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指导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3 16:27: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血压指导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血压指导建议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2-02

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目前治疗高血压已从单纯降压转变为保护或预防靶器官、逆转或降低靶器官损害的治疗。归属中医“眩晕”、“头痛”病等范畴;中医的观点认为主要由情志内伤、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肝肾阴虚、气血两亏以及心火上升等阴阳失调引起的[1]。治疗则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通过进补来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调,调整机体的平衡,降低血压。同时树立未病的中医观念与辨证施治原则相结合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就中医预防保健指导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作用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中医科门诊240例高血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120例采用西药治疗(对照组),另120例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进行中医预防保健干预措施(观察组)。其中男118例,女122例,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56.2±3.6)岁。临床诊断以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诊断标准,年龄、性别等临床基础指标分组无差异性(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方法 两组患者依据个体差异给与临床中常用的阿米洛利、可乐定、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硝普钠等不同降压药物,多数的高血压患者需要2-3种降压药物降压,对于轻微的高血压患者,只需一种常规抗压药物[2]。

1.2.2 中医保健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预防保健指导。其具体措施有:①中医养生饮食指导:树立中医药食同源,饮食保健的意识。向患者宣教知道饮食对治疗高血压的重要作用。如对已确诊患者要指导其遵医嘱、合理选择药物与中医保健相结合的思想,控制钠盐的摄入,降低心肾负担,饮食粗细、荤素、蔬菜与米面等主食合理搭配,少食动物脂肪、内脏及黄油等含高胆固醇高的食物,多食芹菜、土豆、山芋等降压作用好的蔬菜;同时根据临床症状(头晕、健忘、失眠、神疲乏力等气血亏虚症)选用白术6g,黄芪9g,党参9g,当归6g,熟地黄6g、炙甘草6g等水煎服;对于带有刺激、辛辣性,易伤人体津液的食品,高血压患者均以不吃为宜,饮食与中药相结合对降压功效更好。②中医养生运动方式教育:中医认为昼为阳,夜为阴,阴阳相合其实就是昼夜交替的运动变化,因而人体也应该与之相适应。中医保健知道高血压患者根据自身年龄、体质与四季天气、昼夜的交替变化,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清晨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及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免疫力,保持稳定的血压,但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天长日久的运动理念;③中医理论的阴阳调和:中医阴阳理论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及相对性,因此,中医保健指导要对高血压患者树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重中医保健意识,高血压疾病如阴阳随时都在变化运动中,治疗高血压的同时要保持养生观念,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才是治疗的关键,也就是中医保健治疗的根本;④中医治未病的心理辅导: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警惕防治并发症出现,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治未病观点。所以中医保健指导要明确告诉患者按时服药、坚持运动、增强抗疾病的信心,对患者及家属灌输高血压治疗及预防并发症出现的相关知识,预防冠心病及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因素及综合防治措施。保持合理的体重,通过适量运动,消耗体内过剩的能量,同时提高血浆中如前列腺素等血管扩张激素水平,进一步达到降压的目的,也起到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出现的作用,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观念[3]。

1.3 评估指标 血压监测指标变化、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药物依从性及血压控制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进行相关统计指标分析,对比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两组降压临床效果中对比分析,见表1。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但对中医保健知识的接受及知晓率、药物依从性(减少药物种类)及临床控制血压的稳定及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

3 讨论

目前,高血压的治疗不再是单纯地控制血压,而是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要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等并发症出现,降低药物依从性,弥补现代医学中单一药物治疗及控制高血压不足的现状。所以,采取中医预防保健指导或针对性的中医药保健知识相结合的治疗措施对高血压的控制疗效起到积极作用。本资料显示,通过中医预防保健指导,高血压患者对中医保健知识、高血压的饮食结构、运动观念及血压控制有效率均有显著提高。因此,对高血压患者适时地进行中医预防保健指导,提高对高血压病知识的了解及保健知识的知晓率,促使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从而有效地控制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56-01

肠道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饮食不当等原因,致使肠道各类疾病一直居高不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肠镜已成为医院的常用仪器,但肠镜检查易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一些受检者因恐惧、焦虑而害怕检查,有时甚至延误诊治[1],也有一部分受检者在检查过程中因过度紧张而不得不停止检查。因此,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肠镜检查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的。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3月份需做肠镜检查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80例,对照组80例。其中男85例,女75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0.1±0.6)岁; 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干预组受检者检查前主动与其交流,并进行自我介绍,使患者对医务人员有所认知,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并辅以点头、微笑等体态、语言表示理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治疗地依从性。

和检查知识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肠镜检查的直观性和准确性,介绍检查、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的信心。

1.2.3告知患者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使患者形成正确的理解,达到最佳配合,减轻或消除焦虑心理,对受检者提出的要求和问题给予解答,整个镜检过程允许其家人在场陪同。

1.2.4检查时协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两腿屈曲,医护人员注意力高度集中,以精湛的技术,熟练的动作头进行肠镜检查操作,使患者高度信任肠镜检查的安全性,从而消除一切顾虑。进镜前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涂抹肠镜表面,当肠镜部出现不适时,我们以亲切的语言予以安慰和鼓励,并嘱病人全身放松,做深呼吸,因呼吸训练可有效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2],同时按压中脘穴减少患者腹痛、腹胀的反应,让其感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和关爱,按压由轻到重,直至检查结束。

1.2.5检查完毕,用清洁卫生纸擦拭干净,休息片刻扶起病人,仔细询问有无不适。

1.2.6对照组按照传统的肠镜检查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1.3疗效观察:两组紧张程度,腹痛、腹胀的反应,检查所用时间有明显差异。无恐惧感或轻度恐惧,无或有轻度不适感,但不回避为Ⅰ级;有恐惧感,有腹痛、腹胀并试图回避为Ⅱ级;有强烈恐惧感,腹痛、腹胀较重,尽力回避,需护士协助固定才能进行检查为Ⅲ级[3]。

1.4统计学方法:两组紧张程度、腹痛、腹胀的反应、检查时间比较,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

2结果

对照组与干预组对比干预组心理、生理反应较轻,检查耗时较短;对照组心理、生理反应较重,检查耗时较长。详见表1。

3讨论

肠镜检查舒适诊断和治疗肠道疾病最直观、最可靠的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与临床。由于它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极易引起肠镜检查患者紧张、恐惧等心理应激反应, 再加上插管刺激引起腹痛、腹胀等反应会影响我们检查的过程,而我们通过心理指导联合穴位按压干预方法,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提高了肠镜检查患者的依从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检查时间。此方法简便易行,有较大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篇(3)

目的 了解湖城中老年人居民高血压患病与社区生活方式的干预情况。方法 根据自制《湖州市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对3 157名城市中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①男性居民1 175名(37.15%),女性居民1 982名(62.66%)(P=0.000);②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男性(66.33±8.83)岁,女性(64.06±9.25)岁(P=0.238);③医务人员告知患有高血压或血压升高者1 270人(40.8%),不同的街道比较差异显著(P=0.007);④“医务人员是否对高血压患者开过特别的膳食处方”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无显著差异(P=0.771);⑤“医务人员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不同街道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28)。结论 湖州城市中老年居民的高血压患病在社会需求方面值得关注,应当提供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

【关键词】 城区中老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生活方式干预;调查分析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同时可伴有心、脑、血管和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1〕。研究证实,高血压是脑梗死、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关键〔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为此,本文就湖州城区中老年高血压患病与生活方式干预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根据自制《湖州市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对湖州城区年龄在55~75岁女性和年龄在60~75岁男性以方便抽样方式进行调查,共调查对象3 157人。主要涉及3个街道(其他街道的部分居民也参加了调查,这部分对象被给予另外的代码编号),分别为爱山街道、飞英街道和龙泉街道。其中,男性1 175人,平均(66.33±8.83)岁;女性1 982人,平均(64.06±9.25)岁,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t=6

.70,P=0.238)。

1.2 调查问卷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阶梯监测》〔3〕调查自制而成的《湖州市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问卷》,主要针对高血压患病与生活方式干预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1.3 调查方式

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理班和社区班在校大学学生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3000,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压升高或患高血压情况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

剔除42名无效问卷,共有3 115名调查对象提供了有关信息,占99.1%(3 115/3 157)。其中血压不高或未患高血压为1 841人,占59.1%(1 841/3 115),医务人员告知患有高血压或血压升高者1 270人,占40.8%。不同街道比较差异显著(χ2=17.56,P=0.007)。见表1。表1 血压升高或患高血压情况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略)

2.2 “医务人员是否对高血压患者开过特别的膳食处方” 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

不同的街道之间无显著差异(χ2=1.125,P=0.771)。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1 259中,有505人告知医务人员给过自己膳食方面的指导性建议,754人告知医务人员没有给过自己膳食方面的相关建议。见表2。表2 “医务人员是否对高血压患者开过特别膳食处方”的比较分析(略)

2.3 不同街道“医务人员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比较分析

不同街道医务人员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方面具有显著差异(χ2=9.118,P=0.028)。在纳入分析的1 249名调查对象中,医务人员给过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有238人,仅占19.1%,绝大多数未给过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见

表3。表3 不同街道“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比较分析(略)

3 讨论

本文讨论的是调查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情况以及高血压患者的社区资源利用情况。根据调查,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40%,基本反映湖州城市社区本调查年龄段(女性:55~75岁,男性:60~75岁)高血压的患病情况,这一数据提示应加强中老年人群血压状况的检测。除了城市社区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应引起很多相关部门的重视之外,本部分在着重调查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医务人员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情况,如给高血压患者有关饮食、减重和加强锻炼方面的指导等工作显得不足。医务人员为高血压患者进行膳食方面的指导性建议的占40.1%、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仅占19.1%。说明社区工作者可能对慢性病相关的生活方式治疗的认识不够。

因此,社区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对慢性病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干预治疗,在饮食、减重和加强锻炼等方面给予社区高血压患者充分的指导,加强健康教育,使全民认识到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性,达到预防高血压,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减缓高血压的进展,降低高血压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篇(4)

1 自测血压适用对象

自测血压适用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欧洲高血压学会建议在下列情况下进行自测血压:可疑白大衣高血压,可疑隐蔽性高血压,抗高血压治疗指导,老年高血压,妊娠,糖尿病与难治性高血压。[1]

2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

测压前至少休息5分钟;袖带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坐靠背椅坐位,测压时不讲话,不活动肢体,保持安静;每次测压3遍,取其平均值为本次血压值;贮存血压数值或真实记录血压数值。

家庭自测血压的间期,频率: 家庭自测血压分三个阶段:

2.1 初始阶段:连续测量7天,每天早上6点~9点间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下午18点~21点之间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计算时排除第一天血压值,仅计算后6天血压平均值,即记录12个读数,取其平均值。

2.2 治疗阶段:根据第一周自测血压值指导药物治疗。如改变治疗,则自测血压2周,用2周血压平均值评估疗效。

2.3 随访阶段:如高血压得到控制,建议每周自测血压一次,如血压未控制、或血压波动大、或病人依从性差,则建议增加自测血压频率,如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或每周自测几次。

3 电子血压计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电子血压计的,长时间不使用时,要把电池拿出来。电池的更换也要几节电池同时换,以保持电压的稳定,血压计的存放也要注意防潮,防晒,防高温。袖带,胶管,气囊也要妥善保管,已防折叠和老化。电子血压计要经常开机使用,放置久了会影响血压计的测量正确性。

4 判定标准略不同

一般情况下,电子血压计测量的血压值低于诊所测量的血压。电子血压计测量的平均值为135/85mmhg相当于诊所测量的140/90mmhg。

总之,造成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患者不知道自己的血压水平,知道如何自测血压,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应高度重视自测血压,以便更好控制血压[2]。

篇(5)

《建议》强调,要把清晨血压作为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于提高高血压整体管理水平至关重要。清晨血压管理首先要从清晨血压的监测评估入手,通过监测清晨血压来了解清晨血压的控制情况,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建议》指出,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常规进行清晨血压监测与评估。对于高血压易患人群,也应进行清晨血压筛查。

l.清晨血压的定义。清晨血压一般是指清晨醒后1小时内、服药前、早餐前的家庭血压测量结果或动态血压记录的起床后2小时或早晨6至10点之间的血压。当家庭血压监测或动态血压监测清晨血压≥135/85毫米汞柱和(或)诊室血压≥140/90毫米汞柱即为清晨高血压。

2.清晨高血压危害大。清晨血压长期过高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严重危害:会造成心脏以及造血系统的血凝状态;损害大脑、血管和肾脏;引起心肌肥厚、心肌氧耗量增加;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诱发无症状的动脉硬化症、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缺血性中风;导致血管结构病变或功能改变;同时会引起蛋白尿的产生等。

研究显示,猝死、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发病高峰均在觉醒前后4~6小时内。缺血性脑卒中在清晨时段的发生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心血管死亡风险在早上7~9点间比其他时段增加70%。

3.清晨血压评估。有3个方法:一是患者到医院测量,二是起床后1个小时内用家庭血压表测量,三是佩戴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清晨血压的变化。3个方法都可以使患者了解清晨血压监测的指标,其中家庭自测最方便实现。

为了得到准确结果,测量前需要把握“3个要”:一要在清晨服药前测量。二要在起床后1小时内,排空膀胱、排便后测量。这是因为排便前,由于张力刺激会使血压不稳定。三要在早餐前测量,因为进餐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这时的血压不能代表患者实际血压。此外,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为了防止性低血压,除了监测坐位血压外,还要注意测量站立位的血压。

4.清晨血压控制策略。在控制清晨血压增高方面,患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戒烟、戒酒、充足的睡眠可以改善清晨血压。研究发现,重度失眠患者及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的患者,清晨血压更容易升高,控制好这些疾病有助于降低清晨血压。

第二,避免剧烈运动。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清晨是最危险阶段,此时进行晨练特别是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第三,有效的降压治疗。药物治疗是最根本的措施,选用覆盖24小时的长效药物,才能使清晨血压控制效果更佳。中国高血压指南推荐,在清晨高血压阶段使用长效制剂,每天1次能保证24小时有效控制血压,防止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篇(6)

在高血压发病治疗的不同阶段,家庭自测血压的频率和方法还是有差别的。

如果在一天内三个不同的时间段测量血压,高压超过135mmHg,低压超过85mmHg,那么基本可以判断患了高血压。如果患者血压时高时低,建议连续测量一个星期,每天6时~9时之间测量一次,18时~21时之间测量一次。要提醒的是,每次测量前要静坐15分钟,然后连续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为本次测量血压值。

在治疗阶段,保持每天测量两次的频率,最好绘出血压波动曲线图。每次就诊的时候,带上自己测量的数值,给医生作为开药的参考。如中途改变治疗方案,则需自测血压2周,用2周血压平均值来评估疗效。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患者血压水平降到正常水平,这时进入随访阶段。在随访阶段,如高血压控制得比较好,建议每周自测血压一次,如血压未控制、或血压波动大、或病人依从性差,则建议增加自测血压频率,如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或每周自测几次。李公信说,血压平稳后,不提倡太频繁的测量血压。

家庭自测选用何种血压计?专家提醒说,最好用上臂式的血压计,不要用腕式血压计,因为前者更准确。

坚持自测血压有助正确治疗

在服药治疗的同时,适当监测血压状况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长期不监测自身血压变化,这是一种误区。李公信表示,目前的降压原则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不是简单一句话,而是要做许多实际工作的,其中一项便是患者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自己的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把结果提供给医生,便于医生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以便医生更为准确地指导患者用药。

李公信说,每个人的血压波动规律都是不一样的,有了血压波动曲线图,医生的治疗可以更有针对性,比如有人凌晨血压高,这就需要临睡前服用降压药。这些年来,自测血压的患者越来越多,这是个好现象。但是,有些患者没有掌握测量方法,也给自己和医生带来麻烦。有的患者不知道什么时间测血压,只要想起来就测,一天甚至测上几十次,其实没有必要。

现状

最好的不如最合适的

高血压是现代人健康的一大威胁。专家指出,90%的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找不出明确的致病原因,此外还有10%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比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大动脉疾病、妊娠中毒症、颅脑疾病等,都可引发高血压。对于后者不能一味降血压,而要先治疗原发病。而对于原发性的高血压,患者要做好终身与之“战斗”的准备。

一般确诊高血压之后,医生会给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判断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及判断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的程度。体检一般包括肾功能检查如尿常规等,糖代谢检查如测血糖,脂肪代谢检查如测甘油三酯等,电解质检查如血钾、钠、氯、钙等,此外还有心电图、胸片等等。

李公信说,通过上述体检,医生对患者各个脏器的功能状况比较了解,才能够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选用最合适的药物。对于高血压的治疗,目前多数采用多种药物小剂量联合用药的办法。降低血压的药物共有两三百种,而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没有最好的药物,只有最合适的药物,比如患者肝肾功能不好,医生避开对肝肾副作用大的降压药,对于患者就是合适的选择。

治疗

资料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2亿人,高血压患病率接近20%。令人担忧的是,在高血压患者中约七成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病的情况,往往等到发生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意外,他们才“恍然大悟”。此外,约75%的高血压患者没有得到规范的治疗。珠江医院心内科教授李公信指出,高血压患者学会监控自己的血压,对于平稳控制血压以及预防心脑肾方面的并发症非常有用,建议患者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学学量血压的技巧。

药物提醒

警惕高血压治疗三误区

李公信说,许多高血压患者对于治疗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导致血压控制情况不理想。

第一个常见误区是“降压越快越好”。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可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达到减轻症状,延缓或防止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的发生。但是,除了“高血压现象”、“高血压脑病”、“急进型高血压”需紧急降压外,大多数“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不宣降得过快,一般服药后两到四周内降至正常就可以了。

第二个误区则是“降得越低越好”。高血压合并不同疾病,降压目标是不一样的,并非降得越低越好,否则会引发较重的不适感,甚至会诱发脑血栓形成、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意外。普通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血压

第三个误区是“血压降至正常就停药”。很多高血压病发展缓慢,病程常可达20~30年以上。如果自己觉得没症状或一两次血压正常就停止服药,容易引起血压波动。降压药都是有作用时限的,过了有效期患者没继续服药,血压会立刻反弹。而反复吃药停药,会造成血压波动加剧,反而更容易引起心脑肾的损害。

乱服降压药也会脑中风

老张半年前发现自己血压偏高,便按照身边病友的热心介绍,买了某种降压药在家服用。不料,前几天他突然出现右侧躯体麻木、活动不便的征兆,经医生诊断为急性脑梗塞,而且判断是由血压控制失常所引发。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聂如琼副教授提醒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并非万事大吉,同样需要预防脑中风发生的可能,而且如果大剂量骤然使用降压药或多种降压药同时用,还可能增大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几率。专家表示,只有遵医嘱用药并严密监测血压才能做到降压、预防中风两不误。

血压突然降低易致脑缺血

“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因人种不同而有差异。”聂如琼副教授表示,“在白种人群中,高血压的并发症以冠心病为主,而黄种人则以脑中风为最多。”据介绍,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病例近150万,其中76%由高血压引起。聂如琼表示,如此之高的发病相关性,主要是因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比较低:我国高血压病患

者高达1亿之多,但其中只有50%的人知道自己血压高;接近90%的高血压患者并没有对自身血压进行有效控制。

聂如琼表示,因高血压引起的脑中风,以缺血性居多(如脑梗塞、脑血栓等),出血性相对较少。

“这是因为高血压患者大多伴有血管硬化,血管的弹性或者说变形性变差,在长期高压灌注下,血液供应相对充分,如果血压突然降低,血流下降,就容易导致脑缺血;而血流变慢,更可诱发血小板凝集,从而导致脑血栓。”由此,专家解释,降压过猛或者服用降压药不规律从而导致血压忽高忽低的患者,很容易“中招”。“很多患者降压心切,大剂量使用降压药或者多管齐下,同时用几种降压药,会引起血压骤然下降,使供应大脑的血流速度放缓,从而形成缺血性脑中风。”聂如琼指出,患者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降压药、利尿剂、镇静剂等控制高血压和脑血栓的药物,以防意外发生。

反之,如果不对血压进行控制,一味任其飙升,甚至因为情绪激动等造成血压短时间内快速上升的高血压患者,也非常容易引发突然性脑出血。

平时应尽力消除中风诱因

聂如琼指出,有效控制血压是高血压患者预防脑血管意外的不二法门。首先要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性用药,治疗高血压切忌盲目用药。而且高血压患者应努力消除中风的有关诱因,如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情绪波动、便秘、过度劳累、用力过猛等。

其次,患者要控制血压到目标值。专家还建议,患者应实现平缓降压,即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阿司匹林可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最重要的一点是高血压患者要树立长期服药,终身治疗的概念,切不可血压一正常,马上就断药。”聂如琼强调,目前对于高血压治疗,依然只能控制,无法治愈,所以患者应配合医生,不断努力,在良好控制血压基础上制止脑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链接

篇(7)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3年2月~2006年2月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632例,其中男388例,女244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6.82岁,其中1级高血压200例,2级高血压230例,3级高血压202例,有320例病人间断服用药物治疗,有260例病人长年服药治疗,有71例未服用药物治疗。

对以上高血压病人采取一对一教育,包括语言宣传、书面宣传、示范宣传,全面指导病人服药,指导饮食结构,病人定期复查血压,必要时做24小时动态血压进行评估。根据病人的血压不同分级及是否有靶器官损害,进行个体化服药指导和健康宣传教育。

根据病人自身经济状况,结合年龄及有关并发症指导用药,建议享有医保、经济状况好的病人选择长效抗高血压药物[1]。患有糖尿病、动脉硬化的病人,指导使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病人,指导其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加β-受体阻滞剂(BB)。左室肥厚同时患有糖尿病病人,指导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同时患有稳定型心绞痛,则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降压药物宜首选BB及ACEIACEI(或ARB);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宜首选ACEI(或ARB)、BB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果病人有干咳不能耐受指导,改用ARB类。超体重舒张压增高的病人,指导应用小剂量利尿剂而达到更好的降压效果。

经济困难、收入低、不享有医保的高血压病人,没有条件耐受长效制剂,指导病人使用价格低廉的复方制剂或短效的降压药物。有些复方制剂及短效的降压药物半衰期短,指导病人服药次数,帮助病人节省费用的同时又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健康指导:在指导服药同时向病人宣传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患者对疾病的焦虑状态,让病人保持良好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改善生活方式,戒烟,在服药以前及服药后30分钟内不要吸烟,减轻体重,减少盐摄入量,根据WHO建议让高血压病人食盐量不超过6g,减轻精神压力,参加体育锻炼。

讨 论

高血压人群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群缩短15~20年[2],单存降压是不够的,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减轻或逆转病人靶器官的损害,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寿命。

向高血压病人宣教,反对药物的滥用,也纠正高血压病人不用药物的错误认识。宣教高血压一旦确诊,非药物疗法只能作为辅助,不能轻易取代药物治疗。此外,进一步明确高血压治疗是终身治疗,即使血压已被控制,一旦停药血压很可能回升。向病人说明,根据研究及临床实践,血压控制良好病人中有2/3是联合用药[3]。

健康教育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使病人树立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信心,对于血压的控制和防止靶器官的损坏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高血压病的发生率高,特别是中老年人,现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高血压及其伴发的并发症已经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性,更有甚者导致患者残废或死亡[1]。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常伴发心脑血管病及肾脏并发症,如脑出血、心梗、肾损伤等[2],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而对患者进行一些正确的有效的健康指导和心理指导,是预防高血压并发症中很重要的一项临床工作。现将相应的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健康指导的具体措施总结并报道如下。

1高血压疾病的知识普及

高血压病在临床上很常见,是以体循环的动脉压持续升高导致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此病不仅发病率高,且还能引发严重的脑、心、肾等器官的并发症,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故需引起患者的注意,提高患者其严重性的认识。其中向患者普及其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以为患者提供其观察的指标,为:在不使用抗高血压的药物及安静状态下,其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或舒张压大于90mmHg。且长期不控制的高血压病可能会并发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脑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及高血压危象等。

2各并发症的健康指导

2.1冠心病由于长期的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阻塞或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冠心病。故对这类患者需在注重控制高血压的同时也需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少吃或者不吃动物的脂肪和高胆同醇类的食物,如动物的内脏、油炸的食品等[4]。因高脂饮食可出现肥胖,诱发动脉硬化,故高血压的患者应以多素食、清淡为主[3],适宜进食低脂及低胆同醇类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或选食用具有降脂作用的食物,比如海带、芹菜、海参等[5]。同时建议患者定期随访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了解有无该并发症发生。

2.2脑血管病包含脑溢血、脑血栓、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意外又称中风,其病势凶猛,且致死率极高,即使不致死,大多数也会致残。高血压患者血压越高,中风的发生率也就越高。高血压患者的脑动脉如果硬化到一定程度时,再加上一时的激动或过度的兴奋,如愤怒、突然事故的发生、剧烈运动等,会使血压急骤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便溢入血管周围的脑组织。故对于此类高血压的患者,需进行心理指导。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生活和工作情况等,进行对应开展心理疏导治疗,鼓励患者常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并遇事需冷静,耐心,不急、不躁等,以避免其不良情绪的刺激,导致血压升高。同时建议患者若有头痛、呕吐或肢体活动障碍或感觉障碍时做脑CT检查,以及早发现脑血管病。

2.3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改变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高血压导致心脏肥厚和扩大,称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是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的一个必然趋势,最后或者可能会因心脏肥大、心率失常、心力衰竭而影响生命安全。对于此类的患者,需嘱其长期地坚持按时合理地服用降压药,以控制血压。对于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可导致患者体内电解质发生紊乱,故需定期复查其电解质,并注意补钾治疗。高血压的患者必须长期坚持地服药,不能因为一时的血压正常而自行停止服药。同时建议患者定期随访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了解有无该并发症发生。

2.4高血压脑病主要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中。由于过高的血压超过了脑血流的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因血流灌注过多而引起脑水肿。临床上以脑病的症状和体征为特点,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严重的甚至会昏迷和抽搐。对于此类患者,需密切监测其血压的变化,要定时间、定、定血压计及定测量的部位地对血压进行监测,一旦发生严重变化时,排除脑血管意外,应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并及早地预防血压的过高,防止发生高血压脑病。

2.5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其中高血压合并肾功能衰竭约占10%。高血压与肾脏损害可以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高血压引起肾脏损伤;另一方面,肾脏损伤会加重高血压病。一般到高血压的中、后期,肾小动脉发生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肾浓缩小便的能力降低,此时会出现多尿和夜尿增多现象。急骤发展的高血压可引起广泛的肾小动脉弥慢性病变,导致恶性肾小动脉硬化,从而迅速发展成为尿毒症。故对此类的病人除了要定期检测其血压及长期定时服用降压药之外,并要密切关注其肾功能的变化,以防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

2.6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早期和晚期均可发生,紧张、疲劳、寒冷、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会导致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导致血压急剧上升。高血压危象发生时,会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的症状。对于此类的患者,需嘱其在日常生活中,应合理安排好休息及活动时间,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及不能突然停服降压药,需要时应慢慢减药。当出现此危象时,首先需用解痉扩血管的药物以缓解其症状,再长时间坚持使用降压药以控制血压。

3出院指导及随访

告诉患者出院后应严格遵医嘱服药,每天测压,做好记录,并定期复查,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对出院病人由专人负责,通过家访、、电话随访等方法进行指导。每月随访一次,并采用自制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的信息反馈调查表在出院后每个月对病人的治疗情况、遵医行为等内容进行调查。

综上所述,对患有高血压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健康指导,通过在饮食、活动、休息、用药等方面的正确指导,使患者的观念得到改变,能让患者更加正确地认知高血压及高血压并发症带来的严重危害性。从而从生活饮食上,均有个科学的指导,使得患者的血压得到了很好地控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陈小凤.高血压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调查分析与健康指导[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6,5(5):69.

[2]刘爱菊.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指导[J].中国医药卫生,2005,6(12):74.

篇(9)

指导方针认为。高血压病患一旦被确诊。病人往往都依赖药物来控制血压,这种进攻性的、一成不变的治疗高血压的方法,是促成某些病人发作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实际上,高血压多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饮食不合理、运动不足、精神紧张三大生活因素,是美国人多患高血压的重要原因。防治高血压病也必须从这三方面的因素人手。这比单单依靠药物要安全、可靠。防止和控制高血压,行为举止举足轻重。特别是第一、二期高血压患者应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当作首选“治疗”措施,而不是一开始就考虑用药。预防高血压的7种行为措施是:

1 慎待烟酒

体重较重者和一般女性应该控制每天的饮酒。最多只能饮两小杯约0.34升一杯的啤酒,或者两杯114毫升的葡萄酒,或者57毫升的烈性酒。戒烟亦是预防高血压的关键性措施。

2 注意减肥美国一半以上的人体重超过标准。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马文・莫萨说:“减肥是不用药物的最有效的降压方法”,因为身体超重是高血压病的重要致因。随着体重和腰围的增加,高血压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少食脂肪可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

3 增加锻炼运动能降低血压的机理说法不一,根据有关专家的推测,运动能使动脉柔软并扩张。保持通畅。美国国立卫生所老年学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杰乐美-法莱格说:“血管扩张的情况不仅在运动期间出现。在运动之后还会持续几小时。经常运动似乎能使血管永远处于扩张状态,阻止动脉壁硬化。”每天散步或从事其他活动30~45分钟即可见效。

篇(10)

高血压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其发病率有逐浙上升的趋势,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并发症,严重的危及生命。高血压也是社区人群中常见的疾病,也是心身疾病之一。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院自2000年10月起在社区开展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措施,并同时进行12个月的对照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社区选择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诊断标准的Ⅰ、Ⅱ期的高血压患者,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但无心、脑、肾等器官性疾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8±6.3);病程0.6~15.5年,平均(10.5±7.9)年。对照组32例,两组在年龄、病程方面具有均衡可比性。

1.2方法

1.2.1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对入选的两组高血压患者进行摸底调查,全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内容包括:饮食、睡眠、生活习惯、活动度及工作性质,个性特征,服药情况及对高血压病的认知程度等。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多数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知程度欠缺,对该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自觉症状不明显时,对药物治疗放松,抱无所谓的态度;在高血压患者的个性特征中以A型性格行为多见,如好胜心强,易激动,时间紧迫感强,过分的抱负、急燥等,容易出现恼火(Aggravation)、激动(Irritation)、发怒(Anger)和不耐烦(Impatience),被称为“AIAI”反应[1]。

1.2.2对照组

按常规服用降压药物,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不予其它指导。

1.2.3干预组

在指导常规服药的同时,采取非药物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内容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消除对身心不利的行为习惯,改变不健康的心理状况等,以达到降低血压,减少高血 压伴随的其它的危险因素等。具体措施如下:

合理膳食:①减少钠盐,补充钾和钙;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建议食用低钠高钾盐(含氯化钠约70%,氯化钾约25%)[2]。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含钾多的蔬果,如:油菜、苋菜、木耳、香菇、香蕉、柑桔等。补充含钙高的食品,如:牛奶及豆类制品。②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建议改善动物性食物结构,减少含脂肪高的猪肉,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即少吃瘦红肉(牛肉、猪肉、羊肉等),改吃瘦白肉(鸡肉、鸭肉、鱼肉等)。③戒烟、限制饮酒:戒烟是高血压防治最有效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措施之一,饮酒增加降压药物的抗性,建议不饮高度酒,少饮低度酒。

增加体力活动:经常运动或体力活动,可以降低高血压,降低休息时的血压,减少运动时血压和心率上升的幅度。运动可以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脂等。但必须告知患者运动的禁忌症(如头晕、头痛等),及自已所能承受的运动量,以确保安全。运动方式较多,对中老年人应包括有氧、伸展及增强肌力练习三类[3],如步行、骑自行车、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依运动时心率而定。运动频率为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每2次运动间隔时间不超过2天。洪昭光用“三、五、七”来总结运动量[4]。“三”指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五”指每周运动5次以上,只有规律运动才能有效;“七”指运动后心率加年龄约为170,这样的运动量属中等度。(身体素质好,可到190左右,身体差的到150左右即可)。

控制体重:肥胖和超重是高血压发病的三大危险因素(体重超重、膳食高盐,中度以上饮酒)之一。减肥措施包括改变膳食结构(主要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改善生活习惯的观念,必要时可使用药物减肥。减肥的目标是:体重减轻5%到10%,维持减轻后的体重,防止反弹非常重要。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有计划的开展高血压病健康教育,采取集体学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形式。集体学习通过集中上课,观看录象,分发健康教育资料,强调遵医服药的重要性等,增加社交集会等。个别指导根据患者个性特点、家庭社会生活背景等情况,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分析与高血压相关的易患行为、心理社会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同时制定肌肉放松训练计划[5],教会患者具体步骤,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20分钟,坚持数月以达到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意放松、自如的程度。

2结果

护理干预组实施上述一系列非药物治疗的护理措施后,患者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及心理状况均发生了变化,体重也得到了控制,各项指标(吸烟除外)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

干预前两组平均血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3讨论

12个月的对比探讨显示,单纯的药物治疗虽能降低血压,但从平稳降压和改善病人生活方式的效果上均不及护理干预组。早有学者指出护理干预组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性、实用性和可行性[6]。其以健康都育为基础,利用心理学、行为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患者实施药物与非药物(即行为、生活、心理、精神)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明显提高,不良行为生活习惯有所改善,对服药的顺从性增强,从而使血压平稳下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探讨显示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发挥其降压作用。故社区护理人员应积极长期的协助跟踪指导患者坚持上述非药物治疗措施,以达到平稳降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贤菊.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心血管病学进展,2001,22(5):297-299.

[2] [3] [6] 高长斌 编著.高血压病.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93,491.

[4] 洪昭光. 高血压的一级预防,99中国高血压世纪行专题报告文集,1999,3-7.

上一篇: 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 市场风险数据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