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27: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发展的途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名词,在十二五规划中主体功能区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方面,提出了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家对主体功能区的重视可见一般,同时,各省市为了各自地区的利益也在进行着博弈。
一、限制开发区的定义及发展瓶颈
根据开发定义和开发理念,我国的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从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限制开发区在主体功能区中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区域,由于限制开发区限制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限制开发区与优先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的拉大。同时,由于限制开发区相对于禁止开发区来说,得到的中央的转移支付较少。这就使这些限制开发区的政府想摆脱限制开发区的诉求。
限制开发区域从具体所包含的区域范畴来看,基本上都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区域目前面临的经济发展压力非常巨大,与发达地区、行政区域中心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越拉越大,回流效应日趋严峻,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严重社会问题。不管是为了应对限制开发区本身的诉求,还是为了缩小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研究限制开发区的经济发展途径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限制开发区的经济发展途径
限制开发区虽然不能像重点开发区那样大力发展工业也不能像限制开发区那样得到足够的国家转移支付,但限制开发区根据自身的特点也能取得突破的发展。限制开发区为了取得经济的突破发展应该从自身区域实际出发,在对资源环境调查基础上对出科学决策,建立限制开发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并发展限制开发区的生态环保产业以及建立合理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全面协调国家、限制开发区各级政府以及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推动其经济的发展。
(一)对限制开发区进行资源环境调查基础上的科学决策
限制开发区基本上是资环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不适合在这些区域进行。在限制开发区里明确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全国生态系统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全国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它的主体功能在规划当中就是要提供生态产品,提供生态安全的保障。由于不同的限制开发区的资源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必须对本限制开发区进行深入的调查,建立本限制开发区的资源环境数据库。同时,在限制开发区加快经济发展时,必须将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放在首位,使本区域的发展在资源环境允许的程度下,这是限制开发区发展的基本要求。其次,要做好本区域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规划中应该明确开发的时间,开发的顺序以及成本收益分析,在规划中应该避免那些对环境有较大破坏的企业,对城镇化控制在合理的规模。最后科学合理的完成项目投资,在项目投资中应该按照合理的程序,对投资的风险做全面的控制,以最大的限度降低风险,保证资源开发的利益最大化。
(二)建立对限制开发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对限制开发区的利益补偿包括二个层面:国家层面的利益补偿机制和限制开发区地方政府层面的利益补偿机制。其中国家层面的利益补偿机制是国家整体规划的需要,地方政府的利益补偿机制成促进本地区更好的发展。
由于限制开发区本身的限制以及国家的整体需要,限制开发区丧失了一定的发展权利。同时,由于限制开发区的资源环境保护,地方政府必须要有一定的投入,这无疑会加强限制开发区的财政负担。为了使限制开发区的发展能赶上国家整体发展的步伐,国家必须对限制开发区给予一定的补偿,主要的补偿手段有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和优惠的税收政策。
限制开发区除了有国家的政策补偿外,地方政府必须给予本区域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相关的利益补偿。由于国家整体规划的需要,限制开发区的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等因素加大了限制开发区的投资风险。这对本区域吸引投资,形成投资规模,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产业聚集都有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地方政府应该科学的规划,尽可能为企业提供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对于一些适合很区域发展同时又关系到民生的企业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当地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此类项目的专项补贴。同时可以给予相关企业一定的税收补贴和用地让利以及简化投资程序和政府的服务透明度以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成本。
(三)科学发展限制开发区的农业及生态环保产业
对于限制开发区中的农产品主产区,应该引进农业科技技术和管理技术,发展新兴的现代农业。其中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部分,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是将标准贯穿到生态农业的生产、加工、储运、消费整个行业链中,促进农产品、食品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农村的合作体系以及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以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工程方式组织工业企业生产,使上游企业排放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所需的原材料,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产业系统,同时应该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大基础工业的技术改造升级。
对于限制开发区中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我们应该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现代绿色服务业。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人文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的旅游轰动。我们应开发本地区特有的风景名胜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挖掘和整合生态旅游资源,规划、设计并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我们应该加快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现代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大型商业服务中心和批发贸易中心,逐步形成集信息、仓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层次、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物流网络和绿色通道。
对于限制开发区我们还可以大力发展新型生态环保产业,要着力发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态保护和生态功能修复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规划、评估、检测等技术。为了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完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提高环保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创新环保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发展环保产业中的作用。
(四)完善限制开发区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是政府行为的指示器和方向盘,地方政府树立新的绩效观,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要保证。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据各个地区主体功能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承担的功能属性,建立比较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由此建立考核程序,采取相应的考核手段,最终实现考核目标。发区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划定限制开发区主要基于四种目的:一是主要出于生态保护, 有些区域拥有特殊的生物资源,为了保护需要将这些区域划定为限制开发区; 二是出于缓解人地矛盾, 有些区域开发密度大,区域内人口密度大,区域生态环境退化,已经难以承载现有人口的区域;三是区域生态环境不能承载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有些区域不适宜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四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重点保护地,区域的生态环境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地区的生态安全,因而不能大规模经济开发的区域。限制开发区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发展经济,而是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有条件地发展一些特色经济,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重要生态功能区。
现行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基本上是以经济指标为基础,随着主体功能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不同功能区的地方政府其考核指标也有所不同。钱龙,邹军新(2010)认为为避免各功能区功能错位与越位,为保持各类主体功能区同等的公共服务水平,同时也为了保证各类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建立一套同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制,没有新型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制,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建设就无从谈起。限制开发区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环境承载力较弱、开发成本和开发后的修复成本都很高、人类活动强度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等,基于限制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因而应该从从生态环境建设和特色经济两个方面来说明限制开发区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构建。
依据限制开发区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当的绩效考核体系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对限制开发区的发展毫无疑问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保护限制开发区的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完善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区域发展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三、相关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主体功能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可以看出国家对其重视的程度,作为主体功能区中比较尴尬的地区-限制开发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限制开发区一般处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同时也是自然条件比较热烈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发展本来就比较困难,国家更应该重视限制开发区的发展。既要保护好限制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发展规划,又要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同时,我们要加强当地政府的廉政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保证国家的政策能够得到充分的落实。我们还需要在限制开发区建立良好的国家补偿机制,对一些有利民生的项目给予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限制开发区的稳定发展,从而缩小限制开发区与其他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差距。
参考文献: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 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 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实质和根本目的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 ,以寻求经济循环圈和生态循环圈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的运行原理集中体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上(简称3R 原则) 。减量化(Reducing) 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因此又叫减物质化,这一原则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利用(Reusing) 原则的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减少生产和消费中废弃物的产生,这一原则可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或再循环(Recycling) 原则要求物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原级资源化和次级资源化。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由之路。
1.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指明了方向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已经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中最重要的在于“减量化”。“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五年内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节约资源、利用新能源、废弃物再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技术正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所急需的。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1.政府应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通过试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和项目领域,进一步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政策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全社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意识。
2.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省财政、发改委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扩大生态省建设专项资金规模,增加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投资额度。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排污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建立促进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的鼓励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
3.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组织开发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加强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4.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政府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5.依法推行清洁生产
因为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新媒体作为一种较新的发展模式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地位。所谓的新媒体就其自身来看主要是内容与渠道两个角度具有自身的新特征。在实际的发展之中,新媒体运用何种运营模式,做出何种运营发展途径,是各个专业工作者面临的需要解决以及探索的重大任务。
1新媒体经济所具有的特征
在规范新媒体经济的过程之中,需要对新媒体经济的特征以及自身成长发展的特点做出规范性的确定。
1.1缩短时间,信息量以乘积式增长
新媒体经济对于信息的以及传播具有自身的特殊渠道与特点,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轻了数据信息时间周期。与此同时,借由人际传播自身的及时性与互动性问题,进行使得信息的量以乘积式的形式不断上涨,资讯信息量的数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的受众的自身的关注角度。新媒体经济因为传播的对象以及传播的信息形式不再是单一单层向,从而使得信息受众与传播者接受与处理的地位有所交换。
1.2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
新媒体经济是多项平台的融合与演化,新媒体经济需要多项平台的融合与发展使得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形成了较大的商业模式,此种商业模式是使得传统媒体向信息化、数字化以及电子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最终超越了传统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
1.3降低传播的成本,降低技术方面的要求
新媒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设备的成本,拓宽了媒体的发展渠道。基于新媒体与传播的渠道自身的角度来讲,因为网络技术的自身发展的特征与操作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一定信息的的门槛,使得信息的入口更加易得,从而增加了受众具有获取信息的平等权利。其中,传播成本较少是指数码设备之中包含着相当大的信息数据处理的功能,并且与传统机械设备做比较,价格相抵较为廉价。总之,新媒体的特点导致了新媒体经在当前整体的产业环境下,有着自身的发展的优势与北京。这不仅仅使得新媒体能够形成自身的经济增长点,并且能够推动新的商业莫属的发展,为以后的新媒体的运营提供无限可能。
2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
就新媒体经济的自身的特殊性与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特点而言,新媒体经济自身因为容易出现无法自动调和的情况,笔者认为国家在新媒体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应该主动并且不断调控与引导新媒体经济的发展。就当前全球环境发展实际来看,在新媒体经济的冲击与发展,各个国家对于新媒体的发展都在进行积极努力地探索与发展。在各国实践的基础之上,实践的基础便是就产业链自身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价值再创造,使得内容能够创新、生产能够持续发展。
2.1丰富创意环节
内容的创新以及丰富是整个产业链自身的开端也是前提,创意内容的打造以及诞生需要创意的丰富与完善。在此项环节之中,创意产品的诞生与发展意味着版权需要合法,利润需要独有。但是就当前的形势而言,新媒体产业在自身的发展的初期,规模较小的企业不能够把握好发展政策的方向,从而使得在创意环节匮乏造成了决策的失误,最后蒙受较大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2内容制作环节规范化、科学化
新媒体经济在创意的环节做好后,需要在内容创作的环节进行进一步的投资与运营,但是当前很多涉及新媒体经济的企业很难完成以及设计好较为成本高昂的内容制作与设计。在内容制作与设计方面,这其中的成本包括设备硬件、工作室空间的建立。比如视频的制作便是需要配套的软件与机械并且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跟进。因为内容制作环节成本较为高昂,所以使得企业需要强大的经济力作为其支撑。除了经济实力的支撑之外,较为科学与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思维也是当前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3顺畅生产复制环节,增强竞争力
在新媒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生产复制环节是整个新媒体经济对于经济的发展贡献最小的环节,但是在同样的人力与物力的情况下,需要相应的管理人员运用专业的知识进行维护与发展。
2.4国家政策法规的跟进
就传播的环节与渠道而言,需要国家对新媒体经济做出商业环境的保驾护航。但是当前新媒体经济当前市场依然不成熟,仍然存在着很多的政策上的障碍与政策上的落后,为了能够使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整体产业链形成价值,需要国家进行政策的跟进与发展。
3结束语
新媒体经济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使得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点较多并且能够很好地推动规范化的商业模式的发展。当前发展新媒体经济需要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压力下,不断推动内容创新、保护本国创意,然后对产业链增加经济支持。
作者:王赟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集体林改简述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星星之火迅速在中国大地形成燎原之势。从此,中国农民走上了温饱之路。近30多年发展后的今天,一场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涵盖我国70%国土的山林延续。
(一)改革的意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如果说当年小岗村的改革是一次石破天惊、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一次水到渠成、自上而下的政府变革。
(二)改革的目的。这次改革,是生产资料从耕地向山地的扩展,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找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生产要素引向山区、引向林业,使“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利有其责”,从而为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提供了可靠保证。林改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山更绿、水更清、农民更富、环境更好。
二、问题的提出
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刀阔斧的林权改革,林权改革牵涉到的问题很多,具有自身的特点。林地有了更明确的归属,林农拥有了自己的林地,但是国家期望的效果有没有确实达到了呢?林农确实像预期那样真正得到了很明显的增收吗?
(一)现实情况是很多林农在远期利益和眼前利益中更倾向后者。实际情况是林农如果分配到的是经济林,则愿意变卖林木转化成现成利益;如果分配到公益林,同样也愿意通过其他方式转让折现;而即便愿意保留自己林地,也发现经营存在着很多现实困难。毕竟对于总体收入不高的林农来说,更实在可靠的收入增加更有吸引力。如此,林权改革的大部分意义也将丧失。由此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导致政府和林农双方都不满意的情况。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相比通过林权改革想要达到的远期目标,包括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收益,首先让普通的林农能够获得相对稳定和可靠的现实利益更能激发林农经营和保护林地林木的积极性。我国林地资源丰富,如何在确保林地生态效能的前提下,挖掘林地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经济效能,致富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这就要求寻求比较合适的经营方式来实现。因此,必须引导农民发展与林木相关的经济形式以求致富。
三、解决的有效途径及其意义
林下经济和林木伴生产业不算是新概念,但是林改后的复杂问题突显,让林下经济又成为了一种新的有效方式推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林改的成效。目前,林下经济已经成为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增加林农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成为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概念。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阴下的土地资源,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产业,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林下经济是一项新生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林阴优势,进行立体复合种养,为生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必然要求。发展林下经济大致包括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方面。
1、林下种植。林下种植是一种有效利用农村山地的形式,既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又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具体栽培方式因地而异,栽培植物种类有草药、花卉、菌类等。
2、林下养殖。林下养殖是将林业和牧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和农业发展方式。依托林地的天然环境,养殖畜类、禽类等,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改善林地条件。
3、其他。包括科研地块、旅游发展等多种形式的林下发展形式。
(二)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提升林地生态效益。发展林下经济,人们可以把森林抚育和采伐剩余物作为种植、养殖的培养基质,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又加速了森林的新陈代谢,而且发展林下经济,林农在林地的劳作时间将大大延长,对树木的松土、浇灌、病虫害防治等会更加频繁,对树木的生长和林分质量的提高大有好处。据测算,发展林下经济地区的树木,生长量比一般林地平均高15%~20%。
2、发展前景广阔。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有林菌、林草、林药、林牧等多种形式。它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的多样性,又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子。“林下经济的发展,预示着林业发展开始向林草、林药、林菌等间作模式的高效林业转型。”北京林业大学吴斌这样评价林下经济。
3、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方式。发展林下经济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四、案例参考
林下经济作为一个不新的概念已经有其一定的发展历史,许多林区也在传统的经验当中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新的尝试,发展出了一些成功模式,其中不少成功的案例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辽宁省盘锦市的参考案例。辽宁省盘锦市在农村经济委员会的主导下,积极探索立体种养模式,打造林下经济黄金产业。近几年,该市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保护好生态功能和管好生物资源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结合本地的条件特点、资源状况,积极探索林下立体种养开发模式,不但给广大农户和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而且为当地林业经济发展打造出一批黄金产业。
1、林粮模式。主要是未郁闭的杨树幼林地可以间种玉米、黄豆、小豆等粮食作物。这种模式该市主要在以栽培成片杨树速生丰产林为主的高升、大荒、石新、东风等乡镇发展多年,主要是树木生长的前3年进行林粮间种,亩可增加收入300~400元左右。
2、林菌模式。林菌型模式开发,是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林地经济开发模式。从2004年起该市与盘山县林场合作先后进行了地栽香菇、地栽鸡腿菇、平菇、黑木耳等林下食用菌栽培试验,都获得了成功,亩收入达1.5万元左右。
3、林药模式。此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既可以为林木除草松土、消除病虫害,药材又可以创收,当年种植当年见效,市场上效益可观。在该市的高升、大荒等乡有栽植,亩收入700元以上。
4、政府支持。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真正把林上、林下、林中的资源用活用好,用出效益,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加大在政策、科技、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科学制定和完善全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林业产业研发的基础性建设投入,加大对各类基地、大户的前期投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营销网络,扶持培育农产品营销大户,通过种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目前,又有一批适合该地区推广并有很好发展潜力的林业经济模式先后引入盘锦市,为当地林业经济加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北京市的参考案例。北京市在发展林下经济中也探索出多种模式。通州区永乐店镇的林菌模式、林禽模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在北京,利用林下资源的模式还有林草模式、林药模式和林牧模式等。
1、林草模式。密云县太师屯镇前南台、后南台、黑古沿村,选择抗病抗虫、易于繁育、群众乐于接受的欧美杨新品种作为退耕还林树种,在3,000亩河滩沙地上营造速生林,同时林下种草养畜,年产牧草每亩600公斤,使退耕地迅速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林药模式。平谷区黄松峪镇在林间空地上间种柴胡、防风、黄芩、金银花、西洋参等药材5,000亩,实行半野化栽培,并积极培育主导产品市场。据调查,林下种植中药材,折合每亩年收入500元~700元,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还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林牧模式。延庆县北张庄镇在坡地上栽植四倍体刺槐,林间种植牧草,发展奶牛、肉用羊等养殖业。四倍体刺槐的叶子和牧草,舍饲喂养牛羊,槐花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目前,该镇依托这一模式养牛100头、养羊5,000只、养蜂900箱,年人均增收900元。
(三)总结。根据具体的案例以及林下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发现林药、林牧、林菌等传统模式由于发展历史比较久,发展方式和手段等较为成熟,推广难度不高,容易成功,且效益可观。再进行一些合适的技术的引进将会有更多的产出。当然,也可以尝试其他的林下经济手段,甚至进行全新的试验,经营得当定会有不错的效益。
五、补充说明及政策支持的必要
(一)发展林下经济应因地制宜。专家意见是,发展林下经济,要考虑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如,林菌模式对生长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适合在平原地区林木郁闭度较好的林地上发展;林药模式对生长条件的要求相对宽松,尤其适合在山区林地进行半野化种植;其他各种模式也有其各自的特点,要根据地区特点发展,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相关市场需求。如果随意引进,不仅不能获得有效经济收益,甚至会破坏林地,反而得不偿失。
发展林下经济其种养模式可因时、因地、因气候、因市场而定,经营模式可公、可私、可合股、可联营等。
(二)科技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了发展林下经济,必须注重发挥科学技术和科技人员的作用。以种养加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加强生产经营过程的科技管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经营者要学好科学、用好科学。
教育科技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利用媒体进行科技指导,或深入基层进行讲学培训业务技术骨干、现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等科技服务,并且及时召开由以种养加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林下经济经验交流会,以便交流经验、研究推广新技术和新成果,做好这项工作,科技教育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是关键和根本所在。
(三)政策支持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林农对于这些林下经济经营的前期投入来源。由此引出一个林改过程中相应配套改革的问题。事实上,配套改革已经成为林改的持久推动力。
1、林农的需求。对于集体林权改革,对林改完毕的地区,要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工作,帮助农民解决林地生产和发展问题。许多林农最苦恼的就是用林权证抵押贷款,但信用社却不给贷,因为用天然林抵押贷款的政策没完全放开,当地只给人工商品林的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国家在短期内对于刚改革完的林地进行政策上的限制是处于整体效果的考虑,包括不希望林地由散户最后集中到个别有实力的大户的手中等问题。对于一些想通过灵活方式经营的林农,受到了限制。
林权抵押贷款流程对于农民来说有些复杂,整个贷款过程要经过申请、登记、评估、审批等环节,如何让农民手中有证、合理用证,看来相关管理部门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从农民们的需求上看,他们有“三盼”:一盼国家的政策能够长期稳定,农民们能尽快地详尽了解;二盼国家政策要适当倾斜,比如在林权证抵押贷款上,政府应该适度进行贴息,帮助引进资金以解发展林下产业的燃眉之急;三盼相关部门的服务要到位。
2、配套改革参考。事实上,集体林改的主体改革到位后,政府及林业部门应该紧抓配套改革。在这方面,辽宁省宽甸县可以作为典范。2006年7月,辽宁省宽甸县政府率先在辽宁省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建立了第一家林业要素市场,并有一整套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与服务体系,成为集体林主体确权到户后,配套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林业要素市场成立以来,已办理森林资源流转登记1,229份,流转面积23.9万亩,流转资金6,800万元;办理林权初始登记674份,面积8.5万亩;办理林权证抵押贷款登记110份,县农村信用联社放贷1,400万元,抵押森林面积22,829亩;还受理金融部门委托的评估业务,对4,175亩林地林木进行了评估,评估总额2,120万元;开展林业科技与法律服务、林业劳动力服务等业务。
六、期待
以上提出的一些浅显建议,希望给在林改过程中积极发展的林区带来一些助益,给有关部门处理林改后续问题带来一些新的思路,给林农带来一些实际的帮助和实惠。同时,在改革过程中创造新的经营模式,给这场林改注入新的元素。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海英.浅谈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
[2]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黄启忠,朱建军,何大乾.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3.
开展对标行动,引导和促进企业采取有效措施追赶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生产优质或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弥补短板、提升产业水平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在工业企业广泛开展对标行动,围绕创新理念、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工艺保障、产品标准、节能减排、经营机制、规模水平、人力资源等9个方面,通过现状分析、选定标杆、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改进提高等环节,持续不断地对标追赶,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创新超越。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使一批优势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一批大中型企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省工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逐步缩小我省工业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
二、大力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品牌也是生产力。为加强品牌建设,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示范工程”的实施方案》,力争到“十二五”末,使优势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0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0项以上,促进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不断提高。采取强有力措施,对示范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在项目、技术、科研、资金及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倾斜,在质量管理、境内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引导、扶持优势企业争创名牌产品,推进自主品牌建设。
三、毫不放松地抓好项目建设
历次经济转型往往伴随着新兴产业崛起和传统产业大规模更新换代,这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也是动力所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上新项目;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需要大上技改项目。由此可见,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2010年全省计划建设1300项重点项目,年度投资2500亿元以上,必须严格按照时间节点,下大气力抓紧抓好。首先是精益求精谋划项目。其次是千辛万苦跑办项目。第三是只争朝夕建设项目。实行领导分包制度,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定具体施工方案,及时解决困难问题,保工期、保质量,确保项目尽早转化为发展的新优势。
四、加快产业技术改造步伐
在现有基础上改变我省产业竞争力弱、高附加值产品少的状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技改。今年我省谋划了1000项省级技改项目,这是产业升级的重大突破口。针对我省工业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改善装备、安全生产等薄弱环节,用贴息的办法支持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运用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现有企业生产实行技术改造,有利于企业升级。各级政府应抓住国家拉动内需和我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新农村建设机遇,鼓励支持企业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生产适销对路、能引导消费的工业产品,促进质量水平提升。
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技术者即王者”。只有抢占技术制高点,才能把握发展主动权。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包括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省科技部门已经启动了包括光伏产业、风电产业、钢铁节能、水泥节能等8大领域的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下一步重点是明确共性关键技术,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用的集成创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技术创新主要应靠引进那些既先进又可靠的技术,然后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工艺、装备、技术等方面,向同行业的高端水平迈进。
六、深入推进“两化”融合
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产业升级“助推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明显带动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我省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以及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在“两化融合”方面取得实效,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广大企业应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工艺改造、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应用和融合,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各级各部门应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政策、人才支持。省工信厅已经确定123家“两化”融合重点企业,涉及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13个行业,落实培育措施,选树示范企业,总结典型经验,以引导更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七、坚定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发展方式最直接的举措。我省任务十分艰巨,今年要淘汰1440万吨钢铁产能、126万吨焦炭产能、464万重量箱平板玻璃产能等。省政府下了决心,无论困难多大,今年的任务必须完成。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发育程度不同,我们必须既坚定又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和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税收杠杆调节,努力营造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分解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明确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强化政策约束和政策激励,建立健全促进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体系。
八、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倒逼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省政府制定了节能减排“十项措施”,主要是继续实行“双三十”节能减排,突出抓好100个节能重点项目、46个烧结机脱硫项目、50座污水处理厂建设,组织“双百”节能重点企业和726家环保重点监控企业开展对标行动等。各级各部门应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全力抓好这些措施的落实。一是严格监管。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污染减排总量台账制度,完善在线监测网络,加强对重点地区和企业的现场监测;加快节能减排项目建设进度,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电力燃煤机组脱硫设施的监督管理,确保连续稳定运行。二是严把准入关口。工业主管部门必须严格产品准入,加强标准管理,坚决防止无标生产和低标生产。三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
九、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现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改变我省企业“小、散、弱、差”状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今年全省计划重组10个大型企业集团,主要工作措施是:强化规划约束,引导企业调整组织结构;严格行业管理,在产业政策指导下帮助企业完成搬迁改造、减企压产、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结构等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和困难企业,引导优势企业与关联企业完善产业链的重组;加强政策引导,在企业融资、土地指标分配方面支持兼并重组。
十、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1.从城市规模上看,沈阳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对东北地区的广大地域有很强的辐射和集聚能力。同时,沈阳也是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随着沈阳经济区建设的加快,沈阳市对周边城市的一小时辐射圈在不断扩大。沈阳的城市建筑和道路风貌拥有北方城市大气、宽厚的独特气质。自2005年沈阳全面启动"金廊夜景亮化工程"以来,以金廊亮化为代表的城市亮化进入,市民夜晚出门,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路灯照明,更是城市夜景观的逐步扮靓。漫步灿烂灯火间,浓厚的大都市氛围,足够让人产生在不夜城进行夜消费的冲动。
2.从居住人群看,沈阳有收入水平尚可的消费型人群。目前,沈阳户籍人口722.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519.1万人),常驻人口还有100多万,加上流动人口,消费人群可达千万。2009年,沈阳晋升到亚洲生活消费指数排名前30名。2011年,沈阳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326元,比上年增长13.6%;人均消费额达到29804元,比上年增长16.1%。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夜间出游了提供保障。
3.从产业基础看,沈阳有丰富的消费类资源。沈阳的百货店、购物中心、专卖店、专业店、超市、折扣店、仓储会员店、家居建材店、便利店等商业业态丰富,饭店、酒吧、茶楼、咖啡店、主题餐厅、休闲餐厅、快餐厅、大型商场休闲餐饮等餐饮业态应有尽有,美容美发、洗浴足疗数量颇多,图书馆、书店、高档影城、健身场馆、歌厅(ktv)、舞厅(迪厅)等休闲娱乐业态档次齐全。这些资源反映了沈阳的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由此吸引着外来及本市居民晚间出游、购物、休闲。
4.从配套设施看,沈阳的交通路网已具备一定规模。公路方面,2011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万公里,形成了以"两环八射一过境"的高速公路网为主骨架、以8条放射状国省干线为主通道、以县乡村公路为脉络的路网体系。铁路方面,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哈、沈大等6条铁路干线汇集沈阳,并拥有全国第二大的铁路编组站。机场方面,桃仙国际机场被国家列为全国区域性航空枢纽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19条。地铁方面,市内现有地铁线路2条,运营时间(末班车发车时间)已由21:00和21:30延至22:00。公交方面,全市拥有公交线路239条,其中末班车发车时间在22:00-24:00的有27条。
二、沈阳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夜消费高峰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国内许多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夜经济开发程度尚显不足、各种配套不尽完整的初级阶段,仅仅依靠人们的生活惯性,气温攀升能加热夜经济,气温骤降则会使夜经济遭遇低温考验。沈阳四季分明,2011年全年最高气温33.7摄氏度,最低气温-30.6摄氏度。在寒冷的冬季,夜间出行的人减少,马路夜市和地摊撤掉,广场活动和展会活动也减少,要想使夜经济发展不受气温降低的制约,必须开动脑筋想办法。
2.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产品有待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是夜消费的精髓,特色是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关键,而深厚的本土文化内涵则能以它鲜明的特色与消费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发展特色夜经济,就是要塑造城市的个性,让消费者通过夜经济看到一座城市文化与生活的缩影。可是目前,具有沈阳本土特色的知名文化产品数量还不多,知名度还不够大,除了二人转、杂技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一定影响力外,缺少更多的能够体现沈阳本土文化的文化产品。
3.文化高端产品数量不足。从文化产品的类型看,"观赏性文娱消费"、"参与性休闲消费"、"高端奢侈消费"已成为"夜经济"这一黑色背景下映衬出的高光点。而沈阳的文化娱乐同餐饮、购物等其他物质消费载体的融合度比较低,特别是缺少大型的、高端的、富有创意的主题活动策划,缺少体验式、互动式、高科技含量的消费方式,没有形成良好的共赢。从文化产品的辐射与集聚效应看,沈阳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片"式文化消费品牌还不多,除中街、太原街、西塔等,仍然缺乏著名的酒吧街、小吃街。
4.夜消费场所的经营服务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沈阳的商家经营水准参差不齐、良莠共存。从政府管理角度看,发展夜经济重点要解决"消费好"的问题,只有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才能让商家摆脱顾虑、放手经营,让消费者"买着放心、用着舒心"。但是目前某些主管部门对商家的管理"不管则已,一管就死",缺少服务意识。
三、大力发展夜经济的主要途径
1.制定发展规划。夜经济考验城市的运营能力。针对目前夜经济存在的发展无序、配套设施和服务不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加强规划指导,制定促进市区夜间消费的意见。一是制定总体规则。要将发展夜经济纳入整体经济的发展视野,协调相关部门在商贸、旅游、文化、工商、税务、交通、治安、卫生、环保、劳动保障、财政等方面给予支持,成为力挺"夜消费"的巨大推手。二是制定专项规划。通过专项策划对购物街区、餐饮消费街区、娱乐场所等进行布局规划,合理归类,使它们归类清晰、相互补充、相互依靠、共生繁荣。
2.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扶持大型专业性或综合性夜经济载体的建设,对企业举办的主题休闲美食广场、美食节等活动项目给予适当补贴。二是延长夜经济载体的营业时间,并分行业对延时场所给予电费补贴。对目前的商业场所进一步实行延时经营,如延长到24:00。各类文化场馆的运营时间,可逐步与商业场所同步。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问题;途径
一、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两极化严重
由于环境因素导致不同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存在两极化,差距过大。一些少数的城中村和沿海村,凭借着先天的良好地理环境,丰厚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家乐旅游行业,帮助了自身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然后相反的是,在一些地处内陆,较为偏远,或者村庄隐蔽的地方,农村集体经济没有得到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发展,并且缺乏先进的管理者,不能做到群众领导共同发展,这些都是导致这类弱势农村集体经济常年累月收入低的原因。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两极化严重,一部分少数农村富有,发展非常迅速,另一大部分农村发展缓慢。从全国看来,沿海边农村富有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农村,本地区城镇周边或者内部的农村发展优先于偏远地段农村。通过数据调查显示,比较富裕的农村个数占中国总农村个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2“. 空壳村”现象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是集体田地资源的租赁和发包,获取收入途径较为单一,并且收入不高。然而有部分农村由于缺乏集体资源,导致没有经营性的收入,没有可以吸引外来商家开发的项目,成为了“空壳村”。“空壳村”顾名思义,空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名号,却没有实际收入,有的农村甚至欠债累累,日常的经营都难以维持下去。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缺乏资源缺乏资金支持,没有能力去改善农民的生活,村中年轻人都会选择出门打工,只剩下老弱病孺留在村里,村干部也留不住,最终陷入集体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
3.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和谐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二者相互和谐发展,统一步伐才能做到长久发展。然而长久发展以来,绝大部分农村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后,不看重统一经济,看重个人经济利益,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不能跟上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出现了“民富村穷”的情况。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村民福利保障等等方面都有关键作用,滞后的集体经济只会拖慢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集体经济衰弱的原因
1.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没有赋予农民个人的集体财产权
我国农村的生产资源都归集体所有,农民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有名义上的所有权,集体财产中有一份,但是这一份集体财产如何体现呢?农民怎样可以通过这一份集体财产获取自身的利益?这是目前农村经济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我国目前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的实际主体模糊,农民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却不能在集体利益中体现出自身的个人利益。虽然国家规定了农民是集体经济的所有者,但是在实际发展中,农民并没有获得法律赋予的个人权利,由于缺乏相关农民使用权利的机制,导致农民不能够体现出监督查看的职能,也就形成了广泛的“干部经济”,干部说了算,农民不需要参与的现状。长久发展,农民甚至遗忘了自身的这项权利,这项义务,对集体经济的发展表现出漠不关心。在农村集体经济主体空有虚名的情况下,农民认为关心集体经济是不需要的,是可有可无的,间接地导致了缺乏农民监督,干部一人做主的情况,只有少数人能得到实惠,集体经济流失严重。
2.农村集体经济内部组织形式和管理缺乏规范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断滞后,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都是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承担,组织中干部的职能混淆。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农村集体内部组织只会是一片混乱,挪用公款、占用公共资源、低价变卖资源等等恶劣行径都不能公之于众。
3.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目前国家更偏向于对农村个人经济的政策支持,在对农村集体经济上投入较少,农村集体经济在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下,又没有政府的鼓励支持,只能是举步维艰。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国家规定了集体不可以向承包土地的农民收取租金,这也就取消了农村集体经济获取利益的一条途径。另外在农户税费上的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却让集体经济的收入变得更加单一。想要投资开发的农村集体经济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贷款是难以实现的。内外压力下,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降低,不能满足日常消耗,只会导致负债累累。
三、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
1.加大对农户素质的培养
治标不治本,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农村集体经济最本质的主体就是农户,农户对集体经济漠不关心,有再多的制度规范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首先要在农户的思想上下功夫,加大宣传力度,灌输农村集体经济需要农户监督参与的理念。要各级部门和农村干部一起积极宣传,组织培训,让大家意识到想要富农村集体经济不能落后,要积极参与进来。
2.改善管理监督机制
在管理机制上,责任制一定要得到落实,建立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中的项目资源都要落实责任制,该收取的钱财一定要收取,对一些承包了项目却无力经营,项目发展缓慢的农户,要采取收回政策,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加强集体经济利益的收入。在监督上,要建立鼓励农户监督机制,只有在农户监督下发展的农村集体经济才不会出现资金挪用浪费的现象,才能给农村干部随时敲响警钟。
3.开拓发展新渠道
农村集体经济想要迅速发展,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资源,土地和劳动力。农村应当积极增加土地资源的出租和转让收益,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在比较干旱贫瘠的土地资源上,要积极改良,让土地实现增值,通过创立风景优美的农家乐旅游来发展,风景条件有限制的,可以根据自身当地情况,发展贴合自身的农家乐从而增加农场集体经济的收入;对于有企业入驻的农村,要学会利用企业的资源来发展,围绕企业可以开发新项目,比如在饮食住宿等等项目上都可以进行发展;农村还需要依靠现有集体资源发展,吸引更多的外商进行投资。
4.鼓励农民投股
在农民收入日渐增长的今天,想要集体经济发展可以选择鼓励农民投股发展项目,农村农户人数众多,能够鼓励大部分农户投股支持项目发展,将是一大笔资金支持。只有先开展起来项目才能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5.国家政策支持
政府政策过于偏向对农户个人经济增长,在对集体经济增长方面也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农村集体经济本身收入单一,土地收租和税费都已经取消,在内外部环境压力下,农村集体经济再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很难继续发展下去。
总之,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做到多渠道发展,和农村经济必然是要齐头并进的。只有在国家政策支撑的环境下,在发展多渠道收益的环境下,在农户参与监督参与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更迅速的取得优秀的成绩。
参考文献:
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势必造成城郊农村耕地资源的迅速减少,从而打破了原有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因此,这就需要地处毗邻城市的城郊农村充分发挥特殊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城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为例,就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一初探。
一、城郊农村经济工作现状及问题
由于城郊一般处于主城区的部分,城市的发展势必限制了城郊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只能从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步向二、三产业多元化方向拓展。如海门街道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主城区椒江东部,下辖10个社区、16个行政村,属于典型的城郊农村经济。近年来,随着台州市主城区的快速发展,海门街道的产业结构也不断调整变化,农业在整个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2012年,全街道农村经济总收入50456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761万元,仅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55%;第二产业收入47484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4.11%;第三产业收入2695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4%。尽管近几年各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普遍存在协调性不强、统筹性不够等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土地资源不断减少,高效农业发展受到制约。以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为例,先后被市、区征用土地达19800亩,占街道耕地总量的82%。由于城郊农村一直沿续农村有关的政策和体制,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仍有指令性的任务,发展高效农业的空间受到了限制。同时,因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城郊农民种粮的积极不高,而想发展高效农业又受到资金、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二是富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城郊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由于失土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适应能力差,缺乏非农劳动技能等因素,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加上部分失地农民依靠房屋出租以及村集体经济分红,自以为生活已有着落而不思长远之计,不愿从事一些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从而更增加了城郊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难度。
三是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引导。如海门街道第三产业仅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4%,大多集中在传统的运输、商饮、服务业,且往往是失土农民自找门路。在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少地方缺乏产业发展规划和组织引导失土农民发展第三产业,缺少扶持政策的有力支持,因而第三产业不但发展缓慢,而且经济收益不尽人意,又反过来影响了失土农民向三产转移的积极性。
二、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然带来上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在思想上对城郊农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又要看到城郊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城市经济联系紧密,为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只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应地制宜不断探索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就能形成有地区特色的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我认为实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至少有以下几条有效途径:
1.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充分利用城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设施蔬菜、精品水果、特色园艺、规模畜禽、特种水产等城郊型农业,推广实施工厂化栽培、精准栽培、设施高效集约化栽培等新型农业生产种植、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创建特色农业品牌,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做好农产品销售,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酒店、食堂对接,积极探索农超合作平台对接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把原先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机关、学校、酒店等零散、小额、短期合作,转变为合同、订单式的大数额长期合作,努力使城郊农民具有稳定的收益。
2.不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要从城郊农村和毗邻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双赢”发展,尤其要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加大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及新型种养模式,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从生产到加工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如海门街道2012年底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产值达955万元;农业企业5家,产值达3800万元,税利165万元,其州市同康酒业有限公司、台州市江南饲料有限公司、台州市联民农产品物流配送有限公司获得“台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尤其台州市同康酒业有限公司总投资8000万元,用于技改建设项目,今年建成后年销售额可从原来的2000万元预计提高到1亿元以上。这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进一步推动城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而且通过在生产经营中对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既加快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向城郊农村辐射延伸,又加快了失土农民向第二产业转移,有力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要突出服务业中心地位,坚持打造商贸物流新优势,充分发挥城郊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三产兴城郊”战略,促进城郊服务业的大发展。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商贸经济,加快商贸业集群布局,打造核心商圈。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充分运用现有商务设施和场所,积极探索引进电子商务、休闲娱乐、连锁经营、创意设计等产业,全面提升城郊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业,满足和方便农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大力发展物流业,要充分发挥城郊与城市交通便捷的优势,搭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物流平台,为发展壮大物流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要继续提升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农业度假村、“农家乐”等传统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使城郊成为市民假日乡村旅游的好去处,以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
当然,城郊农村由于区位、产业、消费习惯等不尽相同,在发展城郊农村经济中,既可汲取各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又要探求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才能实现城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应按照党的十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政府除了加大“三农”资金的投入,确保总量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外,还要重点在城郊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素质、加强指导服务上下功夫,以保证加速城郊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积极探索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推进城郊农村综合改革步伐,积极推进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理顺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在股份合作制的框架内引入先进管理理念,逐步形成法人治理结构,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城郊农村逐步向城市化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2.努力培养新型城郊农民队伍。加强城郊农村失土农民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区分不同的岗位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重点以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民工岗位培训和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主专业培训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使城郊农民更好地适应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3.强化城郊经济发展的指导服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好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蓝图,统筹城郊农村资源的科学整合和有效配罝,确保农民真正得实惠。同时,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进村入户了解民情,积极破解难题、寻找方法,为城郊农民及时提供政策、就业创业环境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农民向城市集聚,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城郊农民市民化,使城郊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
1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物流的相关概述
1.1区域经济的概念
区域经济实际上也就是“地区经济”,是指分布在各个行政区域部分的国民经济。它的形成原因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这样的劳动地域分工随着时间的延长,受到历史、宗教、地理、政治的多种因素影响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经济上有一定往来的不同,地方之间逐渐形成了有着各自特色的经济区。这些经济区域是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缩影。经济全球化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区域经济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同时经济区域也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国家内部的不同地方之间的经济往来;第二种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
1.2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概念
所谓物流便是将运输的产品从其生产地移动至计划消费地的一个过程,对这一移动活动实行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包括的业务类型较多,主要运输产品类型有: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产品信息等,为了更好地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需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最小化。物流对于全球而言都是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活动,其能够较大程度的影响经济发展,保持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健康性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并且,物流属于服务型工作,产生于经济全球化,因此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世界性经济活动关联紧密。当前,国内致力于商品与信息等方面的全社会性发展,其中物流行业具有极大发展空间,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而伴随着国与国之间互动合作的增多,跨国物流也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大国之一,伴随着国际间经济合作的深入,未来我国可能会成为物流发展的一大中心点,以及跨国物流的重要始发区域和送达区域。因此,我国将来的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3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之间的关系
交通是经济发展最为基础的条件,有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就足以看出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交通运输才能建立起不同地方的连接,才能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交通运输的根本要求就是促进物品之间的转换或流转,这样才能形成经济上的交往。三者之间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发展好了,区域经济就会稳步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好了,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表示,在特定的区域空间以内经营的基础性经济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同时会使得相关地区的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的业务量发生急剧增长和扩增,而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的顺利进行,往往会影响特定区域的经济产业发展程度,具有一定的现实督导优势。就这一方面进行分析,认真处理好交通运输行业的综合型业务发展任务,这对促进国内区域经济事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有着不可轻视的支持作用。
2当前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2.1不够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
现在大部分人已经能够意识到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重要性,也能够认识到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还是不够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这种重视程度不是在对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而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没有充分发挥到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其本身的优势和价值上。在当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这方面没有具体的参考标准,这也就导致交通运输以及物流方面不能最大化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2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水平不足
由于社会和人们的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都是一些较为基础的,大众化的购物交易服务。并且由于现在市场需求的限制,我国的物流业务水平也还是处于较为基础的水平,这也是物流运输分散的主要原因。在遇到一些特殊的物流业务时,相关企业就需要立即做出一套合适的方案,因为其时间的紧急性,方案的不足也会增加,这样一来,企业的不足也会暴露出来。这是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让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取得更大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进步。
2.3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
因为物流行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信息数据化时代产生的,近些年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其专业人才储备供不应求。再加之随着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进步,对于物流行业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急需培养相关的优秀物流管理人才,才能够保证物流行业更好的发展。但目前由于市场的需求,很多企业招聘的人员并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也缺乏物流管理人才,这样一来,导致物流行业不能够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价值,内部的专业标准化也很难建立。
2.4缺乏物流机械化技术
随着信息数据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行业都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作业,逐渐与数据时代接轨,特别是在电子设备以及机械方面,他们的使用开始更加集中化和高端化。但是由于物流行业发展周期较短,它的技术水平并不成熟,很多都还无法达到机械化水平,这样一来,降低了其工作开展的便利性,不能很好的做到省时省力,从而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特别是在部分地方物流行业还没有渗透,地区之间的连接不够,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大部分地方的物流管理仍然是人工完成,这样不便于物流行业间建立信息连接和信息交流。
3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途径
3.1加强区域间的物流管理
通过以上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必须要加强区域间的物流管理,防止在交通物流运输中出现不规范、不集中的现象,以此来促进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的规范性。除此以外,在区域经济中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的相关企业应该积极对自身内部进行改革创新,与之相关的专业人士应该积极的对该类企业进行引导,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体系和发展方向,这样更有利于与现代社会的信息数据化时代接轨。同时,各个地区相关行业的人员都应该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努力使其走上现代化和信息数据化的道路,从而更好地促进各地区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
3.2加强小地方交通建设和物流建设
受交通建设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交通质量和物流运输也会有较大的影响,从而会影响该地的区域经济。我国幅员辽阔且受到地势地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各个地方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偏远的地区没有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不发达地区的物流行业就极易受到限制。比如,在完成物流运输时,需要物流工作人员自己规划路线,费时费力,并且无法保证物流运输的路况情况,对物流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有的地区,因为交通运输不够完全,而人工物流的费用也就相对增加,直至到基本无物流运输,这样一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完全受到限制,也就导致越偏远的地方区域经济水平越低。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及其单位应该重视这类问题,首先是应该大力建设该地的交通运输,其次应该组建一支专业的物流人员,加强交通运输的水平以及物流运输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从而促进当地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加强本地与外地的经济来往,让本地的特色真正的“走出去”。
3.3培养物流专业的优秀人才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逐渐提高,但是物流行业还是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现在很多的物流工作者并不是专业出身,对于物流行业发挥其最大价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即使这种情况下,依旧不能满足现在市场和人们的需求,很多的物流岗位也无法招到专业对口的合适人员。如此一来,对于整个物流行业的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影响物流行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到该问题,加强培养相关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只有足够多的专业人才,才能促进物流行业的真正质变。促使物流行业能够真正的进步发展,有强大的专业人员作为后盾,形成规范、合理的物流管理体系,才能真正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结语
物流行业是能够促进两个不同地区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并能够互相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因此,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能够促使物流行业更加的规范完善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两地之间的连接。另外,物流行业的规范发展能够提升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但是当下的物流行业并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一定要重视对于交通运输的建设,完善物流管理的模式和内部优化,大力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从而推进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桂豪.浅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途径[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12).
[2]吕雪.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对策分析[J].经贸实践,2018(16).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01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其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大部分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由此引发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化进程缓慢。近几十年来,虽然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多对生态伦理缺乏认识,导致了生态自然的严重破坏。2.环境资源问题严重。一方面,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另一方面,我国的气候日益恶化。3.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二是对出口经营效益的影响;三是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4.生态环境意识淡薄。一方面,人民群众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缺少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5.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主要表现为:区域生态破坏严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大;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大气环境、水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低劣等等。6.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粗放型增长。表现为:产品质量较差,技术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低等等。7.资源型工业经济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资源型工业发展能带来巨大的机会,同时其经济结构对环境也会产生巨大的压力,资源的开采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8.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不力和执法不力。许多地区缺乏相应的环保管理机构,缺少相应的专职环保人员,环保部门的监察执法力量薄弱,缺少较好的措施以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的两大主题,如何看待和处理两者的关系,事关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生态保护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保护需要加大投入,加强生态保护使各项经济指标全面提升;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生态保护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可以给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巩固生态保护的成果。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只有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发展经济、妥善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才能使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当人类违背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就会激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道路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强调可持续性,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2.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途径
第一,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
第二,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加强监督和排查工作。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在制定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上,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既要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注重环境保护;既要讲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既要讲价值规律,又要推行循环经济;既要讲经济指标,又要注重环境指标;既要重经济建设,又要加大环保投入;既要讲质优价廉,又要倡导绿色消费;既要追究经济责任,又要建立环保问责制。
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工作宣传力度。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建立循环生产新模式,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努力改进产品设计,改变生产工艺,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工艺和生态工业链园区,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此外,还要动员社会公众,积极投身环保事业,通过宣传不断强化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做到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勤俭消费。重复使用,反对铺张浪费、挥霍资源。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地要求公民通过绿色社区、环保协会、研讨会、咨询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为环保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第四,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一要建立协调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二要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三要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另外,要实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办法,推动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因资源开发给周围群众带来经济损失。
第五,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集中力量解决环境问题。集中力量研究当前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加快先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体系;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积极推动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要集中精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文明发展与协调稳定功能,解决影响环境质量和日常环境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
总之,要想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就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困难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探索出一条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的道路。