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常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2 16:03: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景观设计常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景观设计常识

篇(1)

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广场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且广场景观设计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创意、人性化、地区特色、文化魅力等因素都在影响着城市广场的设计。

一、阜宁人民广场简介及评价

阜宁人民广场位于射阳河南岸,新阜宁大桥南端的引桥西侧,南临原204国道,北枕射河南路,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广场总体呈矩形,但不够规则,因为东西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自然河道,而且小河并不是直的。阜宁人民广场具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以宽宏的气度、巧妙的布局、欧式的雕塑显示自己的特色,使人们流连忘返。

1、广场入口景观

入口是以广场砖的铺地为主要造景元素,这是广场的中轴线,也可以称它为甬道,铺地的两侧有三组相对的半圆形的花池。铺地的前方一尊石雕女像坐落在广场的圆盘上,石像俏然立在圆盘的水池中间,水池内有喷泉装置,喷泉开启起时,水花冲天,别有一种风情,雕塑女像左臂上扬,作揉发状,右臂自然下垂,手里握着一条软物件,身体略呈S型,好像在沐浴中,雕塑的形体美化了人们的心灵、陶冶了人们的情操。雕塑以北,铺地两侧各有五根相等距离的圆柱,每根圆柱上顶着一个晶莹的球体,球上横斜着一个隶书体的“一”字。实际上是路灯,却巧做成仪仗队的形式。动静结合的元素,为广场增添了许多观赏性,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四周设有草坪,座椅等,提供市民休息,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

2、广场中心景观

该区设有人工湖和活动区,人工湖是整个广场的中心,依广场圆盘而自然生成,与圆盘相夹的部分都用小柏丛围成花池。在广场景观空间的艺术处理上,营造一种自然的氛围,体现了生态化的设计。活动区是以广场圆盘为主,以大面积的硬质铺地为主要景观元素,为市民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体现了广场的简洁大方的特点。且在铺装图案的设计上也加入动感、活力的元素以及明快的节奏感,盘心之上是一个特大的圆环,上有花瓣纹样的图案。广场圆盘的北部是欧式廊柱,耸起一个特大的立式半圆,东西各有八组廊柱相连接,形成相间的拱状门和直角门,它们共同辅托起中间的一道大拱门,大拱门高而阔,被八根廊柱支撑着,相联缀的廊柱在整体上如同一个巨人伸开双臂,作拥抱之势,显示一种亲和力和向心力。如果说广场是城市的眼睛,那么欧式廊柱所在的位置便是阜宁人民广场的眼睛。廊柱的周围依次是花池、环形路,廊柱向四周伸出辐射状的道路。在空间造景及布局上做到了形式与功能的巧妙融合,显示自己的特色,赢得人们流连忘返。在广场中预留大面积的活动空间,可供市民举行多项游玩健身等活动。充分体现了整体性,个性化设计。

3、广场四周植物配置

在广场景观设计中,选用了适合当地气候生长的垂柳、月季、雪松棕榈类树种。在广场圆盘的四周是大片的草坪,草坪四周穿插着一些花池,点缀着垂柳月季等树木。这样的植物配置形式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东西两侧是绵延起伏的土丘,土丘上种植草坪,脚踩上去柔软而有弹性,还种植了一些植雪松棕榈类长绿树木。既能方便夏季游人的隔离遮挡的效果,又到达了广场布局的统一,提高了广场的环境质量,达到了植物对广场的利用功能。

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通过对阜宁广场景观的分析,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人性化原则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充分认识和确认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关系,把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到广场环境的创造中,注重人在广场空间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创造出不同性质、功能、特色等的活动空间,以适应不同年龄市民的的多样化需求。

2、整体性原则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在满足广场使用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要进行风景美学的研究与探索,体现城市广场的整体美、技术美与形式美。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孕育的广场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内涵,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与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由此塑造富有特色、充满魅力的城市广场。

3、特色性原则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植物材料选择上突出本土植物,努力打造地方自然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

三、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艺术表现

城市广场一般是以广场铺地、雕塑、水体、植物等为艺术表现的。

1、广场铺地

地面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市民的户外活动提供场所,同时要起到限定空间、标志空间、增强识别性的功能,因此广场铺地设计要新颖特别,和周围的环境相呼应。在选择材料时,用作于广场铺地材料要注意安全隐患,材料应当防滑、耐磨、防水排水性能良好。过去大多广场铺地用的水泥方砖和现在流行的广场砖相对刻板而单调,若在重点地方稍加强调,会对比衬托出一种意想不到的美感。从铺装图案上,以简洁为主,因为广场是室外空间,所以只在重点部位稍微强调。广场铺地要与功能相结合,通过质感变化,标明盲道的走向,通过图案和色彩的变化,界定空间的范围等。城市广场的铺地一般采用花岗岩、卵石、石材等作铺面。

2、广场雕塑

雕塑是供人们进行多方位视觉观赏的空间造型艺术,是城市广场景观的点睛之笔,在任何视角、任何时间都带给人美的倾诉,其传达的内在思想丰韵也是至真至诚的。雕塑应该符合广场主题的要求,要有鲜明的形象,要与广场的气氛风格相一致,与周围的环境景观相符合。一件完美的雕塑作品,不仅依靠自身的形态使广场有了明显的识别性,增添了广场的活力和观赏力,而且对整体空间环境起到了烘托、控制作用。

3、广场水体

水体常常在闲静的广场上创造出跳动、欢乐的景象,城市广场中的水景有喷泉、瀑布等形式,它的静止、喷发、跌落都成为引人注目的景观,增加空间的趣味性。设置时应确定水体在整个广场空间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后再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4、广场植物

植物提供给人以生活美的享受,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广场植物是城市广场景观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树木本身还具有表示方位、引导和遮阳的作用,对树木进行适当的修剪,树木自身的造型和色调,能够制造出城市广场空间的另一种景观。在广场设计手法上,通过对广场与道路的相邻处月利用树木、灌木或花坛起分隔作用,减少噪音、交通对人们的干扰,保持空间的完整,还可利用绿化对广场空间进行划分,形成不同功能的活动空间,满足人们的需要。

四、结语

城市广场是人们娱乐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设计时要考虑到艺术效果、文化、经济性、环保等多方面因素,加入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自然与科技之间和谐的场面。

参考文献

[1]赖丁红.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探析.现代园艺,2008.11

篇(2)

2.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谈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切还要回到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城市的兴起源于人群的集中,城市的衰亡也源于人群的离散。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数量激增,消耗的自然资源以几何倍数的方式增长,必然要求人类自己解决。城市的发展要依靠眼光长远的规划,这不是单一的城市建设问题。城市存在的根本是城市的经济活动,没有经济活动创造的财富作为保障,城市会破产,人口会流失。人口减少初期会让城市负担减轻,逐步减轻城市病症,但中后期的影响是釜底抽薪般地使城市丧失发展原动力。没有消费就没有收入,对于城市来说,要维系城市的活力,最基本的就是保障城市基本经济活动正常进行。长期以来,很多城市的基本发展思路经常发生变化,进而形成一种断层式的发展模式。城市规划中的宣传在此时更应该谨慎,防止对城市发展产生错误的暗示。

二、城市广场设计的实践

篇(3)

1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问题

我们可以在做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利用寓意不同的植物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丰富植物观赏内容,还可以反映出城市内涵所在。如梅兰竹菊自古就被喻为“四君子”,它们分别象征着高洁傲岸、幽雅空灵、虚心有节、冷艳清贞。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相结合,如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就是借着风掠过松林而发出瑟瑟的涛声让人深临其境。

而近些年来,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制造奇观,把古树从深山里搬进城市,古树树龄本已苍苍,还要被搬住进城市,硬挺着几根枯枝余留几片残片,在这个城市的风中苟延残喘。为求新奇,将没有经过驯化的外来树种引进城市,如各大城市引种的银海枣、榕树等热带树种,夏日搭阴棚为其遮阳,冬日穿上暖衣为其御寒。城市森林植物配置为求创新,不顾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植物的建种群落,不仅有损美观,而且削弱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这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园者产生的一种“速食”心态的体现。还有就是在城市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忽略了对文化的揣摩及对精神方面的考虑,所以如今的园林建设缺乏了中国深邃的文化底蕴,已经经不起人们细细品味,剩下的只有外表美丽实则空泛的植物景观。

2 城市广场的植物配置

不同类型的广场需要不同的植物配置。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依据广场的特点、文化属性、功能实现等进行选择。如市政广场是政府沟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该类广场的植物主要呈周边式配置,中央以硬质铺装或软质的耐踏草坪铺装作会场,广场内视线通透,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纪念广场一般用以纪念某一特殊事件或人物,供人们瞻仰、纪念,所以要将生态功能作为辅助元素,应采用软质绿化与硬质铺装结合设计方式,烘托纪念氛围,依据广场固有的主题与纪念意义进行植物的选择,并适应性确定风格及配置形式。商业广场更多的来体现城市商业繁华,在植物选择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现商业的繁荣景象。交通广场一般位于交通枢纽,人流量大,我们应令其成为道路交叉点,合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确保植物景观设计不对交通实用功能造成影响,进行见缝插景、见缝插绿的科学设计,进而最大化发挥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休闲娱乐广场在城市中分布较多,绿地面积大,广场风格多异,植被配备时主要考虑广场功能和景观需要,要让大家身处其中时感到精神放松,心情愉悦。

3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3.1 适应自然

采用乡土树种。我国富源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树种。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特点的一个很好的窗口,而种植当地树种就很好地传达了这一思想。除此之外,乡土树种与当地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土壤条件已经达成稳定平衡,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3.2 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城市中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就各不相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围绕广场主题,如选择不当则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种植松柏等。在进行草坪的设计时就可以选用耐践踏的品种,并采取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从而把草坪的使用与维护巧妙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养护了草坪,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

3.3 遵循艺术性原则

篇(4)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创世神话中,上帝以他的视界创造了山川、河流和人,并且把人安置在风景美丽的伊甸园中。人类与景观之间这种具有原初意味的深刻联系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认为: “人栖居于大地之上,这本身即是一种诗性的存在。人用“神性" 量度他的栖居,量度他在天地之间的逗留,因之才合乎本性地存在。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成为人类生活的理想追求。在当代社会,物质文明好像安上了飞翔的翅膀,现代人愈来愈被物化,诗意渐行渐远,不再用哲理的眼光审视自己,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失乐园" 成为人类文化中一个忧郁的情结,在人类记忆中唯余一个远古的家园之梦。人们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这种自然回归力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人本能地追求和谐、秩序和美,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有秩序而且美好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人们才能不畏劳碌而得以“诗意的栖居" ,实现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提升生活品质,城市新兴的工业厂区园区中有工人自己的居住区,娱乐休闲区等,不再像建设初期只建起一栋栋方正呆板的厂房,他们已经开始去思考和讨论怎样为工厂里的工人着想,注重工人的工作环境,营造亲切的人性空间。景观,已经不仅仅是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以及其他城市空间的专属,人们在对居住空间、休闲空间等的舒适度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在工作环境相对枯燥的工业厂区环境中,人们与自然亲近的愿望使得工业厂区景观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1 工业厂区环境景观神经的现状

现达国家的工业企业由于起步早、自动化程度高,他们已经把环境因素作为工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再加上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相关制度比较完善,工业企业的环境景观设计已经进入了有保障的工业企业必要设计范畴。

现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高科技园区或办公园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这种在“天堂中工作和生活”的理想。追溯到工业厂区景观设计的起源,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最早体验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灾难的地方,因而也是最早在改善居住及生产环境方面做出尝试的国家。社会主义先驱罗伯特. 欧文( Robert Owen) ,是最早体察工人在拥挤不堪的城市贫民窟中生活,和在恶劣的工厂环境下工作之苦的纺织企业家。欧文相信,环境对人的性格和心情有重要的影响,并相信,改善环境对工人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转而提高生产力。为实现他的社会和环境理想,欧文于1813 年与原合作伙伴分手,而独立成立了公司。除了改善工厂管理以外,他主张成立占有一定土地面积的工作社区( Working Community) ,他甚至明确提出在工人模范村中如何来布局建筑,将工人公寓连接起来,四周绿地环绕,中间是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这充分体现了欧文试图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工作与生活真正和谐的理想世界。之后的Titus Salt 公爵、肥皂生产商Lever 兄弟都为追求新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大飞跃,表明发达国家企业家开始认真考虑工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将理念付诸实施。

由于中国的工业厂区的产业结构等因素,虽然我们的工业厂区在近年高速发展着,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我们的发展往往是不均衡的,工业厂区家们更多的是重视工业厂区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忽视了工业厂区的区域环境景观因素对企业文化和工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客观地说,我国的工业厂区环境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级的起步阶段。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政府也开始重视到这个问题,企业家们也越来越能理解环境景观对企业文化塑造和工人们身心愉快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实际上工业厂区的环境景观的提升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工业厂区生产力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时期的景观设计师们的责任更是重大,在做工业厂区景观设计时一定要深入研究,仔细斟酌,才能做出一个符合现代工业厂区环境空间的优秀作品。

2 工业厂区景观设计的特殊性

工业厂区是指以生产各种工业产品的生产性企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内部运转的流程等与其他企业特别是商业企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做一个现代工业厂区景观设计之前,必须要研究好工业厂区景观设计的特殊性。与其他城市空间相比,工业厂区在空间特性上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简单抄袭很多在其他城市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采用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相反,我们应该根据不同企业自身特性来思考和完成工业厂区景观的设计。前期设计阶段重点要考虑以下三点特殊性:

要明确工业厂区与商业、建筑以及其他企业之间人群定位的差异。任何设计都是为使用者服务的,都是以人为本,这是最重要的前提。那么工业厂区的景观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从事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缺乏创造性劳动的企业职工们。因此,景观风格的定位更应该重视这些人们的感受,必须强调空间开敞、动线便捷、环境舒畅、集群秩序等相对刚性的要素。

第二,要明确不同生产性企业之间的差异。如服装生产企业的整体风格可以相对轻松、舒缓,而机械生产等重工业厂区就必须强调规整、秩序的景观风格,以暗示严谨、规范的劳动纪律,以保证劳动效率和生产安全。

第三,工业厂区用地面积一般都有一定的规模,而且自成一体,与商业街道以及广场、道路等公共空间在场地上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工业厂区内部还常常包含了生产、行政办公、销售接待以及员工住宿等不同的功能区域,分区比较复杂,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业厂区中,生产流程还包括了几十个的环节,不同生产环节的厂房建筑、环境状况都有很大的区别,对景观设计而言,必须考虑不同分区、不同生产环节的环境特点,合理安排各种景观要素的布局。只有在这些研究都做足的情况下,我们才能针对每个工业厂区的企业特性及文化,形成一个适合这个工业厂区的独一的景观设计。也只有在明确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应用其他通常的景观设计手法进行景观细部设计。

3 结语

具有新生活方式并充满活力的工业企业社区,是一个能够让人们充分了解生活气息和文化并且能够感受到诗意栖居的场所空间,同时也是新型工业企业厂区的典范。追求生产、生活与自然的和谐是现代工业厂区建设发展的趋势,现代工业厂区应充分考虑到生产、生活与自然的结合,以复合生态的环境规划理念建构相应功能和结构的生态系统。在实际的操作中,景观策略的应用如何结合具体工业厂区特点,尊重场地特征,顺应自然规律,以新的视角,给工业厂区职工以“诗意的栖居”,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Kirsten.探索中的德国鲁尔区城市生态系统实施战略[J].国外城市规划,2003( 6).

[2]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 .

[3]俞孔坚.从田园到高科技园——“园”的含义[J].中国园林,2000(5):37-41.

篇(5)

中图分类号: G2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在我国,博物馆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社会筹资以及博物馆经营创收作为经费来源,其中政府财政拨款占了绝大部分。但从实际情况看,博物馆要发展,单靠增加政府拨款远远不够。近年来,国内有的博物馆窘于困境竞相搞起了经营创收,尝试发展文化产业,或者出租展览场地、房屋,利用展厅办商品展销会,办餐厅、舞厅或者亲自办公司搞展览展销、旅游开发。但其中的多数都由于种种原因既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还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形象,得不偿失。所以针对这些,作者做了以下研究。

1.市场化运营博物馆的动因

“空间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空间的形成不是设计师个人创造的结果,而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受到某些社会驱动力的控制。”正如亨利·勒费比尔说的一样,通过前面案例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博物馆建筑商业化运营走向的动因有两点,社会经济背景与文化环境。

1.社会经济背景

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不只是以国家、地区的经济作为支撑,通过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又可以推动城市经济,拉动当地的旅游、税收、就业和文化投资;近10年增加的博物馆中,不少就是出于城市更新的需要。在一些有着历史传统的城市,博物馆建设被作为修补城市、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与城市历史环境的结合,来赋予城市新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例如近年来依托“唐文化”给西安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通过这种文化的商业运营才使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传承和发展“唐文化”。通过一种文化品牌刺激和发展文化消费,这是文化设施在传承和发展文化上增加的一种社会功效。

2.社会文化环境

博物馆作为专门的公共文化机构,正好在艺术品与公众的精神享受间承担了意识形态的媒介作用。各国政府出于对自身国际形象的考虑,也为了加强国家与民族凝聚力,都特别注重对本国、本民族文化成果的保护和开发。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博物馆在更多地方,更广泛的层次上发展。上面的描述概括了社会文化环境很重要的几个侧面;但都是从“文化优越性”这一传统思路出发的,始终默认了博物馆“文化圣殿”的地位。

2.当市场化运营博物馆的特征变化

文中界定了博物馆的市场化运营是在基于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之上的对公众更加开放的内涵,即:1.对多元文化消费的支持;2.对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 3.与市民公共活动的亲近;4.对观众参与意识的鼓励。这四方面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参观群体的吸引力不断增加,对文化消费这种文化品牌的商业运营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使博物馆建筑的设计观的也有独特的新内涵,而且在不断的演变与更新。

1.博物馆类型层次的多样化

现代博物馆的建设由国家、各级地方政府到个人出资建设,而呈现出了不同的规模。这与早期博物馆的建设已经有所发展。各种不同规模类型的博物馆逐渐建立完善。例如电影、音乐、轮船、汽车等各主题博物馆,从位置、数量、规模等多方面都实现了博物馆建筑的大众普及化,新型博物馆内的气氛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神圣庄严的教育的地方,取而代之的市一中节日似的欢快和轻松,使博物馆与大众生活更加亲近,既满足不同文化的传承,利于文化成果的保护与传播,也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大众的文化素质。

2.博物馆风格更加自由现代

传统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载体,其传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庄严肃穆、说教式的建筑形象;而随着社会更加文明、开放,更趋向多元化,博物馆建筑的形象发生了变化,这主要还是博物馆建筑的社会职能的改变,日益大众化的博物馆建筑成为公共交流、休闲活动的平台已经是现代博物馆的新功能,其社会职能已由面向极少部分人转向服务与社会大众,因此,博物馆的形象应展现一种更受人欢迎的影响,这给了建筑师更大的创作空间。

博物馆性质使用更为开放

当代博物馆因容纳更多的内容而变得更为复杂,博物馆的功能不再局限在收藏保管、调查研究、普及教育这些基本功能,而更是提供学习及娱乐空间的多功能的文化中心。这些顺应新需求而增加功能空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是完善博物馆自身文化交流的功能空间,例如增加报告厅、图书室、电影室、实验室等功能空间;2.是餐厅、茶室、零售商店等公共服务空间的引入,给观众带来更便捷的服务休闲功能。中国电影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哲学思考。设计者借助非常规的建筑空间语言,融合建筑与电影经历,将参观者带入一个特殊的体验空间。

博物馆展演手法更加丰富

在以往的博物馆建筑当中,一些图书资料室、研究室等功能空间的开放程度是有很大限度的,并不是每个观众都能参观使用这些设施。随着博物馆的开放程度的提高,很多用于研究、图书资料收集的功能空间也当作展厅一样向公众开放。观众可以像在图书馆一样,参观这些开架式的藏品,有些甚至可以让观众触摸或者实际操作,实现观众更感官的认识,使与之有兴趣的观众能更加真实感受藏品的魅力。

3总结

当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之后,关于地下餐厅成为此地最大众的午餐地点,设计师贝聿铭先生在接受参访时说到:“建筑就是生活,文明社会的人们设想:社会里面蕴涵着美好的生活。所以,如果我们有一个文明的社会而建筑师又反映了那种特定的生活那么建筑必定是美好的。因此,如何进行选择就非常重要,你不可能单单在一栋建筑物里反映生活的一切,而选择的过程要比建筑(原先所要求)的功能重要的多。”

当代博物馆正能转变剧烈甚至超出了建筑物的范畴而触及城市的架构,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说现代博物馆建筑已成为关键的新的建筑功能类型,在这个时代,建筑设计师对博物馆都应该有其独到的简洁,设计观远比建筑类型、风格的范式重要。因为其决定了建筑师创作时对主题的选择。经过对当代博物馆的发展演变趋势的审视,从某种意义可以这样说:博物馆将是一个吸引公众主动参与、在此实现多方位自我完善的公共活动文化中心,有时甚至是娱乐文化中心。

参考文献:

[1] 邹瑚莹,王路,祁斌. 博物馆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指导丛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欧阳坚. 从公共物品视角看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出台[J]. 中国行政管理, 2008, (10): 41-43.

篇(6)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3-0000-00

收稿日期:2013-04-02

修回日期:2013-05-06

Abstract : Through case study of riverside park and Municipal Square project in luoding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how to rebuilt sense of the new city open space, and what kind of activities are needed in such a place. Based on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site conditions and landscape resources, civil sqaure ,hotel ,leisure areas , kids playground and ecological Wetland is well organized into this project, and dynamic space and statical space are both taken place.

Key words:Waterfront open space;Municipal Square;Ecological wetland;Landscape design

引言

“滨水地区开发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逃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疆界的机会”。这是查尔斯・摩尔对城市滨水地区的一个概述,滨水地区是城市寻找发展新动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目前,滨水区开发正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一个热点课题,这个课题在罗定这个南江文化之乡显得尤为重要。

1 项目背景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云浮罗定市的东北部,南段的泷洲国际生态社区,是间于现有三桥和四桥间的2.9 km长滨水带,约24万。罗定泷洲江滨公园作为新区建设的“桥头堡”,是未来新区的形象展示,充分利用山―城―水的风水格局,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有利于建设宜居城市。

历史上的南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也是罗定人西上梧州,东下肇庆、广州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西江流域通往高州地区的交通走廊。它具有丰富的人文遗产。

随着城市的演变,现今南江流经罗定城区水系全长约7 km,江面宽120~200 m,由于历史原因南江两岸和北侧一直处于城市发展的边缘地带。罗定现在的发展中心位于南江南侧,主要以商业、居住区为主。城市开放空间规模较小,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市民休闲的需求。开放空间大多年代久远、质量较差,且分布较为分散。南江南岸沿岸开放空间虽有过部分改造,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综合功能配套设施,价值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1.1 罗定城市开放空间存在问题

1.1.1 开放空间缺乏系统性 罗定城区各个开放空间较分散,尚未形成系统来满足生态环境和市民休闲的需求。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景点孤立且缺乏规模,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应该借助此次开发南江北岸的契机,提升“南江文化之乡”滨水城市的整体气质(图1)。

1.1.2 开放空间形象的趋同性 罗定城区多数规模较大的开放空间形象未够鲜明,功能特点不够突出,导致开放空间总体雷同,如文化广场、体育馆前广场、全民健身广场等主要用于集会活动和体育健身,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的休闲体验需求。

1.1.3 公共空间人性化尺度弱 罗定城市现有规模较大的绿地、广场的主要空间可形容为空旷,如文化广场、体育馆前广场、全民健身广场,仅考虑群体展示活动而未考虑个体或休闲散客的游憩需要,缺乏氛围和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创造中小尺度空间。

1.1.4 土地功能的互动性少 在不影响公园公共性和开放发挥的前提下,可借鉴国内外的城市公园打造综合功能,从而提升场地及周边的土地社会价值。现有罗定市区缺少此类规划策略,应努力实现新区的各开放空间与周边的用地功能形成更强的互动关系。

2 策略

本项目以“幸福罗定,活力南江”为规划主题。以打造罗定城市发展新核心,树立整体城市新名片为目标。

2.1激发参与性策略

打造一个优质的城市滨水休闲带,吸引市民走向水岸,激活生态河滨走廊。提供多样的可参与活动项目,提升市民户外生活品质;充分考虑公园设施,为市民提供便利,建立完整的公园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新区的综合环境价值。

2.2加强生态性策略

保持自然河流状态,创造优质宜居生态环境,打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态型滨水景观。充分利用河岸的临水优势,设置多样的公共开放空间,使生态环境与公共服务的价值最大化;运用大量乡土物种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结合湿地的运用,净化河流的水质。

3 景观设计方法

总体设计可概括为:一心(新区市政府核心)、二脉(山与水相依的天然景观生态龙脉)、三桥(与旧城区连接的三条纽带:三桥、四桥和两桥间的步行桥)、五区(市民广场区、半岛酒店区、休闲游憩区、儿童游乐区、生态湿地区)。(图2)

引进一个完整的慢行系统对接城市现有绿道环线,贯穿滨河休闲带各节点,提倡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与绿道慢行系统结合,提升公园人气。游船码头的设置,为打造未来连通文塔―湿地公园的7 km南江城市景观带水上游览观光预留空间(图3)。

3.1市民广场区

政府大楼前的市政广场是新区建设的“桥头堡”,同时又是核心的开放空间。在当今中国,这种性质的广场几乎每个城市都可以见到,这些广场以及周围的市政建筑一起构成城市的标志性场所。

设计空间格局灵感来源于罗定城市的大地肌理,体现地域景观与历史的延续,实现了展示空间与休闲空间的转换,成为多种功能的载体,也融合了城市山水格局的设计理念(图4)。通过简洁的大草坪、仪式感的树阵、序列的灯柱、水景等一系列景观设计元素打造出大气而亲民的政府大楼形象,展现出对未来经济繁荣的美好愿望与自信(图5)。同时,灵活的活动空间兼顾形象展示与各空间尺度的过渡,人性化的硬质小型弹性活动空间方便市民开展更加舒适的交流聚会活动(图6~8)。

3.2半岛酒店区

通过高差的处理提升酒店区防洪安全度,同时与公园公共开放空间相隔离,保证酒店尊贵的私密性;大型凤凰木Delonix regia群落打造了尊贵的“凤凰半岛”绿色形象,为后期的酒店开发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氛围,也突显了整个江湾畔的个性。

3.3休闲游憩区

由于场地的限制,通过线性的慢行步道、竹林(Sinobambusa tootsik)和草坪(Cynodon dactylon)空地的结合,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怡人的休闲游憩空间,根据有利的光照角度来布局阳光草坪和停憩点,合理安排区域活动的动静分区,与儿童乐园区形成对比。

3.4儿童乐园区

作为江北新区先行开发的江滨公园,创建性地建设粤西第一个综合体验式的儿童休闲活动空间,以此弥补罗定市城区此类开放空间的欠缺,利用便利的交通吸引城中市民,提高使用性,特别是提高非节假日公园的人气(图9)。

3.5生态湿地区

新区最主要的优势是生态环境,其中城市母亲河――南江的水质尤为重要。除了主要依靠政府对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垃圾的严格管理外,本案中设计的湿地系统保存了基地本身的特质,并起到蓄水和泄洪作用。通过建立生态岛减缓水体流速,经过湿地系统过滤达到辅助净化的目的。大量运用乡土物种以防护河堤,在滨江地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营造最具当地乡土特色的野趣种植群落。通过生态保护、生态演示、生态体验等多种形式对生态湿地进行系统的利用,打造生物多样性的科普体验式湿地公园(图10)。

4 总结

罗定泷洲国际生态江滨公园设计,尊重场地原有的山水龙脉格局。注重生态与开发的平衡,激活南,形成生态河滨走廊。为周边地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园设计强化基地边界与城市的融合,旨在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开放空间,提升周边区域的环境价值,焕发南江生态魅力(图11)。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等. 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0- 66.

[2]刘滨谊. 中国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丛书――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0 30.

[3]保继刚,刘雪梅. 房地产开发主导下城市滨水区更新的反思[J].规划师,2005 (5) : 107 110.

[4]焦胜,曾光明,何理,等. 城市滨水区复合开发模式研究[J]. 经济地理,2003 ( 3) :398 401.

作者简介:

篇(7)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建设工程经济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建筑行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显著改善了人民生活。据相关数据,2001年以来,我国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持续在15%以上的高位运行,建筑业总产值及利润总额的增速也持续在20%左右。2013年开始,我国建筑行业总产值同比增长速度渐缓,但仍处于较快的发展进程之中。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成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消耗,因而持续繁荣的建筑行业逐渐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国家也逐渐加大了对建设工程经济的研究力度。合理分析工程经济效果和投资所获效益的过程即为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工作,其可通过研究项目成本为建设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新时期对建筑行业提出了建设工程经济必须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二、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

1.建设工程经济能够迅速拉动市场的需求。兴建国民基础设施对大众的消费意向有着引导作用,这正是建设工程经济拉动市场需求的主要体现。此外,这些基础设施对于加快城市化建设及现代化进程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建设工程经济能够有效带动周边行业的兴起。具有自身独特特点的建设工程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其发展同建材行业、冶金制造行业、水电行业等也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建设工程经济的发展也可带动这些周边行业的兴起,市场经济也将会因这些行业的发展而更加活跃。

3.建设工程经济维护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增长。良性的建设工程经济发展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时,稳定的建筑行业可通过吸引大批量的家庭资金有效缓和并抵御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危机,从而使整体的社会经济以更加稳定、健康的态势发展。

三、建设工程经济同市场经济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节能环保长期性战略的缺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各行各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建筑行业。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同生态环境平衡密切相关,其环保效力与整个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壮大直接相关。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环保建筑的比例相对较少,建设工程经济无法同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保持协调一致。

2.价格同价值不一致。市场经济的发展需严格遵循“商品价格围绕实际价值上下波动”这一市场规律,但房价持续攀升成为我国建设工程的主要发展趋势,房地产开发商、炒房团持续炒作是最根本的原因。房价长期居高不下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长此以往必将引发泡沫经济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四、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合理控制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建设工程经济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需注意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并不是盲目地降低房地产商品的价格,而是依据市场实际变化及价值规律进行调整。政府在实际调控过程中,应尽力避免房价出现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房地产价格与其价值应始终保持正常的波动范围。于我国政府而言,除需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外,还需定期对建设工程经济进行评估和指导,进而为建设工程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2.加大对建设工程经济的金融监管力度。除合理控制房地产价格外,我国政府还需加大对整个建筑行业市场的金融监管力度,以保证建设工程经济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范围需涉及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发进程、贷款规模、还贷能力等内容,只有对建筑行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才能推动其同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才能对其借贷项目加以严格控制,银行才可通过正常运转的借贷业务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对建设工程经济的金融监管还要求政府大力推动银行的改革,有效规避建筑行业高风险借贷对银行的影响,降低金融风险。

3.以激励政策促进建筑行业的经济转型。在促进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建设工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应以市场经济为基准,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前文所述,当今时代,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越来越强,随着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劣及资源的逐渐减少,国家相继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市场经济需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并制定出长期的节能环保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建筑行业也应坚持节能环保战略为发展导向,以提升同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基于此,国家应及时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政策,鼓励建筑行业朝低碳经济的趋势发展,并给予一些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企业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如对环保型住宅建设进行优惠税收等。这些激励政策必然可促进建筑行业的经济转型。

五、结束语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工程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合理运行息息相关,因而建设工程经济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十分有必要。现阶段,我国建设工程经济在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价格同价值不一致、节能环保长期性战略缺乏等诸多问题,建筑行业无法同市场经济准则相适应。对此,我国政府与建筑企业应积极应对,并在大量经济研究基础上寻找出解决对策,以加强对建设工程经济的调控,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Abstract: urban square landscape is the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Modern urban public space is a bright star brilliant pearl, is the modern urban space environment in the most public, the most rich artistic charm, but also can reflect the modern urban civilization and the atmosphere of open space, and can even become the marking of the city and symbols. In Europe there city square will be known as the "city of the sitting room", "city living room" view. In Italy, the public and even think: "there is no square there is no city." City square is not only make the city space continuity to strengthen, and it is important to beautify the city landscape node and window. Therefore, city square landscape design research to create a free harmonious and friendly nature of the urban space,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guide urban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he city squar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狭小。从20世纪起,西方现代建筑广泛流行,尤其是具有国际风格的建筑占有重要的地位,使城市环境缺乏多样性和民族性。同时城市绿化空地也越来越少,人与自然之间变得越来越疏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渴望寻找自然的空间和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空地—城市广场。因此,集功能与形象于一体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便成为研究的重要命题。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将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主义广场景观设计,近代广场景观设计和现代广场景观设计三个主要历史阶段。现作以下论述

古典主义的广场景观设计时期,以古代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时期的意大利、法国、英国等为主要代表,时间是从古代至十九世纪末。

近代广场景观设计时期,主要以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初为主要发展时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城市设计步入了现代主义潮流之中。在思想上主要遵循技术美学和经济原则,继承并发扬了“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以功能和效率为目标,以机器化大生产和预制装配为手段。

中国在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广场空间。现代城市广场对于中国人来讲是新生事物,关于城市广场景观的研究更是严重的不足。中国独特的社会背景,使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与建设在中国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与困惑。

我国的广场景观设计就不能照搬西方的一览无余的模式,而是要懂得将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树景在广场景观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原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广场景观文化是一个城市人文、历史文化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向的具体体现,是大众聚集和交流的开放性的活动中心。

1.树景设计

广场景观体现的就是一个城市大众的审美取向和审美风格。但现实中,设计者们对广场景观的设计只重视草坪和硬质景观的设计,而忽略了景观造景的重要要素——具有中国园林特色的树景的造景设计。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的树景造景史给民众留下了深刻而广泛的景观印象,也深埋下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特征。因此,我们在今天这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的时代,一定要结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实际,特别是中国人实际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对广场景观规划的要求,在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设计理念和最新的设计成果的同时也要技术而艺术地对我国的广场景观中的树景进行具有我国文化特色和符合我国民族心理审美标准的造景设计的探索。树景是我国传统景观造景的中国要素之一,是我国传统景观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好体现。它在我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中华景观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景在现代景观中的使用意义和价值已经扩大,除了体现我国园林文化特色和审美之外,它还要起着绿化和美化环境、促进生态环保、调节区域气候、增加城市中有限的空中绿化面积、塑造立体绿化景观等作用。

2.景观三维化设计

景观三维化,意图根据事物特性、人的习惯等,将人的表达物化或将事物拟人化,表达出情感,运用景观的具体创新营造,如:景观小品、景观雕塑、文化墙等的特色打造来承载场地所包含的文脉性、环境性及地域性等内容。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的同时,还要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增强城市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3.情景照明

情景照明在城市广场夜景观建设中的运用,其中一个方面要与广场原有景观合理恰当的协调,在广场现已固有的优美景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景观特色与内涵。可以说,情景照明在这一方面扮演着广场美容师的角色。我们可通过情景照明改变灯光颜色、明暗、角度,给环境营造变幻动态的灯光表情,利用光线整合和塑造广场良好的景观设施,使广场景观在灯光的渲染下更加完美,形成融合统一的景观体系。例如,城市广场中的主题性雕塑,往往在广场景观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如何让雕塑在夜间也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呢?此时,可运用情景照明的方式,以雕塑自身景观为基础,利用光线与光影的变幻,塑造雕塑的形体轮廓和渲染周边环境的氛围,以及用灯光提升、丰富景观的特色与内涵。

结语关于广场景观要素的详细设计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去探讨研究,形成一种可行的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使其能够解决我国城市广场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广场景观设计步入一种理性和秩序的轨道,并期望能对当前我国的城市广场设计与建设有所启发,有所指导。

参考文献

[1]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25

[2]Zucker P.Town and Square from the Agora to the Village Green.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

[3][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2

[4][丹麦]扬·盖尔.新城市空间.何人可,张卫,邱灿红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13-237

[5]齐康.建筑思迹.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篇(9)

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都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城市发展演化的漫长历史也表明,湿地是城市最重要的立地条件,依托河、湖湿地建市是一条普遍规律,著名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是起源于河流两岸。

城市湿地作为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富含稀有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非常巨大。但是,由于对湿地的功能与价值缺乏认识,湿地常常成为城市建设与扩展过程中首先被占用、填埋和改造的对象。研究表明,湿地是伴随城市化过程消失最快的成分之一[1-2]。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等湿地景观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探索出一条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途径。通过城市湿地景观的建设,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城市湿地,为生物提供更多生存空间,发挥湿地泻洪防洪、净化水质、补充水源、美化环境以及生态旅游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这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3]。

1国内外研究概况

1.1以生态教育、休闲旅游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

此类湿地公园的特点是以湿地生态教育、培训与旅游为主,在有条件的城市生态敏感地区新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难度较大。其投资渠道、管理模式多样。公园的建设导致周边湿地地产大幅升值。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我国香港的米埔湿地和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

1.2以湿地处理污水为主要目标发展的人工湿地

此类湿地景观的特点是新建的湿地工程项目,公园建设规模较小,以企业投资为主,以污水处理、净化水质作为公园建设的主要目标,同时结合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将湿地生态教育、旅游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综合起来,成为社区公众参与性很高的活动场所[4]。如美国的雷通湿地花园(Renton,Washington)以及哥伦比亚(Columbia)湿地废水处理项目。

2长沙城市湿地景观类型

2.1湿地公园

位于城市区域,以湿地科学性、艺术性为基础,以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为载体,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仿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具有科学与文化价值的场所,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旅游观光向人们展示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由多样的湿地景观、丰富的湿地动植物类型、特色的湿地休闲娱乐、湿地商品、湿地人文风俗、湿地生态建筑样式组成的特别的主题区域,是市民和青少年接受生态环保教育以及健康向上的休闲旅游胜地[5-6]。

2.2人工湿地处理景观系统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人工湿地是人为创造的一个适用于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生长的,用于处理污水的一种工艺。其处理原理利用了湿地本身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自净能力来去除污染物质,由于不需要外在的能源(仅需太阳能),所以是一种低消费和低耗能的处理方法,不易产生二次污染。

2.3农家乐湿地景观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消费不高。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舒缓现代人紧崩的思绪,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热烈欢迎。目前农家乐主要分为农家园林型、花果观赏型、景区旅舍型和花园客栈型4种类型。长沙市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在近远郊区仍保留了大量的人工鱼塘,近年兴起的农家乐主要是以鱼塘为基础,集垂钓、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3长沙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

从1998—2007年的10年间,长沙城市湿地面积迅速下降,从5 734.28 hm2减少至5 212.47 hm2;河流作为长沙最主要城市湿地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湿地的密度愈加不均匀,城市中心区湿地愈加减少。湿地斑块最小面积与周长均大幅度减小。此外,局部湿地景观破碎度有所增加[7]。一是长沙城市湿地由于被城市的建成环境包围和侵蚀,形成了面积不断减小、分布不均匀、孤岛式生境的斑块状特征。二是长沙城市湿地内部生境的破碎化较为严重,生态平衡和循环受外来的因素干扰,导致原有的自然属性和景观价值逐渐随之消失。三是各个斑块之间的连接度低,形成了孤岛式的群落。从水文学角度来说,和其余水域少有地表径流有关,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从生态学角度来说,被建成环境包围后,城市中的湿地生物种群和其他种群之间缺乏生态学上的联系,导致繁衍物种的渐渐稀少。

4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4.1 指导思想

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为背景,以统筹湿地生态系统和其他“五大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和生态文化系统)协调发展为前提,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湿地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及景观美学原理的指导下,立足长沙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特色,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宜景则景、科学规划、分类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

4.2建设方针

在建设中,应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和全社会办湿地公园的方针,政府资金主要用于湿地保护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体现其公益性;盈利性的项目主要靠社会融资,由此加快景点开发建设,挖掘内涵,提升品位,形成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基础、以招商为手段,以多元化为目标的旅游开发模式。长沙城市湿地景观的建立,将会在珍惜天然禀赋湿地资源的同时,以保护湿地景观为基础,以挖掘湿地文化为底蕴,以带动生态旅游为特色,彰显城市个性,深化城市文化记忆,使之成为长沙形象的金字招牌,为长沙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5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对策

5.1湿地资源开发要保证生态优先和永续发展

尊重自然和自然保护优先是生态学和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也是景观生态学理论构架的思想根基。在景观建设中,与其他功能(经济、历史、文化、审美)相比,湿地的生态功能要先得到重视和考虑,并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设施。在统一规划基础上,运用技术、经济、行政等手段做好湿地管理,达到既满足人们对湿地旅游观光和健康人居的需求,又不超出湿地生态功能阈值的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城区的建设应遵循生态学规律,应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从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湿地资源的永续发展。

5.2湿地资源开发要传承湖湘文化,展现乡土气息

湖湘文化形成于两宋时期的理学思潮。理学思潮是一种以儒家为核心、综合释道的文化形态,它以比以往更具综合性的新儒学姿态在湖湘繁衍、发展,最终导致了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崛起。湖湘学派是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与湖南本土的民间文化相结合,对湖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倾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反映在文学、绘画、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在湿地景观建设中应当体现湖湘文化的元素,这样能够激发长沙市民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湿地植物配置方面也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乡土物种,这样做不但保证了植物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也避免了由于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而对长沙市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6参考文献

[1] HOLLAND CC,HONEA JE,Gw IN SE,et al.Wetland degradation and loss in the rapidly urbanizing area of Portland,Oregon[J].Wetlands,1995(15):336-345.

[2] 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3] 刘国强.我国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管理问题的思考[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3):21-24.

[4] 骆林川.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篇(10)

1 城市广场景观中互动设计的概述

1.1 互动设计的概念

城市广场景观的互动设计,意在通过场地空间的组织,将人的被动欣赏变成主观参与,使人充分参与到景观环境中,更好的体现广场景观的价值。互动设计是人与人、人与设备、人与环境以及延伸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行为以及关系,是审美以及文化,技术以及人类科学的融合。

1.2 城市广场中互动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广场的基本特征是聚集城市人的活动,因人的活动而有了纵向和横向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广场随着时代的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历史角色与功能,是城市的“活历史书”,反映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广场也是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窗口,呈现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生活。广场是记录城市发生的事件及活动的重要场所,发展广场景观与人的互动关系是广场设计关键,有利于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感染力的都市形象。

2 城市广场的互动设计方法

2.1 合理的位置选择

关于广场的位置选择,在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中提到:首先主要道路汇集于广场,是交通道路的集中体现。其次广场在城市中的分布应是分散的,满足人们可以轻易步行到的要求。通常,人们的步行距离约四百米,广场的服务半径也参考此距离。

一般情况下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的话,广场会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如果广场处于街角的位置,这里会成为活动聚会、穿行以及观看过往行人的场所。但是处于街区中心区域,四面被道路包围,就会产生穿行交通,由于无法成为行人的穿行空间,因此不会产生太多观众。由此可见,广场位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广场是否能给周围的人提供合适的活动场所,是集中人群活动的先决条件。

2.2 流畅的交通流线

流畅的交通流线对广场的互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意大利广场,广场与街道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户外空间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的视觉和行为都可以与广场空间相连,从而可以很自然顺利地从街道进入广场,广场有了聚集和分散人流的功能,继而也就有了产生活动的可能性。然而某些现代的广场仅仅重视平面构图的美观,却不考虑人的行为因素。比如有的广场被环形公路包围,由于车辆的阻隔人们很难进入广场,形成一个隔绝的场所,人们只能远观却不能亲身参与进去。所以广场选址时交通的流畅性也是必要的考虑因素。

2.3 互动性的小品

为了促使人们在广场空间逗留,需要一些东西吸引人们的注意,激起人们的活动兴趣。景观小品是广场设计中的点睛之笔,能有效的吸引人群。互动性小品的设置起到了连接人与景观的行为活动的作用。它是一种文化媒介,它以卓越的想象力,以人为本的功能特点等多方面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作为一种耀眼的活动元素,互动性小品已经成为城市广场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因此,不仅造型美,还要表达一定的意境和情趣的互动性小品才能具有感染力,才是成功的艺术品。

3 城市广场景观中景观与人的互动

3.1 人对景观的认知

人们通过空间的特征或相关位置的感受、归类、回想进行阐述,将空间信息输入大脑后交织形成的一种结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空间认知就是不断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结合的整体。从来源于环境的刺激,通过感觉器官受到刺激,然后在大脑中得到认知,与先前经验进行比较,然后理解最终做出反应。人对周围景观环境的认知来源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的感受。人对外界信息的获取80%以上是依赖视觉的,各种形状、色彩的信息共同组成了视觉刺激。研究人对于景观的刺激与相应的反应,目的在于提高建成景观设施的舒适度和质量。

3.2 景观与人的行为互动

(1)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就是接触的机会,有些人有共同的特点、兴趣,有时互动是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引力,有些人因为共同爱好而产生稳定的互动。例如日本大阪棋盘游戏公园以西洋棋为主要设计思路,建筑师将多种规模的棋盘游戏融入到周围绿色的环境当中,西洋棋棋盘的雕塑模式设计也形成了小型的游乐场,游客可以在其中下棋或爬上这些棋盘席休憩。所以,景观在人与人的互动中起到了一个媒介的作用,它有效的把人与人联系到一个环境中产生互动行为。

(2)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人的行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根本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人与自然、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人的行为对景观的影响人不仅仅是景观的服务对象,更应该是景观的参与者。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的心理需要,比如人们对景观空间兼有开放性和私密性需求。开放性的景观空间提供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同时,私密性景观空间能为了满足人们的安全和隐私的需要。因此,景观设计过渡性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衔接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形式,使人们在各景观空间中流动不会感到突兀。景观中的互动设计最大的特色在于吸引人的情感互动,要注重设计的参与对象是人,设计是为人而服务的。只有了解人的需求才能在建成后的景观体验上真正的为人所享受。互动式设计强调人的参与,重视人的感受,这样才能实现人与景观的和谐关系,吸引人的积极参与。

4 结语

综合上述,城市广场景观中互动设计通过对广场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广场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广场的和谐统一。城市广场与周围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景观首先是文化现象,其次才是自然现象。设计师首先必须充分关注人与机体、人与设备的活动和需求。这样才能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 下一篇: 网络广告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