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3 16:27: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交流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交流的概念

篇(1)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基础,很多学者对于词汇教学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比如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Scott Thornbury就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详细阐释了英语词汇学习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词汇思维系统的结构如下图为英语学习者清晰的展示了词汇认知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因素。

从Scott Thornbury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词汇学习中,学生需要构建一个包括词意、读音、拼写、派生、搭配等等多方面信息在内的思维系统。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在记忆和扩展词汇量的过程中,摆脱母语思维的影响,准确掌握词意,建立全新的英语词汇思维体系,是他们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对于具有一词多义和概念隐喻功能的词汇表达,更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学生培养概念流利能力,使学生在使用词汇时摆脱逐字逐句从母语直译到目标语的弊病,消除母语思维的痕迹。

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丹尼西提出的“概念流利”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理探讨了词汇教学中学生概念化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对隐藏在词汇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原则和机制进行主动探索,摆脱母语干扰,有效进行概念整合,丰富自己的表达。

一、了解概念隐喻的思维方法,挖掘意义引申模式

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他们所指出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在认知意义和认知模式上来说是隐喻的。在概念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过程中,Lakoff还把概念隐喻的应用范围拓展到包括数学、政治、文化等众多领域在内的学术研究。然而,这一理论在教学方面的研究还需要丰富和完善。虽然概念隐喻认为人的认知模式是隐喻化的这一理论受到了挑战和质疑,但是交流的隐喻性还是得到了广泛认可。而这一点为我们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基于此,教师应该在词汇教学实践中把重点放在语言的交流性上,也就是说,我们应注重从抽象的逻辑表达教学转移到具体的隐喻表达的教学上来,挖掘词汇内在的隐喻模式。

概念流利”是丹尼西1993年提出的,他认为“概念流利”是指把目标语的表层结构,如词汇、语法,与其所反映的概念深层结构匹配起来的能力。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是既运用外语,同时又运用外语的概念系统进行思维和语言交际的能力。丹尼西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概念重组”。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意味着需要通过概念认同和适应重新组织头脑中原有的概念,目的是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双语式的,新的概念系统。经过“概念重组”学习者就能把握文化概念化能力(概念流利的另一说法)。丹尼西十分重视外语学习者的概念化能力,他把外语的概念化水平置于语言的流利性之上。这也是他提出“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这一术语的主要原因。丹尼西曾说:“掌握某种语言的概念化能力意味着,能用隐喻推理的方法,用语言来思考和表达概念。对操母语者来说这一能力是无意识的。”掌握外语的概念流利必须要先掌握其隐喻语言和隐喻思维的能力。文化语言学家认为以隐喻的形式编辑话语是操母语者语言能力的显著标志,研究证明,由于缺乏隐喻能力教学,经过三至四年的课堂学习,往往学生仍然不能掌握目标语的概念能力。因而学者们建议在二语教学领域,要强调隐喻是一般话语的组织原则,根据这一理念,培养概念流利应该成为二语教学的目标,以此减少来自两种语言的概念干扰。根据丹尼西的观点,要想掌握目的语的概念化思维,就必须先研究其内在的隐喻思维,而这一点正是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所急需的,培养学生的概念化能力应该也必须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笔者曾在《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一文中提到过有关“waste”的例子:在You are wasting my time一句中,“wasting”是用来表达金钱方面的概念,但是这里被借用来表达时间方面的概念,在这里,金钱就被称作源语,时间就是目的语。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类似的隐喻表达远远不止这一句话,“I spent three hours on the paper”“I lost three minutes on that question”等等诸多表达都是在运用金钱方面的词语来表述关于时间的概念。我们可以“spend”时间,可以“waste”或者“lose”时间,通过研究,Lakoff & Johnson发现在诸多隐喻表达背后,存在一个支配的规则,就是“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规则支配了所有的隐喻表达的产生和更新,所以这一规则有着不同于其他隐喻表达的特点,这一规则就叫做概念隐喻。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应该注重对概念隐喻原则的探索,并引导学生对众多的隐喻表达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总结,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学习,根据已经总结出的概念隐喻创造更多新颖的隐喻表达。

在培养概念流利能力的过程中,对于形象的词汇引申概念的挖掘和分析肯定会增强学生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浓厚的研究兴趣。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积累和总结具有隐喻功能的名词,而这些名词的隐喻功能主要体现在词性转换的使用上,如trap和lock。这两个词的本意分别是“陷阱”和“锁”,但学生在隐喻概念的引导下可以创造性的在写作中写出:1. Without confidence,you might be trapped in the possible setbacks.2.You are likely be locked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when you hunt jobs upon your graduation.在这两句话的表达中,学生对“陷阱”和“锁”的概念意义进行引申,创造性的将其引申为“陷入”。而如果没有概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表达可能就不会出现了。类似的表达还有:Some people voice differently;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ushrooming.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平时的词汇教学应该注重概念隐喻思维的分析和运用,这样可有助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减少与英语本土国家的人交往时出现的误解。

二、通过根隐喻掌握英美人的深层文化积淀,培养概念流利

根隐喻包涵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早期认识,是概念化隐喻的轴心。很多根隐喻体现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或说原始意象,它们是西方人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原始意象来自神话隐喻,其中来自古希腊神话的居多。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文化的源泉,而且是它的土壤。众所周知,汉语文化中缺乏系统的神话和宗教的内容,然而,我们缺乏的这两部分正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本文认为利用根隐喻能够弥补以上这一缺憾。对世界早期认识的根隐喻在课文内容里可能不会经常遇到,然而他们所表达的概念却出现频率极高,因此可以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见风使舵”。也就是说凡是碰到一些核心概念的时候可以用目的语的惯用表达法来介绍。比如说,“致命弱点”是日常交际的核心概念,讲课时碰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导入“致命弱点”Achilles’s heel这个隐喻。若有条件可介绍其典故:Achilles是希腊神话中的另一战神,出生后被母亲倒提着在冥河中浸过,除了足跟之外,浑身刀枪不入,在特洛伊战争中被Paris用箭射中脚跟而死,跟腱Achilles tendon 由此得名。然后可以利用这个隐喻设计各种练习。比如,我们在讨论人自私的本性时,可以说:Greediness is man’s Achilles’s heel.(根隐喻,贪婪是人的致命弱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汉语谚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样就可以通过因果关系推理把握隐喻的认知机制,创造机会让英汉概念在一起互动,有效地进行目的语概念系统的重组。

在计算机时代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需要表达新概念的时候西方人又求助于他们的老祖宗,神话隐喻。一种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特洛伊木马(Trojan),来自于“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希腊人在攻打特洛伊城的时候,久攻不下,只好佯装弃城,造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木马献给特洛伊人赎罪。其实木马藏满武士,此计导致特洛伊城陷落,结束了战争。西方人在表达隐藏很深的病毒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特洛伊木马,用它来表示把自己伪装起来然后攻击计算机的系统或资源的病毒。很多类似的例子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之余,花些时间通过阅读了解,如“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Daedalus and Icarus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Pygmalion皮格马力翁,这些著名的神话隐喻,是英美人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英语词汇的神话隐喻背后都有着深层的文化积淀,这些神话隐喻至今对英语词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源于希腊神话隐喻的英语词汇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丰富多彩的英语词汇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内涵。正像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所言:隐喻就是浓缩的神话。神话隐喻是概念系统的底层,它们结构完整、前后连贯,有些可以构成西方人逻辑推理的大前提。通过学习这类根隐喻,学生们不仅可以对源于神话隐喻的英语词汇及其典故有所了解,而且通过阅读和分析源于希腊神话的隐喻可以提高自己的概念流利,加速概念重组,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交际的地道性。

三、结语

丹尼西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非常典型,即二语学习者习惯于与母语类似的隐喻表达,他们产出的话语似乎随着母语的概念流动,然而,披着一层目标语词汇和语法的外衣。根据丹尼西的研究理论,研究不同文化即目标语和母语文化概念之间的异同应该被放在首位。教师在词汇课堂上应该抽丝剥茧,帮助学生细致的分析来自不同概念系统间相互干扰的因素和根源。在丹尼西的概念流利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们应该帮助学生能够系统地、有序地接触足够的目标语文化中固有的概念结构。这一理论强调文化的差异性,认为文化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之上,因为概念隐喻与意义系统休戚相关,意义系统又将文化中的意义网络组合到一起。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概念流利能力对于解决学生“只背单词而不会使用”的难题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人是如何对各类事物进行概括的,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式和本族语之间有什么异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了解这种全新的文化概念系统和概念机制,并对其进行概念重组,避免过度的使用字面化的表达,增加概念隐喻的使用密度,培养学生有效的概念化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英语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用英语教英语(TeachingEnglishthroughEnglish),并注意所用语言的正确性、纯正性和流利性。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新教材层出不穷,越来越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地道性和交际性。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促使教师不仅把语言用作讲解知识、传达信息和传授技能的工具,更把它看作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本身。目前,由于课堂仍是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唯一的方式和场所,教师更应该注重传达知识和信息的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我在运用英语进行教学时较能注意所用英语语言的可接受性、简明性、阶段性和实用性。具体做法是:

2.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用语尽管大部分相同,我注意不断适量增加新用语,逐步扩大用语量,使学生保持兴趣,不断挑战,从而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2用英语授课。不管上对话课还是课文课,我都坚持使用英语。尽量采用学生学过的词汇,但难免有不少学生不懂的词汇,如在用英语介绍课文背景知识时,这时辅之以实物、挂图、简笔画、表情、手势、表演等,或者借助板书形式加以说明。总之,注意所用的语言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

2.3力求自己的语音、语调、语言规范和准确,并根据年级不同调整语速的快慢。

2.4努力创设英语语言情境。把课堂当做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场所,鼓励学生多讲英语,在英语课上,除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课文表演、课文复述等活动外,还经常根据所教内容,呈现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用语。并经常启发和组织六年级学生用英语简单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或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又深化了教材内容。

3.运用新鲜、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英语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情境教学法、听说法、阅读法等。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固定一种教学方法,而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习状态为目的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3.1游戏比赛法。好强、好胜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利用游戏比赛法教学能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能让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尤其是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还能令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情境活动法。好动是小学生的另一大特点。教师如能把学生好动的特点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则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要求学生坐得端端正正,教师讲课时面无表情,学生会觉得愉快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慢慢消失,直至没有,甚至会厌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开展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要常搞常新,精益求精;活动要有魅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要务实,不能搞形式主义。

篇(3)

师:(课件展示)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一张白纸依次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四次……观察对折的次数与白纸的层数之间有什么变化关系,能否用算式来表示?现在大家一起来操作,请问对折一次有几层?

生1:两层。

师:再对折一次,变成了几层?原来几层?现在层数增加了几倍?可以用算式表示成什么?

生2:四层,两层,现在层数增加了一倍,用算式写成2×2。

师:对折三次,变成了几层?原来几层?现在层数又增加了几倍?可以用算式表示成什么?

生:(齐答)八层,四层,现在层数增加了两倍,用算式写成2×2×2。

师:对折四、五次呢?

生3:(课件展示)2×2×2×2, 2×2×2×2×2。

师:从上面的算式中,我们发现一个规律:每对折一次纸,纸的层数就增加1倍,对折几次就相当于有几个2相乘,比如最后一行纸对折了5次,白纸的层数就是5个2相乘。

(课件展示)请同学们思考,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它们都是几个2相乘。

生2:每个算式的因数都相同。

师:对,这些算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同因数的积,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也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课题――有理数的乘方(板书课题)。

■本节课以学生将一张纸对折的方式引入,并有意识地将纸的层数变化用“2”的格式在屏幕上展示,发现:对折一次变2层,对折两次变4层……此后每对折一次纸的层数都是前一次的2倍,一系列的折纸探究活动,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汪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沿着自己的程序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都进入了最佳状态。在经历思考后,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每一步扩充常常是实际生活的真实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类比理解,创新思维

师:什么叫做乘方?求相同因数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是一种运算,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加减乘除一样,它是一种积的运算,也是一种乘法运算,它们和我们前面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生1:因数相同。

师:很好,我们今天学习乘方感觉是一个新运算,实际上它仍然是一种什么运算?

生2:乘法运算。

师:对,它只是比一般的乘法运算特殊在“因数相同”上。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刚才看到的那组算式,最后一个算式有5个2相乘,如果出现10个2相乘,100个2相乘,你还是采用刚才这个方法,是不是觉得很繁琐呢?

生3:是!

师:那我们肯定会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所以我们想到了用符号来表示。(课件展示)请同学们看第2个算式2×2,我们在小学见过的,当时采用什么记法和读法?还有印象吗?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4:2×2表示为22,读作2的平方。

师:对,在小学时,2×2可以记作:22。就是把相同因数2写一个,相同的个数2写在它的右上方,我们读作2的平方。请同学们看第三个算式2×2×2,也是我们小学见过的,哪位同学来表示一下?

生5:2×2×2可以表示为23。

师:好,在小学时,2×2×2可以记作:23把相同因数2写一个,相同的个数3写在它的右上方,我们读作2的立方。类比前面两个算式的表示方法,自己想想看,后面的两个算式2×2×2×2, 2×2×2×2×2。这该如何来表示?又该怎么读呢?

生6:2×2×2×2可以表示为24。

师:不错,运用类比的方法,我们把相同因数2写一个,相同的个数4写在它的右上方。 那么2×2×2×2×2可以怎样表示?

生7:可以表示为25。

师:是的,那么24,25该怎么读呢?

生8:24读作2的4次方,25读作2的5次方。

师:按照刚才的读法,小学学过的2的平方、2的立方现在可以读作什么?

生9:2的平方可以读作2的二次方,2的立方可以读作2的三次方。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相同因数是2,一般地,如果相同因数换成是a,一共有n个a相乘(课件展示),我们可以如何来表示?

生10:我们把相同因数a写一个,相同的个数n写在它的右上方(小一点),可以得到an,模仿上面的读法,an可以读作a的n次方。

师:如果把22看作一种运算,22可以读作2的二次方,如果22看作一种结果,22可以读作什么?

生11:2的二次幂。

师:如果把23、24、25、an分别看作一个结果,可以依次读作什么?

生12:2的三次幂、2的四次幂、2的五次幂、a的n次幂。

师:对于一个式子,如果把它看作一种运算就可以读作几的n次方,如果把它看作一种运算结果就可以读作几的n次幂。(课件展示)练一练:

(1)将4×4×4写成乘方的形式为____,

(-5)3的底数是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

生13:43,-5、3、3个-5相乘。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一项新增内容。为了突破“乘方概念”这个难点,汪老师借助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经验――“2×2=22”和“2×2×2=23”, 通过类比小学的书写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几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简单表示方法,发现表示几个相同因数相乘的方法:大写的2表示相同的因数,右上方小写的数字表示相同因数的个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几个相同因数相乘时,相同的因数可记为a,相同因数的个数只能是正整数,从记法的意义上定义乘方,从而“乘方是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的概念形成就水到渠成。在介绍完概念之后,汪老师从乘方和加、减、乘、除一样是一种运算的角度让学生在类比中进一步理解乘方,并学会符号的表示和语言的叙述,强化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在乘方概念教学中,汪老师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联想、发散探索的思维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为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积累了经验。

■有效追问,培养思维

(课件展示例1。计算:(1)34;(2)72;(3)(■)5;(4)(■)3。)

师:(老师先示范)34=3×3×3×3 =81,剩下3个小题请3名同学到黑板上解答。(学生解答后老师讲评答案)这4个题目的底数都是什么数,它们的幂都是什么数?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来归纳发现的规律吗?

生1:当底数是正数时,幂等于正数。

师:不错,这个幂的结果和指数有关吗?

生2:没有关系。

师:对,我们也可以说成: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课件展示例1。计算:(5)(-5)2;(6)(-2)5;(7)(-■)4;(8)(-■)3。)

师:(老师先示范)(-5)2=(-5)×(-5) =25,剩下3个小题请3名同学到黑板上解答。(学生解答后老师讲评答案)这4个题目的底数都是负数,它们的幂有的是正,有的是负,它们的运算结果的符号与底数有什么关系?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来归纳发现的规律吗?

生3:奇数为负,偶数为正。

师:什么数的奇数为正,如3、5、7都是奇数,它们不是正的吗?你可能看到了这个奇数,这句话还可以完善吗?哪位同学来帮助他?

篇(4)

教育需要为社会服务,为生产服务,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服务。物流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需要认真面对企业的需求。EBE(Enterprise Based Education)就是面向企业需求的教育。高校要主动考虑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企业的实际,方能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 物流产业的发展与专业人才需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的物流产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电子商务井喷式的增长,产生了巨量的物流需求。动辄数十亿元的大型物流产业园项目在多个城市和地区建起。在这样的形势下,需要一个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社会化物流体系作支撑,更需要数量巨大的物流专业人才。

近阶段,我国物流人才的较大需求将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领域:⑴ 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⑵ 教育与科研部门;⑶ 工业与商业企业;⑷ 专业化的物流公司;⑸ 独立的管理咨询机构

应用创新型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主要围绕学生三方面目标能力的具备提高而制定,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合作与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的物流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① 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操作;② 教育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③ 职业能力单一,综合素质不足;④ 专业引导欠缺,职业规划不足;⑤ 企业人才资源培训缺乏长远规划。

2. 企业调研与结果分析

项目组针对用人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要求,采用现场访谈、电话、网络问卷,以及微信、qq、微博等多种方式展开了调研。

问卷设计围绕“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企业对学校物流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来展开。对于其中的人才需求情况,所提的问题主要包括:企业最看中的人才能力、最关注学生的哪些学习成绩、面试时主要考核学生的哪些方面等。围绕对我校物流类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等环节的评价,设计的问题主要有:毕业生表现最好和需改进的方面、毕业生在综合素质各方面的表现和在面试中的整体表现、企业招录我校毕业生的首要理由、学校的课程安排与社会需求是否适应、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应做哪些改革、对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和意见等。

对30份调研问卷进行结果分析,在“企业最看中的人才能力”选项中,“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得分100%;科研能力得分83.33%,对于“最关注物流类专业毕业生的哪类学习成绩”这一问题,选择“专业课成绩”的占93.33%;关注“实践、实习成绩”的有76.67%;注重“英语成绩、计算机成绩”的占66.67%。招聘时,比较注重“学习成绩”的有66.67%;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有60%;看重“社会实践经历或工作经验”和“敬业精神”的均为33.33%。

对于“面试时,主要考核学生的哪些方面”的回答,73.33%的认为是专业素养;53.33%的人选择“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看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30%。访谈的企业认为我校物流类专业毕业生表现最好的三项为:“实际操作”(53.33%)、“知识结构”( 50%)、“敬业精神”和“研究能力”(30%)。需要改进的三项分别为:“创新能力”(70%)、“实际操作”和“组织协调”(均为36.67%)。企业认为物流学生还需要加强的三个方面分别为“自我表现能力”( 86.67%)、“口头表达能力”( 70%)和“应变能力”(56.67%)。

关于“我校在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应做哪些改革”,7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强化教学的实习、见习及社会实践环节”,认为需要“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的培养”的均占60%。

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企业普遍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企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创新性人才。

3. 面向企业需求的教育教学改革

将企业需求作为我们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采用多种方法,开展了综合教学改革,从专业定位、培养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学方法与管理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⑴ 在专业定位改革方面,采用校际交流、校企交流、师生交流等多方位调查分析的反馈调整法;

⑵ 在培养体系改革方面,根据专业定位,采用“行业――能力――知识构成”的自适应微调法。走访主要物流企业,访谈从业学生,交流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共性问题,每年对培养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微调;

⑶ 在教学资源建设改革方面,采取“以老带新”“以点带面”“以外带内”的三带法。以传统实验室建设带动新实验室建设;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物流类课程的建设;以实力强的学院、著名企业带动实习基地建设;

⑷ 在师资培养改革方面,采用“典型示范,全面推广、企业锻炼、科研促进”的方法。一是实行全体教师和实验人员公开试讲制度,通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二是派遣青年教师去相关企业锻炼或去国外进修,增强实践能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把握物流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

⑸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推行“互动讨论、案例研究”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加入意识改变为主动参与意识;

⑹ 在教学管理手段改革方面,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为人才培养服务。

结论

在EBE的理念下推进物流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全力培养出适应时展、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星. 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 01: 4-7.

[2]陈雄辉.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问题探析[J].社会纵横,2010,(7):22.

[3]钟秉林. 推进大学科教融合 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中大学教学, 2012, 05: 4-6+10.

[4]张涛. 教育人才发展与管理机制创新[J]. 经济经纬, 2015, 01: 120-124.

[5]张庆英, 王正国, 陈焰. 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质量因素分析[J]. 科教导刊, 2013, (9): 28+69.

篇(5)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选择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某初中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273份,其中留守儿童144人,非留守儿童129人。留守儿童选取标准: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至少连续半年以上。

1.2 研究工具

1.2.1 母亲教养方式问卷

以1993年岳冬梅等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为基础,提取该量表中的母亲教养方式,分为5个主因素(M1情感温暖;M2过分干涉、过分保护;M3拒绝、否认;M4惩罚、恶厉;M5偏爱被试)。各分量表的Cronbch a在0.46~0.88之间,总量表a=0.8287。由57个条目组成,每项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四个选择答案,分别记作1、2、3、4分。

1.2.2 学业自我概念问卷

学业自我概念调查采用陈国鹏等人修订的由Marsh等在1984年编制的自我描述问卷。从中选取学业自我概念部分,包括言语自我概念、数学自我概念、一般学校自我概念三个分量表。

1.2.3 统计分析

采用数据分析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的编码、录入、分析统计。

2 统计结果

2.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母亲教养方式

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母亲情感温暖、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sig

2.2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自我概念

留守儿童在学业自我概念(包括数学自我概念、言语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上较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sig

2.3 母亲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性

为研究学业自我概念与母亲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对这两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1:M1(情感温暖)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均显著正相关;M2(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言语自我概念正相关;M3(拒绝否认)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均显著负相关;M4(惩罚严厉)、M5(偏爱被试)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

表1 学业自我概念与母亲教养方式相关性分析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3 讨论分析

3.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差异分析

从统计数据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情感温暖、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对于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或其中一方不能长期陪伴子女成长,使得子女在情感上觉得被忽视或放任自己;同时由于父母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缺乏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对子女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缺少民主的教养氛围。

3.2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自我概念差异分析

本项调查中,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自我概念上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整体表现为更差。一方面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辅导和关心子女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其社会性及自我概念形成发展较慢;另一方面由看护人照顾的一般会有所顾忌而选择更为宽松的教养方式;此外留守儿童由于在社会生活中缺少被关爱,更为容易不自信。

3.3 母亲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概念相关性分析

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因子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均显著正相关,拒绝否认因子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均显著负相关。可见母亲教养方式的部分因子对学业自我概念有较好的预测性。积极的母亲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学业自我概念形成具有推动作用,而消极的母亲教养方式会阻碍孩子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母亲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中,应更多的对子女给予关注,对其行为、品德等提出合理准确的评价,从而使得子女能够通过母亲的评价准确的认识和反省自身,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4 结论

(1)留守儿童的母亲更多采用情感温暖的积极教养方式,而留守儿童的母亲更多的采用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消极教养方式。(2)留守儿童在学业自我概念上表现相对非留守儿童要差,尤其是言语自我概念。(3)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因子与学业自我概念显著正相关,拒绝否认因子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均显著负相关。可见母亲教养方式的部分因子对学业自我概念有较好的预测性。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49-02

随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专业及课程设置“对接行业和产业链、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已成为共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步形成。因此,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体系。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DNA体外重组,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体进行遗传改良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当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具生命力、最引人关注的前沿学科之一,已发展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内容[1]。基因工程在医学、农业、工业、环保、能源等领域应用广泛,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基因工程作为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直接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在相关领域的就业质量[2,3]。基因工程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知识内容交叉,涉及的知识面广且比较抽象,因而相对复杂难懂。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水平,本文针对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式的教学改革,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使毕业生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一、课程设计基于技术流程,对接行业和职业岗位需求

在高校转型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的背景下,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实训课时是普遍的做法。基因工程课程与多门生物学课程知识交叉,理论内容庞杂,实践性很强,但目前出版的基因工程相关参考书为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有不少内容与学生前期掌握的生物学基础课程知识重复。我校在应用转型发展后对基因工程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理论课由50学时压缩至30学时,因而必须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优化教学内容。笔者以袁婺洲主编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基因工程》为主要参考书,同时结合吴乃虎主编的《基因工程原理》第2版、楼士林等编著的国家理科基地教材《基因工程》、何水林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基因工程》、T.A.Brown主编的《Gene Cloning DNA Analysis》第6版、J.E. Krebs等主编的《Lewin基因X(中文版)》2013版以及郑振宇、王秀利主编的生命科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基因工程》等,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内容体系,围绕基因工程行业和企业现实生产中的基本技术流程“分、切、接、转、增、检”进行课程设计,将课程内容按照六字技术流程进行分解教学,对每个流程辅以应用案例,如将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荧光鱼的培育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既能从总体上把握课程内容体系,又能在自己感兴趣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最新的相关研究技术成果,紧跟基因工程学科前沿,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热情。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必须结合课程特征进行相应的改革。对于基因工程基础知识的讲授,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让学生跟着设置的问题,依靠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人们经常关注的重点,例如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基因治疗等。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基因工程相关知识和信息时,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个人见解。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的技术流程环节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一是针对基因工程技术流程的理论讲解,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一名组长上讲台以PPT的形式汇报本小组的学习心得,提出疑惑,再由教师给予解答,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基因工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转基因安全性分组开展辩论赛,教师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让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在辩论交锋中收获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整合资料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以后考研或者工作积累经验。

三、实验与理论配套,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基因工程课程本身实践应用性强,因而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统一,才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全局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符合现代教育学派代表杜威主张的“从做中学,从做中求进步”、“理论不能脱离于实践,理论是关于实践、为了实践和通过实践”的观点。然而,在传统基因工程的实验教学中,因实验条件和课时的限制,往往只选择一些容易开展的验证性实验,如DNA和R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质粒DNA的限制性酶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与转化等,学生只是简单机械性地掌握一些具体的实验技术,对整个技术流程缺乏全面的认识,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为此,课程组在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设计上,与理论教学的“分、切、接、转、增、检”六字技术流程相配套,结合本学院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依托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以富含多糖的转基因铁皮石斛获得为目标,在每个技术环节开设一个实验,从分离获得铁皮石斛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UGPase)开始,到构建表达载体,农杆菌转化铁皮石斛原球茎与分子检测,构建一体式连贯性的实验教学体系,上一个流程的实验结果作为后一个实验的材料,因此学生必须在每个实验环节掌握相关技术,拿到下一流程所需的材料,才能顺利进行后续实验,并最终形成产品。

四、完善考评体系,提高综合素质

单纯的卷面考试往往会让学生依赖复习资料死记硬背,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准确评估学生对课程的综合学习情况,而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更科学有效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多个角度考察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串联知识的能力,我们分别对基因工程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理论课程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试卷(60%)两部分组成。其中40%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10%、作业10%、课堂表现10%以及加分项10%。尤其是加分项目,主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组讨论参与度、组织与口头表达能力等,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期末试题的设置加重主观命题分数,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注重检验学生对基因工程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对课程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实验课程的总成绩由4部分组成,其中实验相关理论考试占50%、出勤率占10%、实验报告占10%、实验操作占30%,在实验操作中主要检验学生的实验习惯与科研素养、实验的准确性与严谨性。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既能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以考带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掌握。

五、结语

基因工程技术在飞速发展,相关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对该课程的改革需要紧跟学科技术前沿,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不断调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进步”。通过近两年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的探索,我们基于技术流程在基因工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宝英,刘慧慧,杨静文.二本院校基因工程教学改进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9-120.

[2]董妍玲,潘学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3,(6):175-176.

[3]卢敏.高校《基因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教育教学论坛[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97-98.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Gene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ical Process

ZHANG Zhi-yong,QI Ze-min,XU Dan-dan,ZHANG Nan

篇(7)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会计与信息系统系的McCarthy教授在分析了大量会计事项之后,于1982年提出了企业会计系统的通用语义模式――REA模型。REA模型的三要素分别为:R(Resource,资源)、E(Event,事件)、A(Agent,参与者)。REA模型经过二十多年的进化与完善,已经发展成为REA企业本体论。REA企业本体论的核心理念是:尽管企业中各项经济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人员和业务流程中,但站在中立第三方的立场上,企业及其经营活动都可以通过资源、事件、参与者及其三者之间的各种关系来表达企业及各会计事项。

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正是要揭示企业及各内部会计事项间隐藏的各种语义模式,并且通过建立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各种模型来理解和表达这些语义模式。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建模按照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可以划分为:概念建模、逻辑建模,以及物理建模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阶段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也发生反馈和重叠。

REA企业本体论主要应用于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建模阶段,因此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REA概念模型必须能阐述资源、事件、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和属性。笔者采用的是添加了属性集和参与基数的ER(Entity Relationship,实体关系)表示法。ER方法属于结构化语法中的一个分支,其四个基本要件分别是:实体、关系、属性和参与基数。ER方法有两种表达格式:ER图格式和BNF语法格式。

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人员必须在不同的层次上抽象企业及各会计事项,从而形成不同级别的、基于REA本体论的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REA概念模型通常划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一、价值系统级别的REA模型

REA企业本体论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开发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首先强调从企业使命和战略的高度来总体把握企业。价值系统层次的理解对于确保企业内部各业务流程中的事件、活动与企业整体使命和战略相一致方面至关重要。价值系统级的REA模型的最主要功能是确定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边界。价值系统级的REA模型不描述企业内部细节,只表达企业与所有外部商业伙伴之间的全部资源交换。价值系统级的REA模型有两个要点:一是雇员被当成外部参与者,企业用资金与雇员交换劳动;二是价值系统级的REA建模是基于预期,而非现实的。

二、价值链级别的REA模型

价值链级的REA模型建立在企业脚本的基础上,和价值系统级的REA模型相比,价值链级的REA模型增加了对企业内部各业务流程的概要阐述。比如,RSWS公司简化的价值链级的REA模型中标记出本企业内的5大业务流程:一个财务管理流程(企业与投资人/债权人之间的资金交换)、一个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企业用资金与雇员交换劳动)、一个采购付款流程(企业用资金与供应商交换商品和服务)、一个转换过程(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生产过程),以及一个销售收款流程(企业用产品和服务与客户交换资金)。

三、业务流程级别的REA模型

McCarthy教授及其合作者(Geerts、Dunn等)发现,企业内每个业务流程都存在各自的核心会计语义,由此建议创建业务流程级别的REA模型,来详细刻画每个业务流程内部的关键资源及其交换事件。用ER图方法表述的RSWS公司采购付款业务流程级的REA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要建立基于REA本体论的、业务流程级别的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必须遵循以下七个规范的建模步骤:

REA业务流程建模第一步:确定核心会计语义。首先,考虑本流程与其他业务流程之间流入和流出的资源,决定提供和使用这些资源的会计事项。其次,用二重关系来表达会计事件之间的关系。比如,RSWS公司采购付款流程与其他流程间交换的资源有存货、劳务和资金,与这三种资源相关的两个核心会计事项是采购和付款,这两个会计事项间存在二重关系。

REA业务流程建模第二步:为每个会计事项分别配置资源。如采购付款流程中,与采购事项直接相关的资源是存货和劳务,与付款事项直接相关的资源是资金。

REA业务流程建模第三步:为每个会计事项配置外部参与者。要确定合适的外部参与者,必须考察价值系统级别的REA模型,以决定哪位外部商业伙伴给予或者得到了和业务流程级REA模型中相同的资源。假如没有准备价值系统级别的REA模型,则需要查阅该业务流程相关的所有的工作报告,或者向参与这些经济事件,并且了解企业外部商业伙伴的相关人员咨询。如采购和付款会计事项的外部参与者都是同一个供应商。

REA业务流程建模第四步:为每个会计事项配置内部参与者。内部参与者在价值系统和价值链级别的模型中都没有反映。一个经济事件很可能存在不止一个内部参与者。比如,赊购事件的授权、执行、验收等。如果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要求跟踪所有参与者的职责完成情况,就需要为每个参与者单独建立实体及关系,如图1中的付款事件的内部参与者有财务部的项目经理和应付账款专管员。

REA业务流程建模第五步:为资源、会计事项、内外部参与者配置属性。通常情况下,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人员会得到一张属性列表。实施经验证明,没有标明属性集的ER图在物理建模时的工作量会增加一倍。如果在拥挤的ER图上标记属性实在困难,可以将这些实体、关系、属性及参与基数用BNF语法格式列示在图形的下方,图1中对应的BNF语法的部分片段如下:

Entity:存货 Entity:采购 Relationship:资源流1

Attributes:InvID Attributes:PurID Connected Entities:

型号 采购日期 (0,n)存货

标准成本 采购量 (0,n)采购

报价 Identifier:PurID Attributes:采购量

现存量 单位成本

Identifier:InvID

此步骤中一个突出的实务界问题是:如何区分某个属性是实体的属性还是关系的属性。比如,“采购量”属性应该配置给“存货”实体,“采购”实体,还是“资源流1”关系?区分的办法是判断该属性所描述的是单一的R、E、A,还是多个R、E、A的联合体。实践告诉我们,要唯一确定采购量,必须同时确定是什么存货和哪次采购(即InvID和PurID),二者缺一不可,因此采购量属性既不是只描述存货实体的,也不是只描述采购实体的,是描述存货和采购之间的资源流1关系(联合体)的属性。

REA业务流程建模第六步:确定参与基数。这些参与基数决定了企业的业务处理规则。业务处理规则是企业经营方针、政策和最佳实践的体现,更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依据或基线。同时,参与基数还决定了某些会计信息能否进入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系统中,以及这些会计信息进入系统的时间顺序。比如,企业的信用政策是一项业务处理规则,除了通过提供信用评分或评级来实现控制外,还可以通过参与基数的不同设置实现权限控制。企业是否允许发生赊销,也可以通过参与基数的设置来实现。

参与基数的确定是业务流程级REA建模的难点。用参与基数表达的业务处理规则的审查是企业内部IT控制的关键控制点,通常通过快照来取样检查。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验规律来帮助确定参与基数,但是在IT审计过程中,这些经验规律属于高风险领域,审计人员要格外关注对以下经验规律是否存在例外情况的检查。

经验规律一:(0,N)资源类型――(1,N)经济事件。本规律适用于不能单独辨认个体的资源,如煤炭、土豆等,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人员直接用资源类型表达资源,如一吨原煤、5公斤一袋的土豆。如“(0,n)原煤――(1,n)采购”关系中,(0,n)中的0表示在采购发生前就可以将原煤的信息录入到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中,n表示同一种原煤可以来自不同的采购。(1,n)中的1表示只有在采购事件实际发生时,相关的采购信息才能录入到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中,n表示一次可以采购多种原煤。

经验规律二:(0,1)资源――(1,N)经济事件。本规律适用于能够单独辨认个体的资源,如一张办公桌、一台投影仪、一套商品房等。如“(0,1)商品房――(1,n)销售”关系中,(0,1)中的0表示在销售发生前就可以将商品房的信息录入到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中,1表示每套商品房只能出售一次。(1,n)中的1表示每次销售至少要卖出一套商品房,n表示一次可以销售多套商品房。

经验规律三:(1,1)经济事件――(0,N)参与者。它表明大多数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希望为每个会计事项记录至少一个内部参与者和至少一个外部参与者。这是因为:如果不知道参与会计事项的双方参与者,发生争议时很难解决。

会计事项与内部参与者的最大参与基数为1,表明大多数企业都会指定一名内部人员负责一项会计事项。会计事项与外部参与者的最大参与基数为1,表明大多数企业每次只和一个外部商业伙伴进行交易事件,也只存储一位外部商业伙伴的信息。

参与者的最小参与基数为0是非常典型的,因为大多数企业都希望在交易事件批准发生之前就录入和分析参与者的信息。参与者的最大参与基数为N表示公司通常不限制参与每次交易事件的参与者的最多人数。

REA业务流程建模第七步:验证模型。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人员要与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员验证REA模型中每个业务流程的核心会计语义、资源种类、业务处理过程细节,反复修改模型,直到与企业实际业务需求完全吻合。

四、任务级别的REA模型

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人员将任务定义为那些能改变或消除的,不能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元素的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是任务,但是很多任务却不能通过会计事项来表示――不可行或者成本太高。

实务界常采用系统流程图和DFD(Data Flow Diagram,数据流图)来建立任务级的模型。任务级建模阶段不强调系统的REA特征,而是侧重于数据(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来源和去处。系统流程图和DFD的主要区别是:系统流程图侧重表达工作流的物理设备特征,而DFD强调任务在逻辑上的来源与去处。

【参考文献】

[1] William E. McCarthy. The REA Accounting Model: A Generalized Framework for Accounting Systems in a Shared Data Environ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2(7):554-578.

[2] McCarthy, W. E. The REA modeling approach to teaching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Accounting Education,2003,18(4):427-441.

篇(8)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是一种知识及其内在关系的网络图形化表征,也是思维可视化的方法。它一般由节点、链接和连接词组成。教师利用概念图教学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信息处理能力。

2 概念图在能量流动教学中应用

2.1 能量流动在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属于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是在前面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之后继续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关系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量的制约与发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物质循环打好基础。

2.2 导课中利用概念图展示教学流程

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引导工具,促进知识结构的整合,并且把整合过程以一种清晰的、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整合过程就是新知识被同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一层是学生在第一节学习过的内容,上新课前巩固旧知,对于知识的衔接起到连贯的作用;二层是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概念图展现出来能帮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

2.3 新课中运用概念图剖析所授知识点

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展现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联系。本节的重点是能量流动的过程,即能量是怎么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入某一营养级时的去路有哪些,能量是怎么散失的……这些问题都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则能够加强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图2)。

2.4 知识比较中运用概念图辨析相关知识点

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辨析工具,比较相关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能量流动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功能,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还有另一功能――物质循环,作为能量的载体,以元素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利用。两者同为生态系统的功能,可是在形式、特点、范围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概念图,强化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图3)。

2.5 单元小结中运用概念图构建本章整体知识框架

篇(9)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individual health education on improving oral mucositis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radiotherapy patients. Method: 120 head and neck cancer concurrent radiotherapy patients with oral mucositi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each group contained 60 cases. 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sprays.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individualized health education. The oral mucosa reaction and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hemotherapy doses and extending of chemotherapy time, the differences on oral mucosa re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Head and neck cancer radiotherapy; Oral mucositis; Individual health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Shenzhen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02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1.047

口腔黏膜反应是头颈部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46.0%~78.1%[1],患者临床表现为疼痛、口干、营养不良、吞咽困难,严重者会发生感染,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甚至必须停止化疗,影响了头颈部肿瘤的治疗[2]。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对口腔黏膜反应进行治疗,刺激因子喷雾剂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3-4]。临床研究发现,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供治疗的效果[5]。本次研究,笔者为口腔黏膜反应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教育,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头颈部肿瘤放疗并发口腔黏膜炎患者120例,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31~75岁,平均(54.2±5.8)岁,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肿瘤和口腔黏膜炎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喷雾剂治疗,治疗方法参照相关文献[6]。同时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口头教育,适当分发书面材料,定期开设相关讲座,并进行出院指导和随访。

观察组患者给予分阶段个性化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入院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帮助其树立康复目标,对其详细介绍疾病的诱发原因,发展规律,治疗方法以及康复情况,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基本的护理和治疗配合方法,如配合、漱口法、饮食护理滴鼻剂应用、放疗野皮肤保护、雾化吸入法以及口腔护理等方面内容。(2)饮食健康教育。治疗期间少食多餐,禁烟禁酒,避免刺激辛辣食物,避免甜食,多使用新鲜蔬菜、水果,以及鱼类等食品,提高身体抵抗力,适当饮用含冰块的牛奶或者橙汁,从而减少口腔黏膜的损伤。(3)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根据患者身体状况,指导患者进行穴位按摩、鼓漱及腮部运动,同时出院后仍需注意饮食,多食用蜂蜜、牛奶以及橙汁等饮料,积极配合治疗和复查,并注意适当运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患者定期举办抗癌讲座。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以及满意度评价进行观察。口腔黏膜反应分级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分级[7-8];患者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注意包括健康教育的态度、语言以及内容等方面内容。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率的比较采用 字2检验,多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3 讨论

近几年,虽然健康教育总体上在各种疾病治疗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对效果不太满意,分析其原因为是目前的健康教育具有大众化趋势,缺少针对性。因此,个体化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9-11]。个体化、差异性是实施健康教育的质量要求,健康教育应有针对性,应做到个体化。个体化健康教育是现代医学模式改变的重要体现,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患者的需要为出发点,让其充分表达对疾病康复和生活的需求,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院自身条件,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健康教育,尽量条件个性差异,满足患者的需要,促进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供治疗效果[12-14]。口腔黏膜反应是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并发症,严重阻碍了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的进程和严重影响了其放疗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也尚未发现针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口腔黏膜反应的特效治疗方法[15-16]。文贵子等[14]人研究了个体化健康教育在改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中的效果,研究发现,通过个体化健康教育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供,患者满意度也显著提高。

本次研究为头颈部肿瘤放疗过程中口腔黏膜反应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教育,结果发现,两组患者随着化疗剂量的增加和化疗时间的延长,其口腔黏膜反应差异显著,对照组患者的对健康教育的态度、语言以及内容等方面的认可程度显著低于观察组。与文贵子等[14]报道结果类似。分析原因可能为个体化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患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而是更多地渴望了解相关知识、掌握自我护理的技能,这样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知识配合治疗程度。同时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感情也得到了提升,医护人员的主动性、目标性、及时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促进医患关系的融洽,改善了治疗效果。

总之,个性化健康教育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患者对病情的治疗和康复更加了解,积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的医护人员的主动性、目标性、及时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因此,患者对个性化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更高,可以帮助患者进行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1]韩亚骞,张姗姗,吴湘玮,等.含rhGM-CSF漱口液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肿瘤,2014,34(1):72-77.

[2]顾艳荭,龚丽俐,胡雁.口腔黏膜炎每日自评问卷的汉化及信效度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108-112.

[3]杜琴.大剂量甲氨蝶呤诱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10(2):87-90.

[4]任晋进.西黄丸配合康复新液防治放射性口腔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2):255-257.

[5]李骥波,李啸波,俞焕苗,等.康复新、地塞米松、甲硝唑混合液治疗放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4,1(2):255-257.

[6]程芳,王玉娟,王薇.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舒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304-308.

[7]陈丽丽,康碧芸.慢性盆腔炎人性化护理分析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69-71.

[8] Maurer J, Rebbapragada V, Borson S, et 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OPD: current understanding, unanswered questions, and research needs[J]. Chest,2008,134(4):43-56.

[9]金明兰.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模式的建立和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4,16(1):148-149.

[10]徐丹君.分阶段个体化健康教育在改善骨折患者焦虑抑郁状况中的作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4,(3):466-467.

[11]杨俊.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癌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2):28-30.

[12]武秀萍,李冰.个体化口腔卫生强化教育对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口腔卫生的影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30(5):310-311.

[13]付凌敏,李青,聂爱萍.个体化健康教育对预防不同成分泌尿系结石复发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2(4):79-81.

[14]文贵子.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83-84.

篇(10)

信息交流理论在信息技术、传播学等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运用。信息以多种形式存在,它来往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甚至是人与机器之间,不管信息如何变换,传递信息都离不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信息的交流有它的规律性。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利用传播模型来简化和抽象传播过程,把握传播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用传播模型来解释教育中的信息传播过程,要抓住信息传递的五个基本要素:第一,要有信息的发送者,即信源;第二,要有信息,并且必须通过加工,把信息变换成便于传递和接收的形式;第三,要有传递信息的中介和渠道,即信道;第四,要有信息的接受者,即信宿;第五,要有反馈,信息的接收者要向信息的发送者进行反馈,信息的发送者还要适当的对接收者的回应做出反馈,并不断循环,以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信息经过编码即经过信息加工,由信源即信息的发送者发出,沿信道传递,到达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经过译码被信息接收者所接收,接收者将信息反馈给发送者,发送者再经过整理重新发出信息,以此循环。这是信息交流的基本流程,即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发送者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后,传递给接收者。而接收者自己的感受范围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部分的或全部的接收信息。接收者有意或无意地将反馈传送给被发送者。发送者传给接收者的消息代表发送者在两方面消息中的选择,一方面是接收者传给发送者的,另一方面是发送者从自己的感受范围对消息进行抽象得到的。反馈不仅可以接收者到发送者,还可以从发送者到接收者。

那么,幼儿园数学教育动态的教学中,信息交流是怎么实现的呢?教师将知识和信息编码送出去,通过一系列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传递给幼儿,幼儿又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幼儿发出的信息重新处理和变换,发出新的信息,不断循环。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与幼儿的信息交流系统。但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作为最初的学习者,其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还不具备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的方式也有限。基于此,在幼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系统中,更多的依赖于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能控制好这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把握好信息运动的规律,克服信息交流中的障碍,时刻考虑如何灵活的加工信息和如何更好的传递信息,才便于传递并让幼儿易于接收。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分析用信息交流理论审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教师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准确掌握不够重视,对信息的加工不够细致

教师对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理顺,对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较模糊。比如在教学中如何区分开“数的形成”与“数的组成”;如何理解“数的守恒”的概念等等。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身概念之间的区别有所忽视,在提问中指向不明,幼儿这样回答那样回答都算对,很容易影响幼儿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的重新更正又容易影响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未能实时确保对于信息的掌握准确无误。

(二)对幼儿的特质研究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把握好信宿的特点

教师提问的语言单调,比较生硬,不够形象,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比如在认识相邻数的活动中,“4的前面是几?”“4的后面是几?”等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提问的内容多数从数学知识本身出发,比较抽象,很难让幼儿建立起与已有经验的联系,缺乏与幼儿生活经验的联系,对幼儿的思维特点和习惯把握不够准确。教师未能把握好接受信息的信宿即未充分结合幼儿的特质,做有效地针对性的提问设计,不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提问艺术和经验,信息传递技巧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运用比较普遍。比如“是不是?”“有几种?”“是什么?”“等于几?”等这样只需要幼儿做简单确定性回答的枯燥重复的问题,多数幼儿能齐声回答,看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启发幼儿的思考。同时,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考虑不够周密,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不够清楚,问题过难或过于简单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教师提问的弱点会给信息的流通带来障碍,让信息不能更好的传递给幼儿。

(四)教师对幼儿的反馈不够积极有效

教师在提问后,缺乏对幼儿的积极有效地反馈。有时过于简单刻板,有时因为幼儿的想法奇特,而无法灵敏地做出反馈,有时甚至因为赶时间或者精力有限而忽略部分幼儿,没有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体来讲,教师在个别指导时的反馈往往比在集体教学时的反馈更积极有效。低效的反馈会影响幼儿对信息含义理解的准确性。以上这些带有障碍的信息交流,不仅不利于幼儿理解教师的提问,而且不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容易造成幼儿逻辑混乱。

三、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建议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在教师与幼儿共同形成的这个信息交流系统里,造成交流信息的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发出信息的信源,接收信息的信宿,传递信息的信道,任何一方面的状况不良,都可能致使信息要么不能发出,要么不能接受,要么在传递过程中变形、走样、损失、中断。要顺利地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扫除种种障碍,从多方面努力。加之幼儿这一方,对信息、对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整个系统是否能良性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做的努力了。基于信息交流相关理论,对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提问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对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对信息进行适度加工,确保信源的准确。信息本身是信息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如同“血液”在其中流动,教师首先要确保对信息的加工准确、充分,才能保证传递给幼儿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保证信源的可靠。概念是人们认识任何事物的第一步,有时是直接从概念入手,有时是从表象中建立概念。数学中有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有时是独立的,而多数是相互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作为一名幼儿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理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清先后顺序,在教学中,每次交代清楚一件事情,只有做到自己理解清晰,才能运用各种方式让幼儿获得正确认识。以下从一个案例来分析:在某班数学活动《找朋友》中,教师先扮演鱼妈妈,小朋友扮演鱼宝宝,边念儿歌边游戏。“小鱼小鱼游啊游,向上游,向下游,找条小鱼做朋友。”教师“:看一看,是不是所有的小鱼都找到朋友了?”当游戏结束以后,教师出示一只手套,问:“老师拿的是什么?”幼儿回答:“手套。”教师:“对!手套,几只手套呀?”幼儿回答:“一只手套。”教师:“对!一只手套。”教师又问:“那我又拿出一只手套,放在一起,我们现在可以怎么说?”幼儿回答:“两只手套”教师:“对!两只手套,那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呀?”此时发现没有幼儿会说教师希望的答案“一双手套”,但老师随后又做了提示“我们可以说一双手套”。随后出示筷子、袜子,引导幼儿说出一双筷子、一双袜子。幼儿依然没有像老师期望的那样去回答是“一双筷子,一双袜子”。该教师此段教学提问,实际是想让幼儿学习两两配对子的方法判断数的单和双,了解单双数的概念。但是我们发现,在这段引入中,教师拿出手套、筷子、袜子的同时,不仅出现了数的单双的概念,同时还出现了单位“双”的概念。而事实上,许多幼儿在这个阶段还分不清这两个“双”概念之间的区别,于是,有的幼儿回答是两只筷子,有的回答是一双筷子,还有的幼儿甚至说的是两双筷子。这些可能是教师未能预料到的。所以,在此一并引入单位“双”的概念实际上是干扰了幼儿对数的“双”的概念的理解。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对要传达给幼儿的信息做充分的推敲,提出合理的问题,如果问题在讲授的内容中无法推衍,幼儿当然就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答案,而无法作答了。数学知识的内容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有一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各点在逻辑上的联系,对信息本身做仔细的推敲,细致的加工,然后在不断的问答过程中将所有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井然有序的系统,使得提问与讲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同时也体现出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框架。当然,数学中出了概念还有许多其他丰富的内容,教师只有做到对这些内容充分推敲和加工,才能确保信息交流的前提。

(二)充分考虑信息接收者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提问,确保信宿能有效地接收信息信息通过加工传递给信宿时,信宿的接收表现出选择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接收信息的效果不仅有个体差异,而且还因整体智力发展水平都不够成熟,存在选择性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的现象,如何能保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这对信息的发出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信息交流的参加者之间存在的许多差别也会给信息交流带来障碍。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时,信源和信宿的位置要经常改变,只有在发信者和收信者所使用的语言具有共同性,交流才能实现。幼儿教师应该使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或符号,尽量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儿童化的语言向幼儿提问,确保幼儿能够有效地接收信息。比如设计拟人化的问题:“5的好朋友有几个呀?”“排在他前面的好朋友是谁呢?”“排在他后面的又是谁呢?”提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面部表情,如微笑、眯眼睛、咧嘴、皱眉头等等,对信息做补充。教师的声音还可以抑扬顿挫,并以点头、摇头、耸肩膀、打手势等动作辅助,充分表现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尽量让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味,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数学本是源于生活,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运用智慧的头脑,利用幼儿身边的物品和环境来进行数学活动,让孩子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5以内的数数之前,教师可以让幼儿数数滑梯旁的台阶,可以像这样的提问:“请你数一数,你爬了几级台阶才到滑梯上呢?”当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提出要求:“请你回去以后,数一数你们小区滑滑梯的台阶有几级?”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积累一些经验和必要的技能。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让他们发现原来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很亲密的。

上一篇: 高效沟通及技巧 下一篇: 合同管理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