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建筑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3 16:27: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特色建筑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特色建筑设计

篇(1)

1.1建筑造型

建筑造型以整体校区环境为重心,景观环境界面的完整性和层次的丰富性来设计建筑造型,与公共空间有机结合,互为景观,时代感与功能性并重,做到了环境、园林和建筑群体有机结合。建筑造型是反映新校区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建筑形态采用简洁厚重的体量构成,朴实的外形体现了北方建筑的构成特征,充分展示校园建筑独特的儒雅风格。主体建筑以统一主题和尺度彼此协调,材质与色彩的设计采用木格栅、灰色砖墙、白色构架等传统元素形成对比,以此呼应三晋传统建筑形式。教学建筑形体内部采用徽派建筑“天井”的设计手法,方正对称,结构简单。教学楼以三晋文化典型特色院落单元式的布局,与“天井”形式相结合形成城廓式的灰砖墙围合格局。“天井”四周由教室空间围合而成,院落的设计形式与景观结合设计,突破了建筑空间内部的封闭感。“天井”与整体建筑群落呼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儒家思想渗透于建筑灵魂之中。建筑层高便于教学使用,以3-6层为主设计,可减少垂直交通压力。教学建筑以4-5层为主;办公楼及交流中心处于礼仪性主入口,高度采用3-6层;图书馆4-6层,突出入口处鲜明的特征。

1.2建筑细部要素

主体建筑通过构件要素、建筑细部及饰面材料的质地、纹理和韵律加以表现。选用材料包括青灰色面砖、深色自然石材、灰色金属框架、木格栅等,保持风格的和谐性。理科院教学楼位于校园西侧,建筑东立面采用柱廊和台阶的手法强调建筑的庄重形象,两立面设置更多的开口和体块变化,与校园绿化带形成呼应,通过东面两面的处理手法对比达到统一来突出建筑个性。墙面材料选用山西传统建筑的青砖、洞口、檐口、山墙提炼传统建筑符号。文科院教学楼位于中轴线两侧,东西两侧单元通过挖空手法,形成庭院,与景观融为一体,丰富了建筑外立面和内部空间。但其中也有一定弊端,沿袭徽派建筑元素的窄窗不利于充足自然采光。

1.3入口主体建筑

入口主体建筑包括图书馆、行政中心。行政办公大楼与图书馆矗立于入口两侧,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绝对对称设计手法,中间连接门式连廊,烘托入口轴线及广场空间的庄重气氛。行政办公楼成“L”形布局,形成东南主入口广场,方便对外服务,副楼东侧设次入口。建筑造型整体性强,强调对广场空间的围合和界定。建筑外立面以灰砖为主色调,虚实对比强烈,用色彩和体量的结合反映山西传统建筑内涵。图书馆位于入口东北侧,与行政办公楼对称呼应,形成校园的门口空间,展现三晋传统文化意向。

2建筑各要素的设计特色

2.1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以城廓为框架的艺术表现方法,渗透着浓郁的山西传统建筑艺术格调。其中教学楼设计以院落式单元化的方式组合而成,庭院、广场、廊道等设计要素相互交错渗透,形成相互支撑、自成一体、资源共享的教学综合体。理工院教学楼在教学区西侧,三栋均为合院式平面,由8个标准单元或非标准单元组成。四栋文科院在中轴线两侧,由11个标准单元或非标准单元组成。建筑平面布局设计南北的六个单元布置主要教室、实验室和科院用房,东西向的单元布置科研办公、其他辅助用房及交通空间。

2.2建造方式

建造方式以模数为标准的设计方法,体现了其建造美学的艺术性突破。教学区建筑采用模数制的平面布局,形成规整的柱网,适合各种类型教学、科研空间的灵活布置,并形成院落空间界定明确的组团空间,提供师生课余交流活动的户外场所。模数制也可以通过建筑形体和景观环境的整体调控,使校园空间组织设计清晰明确,有良好的方向感和仪式感。同时,建筑内部各方面构成组合具有一定灵活性,可根据建筑功能需求进行功能房间的调整,满足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2.3建筑组团

以院落为单元的建筑组团使整个园区美观大方,功能分区划分清晰,每组建筑均形成中心感明确的围合式院落布局。大院文化是三晋传统居民建筑最具特色的形态特征,校园建筑继承和体现院落空间的山西传统建筑空间和氛围,以各种类型的院落作为教学区组团空间的核心元素。建筑组团形成较大尺度的主院落,同时在建筑内部,特别是东西向的体量中,也通过挖空、退缩等艺术设计手法,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标高的小型院落,穿插于办公、研讨及休息区,提供更为丰富的校园交往空间,通过景观处理强调传统建筑的空间特征。

2.4建筑群体

校园建筑群落以十字形轴线进行控制,以轴线为中心线索的设计扩展,南北方向为教学区主要景观轴,从仪式性南入口向教学区纵深发展延伸,通过轴线上主要建筑群的几何空间变化组织对景,使各层次公共空间节点形成良好的联系和呼应,形成“起承转合”的空间节奏和景观序列。

2.5建筑形体及内部空间

新校区建筑设计以原有校园总体规划为基础,通过建筑形体组织,加强总体规划的图底关系和轴线空间效果。教学建筑内部强调收放有致的序列空间,依托环状设计的校园绿地,加强了形体的变化和视廊组织,同时强化了内外空间渗透和生态景观效果。

篇(2)

引言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国城市正逐渐从功能城市转变为文化城市。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它留存在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形成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建筑的灵魂。《北京宣言》是中国城市实行“文化城市”转型的重要力量。

随着文化城市的建设,当今中国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们会从地方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此时出现了很多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建筑作品。

尽管在文化与建筑的关系中,建筑若可以成为文化景观,但这样的景观的形成并不是通过建筑师的设计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历史的发展,文化的沉淀,逐渐保留下来,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代表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而本文要做的,不是模仿地方建筑的传统建筑特征,而是将地方文化特色灵活地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使现代建筑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一、基址概况

临洮马家窑文化产业园位于临洮县西侧,西侧是临康公路,东临电渠,北侧是规划纬四路,南侧为6班幼儿园。用地为高差6米的台地,高台标高1878.94-1879.87,低处标高1870.75-1872.67;整体呈南低北高,东低西高走势。用地范围内无大树、古树、名木、文物古迹,场地表面无岩溶地裂缝,场地内无河流通过。

二、设计原则与理念

1、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了适合小学学校教学特点。

2、学校文化原则:体现当地小学的文化特征,创造亲切、和谐、现代化的校园氛围。

3、尊重自然现状。将规划内容与现状地形地貌有机结合,利用地形的聚合空间,创造一个充满尺度、宜人、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历史生活积淀下来的文化表象。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往往被当地人所忽略。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打开思维的固有框框,继承并发扬地方文化特色,让地方文化得以传承。

马家窑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要与临洮县实际相结合,园区各类管网及园区道路要合理设置,与县城总体规划有效衔接,科学合理地布局,使规划更加具有操作性、可行性。要对马家窑文化产业园合理定位,要充分了解马家窑的文化底蕴,在进一步挖掘马家窑文化的深刻内涵后再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反映马家窑文化时期人们的总体生活方式。

三、马家窖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挑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爽朗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凝结着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精神的寄托。除作为口常生活用具的缸、碗、盆、壶、瓶、钵、罐等外,还有祭祀、庆贺专用的陶质乐器“土鼓”。土鼓像一口深腹缸,口沿外有蒙兽皮的鉴纽,中部有对称的散音孔,可以放在地上敲击,也可以由二人抬着,边走边敲。每当丰收或有喜庆祭祀时,人们手持玉璧,载歌载舞,用上鼓伴奏。

马家窑文化的建筑、石器制作、骨器制作、纺织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房屋为半地穴式,分方形和圆形两种,并进行了地面的防潮处理。在筑平的地面上抹一层草泥,然后在上面盖一层白石,表面打磨得很光滑。房屋用木柱支撑,下面还垫有石柱础。骨器如骨匕、骨刀、骨锥等均磨制精良,刀部锋利,式样美观。特别是缝纫用的骨针,其大小相当于现在用的中号钢针,四五千年前的先民们能制造出如此精细的骨针,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由于中外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建筑行业也蓬勃发展,设计方案不断推陈出新,以西方现代简约主义为代表的风格很受欢迎。但是受地方文化等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全盘照搬,而应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如陶艺、石器等,将之融合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四、地方文化特色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地方文化特色在建筑设计方而的表现手法各种各样,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法则,更没有既定的套路,借助于何种表现手段,主要取决于设计者对建筑所处地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用地现状、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等的考虑与权衡,以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在此对建筑符号、空间、布局等方而进行分析和举例,仅为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

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建筑历史留给我们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符号。对于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选择和应用,比较适合的方式应该是“去其形,取其意”,避免对于符号的生搬硬套。即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念化,按照现代建筑的抽象审关观来表达城市传统文化的意境,使传统文化的运用更契合于现代文明的体现,这样的现代建筑设计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性,更不失其现代感,才是真正有生机、发展着的建筑,而不是非古非今的异类。

(二)建筑空间尺度的延续:

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并不是唯一可以在建筑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方式。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建筑,都会由于当地的风俗习惯或历史原因而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建筑空间尺度,而对这种传统的延续,可以使建筑形成地方特有的亲切感。

(三)整体布局的借鉴:

由于地理区位的影响,不同城市的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由此产生的建筑整体布局亦各不相同,包括空间的使用,水系的运用,采光通风的考虑等等,这些都与所在环境的地理区位、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是地方文化的影射。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实际上也是地方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

五、小结

“地方文化特色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反映着最近几年来建筑行业的走向,不同的时代都要在建筑上表现不同时代的特征。一个城市应该有不同时期的建筑作品,应该有足够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因此,城市中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应推陈出新,使建筑在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拥有体现现代文明的建筑形态和功能特色。尊重历史,致力现在,放眼未来!

参考文献

篇(3)

1国内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农村地区作为人口最多的地方,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孩子上学。作为学前教育类型之一的幼儿园教育,针对的对象主要是3至6岁的儿童。为了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就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从学校开始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以促进儿童适应性、创新性的不断发展,让其个性得到充分体现,这样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出合适的人才。伴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重视,全国各地尤其是乡村正开始兴建许多新式的幼儿园以适应儿童的更好发展,同时乡村幼儿园也引进国内外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著名的蒙台梭利式教育法。这些新式教学都是秉承遵循人的成长规则和心理学原理,以激发幼儿在生理、心理和精神层次的发展。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就提出要尊重儿童的观念,鼓励孩子从内心去学习,把孩子的智慧与品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教育的宗旨。当下,因为人们对传统教育的改变,蒙台梭利式幼儿园在全国各地兴起,这种举措得到了当地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孩子家长的热烈支持。譬如说,青岛明星幼儿园、北京神墨幼儿园培训机构;此外还有瑞吉欧式幼儿园、音思派教育等。以上所列述的都是一些大城市比较有特色的幼儿园,除了这些,在我国农村地区也陆续出现一些符合当地地方特色的幼儿园,适合孩子的全面发展。

2适应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的幼儿园建筑设计

乡村地区按其地方特性,幼儿园建筑设计分为三部分,幼儿生活用房、幼儿供应用房、幼儿服务用房以适应儿童的健康发展。

2.1生活用房

因为农村地区土地便宜,人口较多。幼儿园在建设时都会布置几个生活用房,是用来给孩子提供休息、睡觉、生活的房间,并且房间设计要求很高,符合布局、采光、通风的要求。生活用房的设计理念是方便孩子,所以房间有活动室、休息室、更衣间、卫生间等设置,同时在布局上也是很有讲究,对于使用频繁的房间一般设置在幼儿园的楼下,而休息室这样相对安静的房间一般设置在楼上。这就是在农村地区幼儿园的地方特色。

2.2服务用房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不是特别发达,功能性用房设施配备比较简单,但也有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服务用房包括会议室、医务室、值班室、办公室等基本功能性用房。而对于这部分房间的布局主要是设置在首层,比如医务室、晨检室等房间因为事服务用房,需要方便使用而对于其他房间可以设置在相对高一层的楼层,互相隔开,避免相互干扰。也可单独设置使用应具体要求。

2.3附属用房

附属用房一般是功能性不是很强的房间,主要是一些辅助作用比如食堂、茶水间、洗衣房等生活场所,他所需要占据的土地面积非常大,而迎合了乡村地区的建筑特点,土地丰富,面积宽广。一般是独立设置避免和其他房间相互干扰。一般情况下,幼儿园校区的建筑分为两种,集中式和分散式。在场地确定的条件下,应按要求设置协调好各个分区、房间的关系,以免造成干扰和浪费,使得其校区面积利用率最大。

3农村地区幼儿园建筑特色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3.1要突破孤立的班组空间

中国的幼儿园建筑与国外的幼儿园建筑布局相差甚大,在我国农村幼儿园建筑主要是沿用固定的活动单元模式,所有的儿童就限制在几间房间或活动室中;而相比国外的幼儿园教室布局,他们多采用自由式的平面布局,围绕多功能厅来组织空间,打破原有教室独立封闭的班级空间,把以往传统的走廊连接教室的布局手法转换成儿童互动、游戏、社交的综合性空间。这样不仅扩大了孩子的活动范围,还促进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交往,从而形成生机勃勃的儿童天地。

3.2要突出交往空间的设计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班级为基础,从而导致在我国农村幼儿园建筑模式趋向于管得太死的特点。从农村幼儿园的建筑方式上就可以看出,大小教室隔开,走廊长连,所有孩子都按年龄、班级分开在不同的教室,各班的老师和孩子互不往来,都是以班集体为中心。然而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早就证明,孩子要健康成长就必须和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和成人一起活动和游戏。所以应将幼儿园的建筑与其他不同性质的建筑结合在一起,可以和小学、中学、等其它的公共建筑一起联建,这样就可以让儿童和不同年龄段的人沟通交流。在不同人群的交往中,他们可以学到不同知识,开阔眼界,促进情感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建筑上突出交往空间的设计,打破分割、封闭格局,更多的为孩子创造公共的交往空间。

3.3要增强室外趣味空间的设计

因为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所以对农村幼儿园建筑来说要求比较高,就必须要求面积较大的空旷的室外环境,用以设计满足儿童游戏、娱乐的场所。而游戏又是开发孩子智力和学习知识非常好的教学方式,比如冒险游戏、“连接体”游戏其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团队协作能力。农村幼儿园建筑只有迎合以上三点要求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教学提供自己的特色,使农村孩子能够真正的打破固有模式和城市幼儿园一样有自己的学习模式。

4结语

面对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孩子的教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农村幼儿园建筑已经不单纯是一栋普普通通的房子了,他已经成了孩子们生活、学习、娱乐和交流的场所,是儿童可以进入自由畅游的工具。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师,应该从多方面角度去思考,为孩子建造一所良好、温馨、舒适、且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同时有利于孩子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多功能特色幼儿园空间。

作者:郑涛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路,卢健松.湖南耒阳市毛坪浙商希望小学[J].建筑学报,2008(07).

[2]谢国杰.北京宝星国际小学及幼儿园[J].建筑学报,2007(09).

[3]刘德刚,刘华,孔翔榆.幼儿园建筑设计要点探讨[J].才智,2010(32).

篇(4)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城市的交通堵塞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们生活的一大问题,而地铁是解决交通堵塞的有效措施。

1.地铁建筑特点解析

地铁及城铁统称为大众捷运系统,它是指:在城市内的主要运输通道,以专用动力车辆行驶于地面、高架或地下的专用路轨,并提供班次密集、运量大、速度快、安全舒适等服务的公共运输系统,其建筑的空间属性与大部分的建筑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从这其定义出发,可以总结出六个独特属性:

1.1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属性:根据美国著名都市社会学者科斯特(Manuel Castells1942-)的论点,交通是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元素”,是都市流动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

1.2活动过渡的中介属性:地铁作为一项交通工具,常常被视为地面起点与地面另一个迄点之间的过渡,是一个空间压缩的“介面”。因此,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在地铁站的设计上往往忽略了美学上的考虑。

1.3高速变化的流动属性:城市里移动速度的改变,也造成了人们对空间体验以及与城市关系的改变。地铁乘客的视觉焦点因为熟睹而游离、焦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是高速流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互动的降低,城市旅程因此越来越单调、抽象。

1.4专用路权的排他属性:地铁运输造成旅程单调的抽象原因,不仅因为流动的高速化,更因为路权的专用性,即地铁行驶在隔离式专用路轨上, 这一属性隔绝了乘客在旅途中以视觉参与活动的机会,因此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目的纯粹的、排他性强烈的疏离感。

1.5人潮汇集属性:地铁一方面是一种 “大众空间”, 吸引大量人潮川流不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另一方面,地铁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以及阶级,地铁建筑又是城市中具有浓厚“普遍性格”的空间。

1.6塑造城市形象的“地标”属性:地铁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通过地铁建筑可以反映其科技水平和美学标准。

2.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原则

地铁车站是地铁线路中的交通枢纽起到客流地上、地下的相互转换及快捷运送客流的作用。车站应根据线路走向合理布点,站间距考虑要适当,市区宜在 1公里左右,郊区可略长些。站址的确定应符合线路设计要求,设在能够最大吸引客流的地方,如:商业中心、居住区,以便乘客在地铁和其它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同时注意与地面建筑规划相协调,并注意对该地区的地下管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面建筑的拆迁改造进行调查研究,力求掌握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减少工程的潜在矛盾。由于地铁车站建于地下,在建筑设计上必须注意以下的设计原则:

2.1 地铁车站是人流比较集中的公共交通建筑,在设计中首先要满足其使用功能要求,地铁车站的站位应该为乘客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使多数乘客步行的距离最短。车站布局还须考虑与其它公共交通有方便的换乘条件,将旅游景点、游乐中心、住宅密集区、办公密集区等与车站相通,为乘客提供无太阳晒、无雨淋的乘车条件,使车站建筑具有合理的、完善的、流畅的使用功能。

2.2 车站布设应与旧城改造和新区土地的开发相结合,车站分布应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并注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周边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3 地铁车站是建于地下的公共交通建筑除了结构应有的安全可靠性外车站建筑的设计中也应考虑所有的安全因素如楼梯和自动扶梯数量、位置及宽度的考虑必须满足在灾害情况下的紧急疏散要求,有足够明亮的照明设施,保证良好的空气环境质量,以降低人在地下空间的恐惧心理,有清晰详尽的导向标志,安全出口通道有完善的消防设施及有足够的新风和排风排烟设施。

3.地域文化—地铁设计的核心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布正伟先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艺术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时代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

倡导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并不意味抱着传统不放手,而是要从中汲取养分,创造全新的视觉语言,提倡原创设计。一部建筑史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不同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纵观国际地铁建筑的设计,不难看出他们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上所做出的努力。

一提到巴黎的地铁,到过巴黎或对现代艺术史和建筑史略有涉猎的人,都会对建筑设计师赫克托·吉马德(Hector Guimard)的“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的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关键时刻的巴黎,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巧妙地与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共运输科技结合,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地铁风格”(Style Metro),巴黎人的浪漫气质从其作品中彰显出来。在巴黎现有的86座“新艺术”风格的地铁建筑中,当属地铁二号线西侧终点站“皇太子妃门站”(PorteDauphine),以及蒙马特区十二号线的“阿贝斯站”(Abbesses)与高耸的“埃菲尔铁塔”(TourEiffel,1889)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体现出地铁建筑的地标性。

莫斯科地铁以“地下宫殿”的美誉而著称于世。莫斯科地铁不仅是工程上的奇迹,也是建筑美学上的重要作品。莫斯科地铁是权力美学的体现,它采用了贵重的天然石料,独特的照明灯具,更饰以名师高手创作的大量雕塑和彩绘,尽显其艺术瑰宝之奇丽,具有帝俄时代的宫殿风格。如共青团广场地铁站的拱顶是描绘前苏联青年劳动、战斗和生活的马赛克镶嵌画;马雅可夫斯基站犹如这位大诗人的纪念厅,用高强度不锈钢筑成轻巧的列拱,地面铺白色大理石,用红色大理石镶边,中间有一条紫红色的大理石通道纵贯候车厅,犹如庄重的红色地毯,直抵候车厅尽头诗人的半身像。巧妙地将地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融合,使其成为莫斯科的象征。

里斯本地铁的历史不长、规模不大,只有两条线路,总长19公里,其中17公里为地下路段。但其地铁的公共艺术却非常有特色,几乎全是各种壁面瓷砖艺术品,间或一些陶瓷雕塑创作,在地铁公共艺术领域里,享有极高的声誉。里斯本的地铁公共艺术之所以出名,除了参与设计的艺术家的杰出作品,更因为其忠实地反映了这个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传统—陶瓷艺术。

4.结语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方案是地铁设计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对工程周边环境、地质情况以及相关国家规范、地方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充分的熟悉和理解。根据各站所处的环境不同,设计时要仔细研究本站的制约因素,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在满足车站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选择客流流线短,经济合理的车站建筑方案,使设计最优,投资最省。

参考文献:

[1]布正伟:《自在生成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哈尔滨,1999.

篇(5)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94-02

根据湘西本土民族建筑特点,经过收集、提取、提炼、和升华保留了湘西建筑的特点,取其典型的形状,发挥其神,最后得到简单的形体,再使用现代的新材料和新工艺,来表现和发扬湘西建筑特有的“形”和“神”。体现特定的地域文化,体现在酒店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体现特定的文化氛围,从中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感受,同时酒店将服务项目融入主题,以个性化取代刻板,让顾客从中获得快乐、知识和刺激。

设计离不开文化,文化是设计的灵魂,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根据地域特点,创造独具地域特色的酒店文化将成为酒店品牌优势的基础。因此,自然条件历史遗风完全可以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酒店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集成,同时又有民族性,地域性。因此酒店设计可根据国家环境、地域环境等理念不同演示出不同的文化。文化需要强调,但不能刻意造作。因为文化已演绎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通过灵活的手法让人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间感受文化是最自然也最亲切的方式。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又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文化。酒店是生产和经营文化的企业。如果客人充分享受到了酒店文化,将形成客人对酒店的忠诚度。从而酒店产生较高的文化附加值。世界著名的酒店管理公司,他们管理的酒店文化底蕴、文化内涵非常雄厚。

唤起国内酒店行业向主题性旅游酒店靠近,因为目前酒店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一般酒店的客房入住率并不是那么乐观,各种竞争到最后就会上升到文化的竞争,有文化背景作为依托的酒店在竞争中开始崭露头角,主题性旅游酒店是未来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没有主题的酒店在未来的竞争中会一败徒地,会成为时代的过客,默默的消逝在人们的记忆中。

引领国内酒店消费的新方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酒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是为人们提供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提供迅速流畅的信息,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享受,提升了酒店的文化品味。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逐渐由原来的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的转化。

对传统建筑的重新诠释,运用通俗文化的符号和色彩,现代新材料和现代新工艺,取其“形”,发扬其“神”,对湘西传统建筑新的诠释。我设计主题性旅游酒店设计是“带”状建筑体,酒店建筑是沿沱江建造设计的,一方面为了能够更好的和沱江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沿江是个很好的自然景观,把沿江的一面最大化和更好的发挥利用,沿江的客房价格都要高些。为了达到更高的经济利益同时不破坏环境的整体性,最终我选择了“带”状台阶式建筑。近年来对主题性旅游酒店的研究的资料和理论越来越多,布正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艺术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时代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多年以前梁思成先生倡导建筑设计以“中而新”为上,力求设计中要强调地方文化。强调酒店要以文化为依托,才能在未来酒店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资料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主题性旅游酒店在酒店行业市场中还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也是酒店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些高层次、高收入、和高学历的消费者,由对物质的追求向精神和文化的追求而转变,酒店行业不是孤立存在的,酒店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游客在外面旅游,就是为了满足其精神文化的追求。住酒店的心态也不同,不是说有的地方住就可以了,不光要有地方住,还要住的舒服,住的有品位,有品位怎么来,那就就要看文化底蕴。酒店竞争到最后就上升到了文化底蕴的竞争。

根据旅游地的特殊要求和地域性定位,不能做建设高层建筑。一方面高层建筑破坏当地环境;另一方面当地建筑一般在3~4层,要是在那里设计了高层建筑,也不符合当地的地域性特色。本着主题性旅游酒店怕大不怕小的原则,同时又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和定位,又不能太小。最终确定了设计主体为三层的“带”状台阶式建筑。只有大堂部分设计为四层。本来就是沿江而建设的不规则形的建筑,也在形式上打破三层的规则形建筑,从立体构成角度出发,给建筑点自由组合的概念。大堂突出的第四层作为高级会议室。房间通风、采光和欣赏室外自然景观的视角效果甚好,会议之余欣赏湘西美丽的自然环境。台阶式建筑有以下几个优点: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夏天沱江水带来的清凉顺着台阶而上,能让三层的建筑都能接受到沱江水带来的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给远道而来的游客带来异乡夏天的一丝凉爽;能更多的接受阳光的照射,解决房间日照的问题;具有文化功能,台阶建筑为人们提供了私用或公用的平台,鼓励人们去享受自然和社交活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功能,台阶建筑虽然造价昂贵,但提供了舒适方便的平台,深受用户的欢迎,酒店的设计和个人居住环境设计不同。个人居住环境的设计只要满足业主个人要求,这是设计师和业主之间两者的关系,但公共建筑就不同了,它变成了设计师、酒店业主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那就复杂的多了。主题旅游酒店的设计不但要满足业主的需求,还要经得起消费者的考验,满足消费者使用方面和审美需求。特别是酒店需要消费者支持的产业,建设消费者喜欢的建筑在后来的酒店经营中能给酒店带来一定的增值经济效益。

湘西的封火墙的做法是很复杂的,表现的时候就发现,在追求简洁设计现代,把湘西那种封火墙的做法再做的那么复杂就不太符合现代的设计思想,人们看上去也不是那么直观,就把封火墙的做法进行了简化和总结,取其大体的形,更总要的发挥其神。

在设计中,系统的做资料收集,资料收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最终设计表现的结果,我更深入的感受到了收集资料的重要性,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资料的收集是很重要,还有一个就是收集到的资料怎么去应用,那样更重要,把收集到资料惊醒整理和再加工,要把握好把加工好的资料用到具体什么地方去。比如湘西吊脚楼建筑前面部分都有挑起上面结构的挑梁,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但在现代建筑中完全没有必要使用那种挑梁,但是在主题性旅游酒店建筑设计中同样采用这个挑梁的形式,在这里完全不是建筑的结构,而是作为建筑结构之外装饰的部分出现的。着就是整理好资料,把资料再利用,用到合适的位置。

在设计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虽然问最后都是被解决了,但是还是反映出来一个结果,那就是知识面不是很广,比如在施工的工艺方面还是很薄弱,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去重点补充。要了解更多的知识面,设计要有很强的理论做指导,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是空谈。

参考文献:

[1]萧默,王归祥.建筑意.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

篇(6)

社会在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而这样舒适、高效的生活环境,却是以破坏自然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而得来的。现下,世界各国都在为人、社会和环境之间建立友好关系而出谋划策,在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创造和谐社会是现下促进经济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和谐与特色的建设社会理念是不相矛盾的,是彼此融合的,而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在现下建筑设计的规划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建筑是维系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必备的基础设施,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不断的丰富着建筑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所要求的建筑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北方的四合院四方四正,南方的青砖灰瓦小楼临水而建,都是不同文化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所造就的建筑特色。现下,为了顺应时展要求,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同时,又保证建筑的个性化发展,设计师在规划建筑设计中,很好的加入和谐与特色理念,进一步的规范且丰富了建筑设计的内容。

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应用

在建筑的设计中必须充分利用和谐理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把握建筑与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建筑是随处可见的,为了促进城市合理规划,更为了加强自然保护,节省资源,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时就要进行全方位的掌控,从而设计出合格的建筑。

(一)、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应用的必要性

1、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的应用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知道工业革命100多年来,给社会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是同样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的现象。而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在总的环境破坏和能源消耗中占有着很大的比例。2002年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导致气候变暖的有害物质中有50%来自于建筑施工和运营,而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的能源消耗占到了总能源消耗的1/3。这两个数据足以让人们注意到建筑的和谐发展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足以表明建筑设计中加入和谐理念的重要性。那么显然地,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的应用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都积极的加入进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全面而且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和环境。从2002年的调查资料所显示出来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的有效设计、合理施工和营运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建筑设计师所必须面对且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只有在建筑设计中充分的考虑到了和谐原素的运用,才能在建筑的后期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有效把握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程度,从而有效促进各社会与自然和发展,以加快和谐社会发展进程。

2、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的应用也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人们不用再为最基本的吃、穿、住、行费心时,形成高质量的生活要求便是水到渠成了。所以现在,无论是住宅区,还是公共区的建筑都需要做到与社会、自然和谐共融才是人们想要的效果。例如,近几年来的“绿色建筑”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绿色建筑突显出了,人们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后,对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求。

(二)、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应用的体现

其实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的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应用的必要性中有简单地提到,这里只是作一个简要的补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综合现下呼声比较高的和谐环境建设因素来共同考虑。而且现在也有很多的设计往这一方面去努力,去实现了。例如,前文中提到的“绿色建筑”,就是对和谐理念应用的最好体现。绿色建筑一般在思想内容上包含:节约建筑材料;创造健康的室内环境;尽可能使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而这是促进建筑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的体现主要还是在于建筑本身的建筑布局和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协调。

建筑设计色理念应用地体现

当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得到贯彻时,同样也就是特色理念的应用。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于到了将来,建筑设计色理念的应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全世界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是不一样的,而建筑也就会随着当地各种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全面把握当地的建筑环境和自然特色,根据当地人民的物质文化欣赏水平来综合建筑设计,以达到建筑该有的特色效果。例如,我国重要历史建筑――故宫,采用的是南北对称的模式,四方四正的格局,色彩鲜艳,气势磅礴,突显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这是其它国家所不具备的,而且就是在我国南方也不可能再找到一个能与之相同的建筑,而故宫的建造完全是在综合了当时的历史状况和文化条件的基础上完成的,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极具中国特色。

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表现特色是必备的专业要求,而且这种特色不仅仅只是表现在设计师个人的建筑风格上,还集中表现在不同的地域特征上。就这种建筑设计中的特色理念的应用,让我们不得不提到北欧著名的地域主义建筑师马里奥・博塔所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地域的地表特征,它描述着其地理、自然和领土,他通常也是一种映像,一个有无数故事的孩子。这里有一个历史的范畴,一个记忆的范畴,一个文化的范畴⋯⋯”,这句话是对地域主义建筑的概括,也是建筑设计中必须融入特色的最好诠释。所以很显然的,在建筑的设计中,特色理念的体现主要是表现在因当地具体情况的不同,建筑物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形式也大不一样。就像日本因为处在地震带上,地震灾害多发,所以其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更多的是注重其的抗震性能,而西方国家因为人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建筑物更表现出一种个性化和独立化的风格。

总结

在建筑设计理念把握上,我们要结合时展要求、实地的经济情况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而综上所述,和谐理念和特色理念的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顺应时展要求,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马晓干.如何做好大型商业地产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10,36(14).

[2]赵江华,何川.环境友好型城市边缘居住区的规划建筑设计探索[J].城市建设,2010,(4).

[3]张艳,冉茂宇.使建筑融入自然与地域的气候环境--浅析台湾地区绿色建筑实践对闽南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的启示[J].华中建筑,2007,(03)

篇(7)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306-01

第一章巴洛克建筑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一、巴洛克建筑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巴洛克“Baroque”来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指很大形状不匀称、畸形的珍珠。亦指16世纪一些意大利的主流的“经典”以及国际矫饰主义,17世纪并列流行于意大利周边独有的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家,在18世纪早期的德国,发生了文化和艺术的转变。今天“巴洛克”单纯指十七世纪的艺术及其独特的风格。

二、巴洛克建筑样式的发展

罗马是巴洛克艺术的诞生地,从这中心向外散布到整个欧洲,以及美洲地区。表现华丽多彩且富变化的风格。从广义上讲,巴洛克建筑又可细分为三类:意大利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和晚期的洛可可建筑。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其它地区逐渐衰落。

第二章阿尔卑斯山南、北部区域巴洛克建筑的特色

一、南部巴洛克建筑的风格特色。

巴洛克风格浮现于文艺复兴盛期,由伟大的文艺复兴大师们自发采取的。罗马始终处于艺术发展的前沿1。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有三个艺术流派在相互斗争中产生。巴洛克艺术对当时的建筑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它沿袭了16世纪文艺复兴盛期演变而来的手法注意,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改进。

(一)罗马巴洛克建筑

17世纪的时候,意大利整个建筑业萧条,但在罗马却掀起了一个新的建筑,大量兴建中小型教堂、城市广场和花园别墅。形式上是文艺复兴的支流与变形,但其思想出发点与人文主义截然不同,它反映天主教的思想意识和奢侈的欲望,包含着矛盾的倾向,它敢于破旧立新,创造出不少富有生命力的形式和手法,被广泛地流传,但它又有非理性的、反常的、违反建筑艺术的一些基本法则,表现出戏剧性,创造性和个体性的特点。

我们从现存的巴洛克艺术来看,可以看到其重要特征是:⑴追求形体的不稳定性、节奏的跳跃性;⑵追求新奇。建筑师们标新立异,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和手法层出不穷。而创新的主要路径则表现为:首先,赋予建筑实体和空间以动态,或者波折流转,或者骚乱冲突;其次,打破建筑、雕刻、绘画的界限,使它们相互渗透;⑶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的组合,取得反常的效果;⑷趋向自然,在郊外兴建了许多别墅,园林艺术有所发展,在城里广造广场,建筑也渐渐开敞,并在装饰中增加了自然题材;⑸城市和建筑,都有一种欢乐的气氛。

巴洛克艺术“将其作为一个壮观的时期来研究,特别吸引现代人并使他们产生兴趣的是巴洛克建筑的空间、运动、光影效果和戏剧性的感觉,而不是它的装饰细部。”2这个时期的城市建筑形式多以教堂和广场为主,无论是平面布局或立面构图上,都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象征一种城市的政治向心力,它以开放的形式吸引市民的目光和思绪。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北部巴洛克建筑的风格特色

17世纪末,德国艺术家在充分吸收意大利巴洛克美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区需要,重新掀起了艺术创作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德国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的部分建筑风格受法国建筑艺术的影响逐渐向洛可可建筑风格发展。

进入18世纪后,法国的洛可可美术兴起,再一次为德意志的艺术家们送来了可供学习的艺术样式。这一阶段的德国建筑被称为“后期巴洛克。”3其建筑特点造型柔和,多采用装饰曲线以追求动态起伏的效果。教堂外部简单,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极尽铺张和雕琢,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

三、 巴洛克建筑风格南北的差异

建筑不仅有实用的目的,而且服务于宗教、权利或者是为了某种精神和信仰,而体现出一种人文的力量和艺术的美成为一种主要的取向。城市艺术是建筑的生命之根,应深植于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之中。

南部意大利地区的巴洛克建筑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的情感、追求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在吸收文艺复兴艺术的基础上,注重宏伟华丽、热情生动的艺术效果。使古典语言成分的组合更富于变化,将曲线、弧面、椭圆形等形式要素引入建筑,造成富于动感的视觉体验。欧洲北部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平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

欧洲南部意大利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建筑不依据其自身特征,而是努力追求其他艺术形式的效果。不以结构的平衡和坚固作为建筑美得判断标准,而是以令人迷惑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律动的团块,不安的、跳动的或剧烈摆动为标准。罗马巴洛克建筑强调的是形式的变化与心理上的张力。4

第三章巴洛克南北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对室内装饰设计的影响

在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中可看到许多新奇多变的空间结构,以及精美的雕塑壁画等装饰手法运用到室内装饰中,其建筑的装饰元素多以植物图案、动物形态、战利品雕饰等居多,而装饰手法则以幻觉风格壁画为主。室内装饰在视觉上,巴洛克艺术显得豪华、注重追求华贵气魄、强调艺术家的想象力并且注重空间感与立体感。巴洛克建筑风格对室内设计的影响相对后来发展的洛可可来说,巴洛克风格的室内设计更强调室内壁画与雕塑或者其他艺术品的融合,呈现出一种追求形体的不稳定性,节奏的跳跃又不独立的呈现出来。而洛可可装饰奢华,特别细密繁琐。虽然洛可可建筑风格的发展是对巴洛克建筑艺术的进一步完善,但是对现代建筑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在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一种清新开朗和规整秩序的式样。巴洛克延续了这种精神,但是当巴洛克盛行起来后,严密取代了清晰,开朗变成了空虚,伟大变成了浮华铺张。在讲究透视法就放弃街道封闭的街景,加长水平方向的距离,将注意力吸引后退的平面,这种城市规划特征在拆掉城墙之前很久就盛行。这是巴洛克设计宏伟宽广大街的美学上的前奏,这类宏伟的大街最多还是有一个方尖碑,一个拱门或一座大楼安排在挑檐线和路沿线的交叉线终端5。

巴洛克建筑形式、奢华的内容都是这个时代精神信仰空前混乱、物质世界纷繁芜杂的最好体现。反映了整个社会精神的缩影。同现代相比,当人们现代物质生活的要求不断得到满足时,有一种向往传统、怀念古老珍品、珍爱有艺术价值的传统风格的欧洲情结。那种描绘细致、丰裕华丽的风格,以及巴洛克和洛可可那种曲线优美、线条流动的风格在现代室内陈设中得到呈现。这种风格深沉里显露尊贵、典雅浸透豪华的设计哲学,成为现代人们享受快乐理念生活的一种写照。

参考文献

[1]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瑞士).文艺复兴与巴洛克[M].上海人民出版社,

[2]张青萍主编. 室内环境设计[J].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P102.

篇(8)

1 工程概况

1.1 站址环境

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是贯通南宁市都会区东西向的骨干线。东客运站是1号线与6号线的换乘站,站位位于民族大道和枫林路的交叉路口西侧,民族大道规划道路宽60m,双向6车道,为东部进入南宁市区的主要交通要道,车流量密集。站位南侧有东客运站及大型公交总站;站位北侧为山体。

1.2 客流

东客运站是1号线全线客流最大的车站。早高峰时,城东市郊的客流分别搭乘1、6号线汇集在东客运站后再往城中心上班工作;晚高峰时,市中心下班客流也在东站分流到1、6号线。本站的设计客流量约为5.5万人/小时,换乘量达到80%。

1.3 车站形式

本站为地下两层双岛四线车站,采用平行双岛布置。车站一、六号线站前设置联络线,六号线站后设置交叉渡线。一号线设置在外侧,六号线设置在内侧,可实现两条线路同站台换乘。车站主体采用全明挖法,同时利用车站西侧配线上方的空间作商业开发。车站外包总长302m,标准段宽45m,两个站台宽均为14m。共设置有8个出入口,3组风亭。

1.4 车站建筑布置

车站地下一层是物业开发部分,利用民族大道高差局部做三层。

地下二层为站厅层,由中间公共区、两个设备及管理用房区和车站西端的物业开发部分共四部分组成。公共区与物业开发部分设有一条5.5m宽的联系通道。

地下三层为站台层,由中间公共区和两端设备及管理用房区共三部分组成。

2 设计重点

2.1 重点考虑出入口与周边交通枢纽接驳

本站站位邻近东客运站和公交总站,车站出入口及风亭的设置需重点考虑在不影响两大交通枢纽车流、人流流线的情况下与东客运站、公交总站的接驳。

2.2 解决车站站位与地面交通的关系

民族大道、枫林路交通繁忙、车流量大。车站的设置可为今后提供便利的交通环境,缓解地面的交通压力。考虑车站实施期间对民族大道交通带来较大压力,设计时应考虑如何设置站位,尽量避免侵占道路,并做好交通疏解方案。

2.3 设计最佳的换乘节点及换乘形式

东客运站为换乘车站,在满足车站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两条线路的换乘节点和换乘形式。同时避免对城区的二次施工干扰,车站建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3 建筑设计理念及特点

3.1 大站台采用单柱设计,提高站厅层层高,使公共区空间开阔通透

本站为1号线客流量最大的车站,在上下班高峰期,大量的乘客在站台上候车、换乘,因此本站对站台的宽度及布置比一般站要求高。考虑以上因素,本站两个站台宽度均设为14m,而且为单柱设计,尽量增大站台的有效面积,满足客流要求。车站地势西高东低,高差为7.2m,在满足道路通行的要求下,将车站中部的站厅层适当提高到6m(一般站站厅层高度为4.8m),既可减少覆土厚度,保证结构安全性;同时解决了因车站标准段宽达45m(约为一般站标准段宽的两倍),如采用常规地铁车站高度,空间比例失调,较为压抑的问题。

3.2 合理利用周边绿地,站位避让主干道保持交通顺畅。

站位位于民族大道和枫林路的交叉路口附近,该段民族大道东端连接高速公路,是南宁东部进出城车流的的主干道,车流量大,交通繁忙;枫林路是东客运站客运车辆进出的必经之道。为了保证在地铁施工期间对交通影响降低到最小,车站主体避让交叉路口,保证民族大道进出枫林路的车流顺畅;充分利用站位北侧的绿地,将车站主体尽量往北移,车站主体完全避让民族大道南侧的主车道,利用道路绿化带进行铺盖交通疏解,还原北侧3个主车道和1个混合车道,保持该段民族大道在地铁施工期间保持车道顺畅。

3.3 巧妙利用现场地形获得地下空间

要实现车站最好的经济效益,一是控制车站规模,二是结合物业。根据国内其他城市已有地铁类似车站的开发经验,位于中心区的换乘车站,车站的商业价值非常大,车站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和方便乘客进出站,地下一层和地铁上盖的商业价值最大,尽可能优化车站布局整合空间,多余空间预留作为商业开发,既可增加地铁的客流,又促进周边商业经济的发展。

站位所处的民族大道地势相差较大、西高东低,为了减少车站覆土厚度和充分利用有效空间,本站西端配线上空部分设置两层商业开发,为车站净增加了近约50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并可与周边的地下商业有机衔接,既为地铁带来更多的客流,又带动周边商业的发展,达到双赢。

3.4 车站与客运公交“零换乘”

车站的主要客流来自南侧交通中心的换乘客流和再南部的居住客流。车站出入口的设置,尽可能减少对现有公交总站和客运站交通流线的破坏,同时最大范围的吸引客流。本站Ⅲ号出入口设在客运站站前广场上,同时预留条件接入客运站地下一层,便于与长途客运站的换乘。加强轨道交通与客运公交有机衔接,使客运公交与轨道交通无缝换乘,体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便捷性、合理性和政策性,发挥整个公共交通网络的整体运输能力。

3.5 结合城市景观,与环境相协调

为了减少对客运站景观的影响,车站出入口利用客运站前的下沉广场,巧妙地将地铁功能与公交建筑融合。利用民族大道中央绿化带设置矮风亭,并在旁边布置绿化加以视线遮挡,减少对周边景观的影响,车站北侧的出入口及风亭也与周边的绿地一体化设计,融入城市景观中。

3.6 无障碍设计

残疾人乘客可通过车站Ⅳ号出入口的无障碍电梯进出车站,再通过无障碍通道及设置付费区内,车站中部的电梯到达站台层;在出入口无障碍电梯地面高差处设置无障碍坡道。在车站公共区内也设有盲道,方便残疾人进出地铁车站。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东客运站的地铁车站设计,成功解决了地铁1、6号线的大客流换乘、地铁与客运公交的换乘、民族大道南北方向过街人流通行、并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本站设计积极探索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大型客运公交与地铁车站实现“零距离换乘”、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地下有限的空间内,利用现场地形及周边环境成就一个宽敞、新颖的建筑地下空间,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时下,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生命周期内部,最大限度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在有效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为人类提供更加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在高效、适用的使用空间中和建筑形成自然共生。

一、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以及与一般建筑的区别

绿色建筑作为人类生态智慧和生态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步骤的重要环节,它是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有机协调的建筑样式,为人类提供了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工作空间,在更加高效的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生存环境。

(一)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特点

绿色建筑作为新型的生态价值观,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主要包括:节约能源、资源、回归自然等内容。节约能源,是在充分利用太阳能设备,使用节能采暖、空调或者建筑围护结构的同时,减少空调、采暖,在风冷系统利用中,根据自然通风相关原理结构,在正确运用当地气候总体布局以及平面形式的同时,让建筑物充分利用夏季主导风向。

在建筑物材料、建造、建筑设计选择中,根据资源利用特点,在正确使用资源的同时,尽量节省资源。为了保障建筑物生机、活力,在建筑物外部和周边环境相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动静结合、和谐一致的特点,逐渐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在绿色建筑物中,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主要指:在建筑物施工设计中,尽量不采用对人体有害的装修材料、建筑材料,在建筑物内部湿度恰当、空气清新的过程中,让居民身心健康,感觉良好。

在绿色建筑建造过程中,建造特点主要表现在:在明确要求建筑物地理环境条件中,避免土壤中出现大量有害、有毒物质,在地下水资源纯净,地温适宜的过程中,地磁始终满足建筑物构造要求。在构造材料选购中,建筑物通常采用天然木材、竹材、树皮等相关材料,在严格检验处理的过程中,进一步保障建筑材料安全性。另外,绿色建筑还必须根据地理环境要求,配备对应的热水、采暖、发电或者风力发电设备,从而保障天然资源充分利用。

(二)一般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区别

在传统建筑中,建筑物考虑的最多的是避雨遮风的使用效益,很少结合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一般建筑,由于建筑物大部分和自然环境相隔离,因此,室内环境往往不利于保持身心健康;绿色建筑在整合传统建筑特点的过程中,将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有效连接,对室内环境品质有了很大改善。由于建筑物商品化,在传统建筑物中,建筑风格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和特点;绿色建筑一般不采用建筑风格,在充分利用当地风俗特点的同时,根据当地历史文化,结合当地风俗特点,在自然和人相互和谐的同时,创造出更加新颖独特的建筑美学。

在普通建筑物中,一般能耗较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建筑物在使用以及建造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占全球总能源消耗的50%左右,生成了34%的污染源;绿色建筑由于广泛利用地热能、太阳能、沼气、风能,产生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普通建筑物在拆除、建造时,由于没有注重到相关因素,对社会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绿色建筑在吸收建筑物原材料加工、开采、运输、建筑物拆除、废弃过程中,根据环境要求,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标准,在污染最小化的过程中,对人类进行负责。

二、促进绿色建筑设计的改进措施

为了从根本上增强绿色建筑设计效益,必须将绿色建筑体系硬件、软件设施有机的联系起来,从建筑师实践经验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保障绿色设计以及建筑创作技术。

(一)绿色建筑节地节能设计

为了确保土地利用效益,从建筑角度来看,节能用地作为当前建房活动节省用地面积,让绿化面积不损失、少损失的重要手段,必须提高用地效率。例如:建设高层、多层建筑,减小建筑密度,增强建筑容积率,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环境,提高城市容量;在城市居住区中,对后续发展保留发展余地,增强住宅用地集约面积,在完善绿化面积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住宅区生态环境建设;在乡村、城镇建设中,根据坡地、零散地特点,在因地制宜的过程中,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障地方材料充分利用,让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相互融合,增强绿化面积使用效益。

另外,由于寒冷气团频繁侵袭,在和世界维度相比,我国寒冷的天气相对较长,供暖日相对较多;为了保障建筑温度,必须提高供暖设施,在优化冬季室温的同时,节省供暖能源。目前,我国建筑节约能源技术根据内容不同可以分成护墙、采暖、空调通风等,北方冬季一般通过集中供暖的方式,进行供暖。

(二)绿色建筑设计节能环保材料以及高新技术应用

绿色建筑作为相互作用、协调的智能系统,建筑结构、外层材料是能源交换的主要界面,在自然能源转换、收集的过程中,必须有效防止能源流失;在具备气候调节能力的同时,保障气候环境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在建筑材料选择中,结合材料性能,保障材料始终没有毒性物质释放。

室内环保材料主要指建筑物主体结构完工后,对建筑物内部墙面、地面、顶棚进行的装饰、美化处理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在达到装饰的目的的同时,不断满足材料功能。室内建筑材料一般分为:地面、墙体、装饰线、紧固件、顶部、胶粘剂以及连接剂等类型。让装饰材料在绿色建筑中充分展现适用、经济、美观的作用,避免不环保材料释放的苯、甲醛以及苯系物对居民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建筑装修风格中,装修材料是室内环境的主要危害;因此,在装修时,必须选用符合环保指标以及国家标准的装修材料,充分展现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势。

结语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节约能源、减少建造工序以及使用能耗的重要方式,对增强使用舒适性,解决能源危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努力贯彻设计理念,掌握设计要点,从根本上保障环境以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于春普.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3(10):50-52.

[2]郑杰.关于推动中国特色绿色建筑设计的若干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23(6):146-148.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发展,钢铁、电梯出现以来钢筋混凝土应用更为广泛以及多样,为高层建筑发展创造了机遇,高层建筑也已经成为城市建筑空间中一道独特风景线。高层建筑是超过一定层数高度建筑结构体系,高层建筑定义高度或层数,各国规定有所不同,但也没有一个绝对、严格标准来规定其高度以及层数。这与各国以及地区地理环境、地震强度、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电梯设置标准以及防火特殊要求等诸多因素有关。

2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同时承受着水平以及竖直荷载或作用力,低层建筑结构往往主要抵抗竖向荷载作用,水平荷载风荷载作用、地震作用对建筑影响较小,所以,水平作用所产生内力以及位移较小,往往可以忽略不计。在低层建筑结构中,竖向荷载是设计控制考虑的主要因素。但是在高层建筑结构中,较高的建筑高度造成受力完全不同,水平荷载不仅仅是主要荷载作用,是在竖向荷载共同影响建筑的作用,而且这往往也成为建筑设计中控制主要因素。所以,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如果高层建筑结构抵抗侧向形变能力或侧向刚度不足,将会产生过大侧向形变,不仅使人产生不舒服感觉,而且会使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附加内力,会使填充墙、建筑装修以及电梯等服务设施出现裂缝、变形,甚至会导致结构性损伤或裂缝,从而危及结构正常使用以及耐久性。所以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时,不仅要求结构有足够强度,而且要求结构有合理刚度,使水平荷载所产生侧向形变限制在规定范围内。同时,有抗震设防要求高层建筑还应具有良好抗震性能,使结构在可能强震作用下当构件进入屈服阶段后,仍具有良好塑性形变能力,即具有良好延性性能。除上述结构受力特点之外,高层建筑还具有建筑功用上特点。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音乐,优美高层建筑犹如艺术品,成为城市一道道绚丽景观;建筑同时是时代跳动脉搏,高层建筑占地面积小,符合地价昂贵时代需求,它可以节约建设用地或获得更多空闲地面,以作为绿化等环境用地,并因向高空方向发展而缩短城市道路以及各种管线如给排水管线等长度,减少基础设施投资。当然,大量高层建筑建设,也会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如人口会密集化而造成交通拥挤问题;城市局部热场发生不利变化以及地质沉陷、消防复杂化等问题。综合高层建筑上述受力特点可知,与低层结构不同,高层建筑结构在强度、刚度以及延性三方面要满足更多设计要求,抗侧力结构设计成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关键。

3 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现状

随着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剧增,造成城市生产以及生活用房紧张,地价昂贵,迫使建筑物向高空发展,由多层发展为高层。19 世纪末期,开始出现现代形式钢框架以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层建筑。1898 年修建secodRandMeNa119 层大楼美国,芝加哥,是世界上第一幢具有现代形式钢框架结构高层建筑。而最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为世界上第一幢具有现代形式钢框架结构高层建筑。而最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位于美国以及法国巴黎。所以,现代形式高层建筑,也只有短短117 年的历史。到20 世纪50 年代以后,由于轻质高强材料研制成功,抗风、抗震结构体系发展,新设计计算理论创立,电子计算机在设计中应用,以及新施工技术以及机械不断涌现,为大规模地、较经济地建造高层建筑提供充分条件,使高层建筑得到迅速发展。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方面,其结构体系发展历程也类似于钢结构结构体系,由最初框架结构逐渐发展出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简体结构以及巨型结构等结构体系,使得混凝土结构建造高度越来越高。钢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等优点,钢结构构件可在工厂加工以及制作,施工速度快,工期短。钢是建造高层建筑结构比较理想材料,但是全钢结构用钢量大,造价高,耐火性能差,需用昂贵防火涂料。而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节省钢材、造价低、材料来源丰富、可模性好等优点,且承载力也不低,经过合理设计也可获得较好抗震性能。所以,只有在发达国家,大多数高层建筑才采用钢结构形式,而在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高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建造,且由于高性能混凝土发展以及施工技术进步,钢筋混凝土结构仍是今后高层建筑主要结构形式。特别是近年来,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优点,发达国家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建造高层建筑数量也在日益增多。当然,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断面尺寸大,减少建筑使用面积;自重大,致使基础造价增高,抗震性能也不如钢结构。所以为充分发挥钢材以及混凝土这两种材料特点,更为合理结构形式是同时采用钢以及钢筋混凝土材料混合结构或组合结构。该结构形式经合理设计,可取得经济合理、技术性能优良效果,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以及发展方向。

4高层建筑结构发展趋势

高层建筑发展,充分显示科学技术力量,使建筑师从过去强调艺术效果转向重视建筑特有功能与技术因素。未来高层建筑将朝着技术功能先进以及艺术完美相结合方向发展。

1) 新材料、超强材料在不断的发展与开发,在高层建筑结构技术问题中,首先要解决是材料问题。现在混凝土强度等级已经达到C100 以上。高强度以及良好韧性混凝土有利于减小结构构件尺寸,减轻结构自重,改善结构抗震性能。同时,为达到轻质高强目,必须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发展轻骨料混凝土、轻混凝土、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侧限约束混凝土以及预应力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开发以及应用,将继续受到人们重视,也必将给高层建筑结构带来重大以及深远影响。从强度以及塑性方面考虑,钢是高层建筑结构理想材料,增进或改善钢材强度、塑性以及可焊性性能工作人们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对新型耐火耐候钢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可使钢材减小或抛弃对防火材料依赖,提高建筑用钢竞争力。复合材料用于制作高层建筑部分构件正在开发以及实践中。

2 )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广泛应用多种结构的混合体,如前所述,经合理设计混合结构可取得经济合理、技术性能如抗震性能优良效果,且易满足高层建筑侧向刚度需求,可建造比钢筋混凝土结构更高建筑,所以在较高建筑中,混合结构往往仍是合理、可行结构方案,今后建造混合结构比率将会越来越大。

3 )新设计理念、新结构形式不断的出现与发展,现代建筑功能趋于多样性,建筑体形以及结构体系趋向复杂多变,趋向立体化,应运而生新设计概念以及结构技术深化,采用新结构体系,如巨型结构体系,蒙皮结构,带加强层结构,建筑立面设置大洞口以减小风力,采用结构控制技术设置抗震机构等。

4) 高层建筑结构高度在不断的被突破,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高层建筑迅猛发展,在数量、质量及高度上都有大飞跃,高层建筑中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5结语

随着资源短缺问题的不断涌现,我国提出可持续性发展,高层建筑是城市建筑空间元素的一部分,需要有新设计理念、设计结构形式、多种混合结构体以及更新、超强的建筑材料。高层建筑是创造人性场所,又融入文脉关系,不去破坏城市空间以及谐。必须在高层以及城市发展中取得平衡,才能创造出更好城市景观以及适合人们生活环境,才能沿着可持续发展道理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江雨斌.钢结构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民居.2013.12.

上一篇: 互联网的优劣势 下一篇: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