱,让人都有些不知所措的商品广告,其实质就是在用“儿女千秋业”的传统价值观来影响父母的心态,迎合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从而达到认同其商品的目的。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经过变革,社会力量办学风起云涌,从小学、中学到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逐渐增强,学校也开始用广告这一商品社会的有效手段来宣传自己。纵观这类学校的招生广告,在突出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同时,最大的诉求亮点不碍乎就是名校概念,名校似乎就是成才的代名词,是日后事业有所成就的保证,这种广告的诉求方式实际上和前面所例举的广告诉求方式同出一辙,影响人们心态的价值根源依然是“儿女千秋业”的传统价值观。
综上所述,现代广告基于攻占消费者印象的目的性需要,在商品信息中有效地融入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内容加以表现,一方面,通过对广告受众固有文化价值心理的认同实现了传递商品信息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广告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信息传播活动,在传统价值观日益遭受冲击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也充分地发挥出传承文化的功能,而这种有别于“说教”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则可以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得以更加有效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世纪的广告活动强调以树立品牌形象为核心,从而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在商品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文化价值理念赋予商品一定的象征意义是塑造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广告受众对品牌的认同,不仅源于对商品本身的认同,更源于附着在商品身上的某种文化价值理念的认同。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广告活动就是广告主与广告受众之间的“对话”,其传播效果取决于二者之间“对话”的默契程度,对广告信息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共识,是实现这种“对话”默契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儒家传统价值观的精华部分必然渗透到当今广告受众的心理文化结构之中,成为现代广告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价值根源,对现代广告在实现与受众的信息沟通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规范的内涵成为现代广告表现中的常见主题
1.由“尊道”而形成的儒家人伦道德规范
儒家学说讲究“尊道”、“于道最高”,这里的“道”,是指事理、真理。“道”在儒家这里,更偏重人文伦理的范畴。道涵盖了儒学的核心―“仁”,是包罗从德的最高观念到一般的道德规范的范畴,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正如先生所说“仁乃统摄诸德,完善人格之名。”
孔子认为,仁的极致就是“施于民”与“能济众”,也就是利物济民的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孟子同样认为仁是一种由己达人的广博的爱,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孟子曰:“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离娄上》)道出了施行仁义在社会伦理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孟子还主张爱由亲始,将性善作为良知良能,所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于是民胞物与。为子女者,须遵循社会规范奉养父母,履行孝道,体念亲心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离娄上》)须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 这些纲常伦理的内容往往通过礼表现出来,所以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荀子也讲:“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劝学》)
这些伦理道德规范方面的观念,在后世儒学者的发扬光大下,形成了一整套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包含了仁、义、礼、孝、悌、廉、耻、忠、恕、智、信等方面内容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它对现代广告在主题表现方面的影响甚大,意义深远。
2.现代广告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渲染
现代广告传播活动中,突现品牌个性时往往以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规范为主题加以表现,以适应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亲情、仁爱等内容成为广告表现中常见的主题。
鹰扬传奇广告公司为浙江纳爱斯所打造的民族品牌“雕牌”,无论是洗衣粉的电视广告―《母子篇》,还是牙膏广告――《后妈篇》,都是在浓浓的亲情伦理之中突现商品物美价廉的特征;《新周刊》杂志在“20年广告之最”中评出的“最令人感动的广告”―爱立信的形象广告《父子篇》,最令人感动之处就在于它所体现出的关怀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关系。
近年来家喻户晓的“脑百金”广告,其知名度的建立更是源自那句著名的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百金”,以“孝”的道德内涵将产品的使用者与购买者紧密联系起来,创造了国内保健品市场的销售奇迹。而最近一段时间播出的一则“汰渍”洗衣粉电视广告则遭人非议,该广告为了突出“汰渍”洗衣粉的去污功能,选取的两个生活场景是两个小孩不小心弄脏了别人的衣服,没有马上道歉,而是说“您家里有‘汰渍’。”其受到诟病的原因在于广告中小孩的行为方式丢失了传统伦理生活中的“礼”。
亲情与仁爱是最容易引发广告受众的共鸣感的,这也是广告创意“共鸣论”的基本主张,其根源在于它能引发人们的“善端”,触动受众的情绪,在一种氛围中加深受众对广告诉求信息的印象或达成一种观念的认同。
二、权力至上、君权至上的价值观念影响广告受众的价值心态。
1.由“从势”而形成的价值心态――“权力至上”,“君权至上”
儒家在“尊道”的同时,还提出了对“势”的看法,这里的“势”是指政治权力。“道”与“势”是一对矛盾,儒学的先知者顺时应变,在处理主观情志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上审时度势,以一种灵活变通的价值观念来化解“尊道”和“从势”这对矛盾。基于这种灵活变通的价值观念,孔子及其门人都重视出仕,孟子认为尽管天下无道,仍然赞同出仕。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变通观念往往造成了后世的“时者”或“识时务者”以权势为轴心,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屈从和恐惧于权力、权势的消极影响。
同时以儒家为首的大多数学派不但反对法治也反对神治,在中国产生了影响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把君父视为神的传统政治哲学,即所谓的“君权神授”,君、父、神三位一体,体现这三者统一的是君王,君王作为天的代言人―“天子”,有着至高无尚的地位。受儒家传统价值观和几千年来封建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中明显带有“权力至上”、“君权至上”的浓厚色彩,并让普通老百姓形成了一种惧官、怕官、逆来顺受的心理,“官”即代表着权威,代表着权势。这种心态发展到现代社会,影响仍然是深刻的,只不过,“官”的内涵更多的是指代表着权力的政府机构。
2.“君权至上”、“权力至上”的价值心态在广告活动中的运用
(1)“权力至上”――广告表现形式迎合受众价值取向的根源
广告传播活动过程中,“权力至上”的心态常被借用来帮助商品的诉求,以迎合普通老百姓的心理价值取向。通过商品曾获得的奖项及荣誉来塑造商品形象是广告的一种常见表现手段,这样的证明体广告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广告界曾风靡一时,一时间“省优、部优、国优”满天飞,或者是其产品得到某政界要人的亲切关怀、指导以及某某国家权威部门郑重推荐。在老百姓心中,权力机构、权威部门认可或推荐的商品,自然是信得过的商品。
1995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开始实施,条文规定:“不得以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做广告”,该法律条文的出台, 其目的就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避免让普通老百姓过多地受到“权力至上”价值观的影响,在选择商品时误入歧途;同时也避免了广告滥用国家权力机构、权威部门的名义,从而影响国家政府部门的形象。
(2)“君权至上”的传统价值观突显商品的价值,延伸受众满足自尊需要的价值心态
限于《广告法》的规定,与“权力至上”价值观此密切相关的“君权至上”价值观开始作为广告的诉求点亮相于各种广告媒体。虽然,真正的帝王在中国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皇帝作为权力、尊贵的象征,依然对普通百姓的心理影响巨大。帝王和与此相关的形象频繁作为广告诉求点来帮助突出商品的特征,塑造商品的形象。“曹操”、“唐明皇”卖酒,“慈禧”卖养颜保健品,“乾隆”卖食品,一时之间的电视广告中,各位帝王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御用”、“宫廷”等沾有“皇气”的字眼也频频出现在各种食品、药品广告中,大有持续发展的趋势。这样的广告表现形式,在于突显商品的尊贵价值,在价值理念认同的基础上,以达到满足受众自尊需要的目的。
三、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价值观在广告中的广泛运用――“中国”品牌
1.儒家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有为主义奠定“大一统”的传统价值观
儒家学说相对于道家学说而言,它为中华民族提供的是一整套有为主义的价值观。其中包括浩然之气以及格知、诚正、修齐、治平等内容。浩然之气“至大至刚”、“配德与道”、“集义所生”,(《藤文公下》)是孟子提出的最高道德精神境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内容则提出了理想的人类大同世界人生作为的范式。
这种有所作为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加之义务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使中华民族历来把国家、家庭的稳定、安定看得高于一切,追求美的历史形式,把个人对社会、对民族的贡献作为人生的价值理想,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把“施于民”、“能济众”济国利民的社会贡献当作个人行为的评判标准。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大一统”的传统价值观,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品牌在广告中的运用
在当今的广告作品中,恰当地使用“中国”这个民族品牌,不但能够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能达到使国人认同其商品的目的。“中国”这个大品牌,有着一系列富有诱惑力的价值:永恒、智慧、神秘、和谐,有创造力、有活力、高智商、高工艺、深刻、实用主义。 “中国”品牌的运用往往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传统价值观在广告中得以有效地表现。
早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广告界已开始在广告中使用“中国”这个民族品牌。从当时的“抵羊”牌毛线到上海祥生公司的出租车租赁业务广告“四百万同胞打四万号”,无不是以事件营销的方式在广告中体现“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传统价值观,从而极大地迎合了国人当时爱国救亡的共同心态,因而声名大噪。
新时期,在“振兴中华”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这一民族品牌,在广告中更是被广泛地使用。长虹、太阳神集团所推出的广告,都以“振兴民族工业”为诉求点,并获得极大的成功。奥妮公司推出的两个广告,奥妮皂角洗发浸膏的广告语“长城永不倒,国货当自强”成为1996年最流行的广告语之一;奥妮首乌洗发露的广告主题是“黑头发,中国货”,其广告语“相信我,没错的”,迅速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流行一时。
娃哈哈集团推出的“非常可乐”系列广告的品牌形象定位强调“中国人自己的可乐”,把“中国”这个大品牌作为商品的主题及卖点,但是,“可乐”一词本身就是外来词,“可乐”这种饮料就是舶来品,广告的诉求和定位严重偏离主消费群的心理认知,最终落得一个尴尬的局面。这个广告案例,带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中国”这个内涵丰富的大品牌是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所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善待它,精心培育它,而不应该滥用它,以免让人们产生逆反心理。
四、现代广告对“惟有读书高”和“儿女千秋业”观念的倡导及受众的认同
1.“从势”的途径间接导致“惟有读书高”价值观念的盛行
儒家倡导“从势”的结果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精英分子士子对权力的崇拜和孜孜不倦,引导人们争相面向仕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皆因“学而优则仕”。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劝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其价值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成为读书人的人生价值追求,“金榜题名”成为士子的人生理想。人们成才立业的最高标准转向踏上仕途之路,通向这条 道路的惟一途径就是“寒窗苦读”。
2.“爱由亲始”伦理观的扩展――“儿女千秋业”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儒家伦理观中“爱由亲始”的影响,使中国人历来重视亲情关系,讲究“血浓于水”,这不仅是儿女对父母尽孝,也包含着父母对儿女的爱,这种爱更多地体现在父母对儿女成材的责任中,为了儿女的未来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成就其“儿女千秋业”的期望表现得尤为殷切。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同样根深蒂固,内容范围也有所扩展,对广告受众的价值心态造成了相当的影响。
3.广告受众的价值心态――从“知识改变命运”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儒家学说主张积极入仕以体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导致了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惟有读书高”的传统价值观念,“读书”的含义在现代社会中已有所改变,它早已超越了封建社会所强调的“四书”、“五经”等儒家文化范畴,而成为一个广义的概念,那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求学就意味着知识,这已是现代社会妇襦皆知的简单道理。所以商业广告中常用这种观念来影响人们的心理以获得对商品、服务的价值认同。
这方面的广告案例可谓举不胜举。早期的巨人脑黄金,广告的核心诉求点为“让中国的一亿孩子聪明起来”;柯得智力宝的广告口号是“一天三粒,提高智力”;“生命一号”的广告口号――“生命一号,益聪明”,三则广告消费群体的定位都以青少年群体为主,广告的主题皆为聪明,聪明作为学习轻松、获取知识、成才立业的必要条件,成为诉求亮点,广告中充分运用了“惟有读书高”的传统价值观念。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这几条广告都或明或暗地涉及到一个与“读书”、知识密切相关的诉求点,那就是“成才”的观念,大凡以青少年群体为诉求对象的广告,其商品的主要诉求点往往受此观念的影响,这和“儿女千秋业”的传统价值观是相适应的。当然,传统文化中“千秋业”的人生理想和标准“金榜题名,打马游街”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被“成才”的观念所取代,“成才”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成才标准不断提高,加之普遍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做父母的望子成龙、儿女成才的期望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的保健品广告市场,针对莘莘学子的商品广告,今天名人现身说法叫你给孩子补钙;明天又鼓动你给孩子补锌;后天又说你的孩子可能缺铁,应该补铁。一会儿是保护视力,学习更轻松;一会儿是帮助你的孩子长高,身体发育得更好;一会儿又是帮助你的孩子增长智力,变得更聪明。总之,就是劝导你“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眼花缭乱,让人都有些不知所措的商品广告,其实质就是在用“儿女千秋业”的传统价值观来影响父母的心态,迎合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从而达到认同其商品的目的。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经过变革,社会力量办学风起云涌,从小学、中学到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逐渐增强,学校也开始用广告这一商品社会的有效手段来宣传自己。纵观这类学校的招生广告,在突出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同时,最大的诉求亮点不碍乎就是名校概念,名校似乎就是成才的代名词,是日后事业有所成就的保证,这种广告的诉求方式实际上和前面所例举的广告诉求方式同出一辙,影响人们心态的价值根源依然是“儿女千秋业”的传统价值观。
综上所述,现代广告基于攻占消费者印象的目的性需要,在商品信息中有效地融入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内容加以表现,一方面,通过对广告受众固有文化价值心理的认同实现了传递商品信息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广告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信息传播活动,在传统价值观日益遭受冲击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也充分地发挥出传承文化的功能,而这种有别于“说教”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则可以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得以更加有效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而不同特质的文化对群体各成员具有制约性。生活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人们,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无不受到该文化系统的制约。文化制约着人们的感知、思维、情感等心智活动,因此不同的文化群体有不同的文化心理,有与自己文化相适应的心理图式和思维方式。文化也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规定了人们行为的一般准则,人们在什么情形下选择什么行为,作出什么反应,都受文化的制约。文化制约和规范的结果是使得群体在行为选择上表现出共同的倾向。文化制约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评判和反应,规定了价值准则,在群体内部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什么需要提倡,什么需要反对,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人们会有不同的判定结果。
根据既有的研究成果,文化系统内部的各个层次(包括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中,最核心或是最高的层次就是价值观念系统或价值体系,因为它们是影响人们感知世界、形成意义和观念的重要文化因素,是维系一种文化长期存在的最稳定的保护层。中西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不同的文化系统建构了中西方人的经验和知觉,规约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决定了他们对事物、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哲人提出过许多真知灼见。比如,梁漱溟先生认为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西方以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中国以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西方人以逻辑理智为思维特征,中国人以玄学直观为思维特征。对此,泰戈尔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东方是精神文明,而西方是物质文明,东方是人道的,而西方是科学的;东方是集体享受,个人工作,而西方是个人享受,集体工作;东方是异中求同,在错综复杂中建立协调,而西方只讲行动,讲速度,不讲和谐、协调和韵律等等。‘”凡此种种,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导致这种文化差异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为文化走向提供了最本质的具有规定性的理性指引,它与文化积累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
广告作为一种经济信息与文化信息的传播活动,已经成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外在表征。中西方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广告传播中有充分的体现,因而它应该成为跨文化广告传播研究的核心。我们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通过对中西方广告的比较研究,来把握差异、理解差异,知己知彼,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跨文化广告传播活动,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图形式思维”与“直线式思维”
许多人都感觉到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强调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性和依赖性方面,习惯于从更大的整体中考察事物和现象,而西方人强调事物的独立性方面l,习惯于从个别的事物和现象去考察和理解整体。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科学传统中表现为一个倾向于综合,一个倾向于分析。有人把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描绘成是一种受到了希腊罗马传统影响的线性的(linear)、分析(analytic logic)思维即“直线式思维”;与此对照,东方思维被描绘成体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强调的是更为图形式(configural)的和整体的(holistic)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图形式思维”。如果用符号来表示,西方思维是条直线,简单明了,起点和终点明确;而东方思维是个圆,浑然一体,无所谓起点和终点。在西方思维中,始终有一个基础的、不变的、显露的真理。其他事物都在与它的相互关系中存在并被理解。是由“一”去理解“众”)东方思维则没有这么一个真理性的存在一个事物在 与其他多种事物的关系中存在并被理解,是由“众”去理解“一”。东方思维的典型标志是中国的太极图,没有方向、没有统一的参照,而是互相参照、周而复始、相互交织。所谓“尤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没有一个固定的起点,也没有一个清晰可拚的终点,“这种思维方式直接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圆融、模糊、非计量性和非累积性”,而不像线性思维下的西方文化,从一边到另一边要越过一个明确的界限。3
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中西方广告中有明显的反映。一般而言,西方广告对事理的反映比较客观,注重实证经验、强调逻辑推理,较少有直露而强烈的对产品的说明或褒扬,而是让消费者自己去推理,从而达到介绍产品的日的。比如我们所看到的妇女卫生巾电视广告,中国不同品牌的产品几乎都用相同气质模特进行着实物的功能演示,广告语无一例外地反复运用“有凹槽”、“防侧漏”、“吸水性强”、“干爽舒适”等产品包装的说明语,或者模糊而混沌的感叹:“这几天,再也不用担心了”。相对比较,我们可看一则国外的卫生巾广告:一名女士装扮完毕准备出门参加晚宴,就在转身离开梳妆台的时候,趴在案上的小猫一个跑动把一瓶香水踢翻.瓶中的液体缓缓流至桌上,慌乱间,女士抽出桌边的一小片东西往桌上一贴.液体立即被吸进,当女士想把吸在片状物中的香水重新挤回瓶里时,却连一滴也无法弄出来。望着只剩半瓶的昂贵香水,女士无奈地摇摇头,走出了门。最后画面上出现一行醒目的英文字:某某牌卫生巾。同样是卫生巾的广告:没有直接的功能性演示和表述,甚至没有女主角的正面镜头,但是通过看似不相关的小猫、香水及踢翻香水的突发性“事件”,再一吸一挤,几乎是用严密的逻辑演绎把广告所要传达的吸收性强、防侧漏等功用点,准确无误地表现了出来。
在平面广告中,西方广告同样注重画面造型语言的推理和联想,理性的成分偏多,整个广告多为一段有所寓意的画面作铺垫,最后给出画龙点睛般的广告语,有的甚至不着一语.全靠逻辑推断与抽象联想得出结论。曾获九七年戛纳广告节平面类金奖的奔驰轿车之“刹车痕篇”,表现轿车外观精美这一非常理性的内容.创意者没有直接表现人们的褒扬与惊叹,而是通过奔驰轿车旁那一道道醒目的急‘,刹车痕,’,将其他驾乘人员的艳羡不已、驻足观望的态度与车的吸引力联系起来,从而表现出奔驰轿车外观设计的非凡魅力。整个广告留给受众很大的想象的空间,甚至如果不去想、不去思考,一时还推断不出在“说什么”。
与这种理性的思考、推理及理智的反应不同,中国广告的思维方式注重形象,注重经验直觉体悟.注重感性认识,带有强烈的直观性。广告大多以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特别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类推等方法,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认知对象。中国网通推出的形象广告:“由我天地宽”。“宽”是一种雄心抱负,是一种思想、胸襟和视野,又是一种非常专业复杂的宽带技术概念。如何既演绎企业理念,又把宽带技术相当深奥的理论讲透,网通在视觉化传达过程中,通过象征、类比的方法,巧妙地将理念转化为一个“宽”的生活世界:汽车的座位变得宽大舒适,秋千变得宽大到足以容纳更多孩子的快乐,大桥的桥面、桥墩都变得很宽很宽,一排排汽车畅通无阻川流不息,整个城市似乎都呈现在宽广的世界里。用形象化符号元素(车、桥、秋千、交通的畅通)贴切又具象地表现了抽象意义。
二、“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被认为是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伦理价值观差异的关键所在。中西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道德基点来看.西方立足于个人主义而中国立足于集体主义。西方个人主义伦理价值观念其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很n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这对西方现代意识形态影响极为深远。在另一方面,被歌颂的美国历史初期的拓荒运动,其问人们所表现出的独立冒险和进取精神.使得自我中心、讲求个人利益和个人权利的伦理价值观.地位更加崇高化。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人生而平等、自由和人权不容侵犯;强调个人是国家、社会的基石和出发点,爱自己才能爱他人和社会.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因此个人高于社会。每个人应该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由此也引出了其他一些价值观.比如,“为扩大私有财产,常常六亲不认。为了经商。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在群体观念微弱的社会里、个人主义必然扩张。在这种社会,以个人的活动为中心,突出个人的价值。”巾因此,个人主义又与商业主义紧密相连。在人人逐利、利益至上的商业社会,仅靠人情、义气也是无法维持其正常有序的,由此又引出了西方文化中重法轻情的伦理价值观念。
崇尚个人与自我的伦理价值观几乎成了西方广告的核心主题.无论什么商品什么创意表都有可能最终把主题指向对个性的张扬、对自由的崇尚、对个人尊严、价值、幸福的追求。自由造型美发服务(Freestyle)的广告由希腊雅典TBWA广告公司,广告模特气质优雅、高贵,身上不着寸缕,仅用长发起到围巾和衣服的作用。广告文案;“人类生来享受自由、享受尊严与权力的平等”。广告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头发出人意料的造型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美丽人生,而自由的享受属于自己的生命,是人人拥有的权力。LANCOME的miracie奇迹香水展现了一个满怀自信的西方新女性,她们标榜着“天地间,你就是奇迹!”在她们的观念中,个人是本位是目的更是核心,社会是满足个人需要的手段,是个人施展个性的舞台。贝克啤酒的广告片是这样的:一群向日葵围着太阳转,惟独一棵向日葵我行我素.偏偏向着贝克啤酒开放。广告语:“喝贝克,听自己的!”广告摆脱了啤酒广告常用的元素;酒杯、酒瓶、啤酒等,脱离啤酒常用的诉求点:味道、价格、色泽等,用了颇有新意的表达方式.赋予贝克啤酒无拘无束的独特个性,告诉消费者,喝贝克啤酒的人也是有个性、有主见、拥有自我选择权利的人。 与此相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是重整体而轻自我,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主要价值观,它涵盖了群体、集体、国家、民族等不同层面的内容。它强调社会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有了“大家”才能有“小家”。这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家国一体,家是国的缩影,国是一个扩大的家的历史是直接相关的。从古至今,这一伦理价值取向引导着中国人重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此外,中华文化还重视亲戚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的群体关系。‘这种群体意识源于古代中国农耕文化,人们在长期共向地域生活中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彼此互相交往、互相帮助,比较容易形成浓厚的群体观念。与此同时,这也是儒家伦理的长期浸染的结果。儒家伦理讲家庭和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与道德标准时.强调亲属之间、朋友之间,应为一体,天下一家,讲群体意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集权主义的基础。同布羊这种观念也是地区和家族集体主义的基础。在这种伦理观念制约下,国家或者民族,村庄或者家族,很容易形成命迄共同体。在该共同体内所有成员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在这个群体之内,应该是同舟共济,有难同当,有福同享。”⑤侨家伦理还认为,人不能见利忘义、不能驱义逐利,而应符合牡会道德标准、追求道德的完善、高尚,这又形成了东方文,化重情义轻法理的价值观念。
这一切与西方个人主义伦理价值观完全相反,而由这种价值观念出发,中国人心中的英雄形象也都是能够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民族牺牲个人利益的。中华传统文化不鼓励为个人的物质利益而奋斗,要把立足点放在为了他人、为了集体、为了国家上,把个人对社会、家庭和他人是否尽责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好坏的第一要素。
一些打民族_牌的广告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爱国爱乡的伦理价值观的渲染,首先从道德上唤起最为广泛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问与忠诚。
长虹以产业报国为已任—长虹电器
道不尽的强国梦,述不尽的红旗情—红旗桥车
买国货精品,度欢乐时光—联想电脑
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美菱电器
托普软件中国“芯”—托普
四十年风雨历程中华永远在我心中一中华牙青
黑头发中国货—奥妮洗发液
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
这些广告用不同方式体现出中华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伦理价值观。在一种豪迈与自信中,都把自己的产品(品牌)与一中国”连在了一起,既展现了大企业的雄心和为国为民的民族责任感,又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虽然在广告中把一个具体的产品(品牌)与一个国家、集体相史犯接有时不免显得空泛以至大而无当,但这些广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以及爱国爱乡的情慷.多少也还是具有震撼力的,因而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心理共鸣。
三、“竞争”与“和谐”的对峙
所谓文化价值观.其核心概念是“价值”,即不同“价值”在同一文化体系和文化心理中的排序。而这个“价值”的排序归根结底与“利益”有关,即利益的重要程度。而,’利益”又与一支撑该文化的社会经济模型直接相关。
西方的社会经济模型可概括为“重商主义”。
美国学者罗伯迹认为在美国1776年7月独立时,美国的“商业文明‘’的基础已经形成,这个所谓的商业文明其中一个重要构成就是强调个人奋斗的重要性。和具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古老中国不同,在美国文化中,“权力、声望和地位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简单地通过继承遗产、贵族血统或者高贵的祖先所能得到的,一个人只有靠努力奋斗才能获得能带来闲暇、地位和权力的财富”。在此情形之下,竞争,成为个人主义派生出来的一个重要精神特征,个人必须努力工作并在与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本。他们勇于接受挑战,并主动把自己放在同他人的对比竞争的位置,以此来激发自己的潜力和能量,不怕出格、不怕成为“众矢之的”,追求行动、速度、效率和结果。他们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忠实拥夏,“物竞天择”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精神土壤中。
西方广告作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竞争精神的迫求、向往和各种各样的诊释。丹麦的Borsen日报的广告文案是"NEW ECONG}MY. NEW LAW QF THE JUNGLE"(新经济,新竞争规则)直接点出了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经济形态发生了转变,规则也随之而变,唯一不变的是竞争本身,为了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新规则,要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就要读Borsen日报。广告用一组有悖常理的图画演绎了“弱肉强食”的颠覆版,比如羚羊将猎豹叼在口中,雄狮在羚羊的撕咬下悲惨地哀嚎。整个广告用富有冲击力的广告语、用违反常识的广告图画、绚丽斑斓的色调精确到位地演绎了新经济变化莫测的特点以及在新经济下竞争的残酷性,使人印象深刻。
MAICO助听器的广告画面简单明了:发令枪响后,所有的运动员都飞快地冲出起跑线,拼命往前冲。只有一个运动员还呆在原地做准备起跑状,由于耳聋或耳背,他似乎没有听到发令枪的巨响。广告的直接含义是如果有了MAICO牌的助听设备你就可以听的很清晰,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它的引申含义是,在竟争中,每一步都很重要,特别是不能输在起点上。这是竞争精神在广告中的直接表现。
与西方重商主义相比,中国则是“重农主义”,视农为立国之本。重农轻商,重本轻末,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孟子亦说,“不选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百商乏切,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商人受到社会的普遍轻视,从而形成“土、农、工、商”之说,四行之中商居最末。其形成之根源恰好与西方相反。东亚的古代是以粗放的农耕为业,属于河流灌概文化,长期处于农村自’然经济状态,因此,必然实行重农主义。相对午个人主义和竟争精神而言,重农主义更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强调合作、协调和韵律。比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远亲不如近邻伙“家和万事兴”等等都是对和睦、和谐的推崇与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至今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同时也对商业广告产生一定的作用。商业广告在传播经济信息的过程中,利用积淀在国人内心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来增加宣传企业产品的力度,可以取得最大的诉求效果。“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用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美国广告大师威廉‘伯恩巴斯多次强调广告要美,要令人回味,要给人留下长久的愉快的印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商业广告语言要耐人寻味,必须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提高其文化品位。商业广告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哲学观念,表达了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人生境界。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在我国的一些商业广告中,“天人合一”观念对语言表达的影响显而易见。产品一度供不应求的西藏啤酒,其广告语便是着眼于自然的回归:“它是海拔6000米以上世界最纯净的水酿造而成的”,这一句浓缩了产品特色的直白,蕴涵着对自然的热爱,西藏啤酒让人们找到回归自然的感觉。而“银河在天上,温情洒人间”(上海银河广告装潢公司广告)同样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带给读者“天人合一”的和谐感觉。借用的习语短小精悍,家喻户晓,产品很容易被目标消费者记住。扬子电气的电视广告则由人群在大地上组合成多姿多彩的扬子电气商标图案和“扬子电气”四个大字,人和文字融为一体。同时,该广告“扬子天地,扬子电气”将商品与天地相提并论,非常引人入胜。又如:得之于莺飞草长的天时,得之于土厚天高的地利!(房地产广告语)。以上广告词都含有天地一体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容易激发人们的消费欲。
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要拟写出优秀而吸引人的广告词,应关注受众的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商业广告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批判继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仁爱孝悌。仁爱孝悌是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在亲情的基础上,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泛爱思想,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浓烈的人情味。也使亲情伦理、社会良知、社会公德成为现代商业广告表现的永恒主题。商业广告的语言应注重情感诉求以情动人,以此感染消费者打动消费者。如:柔似儿女情,暖似父母心(三枪内衣)。又:“小时候,妈妈的手最温柔。”这是美加净护手霜的广告词,短短的一句话勾起了普天下儿女们对母亲浓浓的情意,诉诸顾客的情感,激起消费者的共鸣,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良好的印象,胜过无数对产品的介绍。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好迪)、“朋友记心间,大宝天天见”(大宝)等等这些广告用语重情感内敛,字里行间包容“仁”“孝”,措辞亲切自然,广为传颂;著名的矿泉水晶牌“农夫山泉”,利用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大好时机推出了“喝一瓶‘农夫山泉’,就是为奥运会多捐一分钱”的人文广告,同时还关注希望工程,推出了“喝一瓶‘农夫山泉’,就是为希望工程多捐一分钱”的人文广告,以社会公德,倡导社会良心的形象出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以上讲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广告主题就是儒家传统价值观中所倡导的“仁”的精神;所谓“孝”,对儒家学说而言,是指“善事父母”。即尊敬父母,侍从父母。“孝道”是确定家庭伦理观的一个不朽的因素,也是中国广告不朽的主题。如:捧出一片爱心,献给千万老人,这是云南制药厂的奉献。这则广告中的“药”和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表达对长辈的关爱。“静心口服液”广告的诉求重点集中在“送给妈”上。以上广告语清新隽永,借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孝道”,蕴含着融融的亲情,迎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很能契合民众的心理,自然能引起消费者的感情共鸣。
(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历来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传递爱国主义思想的商业广告尤其能得到广大国人的认同。2007年7月,长城油《心跳篇》以“嫦娥”发射成功为素材,把长城油与国人的爱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对中国人的影响,它寄托着华夏儿女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衬托长城油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而“中国航天助力飞天梦想长城油为中国航天提供优质保障”的诉求清晰,准确地展现长城油在此次事件中的重大作用。美菱集团则通过“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广告语自豪地宣称美菱是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产品专为中国人设计,既展现了国有企业的勃勃雄心和民族责任感,又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而且能达到树立其商品形象的目的。
(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现代广告影响最大的,或许当数“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杉杉集团的企业形象广告语:“立马沧海,挑战未来”表现出一种追求成功、追求卓越、追求理想的价值观念。如“别克”轿车的广告:“每一步,都在创造记录;每一步,都已创造记录。”表明了接受挑战的信心、决心,将“自强不息”融合于时代精神之中。当年奥妮洗发水以“黑头发,中国货”的广告语杀人宝洁和联合利华占据的洗发水市场并在短期内打出大片江山,可以说广告语功不可没,它树立了民族品牌自立、自强、自信的形象,将品牌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了消费者的心里。
三、传统的审美观念
传统的审美观念在商业广告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人的民族审美趣味强调意境韵味,追求含蓄蕴藉。含蓄蕴籍表现在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情感倾向、共同的审美情趣等诸方面,在表现形式上以含蓄婉转见长。在现实生活层面上,含蓄蕴籍的审美情趣导致了中华民族更倾向于对含蓄的表情、稳重的姿态、恬淡的诗意、内敛的神情的认同。含蓄蕴籍的审美情趣赋予现代广告深厚的文化意蕴。为了增强商业广告的审美效果,常见的手段是使用婉言、双关等手法塑造商品或服务的整体形象。如“停电24小时!依旧冷若冰霜”(上海航天电冰箱广告语),又如太平洋保险公司广告语:“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蕴洒的意境也很值得欣赏和品味。它们突出产品或服务个性特点的广告语,不仅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还往往给人一种审美体验。还有“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美的空调),这句广告语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佳句。它包含了双重含义,既指生活中普通词语的概念,也指这句广告语的宣传对象。“美的”在句中表面上作程度副词用,实际上指美的空调。还有:做女人挺好(丰韵丹的广告),避开了对女性生理特征的直接描述,用词委婉、含蓄,把产品的效果说明得十分清晰。以上这些广告语正是迎合了广告受众对含蓄蕴籍审美倾向的认同,而为人们所熟知。
四、传统文学艺术
画面中,小孩拿着妈妈给自己使用的产品互相比攀,其中一个说,“黄金搭档,花一样钱补五样”,于是有孩子提出拿自己的两样产品与其进行交换,孩子的回答是:“不换,我妈妈说,吃黄金搭档,可以同时吃维生素片,补钙的,补锌的,补铁的,补硒的……”这则广告,创作者就没有传达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信息,如果黄金搭档真能花一样钱补五样,为何还会出现吃黄金搭档同时可以吃它所包含的元素的产品,自己的产品如果已经存在这些元素的话,还有必要去进行重复进补吗?显然,产品的创作者没有真正地去理解作为此类产品消费者的心态,这样的广告即便真是为平民创作,但由于创作者没有相关生活体验,因此产品的可信度大大折扣。
其次,从广告的接受对象角度而言,平民广告的服务对象应是平民。对此,很多研究者从语言角度对广告平民化进行了分析,指出广告的语言要规范、要一目了然;简洁、通俗以及广告在语言上要合乎语法规范等。这些分析基本上指出了广告语言平民化的特点,但平民化不等于庸俗化,那种在广告中滥用词语、窜改成语等现象的出现危害极其严重:一方面,它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具有这样语言特点的广告会影响他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
广告的平民化更重要的指广告价值观、伦理观的平民化,广告所承载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能够体现平民的价值观念,符合他们既有的合理科学的价值伦理标准,同时对那些已有的不合理价值伦理观进行合理引导,从而通过广告这一形式来进行文化伦理的传承。
某优先乳广告:画面中一位女生抢过男生手中的一瓶饮料,并配上话外音:“想知道什么是优先乳吗?”“我是女生我优先”,并配上孩子的童音,“我是小孩我优先”。尊重女性、爱护儿童是我们社会的美德,但这则广告给人的感觉却变成了女性、儿童可以先吃先占,无所估计,被照顾也是理所当然,这明显地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背道而驰,起不到应有的塑造人们正确价值观、伦理观的作用,而只有符合人们价值观、伦理观的广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益,并承担起对个体价值观进行引导、培育的责任。
广告除了担任传播商业信息的功能外,它本身作为实效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也起着塑造人们的广告审美观的作用,而目前出现的一些广告在进行商业信息的宣传时,在真善的基础上,大多缺少美感。广告的平民化自然也不能忽略大众的审美需求。创作适合大众审美观的广告也是广告平民化的应有之义。我们来看一下感冒药新康泰克的广告:
电视广告的画面中,一位男士坐在办公室前,其症状表现为感冒,配上话外音:“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典型的感冒症状,鼻子被不明红色物体塞住,广告词“对付感冒,要快”,此时,男士的桌子上出现了一瓶新康泰克,男士鼻子上的红色塞物遇到新康泰克立即全线崩溃,从鼻子上张着黑色的口向垃圾箱飞去,显示了新康泰克快速的特点,“更要时时刻刻,稳定有效,不给感冒留机会,新康泰克。”
整体上讲,此广告中男士的症状是患感冒的主要特征,抓住这一点做广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感冒被赶走时的镜头却让人感觉不舒服,心理上产生不悦甚至恶心,这对人们的广告美感是极大的挑战。
最后,广告的平民化还指广告的主角是平民。企业作广告很多是不惜花巨资请明星做广告的主角,这样作的好处显而易见。明星是人心目中的偶像,用他们做广告的主角能极大吸引人们的眼球,明星所代言的产品也因此光彩奕奕,企业以关注度高的明星做主角自然能够带来可观的效益;但另一方面,明星是活动着的主体,他们的生活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一旦明星因为某些生活事件不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会连累他们所代言的产品;另外就企业在明星作广告所投入的成本和收益比较而言,有时成果并不尽如人意。相形之下,如用平民做广告的主角,可行性更强,更有说服力,特别是在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上尤其如此。如新海飞丝洗发水广告:
当下中国媒体机构所处的生态环境
从新闻媒体的性质来看,我国的媒体是官方性质,国家限制民营资本直接进入这一领域,媒介是党的“喉舌”,实质上是政府职能的一个延伸,但我国大多数媒体的运营方式却是商业化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广告收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常常使中国的新闻媒体处于伦理道德事件的漩涡之中。
从新闻媒体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的新闻媒体正处在媒体商业化时期。虽然也有人认为1996年以广东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为标志,中国的媒体也部分地开始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但这种整合属于政策性的,而非资本性的。就地方媒体市场来看,多数大城市的报业市场都被分属于不同集团的多家报纸分享;从全国范围来看,地方媒体在本地的市场份额上完全可以和全国性媒体相抗衡;就全球范围来看,还没有一家中国媒体集团成为跨国媒体公司,因而我国报业的垄断化、全球化媒体气候尚未形成。相反,中国媒体正处在商业化竞争最激烈、最残酷的时期,稍有不慎,就会被市场淘汰出局。因而。中国的新闻媒体也同样面临着西方媒体商业化时期所经历的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相冲突的伦理困境。
从新闻媒体的媒介环境来看,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受众的信息传播欲.空前地拓展了媒体空间,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深度、广度。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传统媒体的白热化竞争,新的传播方式进入新闻领域,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报异军突起,闯入新闻传播市场。西方媒体的全球化战略对中国传统媒体形成强大的文化、心理、资本冲击,中国传统媒体不仅面临着生存竞争,还担负着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有中国声音的民族使命。
目前我国新闻伦理道德失范的特点
复杂的媒介环境使中国的新闻伦理道德面临新的挑战和呈现新的特征。
新闻媒体机构道德失范现象增加。新闻机构伦理道德失范现象增多是近几年来的主要特点。2004年和2005年,陈力丹在总结传媒职业道德缺失的14种表现,有8项涉及的是新闻媒体自身;2006年新闻传播业的10个话题中,有7个是关于新闻伦理道德建设的,而这7个伦理道德话题同样都是从整个媒体的角度,而非新闻工作者个人的角度提出来的。相应地,新闻伦理的研究也由关注新闻工作者个人的职业道德行为转向媒体的机构道德层面,由事件评析转向哲理、法理辨析。
有意模糊广告与新闻的界限。新闻与广告必须分开的原则是新闻和广告都应该共同遵守的原则,而近几年来,广告经营行为向新闻业务领域渗透,新闻媒体为迁就广告主的利益,出现了大量的“新闻性广告”和“广告性新闻”。
大量采用公关公司节目。现在的媒体公司已经不只是“媒体计划”,而是“传播计划”,即把所有可以帮助客户传播信息的营销内容都拉进来,包括公关、事件营销、促销等。这类节目被广告公司整体提供给新闻媒体,广泛出现在健康、汽车、房地产、时尚类的节目中。媒体过度关注和满足具有购买力的社会中上层人士的信息需求,而忽视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实质上是媒体自动放弃了传播舆论、影响舆论、引导舆论、执行舆论监督的重任。
恶意炒作新闻事件。媒体出于自身的利益,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恶意炒作新闻,对社会价值较低的小事件进行连篇累牍地报道,甚至不惜由媒体出资来促进事件的发展,使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从2000年香港的陈健康事件到2007年内地的杨丽娟事件,从中都可以看到某些新闻机构把个人的不幸当作可大做特做的新闻源,使新闻媒体愈加走向专业伦理的失控。
恶意炒作新闻的实质是媒体利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为自身谋取私利,这种做法严重分散了公众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实质上侵犯了公众的社会知情权。
造成伦理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
中国新闻媒介的多重社会角色相互矛盾,出现了角色冲突。
大众媒介从来就是物质的、经济的,同时又是思想的、文化的,既是一个经济实体,又是社会公器。
作为官方的媒体,党的“喉舌”,我国的新闻媒体主要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受政府直接控制,因此在受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和声望,也就是说,受众对我国媒体的期望值要远远高于西方受众对其商业媒体的期望,道德水准要求也更高、更苛刻,不仅要求新闻报道要恪守新闻报道原则.娱乐节目要符合健康的审美需要,广告宣传要符合社会利益。作为社会的公器,新闻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社会环境的守望者、当代文化的塑造者、公共话语表达的平台,这就要求新闻媒体为公众利益服务,客观、公正、真实地传达有利、不利的多方面信息,以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新闻媒体的运作应该是:公众利益第一高的发行量(收视率)较高的广告收入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当媒体作为一个商业企业时就会要求利润最大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因此报业的实际运作理念与新闻的崇高的社会责任相背离,新闻媒体的实际运作理念变成:追求发行量获得广告收益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读者是第一上帝,广告主是第二上帝。现在多数报纸都有常规的制度来保证新闻报道与广告的协调,以保证广告商的利益。
媒体市场化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媒体逐渐走向“工业化”的过程。当文化的追求与利润的追求发生矛盾时,文化的追求就要为利润的追求让路,这就是文化工业的运作逻辑。既然是文化“工业”,那新闻必然就成为一种市场化、商品化的生产。商品经济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原则的。正如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只承认效益。”从某种程度上说,虚假新闻的频频出现正是文化工业所带来的结果。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和商业企业的角色冲突,导致了媒体诸如“明星取代模范,美女挤走学者,绯闻顶替事实,娱乐覆盖文化,低俗代替端庄”,这种低俗之风,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传媒界的“四大公害”。
商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下,生存下来成为第一法则,不能生存也无从谈起道德问题。所以在市场环境下的媒体的第一法则是:生存,而非道德问题。我国媒体进入市场化阶段后,经济创收者与舆论引导者的双重身份常常使媒体处于传媒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的两难境地中,成为新闻伦理道德失范的根源所在。
作为商业企业的新闻媒体,在追求商业利润的生存压力下使得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淡漠了许多。为了追求发行量,各种媒体不断迎合受众的世俗化倾向,最终使我们整个社会普遍迷失了道德方向。
新闻职业道德缺乏有力的维护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